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2:51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1

一、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必然性

如果对率实施管制,将会使大量的社会福利遭受损失。对我国之前采用利率管制的影响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银行采取的是法定利率,法定利率的后果就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谋或者约定,联合起来制定掠夺式的价格,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相违背,此时,资金商品的价格已经脱离了市场供求,不仅没有起到缩小市场均衡利率与法定管制利率之差异的作用,反而使得两种利益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同时,市场化机制最法定利率的影响下被逐渐削弱,市场份额逐渐涌向经营良好的商业银行中,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实现高效率、真正的规模经济,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较大。所以,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社会总福利。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利率是唯一能够体现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手段,发现货币资金价格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利率体系对其进行支撑,只有如此,资金的合理流动才能得到保证,从而达到优化资配置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是必然。

王国松提出,我国政府对利率实施管制,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成就的取得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只有放宽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才是长久之计。

徐相华指出,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使得存款利率上限被打破,将会把社会大量资金吸引到银行中,银行的存款成本得以增加,为开展贷款等其它业务提供了资金支持。取消下限限制,贷款利息收入将会较少,从而减少了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净利差,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存贷款净利差。

鉴于农村商业而银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存贷款净利差,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防和管理的能力又非常弱,因此,有必要对利率进行管制。但是,出于保护目的的利率从管理无疑将农村社行业银行置于温室之中,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更弱,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此外,如果对利率进行限制,将会有大量涌入股票、基金等其它机构,因此,急需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机遇

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农村商业银行拥有自主定价权,通过定价,就可以掌握资金市场供求情况,对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十分有利。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综合考虑经营成本等其它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负债管理和结构的优化,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农村商业银行为了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创新步伐,从而逐渐取消,而中间业务将会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这样就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不仅满足了客户的要求,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中间业务还不是很成熟,在总业务中的比重较小,需要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没必然会加大计算机技术的投入力度,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和健全的科技平台,在新形势下,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经营方面,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将更直接的面临市场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同时,积极发展基于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计量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风险管控水平得以提高,不良资产比率大大降低。

三、农村商业银行实施金融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

1、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

前文所述,未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农村商业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净利差,依赖资产规模扩张,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将会导致信贷需求萎缩,同时,将会增加信贷资产违约风险,一些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企业将会逐渐将融资渠道由农村商业银行转向其它金融机构,贷款需求降低,这也就意味着银行存款数量降低,进而降低贷款资金价格,由此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增长也将受到影响,仅仅依靠资金规模扩张,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商业银行生存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对产品结构和业务进行调整,尽可能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

2、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都比较成熟,经济来源渠道广泛,而农村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存贷款差,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商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面临风险最大的就是农村商业银行。我国银行一直处于非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利率上下限有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等成为各大银行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而价格问题,基本不会考虑。而取消了利率上下限之后,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如果银行供给大于客户需求,也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下,银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客户将会重点关注银行的服务质量。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价格不再成为固定因素,并且已经成为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此时,博弈现象将会出现。这样一来,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就必须以价格为出发点,致使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3、风险管理水平面临挑战

利率市场化后,由市场决定利率的变动,也就是说市场资金供求将直接决定利率的多少,因此,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为了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出现以较高的贷款利率贷给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面对上述情况,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将业务重心转向小微业务,以此避免利差的缩小,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很难对中小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等进行全面掌握,违约率也较高,因此,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难度较大。而农村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设立在县城及以下地区,信用环境建设较落后,融资主体信用意识差,此外,利率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

4、定价能力面临挑战

利率市场化后,农村商业银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制定存贷款利率。农村商业银行缺乏定价管理的量化基础,定价管理技术落后,自主定价的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四、农村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起步较晚,各项业务还不成熟,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机构,没有传统银行长久发展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同时,也没有庞大的不良资产负担。因此,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以服务“三农”为基础,积极开展存贷款业务,使之逐渐完善,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为“三农”服务,真正起到“输血”的作用,贡献于我国经济建设。对于其它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其他类型银行在发展中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发展良好的银行的成功经验,无论是总结教训,还是借鉴经验,都不要忘记与自身实际情况做对比,对于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改进,对于不足的地方,进一步增强,尽可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以优化的资产结构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主要的运营工具是价格。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以实际经营情况为基础,组成定价部门,逐渐实现稳定运行,定价部门的任务就是要根据金融产品的不同,从而测算利率水平,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别的定价。存款业务方面要综合考虑业务范围内市场的资金需求规模,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闲置问题,贷款业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入为出,保证贷款利率水平符合自身承担能力,避免违规放贷或者过量放贷。值得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代表,存贷款的利率上下限就没有限制,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利率水平建立弹性指标。农村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其所能承受的能力都要弱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根据自身条件制定科学合理利率弹性指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农村商业银行既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后,要增加对利率风险的管控职能。农村商业银行整体构成比较简单、规模小,为控制成本,没有必要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一样建立专门对口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应建立利率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测量,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测量,建立符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测量模型和测量软件,以此来衡量利率风险的危险程度、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对潜在的利率风险有较准确的掌握,进而协同定价部门一起采取措施避免风险或者把风险影响降到最低。

第四,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银行的压力将会增加,很可能拓展农村市场,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将服务质量作为竞争因素,打造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粘合度。同时,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将会缩小,农村商业银行在灵活运用自主定价开展市场竞争的同时,要争取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能够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逐渐优化收入结构,实现持续盈利。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农村商业银行;净利差;经营绩效;银行风险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类银行普遍面临着存贷款利差收紧等问题,农商行改制后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商行利差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价值。

一、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28家农商行2006年~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利差影响因素。样本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各银行网站的公开信息(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等)。

常见利差指标有两种,一是衡量银行存贷款业务盈利能力的净利差(netinterestmargin,nim),等于净利息收入与平均总资产的比重,二是反映银行定r能力的利息差额(netinterestSpread,niS),即,名义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差额。根据数据来源,建立基本模型(公式1),被解释变量为净利差(nim),解释变量包括度量经营绩效的资产收益率(roa),度量银行风险的不良贷款率(npl)和流动性比率(lr),以及度量业务多元化的熵指数(ei)。另外,模型还加入了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股权集中度、董事会人数、员工人数和分支机构数等控制变量。

nim=?琢0+?琢1roa+?琢2ei+?琢3npl+?琢41r+?琢5lna+?琢6ca+?琢7lshp+?琢8bn+?琢9em+?琢10af+?着(公式1)

本文选取净利差(nim)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盈利能力,指标数值越大,说明银行传统业务盈利水平越高。

