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恶化的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0:06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1

关键词:aeRmoD模型;医化行业;恶臭;环境影响;预警

中图分类号:X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15-03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医药化工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医药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对外排放了大量有机废气以及H2S、nH3等刺激性恶臭废气,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恶臭不仅能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还能通过人类的嗅觉系统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性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障碍和发生病变,引起急性病、慢性病甚至死亡[1]。恶臭已被列为当今世界7种典型公害之一,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

近几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导致城市居住区与某医化园区的距离越来越近,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城区居民对该园区产生的恶臭污染投诉也越来越多,严重制约了医化园区的健康成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壮大。恶臭废气的污染给当地居民、政府都带来了很大困扰,如何预警医化园区恶臭对城区居民的影响,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对园区恶臭废气的管理能力从而做好恶臭预防控制工作成为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议题。本文尝试利用aeRmoD大气扩散预测模型并结合气象预报数据,模拟该园区产生的恶臭废气对城区的影响,对不利气象条件进行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恶臭预警基本原理

2.1aeRmoD模型介绍及预警系统结构组成

aeRmoD模型为美国环保局联合美国气象学会组建法规模式改善委员会(aeRmiC)开发的新一代大气污染扩散模型,也是我国环保部2008年12月31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推荐的稳态大气扩散模式,aeRmoD将最新的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理论应用到了空气污染扩散模式[3~6]。美国epa在prairieGrass、indianapolis、Kincaid、tracy等地进行示踪试验及在Kincaid、Lovett、westvaco、martinsCreek、Baldwin、Clifty等电厂地区连续布点监测1年监测So2质量浓度分布,结果均显示:aeRmoD模拟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7]。国内长期的环评预测实践也表明,aeRmoD大气扩散模型对小尺度范围内的大气污染预测有较好的模拟结果。

本预警系统以aeRmoD模型为核心,并用aeRmet整合气象预报数据,对医化园区的恶臭废气扩散进行模拟预测,系统基本的结构如图1所示。

2.2恶臭排放源分析

经统计,该医化园区共有26家企业,其中有7家已经关停,剩余企业分布于长约3km的狭长地带。各企业排放的具有恶臭性质的废气共有34种之多,包括nH3、三乙胺、苯等强刺激性气体。本次研究选定其中嗅阈浓度最大的叔丁醇作为基准物质,赋予权重因子为1,同时将其他恶臭污染因子根据不同的嗅阈浓度,按照公式(1)赋予权重因子。

wi=C叔丁醇嗅阈/Ci嗅阈(1)

式中:wi为第i种恶臭废气的源强权重因子;C叔丁醇嗅阈为叔丁醇嗅阈浓度,μg/m3;Ci嗅阈为第i种恶臭废气嗅阈浓度,μg/m3;各恶臭废气的嗅阈浓度均来自oSHa、epa等机构官方网站。每个企业的等效排放源强按照式(2)计算:

e=∑wi×ei(2)

式中:wi为该企业第i种恶臭因子的源强权重因子;ei为该企业第i种恶臭因子排放速率,g/s;i为第i种恶臭因子,总共有n个恶臭因子。n为该企业拥有的恶臭因子数。

由于该医化园区内各企业恶臭废气排放源强情况复杂多变,本次研究将每一个制药企业的排放源等效为一个以环境温度排放的15m高烟囱点源。

2.3恶臭影响等级分析

人体对恶臭的感知会由于每个个体的身体状况、嗅阈灵敏度等因素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本次研究采用相对浓度法分析恶臭影响等级,即假定园区排放源强不变,城区所受到的恶臭影响只与当时的气象条件有关,在此条件下利用城区环境敏感点感受到的不同恶臭等级时的历史气象数据分析医化园区的恶臭浓度影响,其浓度值作为恶臭影响等级分类依据。本次研究以城区某学校为恶臭监测点,共进行了连续20个月的恶臭监测(通过监测者的鼻子闻来确定恶臭等级)。

该监测点共记录轻微臭气、可感觉臭气、臭气和较强臭气4个等级,利用历史气象数据通过aeRmoD模拟恶臭监测点浓度。4种监测等级恶臭浓度平均值及90%置信区间见表1。

通过以上分析,并根据适当保守原则,将本预警系统每小时恶臭影响等级设定为无臭(0~5000),可感觉恶臭(5000~10000),恶臭(10000~15000)及较强恶臭(>15000)共4个等级。

3气象数据及地形数据分析

3.1气象数据分析

本预警系统预报气象数据采用wRF气象模型模拟的未来48h内3h间隔ocf格式数据。数据参数包括时间、风速、风向、干球温度、气压、湿度、云量。为满足aeRmoD大气预测模型1h频次气象数据要求,本系统采用线性插值法对3h频次数据实行插值。

地表土地利用类型会影响到大气的感通热量、混合层高度等行星边际层参数,进而影响废气在大气中的扩散传播。本次研究以医化园区内废气排放量最大的某制药厂为中心,半径5km的范围内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表类型,整个范围以30度为一个区域,共划分12个区域分别统计地表类型(按照USGS分类方法学进行分类),并计算包括太阳反照率、鲍文率以及地表粗糙度等土地利用参数。

3.2地形数据分析

该医化园区位于城区东北方向,园区西边有太和山、小白云山、枫山等复杂地形,对恶臭的空气污染扩散产生一定的阻挡作用。本次研究充分考虑复杂地形对空气扩散的影响,采用90m精度的Dem数据对复杂地形进行分析。

4预报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系统投入试运行后,原城区恶臭监测点继续监测城区恶臭等级,并将其监测情况(共1个月)与本系统预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预警系统总体恶臭发生预报准确度达到67.7%。在4月30日这天,系统利用当天的气象预报数据分析预报出5月1日气象扩散条件极为不利,城区将受到医化园区恶臭废气的严重影响。5月1日的气象条件和气象预报数据较符合,而城区监测点也果然监测到强烈的恶臭废气,本预警系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即利用aeRmoD大气扩散模型整合气象预报数据来分析未来24h当地气象条件对医化园区恶臭废气扩散的影响,并对不利气象条件进行预警,让政府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缓恶臭废气对城区的影响。

而5月31d中共有7次预警系统预报不准确,预报显示会对城区产生臭味影响,而实际监测处并未监测到恶臭发生,另外本预警系统有3次预报结果比实测恶臭等级更为严重,在没有准确预报的7d中,其中有6d预报显示恶臭发生于夜间8点至次日早上8点,其中5月21日预报显示白天有恶臭发生,而实际未发生。导致系统预报不准确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系统在恶臭浓度等级分析时取值较为保守导致预测的结果也较为保守。另外引起预警系统预报不准确的潜在因素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恶臭废气源强不确定。由于医化园区企业多,生产工况变化大,源强复杂,部分企业存在夜间加大生产情况,而本预警系统假定医化园区废气24h平均排放,污染排放源排放状况的波动可能直接导致本系统预测结果的偏离;(2)气象预报数据不准确。预报系统采用wRF气象模型预报结果,尽管现代短期气象预报技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其仍具有不准确的特点,气象预报数据的误差也可能造成本系统预报结果偏离实际;(3)aeRmoD大气扩散模型本身的计算偏差。尽管aeRmoD是比较成熟的、准确度较高的近距离大气扩散模型,但是由于本医化园区位于海边,当地容易受到海陆风影响,在特定时段可能形成局部复杂风场,对aeRmoD准确预报造成干扰。(4)恶臭监测难度大、主观性较强,不同个体对不同气体的臭味感受不同,也给系统的恶臭等级设定和后续判定增加了难度。

