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9:05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1

摘要人力资源咱略规划统帅企业的竞争机制,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并对具体的人力资源活动提供指导;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竞争战略得以落实的工具。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地位作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中的地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过程是根据企业计划过程制定的,两者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及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是基于企业的问题和现状,是基于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提出渐进式的系统解决方案

组织外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文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得企业组织的战略目标也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从而企业组织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也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需求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点,同时也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存在的必要条件。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以企业组织战略目标为基础,企业组织战略目标开放新项目时,同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要开始相应新项目的人员的招聘数量和质量的规划;当企业组织战略目标与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时,当企业计划的利润指标改变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要分析产业结构的分布,考虑企业可供和所需资源的量,以此来得出企业的净需求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一个依据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配置补充的过程,而不是单单预测人力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必须有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系统的支持和配合,在得到企业战略计划后,各个职能部门开始对各自目标进行分解,进而确定各自的部门目标,各个职员也确定了各自的奋斗目标,相应的管理人员起到了计划执行的监督和控制作用,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根据这些分析得到企业的接替晋升计划,那些人该留下继续为企业效力,那些人该升职,那些该解雇;而部门人员缺少的,就进行该职工作分析,分析后进行人员招聘,人招聘回来后,对其进行培训与开发,实行绩效管理薪酬和福利等来达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选人、育人、用人的目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计划组织所需人力资源进行工作的。才能保证适时、适人、试岗。是企业和员工都得到长期利益和发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战略价值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帮助企业竞争战略得以落实的工具。帮助企业开发、培育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技能与专长。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中的管理职能图就是根据职工作分析,分析后进行人员招聘,对其进行培训与开发,培训员工的知识技能,开发员工的潜,使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指导企业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人力资源规划根据企业战略对未来企业业务规模、地域分布、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因素,确定未来企业各级组织人员的配备比例或关系比例,组组织团队的建设。统帅企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等,管理机制设立,并对具体人力资源活动提供指导。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企业的人力包括质量和数量、结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就是这三个方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追求的是一种是在有效设定企业组织目标和满足个人之间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是企业拥有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必要的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力求使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协调一致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现实价值

人力资源是对企业人力资源多余与短缺的调剂。人力资源保证在企业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分析企业后进行人员招聘,人招聘回来后,对其进行培训与开发,实行绩效管理薪酬和福利等来达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选人、育人、用人的目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计划组织所需人力资源进行工作的。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职能性管理活动有据可依,企业发展战略及策略目标体系,分析业务状况与组织框架,确认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原则、政策,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有据可依。人力资源控制人工成本,人力资源规划对预测中、长期的人工成本有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分析人力资源的现状与未来战略的需求差异,根据这些可依预测出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及所要付出的人工费。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有序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通过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及战略性制度安排实现组织人力资源有效获取、开发和优化配置,并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管理过程。人力资源使企业和员工都到长期的利益,根据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着眼点不同,现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兼顾个人和企业组织的,是在设定既定企业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保持平衡的条件下是组织拥有与工作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必要的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就是力求使组织发展与个人成长发展协调一致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同步成长。

三、结语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很多时候人才的数量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且促使人才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就需要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这就需要企业管理阶层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本文就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探讨,对于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的重视意义重大,以此带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2

1战略对应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it)在企业中的应用经过了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3个阶段。在数据处理时代,it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在管理信息系统时代,it应用以改善企业管理执行过程、提高整体效益为目的;在当前的战略信息系统时代,it应用以提高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因此,首先就必须明确it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和作用,然后才能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根据其作用的原理和途径,协调和应用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的运营目标。这就构成了战略对应研究的基本内容。

战略对应(Strategicalignment)是对信息技术与运营战略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的一种概括性表述,体现在企业的主要管理要素(如运营战略、it战略、组织结构、信息化基础设施等)之间的相互适配性。战略对应研究认为只有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状态,才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企业运营成功,这种状态就称为战略对应。

战略对应的产生来源于企业it应用方法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从3个方面来归纳。

1.1对信息技术作用认识的提高战略对应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i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在it应用中产生的“生产率悖论”,引导企业正确应用it,著名管理学家porter提出了信息技术竞争优势理论,认为it对企业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改变着行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在带来竞争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应用it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获取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it与运营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明确it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引导it的应用发展。

1.2信息技术在变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随着BpR理论及实践的深入发展,企业对it的依赖性和关联性更加密切。通过BpR,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it应用为基础进行调整和变革,管理运营体系与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较高“藕合”度的体系。要使这样的企业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运营战略的要求,就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总体把握企业运营与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1.3传统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规划领域的发展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信息系统集成等传统it应用领域的研究也注意到了it对运营战略的影响,研究了it战略与运营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运营战略与it战略、组织结构与iS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战略适配”关系,并且将影响到it应用绩效,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运营绩效,这一观点已成为研究者们的共识。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将运营战略与it应用密切相联系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集成途径和方法。在这方面earl、King、teo、Henderson、Venkatraman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2基于战略对应的信息化管理过程的特征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阶段。其中,战略规划是企业活动的核心,它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运营目标,并对达成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确定企业的整体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营模式,最后对组织资源的应用做出安排。战略规划规定了战略实施阶段各项活动的目标、方向和内容,明确了对企业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

实现战略对应,必须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识别那些具有“对应关系”的各个管理要素,寻求促进各要素形成和谐一致状态的有效机制,使企业运营能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这也正是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Systemplanning,iSp)是信息化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是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目标而对组织的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结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等做出统一安排和部署的一项管理活动。

基于战略对应的信息化管理过程,就是以战略对应原理为指导,在信息系统规划中以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到it对管理运营模式的影响作用,提出能够支持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iS实施方案,并将它贯彻到信息化项目实施、应用及评价等整个信息化活动中。因此,信息系统规划是实现战略对应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实施、应用、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由于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运营战略、组织结构、it应用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状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战略对应的实现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即一个运营战略与it战略在形成、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和变化的过程。因而,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具有以下新特征。