资产收益率(roa)等于净利润/平均总资产,是衡量各银行经营绩效的常用指标,数值越大,说明经营绩效越好。银行多元化经营情况通常使用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或熵指数度量,因前者产生的马太效应可能会放大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间的差距,选取熵指数(ei)度量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程度。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农商行作为地方法人银行,大多专注于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面临的风险集中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方面,选取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来衡量银行风险。由于农商行大多为非上市银行,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加之农商行信贷业务占比较大,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贷款业务的违约风险,选取不良贷款率(npl)作为度量农商行信用风险指标,数值越高表示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越大。流动性比率(lr)等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是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常见指标。

银行规模大小一般均采用银行年末总资产来衡量,总资产越多表明银行规模越大,选取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a)衡量农商行规模大小。作为银行监管的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ca)等于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反映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也是影响银行利差的因素之一,选取银行年末资本充足率作为控制变量。股权集中度是反映银行股东构成的重要指标,选用最大股东持股比例(lshp)衡量股权集中度。银行董事会人数(bn)、员工人数(em)和分支机构数(af)都可能影响银行传统存贷业务开展,将其加入控制变量。

二、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农商行净利差均值为2.83%,最小值为0.38%,最大值为5.24%,标准差较小,仅为0.83。解释变量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29%,标准差为0.60,熵指数均值为0.38,标准差仅为0.18,是所有变量中最小的。银行风险衡量指标不良贷款率均值为2.12%,标准差为2.38,流动性比率均值为48.69%,标准差达到14.29,说明不同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差异较大。主要控制变量中,员工人数和分支机构数的标准差大,分别为2288.58和203.49,表明各样本银行对人力资源和网点设置投入差异大。

2.面板回归。选用传统最小二乘法、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Hausman检验结果p值0.25,说明选择面板随机效应模型更优。回归分析结果(表2)显示,经营绩效与净利差显著正相关,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下,在1%水平上显著有效,相关系数为0.35。最小二乘法和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下,业务多元化与净利差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70和-1.09。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比率对净利差分别有正向和负向影响,但显著性较差。在5%水平上,银行规模、分支机构个数与净利差之间显著负相关,资本充足率和员工人数对净利差影响为正。

3.聚类分析。所选样本数据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适宜采用聚类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聚类数据的误差项与组内聚类相关,需要对聚类进行修正。为对比检验结果,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非面板聚类分析,然后采用修正过的面板聚类分析进行实证检验。

样本农商行28家,涵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包括省级(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农商行,省会市(省会和单列市)农商行,地级市农商行,县(区)级农商行;成立年限分为五年及以下,五到十年,十年以上。可以银行(bank)、区域(r)、机构层级(ins)和成立年限(sy)分别为聚类指标。r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商行分别赋值为1、2、3。ins将省级(直辖市、自治区)、省会市(单列市)、地级市、县(区)级农商行分别赋值为1、2、3、4。sy将五年及以下、五到十年、十年以上分别赋值为1、2、3。

(1)非面板聚类分析。不考虑数据的面板性质,直接对样本分别以无聚类指标,银行聚类指标、区域聚类指标、机构层级聚类指标和成立年限聚类指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3)显示,资产收益率与净利差在所有检验方法下均显著正相关,说明资产收益率对净利差有较强的正向影响,银行经营绩效提高,会显著提升净利差。

在回归分析考虑聚类因素后,流动性风险、业务多元化、银行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会人数、员工人数和分支机构数对净利差影响显著。以银行、区域和机构层级为聚类的回归中,流动性比率对净利差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008。在4种聚类分析中,业务多元化对净利差均有显著负向影响,相关系数均为-1.7。

对主要控制变量来说,在银行、区域、机构层级和成立年限的聚类分析中,银行资产规模、股权集中度与净利差均为显著负相关,员工人数与被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而分支机构与净利差在银行、区域聚类回归分析中分别在10%和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无论是否考虑聚类因子以及不同聚类因子,上述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均相同,分析不同检验方法主要考虑各相关系数的标准误差。从4种聚类分析的标准误差来看,按区域和机构层级进行聚类回归的标准误差较小,说明其检验效果更优。

(2)面板聚类分析。上述非面板聚类回归结果显示,区域、机构层级聚类的回归结果标准误差较小,可以继续考虑区域和机构层级聚类指标,进行面板聚类分析,检验影响净利差的因素。

面板聚类结果(表4)显示,除机构层级聚类的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外,其他检验方法下,资产收益率均与净利差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机构层级聚类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的相关系数为0.44),说明银行经营效益越好越有利于传统业务发展。

衡量银行风险的不良贷款率与净利差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均不显著。区域聚类的三种回归方法下,流动性比率与净利差均为显著负相关,但机构层级聚类回归分析,在10%水平上流动性比率仅在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检验时对净利差有显著负向影响。

与面板回归分析和非面板聚类分析类似,熵指数与净利差显著负相关,仅在使用机构层级聚类的面板随机效应模型时相关系数不显著,说明业务多元化对银行净利差有不利影响,将影响银行传统信贷业务l展。

除了主要解释变量之外,控制变量资本充足率、员工人数与净利差显著正相关,流动性比率、业务多元化、银行规模、股权集中度、分支机构个数与净利差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检验,发现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农商行经营管理的多个指标对净利差有显著影响。第一,经营绩效是影响利差的重要因素。农商行资产收益率越高,经营绩效越好,净利差越大,表明传统业务发展越好。因此,应继续进行集约化管理,提高银行资产收益率,提升经营绩效,保持传统存贷业务利差稳定增长,推进农商行传统业务稳健发展。第二,从银行风险的角度来看,信用风险对净利差影响不显著,流动性比率与净利差显著负相关。说明农商行过度控制流动性比率,降低流动性风险,越不利于传统业务发展。为促进传统业务稳定发展,农商行应加强风险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上,而不应过度管控流动性风险。第三,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将分薄农商行对传统业务的投入,越不利于传统业务发展。要加强化专业化发展,适度推进业务创新和多元化。第四,农商行规模越大,股权集中度越高,员工人数越少,分支机构越多,越不利于传统业务发展。必须保持合理的资产规模、股权集中度、员工人数和分支机构数。

参考文献:

[1]彭建刚,王舒军,关天宇.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窄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6,(7):48-63.

[2]韩振国,王亚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7,(1):18-24.