5结语

工业园区恶臭废气的影响预警预报是当前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本恶臭预报系统结合现代气象预报技术以及环境大气扩散模型技术,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系统试运行一个月显示了较高的准确度。除了加强恶臭预警,政府还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加快医化园区企业的整治工作,关停或退出部分设备老旧落后、排污严重的企业,对部分企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控制恶臭的发生,力争2013年底椒江主城区基本告别恶臭。

针对本系统开发及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今后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研究改进:加强对废气源强的调查;提高气象预报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尝试在医化园区设立气象观测站;尝试使用其他扩散模型如适合复杂风场条件的CaLpUFF模型等。本系统的应用使医化园区及当地环境管理部门可以提前24h获取大气扩散条件信息,预测未来24h园区废气对城区影响程度,从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有效控制恶臭废气污染对城区的影响,大大提升了管理部门对大气环境的管理能力,对营造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妙容.XX市污水处理厂恶臭废气的处置技术方案初探[J].民营科技,2013(4):23.

[2]Lihf,Caizy.Developmentandexperimentalstudyofairsourceheatpumpwaterheater[J].meteorologicalandenvironmentalResearch,2010,1(2):100~102.

[3]aermic.FormulationoftheaeRmiCmoDeL(aeRmoD)(draft)[R].US:RegulatoryDocketaQm295201.amSpepaRegulatorymodelimprovementCommittee(aeRmiC),1995.

[4]alanJ,Cmorelli.aermoddescriptionofmodelformulation(draft)[R].US:amSpepaRegulatorymodelimprovementCommittee,1998.

[5]BerkowiczR,olesenJR,porpu.theDanishGaussianairpollutionmodel(oLm):Description,testandsensitivityanalysis,inviewofregulatoryapplications[m].newYork:plenampress,1998.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2

当我们说到善的时候,会想到一串词:尊重、关心、团结、宽容、努力、勤劳……当我们提到恶的时候,也会想到一串词:吵、斗、骂人、打人、骗人、杀人、急功近利、不守规矩、投机取巧……这些词都是用来描述人的善和恶。如果我们把这些描述善和恶的词做一个总结,用一个词来表述,那就是尊重和不尊重。善,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恶,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不尊重。

但是,人的这些善与恶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人的本性吗?为什么有的人善,有的人恶?为什么一个人有时候善,有时候恶?善、恶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基因的还是文化的?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却说: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人的善与恶能够被改变吗?怎么改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人的本性、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说起。

生命的本质

地球上存在着上千万种的生命物种。它们大到鲸鱼和大象,小到病毒和细菌,“高级”到有复杂大脑、能思考和发明工具的人,“低级”到没有大脑、只知道简单吃喝的单细胞生物。尽管它们的形态各有所异、寿命各有长短、行为千差万别,但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自我复制,一物生一物,一命生一命。只有当一个物质能自己复制自己的时候,这个物质才具有了生命,才叫生物,才能一代一代地“生”下去、传下去。如果复制停止了,生命也就终止了,生物就成了死物。因此每一种物种,每一个生命都有复制的欲望和复制的能力,都要为自己的复制而努力。人,也是一样,为了生命复制而生儿育女、传种接代。

竞争,恶的起源

复制生命就需要原料,生命复制的原料就是各种生物的食物。而地球上每一种生命复制所需要的食物原料都是有限的。同类生命在有限的同一种食物中生存就需要竞争,为生存的竞争就是你死我活。一个桃子两个猴子争,哪个争到,哪个就活了下来。一个雌性动物两个雄性动物争,谁争到了,谁才能生儿育女。争到的雌性对象越多,繁衍的量就越大。没争到的,生命就不再繁衍,到此结束。而争的结果必然是斗,斗的最高形式就是杀。因此,争和斗,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是生命存在和繁衍的必需。为了争,生命需要自私,为了争,生命必须残酷。竞争能力弱、不能为自己争和斗的生命在竞争中就被自私自利、竞争能力强的生命淘汰了。自私自利,打压别的生命就是对另一个生命的不尊重,就是恶。因此,当生命的复制受到资源限制的时候,竞争就开始了,恶也就产生了。竞争,就是恶的起源,也是生命繁衍的基本机制。

进化,恶的发展

生命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变化使得一个物种竞争能力更强,生命复制得更快更有效;有的变化则相反。那些增加竞争能力和复制效率的变化使得这些生命体在争夺有限的食物和对象中获胜,这些性状和物种就被环境选择保留了下来并得以繁衍。而那些竞争能力变弱的和不变的生命慢慢就被竞争能力强的生命所淘汰,逐渐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个现象和过程就是物竞天择、物种进化的过程,也是物种进化的原理。因为这个原理,地球上的生命从40亿年前开始出现到现在,不停地复制和变化,不断地竞争和淘汰,竞争的能力是越争越强,竞争的程度也随之越争越恶。40亿年过去了,现在还能在地球上活下来的都是生存竞争和复制能力顽强的物种。与此同时,生命的种类也在增加,新的物种以老的物种为食物,从而逐步由低到高形成了一个植物吃土地、食草动物吃植物、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的,自下而上的食物链。人,是目前生物进化的最高级动物,也是在这个食物链的最顶端,是植物、动物两界通吃的动物。从动物的竞争能力和程度来说,人也是竞争能力最强和最恶的动物,也是最不尊重其它生命的动物。人生下来如果没有后天的文明教育,在竞争的环境里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恶的动物。因此,避免和减少竞争与加强文明教育是防止和抑制人的恶性发展的必要和必然途径。

分化,另一种演化

evolution,这个当年达尔文用来描述生物变化和发展的英文词,翻译成中文时有人翻译成进化,有人翻译成演化。而演化和进化这两个中文词在善和恶的道德意义上有着重要的区别。虽然演化和进化讲的都是物种的变化。但“进化”只是“演化”中的一种,指的是变化后的物种比变化前“先进”了,生存竞争的能力强了,后者在竞争中把前者淘汰了。因此“进化”是越变竞争力越强,越变越恶。而“演化”中除了“进化”,还包含着长期以来被忽略了的“分化”。分化是使生物适应新的食物源和新的生存环境的物种变化。环境的多样性提供了分化的可能。分化是中性的变化,没有褒贬、没有高低、没有贵贱、没有先进与落后。分化后的物种和分化前的物种生活在不同的生存圈子里,互相不造成竞争,后者不淘汰前者。大家互不干涉,和平共处。环境越多样,分化的可能性也越大。自然界的分化机制给人类创造多环境提供了一个榜样,人类在创造文化和工作环境的时候,可以向大自然学习,根据不同人的特长和兴趣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和工作环境,让不同的人都有互不相争、和平生存的机会。分化,是另一种演化,是不导致恶的变化。

