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准则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6:50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1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2006)所得税准则已实施3年多,作为一项新增加的准则,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企业在税务处理时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所得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对所得税准则的几点认识及其在实施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所得税准则债务法递延法应付税款法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新增了六项准则,其中之一就是所得税准则。以下是对所得税准则的几点认识:

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所得税准则与旧所得税制度的区别

(一)旧所得税制度的规定及核算方法

在以前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企业对所得税核算的会计方法的选择余地较大,既可以选用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而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既可以选用递延法,也可以选用债务法。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把各种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确认或抵减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企业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交税金的数额,时间性差异的产生影响本期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而纳税影响会计法确认时间性差异,并将由于本期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应付税款法与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而纳税影响会计法确认时间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二)企业会计准则(2006)所得税准则的规定及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计税差异部分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确认的资产或负债的金额不一致。企业会计准则(2006)引入了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简单讲,一项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按税法规定,该项资产在销售或使用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用于税前列支的金额;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是其账面价值减去该负债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抵扣金额;暂时性差异,即资产负债表内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企业会计准则(2006)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所得税进行跨会计期间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首先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然后根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计税基础确定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最后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缴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不同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法法规的区别在于确认收益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应交所得税额,是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的,而会计利润是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当期利润,口径不一致,造成当期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的收入不能配比。因此,计算出来的会计利润与企业真实利润不相等。如企业有当期可抵减性时间性差异,则报表利润小于真实利润;而有当期应纳性时间性差异,则报表利润大于真实利润。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解决了应付税款法下口径不一致的缺点,使企业计算所得税费用时,综合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规定,税法下计算的应税所得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调整,从而得出企业的所得税费用。这种方法下,企业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更好地反映了企业真实的利润。递延法和债务法的区别在于当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计算结果不一致。债务法比递延法严谨,按照债务法计算的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而按照递延法计算,可能由于税率的变动和开征新税种使报表上的利润与企业真实利润存在差异(见下表)。

三、企业会计准则(2006)所得税准则的特点

(一)内容上更加规范、完整

为了与国际接轨,企业会计准则(2006)摒弃了“时间性差异”概念,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即“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同时,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当前会计界认识水平的提高,把企业财务会计视角从“利润表”观转为“资产负债表”观。由于利润被调节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所得税额与企业真实的应税额可能有较大差异,不利于国家税收。而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计算的所得税额则更加真实可靠。这样使企业会计准则(2006)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更加成熟,在相关信息披露上更具可比性。

(二)明确采用一种会计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明确只能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一种方法进行核算,使得在税率发生变动当期,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按照现行税率进行调整,使之能代表真正的未来预付或应付金额。可见,债务法更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并且减少了企业利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三)真正确立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分离

在实务中,应付税款法为大部分企业所使用,避免了企业复杂的纳税调整,节约了成本。但这样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不是依据会计利润所应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因此,根据本期利润总额减去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求得的净利润,也不是真正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企业会计准则(2006)放弃了应付税款法,可以算是一种进步,为会计与税法的真正分离奠定了制度基础。

四、对实施企业会计准则(2006)所得税准则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水平

面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的现状,应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尤其加强税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准确的计算所得税金额,避免国家税源流失,也避免因企业由于自身失误而漏税所造成的罚款。

(二)同时保留应付税款法和债务法作为过渡

1.保留两种方法,尤其是应付税款法,有利于降低所得税会计成本,保持所得税会计方法的简便性。

2.保留应付税款法有利于大多数企业的利益。我国股份经济还不发达,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对大量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纳税仍然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如果采用单一的债务法,容易增加企业纳税成本。

总之,企业会计准则(2006)所得税准则的执行为所得税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为我国所得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18).

[2]盖地,许善达.所得税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12:253-256.

[3]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7.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理念

一、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理念

1.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遵循的理念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了“原则导向理念”,而旧准则遵循的则是“规则导向理念”。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运用“原则导向理念”,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二部分:一是基本准则。二是具体准则。

2.原则导向理念优势及影响

“原则导向说”是就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其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提供详细的规则,从而避免“规则导向说”的诸多缺陷,给我国的会计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

(1)奠定了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用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2)有利于国际间的会计协调,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3)在原则导向理念下,每个企业对相同会计事项可能会基于不同的职业判断而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理念

1.“国际趋同”理念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新准则体系严格界定了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了历史成本,又引入了公允价值;新准则中的会计核算原则,保留了重要性原则、明晰性等原则,谨慎性原则作用趋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用趋增,强调了相关性的重要,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www.133229.Com因此,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与国际准则是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已签署了“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给予了确认和肯定。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但是,趋同不等于等同,在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保持了“中国特色”。

2.趋同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由被动接轨转向主动趋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体现了趋同既是方向、又是互动的基本思想,打通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有关国际组织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磋商的渠道。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将吸引越来越广泛的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提高我国经济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

三、资产负债观理念

1.“资产负债观理念”及其在新准则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对收益的确定、会计要素的定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重要性的认识上采用“资产负债观”:即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首先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表重于收益表。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等方面已由旧准则下的“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4条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正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

2.资产负债观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1)会计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对财务状况的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营运效率,而不仅是经营结果。资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将对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判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2)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企业利润操纵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避免了一些企业侧重于利润表,只追逐短期利益。要求企业只有在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

四、公允价值计量理念

1.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及其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在新准则的基本准则中,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相比以初始成本来计量的成本计量法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对资产的计价要坚持客观的计量,以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资产的实际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是新准则的一大突破和亮点。“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主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得到了运用。

2.公允价值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3

「关键词会计要素;比较;三大准则

一、三大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归纳

会计要素指的是对会计事项所确认的会计项目所做的归类,如何将纷繁复杂的各种会计事项所形成的会计项目高度概括为几个会计要素呢?我国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准则对此有不同的认识。

