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为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1:52

孩子行为教育篇1

   80后父母都希望希望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在孩子身上实现。所以初为人父母的80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甚至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翻版培养,为此在孩子出生后就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兴趣培养项目、用成人定势思维来规范宝贝的行为。

   “当宝贝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时,家长不断地将自己的意识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使得孩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儿,为此家长还沾沾自喜。”家教这样提醒家长,随着宝贝的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点,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活动,忽视宝贝自身的需求从而让孩子们产生逆反的心理。“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二字是双边活动,不仅仅是家长教育子女,孩子们的行为也是教育父母的过程,年轻的父母应在家庭教育中视子女为伙伴,放低自己的年龄试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宝贝共同思考、游戏,摆正家庭教育的天平。”

孩子行为教育篇2

对于幼儿这个特殊的群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其次要对幼儿这个群体的特性有足够的认知,最后还要对幼儿这个群体进行友善教育的基本能力。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幼儿友善行为培养的教育方法。

一、传授理论知识,讲述友善行为的内涵

对于幼儿友善行为的培养,我们首要做到工作就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心智发育尚未健全的幼儿理解这个世界正确的人生观,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所以在幼儿的学习中,我们要通过对幼儿这个群体的研究,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通过单纯的语言教学来达到幼儿理解的目的。

(一)动画故事情节,诠释友善行为

对于幼儿来讲,简单直接的动画效果给其带来的记忆和印象应当是最深的,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动画故事作为教学材料的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案例一:在课堂上专门开展的思想教育课程,安排放映有关友善的动画作品如《小熊维尼》,是讲小熊维尼、跳跳虎以及小猪皮克利三个好朋友的故事,其中的故事情节不乏教育意义。

有一集中讲述的小猪皮克利因为一些原因,自信心大减,而朋友们积极的帮助小猪找回自信心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情节充分地体现了朋友之间情谊,对友善待人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对于有难的朋友及时的伸出友善之手,救其于心理危难之中。

对于动画故事的放映,老师一定要在后做出总结,不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那样不仅仅浪费时间,还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将理论知识和动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类似的动画还有很多,笔者就不在一一列举,本段主要是讲述如何让学生理解理论性、价值观极强的“友善”的本质。

二、认识受辱的痛苦,体验友善行为的愉悦

体验友善行为的优点,我们就要从其反面做文章了,也就是让学生们感受一下受辱的痛苦,这样的反差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到友善待人的重要性,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身感受到了痛苦,才会更加的感受到行友善之为的重要性。

这种体验也要适度而为,让幼儿体验时,只能够通过情境故事的方式,而不能用真正的羞辱行为对待。

案例二:我们可以设置情境表演,以对待病人为例子,让每个学生都假装一次病人,然后老师自己担任医生。分别用温柔问候语、平常问候语以及冷漠问候语对生病的学生进行病情询问。

让学生们自己感受不同的待人方式的不同感受,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感受到友善待人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们在活动结束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实践证明虽然学生们可能由于语言缺乏,心智发育未成熟等原因,导致表达不清,但是能够感受到学生们对这个活动体验到的感受还是很深的,这样能够从孩子们的心理种下一个友善待人的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w验会成为孩子们优秀品格构建的重要的诱因。

三、正确的引导学生以友善行为代替道歉行为

自古以来我们都会教育孩子们,犯错要学会说“对不起”,但是在现如今看来,让学生们学会犯了错误就要道歉的教育模式存在致命的缺陷!

犯错误道歉就能得到原谅的思想是很可怕的,孩子们往往会认为,犯错误不重要,会说对不起就会被原谅,这样的教育思想并不会减少孩子们的错误,甚至会增加孩子们犯错率,因为犯错误的成本太小了。