合作,善的起源

但是,人和所有的生物难道就只有恶吗?他、她、它们难道没有善的一面吗?生物在演化的过程中不需要善、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善的基因吗?当然不是,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样也是需要善性和善行的。

首先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为了生命的繁衍需要对子一代生命加以关心和照顾,其次是每一种生命的个体之间为了种的繁衍同样需要互相的关心和照顾。生命的发展和演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干到合作的过程。生命从分子开始,从单分子到多分子,从多分子到细胞,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多细胞到多器官,既有分子间的合作,也有细胞和器官间的合作。个体生命的演化是如此,生物种群的演化也是如此,动物从独居动物到群居动物的演化也同样是环境对合作的选择。合作在生存竞争中比单干进步,更有竞争优势,同时也是对单干的淘汰,因此是进化。然而合作的另一个功能是开辟单干无法做到的新的生存资源,不和单干的同胞竞争,不需要打压和淘汰同胞,因此又是分化。不管是进化还是分化,合作使得物种比单干生存和繁殖得更好,因此自然也选择了有合作性状的生物。合作,就需要合作者之间互相尊重和爱护,互相理解和配合。因此,合作是善的起源。而分化给善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促进了善的发展。人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动物,也是最懂得合作和最能合作的动物,因此也是最善的动物。

然而为己的恶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生存所必需的;对其它生命的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善的条件就是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在保证自己生存、繁衍和利益的基础上尊重和爱护其它的生命。善也不是无限的,善的对象通常是和自己利益一致的合作者。因此,共同利益前提下的合作是善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共同利益和合作就没有善,鼓励合作才能鼓励善。合作得越多越广泛,善的对象就越多,善就越大。因此,人类的文明应该是创造和促进合作的文明。

人之初,性可善也可恶

世界上的动物历经数十亿年的演化到今天,大部分都是既能竞争,也能合作的群居动物。人之初,既有恶的潜能,也有善的潜能。在物质资源丰富的环境里,竞争非生存和繁衍所必需,人的竞争恶性收敛,合作的善性得以发展;而在物质资源匮乏的环境里,人与人间的竞争就成了生存和繁衍的必需,人的善性被抑制,恶性得以泛滥。因此,人的内在的善与恶是受外在的环境所左右的,竞争产生恶,合作产生善。由于人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多种,人在不同环境里所表现出来的善和恶也就各有不同。人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人的各种善与恶也随之不断地变化。

从动物人到文化人

人类大约在五千到一万年之前才开始有文化,才开始制造物质,开始对世界、自己和社会进行思考,才有了善和恶的概念,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友爱,才开始建立管理和约束人的道德、信仰、规矩、制度等精神文明。才有了一夫一妻制和家庭关系,建立了最基本的合作体制。中国才有了孔孟之道和儒家文化,世界才有了各种宗教、伦理道德、科学和共产主义。所有的文化都是用以限制和管制人类的竞争和恶,促进人与人的合作,教导人类扬善弃恶、把人从动物人变成文化人和文明人。人类在没有文化之前,和其它的动物相比除了在智力上高于其它动物之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也和所有的动物差不多,在生存资源匮乏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同胞争、斗、打、杀、奸,无恶不作。

五千年来人所创造的文化环境虽然像自然环境一样,通过死刑淘汰了一些极端恶的人,通过表彰促进了善者的婚姻,对善人和恶人有一定的选择作用,但五千年人类的文明史和数十亿年的生物进化史比起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不足以改变人类的基因和本性,改变人类在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竞争恶。人从猿进化成人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而人从动物人到文化人的进化,即人的文化的进化,是在短短的一生中完成的,是一生的进化。今天的人和五千年前的人在基因上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如果一个人在出生后没有文明教育,他、她就和五千年前的动物人一样野蛮。今天的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恶人和恶现象都是文明教育缺乏、法律制裁不严、合作机制不够的结果。

人的欲望,比和贪,欲望的“顶”

为了争,动物就演化出了争的动力――欲望。动物的欲望是生存和繁衍的生理需求。动物是为了满足生理的欲望而争而恶。动物的基本生理欲望是两个:一个是食欲,一个是。但动物的生理欲望有个顶。动物食欲的顶就是饱。吃饱了、喝足了,动物就满足了,欲望就到顶了。再吃再喝就装不下,比吃比喝就会撑死。动物的也有个顶,完成了、到了一定的年龄,性激素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欲望有了顶就不会贪,不贪就不会无止尽地争、抢、斗,恶就有个限度。

人也一样有欲望。但人除了动物的生理欲望以外,还有了人的特殊大脑所需要的第三个欲望:精神欲望。人的精神欲望和生理欲望一样,也是两个:一个是名,一个是利。名,归根结蒂也还是为了利,是为了更多、更有效地获取利。因此,利益是所有精神欲望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精神的基础是物质,精神生活也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最终同样都是为了生命的繁衍。比如男人追逐权和性是生命繁衍的一种表现形式,女人追逐美和财是保证自己和儿女生存的一种表现形式。

然而人的精神欲望和动物的生理欲望不一样,没有顶。人的智力让人会“比”。人的精神欲望顶是人比人比出来的顶,是人爬人爬出来的顶,是暂时的顶、相对的顶。只要有人继续比、继续爬,这个顶就永远没有止境。因为人的精神欲望没有顶,人就有了贪,无限制地争夺名和利。比和贪的结果就是争,争就免不了恶。因此,比、贪和争一样,都是恶的源泉。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3

关键词:道德教育;审美意识;培养

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旅游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念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对学生将来从事旅游服务这一职业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职业道德教育总的表现在道德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两个方面。

在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中,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往往相互渗透,共同体现道德教育的倾向和功能,但二者的价值取向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道德的认识功能虽然离不开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感性心理特征,但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形式和善恶观念的对立来发挥其作用的,这就要求学生逐渐养成以真善美为标准的处世原则,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深层的影响。而道德的教育功能则突出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和感性心理特点上,因为道德的教育功能在于把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化为人的道德品质,进而变成个体的道德行为和形成行业的道德风尚,因而它一般是通过道德伦理、道德榜样、道德理想以及道德习惯、道德评价等影响,来帮助学生分清楚善恶,引发群体学生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感认同和心理知觉效应,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敬业乐业的精神来实现。

