科学实验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7:19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1

为激励新时代党员、教师的新担当、新作为,提升全体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普及和深化,促进我校会考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发扬优点,查找不足,构建高效课堂,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邓立云

副组长:邓永红曾令华

组员:周金生颜一新刘书成王芳义

2、工作小组:

刘自然冯海平瞿新华杜炜刘玲芝聂友生

二、评委

1、文科组评委:王文娟姚舜周文秀邹勇强伍琼

文玲刘义雁李新康王丽美王鹏雁

2、理科组评委:邹金华赵宏卫肖红卫袁金香资慧庭

张桂英谭纯正杨群杰罗碧飞

三、活动对象

1、毕业会考学科(含考查学科)的任课教师及所有班级

2、分组:

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

文科组: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

四、活动形式

1、不预先通知授课教师,实行“推门听课”;

2、教导处在课后对视导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

3、教研组长在课后立即组织评课,评委参与;

4、向评委提前一天通知听课时间,当天通知听课班级

五、活动时间

在本学期第3—7周进行。

六、活动要求

1、本活动在校党总支和校长室指导下,由教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与协调。

2、各教研组、备课组要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3、全体党员应积极参与听课(不少于2节),各支部应有专人对本支部听课党员进行登记,并将结果列入党员个人年度积分管理。

4、本教研组全体教师原则上须参与听课、填写好听课意见反馈表(反馈表须在下课前交给教研室)和课后评课表,不得随意缺席(除非学校认定的特殊情况)。

5、听课评委和教师要严格遵守听课纪律,做好听课记录,不要频繁走动,不相互交谈;禁止场内吸烟;手机设置在震动状态。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2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11.003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能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的学科知识,还能领悟科学思想。但是,科学探究如何开展?用什么方式开展?学案恰好为科学探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呈现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体现探究过程提供了一个载体。学案教学是以“学生如何学”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学案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实践、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如在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把“硫酸”和“硝酸”整合为一单元,以学案导学为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建构知识网络,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收集资料、研究文献和实验研究的过程。本学案主要包括三个科学实验探究专题:(1)金属与不同浓度的硫酸反应的实质;(2)实验室制取no的实验探究;(3)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学案的编写包括下列要素:提供探究课题,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问题,呈现探究过程,分析数据,得到结论。这些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活动中。

一、课前活动: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出研究的问题。如果研究的问题不明确,收集资料就没有目的性,学生将不懂得收集什么资料和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收集资料的途径除课本和教辅资料外,还可上网、到图书馆查找。以学案形式呈现研究问题,还能训练学生的资料分析、整理能力。

在搜集资料的同时要在学案引导下完成复习课重点基础知识的落实,如“硫酸”以基础知识做牵引,在既定的资料和信息下,完成知识的拓展、运用和迁移(见表1)。这个学案的大部分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教师在上课前作重点点评。

二、课堂活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学生有了课前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对实验设计的初步认识,可以完成学案二(见表2)的导学部分。课堂继续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以学案为载体,进行小组讨论。

1.课前资料收集整理

以上学案是研究过程的示范,对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具有导向作用。研究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拿出本组可行的实验装置方案,并绘出草图。

2.探究情境的引入

探究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引入活动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对图1的制取no的装置设问:

(1)此装置可以制取no吗?现象明显吗?

(2)此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3)根据你的课前预习,请你设计一套合理的装置。

3.小组讨论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及时纠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提出在真空的环境下进行,该方案在理论上可取,但没有可操作性。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真空环境难做到,可不可以把真空环境用不跟no反应的气体环境代替?这些气体是哪些?如何制备?该气体发生装置跟no气体发生装置如何选择?如何连接?

4.小组成果汇总

各组把设计方案绘制成草图,同时写好方案设计的串讲陈词,并指定一位同学到投影机旁,一边展示,一边解说。为了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内容,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团结协作、相互配合。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和提交评价

这次讨论,一方面要根据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要对其他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方面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示范。首先从各个小组对任务的态度、完成水平的高低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拿一个具体的方案,例如图2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整理出气体制备装置的知识点:一个完整的气体制备实验应包括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性质检测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

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1)图2的气体发生装置是什么?它可以用什么装置来代替?

(2)启普发生器装置作用是什么?用此装置对药品和反应有什么要求?它能用来制取乙炔吗?

