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0:36

农村医疗改革篇1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2003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农村医疗改革篇2

关键字:医疗保险体制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服务模式

司法监控

消除农民心理负担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蔓延以及国人医疗保障意识的增强,养老保障和医疗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老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加之,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医疗保险体制的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调查显示,目前老百姓对养老保障关注的程度达到76%,对医疗关注的程度是79%,政府如何稳妥解决这些关系“民生大计”的问题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名普通农民的医疗费一年只有几十块钱,甚至有的地方农村几乎就没有医疗费。生病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农户而言如晴天霹雳一半,根本无法承受。面对我国医疗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国家高层开会决议,要充分认识建立乡镇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从而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一、建设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所谓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就是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结合起来,共同在县、乡、村范围内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打破部门和所有制之间的固有界限,综合利用了农村卫生资源。

二、加强村卫生机构建设。

中国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在80年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上升最快的是1964到1980年。那段时间一个关键因素是毛主席提出的“赤脚医生”。毛主席降低了农村医疗服务的门槛,显著改善了中国低收入人口的医疗服务。“赤脚医生”虽然专业技能是无法与真正的一生相提并论的,但是从当时的国情来看还是解决农村九一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是,这种“赤脚医生”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同时也就加重了政府的负担。中国有八亿农村人口,怎么样才可以解决农村就医难的问题呢?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乡镇采取了合作医疗制,由村卫生室承担规定的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残疾人康复等工作,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鼓励应用中医药诊疗技术为农村居民服务。为了方便农民就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各村都设立了自己的村卫生室,邻近行政村设置联合卫生室。村卫生室积极提供巡诊和上门服务,经济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还建立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目前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已经越来越成为农村全面奔小康的突出问题。而现在正是我国奔小康的关键阶段,农村又处于奔小康路上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卡,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因此,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对于农村稳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村卫生所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处于“网底”,处于最基层,直面农民群众,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为推动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广西的苹果线就是其中的典型。该县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县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挂点联系一个乡镇,并从县直单位抽调120人组成工作队下村挂点。乡镇干部通过各种途径配合乡镇开展工作,登门入户做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以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是农民真正相信,接受这种新的形式的医疗方式。

随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推进,农民不领“医保”情的局面会逐渐消失,政府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容易展开,但是鉴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命令的时候往往初期的时候还相对禁止,但工作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工作就开始走型了。由此可见,我们再转改革的同时,更要注意对执行情况的监管。三、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

鉴于我国的特殊情况,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经费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而县级单位的经费又是由上级部门划拨下来的,所以,高层政府可以从源头抓起,对每一笔款项的划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采取跟踪调查,切实保证专款专用。而地方政府可以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合作经营的多种运营形式,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院长的选拔和任用管理,定期对乡镇卫生院院长进行管理技能和相关政策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采取多种渠道了解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对试点县市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现状、农民疾病发生状况、就医用药及费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抽样调查,减少试点工作的盲目性。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等部门纷纷组织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会计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管好、用好基金。一旦发现有挪用或贪污浪费基金的行为,一律依法严处。

另外,有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采取统一招标方式,选择网点覆盖面广、信誉好、服务质量高、提供优惠支持条件多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县市基金银行,从而未农村医疗经费的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由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负责审核汇总支付费用,交由财政部门审核,提交银行办理资金结算,直接将资金转入医疗机构的银行账户。这样一来就做到银行管钱不管账,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

然而,在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的同时,原来被我们长期忽视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到了90年代我国的医疗制度建设的隐患开始一再地反映出来,“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现象屡有发生,到了90年代末,社保基金开始面临收不敷出的财政危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看到了事态的严重,于是考虑转变传统的制度模式,从改革服务形式入手,尝试采用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自我国入世以来,国外一些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素材,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重要性。开始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内容,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截至2005年1月止,各点上报的关于乡镇医疗改革的工作推进情况充分反映出了实施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以后取得的巨大成果,许多原本对新方案持反对意见的地区也开始转变观念,各级政府,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全面落实了医疗改制的各项重要工作,取得了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突破性的成就。

农民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比较圆满地解决,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又开始犯了老毛病,在我国的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民的医疗费用有相当一部分被我们的“干部”挪用了,为了避免上级的检查,他们采取了各种形式的造假行为。价值,我国的相关法律还合不健全,这些“蛀虫”一点点地蚕食着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根本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觉得政府在忙于进行行政监管的同时可以借助法律武器对私吞,占用农民医疗款的领导人员彻底严惩,以儆效尤。我国可以根据具体的国情充分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在中央开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以法律的尺度来衡量地方官员的工作情况,其次,以镇为单位设立专门的司法监控机构,独立与地方,直接对中央专门法律机构负责,定期上报,再次,中央的这个法律机构不定期不定地区的抽查,并将检查情况与干部的任用、考核以及职称评定挂钩。为保证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可以采取高薪养廉的方法。(如:香港的皇家警察高薪养廉制,获美国的高级法官高新制)最后,为了保障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还可以借助金融机构对每一笔款项进行监管。(上文提到过)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我们可以想见只要保持现有的财政专项拨款能够全部落实到位的话,虽然比不上欧洲的高福利国家,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达到预期目标:在2020年,社会保障应该覆盖全国所有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穷人的帮助。但是,我们国家经济从中提上来说发展很快,而地区发展却相对不平衡,特别是相对偏远的山区,农民的生活还是处于基本的贫困线之下的。因此,全社会都应该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险做出贡献。如果将国家财政直接拨款改变农业税用途、发行福利、征收耕地转让税,划拨国有资产收益和农民缴纳保险费等六条筹资渠道综合利用,最保守估计每年可以筹集3040亿资金,剔除偶然因素,也应该能够筹集到3000亿左右的资金。鉴于当前,农村居民的储蓄率普遍高于城镇职工,而不愿意把钱投入到他们认为不能很快贴现或者根本就不会贴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中的普遍现象,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出问题的主要的原因,即大部分农民对自身处境并不持乐观的基本判断。因此,如果动员其全部的社会力量都来为农村的医疗事业献一份力,那么我国的乡镇医疗改革事业就会更快的实现。

众所周知,传统行为经济学理论界普遍认为,行为人存在“支付意愿”和“接受意愿”偏好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行为人对物品的所有权密切相关,行为人对任何属于自己的现实的东西都比那些非现实的东西有更高的评价,不管他是否会拥有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比如,对农民而言,农民觉得购买养老保险要到一定的年限以后才能开始领取养老金,这笔投入不能立即贴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失去了对这部分货币现实的所有权,使现在的生活受到影响;而对于医疗保险,农民则认为如果自己在购买以后真的生病住院,那这笔费用对他来说,是比较合算的,但是,如果自己不生病,这笔投资就没有任何收益,反而是一笔损失。因而要他每年从本来不宽裕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购买医疗保险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作为医疗改制的攻坚一战就是消除农民的心理负担,解决困扰我们的最大的难题。