道德教育和审美意识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不仅是指道德教育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所表现的善恶观念、善恶标准及善恶评价等与审美意识的伦理功用性特征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和统一,而且还表现在道德教育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社会功用与审美意识,其最终的社会意义也在于促使人们更好地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斗争,并在其中完善自己,都是道德教育和审美意识社会功用的外化和统一,在实践意义上,美育和德育是彼此作用,相互促进的。譬如,美感是美的反映,美感常常与道德感相连通,人们对一事作出美或丑的判断时,离不开现实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影响,而对人的美感必然主要体现为道德感,即对人的道德的善恶的情感体验。正如朱光潜所说:“美感的人和道德的人”共有一个生命,虽然美育不能代替德育,但美育和德育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审美意识还能涵盖服饰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比德育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其对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更为直接和突出。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讲,审美心理往往必须借助于美好的道德感控制才能保持常态,也就是道德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功能起着使人在审美活动中保持一种健康心态的作用,而审美意识又能丰富人的情感,促使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思维,净化心灵,美化人的仪表,在旅游活动中这种相互作用循环反复,体现旅游活动的高尚意义和旅游业发展的深刻思想根源。其次,旅游业的发展,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多样化的变化,使社会主义旅游职业道德具有广泛适应性特点,同资本主义旅游职业道德和一切旧道德相比,又具有无可比拟的高尚性。因此,社会主义旅游职业道德要求即要为他的服务对象展示环境美,又要展示心灵美,既要创造环境美,又要塑造心灵美,不但要维护环境美,保持心灵美,还要发展环境美,发扬心灵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同时,旅游服务中服务的主客体是双向的信息交流,这种主客体间的相互对照,相互感染和双向的洗礼,体现了审美意识培养积极的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特别的实践价值,此外审美意识的思维活动与抽象思维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审美意识不仅是对道德教育有意义,而且对人的智力发展还有深层次的影响,因而审美意识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总起来说不外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学校教育的特点看,审美意识的培养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因而美化。它可以形成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心理定式,从而唤起一定的群体审美意识趋向和实践态度,以分清是非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能自觉去恶从善、崇尚高雅、振奋精神、是审美意识的养成教育。譬如开展环境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美育教育系统工程,就是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实践内容。二是运用审美意识的思想武器,同丑恶作斗争。譬如,引导学生对丑恶及其危害的认识,抵制、揭露和批判,激发群体的情感批判效应和促进个体审美观点的求真、求善、求美。因此,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既有宏观过程,又有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指学校的宏观环境,包括群体和他人的影响下形成的过程;微观过程是个性心理因素,包括知、情、意、行各因素形成的过程。宏观过程必然要经过微观过程的作用而最终形成。所以,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有审美的要求。如,学校环境的布置和校舍建筑造型要考虑美。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有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审美意识的氛围。还有学校形象,师生关系及校风、学风等。既创设一个美的育人宏观环境,又促使良好的微观环境的形成。同时注意关照个性心理因素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整体的审美意识共同提高。

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就培养的形式来说主要是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谐,耳濡目染等教育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角度、多层次的校园文化艺术美,直观形式的感染,促使学生自动地完成审美意识从宏观到微观的形成过程。一是校园客观文化环境,如校园绿化、美化教学楼,运动场建筑造型,教育、教学实习的楼房、餐厅设施布置优雅,给师生以艺术美的直观形象。二是人文环境,如校史展览、美术室、橱窗板报、雕塑艺术等形成一种人为环境熏陶,使人的心灵感化、美化。三是审美活动环境,开展礼仪表演、服饰表演、书画、歌咏、舞蹈比赛等,寓教于乐,寓教于谐。(2)透过专业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施以审美意识影响,养成良好的职业审美习惯。如,礼仪教学,餐巾折花艺术、摆台艺术、客房布置等技能训练中贯穿审美意识,其中学生的坐、立、行的姿势都要讲求一个美字,这样长期的训练会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职业服务中达到习惯成自然;同时,在实习工作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接受审美意识的双向交流和洗礼,使其审美意识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加强。(3)个体审美形象的相互影响,积极引导个体审美的正相叠加影响,形成集中的审美倾向,促使整体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如,学生穿着统一校服,佩戴校徽标志,提倡文明用语,讲究公共卫生等。这里尤其要注意教师,包括学校所有工作人员言行举止的示范性影响,把环境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总之,审美意识的培养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从我做起。譬如,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提倡服装整洁,仪表大方,待人接物,文明有礼;规定教师忌用语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忌用语,提倡“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以磨炼师生审美意识意志,纠正不美言行,而养成美的习惯。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涉及社会和家庭,是社会主义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切实解决或有效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尤其是臭气扰民问题,通过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严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整治不法排污,提升辖区环境质量。

二、工作内容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以清理小化工企业为重点。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环境权益

控制新污染源,1.加大对各街镇小化工企业的督查。督促老污染企业进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采取督查整改、限期治理、搬迁、关闭有效措施,2.加强对川染片区化工企业的清理。逐步缓解川染片区环境污染扰民问题。

重点整治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造成影响的工业企业,3.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确保水体质量的改善。

规范企业排污行为。4.加强对经开区企业的监督检查。

确保工业废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5.完善经开区雨污水收集处置系统。改善晏家河水质。

加强对臭气污染源的整治,以净化城市空气为重点。

应用在线监控等技术手段,1.进一步加强长化工业废气的综合整治。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努力改善城区环境质量。2.进一步加大对城区及周边小型企业非法排污的整治力度。

继续加强经开区农药化工、鑫富化工等制药企业恶臭扰民问题的整治力度,3.市区上下协调。致力改善经开区的空气环境质量。

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群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1.利用新闻媒体、桃花大型LeD显示屏等宣传载体。并做好本次专项行动的宣传和追踪报道,对受处罚企业进行曝光,对做得好的企业进行表彰。

鼓励全民参与,2.确保环保投诉受理电话24小时畅通。让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环境监督。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3.建立化工企业对公众开放的机制。

三、解决突出的环保问题及重点工作

基本消除废气扰民现象,开展长化臭气污染专项整改。

并委托专业污染治理机构进行全面分析论证,一是督促长化公司在7月15日前完成对臭气源的进一步排查清理。明确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编制整改方案;二是督促企业停止使用尾气处理效果不明显的低温等离子装置,合理控制生产负荷,降低氯丁橡胶废气产生量;三是督促该公司加强日常管理,确保现有污染治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由区环保局牵头,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区政府督查室督察)

缓解经开区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经开区环保专项治理。

对经开区其他恶臭产生源进行排查,1.通过整治使经开区各企业恶臭气体达标排放。一是对经开区几个重点恶臭废气产生企业(农药化工、鑫富化工等)进行整治。督促废气排放企业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估,并落实治理方案和措施,减少或消除恶臭产生源,实现恶臭气体达标排放;二是督促经开区对产生恶臭气体的企业进行治理,消除恶臭污染。由经开区牵头,由污染源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区环保局、区政府督查室督察)