(一)三大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归类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归类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要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要素归类为资产、负债、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润、损失十个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将会计要素其归类为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五个要素。

(二)差异比较

由上述对会计要素归类的比较可以看到三大准则之间在归类会计要素时的四个主要的差别:

首先,在静态要素的归类中权益的差异。FaSB对所有者权益设立了三个要素,分别是权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而中国会计准则和iaSC只设立了一个要素,即权益。

其次,对收入和费用存在不同认识。FaSB区分了收入和溢余以及费用和损失,将它们分别设立为单独的要素;中国会计准则中也进行了区分,但并未对溢余和损失单独设立会计要素,而是将它们包括在了利润这一要素中;iaSC没有进行区分,收入要素中包括了溢余,费用要素包括了损失。

再次,对利润要素的设置不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将损失和溢余并入利润要素,但在时利润包括了收入和费用,FaSB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iaS则没有单独设立利润要素。

最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归类则更加的具体,会计要素的数量较多。我国会计准则中包括了6个会计要素,iaSC设置了5个要素,而美国会计准则中则设置了10个会计要素。

对于第一类差别,三大准则在认识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只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权益要素的划分更加的具体,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美国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权益数量多,变化复杂,由于通过证券市场筹资而形成了众多投资者,他们都具有详细了解权益变化的要求,许多企业在常规报表外还要编制权益变动表。

笔者认为相比之下,FaSB的会计要素的归类更具合理性和性。下文将继续深入讨论对于剩余三项差别的认识。并通过对差异的认识来揭示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三大准则会计要素归类差异的认识

(一)收入、费用、溢余和损失的设置

三大准则在对这四个要素设置时是基于对收入和费用范围的不同认识。是否要将溢余及损失和收入与费用相区分?笔者认为进行区分的做法更加的合理和科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1、更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要素归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即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外部投资人和内部经营管理人员,他们都同时关心企业的一项重要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一般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涉及企业正常的经营状况。虽然非正常项目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或损失,但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结果,不能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获利能力;而且有些非常项目是在企业控制之外的,所以只有区分了正常情况下的损益和非正常情况下的损益才能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由此看出收入与费用和溢余与损失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有必要将它们设置为不同的会计要素。

2、与配比原则相一致。会计原则是以会计假设为基础的,通过对长期会计实际经验和一般的认识,概括而最终成为指导会计工作的一般指导规范,配比原则作为加工和处理会计信息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已为各国所普遍接受,当然也包括上述三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配比原则是指在进行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会计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和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费用进行配比;二是时间上的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对于溢余只是企业的偶发事项,虽然它也会导致企业利益的流入,但是企业并未为这种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付出了任何代价,也就是说它和收入的性质是不同,是没有与此相配比的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对于损失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应该将收入、费用和溢余、损失归纳为单独的会计要素,才能在会计业务中贯彻配比原则,并保持会计概念的前后一致。

iaSC将收入和溢余全部归类为收入,将费用和损失全部归类为费用的做法在实际的会计业务中就不能贯彻配比原则。因为收入中的溢余没有与此相配比的费用,而费用中的损失也没有与此相配比的收入。我国虽然将收入和费用单独归类为一个要素,而将溢余和损失全部归入利润要素也是不合理的,主要是在概念上的前后不一致(将在下一个部分详细阐述)。因此看出FaSB中将四个要素单独归类与配比原则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对利润要素的认识

我国会计准则对利润的定义为,利润是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并将利润单独设置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和和收入与费要素相独立,这就造成概念的前后不一致。利润定义包括了收入和费用,而在归纳归纳会计要素时,利润又成为和收入、费用要素相并列的独立要素,这样就导致损益表的三个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不存在“收入-费用=利润”的逻辑和数量关系。

iaS中没有单独的利润要素,直接原因在于iaSC将溢余和损失分别归入收入和费用,而他们认为利润是收入和费用的相抵之差,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从而也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而利润要素也就无须单独设立。

的会计准则之所以要单列“利润”目的是为了尊重中国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净利润”要素的确立能使要素体系更全面体现会计目标,美国FaSB中的综合收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前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要素相对比,SFaC中的综合收益更为合理,也更能体现会计目标。其次,利润做为一个重要的要素指标,对以其为核心的利润构成和利润体系进行对各种信息使用者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FaSB设立的十个要素是否过多

企业所有者将资金投入企业之后总是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得到保值和增值,于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成为其主要的投资目标。它表现为一定时期的期初和期末权益的变动。投资人就会要求企业所提供的报表须全面揭示产权变动的原因、结果及其具体构成。

产权变动的结果表现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产权变动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企业和业主之间的往来、经常事项和偶发事项。同业主的往来由表现为业主对企业的投资和派给业主款;经常事项表现为企业的收入的费用,这类活动具有持续再生的性质,可以作为未来预测的基础;偶发事项表现为溢余和损失,它们只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事项,在企业整个生存期间可能只有一次,不具有持续再生的性质,因而其“预测价值”不大。可以看出以上三类事项对产权变动的不同,应该分别单独设置要素进行表示:

一定期间的产权变动=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表现)

=企业和业主往来的影响+经常事项的影响+偶发事项的影响(原因)

=(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溢余-损失)(会计要素)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4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会计透明度;税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167-03

一、概述

随着世界资本市场一体化,企业应按照世界通用的会计准则制作财务报告。因此,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以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的会计准则或者逐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在1997年外汇危机后,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环境的先进化和透明性,韩国借鉴和引进了多种国外先进制度和法律――为了改善企业的管理结构,采用了外部理事制度和监察委员会制度;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采用了证券集团诉讼制度;为提高企业会计的透明性,采用了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所有上市公司从2011年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上述制度和法律上的规定如果被有效地贯彻的话,韩国企业经营环境的先进化和透明性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韩国企业和税务相关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的认识,为修订税法提出建议。为此,本文从国际会计准则对于会计透明性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差异性、税收遵从成本的增加度、税法中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必要性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韩国企业和税务相关人员的认识水平。