总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心组织,精心运作,务求扎实推进试点工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正是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场不流血的战争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必要环节。

参考书目:

1.《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合作医疗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刘远立,任苒,陈迎春等。中国卫生经济,2002,(2):11-16

2.张德元,《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探讨》,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

4.《美国养老保障体系》,经济学家网

5.《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使农民得到实惠》,广西新闻网

农村医疗改革篇3

关键字:农村医疗保障改革现状解决措施。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初步确立后,农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农民的卫生需求也逐步释放。农村医疗机构和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有所改善,农村卫生工作能力得以提高。截止2007年,全国已有2452个县(市、乡)参加了“新农合”试点,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到7.29亿人,参合率达到80.20%,与往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不仅如此,医保基金数额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具体见表2-1)。

表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2008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农村医疗资源投入不均衡,城乡居民差异过大。

我国当前现有的制度都是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分割开来,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加以覆盖。在过去的六年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有突飞猛进的增长。2006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573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580万人,分别比上一年末增长1558万人和391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367万人。2006年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人数已经达到1999年的26.5倍,增长态势十分迅速。然而,覆盖面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城市,且构成人群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而农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2003年3月,河北省海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部门开展了“医疗保险热点难点问题”调研,结果发现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险问题排在十大问题之首,选择频率为51.7%;紧随其后的是困难企业参保问题,选择频率为50%。同时从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看,社会保障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一直相当严重(见表2-2)。尽管自2000年以来国家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一直在大幅增加,但其占社会保障总支出的比重仍然低于20%。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提高覆盖面,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将公平、效率、可及和质量等作为核心指导原则。

表2-2社会保障支出情况表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源于李放,韩翠萍《试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财政支持》,《农村现代化研究》(长沙),2005年第1期。

(二)资金运用不到位。

10年的发展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账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收入和结存量的上升幅度都较快。2006年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8643亿元,比上年增加19.33%,其中统筹基金收入1041亿元.但是比较基金的支出和收入,我们发现结余积累额很高。2003年之前,结余额与每年的支出额几乎相等,从2004年开始,结余总额已超过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金额,2006年高出2166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原则是“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从这些年来基金的运营来看,医疗保险基金沉淀很多(见图2-2),虽然这可以防治基金账户赤字的出现,但是过量的沉积意味着资源的浪费。

以海兴县农村医保基金为例(见表2-4),2007年基金总使用率为77.82%,统筹基金使用率为83.4%,2008年基金总使用率为60.62%,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率为63.42%。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基金的使用率仅仅占到一半多,这样不仅不利于基金的充分利用,而且不利于基金的保值增值。

表2-4河北省海兴县社保基金使用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海兴县农村医疗保障部门。

(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这引起了政府及有关农村医疗保障部门对于农村医疗保障立法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但是我国至今仍未建立有关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相对健全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相对较少,相对较多的是地方政府颁布的规章。由于立法还不是很健全,使得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即使感觉价格过高也无法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而属于事业单位的医院及一些卫生院或者诊所也具有盈利性质,这就使一些患者更加受蒙蔽。

(四)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农民工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缺乏医疗保护、没有医疗保障权使得农民工的生活更加困难。一方面农民工很难参与城市医保,另一方面即使农民工可以参与医保,但是由于农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一个地区参与的医保到另一个地区如何计算如何过渡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转贴于

二、解决措施。

(一)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保障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水平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大对于农村医疗保险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具体以河北省海兴县为例,2007年,全县参合农户40558户,参合农民142194人,参合率为78.56%,共筹资710.1686万元。其中特困户和五保户的参合资金为民政代缴,共计8340元,参合率为100%;各级积极补助农村居民(见表3-1)。

表3-1河北省海兴县农村医疗保险资金筹集概况单位:万元。

注: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海兴县农村医疗保障相关部门。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海兴县筹集资金的数额为2007年的1.75倍,但是在各分项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人筹集资金的数额在减少,而省市中央的补助金额在增多,并且增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这更加表明中央的财政支持是很重要的,我们改革过程也是要减轻个人的经济负担,中央应该在资金方面给予农村以更大的支持。

(二)强化基金的监管与审查。

严格财务管理,确保基金运转安全。以海兴县为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体系保证下,海兴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和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每月定期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和社会各界汇报和公布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并建立咨询、投诉与举报制度,实行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制度监督相结合,确保基金运转安全。根基冀财社[2008]35号文件要求,对新农合账目进行了调整。不仅如此,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常运行,海兴县还成立了由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定期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汇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采取张榜公布等形式,住院患者补偿的费用、就诊医院等每月公布一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收支和使用情况每季度公布一次。接受参合农民的民主监督,确保合作医疗基金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合理使用。

(三)进行有关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法律建设。

法律建设为农村医保提供终极的保证,使其在国家和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即使存在官员调动升降,也不会使其受到影响。同时法律可以确定医疗保险所涉及的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集体、保险公司、用人单位、参保农民等各方如若发生纠纷、产生责任问题,可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则的贯彻落实,使农村医保建设逐渐纳入到法律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现阶段我国农村医保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一方面,医疗机构缺少一些监督措施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严格遵守的制度准则,使得一些医生可以“钻空子”,为自己谋私利。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对于患者缺乏相应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很多人为了贪图小便宜,往往不按规定办事,守法观念薄弱。所以我们必须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有关农村医保的医院患者等多方面的行为,在社会上营造一种人人都以依法参与医保为荣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钱洁.关于农村医疗改革与医疗资金的管理探索.经济师,2009,(11):38-42

[2]刘建伟.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中国经贸期刊,2009,(21):12-15

[3]陶士奇.关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不公平现象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10):56-57

[4]刘琼.国外医疗保障制度的解读与借鉴.科技创业月刊,2006,(5):45-47

[5]李丹,吴显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分析.财政研究,2005,(5):67-68

[6]顾昕.当代中国农村医疗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趋向.河北学刊,2009,29(3),45-47

[7]刘英泽,王慧,赵艳芹,等.城中村失地居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9,(21):37-38

农村医疗改革篇4

(一)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继续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完善配套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深化完善医疗卫生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市区和县城区每个街道(乡镇)、居委会都要按照省定标准分别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到20*年底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70%,到2010年覆盖率达95%以上。加快乡镇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工程建设,2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卫生与计生服务中心。