[3]郭方.金融支持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7):90-92.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最近要求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这些措施都表明了我党全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强大决心。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其中农村金融问题尤为突出。当前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加大,而很多农村地区的正规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方面都无法适应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加上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较为成熟,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占有率面临挑战。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农村经济才能进入健康并且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和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也就是说银行的贷款人不能够及时的归还到期的贷款。不良贷款的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银行信用风险的爆发,信用风险及不良贷款的预防是银行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的因素来研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因素的影响因素。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商业银行

根据我国银监会2003年9月颁布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

相比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优势有:第一,体制更加健全,服务更为全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运用当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因此员工的素质更高,从而服务质量更高。第二,资金实力更为强大,基于我国农商行的产权制度为股份制,资金来源广泛,不再仅限于农信社的成员。同时这也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降低风险。第三,公司治理架构也得到完善。从而更有利于规范经营管理。

农村合作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区别主要在于法人治理结构和设立地区的不同。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银行,一般设立在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农业的商业性较高,对支农服务要求较少的农村地区。在股权设置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股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而农村合作银行将股权分为资格股、投资股两种,资格股实行一人一票,投资股每增加一定额度就相应增加一个投票权。两者在股东组成和法人治理方面几乎无差别。

(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从狭义上说,是指借款人到期无法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导致银行贷款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广义上来说,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贷款资产价值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农村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主要有来自银行和非银行两个方面的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有农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机制风险等,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出了纰漏而导致的风险。机制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各项规章制度可能存在着某种未被发现的漏洞,从而导致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存在偏差或者各项规定无法达到预期的约束效果。农村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业务违约风险的特征有:首先,农户用于抵押的物品较少。由于农户购买的农资物品一般都在其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消耗殆尽,并不像很多企业有固定资产可以抵押,所以其贷款资金难以取得应有的保证,风险较大;其次,农户对市场的驾驭能力较低;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加上农村地区信息不畅,对未来农产品市场行情缺少分析和预测。

二、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银行经营规模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相比于其他商业银行较低,银行资产规模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关系。众多学者研究了银行经营规模与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Rajan和Dhal(2003)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经营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银行经营规模越大,不良贷款率越高。这是因为在银行经营规模较大时,会盲目的增加信贷规模,从而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而另外的研究表明银行经营规模和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学者认为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具有较为先进的管理体系,信贷管理也更为全面,所以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Salas和Suarina(2002))。所以银行经营规模和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

(二)贷款数额与总资产的比值

Sinkey和Greenwalt(1991)的研究发现,贷款占总资产的比值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指标表明了银行对于风险的态度,贷款占总资产的比值越高,银行的经营风格就是越激进,是风险偏好型的,所以这时银行不良贷款率就有上升趋势。反之亦然。除了上述的几个因素外,非利息收入、存贷比等也能够影响不良贷款率的变化。

(三)净利差

净利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能力之一,净利差等于银行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差。净利差发生变化时,银行的信贷政策会随之转变,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面临的风险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会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变化。净利差越大,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在盈利变强时,银行就能够地域更大的风险,这时候不良贷款率就会较低;相反,银行的净利差越小,代表银行的盈利能力变弱,银行将会针对信贷政策进行调整,银行面临的风险变大。从而银行未来的不良贷款率就会变高。所以,本文初步认为银行净利差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即银行的净利差越高,不良贷款率就会越低。

(四)成本与收入的比值

成本收入比是银行的成本与收入的比值,这个指标衡量了银行运营成本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这个指标越高,说明银行投入产出比越低,从而不良贷款率就会越高。Berger(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成本效率与银行的不良贷款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成本效率可以作为衡量银行不良贷款的指标。林毅夫(1998)指出,我国不良贷款较高的原因是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方面较为不成熟,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是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和行业。这也间接的表明银行内部特征和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

三、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从理论上看,货币政策与我国的经济周期紧密相连。在经济处于上行期间时,国家会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时候会刺激经济的发展。流通货币的增加,会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盈利能力增强,这时候会降低其违约的概率,不良贷款率下降。相反的,在经济下行时,国家会实行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时流通货币减少,会抑制经济的发展。流通货币的减少,会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这时企业的违约概率就会增加,不良贷款率有升高趋势。

(二)GDp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是指GDp的年度增长率,需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GDp增长率是宏观经济的四个重要观测指标之一(还有三个是失业率、通胀率和国际收支)。现有的许多研究中都表明GDp增长率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理论上看,GDp增长率上升时,企业和个人的收入水平显著上升,这时候国内的企业趋于扩张,有更强的信贷资金需求,银行业更加倾向于扩大信贷规模。这时企业的盈利能力强,这直接提高了其偿债能力,这时候不良贷款率就会下降。反之亦然。GDp增长率尤其能够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加,我国农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GDp的增长,GDp增长率反过来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升高或下降。

【参考文献】

[1]陈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2]王伟涛.基于VaR模型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03:56-60.

[3]马兰.贷款的行业集中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4

关键词:中间业务江阴农村商业银行Swot分析应对措施

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到1996年启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已有20个年头,基本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定价。且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开放昭示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存款利率也将完全开放。这一趋势对我国2013年第一季度利息收入占总收入76%的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西方国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美国的中间业务范围涵盖传统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而我国的中间业务大都却还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如何摆脱现在这种情况,增加商业银行的非利差收入,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随着我过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强。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将其划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托管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行情况

从各商业银行年报来看,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迅速扩张之后,2012年中间业务增速有所放缓,这主要是受监管政策和市场行情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各商业银行仍把中间业务当作战略发展的重点。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在2012年皆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收入增幅赶超营业收入增幅,北京银行同业收入增幅甚至达到了66%。而大型商业银行同业收入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说明其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低于其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发展速度。

从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来看,除顾问和咨询收入外,2012年中间业务其他条线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幅各有偏重,中国银行收入增幅最大的是银行卡收入(39.13%),农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则是业务(57.5%,200.23%),招商银行是资产托管业务(51.51%),北京银行是信贷承诺业务(249.61%),南京银行则是支付结算业务(72.97%)。其中,各商业银行均在资产托管业务有较大增幅,顾问和咨询收入则均出现负增长。而信贷承诺业务则出现两极分化,作为北京银行增幅最大的业务却是农业银行跌幅最大的业务。

(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传统业务范畴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中间业务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中间业务虽快速发展但市场份额仍较小

许多商业银行开立中间业务的目的是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进行补充,使客户不因中间业务的缺乏而流失,并没有把中间业务当作一个主要业务板块来对待,也没有意识到中间业务的巨大盈利空间。而且由于中间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品种单一,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操作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上,如支付结算、工资、代收水电费等。而对技能要求较高、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的中间业务如理财咨询、资产评估等中间业务才刚刚起步,有的甚至还未开展。

2、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虽然在业务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间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仅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其他一些指导性文件。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商业银行经营性风险,但也使得有很多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不敢大力开展,只敢小规模试点,而涉及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托管类业务更是大受影响。