(3)试管1发生的反应是什么?试管2中有什么现象?试管3的作用是什么?

评价图3设计方案时,提出如下问题:

(1)对两个塑料瓶如何操作可以达到图2装置的实验效果?每个塑料瓶分别起到什么装置作用?

(2)为什么要在稀硝酸中加入agno3固体?

教师还可以重点对图2和图3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方面的评价:从演示的效果来看,两个装置的实验现象都很明显,但图3的装置现象更明显;从仪器的组装来看,图3设计方案较简单;图3设计方案的缺点是需要的硝酸量多。

三、课外活动:自我总结和提升

科代表汇总文献资料和探究成果,在班上张贴展出。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网络上,如在本校网站、本校论坛、本校贴吧上,或在学生自己的QQ群上。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系统研究工商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过程,从而发现复杂管理行为背后运行规律的学科。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工商管理学科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和学院在工商管理学科设立之初就开始重视设立实验教学环节,然而现有的教学体系设置中,工商管理学科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环节设计不足,缺乏计划性

目前,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主要开设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9门课程。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几乎都需要通过相关的实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目前这些课程在设置理念上存在以理论课程为中心、实验课程为辅的传统观念,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有些课程根本没有开设实验课程。此外,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缺乏总体规划,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的有机整体,导致不同教师根据自己课程和教学需要安排不同教学内容,有可能造成重复实验或者断裂的现象,影响了实验教学环节的延续性和体系化。

(二)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实验教学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目前大多停留在案例型实验教学法这种单一模式上,在案例教学的分析和讨论中,由于没法设定边界明确的企业及企业活动的范围,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不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得到验证,使得案例型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从实验教学过程来看,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一方面教师要先优选出合适的案例,另一方面学生要提前研读案例文案并课前讨论,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学生缺乏课前准备,存在“搭便车”的思想,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较差,导师无法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让案例讨论课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三)实验教学内容落后,缺乏实效性

针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新系统规划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完善,才能更好地践行高校素质教育理念,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目前培养的工商管理本科生大多存在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等问题,由此引发了高校对于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大改革。实验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企业,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要。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200518号])指出“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

(二)以师生互动为主体的多元化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以往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差,参与程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展了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改革,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沙盘(eRp)模拟经营法等多元化的实验教学形式。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经济管理学科采用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将经典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典范。但是为了避免以往案例教学容易流于形式的现状,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增加了“微课”这一环节。改变以往学生对文字材料的厌倦,我们提前制作5-10分钟相关案例的背景材料,采用ppt或者小视频的方式提前发送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加了案例讨论的成功性,改善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我们针对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环境分析、促销策略制定等,运用项目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式来进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活动,编写调研问题,分析数据结果,形成分析报告,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以贴近社会为指导理念的实验教学内容更新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而实验教学作为重要的培养组成方式,自然要贴近社会的需求。无论是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项目的确定,还是实验软件的更新方面都要能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求。比如我们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共同编写案例库和素材库,特别是要保证经常持续更新案例和情景游戏,要求又能力的教室翻译国外的最新案例和游戏,或者直接采用国内企业的实际发展的案例和困境,给学生不断的新刺激,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4

一、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表现

教师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误差,一种是将此类课程视为校外课外活动,主要表现为课程过程设计松散,学生活动过多,缺乏教师引导等;另一种是直接照搬校内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学生在校外场馆学习时,普遍表现出的兴奋、放松,渴望了解新场地、新教具的心理,以及校外场馆与教室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这种误差最显著的表现多集中于教案与学案,视为校外课外活动的教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多忽视三维目标的应用,取消了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较少,多采用活动式方案设计,弱化了教师在知识建构中的引导作用;照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则在教案设计中忽视了场地大小、封闭性(许多场馆为开放或半开放环境)以及课桌椅的差异性对学生注意力、教学响应速度上的影响,使得同样教学时间单元下,在校外场地往往无法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而在学案上,则多表现为没有学案,或者设计的学案开型过大,根本无法在没有相应课桌椅的开放环境使用,使得学案使用起来非常困难,甚至形同虚设。