确保经开区内工业废水全部收集进入化工园区中法水务有限公司进行集中处置,2.继续强化经开区工业废水整治工作。要进行雨污分流整治。规范经开区内污水管网建设,理清已建雨污管网布局和管网隐蔽工程存在问题,有效控制经开区工业废水对晏家河的污染。由经开区负责并具体实施,区环保局、区政府督查室督察)

建立污染源清理销号台账,对辖区范围内化工企业及恶臭源进行全面清理。

确定销号对象,建立和完善辖区内的市、区管化工企业及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台账。建立销号企业档案,建立健全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的长效机制。由区环保局牵头,区政府督查室督察。

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重点整治全区违法排污企业。

严厉打击“三无”企业(无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无污染治理设施、无排污许可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川染片区、长垫路、渝巫路沿线小化工污染企业整治为重点。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予以限期治理、整合或搬迁、关停,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由区环保局牵头,由各街道、镇、区经信委、区安监局、区质监局、区商务局、区工商分局按各自职责负责具体实施,区政府督查室督察)

四、工作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1.组织领导

区政府办副主任代勇、区环保局局长某任副组长,成立某区环境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督查室、区经信委、区监察局、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市政局、区城乡建委、区水务局、区农委、区商务局、区安监局、区广电中心、区新闻中心社、区文广新局、区质监局、区工商分局、经开区、街镇工业走廊管委会、某湖管委会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专项行动,研究、解决全区环境污染源清理销号专项行动工作中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局,由某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污染源销号日常协调汇总工作,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开展销号工作,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移交至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处理。

2.明确职责

建立销号企业档案,区环保局负责完成辖区内化工企业、恶臭产生企业的摸底排查。负责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完成污染整治工作,及时纠正、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并依法提请区人民政府予以取缔、关闭。监督电力企业按照区政府的相关决定,区经信委负责对销号对象中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国家规定应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产品的企业进行清理。对违法排污企业采取限电、停电措施。

依法追究履职不到位、失职渎职的相关单位及人员责任。区政府督查室、区监察局负责对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督办。

为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区司法局负责环保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开展法律服务。

区新闻中心社、区广电中心负责制定本次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的宣传方案并组织实施。

及时注销、吊销被依法关闭企业的营业执照,区工商分局负责对销号对象中无照经营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并对已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进行复查。

依法予以查处,区安监局负责对销号对象中未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安全生产三项审查制度及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的企业。并督促企业制订、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并切实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防止或减少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区商务局负责对销号对象中涉及再生资源回收的企业进行查处。

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负责对销号对象中违反质量技术和特种设备监管法律法规的企业进行查处。

依法调整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湖(库)功能,区水务局、区农委负责加强水产养殖污染和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安全管理。严厉打击肥水养殖。

区市政局负责解决销号对象中涉及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污水引发臭气扰民的问题。

区财政局负责落实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的经费保障。

负责规范管辖区内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经开区负责监督销号对象中涉及经开区企业环境违法问题的整改落实。消除废水对晏家河的污染,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对污染企业的综合整治。

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对污染企业的综合整治。街镇工业走廊管委会、某湖管委会分别负责各自管辖区内企业环境违法问题的整改落实。

共同推进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国土、交通、规划、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切实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

二)制度保障

对各职能部门和各街镇的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制度。由领导小组明确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年底公布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工作协调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协调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的工作。

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联合执法和分类销号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开展联合执法,切实做好污染源分类销号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制定整改措施。督查督办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对各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的情况进行督查。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履行职责不到位、查处违法行为不及时、不认真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说明情况。

按时向区委、区政府报送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的各项信息和工作动态,5.报告制度。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行动信息管理工作。及时报告工作中遇到难点和重要情况。各部门在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中查出的重点问题和查处的典型案件要及时上报,不得瞒报。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日至3月31日)

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镇、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落实本部门、本地区整治重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广泛部署。

二)摸底调查阶段(4月1日至5月31日)

各司其职,各部门应按照本实施方案。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详细对辖区内化工企业、恶臭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明确污染源销号企业整治重点和措施。

三)整治销号阶段(6月1日至12月10日)

进一步组织专家分析论证重点项目的整改方案,2011年6月1日全面启动我区环境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按轻、重、缓、急有序组织,分类实施,不能在时限内完成销号的要制定长效工作计划,逐步对我区重点污染企业环境问题完成销号。

各部门每月15日按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汇报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进展情况。

检查整治效果。领导小组定期或随机对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进行抽查。

四)总结表彰阶段(12月11日至12月31日)

提出加强长效管理的措施,各部门要认真总结这次行动取得的成效与不足。11月30日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2011年环境污染源清理销号工作总结。

并以此为契机,工作领导小组要对此次专项行动进行认真总结。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各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大环保格局,将污染源销号管理工作持续有效的坚持推进,不断规范企业环境行为,不断改善辖区环境质量。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5

国内外研究表明[7-10],景观格局指数,如分维倒数(FD)和分离度(iS)等指标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其中,分维数倒数可以反映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和景观的空间稳定程度;分离度可反应景观类型中不同元素或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强度对景观结构的影响。两者可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计算。但是,景观格局指数仅仅是对景观类型结构特征的总体描述,不同景观类型可能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格局特征,仅仅依赖景观格局信息不足以充分说明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7]。民勤县存在着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碛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每一生态问题选择若干影响因子,在arcGiS软件环境下,转换为单因子栅格数据,采用spatialana-lyst模块地图代数分析功能得出各生态环境问题的脆弱性分布。最后,将5个因子综合,得出全县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将脆弱性分为5级,分别赋值为Ⅰ、Ⅱ、Ⅲ、Ⅳ、Ⅴ。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利用气象站点多年的降雨与蒸发数据,插值得到降雨和蒸发的栅格数据,两者相比获得湿润指数图;起沙风天数参考张国平等[14]的方法,统计冬春季的日均风速大于6m•s-1的天数,各站点空间插值得到起沙风天数图;土壤质地因子和土地覆盖因子参照土壤侵蚀敏感性提取方法。基于以上数据,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中的分级标准[15],进行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分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首先根据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来划分敏感区域,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蒸发量/降雨量比值、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等指标[16],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中的分级标准[15],进行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级。其中,地下水矿化度数据来源于甘肃省地质局水文二队1973年编绘的1∶500000水文地质图。

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1986年、2000年和2006年各景观类型的分维倒数、分离度、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指数、土壤盐渍化敏感性指数,进而得到各景观类型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和3期民勤县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图(图1)。

