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维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9:24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1

[关键词]政务新媒体安全

“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因此,党政部门近年来都非常重视新媒体的建设,公务人员已经从“惧网”、“拒网”心理,转变为自信、从容面对互联网。“善用网、会用网、用好网”,“网民即市民、舆情即民生、抱怨即期待”已成为公务人员的普遍认同。

政务新媒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仅以政务微博为例,截至2016年底,我国认证的政务微博接近165000个,当年度博文将近7500万条,总阅读量超过2605亿次[2]。

一大批影响力强、活跃度高的政务新媒体,进一步拓宽了政务信息传播的新渠道和新方式,抢占用户有限的碎片化阅读时空,实现了党政机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极传播与沟通社会的能力。

但是,海量信息的背后,暴露出一些政务新媒体运维人员素养参差不齐,编审流程不专业、不严格等问题,出现失误也就在所难免。

政务新媒体运维失误的最新案例是国防部新闻局官方微博@国防部――2017年4月23日本是人民海军成立68周年的盛大节日,当天@国防部一条“人民海军生日快乐”的微博,图片中却出现了外国的舰船和飞机。

微博一出,舆论哗然,引发网友关注和“吐槽”。4月27日下午,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表示“疏忽在小编,责任领导担。在此我代表小编团队,向所有关注、关心和支持我们的粉丝表示诚挚歉意和衷心感谢。”有报道称,“这是中国国防部历史上首次公开道歉,承认工作失误。”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诚恳回应,官方微博“把图和网友评论留在那里”自我警醒的做法,虽然得到了网友的理解,但毕竟是“亡羊补牢”的无奈之举。

梳理近年来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运维失误案例,不难发现失误的层次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教训似乎并没有引起运维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政务新媒体失误产生的源头,并找寻相应的解决之道。

政务新媒体四类常见失误

综合分析近年来政务新媒体的失误案例,主要存在如下四种现象:

一是图片使用失误。这类失误最广为人知的是一些政务新媒体的地方官员“悬浮照”。

二是言辞尺度太大令人反感。2016年11月21日北京迎来降雪,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局微博,称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郑重劝告美女最近不要穿裙子,以防被撩。虽然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条微博语言诙谐有趣,但更多的网友则认为这种轻佻语言和博主的机构身份严重不合。

三是胡言乱语,甚至恶语相向。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的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是政府发言人的表达渠道,是严肃的,认真的,负责的。忽视乃至嘲弄、顶撞公众意见,也就是所谓的互怼,绝不妥当。有道理就讲道理嘛,怼不仅不能引导民意,反而会挑动公众情绪。

四是低俗图片、转发广告。许多政务新媒体出现过低俗图片、转发广告等问题,事后大多解释是后台遭到恶意攻击。这表明政务新媒体的技术保障和硬件支撑也亟需加强。

上述四类问题在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上都出现过,并有着“愈演愈烈”的态势:不合适的图文不仅出现在影响力有限的县级政府网站,连地位特殊的国防部官微上也出现了;和网民“互怼”不仅一般事件中层出不穷,在举国关注、高度敏感的舆情事件中居然也敢挑动情绪;从套近乎的“卖萌”到大尺度的“撩人”,甚至低俗图片,轻佻的做派屡屡刺激公众的眼球……这说明,上至中央部委,下到基层县区,政务新媒体运维都存在安全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

政务新媒体运维三大风险来源

政务新媒体犯错并不稀奇,即使传统媒体也有不少低级失误的案例。如配错人物照片、价值导向失误等等。但是,传统媒体长期积累,形成了一套完善、严格的编审流程,失误主要集中在疏忽大意导致的内容错漏上。新媒体的失误则五花八门,很多错讹往往“出乎意料”,甚至是令人不忍直视的低级错误。

相比传统媒体,政务新媒体是一个新的概念和范畴。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在出现失误的时候也面临着传统媒体不曾遇到过的挑战:一是痕迹难以彻底消除,网民能够先下手为强“截图为证”,相关链接也很容易使得“旧事重提”;二是沦为“标题党”、“段子手”的创作素材,一次失误往往变成多批次的网民狂欢,二度创作使得这些失误不断被放大;三是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主战场,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政务新媒体的失误进行歪曲解读。因此,必须深入思考,分析政务新媒体出现失误的原因,进而谋求应对之道。

总体看,政务新媒体运维风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政务新媒体本质属性的认知存在误区。栏窠玻政务新媒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而是政务公开、舆情引导、政令宣介、化解矛盾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一个载体和平台。政府部门本身不能过分突出政务新媒体的媒体属性,而是要在新媒体时代用好这个阵地,更好地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实际情况是,政务新媒体的运维者往往忽视“政务”,更多去思考“新媒体”怎么办,工作的着力点就会出现误区,比如过度迎合网民,单纯追求粉丝量、阅读量、点赞量等等。

二是运维安全相关的机制、流程尚不健全。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爆发式的增长和发展,政务新媒体身处浪潮之中,也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由于前进步伐过快、新生事物太多,尚需要加紧总结规律,制定规则,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谋求速度的同时,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更不能弱化管理和规范。国防部官微的那副失误图片在当日7时45分,这是基于政务新媒体全天候、不间断快速消息的需要,本身体现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可以推测,由于时不在正常工作的时间段内,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甚至忽略了某些关键的审核环节,弱化了传统媒体和党政机关早已行之有效的层层把关、逐级审核的流程,在快的同时减少了一两道“安全门”,就容易出现失误。

三是工作团队和运作模式上尚不成熟。为强化政务新媒体的工作成效,走在前列的单位一般采用两种运维方式,要么领导敢于放手,以年轻人为主打造政务新媒体运维团队,发挥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么相信专业的力量,将相关业务外包,委托有媒体属性的直属单位,或者是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社会化的新媒体公司合作。这两种模式在实践中的确增强了政务新媒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但也应注意到,80后、90后互联网“原住民”成为单位的新媒体运维骨干,虽然有利于充分发挥年轻一代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了解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过分依赖网络,忽视网络之外相关规则约束的缺陷。如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放松了对红线、底线的警惕;在追求各种“榜单上榜”的同时,忽视了对真正的传播对象的重视;在快意表达网言网语的同时,由于太过出格而成了“妄言妄语”。也要看到,新媒体公司善于把握网络传播规律,规避传播风险,但由于新媒体公司从业人员不是党政部门工作者,在表达的术语、用词、心态、观念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结果往往是做好了“新媒体”,但不一定做好了“政务新媒体”。

此外,各种新媒体公司的指标考评体系、颁发的各种奖项奖杯,客观上也变相鼓励或倡导了做“新媒体”而不是“政务新媒体”的行为。

在“同心圆”下构筑“安全门”

应该承认,相对于政务新媒体庞大的数量和海量的内容,从概率上讲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应当有一定的包容心态。但政务新媒体的运维应该力求“零失误”,特别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坚决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因为由此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并不是一个政务新媒体所能承担得起的。舆论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政务新媒体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党政机关在做什么。

政务新媒体的失误,实际上是陷入到了“两个舆论场”的误区,认为两个舆论场需要尽量“重叠”,进而增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效果。这个表述隐含的论断,就是官方舆论场向民间舆论场“重叠”,因为“民间”的概念更大、数量更多。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迎合民间舆论场的所谓“网言网语”、“卖萌”、“段子手”、“表情包”等行为,同时也埋下了“越线”的风险――被民间舆论场“重叠”,失去了官方属性。于是,政务新媒体就彻底变成了“新媒体”,而忽略了“政务”二字才是它的本质属性。

由此我们需要廓清一个概念,“两个舆论场”是否是当前舆论的准确判断?或者说政务新媒体在追求“重叠”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时、度、效?“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3]笔者以为,从两个场到“同心圆”,体现了对舆论规律特别是互联网舆论规律更深刻的把握,舆论应该有一个坚定的、正确的核心,以此为基础扩大舆论的影响,实现网上网下的同频共振。政务新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是对核心的定位、把握和倡导,而不是陷入舆论场的迷雾中“被重叠”。

就政务新媒体安全而言,在明确“同心圆”的前提下,应该把握好几个关键:

一是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政务新媒体的运维安全、内容安全,实质上是导向正确、政治安全。讲政治是政务新媒体需要遵循的根本要求。工作中应该有容错机制,特别是面对新生事物,更需要有开放的、包容的心态,但这种心态要以舆论导向正确为前提。

二是要准确把握政务新媒体的属性。政务新媒体虽然兼具了信息、公众互动的媒体属性,但依旧是党政机关提供公共服务、推进行政治理的平台。因此,政务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和互动,不能等同于其他媒体的和互动,而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网络问政的重要形式。

三是要强化政务新媒体的服务功能。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关键,应该是政府部门通过新媒体平台提供的服务与改进的举措,必须实现网上网下同步,公众互动和解决问题相统一。“网言网语”只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提升影响力的关键。