二、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使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的初衷主要在于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的使用。因此,活动或实验的设计往往是其中的重点,需要在备课和教案设计中着重考虑。其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校外场馆资源(区域)圈定。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是为基础教育专门设置的,设备、资源、展教具的空间摆放,课程所需资源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将对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位置以及教学环节间隔的时间造成很大影响。

2.学生行走路线的设计。

许多资源(设备)是固定摆放的,特别是精密仪器或大型展教具,无法为一次教学活动调整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走路线。

哪些位置需要学生驻足,哪些需要学生经过,哪些是在同一教学单元使用,行走路线是否重复或交叉,行走路线所需时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比例,是否影响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

3.教学过程的节奏把握。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同于教室,它们往往场地更加开阔,甚至本身就是一个小型广场(如科技馆、博物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甚至视觉的游离频率都会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避免长时间讲授或长时间分组活动环节的设计,而是让各环节更紧凑,避免节奏松散拖沓,更要避免将大时间块的学生活动内容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会造成课时的不好把控,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会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进入教学情景。

三、实施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案设计

1.学案开型设计。

学校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学案,往往是采用8开或16开设计,一方面此种开型设计简便,另一方面也与各学校一体机印制试卷多采用8开纸型相关。但是校外场地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常规的课桌椅,甚至在一些开放场地,并不具备50套以上的学生座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8开或16开纸型的学案不方便学生的使用,特别是在书写方面,造成很大困难。

在不增加学校印制成本的前提下,笔者建议使用16开纸型,3段式设计(如图所示):

这种样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还是16开纸型,便于文印室印制,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折叠使用,16开三分后,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单手握持,便于在没有课桌或只有小桌板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是在学生需要在场馆中观察、调研时,随手记录。当然这样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案板书设计。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5

一、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综观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生的常规习惯没有养成,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学生小组间没有交流与合作,多数学生我行我素;学生首脑不能并用,探究层次浅;实验器材复杂凌乱,操作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甚微。

以上种种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课堂效益不高,忽视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科学,将教学方式“成人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等等。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如果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以引导,就能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2、优选实验材料,促进课堂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必须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假设。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了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出假设,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相互间要受到启发。

4、制定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操作中,一般采取分组合作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

5、组织小组表达、交流,验证实验方案

各小组把制定的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验证中能体验学生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

6、巩固新知,留有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这就是科学的魅力,也是学习科学的价值。小学科学课解决的是科学的问题,但是课堂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就不是一节完美的科学课,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激情走出课堂,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pDoe模式;实验报告单

pDoe模式是一种新型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观察渗透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产生认知冲突来实现概念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在此模式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主导着教学方向,实验进程变数大。实施此模式教学时,可通过重整教科书设定的实验本体,以科学问题先于观察的视角整合活动嵌入方式,开发出与教学单元相匹配的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使之成为实施教学的载体。

一、高中化学演示实验Doe模式与pDoe模式比较

当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有Doe与pDoe两种,代表着演示实验教学的两种主流做法。Doe模式由Champagne、Klopfer和anderson于1980年提出,用以勘察学生对科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该模式包含“演示-观察-解释(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缩写为Doe)”三个环节。具体方法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解释、总结。我国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基本上采用这种模式。

pDoe模式是基于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培养需要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演示模式,由Richardwhite和RichardGunstone于1992年提出,在传统Doe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预测(predict)”项目,变“演示-观察-解释”为“预测-演示-观察-解释”(缩写为pDoe),使演示实验从一开始就是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具体方法为:在演示实验前期,教师提供所要开展实验活动的相关材料并将学生分组,各小组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提出猜想,预测可能的活动进程、实验现象及结论;在动手实验阶段,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学生边观察、记录,边反思,教师边引导边纠错;在活动后期,教师组织各小组学生交流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预测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差别,讨论并解释原因,最后进行总结、拓展。

从表面上看,pDoe模式比Doe模式仅仅增加了一个预测“p”项目,但二者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却产生了本质的差异,见表1。

比较分析表1,两种模式的主要差别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Doe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实验进程由教师主导,从演示什么实验、什么时候开始实验、应该观察哪些实验现象,到怎样分析这些实验现象以及可以获取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均由教师主宰、掌控,教师做什么,学生就看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记多少,教师所需要竭力做到的就是尽量讲解清楚实验本体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学生所需要努力达成的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记住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加深概念理解。pDoe模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实验进程由师生共同主导,做什么实验、为什么做实验以及怎样做实验都是在学生提出猜想即具有前概念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活动不再是为了证实书本上已被无数次证实过的科学结论,而是为了检测学生头脑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活动过程主要是围绕学生的认知展开,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概念转变实现学生的认知提升;教学任务只有在学生经过自主建构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下才算完成。