基于这一点,我们发现,对于幼儿的友善行为的培养,我们应当以教会孩子们友善行为的准则是什么,教给孩子们学会如何才能不犯错误。

案例三:积木课上,所有的学生在窄窄的教室里发挥自己的想想能力拼摆图案。

突然有个小朋友哭了起来,经过询问才知道,小文同学在自己的积木摆放过程中,将其他小伙伴的场地动用了,老师询问时,小文的第一反应就是去说“对不起”,但是来时并没有让他马上去,而是问他要摆什么图案。小文表示自己是想摆出长城,结果由于太长导致与小伙伴发生冲突。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应当教会小文不要犯错后去说对不起,应该在犯错误前想想如何不去犯错误,老师教给小文,他的长城是可以弯曲延伸从而避开其他小朋友的作品的。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更多的教给他们友善行为怎样去做,而不是停留在口头道歉的层次上。

孩子行为教育篇3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1.以身作则原则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2.以情动人原则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孩子行为教育篇4

一、日常活动进行爱心教育

要想培养有爱心的孩子,首先就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熏陶作用。教师应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在日常的保教活动中渗透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可以说,孩子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良好机会,比如,在碰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看到别的小朋友需要帮助时要主动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了你要及时感谢……教师要做孩子品德教育的有心人,随时抓住日常生活中可以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机会,春风化雨地对孩子进行爱心的熏陶感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心教育。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发环境教育资源,利用教室的区角布置,选择一些体现爱的主体的内容;或是放一些孩子喜爱的动物、植物,让孩子在照顾它们的过程中体会付出爱心的喜悦。

二、教育活动中挖掘爱心素材

在幼儿园的保教活动,特别是教育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爱心资源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比如,中班有一个语言类的活动“三只蝴蝶”,教育孩子应该相亲相爱。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我带领我班的幼儿将这个故事排成了一个小歌舞剧,进一步体会爱心的重要性。我还让孩子们回家与家长合作,画一画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相亲相爱的故事,体会分享与爱带给人的快乐。

三、联系家长进行爱心教育

孩子行为教育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聋生沟通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最早接受的一种教育。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聋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耳聋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交往的主要对象还是父母,可见,家庭教育对耳聋学生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正常学生。因此,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聋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对聋童百般溺爱和庇护或歧视怠慢孩子。

2、同孩子的沟通交流少,对聋童放任自流。

3、父母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

4、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职责认识不清。

以上四点是深为人忧虑的,这也许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问题。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使其尽快地走出误区,有效地补偿聋生的缺陷,使其将来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聋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1.给孩子适度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总以为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残疾,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致使家长丧失了主动权,反被孩子操控,使孩子逐渐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还有些家长,视聋生为家庭的包袱和累赘,并以此为辱,对孩子冷眼相待。这些家长时不时在心理上产生一股无名的怨恨,且常常会把这股怨气不自觉地发泄到孩子身上,稍不如意就迁怒于他们,动辄对孩子打骂、训斥、体罚,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爱孩子要掌握分寸,爱的表露要适度,以一种含蓄的、恒定的、温和的、庄重的形式表露,不因孩子的残疾而溺爱,也不因孩子的缺陷而慢待,让聋生在理智的爱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2.以德育教育重。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首,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通过家长的言传与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如正常孩子的好奇心表现在“嘴”,总喜欢问“为什么?”而聋孩子的好奇表现在“手”,通常用手探索世界,经常会搞一些破坏来满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而家长总以一个正常人的眼光来看问题,忽视了残疾孩子的身心特点,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制止,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少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其次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进行说教。当孩子犯错时,应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孩子的“闪光点”燃起孩子们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作为家长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让聋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4.家长要认清职责,与孩子多进行心灵的沟通。学校承担着教育学生做人与成才的重要责任,但是仅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看到聋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和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职责认识不清,常以语言不通为由把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有很多家长不懂手语,也不愿学习手语,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养不知道如何纠正。部分聋生长期缺乏与父母感情的交流,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使聋生变得性格孤僻、猜疑、凶狠对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完全站到教育的对立面。父母除了批评、大骂惹急了打一顿,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沟通问题已成了亲子关系隔阂的最大困扰。所以,作为家长要认清自己的职责,学习一些手语,使他们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来完成,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注意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永远爱孩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立群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孩子行为教育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影响

家庭是幼儿的天然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生命延续,是父母感受生命伟大的载体,是父母感受人生快乐与幸福的重要源泉。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子就会感到快乐。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性格、行为影响不同,作为父母来说,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选择合适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尤为重要。

