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策划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7:51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1

关键词:旅游形象;策划;理论;我国

旅游业在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市场和营销驱动后,进入了形象驱动的阶段。“形象就是实力和财富”的观点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旅游形象研究对于提高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识别度、美誉度及引导旅游者的出游行为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形象是可以塑造的,其有效的手段就是对旅游地的形象进行策划。如何策划鲜明、独特、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特色形象,已成为一个旅游地或旅游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正如pike(2002)所言,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关于旅游形象策划的综述类文章,只有苗学玲(2004)对我国1994-2003年旅游地形象研究的述评。她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由表及里梳理10年间国内这一方面研究的发展脉络,聚焦核心理论的演化,揭示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其实仍属于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一、基本概念

(一)旅游形象

对旅游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的是mayo;国内最早提出旅游形象的学者是邱焰美(1986)。我国最早研究旅游形象的学者是白祖诚(1994)。

国外学者探讨最多的是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image),其次是旅游形象(tourismimage)。国内学者在研究旅游形象这一概念时,有多种提法,如旅游形象、旅游地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区形象等。

经过了30多年不断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含义的理解经历一个从模糊到具体、从片面到较全面、从宽泛到集约的过程(程金龙等,2004)。但是,尽管研究所涉及的主题众多,在目的地形象的特性上仍未有共识,因此,仍有进一步理解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及组成的必要。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印象和期望;从旅游地角度来讲,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程金龙等,2004)。从时间角度来看,旅游形象由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及未来形象构成(马勇、李玺,2002);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形象可分为省(区)域(宏观尺度)、县(市)域(中观尺度)和景区(微观尺度)3个层次。

(二)旅游形象策划

陈传康等(1996)发表的《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一文被认为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旅游地的形象策划。1999年,李蕾蕾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旅游形象及策划的专著(乌铁红,2006)。

旅游形象策划是旅游地经过人为干预的形象再造过程。陈晓梅(2008)认为,旅游形象策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旅游形象前期研究、旅游形象定位研究、旅游形象推广研究、旅游形象影响及作用研究。苗学玲(2005)认为,旅游形象策划的步骤可以简化为4个部分(见图1)。

其中分析包括地理文脉、旅游形象的受众调查、替代性分析;定位指在分析的基础上将旅游地的核心理念概括出来,浓缩为一个形象口号;然后,围绕此理念在本地塑造物质视觉和人文感知形象;最后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影响受众。

运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旅游形象”类文章进行二次检索。结果发现,“分析”、“定位”、“设计”、“传播”是旅游形象策划四个步骤相关词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因此,可以将旅游形象策划分为旅游形象分析、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设计和旅游形象传播四个阶段。本文借鉴苗学玲的“旅游地形象策划简化模型”,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研究内容

(一)旅游形象分析

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研究的领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1、“脉”理论

“脉”理论经历了“一脉”到“四脉”的丰富和发展历程。文脉概念最早由陈传康(2003)先生引入旅游规划(于1996年),特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后来,范业正(1998)将“文脉”进行细分,把旅游目的地自然因素称之为地脉,社会文化因素称之为文脉,“二脉理论”由此形成。牟红、姜蕊(2005)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地脉、文脉、史脉;章尚正等(2006)则提出了地脉、文脉、商脉的新细分。熊元斌、柴海燕(2010)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四脉”理论,即地脉、文脉、商脉、人脉,并以商脉为核心重构旅游目的地形象分析理论。

此外,吴必虎(2001)提出“地方性研究”这一概念,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与“脉”理论一样,都是关于地理背景分析的研究方法。

“脉”理论是旅游地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目前还处于描述性阶段,需要不断深入,形成层次体系。

2、旅游形象关系理论

旅游形象关系理论包括屏蔽和叠加两部分。自王衍用(1993)最早提出“热影区”概念以来,旅游形象屏蔽研究应运而生。许春晓(2001)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屏蔽现象的类型及性质,并对屏蔽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进行概述;李国平、叶文(2002)提出了游客感知“灰度区”与游客感知“光环区”的概念,并对“灰度区”旅游形象策划进行了一种模式探讨――旅游产品的形象整合模式;杨振之、陈谨(2003)对产生“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的原因、形象遮蔽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空间影响力和如何避免形象遮蔽,产生形象叠加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李雪松、田里(2009、2010)分析了旅游形象屏蔽机理、基本性质与空间表现。

旅游形象屏蔽理论核心内容之一是旅游形象替代性分析。吴必虎、宋治清(2001)强调了在旅游地形象的前期研究中,替代性分析的重要性。

旅游形象屏蔽与叠加其实是旅游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关于旅游形象屏蔽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是关于旅游形象叠加的研究却没有进展。如同替代性分析之于屏蔽理论,互补性分析之于叠加理论,是空白点。

(二)旅游形象定位

金颖若(2003)提出旅游地形象定位及口号设计应满足独特性、社会性、吸引性、认同性、整体性、层次性、艺术性的要求;戴继洲、徐升艳(2007)针对我国旅游形象定位互相雷同的问题,提出了旅游地形象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的独特性定位理论框架;赵磊(2009)从意象理论入手,以意象所内隐的内在底蕴与外在形象的相互生成机制作为理论支撑,对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实证定位。总之,旅游形象定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多是嫁接其他学科理论。

(三)旅游形象设计

陈传康(1996)的Ci(Corporateidentity)、李蕾蕾(1999)的tDiS(tourismDestinationimageSystem)、殷柏慧(2004)的RiS(RegionalidentitySystem)是目前国内旅游形象设计中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陈传康的旅游形象设计理论以企业CiS为基础,旅游形象设计体系由企业CiS延伸形成,包括mi(理念基础)、Bi(行为准则)、Vi(视觉形象)三部分。李蕾蕾的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模式称为tDiS。它是以旅游形象调查为基础,对旅游地的地方性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形象定位和口号,然后根据形象定位设计形象感知系统(人-地感知形象和人-人感知形象)和形象传播系统的方法。殷柏慧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的RiS框架,分两个建构层,第一层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文化识别系统(Ci)和视觉识别系统(Vi)四个方面,第二层包含总体旅游形象策划(Gi)、一级子系统形象策划(Fi)、二级子系统形象策划(Si)和精品旅游线路形象策划(Li)四个层面。

本质上,这三种理论都没有脱离企业形象设计的阴影。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有待突破。

(四)旅游形象传播

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传播理论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它是世界旅游组织在全世界大力倡导的一种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李宏(2004)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做了研究。周年兴、沙润(2001)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分为大众传媒传播、旅行中间商、形象代言人等8个传播阶段;罗秋菊(2009)运用城市触媒理论从触媒对象、触媒强度、触媒因素、触媒机理几个方面对大型事件活动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进行研究评价。旅游形象传播的理论有待深化。例如,业界旅游形象营销正在向旅游形象管理转变,而理论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对旅游形象策划的研究,从缘起发展到今天,研究基本上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道路前进。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逐渐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在旅游形象分析理论中,“脉”理论还处于描述性阶段,需要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科学分析体系,旅游形象关系理论关于旅游形象叠加的互补性研究尚存空白;在旅游形象定位理论中,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多是嫁接其他学科理论;在旅游形象设计理论中,陈传康的Ci、李蕾蕾的tDiS、殷柏慧的RiS这三种理论都没有脱离企业形象设计的阴影,有待突破;在旅游形象传播理论中,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等理论有待深化,新的营销理念需要理论跟进。

总之,旅游形象策划研究的理论尚不完善。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旅游形象策划的一套完整、专门的理论。从理论研究的内容上看,国内旅游形象策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形象的分析和设计研究;从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旅游形象理论大部分是借鉴其他学科和国外同行的形象理论来解释旅游形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展望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加强旅游形象理论体系的研究;旅游形象分析系统化,定位注重准确性和差异性,设计突出个性和原创性,旅游形象营销转向旅游形象管理。

今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一是旅游地形象的竞合分析;二是旅游形象的定位理论;三是旅游形象策划的系统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04(2).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苗学玲.“旅游地形象策划”的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旅游地形象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5(4).

4、陈传康.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出版社,2003.

5、熊元斌,柴海燕.从“二脉”到“四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理论的新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6、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7、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8、李国平,叶文.游客感知“灰度区”的旅游形象策划初探――兼曲靖市旅游形象策划[J].人文地理,2002(4).

9、李雪松,田里.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J].旅游科学,2009(4).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2

(一)客源市场

海南旅游主题公园与一般大城市主题公园的客源市场存在着明显区别。因为海南特殊的区位优势,旅游主题公园的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应以国内旅游团队和散客为主,三级客源市场主要应是境外游客和本地居民。而一般的大城市主题公园以本市及周边地区作为一、二级客源市场。根据海南省2010年1月25日省长政府工作报告公布数据,海南2009年接待游客2250.3万人次,增长9.2%;旅游收入211.7亿元,增长10.1%。因此,海南具有良好的旅游客源市场是确保海南旅游主题公园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交通条件

旅游主题公园每天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入园游客,其外部交通条件就成为关键因素。海南交通发达,三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络、海口至三亚快速铁路、琼海等地几个新机场正在建设,琼州海峡跨海大桥项目的批准也指日可待。理想的海南旅游主题公园策划的交通条件应该达到高速、畅通、大容量、零换乘的要求,可进入性强,可随时方便运送全国乃至海外的游客,能满足其大容量、快速疏导旅游客流的需要,使其能举行大型活动。

(三)区位条件

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在策划中应注重分析海南旅游线路编排的因素,要考虑将项目发展为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海南的交通优势在快速提升,假若将旅游主题公园与海南东部、东北部的海滨连成一线,或选址在的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偏南地区,既可作为精品旅游吸引物,又能延伸到海南最美丽的国家椰树海岸,形成相互辐射效应,组合成多种精品旅游产品,形成便捷、自由的线路选择,可促进游客量的大幅增加。另外,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应选址在高速公路、铁路干道近旁,既节省道路投资,又可向过路游客做广告宣传。

(四)气候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避免了季节变化对旅游客源数量的影响,形成旅游无淡季的大好局面。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23―25℃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全岛降雨充沛。海南四季如春,空气质量一流,气候宜人,全年都适合旅游。因此,策划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应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气候、阳光等自然优势,同时尽量弥补可能带来的缺憾,减少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五)土地

我国政策不允许开发商闲置土地而长期不用,为此,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在策划时一定要注意土地使用的长远规划,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开发商急功近利的做法。应根据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项目,做到与时俱进,确保旅游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旅游主题公园的选址还要考虑土地现状:是否有利于开发建设和动植物的生长;也要考虑土地在海南总体规划中的作用等因素。

(六)政策和资金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投资大力扶持,赋予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也可能对旅游主题公园建设有更多的支持。但是,由于旅游主题公园占地规模大,依照我国目前的土地政策要求,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在微观区位选址、土地的获得上还是要受到政府制约;投资者获得土地的成本、区位也将是有所不同的;投资规模、建设标准等也都要严格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的标准执行。

(七)地区旅游感知形象

一个地区一般只有一个大众认可的旅游感知形象。地区旅游感知形象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决策行为。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建设速度快,地区旅游形象尚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新建有特色的海南旅游主题公园能较快地成为海南旅游形象的新标志,引起轰动效应,将对各类尺度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八)空间集聚和竞争