Doe模式以接受学习为主旨,主要用以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加深概念理解、培养观察能力等。主要的缺陷在于:过于依赖教师对实验过程的单方面主导,学生主体性地位不强,因实验本体事先由教科书设定,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之前已经能够通过预习获得实验所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或结论,演示实验沦为教学内容的附庸与陪衬,教学功能弱化严重。pDoe模式则以探究学习为主旨,强调实验过程与认知变化过程融合,“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案”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结论”由学生得出,“评价”由学生来做,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学生全程参与的情况下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培养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敏锐的感知和观察能力,通过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培养思维能力等等。主要问题在于:在该模式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主导着教学方向,实验进程变数大,是一个充满动态生成的变体;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采用此模式上一、两节公开课也许问题不大,但要做到常态化教学,难度不小。

因此,如何轻松地以pDoe模式进行常态化教学,成为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的开发

本研究提出“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这一解决方案,试图通过重整现行教科书设定的实验本体,以科学问题先于观察的视角整合活动嵌入方式,开发与每一个教学单元相匹配的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使之成为实施pDoe模式教学的基本载体。

1.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的栏目设置

为充分体现探究理念,本实验报告单设置了不同功能的六个栏目,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围绕科学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索的曲折与艰辛,体验知识生成的激动和欢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分别是:

【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生产实际,介绍相关概念及原理,提供探究所需的前备知识、方法等。

【实验课题】以设问的形式呈现实验本体,附带可供选用的实验用品(提供选用的仪器、药品等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提出猜想】学生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假设,并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方案。

【交流与讨论】班级汇总、交流、讨论,产生2-3个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

【活动与探究】根据班级形成的实验方案逐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实验现象,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科学结论。

【反思与拓展】就学生认知发生冲突的地方进行针对性总结、评价,引导学生适时反思,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设置1-2个变式题演练巩固实验成果。

2.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课例

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常见物质的检验”一课为例,将本课所安排的4个演示实验本体进行重整,实验报告单样式如下:

探究课题物质的检验

【你知道吗】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需要测定物质的组成,确定它是哪种物质,即进行物质的检验。通常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特征将物质粗略地区分开来,但更多的是根据不同物质的某些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检验。例如,根据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确定某矿石中是否含碳酸盐;根据纤维在火焰上燃烧产生的气味,确定该纤维是否为蛋白质纤维。

【实验课题】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钾、硫酸钾,请你采用尽量多的方法来鉴别它们。

可供选用的实验用品有:试管、试管夹、带有弯玻璃导管的塞子、玻璃棒、点滴板、表面皿、玻璃片、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带有铁圈、铁夹)、石棉网、棉花、铂丝、铁丝、铜丝、蓝色钴玻璃、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蒸馏水、1mol・L-1naoH溶液、1mol・L-1B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0.1mol・L-1agno3溶液、0.1mol・L-1pb(no3)2溶液、稀硝酸、稀盐酸、稀硫酸、0.1mol・L-1BaCl2溶液、0.1mol・L-1Ba(no3)2溶液。

【提出猜想】将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标号为a、B、C、D。

方案1:

方案2:

(若还有其他方案,请另附纸)

【交流与讨论】经过小组讨论,我们确定的实验方案有:

方案1:

方案2:

(若还有其他方案,请另附纸)

【活动与探究】(请将探究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活动、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等填入下表中)

(若表中空格不够,请另附纸)

【反思与拓展】

一、自我评价

1.问题与认识

(1)检验So42-离子时,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

(2)在焰色反应实验中,稀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观察钾的焰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

2.整理与归纳:通过实验探究,请简要说说H+、na+、K+、nH4+、oH-、Co32-、HCo3-、Cl-、So42-等9种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拓展演练

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可能含有H+、na+、K+、Cu2+、Ba2+、oH-、nH4+、Cl-、Co32-、So42-中的一种或几种,请设计实验加以确定。

三、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使用建议

为更好地使用探究式pDoe实验报告单,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紧凑而有序,优化实施效果,建议教学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课前