现在我国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父母都竭尽所能地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多的关爱,有的甚至到溺爱的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直接的生活与成长伙伴,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标杆,是孩子行为、性格发展的影响指针,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性格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不太让人满意。我们要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的影响,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对形成健康人格有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不同方式及正确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者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通过自身的行动帮助孩子成长,这应该属于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家中会充分尊重子女、信赖子女,使其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身教胜于言教”,做家长的如果说到做到,时时乐于助人,处处做表率、做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学有榜样,做有所依。做家长的率先垂范在教育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更多的父母往往不是选择这样的教育方式,例如:有个小女孩每天早上都是爸爸送到幼儿园。一次她站在教室门口就是不肯进来,也不让爸爸走。教师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说。后来才知道,爸爸在校门口与朋友聊了几句没理她,就生气了。教师发现她不太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也不愿和小朋友分享,还不会自己穿衣服、穿鞋子,一不如意不分场合就大喊大叫。一次大便,过了半个小时还没好。只见她坐在小马桶上面哭,她说自己拿不到纸。其实放纸的地方离她不远,只要屁股离开马桶就能拿到,可她什么方法也不想就是哭,后来我把纸递给她,她还是哭。后来,带班老师来了问了一句让我很意外的话:“小羽,你现在会不会擦屁股,老师不是让你在家学了吗?”最后还是老师帮她擦了屁股。这属于明显的溺爱型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无原则地满足,在家中包揽子女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活上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愈加顽固,长此下去,将造成儿童懒怠、骄横甚至无能。因为溺爱,幼儿不能体验对家长对他人的关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约束能力。溺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

现实中专制型教育父母不少见。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五一放了三天假,放假结束继续上课了,老师往往会让孩子分享自己在假期里去了哪些好玩的地方,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很多小朋友在假期都去了许多地方旅游、做了许多有趣的事,当老师让陶陶分享的时候,他说我上了三天课。老师问,那你觉得假期里最有趣的事是什么?他竟然回答说是学习。教师印象中的陶陶是个胆小不爱讲话、不爱回答问题,不善于交际的孩子。不应盲目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像陶陶一样没有假期的孩子还有很多,因为父母的专制教育方式,让孩子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围棋兴趣班,每次课城城的爷爷都会陪他一起来,当城城下棋赢的时候,他会表扬城城,可当城城输了的时候爷爷会说,这都能输,和这个小朋友再下一盘,再输的话就不要回家了或者说再输的话回家就不要看动画片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无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不愿意与人打招呼。见到陌生人不愿说话,感到害怕。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成人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出息,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道理,进行引导。

还有一种很少见但也存在的教育方式是忽视冷漠型教育方式,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父母通常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或身体不适,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只是一味地拒绝,从而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心理发展,引发一些不良的行为。父母应该从自身出发,改正自己对家庭教育的态度,改变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忠实家庭教育,从而重视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未来的发展。

二、建议

1.首先,要给孩子创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开心、健康地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环境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

2.第二,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不能总是包办一切。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穿衣吃饭、与人交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引导孩子。

孩子行为教育篇7

一、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1、过分依赖学校。确实,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者居多,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课程不断修改,作为老师都还需要终生学习,大多数家长无法辅导自己的孩子,特别在书本知识方面的学习,这原本属于正常的事,但不正常的是:家长们把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授书本知识。所以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已成为多数农村家长所持观点,从而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的要求。许多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同步,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也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懂事,只需要生养,不需要教育。

2、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子女过于溺爱,事无巨细家长一概包办,不让子女做一点家务事,唯恐孩子遭受挫折、委屈,致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缺乏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的机会,也缺乏生存能力,无形中给子女埋下了只会享受的种子,等到将来步入社会,他们就只会索取而不愿奉献。

二、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那些老年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在孩子学习方面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再说,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有些父母把孩子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尽管亲戚朋友对孩子非常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还有一些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孩子自我监护。因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均不强,这就等于没有监护。