假如海南省内同时出现相同类型或相同主题的旅游主题公园,势必会形成恶性竞争。因此,在海南旅游主题公园策划时,先要研究海南省内旅游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情况,避免重复建设。海南的旅游主题公园策划要“重质不重量”,要各具特色,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竞争势头,也是保持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对投资者的选择与要求

海南旅游主题公园作为长久的高风险投资活动,不能强求其短期的效益而忽视长期的发展。因此,就需要投资者有雄厚的后续资金和经受长期投资风险的心理准备。但是,很多主题公园的投资商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素质”。旅游主题公园大多第一期投资比较充裕,在新推出时肯定具有特色,生意火爆,但这种场面一般只能维持一两年左右。两年后就要不断进行后续投资,更新主题,这样才能保持高的经济增长。但大多投资商看中的只是一期经济效益,看不到主题公园行业是长线投资项目,造成了“更新太慢――客源锐减――亏损严重――无力更新"的恶性循环,就容易跌倒在投资链条的断裂上。

海南旅游主题公园的投资商主业应该是旅游业,这样才会更好地保障后续资金,才能延长主题公园的寿命。如果海南旅游主题公园的投资方的主业都不是旅游业,只是看到主题公园异常火爆,盲目上马大建旅游主题公园,但如果不追加投资,主题公园的寿命一般也就两三年就终结了。此外,生命力长久的旅游主题公园的投资方一般主业都是旅游业或与旅游相关,即使旅游主题公园遇到暂时资金上的困窘,因为其主业就是旅游业,舍得调用内部资金进行平衡,发展始终保持良性运转,规模也将日渐扩张。

三、海南旅游主题公园游客的心理探析

随着主题公园的迅猛发展,潜在游客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海南旅游主题公园在策划时要下大力气研究客人的行为心理,设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更多的游客。海南旅游主题公园除了要有独特鲜明的主题、高标准的休闲娱乐项目和贴心的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广告投入,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并逐步积累形成自己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高水平创意广告直接体现自身的档次和特色,使海南旅游主题公园能在短期内获得全国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效果。

此外,海南旅游主题公园要合理设计游客的基本消费。要注意门票价格的定位,更要做好客人进园后的消费策划。海南旅游主题公园还要不断更新,给客人以美好印象,提高游客回头率,促使大量的新游客前来游览。

四、结语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3

近年来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内外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本文分析了包容性增长和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以旅游系统为框架的包容性旅游增长实现机制,并对该机制进行了系统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的详细解析。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加强产业融合、扩大旅游需求、加强旅游扶贫、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是包容性旅游增长政策的基本立足点。结合我国实际,本文提出应通过拓宽产业融合广度和提高其深度之政策来推动实现我国旅游业外部包容性增长。针对旅游业内部包容性增长,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出台全国性的“国民休闲计划”,大力发展国民旅游;加大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力度,创新旅游扶贫方式;发展社区利益型旅游业,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关键词:

包容性旅游增长;旅游系统;实现机制;政策建议

收稿日期:2011-02-21;修订日期:2011-05-20

作者简介:

王京传(1977-),男,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学理论。李天元(1949-),男,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旅游学理论和旅游市场营销。

1引言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理念是由世界银行(wBG)和亚洲开发银行(aDB)提出的。2003年12月,世界银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政策报告提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包容性问题(蔡荣鑫,2010)。2004年5月,亚洲开发银行的《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持续性减少贫困的包容性增长: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化角色》报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提出要通过提高穷人的市场进入程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手段来引导穷人参与经济增长进程(ifzal,XianbinYao,2004)。亚洲开发银行(2008)的《2020年发展战略》(参考文献1)将包容性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区域融合列为其三大战略支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已经将其“国际减贫中心”改名为“国际包容性增长政策中心”(theinternationalpolicyCentreforinclusiveGrowth/ipCiG)。2010年11月,该中心提出包容性增长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手段,更是在应对经济危机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和繁荣的投资(ipCiG,2010)。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始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在北京主办的“以包容性增长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研讨会

asianDevelopmentBank.ReducinginequalitiesinChinarequiresinclusivegrowth[eB/oL].,20041123.。包容性旅游增长运行中,各主体参与竞争的机会是平等的,其博弈关系的表现应该是公平竞争和平等合作。

同时,社区居民参与机会和获取收益机会的平等则要以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活动为基础,提高其在旅游收益分配中的份额。这既是旅游业综合功能实现的途径,又是旅游业因使用当地经济资源、占用当地公共设施以及负外部性而应当给予社区居民的报酬或补偿。当前,我国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合理,直接经营者和政府公共财政往往是最大的收益方,而社区居民有时甚至连基本的资源使用补偿都难以获得。“旅游飞地”趋势(聂晓玲,2009)、旅游经营者与居民的冲突等已经在我国不少地区出现。如,海南旅游业发展中就曾出现多次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冲突,2004年三亚甚至出现南山文化旅游区保安被村民殴打致死的恶性事件(吴钟斌,2004)。这就要求旅游业发展必须重视社区参与和扩大旅游收益注入当地社区的比例,以实现旅游业对当地发展的贡献和提高社区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

3.2.5旅游支持系统的包容性增长

旅游支持系统涉及多个部门,职能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政策、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其包容性增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部门协调与合作、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有效监督管理。

实现各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与合作是该系统包容性增长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多头管理、目标冲突、抢权推责的管理困境。而部门协调与合作的实现又会受到各部门之间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的直接影响。基于此,旅游部门要主动联合各支持部门参与旅游服务、监督和管理等相关事务,建立正式的共同参与机制,并拓展多元化的非正式参与渠道;当地政府要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是当地的整体利益,提高各支持部门对自身既是旅游业发展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的认识,并通过公共财政配置等机制来实现旅游收入在各部门之间的公平分配和对各部门参与旅游事务的合理回报。同时,有效监督管理是实现旅游资源保护、科学开发、市场规范等的前提,是旅游系统良性运行的保障。旅游、环保、卫生、安全等政府部门是监督管理的主要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正在日益提高。

4包容性旅游增长的政策建议

基于前面提出的包容性旅游增长概念内涵和实现机制,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尚存在着产业合作与融合不够深入、公众旅游需求实现难以公平实现、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与包容性增长相背离的实际问题。这表明要推动我国包容性旅游增长的实现尚需诸多的政策推动。具体来说,这些政策一方面是基于国家或地区整个系统层面而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各项资源的整体性政策,即旅游系统外部包容性增长政策;另一方面是基于旅游系统层面的部门性政策,即旅游系统内部包容性增长政策。本文的研究着重于后者,这主要是考虑到部门性政策易于为旅游系统所自主制定和实施。

4.1旅游系统外部包容性增长政策

旅游系统外部包容性增长政策涉及两个层次:一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如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是部门之间合作制定的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政策。在此,拓宽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提高其深度是政策的主要立足点。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快国务院各部级层面的合作框架协议制定,即积极推进国家旅游局与其他各相关部门签署合作发展旅游的协议;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现有产业融合的深度,科学灵活、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级地方政府层面的具体实践方式。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已经同文化部、农业部等部门签署合作发展旅游的协议,但尚缺少深层次的持续性具体行动方案和长效推进机制,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的落实机制多为上级政策的简单复制而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4.2旅游系统内部包容性增长政策

基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旅游系统内部包容性增长政策的立足点是扩大旅游需求、加强旅游扶贫、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其中扩大旅游需求是基础,加强旅游扶贫和优化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是最直接手段,而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则是基本保障。

4.2.1出台全国性的“国民休闲计划”,大力发展国民旅游,使我国居民旅游权利得到有效实现

“国民休闲计划”又称“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从该计划自2009年以来在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的试点情况来看,国民性和福利性是其核心特征,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奖励旅游是其关注重点,休假时间保障、消费券、门票优惠是其主要手段。应该说,该计划不仅是当时拉动内需和旅游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应急性政策工具,也是国民旅游活动机会增加、旅游权利实现的有效保障机制。我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国民旅游是“惠民生”的实现途径。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国民休闲计划”,并通过行政和市场手段的有效组合来加快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从而大力推动国民旅游需求的释放和实现旅游“惠民生”之社会功能。

在国民旅游发展中,我们要重视社会旅游的发展。社会旅游又称补贴性旅游,是指“由那些没有社会干预就无力负担费用的人参与的旅游活动”,即低经济能力者的旅游活动(格德纳,里奇,2008)。可见,社会旅游的宗旨是旅游权利实现和旅游参与机会平等,属于包容性旅游增长的范畴。“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在国家宏观层面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基础上,继续通过价格优惠、门票减免、消费券、消费补贴等政策来提高低收入者等特殊群体参与旅游活动的经济能力。同时,政府要主导或引导相关公共或私人部门针对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某些目标群体提供专门的设施和服务,以确保社会旅游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英国和法国在推动社会旅游发展中就已有政府和市场主体合作,专门针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发价格较低的露营地和青年旅舍的成功案例(格德纳,里奇,2008)。

4.2.2加大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力度,创新旅游扶贫方式,使贫困人口能够有机会参与旅游发展并分享其成果

战胜贫困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亚洲开发银行的包容性增长战略同时也是其减轻贫困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世界旅游组织于2002年制定了“可持续旅游与减轻贫困”计划,提出发展“可以直接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的旅游”(即propoortourism――旅游扶贫)(克里斯•库珀,等,2007)。旅游扶贫的支撑点是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带动性和劳动密集性,立足点是穷人参与旅游就业和旅游利益分配,主要途径是提高居民参与度、理顺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我国旅游扶贫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1年1月国家旅游局与财政部等联合《关于建设“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有关问题的通知》,由此旅游扶贫进入有序实施阶段。到2009年8月,我国旅游扶贫已经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脱贫,受益农民约2400万(冽玮,2009)。

目前,我国尚有绝对贫困人口4000多万,低收入群体人口2.7亿赵承,谭晶晶.会见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境外代表[eB/oL].,20080626.,并形成立体化的信息渠道网络,从而能够即时性满足各相关旅游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无障碍旅游设施是针对特殊市场群体(如老人、残疾人)提供的专门性旅游设施。2009年,我国残疾人总数已经超过8300万卫敏丽.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300万近5000万有康复需求[eB/oL].,20100816.。可见,无障碍旅游设施的需求空间极大。无障碍旅游设施供给是旅游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特殊群体旅游参与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其贯穿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涵盖食、宿、行、游、购、娱等所有旅游要素,并需要针对不同的具体特殊群体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设计(图4)。因此,无障碍旅游设施供给需要在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统筹协调,并在政府主导下由旅游系统中各子系统之相关利益主体通过协作来实现。

5结语

包容性增长研究是一个新课题,国内外对包容性旅游增长的研究尚不多。本文仅对包容性旅游增长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尚存诸多不足之处。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在完善现有研究框架基础上,构建更加明确的指标体系,提出更为细化、更具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以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asianDevelopmentBank.Strategy2020:theLongtermStrategicFrameworkoftheasianDevelopmentBank2008~2020[R].manila:asianDevelopmentBank,2008.

[2]GaneshR,RaviK.inclusiveGrowthandinclusiveDevelopment:areviewandsynthesisofasianDevelopmentBankliterature[C]∥GaneshR,RaviK.inclusiveDevelopment:twopapersonconceptualization,application,andtheaDBperspective.newYork:CornellUniversity,2010:2648.

[3]ifzala,HyunHS.DefiningandmeasuringinclusiveGrowth:applicationstothephilippines[R].manila:asianDevelopmentBank,2007:13.

