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0:37

道德行为教育篇1

关键词:道德行为教育学生管理养成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处于思想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学生建立起爱祖国、爱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信念,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系统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管理、教育好学生,学生工作系统是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教育的职能科室,包括学生工作党支部、学生科、班主任、团委、招生办等,要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在校党委领导下,以学生管理为基础,以班级为阵地,以道德行为教育为主要目标展开各项工作。我校有二十多个班主任,占教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是一支强大的教育力量。要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精力充沛的教师担任。班级建设是否有成效,整体素质是否能提高,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关系。要当好班主任,他们应该是学生的导师、父母、朋友。作为导师,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父母,要倾注全部爱心,承担全部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的有用人才。作为朋友,要和学生坦诚相见,交流思想,加深了解。良好的班风,需要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的无私奉献及精心培养。如果每个班都能建立良好的班风,形成良好的校风就有基础,学生管理工作就较为顺利,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中去,形成管理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以身立教是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重要保证

以身立教,即身教。是以教育者自己的模仿行为,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多数学生喜欢模仿,可塑性大,而教师又是学生的直接模仿对象。老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学作风、行为规范、风度仪表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育都有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具有形象感人的特点,更有说服力。孔子:“其身正,虽令不从。”教育者一定要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如果教育者本身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就没有说服力,学生对教师就失去信心,对教育都产生怀疑,难以起到教育实效,甚至起反作用。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批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就不难了。同时要抓好全体教职工的道德行为教育,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作风。使学校全体成员自觉接受他的影响,自觉地抵制和改变不良行为和作风。因此,要重视全体教职工的师德建设的典范作用。

三、引导学生组织进行道德行为教育是必要措施

学生工作系统要注意引导、培养、健全学生中的各种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力量和作用。建立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参与学生管理和道德行为教育。他们由品尝兼优的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组成,主要包括学生会干部、团干、班干、青年突击队和各种其他学生组织,在学生工作系统领导下开展各种工作。通过培养和锻炼,形成一支撒得开,收得笼,品行优、立场稳、能力强、效率高的学生干部队伍,成为学生中的典范。以他们的模范行为,以点带面。其工作任务是:监督和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记载各种出勤、维护学校的各种秩序,开展各种有益活动。量化考核内容包括两操、自习、上课、劳动、宣传、会议、就餐、寝室、治安及各种活动的纪律检查。学生干部定点到各部门,分散在各班级,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发现问题,现场解决,使违纪违规的现象得到及时制止。学生会考核各班级,各班考核每个学生,这种双重考核结果,定期向学校公布,按情况提出表扬和批评。学生干部在管理教育过程中,既是管理教育者,在行为约束中又是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要求学生做到的,他们必须做到。我校实践证明,学生干部在管理与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完善发展这种管理教育模式。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是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基本方法

道德行为教育篇2

所谓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开展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的存在问题

(一)家庭对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忽视。如今,许多家长只要求子女在学习上强于别人,在生活上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为他们提供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多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而发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现象,让孩子在道德选择中陷入困境,最终放弃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

(二)学校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偏低。1.学校德育工作问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教学质量,重智育、轻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成为与中学生格格不入甚至对立的东西,导致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知行脱节”;2.教师素质问题。有些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后进生缺乏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此外,少数教师在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以教谋私,热衷于“有偿家教”。这些势必对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污染。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对外开放,既给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又难以避免地面临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腐朽没落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也直接侵蚀着中学生的心灵。

二、切实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加强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1.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家长应该努力做到言行统一、正派上进、勤俭自律、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正确指导、强化训练。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说教或简单惩罚,家长应通过指导、训练等方法,培养子女良好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校教育的这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呢?

1.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观念。

2.制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学校、班级可以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中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适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精神风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月活动,努力为中学生营造健康、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4.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在增强,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中,才能保证养成教育有效实施。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可以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

1.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要结合各种纪念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和丰富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中学生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

2.强化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图片展、观看光盘等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道德行为教育篇3

一、上下齐心努力,争创“人人做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只有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策,工作才会有效。为此,我校强调要以教师的师德风范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一定方向的引导,使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我们学校领导经常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各样的渠道、多种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加强师德修养,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全校教职工以端庄的仪表、勤奋开拓的精神、谦和礼让的态度为学生做出了高尚道德行为的示范。