2.1一致性指在运营战略目标与it战略目标形成过程中,其目标相互参照,保持一致,信息系统职能与组织内部需求协调一致。

2.2动态性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规划交织在一起,规划与实施相结合,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调整、循环反复、动态地向前发展,共同促进运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2.3均衡性企业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所涉及到的各种组织构成要素保持相互适应、协调平衡。

2.4系统性企业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不是仅靠少数专业人员来完成,而是以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各级管理人员(高层、中层、部门经理)及普通用户共同参与、协同工作的过程。

2.5柔性组织结构与信息系统结构必须既满足当前运营管理的需要,又具有适应内外运营环境及it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各个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具有连续性。

3基于战略对应的信息化管理过程的框架

图1给出了以实现战略对应为目标的it战略管理框架模型,主要描述了在战略制定阶段iSp过程的主要活动。与传统it战略管理框架相比较,该模型强调在it战略定位、构建it战略体系、确定iSp途径、信息化项目实施等环节上必须与相应的企业规划活动相协调。

3.1it战略定位从it的发展和企业自身信息化应用能力出发,确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并将它与运营战略目标相匹配。基本思路是将运营战略、it战略按一定的特征属性分类,再应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进行匹配。miles-Snow运营战略模型和mcFarlanit战略模型就是比较典型的分类框架,前者把运营战略划分为防御型、前瞻型和分析型3种,后者把it战略划分为支持、关键运营、竞争潜力和战略应用4种。

3.2关键因素分析即识别达成战略对应状态的关键战略要素。除了分析竞争战略、信息技术、系统设计和开发、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因素以外,还应分析规划过程、实施过程中的其它影响因素,包括it管理体制、组织文化、信息化活动等方面。例如,iSp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普通用户的参与、企业规划中iS人员的参与以及企业管理人员与iS人员对企业的运营战略、it战略、运营管理活动的共同理解和认识等。

3.3确定战略体系一个完整的it战略体系包括系统战略、技术战略和管理战略3个层次。其中,系统战略是关于信息系统开发与企业管理运营功能需求方面的考虑,要求通过iS应用获得战略优势;技术战略主要涉及技术政策,例如,如何处理系统结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管理战略则是描述如何开展it/iS活动的一个管理框架。

3.4集成实现途径如前所述,信息系统规划是一项通过对多项活动的协调来完成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某种具体方法就能做到,要从系统性和过程性出发,明确规划的思路,按照一定的途径来逐步应用具体规划方法,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3.4.1基于Bp与iSp作用关系的途径即从运营战略与it战略的逻辑关系着手,展开企业规划和信息系统规划。它有行政集成、顺序集成、双向集成和全方位集成4种。这种途径只是提出如何展开信息系统规划与企业规划的总体思路,而没有较为明确的方法准则可遵循。

3.4.2基于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的途径它有技术导向、方法驱动、管理导向、运营导向和组织导向5种。影响选择途径的主要因素有:信息规划活动的步骤、企业的it应用能力、用户与iS的交互程度、运营管理需要的特殊性以及其它的偶然因素等。例如,信息化能力很强、iS应用较为广泛的企业可以采用“组织导向”途径,使it应用与管理运营体系完整地集成起来。

3.4.3基于过程的iSp途径它具体明确了按什么样的顺序、步骤,用什么方法对功能、结构、流程等规划对象进行规划设计,以使it能更有效地支持运营战略的实现。Henderson和Venkatraman所提出的战略执行、技术变革、竞争潜力和服务能力4种途径是其中的典型。其特点是针对不同的it应用目标(如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等),按照一定的方向展开规划活动,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和平衡,从而达到运营战略与it战略之间的“战略集成”和组织管理运营体系与iS之间的“功能适配”。

3.5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信息系统规划最终是通过应用各种具体的方法来完成。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因素法CSF、信息工程法ie、组合分析法pa、价值链分析方法VCa等,都是规范活动中采用的主要工具。

3.6评价通过对关键因素的测评,测量所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并对上述各项工作形成反馈,以对不足和偏差作出调整。

4战略对应研究的意义

实现战略对应,其核心在于要求企业管理者在认识、规划和战略3个层次上具有一致性,即,it管理人员与运营管理人员在it对运营管理工作的作用上认识一致;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达到完全集成,充分考虑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努力寻求通过it促进企业变革的机遇;在战略上把it较好地融合到企业的整体战略体系中,使it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因而,分析研究战略对应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如下意义。

(1)充分认识it在企业中的地位,合理地应用it,提高it应用柔性,使it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外部环境,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保证企业对it的投资效益。

(2)规范it的战略管理和应用过程,增加it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将它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之中,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3

关键词: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  探究。

一、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的概述。

1.企业战略概述。

企业战略通常分为三种形式: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职能战略。(1)企业基本经营战略。企业竞争战略主要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首选战略。(2)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的战略有很多,像产品多元化成长战略、集中式成长战略、纵向一体化成长战略等都是企业的发展战略。

2.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以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优化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的过程。

二、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

1.企业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依据。

企业战略随着时期的不同,其企业目标以及组织结构也会改变,在规划人力资源上,对其要求也会不一样。企业要以企业的组织结构作为理论依据,优化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合理设计各职务,对企业内部的人和事都予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分工,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和人才的无故流失,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是企业制定企业战略的基础保障。

为了保证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要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工作绩效以及他们的整体素质,了解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等各种内部信息,还要了解市场劳动力供给的情况、竞争对手的薪酬计划、竞争对手的竞争方式等一系列外部信息,以便给规划人力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人力资源合理规划是企业顺利开展企业战略的重要保证。

人作为战略的制定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其主要负责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工作,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管理合格与否,对企业战略能否顺利推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战略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三、基于企业战略下的人力资源规划。

1.基于企业基本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1)基于成本领先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走向遥遥领先市场的重要战略分支,主要是以降低成本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来获得竞争优势占取市场。为了有效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企业通常会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内容与步骤,采取控制员工数量的方式。

(2)基于企业差别化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生产创新性产品和独特性产品,是企业实现差别化战略并赢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要加强员工的开发和培训,以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创造力,并培育良好的劳动关系。基于企业差别化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就是为员工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有效激励员工发挥出其独创性。