四是要加强相应的工作机制建设。党政机关要认真研究舆论传播规律,结合部门实际和工作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管理制度。既要让政务新媒体有一定的灵活性、多样性,也不能轻易“冒进”;既要保证政务新媒体信息的及时性,更要强调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既要m足新媒体建设的高效率、扁平化管理,也要确保审核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五是要加强运维团队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一切工作,关键在人。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和运维,需要一个视野开阔、锐意创新的工作团队做支撑,要鼓励年轻人开拓进取,更要不断强化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观念,确保团队在遵循政务运行规律和规则的前提下创新。同时,还要加强对政务新媒体运维的硬件保障和技术支撑,确保万无一失。

注释:

[1]杨振武:《把握好政治家办报的时代要求》,《人民日报》2016年3月21日

[2]相关数据来自《2016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2017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微博、新浪网联合主办的2017政务V影响力峰会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2

1.1培养临床诊疗思维,改善教学效果

我系所采用的多媒体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典型病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为患者制定眼科检查、诊疗方案,帮助学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诊疗思维。如我们让屏幕起初展示眼痛患者就诊,随着教师对疾病诊断思路的引导及同学的自主讨论,最终得出眼痛患者初步诊断为青光眼。从而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加深对青光眼的认识。

1.2扩大知识来源

我系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授单一性的知识来源,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的课堂分析中得到知识来源,也可以通过同学的不同分析视角,分析思路及团队协作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自主搜集文献资料获得知识。

2多媒体案例的分类

2.1多媒体案例教学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单项案例和综合案例

单项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个具体环节或某个治疗项目选取或处理案例。如眼科检查的操作步骤。单项案例具备独立性,侧重对个别具体环节或方法的选取。综合案例,是根据眼科医疗活动中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的环节选取或处理的案例。例如患有多系统疾病的眼科就诊病人,进行几个检查及采取几项相应治疗措施的案例。综合案例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广,多种知识与方法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2多媒体案例教学从其运用上分为操作性和非操作性案例

操作性案例,是根据提供的治疗背景,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某项检查或某个治疗。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某项技能的案例。非操作性案例,不要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对某个眼部疾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理解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案例。

3多媒体案例选择的原则

3.1紧扣教学大纲,突出眼科特点

我系选择案例时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知识点进行选择。设计的问题经推理后与相应难点、重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呼应。所选案例突出眼科特色,使学生在掌握眼部疾病特点的基础上,加深对眼部疾病的系统认识。我们将眼科疾病治疗特点直观表现给学生。如眼外伤患者出现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眼压高,头痛等伴随症状。

3.2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

强调真实性,一方面案例要符合眼科理论的要求,另一方面,案例应接近实际,准确反应实践活动。我们实施多媒体案例教学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不同阶段选择不同深度的案例。在理论教学阶段,我们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使学生能直观掌握疾病特点。在实验操作阶段,学生能通过多媒体案例教学感受治疗情镜,观看规范的具体技术操作步骤,再现书本中叙述的操作步骤,使多媒体案例教学取得实效。

3.3超前性

教育不是要求学生能立即胜任实际专业工作,而是要有一种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能力,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案例时,选择应立足于教学大纲,但不能完全受教学大纲所限,可融入一些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出现的检查治疗操作技术,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动态更新的状态,能够通过学习运用最新技术来治疗眼科疾病。这就要求选择的多媒体案例要新。

4多媒体案例的实施

4.1多媒体案例的编写,课件的制作

我系教师按体现真实性、典型性的原则选择真实案例,拍照、录像,将真实案例输入电脑,精心编排制作。首先,我们恰当的使用背景、动画、音效及字幕、旁白注释。其次,我们注意做到不剥夺医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案例相关的知识和参考答案链接在最后,既方便学生查询,又不会剥夺学生的思考过程。

4.2引入课件,提出问题

我系教师通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展示患者眼部症状、裂隙灯、眼部B超等检查报告,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围绕案例所展示的眼部疾病,查阅相关资料。

4.3多媒体案例讨论,教师总结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3

关键词:字体设计;课程改革;新媒体

一、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焦点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轻视市场调研、案例探究不深入

学生对于课程前期的市场调研环节较为轻视,难以深入理解字体设计市场调研的深刻意义,因此忽视了调研的必要性、重要性。字体设计作为基础专业知识,与日后众多种设计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平面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由于字体运用的领域范畴之多,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侧重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往往只是将字形与视觉美感、视觉位置进行表面现象的分析,分析往往止步于字体的选择、字体颜色与字号等基本知识的调研分析。对于此类现象,指导学生如何将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比单求调研案例数量更有效。学生在调研之前,应针对字体应用的不同范围进行相应的不同针对侧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选取几个常用的字体设计应用范围,在不同范畴的案例中,了解其对于字体设计的不同功能、不同要求,结合其不同的适用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深入解析、反推各大知名品牌下字体设计的演变过程及效果展示方案。深入探究不同案例在基本字体上细微调整后的个性化展示的过程及原因,在反推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弱点及忽视问题进行改正。

(二)盲目追崇潮流、“创意”体验不充分

当今字体设计受主流设计潮流趋势强有力的影响,许多风格中的字体设计往往十分简约但视觉效果事半功倍。由于学生对于设计流行趋势以及相应风格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对于设计潮流的盲目追崇,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盲目效仿的情况。在字体设计的实践运用上,常表现为选用一种风格中立的字体并将其运用于不同练习作业之中。创意过程探究得不够深入,使得东施效颦的错误频出,简单地效仿不同案例中的字体设计方法,进行效仿而不深究其背后的字体创意过程,在学生自己的作品中并不能使效果达到预期且发现问题后仍找不到改进方案。强化字体设计的作用以及意义,明确标题、内容与不同的应用载体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不同设计风格特点以及命题风格,选择相应的元素和特点,根据文字造型,进行个性化的字体设计。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反复试验和演示,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字体设计是一种直接体现文字气质的设计表达手法。将设计字体的识别性、视觉性、传播性作为三维标准,从不同视角考量作品的设计成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字体背后所具有的气质,力求将其提炼符号之后,与字形结构巧妙相结合,对基础字体样式进行再设计。

(三)理论消化不良、作品不够接地气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学生初步对于字体设计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于字体设计理解的局限性和抽象性。过多的抽象理论概念与专业名词很难让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完全消化。导致对于课程只是的混淆和迷茫,理解的不到位致使完成作业的热情被削弱,没有好奇心和动力趋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设计。不够深入的设计作业与作品,往往导致作品雷同、创意撞车等现象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运用新媒体优势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利用新媒体渠道搜索当今设计趋势和实时案例资源分享,深入解析、反推设计原理和设计流程。让学生结合案例与理论知识进行深入认识。借助新媒体传播、搜索、大数据共享等优势,进行发散思维的养成和素材的积累。结合相应设计方法论,引导学生仿照成功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与设计思路的挖掘,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字体设计风格理念的培养。在课程中,适当加入实题案例的作业布置,提供更真实的实践机会与奖励机制。让学生在真实的作业环境中,结合真实的案例命题,进行有效的前期调研。结合课上所学相关方法论与字体设计当下趋势展开有效、深入的创意过程。在真实的命题环境中进行字体设计,不仅可以明确命题的关键诉求,也可以体会实体中遇到的限制条件,让字体设计作品更“接地气”更具有实用价值。

二、字体设计课程体系优化与学生设计能力训练

(一)打破专业课程壁垒,延展字体设计的训练广度

对于字体造型与字体风格的把控能力,不仅在字体设计课程中得以培养与运用,同时也涉及视觉传达专业其他多门专业课程,如:版式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1]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学生加强字体设计能力的广度训练。在新模式的课程体系下,旨在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字体设计的应用更贯穿于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训练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侧重方向,字体设计的相应要求也从单一的字体造型风格设计转变为字体与字体之间的视觉流程、字体与图片之间的视觉节奏、中英文字体搭配的整合设计、字体在空间内的应用展示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实践运用。在不同的课程上,不同侧重的强调该设计门类对于字体设计的要求和规范。结合字体设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结合不同的应用环境进一步设计字体。例如,同为标题性的字体,运用于平面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之中的手段不尽相同。根据字体设计基本的设计技巧,打破其课程间的壁垒,以相似或相同的命题,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字体设计创意表达,在将字体设计运用于不同载体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自我感知和对比,深入挖掘字体设计根据应用环境不同而得到的改变。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尝试过程中,配合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得到个性化的提高与感悟。在相似命题的条件下,使学生更专注地比较字体设计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应用特点,更直观、更准确地把握字体设计的应用方式。

(二)链接基础与专业课程,挖掘字体设计的训练深度

加强字体设计课程与相关基础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力求从字体设计创意模式上进行适用于新媒体平台的创新思维。在基础课程的设置环节,将手工、手绘的环节与当今新媒体的表现形式、特点进行穿插与结合。根据表现形式确定创意手段,将新媒体中动态、多维的表现形式结合立体构成、建模等表现技法,进行基础性自体造型设计训练。[2]例如,解构文字笔画与单词字母,在现实环境中绘制草图、制作模型模拟新媒体动态形势下字体的动态展示形式的创意过程。利用基础课程,从根本上打造学生动态、互动、立体的创意思维模式,不再将设计手段局限于草图的绘制,不再将设计的成果局限于静态的字体平面造型。将字体设计的创意过程扩展到多维化、动态化的环境中,其相应产生的字体设计成果必将更为完整。扩展后的创意模式与创意思维,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将已有的二维字体设计展开其应用于新媒体平台下的新衍生形式的创意创作。同时新媒体工具参与字体设计创意过程,可以使字体草图及时数字化,方便预览生成动态字体效果。[3]例如在色彩学基础课程中,加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字体设计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字体造型、颜色的动态设计过程。在字体颜色选定过程中,感受不同位移、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中,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动态效果下,其信息视觉传播的有效性影响。此外,伴随新媒体多感官的表现形式,将字体设计结合声、光等其他表现手法,进行多感官下的动态延伸的相关设计,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将字体的美感与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4]