(三)加快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各地要引导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职能向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村卫生室职能向村卫生服务站转型。20*年,*县、*区分别要建成10个、6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它县区各建成5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个行政村设置一个村卫生服务站,在现有村卫生室基础上择优产生,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四)完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公共卫生部和医疗服务部。乡镇卫生院增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部”牌子,开展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管、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从乡镇一级医疗机构中择优一家增挂“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部”牌子,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村卫生服务站主要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

(五)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和定期体检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辖区内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微机管理,所需经费从公共卫生专项基金中支出。坚持以预防为主,着眼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建立不同年龄段的参保对象基本体检项目制度,定期为参保对象体检,所需经费从相应的医疗保险基金中支出。

(六)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各级人事、卫生行政部门要强化优秀人才引进和开发,通过举办农村卫生人才专场招聘会、外出招聘等方法,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实卫生人才。对现有农村卫生人员要围绕培养、使用、稳定等环节,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途径,提高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素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及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并将学员培训考核合格作为其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七)建立城市医生服务基层制度。各地要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和其它卫生机构卫技人员在晋升中级和副高技术职称前必须到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医疗卫生单位要完善支援方案,明确相关政策,确保每个乡镇医院、乡镇卫生院都能享受到城市卫技人员的定期服务和指导。

(八)重视城乡中医药工作。各级中医院要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各乡镇医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部要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逐步配备一名能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医生。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医疗费用补偿中使用中医药治疗的,中医药费用补偿比例可提高20%。

三、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九)建立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从20*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人均不低于150元/年标准筹集,其中一般居民财政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90元,个人缴费不低于60元;城镇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等困难居民,财政每人每年补助不低于120元,个人缴费不低于30元。

(十)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2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面要达95%以上,全市基本实现医药费用即报即结,资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内。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从20*年起,将城镇非职工居民(包括少年儿童和中小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十一)进一步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实行政府和社会资助方式,引导困难群众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险。建立健全惠民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设立惠民医院和惠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困难群众减免相应诊疗和药品费用,减轻困难群众用药负担。20*年,全市选择一半以上二级医院、各县(区)选择3个以上乡镇(街道)进行试点,20*年在全市全面实施。做到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城镇医保定点单位,鼓励社区参保人员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

四、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十二)建立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制度。药监、卫生、劳动、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惠民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四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制度,推广能够满足一些常见疾病用药需求的基本药物,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十三)加强基本药物制度管理。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针对四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制度,分别确定四个不同层次的基本药物目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按现行政策执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执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基本药品目录暂定60种(由市卫生局确定并对外公布)。对60种基本药物,通过政府集中招标形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惠民药品零利润出售给惠民对象(城乡低保人员和五保户,凭惠民医疗卡就诊),按政策规定利润部分由财政部门补贴给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

五、继续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十四)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各级财政要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每年财政投入增长的比例不低于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十五)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投入,保证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和设施建设支出以及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取证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执法车辆、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等必备工作条件。

(十六)完善“以奖”机制。各地要改进“以奖”考核办法,将医院规模、业绩、履行社会责任和技术水平等作为主要内容纳入考评指标,形成利于激励、公开、公平、公正的医疗机构考评制度。进一步加大奖励力度,确保每年市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县(区)财政安排不少于80万元的“以奖”资金当年奖励兑现到位,不累计,不顺延,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以奖”资金数额。

六、不断强化医疗机构行业监管

(十七)严格医疗机构的准入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卫技人员执业注册规定和医疗技术准入条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准入管理。进一步完善考评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对考评不合格的医院予以限期整改直至取消等级资格。

(十八)建立医疗机构诚信档案和卫技人员医德档案。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诚信管理办法,卫生行政部门为所管理的医疗机构建立诚信档案,将其虚假广告、非法行医、无证行医、超范围行医、违规转诊、收受回扣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行为记入档案,作为医疗机构评比、校验、换发证的依据,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建立医德诚信档案,对其不良执业行为实行记分管理,作为评优和晋升职称的评价依据。

(十九)加强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医疗机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如实编制并定期向财政、卫生等部门上报财务报表。财政、卫生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收入分配、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确保其非营利性质。税务部门依法加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征管。

(二十)进一步控制医疗服务价格。各地要进一步完善价格管理办法,落实医疗机构医疗、药物价格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规范医疗服务机构价格行为。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自20*年起,全市一级以上医院都要逐步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其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实行限价的单病种不少于10个,一级医院和专科医院不少于5个。各级卫生、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单病种限价的监管,保证医疗质量和价格合理。

(二十一)大力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各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机制,完善各种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各地要在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下,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从事医疗责任纠纷的调查、调解处理及防范指导。严格落实医院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务室或配备警务人员,严肃查处和打击影响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探索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七、维护改制医院职工合法利益

(二十二)切实解决改制医院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各地要高度重视改制医院职工利益,切实解决好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确保改制医院职工按照“可企可事”政策一个不漏地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要针对职工的不同情况细化职工养老保险“可企可事”政策,原则上由医院法人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维护改制医院职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医疗改革篇5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23-02

一、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卫生费用投入的增加,我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胜利,基本建立了覆盖农村居民的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居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然而,我国在城乡之间、农村不同地区之间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程度有很大的差距,社会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公,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所面临的公平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与城市间的公平。每个公民都能平等的享受医疗卫生资源,居民遭受健康损失时能公平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不会因社会特权的不同而出现差别对待。二是农村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医疗保障的范围和水平应按照居民的实际需要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对经受疾病风险的居民给予同等的就医机会以及应得的经济补偿,不应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格局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疗改革的成效,关系到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获取的能力和质量。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基本道德尺度是公平和效率,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针以及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性的指导下,政府在城市和农村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时过多的重视了效率忽视了公平,造成了过多的资源流向了城市,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导致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社会不公平。

我国的医疗卫生费用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农村的医疗卫生费用投入远远低于城市。从2009年到2013年虽然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使医疗卫生总费用不断增加,但农村与城市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从2009年的562元增加到2013年的1274.4元,而城市人均卫生费用却从2009年的2176.6元增加到3234.1元,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一直是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3倍左右,而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在卫生人力资源方面,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例如,2013年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为9.18,而农村仅为3.6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增加速度较慢,城市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一直是农村每千口卫生技术人员的2到3倍,而且差距不断加大。两组数据结合来看,城市以较少的人口获得了较多的卫生费用,从而导致较多的优质卫生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城市居民能够较好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获得较高的医疗效益,而农村的卫生费用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卫生人才等严重缺乏,“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村不同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现状