报告单中前三个栏目的内容应由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直接进入汇总、交流与讨论环节,可节省不少时间。这与导学案在使用手法上有些类似。

2.课中

实验课题附带提供选用的仪器、药品等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教师可依据学情辅以必要的提示,或者适当调整实验用品,但不可过度提示或实验用品调整范围过窄而导致学生在预测时由于指向性过于明确而压缩了个人发挥的空间,进而影响探究的欲望和质量。尤其是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而言,可行的实验方案往往多种多样,除了教科书上提供的、课堂上教师介绍的常见常用方案之外,还可能有一些非常规的或不在要求掌握范围内的方案,虽然这些方案的产生与教学任务的关联度可能很小,但是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不可因提示过度或实验用品调整范围过窄而使它们丧失了生成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态生成及其衍生的教育功能也是pDoe模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出能够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冲突,及时予以引导,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实现概念转变。

演示实验时,活动方式可以是教师演示,也可以是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在pDoe模式教学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除了较为复杂的操作类实验需要教师亲力亲为外,相对简单的滴管实验则应该大胆放手由学生代表上台演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预设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植入,而且一旦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其剧烈程度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必然急于解决冲突,此时再及时予以指导,效果立竿见影。此外,多让学生上台演示还有利于课堂感染力的提升。

3.课后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7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科学教育的现实状态和发展需求,“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是在了解国际科学教育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吸收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旨在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项目首先是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和汕头四个地区进行了第一批试点,XX年3月江苏省在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扩大试点,我市确定为第二批参与“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地区,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常州市实验小学、常州市钟楼区觅渡桥小学、常州市天宁区博爱小学成为江苏省“做中学”项目实验学校。XX年10月,我市扩大项目研究范围,发展13所小学成为常州市“做中学”市级项目实验学校。

为了进一步推进常州地区小学的“做中学”项目研究,加强管理与指导,提升科学品位和深化实验研究,探索本土特色创新之策略,丰富和推广研究成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实施目标

1.变革学习方式

以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领会“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精髓,聚焦自主型、实验性的科学探究教学方式,提升广大科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科学领域学习方式的变革。

2.培育科学素养

通过有序、系统的专项理论学习、研究以及灵活、有效的创造性教育实践,提升区域性科学教育的品位,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构建特色体系

综合利用国家以及本地区的各种科学教育资源,加强试点学校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性地建构充分体现常州地区小学科学教育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

三、现阶段推进重点

(一)深入贯彻“做中学”所倡导的基本原则

1.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2.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3.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4.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5.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6.采用激励性评价;7.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8.充分动员社区、家庭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9.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构建案例体系

通过行之有效的系统实施,力求在三年内初步构建“做中学”案例体系。“做中学”案例的来源: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侧重前两种案例来源方式,并鼓励有能力的学校进行适度的案例创生。

(三)展开专题研究

“做中学”作为明确而又深刻的项目研究主题,需要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深入领会其精髓。常州市小学“做中学”实验项目组将以子课题系列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师有序、有效地展开深入研究。

四、现阶段推进策略

(一)加强校本研究

着眼于“做中学”项目的有效展开,各实验学校应加强校本研究,落实常规制度,注重研究内涵,讲求实践效能。注重“做中学”价值案例的有序开发以及各子课题的有效研究。

(二)倡导校际联动

以校际联动的方式进行“做中学”系列案例的共同开发,并共同对各子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特色互补。

(三)纳入教研体系

各辖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应将“做中学”项目研究活动纳入区域性常规教研体系,营造民主性、研究型、开放性的研究氛围,注重研究过程的系统性、有序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网络资源“做中学”

加强常州教研网“做中学”专题网页的建设,拓宽信息渠道,汇集价值资源,以学术论坛的方式加强网络交流

(五)倡导城际交流

增加与苏州、无锡的兄弟城市的“做中学”项目主题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附件1: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实验学校

省级实验学校:

常州局前街小学;常州实验小学;钟楼觅渡桥小学;天宁博爱小学。

市级实验学校:

钟楼区怀德苑小学;钟楼区花园小学;天宁区中山路小学;天宁区北环路小学;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戚区潞城中心小学;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溧阳市文化小学;溧阳市东升小学。