(3)基于集中化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集中化战略却有所不同,它具有强的针对性,旨在为某一特定目标的实现而服务。集中化战略实质上是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二者的结合体,以更好地为企业效力。所以,在实行集中化战略时,一定要结合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化战略,以科学规划人力资源。

2.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1)基于集中式单一产品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对于员工的培训及发展,一般都是培训单一的职能技术,以让他们都能有“一技之长”。在分配薪酬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分配,以领导作为分配的重头戏。采取集中式单一产品发展战略的企业,通常其职能型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较规范,同时其层级指挥系统也是十分的严密,部门和人员分工也非常的严格。

(2)基于纵向整合式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采取纵向整合式发展战略的企业,其在组织结构上和集中式单一产品发展战略相类似,都是一种规范的职能型的运作机制,而且还进行集中的指挥和控制。在员工的工绩效评估上,要做到客观标准;在员工的奖酬上,要以其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作为评估的根据;在员工的培训上,要进行正规的技能培训。

(3)基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

如果企业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那么它生产的产品就不是同一系列的产品,但是这类企业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情况十分不稳定,招聘中主要是以“内部优先”原则进行选用;在绩效考核和评估上,以员工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作为主要参照标准、对企业带来的投资效益;在培训和发展员工上,采取跨职能、跨部门的方式,进行系统化的开发。因此,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多采用战略事业单位或者是事业部制的方式。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这不仅是关系企业与员工长期的、战略性的计划举措,也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决定要素,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来进行。基于企业战略而进行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有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因此我们应该坚持走好这条道路,为企业的明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4

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在我国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都推出多项扶持和鼓励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减免、股权激励、科技计划、项目用地、金融保险、出口信贷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综合政策体系。

所谓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那些所有权为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该类企业既有别于普通民营中小企业,也不同于一般高新技术企业,它的一大特点是其经营的非独立性。作为中小型企业一般都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但国有中小型企业有其特殊性,它们绝大多数是隶属于国有企业或中央企业,虽然是独立法人,但其经营管理各项活动都会受到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的影响。

2.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

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包括:

(1)主动性弱。首先,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行政指令的影响较多,自身进行财务管理筹划的主动性较弱。其次,作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多的集中在会计和审计等事务性工作。另外,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容易将财务管理工作行政化,从而缺乏财务统筹规划。基于这方面原因,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主动性相对较弱,外化管理较多而内化管理较少,财务管理的统筹能力较差,积极性不高。

(2)缺乏战略规划。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会计管理和财务预算这些较为初级的工作,只要按照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年度财务达标等工作即可。加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该类企业往往缺乏战略性的财务规划和管理,从而出现财务管理与公司战略的不匹配、财务工作与经营管理的不协调、甚至财务预算与财务决算偏差较大等现象。

(3)缺乏动态管理。企业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本身也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企业经营随着技术创新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这类企业往往将财务管理行政化,财务工作主要集中在较为基础的方面,因此缺乏随着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

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财务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1)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生存发展大都是使命驱动、战略导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处在发展的上升期,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自身对于发展规划设定了较高的目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使命制定目标,根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进行经营管理并对之进行监督和考核。进行财务战略规划符合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的需要。只有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主动出击,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也才能够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2)企业经营的需要。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很多都与财务相关。对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如此,比如如何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如何解决资金紧缺,如何利用和优化资产,如何进行利润分配从而达到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规划财务管理战略,服务于经营管理的需要。

3.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战略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按照职能可以分为投资战略、筹资战略、经营战略和分配战略等。按照企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成长型财务管理战略、稳定型财务管理战略、防御型财务管理战略和收缩型财务管理战略等。还可以综合分为资本结构优化战略、收支平衡战略、低成本财务战略等。

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战略选择可以从其自身特点进行分析:

(1)国有企业的相对稳定与中小型企业的相对灵活的协调。国有企业大多数环境相对稳定,发展处在平稳上升的状态,对外合作尤其是股权合作相对慎重。这与国有资产的相关管理规定有关,企业要经营和管理好国有资产,避免因为经营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作为中小型企业,本身会带有灵活多变、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遇到新的情况和市场变化,中小型企业可以很快做出反应。作为国有中小型企业,既具有双方面的优点,也带有双方面的问题。在进行财务管理战略选择时,要综合考虑两方面的优缺点,通过战略选择将两方面特点协调在一起,趋利避害。如果企业太过求稳,则会丧失发展机会,在财务管理战略选择时可以考虑采取成长型战略,加大投资和项目合作等。

(2)国有企业特点与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相互促进作用。如前所述,国有企业具有稳定的特点,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资产相对雄厚,管理规范,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供高新技术劳务的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国家在认定时有多项标准,如企业研发投入须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3%~5%;企业科技人员须占到企业的20%~30%;直接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研究的人员须占到10%以上等。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这与传统生产型企业有很大区别。另外,研发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并非有投入就能生产出产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资金和政策的保障,而国有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平台。

4.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战略规划

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服务于企业战略,不同的战略规划会有不同的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战略随着企业战略规划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时,无论企业战略如何规划,都会涉及三个基本方面。

(1)筹资规划。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产出与传统生产型企业有区别。传统生产型企业投入产出规律,有固定的经营周期,资金需求也相对规律。而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与产出规律性不强,没有固定的投入产出周期,容易出现突发状况,这类企业资金需求规律性较弱。因此,充分做好融资筹划十分必要。

首先,要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时间点。在做资金量预测时要充分考虑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各项需求,根据公司规定或风险参数留足冗余资金,保证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还要确定资金需求的时间点。技术研发工作一般是分步骤开展逐步推进,配套的资金也可以分步投入,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节约资金使用成本。

其次,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现代企业筹措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资金到位周期、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企业可以选择的资金筹措方式主要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利用留存收益、向银行借款、利用商业信用、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杠杆收购。其中前三种方式筹措的资金为权益资金,后几种方式筹措的资金是负债资金。对于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商业信用、发行公司债和杠杆收购三种筹资方式不太适用。这类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筹资方式:

吸收直接投资:资金到位周期较长,资金成本低,资本类型权益,五星推荐。

发行股票:资金到位周期长,资金成本较高,资本类型权益,三星推荐。

利用留存收益:资金到位周期短,资金成本忽略,资本类型权益,五星推荐。

银行借款:资金到位周期短,资金成本较高,资本类型负债,四星推荐。

融资租赁:资金到位周期较短,资金成本较低,资本类型负债,五星推荐。

在吸收直接投资方面,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国有控股或独资企业吸收股东投资和增资比较容易;其次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导向使得大量财政支持的补贴资金流向该类企业;最后,财政支持和补贴资金享受税收减免优惠,降低了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在融资租赁方面,中小型企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具备投入大量固定资产的能力,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解决场地和研发设备的需求是较为快捷、方便和实用的方式。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以上提到的关键点,灵活选择筹资方式。

(2)经营规划。企业经营规划主要包括经营目标的确定、预算管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现金流控制、成本控制等。经营规划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既体现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把控能力,也体现出企业内部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做经营规划时,首先要围绕技术创新项目开展,做好预算和核算。同时有多个在研项目时,要充分评估,合理分配资源。其次,要将关键考核指标和多种财务分析方法列入经营规划,提高财务管理规划在公司经营中的地位,从产品导向延伸到利润、eVa或股价等财务管理考核指标。再次,控制好现金流,避免出现短期内大量现金流出造成公司经营资金短缺的情况。最后,做好成本控制,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相结合,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分配规划。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制定分配战略时与传统企业既有相似也有区别。传统分配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二是分配股利或利润。

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完成以上两项固定分配以外,还需要将留存收益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首先,要考虑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资,可以将一部分留存收益追加为企业资本,改善资产结构,扩充企业实力。其次,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一部分资金作为企业的后备基金,根据发展需要随时投入。最后,要考虑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需求,做好有针对性的分配规划。

5.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战略综合规划

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是一个综合体,需要统筹分析。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企业和各种情况的财务战略规划。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战略管理也是一个动态规划的过程,财务管理战略规划也随之不断调整变化。无论是传统的财务管理还是现代生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都不能完全涵盖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需要。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战略规划;特征

中图分类号:C27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对于许多现代企业来说,以前那种利用线性趋势外推法就能归纳出基本、上升和下降情形的战略规划方案已经过去了。现在,现代企业面对的是波谲云诡、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创建一个直到不久以前还难以想象的“灾难情景模式”,并将维持现金供应的任务整合到企业战略规划之中。与过去的做法相比,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将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变量,并且需要更多的决策者参与。此外,企业还需要更加重视测评--这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确认何时需要对企业战略进行快速调整的唯一方式。最后,对新的或不同寻常的情景模式的关注不应该掩盖相关的长期趋势,或忽视重要的现有战略的价值。

2现代企业所面对的商业环境决定了现代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2.1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宏观性、长期性、全局性、相对稳定性。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一种宏观目标规划,它是对企业全局的一种总体设想,它的着眼点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它是从宏观角度对企业的未来做一种较为理想的设定。它所提出的,是企业整体发展的总任务和总要求。它所规定的,是整体发展的根本方向。因此,企业的战略规划总是高度概括的。

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一种对长期目标的规划。它的着眼点是长远的未来。战略规划是关于未来方向、情景的设想,它所设定的,是企业全体职工通过自己的长期努力奋斗而达成的对现实的一种根本性的改造。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发展可以更加的顺畅。

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一种整体性的要求。虽然它规划的是未来,但与现在也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它着眼于整体全局,但并不能排斥局部。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总是对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综合反映。科学的战略规划虽然总是概括的,但它对人们行动的要求,却又总是全面的,甚至是相当具体的。

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一种长期目标规划,它在较近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稳定不变的。战略规划既然是总任务、总设定,那么它就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样,企业职工的行动才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大家对目标的实现才会有清晰的掌握和实现的动力。

现代企业整个战略规划涉及的是企业发展的总的格局和问题,关注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利益。现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越是多变及高度不确定,战略规划越是需要具备宏观性、长期性、全局性、相对稳定性。

2.2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需要实事求是的进行情景规划。在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情景规划的优势愈发明显,没有一种基本情景是被认定基本发生的,因此,需要根据假定情景来制定规划,并且高度关注多种情景发生的潜在推动因素。当前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使情景规划变得更加复杂:发挥推动作用的变量数目以及可能结果的分布范围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例如,考虑一家工业供应商的困境,它不进要受到商用和住宅房地产业的严重影响,而且也有许多政府客户。对于这家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商业信贷和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方向、土地价格、税收,以及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开支,政府扶持或鼓励的行业政策。其中每一项不确定性因素的不同结果都会使这家企业的发展路径产生极大的差异。而情景规划的核心,为多种不确定性情景而构思多重战略规划,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制定更为严格的信息收集、整理、不确定性情景预测,以及针对不同因素、情景而制定的严密的战略规划。

2.3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可检验性。为了对企业管理的活动进行准确的衡量,战略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和可以检验的。战略目标必须明确,具体的说是指将在何时达成何种结果。目标的定量化是使目标具有可检验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战略目标难以数量化,时间跨度越长、战略层次越高的目标越具有模糊性。此时,应当用定性话的词语来表达其预期达到的程度,一方面要求明确战略目标实现的时间,另一方面须详细说明工作的特征。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战略规划意义显得就更为重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新的时期,企业的战略规划就要站在新的角度,不断的开拓创新,始终保持战略规划的可检验性,都将对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帮助,使他们更有可能制定出能引导自己企业度过经济动乱时期的战略规划。