医疗卫生资源在农村不同地区配置的公平表现在卫生资源的配置在不同地区具有相似性,不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但在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进行过程中,农民能否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及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筹资额偏低,福利待遇水平较低,大多数村卫生室卫生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导致人们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服务,而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地方政府补贴额度较大,同时农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较高,使当地居民能够及时高效地享受医疗保障服务。

我国农村地区的优秀卫生人才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这些能够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优厚的福利待遇,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当地。东部执业医师以及注册护士的总数与中部地区相差较小,但是由于人口较少,平均数量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平均每千口村卫生室人员数达到1.89,超出西部地区0.24,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医师执照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相对较多。由此可见一个地区优秀卫生人才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农村地区优秀卫生人才的配比则高,反之亦然。

二、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不足

我国卫生总费用投入的绝对值在逐年增加,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左右,但出于国家的GDp每年是以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与GDp的增长速度相比,国家卫生费用投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减少的趋势。2013年的卫生总费用为31868.95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57%,比较2009年的卫生总投入为17541.92万元,占GDp的比重为5.15%,仅增长了0.42%。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由于一些医疗卫生产品是应由政府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及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却转由市场提供。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公共卫生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居民要支付大部分的医疗卫生费用,从而加剧了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不公平,导致城乡医疗健康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近80%又集中在大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城市大医院规模迅速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优秀卫生人才大量集中。而面向广大农村的基层医院人力资源数量较少,职业化程度低,学历低,而且农村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诊治需求。后果是高层次医院担负起大量的常见病,一些可以在基层医院诊治的常见病却聚集到大医院,造成人员拥挤,加上医疗设备的改造,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导致的卫生资源的浪费与闲置,造成医疗成本过高,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低于医疗费用的上涨水平,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承受能力下降,医疗保障水平更加不公平。另外,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机构人少事多,七八个人在管理医疗卫生费用征缴的同时,还要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支出,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管,容易导致腐败和寻租等问题。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不合理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按照政府规定的等额的筹资标准统一收取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农民间存在的经济差异,让经济收入不同的人去承担同样的医疗筹资费用,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会使经济困难需要得到医疗救助的人无法筹资参保得不到政府的资金补助,而经济支付能力强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医疗救助,使资源在不同地区农村的分配更加不公平。自愿的原则会形成健康状况差的人愿意参保,而健康状况好的人不愿意参保等逆向选择问题,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由于真正影响农村居民的是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患大病的概率较少,因此,现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由于用大多数人的钱去满足有限患大病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没有受益或很少受益的居民就会自动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而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导致医疗改革对农村居民的不公平。

(四)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不合理

为了防止患者过度利用卫生服务资源,造成资源浪费的发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定了起付线、共付机制和封顶线。由于基金水平有限,起付水平低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提高参合率,实现广覆盖,但是这样保障水平就会降低。调查表明在不愿意继续参加合作医疗的人中,大部分是因为报销太少或者是当年没有享受到报销。为了提高农民参合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引入了个人账户,但是有些地区个人账户资金要用在体检费用和门诊治疗,实际利用效率不高,也不符合农村医疗保险互帮共济的基本原则。“保大不保小”的方案导致大部分农民由于疾病小而得不到政府的补偿,因此,一些农民不愿意去治疗,或者出现“小病大治”的现象,导致农村卫生服务利用率低。得大病的农民能够得到医疗补助,得小病的农民却只能自付医药费,本身就是不公平现象。

三、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公平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公共卫生支出

医疗改革以来,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越来越少,远远不及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公共卫生的性质决定了市场机制难以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作用,导致个人医疗负担加重,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这与医疗保障制度通过转移支付缓解社会不公平的原则相矛盾,也违背了对医疗保障制度对贫困居民保护的一般原则。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社区卫生、农村卫生等工作,确保医疗的公益性,同时降低或取消农村居民参合费用,从而减少因缴费能力不足无法参合的人口数,扩大参合率,既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公平发展,又能解决农村医疗资金短缺问题,缓解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保障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二)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足以及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原因,很多农村基层医院设备陈旧,人才流失,致使一些简单的常见病也不能处置。同时村卫生室无专职人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学历较低。另外,由于利益的驱使,农村很多私人诊所存在医生不具备行医资格以及贩卖假药等现象,严重损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医疗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不同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合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水平。实行城市援助农村的相关政策,城市医务人员的晋升必须有农村工作的经历。

针对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不足的问题,建议开展顶层设计,实行单部门归口管理,将医保基金统一归人社部管理,分清人社部门与卫生部门的权责,解决管医疗机构的部门同时管医保支出的道德风险。一是部门统一,方便政策出口统一解决各自为政,标准不同的问题。二是解决重复参合问题,避免财政补助被多头占用。三是彻底杜绝双重报销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利用。

(三)农村医疗保险管理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相结合

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比,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管理存在征收管理成本较高以及管理人员短缺等现象,将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整合进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既能利用城镇医保管理的机构、经验与人员,提高管理能力,节约成本;又能避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管理机构分工不明确,管理混乱现状;另外,两者合并有益于转移支付,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效率以及公平性。

农村医疗改革篇6

要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步伐,必须造就一批实用型高素质的卫生服务人员,这一责任就落在医学高职院校身上,医学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

《卫生事业发展纲要》指出:“办好合作医疗,发展基层卫生事业,办好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是我国现阶段卫生工作的重点。”这一纲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医学发展的方向,也为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特别是对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据调查,湖北英山县11个乡镇卫生院51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层次卫技人员占卫技人员总数84%。呼伦贝尔市农村牧区共有乡镇卫生院137个,其中城市卫生院7个,牧区乡镇卫生院150个,卫技人员1607人,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4%(多数是在职以后获得的),中专占76%,多数是自费在职学历。由此可见,我国多数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较低,素质较差,完成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层卫生服务的难度依然很大,更不能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卫生服务的要求和渴望。根据高教[2006]16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定位,在保证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专兼结合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直接为第一线服务的高技术、高技能的“社会职业人”,逐步形成医学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1]。

2素质教育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和“面向社会,服务基层”的办学方向,为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熟练的医学基本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卫生技术应用型人才。

3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要紧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脉搏

3.1培养全科医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突破口为实现wHo提出的“人人享有保健的战略目标”,应着重加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卫生团队的基本成员,应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实践技能。据全国政协委员王德炳介绍,按照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生应服务2000~3000人。按最低标准计算,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而目前全国真正的全科医生不到1000人。全科医生总数少、素质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责要求,要重视基础,拓宽口径(以满足岗位群职业流动和职业岗位专业素质提升的需要),强化技能的原则。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设计课程结构,构建宽厚的公共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三级教学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摸式,达到“社会职业人”的办学目标[2]。