研究对象包括一般纳税人和税务人。一般纳税人为韩国首尔、京畿一带的纳税人,税务人是以首尔、京畿一代为中心在韩国从事税务的税务师和公认会计师。向被调查对象详细说明问卷的目的和作答方法后,问卷由被调查者直接作答。问卷调查在2011年5月1日到5月15日进行,总共分发300份问卷,收回239份,回收率为79.7%,除掉5份问题问卷,剩余234份有效问卷的基本信息如下:从职业分布来看,17.9%的被调查者是个人企业代表,13.2%是法人企业代表,46.6%是个人企业税务人员,16.7%是法人企业税务人员,5.6%是税务师和公认会计师。

问卷中对态度的测量采用5分尺度,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中间值3为无所谓。在分析韩国企业和税务相关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和韩国税法差异性的认识时,本文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频率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对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的认识

2011年起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会对企业会计资料的透明度、会计资料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合理的纳税文化的形成、会计监察的实效性和平衡性、会计资料的可信度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韩国企业和税务相关人员的认识见表1。

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会计准则后,企业会计资料可信度得到提高(3.63),会计资料的透明度得到提高(3.52),企业会计资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程度得到提高(3.58)。国际会计准则后,企业的合理纳税文化形成(3.50),会计监察更有实效性和平衡性(3.47)。组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对会计资料透明性的认识、会计资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程度问题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对于存货计量差异的认识

存货成本的计量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和韩国税法在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存货资产的计价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选用后进先出法,韩国税法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

表2所示,存货成本的计量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差异,韩国企业认为这个差异比较重要(3.46),有必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3.46)。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改税法的话,也不会对税法的目的和体系进行造成重要的破坏(3.46);维持现行税法的话,税收遵从成本将会提高(3.35)。组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对国际会计准则和韩国税法差异的认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

对于存货资产的计价方法,国际会计准则不允许后进先出法;相反,韩国税法允许后进先出。如表3所示,韩国企业认为这个差异认为比较重要(3.33);维持现行税法的话税收遵从成本将会提高(3.36)。被调查者对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的态度比较肯定(3.37),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也不会对税法造成重要的破坏(3.38)。组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组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对于固定资产计量差异的认识

在固定资产成本计量范围上,国际会计准则将报废成本和重置成本计入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内,税法未将报废成本和重置成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内。在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上,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重估,税法不允许重估。国际会计准则和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内容、残值变更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差异。

如表4所示,国际会计准则和税法在固定资产成本范围的差异,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3.47);维持现行税法的话,税收遵从成本将会提高(3.21)。被调查者对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的态度比较肯定(3.32),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也不会对税法造成重要的破坏(3.55)。组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对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妥当性的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p

表5展示的是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中是否允许采用重估差异的认识。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3.50),如果维持现行税法的话,税收遵从成本将会增加(3.41);对于韩国税法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的必要性(3.44)和妥当性(3.56)态度都是比较重要。组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

国际会计准则和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内容、残值变更等问题上存在着差异,如表6所示,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3.44),维持现行税法的话税收遵从成本将会增加(3.41)。税法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的妥当性认识(3.54)最高,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必要性(3.49)次之。组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对于无形资产计量差异的认识

国际会计准则和税法在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后续计量、减值与转回等内容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表7展示的是无形资产计量范围差异的认识,韩国企业认为比较重要(3.45),对修订税法的必要性的态度是比较肯定(3.48),修订税法的妥当性的认识也是比较肯定(3.50)。维持韩国现行税法的话,税收遵从成本将会增加(3.39)。组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减值与转回方面存在着差异,如表8所示,被调查者认为比较重要(3.40)。维持现行税法的话,税收遵从成本将增加(3.41),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的必要性(3.41)和妥当性(3.46)的态度也比较肯定。对税收遵从成本增加的认识,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三、结论

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为提高韩国会计的透明性和降低企业资本周转费用提供了契机。国际会计准则和韩国现行税法存在很多差异。本文分析了韩国企业和税务相关人员对国际会计准则影响的认识和国际会计准则与税法间差异的认识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持肯定态度,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修订税法的必要性和妥当性、现行税法对税收遵从成本的增加等问题持肯定态度。但是组间差异分析表明,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各小组之间的认识存在显著差异。

在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资料的透明性影响的认识中,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和税务师、公认会计师间,法人企业代表和个人企业税务负责人间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个人企业代表的认识最低,法人企业代表和个人企业税务负责人的认识最高,存在显著差异。在国际会计准则会提高会计资料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程度的认识中,个人企业税务负责人、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税务师和公认会计师间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个人企业代表的认识最低,法人企业代表的认识最高,存在显著差异。

在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税法中借款费用资本化与否差异的认识中,个人企业税务负责人与税务师和公认会计师之间、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和法人企业代表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个人企业代表的认识最低,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和法人企业代表的认识最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当从固定资产范围差异分析修订税法的必要性的认识时,法人企业代表与个人企业税务负责人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税务师和公认会计师的认识最低,个人企业税务负责人和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的认识最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当从固定资产范围差异分析修订税法的妥当性的认识时,法人企业代表、个人企业税务负责人、税务师和公认会计师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个人企业代表的认识最低,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的认识最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当从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减值与转回差异分析维持现行税法对税收遵从成本增加幅度的认识时,法人企业代表、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和税务师、公认会计师的认识不存在显著差异;个人企业代表认识最低,法人企业代表、法人企业税务负责人、税务师和公认会计师的认识最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将会提高企业的会计资料的透明性,这跟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为提高企业会计资料的透明性,韩国企业应全面采用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国际会计准则,这个准则在实施中还需要监察和监督体制。韩国上市企业在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需要韩国政府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修订税法。后续研究中,需要分析各组认识的差异,纠明认识差异的原因。

参考文献:

[1]BhattacharyaU,DaoukH,welkerm.theworldpriceofearningsopacity[J].theaccountingReview,2003(78):641-678.