2.4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具有灵活性,避免僵化。规划战略的灵活性与其所具有的长期性及稳定性是不矛盾的。强调战略规划的长期性并不等于排斥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对战略规划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而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具备的可校验性是其灵活性的前提,只有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具体且可校验,企业管理者才能根据客观发展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纵观手机行业巨头诺基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兴衰与其企业的战略规划是息息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末,诺基亚的高管层意识到数字通信领域的一场巨变即将到来,在其之后的20年里,诺基亚表现出了强大的战略灵活性。重组部门,手机业务与网络业务分离,各成立新的部门;当GSm市场初期启动时,诺基亚陆续剥离传统的纸制品、橡胶和化学制品及计算机业务;当竞争对手认为在全球建立子公司是新兴市场上获取机会的唯一方法时,诺基亚在研究如何在不损及规模经济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让产品适应不同的本地化需求。总而言之,诺基亚的战略规划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公司层面,还体现在业务部门层面。公司层面的战略灵活性使资源流动变得更加容易,但它仍然要求企业保持领导力的统一,在这一阶段,企业保持着很高的战略敏感度。而在近几年,面对苹果公司的崛起以及安卓系统手机的挑战,诺基亚固守塞班系统,直到2011年才反应过来。没有保持其战略规划灵活性,反应迟缓,延误时机,是诺基亚近年来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5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应打破部门“封地”,实行对话机制保持战略敏感度。现代企业规模化以后,打破部门“封地”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企业的战略规划要求公司高管不再只囿于自己的“封地”,而是需要为公司的整体成功付出努力。现代企业往往对核心业务过度关注,使企业错过新的发展机遇。实行公司成员对话机制,能满足战略与灵活性的不同需求。例如每年举办动员活动,消除员工因成功所带来的自满情绪,激励每位员工在应对运营问题时能把目光放得更远。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

1、前言

2010年全国烟草行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局明确提出: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行业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为目标,在集成整合、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完善提高上下功夫,全面建设、整体推进行业信息化。烟草企业作为烟草行业的关键一环,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是烟草企业本世纪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然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么建立了大而无当的系统,造成投资浪费;要么在建设过程中,将原有系统简单替代,而不是有序升级,造成建设成本增加。要么建立的系统和原有想想不同,使得所建系统成为摆设,未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每一家烟草企业。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需要有全面且正确的总体规划,才能将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才能在信息化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以最小的支出构建高效益和高效率的信息化支撑和应用平台,从而助推企业主营业务的高效发展。为此,如何建立信息化战略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

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又称企业it规划,是在烟草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烟草企业管理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行业信息化实践经验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策略

3.1分析烟草企业的战略规划

烟草企业信息战略的制定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相连。因此,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必须明确企业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对烟草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企业战略规划。根据美国管理战略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波特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基本竞争势力有5种: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自于客户的竞价能力;来自于供应商的竞价能力;来自于潜在的竞争者;来自于替代商品。竞争往往就是信息的战争。掌握信息的先机,必然占领竞争的领先地位,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

3.2分析烟草企业内外部信息化环境

烟草企业内部信息化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基础资料,以及企业现有的软件、硬件、现行系统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以及与上级总公司、国家局的业务往来关系,现行业务对信息系统提出的要求,各业务模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基于业务流程及组织结构分析,确定烟草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领域或部门,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方案;

烟草企业外部信息化状况是指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烟草企业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国际知名企业、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案例,基于上述信息,挖掘企业信息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本企业信息化实践奠定基础。

4、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方法

一个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使信息系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开发计划,使系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可以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费用。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trategySettransformation,SSt)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等。

4.1关键成功因素法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关键之处,这些关键之处的性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成功因素有四种主要类型:行业因素、竞争战略在行业中的地位、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烟草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过程中,如何评价哪些因素是关键成功因素,对烟草企业来说,企业的中高层最了解。因此,该方法主要是用于高层在信息化战略制定中发挥作用。企业高层既可以以个人的魄力和认知独立确定企业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采用德尔斐法或其他方法把不同人设想的关键因素综合起来。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一般效果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日常总在思考什么是关键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集中于获取高层领导的信息需求,并且进行信息需求调查所需的时间较少。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汇总过程和数据分析都是一种随意的方式,缺乏严格的方法将诸多关键成功因素进行汇总。另外,难以解决个人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一致问题。

4.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把整个烟草企业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如管理的水平、是否乐于改变以及重要的环境约束)等组成。首先识别组织的战略集,也就是制定和分解企业的战略计划,如描绘出组织有关的各类人员结构,如组织的拥有者、供应商、顾客、工作人员和竞争者等;再如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第三、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其次将烟草企业组织战略集转化成信息化战略。该方法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的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比较少。

4.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通过全面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一种规范的、结构化方法。其目标是: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BSp方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5、结语

烟草企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企业信息化发展必将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首要利器。信息化建设也将成为企业武装自己的主要手段,本文就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定义、战略规划的策略和战略规划的方法做了详细阐述,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伟,王学义,冀亚林.企业信息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07):34.

[2]王改性.浅谈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法与步骤[J].时代金融,2008(08):78.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7

[关键词]战略目标财务规划财务管理

当前,企业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主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整体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匹配性不仅是企业持续经营的迫切需要,而且已在很多企业成为了财务管理的实务。公司战略目标和财务规划布局的有效组合是实现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更是公司提升整体价值的首要前提。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和投资者对投资效益的追求,决定着整体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公司财务业绩依赖于公司正确的战略,也就是说,公司财务目标的实现与战略目标的选择具有本源同质性。

一、基于战略目标选择下财务规划的相关概述

纵观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制胜法宝。基于战略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利用财务规划,对提高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企业战略目标导向下的财务规划内涵

财务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体,是在企业战略的愿景下,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在分析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基础上,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创造性和决定性谋划。

2、企业战略目标导向下的财务规划特征

(1)财务规划的支持性和从属性

财务规划的总方向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上的支撑和资金上的保障,尽管它有其自身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它必须要服从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并为实现该战略提供财务上的帮助和资金上的保障。

(2)财务规划的长期性和前瞻性

一方面,财务规划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在实务中,企业财务规划需要摆脱追求短期经营成果的弊端,重视资源整合、节约利用和风险防范。另一方面,它更具前瞻性,是因为其对未来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提前部署以便顺利解决未来将发生的事情和存在的问题。