3、定价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中间业务,为广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和佣金来获得收入。但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缺乏统一规范的定价系统,并且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来监管各商业银行的不合理收费。而商业银行以防止客户流失为目的开设的中间业务项目,通常只收取较低的手续费和佣金,并不能体现中间业务的服务性特征。这样一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就会降低,其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会不足,金融创新就难以发展。

二、江阴农商行现状

2001年,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注册,由一个传统的合作制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具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这十几年,董事会围绕股东大会各项决策,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立足业务发展,以江阴发达的经济为依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截至2012年底,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733.73亿元,较2011年增加170.77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1.71亿元,较2011年增加7.77亿元,增长率为17%。2012年,全行实现利润总额12.33亿元,净利润10.04亿元,比2011年增加1亿元。营业收入23.65亿元,比2011年增加4.4亿元,增长率为22.8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5432万元,占收入总额的2.29%。相较于第一部分分析的各家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非常低,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项:结算及业务、银票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贵金属业务。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拓宽了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范围,在原来老客户的基础上,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青年客户不断增多。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2001年成立时共有员工76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人,大学本科学历2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是0.26%和3.12%。到2012年年底,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共有正式职工1031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5人,大学本科学历584人,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是3.39%和56.64%。由此可见,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受教育程度结构、专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团队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三、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有三点。第一,作为江阴地区网点最多的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在开发农村市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众多的网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可以推广到江阴的各个角落,而与中小企业、农户的良好业务关系,则有利于设计并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农业、农民的特殊中间业务,来填补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空白。第二,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快速高效地办理中间业务,由于其管理决策层较少,对市场的变化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地传达到各个支行、网点,这是有层层决策层的大型商业银行所做不到的。第三,国内外成功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的中间业务经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非常成熟,美国的商业银行提过2万多项中间业务服务,并且国内的中国银行等也已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三千多项中间业务,这就为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新设中间业务提供了成熟的经验,减少了开发新业务的成本与风险。

(二)劣势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不足:第一,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主要还是利差收入,中间业务占的比例很小,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统。整个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有效的系统,而是将中间业务分散于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各自管理。第三,防范风险能力较小。由于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净资产较少,使得其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时,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这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先天不足。而对于中间业务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专项审计稽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银行经验管理者对中间业务风险状况把握不准确,从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推广造成影响。第四,产品品种较少,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涉及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支付结算、个人理财、贵金属等,产品品种数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第五,创新能力不足。受电子银行覆盖面较小和高端复合人才严重缺乏制约,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没有实现创新,现开设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

(三)威胁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威胁:第一,国际经济形势动荡,欧债危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新兴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银行坏账率节节攀升,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系统风险、信用风险必然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第二,竞争对手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开展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很多,而大型商业银行因为中间业务开班较早,资金实力雄厚,占据了中间业务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使得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较小。。第三,客户需求多样化。新时期的金融消费者,已经不仅仅从存贷款利率来选择银行,而是更加注重选择有助于创造自身价值的综合性高端银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势必要求银行提供更全面、更精细、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应对办法

(一)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

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产品开发能力和同业竞争情况来制定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一般而言,如果是作为资产与负债业务的补充,防止客户流失,本身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间业务,如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应实行较低的定价策略,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客户。如果是本身具备极强的竞争优势,市场需求广泛,独创性强,可复制性低的中间业务,如理财咨询、资产评估,应实行较高的定价策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以期获得较大利润。

(二)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

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现有员工专业素质,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对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现有的中间业务从业人员进行较高层次的脱产与在职培训,使其更专业化、复合化。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的加盟,为江阴农商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大力促进电子化发展

建立江阴农商行自己的金融数据库,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建立完善高效的市场信息传递处理系统和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季伟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及天津银行应采取的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6)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5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境内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依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制地方银行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分级管理、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自主开展各项业务,为股东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区域分为个人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这3部分。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深度开拓市场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包括理财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内的内部问题和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竞争对手的压力及消费者选择的外部问题。

2.1理财产品单一,小额贷款风险多元化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受科技水平、金融产品研发人才匾乏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层次相当低,范围也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创新少,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各大国有银行。特别是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开办时间短,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的产品构成单一,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财品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另外,农户缺乏偿还意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掌握的金融知识匾乏,信息来源也较少,所以很多农民对于信贷理念认识不深。

2.2中间业务经营范围小、品种相对少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局限在一般性结算、汇兑、代收代付领域,都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办品种单调,用户单一。虽然大多是不收任何费用,但缺少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类型。对于主要利用经济财务、市场信息技术、相关法律咨询和专门人才培训及企业顾问,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欠缺,有的则很少涉及或没有参与,特别是理财与保险箱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上还是空白。

2.3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

20巧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较去年同期回落,工业生产处于低位运行,投资、消费增速减慢,国内总需求相对不足。在我国总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使银行竞争加剧,将导致贷款市场利率降低,加之某些农村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实行一年内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吸储成本提高,存贷利差收窄趋势将不可避免。利率市场化后,会出现储户、银行和贷款方力量的对比,市场的博弈。3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收稿日期]2015一11一24合完成股份制改革较早的农商行的成功经验,给出以下对策。

3.1发挥农商行的优势推出优势品牌

农村商业银行可将客户群体需求差异化这一理念考虑进去,并在提供相关支持理论的同时,多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为个人理财业务开展带来了极大便利,形成了巨大的基础优势。可根据农副产业的特点,开发与之适应的不同期限的小额贷款业务,在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的同时起到支农作用。

3.2重新认识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从完成改革比较早的张家港、常熟、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中看出,全力以赴推进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是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改进现有的零售银行管理模式,按集中作业和专业化操作要求,提高员工对中间业务认识的高度,增加他们参与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二是进行业务经营模式的创新,按照零售银行业务定位,创新业务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增加服务内容。

三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尽快填平补齐产品和服务品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务三农和自身条件,进行原创型的产品开发。

3.3建立健全分类定价机制,制定差异化贷款利率

农村商业银行需对优质客户、重点产品实行差异化贷款利率,以增强市场适应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办法,明确贷款定价依据、方法及定价流程、程序和授权事项;另一方面加强系统支撑,加快公司及个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为利率定价提供数据保障。李克强总理再三强调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型升级,农村商业银行应抓住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向实体经济倾斜,调整信贷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会计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会计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和业务特点,目的在于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和行为的一种资金管理方式。会计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资金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市场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复杂。另外,随着我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面临着越来越重的挤压,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也需要进行很大的改革。其次,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环境的变化,给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在这种新形势下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村商业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于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改革。