三、分数教育,轻素质教育。

我们的很多农村家长,往往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教育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许多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能力锻炼和全面发展。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孩子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家长忽视孩子早期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促使孩子早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不懂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榜样的作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明了榜样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孩子心目中认为的“榜样”,如父母、老师等。父母与孩子长期共处于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观察模仿、学样。如果家长一有空就去看电视剧、逛商店、打牌,却每天在叫小孩子读书、写日记,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

针对上面的情况,我认为:

一、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纯粹的教授书本知识区别开来,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及时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做出正确地引导。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它的作用巨大而深刻。法国思想家卢梭对此曾有过经典的论述:“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创设互敬互爱、温暖和睦、爱而有度的教育氛围,在深沉的爱中对子女要有要求、有期望,并巧妙地渗透着督促和鞭策。

二.身教重于言教,为孩子当好表率。

用高尚的人格力量与巨大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与教育。俗话说:“打铁须得自身硬,正人必须先正己”。父母对孩子,更是如此。比如,我们父母自身语言不文明、行为不检点、品德不过硬,甚至存在或者染上了自私、贪婪、等恶习,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健康的种子,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容忽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完善自我,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孩子:以我为镜,向我看齐。创建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家风,在思想道德、学习劳动、生活休闲、信仰理想、是非价值、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身教重于言教”,作子女的表率,因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每一个家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首先是社会观:孩子不是私有财产,而是社会的公民,未来的人才;其次是长远观:孩子的幸福不在于眼前的好吃好穿,而在于长远的发展;最后是综合素质观:孩子的发展靠综合素质的提高,仅有高分数是远远不够的,仅有智力的发展也是不牢靠的。只有从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观点出发,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会从“学会做人”这个根本性的基础着手去培养孩子,亲子双方的互动才能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四、赏识教育,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孩子行为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偏差;原因;策略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家庭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近年来,城市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中出现的偏差及类型、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偏差及类型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现了许多偏差,但很少是单一的极端型,在这儿我们主要分析以下四种综合类型。

(一)“溺爱一放任”型。家长过分地心疼和宠爱孩子,孩子无论提出怎样的要求,家长都无条件地答应,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调查显示,“在孩子要零花钱时,你总是尽量满足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1.21%,女家长占15.84%广孩子撒娇不讲理时,你常迁就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8.08%,女家长占9.9%。这类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过多的满足和过分的迁就,容易使他们变得娇气、任性、胆小和不爱劳动,花钱出手阔绰,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父母依赖性强,在学校纪律性差。

(二)“溺爱一千涉”型。家长娇惯孩子,但并不放纵,内心想教好孩子,但方法不当,孩子自己能做到的,家长并不放手让孩子去做,而是管得太多,常常包办代替。调查显示,“你是否觉得哪一点照顾不周,孩子都会出事情?”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9.19%,女家长占21.78%;“你常替孩子做实际上他也能做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1.11%,女家长占15.84%。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一方面娇生惯养、倔强任性,缺乏吃苦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过多的干涉、包办代替助长了依赖性。

(三)“严格一干涉”型。家长教育孩子主动、认真,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过分严厉,过多干涉。一切要求孩子按家长的意志去做,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调查显示,“孩子不按你的要求去做时,你就严厉斥责他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23.23%,女家长占24.75%;“你认为好的东西就强要孩子接受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2.87%;“你不与孩子商量就独自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7.07%,女家长占7.92%;“孩子做自己的事,你总在一旁指指划划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5.15%,女家长占16,83%;“对孩子做的事,你常说这不行那不行,并进行干涉吗?”回答“经常如此”的男家长占13.13%,女家长占11.88%。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长面前变得缩手缩脚,往往对家长言行不一,在外攻击性很强,似乎总在找机会,把在家里受的压抑和委屈发泄出来。由于家长硬性的干涉和过分的要求,不能培养孩子应有的责任心和自制力,与家长的愿望相违,有些孩子甚至比其他家庭中的孩子更加调皮捣蛋、娇气任性。

(四)“矛盾”型。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处于矛盾之中,并且不断变化,极不稳定。一心想把孩子教育培养好,到处打听教育孩子的秘诀,寻找神丹妙药。只要听说对教育孩子有好处的方法都要试一试,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有时溺爱无比,有时严厉无情,有时又干涉不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弄得孩子常常不知所措,结果就变得什么也听不进去,把父母的教育当成了耳旁风。这类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强化过度教育,结果使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毛病。