二、高目标,低起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我校的德育除通过德育课、职业道德课教学和各门课程渗透外,还特别强调日常深入细致的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所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训练是作好基础道德教育最好的切入点。所以每年从新生一入学,我们就坚持天天抓、时时抓、反复抓,一天一通报,一周一反馈,一月一考核,一学期一评比,从小事做起,逐一达标。比如,本学期早晨入学我们抓了四件事:进门和老师问好,校卡和校徽的佩带,仪表仪容,迟到。校园内我们抓了环境卫生、文明休息、课堂纪律、早操的进退场等方面。这些虽然都是一些所谓的小事,但我们深知对于德育工作,做与不做不一样,力度大与力度小不一样,认真与不认真不一样。

教育的针对性,不仅要求我们从本校学生的整体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规范和思路,而且还要求我们在注意针对性的同时注重教育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我校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情况,我校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训练目标。

我们不仅在行为规范的要求上要有层次,在教育的内容上也要有层次。比如一年级我们着重作业、上课、待人接物等养成教育环节的强化;二年级则注重于技能操作、就业指导、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的强化。

三、加强管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内容涉及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全员参与,展示全程管理。因此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建立“分级管理、层层把关”责任制,以此加快学生由“他律”到“自律”转化的进程。

(1)政教处重点负责对全体学生面上的养成教育以及训练、评比与检查,对特殊学生进行正面疏导,综合治理。

(2)各年级组针对本年级学生实际,着重进行“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逐步拉平班级之间的差距。

(3)各班对照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树立良好班风,并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的任何一个行为均要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立体值勤,全方位掌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动态。

(1)设立学生文明服务值勤岗,发挥其示范、管理、监督、执法四大功能作用。

(2)组织团委、学生会干部进行行为规范检查,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

(3)学校领导班子、科任教师组成值勤队伍,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第三,开展各项评比,将行为规范落到实处。

(1)分四大块,即班级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奖惩情况对班级工作进行全面量化考核。

(2)开展纪律、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活动。

(3)建立校文明班、市区先进班集体的评比制度。

四、突出职教特点,加强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在职校中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又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为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促进他们良好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学校成立了一支勤工俭学队伍。同时也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减轻了家庭负担。这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干了点活,更重要的也许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道德行为教育篇4

【关键词】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近期就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问题,面向济南职业学院财经系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2014年9月26日到9月28日三天中,向济南职业学院财经系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43份。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问项数回答方式

个人基本信息5填写、选择

网络应用情况5选择

网络文明情况25选择(单选、多选)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利用都是比较好的,在道德行为上做的也不错,但是其中也不免有一些问题。下面分别按照性别和年级性质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并同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1.按性别统计(如表2所示)

接触网络的时间:

男女生接触网络的时间相差不大,一般都是在上了大学之后,但有少部分男生在初中、高中就接触了网络,这种情况在女生中很少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预见了一种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会越来越早。

上网地点:

男女生上网的地点都集中在网吧中,其次是宿舍和机房。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意学生上网的德育教育,并且应该及时整顿学校附近的网吧,使得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

网络应用情况:

男生上网的频率普遍比女生高,上网的时间也比女生长;男女生都喜欢上搜狐、网易、新浪等公共网站,对教育网的热情不是很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对教育网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我们要考虑如何增强教育网对学生的吸引力的问题,使教育网成为学生的首选网。

网络文明情况:

在关于“黑客”的理解方面,男生的反映要比女生强烈得多。男生对黑客一般都是崇拜,有要成为黑客的想法;女生有的只是对黑客计算机知识的羡慕,一般没有要成为黑客的想法。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有一个同学的问卷中出现了“在网上散步过病毒”的答案。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做的还不够,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对于我校bbs作用的问题,男女生的态度差异不是很大。但是可以看出学校的网站以及BBS对学生来说意义还有一定影响。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校园网站和BBS的管理,使之能成为一个更好为学生服务的场所。

2.按年级统计(如表3所示)

上网地点:

大一的学生上网一般都在网吧,而高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在宿舍和机房。

表2

变量性别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接触网络时间男1%3%34%62%

女0010%90%

上网地点性别宿舍网吧机房

男32%54%14%

女40%43%17%

网络应用情况上网一般干什么性别聊天玩游戏查询信息

男18%43%39%

女37%20%43%

平均多久上一次网性别每天每周一次更长

男70%29%1%

女50%43%7%

每次上网时间性别1小时2-4小时更长

男0%38%62%

女21%68%11%

网络文明情况进入他人网站做什么性别看看而已留言发表意见进行破坏活动

男2%60%38%

女40%39%21%

是否想过在网上散布病毒性别做过想过,未做过完全没有

男10%53%37%

女1%40%59%

认为我校bbs作用性别发牢骚提意见热点讨论其他

男51%36%1%12%

女40%41%11%8%

表3

变量所属年级宿舍网吧机房

上网地点大一0%73%27%

大二2%54%44%

大三45%21%34%

网络应用情况第1题喜欢上什么网所属年级搜狐、新浪、网易校园网其他

大一87%11%2%

大二54%43%3%

大三45%43%12%

第2题上网一般干什么所属年级聊天玩游戏查询信息

大一67%23%10%

大二54%34%12%

大三32%36%32%

网络文明情况第6、7题知道电脑防火墙或电脑病毒所属年级很清楚一知半解不清楚

大一2%78%20%

大二5%87%7%

大三7%90%3%

第8题网上是否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资料所属年级不会会的有时会

大一56%1%43%

大二17%38%45%

大三11%1%88%

第28题认为我校学生的网络文明状况所属年级很好一般很差不知道

大一45%30%9%6%

大二32%54%10%4%

大三10%65%14%11%

第30题认为大学生至少应具备以下哪些网络道德(多)所属年级诚实守信文明用语遵守法纪

大一100%100%100%100%

大二87%83%100%100%

大三65%88%100%100%

网络应用情况:

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高。这一现象可能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高年级的学生对上网聊天、游戏失去了兴趣;2)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课程的需要要使用网上的信息。但是也不排除高年级学生会沉溺于游戏的情况。

网络文明情况:

6、7题的数据显示:高年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了解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明显。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网络安全必备知识的缺乏,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8、9题的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对网络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产生这样的原因有二:1)低年级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缺乏;2)高年级学生对网络知识了解的加深。这一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突出,差异十分明显。28题的数据显示:我校学生普遍认为我校的网络文明状况一般,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态度“很差”的比例也在随着升高。30题的数据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网络道德需要诚实、守信、文明用语和遵守法纪,但是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加长,部分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不必要的。高年级学生过分的自我保护,忽视了网络“真实”的一面;而低年级学生对网络有很高的好奇心,并且缺乏警惕性。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进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用一个正确态度去对待网络。

三、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在德育课程中应做的改革

1.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学校应加强校园网和BBS网站的建设,增强校园网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及网络资源;

3.学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最迫切的目标,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邀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4.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避免“我看到善并赞同善,但我做的却是恶”的道德认识与行为的分离,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并且开设网络道德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通过网络开展德育可以有如下的形式:一是作为德育的辅助工具。二是开设网上德育课程。三是建立有教育意义的网站。

学校的网络德育要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大学生也应该实行严格自律

1.对反动、色情、迷信的信息,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对这些精神“”,不要抱着好奇、试试看的心理,一“吃”就上瘾,一上瘾就难以自拔。与其以后进“戒毒所”,不如一开始就抵制它。一个不懂得抵制的人,总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时髦走的人,是不可能实现道德自律的。

2.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道德行为教育篇5

一、传统道德的内涵

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和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是非常广博的,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上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标准,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是很抽象、深奥的,并不适宜中小学生过早接受,因此不能将传统道德一股脑儿地灌输给中小学生,只能有所判断,有所选择。在本文中,由于针对的是中小学生这一群体,所以笔者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定,主要是指一些经过筛选提取,比较适应中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利于对中小学生行为进行指导的传统道德。

二、传统道德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影响

(一)传统道德丰富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内容

传统道德内容上的广博性给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内容。以出身耕读世家,自身对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的曾国藩来说,他提倡“百善孝为先”,强调对父母长辈孝顺的重要性,曾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并且认为孝顺和友爱是家庭和睦的重要方面。曾国藩同时也关注自身品德的完善,他在最初的时候和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在他认识到这些危害时,不断地加强自律,改掉缺点,提升自己的修养,变成一个具有大成就的名人。在农村中,孝顺和个人品德的完善也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农村中的很多家庭由于经济状况的问题,父母多在外打工,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接触,也缺乏父母对自身的管教,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对父母要孝顺,对个人的行为和品德要加强关注。

