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保护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6:23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1

土壤政策之一

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指环境功能区划中确定的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的边界控制线。红线就是底线,是对生态污染的警示。生态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又一条被提升为国策的红线。

生态红线,

为生存安全划出的底线

在目前土壤环境严峻的情况下,虽然在具体内涵上生态红线还没有详细的解读,但是可以设想,重金属超标就可以是土壤生态的红线。土壤红线同样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最低保障。

监测管控

“红线”不是“虚线”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的严峻程度,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污染面积在增加,污染物种类在增加,污染类型在增加,污染物含量在增加。如何不使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设置污染红线是必要的,但红线设定之后强化土壤质量监管,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严重土壤污染是关键。尽管目前监管手段还不完善,监测网还不健全,但在现有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基础上,逐步完善监测功能,完善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和预警功能,尽可能做到对重金属污染从污染源排放、迁移到进入人体后迁移转化全过程进行详细调查,这对土壤保护,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红线”而无监测,那么“红线”就成为悬在空中的“虚线”。

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已经开始划定生态红线,其中江苏、广东、天津、深圳、沈阳、大连已经完成生态红线的划定,未来我国将有超过20%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红线的保护规划。

土壤不具有再生性,一旦遭到污染,修复难度极大。我们有18亿亩耕地红线,但决不能仅守住耕地保有量这条“红线”,如果只是守住了数量,质量却每况愈下,这个耕地数量也就没有意义。

土壤政策之二

补偿机制

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只要“绿水青山”,维持贫困状态是不可能的,只要“金山银山”,生活在严重污染中也不可能幸福,但两者兼而有之并非易事,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生活富了,环境承载能力也达到或接近上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某些层面来说已处于对立状态。

补偿,一种共赢的选择

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受益者就有受害者,有些地方经济受益,另一些地方就受损失,例如作为北京重要饮用水源基地的密云县,为了保护水源,不仅每年要投入大笔财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而且守着“金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密云矿产资源丰富,铁矿储量高达9亿吨,但为了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密云县将境内246个选矿场、2000多个矿点关闭,这样一来,政府财税收入、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国家和北京市给予密云县大量资金补偿,如大中型水库移民项目补助、水库一级保护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补助,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补助等。密云县的例子并不孤独,在全国还可以找出不少。生态补偿,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利益的一种奖励弥补,如密云县的例子,虽然看似有些无奈,却是共赢的方式。

化解“青山”“金山”的对立

对目前而言,总体生态政策补偿还不尽如人意,补偿标准绝对量偏低,覆盖范围小,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由于其默默无闻,它不像空气污染那样显而易见,本身不易被发现,也就更容易被忽视,污染补偿更无从谈起,土壤安全被忽视,在攀登“金山”时,把“青山”丢到脑后。最终是由全体人类来“买单”。因此制定补偿机制,从保护与保持的角度阻止土壤生态的恶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措施。

土壤政策之三

土壤修复

2004年,北京市地铁五号线施工发生了“宋家庄事件”,事件发生后,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旦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报告总局并尽快制定污染控制实施方案。同年,上海为了筹备2010年世博会,专门成立了土壤修复中心,对世博会规划区域内的原工业用地污染土壤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处置,被视为中国土壤污染修复的序幕。

土壤政策之四

保护治理

去年兰州、武汉、江苏、湖南多地爆发的水污染事件令我们再不能保持镇静……但是仍然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脚下的土壤,保护土壤的健康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土壤污染,“修”不如“保”

如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对赖以生存的土壤稍加关注与保护,这些代价与损失或者是可以减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再强的土壤修复技术也不如在土壤未受污染时的保护。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共识。

立法,给土壤生态最强的支撑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2

关键词:县域城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苏南县市;实践

近年来,苏南县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按相关指标体系和功能定位,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出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不仅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也给其他县域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苏南县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实践成果

1.大面积划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

“十一五”开始,苏南县市启动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走出一条由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荣誉称号。2014年以来,按照《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要求,各县市结合自身实际,抓紧修订完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规划,根据各自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实施分级管控,将自然保护区、环境敏感区、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等核心区域设置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一切不符合保护政策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护区域比例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比如,宜兴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724.9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31%,占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的54.62%,保护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14个百分点,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二;昆山生态功能保护区达13个,总面积189.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0.4%。以守住“生态红线”守住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切实保障了城市的基本生态安全,有效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防止城市建设的无序扩张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2.大幅度提升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力度

过去,苏南各县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缺乏顶层设计,结果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痛定思痛,决心以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倒逼经济转型,腾出生态发展空间,从上至下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抓好生态修复工程。围绕转型和科学发展要求,紧急治理污染源,关闭了一大批矿山宕口和中小型化工企业,给生态释放修复空间;二是落实生态规划建设。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生态布局,既考虑生态的承受能力,又考虑发展工业经济的需要,最大限度做到两者相得益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三是严格执行分级管控。对划定的一级、二级管控区域实行刚性约束,从严控制环保准入门槛,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一律禁止在生态红线范围内进行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四是加大生态投资成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惜一切代价做好生态文章。近年来,宜兴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条件,投入5600万元进行大规模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达24%,超过江苏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列为国家太湖流域生态保护体系重点地区和省濒危植物良种基地。

3.大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意识

这些年,苏南县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在抓好硬件建设,治理生态环境上快投入、求实效的同时,更加注重抓好软件建设,在深入宣传教育上下气力、造氛围,取得很好的工作成效。各地充分利用政务网站、政府微博、电视、电台、报纸等平台载体,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法律、政策以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重要性,在全社会推行生态道德文化建设,倡导生态伦理、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努力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积极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文化体系。依靠新媒体还提出许多响亮的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保护口号。比如,宜兴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张家港喊响“把自然引入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的口号。通过宣传发动,引导公民参与生态保护行动,使生态保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苏南县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存在的问题

1.未处理好生态保护有限性与经济发展无限性关系

在现有政策环境下,生态区域保护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是以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前提的,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在实践与规划编制中存在一定不足。过去苏南城市发展以经济增长和建设扩张为导向,偏重发展的需求,忽视生态的约束。现在虽然建立了许多不同名目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初步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发展”的转变,但基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求,生态保护力度还比较有限,仅强调重点区域的保护很难达到理想的保护目标,单纯保护重点区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片面追逐经济利益的背后总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即使是各类现有的重点保护区,许多也面临被建设开发蚕食、分割和过度旅游带来的生态退化威胁。对已划定生态保护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面积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与生态争利现象随处可见。

2.未处理好生态承受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关系

苏南地区是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地区之一,拥有较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保护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对将来发展空间的拓展尤为重要。但由于人的需求的无限扩张,再加上认知的偏差,导致人们经常性过度破坏生态环境,习惯于“忽视土地是一个生命系统,其生态服务价值远较资源利用更加基础和重要,结果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大量消失和破碎化,生态功能趋于弱化”。人的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创伤已超出其本身的自然承受力,一旦这些区域环境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甚至不可逆转。轰动全国的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虽过去多年,但至今仍未从根本上治理到位,严重影响了太湖周边地区的饮用水安全,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因此,必须站在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处理好人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充分考虑生态承受力基础上,合理限制人的行为,让生态系统得到长时间的休养生息。

3.未处理好政府管理有限性与公众参与无限性关系

目前,苏南县市的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建设规划主要依靠政府的持续推进。政府的管理职权和能力无限膨胀,在生态保护领域过分强势,而公众参与面比较狭窄,除少数环保志愿者外,很少有人主动融入生态保护过程,陷入了“大政府、小社会”格局。由于苏南各县市社区“自组织”发展不充分,导致公众主动关心和参与生态保护行动的人数不到当地总人口的5%。西方发达国家除了依赖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外,还重视社区“自组织”作用,公众参与率非常高。在英国与美国,“几乎每个社区都有相当数量的志愿者与热心者,他们积极宣传,开展活动,为社区家园建设倾注热情与精力,是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在生态领域必须弱化政府的职权范围,逐步放开和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公众不应成为既得利益的享受者和旁观者,应承担无限的社会责任,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最终形成政府、市场和公众“三足鼎立”的生态保护格局,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驾护航。

三、县域城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建设的相关举措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有精心的制度设计安排,又需要有长远的配套改革措施,离不开宏观统筹全社会力量的参与,也离不开微观研究政策法规的出台,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协同推进,这项工作才能干出新成效。

1.搭建平台,构建大联防生态保护体系

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敏感,是生态保护的最核心区域,必须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和力量参与到保护进程中来。一是要成立生态区域专业保护队伍。对生态系统状况良好的区域,要有专业队伍严格保护,继续维持区域的自然状况,防止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对红线区域内存在的破坏生态系统的人为活动,应采取措施严格清理,消除生态风险。二是要构建县市合作共管联防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地区之分,应当摒弃地方观念,通过同一地区间多个城市的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打破目前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分散局面。三是要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涉及农、林、水、土等生态系统管理多个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导,打破生态系统部门分割式管理、分块式管理方式,形成不同部门共同开展生态红线管理良好局面。四是要做好生态保护信息化建设。生态红线划分仅仅是开展生态区域保护的第一步,必须加快“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天地一体的生态红线管理平台,建设国家和地方生态红线多层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红线统一监管和动态调整,利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时掌握生态保护动态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应变处置力度”。