附件2: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行动路线

(一)学习领会阶段(XX年3月——XX年9月)

1.确定常州市省级“做中学”实验的试点单位,启动研究。

2.成立常州市“做中学”项目工作小组和各实验学校项目研究小组。

3.试点单位到南京、上海等地实地考察“做中学”项目,采取集中培训、观摩、案例介绍、研讨等形式,了解“做中学”项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常州市省级开始“做中学”实验学校模仿案例研究。

(二)尝试探索阶段(XX年9月——XX年3月)

l.召开常州市“做中学”实验项目研讨会和工作会,在全市小学和幼儿园传播“做中学”理念,在常州教研网开辟“做中学”专栏。

2.扩大小学“做中学”项目实验,各辖市区培育“做中学”研究基地学校。

3.边实践边培训,采取校际联动的形式鼓励学校尝试和开发“做中学”案例,组织实验教师观摩研讨,积累“做中学”研究资料。

(三)推进深化阶段(XX年3月——2010年3月)

l.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逐步扩大实验班级,注重儿童在“做中学”活动中的资料记录、整理工作,积累开展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

2.模仿法国经典做中学案例;对现有科学教材价值内容进行演绎;基于学生的科学问题进行独立创生。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每学期末将组织“做中学”案例评比。

3.结合校本实际,各辖区或各学校有侧重地进行有关“做中学”项目的系列子课题研究,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集优攻坚,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及时物化研究成果。常州市教研室将定期开展“做中学”项目系列子课题研究协进活动。

4.积极发挥实验学校的辐射作用,倡导校际联动。各辖区要定期组织区域性“做中学”活动,不断总结开展科学教育的经验,反思存在问题,寻找对策,扩大效应。

5.各实验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做中学”资源教室,形成“做中学”资料包和工具包。实验学校要成为常州市科学教育的特色学校。

6.定期召开现场会、研讨会、推进会等,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做中学”的研究成果。

7.加强城际交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专家来常指导

(四)总结提炼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梳理典型的、有价值的案例系列,汇编“做中学”案例系列(分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总结“做中学”项目的子课题研究成果。编印成书。

附件3: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案例系列(参考)

观察生命物体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动物的不同和相同(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研究材料

比较材料的隔音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纸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自己动手“造纸”(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布的性质(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研究水

生命离不开水(动手体验)------中年级

观察水(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水的毛细现象(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表面张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怎样加快糖在水中的溶解(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糖(控制变量实验)------中年级

污水的净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土壤

土壤里有什么(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土壤的构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怎样使土壤更肥沃(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废电池对土壤的危害(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观察植物

植物的根和茎(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叶(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植物的花(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与描述)------中年级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植物的一生(长期观察)------中年级

有利于仙人掌生存的本领(探究性实验与长期观察)------中年级

研究固体和液体

固体的混合(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颗粒状固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分离混合的沙和盐(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液体混合后体积会怎样(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测量天气

测量气温(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风力与风向(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测量雨量(观察与测量)------中年级

研究空气

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空气和冷空气(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冷和热

冷热与温度(感觉与测量)------中年级

冷水变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热水变凉(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冰的熔化(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凝固(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的蒸发(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水蒸气的凝结(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热胀冷缩(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动手制作)------中年级

研究声音

声音的产生(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声音的传播(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力

力在哪里(观察与体验)------中年级

研究弹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摩擦力(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摆(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研究硬币下落(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高空坠鸡蛋(探究性实验)------中年级

电和磁

导体和绝缘体(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解电路暗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化与去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相斥与相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磁铁都有两极吗(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电磁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关注我们的身体

呼吸和心跳(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肺和呼吸(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大脑(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神经(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高与体重(测量与分析)------高年级

研究机械

研究平衡(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斜面(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滑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研究轮轴(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建桥梁(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搭支架(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生物的繁殖

植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动物的繁殖(长期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研究微生物

观察水滴里的生物(观察与描述)------高年级

做酸奶(过程性体验)------高年级

研究面包发霉(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身边的化学

变色花(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洗衣服的学问(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铁钉生锈(探究性实验)------高年级

其他

感受茶文化(过程性体验)

研究蚂蚁

附件4:常州地区“做中学”项目研究小学组子课题系列(参考)

如何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

如何产生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如何准备有结构的材料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黄金比例