一、农村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漏洞就逐渐暴露了出来。首先,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加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面临着改革的必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系都不健全,没有根据经营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对会计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会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农村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一直都是由银行的各个业务部门单独进行,造成会计工作得不到统一的协调,这种分级管理的模式使得各个部门在会计工作时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协调,一些部门甚至出于本部门的利益故意弱化会计管理的职能,造成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2.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的很多农村商业银行都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银行内部的各种会计管理活动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和监督,使银行存在很大的内部控制风险。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领导没有意识到新形势下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办法来进行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对于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重视。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外部竞争,随着而来的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一些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很难有效的发挥其作用。例如,2010年曝光和查处的四川省某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私自挪用银行的资金投资股市,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的案件,就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使得一些领导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挪用银行资金。据查,这位副行长多以利用职务和权力,对于银行的资金进行挪用并将之用于私人的投资活动,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事件就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银行的领导可以利用制度的漏洞而产生的腐败行为。

3.信息系统的建设比较落后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开始向很多其他业务发展,例如中间业务,理财产品,银行咨询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业务范围的扩大给农村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的处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都没有建立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一些重要的会计信息和数据,例如客户交易,市场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私人咨询等信息等不能有效的进行处理和管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目前所拥有的信息系统仅能对于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进行管理,且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系统没有进行很好的对接,一些信息和数据不能得到及时的交流和共享,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效率非常低下,在新形势下严重影响了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进程。

4.缺乏严格的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监督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会计部门对于银行会计信息和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的一种制度。随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压力越来越大,需要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从而有效的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商议银行缺少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没有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机制。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对于会计监督工作都不是非常重视,会计监督的程序非常不规范,会计监督的工作内容也是比较落后的,很难处理新形势下一些比较复杂的会计信息和数据,对于风险很难有效的进行防范和管理。另外,一些建立了比较先进的会计监督制度的农村商业银行,由于银行领导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干涉,导致会计监督制度很难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银行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规章制度,使得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得会计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其次,农村商业银行也对于落后的会计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将分散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使得各个部门的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得以很好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加强对于各部门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提高银行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另外,对于建立的会计管理规章制度,银行的领导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在银行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使得这些制度能够得以很好的落实,从而发挥其会计管理的作用。

2.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制度

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新形势下,银行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制度。首先,银行需要从外部的是市场大环境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环境出发,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充分的评估,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工作。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日常经营中对于存贷款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另外,银行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管理系统,编制全面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项目,降低银行的坏账率,对于一些不良资产和债务也及时的进行清理,严格防范发生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3.加强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银行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从而有效的提高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效率。首先,银行领导层要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新形势下对于银行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性,积极的领导各部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层要以身作则,对于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很好的予以执行和落实,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时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其次,要在银行的全体职员中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使各个部门能够加强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积极的配合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从各个部门,各个细节方面抓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4.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随着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已有的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工作的要求,从而导致会计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银行要根据自己业务范围的要求,积极的引入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加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能力,例如对于客户交易,市场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私人咨询等信息都要能够进行很好的处理和管理,从而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和改进的时候,要注意各银行之间信息系统的对接能力,使的各自的信息和数据能够得到很好的沟通和共享,从而提高银行会计管理的效率。

5.建立严格的会计监督制度

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资金管理难度越来越复杂的新形势下,很容易出现一些领导干部利用会计和财务管理制度的缺陷,通过职务之便盗窃贪污银行的财产,使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要充分重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通过建立严格的会计监督制度,对银行内部的各项会计数据和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从而很好的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另外,会计监督工作在开展时,除了传统的业务和项目之外,还要讲银行的一些新的业务纳入会计监督的范围,比如信用卡,理财产品,中间业务等,改进会计监督的方法,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

三、总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和管理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新形势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要重视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静.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09(14)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引言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援“三农”,服务“三农”做出了重要贡献。商业银行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一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城市金融体系接轨,同时还要承担助推农村经济建设的重任,成为金融体系中一支特殊的经济力量。然而,在金融市场环境风云突变的情况下,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又达成了最初设定的目标,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思考的。本文就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做简要的探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农村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本质是金融资产的商业化运作,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以负债的形式筹集资金为途径,是集信息中介、支付中介、代收代付、财务咨询为一体的特殊企业。中国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五类,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为其中之一。银监会统一管理全国所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中的一种,其所有性质为股份制,其主要责任就是服务于所在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创业以及农村经济提高。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改革初见成效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自2001年开始的,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改革初步完成,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09年,一些农村商业银行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始在其他区域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其中,天津市就有2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江苏省16家,安徽省3家。截止2011年,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突破28100亿元,税后利润高达301.8亿元。

(2)贷款运行质量低

在2011年末,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87%,比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0.77。截止到2001年,全国成立的97家农村商业银行来看,农村商业银行中涉及不良贷款率为3.02%。由此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运行质量较低。

(3)基本满足融资需求

农村商业银行在成产伊始,通过多种渠道基本上可以满足融资需求,可以募集到促进“三农”发展的所需资金。2010年12月16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H股上市,正式拉来了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的大幕。2011年,多个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都开始积极筹备上市融资。

(4)发展战略不明晰

农村商业银行存活于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之中,其中虽不乏各种机遇,但存在更多的是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根本,认清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通过对自身已有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科学性的发展战略。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优势

(1)效率较高

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由于其规模小,组织结构层次少,业务处理流程简化,工作节奏快,工作效率高。其效率除了体现在业务的办理上,同时还体现在银行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决策的速度。农村商业银行的运作灵活动性,对市场特殊情况的发展反应也十分灵敏。高效率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优势。

(2)网点覆盖范围广

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改制后的基础上形成的。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拥有遍布整个农村地区的、数量较大的网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他商业银行不断的减少农村网点数量,减少下放的信贷权限。然而,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贷款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商业银行覆盖广大农村的特点也就占据了可以拥有更多客户的优势。

(3)薪酬结构合理

农村商业银行为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富有挑战性的绩效薪酬结构,将工作人员的薪酬与工作绩效挂钩。一些农村商业银行还建立了薪酬增长机制,如果银行的经济效益发生变化,或者是物价水平,其他银行的薪酬发生调整,银行都会对银行进行动态调整,始终让薪酬的总体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保持平衡。每季度和每年,还会根据效益情况,实施激励利计划。

2.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劣势

(1)不重视员工培训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就必须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以严格的考核方式审查培训效果。然而,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地处偏远农村,并且只重视业务发展,忽视员工培训,并非制定健全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效的制约了员工潜能的发挥,也员工工作能力的持续提高。

(2)管理机制不科学

农村商业银行对岗位与员工的管理一直遵循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并且明确划分每个岗位的职责。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被招聘来的员工并没有被安置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岗位的职权划分也很模糊。员工岗位的调动也并不能从全局出发,既限制了员工专业技能的发挥,也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3)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缺失