(三)鼓励小组作业形式,激发团队创意潜能

相比于传统媒体形势下的字体设计流程与创意模式,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多元的展示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新媒体形势下,字体设计的创意模式更为丰富,不再拘泥于传统媒体平面、静态的创意形式。面对多方面的创意需求,以小组合作形式作为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练习新模式尤为重要。将不同特长的学生集中一组,鼓励学生发挥其不同长处针对字体设计的不同环节与不同方面进行重点引导。[5]在鼓励小组协作的同时,合作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小组内观摩、讨论等合作形式的设计流程,在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开放性的小组合作形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特长与潜力,还可通过对比与反思,促进学生对于不同创意思维的深入探究。针对新媒体强调动态、交互的字体表现功能要求,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各有分工、各显特长,在分工与合作中锻炼其对信息传递与设计美学的整合能力,并以小组作业呈现聚汇团队智慧的作品,较之个人创意必将更具完整性及创意性。

三、构建适应新媒体需求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

(一)强化课程调研,做实课前导入环节

在新媒体日益成熟的今日,受众对于字体的要求不再止步于有效的传达信息。集合字体的艺术气质与字体造型美感于一体,美化受众的信息交流过程、最大化进行视觉传播是新媒体视域下字体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字体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字体设计的基本原理,更要结合新媒体技术演示、倒推成功案例的设计思路,分析新媒体的表现特征,开创更全面的设计思路与创意模式。在课前导入环节,加入字体设计课程所涉及应用范围的列举,细化字体设计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与意义。结合字体的不同使用情况,提供相应的市场调研报告大纲。引导学生根据调研大纲的要求,针对字体的设计展开深入的调研活动。树立其强烈的字体设计意识,强调化学生对字体设计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内在含义的认知,以调研做实课前导入环节,为课程中设计的创意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点的整合与贯通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不同案例,解析当今流行趋势下字体设计在细节处所作的演变及创意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大致风格相同的字体如何在细节之处体现相互区别、展示相互的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对于潮流字体的深入解析。在解析过程中,感受相似字体之间风格的差异化,将创新思维方式、创意方法论贯穿于课程之中,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避免简单创意的雷同现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将字体设计的基础性创新设计思维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程中,从根源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字体设计思维模式。同时,打破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界限,将不同应用形式的字体分类探究、综合比对,形成内在连贯、各具特色的字体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利用在各门课程中所获得的感悟,整合知识点,表达出更成熟、更接地气的创意。

(三)改善作用模式,提升学生创意能力

新媒体要求字体设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静态展示[6],多维、细化的表现必然地要求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由注重个体指导而转向构建团队互助的模式。通过课程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特性,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优势组建设计小组的教学模式,将字体设计多维化、动态化的全面要求,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予以展示,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助学习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力求做到既灵活形式又完善内容,既保留字体设计的精髓,又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与设计模式,课程考核旨在评价学生字体设计作品的创意深度与完整呈现的能力水平。

总结

本文针对当下字体设计课程难以适应新媒体表现形式需求的现状及在新媒体视域下字体设计需要进行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论述,对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及成因深入分析,通过整合问题及任务要求,根据课程开展流程,在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过程以及课后作业三个环节提出相应的教改创新点。力求对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整体优化与提升,以使学生丰富感知、深刻领悟、激活创意,适应新媒体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元吉.试析字体设计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运用[J].中国艺术,2016,(03):142-143.

[2]周小舟.新媒体语境下字体设计的教学实践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02):136-138

[3]王立荣.字体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新媒体技术改革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1):123.

[4]朱元吉.试析字体设计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运用[J].中国艺术,2016,(03):142-143.

[5]刘宗红.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小组教学法实施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3):189-190

[6]陈嵘.字体设计课程的复兴与改革尝试[J].设计,2014,(06):77-78.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价值观;思维分类;有效举措;责任分解

一、互联网思维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时代特征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报纸、电视、电台媒体产生了冲击,并覆盖了其他各类媒体,融合成全媒体新形式。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更新,思维方式和主观视角呈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新特点、新特征、新特质,就是媒介素养教育要着力吸纳的重要时代特征。

1.信息选择获取中的开放性

媒介素养教育要教会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信息束、信息群中选择出有形、有用、有内涵的部分加以吸收。在传统媒介形式中,报纸的文字、电视的光影、电台的电波是其中的载体,在媒介背后有着数量多、关卡多、门槛高的议程设置员,对信息内容进行高频次筛选。而在互联网世界中,依托网络平台技术,私密性下降、公开性上升,从一般意义上说,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接纳。它的信息端口是开放的,接驳成本是低廉的,获取形式是多样的。在这一形势下,形成媒介素养的首要条件就是认知媒介和掌握信息,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知识的筛选和判断,核心素质是能否在数量极大、内容极杂、秩序混乱的信息知识中成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发送出有效信息〔1〕。

2.知识消费生产中的多元性

运用媒介的过程看似是对信息知识的获取和挖掘,其实质是对信息知识的消费和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生产的主体、信息呈现的形式、信息组成的结构、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达成的效果都是多元的。很多时候,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非是一对一的方式,而是在多对多的整体组织架构中力求做到多对一或一对多。实践证明,即使是力求做到p2p的信息市场模式,也在互联网发展中不可避免地拥有了多元性的特征。培育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属性,尊重他人的信息诉求、知识追求、价值需求,理解媒介运作中的化简为繁,认可知识消费与生产中的供求双方的多元态势。

3.实践参与反省中的体验性

互联网的出现是在网络技术火花迸发之后,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多而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网络协议,并在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内容过程中,逐渐丰富网络表现形式,即在对用户诉求充分满足的原始驱动力下实现的。其中,互联网最主要的特质就是鼓励和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并在其中进行体验式改进。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强调体验的感觉、推动体悟的发生,是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唯有让学生在媒介运用中实际操作,才能促进理论知识走进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才能推动学生自主发现自身媒介素养的短板和不足,才能以个人成长经历为背景不断纠偏媒介运用方式、纠正媒介价值取向。

二、当代媒介素养教育中互联网思维的缺失与弱化

在当下教育发展中,媒体的运用已经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媒介素养已成为涵盖知识吸收效率、信息筛查能力、网络运用素质等众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以书本、报刊为主的纸媒,以网站、论坛为首的网媒,以手机app为主的自媒体,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标配,深入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然而,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中,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存在片面地强调知识、困顿于过去等不协调、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亟须对症下药,分类施策。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断网”现象

1.媒介技能欠完善

随着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媒介素养的内容也得到不断扩展,媒介全方位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学空间从课堂到教室、宿舍、食堂等多场所,教学时间从特定时间固定阶段变成全天候24小时,教学形式从一对多的教与学变成开放式师生互动等。这些变化虽然给教育带来更多表达内容、表达渠道、表达反馈,但一旦教育主体的技能水平无法跟上新媒介发展的脚步,就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技术与运用、教学形式与实质出现脱节。这里所说的教育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还包含教育管理者。从实践看,学生的媒介技能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跟上时代进步,但是教师和管理者容易处于滞后状态,导致教授内容滞后于社会行业需要,即所教非所用,给学生媒介能力培养方向形成误导〔2〕。

2.媒介心理未达标

媒介素养水平高的重要指标就是在充分发育的信息市场上能够拥有健康而理性的心理。目前,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媒介本身结构欠合理,具体表现为:推送信息泥沙俱下,多种价值观并存,出现了部分对客观世界的失实、失真反映,对人性心理的扭曲、污染以及对主流观念的冲击、替换,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媒介素养的弱化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难题。例如,在面对眼花缭乱的媒介形式时,如何选择健康高效的媒介;在面对杂乱无章的信息知识时,如何判断科学真实的信息;在面对媒介设置信息清单时,如何筛选符合自己的内容,等等。这些难题的解决都需要重视学生的媒介心理,加强对其心理状态的监控,从而在媒介浸润下对其产生心理影响时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置个体问题,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媒介心理素质。

3.媒介道德有短板

用户信息隐藏、信息便捷、信息内容失查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人性黑暗面的暴露或道德品质的缺失。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素质、有原则、有效率地使用媒介。这种原则和素质主要体现为道德行为的优劣。互联网思维下,如果不能将媒介道德纳入素养教育的范畴,学生在媒介运用中就会陷入“马太效应”,使大量的受众群体因低素质群体的存在、落后道德的盛行而降低对媒介整体环境的期望值,而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对媒介道德点到为止,将媒介道德教育简单地推给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从专业角度给予的特殊关注和有效举措,这很容易导致技能强而品质差的媒介素养出现。