(二)传统道德丰富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形式

传统道德中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不论是针对个人的家教,对家庭的家风建设还是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家训,都有涉及。那么在这些方面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针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教育的方式。首先,建设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小学生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父母言传身教。在上文中我们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母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怀,自己每日无所事事,荒废时光,却一味地去要求孩子尽全力学习,谋取一个好前程,这种行为很难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产生良好的引导。最后,个人自省。不论传统道德的力量有多大,但是如果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道德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在对农村中小学生行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自省精神的塑造,让“吾日三省吾身”真正落在实践之中。

现下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是缺乏传统道德教育的,对自身行为也缺少相应的管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道德与农村中小学生的行为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家庭教育作为切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对传统道德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钱叔河.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m].海南出版社,1997.

[2]钟东林,余先荣,罗文.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J].学园,2013,30.

[3]邓菲菲.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分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道德行为教育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行为;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得到加强,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体现出时代性。因此,只有很好的体现出时代性,才能够准确的把握现今高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其工作的开展具备创造性的特点,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

一、学生道德行为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就是学生发展成人才的最根本依据,若未能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好的政治素质,高校学生无法实现开拓、进取及创新的精神,也未能很好的担起下一代的重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从中来对高校学生进行改造,帮助高校学生逐渐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靠自身的思想来抵挡腐败思想的侵蚀[1]。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善于利用理论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手段,把理论教育转变成高校学生的信念,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从中不断吸取经验,进而不断培养、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各项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学生清楚的了解国情,能够积极研究社会的发展历史,从而不断发现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文化,不断增强集体观念的意识,积极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诸多的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有效的形成帮助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社会力量,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在学生道德行为中达到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以此来塑造指导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保障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上,应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树立,从而实现理想信念的产生,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积极实践的过程。高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是对理想信念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思想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级别、不同思想的同学,对其进行分层、分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2]。对于刚步入校园的新生来说,将树立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团队意识作为重点培养的目标,让其懂得如何很好的与人相处,从而能够更快的进入到学生的角色。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让其清楚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既能使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合理的锻炼,在社会上发挥出其个人的优势,也能使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充分的展示着个人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应不断教育其能够稳定心态,正确面对社会所发生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积极努力的参加就业。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高校学生通过自我消化和调整的过程,从而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从切身条件创建符合自身的实际理想和奋斗目标,成为真正富有理想、有素质的现代化高校学生。

三、加强意志思想政治教育并进行实践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中上等智力水准的高校学生来说,其是否能成为有用之人,并不是取决于智能上的差异,而是取决于以人格因素作为主导的心理品质。由于学生的人格因素最终还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鉴于此,高校学生要想成为有用之人,以此来实现自身的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就应该靠自身的意志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得到高度重视,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追求高目标、富有责任感、具有耐心、毅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优质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强调学生对自我意识和成才方面的教育[3]。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应不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其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记忆力以及优良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综合实践是息息相关的,两者之间紧密联系,时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创新能力需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进行培养。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有意识的通过综合实践来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但绝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不断积累。知识为创新教育提供充足的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而综合实践就是知识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将理论转变成现实,知识转变成创新意识,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如在假期时间或是空闲时间,要求学生了解社会,深入到社会中,并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进行实际体验,逐渐形成符合自身的独特观点以及思想意识,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锻炼,随之也不断增长了其丰富的生活阅历,开拓了其敏捷的思维,也不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考察中,使学生亲自感受我国历史的庄重和威严,从根本上真正的体会到国家发展在不断的变化,通过正规的考察,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文化。与此同时,受到了系统性、专业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断丰富了创新思维。

四、结论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在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对其进行高度重视。在高校所培养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得到重视,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好,是高校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若高校学生未得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就无法得到思想道德素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向前的发展。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在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充分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伟华,孙文娟.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J].文学教育(下),2017(03):166-167.