2.建章立制,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法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对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尤其是具有特殊生态环境价值的特殊区域,比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必须根据宪法和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迅速开展环境保护立法,建立统一管理和公众参与的法律调控机制,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保护。随着《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在全国的率先出台,标志着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步入了实施阶段。各县市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生态敏感区和重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突出“谁保护、谁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导向,通过转移支付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给予适当补偿,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调动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同时,要完善生态保护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设“绿色政府”,增强“绿色行政”能力,科学定位发展方向,把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作真正纳入所在镇(园、街道)绩效考核评价范围,实施差别化考核政策,强调生态执政,确立“既要考核GDp,又要考核CoD的环境优先发展理念,研究制定绿色GDp考核机制,将环境代价计入发展成本”。

3.调整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生态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维护公众健康的“保障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线”,必须想方设法守住这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按照《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要求,各地要及早谋划启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强一优二进三”产业结构加减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整顿优化工业发展项目,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劣质产能,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坚持以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为工作导向,处理好生态承受有限性与经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关系,引导产业布局由限制性区域向重点开发区集中,防止各类重点保护区出现生态退化威胁,避免发生经济与生态争利现象。要切实加大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力度,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科学规划用好生态资源,解决好生态红线区域内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真正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争取给生态文明建设留足最大空间,释放最大能量。

4.加快改革,探索建立合作管理模式

当前,各县市的生态区域保护工作主要是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在推进,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发挥着调节作用,采取的是一种行政化和市场化高度契合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往往会产生很多不足。比如,管理主体缺位、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分类管理、行政立法不完善、科研监测管理薄弱等。由于政府的管理职权和管理能力是有限的,在生态保护领域不能也不宜过分强势,市场调节天生就具有局限性,容易出现调节真空。我们应该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管理主体多元化进行理性思考,逐步探索走合作化管理道路,充分发挥社会“自组织”的作用。通过机制体制创新,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行政村(社区)、民间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环保志愿者等各类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到生态保护管理中来,激发全社会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践行生态法则,承担起保护环境的无限责任,积极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以推进保护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2]俞孔坚,乔青,等.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4-31.

[3]宋言奇.国外生态环境保护中社区“自组织”的发展态势[J].国外社会科学,2009(4):81-86.

[4]饶胜,张强,等.划定生态红线创新生态系统管理[J].环境经济,2012(102):57-60.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3

关键词滨海公路;建设施工;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6-0078-02

1项目概况

根据2010年《广西滨海公路实施方案修编》,滨海公路主线起于东兴,经万尾(金滩)、江平、江山、防城港市(针鱼岭)、公车、白沙、龙门(亚公山南面)、樟木环及勒沟作业区、钦州港区、犀牛脚、西场、高德、北海(冠头岭、银滩、关井)、营盘、铁山港、闸口,止于山口,主线全长314.2km。

2环境保护和岛屿保护

2.1环境保护目标

严格遵守国家当地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业主的环境保护规定,噪声、粉尘不超过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废气、废水(液),废弃物按规定处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并避免当地及海域环境受到污染,杜绝环境污染事故,保护海洋生物和海洋植物。

2.2环境保护措施

2.2.1环境保护措施综述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场地,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2)加强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施工人员保护意识,认真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严禁乱捕乱猎野生保护动物;

3)严格限定划定施工范围,并按照该界限在施工场地周围和施工便道两侧设置隔离网,确保施工人员不会越界施工;

4)为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并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合理安排施工;

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便道在早、中、晚来回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2)运送散装含尘物料的车辆,用篷布覆盖,以防物料飞扬。运送车辆严禁超载,不得沿途撒漏。

6)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合理科学的布局施工现场,施工营地、料场、材料制备场地尽量远离环境保护目标;

(2)施工现场场界噪音白天<75分贝,夜间施工现场场界噪音<55分贝。

7)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生活污水通过一体化处理装置集中处理。

8)节能措施

(1)工地水、电管理必须按照生活、生产分开计量的原则,合理布局;

(2)优化施工方案和场地布置,尽量减少施工临时用地。

2.2.2施工作业区水土保持

1)施工区内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区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都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目的,每个施工场地周边开挖排水沟。

2)施工便道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各条道路的不同情况布置相应的植物措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道路、改善环境和安全运输的目的。

3)植被保护措施

在水土保持区域内采取必要的植物措施,在边坡、便道等水土保持区域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和草皮,控制水土流失。

2.2.3野生动物、稀有植物保护

遵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保护施工区域内的野生动物,避免野生动物受到伤害。施工海域有白海豚出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要建立专用白海豚观测站,在白海豚出没时停止施工作业。

2.3岛屿保护措施

桥址处有几处岛屿,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岛屿。

主桥基础结构与抄墩等岛屿相连,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岛屿破坏,另外,施工过程临时施工场地也要占用部分岛屿,这会使桥位附近的岛屿植被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恢复。

2.4红树林保护

本项目是广西规划的滨海公路重要路段之一,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七十二泾片通过,本项目主要涉及七十二泾片保护区。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示意图见图1

图1湿地红树林保护区

红树林被称为“海上森林”,素有“护岸卫士、造陆先锋、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功能,是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龙门大桥沿岸分布有小片珍稀红树林植物。

由于红树林的珍稀性,施工时应特别注意采取措施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避免燃油、机油、机械油污等流入,造成对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抵御海潮、风浪自然灾害,促进沿海生态环境改善。

1)本工程区域红树林湿地保护范围

(1)红树林自然区域;

(2)已在沿海潮间带生长的红树林;

(3)红树林地,含生长红树林的滩涂、湿地和县级以政府规划用于恢复、发展红树林的滩涂、湿地;

(4)在红树林栖息、觅食和过往停留的候鸟及各种野生动物。

本保护范围内红树林是指分布在潮间带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2)红树林湿地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项目施工人员保护红树林的意识;

(2)与当地林业部门协商,组织职工进行植树造林,增加红树林植被;

(3)惩罚毁坏林木者,减少红树林破坏程度。

3)红树林湿地区域内施工三项禁止

(1)禁止非法砍伐红树林;

(2)禁止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林带内猎捕鸟类等野生动物、捡拾鸟卵和雏鸟、毁巢,禁止以鸣笛、追赶等方式惊吓野生水禽,干扰鸟类觅食、繁殖;

(3)禁止非法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用地。因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地的,应当提交申请报告书,按照审批权限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

2.5白海豚专项保护措施

大风江大桥施工区域可能出现中华白海豚,因此在施工前需做好白海豚保护预案。

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禁止捕捉、杀害中华白海豚;

3)禁止油污和有毒物质泄漏到海水中,大型机械设备要有有效措施防止机油外漏。

3结论

广西滨海公路建设施工要实现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执行决策层的环保责任制

本项目在规划明确提出“车在海边走,人于画中游”的“近海、贴海、见海”观赏性旅游道路的主题思想,使全体建设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

通过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和义务,做到层层落实、管理、分工负责。形成从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及科研“五位一体”的环保管理模式。

3)组织开展环保培训工作

通过学习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法规、条例,明确工作原则,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总之,广西滨海公路建设须采取环保措施合理、科学、可操作,才能达到公路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4

我国拥有绵延20000公里的海岸线,海岸之外又有广袤的海洋管辖范围。这些海域不仅对民族的生存繁衍、经济收入、往来交通提供重要的便利,更是世界海洋生态发展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海洋生态环保管理的任务繁重、意义深远,长远来看对包括炎黄子孙在内的世界人民都至关重要。

同时,我国的海洋生态管理制度仍存在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包括:目前各级海洋局拥有围填海及其它海洋工程全链条的所有审批权限(用海申请、用海规划、海洋环评、海域使用权、海洋保护区管理、无居民海岛利用等),海洋环评环节被忽略或轻视,海洋占用比陆地相对宽松、规划环评现阶段未能起到有效的约束评估作用。

建议的背景及原因:

1、目前各级海洋局拥有围填海(及其它海洋工程)全链条的所有审批权限,覆盖了用海申请、用海规划、海洋环评、海域使用权、海洋保护区(含海洋生态红线)管理、无居民海岛利用等。虽然各级海洋局绝大多数情况下恪尽职守,但囿于人力资源有限、海洋面积广阔等因素,一些管理疏漏已不可避免地发生。特别是,围填海的审批环节因高度集中在一个部门,导致了“海洋环评”往往从属于用海规划、海域使用权审批等其它环节,起不到环评制度本身检视、筛选、控制项目上马的应有作用,一些地方甚至以“取得了用海规划审批、取得了海域使用权证”等程序代替“海洋环评”审批而直接开展实施围填海,对我国沿海岸线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大量不可逆的损失。

2、即便各级海洋局拥有丰富的人力财力去实施管理“海洋环评”,“海洋环评”与各级海洋局本身“海洋开发利用”的根本目标存在一定的相悖,并在实际行政过程中令海洋局内部不同部门间产生为难——负责海洋环评审批的部门容易落入“跟随审批”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环评制度的客观性、降低了环评对项目筛选的作用。