4.媒介法制有空白

媒介无论怎么创新发展、种类多么丰富、内容多么庞杂、效果多么显著,都应当置于法制管理、有效监督之下。互联网思维应当具备对法律法规的明确认知,坚定地认为在媒介参与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坚持符合法制要求,在法律红线之上的媒介素养才是真正科学合理、符合时展的素养能力。在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中,一些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倾向于对媒介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会用、能用,而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媒介用途。有些学生因而抱有侥幸心理,在触犯法律准绳时仍然不知情,在涉及法律法规约束时仍然不情愿,这直接影响了其对媒介信息的有效选择和运用,导致媒介素养非但没有成为其综合素养的加分项,反而成为减分项和雷区。

(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1.媒介价值观念偏差

多种媒介创新发展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结果。在传统教育观念中,人们习惯于将媒介素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元素和表征加以考量。市场的定位及较强的竞争性激发了媒介发展的活力,但也导致媒介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偏功利化,媒介价值取向更侧重于能够带来切实经济利益的模式。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互联网思维弱化和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如果媒介的文化属性服从于经济属性,也就是当一种媒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高于对社会效益的认可,那么就存在偏离科学媒介价值观的可能。当媒介不再作为传递文明、传播文化、改良精神、改造世界的存在,而是作为服务低俗、恶俗、庸俗的工具,那么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就难以摆脱功利化、低俗化的倾向〔3〕。

2.无效信息过载严重

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出发点是对信息的筛选、吸收和应用,这种信息可以是知识的雏形,是碎片化的实践案例,也可以是知识向技能转变的可靠路径。一般而言,这种信息在得不到系统归纳时采取普遍作用、重点突破的方式,通过人际传播、社会传播对人产生熏陶作用。媒介素养教育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媒介,即能够快速梳理、甄别和吸纳信息。这种教育的发展是基于特定条件的:一是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信息是定量的,不能无限增长、无止境增多;二是其中的信息是有效的,主要是凝聚和浓缩的精华,无效信息的比例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目前教育实践看,媒介信息长期处于超载现象,无效信息持续处于高位,给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选择、课程开展、案例实践造成了很大负担,给学生正确认知媒介、科学掌握媒介、快速提升素养带来了障碍。

3.创新研究深度不够

教育是教人思考的事业,媒介素养教育是教人对媒介原理、媒介理念、媒介影响进行深入思考的工作。在互联网思维下,通过在开放的业态中对媒介进行研究和分析,继而进行创新,是促进媒介素养成长的重要路径,但是,目前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研究还不深、不透、不够。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流主导一切。媒介的发展以技术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但是技术创新并不是媒介发展壮大的全部要素,也不能代表媒介素养的各个方面。很多素养教育对媒介的介绍集中在技术原理上,并自誉为对知识深度的挖掘,其实是对技术的片面理解,缺少技术人性化的全面体验。二是体验流高于一切。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体验才是王道,是高于技术、理念、思维等各因素的存在。这种倾向有一定的道理,但在实践中会导致过度关注体验效果、沉溺于感官刺激,而忽视对媒介深层发展和人际传播作用的分析研究。

4.主体参与实践不足

互联网思维主张采取主动参与的方式使用媒介。这种参与应是深度的、有效的。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选择性实践过多,即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一种偷懒倾向,即对媒介工具的应用仅仅是简单搜索、查找、检索、浏览,缺少对已有信息的分类、梳理、汇总、筛选。其实,越是简单易得的信息,已经被媒介编辑或其他用户进行了多次编写和分析。这种结果既是经验,也是一种禁锢。从思维训练、积极参与的角度看,应当多尝试对原汁原味的信息资料进行自主化分析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媒介素养的提升。二是沉默的螺旋效应出现,即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当教师或学生一方对媒介运用的某种倾向持不明朗态度时,大多数群体就会采取沉默但屈从的方式跟随。媒介素养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表现为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媒介运用能力,这种技能水平应当表现为勇于发声、敢于说话,在媒介上能够善于运用媒介形式表达自身观点,承担作为新时期个体媒体人的导向作用。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在当前重视媒介发展、强化媒介运用、加强媒介素养的诉求下,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提升,不仅需要依靠互联网思维细化分类、明确思维导向,也需要用切实可行的教学举措培育媒介素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内外兼修的系统性综合工程。只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置于互联网思维模式下进行观照,将其置于教育事业进步中进行考量,才能真正使媒介素养成为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评价的指南针。

(一)以思维分类明确发展导向

1.以客户思维改善教育体验

客户是互联网时代最宝贵的资源,客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这种思维方式在于关注客户的诉求,在产品设计上围绕客户所需进行,在产品供给上围绕客户所想予以满足,在后续服务上按照客户反馈加以改进。如果将媒介素养教育看作市场生产线,那么提供何种教育模式、教育内容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诉求,满足大多数学生当前教育阶段的基本需求,让教育成为学生获得媒介知识、培养媒介技能、提高媒介素养的实践基地和平台。这里主要强调体验,包括情感体验、感官体验、技能体验等,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参与到课程设置、课堂设计、教学计划中,参与到教学互动、课程反馈、媒介应用中。这种客户思维的运用也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生动诠释。

2.以共享思维优化教育模式

互联网思维下,资源不再是处于你争我夺的零和博弈之中,而是可以达到“1+1大于2”的共赢。这种共享思维是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广泛开展教育互动、交流沟通,在理念的相互碰撞、方法的相互学习、效果的相互比对之中优化教育模式,提高媒介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师生在媒介素养教育中表达出来、反馈出去。师生通过媒介接受的信息量大而庞杂,接收到的知识类别繁多,共享思维让人们愿意将所学、所思、所感与所悟分享出来,给他人作为借鉴。可以说,这种思维下的素养教育是对信息处理的倒逼和优化。在共享思维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各方都同时成为了资源的接受者和提供者,要在接受信息后进行处理优化,再传递出来,形成自身的资源体系。这种方式就促进教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3.以创新思维落实项目研究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特色,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元素就是创新发展。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做到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形式创新,即脱离原有教学教研方式,采取教学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可将这一选题细分为多个分课题,集中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研究和突破。二是来源创新,即在原有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的基础上增加教育评价主体,将以社会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及时纳入评价范围,将学生主体的教学评价作为重要指标,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反馈,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工程进行改进和完善〔4〕。

4.以开放思维促进教育融合

当前,互联网经济成为重要风口。我国在多个领域提出“互联网+”的理念,这其实是互联网思维开放性的具体表现。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媒介个体,应当立足于开放思维,善于从不同层面对媒介素养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媒介素养进行融合,将科技创新点、教育发展点、学生诉求点在媒介素养平台上进行综合、融合,不断加强已有教育载体与新兴媒介形式的结合,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一种相对固定教育发展阶段下动态化、开放式的教育体系,随时随地将相关要素囊括进来,进行组合,一切以学生最终媒介素养提高为检验标准。

(二)以有效举措培育媒介素养

1.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媒介认知能力

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要回答“谁是把关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关系到媒介素养教育结构中相关主体的地位。首先,学生必须是媒介素养培育主体,他们是互联网思维的深刻掌握者、实地践行者,也是媒介传播的重要客户、媒介素养的主导者、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对媒介素养有着自身群体性鲜明认知,有着与时展相契合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充分认识媒介。其次,教师必须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在互联网思维下,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学生地位不断提升,但是对媒介的认知不能简单依靠学生群体的重复体验,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有方向地、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和掌握,媒介素养的提高需要有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主体充分发挥作用。

2.丰富技能实践课程,提高信息筛选能力

媒介素养的提高不是媒介知识的掌握,媒介素养教育不应仅仅是让学生在理论方面的加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从能用到会用,再到用得好、用得准、用得科学高效。互联网思维下,首先,媒介素养教育要突出“全”,即在媒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仅局限在媒介理论中,而要将传播学原理、计算机原理、新媒体原理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为媒介素养的运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媒介素养教育要突出“特”。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使用,要依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行业岗位需求,充分依靠社区、基地等实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让学生拥有对媒介运用的一技之长。

3.联通各类教育平台,提高资源应用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校园生活和课堂行为,而是在社会结构中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打捆利用,这一特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尤为突出。采取多种媒介形式展开教育教学,学生自然对信息的收集具有敏感性。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建设和连通多种教育平台,收集整理相关教育资源,为学生推送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线上线下结合,在校园生活中,充分利用班级、年级等学习单元,让学生在班级、年级之间运用媒介知识和技能进行互动。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社团等学生团体,让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追求具化为主题活动,使媒介素养实践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校内校外结合,特别是对在线教育各类信息平台、论坛、网站进行归口处理,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主页上寻找到沟通交流的接入口,通过虚拟世界的体验,提高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率〔5〕。