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科学探究感受科学主体发展契机融合素养提升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实验不断地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家庭背景、年龄、性别、性格和个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对教师的介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介入学生实验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探究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秉持“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发挥”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学生实验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实验,支持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实验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让学生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分组实验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自主探究精神”。

案例:“杯子变热了”实验

交流实验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蜡烛油都融化了。第一个先融化,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生:因为给铜条加热,这一端温度高,然后热沿着铜条传到下一个孔,这里的温度变高了,所以就融化了。

生: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师:加热点温度高,后面的部分温度低,然后热又传递到下一个温度较低的部位,其温度有升高的,只要有温差就会出现传递,就像是接力棒一样,依次传递。

实验的过程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观察蜡油的融化现象变成了讨论热传递的方向问题,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本质的欲望。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通过和学生对话了解实验开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验精神”,积极投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实验,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情景,寻找介入最佳契机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教师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实验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学生会放弃实验。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学生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实验结论而即将放弃实验时,教师必须介入。

案例:“力在哪里”实验

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接下来马老师想让大家用玻璃球来研究一下力的作用。

1.大家看,现在这颗玻璃球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能用力让它动起来吗?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2.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会让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了,你能让滚动中的玻璃球滚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弯吗?

结论:力可以使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也可以使玻璃球动得更快些,还可以使玻璃球停下来。力还可以改变玻璃球运动的方向。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操作员积极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使实验前期知识储备有了突破,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主导优势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科学教学目的。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学生的实验探究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实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准确性以及严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素养。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学生实验为前提,以不破坏学生兴趣和实验的操作思路为原则,以让学生获得实验体验以及促进学生实验探究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学生实验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

案例:自己动手设计滑轮组

制作滑轮组的几个同学坐在桌子边设计滑轮组方案,教师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发现学生什么也没组装出来。有的孩子开始不耐烦了,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这时,教师坐了下来。

教师说:“我帮你们设计滑轮组好吗?”学生立刻说:“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滑轮组就设计好了,他们高兴地进行数据采集的实验探究。

几天后,学生又要设计难一点的滑轮组了,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地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同学,并鼓励他们:“每个人都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在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孩子们很快设计出几种很好的滑轮组方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学生对滑轮组的认识比较抽象,在设计方面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同学们实验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实验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摆脱依赖,大胆尝试,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学生实验水平素养和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儿童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学生的自信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介入学生科学实验活动采用以上灵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适度介入,使科学实验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试行)》

[2]《谈科学实验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曾宝骏。

[3]《实验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9

关键词:项目活动教学;创新;多元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理念,寻找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中学生物实验中开展“项目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如下:

一、中学生物实验中开展“项目活动”教学需要使用的方法

1.项目研究法

2.观察分析法

3.个案分析法

4.经验总结法

二、中学生物实验中开展“项目活动”教学的模式

“项目活动”模式为:师生共同创设问题项目实验的基础理论导入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实验方案项目资源(实验材料、器材)提示学生探索性实践尝试(实施实验方案)师生研究讨论项目资源启示(改进项目实验)项目结论成果展示(获得项目实验结果、结论)教师点评学生自我改进完善完成项目实验目标。

三、在中学生物实验中开展“项目活动”教学时值得注意的事项

1.要注意设问的技巧

设问有针对性和普遍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来引导设问,最好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设问,这才有利于学生开展专一的实验“项目活动”。

2.要注意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项目活动”教学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了,其中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3.要注意项目资源提示

我们在开展“项目活动”时,生物教材是最重要的工具书,它也是最优先的资源提示。教材中相应的实验方案可以依照实施,更可改进后再实施,这就是一个项目下的多种活动形式。

4.要注重科学地整合多学科的知识

由于“项目教学法”淡化了学科界限,在完成一个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需要运用多门类的知识,所以,在设计实验“项目活动”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帮助,以保证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创新性。

5.要注重对每个小“项目活动”实施后的总结

它包括实验器材使用效果的总结、实验现象的总结、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总结等。这样做可避免后阶段的“项目活动”走弯路,更能提高“项目活动”的效率。

四、中学生物实验中开展“项目活动”教学的具体事例

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内容里,有一个“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后能解释这一过程。在此,教师把这一发酵实验分配给了学生做“项目活动”,教学过程如下:

1.师生共同创设问题

例如,馒头发酵后里面会有很多孔洞,那么酵母菌发酵过程的产物会有哪些呢?