[2]moon-chulKim,Jun-gyuLee.necessityofamendmentofCorporateincometaxLawfortheintroductionofinternationalFinancial

ReportingStandards[J].JournaloftaxandaccountingResearch,2008,9(2):155-185.

[3]Young-hanLee.aStudyoneffectoftaxLawapplicationintheintroductionof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J].

JournaloftaxLawResearch,2007,13(3):189-228.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惯例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20-02

财务工作人员对会计准则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质量,正确贯彻实施会计准则,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为深化财税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以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正确理解会计准则,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方向出发,对会计准则的认识作粗浅的分析与探讨,以此提高财务工作者对会计准则的理解程度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1会计准则的发展和正确理解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何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也称会计原则,它是处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制订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然而,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我国一直没有单独制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工作所遵循的依据,主要是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则一直以来是分行业和分所有制制定和实施的,如“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会计制度”、“国营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等等,整个会计制度体系比较注重行业特点,而缺少对财务会计工作一般特点和共同规律的概括和抽象,在实际工作中,各行业都实行自己的统一会计制度,而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又缺乏统一的可供共同遵循的会计核算规范。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速度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体制下的“条块分割”现象被彻底打破,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经营方式逐步趋向多元化,特别是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多层次的横向经济联合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得原有的行业会计制度无法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因此,我国于1992年11月制订颁发了一个以适应商品经济复杂多变的需要和适用性更强的会计准则,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经过近七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自实施会计准则以来对于发展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适应企业转换机制,转变政府机关职能及扩大对外经济交往等诸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定由于我国目前有近70%的会计从业人员是未经中等专业培训上岗的,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加上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从旧制度上过度过来的,对会计准则;理解程度不一,直接影响着会计核算的质量;其次,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在充分考虑现有会计人员水平和保证《准则》的尽快出台,达到改而不乱的前提下颁布实施的,因此,其准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尽管此后已出台28个具体准则,但仍无法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为此,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帮助财会人员和管理干部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正确认识和理解会计准则是加强财务工作宏观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必然要求;其三,正确理解和运得会计准则,有利于企业对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及时,灵活地会计处理,从而满足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2会计准则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误正

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的实践证明:许多财务工作者和会计理论工作者对会计准则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几个概念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与误正,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准则的范围界限有不一致的看法。一是认为会计准则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的指导规范,其范围涉及到会计管理活动的所有方面:另一种则认为会计准则是指财务会计准则,其范围主要只涉及会计核算上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处理程序,方法等。

(2)对会计准则的逻辑性,严密性以及会计方程式提出了众多的质疑。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等式(1)与《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正是会计对象的另外三个要素,即损益表要素,其关系为:收入-费用=利润(2)。这两个等式只是分别概括了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的财务成果的形成过程。等式(1)在会计其间内部成立,只有等到会计期末结算,将收入和费用配比所形成的利润(亏损)结转收入所有者权益后才成立。因此有人提出:综合(1)和(2)等式后,才是现代会计完整而科学地会计方程式,即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3)。综合后的等式(3)可适用于会计期间的任何一个时刻。又如会计准则三大要素的定义中也反映出逻辑性问题:其一是收入。定义为“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准则》在给收入的内涵定义为营业收入的同时,也规定了该概念的外延,从而明白无误地将“非营业性”的投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拒之于“收入”之外。其二是费用。定义为“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由于定义在各项耗费之前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定语加以限定,则又将投资损失和营业外支出给排除出了费用的范围,而投资损失和营业外支出恰恰是费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企业利润额大小的两项重要因素。其三是利润。定义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依据《准则》给收入和费用和定义,利润则应该是营业利润,而不应该“包括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再如对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办理竣工决算期限,递延资产摊销期限,坏账损失尤其是超过三年仍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的坏账确认等问题均未作详尽规定,为投机者虚增利润,增加固定资产成本及人为地调节利润留下了可能的空子。

(3)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制度及会计惯例等概念模糊不清,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不深,严重地阻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正确进行。有的人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及会计惯例划等号,导致概念混淆,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正确贯彻实施。其实,这几个概念既有它们的互同点也有它们的不同点,而绝不是可以划等号的相同概念。让我们先来看看各概念的定义:①会计准则:也称会计原则,它是处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制订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我国的会计准则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②基本准则:是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1993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即为基本准则,主要是界定一些基本的,核心的概念,并形成一整套理论框架结构,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评价和修改。③具体准则:是对各项会计核算业务和报告事项做出具体规定。④会计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一般地说,凡是以组织和指导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的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都属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⑤会计惯例:是人们从会计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约定俗成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的会计行为。

从以上概念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因此,必须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区别,掌握它们的内在关系。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因而,我认为它们间的关系是: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基础制定产生的,是对基本准则的某些方面所作的具体规范和详细解释,没有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就失去制定的基础,而没有具体准则,则基本准则就失去制定的意义,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具体准则对各行业共有的或少数行业(企业)会计业务(事项),跨部门,跨行业着重在确认,计量和信息揭示等方面所作的“横向”规定,而行业会计制度则是按某一行业中的每个企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账户)及其使用说明和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编制说明所作的“纵向”规定,两者是相辅相成,各有侧重,略有交叉的关系;会计准则与会计惯例其实质都是一种会计核算的规范,在会计准则未制定之前,会计惯例具有代行会计准则的作用,而且会计惯例是形成会计准则的基础,对会计准则起补充作用。