各景观类型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1986年,景观类型脆弱性排序为:裸岩<耕地<建设用地<沼泽地<草地<林地<盐碱地<戈壁<河滩地<沙地<裸土地<水域。民勤属于典型的极干旱荒漠区,水域的生态脆弱性最大;裸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生态稳定性也非常差。20世纪80年代,耕地主要用地表水灌溉,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沼泽地、草地生态环境都较好。2006年,景观类型脆弱性排序为:建设用地<林地<沼泽地<水域<裸岩<耕地<草地<盐碱地<戈壁<裸土地<沙地<河滩地。景观类型脆弱性发生很大变化,建设用地由于人类保护,生态稳定性最好;由于水域的大量消失,沼泽地也逐渐减少,只剩下人工水库及周边的一些沼泽地,处于人工保护状态,故其生态稳定较好;随着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要求导致耕地的增加,对河滩地的改造使得其生态稳定性最弱;水资源的缺乏导致过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使用劣质咸水灌溉耕地,导致耕地盐渍化日益严重,生态脆弱性增加。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布从空间分布来看,1986年,Ⅰ级区分布在民勤县中部绿洲区与西北部,绿洲区以耕地为主;西北部是山地,以裸岩为主,辅以稀少植被,人为干扰少,故生态脆弱性不高。Ⅱ级区零散分布在民勤县内,景观以草地、沼泽地和林地为主。Ⅲ级区也是零散分布,以盐碱地和河滩地为主。Ⅳ级区以戈壁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河流两侧。Ⅴ级区分布在民勤四周,以沙地、裸土地为主,还包括人为干扰严重的水域。2000年,Ⅰ级区主要是一些山地,受人工干扰较少,继续保持其生态优势;Ⅱ级区主要是耕地和少量的沼泽地;Ⅲ级区以草地为主,零散分布;Ⅳ级区主要是戈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Ⅴ级区主要是沙地,紧紧包围绿洲,但沙地之间错落分布戈壁、草地等。2006年,Ⅰ级区主要是部分林地和一些建筑用地,零星分布在县域内;Ⅱ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北部,属于山地,以裸岩为主;Ⅲ级区分布在绿洲区,以耕地为主;Ⅳ级区主要是盐碱地和低覆盖度的草地,零散分布在东部和西北角;Ⅴ级区以沙地戈壁为主,并且毗邻成片,呈加速合拢绿洲之势。在1986—2006年期间,从全县生态格局来看,全县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质量呈现四周低、中间高,北面略低、南面略高格局;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剧烈,已由Ⅰ级区演化为Ⅲ级区与Ⅳ级区;Ⅴ级区域内部原先被低级别的分区点缀与分割,现在已基本毗邻成片。从图2可以得出,在1986—2006年期间,环境生态问题一直民勤县的主要问题,Ⅳ级区和Ⅴ级区一直占据大部分面积,并且生态持续恶化的态势没变,Ⅰ级区由14.7%降至不足1%,Ⅱ级区由15.3%降至9.7%,Ⅲ级区由12.3%升至20.8%,Ⅳ级区保持15%左右,Ⅴ级区由42.3%升至52.9%。生态环境恶化呈加快趋势,以1986—2000年和2000—2006年两个期间比较,Ⅰ级区域面积减少速度后者是前者的2倍,Ⅲ级区域增加的速度为5.5倍,Ⅳ级区增加的速度为2倍,Ⅴ级区域增加的速度高达90倍。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化分析1986年到2000年期间,51%的Ⅰ级区转向其他区,其中97.2%转向Ⅱ级区;主要是分布在绿洲的绝大部分耕地转为Ⅱ级区,表明这个期间,对耕地的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以及采用地下水灌溉,对耕地的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34.2%的Ⅱ级区向其他区转移,其中99.9%转向Ⅲ级区,转化主要是草地,原因是过度放牧和地下水位下降,致使草地退化;Ⅲ级区有85.3%转向Ⅳ级区,主要景观是盐碱地,原因是劣质地下水的使用,盐碱地范围扩大,并且程度加剧;Ⅴ级区面积基本持平。可以看出,在此期间,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但脆弱性级别基本按一个级别的程度递增,生态环境演化没有出现剧烈的突变情形,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是水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但可以说明的是自然环境的生态调控能力几尽丧失。在2000—2006年期间,71.2%的Ⅰ级区转向Ⅱ级区,一些原本为Ⅰ级区的山地,由于自然环境的作用,成为Ⅱ级区;24.5%的面积转为Ⅴ级区,一些被沙地包围的岩石的地方,由于沙漠的侵蚀,直接跃升至Ⅴ级区。75.9%的Ⅱ级区转向Ⅲ级区,原本属于Ⅱ级区的耕地,由于劣质水的灌溉,盐渍化继续加重,成为Ⅲ级区;Ⅱ级区还各有5%分别转向Ⅳ级区和Ⅴ级区,部分沼泽地退化成草地,成为Ⅳ级区,部分沼泽地退化成沙地,成为Ⅴ级区。27.9%的Ⅲ级区转为Ⅳ级区,部分草地继续退化,从高度覆盖到低覆盖荒草地,成为Ⅳ级区;47.2%的Ⅲ级区转为Ⅴ级区,部分草地退化为沙地,演变成Ⅴ级区;并有2.8%和4.9%分别转向Ⅰ级区和Ⅱ级区,一些草地被人工改造为湖面或建造居民点,生态质量提高。58.2%的Ⅳ级区转为Ⅴ级区,这是由于地下水持续下降和自然环境的自然演化,戈壁退化成沙漠;并有9.2%和13.3%分别转为Ⅱ级区和Ⅲ级区,为了抵御沙漠,盐碱地人工种植固沙的草本植物,生态质量有所提高。Ⅴ级区有17.1%转为Ⅲ级区,14.0%转为Ⅳ级区。在沙地种植固沙植物和防护林,特别是在民勤西部,沙地被改造为旱地,使该区域表面上生态状况有所好转。可以看出,在此期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并且人为干扰因素加大,环境演化出现跳级恶化状态,但部分区域也出现生态改良情况,但这种改良的面积非常有限,整体体现一种强人工干扰的无序状态。

结论与讨论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6

关键词:环保;重要性;紧迫性;意义;缺失;策略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空前的人类文明,但是在我们人类目睹了近几十年来的一些自然现象的恶化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制造的这种文明。社会学家可能会认为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是文明缺失的首要表现,而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说,我感到最重要的文明缺失应表现在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方面。致力于环境的保护和改良是我们环保工作者的分内工作,但是尽管在国家日益把环境保护提升到每日必参的高度的今天,我们仍能够时时看到各地由于环保的差错所酿成的生态危机的上演。本文拟结合自己的亲身认识,阐述环保的意义、缺失,以及对策。