二、偏差形成的原因

(一)家长的文化程度低。家长文化程度的不同,会造成教育方式上的显著差异。从调查来看,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农村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蕴差,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有的家长教育子女,子女反过来抵触父母;“你懂什么?我的书你看得懂吗?”甚至有时学生看黄色书刊,家长还以为学生在复习功课呢!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文化水平低,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少,不懂怎样正确地对待孩子,因此溺爱程度较高,对孩子比较放任。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但对孩子要求过严、干涉过多;而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有关科学教育的知识较多,对孩子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合理。由于城乡差别比较大,许多家长深深地体会到当农民的辛苦,希望孩子将来能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也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光宗耀祖,因而对孩子的期望较高。这些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严格,较多干涉,比如只让孩子学习,不让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更不用说到田地里参加农业劳动了。然而,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期望容易使孩子鄙视农村,不爱自己的家乡,轻视劳动,不能吃苦,这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那些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生育子女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高,或者没有期望,因而对孩子要求不太严格,甚至可以说比较放任。

(三)家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家庭教育内部的影响很不一致,甚至父亲和母亲在很多时候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听之任之;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托付给祖父母。而祖父母大多是宠溺孩子,或只提供衣食而疏于管教。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心理出现问题,祖父母很难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也束手无策,只好等到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而这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以上诸多情况也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盲从一方或自我封闭,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四)家长过分地盲目攀比。这种攀比常建立在把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的基础上。看别人家的孩子,大多时候只看优点,而看自己的孩子越看缺点越多。对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在许多事情上急于求成,拿尽善尽美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这样就有可能造成拿别人家孩子身上的某些优点当成目标,甚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把其当成偶像,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来追求和模仿。这样的盲目攀比是一种负面教育,对孩于没有什么好处,只能让孩子变得没有自信或丧失自尊,甚至嫉妒、仇恨比自己强的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五)家长过分地看重孩子的分数。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据调查显示,61%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其他方面很少过问,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意识。在教育方式上,如果成绩考好了,实行物质奖励;否则,就是简单粗暴地打骂,斥责孩子不争气。甚至有的家长把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六)家长过分地依赖学校。农村家庭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因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有效地交流和沟通。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他认为检查作业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问孩子学校里的事了。当孩子有问题要问家长时,家长往往表现得不耐烦,口中念念有词:“问什么?我又不是你老师。”家长与孩子真是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另外,我们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错误地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

三、修正偏差的策略

(一)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它倡导活到老学到老,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主导理念。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越过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要求一切社会组织和每一个公民都应担负起学习的使命,构建“学习化社会”。农村家长作为社会公民,应认识到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平时多读书,读好书,定期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素养,紧跟时展的步伐。家长为孩子树立了榜样,这样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更容易贯彻民主、尊重、信任、宽容的原则。

(二)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家长对孩子没有期望;就很难对其提出要求;但是,期望过高,家长、孩子的焦虑程度就高,孩子也不能够接受。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切合他的实际,切忌好高骛远。人的成长是一步一步完成的,家长既要帮助孩子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要为孩子的成长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是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这些小目标,并且让孩子懂得只有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些小目标,才能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三)家庭成员的教育观念、立场应协调一致。首先,父母的教育观念和立场应一致起来。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努力学习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常性地在一起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步调一致,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失误。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不要把孩子托付给他人进行管教。其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还要做好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一味地宠溺孩子,要使他们的立场与父母保持一致,否则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

(四)家长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许多农村家长反映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理”,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分析原因,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孩子的需要、兴趣是什么?孩子的烦恼和快乐是什么事情引起和带来的?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多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要学会欣赏孩子,应让孩子感到父母以他为骄傲,不要横向地比,这样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缺乏自信。孩子是不一样的,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有人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表扬孩子,能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五)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心理健康。农村家长不应再过分看重孩子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孩子品格和人格的发展。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人性的人,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另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孩子一般高,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多用换位思维思考孩子的问题,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其次,要做有心人,勤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对孩子心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加以引导,给予纠正,帮助孩子从沉闷、忧郁、焦躁的情绪中走出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生活空间,使孩子茁壮成长。再次,要经常地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用鲜活的事例使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耐挫能力。要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时时有,关键是要正确对待。