[4]JuzhongZhuang.inclusivegrowthtowardaharmonioussociety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olicyimplications[J].asiaDevelopmentReview,2008,25(1/2):2233.

[5]ifzala,XianbinYao.inclusiveGrowthforSustainablepovertyReductioninDevelopingasia:theenablingRoleof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R].manila:asianDevelopmentBank,2004.

[6]internationalpolicyCentreforinclusiveGrowth.Cansocialprotectionhelppromoteinclusivegrowth?[J].povertyinFocus,2010(22):2.

[7]murrayCmunitybenefittourisminitiatives―aconceptualoxymoron?[J].tourismmanagement,2008(19):118.

[8]蔡荣鑫.包容性增长探源[n].第一财经日报,20101013.

[9]查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旅游学[m].李天元,徐虹,黄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5.

[10]克里斯•库珀,约翰•弗莱彻,艾伦•法伊奥,等.旅游学[m].张俐俐,蔡利平,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64.

[11]刘中华.第三只眼看旅游业的“隐性垄断”[J].记者观察,2006(9):5659.

[12]聂晓玲.云南丽江旅游业发展中主体“边缘化”现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2.

[13]申曙光,侯小娟.“包容性增长”与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的两大重要主题[n].广州日报,20101025.

[14]世界旅游组织.全球旅游伦理规范[J].张广瑞,译.旅游学刊,2000(3):7174.

[15]王红茹.首次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陌生概念引关注[n].中国经济周刊,20100928.

[16]吴钟斌.海南三亚保安阻拦村民带逃票游客进景区被打死[n].海南日报,20041127.

ResearchontheConceptandConnotation,actualizingmechanism

andpolicySuggestionoftheinclusivetourismGrowth

wanGJingchuan,Litianyuan

(CollegeoftourismandServic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

thetheoryofinclusivegrowthhasbeenacceptedbymoreandmorecountriesandorganizationsinrecentyears.Basedonthesimpleintroductionofinclusivegrowth,thepaperanalyzedtheconceptsandconnotationsofbothinclusivegrowthandinclusivetourismgrowthandputforwardtheactualizingmechanismoftheinclusivetourismwithtourismsystemasaframework.then,combiningwiththepracticeinChina,thepaperanalyzedthissystemindetailswithbothitsinternalandexternaldimensions.withalltheseanalyses,thepaperconcludedthatweshouldbroadenanddeepenconvergencebetweentourismandotherindustriestoactualizeinclusivegrowthintheexternaldimension.italsomadethefollowingsuggestionsforpolicymakingtoactualizeinclusivegrowthintheinternaldimension:carryingout‘thenationalleisureplan’todevelopthenationaltourism;enforcingthepotencydimensionofpropoortourism;optimizingthedistributionpatternoftourismbenefits;speedinguptheconstructionofthetourismpublicservicesystem.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4

关键词:城市旅游规划;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26-02

1城市旅游规划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旅游是一个范畴,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标准而划分的几种旅游类型之一,是发生在城市的各种游憩活动及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城市旅游几乎是与近代旅游同时出现的,因而并非一种新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所带来经济效应的不断增加,旅游在城市复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就业、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编制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旅游规划是1985年北京市经过近一年调查编制完成的《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作为第一部政府主导型的市域旅游战略规划,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之而来几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包括《秦皇岛市旅游总体规划》(郭康,1988)、《上海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范家驹,1990)、《三亚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王兴斌,1992)、《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陈传康,1992)等。

1995年国家旅游局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城市旅游规划作为评优重要指标之一,进一步刺激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1996年,陈传康提出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提纲,界定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1999年《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进行了规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逐渐形成基本的范式,作为一个系统性规划对指导和促进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城市旅游规划在现实中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形成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

2城市旅游规划面临的问题

2.1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国际上真正的旅游规划发展起来也不过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此,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虽然数字规划已开始出现,但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可信度,可靠性;缺少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过程和方法没有一个统一与弹性的界定,这使得规划出来的成果五彩缤纷,缺乏可比性;缺少旅游理论支持。对旅游的理解不全面,唯旅游而旅游,缺少对旅游最基本的理解。

2.3旅游规划执行不力

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规划市场供不应求,但现实的情况是规划编制出来仍免不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命运,究其原因,除了规划的操作性不强外,还与旅游规划的自身特点有关。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服务业、商业、宗教、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各社团的共同参与,涉及面广,部门间无隶属关系,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旅游规划发展较晚,法律地位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与二者执行发生冲突时,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免受到制约;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出钱的是政府和企业,与规划者无关,目前的规划大都是规划单位承包给企、事业单位或各院校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这些单位的着眼点是规划成果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数据的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较少考虑规划在经济上的可操作性,规划即使编制得面面具到,高屋建瓴,但却会因资金庞大,筹集不足而搁浅。

2.4旅游规划缺乏适用性,盲目追逐潮流

目前,一些政府为了体现对旅游业及规划的高度重视,盲目聘请“洋专家”来搞规划。虽然我国的旅游规划与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但也应慎重对待,不能认为外国人做的就一定优于中国人。一个好的旅游规划关键的是要体现地区性差异,突出当地文化、地理特色,外国专家编制的规划往往缺乏对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赖以生存的国内市场研究。

3完善城市旅游规划的对策

3.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相关机构,促进旅游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效度

旅游规划涉及到很多的行业,其规划的资源又各有主管部门,但旅游局既不可能包揽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又不可能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下成为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旅游管理的中心角色。因此需要成立更高级别的旅游委员会或者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这种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旅游管理新体制,以改变旅游业体制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作为旅游规划实施的主要机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与旅游委员会相比,两者虽职能上较相似,但前者在组织形式上相对松散,不利于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运作机制。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效果显著,但长远看,旅游发展委会的模式更加适合。

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由市政府主管旅游相关业务的常务副市长兼任,由旅游局、计委、建委、文化局、园林局、国土局、物价局、工商局以及当地主要景区主管单位的负责人兼任委员,下设职能部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旅游委员会负责委托制定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负责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协调城市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住宿、旅游文化娱乐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规划指导,可以很好地协调旅游规划所需的资源以及规划实施所需的各种力量,保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

3.2利用科学技术等资源为旅游规划提供支撑

数字旅游规划是全球旅游界共同面临的课题,从感性规划到数字规划的转变将是历史的必然。为完成此转变,需要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国家要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制度,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多维性、动态性;建立国家旅游信息数据库网络,对旅游发展进行动态研究,并使资源合理共享;建立旅游市场调查体系,进行定时和不定时抽样调查,“监测”旅游系统的运行状况,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优秀规划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合格规划研究机构的设立也是十分重要的。

3.3增进旅游规划的执行力度

旅游规划执行困难是困扰我国规划人员多年的问题,这里面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所以要解决旅游规划执行难的问题,即要有制度,技术和资金保证又要有规划的改善和创新。理论技术不过关的规划人员不能参与规划编制;操作性不强,无经济可行性的规划不能采用,执行规划时,上下级相互配合,有问题及时反馈;部门间相互配合,有任务协作完成;政府、企业相互配合,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再引入监督机制,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这需要尽快完善现有的旅游规划相关法律,在规划人员的资格和规划单位的资质上作具体规定,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旅游规划通过并实施执行,加强监管力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旅规划全程管理,并监督规划的实施进程,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参与实施的,我国行政管理的垂直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所以,旅游规划要增强自身弹性和与其他部门规划的协调性和衔接性,便于实践操作,最好是政府能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将各部门的规划信息互通,使规划人员能及时准确了解规划信息,在编制时能做出合理决策,减少执行时的冲突。另外,也可组织相关部门、企业成员及专家学者集体参与商议规划的编制,但旅游规划涉及部门众多,牵涉大量经济利益,很容易导致规划的平均主义或久持不下,所以在有大量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应做好组织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使合理的意见和措施被采用。

3.4提高旅游规划的法律效应

制定基本法或者地方立法。旅游规划的实施效力不够和旅游规划的法律层级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出台旅游基本法――《旅游法》或者制定《旅游规划法》。不过目前,旅游立法的条件并未成熟,因此,为了让旅游规划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可以尝试制定《旅游规划条例》或《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比如陕西省、海南省、淄博市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旅游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相关法律不足的现象。

借助城市规划立法。城市规划依据《城市规划法》而具有法律效力,获得实施的保障.因此城市旅游规划也可以通过与城市规划协调,对城市规划修编,增加旅游规划的部分内容,使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旅游的内容规范化、法规化,借助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获得城市土地的合法使用权,保障将城市旅游规划落实到空间布局上。

3.5关注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现状游者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平均使用频次,调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和布局,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应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在休闲娱乐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中,应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空间组合关系,以增强设施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旅游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承载量对游客的容量进行调整,并且参照城市规划的基本区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服务的配套。

4结语

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旅游的重要部分,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旅游规划自身面临很多问题,注重实际,以问题为出发点必然对全面的认识其地位、作用有所助益。通过制度设计、法律效应等措施对城市旅游规划科学性的提升,必然为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兴起的当下,城市旅游面对更加多元的竞争,政府相关机构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应该成为考察的重点。拥有话语权的政府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权衡两者的发展,必然影响旅游规划的制定。在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中怎样契合,形成双赢或良性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务者和研究者都必须审慎的对待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栎娜,万强.城市旅游规划的实施困境与实施要则[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01).

[2]王皎,王晓东.关于城市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07).