4.增加情感体验教育,提高心理建设能力

媒介的运用表面上看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其实质是对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对自主研究兴趣的激励、对媒介参与经历的重温。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逐步增加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认知媒介、掌握媒介、运用媒介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身边案例,加深媒介体验程度,促进媒介信息在学生群体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同时,依托媒介教育的实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学生面对媒介信息、使用媒介工具时的心理素质,建设强有力的媒介心理,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媒介转型与持续不停的信息轰炸。

(三)以责任分解夯实保障基础

1.重视教师媒介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教师的媒介素养高低不仅表现在教育水平上,也体现在人文素质、教学形式、教研成果上。教育管理者要持续关注教师的媒介素养,要通过加强媒介素养业务培训,强化相关考核评价,提高教师媒介素养。同时,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主动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思维,学好媒介,用好媒介,总结经验,提供案例,为有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靠的保证。

2.加强学科媒介应用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新学科,既是一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张扬。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吸纳更多心理、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研发、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二是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手段、媒介素养理念、媒介素养精神,在采取声、光、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手机app、平板等新媒体工具,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学;趣味性;方法策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比较而言是一个年轻专业,发展刚刚起步,是在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专业。该专业需要学生不但了解数字技术,还要了解艺术;不但认识媒体行业,同时要掌握网络知识,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人才。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动画课程的比重最高,因此,提高动画类课程的实际教学质量对培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媒体艺术对于动画教学的影响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发挥自身优势,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不仅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在媒介艺术中的应用和宣传,也为动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动画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动画课程模式产生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艺术多样化带来了有利条件。对于动画专业来说,手绘的二维动画稿可以借助于数字技术绘制来完成,同时二维平面衍生而成三维动画。此外,在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影响下,动画课程也发生了变化。以基础课程为前提,加入新媒体推广的动画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动画的专业技法,同时授课的传统手段和平台也要创新[1]。数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动画课程内容的应用,学院应开设应用课程,促进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动画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将向企业任务制作模式转变;在动画课程内容的学习上,学生学习基本技能时,要接触真实案例,并且掌握案例的实际操作,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二)对动画教学手段产生的影响

教学手段产生变化,得益于新媒体的介入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应用。课堂教学的教具同样出现了变化,以前教师在教学中用到最多的是黑板、多媒体一体机等设备,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硬件设备逐渐升级,在教室建设过程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计算机硬件设备,还引入了如虚拟现实设备、动态捕捉与3D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新的科技产品设备给动画课程的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硬件设备能够使动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和实践操作上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而且也让学生认识了更先进的技术方法,便于展开实践。另外,高校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熟练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最全面的新知识和相关技能。

(三)对动画创作思想产生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使动画创作形式多样化。无论是手绘动画,还是二维或三维计算机动画的渲染和定格摄影,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科学而快速的操作技术。早期的纸质手绘创作方法发生了改变,现阶段不断创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及大量的软件支持,为动画创作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创意手段。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二维平面到三维的发展和变化,计算机动画已经日趋成熟。数字化技术操作的信息化、便利化及创作化,使动画创作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不断创新和变革为动画提供了新的创作模式和思路。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渗透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创作者需要更多创意和创新的方式来创作更好的动画作品。

(四)对动画产业方面的革新

数字媒体的特性给动漫产业带来了新的选择,为动画的推广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平台。过去的动画在电视台放映,而现今网络发展较快,很多人能够独立创作,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化网络平台有着交互性和原创性的特点,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便于创作者随时展开创作交流,制作成本大大减少,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在加快动漫产业发展的同时,数字媒体为动漫产业带来了质的飞跃。除此之外,数字媒体艺术使动画产业除了传统动画的分类外,还加入网络动画的概念,显示出创造性、科技型及多样性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网络动画的文化属性[2]。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动画专业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门新兴专业,国内很多高校逐渐开设这一课程,旨在培养专业化的动画设计人才。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设计类专业基础上开展的教育,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迅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经验不够丰富,暴露出一些教学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但对改革的认识不够,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未来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偏重于艺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也注重美学创意和艺术手法,但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与软件操作相关,应注重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学习。而大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缺乏针对性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二)教学保障不足

首先,就教师而言,他们大多缺乏动画制作经验和在动画行业的相关导演经验,实践经验不足;其次,学校的实践培训课程和培训基地资源匮乏,没有突出能力本位。一般来说,理论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不应以任务为导向。另外,原创视频的制作和传播缺少资金支持,即使学生制作出高质量的视频,因为没有传播渠道,也只能就此埋没,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3]。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动画教学的对策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在动画专业的艺术知识体系中,动画原理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传统的动画原理教学面向有一定造型基础与绘画基础,可以逐张设计角色动作的连续过程,有艺术创意和表现能力的学生,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需要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更新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水平。以下从二维动画教学、三维动画教学、定格动画三个方面阐述动画教学对策。

(一)二维动画教学

二维动画是一种古老的动画形式,至今,动画这门视觉艺术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经典故事。二维动画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制作,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绘画造型基础,可以手绘角色及相关场景,因此,具备较高的绘画水平至关重要。二维动画要绘制出连续不间断的画面,让角色动起来,其主要核心学习内容就是运动规律。当学生对角色及各种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了足够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就能够模拟不同事物的动态运动,这是动画制作中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为没有生命的角色带来新生,化腐朽为神奇。教师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继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展开实践,从而验证这些理论知识。此时,教师要防止学生在最初就进行高难度的练习,可以把小练习当作前期阶段的练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小练习的动画效果,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热情,使其为此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好引导者,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提高学生的练习难度及复杂程度,不过一定要保证由浅入深,不能一蹴而就。此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处理在制作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学生和困难狭路相逢时,教师要借助探讨的手段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处理问题,不能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

(二)三维动画教学

三维动画也称作3D动画,是指通过计算机及三维软件模拟出真实或者抽象物体而制作出的动画。三维动画属于全部模拟的动画形式,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视觉效果,都非常丰富[4]。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三维动画也逐渐开始进步和变化,从《玩具总动员》到《冰雪奇缘2》,这两部三维动画如果仅就视觉效果而言,后者的进步是十分巨大的,注重细节而有层次的动画效果令人赞叹。因此,在学习三维动画的过程中,三维软件及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可或缺,通常情况下,三维软件的学习需要方法和技巧,软件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但这种技能不是靠技巧能够获得的,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及努力,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即把全部课程分成不同的部分,把每部分核心制作为案例,通过连续性案例串联课程。其中,在案例选择时要选择有一定趣味性或效果比较好的案例,同时要给学生提供表达和发挥的机会。一方面,学生借助案例做出自己的作品,可以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用作品表达了自我,不仅可以收获许许多多的作品,而且能间接学习三维软件,在对大量案例进行学习后,就能够逐渐明白怎样操作三维软件。此时学生就会知道,不管是maYa、3dmax,还是CaD等,都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学生才是主角。学生借助创作工具展开艺术创作,其作品质量、艺术水平及表现形式等由创作者决定,而不是由软件决定。因此,教师在展开三维动画教学时,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三维动画制作的实际水平,树立学生团队协作的思想意识。由于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依靠团队合作才可以有效完成,可以使学生感受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体会如何与其他成员良好交流,以及感受矛盾和妥协之间的重要性,这种感受及经验必不可少,在未来工作中同样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5]。

(三)定格动画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6

一、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

司法公正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其前提是司法独立,并通过公开审判得以实现。因此,研究传媒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不能离开司法独立和公开审判。

(一)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所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准则。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它确认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作为一项审判原则,它确保法院审判权的公正行使,防止法官的审判过程和审判结果受到来自其他政府部门和外界力量的干涉和影响。从历史的经验和当代的实际来看,对司法独立的最大威胁除了来自行政机关的非法干涉以外,传媒的过度渲染和炒作,也是影响司法独立的一个重要因素。www.133229.Com

审判活动本身是一个以主观认识客观,以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理性思维与独立判断是法官正确认识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排除任何形式的干涉和影响,包括来自媒体的渲染和影响,对于承办法官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新闻的自由性、典型性和及时性原则对司法独立天然就具有侵犯性。

首先,新闻自由是指采集、、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出版、播放、报道、发表意见和进行批评的自由,然而,由于司法动的严肃性,要求新闻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应当受到限制。但在实践中,新闻工作者通常过多地强调新闻自由,对司法活动的报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从而对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损害。

其次,新闻的典型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从社会公众心理考虑,抓住典型、重大案件进行报道,引起公众关注与参与,形成舆论热点。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提高受众率的利益驱动下,媒体可能会对某些案件的情节过于渲染或妄加评论,从而对法官判案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

再次,新闻的及时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快、要及时,这样才能反映新闻的应有价值,而司法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不合时宜的报道可能会使法官为迎合社会已形成的舆论氛围而影响依法独立作出判断,从而对司法公正产生消极影响。