道德行为教育篇7

关键词:少年儿童;道德行为;教育方法

多年来,我校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从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和生活习惯两大方面,确定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为了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学校采取了以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习惯。充分发挥走廊、教室、中队角、校园宣传栏的教育宣传作用,让学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开设名人堂讲座,每周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成功人士的事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升旗仪式每月进行道德模范事迹宣传,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生活中的细节及美德,学习他们的精神。

二、学习行为习惯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利用晨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让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做人做事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内容,并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好习惯对人的重要性;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它会给人带来什么坏处。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认知教育。

三、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认知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成立小记者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在他们的行业中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成立考察团,到社会各个岗位上进行实践。开展“小协警活动”,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开展“社区协管员活动”,维持社区秩序,了解好的生活习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一种推进。

2.通过榜样的激励,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寻找生活中的榜样。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可以是学校的同学、老师,也可以是家庭里的亲人、朋友,找到榜样后,开展“找优点、学优点、向榜样看齐”的活动,活动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将好的行为意识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寻找社会中的榜样。让学生寻找社会上的榜样故事,开展“踏着榜样的足迹”活动,通过模仿―学习―践行榜样,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3.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影响,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及时地进行宣传,利用班会、晨会、广播时间向学生进行介绍,通过组织的影响,让学生树立一种光荣感,同时在学生中起到一种以点带面,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的良好效果。

开展“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比赛活动。根据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原理,在学生中进行“养成好习惯”擂台赛,看看哪些学生能在一个月的时间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养成好的习惯。在养成习惯方面,要本着“细、小、近”的原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这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4.开展道德小岗位实践活动,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设立“十个小岗位”:生活自理岗、节约水电岗、关心父母岗、交通卫士岗、课间礼仪岗、爱护眼睛岗、文明游戏岗、强身健体岗、团结互助岗、尊敬师长岗,设立好岗位后,明确岗位目标及实践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申请,并进行实践活动。

每月进行一次岗位检验活动,由中队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评价,学期末将优秀的学生推荐为“××岗位小明星”,此项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岗位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5.通过情景模拟,检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辨析。以辩论会的形式,讨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比如拾金不昧应不应该奖励,看见受伤的老人应不应该去救助,小悦悦事件、郭美美事件给我们的启示,看见落水的人该不该去救,牺牲自己去救别人值不值。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总结,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学会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道德行为教育篇8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

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质应有之义。韩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把“传道”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足见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道德教育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这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鉴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导致道德教育处于困境的因素,以期对道德教育的改进和进一步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社会:“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的背离

社会是道德教育的大背景。社会的道德状况、道德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价值定位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效和展现。但是,目前社会自身也深陷道德困境之中。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普遍价值被解构,多元价值兴起,现代社会进入“多神时代”。这也使得身临其中的道德教育感到困惑和迷茫。目前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处于两个端点:“被标榜的道德”与“被放弃的道德”。

“被标榜的道德”是长久以来我国的一种道德取向。在我国,社会宣扬更多的是一种高标的道德,是一种舍己为人、自我牺牲、高尚的超道德行为。这就给道德行为增加了几分悲壮与高不可攀。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误解:所谓道德的行为就是自我牺牲的行为,是一种对自我需求的摒弃和唾弃,有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放弃。也正是因为此,虽然社会对道德进行标榜,但人们还是对“所谓的道德行为”有较大的畏惧感,有时甚至是抵触感。这也在实际上导致了“被标榜的道德”的虚妄。其实,道德行为在不同层次行为中都有所作为。只要是出于自愿地利他、利社会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行为。而且,以“牺牲”和“烈士”的高尚道德来要求人们日常的道德行为,无疑会扼杀人的道德动机,对所谓道德行为望而却步。

“被标榜的道德”的直接后果就是“被放弃的道德”或者“去道德化”。以某市一起抢劫杀人案为例。案发后,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为什么事发当时围观者众多,但见义勇为者却均为老人呢?回答者均日:现在的社会不敢轻易做好事,自保要紧,以防引火上身。这种状况一则源于人们对“高标道德”的畏瞑,二则源于人们自我保存的本性的极度彰显。受现代性的影响,人们的内心似乎更多地浸染了现代性的“理性化”“道德祛魅”“超善恶”的自我保存的特点。人们除了遵守不得不为的法律义务、政治义务以外,基于可以自我选择、自由意志的道德义务已经被人们选择放弃了。而这样的状态似乎又回到了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成为了狼的关系。人人固守自我利益、人人自保,其结果也必然是人人相竞、人人争夺,而最终也必然导致人人相伤。“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是孤独的、贫穷的、龌龊的、野蛮的、短暂的。”[1]