孩子行为教育篇9

关键词:爱;家庭环境;教育;健康成长;重要性

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家庭中,家庭氛围的好坏会对孩子的思想认识产生特殊的影响,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对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家庭教育环境的构建角度促进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的成长,为孩子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爱是永恒”――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只有全面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孩子才能够享受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家,而家庭则是孩子接受教育思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环境质量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营造和谐、积极、充满爱的空间,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而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包含家教和家风方面的内容,只有从多角度保证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够促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切实维护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专家指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时间在家庭中受到批评,孩子就会学会谴责;如果长时间受到敌视,孩子就会产生好斗心理;如果孩子一直受到鼓励和肯定,就会学会自信;如果孩子成长在爱的环境中,就会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品性,自觉关爱他人,觉得自己生活在美好的世界中。可见,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想借助家庭环境教育的作用对幼儿实施积极的教育和引导,还应该逐步探索爱的教育,“让爱住我家”,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让爱住我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影响作用的措施

基于家庭环境教育对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影响,新时期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对家庭教育形成新的认识,积极探索构建友爱家庭教育措施,希望能够逐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

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充满爱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精神心理环境,进而表现出性格豁达、充满自信、积极客观的成长状态。所以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氛围,保证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如定期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与孩子分享心情、鼓励孩子积极学习和探索等,孩子在爱的教育和指导下能够对世界形成初步的积极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尊重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发挥爱的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正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熏陶,在家庭中,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建议,在和谐的沟通和交流中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并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孩子对相关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基于爱的理念,家长用心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家庭中构建人人平等的和谐民主教育氛围,能够在循循善诱中促使孩子的思想认识逐步深化,为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持赏识鼓励的教育态度

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一定的鼓励合肯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融入爱的元素,“让爱住我家”,父母积极对孩子实施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促使其循序渐进的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对自身行为作出客观的判断,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唯有如此,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具体来说,家长在对孩子实施相应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实施赏识性引导,如孩子在玩玩具后,随手将玩具整理了一下,此时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一点,肯定孩子的行为:“我的宝贝都知道自己整理东西了,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让孩子在赏识和肯定中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正确性,进而在后期自觉整理东西,养成整理东西的良好习惯。又如在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给予其一定的鼓励和赏识“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东西是对的,以后还要这样做哦!”这样孩子能够逐步养成分享的意识和分享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见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孩子培养工作的逐步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孩子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环境的渲染作用,并充分发挥渲染作用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进而养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良好思想品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幼儿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孩子未来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长生.家庭教育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熏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8):142-143.

[2]柴诗吟.语文课外阅读之家庭环境的创设[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9):24-25.

孩子行为教育篇10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里的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言传身教对子女施加教育影响的行为。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家庭中多数是以极为自然的形态出现的,而子女个性的形成也是在同父母的全部接触过程中,以最自然的形态进行的。有时家长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子女施加影响,但大量的家庭教育活动是在无意中进行的。

家庭教育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就教什么,遇到什么事情就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起作用的是家长的言谈和举止,而家长是以自己的全部的日常生活,整个的生活方式,有意地和大量无意地影响着子女。子女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时时处处接受影响。使他们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实际上起着可塑的作用。所以为了教育好子女,父母就要对自己的全部生活从严要求,以身作则。这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方法。

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它们决定了家庭教育是子女终身教育的基础。即使是一个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家庭仍然是他继续受教育的场所,就是到了晚年,他还是要在家庭中生活,接受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青年人可以向老年人学习社会生活经验,老年人也可以受年轻人的影响而符合时代的要求。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代际之间的差异也就在良好的家庭气氛中得到改善。

天下的父母都珍爱自己的儿女,会在他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同时也寄予无限的希望。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现代家长们正在自觉地承担起比教孩子生活常识更重要的任务——传授或协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实际上,在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很大的优势。因为它是建立在血肉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关系基础之上的,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和兄弟姐妹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易于接受他们的观念和支配,从而完成家庭教育的责任。由于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对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无数优秀人才成长的经验说明:子女文化知识的增长离不开家庭的指导和督促。