(二)传媒监督与审判公开

审判公开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司法民主的重要标志。其出发点是实现社会公众对司法的监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传媒监督对实现审判公开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不可能经常以直接旁听的方式及时了解司法、监督司法。这样就为媒体间接公开审判活动留下了合理的空间;另一方面,直接审判公开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而目前许多地方法院由于受审判场所、设施的限制,往往不能满足公众旁听的需要。通过媒体报道实现间接公开,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成为公民了解司法、监督司法的主要途径。因此,媒体参与审判,不仅符合审判公开的宗旨,而且可以扩大审判公开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审判公开原则落到实处。肖扬院长曾提出,各类案件除法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的以外,一律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不许实行“暗箱操作”。公开审理案件,除允许公众自由参加旁听外,逐步实行电视和广播对审判活动的现场直播,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这里实事求是,文责自负应是传媒机构遵循的原则。

(三)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人们对司法活动的企盼,也是司法本身所应具有的品性。一个社会,如果连司法都达不到公正,法治就根本无从谈起。要实现司法公正,一方面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利和检察权”,另一方面,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十五大报告)。在我国,通过媒体对一些有影响的案件的披露报道,可能在全国或本地区产生强烈反响,对司法机关造成舆论压力,或者引起上级领导甚至高层领导重视,下达批示,最终对被告人依法追究,绳之以法,或对案件重新秉公处理,纠正错案。如孙志刚案,由于媒体的介入,引起了上层领导的关注。最后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由此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因此应当肯定,媒体监督与舆论压力对司法公正和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不可抹煞的。与此同时,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河南张金柱交通肇事案便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笔者在作此文时再次查阅了该案,从被告人的客观行为上看,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民愤极大,审判机关最终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处其极刑,然而在受害人只构成九级伤残的情况下以故意伤害罪处以死刑实属罕见,始且不论被告人犯罪时主观心理态度。不可否认,在此案中媒体所起的煸情作用和舆论导向,对案件的处理起了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在舆论穷追猛打,百姓一片喊杀声中法庭的审判已实际失去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在这里,法律的天平已严重倾斜向社会公众的舆论,而以牺牲一个张金柱作为维护公众眼里的公平与正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媒舆论可能对司法公正造成的消极影响深刻地进行反思。

二、传媒监督审判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的地位日渐突出,法院在谈到外部监督时都毫无例外地将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舆论监督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以至于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一:传媒舆论监督凌驾于法律之上。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本身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其中也包括当事人对法院的不满,有的记者把监督权作为特权,动辄就把当事人对法院的不满不加斟别地搬上报纸,舆论监督成为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一场“诉讼”,“原告”是当事人,“被告”是法院,而“法官”则是隐藏在暗处的记者。在这场“诉讼”中,法院的辨白显得苍白无力,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当事人与法院之间是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关系,把两者的地位等同起来,法院公正司法形象焉存?

误区二:传媒监督范围无限制。传媒监督有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广泛性的特点,而法院的审判有着其自身的保守性规则。在记者眼里一切都应该公开,而在法官心中有着审判纪律的约束,两者的矛盾自然成为记者笔下的题材,法官中立公正的形象因此大大受损。如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案件,记者为获取抢眼的题材,穷追猛问法官,法官一旦告之无可奉告,记者则妄加猜测,说三道四。

误区三:传媒监督道德化。法官判案断讼,依据只能是现行法律或政策,而在记者眼中,他们很多时侯是以道德标准去裁断纠纷,结果使法律问题道德化,法律的运作成为隶属道德的活动。而事实上,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在评判是非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样的评判必然导致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不满,一旦形成“媒体审判”,必将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误区四、传媒监督利益化。有的记者带着私情、个人利益去监督,到处插手,把舆论监督变成了生财工具;有的记者为新闻“卖点”,对一些所谓的热点事件或爆炸性新闻,既不问消息来源,也不问其真实与否,只求轰动效应,新闻的真实性被严重扭曲。

传媒监督误区产生的原因,除了没有一部新闻监督法规范其运作外,还在于传媒监督与法院审判活动之间存在着重大区别。

(一)程序保障不同。审判活动有着严格的程序,案件事实需要严格按照程序法来确认,必要时程序法还发挥国家强制力作用来查证案件事实,而传媒监督则没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它是建立在言论自由和被采访者自愿的基础上。深入、全面地了解案件事实的可能性要比司法机关小。

(二)双方视角不同。传媒机构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能引起公众兴趣的大案、要案、奇案,追求“新闻卖点”的特点决定记者只对案件特殊的一面感兴趣,而法律调整的是各种社会关系,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审查,而没有选择和取舍的自由。

(三)是非准则不同。法官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法律原则,而新闻记者不具有专业法律知识,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道德伦理准则,是非准则不同的矛盾必然引起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冲突。

(四)追求利益不同。司法机关履行国家赋予的法定职责,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新闻媒体虽然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天职,但经济利益是其推动力,在利益躯动下有时难免会影响其公正性。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的差异导致传媒在监督法院审判活动时难免出现偏差,同时,正是这些偏差,有的形成了“媒体审判”,对法官造成各种压力,从而妨碍了审判机关对案件的公正审判,有的由于发生了虚假报道的情形,影响了审判机关在公众中的公正形象。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监督机制

(一)确立传媒监督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治建设有待于不断完善,传媒监督司法活动处于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还未完全落实,传媒监督司法活动也还不很规范。如何既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监督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地消除其引起的负面影响;如何既能维护新闻自由,满足人们的知情权,仲张社会正义,又能维护独立审判,确保司法公正与权威,这就需要确立传媒监督正确的舆论导向。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前在司法领域,什么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人民法院工作的宗旨是贯彻实施法律,主持社会正义;新闻媒体的价值也是宣传弘扬法律,维护社会正义,两者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现阶段舆论监督应当把握大局,配合党和国家的现行法律政策,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只有这样,传媒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正如肖扬院长提出的:“构筑起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需要,舆论宣传和监督,多作能增强这种忠诚与信仰的宣传,绝对不可以摧毁这种忠诚与信仰。对于司法工作的报道,要特别注意维护司法的权威,维护法律的权威,追求客观、准确、公正”。

(二)传媒监督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1、维护法律权威原则。这是传媒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准则。记者应充分尊重审判活动,确保司法独立。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正在审理的案件不作评述性报道,不得充当一方当事人的代言人。

2、客观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司法实践的基础。传媒监督必须建立在新闻来源和新闻采写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在报道中绝不能有意炒作或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

3、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是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即未经法院审判,对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有罪。因此,新闻媒体在法院作出判决前严禁作出有罪或无罪的表述。

4、与程序共进原则。1985年,中央政法委曾发出通知要求传媒机构“不超越司法程序予以报道,更不能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中华新闻职业道德》中也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这些能避免“媒体审判”的规定,应严格执行。

(三)建立健全传媒监督制度

传媒在监督审判工作时除应遵循以上一些原则,还应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其监督行为和方式。

1、明确采访范围。明确范围是平衡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发生冲突的有效方式。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法官一般不接受采访,以保持中立。与此相适应,也应通过立法或其他方式明确传媒监督司法的范围。

2、限定监督方式。传媒在行使监督权时,对可能造成司法公正负面影响的监督方式,应限制使用。如贬损法官的言论,乱下结论的报道等。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7

关键词:体育政治传播学;体育媒体;文化认同;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将体育政治传播实践定义为:国家或地缘政治诉求在体育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反映。再现与建构过程。尝试以体育政治传播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从历史与当下、西方与东方二维比较视角展开论述,希冀丰富与开阔体育政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思维。

一、历史的维度与西方体育政治传播实践

体育活动在西方社会深深植入国家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神经,其社会文化影响力不可估量。譬如在澳大利亚,不经常参与运动或对运动不感兴趣的人,被认为不是真正的澳大利亚人。。大众媒体在体育生活与社会影响间架起了沟通桥梁。因为对全球重大体育赛事的直播报道,使媒体拥有塑造体育赛事方向真实的权力,被视为“现代社会高速集中运行的体系”。体育、媒体与政治三维社会建构场域间呈现出空前的联系、交融与活跃性。体育政治传播实践日益成为一个跨领域交叉和多元价值并存的专业化社会系统。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媒体机构是一种拥有特殊建制的商业集团,追求经济利益是第一逻辑(对国家重大战略性事件的报道例外)。依附利润之上的是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要素;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社会,媒体机构作为施加政治影响的喉舌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建构方式,媒体的经济功能位居其次。

在西欧。作为独立公共文化组织身份的足球俱乐部与媒体机构间的差异正变得愈加模糊,二者纵向结合的趋势在大型媒体集团控股欧洲顶尖足球俱乐部的行为中体现出来。在法国,加号频道(Canalplus)控股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在英格兰,喀斯匹安集团(Caspian)购入了利兹联队;在德国。贝塔斯曼集团(Bertelsmann)已经帮助柏林赫塔队复兴;在西班牙,安滕(antenne)集团买进了皇家马德里队;在荷兰,飞利浦集团(phillips)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埃因霍温队推向了顶峰;在土耳其,明星电视(StartV)控制了伊斯坦布尔足球俱乐部,等等。因职业足球与媒体所有权问题最引人关注的案例。来自20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silvioBerlusconi)传媒集团控股足坛超级俱乐部aC米兰队,收购后的aC米兰队迅速通过购买顶尖球星组建了一支由世界精英球员组成的国际联队,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成为欧洲最富影响力的足球俱乐部。贝卢斯科尼集团不仅斥巨资购买精英球员,以明星战略提升球队的竞技实力。同时为使球队获得更好的社会舆论优势。随即创建了球队舆论宣传的预购频道。球星的魅力、球队的战绩和强大的舆论攻势赢得了广泛球迷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使民众甘愿掏腰包支持球队发展,亦聚集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纵深植入西方民主政治和公民社会中。