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道德状况,使得我们的道德教育不知道定位在何处,该把孩子们的道德发展引向何处。被标榜的“牺牲”道德无视自我,必然不会真正被道德主体悦纳和认同,因而也激不起道德主体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被放弃的道德”有悖人类社会的道德本性。我们的道德教育该何去何从,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合适的,如何在社会的道德两极中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学校:“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成效。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往往只是素质教育的点缀而已。只有当上级部门考察所谓素质教育的成果时,道德教育才被拿出来作为“锦上之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的外包装,常常无条件地让位于分数、竞争与考试。这种虚假道德教育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道德教育口号化。学校在诸如校训、制度文件等方面为道德教育营造了好的舆论氛围,但仅仅停留在舆论宣传上,对道德教育的真正践行却较少。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对道德教育的本身的困惑。很多学校虽然高喊道德教育,但对于什么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在哪些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怎样进行道德教育才是合宜的等问题不甚理解。所以,对道德教育的实践不知从何切入,这就直接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施。其二,很多学校虽然对道德教育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深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鉴于道德教育的“周期长、见效慢”,同时又不是“高考的考核范围”,所以被有意忽视了,也正是这种因素直接造就了学校道德教育“落寞的实践”。

正是因为这种“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使得道德教育“悬吊”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而不知该上该下:学校到底要不要道德教育,如何处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两者是此消彼长、还是相互渗透,谁来教合适,谁能教得了,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依旧深陷迷雾之中。

三、道德教育自身:“政治性”与“教育性”“道德性”的博弈

“道德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是被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即把国家的政治思想等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对政治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我国的道德教育一直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和意识形态的色彩。后来,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在于其道德性和教育性,而不在于其政治性。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者的价值澄明引导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升及其道德人格的完善。

但是,从我国特定历史的社会背景来看,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的色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道德教育的政治性与其教育性、道德性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同向的?反向的?相互渗透的?等等。但是,仅从表面看来,政治性与教育性、道德性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方向是不甚相同的。政治性更多地类似法律对人的约束作用,它更强调体制内的人对体制的服从和归依。强制与规训的色彩较浓,选择的空间较小。但道德性和教育性是不同的,它是在对人的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呈现、价值澄清给予人们选择的机会。更加关注人的内在自律和积极主动。所以,道德教育的政治性与道德性、教育性起作用的方向和方式不甚相同。

也正是因为此,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三者关系的困惑和难题。同时,这也直接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本质,是道德教育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难题。转贴于

四、教育者:“自主的教育者”与“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

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的形成。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的展现也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肯定和尊重教育者的道德主体地位,给教育者相对自由和自主的空间,以充分展示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与精神风貌,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与道德成长,这本身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方式,其意义远远大于枯燥乏味的道德知识的灌输。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下,“教师不过是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满足培育社会需求类型的人的代言人、执行者,而教师本人作为人的尊严与需要,已经不得不退隐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口教育者更多地只是应试教育大机器中的一个“程序”或“零件”而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如果说学生是被规训的对象,那么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被规训的工具”。主要表现在,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人们对教师的关注更多地是教师作为“教书匠”的存在,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技能,而对于教师作为“主体的人”“道德人”和学生“道德发展的引导人”的维度关注不够。这也使得很多教师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放弃了自己的道德追求与作为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年来教师失范现象频频见诸报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成为“自主的教育者”“有尊严的道德人”的诉求遭遇“被规训的工具”的尴尬时,作为道德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育者无奈而又失落。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很多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不作为”。可想而知,教育者“道德不作为”状态下的道德教育只会是“一盘散沙”“随波逐流”。

五、受教育者:“道德主体的我”与“被道德规训的他”的挣扎

道德行为判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道德主体的内在自主和自愿。因此,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我”的意识与存在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但是,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现有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育对象的客体化,或者说,把受教育者作为“被道德规训的他”的存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无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主体的我”的存在,作为道德人的存在;其次,不关注受教者的道德状况、道德需要、道德情感,而是一味地从外部、从社会的角度来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再次,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更多地是一种单向度的外在规训;另外,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更多地是一种道德规范的灌输与记忆,等等。

而这样的道德教育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仅没有培养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意识,相反地,激起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甚至是道德本身的反抗和抵触。例如,有些学生因对道德的抵制而出现了“反道德行为”“反社会行为”。这样的教育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倒是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它伤害了学生可能本有的道德感,也伤害了学生心灵的向善性。