[3]邹再进,田洪.论城市旅游规划研究的对象与任务[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5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同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多集中分布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运动都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适度发展旅游业是促进生物多样保护的有效手段。然而,不当或过度的旅游活动也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对此,广大学者近年来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体看来,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而缺乏对其产生原因的深入探讨[1-4]。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宏观层面剖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的主要政策与技术原因,并提出促进旅游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的的对策,以期能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一、旅游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由于我国物种丰富的地区多数经济不发达,因此,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理论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能途径有三条:一是采取一些特殊和优惠的政策来促进保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弥补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给当地带来的损失;二是采取经济激励的方法,使当地居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要寻找一种途径,既能使当地社区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上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又不使生物多样性资源退化,使保护和发展的利益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实现统一;三是采取综合措施,将政府行为、经济激励和允许社区对自然资源适度利用等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社区既能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获取一定的直接收益,又能获得外部扶持及政策优惠。由于第一条途径缺乏成功的经验和成本较大等原因,现阶段采用这种方式还很困难;第三条途径理论上是解决保护与发展矛盾的最佳选择,但它涉及的问题多、难度大,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比较而言,第二条途径的涉及面小、成本较低、实效性较强,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途径。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开展适度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就属于第二条途径,也被认为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手段。相对于常规的自然旅游而言,生态旅游是是以促进自然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因此,它既适用于保护区,也适用于其他自然区域。换言之,任何地区都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而建立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样性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从而会促进旅游业发展;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会限制旅游业发展的范围、程度与方式。旅游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业发展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旅游活动中的生态游本身就是以保护为特征的旅游形式,较之传统的旅游形式,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较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较周全;二是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将旅游的经济收益部分投入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能够增大保护的力度[5];三是旅游活动中的生态旅游具有对社区居民与游客进行环境教育的特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有可能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因为旅游活动产生的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游客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当建设都会影响物种的栖息地,从而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消失。二、旅游产业发展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原因我国各地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仍然日益显现。(一)旅游法规体系不完备,存在“空白”和“死角”,难以有效解决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各地几乎都把开辟新的旅游景点、挖掘新的旅游项目与形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通道网络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现有的法规体系对它们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一是扩大了游客的活动范围,增加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二是不断延伸的旅游线路尤其是纵横于各个景区(点)内部的道路,将过去许多天然生态系统分割成许多小区,造成生境破碎化,妨碍了各种动物的正常活动与动物类群间的基因交流。三是新的景区(点)与旅游项目的上马,必然要建设宾馆、饭店和娱乐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不仅直接破坏森林植被,改变部分地段的地貌类型,增加了滑坡的潜在危险,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噪音,干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6]。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有相应的法规(如包含有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的《旅游景区发展促进条例》)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规范,以促进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这样的法规、政策并不存在。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可避免地征用景区(点)土地并对原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进行破坏,但目前并没有景区建设拆迁和征地评议机制的政策法规。此外,鉴于一些地区在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保护方面的特殊地位,国际上通行的惯例是单独设立地方性法规以规范景区(点)、旅游项目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类似的法规、政策。显然,由于这些政策法规的“空白”、“死角”,当面对旅游产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矛盾时,必然会缺乏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不利于引导、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容易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让位于旅游资源开发尽管各个层面的旅游法规、政策都包含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性要求,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实践中难以操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起的的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全国上下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都把政策重点放在了如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上,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这样一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很容易让位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换言之,当旅游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保护出现矛盾时,往往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监管乏力。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科普教学游。科普教学游是利用景区(点)或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向公众特别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学科的教学实习等活动。我国许多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各大专院校自然学科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然而,同学们在实习活动中需要采集标本,由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各校标本采集的种类也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其中部分涉及到稀缺物种。调查发现,众多院校周期性地在同一地点,高强度的采集会导致一些生物数量下降,甚至濒临灭绝。事实上,一些旅游景区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部级自然保护区,从理论上而言,它们既要受《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监管,也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监管。而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导向下,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许多自然保护区对标本采集活动并无限制性要求,这必然不利于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p#分页标题#e#(三)部分旅游发展政策不合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相矛盾一是强化旅游行政部门主导地位的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必然要求多部门协调配合,然而,为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许多地方制定的政策客观上突出了旅游行政部门的主体地位,而弱化了其他部门的监管职责,诸如,“各部门要制定和落实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资金要向发挥旅游功能的项目倾斜”、“财政、税务、交通、建设、林业、水利、国土、文化、宗教、环保等部门必须配合旅游行政部门,各部门涉及旅游方面的工作,要事先征求旅游行政部门的意见”,以及大型旅游项目“放宽准入,允许企业边施工、边申报”等。这些政策出台与实施的必然结果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其他部门将处于从属与支配的地位,因而难以有效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进行监管。二是鼓励山野菜、根雕、奇石、花卉等土特产品开发的政策。为了吸引游客,各地旅游发展政策、规划都明确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山野菜、根雕、奇石、花卉等作为旅游特色餐饮食品或旅游商品进行开发。显然,这些政策很容易诱使人们对树木、花草、岩石等的无序采挖,客观上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降低生物多样性。(四)实践中存在以生态旅游之名行自然旅游之实的行为,弱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既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也为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生态。因此,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协调的理想方式。生态旅游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环境造成大的局面影响;二是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生物多样的保护;三是强调人的责任,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7]。因而它是一种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路线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与生态旅游不同的是,常规的自然旅游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等目的,因而对游客的性质无特定要求,资源及环境保护要求的尺度较生态旅游宽松。可以说,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常以以生态旅游之名行自然旅游之实,违背了生态旅游的基本规律,很少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从而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以景观型种植业为基础的生态景观游,由于同类植被的大面积连片分布,以及对农林产量的片面追求,导致种植种类单一化,从而也成为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五)旅游规划环评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严重不足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建议每个缔约国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影响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作为缔约国之一的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对于生物多样性影响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关于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更是薄弱,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少量评价报告中虽然提及了生物多样性,但往往只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一些定性描述而非预测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一是生物物种资源家底不清,对受影响物种的数量、分布、行为学、生理学等缺乏足够的了解;二是由于生物多样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异性和动态不稳定性,加之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多且复杂,至今其评价内容尚不明确[8];三是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环评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以类比、对比、专家咨询等传统的评价方法为主,而生态机制分析法、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专家决策系统、生态系统稀有性评价方法和生境(群落)法等新方法的运用还很欠缺[8]。三、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一)加快旅游立法、完善旅游法规体系,为旅游活动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加快旅游立法是培育、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建立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步骤。由于我国旅游基本法缺位,因此现阶段首要的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从而为地方性旅游立法提供基本依据。二是健全旅游行政法。应当尽快制定和颁布《旅游景区发展促进条例》、《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三是完善各省旅游条例。在该条例中要明确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与法律责任,提高其操作性;四是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法规。应当根据地方旅游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时制定地方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生态功能区旅游开发评估政策等;五是制定跨区域旅游法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客观要求跨区域旅游合作。其立法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在各省旅游条例中加入“跨区域旅游合作”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合作对象、协调部门、管辖区域、合作模式、相互的权利和义务、合作措施、监控措施等;二是各合作区联合制定专门的《区域间旅游合作条例》,内容如上并辅以《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9]。(二)在旅游规划与相关政策中细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及其保障措施必须抛弃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旅游规划及相关旅游政策“外衣”的传统思想,换言之,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各级旅游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上,而要切切实实制定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内容,并把其贯穿于旅游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从而实现“以优良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具体而言,一是在各个层级的旅游规划中应当单设“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章节,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生物资源、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等涉及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内容作详细规划,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监管、评价与保障措施。二是各个层面的旅游政策应当仅仅围绕相应层级的旅游规划目标与内容,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使用、老景区(点)的完善与发展、新景区(点)的开发、新旅游项目的上马、旅游线路的设计等一系列环节上体现对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在资金、人力、体制、技术等方面提出操作性强、效果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p#分页标题#e#(三)建立旅游政策法规评估制度,及时修订或者废止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在我国,旅游规划机构由国家旅游局进行资质认证,其有着明显的经济产业导向。不难理解,由这类机构做出的旅游规划往往不利于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针对自然保护区所进行的旅游规划,应当完全不同于一般性质的旅游规划,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缺乏自然保护区保护导向的旅游规划认证制度,势必难以有效维护生态功能与生态多样性[10]。同时,某一政策法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出台目的,是否有利于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则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评估去判断。实施政策法规评估制度,有利于总结政策法规制定的经验和教训,适时、科学地修改或者废止不合法、不合理的内容,提高政策法规的质量。涉及到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旅游开发政策,在制定和评估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中,应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地位,凡是不利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的项目必须禁止开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影响的项目要限制开发。(四)采用新技术,完善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如前所述,我国环评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要么缺失,要么融合于生态影响评价中,还存在着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技术与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够深入等问题。要促进旅游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就必须尽快扭转这一局面。首先要高度重视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要把这项内容作为旅游规划环评的硬性要求。其次要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预测模型;三是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由于GiS技术借助可视化和空间分析软件,能够评价旅游活动对物种生态习性、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以及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的影响,建议在实践中充分运用GiS技术,通过图形叠置分析工程或规划布局与生态系统、景观等的区位关系,预测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8],同时加快向发达国家的同行学习,把更为先进的专家决策系统、生态系统稀有性评价方法和生境(群落)法应用于评价之中。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6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随着旅游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格局也面临调整,其中旅行社的发展尤其令人关注。旅行社由线下走向线上,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都成为旅行社发展中的新业态和新趋势。传统旅行社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港中旅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旅行社,已走上了投资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投资酒店、景区获利,开创了旅行社赢利的新模式。景区逐渐摆脱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走上市场化运作,对景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伴随产业的发展而革新。

一、“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仍然以操作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虽然能满足学生初次就业的岗位需要,但不能满足学生的中长期发展,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职位迁升所提供的知识积累也较少。学生大多能胜任中小旅行社的门市接待、计调、地接导游和一些景区的讲解等工作,但从一线员工上升到管理层的机率很小,任职于三大旅行社和5a级景区的毕业生的升职空间就更小。这一不尽人意的就业现状或可归因于现行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旅游教育过于强调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对理论知识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太重视,但产业的发展却对毕业生相关知识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育特点,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必须进行调整,卓越技能型人才应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行业实际和学院办学特色,我们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尝试“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实现了从中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和跨越,在原有“2+1”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补充了中职与高职衔接的“3+3”人才培养内容、高职与本科衔接的“3+2”人才培养内容。

“3+3”针对优秀中职毕业生,是指学生在中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就读三年后,经考试合格可进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学习深造三年。相比于高职学生,中职学生接触行业的时间早,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服务技能过硬,但理论修养不足,通过两年的高职阶段学习,学生的理论修养、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文案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2”主要针对部分优秀高职学生,是指部分学生前三年完成高职教育,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后,经本科院校考核合格的可进入本科教育,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颁发本科文凭,符合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职〔2013〕9号),我院成功获批与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施高职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3+2”分段培养的试点项目,共同培养旅游职业本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旅游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应包括旅游高职、旅游应用本科、旅游专业硕士、旅游专业博士等。目前,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主要包括旅游中职和旅游高职,旅游行业高学历实践人才相对匮乏。“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思路贯通了旅游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速了与国际旅游职业教育的接轨,满足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多样化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构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实施

在“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四个关键要素。

(一)立足产业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前的课程建设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围绕产业链构建课程体系,二是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三是围绕学科基础构建课程体系。本科院校多采用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的发展思路,高职院大多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根据行业实际,在走访多名行业专家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取围绕产业链的构建思路。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满足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和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课程体系的平台共享和模块分流,凸显课程的适应性,发挥课程在拓展专业方向方面的引导优势。

课题组深入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点,认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中旅行社业的发展尤为关键,景区业近年来发展迅猛。随着旅游法出台,这两大行业都对旅游人才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三年制高职课程为突破口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满足导游资格考试需要的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基础知识类课程设计为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化》、《旅游法规》、《导游服务实务》、《导游词讲解与设计》、《旅游市场营销》八门课程。以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实务》为基础构建模块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明确自己的专攻方向,从第二学年下半学年开始选择主修方向。旅行社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旅行社票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物联网技术》、《领队业务》等拓展课程;景区方向增加了《旅游景区项目设计与策划》、《景区评定标准与解读》、《园林美学》、《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市场营销方向则增加了《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定价策略》、《分销渠道》、《客户关系管理》等。通过平台课程、模块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第二学年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与学习方向,尽早明确就业方向。

在公共平台搭建和专业人才分流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不同学制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再次进行微调。“3+3”中职与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中,弱化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导游服务技能等与导游资格考试开始相关的内容,有效降低了课程的重复性,加大了《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等管理类课程的课时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又增加了《旅游物联网技术》、《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课程和《园林规划与设计(CaD)》等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2”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正在不断探索之中,在“3+2”中三年的高职课程一方面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将原有高职课程中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为《旅游地理学》课程,强调从地理空间分析的角度培养学生对旅游各要素的认知,而非粗略地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应用性本科的培养需要,增加了《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规划》等本科课程。另一方面,高职课程仍然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将为导游资格考试服务的平台课程全部保留,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理实一体的特色。