3、目前的规划、规划环评制度存在一个重要的漏洞,即海洋比陆地宽松、海洋规划环评比陆地规划环评门槛低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海洋连片开发所需通过的《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面积可以在百公顷至数万公顷不等,而国有建设用地(陆域)上的要求相对严格、面积限制严格、审批层级较高也牵涉更多部门。规划、规划环评制度在海洋方面出现的“空子”,直接鼓励了沿海各省地方政府将大型用地项目指向海洋,不仅冲击了国有建设用地政策的严肃性,还造成了近岸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围填海面积每年等于新造“一个香港”(约1000平方公里)的失控后果。因此,从制度设计层面,将陆地和海洋等量齐观、给陆地规划和海洋规划设定同等的门槛难度,对国家的领土和领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当前沿海各省地方政府,对《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尺度不一,有的完成了区域规划就绕开项目海洋环评直接开展围填海(例:江苏条子泥垦区一期建设项目),有的不进行规划而拟就单个项目做海洋环评后直接开展围填海(例:深圳机场三跑道工程填海、深圳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项目),有的在海洋环评环节“化整为零”以便降低审批级别(例:东莞粤港澳文化节填海项目),等等。乱象的背后,主要原因是“海洋环评”职能糅杂在各级海洋局的众多职能中,“规划必须前置于项目”的常规要求未能移植到海洋管理体系,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

5、世界各地几乎无一例外,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普遍性要求不因项目的海陆位置而不同。例如,美国的海洋石油开发、海上风电、海岸建设,均由国家环境保护署(epa)负责环评审批;加拿大的海上项目环评与陆地项目一样,由各省的自然资源局(DnR)负责;德国的海上项目统一由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建筑和核安全部(BmUB)负责;澳大利亚对于其整个南极周边海域的环评开发管理,均有澳大利亚环境与能源局(Departmentoftheenvironmentandenergy)负责;英国相关事务由英国环境署(environmentagency)负责;而在中国香港地区,包括填海、港口、跨海大桥在内的全部环评均由特区政府环保署(epD)负责审批和监管,不分陆地或海洋。

鉴于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简称“海洋环评”)的受理、审批、验收、监督权限,建议通过《海洋环境保护法》适当条款的修订,由国家海洋局、省级海洋局移交至环保部、省级环保厅,从而更好地发挥环评程序在海洋工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2、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规定和精神,将现行力度较弱的“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或报告)”全面升级为“海洋规划环评”,参照在全国施行的规划环评政策,逐步全面将“海洋规划环评”的审批前置于“用海规划”审批、并作为单个围填海项目环评前的必要条件。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5

关键词:红椿(toonaciliataRoem.);种群结构;数量动态;预测;九宫山

中图分类号:S792.33+5(634tS)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0-187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19

DistributionpatternandDynamicsestimationoftoonaciliatapopulationinJiugongmountainnatureReserve

CaiJing-yong1,wanGYang1,RUanwei-zhen2,SHUJian-min3,YinXi1,HUanGFang1

(1.HubeiVocationalCollegeofeconomicalengineering,wuhan430200,China;2.tongshanForestryBureau,tongshan437600,Hubei,China;3.JiugongshannatureReserveadministration,tongshan437600,Hubei,China)

abstract:ByfieldsurveyandstatisticdataanalysesoftoonaciliataRoem.populationinJiugongmountainnatureReserveinHubeiprovince,theage-classstructurefigurewasdrawn;andthequantitativeanalysesofplantindividualsandchangedynamicsindifferentageclasswereconducted;thelifetableinspecifictimespectrumofthepopulationwasmade,andthesurvivalcurve,survivorshipfunctionandlife-expectationfigureswereanalyzed.theresultindicatedthatfirstly,thesurvivalnumberofage-classⅠaccountedfor45.64%ofthetotalnumber,whileageclassⅡtoⅣaccountedfor28.20%;ⅤtoⅥaccountedfor13.33%,ⅦtoⅫaccountedfor12.82%.thedynamicchangeindexoftheagestructureofthepopulationVpi=45.96%>0andVpi′=3.83%>0,withV1surgingtothehighest62.92%,indicatingthepopulationwasingrowthform.Second,thesurvivalcurveofthepopulationwasinaccordancewiththecurveofDeeveyⅡ,withnx=8.448e-0.09x,R2=0.956,revealingacomparativelystablemortalityrateinthelifehistoryofthet.ciliatapopulation.third,livabilityfunctionS(i)wereinmonotonicdecreasewhileaccumulativemortalityrateinmonotonicincrease,andthechangingextentoftheformer5age-classeswassharperthanthatofthelatter,withF(i)reaching0.881onlyonage-classⅥ;themortalitydensityfunctionf(ti)descendedgraduallywiththeage-classandstabilizedat0.003ontheⅧageclass;thehazardratefunctionλ(ti)had3samepeakvalues,0.250ontheⅤ,ⅦandⅪage-classes,showingthesametendencywiththepreviousquantitativeanalyses.Fourth,thetime-dynamicexpectationofthepopulationtoⅡ,Ⅳ,ⅥandⅧageclassesshowedaapproximatetrendofincreaseing,decreaseingandthenstabilizing,developinganagingtendency.theresearchdemonstratethatthet.ciliatapopulationofJiugongmountainwasregulatedwithaspecificenvironment,whichassistedtoenhancethelightconditionofthesaplings,andenvironmentalsievesoflightandcompetitionbetweenbothintraspecificandinterspecificplantsbecamerestrictionfactorstothemiddleage-classes,butthepopulationwasstillingrowthformwithanagingtendency.therefore,targetingatgrowthanddevelopingcharacteristics,appropriatemeasuresaresupposedtotaketomaximizetheecologicalbenefitsofthepopulation.

Keywords:toonaciliataRoem.;populationstructure;quantitiesdynamics;estimation;Jiugongmountain

种群生态学研究是濒危树种保护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保护策略制定的基础,其对于分析濒危物种灭绝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1]。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是研究种群结构及动态变化的重要工具,它能直观展现种群各龄级的实际生存个体数、死亡数及存活趋势[2]。植物种群的现实存在状况不仅反映了种群的结构和生命过程,也反映出植物与环境间的适应关系。时间序列分析能有效地对种群数量动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可为深入研究物种的濒危机制及其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红椿(toonaciliataRoem.)又名红楝子,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Roem.)落叶或近常绿高大乔木,是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中国桃花心木”之称[3,4]。红椿天然分布范围从印度经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5],在中国分布不广,仅呈天然零星分布,但发展潜力很大;不过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以及天然更新较慢,其数量不断减少。红椿属于强阳性树种,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材质坚韧,纹理美观,可高达30m,是中国南方的珍贵用材树种。目前国内对红椿的研究主要涉及植物生理、种质资源、育种造林、药物化学等方面[6,7],生态学方面研究相对滞后。在植物种群结构与数量特征及预测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做过广泛研究[8-11],但红椿天然群落状态、种群结构以及濒危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鉴于此,课题组对红椿种群龄级结构数量进行了动态预测,以此探讨红椿的濒危因素,旨在为红椿的经营管理及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该地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9°19′27″-29°27′08″,东经114°23′35″-114°39′48″,海拔高度117~1656.7m[12,13]。该区域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山地气候特征显著。全年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400~2000mm;年均日照时间1600h,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多暴雨[14]。年均温度14.4℃,其中7月平均气温26.5℃,1月平均气温1.9℃[12,13]。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主要是发育于花岗岩的砂壤土,东部少数地方为页岩发育的山地黄棕壤,土质疏松、肥沃、湿润[14]。试验所选择的研究样地位于保护区石龙沟,其海拔519~545m,土壤为山地黄棕壤[15]。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代表性乔木植物为红椿,青冈栎[Cyclobalanopsisglauca(thunb.)oerst.]、柃木(euryajaponicathunb.)、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Lindl.)Schott.],色木槭(acermonomaxim.)、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等,红椿为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

1.2野外调查方法

九宫山天然红椿群落为目前保护区内仅存的红椿群落,群落沿西南向东北的溪流呈狭长连续分布,坡向东南,群落沿溪边长约60m,宽约26~32m,总面积约为1800m2。鉴于样地的不规则分布,同时为便于研究,取样覆盖了全部红椿存活植株,并在群落中设置2个20m×20m的规则形状地块为样地,样地基本情况见表1。在每块样地内再划分5m×5m的样方,共计32个。对样方内的红椿实施每木调查,对胸径≤2.5cm的红椿植株测定地径、高度;对胸径≥2.5cm的红椿植株记录树高、胸健⒐诜、枝下高、分枝角等指标,统计数据取均值。记录环境因子,对林下的乔、灌、草、藤本植物也分别每木(株)调查统计。

1.3龄级划分及动态特征

前人对红椿胸径与年龄进行了拟合,以“空间替代时间法”得出年龄与胸径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16];因此试验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法”对红椿立木依胸径大小进行分级,以立木龄级结构代替种群径级结构分析红椿种群的动态特征[17,18]。具体方法是从第二径级开始,以胸径5cm为步长依次增加一级,即Ⅰ(幼苗级,胸径

采用陈晓德[19]和Leak[20]的方法,推导红椿种群年龄结构的动态指数,分别是:

Vn=■×100%,

Vpi=■・■(Sn・Vn),

式中,Vn表示种群从n到n+1级的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表示整个种群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Sn和Sn+1分别表示第n到第n+1龄级种群个体数。当考虑外部干扰时,

V′pi=■,

p=■,

式中,K为种群龄级数量,Vpi与Vn取正、负、零值的意义分别反映种群或相邻龄级个体数量的增长、稳定、衰退的动态关系。p为种群对外界干扰所承担的风险概率(对干挠抗敏感性指数),当p值最大时,对种群动态V′pi构成最大的影响[17]。