(3)财务规划的动态调整性

规划是根据当前环境分析得出的预测结果。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因此规划的作用在于以变制变。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财务规划也要随之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既定战略目标下公司财务规划的基本思路探讨

所谓的企业战略目标,其实质就是将来企业要实现的总目标,这种目标大体上是不会随便改变的,但是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抽离出来的小目标会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并且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地位相对于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而言,仍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企业总目标分阶段实现的手段。企业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阶段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由此推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不管是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还是生产管理活动,都应该配合的是企业各阶段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提出财务规划的概念,即围绕实现企业战略而进行的各种财务预测活动。

在公司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财务规划要跟随总体目标的思路而变动,并与总体战略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基于战略目标下的财务规划,是在企业现有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既考虑各项指标的历史水平,又考虑未来的变化,从而得出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规划。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各级目标进行修正,财务规划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规划、修正、再规划,再修正的过程,这也类似于战略目标的完成,经济环境的变动导致公司有修改现有战略目标的需要。

例如一个公司确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盈利最大化。在这个总体目标确定的方向上,公司的财务规划可以按照下述思路考虑。

首先应根据公司现有的销售市场、财务状况和生产状况制定出目标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财务的总体目标;其次,对目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进行分配,确定出目标总资产收益率和目标权益乘数;然后,将总资产收益率进一步分解为目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即企业财务的二级目标;企业所采取的相关战略,将二级财务目标细化为企业主要报表项目的数额,即企业财务的三级目标。第三级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财务报表规划的过程,然后考虑需要多大的资产规模以支持这样的增长。资产总规模确定以后,进行资产配置,将总体资产细分至各个科目,即资产的运用问题。最后为了达到这样的资产规模,应该如何进行融资,也就是考虑资产的来源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优化公司的财务指标,提高公司销售利润和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最终实现目标净资产收益率的过程。

公司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规划关注的重点也就不同。这也是财务规划为何列入公司机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合战略目标公司财务规划的确定途径

1、着力转变财务规划的职能定位。财务规划目标要将原来的核算型财务转变为战略支持型财务。这种转变是基于财务规划的执行可以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最重要的决策支持信息。而实现这种转变,财务部门仅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向、完整记录企业的历史事项、给企业决策部门提供简单的财务信息、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家是不行的。提倡战略型财务规划就是要把工作重心调整为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制定和经营运作上。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财务部门日常的核算工作中要提高效率和效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支持企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工作中,和企业决策者共同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以协助其他职能部门更敏捷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2、企业财务战略规划部门要正确定位,深刻理解企业战略,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主动出击。作为企业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财务战略规划对公司发展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再重要也不能改变其在企业总目标实现中的辅助地位。战略型财务规划最重要的职责,仍然是通过和其他职能部门有效配合,来促进企业战略的顺利执行和有效实现。

那么要想充分发挥财务规划的职能,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刻理解企业现阶段所制定战略的内涵、背景及其实现的优势和障碍。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就可以根据企业战略来定位自己应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战略导向。如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企业的战略规划是抓住机遇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发展,目的是为了抢占市场并击垮竞争者。那么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就是全力以赴帮助解决实现该目标的资金问题,并做好内外部的沟通,以本部门的行动带动其他职能部门参与到战略实现中去。这种财务规划活动是主动型的,它不等待高层管理部门来告诉该怎么做,而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总目标财务部门就应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3、财务规划目标要与公司战略选择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一般来说,现行战略目标下公司经济增长一般表现为粗放和集约两种方式。一般以粗放增长为主的企业应采取稳健型财务规划战略,以集约方式增长为主的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规划。目前以粗放增长为主的公司大有存在,但总的来说,由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是社会客观的要求和必然的趋势,更是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须经历的转变。为推动这种转变的实现,企业财务规划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的规划,加大提高施工能力的机械设备投入力度和规模,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的创新力度,强化集约经营,推行技术创新,以效益最大化和本金扩大化为目标进行资源配置,限制高投入、低产出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使其企业经营集约化和高效率得以实现。

总之,在对财务活动做出规划时,需要结合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财务规划的内容也要与发展战略目标相切合,不能盲目遵从某一指标或某个条件。在实务中,公司财务规划也需要重大动力以及全新的观念,才有可能获得战略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秦海波.浅析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商场现代化,2007;18

[2]谢家清.金融危机下中小施工企业财务战略探讨.交通财会,2009;10

[3]杨吴.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以CS企业集团为例.经济论坛,2009;02

[4]冯晓威.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导向下的财务战略规划.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企业战略胜任力模型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为确保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依据内外部环境,对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口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并制定吸纳、维系和激励人力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过程(曾湘泉,2000)。简而言之,合理的人员配置加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组合才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在前,人力资源规划在后

Jeffreya.mello(2004)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是在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确立后开展的,因此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经营战略规划和价值链核心业务规划,要有人力资源内外环境分析,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较为完整的历史数据等。

(二)企业战略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并且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的,它是企业为达成经营战略而确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目标、计划与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龙头”或牵引,它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活动的方向。

(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落地的载体

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价值就在于实现企业战略的落地,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组织战略与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是连接战略规划和公司业绩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规划无缝对接企业战略的步骤及其方法

步骤一: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在研究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前,对人力资源规划重新定位显得尤其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应定位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要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步骤二:明确企业战略愿景,提炼战略核心目标

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战略愿景、组织目标和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主体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实现其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战略核心目标,用这些战略核心目标指导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例如:哪些核心目标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哪些核心目标是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要考虑到的因素等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活动,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协调和支持战略规划的实施,从而促成组织愿景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步骤三:挑选承载企业核心目标的关键岗位

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是依赖于关键岗位人员来完成,所谓关键岗位指在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承担起重要工作责任,掌握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难以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置换和市场外部人才供给所替代的一系列重要岗位的总和。

步骤四: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

使用胜任力模型对关键岗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胜任力模型主要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比较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为关键岗位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依据,只有参照胜任力模型,才能分析企业当前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的差距,并按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制定各项措施,以满足组织对胜任力方面的整体需求。