总上所述,由于会计准则本身还有一点的不完整性和它与会计制度,会计惯例等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面。因此,对于正确理解,熟悉掌握其精神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正确理解会计准则的方法与途径

根据我国施行会计准则以来的实际情况及其准则存在的部分缺陷。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理解。

3.1坚持实践指导理论的原则

建立和实施会计准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深化已有的研究成果,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新问题。由于我国推行会计准则时间不长,加上会计准则出台时考虑到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水平和改而不乱的目的,使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完整性;另外,在国外会计准则早在30年代就已颁布实施,而我国只是在1988年10月才设立会计准则课题组,到1992年11月颁布,前后仅为四年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要用我们的四年时间去赶超人家先于我们半个多世纪的认识与实践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观点,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广大财务工作者大胆的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总结推行会计准则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认真地做好具体准则的制订和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在坚持实践指导理论原则的同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要与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惯例相结合;确定研究课题,从而使会计准则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针对我国广大基层财会人员对会计准则了解不深,理解不透的状况,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举办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等多种形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各大专院校应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教学,逐步提高会计准则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比重。帮助基层财会人员提高对准则的认识与理解,各级会计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会计学会要积极组织人员给基层财会人员上好准则辅导课,以提高基层财务工作人员对准则的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进一步促进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正确贯彻实施。

3.3建立和完善合理地,科学地会计准则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3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显然不能统揽各行各业,各种经济成份企业的具体操作要求,因此,正确的理解《企业会计准则》是基本准则,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编制的一般要求。而1997年5月起,陆续的关联方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收入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等都是具体准则。这些具体准则都是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制定的,是基本准则的具体体现。因此,会计准则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此,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制订相关的具体准则和详细的解释规定,以更好地帮助财务工作人员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准则的精神实质。

3.4加强和完善会计立法工作

为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障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有力地打击财务工作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的职务犯罪,规范会计工作,维护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秩序,就必然要求我们做好会计立法工作。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会计法》已为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因而,抓紧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不仅是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需要,更是认真实施会计准则的可靠保证。

3.5坚持切合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和利用建国以来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践经验,充分考虑到新体制对会计核算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制定切合我国国情的准则,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应积极借鉴的吸收国外会计准则的科学内容和先进经验,这是因为,在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尚属首次,有的方面经验不足,而国外的会计准则,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其中有许多内容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的共同规律,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对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和吸收,特别是对一些国际上通行的会计惯例,只要不与我国的会计政策和管理要求相抵触均应在准则中尽可能有所体现。

3.6规范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为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一致性,依法《会计法》的规定,对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就必须抓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审计质量,同时,要做到统一操作规范,统一审计标准,统一核算口径。进一步发挥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的审计监督作用,及时帮助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监督企业更好地执行《会计法》及会计准则。

总之,要正确理解会计准则,不仅要加大对会计准则的宣传力度,而且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财会人员和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健全和建立与会计准则相适应的规范的准则运作体系,健全法制建设,依法进行管理,制定和完善详细的具体准则及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财会人员对准则的认识程度,才能促进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才能使会计准则得以更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龚国伟.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论与实务[m].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1991.

[2]侯文理,黄杰.会计具体准则操作200例[m].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3]朱美璇,黄敏伟.新编会计人员上岗必读[m].浙江省财政厅编印,1995.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6

【关键词】审计期望差距;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公司舞弊案的发生,许多著名公司的破产,审计期望差距迅速扩大,注册会计师诉讼案不断增加,审计期望差距越来越大,给整个审计职业界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努力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以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促进审计的长远发展。

一、审计期望差距的涵义

期望差距一词最早出现于1974年,当时Liggio认为审计期望差距是“独立审计师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审计业绩的期望水平的差异;随后美国科恩委员会在1978年的报告中提出了“审计期望差距”的概念,认为公众对审计的需要或期望与审计人员本身能够被并且应该被合理期望完成的审计任务之间存在着期望差距。

对于审计期望差距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做过一定的解释,赵丽芳(2007)提出的审计期望差距的定义为:审计期望差距是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期望与特定历史时期现实审计执业水平之间的差距。综合多位学者专家的观点,本文认为审计期望差距是社会公众与审计职业界在对审计工作结果和质量的看法及需求的认识上存在的差距。

二、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

加拿大的麦克唐纳委员会在1988年第一次提出审计期望差距构成的要素图,他们认为审计期望差距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公众对审计的期望与可能的准则之间的差距、可能的准则与现在的准则的差距、现在的准则与现在的执业之间的差距、现在的执业与公众对执业认识之间的差距。麦克唐纳委员会的审计期望差距构成图给审计职业界带来很大帮助,它从一个清晰、系统的视角,给各国学者指明了方向。具体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在图1中,纵轴a表示公众对审计的期望,纵轴B表示审计人员在现有审计准则基础上可能实现的期望水平,纵轴C表示现有的准则要求实现的审计期望水平,纵轴D表示审计人员在实际中实现的期望水平,纵轴e表示公众认为审计人员实现的期望水平。相邻纵轴之间的差距就表示了不同的审计期望差距,这些差距就构成了审计期望差距的总体。

三、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期望差距的影响

1993年porter对审计期望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总的审计期望差距50%来自于准则的缺陷,34%来自于不合理期望差距中,16%来自于不符合准则的行为。这说明很大程度上审计期望差距是由准则的缺陷而造成。因此,不断完善审计准则对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88年连续公布了9份说明书,通称为“期望差距审计准则”,对审计期望差距进行规范。目前我国虽没有制定专门的《期望差距准则》,但从2006年新出台的《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等都体现了进一步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目的。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审计准则,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多层次的全新的变化,也进一步提升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其中《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等准则的制定均有效缩小了社会公众对行业认知的期望差距。