在我国,家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清代曾国藩的家教家风广为后人传诵。他曾再三叮嘱子孙:“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其后人绝大多数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就卓著,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东晋时期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指导儿子王献之练书法,成就了王献之在书法上的不朽业绩。在当代由于成功的家庭教育使孩子成才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天才钢琴家朗朗和辽宁省盘锦市的少年大学生张炘炀便是典型范例。

目前我国公众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其中,一些家庭从孩子成长的特点出发,按照教育规律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或是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是不懂得孩子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将孩子成长的任务完全寄托于学校或盲目教育。总体来看,我国孩子的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教育观念是对待教育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等。错误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一是唯独立观。一些家长过分相信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孩子大了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家长不应该过多地去干预,让孩子独立地去思考和行动;二是唯学习观。在教育目的和目标上认识错误,把学习成绩优秀和顺利升学作为惟一目标,重智育轻德育。对子女受教育成果的评价教育偏重于分数,而忽略了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三是唯劝说观。偏重于语言劝说,而忽视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事实上,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劝说孩子的道理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孩子也不会认真听从父母的话,父母的行为往往会成为他们做错事的借口。四是唯奖励观。重视物质鼓励而忽视精神教育和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在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经常采用以下教育方式:

1.让孩子自由成长,家长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当前一些农民工子女和经商家庭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这些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或不愿意拿出时间来教育子女,采取“甩手不管”的教育模式;还有的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怕孩子受委屈,当孩子在学习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时,不敢批评;同时盲目地认为,孩子将来不管做什么都能混口饭吃,而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孩子在这种纵容下,往往是学习不断退步,学无所成。

2.教育孩子长篇大论,自己却我行我素。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导致了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有的家长整日劝说要好好学习,但是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例如,有的家长上网打游戏或打麻将成瘾,不仅严重干扰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在降低孩子抑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劝说孩子学习,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学的行为模式而无心于学习。还有的家长平时谈吐粗鲁,对孩子的思想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3.给孩子设立奖励级别或实施粗暴教育方式。这些家长通常规定,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成绩就获得什么样的奖励。考取好的成绩,给买好的奖品,考得不好,就言语相讥,甚至动用体罚,对孩子非打即骂,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而忽视了从精神和心灵层面对孩子进行鼓励和疏导。当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时,父母兴奋之余尽其所能地为孩子购买衣物和食品,而当孩子考了低分时,就不分原由地严厉斥责。

实践证明,孩子的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育者(家长)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入手。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新时期我们应该树立以下几种观念:一是家长与子女的和谐共处的观念。子女与家长是一种血缘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并尊重这种关系,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同时也要向孩子学习,使家庭成为父母子女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二是树立父母以身作则的观念。没有父母的榜样作为前提,孩子学习的动力就失去方向。父

母要改变孩子,首先就必须改变自己。三是树立沟通观念。父母必须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如何看待学习和生活上一些具体问题。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疏导。学会鼓励孩子,而不是简单地去奖励和打骂。四是树立孩子自主学习的观念。自主学习不同于让孩子独立而撒手不管。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应该由他自己去计划和管理,哪些方面应该听取学校和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东西都学习,更不是由父母代为做主去学习。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名孩子能否品学兼优除了与生俱来的能力外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层面。学习环境是指孩子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物质环境指学习必备的设施和工具,生态环境是指学习过程中的噪音和空气质量等因素。生活环境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环境要素,如睡眼、就餐、休闲和娱乐等方面。精神环境则是指家庭里的民主气氛和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孩子要尊重父母,同时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权利,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可是教师和朋友,但不能是领导。家长要学会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然是老师,就有素质要求。要想让孩子好好做人,就必须从改变家长自身开始。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思想修养。父母要品行端正,谈吐文明。在处理邻里关系上要从大局着眼,热心帮助他人,不做有损他人利益之事。二是养成健康的爱好和习惯。不从事、黄色等不健康的活动。三是与时俱进,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通过学习,能够与子女就一些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