2.项目实验的基础理论导入

3.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实验方案

8.项目结论成果展示(获得项目实验结果、结论)

学生通过观察法、化学检验法、直接体验法得出酵母菌发酵的产物会有哪些,甚至于,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学生也有所了解。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

方案一中,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主要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方案二中,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并伴有酸性物质产生,同时释放少量能量。观察测得:酵母菌在20~45℃下发酵得最好。

9.教师点评过程

教师在点评学生的项目结论和成果过程中来完成教材中相应的教学内容,解答部分学生尚未能解决的问题,甚至还延伸拓展了教材中的知识。

10.自我完善实验学生还可在教师点评后自我改进完善实验,完成自己制订的项目实验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言.项目教学法.职业技术教育,2003(7).

科学实验活动方案篇10

关键词:化学科学探究情境实验

探究学习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学习;是鼓励参与,承认差异重视交流与合作的理解学习;是敢于质疑,鼓励创新的挑战学习;是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发展性学习。下面我就“食盐和纯碱的探究”介绍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创设生活情境如下(视频短片):厨房中,一位小妹妹分不清这种白色固体是食盐还是纯碱的情景。随后提出问题:你能用所学知识帮助小妹妹把它区分开吗?短片放完后,同学们沉浸在短片中。引出今天的学习课题即食盐和纯碱的探究,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归纳后,展示小组方案。

二、展示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各取少许白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的是纯碱,另一种是食盐。经过同学们讨论后,大部分同学同意该方案,这是同学们熟知的碳酸盐的鉴定反应。而其中有几名同学对该方案提出异议,在家中没有盐酸,怎么完成实验呢?我赞赏该同学的观点,该同学不仅知识掌握的牢固,还懂得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同学们再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共识可以用醋代替盐酸,该组同学演示了该实验,现象明显。

此时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出了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

方案二:品尝。分别取二种粉末进行品尝,咸的是食盐其余的是纯碱。展示后同学们同意该方案,也有同学提出纯碱属于盐类,它是什么味的呢?食盐味咸无可置疑,纯碱若是咸的就无法鉴别了。同学们把目光投向我,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某校名言:你听说了就知道了,你看到了便记住了,你亲自做了便理解了。为消除同学们品尝顾忌,我解释了品尝少许纯碱对人体无副作用。同学们通过品尝知道了纯碱具有涩涩的味道,这具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实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鉴别热情。在此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化学试剂品尝一定要慎重,未经允许,切记盲目品尝。

方案三:<适合实验室研究>取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生成的是纯碱,另一种是食盐。在同学们的讨论中我鼓励各组织间进行交流,以减小同学们间存在的差异,注重培养组内合作精神增强同学们的团结意识。有同学提议滴加硫酸铜现象更明显,或使用氯化铁溶液也可以。我对同学们的提议未加以解释,我说:“你们可以试一试”。同学们做了对比实验,使用硫酸铜现象更明显。但是用氯化铁却产生大量气泡并生成红褐色沉淀,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在课下进行探究了。

实验探究进行的得如此深入、热烈,我内心非常高兴,这样的学习探究,不仅对学生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课堂当成积极参与学习的场所,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接下来同学们展示了第四方案:<试验猜想>取二者溶液,滴加酚酞后,变成红色的为纯碱溶液,无现象的是食盐溶液。该组成员边展示方案边解释道:“纯碱属于盐类,不属于碱类。为什么俗称纯碱呢?我们猜想是其溶液呈现碱性造成的,我们需要实验验证。”该组同学通过演示实验,能清楚地看到滴加酚酞的纯碱溶液呈现出粉红色,与猜想吻合。通过该实验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了纯碱俗名的由来,还学习了纯碱的另一特性,真是受益匪浅呀!

其他方案呢?同学们静了下来。值得思考的是:没有上过化学课的老奶奶能区分开,我们的父母也能不采用上述方法分辨开,他们靠的什么分开的呢?我提醒同学们,同学们无一应答。我解释道:他们靠的是仔细的观察和生活经验,食盐和纯碱无论从颜色还是从颗粒大小方面是有差别的,以至手感是不同的。

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