1.4编制红椿生命表

编制红椿种群静态生命表,在特定时间内的生命表包含:x为龄级内径级值;ax为在x级现有个体数;lx为在x级开始时标准化存活个体数(一般转换为1000);dx为从x到x+1龄级间隔期内标准化死亡个体数;qx为从x到x+1龄级间隔期间死亡率;Lx为从x到x+1龄级间隔期间还存活的个体数;tx为从x龄级到超过x龄级的个体总数;ex为进入x龄级个体的生命期望或平均期望寿命;Kx为损失度[21,22]。

1.5种群生存及数量动态预测

在种群静态生命表的基础上,引入生存分析中的4个函数,即种群生存率函数S、积累死亡率函数F、死亡密度函数f和危险率函数λ[17],公式如下:

S(i)=S1×S2×…×Si,

F(i)=1-S(i),

f(ti)=(Si-1-Si)/hi,

λ(ti)=f(ti)/S(ti)=2qi/hi(1+pi),

式中,hi为龄级时间长度,qi为死亡频率。

根据上述4个生存函数的估算值,绘制生存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

运用一次移动平均法[10,23,24]对红椿种群各龄级数量进行预测,公式为:

mt(1)=mt-1(1)+■,

式中,mt(1)是近期n个观测值在t时刻的平均值,称为第n周期的移动平均。课题组以n值为各龄级株数,t分别取种群Ⅱ、Ⅳ、Ⅵ、Ⅷ龄级的时间,对未来种群存活植株实际数量进行时间模拟预测。

2结果与分析

2.1红椿龄级与种群动态

红椿种群龄级存活情况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九宫山红椿种群随年龄增加,各龄级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其中龄级Ⅰ的幼苗阶段个体植株占总存活植株的45.64%,幼树阶段个体(龄级Ⅱ~Ⅳ)占总存活植株的28.20%,中树阶段个体(龄级Ⅴ、Ⅵ)占总存活植株的13.33%,大树阶段个体(龄级Ⅶ~Xii)占总存活植株的12.82%,说明红椿种群处于稳定增长阶段。种群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显示,从龄级Ⅰ到龄级Ⅻ的相邻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n)分别为62.92%、57.58%、42.86%、-33.33%、-14.29%、28.57%、50.00%、20.00%、25.00%、33.33%、50.00%,整个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45.96%。总体上看,VⅠ、VⅡ、VⅢ表明红椿种群幼苗丰富,幼苗到幼树阶段增长较好,天然更新较强。虽然有VⅣ与VⅤ龄级间的动态存在波动,表现在Ⅴ龄级与Ⅵ龄级上,但整体上该种群属于增长种群。在考虑潜在外部干扰的前提下,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pi=3.83%>0,表明在具有外部干扰背景时,种群仍保持明显的稳定结构。种群结构对干扰抗敏感性指数p=0.083,表明红椿种群对外界干扰敏感程度较高。不过在超出极限钐的干扰出现时,种群稳定存在一定的风险。

2.2红椿种群生命表与存活曲线

由于静态生命表本身反映的是种群特定阶段,因此调查可能存在系统误差,如生命表中出现死亡率为负的情况。对于此,wretten等[25]认为,生命表分析中产生负值,表明种群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发展或衰落之中。实际调查中,在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红椿种群的调查数据里发现在Ⅴ龄级、Ⅵ龄级的个体数量出现波动,分别小于Ⅳ龄级、Ⅴ龄级存活数。据特定生命表假设,年龄组合是稳定的,各年龄的比例不变,因此个体数量在Ⅰ~Ⅵ龄级进行匀滑处理[22]。累积存活数∑axi=170,区段组中值为28,区段存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值为81,区段每龄级存活数的差值为13.5≈14,据修正后得到ax′,具体见表2。

存活曲线是反映种群个体在各龄级存活状况的曲线,是根据生命表、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种群特定年龄死亡率的。试验以龄级为横坐标,以存活量的对数为纵坐标,根据生命表数据,绘制出存活曲线,具体见图2。

将九宫山红椿种群存活曲线与Deevey存活曲线叠加后发现,种群的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Ⅱ和Ⅲ型曲线之间。采用Hett等[26]的检验估算方法,用指数函数方程式和幂函数方程式:

nx=n0e-bx,

nx=n0x-b,

对DeeveyⅡ型和Ⅲ型存活曲线进行检验,得到:

nx=8.448e-0.09x,R2=0.956,F=220.580;

nx=8.886x-0.382,R2=0.756,F=30.954。

结果显示,指数函数方程的F值和R2值都大于幂函数,表明红椿种群的存活曲线更趋近于DeeveyⅡ型,说明红椿种群在生活史各个阶段具有较为稳定的死亡率。

2.3红椿种群生存分析及数量动态预测

红椿种群的4个生存函数估算值见表3,4个生存函数动态变化比较见图3。从表3、图3分析可见,红椿种群的生存率函数S(i)随龄级增加而逐渐趋于0,相应的积累死亡率函数F(i)随龄级增加逐渐趋于1。图3里的红椿种群生存率函数S(i)呈单调下降,相应的积累死亡率F(i)呈单调上升。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前期高于后期,Ⅰ~Ⅴ龄级种群的积累死亡率上升较快,后期趋于平稳。生存率函数值前期下降迅速,到Ⅴ龄级时仅为0.167;积累死亡率与生存率函数形成以x=0.5为轴的2条对称曲线。红椿幼苗到幼树阶段种群的积累死亡率函数值升高较快,到Ⅴ、Ⅵ龄级已经达到0.833、0.881。种群死亡密度函数f(ti)随龄级逐渐下降,表示种群进入成年期,较大径级植株进入乔木层上层,生存率上升,死亡密度下降,到Ⅷ龄级后稳定在0.003;而危险率函数λ(ti)出现Ⅴ、Ⅶ、Ⅺ龄级的3个峰值,均为0.250,说明中树级(Ⅴ~Ⅶ龄级)发展到大树阶段后,种内竞争及外界因素作用较为激烈,尤其是光照条件的竞争加剧,危险率相对较高。在前述的种群动态量化分析中,VⅣ=-33.33%,VⅤ=-14.29%,VⅥ=28.57%,可以说明种群Ⅴ~Ⅵ龄级处于2个衰退期,VⅥ表明Ⅶ龄级的较低增长期,其结果与生存分析一致。而Xi龄级的危险率函数峰值高,说明外在干扰的因素较强,尤其与人为干扰有关。

2.4红椿种群数量动态预测

以实地调查各龄级数量为纵坐标,以龄级为横坐标,按一次移动平均法对种群未来个体数做预测评估。绘制九宫山红椿种群Ⅱ、Ⅳ、Ⅵ、Ⅷ龄级时间后的各龄级与个体数的关系图,结果见图4。从图4分析可见,每个预测龄级对应的红椿个体数都出现了增长。例如,原数据Ⅱ龄级为33株,预测8a后为61株。这主要是由于红椿幼苗个体储备丰富,能够补充各龄级个体自然死亡造成的损失。虽然现实各龄级对应的若干年后红椿数量随龄级增加,但表现为随龄级加大数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呈逐步平稳的趋势,老龄个体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虽然在现有的生境状况下,种群的稳定性可以维持,但随老龄个体的增加,如不采用人为“正向”干扰机制,种群必将趋于老龄化。

3小结与讨论

种群的龄级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和死亡率曲线是物种种群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湖北省已调查的9个红椿群落中,九宫山红椿种群密度最大。对九宫山红椿群落结构动态量化分析后发现,除中间龄级出现波动外,整体上红椿种群属于增长种群,在具有外部干扰情况时,种群仍保持明显的稳定结构,其干扰抗敏感性指数p=0.083,明显高于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的同类红椿种群。具体来看,Ⅰ龄级幼苗个体数量较多,Ⅳ龄级虽然幼树损失较多,但未出现恩施七姊妹山地区红椿种群中间龄级连续断代的现象[27],成树龄级个体数量稳定。在经过一定人为干扰(修建旅游步道)后,种群仅在Ⅳ~Ⅴ龄级幼树向中树发育阶段完成自疏,使得中间龄级植株丧失较多;经过自疏后的种群相对稳定,但种群老化问题突出,已知濒危植物的大多数种群年龄结构呈现衰退趋势[28];九宫山红椿种群也不例外,其在生活史各个阶段具有较为稳定的死亡率,但是种群老龄化仍是种群发展趋势。

濒危物种必然囿于自身生理特点和对生境条件适应的局限性,红椿的独特生理特点正是环境选择的结果。首先,种子和根系萌蘖繁殖是红椿种群的主要更新方式。红椿种子结实率高,随风传播,部分种子发育成幼体。同时红椿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林下幼株中会萌发一定数量的根蘖苗,保证了幼苗的充足补给。其次,九宫山红椿群落环境条件独特,坡向东南,坡度为26°~32°,中下坡位,改善了红椿林下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条件,林中的幼株大部分能够通过光照环境筛。但中间龄级植株在进入主林层之前,光照条件变化,只有部分植株能够通过光照环境筛和种内种间竞争。因此,Ⅲ~Ⅶ龄级时红椿幼树数量下降明显,部分幼树进入主林层之前就已逐渐死亡。

生态系统种群结构直接影响群落结构,并能体现群落发展演替趋势[29]。以红椿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是湖北省重要的地带性植被和珍贵的乡土树种基因库;本研究的红椿种群静态生命表、生存函数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不同阶段种群的生长发育特征,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经营和保护措施。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其种群的适应机制、群落演替和地带性植被的有效保护与利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ZHanGJt,RUwm.populationcharacteristicsofendangeredspeciestaxuschinensisvar.maireianditsconservationstrategyinShanxi,China[J].populationecology,2010,52(3):407-416.