步骤五:制定关键岗位员工管理提升计划

在步骤四中利用胜任力模型对企业关键岗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分析,当企业目前的关键岗位状况和未来理想的状况存在差异时,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提升计划同样应围绕企业战略核心要素来开展,重点是要考虑如何吸引、保留、发展和激励关键岗位人才,使得组织能够通过关键岗位人才完成企业战略目标。对于关键岗位员工,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组合策略,从关键岗位的招聘、培训、激励到代谢的过程中设计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9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要定战略,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有了其战略发展的方向,那么目标则是指导企业各部门及个体活动的最终目的。目标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企业没有目标的话,那战略就没有依托点,所以战略也是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的一个过程。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中间需要战略。在整个过程里面,企业要解决很多课题,归纳起来基本上包括六个方面:1、做什么,企业必须明白要做什么才能够顺利从目标一走到目标二;2、为什么做,企业家每天琢磨的就是两件事,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如果这两个问题搞不清楚的话,企业的老总就没法当了;3、到哪里去做,在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发生之前,如果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要到东南亚投资,选中了印尼的话,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因为地方选错了;4、何时做,这个很重要,某些东西做得太早,可能达不到目的,但如果做得太慢,又会被别人抢得先机;5、谁去做,就是到底该由谁去执行任务;6、怎么做,这是完成目标的最后一步。所以说,企业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然后建立科学而又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

要想办好一个企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企业应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而确定一个远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应制定得科学而又高明些,这样以来企业经营者们才会有动力和压力,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执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性,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未来战略竞争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那么,企业如何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应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立经营观念,设定公司目标。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经营观念或信条确定下来,而且要使其具体化,将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使其成为指导各部分业务工作的方针和努力的方向。2、进行预测。不管经营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公司实际上是为客观环境所包围。公司如果忽略了对客观环境的分析预测,长期发展计划则成为空中造楼。3、构想经营计划概要。经营计划是根据公司的“主观意向”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加以确定的。为了实现公司的目标,必须突破客观环境的限制。为此,必须决定用何种手段和如何实现公司目标的计划体系。这一决定是建立在个别计划与阶段计划基础上的。4、设立个别计划。也就是确定各个部门的具体计划。如技术部门的产品研制计划,财务部门的资金计划,生产部门的盈利计划等。5、设立阶段计划。重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计划的本质在于选择”。6、编制预算。以预算形式表现出来的经营计划即可交付具体实施。

三、建立战略管理部门是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战略执行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决策层的职责及牵引执行层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

1、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毛主席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2、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3、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4、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

四、建立战略管理执行系统,有利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国大部分公司的执行经理在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与预算,依靠老板的感觉打仗而不是靠脑子打仗;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能分工,依靠老板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老板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依靠老板的权威与亲情而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使企业的运营高效快捷,对市场的反应灵敏,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独立执行系统—4R管理模式。4R系统的具体构成是:R1(Ready-all)—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R2(Responsibility)—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R3—(Review)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和R4—(Result)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这是保障战略执行力有利的制度系统。只有这种制度建立好了,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执行的计划与预算系统

计划与预算系统的目的是落实战略规划,它在执行系统中起到一个驱动的作用。具体的步骤如下:公司层制定年度规划目标,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及业绩的期望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层面;业务层根据公司总体指导思想和要求制定年度预算规划;在年度计划下做详细的季度业务规划和月度业务规划;以公司层和业务层为单位进行,业务规划中最主要是生产、销售计划与关键成功措施两个部分;根据经营预算计划与关键措施,各业务层、销售点制定关键行动措施表、进度时间表及资源需求计划,将计划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根据经营预算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如经营管理财务费用、利润、资金需求预算、经营额收入预算等。

2、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

岗位职责系统的目的是“靠业绩用人而不是靠领导的感觉用人”,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强调岗位与业绩的关系,具体的步骤是:根据预算计划明确公司所需的关键岗位;设定关键岗位工作职务权限;明确部门岗位设置;各个部门设多少职位,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根据岗位评估进行岗位职责说明;明确业务层面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责任书签订:通过制度化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3、执行效果的检查系统

业绩跟踪系统的目的是要做到以科学方法管理企业,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做到事前管理,即建立周期性的总经理监督和指导体系。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行动、优化管理。具体的内容和步骤是:业绩跟踪由总经理主持的月度质询、季度质询、半年、全年度质询四部分组成;质询业绩跟踪的内容不仅包括财务类的目录,同时也包括重要措施的完成情况,通过流程管理的办法事前了解和解决计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将部门和员工的关键行动措施纳入公司目标管理系统;“质询会”使业绩跟踪不只局限于“汇报工作”,更重要的是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并提出提高业绩的方案。

4、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

通过业绩考核方案,将业绩与薪酬挂钩,保证多劳多得,并提拔明星员工,淘汰不及格员工。考核的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企业和员工都满意的“双赢”基础上。具体的步骤是:在年初层层签订责任制合同;在年末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决定每个员工的工资增与减幅以及奖金;按业绩与企业归属感两大因素,将所有员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实行10%优者重奖,5~10%劣者尾数淘汰(辞退)。

4R系统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过渡,整个4R业务管理系统贯穿流程管理的思想,围绕年度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旋转,一年运行一圈,保证战略转变成行动并推动业绩的增长。发挥战略竞争力的执行系统功能。五、战略落地与企业运作有效结合

1、聚焦战略的思维点

企业除了要掌握构建战略的总体框架,还应当有聚焦战略思维的思维点:一是基于行业规则把行业看透,研究行业的容量和集中度,研究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基于企业的历史以及路径依赖确定下一步的发展。路径依赖就是过去做过什么、有什么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借助路径依赖,借助已有优势,另一方面要超越成功陷阱,不能把成功原因必然化,要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之上做选择,改变行业习性,建立学习型组织。三是在战略抉择时要基于资源与能力,一方面要基于组织内生能力,如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企业家、资源等;另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家的认知,战略能做多大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和抱负。战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企业家主观判断,现在走入另一极端,请国外咨询公司,搞得非常复杂,没有了行业敏感性。