3.2优化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国外全科医学教育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医学生的家庭医学学科教育、家庭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和家庭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我国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①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②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③全科医生岗位培训。④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通过对国情与全科医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以及基层服务范围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岗位群的职责要求。教学内容应:①医学基础知识以够用和必需为原则,课程开发主体必须多元化。②专业理论以应用和适度为原则。③专业技能以实用和娴熟为原则。④积极与医院合作开发课程,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体现先进性。科学制定授课计划和调整实习方案,并及时把专业有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充实进去,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先学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3.3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基础全科医学教育是未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医学院校将成为我国培养全科医生的主渠道,全科医学师资建设是高等院校开展全科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合格的全科医学师资就培养不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有关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外聘高职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力度,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备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同时,要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再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4团队精神培养,是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关键医疗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讲求团队合作与整体化一,在基层卫生服务中显得更加突出,而且这一项活动在学校难以发挥其重要性,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少、服务面广,各个岗位间的依赖性较大,具体体现于卫生服务团队是否相互协作处理问题,如何联合执行各项任务,遇到紧急情况,怎样共同作战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实用型人才,当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设计一个以立体式教学为基础的综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理论讲授、示范与模仿环环相扣,三者有机融为一体,把课堂作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加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使教学与临床联系更密切。在基地训练中严格监控,客观评估,重在鼓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基层卫生服务组织,为高职医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疆古丽巴哈尔・王买尔政协委员调研黄山市疏勒县乡镇卫生院发现,全县共有15个乡镇卫生院,核实编制309人,缺编85人,自2001年以来没进过一个大中专毕业生。常德市霍城县共有9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国营农牧场卫生院,共有事业编制241名,实际在编179名。从调查可知,基层有我们医学生广阔的就业空间。围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服务基层,规范基层卫生服务训练基地,彰显办学特色。这样既可以解决医学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的问题,又可以避免基层卫生服务医疗机构缺乏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技人员断层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泽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3:67-69.

农村医疗改革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农民互助的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建立农民健康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09年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标是: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面实施,以村(居)为单位组织参加,参合率要达到90%以上,全市确保农民参合72万人。

三、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11月12日-15日)

各乡镇在11月12日全市动员大会后,要迅速行动起来。一是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由书记、乡镇长(主任)为组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督查组,全面负责工作协调和督促检查,同时制定总体工作计划、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二是11月15日前召开乡镇级动员大会,各乡镇干部、村两委、报帐员、妇女干部、老协领导等参加,全面启动乡镇合作医疗宣传、筹资工作。同时要组织全体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市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细则》(瑞政发〔20*〕170号)文件精神,掌握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三是组织培训,召集乡镇有关人员观看《合作医疗乡镇筹资操作培训》光盘,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在乡镇、村利用墙报、宣传栏、标语、横幅、广播、宣传车,分发《公开信》、《政策解答》及干部进村入户到田头等多种方式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务必使宣传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农民知道合作医疗是政府主导、投入的农民医疗保障,是政府为民谋利益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参加合作医疗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政策宣传重点:一是今年的报销比例明显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报销40%(包括常规诊疗项目),中心卫生院及地段医院门诊报销25%(包括常规诊疗项目),人民医院、中医院特种病门诊报销40%,年度封顶额4000元。住院补偿最低报销35%,住院补偿当年封顶额提高到5万元,连续参合每年增加2000元,最高封顶额6万元。二是中小学生参合住院统一报销80%,门诊报销、特种病还可以报销。三是用本乡、村的受益群众实例说明参合的好处。四是讲明参合是互助共济的中华美德,个人出资是小部分,政府出的是大部分。

(二)全力筹资(11月13日-12月10日)

筹资是合作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各乡镇(街道)制订筹资计划,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以20*参合名单为基础(20*年参合名单到市合医办拷取),准备好户籍资料、缴费登记簿、收费票据(到市合医办提取,要妥善保管)。各村成立领导小组,制订筹资方案,采取边宣传边筹资,设村委会固定收费点和收费小组上门入户筹资两种形式,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通过反复的政策宣传,使各村参合人数超过90%,并认真按顺序填写收费表。二是发动热心于社会公益的企业、侨胞、个体业主等多方捐资,所捐资金根据捐资者的意愿统筹使用。三是落实好减免政策,五保户、低保户、军残人员、烈士家属(18岁以下子女、配偶、父母)、独生子女本人、有残疾证的残疾人员、低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低于3500元)的个人筹资部分由各乡镇根据各主管局的名单直接办理免费参合。四是各乡镇要每周召开阶段汇报会,听取各组工作进展汇报,总结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每周由专人将筹资工作进度情况上报市合作医疗办公室。

(三)输录、报帐、发证阶段(12月5日-12月31日)

各乡镇尽快确定报账员、电脑输录员1-2名(人员有变动的乡镇需报市合医办培训,*、*、*按办事处上报),对输录人员的要求是:熟练电脑操作,责任心强,可聘请临时工。12月1日开始使用统一软件进行输录工作。该项工作12月12日前务必按时保质完成,经财务核对,做到人数与金额一致后,拷回市合医办(联系人dd,电话6dd68702)开始制证、卡。各乡镇(办事处)将筹集到的资金及时汇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帐号:dddd70101201000154581)。12月12日-12月27日,市合医办制作证、卡,2009年1月1日前发放证、卡到参合群众。

四、措施保证

(一)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及其办事处要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乡镇长负总责制度,全面负责本辖区宣传发动,制订工作计划方案,全面协调资金筹集,督促检查工作进度。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强对合作医疗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制度,具体负责对乡镇(街道)的宣传、筹资工作进行指导,为圆满完成合作医疗筹资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农村医疗改革篇8

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通过各级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同时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的兴起,从1955年起,合作医疗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迅速建立,“到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截止1980年,全国9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但是,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政社合一的“”的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集体经济成分的减少,合作医疗出现了严重滑坡;到1985年,实行合作医疗农村基层单位从90%(生产大队)锐减到5%(行政村)。

1997年1月,国务院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3月,卫生部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在1998年出现了小小的高潮,“全国农村居民12.56%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障,6.5%的居民得到了合作医疗的保障”。但是,“城市居民自费医疗比重仍占44.13%,农村居民自费比重高达87.44%。”1998年之后,合作医疗又一次步入低迷状态。

2003年以来,随着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国务院在转发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到2006年,使全国试点县(市、区)数量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2007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的关键一年。经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07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