[2]manUeLC,moLLeSJ.ecology,Conceptsandapplications(2nded.)[m].newYork:mcGraw-HillCompanies,2002.

[3]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4]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797.

[5]树木学(南方本)编写委员会.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6]周火明,陈松,付翠林,等.红椿和毛红椿栽培与药用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4,6(4):57-61.

[7]ZHaoBJ,ZHenaG,HeRX,etal.Researchongeneticphysiologicalecologyofpreciousspecies:toonaciliataandtoonaciliatavar.pubescens[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16(5):997-1001.

[8]赵志刚,郭俊杰,曾杰,等.广西大明山格木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数量动态特征[J].林业科学,2014,50(10):1-7.

[9]程红梅.大蜀山短毛椴n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36(3):341-347.

[10]卢杰,李江荣,郭其强,等.藏东南林芝云杉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J].林业资源管理,2014(4):67-73.

[11]李妍,李登武,韩东辰.贺兰山东坡青海云杉种群动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1):50-56.

[12]杨新国,王建.湖北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类型划分及景观多样性差异原因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3):145-148.

[13]胡静.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3):426-429.

[14]陈进明,刘星,杨春锋,等.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调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2,20(1):62-65.

[15]张光远.湖北省九宫山土壤的垂直分布及其性状[J].华中农学院学报,1984,3(4):58-67.

[16]龙汉利,冯毅,向青,等.四川盆周山地红椿生长特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3):37-41.

[17]吕海英,王孝安,李进,等.珍稀植物银砂槐中国分布区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177-183.

[18]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贵州雷公山d杉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0):2100-2105.

[19]陈晓德.植物种群与群落结构动态量化分析方法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2):214-217.

[20]LeaKwB.agedistributioninvirginredspruceandnorthernhardwoods[J].ecology,1975,56:1451-1454.

[21]洪伟,王新功,吴承祯,等.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群生命表及谱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1109-1112.

[22]吴承祯,洪伟,谢金寿.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333-336.

[23]肖宜安,何平,李晓红,等.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数量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2):252-257.

[24]张文辉,王延平,康永祥,等.濒危植物太白红杉种群年龄结构及其时间序列预测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12(3):361-369.

[25]wRettenS.FieldandLaboratoryexercisesinecology[m].London:edwardandarnadpublishersLimited,1980.44-63.

[26]HettJm,LoUCKSoL.agestructuremodelsofbalsamfirandeasternhemlock[J].Journalecology,1976,64:1029-1044.

[27]汪洋,冷艳芝,宋丛文,等.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33(1):17-25.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6

关键词:中小城市;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近二十年来,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方面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城市化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再次,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崛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空气、水质、噪声、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导致中小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开始下降。因而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不得不摆在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上来。

1、空气污染程度严重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和交通行业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些行业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城市环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目前,我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十个城市中,中小城市占据六个。2013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So2、no2、pm10、pm2.5、Co和o3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酸雨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2、水质污染状况惊人

近年来,随着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用水量迅猛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相应地大幅度增加。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3)公布的数字显示: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2013年,地下水环境质量的监测点总数为4778个,其中部级监测点800个。“水质优良的监测点比例为10.4%,良好的监测点比例为26.9%,较好的监测点比例为23.1%,较差的监测点比例为43.9%,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15.7%.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59.6%”。地下水源差的程度非常惊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下水污染的现状。

3、噪声污染不容忽视

随着交通运输业、工业的发展,噪声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几乎没有一个城市居民不受噪声的干扰和危害。近年来,向环境保护部门举报的污染事件中,噪声事件逐年上升。因此,降低建筑噪声、文化娱乐噪声等带来的危害,也是城市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之一。

4、土壤污染不容乐观

目前,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0.72%。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极其严重。据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点位超标率为19.4%,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占2.9%,以18亿亩的耕地总量计算,中重度污染等耕地约5220万亩,耕地总污染量为3.492亿亩。

5、固体废物污染亟待解决

2013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7701.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2.3%。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垃圾总量世界上数一数二,城镇生活垃圾还在以每年5%-8%的速度递增。实际上,2013年,我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73亿吨,无害化处理量为1.54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不足,以及无害化处理能力不够,固体废物不仅占据大片土地,污染空气、水体、土壤,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小城市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很大一个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因此,在新形势下,破解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我认为必须解决和处理好以下问题:

1、建立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机制

(1)必须建立和完善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的原则”,“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因此,保护环境不仅政府有责,而且企业和个人责无旁贷。在中小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必须有法必依、依法行政,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企业在实施建设、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法必依,必须坚持保护环境优先的原则,在保证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获取经济效益。个人在工作、生活中不仅要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倡导积极向上的绿色生活,自觉实施《“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而且要主动参与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2)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建设

环境保护事业单靠环保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在监察、司法等部门紧密配合下,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齐抓共管,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务实兴邦,空谈误国。认认真真的办事,踏踏实实的工作。污染排放减少了,环境质量改变了,人民群众就满意了。

(3)密切区域协作关系

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的大事。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这自然是好事。全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这才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大局意识,建立城际之间、省际之间等多种区域协作关系和合作模式,统筹兼顾,下好全国环境保护一盘棋。与此同时,我们要密切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区域间的协作关系,积极推进污染防治中的联防联治、共同获益的机制建设,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彻底解决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坚决杜绝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现象产生。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打胜保护环境的攻坚战。不仅使一个城市、两个城市或一个区域、两个区域,而且使全国人民都能共同分享到保护环境带来的实惠、愉悦和幸福。

2、建设生态文明体系不动摇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关键和基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始终不渝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积极推进城市污染防治进程,实施治污、控烟、减煤、抑尘、增绿工程,有效遏制城市空气污染,保障城市饮水安全。积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更好的保护环境,充分发挥出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增强安全意识,牢牢守住生态环境的红线。许多领导为了“政绩工程”,突出经济效益,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固环境保护的防线,最终不能突破五个红线:一是生态红线。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空间管制两类的红线,应当以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为基础;二是准入红线。城市发展要严格禁止或控制重污染行业和项目准入;三是总量红线。以本地的环境质量状况和目标为依据,设定总量红线;四是环境质量红线。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分区域制定差异性的质量目标;五是制度红线。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从政,依法追责。这五个红线就是保护环境的底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就会改观,国家的环境负荷就会自然而然地减轻。

3、依法从政,铁腕执法

过去,环境保护工作受到群众的诟病,一定程度上说是政府重视不够,部门执法不力。因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和震慑力打了折扣,违法的企业和生产经营者被放纵,污染环境的行为不能有效制止。在新形势下,政府领导要把保护环境的工作放在政治高度上认识,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高度负责。环保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挺直腰杆,铁腕执法,对于违法排污的企业和生产经营者要依照法律规定,出硬招,下硬茬。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依法保护城市环境。

4、强化目标考核,实行环境追责

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规范、科学的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标准和机制,建立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让领导干部树立环境优先、保护优先的思想。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从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深刻的教训,我们要认真吸取,不能重蹈覆辙。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单纯地以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政绩评定目标,而且要加大污染防治、环境状况改善、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的比重,实行环境问题终生追责。在目标考核中,引入“一票否决制”,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污染事故,主要领导要引咎辞职或被依法撤职。

对于企业和生产经营者的考核目标,在注重企业和生产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引入环境污染的防治、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的评价要素。对于污染防治工作措施不力或不到位的企业和生产经营者,要批评教育;对于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经营者,要追责到底,迫使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上、法律上付出沉重代价,直至企业和生产经营者慑于法律的威力,自觉守法经营,自觉保护环境,真正走在一条排放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道路上。

中小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是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好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为化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可以起到一个借鉴、参考、示范、引领的作用。2015年1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施行,这对于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绝对是一个有利的推动,但真正要做好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确确实实需要政府、企业、公众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永.浅论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J].科技资讯,2010.