此后不久,意大利基督教(ChristianDemocrats)卷入政府腐败丑闻,以及伴随东部集团政治势力的衰落,贝卢斯科尼集团把握时机建立了一个右翼政党(中右翼的意大利力量党),这个政党最终在1993年的选举中获胜,成为政治势力角逐中崛起的新贵。贝卢斯科尼集团将这次选举胜利归功于足球运动的民众基础、社会影响力和象征意义。最鲜明的一点是,由贝卢斯科尼集团建立的这个右翼政党正是用“Forzaitalia!”这句流行的足球口号命名的。时至今日,作为aC米兰足球俱乐部的实际领导人和名誉主席的贝卢斯科尼,已三度担任意大利总理一职。很显然,贝卢斯科尼集团利用足球运动与媒体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间的关系,建立起符合自身权力与利益诉求的政治经济影响框架。类似的以媒体建构体育政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尚有许多,最典型的案例是1998年默多克新闻集团(murdoch)用6.23亿英镑(623million)竞标曼联队事件。最终因引发起广泛且强烈的民众抵制情绪而搁浅,在公民对足球的情感、球队的忠诚和地方的认同面前,金钱的魔力黯然失色。媒体机构和足球运动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尤其体现在诸如电影。音乐、电信等媒体关联产业的控股或并购足球俱乐部方面,是媒体集团业务拓展过程中寻求社会合法化的一种形式。

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利益诉求反映了营销学基本原理,即发挥体育电视转播作为控制新兴电视市场“攻城锤”的作用。这个营销策略,就是以体育特许经销权方式,在北美通过买进纽约尼克斯篮球队、洛杉矶国王冰球队等职业联盟球队得以证实。“金钱第一”原则并不是万能的,还受到球队传统和民众期望的影响。媒体机构控股职业俱乐部,必须尊重球队的历史传统和延续球迷的身份认同。老牌职业俱乐部在寻求新的商业合作伙伴时总会权衡球队传统这份关系,这在曼联足球俱乐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曼联坚信永不破灭的红魔神话,球队要继续留在老特拉福德球场比赛,开展与“红魔”有关的主题贸易,雇佣传奇的博比,查尔顿(BobbyCharlton)为教练,保留资深经理埃里克・弗格森(alexFerguson)。凡此种种,表面上是为保留球队历史传统,让文化要素扮演球队营销的核心竞争力角色,实则幕后浮现惨烈的政党势力角逐场面。足球沦为政党争夺选票的砝码、推行政治实践的资源、提升政党形象的利器,为稳固执政党的社会地位及未来选举连任打下认同的基础。

对此。波德里亚的批判切中肯綮,“权力只有过于快活。才没有让足球来承担愚弄群众的恶魔的责任(卡瓦拉罗引自波德里亚《哲学足球t恤》)”。足球只是一种竞技形式,是干净的、无辜的,人们为她痴迷与疯狂。足球与身俱来的吸引力,造就了它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使其超越竞技本身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和特殊的政治资源,政党与权力伺机窥觊。她那单纯清新的淑女形象,被政治改造、营销装扮与媒体再现以后,俨然一个卖弄的。公正的辩护面对政党势力的阻挠显得苍白乏力,足球成为政党权力、媒体机器与社会险恶的替罪羊,球迷无从理解,悲喜交集、爱恨交织。这便是现实的足球、媒体政治建构的足球世界,需要多一份冷静与理性透视的全球体育景观。

体育既是一种经济形式、媒体再现与文化存在,又是一种特

殊的政治活动。“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只是一个乌托邦口号,根本不可实现。“体育是政治”或“政治是体育”的命题似乎失去了深究的意义,留存更多的是全球普遍发生的体育政治传播实践。

二、当下的维度与东方体育政治传播实践

东方社会的集权模式注重个人权利的地方。政治精英关注集权体制中的关系网络影响,形成了群体高于个体,注重象征的实践方式。体育发展的意义侧重于国家形象和符号建构层面。其体现是象征国家与彰显体制优越的精英体育(eliteSport)获得极大关注。反观职业体育(professionSport)与大众体育发展状况,不论处于哪个水平位置,丝毫不会影响体制格局,处于一种外部力量驱动或被动发展状况。以伊朗为例,足球运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脱颖而出,取代伊朗传统项目摔跤的举国地位。来自伊朗民族主义者的观点认为,集体主义比个人表现更能检视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国内政治、经济条件及政策导向为伊朗足球的普及与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具有代表性的尚有沙特、阿联首、卡塔尔、朝鲜等国家。

朝鲜赖以存在的文化认同根基是精神生活的纯粹性,最大的利益需要是基于主观感受的历史感和尊重感,民族自尊体现得非常强烈,以此建构国家赖以存在的文化与情感基础。大众媒体制造认同、塑造观念和改变生活,媒体过激的玩笑,是对民族自尊与自信心很大的消解,是对国家文化边界有力的撞击。在线媒体bleacherreport曾在报道中这样说:“之前有些媒体报道了科特迪瓦3-0战胜朝鲜的消息,但是……这些媒体所报道的消息是完全错误并且毫无根据的!朝鲜队轻松以30-0击溃科特迪瓦。赢得了G组最引人关注的一场比赛!诚然,朝鲜应该赢得更多,郑大世本可攻入45个球。无奈裁判规定了比分上限。”该评论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纵面展开,即朝鲜队的整体竞技表现和明星球员的象征意义,模仿朝鲜官方话语,采用夸张等手法,建构令人关注的不确定性事件(无法判断比赛结果)的国际影响。

类似的案例尚有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事件。美国媒体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纵面建构了中国奥运竞技形象。即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整体竞技表现和明星运动员的象征意义,具体到媒体事件是奥运奖牌榜问题和刘翔退赛问题。正是因为刘翔的明星价值及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使其具备媒体景观建构的基础条件。美国媒体政治为刘翔退赛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量身定制了舆论策略(见表1),放大事件本身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其目的在于取得舆论优势、建构他者形象。这类系列评论(议程设置)的幕后动机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政治传播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借助媒体力量消解别国运动员求胜欲望与士气;二是政治传播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借助媒体力量间接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目标。美国(西方世界)正是通过他者(东方或发展中国家)文化的界定与媒体叙述,来建构自我民族的优越感、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8

【关键词】媒体融合;中国知网;问题特点

随着2014年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媒体创新实践的发展,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的研究成果颇丰,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媒介融合”(或含“媒体融合”),专业文章13184篇,年份篇数分布如下:2013年1444篇;2014年3105篇;2015年5827篇;2016年2808篇(截至2016年7月底)。2014年、2015年成为突出的年份,2014年是2013年的2.15倍;2015年是2014年的1.88倍。

一、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

综观研究成果,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究态度取向:温和有力、探索实证

近年的研究成果显示出研究者普遍基于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进行研究,研究态度较为温和,鲜少传统媒体必将如何、新媒体必将怎样之类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

与此同时,研究又显示出有力的一面,“再造”“变革”“转型”这样的关键词并不少见,尤其是后两个词,具体数据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2014年以来,变革、转型研究成果增量较大,这可能与国家政策、传媒界大胆创新密切相关。这些有力的关键词的背后是切实的观察分析。

以有关再造的文章为例:研究者以福州广播电视台为例谈地市台在融媒体语境中的话语实践(汤寒枫,2016)。有关变革的文章,在媒体融合框架下,有谈新闻编辑业务变革的(曹璐,2014;苗慧,2015);有谈都市报内容生产观念变革的(毛毅,2014)等。关于转型,研究者的角度也呈现多元关照甚至具体而微的特点。

探索实证表现在众多研究者秉承“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从媒体中来,到媒体中去”的精神,其成果往往建立在案例(或个案)研究之上:或引用多个案例佐证自己的系列思考;或进行个案研究,得出结论。在中国知网高级搜索中,以“全文”为参数,同时输入具体媒体名称和媒体融合,搜索结果显示大量文章中包含案例,见表2。内容包括《纽约时报》和媒体融合的文章篇数1209篇,内容包括《人民日报》和媒体融合的文章篇数4234篇。打开搜索条目,可以看到一些媒体的名字赫然列于标题,如《〈人民日报〉微信微博发展策略对传统媒体融合工作的启示》(张月,2015);《现场实时视频直播:〈新京报〉两会报道的媒体融合实践》(全昌连,2016)等。

(二)研究主题:问题对策为主

总体上,媒体融合的研究偏应用研究,即问题对策研究。表3显示大量文章篇名中直接包含媒介(体)融合现状、问题(困境)、策略(对策、路径)。在批量文章中,还有大量不以现状、问题、策略为题但实质上在谈该如何做的文章。如此偏重应用研究,究其原因,媒体融合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是正在摸索、探索的实践,此领域研究具有强烈的献计实践甚至指导实践的使命。