(二)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

在课程体系调整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和人才评价方式也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1.课程内容改革。校企合作共商课程主要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调整的重点是《旅行社管理实务》、《景区管理实务》、《旅游策划》三门模块课程。通过改革,将《旅行社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旅行社概论》、《旅行社计调实务》、《旅游社营销实务》、《旅行社电子商务》《旅行社质量监控管理实务》五个模块课程;将《景区管理实务》课程分解为《景区概论》、《景区服务实务》、《景区管理实务》三个模块;将《旅游策划》课程改革分解为《旅游形象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商品策划》、《旅游节庆策划》、《旅游广告策划》、《旅游公关策划》六个模块。模块设计主要从行业需求出发,将课程改革真正与产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随着旅行社的发展,旅游门市的作用逐渐减弱,旅游网站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旅行社课程内容中删减了关于门市接待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旅行社电商营销和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等行业人才更需要的内容。相比于一般的电子商务课程,又适当删减了网页设计和程序编辑的内容,因为网络设计和程序编辑等内容一般由旅行社进行外包,而不需要旅游企业的工作工作人员具体掌握。

在教材编写体例上,校企合作的教材更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旅行社系列教材中的《导游操作实务》、《计调操作实务》等内容,改变了原有的章节编写方式,以表格的形式一步步记录操作要领和工作内容,并附之以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介绍,真正做到与行业接轨,为行业服务。

2.评价方式改革。在人才培养中嵌入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改变以往人才考核以教师考核为主的现状。尤其是三大模块课程,每个模块的具体教学中都需要聘请行业专家到校指导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行业专家的评价约占学生期末总评的20%。

(三)产学研结合的“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为企业服务也是高职的社会责任所在。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旅游咨询和旅游规划项目愈来愈多,通过横向课题培养双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在横向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教师通过参与横向课题,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更新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加切合行业实际,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战价值,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理实一体”的办学特色。

三、人才培养创新的成效与反思

(一)毕业生竞争力增强

人才培养方式调整以来,学生对旅游企业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导游讲解的层次,而是真正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了解旅行社、景区、旅游服务公司等。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些在中小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够很自如地在各个岗位间轮岗,成为一专多能型的人才,深受企业好评。在大中型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能出色地完成岗位任务,并通过继续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二)学院声誉不断提高

产业的发展使校企合作关系愈加密切,多项校企横向课题的开展使高职院校真正发挥了为企业和决策机构积极建言献策的作用,“产、学、研”机制不断创新,双师队伍不断成熟,学院在行业的影响不断扩大。

(三)专业分流不平衡

平台共享和专业分流是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亮点所在。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专业发展却不平衡,旅行社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特色专业,专业基础较好,教学改革成果丰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高,对学生吸引力大。景区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建立时间较晚,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旅行社的导游人才已基本饱和,景区人才和旅游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却逐年增加。因此,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加大对景区专业和旅游营销专业的建设力度,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整专业发展的方向,以适应产业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袁志洪.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应智国.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33-35.

[3]王泽华.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7):87-89.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7

关键词: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策划营销与传播操作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73-03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根据1995年以来的文献检索,涉及到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章有近130余篇,主要来源于《旅游科学》、《旅游学刊》等旅游研究的专业性期刊和以《商业时代》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内容主要探讨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与营销、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等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对我国城市旅游形象文献作一个回顾和梳理,对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体而言,我国的旅游发展经历了80年代的资源导向阶段、90年代初的市场和产品导向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形象驱动阶段,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林炎钊(1995)较早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了探索,指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旅游业内部对旅游业以及旅游业有关活动所给予的整体评价和一般认定。并将城市旅游形象结构划分为:旅游景观形象,旅游产品品质形象,旅游社会形象或旅游环境形象。李蕾蕾(1998)则首先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问题,指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而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问题,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聂献忠(1998)则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含义进行了扩展,作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概念范围不一,但大体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旅游纪念品等商品、旅游宣传材料及旅游线路等,广义的还包括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机构与部门的建设,以及服务质量和水平等,这些旅游产品一经传播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综合的视觉意象(image)即旅游视觉形象,构成了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框架。以高品味的旅游产品带来的良好视觉形象为基础,加上通过行业人员活动所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Bi),共同构建完整的旅游形象。到了21世纪,学者们对城市旅游形象更加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范围更广,视角更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谷明(2000)引进了西方的CityidentitySystem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这一系统是从Corporateidentity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申而来。很多学者都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李蕾蕾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观点进行了补充,指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汪克会(2005)还专题讨论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程金龙不仅对旅游形象研究的策划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模式(2007),而且还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和管理进行了研究(2006),在此基础上又从概念与内涵、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丰富了城市旅游形象的理论研究(2009)。李宗诚(2008),李晓玲(2009)等从形象传播的角度解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展。熊礼明(2007)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侯兵、黄震方、尚正永(2009)从城市意象变迁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生和演变机理。吴红霞(2009)探索性地以情感化的城市意象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核心,从客体景观形象、媒介传播形象、主体感知形象三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模型。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旅游形象研究基本上又是“任务带学科”方式,起步也较晚,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资金约束,削弱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力量,在旅游感知影响因素、旅游形象感知类型和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等研究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形象策略在60年代被欧美企业界正式应用和系统化,后为日本所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即人们常称的Ci),80年代传人中国,得到应用和推崇。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形象时代(theageofimage),那时市场竞争及非市场竞争都将集中表现于“形象力”竞争,形象竞争策略将成为最高层次的竞争策略,相应地,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旅游业的竞争将从局部的资源、产品、人才、信息等竞争发展到旅游业整体性竞争――旅游形象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林炎钊(1995)认为中国城市旅游形象也急待发展,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旅游部门以及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应该通过结合城市建设管理理论、旅游发展理论以及现化设计观念的整体性运用,精心刻划城市个性特征,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并提出在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时要遵循系统性、特质性、优质性原则。作为对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较早的探索,此时的形象设计还仅仅停留在旅游城市阶段,而李蕾蕾(1998)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她认为,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区,而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旅游形象的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等基本形象战略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大多数城市关于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以一句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如何确定主题口号,应遵循内容源自文脉、表达针对游客、语言紧扣时代、形式借鉴广告的基本原则。李娟文,彭红霞,何军(1999)以武汉市为例,阐释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方法,即着眼于一个“特”字,深入分析、体验,做好旅游形象的理念定位工作;着眼于一个“实”字,通过优势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塑造真实的旅游特色视觉形象;着眼于一个“广”字,借助强有力的宣传推销活动传播城市旅游形象。谷明(2000)在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过程中,在企业CiS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引申下通过分析城市CiS,包含文化识别(Ci)、功能识别(Fi)、市场识别(mi)三方面,最终完成形象定位,并提出以地域综合性方法塑造多功能城市旅游形象、以创意性思维塑造个性化城市旅游形象。田洪、邹再进(2003)对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核心是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结合重庆合川市的具体情况,提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李晓波、袁霜凌(2004)结合成都市案例,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必须以可识别性为中心,形成主体、客体及其感知为支撑的三元结构。宋欢、喻学才(2006)也提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模式,认为定位需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城市文脉、竞争者因素和市场因素,并且用实例说明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方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导向定位、组合定位。汪克会(200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重点关注了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城市文脉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性因素之一,而城市旅游形象则一般是城市文脉的具体体现。不难看出,在讨论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这一问题中,不少学者都提到了“文脉”的重要性,“文脉”这一概念由已故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提出,它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既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三维时空组合。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作了专题讨论,如章锦河,陆林(2001)以淮南市为例,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形象设计,崔凤军、蒙吉军(1999)通过对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作出了样本。

2.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在检索到的涉及城市旅游形象的130余篇文献中,有近100篇都与具体的城市或地区相联系,可以说,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与实际的旅游营销紧密联系。聂献忠(1998)以香港和上海为例,论述了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等旅游视觉要素的建设,尤其强调了成功的经营与管理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他肯定了香港旅协历来都重视宣传活动,它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研究制定不同的市场推广主题,而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陆城市,在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距。田洪、邹再进(2003)指出形象营造应从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行为识别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视觉识别体系、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和城市旅游节庆5个方面来进行。顾韬,李胜利(2007)以延安市为例,提出设计旅游形象标志,加大形象宣传力度,策划旅游节庆活动的形象推广策略。张金山(2007)指出,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形象营销的牵引拉动,形象营销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他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营销的策略包括:形象重塑策略;借势策略;密集强化策略;规避策略;政府主导战略。谢利芳(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和营销策略时指出,良好的设计只是整个旅游形象战略的开始。要使城市旅游形象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城市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必须有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她以绍兴市为例,罗列了五点营销策略: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形象的差别化战略;旅游市场细分及定位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策略;服务质量营销策略。国外旅游形象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并且形象还将随着游客的到来离开而广为传播,形成一个广告效应圈。1999年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国际频道播出了“威海CHina”形象广告后,广告首开城市形象广告的先河,再到央视推出“2004年中国魅力城市展示”和后来的“魅力中国、魅力名镇展示”已有300多个城市在各类媒体上不同程度的作过形象广告,形成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形象广告秀”。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过程中,形象的传播至关重要。梁海燕(2005)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应借助于多样化的手段,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包括:设计统一的视觉标识;创立形象的主题口号;抓住宣传的表现时机;开发代表性的形象纪念品;开展全民好客的形象运动。李晓玲(2009)以泸州市为例,指出城市形象传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播策略与商业广告与行销策略结合;既要注重互补和协同,利用背景替代,又要防止雷同,突出差异化与独特性,避免接近替代;加强旅游地软硬件设施建设,使旅游者的让渡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实地感知形象,形成口碑效应。吴红霞(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时,专门关注了旅游媒介形象提升策略,她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案例,提出可以采用以交互式和非目的性媒介载体为主的柔性传播渠道,重视和敢于尝试时尚性较强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

3.城市旅游形象的操作与管理。城市旅游形象的具体操作与管理过程,是在城市旅游形象确定并传播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主体应不断关注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旅游者的反馈,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监控和调整。程金龙(2006,2007,2009)从概念与内涵、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运作过程中的三大着眼点:一是继承传统优势,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弘扬形象的优势点和面;二是找出和改进形象的明显不佳之处;三是寻找形象优化的新的增长点和生长线。他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包括如下七个步骤:形象调查分析与诊断、形象定位模式与竞争分析、主题形象策划、微观形象策划、形象要素空间配置与协调、形象塑造推广与传播、形象评价与管理。他创新性地探索了城市旅游形象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五种差距:旅游者预期形象与形象设计者认知的顾客期望形象之间的差距。形象设计者认知的旅游者期望形象与其设计出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旅游服务所传递出的形象与形象设计者制定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旅游服务传递中的形象与形象管理部门对外宣扬的形象间的差距。旅游者的体验形象与预期形象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五种差距,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常态管理――建立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动态管理――追踪监控城市旅游形象状态,危机管理――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的影响,优化管理――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功能。韩顺法,陶卓民(2005)针对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修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旅游目标市场的受众分析和替代分析;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即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和事件的发生,最后,结合营销的创新理念进行旅游形象的修正。汪克会(2007)指出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把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简单化为城市旅游形象视觉景观建设;片面夸大城市旅游形象的经济作用;忽略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黄河(2009)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政府的无为与“失位”;策划者缺乏对地方文脉的准确把握。