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了修订后的38项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并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新审计准则的制定不仅提高了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而且全面、彻底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增强了识别舞弊风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中《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审计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等准则的修订均有效缩小了审计期望差距。

四、新审计准则中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具体表现

(一)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

研究表明公众对揭露重大的欺诈、舞弊和非法行为的要求较为强烈。2006年《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的制定有效缩小了社会公众对行业认知的期望差距,2010年新修订的《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进一步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了针对性指导,要求注册会计师合理运用职业判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识别、评估和应对这些领域的舞弊风险。

舞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法律概念,公众对舞弊的法律认识很容易产生偏差。2010年的新审计准则同样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舞弊行为。在《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中第五条指出,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防止或发现舞弊负有主要责任;第六条指出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本次新准则的修订体现了先进的实务经验,增强了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能力,提高了审计的有效性,降低了公众的审计期望值。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7

关键词:无形资产计量对策

 

 

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美国有些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在资产总额中甚至位居首位。新的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把商誉排除在外。会计理论与实务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而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现代经济学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而会计学确认的却很少,真正列入会计报表的更少。在知识经济时代,这样的会计信息显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且可能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形资产信息的计量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现行无形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确认项目范围过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同样,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例如网易公司。《新会计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新准则规定,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资产项目,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第一,该资产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即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第二,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三,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按新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是具有可辨认性特征的资产,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是不具有可辨认性的,由于新准则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除此之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还有很多新兴的无形资产,如iSo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另外还有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将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 

对于《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其计量标准亦缺乏合理性。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仅将其开发成功后为取得专利所发生的直接费用——注册费和律师费等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对于其主要的研究开发费用则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而开发成功以后的受益会计期间仅摊销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 

3.无形资产的计量过于注重货币实物性 

所谓的货币实物性,就是指在对无形资产计量时沿用有形资产的计量方法,以货币为主要单位进行核算。这在一般情况上没有什么错误的。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无形资产,诸如企业研发能力,企业人类资源价值、企业文化、企业顾客满意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方面的资源,就难以准确地用货币进行计量了。如果就此消除对以上资源的计量,将其排除在无形资产范畴外,那对于企业资产的核算无疑是很大的损失。

二、准确计量我国无形资产的对策 

新准则的颁布,无疑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一件大事,反映了会计准则在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无形资产的处理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也对今后的会计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具体准则中也存在着以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1.扩大确认范围 

新准则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这导致很多重要的无形资源被排除在外,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本等,从而使企业无形资产整体价值被低估。企业的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被排除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之外,但这些“资产”却在现代企业价值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度竞争环境下的创新型企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制药业、无线通信业等,它们的投资重点主要表现在雇员知识、营销和分配系统等方面。然而,这些在财务报表中都未能得到充分反映。可以考虑采取一种最适当的方式将此类无形资源的相关信息纳入财务报表,有助于投资者得到靠且相关的会计信息。 

2.逐步建立公允价值计价的环境 

国外公司治理相对规范,监管体系完备、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相适应,在计价手段上,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都采用的是以公允价值计价。此次颁布的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产,债务重组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以公允价值。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但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并示完全建立,国际接轨是方向,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在今后逐步建立公允价值的计价环境。 

3.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对于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在英国,研发费用一般存在于科学或工程项目中,缺乏“独特性”使之与其他内生资产一样被资本化。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研发费用采用的是有条件的资本化方法。即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后,内生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的支出可予以资本化处理。准则中,我国改变了之前研发费用完全费用化的做法。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成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了一可喜的一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于研究费用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生产或使用及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确定性较差,应在费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并且在以后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对于研究活动——初步智力成果,采取费用化处理;对于开发项目由于开发项目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应该采取资本化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8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发展逐渐统一化。我国于2006年正式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

会计准则变革,使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意味着会计人员要学习更多的会计知识,更快掌握新的会计准则。为了会计人员更快地适应这一新形势,更好地理解新准则规定,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从不同视角来看会计准则变革,包括会计观念、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规范。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比如会计行为、财务行为、业绩评价方面等等,较之前的会计准则都有重大变化。因此,从多视角分析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变化,会使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变革内容的认知更加深刻。

二、会计观念变革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影响

新建立的会计准则体系不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更有意义的是更新了会计观念。具体来说,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转换为决策有用观,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观转换为公允价值观,收益确认从收入费用观转换为资产负债观。这些会计观念的变化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而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一)受托责任观转为决策有用观

“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给财务报告使用者”,新会计准则将此作为会计目标,这样不仅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还能及时反映出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观的履行情况。在受托责任观下,企业管理层主要提供一些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反映了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而决策有用观下,企业管理层提供一些与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有关的信息,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我国的会计规范首次明确了决策有用观,这是会计观念的一种突破。

(二)历史成本观转为公允价值观

历史成本观是受托责任观的计量理论基础,公允价值观是决策有用观的计量理论基础,会计目标的转变决定了计量属性的转变,由以前的历史成本观转换为现在的公允价值观。相比历史成本观而言,公允价值观更能及时地反映相关价值变动的信息。

(三)收入费用观转为资产负债观

会计目标、计量属性和收益确认,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前两者的转变同样影响着会计收益确认的变化,逐步从收入费用观转换为资产负债观。从资产负债观来看,收益属于一种综合收益。一方面,为了显示收益来源的多样性,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兼顾企业日常与非日常活动的损益报告;另一方面,为了体现企业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兼顾已实现和未实现损益的报告。人们更加关注一个企业的综合收益,而不局限于传统的净利润。所以,会计人员提供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会计信息也要着眼于资产负债表,而非之前的利润表。