作为独立的个体,受教育者同样希望作为“道德主体的我”而被尊重,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但在现有的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作为“被道德规训的他”而存在,这必然因激起学生的道德反抗,而直接导致道德教育效果的被抵消。同时,也正是因为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的“不认同”“不承认”,使得现有的道德教育骑虎难下。

综上,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道德教育的上述相关因素都要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改革。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大背景应该成为大众所真正认同和归依的主流道德观,以期能切实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感,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避免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口号化,探寻道德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真正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对于道德教育本质的探求应不断深入,规避那种对道德教育任意“贴标签”,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无限赋加的做法;最后在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还原他们在道德教育的原初内涵和角色本质。

[参考文献]

道德行为教育篇9

关键词:道德教育;知行不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40-02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知与行的严重不一致,表现在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将较高的道德认识转换为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现象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道德本身知易行难特性的影响,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既有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自身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根据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措施和对策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实现道德知行统一,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理念,立足现实,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道德教育要回归到“人”本身,将“人”作为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据、基础和归宿,立足于社会现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平,进而维护社会集体的利益。2.正确定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仅要强调系统化知识的传授,也应该重视具体道德行为的培养,将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上,把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具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必须将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由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切实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从小事抓起,从基础做起,还原道德的真实,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行为选择有所依、有所靠,实现道德知行的统一。

(二)明确道德教育主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对各种矛盾评价的承受能力。它让学生能够理解、适应、耐受不同甚至矛盾评价,对正确的选择,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对于不正确的选择,要勇于抵制和放弃;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个体才会选用适合自身情况的各种有效方法,实现综合平衡,使精神和机体对社会环境,特别是道德环境和氛围的适应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对正确的选择自信、坚定,付诸于行动,对错误的选择进行改正,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加强自我反思。学生回顾道德选择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认清在道德困惑和选择的过程中,自己收获了些什么,以加深自身的体验、思考和感受;加强对主导价值的认可态度;更深入理解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此为道德标杆,指引、规范现实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

二、明确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一)建立分层递进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敬业精神、创新精神、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那么要求道德教育不能模式化、统一化,应该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要确立以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为最高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信念为主导目标,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目标的道德教育分层梯进的目标体系。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解决共性与个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问题,做到既能引导较低道德水平个体的发展,又能满足较高道德水平个体追求完善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起点向切实可行的更高的目标努力。

(二)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内容

需要是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进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内容是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过程。道德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即道德教育内容应与受教育者的期望保持一致性。

三、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宽道德教育渠道

(一)探寻新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

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来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外化。变传统的灌输教育为互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获取上相对比较对称,传统的灌输方式收到了冲击。因此,高校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变“被动说教”德育为“主动对话”德育,运用“价值澄清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道德教育活动不局限于专门的德育课程中,还应利用高校开设的每门课程,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来发掘出有价值的道德教育资源,以潜移默化,“旁敲侧击”的方式进行“渗透式”的道德教育。

(二)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渠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育人体系

增加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能够深化道德认知,促进道德内化,同时也是高校走出重道德认识教育、轻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误区的有力措施;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道德教育、针对网络违规失范现象开展网上大讨论、设立专家热线进行专题点评等,使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明辨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通过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德育工作者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高校德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为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与健康成才创造条件。因此,心理咨询是促进德育工作者找准大学生思想症结的重要途径。

四、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从社会环境而言,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拆围墙”,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首先,要大力弘扬主流道德的价值。大力宣传主流道德,弘扬主旋律,通过新闻报道、文艺活动、舆论等各种宣传阵地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以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来影响当代大学生,促使他们知行统一。其次,要正视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对待如,讲人情拉关系、商家的不诚信等不良社会现象,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负面现象,抓住主流教育。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广大学生培养能力、张扬个性提供锻炼的舞台。加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和文体设施的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加强广播、电视、校报、学报和校园网建设,将德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以德育建设之“神”统领校园文化活动之“形”,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优化素质,达到知行合一。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就高校道德教育而言,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德育课教师作为专职道德教育工作者,他们必须明确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环境和对象呈现的新特点,并以此为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二是道德教育者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是受教育者。所谓“学高当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平,使道德知行保持一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引起道德示范效应。三是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功能互补、性别与年龄比例适当的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树立起“以德治校”、“教育人者,先受教育”的观念,建立起现代全员道德教育体系,即德智共促、知德互渗。