三、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面

1.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国内虽然在旅游城市形象策划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旅游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不够,理论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且在形象策划实践中多偏重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过程中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域的构想在分析上有雷同倾向。虽然不少学者都提出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时应分析竞争因素,但是在实际的个案研究中却鲜有涉及。城市旅游,贵在特色,贵在个性,在对单个城市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时,除了分析传统的区位、资源、功能时,还应考虑到区域内临近城市的旅游形象,或者是借鉴其他一些相似类型的城市的旅游形象策划案例。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策划时,不同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关系。城市经济与城市旅游形象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城市旅游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策划必须顺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律。而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必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就城市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形成之间的关系而言,目前尚无专文论及。不难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城市,在设计和策划城市旅游形象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经济因素在城市旅游形象中的影响力也不相同。随着城市旅游形象理论与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成熟,对城市经济发展与旅游形象间的关系研究,应该也会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

2.,林炎钊.构建城市旅游形象初探[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5(3)

3.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1)

4.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2)

5.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

6.汪克会.试论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继承与创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7.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

8.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10)

9.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与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6(10)

10.李宗诚.中国城市的形象传播[J].旅游时代,2008(11)

11.李晓玲.旅游形象传播研究―――兼论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J].集体经济,2009(6)

12.熊礼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

13.侯兵,黄震方,尚正永.基于城市意象变迁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12)

14.吴红霞.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15.李娟文,彭红霞,何军.论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以武汉市为例[J].人文地理,1999(9)

16.田洪,邹再进.城市旅游形象策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17.李晓波,袁霜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三元论―――以成都市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8.宋欢,喻学才.浅议城市旅游形象定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19.章锦河,陆林.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2)

20.崔凤军,蒙吉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2)

21.顾韬,李胜利.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2.张金山.浅析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营销策略―――以焦作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9)

23.谢利芳.绍兴城市旅游形象及其营销策略探析[J].集体经济,2009(6)

24.梁海燕.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J].福建地理,2005(12)

25.韩顺法,陶卓民.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及系统修正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7)

26.汪克会.浅析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几个误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7.黄河.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28.熊礼明.旅游者对长沙市旅游形象认知的问卷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3)

29.汪克会.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8

[关键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陕西秦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6-0059-08

1 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发展规划的兴起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紧密相联系,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为旅游规划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赋予规划权威性的过程,也是对旅游规划成果进行全方位质检和深加工,使其合格化进而合法化的核心环节,对于保障规划实施效果意义重大。

国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博德-波维(Baud-Boyy)、麦金托什(mcintosh)、爱德华・因斯克普(edwardinskeep)等学者指出,旅游规划评审是旅游发展规划工作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霍尔(Hall)认为,对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评审将会是公众更好对旅游业发展创新支持和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皮尔斯(pearce)通过参与国家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强调实践顾问和专家委员会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中的重要作用。杰瓦特、东升(Cevattosun)指出,土耳其的旅游发展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带来了深远影响。阿比(abby)指出,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实施建立在政府部门干预和大型旅游规划机构基础上,其结果导致外部资金和势力处于支配地位,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边缘化状态。于克塞尔(Yuksel)以土耳其的世界遗产地棉花堡作实证研究,探讨了棉花堡旅游发展规化评审涉及的利益群体,通过公众会议(publicmeeting)对棉花堡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实施进程和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提出建议。

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张广瑞、杨逸畴、王旭科等学者认为,国家对旅游规划成果鉴定和验收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权威机构,旅游规划评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系统,从而导致旅游评审环节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许韶立解析了中国旅游规划市场中的“怪现象”章尚正揭示了旅游规划评审存在“潜规则”。李永文探讨了旅游规划评审非严肃性与旅游规划工作科学性存在矛盾。陆相林分析了旅游规划失灵的一般演进过程,提出了旅游规划评审听证办法,以期实现对旅游规划评审的监督作用。陈丽提出政府部门委托旅游规划的存在风险,建议将旅游规划评审实施自审、盲审和终审相结合。缪芳运认为旅游规划形成和实施前提是旅游规划委托方、编制方、评审方和管理方形成虚意相关者,呼吁建立旅游规划评审人员信用和评价体系。于定明认为应从明确评审法律地位、确定评审标准、制定评审人员行为规范和完善评审程序方面完善旅游规划法律制度。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研究对象仅局限环节研究,未能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内容维度与管理维度相结合,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定性语言对发展规划评审进行描述和批判,从系统的视角去研究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评价体系尚存空白。

2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构建

2.1理论应用

系统论思想不仅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基础,更为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基于系统论视角,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笔者认为它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个主体部分构成(见图1)。

首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要面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即谁(who)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或者

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要求,具有规划设计等级资质的单位才能承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任务。然而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中,往往忽略了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要素的审查,结果导致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风险”。其次,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它涉及旅游目的地环境系统、客源系统、吸引系统和支撑系统。在评审实践工作中,重点对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各要素进行审查和评价。最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面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谁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主体?或者谁承担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同时涉及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成果规范管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要素包括规划评审人员、组织形式、评审程序、规划鉴定和成果管理。

与此同时,结合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旅游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见图2)。其中,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规划委托方、旅游规划编制主体、旅游规划评审专家、旅游规划管理者和相关行政管理者,这是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体系中处于技术审查和行政管理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区、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法律顾问。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与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在当前的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系中仍处于被动和边缘地位,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议上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更难以听到他们对旅游发展规划的意见表达。

2.2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体现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和技术规范要求,本文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选取以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为主要根据,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明确了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旅游发展规划对象子系统指标选取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旅游规划通则》强调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重点内容,它涉及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成果技术合理性和操作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以及资质管理要求。同时,结合笔者亲身参加的旅游发展规

划实践课题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参与工作,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初次遴选,然后邀请来自陕西省旅游局、陕西安康市旅游局、陕西凤县旅游局、成都都江堰旅游管理局、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公司、深圳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多彩旅游策划顾问有限公司、陕西师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西外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等部门的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景观生态、旅游经济、市场营销、园林设计等专业领域的长期从事旅游规划和参与规划评审工作的126名专家,对初步遴选的各项指标进行筛选和整合,并给出每个指标的权重。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主要由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等4个指标层面组成。

2.2.1规范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性是评审工作的基础,它包括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两个层面,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的资质等级是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选择的重要根据,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审查旅游规划成果是否具有合法性和规范性的根本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涉及规划编制内容齐全、规划文本词语准确、规划图件要素规范和规划图文完整一致等内容。

2.2.2科学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性是评审工作的重点,它包括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和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规划编制主体人员组合是衡量发展规划科学性指标,为后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人员资质和管理提供依据。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的基础条件分析、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成为衡量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2.2.3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是评审工作的核心,它包括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和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两个层面内容,其中,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是旅游业发展方向指南和目标导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市场营销等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中占据重要地位。

2.2.4创新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创新性是评审工作的亮点,它包括规划编制内容创新性和规划编制技术创新性两个层面内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委托方、评审方非常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内容深度和广度进行审查,同时,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汇报成果内容展示、成果内容社会公众展示形式、规划成果内容解读、规划技术路线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等方面,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关注的亮点指标。

2.3指标体系评价

在确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科学性指标、可行性指标和创新性指标4个一级指标基础上,分别构建8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由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以主观性为主,且指标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故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借助软件wolframmathematica7.0计算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可行性指标权重(0.341)最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可行性指标在评审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它与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群体利益密切相关,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实施保障和实现效益的决定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权重(0.279)居第二,说明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科学性指标成为评审重点,它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组成、客观分析和前瞻预测密切相关。创新性指标权重(0.231)居第三,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理论、理念、视野和技术等方面日益受到重视。规范性指标权重(0.149)最小,主要受旅游发展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多样化方向发展,但它对旅游发展规划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细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素。

根据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合成权重系数计算结果,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项目层中8个指标排序次序结果(见图3),其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B6)最为重要,权重系数为0.22,第二位到第四位依次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内容成果科学性(B4)、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B7)、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B5)和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B3),它们权重系数均大于0.10,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可行性指标权重占到34.1%,科学性指标权重占到27.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62%。第五位到第八位依次为规划技术创新性(B8)、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B1)和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B2)和它们权重系数处于0.05到0.10之间。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创新性指标权重仅为23.1%,规范性指标权重占到14.9%,两者权重累计贡献率为38%。

依据数据点雷达图,以0.025为距离中心单位对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将其分为4个等级,核心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75和0.10之间,重要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5和0.075之间,一般指标权重系数ω介于0.025和0.05之间,基础指标权重系数ω小于0.025,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核心指标3个,重要指标4个,一般指标12个,基础指标6个(见表2)。

3.1规范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规范性指标层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性权重为0.088,编制成果规范性权重为0.061,体现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规划编制主体单位规范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但在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实践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编制主体规范性审查和管理,而将重点放在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规范性审查。因此,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工作不仅注重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单位规范中的审查,更要注重对编制单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审查和管理,尤其对规划编制单位成果形成环节审查,防止规划编制单位将旅游发展规划进行转包或分包等违反行业行为,确实保障旅游发展规划质量,维护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和社会公众利益。

在旅游发展评审规范性三级指标中,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规范权重为0.069,远远大于旅游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权重(0.019),这与目前我国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密切相关,国家旅游局早在2005年8月就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但对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等级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当前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人员队伍数量庞大,但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资格认证、资质证书、资质管理办法等相应配套管理措施仍是空白,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人员资质规范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同时,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规范性指标中,规划编制文本内容齐全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26,充分体现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齐全是规划编制工作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规范性的重要指标;其次为旅游发展规划图件要素规范指标,权重为0.012,规划图件作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相应的规划设计内容落实在图件中,要素齐全、技术规范、美观大方的图件规范性指标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审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的文本词语准确指标权重位居第三,权重为0.014,规划评审中对文本规范性审查集中在词语准确、符合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概念表达一致等方面;最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图文完整一致指标权重最小,权重为0.010,体现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和图文内容完整一致。

3.2科学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性指标层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权重与规划编制内容科学性指标权重相当,权重系数比为1:1.33。在旅游发展规划实践和规划评审工作中,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提交的规划成果内容科学性是规划评审重要指标,它既是对规划区旅游规划对象最本质、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内容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对规划区旅游发展最前沿、最完整和最具科学发展战略目标的分析和定位。与此同时,由不同专业背景、知识构成和资质经验人员组合的旅游规划编制团队不仅将成为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注重的指标要素,而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的科学性关系到旅游规划的成果水平和质量。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科学性指标中,规划团队人员组合结构重要程度最大,其次为团队人员资质经验,最小为团队人员专业背景,但三者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由规划项目主持人组织管理,因此,评审管理体系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团队人员组合作为衡量规划设计科学性指标的同时,更为从事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人员资质管理提供依据。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指标中,客源市场分析预测指标的科学性指标最为重要,其权重为0.058。这是由于规划区旅游发展最终要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中对规划区现实和潜在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直接关系到旅游发展编制成果内容科学性和可行性。旅游行动计划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38,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中的行动计划中涉及旅游项目建设、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市场营销等,与旅游规划评审相关群体利益直接相关,也是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政策倾斜、产业调整和项目投资计划的行动指南。旅游形象定位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37,该指标涉及影响旅游者出游决策和旅游区市场影响力提高,但受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软性评价和规划区旅游发展影响,具有可塑性和动态性。基础条件分析科学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6,但与旅游形象定位和旅游行动计划权重系数相差较小,是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成果科学性的基础性指标。