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剧,无论是正在推动管理变革的企业管理层,还是拟定具体行动方案的执行人员,都迫切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能够迅速提供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专业支撑为制度创新和行动执行提供高效的财务配套方案,确保企业利益最大化。针对现实需求的变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调整应首先着重于会计观念的变化。

三、会计程序变革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影响

会计具体规范直接受会计观念转变的影响,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具体会计准则,从会计程序中的不同角度,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逐一进行分析会计继续教育是如何受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

(一)继续教育如何受会计确认规范变化的影响

1.确认资产要素的变化。第一、对投资的分类进行修改,并且明确规定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适用范围。第二、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具体准则,并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单独提出规范,为投资性房地产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第三、针对特殊行业里的特有固定资产,规定在其初始确认时,应当考虑其预计弃置费用。第四、规定一些长期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其中包括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2.确认负债要素的变化。第一、重新规范了职工薪酬的范围,提出在确认职工薪酬时,要着重体现成本补偿原则。第二、针对股份支付,提出具体准则,分别明确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第三、将公允价值计量引进到债务重组,将原来计入资本公积的差额改计入当期损益中。

3.确认收入要素的变化。收入确认时点是收入确认的主要改变,只有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才能被确认为收入,而不是按过去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

4.确认费用要素的变化。第一、就借款费用来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来只有固定资产,现又将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纳入到范围中;另一方面,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例如一般借款。第二、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定。

(二)继续教育如何受会计计量规范变化的影响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描述,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现值。企业应首先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会计要素,如果采用其它会计计量属性,应满足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这一条件。

(三)继续教育如何受会计报告规范变化的影响

1.个别报表列报规范的变化。第一、修改了财务报表的构成。一方面,将原来作为附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改为主表;另一方面,在对各个行业财务报表进行整合时,补充考虑了有关行业的特殊性。第二、对利润信息的列报进行修改。一方面,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规入营业利润,扩大了营业利润的组成范围;另一方面,补充两个项目,,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列入利润表中,将每股收益指标由原来的表外披露改为表内列示,并需要计算稀释后的每股收益。

2.合并报表列报规范的变化。第一、调整了合并范围。确定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除非有证据明确表明子公司不能被母公司完全控制。第二、改变了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列示。《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实体观”为导向,将所有股东权益一视同仁。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少数股东权益也要作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并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列示;在合并利润表中,少数股东损益也要作为“净利润”的一部分,并且列示。

新的会计准则在专业技能方面,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能进行日常账务处理,还要为企业提供策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发挥会计的管理作用。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明确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不同之处。在继续教育中,要求会计人员努力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变革的相关业务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四、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以及应因对策

(一)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新要求

通过以上部分针对会计准则变革,从多角度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出如下新的要求:

1.强化自学能力,主动并积极学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会计人员不能仅学习关于本专业的知识,而应该去主动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发挥会计工作真正的作用。

2.更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操作时,有很大可自由选择的操作空间。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更加注重建设职业道德修养,否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新会计准则在许多业务的处理方面不像以往的会计准则。尤其是规模较大、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的企业,会计人员更应深刻把握报表编制原理并准确列报报表项目。

3.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明确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不同之处,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提高。涉及会计政策如何选择时,如在确认和计量负债、资产时、确定计提坏账准备时、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时,会计人员要利用自身职业判断能力,做到客观、公正。

(二)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应因对策

1.将继续教育上升到法律高度。由于现实中存在对继续教育的许多约束,因而有必要将继续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制定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条文,针对未及时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单位,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才可以使继续教育得到重视,进而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2.提高配套教材的多样性及针对性。首先,突出教材重点。用比较法介绍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新旧准则之间如何过渡;其次,突出教材实用性,结合理论知识,列举案列,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再次,突出教材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有对应的配套教材。

3.将固有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通过引进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传统的面授式教学模式,逐步进行过渡。例如采用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样的教学模式,来满足不同类型会计人员的需求。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9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无论在工作的哪一个环节都以知识资本为中心。知识会计的主要职责将是为知识企业提供各类会计信息,促进知识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一)知识会计的职业道德。

知识会计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诚信为本,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立场坚定。会计工作的内容要以反映知识企业的客观经营现状为目的,坚定自己的职业道德,充分采集各类会计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要求,努力为知识企业提供最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会计信息。

(二)知识会计的职业素养。

知识会计的职业素养一定要高,需要具备符合经济时代要求的专业知识。知识会计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其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有:国内外通行的财务会计知识、管理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知识、审计理论,以及国内外现行的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知识会计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的知识经济发展趋势,要求知识会计最好成为一位各方面知识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具体来说,知识会计能够综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会计技能。除了基本的会计职业知识外,还能够懂得一两门外语,会操作现代化计算机系统,尽可能多地使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另外,一位合格的知识会计也应当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并具备优良的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善于在会计工作中发现问题。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确认理论的革新。

在企业中一个项目是否能被纳入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确认理论决定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项目内容、记录会计要素、把握项目的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评价标准是,审核这项项目是否达到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可计量性这四个标准,只要一条不符合就不予以考虑。然而,有些项目对决策者非常重要,如果不纳入这些项目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方式的弊端更加显露出来,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确认标准和确认理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二)风险会计所引发的会计技术革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知识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因为网络经营活动具有开放性强、虚拟化强,接入和退出交易市场速度快的特点,知识企业在拓展金融业务时的风险系数就增强了。这一现状对会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知识会计需要在企业介入某个金融交易前就收集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必须对企业拥有的知识资产、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市场价值具备深刻的认识。如此,知识会计在对企业决策层提供报表时就能够呈现更多的有效性强的会计信息,促使企业能够进行正确的选择。总体说来,我们需要根据当前的网络环境,制定出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会计管理新模式,以降低企业的业务风险。