二、我国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目前,虽然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有所上涨,但还不能解决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村的医疗条件依然十分严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村医疗条件问题。我国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从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相当一部分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医疗知识,导致不必要的医疗事故。2002年,全国报告新发的肺结核患者58万多例,80%在农村。农村地区多发的血吸虫病、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治面临新的挑战。由于这些地方病多发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患病群众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妨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第二、农村医疗保障的费用问题。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医药费用飞速上涨和疾病谱的改变,农民以家庭来应付疾病风险已显得力不从心。据1998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87.4%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由于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药费,37%的患病农民平均住院费用达1532元。据国家统计局年抽样调查,当年我国33.5%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6个省(自治区)的农民纯收入不足1500元,农民一旦生病住院,一年所有的收入还不够。局部地区农村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达50%,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之一。现在的农村医疗保障费用都是由政府出纳,而单靠政府财政确实有点勉强,现在的医疗费用又却不断上涨。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第三、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问题。政府很难明确居民的医疗情况,这样一来,有些人需要医疗保障却没能得到相应的保健,而有些暂不需要的却得到了过多的保健服务,这其中难免有因利谋私现象。所以政府管理机关的人员需要进行监督,这就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关,不但可以鉴别医疗保障问题,还可以辨别是否有违规现象。而如何成立这个监督机构又是一个问题。政府要筹集资金,然后用掉这些这些资金,筹集了多少,用掉了多少,用到哪了?就算用到点上了,但如果效果不理想,大众舆论会怀疑是资金被私吞了。正是存在这些问题,政府要将仅筹集的资金用到医疗保障事业这需要监督。总之,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管理缺陷,不能单靠政府来管理。

三、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模式

根据上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缺陷,笔者认为现阶段农村合作医疗为民办公助最基本的模式,同时应适当进行改革。现阶段的农村医疗合作主要有民办性和公两个特点:民办性。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缴纳一定的保健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来自集体经济,源于集体经济的公益金;医生和卫生人员的劳动报酬由集体经济支付;医疗卫生器材、设备的提供由社队财务支出和拨款。公。政府利用其资金积累优势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包括公社和生产大队医疗机构的农村卫生网络,政府拥有所有的医疗机构;医疗基金一般有生产队、公社、县政府及相关机构管理;对地方病预防的资助;培养农村医生等。所以对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民办方面:要体现自主性,坚持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为辅,政府适当支持(建立之初,集体、国家的支持、投入可适度加大)的基本原则。过去,对农村医疗保障缺乏信心的一种观念是:农村经济力量薄弱,难以使农民承担缴费义务,这实际是一大误区。农村医疗筹资的关键是对农民进行组织和引导,目前西部地区农民实际具有迫切的医疗保障的需求,而且经济负担能力并不大,通过引导和宣传(一些地方通过实例现身说法),易于形成正确的保障观念和保障意识,也能够做到民办为主、自主缴纳。第二、公助方面:一是在体制上要确立健全的农村医疗管理机制、理顺关系;二是在资金的资助上,既要满足特殊对象和公共卫生的资金需求,同时维持对农村合作医疗长期、稳定地投入;三是农村药品供给、流通的管理,对药价实行市场指导,宏观调控;最后,抓好农村卫生保健,搞好疾病预防,提高农村的综合服务水平。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改革模式可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模式一:福利-风险型。小病合作医疗,大病住院统筹医疗,既保大病也保小病,曾一度被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

模式二:风险型。大病住院合作医疗,即保大病不保小病。这是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形式之一。

模式三:小病合作医疗,即保小病不保大病。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初始实行第二种大病住院合作医疗,以后时机成熟,过渡到既保小病又保大病的福利-风险型的合作医疗,较为适宜。这种模式既照顾西部农民的缴费能力,又对西部农村集体经济积累还不丰厚的实际有所考虑:通过积累有限的资金,解决重大疾病对农民生存的威胁,可使因病致贫的现象迅速减少,使农村合作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经费的改革

从一些已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看,大多以乡或村为单位实行统筹,参加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医疗费用支出较大的情形,就可能使筹集的资金入不敷出,难以达到保障的目的。同时,由于乡村统筹经营成本比较大,自己筹集、自己支配、缺乏监督,很难保证资金不被挪作他用。有关专家认为,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缴费有限,加大缴费人口基数,实行市、县级统筹;条件成熟时过渡到省级统筹,能较快、较多地筹集到资金,则更切合实际。以利于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来源得到保障。

五、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的改革。

第一、要确定救助对象。应包括:农村“三无”人员(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人员)和其他特殊救济对象中的患病者,如:因自然灾害而致伤病的农村灾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在个人患重大疾病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有关其他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有困难的人员等;以及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和孤老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中的病患者。

第二、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采取多种灵活的救助措施,如医疗减免、临时救济、专项补助、医疗救助基金、慈善救助等;建立经申请到由有关组织审核、审批等一套规范的程序来保障落实。

六、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改革。

第一、应尽快出台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具体法规,以指导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建立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参与并分担责任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层次是政府建立的基本医疗保障;第二层次是商业性的医疗保险;第三层次是医疗社会救助。根据这种要求和安排,国家首先应专门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以规范农村医疗的实施办法;规定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组建方法及其职能;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健站医生的选拔方法及职责等。

农村医疗改革篇9

一、我县农村卫生改革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突出抓了农村卫生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县卫生工作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一是全面推进了农村卫生院体制改革。理顺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人、财、物由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从xx年7月开始,乡镇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妇幼专干的工资纳入了县财政全额拨款,确保了队伍稳定;妥善解决了农村卫生院干部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卫生院院长、防保专干实行竞聘上岗,激活了乡镇卫生院的人事机制。

二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没有出现一例非典病例和疑似病例。在抓好以非典、霍乱为重点的重大传染病防治的同时,我县进一步抓了麻风病、地方病、结核病、性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感等疾病的防治,特别是农村计划免疫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进降消工作,提高了全县妇幼保健水平。住院分娩率提高到85.07%,比上年提高5%,孕产妇死亡率为61.36/10万,婴儿死亡率为17.96。

四是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我县对农村卫生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将医疗机构分为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每村设一个非盈利性医疗机构,负责本辖区的预防保健工作,将其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专干的责任心,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不断完善。

二、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4、医疗市场混乱,医疗环境较差。无证行医、非法行医现象突出,部分卫生院门诊过多过滥,特别是农村诊所使用假冒伪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等现象较普遍。由于农村地域广,农民居住分散,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和漏洞。医疗市场的混乱,既对农村卫生机构造成严重冲击,又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一些部门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四乱现象比较突出,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经营秩序,加重了基层和群众的负担。