(二)构建注重道德行为的科学道德评价体系

传统的道德评价体系过于注重道德认知,而忽视了道德实践能力的检测,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是道德的知行统一者,而非认知者。因此,要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其由软变硬,由虚变实,高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就应构建注重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的科学道德评价体系。加强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研究,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需要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形成道德大环境的和谐,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高校,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充分认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把握道德教育的规律性,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更加有力地推动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知德、守德、行德等方面成为时代的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王卫东,张培国,引导教育结合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

[3]金鑫.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4]安德智,毛键儒,李晓林,等.伦理道德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张传有.伦理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道德行为教育篇10

关键词:道德教育;体育教学;意志品质

1.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可以说道德教育中承载了体育教学,而体育教学又是实现道德教育的办法之一,俩者是没有冲突的。俩者存在的关系是互相支持,互相渗透的。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道德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所以俩道德教育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是互相渗透的。

2.体育道德教育现状

2.1对体育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任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真正当作一项必要任务来完成。由于学校中领导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从而放宽了体育教师对道德教育的要求,使得体育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任务中不能充分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得道德教育往往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没能对体育教师指定一个对道德教育的要求,更没有响应考核体育教师的标准,使得体院教师放松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当然学生方面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多数学生都是抱着极其放松的心态下进行体育课学习的,在学生的思想中,认为体育课是一门无关考试,升学的课程,甚至有的学生以为,体育课是可上可不上的,使得学生经常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缺席体育课,从而缺乏了对自身意志品质的磨练与身体素质的培养。

2.2目标较为泛化

在当今社会形势的影响下,学校并未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及道德培养育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以社会价值为主的道德教育目的及体育道德教育是不切合实际和意义不大的。在2002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到,该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极为混乱,而对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它只是概括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广泛的要求,没能全方位的体积体育教学中对道德教育的要求,缺乏对体育教学中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及目标,从而使得体育教学内容与现在有一定差距,对现实的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缺乏指导性。

2.3内容相对空洞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以自己的政治观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加强对政治观念的培养,却忽视道德培养,以整治观念的思想的道德教育与原本的道德教育形成了误差,道德教育并不是政治观念可以替代的。对对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不同的道德培养方式更是颠倒了教学内同,而在体育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而是显而易见的。体育不但可以增强人的体质,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更是可以增加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所以体育教学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体育教学目标没能落实好对受教育者各个学龄的要求,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4教育方法单一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从而忽略了学生本人对体育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认识,我国现行的教育都是以老师的口头教育为主,通过老师单方面的授课中心思想为基础。对学生注入所学的相应课程知识,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对道德教育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而体育教学的教育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只是通过体育教师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强调,强行的注入自己对教学理念的认识,而忽略了学生本人的意志,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缺失。另外,因为每个学生家庭及生活环境的各不相同,这样造成了学生道德修养与道德素质存在明显差别,而当今的教育方法,难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加缺乏了对个别因素的针对性。

3.加强对体育教师道德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3.1强化体育教师的道德教育观念

在以往,体育教师往往只对学生传授体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及技能,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育道德教育,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当今教学育人的必要因素。而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特点,才能更好的随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2健全体育教师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将体育教师的道德教育纳入对其教师考核范围,更要建立健全对道德教育考核的评价,.一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及职业操守,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对体育教师的道德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二要建立完善科学的奖罚制度,对在体育教学中没尽其全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体育教师应予以相应处罚,而相反则加以奖励。应以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为基础作为评价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相应规章制度,及激励体育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更进一步提高。

同时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下,应建立健全一套互相监督的机制来作为考核体育教师的行为规范的标准,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监督,老师间的互相督促,即学生对老师的监督来确保学校对老师的评价准确无误。

3.3加强体育教师道德教育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通常只注重培养其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和疏忽了对体育教师道德教育的培养,而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师德的教育也没有充分重视,并未对此开设于师德教育相关的课程,是造成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突出,而基础知识,道德素质薄弱的根本原因。在当今社会驱使下,培养体育教师的院校应该注重优化教学课程,使课程覆盖面更广,涵盖的知识更丰富,更应注重培养体育教师的道德素养,从而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不止是由一门学科专门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是多门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同时进行的,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

[2]陈民利.关于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反思[J].教育探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