(三)会计对象理论的改变。

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中,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知识资产和知识产权所创造的经济利益。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会计工作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信息考察体系,转而把知识资产的有效动态信息也纳入考察范围,将知识产权的变动也视为研究对象。

(四)掌握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项目中去,因为国际财务报表的差异所导致的交易纷争亟待解决。目前,国的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准则靠拢,但是存在较多差异,如果国内一些涉外企业依然实行国内会计准则势必会给国际经济合作带来不便。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知识会计尽快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知识企业广泛提供实行国际会计准则。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先努力完善国内会计准则,再实现两者的良好衔接。这种措施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国内的知识会计有更完善的会计准则作为参考,也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展开。

三、结束语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小企业;《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分析;完善措施

一、小企业的特点、现状以及《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

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所以《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财务规范的制度,它主要适合上市公司以及大中型企业,但小企业的确认、计量、列报以及披露仍然实施困难。2013年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

二、小企业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时遇到的问题

我们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与《企业会计准则》作比较,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记录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和归纳《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小企业与《小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财会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小企业财务报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帮助小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剖析会计发展趋势。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小企业内部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不够重视,小企业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意识不够。通过对大连、沈阳、阜新、通辽、贵阳等城市的部分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城市中的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只是片面追求利润、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主要关注货币资金的增减而不是整个会计工作,很多会计人员对于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处于茫然状态,很多人竟然坦言说他们并不关注《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老板只要求财务报表的内容,至于具体的做账方法老板不会关注,他们也按照以前的老式做法,只在乎结果,本身不重视会计工作。还有许多会计人员认为会计工作就是收款、付款、发放工资,并没有意识到会计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因此他们并不会仔细研究准则的不同之处。除此之外,由于过渡到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做好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修订、资产和负债清查、科目转换与账务调整、会计信息系统改造、税务调整等工作,部分会计人员为了省事,只做一个表面工作,并没有深层认识。还有部分中小企业老板和会计人员认为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很完善,没有必要执行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而且对于没有执行过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可能还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不会认真执行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这种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本身意识的不够导致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最终会造成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会人员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也阻碍了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本身会计素养不够,受教育程度有限。会计人员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因此,是否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是小企业能否顺利执行会计准则的关键。又一个原因,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中小城市或者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受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高素质人才大多数到一、二线城市寻找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而留在这些地区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而且大多数小企业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资金缺乏,所以很多小企业主愿意支付较少的工资聘请学历并不是很高的会计人员。这些会计人员由于知识受限,只能完成简单的会计工作,对于准则中的具体账务规定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甚至会产生认识偏差。此外,很多小企业本身可能并不具备知识培训的条件,所以小企业会计人员缺少系统化、专业化的会计理论学习,缺乏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小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甚至有的小企业聘用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不合理,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会计人员一人监管数职,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工作岗位的轮换也成了问题;会计凭证的取得,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会计档案的保存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导致了收集、处理、利用、提供会计信息的失真,以及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也没有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使《小企业会计准则》得不到很好的执行。

(四)账务处理之间的转换困难。由于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多处做了变更,很多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于原准则习惯等原因感觉修改困难、过渡也困难,甚至感觉无从下手。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小企业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前都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而两个准则在账务处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同,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旨在简化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但两个准则在某些地方进行转换时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关于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方面,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下,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切实发生时,采用直接转销法,直接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不得计提减值准备;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时,计提减值准备,即采用备抵法,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备抵科目“坏账准备”科目。两种方法之间如何转换,转换后怎样更好地记账等问题是小企业会计人员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税法和固定资产如何协调等问题也是大多数小企业会计人员关注的地方。

(五)行业监管不够严格。从小企业外部会计监督角度来看,由于小企业基本上为民营企业,且民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大幅增加,加之小企业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在工作上没有直接联系的主管部门,其会计制度的执行、会计核算的规范,只能由财政部门会计机构负责。而各地财政部门的会计机构人员要负责当地会计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会计监督和业务指导,所以不会有很多时间检查和督促小企业的准则执行情况。

三、完善《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进行完善:

(一)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利于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有利于加强小企业的内部管理、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空间。会计工作不仅仅是提供货币信息,其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小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地执行,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小企业会计人员熟练操作后还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企业水平,企业发展壮大,甚至可以发展成上市公司,因此小企业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支持其执行。

(二)会计人员本身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地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要求和管理,对国家新颁布的条例进行宣传,要鼓励会计人员深造,组织技能培训,进行交流,开展一些与会计知识有关的知识竞赛活动,以及引进人才等。而且小企业还可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的监管制度进行改革,例如对原始凭证进行严格要求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等。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体制,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同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健全的会计基础是会计核算的第一步,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保障,所以小企业应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对企业日常会计行为进行规范,为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无论是单位负责人还是单位的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中应该熟知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配备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按时高质量地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四)提高会计人员技术水平。小企业培养会计人员在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后,应该对会计人员掌握的会计知识有一个提升,此时,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就需要认真研读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加强交流学习,掌握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精髓和实务操作的正确方法,确保账务处理的准确性。会计人员要抛弃以往的习惯做法,建立新的、科学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以适应新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五)财政部门应该加强行业监管。财政部门作为企业财务监管的行政机关,肩负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监管的责任。国家应该明确赋予财政部门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以及小企业实施财务监管的职责。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三点:一是加强小企业财务报表会审力度,提高小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二是建立健全支持小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三是逐级转发贯彻新政策法规,组织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

参考文献:

[1]王旸.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