3.3可行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可行性指标层中,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权重要大于旅游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82: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不仅注重规划发展方向和目标导向可行性,更注重在目标体系指导下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精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等层面的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

旅游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行性指标中,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指标权重系数要大于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权重系数,两者之比为1.67:1,充分说明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思路在规划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宏观导向作用,它决定规划区未来旅游发展的高度、精度和强度。相比较而言,旅游发展规划目标定位指标涉及的近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中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和远期旅游发展目标定位,同时涉及旅游发展相关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生态发展目标等指标因素,成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重点关注指标。

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指标中,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指标最为重要,权重为0.087。随着旅游业深入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日益成熟,规划区发展需要依托旅游建设项目做支撑,旅游项目策划和运营可行性直接关系到规划区旅游发展前景,更为重要的旅游项目建设是实现规划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直接载体。因此,旅游项目建设指标可行性成为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中的核心相关者利益群体和边缘相关者利益群体的共同关注。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二,权重为0.056。由于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需要以客源市场分析为基础、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为导向,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因而设计完善、新颖和可行的旅游产品谱系,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水平的关键指标。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位居第三,权重为0.049。随着信息传播范围拓展,旅游市场营销指标可行性对规划区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与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和社会传媒企业利益联系密切。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指标重要程度最小,权重为0.028。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可行性涉及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合理、重要功能区划分和重点区域发展等方面,但相对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营销可行性指标而言,它仍是衡量旅游开发规划可行性的空间基础性指标。

3.4创新性指标评价与分析

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创新性指标层中,规划内容创新性重要程度要大于规划技术创新性,体现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委托者、评审者和管理者更加注重对规划对象成果内容审查,同时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指标和应用关注程度不够。

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创新性指标中,规划内容广度创新性指标权重(0.090)最大,规划内容深度创新指标权重(0.030)次之,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0.019)最小。可以看出,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创新的重要作用,它对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深度规划设计调研工作深度、分析深度和研究对策深度提出新的要求,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指标。旅游发展规划内容广度主要为规划区旅游发展提供发展模式借鉴、战略思路参考和定位横向对比辅作用,旅游发展规划内容重点最终落实到内容深度维度方面。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指标权重较小,这与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评审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展示受众面小,展示渠道狭窄,社会公众认知度低,影响了规划成果展示创新指标权重提升。

旅游发展规划技术创新性指标中,规划技术应用创新指标权重(0.043)最大,规划技术路线创新指标权重(0.033)次之,规划技术指标创新权重(0.016)最小,充分体现出新型技术创新应用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富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提供技术平台,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旅游发展技术路线指标涉及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的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成为衡量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量、技术含量和成果质量的显性指标,它对旅游规划评审系统优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权重最小,由于当前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指标主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技术指标,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学科中的技术指标还处在探究阶段,它在整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低,需要在规划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4 实证研究――陕西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笔者亲身参与了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在规划成果评审过程中,主要围绕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中的3个子系统展开,具体方法如下:

(1)规范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程序,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成果编制完成后,由旅游发展规划委托方提出申请,2009年8月5日,由陕西省旅游局组织专家、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各地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等评审核心利益相关者,同时邀请规划区内的社区代表、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等评审边缘利益相关者,举行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论证会,听取来自不同利益群体呼声,改变传统核心利益群体“一枝独秀”局面。通过增加旅游发展成果论证环节,对规划编制主体提交成果提出新的质量要求和改进方向,同时公开旅游发展规划透明度,保障旅游规划评审边缘利益群体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可行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引入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权重,实行定性、定量和定级相结合的评审方式。设定n(n≥7)个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各项评审指标最高分值为10,评审组人员对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各项指标赋分值p,得出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数值e。同时设定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定级参数,将e分为[85,100]、[70,84]、[60,69]和[0,59]4个等级,分别表示旅游发展规划成果等级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最终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评审结果e为82.16,属于良好级别。

(3)鉴于目前旅游规划评审会“走形式”或“走过场”的不规范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开发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tDpeamS),包括旅游发展规划资质单位管理系统(tDpQUmS)、旅游发展规划行政部门管理系统(tDpaDmS)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人员管理系统(tDppmS)3个子系统,同时旅游发展规划成果论证会以会议形式进行,旅游发展规划最终成果评审借助网络平台匿名形式进行,实现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立足旅游发展规划课题实践和评审参与工作,分析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构建了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并以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系统主要由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主体系统、旅游发展规划对象系统和旅游发展规划评审管理系统3部分构成。旅游发展规划评审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

(2)旅游发展规划评审指标体系中,可行性指标权重最大,它受核心和边缘相关者利益群体共同关注,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性指标权重次之,成为评审工作重点审查对象。创新性指标权重居第三,旅游规划内容和技术创新占据重要地位。规范性指标权重最小,与规划形式和内容体系密切相关。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9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部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部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部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部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部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部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旅游策划的内容篇10

就亚洲而言,福利(社会)旅游推广比较成功的国家是韩国和日本,他们都有成熟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体系。我国福利(社会)旅游在2008年被初次提出。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祝善忠在上海透露,国家旅游局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以促使更多市民参与到国内旅游活动中,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2008年11月20日《新快报》)。2008年底,为拉动旅游消费市场,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广东省率先出台《关于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成为全国首个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试点”。之后,浙江、山东、江苏、北京等不少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旅游休闲计划。国家层面的《国民休闲纲要》也在酝酿之中,在《纲要》内容中就涉及到了福利旅游。

国内外研究进展

以“福利(社会)旅游”、“社会旅游”或者“补贴性旅游”作为关键词,搜索年限为1980~2011年,在中国期刊网搜得相关文献10篇,维普资讯网相关文献2篇,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9篇。在外文文献网elsevierSciencedirect中与“socialtourism”有关的研究文献共计838篇,其中直接探讨socialtourism的文献介绍如下。

1.外文研究文献述评

从所查阅到的国外文献资料中,关于福利(社会)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福利(社会)旅游的概念界定和特定群体的旅游行为对社会政策的影响等方面。

(1)福利(社会)旅游概念的研究

福利(社会)旅游概念的辨析基本上从其对象和强调社会权利两个方面入手。对象的界定可以辨析出福利旅游研究主体,强调社会权利则可以界定研究的意义。

①福利(社会)旅游的对象研究

国外关于其对象的界定从最初的低收入群体逐步扩展到社会弱势群体中,体现在以下方面。最早关于福利(社会)旅游概念的研究是Hunziker.w在1951年社会旅游代表大会上(internationaltouristsallianceScientificeCommission)的Socialtourism:itsnatureandproblems一文,“社会旅游是一种由低收入群体进行的旅游,它是一种特殊的旅行形式,所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与众不同”[1],清晰地界定了福利(社会)旅游的对象为“低收入群体”及其旅游的特征。该定义对日后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使得低收入群体的旅游活动开始引起旅游业界的重视。学者milmanady提出了另一种定义:“社会旅游是指那些在没有社会干预的情况下,自己无法承担费用的群体所进行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个人所加入的协会的帮助便不可能实现的旅行。”

在1971年国际社会(福利)旅游机构(BitS)的会议上,成员一致认为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组织都应该为经济上、身体上、精神上等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旅行困难或受到限制的群体提供旅行费用、旅行信息等支持性的服务,或对其使用的非赢利性的休闲设施给予资金支持的社会政策,从而保障每个公民的休闲观光权利。该机构重点扩大了福利(社会)旅游的服务对象,从经济相对贫困的对象扩展到了包括身体、精神或其他旅行困难的弱势群体。europeanCommission(1993)提出福利(社会)旅游是由一些组织、社团或者贸易联盟发起的,用以资助或者帮助相对贫困阶层实现无障碍参与旅游活动的社会行为。

②强调福利(社会)旅游权利的普遍化

国外对福利旅游社会权利的肯定着重关注休闲权、旅游权的社会平等机会。各个国家和社会组织都应该创造条件使所有公民的该权利可以得到经济法律或社会保障。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78年年会上提出福利(社会)旅游是为了追求社会公平的目标,使不能充分享受休息权的公民都能充分享受到休闲的权利。

1980年9月27日至10月10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上发表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全面提出了3点问题:一、旅游权利问题;二、旅游环境问题,三、国内旅游地位问题,并指出:“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并为所有的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世界观光大会在1982年提出各国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营造相应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群体都能充分享受休息、休假及带薪假日的权利。europeaneconomic&SocialCommittee(2006)提出欧洲福利(社会)旅游由3部分构成:a.由于经济条件、身体上或心理上缺陷、个人或家庭困难、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的人们;b.公共或个人机构、公司、贸易联盟或其他组织提供资金或其他方面帮助;c.由b资助或帮助对象a广泛地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以体现社会的公平进步。

综上所述,不管是学者还是旅游组织对“福利(社会)旅游”定义的界定都集中在了“使得那些因存在经济、生理或心理等问题而不能正常享受旅游活动的群体可以在政府、慈善机构等帮助下无障碍实现其旅游需求,享受旅游乐趣”。

(2)特定群体的福利(社会)旅游行为效果研究

欧洲的社会规范中,国家的福利政策比较完善,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社会组织资助或者国家法律保障获得其休闲权,研究这些特定群体的福利(社会)旅游状况更多的是为国家政策服务,以体现其社会平等的宗旨。从所查阅到的文献来看,学者们一般都会以欧洲传统的节假日旅游活动资助来作为其研究的基本点,通过对特定群体的旅游行为分析来解释福利(社会)旅游对其日常生活作用或其自身旅游行为面临的问题。关于特定群体的福利(社会)旅游一般集中在低收入家庭、全职家庭妇女、福利院儿童和疾病患者的旅游行为研究,主要包括:Smith,VandH.Hughes[2](1999)的DisadvantagedFamiliesandmeaningoftheHoliday通过对由于经济和环境原因而几乎不参加度假活动的10个全职家庭妇女的家庭调查,对比分析其参加旅游活动前后的生活状态,总结出了度假对于她们明显的意义和度假经历对她们日常生活的影响。Hazel.Zeal[3](2005)HolidaysforChildrenandFamiliesinneed:anexplorationoftheResearchandpolicyContextofSocialtourismintheUK一文以英国为例,从政策研究指导的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假日,以问卷调查、在线访问等方法,得出假期休闲对孩子生活和家庭稳定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希望此文的结论可以引起各方的重视并将福利(社会)旅游纳入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中。philippaHunter-gone的theperceivedeffectsofHolidays-takingontheHealthandwellbeingofpatientstreatedforCancer(2003)和Youngepeople,HolidaytakingandCancer(2004)两篇文章中都是以癌症患者(特选了皮肤癌患者,样本均来自UK)这一特定群体的假期旅行活动为研究对象,试图找出疾病患者的个人假期旅游对其个人健康、社会效果、自我认同和重获自信等4个方面的影响,通过旅行前和旅行后的对比分析出其在旅行活动中的障碍——固有的(对旅行机会的自我认识)、环境上(旅行环境和社会歧视环境)的和群体上的相互影响,提出政府和组织应该关注特殊人群的旅游需要,营造相应的社会环境,旅游社、交通运输部门、住宿业等担负其社会责任,激发那些患者旅行者的旅游热情。neil.Carr(2005)在poverty,DebtandConspicuousConsumption:UniversityStudentstourismexperience中对赫特福德郡大学(UniversityofHertfordshire)1999~2000年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学生的假期旅行费用来自个人日常打工、父母资助或者银行贷款。研究表明,学生假期旅行开支占了他们收入的很大比例。总的来说,数据显示,尽管学生的经济状况不如人意,学生对旅游的追求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热情。#p#分页标题#e#