当前,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已为全世界所共识。然而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究竟怎样来保护环境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认为还得从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的现状说起。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古代,人们改良环境的力量还很薄弱,是以呈现在古代先民周遭的自然世界还保持着其处女面貌。然而随着蒸汽机的出现,机器大工业时代也到来了,世界环境开始逐日恶化。《灭绝、进化与人类的终结》的作者迈克尔?博尔特在面对着一切时,曾经几乎绝望地叹息道:“事情的变化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控制……我们已经没有办法使自己停下来。”面对人类越来越狂妄的自大和愚昧,面对人类越来越奢侈的生活,面对地球生态的日益恶化,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指出:在许多地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为损害的迹象;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态平衡受到严重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在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严重缺陷。人类由此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意识的确立还比较晚,最初的原因也是因为土地的沙漠化和水土的严重流失才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的。根据中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另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公里;风蚀191万平方公里。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可怕的生态危机啊!在民本思想和以粮为天的中国人的思想认识中,失去土地就以为着失去了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环保问题才越来越被我国政府重视,并最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那么,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我们还有哪些工作方面的缺失呢?又该如何去完善我们的环保工作并使之更加富有成效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认为应该把环保意识普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树立起自觉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我们国家,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并非现在才有,我国古代就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朴素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要保护环境,我们在继承先人们所以留下来的宝贵思想的基础上,还应该在全社会掀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普及活动。不能否认,当前的媒体在环保的公益宣传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是,落实到真正的社会层面上,我们还能够看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大城市的街头变得越来越干净,而占中国人口和土地面积的大多数的乡镇和农村,我们不难看到白色垃圾满天飞,生活污水到处流的现象。也就是说,我们的环保宣传也应该下到基层,深入民间,使环保意识无一遗漏地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那样的话,我们也许才能够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碧水蓝天。

其次,环保工作应该和生产力发展相结合,任何地方任何环节的脱钩都会给我们的环保事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众所周之:在今年被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的紫金矿业的泄露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经济发展与环保意识脱钩所造成的恶劣局面。紫金矿业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位列全球500强。2010年7月3日,因为一场突发的山洪,使早已就在偷偷排放生产污水的紫金矿业的污染问题浮出了水面。事发后,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一个多月后,紫金山铜矿9100立方米污水泄入汀江,造成378万公斤鱼死亡。继而,受到污染的水沿福建汀江顺流而下,已经进入广东境内。福建、广东两省跨界河段的水质可能超过了渔业标准。这次泄露事故除了使紫金矿业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外,也给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事后,地方政府的水文局、环保局、农业局等多个部门都坦陈错误。紫金矿业作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个案,为我们暴露的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在盲目追求GDp指数而导致的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

另外,对于弥补政府的监管的缺失,依法治污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应落到实处,才是保障环保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我们,健全法制是环保工作的保障。因为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命令,在整个环境保护执行体系中具有引导、规范和制约作用。我国在借鉴国外环保经验的基础上,也相继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保驾护航。自1982年以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多项律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另外,全国各地政府还根据自身实际,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行政法规。譬如在今年9月27日,在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上一次审议通过的新修订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就是目前最为严格的一部环保地方法规。这部地方法规的出台,也进一步彰显了我国政府要搞好环保的决心。

总之,在我们一味地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环境恶化的代价。痛定思痛,我们认为保护环境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独立的行动,而要在继承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民行动,重视投入,依法治污,科学治污。我们应该懂得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博尔特.《灭绝、进化与人类的终结》.中信出版社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7

*中队地处*,管辖范围包括***。*中队共有*名执法人员,*名外借人员,设中队长1名,支部书记1名,副中队长1名,内勤*名,一线队员*名。

二、存在问题

(一)区域大,人员少。

由于我镇执法区域较广,城管执法范围新增到10个领域(包括市容环境、城乡规划物业、工商、环保、建设、交通、绿化、市政、水务、语言文字),而执法人员相对较少(18名,一线队员11名),第三方力量又较为分散(*片区7名,*片区8名,*片区8名),造成执法管理力量薄弱,在市容管理工作中长效管理存在短板,通过整治也只是暂时好转,长效管理中反复反弹,管理队伍人员捉襟见肘,主动发现问题能力不强。这方面,希望政府予以支持,对人员问题进行补缺。

(二)农村地区执法难开展。

我镇执法区域多为农村,地区广,现有的执法条例多适用于城镇地区,对于农村现实适用难,比如农村违章搭建,现象多、小、杂,多属于宅基地,受历史及现状和政策限制,情况复杂,在审批认定方面需要多部门配合,工作较被动,开展难度较大。

(三)法定程序难落实

在各类突击整治项目中,时间紧、任务重,不能按照法定程序执行,执法流程存在瑕疵,造成当事人起诉案件,今年已开庭审理起。这方面希望各部门能及时将情况反映中队,各部门联动,中队提前介入,给执法留有时间,按法定流程执法。

(四)垃圾偷乱倒现象难控制

目前,我镇辖区内仅有一处垃圾处置点,在一些环境整治工作中,垃圾偷乱倒现象普遍,造成无主垃圾积存,影响人居环境。这方面希望以建设消纳场为起点,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全面推动辖区内无主垃圾治理工作,改善人居环境。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日常市容环境管理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网格化管理,打造宜居市容环境。以迎复审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据区域将执法人员合理分布为4组,在全镇开展排查整治。二是深度抓好户外广告牌治理,消除安全隐患。着力规范本镇重要路段户外广告设置行为,对主要道路沿线违规设置、不符合技术标准或不符合管理要求的非公路标识、标牌的专项整治。对污损、破损店招店牌及遮阳棚做好摸排梳理及拆除工作,以防范、应对台风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三是做好旅游区市容管理。中队将继续推进*路周边市容治理,加强驻守巡查,全力做好旅游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

(二)拆违工作

坚持“减存量”和“控增量”并举,深入开展违法建设治理行动。针对违章建筑着力加强新建、在建项目的执法,同时解决源头监管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拆除。积极配合镇相关部门开展拆除工作,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8

每年的4月10日是非洲环境保护日。该节日是48个非洲国家1984年4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行的非洲地区环境保护会议上确定的。这次会议通过了卢萨卡宣言和非洲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呼吁非洲各国对非洲的荒漠化、水力资源污染以及森林的毁坏等现象予以高度重视。非洲是当今世界最贫困的大陆,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全球唯一一个贫困现象还在扩大的大陆。非洲大陆也是面临环境恶化挑战最为严峻的大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4日在这里发表的《非洲环境展望》报告指出,非洲在过去30年里遭受了土地退化、灾害频发、空气和水污染、森林和野生动物减少等环境恶化的严重挑战。如不立即采取紧急行动,非洲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的计划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9

关键词:城乡生态化经济环境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遍被采纳,是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退化,环境质量急剧下降。mishan认为,经济增长提供给人类更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污染物,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从而使福利变为负效应。[1]人类必须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入21世纪,一些经济学家在环境与经济增长发展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而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演进是否存在eKC假设;二是对eKC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或政策解释。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都是采用国外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如刘燕等人借鉴Grossman和Krueger的模型[2];彭水军和包群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系统的分析来考察中国经济是否存在理论模型上所表明的增长—环境的双向作用,研究对象是全国或省市的经济与环境关系。[3]研究结果不统一,有的研究结果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而有的研究结果反映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存在倒U曲线,刘小琴研究结果发现环境综合指标与收入间呈S型。[4]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稳定协调。山西省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生态省试点省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出发点,根据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城乡生态化建设是在这些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