[2]刘先锋.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5例鼻尖圆钝、鼻尖低平的患者初始要求行鼻尖整形术,其中女性30例,男性5例,年龄23~30岁,术前鼻前庭区皮肤均无感染病灶,所有患者近期无感冒、流鼻涕等症状,女性手术避开月经期进行。

1.2手术方法: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采用鼻小柱“飞鸟形”切口,切开皮肤后暴露鼻翼大软骨,切除其间的脂肪、结缔组织及鼻翼大软骨外侧脚的上外侧端。以5-0丝线水平褥式缝合鼻翼大软骨内侧脚、穹窿部,以缩小鼻小柱宽度及延长鼻小柱,移植软骨取自肋软骨者10例,来自耳甲软骨20例,鼻中隔作为供区5例。将切取的软骨按照鼻尖低平的不同程度进行塑形、移植。

1.3结果:术后一周拆除鼻尖缝线,所有患者鼻尖外形良好,经护理干预后没有出现切口感染现象,两例患者术后第2日鼻尖部皮肤轻度红肿,给予对症处理,红肿消退。供软骨区无血肿、穿孔、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切口一期愈合。

2护理

2.1术前护理:要求行鼻尖整形的患者大多是身体健康的爱美人士,对手术抱有较大的期待,甚至是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护理人员要通过耐心的术前沟通来了解患者的求美动机,特别对一些要求较高的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尽量消除其内心深处的明星效应,引导患者以更实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鼻尖的缺陷,从而避免术后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2.2鼻部切口的护理:切口拆线前嘱患者忌辛辣刺激食物,常规给予抗生素静点5~7天以预防切口感染。术后24h密切观察,防止鼻部术区敷料被血性渗出物浸透,如发现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换药,取出鼻孔填塞的纱布,以碘伏消毒切口,重新填塞鼻孔,避免逆行感染。术后3日内应注意观察患者鼻尖皮肤的血运情况,如出现鼻尖部皮肤发红,应及时通知医师,查找原因对症处理,本组2例患者术后第2日鼻尖部皮肤出现轻度红肿,给予酒精湿敷2天后红肿消退。同时要注意保持病室的温度,防止患者发生感冒,以免流鼻涕等污染切口。

2.3鼻尖形态的护理:移植到鼻尖的软骨其血运建立要在10~14天,期间移植物和受区的纤维连接并不牢固,所以要叮嘱患者避免用力擤鼻涕以使软骨移植物活动、偏移,导致手术失败。护理人员在对鼻尖术区进行擦拭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暴力导致移植软骨移位的发生。如早期出现鼻尖软骨轻度移位,可协助医师采用手法复位联合鼻腔填充物固定来尽量矫正移位。

2.4供软骨区的护理:依据软骨来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

2.4.1肋软骨移植的供区护理:术后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切取软骨的季肋部或者平卧位时,常规放置引流条一枚,术后48h内注意观察引流量,如出现较多血性渗出,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置。嘱患者在下床活动、用力排便时用手按压供区,以免切口裂开。术后患者如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打开敷料,仔细检查创口,预防术中损伤胸膜后导致术后气胸的发生,必要时行床旁X线摄影来明确诊断。季肋部术区引流条3天后拔出,切口缝线10天左右拆除。

2.4.2鼻中隔供区的护理:术后以无菌纱布填塞双侧鼻孔,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较多血性渗出影响切口愈合,在换药时,应轻柔取出鼻孔敷料,避免暴力拉扯敷料导致鼻粘膜撕裂,从而发生医源性鼻中隔穿孔。

2.4.3耳甲软骨供区的护理:从耳廓切取软骨作为移植物的来源是当前最常应用的方法,切取得当耳廓形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术后要求加压包扎耳廓术区直至切口拆线,期间如患者主诉切口剧烈疼痛应及时打开敷料,检查是否有血肿发生。加压包扎时要将敷料松软的放置在耳廓前后侧,以免耳廓受压不均造成耳廓软骨变形甚至坏死的发生。耳廓供区术后一周拆除切口缝线。

2.4.4出院指导:部分患者担心出院后鼻尖部不能触碰,担心移植软骨发生偏移,护理人员要告之患者,在术后3周内尽量避免用力擤鼻涕等动作,但出院后日常的洗脸等活动完全可以进行,随着移植软骨纤维连接的牢固性增加,约在术后1个月可以进行日常动作,减少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3讨论

鼻尖的外形在整个鼻形中占有重要地位,黄色人种的鼻尖高度往往达不到鼻长度的1/2,表现为圆钝、低平,近年来,以自体耳廓软骨移植行鼻尖塑形术取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但成功的鼻尖整形术仍离不开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本文35例患者经过术前、术后精心的护理,切口一期愈合,无软骨感染、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洪荣,庞栋.鼻唇沟岛状瓣修复鼻尖及鼻翼缺损患者手术及术前术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3(3):45-47.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8

据了解,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于2003年完成。为进一步摸清“家底”,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湿地保护政策,国家林业局从2009年开始组织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本次调查历时5年,到2013年结束。制定了专门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组建了国家和省级湿地调查领导小组,确定了技术支撑单位和质量检查单位。在遥感数据全国覆盖的前提下,运用3S技术与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一采取了遥感数据室内判读、现地验证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室内修正的工程流程。调查共投入2.2万人、近4亿元,获取成果数据2.6亿条,由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多学科、多行业专家组成的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调查成果科学、准确、真实、可靠。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本次调查将湿地分为5类,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从分布情况看,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我国现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2324.32万公顷。两次调查期间,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现在的43.51%。

对调查成果的分析表明,我国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之中,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我国湿地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隶属于5纲51目266科,其中湿地鸟类231种,湿地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湿地净化水质功能十分显著,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巨大的生态功能;同时,我国湿地储存的泥炭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若尔盖湿地面积80万公顷,储存的泥炭高达19亿吨。

调查结果也同时反映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由于污染、围垦等原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退。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两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呈现减少趋势,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二是湿地保护空缺较大。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我国湿地保护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候鸟迁飞路线、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率仅为51.52%,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率仅为66.52%。全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湿地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从管理角度看,国家还没有出台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但有18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长效机制也未建立,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还十分薄弱,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会上表示,从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湿地保护工作。国家林业局将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扩大湿地面积”的要求,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湿地在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张永利说,下一步,国家林业局将从六个大的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力度更大的措施,加强湿地保护管理。一是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制订更有针对性、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二是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推进湿地保护的制度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使湿地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三是强化依法“治湿”,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四是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五是强调科学“管湿”,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模式、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等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整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张永利说,湿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合理利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全国湿地保护面积达到2324.32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43.51%。许多重要的自然湿地得到抢救性的保护,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得到较好的维持。在湿地开发方面,湿地提供的清洁淡水支持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湿地种植业、养殖业、制药业等也是我国人民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湿地生态旅游也成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张永利指出,在开展湿地合理利用时,必须统筹考虑湿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时,首先要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的办法,把重要的湿地抢救性地保护下来。其次,要把湿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把湿地保护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纳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给予投入等方面的保障。第三,积极推动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把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平衡好。第四,要严格规范湿地开发利用行为,制订能够确保湿地科学合理利用的相关政策,总结探索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模式。

在谈到湿地保护红线时张永利认为,落实湿地保护红线,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措施保障。

张永利说,所谓生态红线,就是保持生态安全的底线。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主要部门,国家林业局在刚刚制订出台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中划定了湿地保护红线。根据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初步结果,结合我国国情,经过专家论证,国家林业局划定的湿地保护红线是,到2020年中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划定这条红线是遏制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趋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湿地保护红线既是限制开发利用的“高压线”,又是维护基本生态平衡的“安全线”;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线”,也是实现有序发展的“保障线”。

张永利指出,划入红线内的湿地资源并非完全不能开发利用,但开发利用是有条件的,是适度的、科学的、合理的,并应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明确利用湿地的范围、时间、强度、方法等,使湿地利用严格限定在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不言而喻,划定生态红线,并落实好这条红线,绝对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办法、措施和工作紧紧跟上。

当前,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威胁呈增长态势,影响湿地的主要威胁因子已经从污染、围垦、非法狩猎三大因子变化为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五大因子。

张永利说,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对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的湿地资源进行了摸底。两次调查结果在进行同口径对比,即在相同的湿地类型、相同的地块、相同的起调面积的前提下进行比较时,发现全国的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除了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主要原因。

张永利指出,目前来看,围垦和基建占用仍然是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两个最关键因素。围垦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大江大河的两侧以及湖泊的周边地区,基建占用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结果的数字对比显示,近10年来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由12.76万公顷增加到129.28万公顷,增长了近10倍。

张永利说,调查显示,我国湿地生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湿地生态状况按照好、中、差3个档次进行简单分类,我国的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评级为“好”的湿地占到湿地总面积的15%,评级为“中”的占53%,评级为“差”的占32%。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在会上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与恢复计划投资12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5亿元,共738个项目,目前已完成115个。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9

贵州颜色

贵州是什么颜色的?绿色!每一个到过贵州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贵州多绿,全省森林面积超过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多绿也意味着多山,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支离破碎且贫瘠,“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勤劳的贵州人民常年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找食,对抗着贫困与落后。

要发展还是要青山绿水,曾经是摆在贵州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在这方贫瘠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经济如何发展,人民如何富裕,社会如何稳定,如何让这一方水土成为人民同步小康的载体?这些,都是贵州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难题!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是发展的底线,贵州过去发展慢、欠账多,实现同步小康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长期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生态的底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路子。从此,绿色不但是贵州大地的颜色,也是贵州奋进的底色,更是贵州发展的原色!