2、战略落地

所有的战略最终要回归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所谓战略落地,就是企业要在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上,把企业的内部能力与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战略竞争力,避免战略与运营系统脱节。

战略落地,第一,有制度安排。战略走向会影响权力的再分配,虽然对整个企业有利,但对某些人不利。当初实达战略转型失败,是因为其整个决策机制缺乏权威,叶龙不能撑控局势,资源是倾向于非战略方向的,因此其战略不可能实现。中国的战略具有更广泛的范围,特别要考虑制度因素,一定要有好的制度配合。

第二,有组织支撑,组织支撑不是简单地画个组织结构图,而是基于战略研究组织的定位、组织的结构、组织内部运行的游戏规则、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分配体系以及组织的业务流程等问题。

第三,战略落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上,企业要明白自己的产品战略是什么,产品组合、客户战略是什么,要在研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统一于客户,在内部价值链上寻求竞争优势,形成战略竞争力,提升一体化运作的能力,发挥战略竞争力的优势。

第四,企业学会运用资本杠杆,要研究什么样的资本投资战略、什么样的并购模式能支撑战略的实施。

第五,企业战略转型的核心是人与文化的转型,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基于战略的核心人才以及人力资源系统。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文化上要落地,最重要的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要有战略性的系统思维,而且在战略上要身体力行。

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情报系统

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核心是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必须根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企业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竞争情报。而竞争情报的研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竞争情报及研究就是以战略管理为目的的关于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活动。竞争情报一般指搜集、处理、分析和利用反映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和事件的状态、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数据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向企业的管理人员描绘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竞争环境的图景,以使企业充分地准确地估计自身的竞争能力、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创建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竞争情报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无论是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的实施和评价,都需要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战略进行基于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1、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目的是能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信息加工能力,使企业能够执行其所期望的在市场中取胜的战略。选择和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是竞争情报研究的最关键环节,是在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情服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关系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

2、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的主要问题

战略管理的情报研究是体现信息活动价值和效用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竞争情报“智力性”、“谋略性”的主要过程。竞争战略管理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问题有:在特定的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的情况下,企业能否进入新的或改变原有的地域、行业和部门?进入的标准有哪些?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实力的基础上,企业在战略改变过程中如何定位?在战略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战略可以选择?在可选择的战略中企业能够和最期盼实施的战略是什么?在竞争策略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监测的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信息要素有哪些?

上述这些问题是竞争策略情报研究的出发点,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搜集、加工、分析和研究就是企业竞争战略情报研究的具体活动和内容。

参考文献

[1]牛晓玲:《成长的关键》[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2]陈春花等:《领先之道》[m],中信出版社,2004版。

[3]毕胜然:《赢得优势》[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版。

[4]汤明哲:《战略精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版。

[5]刘刚:《危机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版。

[6]余世维:《赢在执行》[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

[7]万明坚:《系统战必胜》[m],中信出版社,2004版。

[8]曾鸣:《略胜一筹》[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9]郎咸平:《运作》[m],东方出版社,2004版。

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远景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由于人力资源过于复杂,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加强管理,为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需对其合理规划。

二、人力资源远景规划管理及其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远景规划是指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实际能力和市场变化状况,对企业在劳动力上的需求供给做出大概预测并制定相适应的措施的过程,其目的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保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了详细规划,必然要有相适应的管理,即规划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的规划、招聘、培训开发以及绩效管理等,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作为企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规划及管理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小觑。首先,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当前状况对企业的未来做出预测,了解企业在未来的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并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可行的战略支持,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其次,就目前状况而言,许多企业都存在着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在管理中,分配过于混乱,缺乏合理性,通过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有效管理,可有效保持分配的平衡,加强人员分配的合理性,从而降低人力资源的投入和成本。由于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展示,对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大有裨益;再者,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员工的利益有所保障,从而实现双赢。因为当前的竞争主要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为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而员工要想获得利益,必须保证企业能够健康发展,二者的利益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操作性与控制性,因此我国在执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下从几个角度出发,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

1、共同参加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具有很强工作能力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核心团队,企业的高层管理,生产、战略、财务、营销、业务的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应当在这个核心团队内。这个团队的成员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和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应当具有足够的专业性,从而更好的满足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需求,并且在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过程中挖掘出更多可行的方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时应当促进HR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顺利的交流,从而促使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共同努力,携手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贡献力量。

2、相互合作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应当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人力资源募集工作互相合作,并与企业其他人力资源工作在资金、管理,工资、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价值。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募集方面,企业应当以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为指导进行人员的募集与补充,同时及时地对优秀的老员工进行提拔,将他们吸收进管理层,并进行企业预备干部的培训,防止人力资源流失现象的发生。

3、保持灵活

商务环境的恶化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当与企业在新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柔软性。因此,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当与企业的内部环境相适应,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核心与关键是保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新的人力资源开发。并实施相应的培训计划,保持目标的灵活,根据企业的需求扩大或缩小企业员工规模,并对核心人才进行培训,在促进员工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现。

4、改变视角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依赖于专门的HR,并且依赖于企业的组织人员、策划人员、开发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切记不可通过裁员来追求片面的减员增效,而是应当及时的改变视角,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规划,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并提高日常工作的工作效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规划,从而实现提高运营效率的总体目标,并优化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业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在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促进整个公司运作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当适当增加员工的福利并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提供职业培训,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5、注重学习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这需要企业的HR工作人员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对战略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和学习。在企业内部,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对于人力资源知识的学习,并对HR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更进一步的业务培训,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执行。

四、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工作重要的两个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相符合,从而更好的增加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人力资源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更好。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越来越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起点,也是重要的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优越性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大力推行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内,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改革。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和战略规划的进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要注意管理的系统化。无论是在企业的组建、人才招募、员工培训、企业福利等诸多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对于以上工作都会起到很大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化是提升企业人力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前提与依据,更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执行与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工作的实践中,应当注重人力管理的系统化,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整体进步。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作用日益突显,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大关系。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还需要相关人力资源的数据和技术,因此我国应当加大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力度,加强职业HR的培训,在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菊侠:《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8期

[2]马青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