1.城乡生态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性

1.1城乡生态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乡生态化建设是对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利用,是对自然生态中物质和能量流动形式和状态的模拟,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和共生原理,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小化和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最终是要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生态化建设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也就是说不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城乡生态化就是要遵循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城乡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还含有自然和社会两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社会(尤其是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基于生态产业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注意自然生命生态系统中本无废物的事实,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共生”的生态调控原则,而生态产业协调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复合生态系统在某一发展阶段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得已持续发展。[5]基于城市和农村生态系统下的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均构建形成“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5],并且城乡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1.2城乡生态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过程

在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复合生态系统中,城乡生态化建设促使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的过程。

1.2.1县域需协调环境恶化和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增长状况缓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6]属于城乡型发展的榆次区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增长缓慢,需协调环境恶化和经济增长缓慢。属于资源型发展的灵石县和保德县,由于煤矿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土地坍陷面积增加,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1.2.2在经济改善过程中县域需协调环境恶化。属于贫困地区的保德县位于生态脆弱区,虽然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资源与环境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十分困难,经济增长是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灵石县为煤矿资源的开采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保德县和灵石县属于煤炭蕴藏丰富地区,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出现土地塌陷,生成了大量的废水、废渣,甚至污染了农田与河流,并沿着生物链传递毒素,侵蚀民众的身心健康。[6]

1.2.3在环境改善中县域需协调经济恶化。[6]在城乡生态化建设中,减少经济要素的投入,而增加对环境要素的投入,造成经济增长趋势发生改变,但是环境状况则明显趋好。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实施的退耕还林等工程,对县域中的丘陵和山区地带的环境改善有积极作用,但在短期内这些实施地区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部分农村出现由于劳动力与人口流出想象,对土地的压力也相应减轻,出现生态环境的相对好转。

1.3城乡生态化建设与县域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结果

城乡生态化建设是一个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的过程,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结果表现在环境改善与经济改善同时发生。在这种状况下,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或者说经济与环境之间保持良性循环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县域经济发展得益于环境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有助于改善环境。一般来说,在这种状况下,县域的环境与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而产业发展又偏重于无污染或者对环境无损害的类型,如旅游业、手工业等产业,并注意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2.县域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对策

2.1协调目标

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改善同时发生,符合政府与社会期待的目标,体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2.1.1具有较强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也是县域发展障碍最多的地方。资源型发展的保德县和灵石县都具有较强的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城乡差距。

2.1.2具有递增性的环境改善速度。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善县域的环境状态,修复恶劣的生态环境,使环境尽量适合于人居,将有利于改善县域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2.1.3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演进方向。榆次区、保德县和灵石县的产业结构演变,应该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业基础支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又符合绿色、清洁和环保的基本要求,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2协调顺序

丘陵地带沟壑纵横较多的农村和土地坍陷面积增加的农村实现环境改善与经济改善同时进行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这一方向应该为县域确立发展思路与战略追求。城乡型发展的县域和资源型发展的县域应该能够充分认识到区域发展的规律性,准确分析与认识区域的资源、产业和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推动在环境改善中县域协调经济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引导资本推动在经济改善过程中县域协调环境恶化。

2.3协调对策

城乡型发展的县域和资源型发展的县域应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各类投资者进入,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更多的就业机会。用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要求投资者。在基础设施与信息传播方式改善的基础上,鼓励县域的企业和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牧渔等产业,发展轻型、无污染的制造业和旅游等服务业;规范化地建设好各类产业园区,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并发挥企业集中、集聚的作用。

城乡型发展的县域和资源型发展的县域需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援政策。中央政府的援政策带有整体性、全局性和组合性的成分,涉及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需要县域用好用活中央的援助政策。实现政策科学化,保障政策的透明运作、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和监督完善,使政府政策能够在推动县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长期的推动作用。

通过相应的经济补偿办法,合理协调各经济主体间的收益关系,改变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中成本收益承担主体的不一致现象,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和保护。考虑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驱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问题。对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功能的外溢效益进行经济评价,并据此对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进行适当的生态功能外部性补贴,使之内部化,真正激励所有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增加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的微观动力和积极性;同时增加环境资源协调的收益,提高环境资源占用成本。

参考文献:

[1]游德才.国内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进展:文献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8,(6):25-26

[2]刘燕,潘杨,陈刚.经济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8(6):48-55

[3]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56-59.

[4]刘小琴.辽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6-49.

[5]牛慧娟.浅谈城乡建设的生态化策略[J].科技资讯,2008,(1):143-143.

[6]周民良.贫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2-7.

环境恶化的现象篇10

一、健康养殖的概念

“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也就是说要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生产的食用产品无污染、个体健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

二、开展健康养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作为畜产品供给量的主要生产方式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迎合了人们对畜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随着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当前我市养殖产业的生产形势面临着挑战,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0%;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因此实施规模健康养殖是势在必得。

1.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滥用

养殖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从促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耐药性、残留和过敏中毒等一直是长期的危害,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消费者对肉品质的不信任,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行业发展。

2.养殖造成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采用集约化方式饲养,据测算一个存栏万头的肉猪场,日排粪尿、污水量达100多t,相当于1个5-8万人的城镇生活废弃物排放量。部分猪场污水不经处理,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将严重污染水源,进入土壤也将造成大量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破坏土壤植被生存。同时猪场恶臭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3.疫情的净化和控制责任重大4.控制猪场疾病是养猪生产的保证

近年世界畜牧业的疾病流行情况令人堪忧,从轰动一时的台湾猪口蹄疫事件到影响多年的欧洲“疯牛病”事件,不断发生的香港禽流感事件,直至今年的H1n1甲型流感事件等都给各地畜牧业造成了重创,有的甚至引起恐慌。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养殖技术、方法等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维系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3国内外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与国外发展的差距

1.基础设施、设备差距

我市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养殖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2.养殖技术差距

目前我市畜牧养殖技术比较落后,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待提高。

四、提倡健康养殖模式、开展科学饲养

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技术关键。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品种选择、饲养密度、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畜牧养殖和其它生产方式的结合等诸多方面。许多现行的动物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应当是品种选择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形成适合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特点的健康养殖模式。

五、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

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市畜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市畜牧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滞后,再加上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又加大的恶性循环。不但养殖成本增加,效益下降,而且大量用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对动物健康、畜产品安全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六、健康养殖技术

1.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健康管理

健康养殖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养殖环境管理;b.加强对能引起养殖动物应激反应的生态因子和自然因素的监控;c.合理的养殖密度是维持动物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d.加强养殖环境安全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是动物健康生态管理的基础。

2.提高养殖粪便和废弃物处理技术

3.提高动物养殖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4.积极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技术

5.加强宣传、执法,规范行业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