从以上的文献可以看出,国外福利旅游行为研究选取的样本比较广泛,侧重于细化研究对象的不同需求和行为,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较强。

(3)福利(社会)旅游的社会政策研究

对社会支持政策的影响研究占据了该领域的半壁江山,一般都以社会文化学、伦理、道德,旅游人类学、福利经济学等角度作为切入点,通过选取一个特定的研究群体,同时这些群体有固定的社会组织资助,来完成福利(社会)旅游的社会支持政策研究。而得出的结论集中在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支持和慈善或企事业机构的微观支持。

①福利(社会)旅游的资助问题

对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资助的来源是来自政府的财政还是社会组织的资金,或者是二者的结合。minnaert,L.,R.maitland,andG.miller[7](2007)在SocialtourismanditsethicalFoundations一文中提出目前关于福利(社会)旅游的研究很少对其有利影响的效度进行验证,而对其效度的评估是对其是否需要政府公共支出的判断依据。HowardL.Hughes的GovernmentSupportfortourismandtheUK:adifferentperspective(1984)和HolidaysandtheeconomicallyDisadvantaged[9](1991)两篇文章都分别对政府对旅游业补贴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的直接补贴并非是最佳的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措置施比如降低低收入人群的旅游假期价格等,来改变目前英国的福利(社会)旅游资助状况。

②福利(社会)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整个旅游业和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年持续关注的热点,在研究福利旅游的相关内容时,引入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从旅游企业或目的地居民福利状况入手,将福利旅游的实施从全面系统的视角进行论述。Lisheng和Yanmingtsui(2009)的aGeneralequilibriumapproachtotourismandwelfare:theCaseofmacao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分析了澳门的旅游业经济发展对当地居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影响,他指出应将伴随旅游业迅速增长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的外部效应尽可能减少,并将增加当地社区福利纳入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框架中,以保证澳门的可持续发展。DerekHallandFrancesBrown(2008)的thetourismindustry’swelfareResponsibilities:anadequateResponse?从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的角度提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之一为公平性的标准,明确了其内容具体为是否考虑到残疾人、是否保护了妇女儿童的权利、是否存在对少数民族或其他特殊群体的歧视等问题,认为旅游企业应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这对于提升当地和谐度、减少贫困是有益的,也是旅游业对人类福利的贡献之一。emanueldeKadt(2002)在SocialplanningfortourisminDevelopingCountries中提出过去关于发展中国家旅游活动的研究中过多地关注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问题,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非经济因素(non-economic)的存在,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应该重视特定的社会政策在旅游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③福利(社会)旅游与社会政策

对福利旅游政策的研究框架建立在资助对象的体验对比上,得出福利旅游对其影响程度的效度,进而提升到社会政策层面,突出福利旅游的最终目的。

DavidGilbertandJnaidaabdllab[13](2004)HolidaytakingandtheSenseofwellbeing中通过对355个holidaytakinggroup和249个non-holidaytakinggroup的问卷调查,发现前一个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要远远高于后者(从正面、反面和生活满意度等3个方面),调查结果说明了假期休闲旅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众的幸福感。

Scottmccabe(2009)的whoneedaHoliday?evaluatingSocialtourism中通过对英国的3个慈善组织(FHa、FF、Uw)2007年资助的498个低收入家庭假期旅行的访谈和调查,挖掘出低收入家庭需要假期旅行资助的目的,发现他们通过资助完成旅行后可以帮助其增进家庭关系、获取新知识、放松身心、获得新的社会满足感等。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扶持低收入群体的旅行,从而体现社会进步和平等。

Lynnminnaert,RobertmaitlandandGrahammiller[15](2009)在tourismandSocialpolicy:theValueofSocialtourism中站在福利(社会)旅游价值评判的角度,对1100个由FHa资助的低收入家庭进行了随机抽查式访谈,从社会资产(扩展的社会网络、相关的行为变化和自信)和家庭资产(家庭关系、家庭稳定性和家庭的社交网络)两个方面评价福利(社会)旅游的效果,发现福利(社会)旅游明显改变了参与者的生活,强调了社会资助政策对低收入群体旅行的显著意义。

ChirsRyan在其tourismandwelfare:ethics,ResponsibilityandSustainedwell-Being一书中分8章介绍了福利(社会)旅游存在的伦理道德上的意义,旅游企业和目的地居民对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呼吁社会各方关注长期以来被旅游业所忽视的福利和幸福研究,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

FreyaHiggins-Desbiolles(2006)的morethanan“industry”:theForgottenpoweroftourismasaSocialForce站在新自由时代的时代特征下,从旅游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社会旅游作为被遗忘的人类的承诺、可选择的方式等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说明了旅游不仅仅是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工业,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力量,这是一种人类对旅游业认识上的全新视角,强调了一种关于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国外的福利(社会)旅游研究选择的对象基本上是弱势群体,以案例研究了解其关于旅游活动的需求,分析其在实现旅游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障碍,或者其行为倾向。总之,该领域内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强调通过福利(社会)旅游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或者是可以对旅游业未来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而言,在内容和角度上明显区别于国外研究。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一是集中对旅游权利的论述,强调旅游权利的公平,二是较为零散,尚未系统化。

(1)福利(社会)旅游

目前国内关于此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体系。一些学者的研究主要有:

周娅(2001)的《“假日经济”与中国旅游福利计划》一文从假日旅游带来的假日经济现状入手,认为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实行旅游福利计划的基础性条件(供给丰富,需求旺盛,发展稳定,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和必要条件(交通拥堵,客流集中,安全环保问题),提出了我国旅游福利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但该文也仅是笼统地提到了福利(社会)旅游计划的必要性,并未对我国福利旅游计划的框架进行归纳。#p#分页标题#e#

高春姬(2008)的《韩国观光基本法的制订与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详细地介绍了韩国观光基本法的内容,特别是其“福利观光”、“国际合作”等立法理念纳入到“观光基本法”体系中,提出了对我国旅游立法的启示。该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我国旅游立法中存在的缺陷,但没有明确地提出福利(社会)旅游的概念或者理论框架。

李袛辉(2009)的《福利旅游的概念内涵和研究综述》首次明确地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福利旅游的定义,并界定归纳出福利旅游的人为性、制度性和政策性的属性,并纠正了目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包括福利旅游与商务旅游、福利旅游与企业奖励旅游。这篇文章系统化地介绍了福利旅游的内涵,并且辅助介绍了国外福利旅游政策的先进经验,给了读者一个清晰的概念框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王晓红(2009)的《从经济旅游到社会旅游: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则从社会旅游的社会属性的角度考虑去深入地探讨旅游的本质内涵和功能属性,通过放大其功能属性来扩展社会福祉、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对旅游本质的认识超出了过去的技术统计层面。并且该文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入手逐步分析旅游的社会本质,研究的视角比较新颖。

王艳辉等(2009)的《浅议我国福利旅游的发展》从国民休闲计划的讨论出发,认为福利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受众明确,参与广泛,提出了我国实施福利旅游对社会经济的意义和目前发展福利旅游存在的问题。该文将企业对优秀员工的旅游奖励也列入到了福利旅游的范畴中。

范业正(2010)的《从生活福利与旅游富民看旅游民生》从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两个标准来分析旅游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意义,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和福利,而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则是致富的途径。

(2)旅游权利论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权利论的论述较少,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少数学者开始直接研究旅游权利这一概念,更多的学者是从休息权、旅游者合法权益和旅游伦理等相关的角度进行研究。

王德刚(2009)和戴斌(2011)从旅游权利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及一切社会机构,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人类旅游权利的实现提供政策保障、创造物质条件,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应该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保障其旅游权利和旅游愿望的实现,因为这也是对人权宣言的肯定。夏赞才(2010)主张旅游权利主要包括自由旅行权、带薪休假权和友善接待权,这些观点对于确立旅游权利、促进旅游公平和强化旅游责任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过度依赖和强调旅游权利也将使旅游权利自身陷入道德困境。张永奇(2005)认为,公民的基本旅游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应该对“公民基本旅游权利”的概念给以初步的揭示和解读,根据中国宪法公民权的相关规定,从“宪法公民权利”中分离出“公民旅游权”。刘红婴(2006)对旅游权进行了法理释义,认为旅游权是人权的一部分,它与相关的亲缘权利构成一个相辅相生的概念群落。

福利(社会)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根据以上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本文拟界定福利(社会)旅游在广义上是各级政府、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基金委员会等在旅游费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信息等方面为社会弱势群体①提供的资助和支持,为其提供旅游机会使其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并从中体会旅游的乐趣,使得旅游条件和各种设施得到改善,最终为所有的旅游者提供便利,提高整体福利待遇。狭义上,福利(社会)旅游是指针对低收入群体,政府可制定适合他们的福利(社会)旅游政策,给予一定的旅游补贴(来源于国民休闲计划)。

从其内涵中不难总结出福利(社会)旅游的主要特征:(1)旅游机会的平等性,强调对弱势群体的扶持;(2)旅游机会获取的政策性,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资助弱势群体完成旅游活动;(3)旅游活动的资助具有多元性,既可以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又可以有社会团体的扶持;(4)福利旅游区别于旅游扶贫计划(ppt)。

国内外研究评价

福利(社会)旅游强调最终的目的是体现社会公平,使得每个公民都可以享有进行旅游活动的权利并且无障碍地体验到旅游活动带来的乐趣。在这一宗旨下,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福利(社会)旅游对社会政策的影响、特殊群体的旅游行为研究上,但存在以下不同点:

1.研究方法

国内关于福利(社会)旅游的研究目前处于理论综述、理论框架和构建的阶段,案例研究比较缺乏;国外的研究早期是建立和丰富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已经采用了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个案进行实证研究。

2.研究内容

国内的福利(社会)旅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也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多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等原则性的指导,具有重宏观少实证的特点;国外的研究更主要的是从微观层面来表述福利(社会)旅游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涉及的类型也更多样化。

3.研究趋势

伴随着民生旅游项目的发展,国内的福利(社会)旅游研究着重于旅游权利的研究,从权利论的角度分析福利旅游,研究的范围从理论综述开始扩展到旅游经济、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等领域;国外的研究则开始从权利论走向福利(社会)旅游的效果评估。

值得关注的问题

福利旅游研究刚刚起步,探讨清楚一些基本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基本问题研究的缺失,是造成福利旅游研究长期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前文的综述,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1)福利旅游扶助长效机制的构建

福利旅游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扶助计划,其中探讨扶助对象的选择体系,对福利旅游实施效果有重要意义。每个城市的低收入标准不同,如何从国家层面确定受助者选拔的标准是个难题。其次,扶助的提供方可能是政府,可能是慈善组织,若使得该项活动可以长效有序地开展而非昙花一现,就需要法律上与制度上的保障,政策上给予明确的指导,行动上给予有效的监管,探讨补贴的最合理方式,并积极评价受资助者前后的效果,以为扶助机制长效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改革方向。#p#分页标题#e#

(2)福利旅游、奖励旅游、旅游扶贫计划的区别

福利旅游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包括经济上和生理上的;奖励旅游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旅游扶贫计划是在资源相对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三者在概念上存在着质的区别。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