三、加强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对策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领导干部任期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切实搞好规划,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农村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农村医疗改革篇10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农村医疗保障这一块从卫生部剥离了出去,但社保部门并没有具体的管理动作。几年来,农村医保工作实际上处于一个“两不管”的“空白地带”

今年“两会”结束后,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农村卫生处和往年一样,收到了30多份“两会”议案处转来的有关医疗卫生的议案。其中涉及“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提案就有十几份。

面对这些议案,卫生部颇感为难。“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一些地区农民看不起病,代表委员们忧心忡忡,我们非常理解。不过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仅靠卫生部是不行的。”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卫生保健司农卫处处长聂春雷对《财经》如实陈述。

据聂春雷介绍,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前,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工作归口卫生部管理;机构改革后,卫生部职能有了改变,不再承担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管理职能。国家成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作纳入社保部管理,但对于农村合作医疗,国务院的定编方案并没有明确由哪个部委主管。社保部门认为,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理当由该部门负责,而关于农村医疗保障,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因此他们并没有接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综合处的李女士表示,农民医疗保障涉及财政投入的问题,若把农民医疗保障也纳入主管范围,有关部门怕背包袱。“机构改革近四年来,谁是农村医疗保障的职能管理部门,上面一直悬而未决。”李女士说。

事实就是这样:几年来农村医保工作处于一个“两不管”的“空白地带”。“农村医疗保障牵涉到国家资金投入和农民减负等诸多政策性问题,不是卫生部或其他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解决的。”聂春雷对《财经》表示。

纵观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不难发现,其现实窘境远不止“无主管”那么单一。在经济体制转轨了2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农村的医保状况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失衡的天平

目前约占中国总人口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卫生保障服务,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用不到1/3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医疗保障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这更多地体现在城市。在医疗保障状况方面,城乡之间可谓天差地别。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公布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在卫生费用负担的公平性(fairnessoffinancialcontributions)方面,排在191个成员国中的第188位;中国卫生系统的总体绩效评估在全球191个国家中也后居144位。

卫生部的一位官员谈及此事时告诉《财经》:“这个排名对中央高层有所震撼,后来国务院和中央领导下决心要抓农村卫生工作。”

其实,中国城乡之间在医疗保障状况的差别,不仅仅反映在国外权威机构的排行榜上。据卫生部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投入587.2亿元(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15.6%),大部分用在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投入的15.9%。而新华社今年2月25日公布的一份数据也表明,目前约占中国总人口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卫生保障服务,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用不到1/3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不仅城乡差距大,东西部也存在着“失衡”现象。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公布的一组数据,中国西部地区门诊费用平均每人次为39.8元,为东部地区75.3元的52.8%;西部每人次住院费占全家四口总收入的比例为27%,而东部为22%。

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名存实亡,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处于瓦解状态,无收益可言的农村初级预防保健任务更被置之脑后,患病的农民只能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独自咀嚼苦果。

从“辉煌”滑落

建立在“一大二公”体制和低生产力水准上的合作医疗体系毕竟是脆弱的,伴随着以为载体的“集体”力量的式微,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走上下坡路

当然,中国农村卫生的状况并非从来如此。20世纪60年代末,主席了著名的“6・26指示”,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正是那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年代铸就了中国农村医疗的短暂辉煌。与“赤脚医生”这个历史名词相伴随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曾给农民提供了最初级的医疗卫生保障,并被一些国外专家赞为“开创了发展中人口大国较好解决了农村卫生问题”的“中国模式”。

所谓农村合作医疗,是指在制度下,按照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为农村社区人口提供基本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其中,“合作医疗”(制度)、“保健站”(机构)以及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队伍(人员),被誉为解决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状况的“三件法宝”。

不管基于什么样的政治背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创了农村社区医疗筹资的先例。在制度下,公共卫生费用由公社和生产队提供,农户在按人头每年支付一定的药费(通常为1至2元)的基础上,无论老少,看病、吃药都可报销医药费和手术费。医疗基金当年用不完,可转到下一年继续使用。那时农民和城里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别。

当然,在当时的低生产力水平上,合作医疗制度只能保障农村人口最基本的看病吃药问题。但在当时仍然大大改善了中国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状况。据世界银行1998年6月发表的《卫生保健筹资报告》,至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农村的覆盖面达到85%,高峰时期甚至达到了90%以上。

但是,这种建立在“一大二公”体制和低生产力水准上的合作医疗体系毕竟是脆弱的。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实施,家庭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伴随着以为载体的“集体”力量的式微,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走上下坡路,并每况愈下。

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问题。农民拥有了自己可以长期使用的承包土地,经营自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生产与分配上的权力大大弱化。由于投入不足,公社卫生院难以为继,以往靠挣工分生存的“赤脚医生”不再有“集体”来养活他;而在合作医疗大面积解体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现象。部分公社干部及家属多拿药、拿好药,致使一些农民对合作医疗产生了怀疑,丧失了对制度公平的信心。

内外因相互作用,产生了大规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根据卫生部门1985年的一项调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猛降至5%;1989年的统计进一步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4.8%。除江苏、浙江等富裕省份因集体经济兴盛仍实行与以前合作医疗相类似的社区筹资,其他地区的合作医疗近乎完全瘫痪。卫生部2000年的一份名为《中国农村卫生服务筹资和农村医生报酬机制研究》的调查报告透露,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结局。

“自费”的苦果

从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卫生部门统计,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造成了农村医疗保障的混乱局面。伴随着市场化导向改革的深入,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在本来不足的情况下愈加减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复发。农民不再有就近求医的方便,而且失去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据世界银行1998年6月《卫生保健筹资报告》,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农村人口中已有90%的人口为自费医疗。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中国医药体制中“以药养医”局面的出现,医疗费用大幅攀升,其速度远远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中国政府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从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卫生部门统计,农民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

现实于是呈现出这样的荒诞:城里人拿着相对于农民高得多的工资,却享受着由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农民却以绝对的低收入,承担着自费医疗的苦果。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收入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合作医疗崩溃带来的副效应,然而近年来,由于诸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开始减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急剧攀升的医疗费用问题于是凸现出来。没有医疗保障的广大农民,“小病拖,大病扛”成为普遍现象。

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这样描述农村人口面临的困境:“在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许多居民因缺乏支付能力而享受不到必需的诊断和治疗,卫生服务有效需求下降,患病后未就诊、未住院比例逐年增加。”又据卫生部2001年4月25日的一份报告,农村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河南为40%,云南和陕西高达50%。

重建乏力

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提出了“恢复与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的任务,但国家对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投入,完全依赖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又非常有限,实际上向农民集资成为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经济来源