绿色保障

“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2016年1月28日,贵州省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报告中这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贵州省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

2009年,《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该条例不仅为赤水河的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为贵州生态文明立法提供了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2014年5月17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1日实施。作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法,条例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开创性和地方性: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突出了加强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强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环境信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这些内容,国家之前都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贵州的大胆探索,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律提供了借鉴。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2015年11月,贵州省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贵州将立足省情,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贵州,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今天的贵州,向世界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淘汰落后产能729万吨,建成126个重点减排工程。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营造林454万亩,治理石漠化105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2235平方公里……

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

贵州大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贵州以丰富旅游的生态和人文内涵,用凉爽的天气、清新的空气,赢得更多人气和财气,“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正越来越彰显其魅力,2016年年初在《纽约时报》公布的52个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贵州入选,这个有着公园省美誉的地方,正在聚焦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让我们用以下数字来描述贵州的独特:贵州拥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2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茂兰等10个部级自然保护区;黄果树、荔波樟江、都匀斗篷山等18个部级风景名胜区;遵义、镇远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9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8000个少数民族文化古村寨等――这些数字,折射着贵州的神奇与厚重,也证明了“公园省”绝非浪得虚名。

贵州是天然的大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也是一座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散布贵州的各大自然保护区,既有古朴的原始风貌,又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既有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更有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贵州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的世界最大种群分布地;草海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同时,梵净山冷杉、秃杉、珙桐等被国家列入抢救性保护目录的濒危珍稀野生植物物种资源,也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贵州,一张随手拍摄的照片就是一张明信片,国家公园省名副其实。

生态文明新旅游

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又保护好生态,贵州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让两者奏响优美的和弦。

“天下第一瀑”黄果树大瀑布一直在变,在变大,在变美,在变绿。如今,漫山的绿色与白色瀑布融为一体,飞流直下气势更显磅礴。

为了还原黄果树的美,安顺市政府贯彻“人搬走,绿回来”的政策,这六个字,看似简单,却扎扎实实地体现了对生态发展理念的执行。经过改造后的黄果树大瀑布景区,不仅可以正面感受大瀑布的气势,更可以“慢游”品味黄果树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三湾一水几分田,十里河溪鹭跃鸣。”这是黄果树国家公园的愿景。现今,这一愿景正逐步实现,今年5月1日,黄果树国家公园一期正式运营。观景平台、步行栈道初具规模,穿行期间,可俯瞰河谷,亲近花海。整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黄果树各大景点将串联起来,游客可在内徒步、露营等。

从罗洪桥出发,徒步穿过栈道,通过霞客亭直通古榕园,坐在听瀑亭,听水声隆隆。前行不远,走进沐雾亭,扶栏远眺,瀑布美景映入眼帘,阵阵水雾融着树花草的清香扑面而至。边走边赏景,缓步而行,到了栈道末的亭台中,可在发呆亭中坐下来,歇歇脚,回味美景,发发呆……

黄果树最美的当然是大瀑布,但贵州吸引你的绝不仅是大瀑布。

无可复制的生态王国梵净山,这一座拥有传奇故事的大山,它傲视苍穹,左揽乌江、右怀锦江。梵天净地佛门依,云雾缭绕景色奇,蘑菇金顶显雄伟,更有奇幻如海云。

森林覆盖率90%以上,每立方厘米含12万~18万个负氧离子,它不愧为“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

梵净山有99条溪泉,经年不绝穿行在莽莽群山间,颇具“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为这片秘境增添了无穷活力,溪泉水清冽甜美,均可直接饮用。

全世界仅存的800多只黔金丝猴,惬意地生活在梵净山的原始森林中,与珙桐树、红豆杉等2600多种生物一起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尽情述说着“生态王国”千古传奇。

“中国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风情万种。饮一口苗岭的神泉,流淌在苗岭山中,呼吸着浓浓的雷公山的仙气,细细品味菜香、松香、酒香、磨香,只想醉去,不想醒来。呼吸新鲜空气,喝着山泉水,吃的是野生生菜……这种美梦般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千户苗寨唾手可得。

一直以来,千户苗寨都是以水稻种植为主,是雷山县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苗寨发展工业无条件,做大农业品牌无土地,面临着现实发展困境。根据苗寨的现状,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雷山县一方面加大对西江苗寨基础设施投入,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力度,重点推进道路修复、房屋修复、环境绿化、风雨桥美化、卫生净化、居民民族特色化、风景田园化等为主的“两修、五化”建设美化工程,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变好了,留得住游客;民族文化留下了,留得住乡愁。如今,西江苗寨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了生态民族旅游,实现了群众致富、增加地方收入的目标。

“中国锥形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气势恢宏。秀美的山峰,古朴的村寨,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浑然一体连成一片,闻着阵阵稻田清香,游历山间仿佛进入了画中。穿越24.4公里徒步栈道,那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壮丽奇美。作为部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万峰林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这里的美不掺杂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是天然的生态之美。拥有了干净的水,花草树木,再有温暖和煦的阳光,这才是生活的本真。

喀斯特山地向来以生态脆弱、难于种植为显著特征,而以万峰林为代表的黔西南,同时以其峰林磅礴之魅、民族文化之魅和自然生态之魅,在北纬25度线上成就了世界喀斯特山地的生态明珠。这一切,得益于黔西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组合,更缘于峰林里布依族、苗族人崇拜自然、敬畏山水的天人世界观,缘于发展中对“严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坚守。

生态红利

生态红利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准,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跌破“金饭碗讨饭吃”困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贵州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黔南国家农业科技园依托生态茶叶种植、特色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特种水产养殖业等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重点打造生态茶叶产业园、特色蔬菜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及大鲵养殖示范基地“三园一基地”。到2017年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4.04亿元,年接待游客3万~5万人次,解决2万人就业。依托科技,这里将走出一条高效、低耗、轻污染的新型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示范,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能源物资消耗,改善土壤质地,缓解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的问题,从而彻底告别传统农业低效高耗高污染的模式,走向绿色崛起的未来。

铜仁市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带动,相继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创新农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方式,不断将生态文明转变为优势资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2015年,梵净山所在的铜仁市共接待游客3100.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收入240.18亿元,同比增长23.5%,分别是2010年的3倍、4倍。旅游收入增速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三。

生态红线保护条例篇10

【关键词】进口;设备;电击防护;检验

1.前言

为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进口电气设备入境时,须经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或销售。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是指以风险控制为目标筛选出的若干项用于验证进口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的集合。

产生电击危险的主要原因是人体与以下要素的接触:⑴带电部件(直接接触);⑵故障条件下(如绝缘失效,短路,过载)变为带电的部件(间接接触)。进口电气设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来自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的电击。

2.直接接触的防护

2.1直接接触的防护方法

带电件是指正常工作状态时带电的部件。带电件直接接触的防护包括:⑴用外壳作防护,带电件安装在符合要求的外壳内,其直接接触最低防护等级至少为ip2X或ipXXB;⑵用绝缘物作防护,用符合要求的绝缘物将带电件完全覆盖,只有破坏性办法才能去掉绝缘层;⑶用阻挡物(obstacle)作防护,但它只能防止无意的直接接触,不能防止有意接触;⑷残余电压的防护,电源切断后残余电压>60V的带电件必须能在规定时间(一般5S)内放电到

2.2直接接触防护等级的表示

ip代码(internationalprotectioncode)是GB4208标准用于标识外壳(enclosure)防护等级的型式,一般由ip和二个特征数字及附加字母组成。第一位数(0-6或X)表示防止人体触及外壳内带电部分的程度,第二位数(0-8或X)表示防止水进入外壳内的程度。

ip2X的第一位特征数字2表示能防止手指触及壳内带电部分,第二位X表示无需专门防止水进入外壳。ip22的第二位特征数字2指15°防滴水能力,要求当外壳从正常位置倾斜在15°以内时,垂直滴水无有害影响。ipXXB使用了附加字母B,而省略了二位特征数字,附加字母B表示能防止手指接近危险部件。ipXXB和ip2X在此处具有同等意义。

2.3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

(1)总的原则:任何带电件不能被人体所触及。

(2)只有当所有带电件直接接触的防护等级至少为ip2X或ipXXB时,才允许不用钥匙或工具和不切断带电部件去开启外壳。检验电柜柜门及其他带电件外壳是否需要用钥匙、工具才能开启,或安装有开启时切断电源的联锁装置。如果是则符合规定。如果不需任何工具或钥匙即可打开,也未安装切断电源的联锁装置,则应检验开启后所有带电件直接接触的防护等级应≥ip2X或ipXXB,实际检验中可理解为:开启外壳后,手指应不能触及壳内带电部分。

(3)设备的电柜的外壳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2。检验中可理解为:手指应不能触及外壳内带电件或运动部件,且电柜15°倾斜后能防止垂直滴水进入。检验电柜外壳有无孔、槽等开口,检验开口是否满足ip22。在无防护等级试验条件的现场,可以先量出开口的尺寸,然后估计直径12mm长度80mm的固体异物能否接触带电件或直径12.5mm的球形能否完全进入开口,如果能进入,可判定不合格。然后检查开口有无挡水结构,如果没有,外壳从正常位倾斜15°,垂直滴水可进入电柜,无法满足ipX2,可判定不合格。

(4)用绝缘物将带电件完全覆盖作防护的,绝缘物应能经受设备使用过程中对其的正常损害而不降低绝缘度。漆不能视为绝缘物。

(5)应检查技术文件或实物,确认是否存在电源切断后残余电压会大于>60V的带电件(如大容量电容器)。如有,则应检查技术文件或实物,确认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残余电压防护。一般要求电源切断后残余电压>60V的带电件须能在5S内(插头/插座在1S内)放电到

(6)内装电气装置的设备的外壳的门或盖上应标记“当心触电”闪电警告标志,装有电源切断开关的外壳可省略该标志。

3.间接接触的防护

为预防故障条件下(如绝缘失效,短路,过载)变为带电的部件可能与人体接触产生危险,设备至少要采用以下防护措施之一:⑴采用Ⅱ类设备或等效绝缘或电气隔离;⑵故障条件下极短时间内自动切断电源,如采用过电流保护器件、保护联结电路。保护联结(protectivebonding)是防止来自间接接触的的电击的最基本措施,应该是检验的重点。