信贷业务管理是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银行应该根据信贷业务的办理流程,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应有贷前调查、授信审查、贷后管理等,同时还要建立科学、适宜的风险管理系统。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受计算机网络的限制,并不能使所有的银行都采用统一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这就导致了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业务的办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流程,容易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纰漏,增大信贷风险。

三、探析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1.优化业务发展结构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发挥其地域优势外,更为关键的就是打造适合农村地区的、低风险率的特色产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有针对性的专业团队,例如专业理财业务发展团队,专业营销团队等。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创新多种营销渠道,提高农村居民对农商行的认可度。结合农村地区经济与人文特点,合理的拓展业务,精化业务,优化业务发展结构。

2.建立客户营销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必段秉持客户为银行发展的重心这一原则,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特色优质服务,形成全方面的金融服务体系。客户营销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对客户进行分类,农商行客户可以分为大型客户、中型客户以及小客户。对于大型客户,银行应审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深入调查大客户的资产运作情况,稳步推进与大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中型客户应对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创新金融业务服务。小型客户的维护则在于其服务的实际可行性以及对于小型客户的适应性。

3.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一个阶段内银行是否可以获得利润,经营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银行都会制定详细的计划财务,计划财务作为银行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各个业务部门展开经营活动的目标参考。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重视计划财务的作用,就要让计划财务精准的分析出当前银行所面临的财务状况,面对动荡的金融环境,对银行未来业务的发展做一个预测,制定紧急情况财务应急预案,合理的规避金融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风险。财务管理要围绕“目标利润”这一核心,将银行开展的所有业务都纳入到预算体系中来,让所有员工都加入到财务控制活动中来。预算管理要贯穿于银行业务开展的整个进程中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体系作为实现预算目标的可靠保障。

4.重视风险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其经营业绩受市场变化因素影响较大。如果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与经济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银行就可能会蒙受风险。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几种类型。风险管理是任何一个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应包括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因素,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以及风险的处理等。重视风险管理,就要积极主动的探析有可能诱发风险的各种诱因,筹备风险应对措施,制度资本补充计划,将银行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结语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处于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大环境下,其发展过程中,既要面对机遇与要面对挑战。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金融市场的关注度也日益升温,以及国家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讲都是重大机遇。然而,越来越严格的外部监管与货币政策,风险管理难度以及同行业激烈的竞争都是巨大的挑战。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借鉴其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维护与拓展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健全业务管理系统,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晓亮.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及对策探讨[J].江苏企业管理,2013(8).

[2]王玲,谢玉梅,胡基红.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论丛,2013(5).

[3]刘万里,刘小靖.蛟河农村商业银行召开2013年半年工作会议[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8).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8

一、我国金融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我国的金融业结构,大的大,小的小。尽管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允许其他资本可以办金融,但金融企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经营的理念核心是风险,正因为有风险,它的管理、操作跟一般的企业相比,有很大不同。尽管20世纪金融开放门槛松动,但加入这个行业的企业还是比较少的,只有16家。其中,中国金融、工农中建贷款占80%以上,资产规模非常大,剩下的非常小,出现大银行垄断,小银行竞争力不足,为企业服务水平降低。相对国外金融机构,我国的所有金融机构都显得很小,最大的工商银行全球排名也在第几十位之后。

(二)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高,如何补充资本是银行面临的很大问题。过去,银行是国有的,补充资金由财政增资,1997年由财政增加270亿资金给国有银行。我国金融业发展非常快,负债增长比资本增长快得多,我国居民存8万亿元,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很快资本充足率开始下降,先不论财政有没有能力,再靠财政增资,这种治理结构本身就有问题,资本从哪来就变成另外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国家这个老股东不增资,只有靠新股东,金融企业上市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的上市,预示着这个门槛开放了,金融企业开始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增加资本,通过增加资本扩大业务。这样一个案例的出现,对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在未来的几年里,金融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是很正常的事,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已成为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意味着外资已经进入我国金融业,开始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

(三)银行坏账处理的问题。考核银行的很重要的一项指标是不良资产率。全球不良资产率通常在2%~3%以下,比较好的在1%以内,国外银行每年提取1%的坏账准备金,来抵消它的坏账,而我们的银行是10%~20%,迅速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是我国金融改革中另外一个重大问题。1998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大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以后,银行还有相当大的不良资产。2001年国务院要求银行不良资产每年下降2%~3%,保证3年以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降到15%左右,才可以与国外银行竞争。

(四)混业经营问题。全球银行业完全靠存、贷业务,已经难以维持,都是靠中间业务、零售业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来提高利润。我国银行业也进入到微利时期,过去几年七次降息,贷款利息的降低快于存款利息的降低,银行的利差越来越薄。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向其他业务领域扩大,一个渠道就是提供中间服务,包括结算收费,等等。这几年,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已经开始扩张,但速度不快,包括代收电费、水费、电话费,等等。扩展比较高的层次,就是咨询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投资咨询。当然,这样一定会遇到混业和分业怎么办的问题,如果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定要混业,混业经营对银行是有好处的。例如,我国银行网点非常多,但网点提供的服务非常单一,其实网点类似于零售商店,各种金融产品都可以卖;香港银行的网点,多于米铺,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如保险、股票、基金等。但是,我国的金融业不是很成熟,它风险非常高。混业是发展趋势,但必须处理好监管和经营的关系。

(五)中小金融企业的发展问题。中小银行门槛过高,要求30亿元资本金才能申办,程序又非常复杂。如果降低门槛,银行是风险非常高的企业,一旦倒闭怎么办?中小银行发展重要的是环境,西方银行尽管是民营私人的,但以存款保险出现,这样高储户才能有保证。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银行不在乎门槛高低,而是没有储户敢去。因此,也没人敢办。另外,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我国改革这么多年,所有的商业价格都放开了,唯有利率没有放开,利率不放开,在宏观上长期资本市场就不会显现,而不出现长期基准利率,发债就很困难。微观上也给很多金融经营企业带来困难,因为它不能自定利率,不能根据经营好坏来自定价格。对中小银行影响更大。从理论上说,中小业务成本和大业务的成本基本相同,但收入相差很大,在利率不放开的情况下,它基本无利可图。