严峻的现实使得人们再不能对农村医疗状况熟视无睹。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在推进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提出了“恢复与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的任务。

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4年,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国七个省14个县(市)开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及跟踪研究工作。

四年后,即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加完整地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决定指出,“举办合作医疗,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为贯彻上述决定,卫生部等部门于1997年3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并得到国务院批复。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至此达到高潮。

但事实证明,除部分试点地区和城市郊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恢复和重建起来。据《中国卫生经济》2000年第五期提供的数据,即使在重建合作医疗制度“高潮”的1997年,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也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中参加合作医疗者仅为9.6%。1998年,卫生部进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为6.5%。虽然这个数字比80年代末的5%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70年代90%以上的合作医疗覆盖率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士在分析其原因时,认为是合作医疗政策的不稳定和缺乏资金支持,使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复活”的可能性。

据王延中介绍,1997年国家出台的合作医疗政策,“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这就使发展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而地方、部门条块之间的利益分割和对立,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

与此同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务院、农业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农业部等五部委颁布的《减轻农民负担条例》中,“合作医疗”项目被视为“交费”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导致一些曾恢复合作医疗的地区,再次放弃了合作医疗制度。

更重要的是合作医疗制度本身在资金支持上存在缺陷。国家对合作医疗制度没有投入,完全依赖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又非常有限,实际上向农民集资成为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经济来源。但从一家一户的农民筹集合作医疗资金,远不如时期利用集体资金来得方便。据卫生部等部门1997年对2960户农民的调查,有近1/3(897户)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

拍卖卫生院:荒唐的选择

从事农村卫生工作近20年的安徽省肥西县卫生局局长徐杰对所谓的“改革”嗤之以鼻:“卫生院不是企业,包括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在内的卫生服务政府怎能一概撒手不管,向市场一推了之?说白了,这是在甩包袱。”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中国农村有3/4的人口都由农村“县、乡、村”三级保健网提供卫生服务。而伴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崩溃,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也呈残缺不全之势。

按常理,作为政府的职责,乡级卫生院毫无疑问应该由地方财政维持运转。但在1984年财政制度改革后,财政经费逐级下放给省县乡各级政府自行支配,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政府形成了“分灶吃饭”的一级独立财政,其中卫生经费也由县财政划拨到乡政府直接管理。但由于乡政府缺乏懂得卫生知识的管理人员,对乡卫生院的管理多是流于形式。加之很多地区乡财政捉襟见肘,出现了乡政府节流卫生经费的情况,甚至有的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来自卫生经费。

在这样的情况下,乡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缺乏足以能够维持自身运转的经费,只好进行市场化运作,把收费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些地方为了减轻财政负担,甚至借改革之名,开始把卫生院进行拍卖,让私人来经营。

拍卖乡镇卫生院的风潮始于80年代的经济落后地区,到了90年代后期,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开始兴起。除了运转不灵的卫生院被拍卖,有些状况良好的卫生院也被拍卖。

安徽省肥西县卫生局局长徐杰曾对一些拍卖后的农村卫生院做过调查,他告诉记者,这些卫生院很多变成了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专科医院,原有的为农民提供医疗保健综合服务的功能基本丧失。他总结农村卫生院被拍卖的社会效果有三:首先是政府财政减轻了负担,不必再为农村卫生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发愁了;其次是不再有人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支持;第三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使包括基本医疗在内的医疗费用急剧增加。

针对认为拍卖卫生院是市场化改革新举措的观点,从事农村卫生工作近20年的徐杰嗤之以鼻。他说:“这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两码事。卫生院不是企业,包括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在内的卫生服务,政府怎能一概撒手不管,向市场一推了之?说白了,这是在甩包袱。”

在现实中颇引起争议的是,2001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也提到了“农村卫生机构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卫生机构的发展,根据各地区实际,乡镇卫生院可以由政府和集体投资举办,也可以合作经营。允许社会、个人投资举办医院和医疗诊所”。“当前,一些地方的县、乡政府领导想按照企业改革的模式,抓大放小,把过去由政府或集体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卖给私人,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对此,我们非常担忧。一是担心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当地的预防保健工作,一旦出现疫情或其他突况,能否及时得到控制;二是担心在没有建立有效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下,将医疗全部推向市场,是否会增加农民就医负担,使看不起病的问题更加突出。”卫生部农卫处处长聂春雷对这个“指导意见”如此评价。

聂春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浙江温州一些地方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个体诊所。这些私人医院和个体诊所对于没有经济效益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大都没有积极性,使当地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预防保健工作的削弱,90年代初,在台风过后,有几个县出现霍乱流行,发病几千例,死了上百人。

1994年,温州市政府决定重建乡镇卫生院,完善农村防保体系。

谁该为农村医保买单

世界银行的《卫生保健筹资》的报告写道,“合作医疗制度解体后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中国政府未能调整卫生筹资以及重新确定其卫生职责相关。卫生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放给市场的领域。”

近年来,倚仗于传媒资讯的发达,中国农村人口罹患疾病后的窘态和对爱心善行的呼吁不断被社会闻知。然而,理性告诉人们,针对个案的捐助并不能改变农民的普遍困境,根本之策还是从制度上给最广大的农村人口提供医疗的保障。

事实上,对此有关方面并无异议,而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这是一个根本的症结。

“政府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王延中谈起此事直言不讳。“这是政府从农村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退出。”他认为,“相当数量的基层政权在教育支出、职工工资、退休金发放等问题上疲于奔命。如果说国家没有决心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基层政权机构既缺乏解决农民医疗保障的能力,也没有这个愿望和动力。”

世界银行专家对中国近11年来的公共支出的分析显示,中国公共开支的分配向富裕区域倾斜,而在区域内则向发展最快的省份倾斜。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2001年对农村税费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后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国家把主要财力用于解决大中型国有企业问题,在教育、卫生、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城乡之间基本上是“一国两策”,决策的城市化倾向较为严重。

当然,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存在的巨大差别,有着历史原因和国力不足等因素,“但不可以将其作为借口,推卸政府的责任,甚至将这种差别视为理所当然,而将其固定化、制度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延中说,“像教育、医疗这样的公共服务,理所当然应该由政府负责。政府必须致力于拉平、弥补这种差距,只有这样,整个改革事业才能获得足够的道义基础和合法性资源。”

世界银行专家也在关注着中国的农村医疗问题,且对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世界银行1998年6月《卫生保健筹资报告》中写道:“合作医疗制度解体以后,中国政府没有形成新的卫生筹资机制来取代,而是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该报告还提醒说,“出现的一些问题与中国政府未能调整卫生筹资以及重新确定其卫生职责相关。卫生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放给市场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