3.1保护联结电路

设备的电气装置上有一些可触及的、正常工作状态不带电、但故障状态下可能带电的可导电部件,称为外露可导电部件(exposedconductiveparts)。

设备上有一些可触及的、本身不是设备的电气部件、但特性是可导电物质的部件(如金属),称为外部可导电部件(extraneousconductiveparts)。

如果绝缘失效,可触及的外露、外部可导电部件可能带电造成电击,因此所有外露可导电部件、外部可导电部件应该接地。方法是:用导线(称为“保护导线”)把所有外露、外部可导电部件连接在一起,最终接到一个总接地端子,通过总接地端子上的“外部”保护接地系统实现保护接地。这样组成的一个电路系统称“保护联结电路”。

3.2保护联结电路的连续性

任何情况下,不应使保护联结电路连续性中断。禁止开关器件和过电流保护器件(如熔断器)接入保护联结电路。

所有的外露可导电部件、外部可导电部件应连入到保护联结电路,例外的有:⑴Ⅱ类设备和符合要求的完整绝缘设备的外部可导电部件不必连入;⑵小零件(小于50X50mm,如螺钉)、不可能接触到的零件(如继电器的电磁铁)不必连入;⑶采取其他特殊保护措施的设备。

所有“保护导线”应用独立的端子连接。每个连接点要有标记:用符号或pe字母、或用黄/绿双色、或这些的组合。

3.3过电流保护和电动机过热保护

动力、控制和照明电路、变压器和给维修设备供电的插座应设置过电流保护器件。

额定功率大于0.5Kw以上的电动机应提供电动机过热保护,可通过过载保护、超温度保护或限流保护来实现。

3.4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

(1)设备的门、盖或面板上有电气装置时应采用保护导线,除非紧固件铰链设计成低电阻。

(2)保护联结电路中不应有开关或熔断器。

(3)总接地端子应设置在设备引入电源的邻近处,应有标志或字母pe标记。

(4)保护导线的连接只能用端子连接。端子不能起其他作用。一个端子只应连接一根保护导线,每个保护导线连接点都要有上述标记或标签。

(5)插头/插座连接不能造成接地连接中断。

(6)设备的动力电路、控制电路、照明电路、变压器和插座应按规定设置过电流保护器件。额定功率>0.5Kw的电动机应有过热保护,热保护复原后电动机不应自动启动。实物检验条件不具备时可通过检查设备技术文件验证。

4.连接与布线

4.1连接与布线原则

(1)连接牢固,尤其是保护连接电路。

(2)连接正确。为此GB5226.1标准规定每根导线的端部应有标记。当使用颜色作标记时,除黄/绿双色只能用于保护导线外,该标准建议的其他颜色的使用都是建议性而非强制性的。

4.2保护导线的标识原则

应依靠形状、位置、标记或颜色使保护导线容易识别。GB5226.1-2008标准规定可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此要求:⑴只使用颜色标记,则保护导线全长均应采用黄/绿双色组合;⑵保护导线接点(或保护导线端头、或易接近位置)标示图形符号;⑶保护导线接点用pe字母;⑷保护导线接点用黄/绿双色组合。应用上述一项或几项的组合均符合要求。

4.3引入引出电柜的导线布线原则

引入引出的通孔应提供措施以确保获得设备规定的防护等级(一般要求为ip22)。连接柜外部的导线应封闭的适当的管道中,应防止电气导线管与油、气、水管混淆。

4.4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

(1)导线应连接牢固。只有专门设计的端子,才允许一个端子连接两根或多根导线。但一个端子只应连接一根保护导线。两端子间导线不应有接头与拼接点;只有适宜焊接的端子才允许焊接连接。不敷入管道的导线应牢牢固定。

(2)保护导线只能用端子方式连接,且该端子不能有其他用途。

(3)每个保护导线的接点都应有标记,采用4.2所列一项或几项的组合。

(4)设备如使用了黄/绿双色导线,则其只能用作保护导线。

(5)引入引出电柜的导线的通孔应满足ip22要求,通孔边缘应不光滑。

5.控制器件

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

(1)控制器件应安装牢固,无明显空隙,无锐角毛刺,带电件及危险机械件应不可能触及。

(2)检查控制面板上操纵器布局,各操纵器应有合理间距和标记,不应有相互妨碍的可能。

(3)手动控制器的操纵器的位置,高度应在维修站台0.6米~1.9米间。

(4)所有操纵器应处于操作者易够得着的位置,且操作时操作者不处于危险位置。

(5)检验旋动控制器件应定位正确稳定、不可能自行转动。

(6)控制器件的文字信息应采用中文或操作者容易理解的语言。

(7)指示灯应位于操作者能看到的位置。指示灯(包括闪烁灯和显示器上的提示光标)的颜色要注意:红色:含义“紧急”、“危险情况”;绿色:含义“正常”。不可以误用。

(8)按钮的颜色要注意:红色、绿色不能随意使用。

①急停按钮和紧急断开操纵器只能用红色(红色含义“紧急”,用于危险与紧急情况);

②启动/接通按钮不允许用红色(可以是白、灰、黑、绿);

③停止/断开按钮不允许用绿色(可用是黑、灰、白、红,但靠近急停按钮时不应用红色);

④复位按钮不允许用绿色;

⑤“启动/接通”与“停止/断开”交替按钮、点动按钮,不允许用红、黄、绿。

6.电源切断、设备断开和停止

电源切断(switch-off)装置可以是符合要求的隔离开关、断路器、隔离器、插头/插座组合等。维修照明、联锁保护、程序存储电路等例外电路可不必经电源切断装置切断电源。

在设备维修、搬动或设备出现异常危险动作时,仅有电源切断开关可能是不够的,需要断开器件把设备彻底地断开(isolate):⑴设备断开与所有能源的连系;⑵锁定于断开位置(防止意外接通);⑶释放掉积存能量。为防止意外接通,断开器件如果采用的是隔离开关、断路器、隔离器的还应在断开状态提供安全措施(如钥匙锁定),采用插拔式熔断器/连接件的则应提供警告标志,采用插头/插座组合的则插头/插座的位置应在操作者监督之下。

停止(stop)操作应使执行机构能量供应切断。

设备应能防止意外启动,设备应只能在人为的启动控制下才能启动。将电源接通/切断兼作启动/停止装置的,或将电源切断装置兼作断开器件的,则应同时满足两类装置的要求。

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

(1)每个引入电源都必须安装至少1个电源切断开关。1个引入电源有2个及以上电源切断开关时,应联锁。电源切断开关的操纵器应易接近,高度在维修站台0.6米~1.9米间。

(2)只有在人为的操作下设备才能接通电源(switch-on)和启动(start-up)。

(3)活动式防护装置打开时,启动设备危险部位(有时是整个设备)的启动器件应无法启动。

(4)设备应有断开器件。断开时应能防止意外接通。对简单设备,如果电源切断开关能彻底断开与电源的连系或设备使用插头/插座组合的,可视作符合要求。

7.急停

急停装置是为避免或减少危险用于起动紧急停止功能的控制装置。触发急停装置将立即切除致动机构的动力源(0类停止)、或立即给致动机构施加动力以停机并停机后切除动力(1类停止)。常见形式是急停按钮、脚踏安全开关和拉绳开关。急停装置应任何时间都可操作。急停功能应优于其他功能,在急停功能手动复位前,紧急停止的那些设备机构均不能启动。急停装置要求操作者自行识别危险进行启动,因此不能完全防止伤害。

GB16754标准4.4.5规定,急停装置操纵机构如果有背景色则应为黄色,而GB5226.1标准没有“如果”的前提,直接规定衬托色应着黄色,似乎略有矛盾。但其实质都是要改善急停操动器的可见性。如果其可见性不强,例如急停按钮和其他按钮一起安装在控制面板,可认为面板颜色就是急停按钮的背景,最接近急停按钮周围的背景应着黄色。

有时在可能发生电击危险的地方设置有紧急切断电源(emergencyswitchoff)器件(一般可和电源切断开关(switchoff)合一),而急停器件用于引发紧急停止(em-ergencystop),它可能是机械式的。两者有区别,但一般急停器件同时提供紧急切断电源功能。

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

(1)急停装置的操纵机构应配置得容易接近,并且操作者操作它时没有危险。

(2)急停装置的操纵机构应为红色。如操纵机构后面有背景,则背景颜色应为黄色。

(3)启动急停功能应立即停机(0类或1类),急停功能手动复位前,任何启动指令应无效。

(4)检查脚踏开关和拉绳开关外部连接电气线路应无损坏。

(5)需要触发急停功能的位置均应配置急停装置。

(6)急停装置只能是补充防护措施,如要作为主要防护装置,只能用于低危险设备。

8.结语

设备电击防护的缺乏或不当,可能造成致命伤害。按照国际惯例,设备的市场准入合格评定以技术文件检查和现场查验为主,本文对适合现场查验的电击防护检验目标符合性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筛选,对及时有效发现进口设备电击危险隐患、保障人身健康和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戴云徽.检验检疫符合性条件筛选及预警研究[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