(六)农村金融发展非常滞后。农村金融是我国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我国广大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金融的成本非常高,利息又非常低,对银行来说很不划算,于是银行不愿经营网点,由于银行不在农村建立网点,但又有金融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台会、老鼠会放“高利贷”。政府反复强调取缔农村地下金融,但地上金融进不去,地下金融一定会泛滥。因此,如何解决好农村金融服务,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上述这些问题是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连在一起的,在四年左右的时间内要解决,否则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幸的是,上述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问题都在研究解决过程中。我国金融包括银行的商业化、通过上市获取资本金、中小金融门槛的降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金融与资本市场相接轨等情况在未来五年都能看到。选择金融产品的意愿越来越强,如何慎重地选择、使用金融产品是摆在企业面前很重要的问题。

二、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行货币信贷工作的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发挥利率、汇率的杠杆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增加交易工具,扩大交易主体,促进国债、企业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市场的协调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继续发挥信贷政策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再就业、支农、助学和西部大开发等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督促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二)推进银行监管体制改革。此次改革决定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但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民银行权力的下降和权威性的下降,而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监管体系。人民银行今后要大力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的职能,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作规则和改进对金融业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央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三)加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按照商业化、股份制和现代化的要求,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争取用5年的时间,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办成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继续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督促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规范的资本金补充机制,推动部分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鼓励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业务联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把业务重点转向为中小企业、个人提供金融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几年,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先后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利率;进一步增强了贷款利率弹性,两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批准商业银行开办协议存款业务,放开协议存款利率;推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为改革市场化积累经验;改革境内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并统一境内中、外资利率管理政策。特别是根据经济金融发展需要,连续八次下调人民币利率水平,支持经济增长。同时,加强对市场利率的调控,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

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明确提出要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效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走势,充分发挥利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今后几年内,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稳妥有序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贷款利率由逐步扩大浮动幅度和范围过渡到中央银行只管基准利率的下限,由银行自主决定各档利率水平。

今后我国将研究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不分企业大小和所有制性质,一视同仁,由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具体条件在浮动范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调整和完善存、贷款计结息规则,扩大商业银行自;采取措施督促和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利率风险防范意识。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9

一、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20世纪后期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

1979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并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的中国农业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1979年我国进行了以银行专业化为方向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首次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随后,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续恢复或成立,四大银行具有各自的业务范围,形成了专业银行体系,人民银行转变成专门的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不仅经营商业性业务,而且作为政府的银行,直接执行政府计划与政策,经营目标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型,是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接管了农村金融的领导工作,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但也使农村信用社带有严重的“官办”色彩,合作金融组织性质丧失,农村信用社置于农业银行控制之下,演变成农业银行的附属基层机构。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批准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和组建方案。1996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决定”,设立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并存的新农村金融体制。并废除了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管理下的制度,由县联社统一管理基层信用社的业务,人民银行监督。这个制度变化更强化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性,扩大了其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而农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会优先融资于城市的大企业,迅速缩小农村地区的业务。

农村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农村资金的外流。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对资金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相对的是,农村不仅很难吸引外来资金投入,伴随着商业银行的大量撤出,农村居民存入这些银行中的资金都采取上划的方式汇至其上级行而被“抽出”农村金融体系,使原本就缺少资金的农村地区雪上加霜。即使在农村地区,较大部分资金也都存在四大国有银行,只有小部分存在农村信用联社。遍布农村各乡镇的邮政储蓄机构,不办理贷款业务,吸收的资金全部抽离农村。国内大部分的社会资金均流向效益比较高的非农部门,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封闭,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及自身经营效益问题等原因,农户和农村企业取得贷款非常困难。内蒙古属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的财政投资是有限制的,农村存款的相当一部分又都流向了城市,这样,农村资金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二是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据农业部的样本调查,有70%的农户依赖于民间借贷。农村的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房屋以及相关财产都无法进入市场,不能抵押,这种情况限制了贷款的发放。许多农民没有房地产证、固定资产所有权证等,无法办理抵押手续。对农户而言,设定的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额度上限过低,对多数需要贷款的农户没有太大的帮助。贷款金额不足和借贷手续复杂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

(二)21世纪以来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公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逐渐扩大了实验地区。为配合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提出了四项配套措施,即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即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一部分专项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或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上浮,对受灾地区的农户贷款还可适当下浮。人民银行到2009年6月末,在全国对2406个农村信用社发行了总额1691亿元的专项票据,交换了等额的不良债权。农村信用社的不良债权比率逐渐下降,对农村的贷款也渐渐增加。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的不良贷款比率是36.9%,到2008年末下降到7.9%。2010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为3614亿元和7.7%,不良贷款比率比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全部农村信用社单位在2004-2008年的5年内每年都有盈利,结束了之前每年都有亏损的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实力明显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化解,信贷投放能力提升,特别是涉农信贷投放大幅增长。到2013年3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11.3%;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525亿元和4.2%,比上年末分别下降15亿元和0.3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5.3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2.7万亿元,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30%和农户贷款的75.2%,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银行转变的方针。从2003年末开始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等五个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2008年10月,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获国务院通过,2009年1月15日农业银行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作为农业银行改革的一部分,银监会公布了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度改革和监督的办法。三农金融事业部是专门为农业、农村、农民进行金融服务的部门,扩大了惠农卡业务和面向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农业银行曾一时抛弃了农村,进入城市,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后逐渐完善了面向三农的商业经营体制。2010年7月15日和16日,农业银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上市最晚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的优势是全面的业务组合和广阔的分销网络,深入农村网点,客户来源广泛。截至2010年,农业银行总资产103374.06亿元,各项存款88879.05亿元,各项贷款49567.4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949.07亿元。在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中国农业银行位列第28位。截至2012年,农业银行总资产突破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全年实现净利润1,451.31亿元,同比增长19.0%;资本充足率达到12.61%,同比提高0.6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1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0.22个百分点至1.33%;县域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增长17%,在县域及乡村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2006年,银监会公布调整农村地区银行金融体系的政策,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促进地域密集型小规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开始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自治区。到2007年10月扩大到全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到2009年6月,诞生了100个村镇银行、11个农村资金互助社、7个贷款公司;2009年6月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是131亿元,贷款余额是98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入,是以非正规金融机构合法化为目的,原来的非正规金融替换为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但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进入,往往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如多数的村镇银行设立于县城,融资也偏向于乡镇企业等。

促进贫困县和西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比其他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给予了更加优惠的政策。2009年5月,财政部决定,3年之内对满足一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前一年贷款余额平均值2%的补助金。同时,财政部又公布了对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贷款的增加额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刺激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末,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34家,其中376家设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到2013年3月末,已组建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76家,累计向74.2万农户发放了2002亿元贷款。据银监会的统计,到2012年12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占比分别是村镇银行占86.05%,农村资金互助社占9.30%,小额贷款公司占4.65%等。从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看,村镇银行“一枝独秀”,占据近90%的份额。今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点还要放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乡村,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乡村,以及国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域乡村等。

二、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机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为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放宽市场准入,放松利率管制,将合格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监管系统,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鼓励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担保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结合,进一步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鼓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利用农村信用社的网络系统,开展对农村信用社的批发金融和委托服务等业务,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二)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担保制度

关于农村金融担保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较多的。已往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承包经营合同而拥有使用权的农户不能把土地用于担保。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户宅基地及房屋、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都应列入农村金融信贷担保的范围。

农村商业银行利率篇1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主要的金融机构,近几十年来在服务“三农”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强势崛起、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取得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充分考虑了肇州县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本文认为肇州县农信社联社只有进行商业化运作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后,才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供给能力,在银行业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起来,极大地发挥支农惠农的作用。

一、肇州县农村信用社联社改革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肇州县农村信用社联社资产总额近45亿元,存款余额近40亿元,贷款余额近8亿元,经营业务主要有个人存贷款业务、一般贷款类融资产品、票据类融资产品、鹤卡存贷款业务等。从信贷资金来源上看,一部分是自身所吸收的存款,另一部分是通过向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来获得资金支持,农信社吸收存款的能力十分有限。而改制后不仅能够创新多元化的不良资产消化处理方式,也可以大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拓宽了农信社资本金的补充渠道。从经营业务范围上看,由于其农村合作金融的性质,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并不在其许可业务经营范围内,可办理的业务仅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形式下也不能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这也直接影响农信社自身的盈利能力。改制后农信社的商业性增强,可以发掘新的业务领域和绩效增长点,业务范围得到扩充。从治理框架方面来看,目前农信社产权不清、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民主管理缺失、县联社与省联社之间管理“错位”。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复杂,真实产权主体虚置。理论上来说,农信社社员大会实行对农信社的管理,而实际上社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社员大会的监督管理职能弱化。各县、市联社自下而上出资组建省联社,是省联社名义上的股东和管理者,而实际上却自上而下地受到省联社的管理,形成“错位”。这些都造成了农信社管理上的低效。从员工素质和激励机制来看,目前农信社的员工业务素质还不够高,主动营销的意识也不强,相应的激励机制欠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员工普遍更新换代,业务素质较高,而农信社员工学历水平偏低,专业人才缺乏,不利于产品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管理部门激励机制欠缺,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营销的意识不强,造成了经营效率的低下。除了为“三农”服务外,农信社也要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和服务业服务。改制后农信社可以将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扩大到城市,实现企业转型,有利于农信社的做大做强。

二、肇州县农村信用社联社“信改商”模式的优势

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1年开始至2015年不再组建新的农村合作银行,现有的农村合作银行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尽快促进满足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4年6月,肇州全县累计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园区15个、规模养殖场135个,培育养殖大户2300余个,种植户和养殖户数量较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较大,而现有的农村信贷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惠农功能受到了抑制。而改革成为农村商业银行无论从管理方面还是信贷资金的供给方面,对于当地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

(一)农村商业银行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相对完善

在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上,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入股的方式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股东通过入股的方式得到相应的表决权、所有权和收益权,具备了参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意识,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自行政的不合理干预。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后,农村信用社成为了具有独立法人主体地位的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其法人治理结构也相对完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得以建立。在决策与经营方面,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以其所持有的股本具备相应的决策权,根据“一人一票”的原则再选出董事会和监事会,建立“一层三会”的管理格局,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现代银行管理体系得以建立。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股东的股本不能撤回但可以转让,这就使得银行在面临困境时资金来源能够相对稳定,原股东也更倾向于追加投资来避免企业破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吸收投资也变得更加容易。农村商业银行相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对于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等指标的要求也更高,相关的监管部门也会按照更高的要求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必然会促使农村商业银行主动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另外,肇州县农村小额贷款较多,但农业保险相对不发达,在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后也可以促进该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起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改革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优势。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并且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其主体地位优势更趋于明显,其他金融机构对市场份额的占领有限。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日益旺盛,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又以分散的农户和小企业居多,小额贷款需求较大。特别是对于肇州县而言,农业生产中种植户和养殖户较多,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广阔的信贷资金需求市场。农村信用社历来与这些小客户沟通较多,联系紧密,对它们的资产状况、还款能力及信誉度的了解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加全面,在信息成本和客户基础方面优势明显。并且对于小客户而言,获得大型金融机构贷款的审批也相对复杂和严格,时间也更长,因而也更加倾向于从农村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后,可以继续利用之前的资源和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获取竞争的有利地位。

三、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后的发展建议

(一)立足服务“三农”,发挥农村金融服务职能

农村商业银行是从事货币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制企业,与农村信用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不同,它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经营原则。作为银行企业,势必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然而,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仍是服务“三农”,立足“三农”发展,其次才是获得利润。这就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能偏离这一首要目标。首先,要明确市场定位,积极参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项目,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其次,要扩大农村贷款投入范围和规模,降低农村信贷发放门槛,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和流程,让普惠的农村信贷资金服务于更多的需求主体。最后,要开发新的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扩展农村金融市场。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各种养殖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不断增多,潜在的信贷资金需求市场扩大,农村商业银行应主动寻找客户源,树立营销意识。

(二)提升风险控制意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内容之一。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贷款的质量,按时收回贷款,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首先,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价体系。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全面了解可能的风险来源和风险损失,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案,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另外,可以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指标和评价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其次,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农村商业银行应注重对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使风险意识渗透到每一个业务细节中,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参与风险控制的积极性。这些都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专业素质较高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能够加强自身对风险认知的程度,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开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管理团队,全面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加强金融创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客户的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势必要走金融创新之路。这不仅能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也是经济转型期深化改革的要求。首先,要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农村商业银行和改制前相比在业务许可范围上优势明显。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可以推出理财产品和网上银行功能,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另外,通过对当地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状况的分析,研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其次,创新经营理念。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是农村商业银行立足长远发展的根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不同,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要在立足“三农”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商业银行本质的优势,重点支持集约型农业、产业化农业和特色化农业,从传统的经营理念中释放出来。同时,要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以创新人才的力量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不断成长。最后,建立长效创新机制。农村商业银行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创新机制,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和意识,始终保持创新的动力,同时不断增加创新投入,充分发挥和利用内部优势和外部政策条件,保持创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方钊.我国农村信用社改制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

[2]康健.我国欠发达地区县域农村信用社管理改革研究[D].南昌大学,2010.

[3]王会玲.我国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路径选择[D].河北大学,2014.

[4]龚灵枝.省联社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4.

[5]王文鹏.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的商业银行改革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6]苗莉.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模式选择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7]李彦庭.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8]张亚杰.农村信用社“信改商”后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变化及其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