除了应用研究,还有一些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媒介融合概念、发展史的研究,以及某个时间段(或某个主题)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概念、发展研究如《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和层次》(陈映,2014)等。某个时间段(或某个主题)研究综述如《2010―2014国内媒介融合研究综述》(鲍高齐,2015);《2015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单晓颖,2016);《媒介融合视阈下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制度创新研究综述》(周茂君、李抟南,2016);等等。

(三)研究目标偏向:服务传统媒体

如前所述,媒体融合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和原因是传统媒体经营危机和话语权危机的出现。这种背景加上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媒体融合的研究必然呈现助力传统媒体“挽势”的主体目标偏向。

另一方面,通过对一些传媒学者的非正式访谈,笔者也发现,很多学者因为自己本身就有传统媒体的从业经历,或者桃李遍布传统媒体,皆对传统媒体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有些研究就是受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激发甚至委托。

表4显示的仅仅是以关键词搜索传统媒体(或传统媒体某一类型)、媒体(介)融合得到的搜索结果,大量以某个具体传统媒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不在此列。表4显示2015年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这与国家政策的出台密切相关。

关于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如何融合发展的文章俯拾皆是,如:《媒介融合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互动探析――以凤凰卫视为例》(丁玎,2015);《地方传统媒体媒介融合的现状及路径思考――以安徽省级媒体为例》(王冠,2016);《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战略与路径》(闻琼,2016);《电视节目的新媒体融合力分析》(李岭涛、李冬梅,2014);《媒介融合视角下的传统电视转型思考》(刘晓雪,2015);《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策略研究》(卜俊成,2016);《报纸热线栏目在媒体融合时代的转型探索》(薛蕾,2016);《媒介融合下报纸副刊的创新探索与实践》(陈士娟、高亚平,2016);《广播的新媒体融合路径》(蔡国栋、陈永松、张军利,2015);等等。

从这些文章标题可以发现有关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文章,其观照的角度和主题多样:有区域传统媒体发展探讨;有单个传统媒体战略融合研究;有制度创新研究;有个案分析;有传媒内容的创新生产研究;有人才培养的思考等。

(四)研究新视角:互联网思维(逻辑)、大数据

2013年以来兴起的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为媒介融合实践和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新图景。

“互联网思维”概念出现在2012年前后,2015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之后关于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逻辑的讨论成为持续热点。传媒研究者也试图从互联网逻辑、互联网思维角度分析传媒、媒介融合,代表性人物是喻国明,他从2014年至今已发表30多篇文章。喻国明认为互联网具有两大特点:连接、开放,[1]要把互联网看成是对社会、传播领域的“基础性、结构性的改变”,并指出“互联网逻辑已经成为现阶段传媒业运作的‘操作系统’”,是一种高维媒介。在互联网时代“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能量被激活”,表现在个人操作社会传播资源的能力被激活、个人湮没的信息需求和偏好被激活、个人闲置的各类微资源被激活。据此,他提出构建新媒介生态的路径:依托大流量开放平台为基础系统;个人、利益组织和专业新闻机构成为联结信息的节点、基于共同体作用下的动态平衡。同时,他呼吁政府角色实现从传媒机构管理者到社会传播生态共建者的转换。[2]陈力丹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体融合”[3]。

其他研究者也进行了相关分析,表5显示2014年至今,关键词包含互联网思维(逻辑)、媒介(体)融合的文章有155篇。他们的研究思路大体上是先解释什么是媒体框架下的互联网思维(逻辑),再分析如何在互联网思维(逻辑)下实现媒体转型与融合。

另一个研究新视角是大数据。表5显示,2013年以来,结合大数据的媒介融合研究持续升温,2014年至今关键词同时包含大数据、媒介(体)融合的文章有102篇。他们的角度多元:有结合大数据探讨未来媒体发展趋势的(向安玲、沈阳,2016);有结合大数据谈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策略的(曹金名、徐文杰,2016);有谈大数据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撑和促进的(尹光亚、施玉海,2015);有谈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陈寿富,2016);等等。

表5:近五年中国知网有关大数据、互联网思维与媒体融合搜索结果

二、媒介融合研究问题反思

媒介融合研究至今,成果卓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反思。

(一)媒体融合目标框架和标准体系研究缺位

媒体融合实践同样涉及一个哲学问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目前的研究成果能够回答从哪里来、现在何处,能够分析下一步可能有效的策略方法,但是媒介融合最终要通向哪里、终极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指标体系可供参照、衡量,目前的研究没有涉及,这也导致众多研究者对案例的研究和分析缺乏客观评价尺度和标准。

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时,国家领导人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国家层面给出的目标框架: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新型媒体集团”、最终形成“现代传播体系”。对于某个区域和单个媒体而言,在国家媒体目标框架下其媒体融合的目标框架应该是什么、标准体系应该是什么,值得思考。

目前研究领域缺乏从国家层面到区域再到单个媒体的目标框架和标准体系研究,而这是当前各种媒体融合实践(包括时下讨论热烈的政务新媒体融合)亟须寻找的答案。

(二)受众研究不充分

媒介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无论是为了实现经营的盈利,还是为了话语权的占有,首先必须研究受众的真正需求,包括叙事主题和叙事方式的偏好,然后按照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完成从研究价值、生产价值到传递价值的价值让渡。受众研究的不充分,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上(中国知网高级搜索同时输入关键词“受众”和“媒体融合”进行搜索,得到90篇文章),更表现在质的不足,即缺乏研究体系。

目前的研究多停留于对受众的感性描述或基于大数据的数字描述,而关于媒介受众该如何研究,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什么,如何把受众研究和媒体运营结合起来,总体上较为缺乏。

(三)媒体技术层面、经济学层面研究较浅

媒介和传播技术密切相关,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媒介融合的研究离不开传播技术层面的深度研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对技术层面有关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技术”和“媒体融合”,得到25篇文章),但不够深入。一些结合大数据研究媒介融合的文章也表现出共同的技术分析弱点。与此同时,既然谈到媒体运营、媒介产业、传媒经济,就必须结合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进行研究,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亦极其有限。媒体融合研究呼唤更多的学科跨界研究,以及学界、业界横向联合研究。

(四)案例(个案)研究同质性高

如前所述,案例(个案)研究是媒介融合研究的重要特色,体现了研究者探索求证的严谨态度,但在实际成果中亦可发现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案例缺乏独立审视,助推“明星媒体”出现。众多文章对某个案例的态度和描述角度具有高度同质性,如一致肯定某些媒体的先锋试验,缺乏独立审视和反思,这客观上不利于形成独立、客观甚至批判的研究氛围。

三、结语

媒介融合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摸索诸多变数和已有研究成果价值不确定性,决定了媒介融合研究任重道远。本文结合中国知网数据从研究的基础要素(时间、态度取向、主题、目标偏向、视角动向等)出发,进行量化分析和浅层次的内容分析,希望通过略显简单的描绘,呈现2014年以来媒介融合研究的大致图景,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一方面要求研究者密切关注实践,及时分析总结并进行信息、观点分享;另一方面要求研究者对媒介融合研究领域本身具备宏观把握、微观分析能力甚至反思能力,如此才能推动媒介融合研究共同体的良性互动,推动媒介融合研究的良性发展。

[本文为郑州大学“新媒体公共传播”学科方向招标课题(项目编号:XmtGGCBJSQ23)、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5B36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在连接中创造价值:互联网逻辑下的传媒运作[J].新闻战线,2014(7).

[2]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媒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2015(5).

[3]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2014(6).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靠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有了拥有大量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就具备了发展知识的具大潜力。为了适应我军未来战争的需要,军队的院校教育必须朝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来源于严格的思维训练。而工程制图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训练学员创造性思维、培养学员综合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综合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重大战略问题,而优化使用教学媒体实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现代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约束了学员的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工程制图是一门形象思维很强的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员画图及读图能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工程图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挂图、幻灯片,教具模型等帮助学员建立空间概念,是静态的不可变的,黑板演示虽是动态的但速度慢,缺乏主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加之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合大班上课极大的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必须进行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纵观各大学的改革现状,主要集中在以教材为代表的教学内容和以Cai课件为代表的教学手段改革方面。我院从院首长到教研室教员充分认识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必要性。已为各教研室配备了微机、打印机,组建了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机房,随着教学投入力度的加大,专修室、多媒体教室数量逐渐扩大。在计算机上实现空间形体的立体化展示,并将二维图形三维形体二维图形的思维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使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员一听说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就高兴。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由此可想而知,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了。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使用多种媒体

3.1用《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辅助教学系统》进行教学

本系统主要用于以计算机代替教员辅导学员,解答疑难问题,检查学员学习情况并帮助学员提前预习和复习制图课的有关内容。因此本系统将机械制图分为制图基本知识;点、直线的投影,平面的投影;直线与平面的相对位置;投影变换;立体;轴测图;组合体;机件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与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等12章。

学习要点部分:内容提要包括本章的基本要求、重点、难点、题目类型及解题方法,以便于学员复习。

Cai课件部分:以图片、图象、文字、声音等多媒体技术模拟教员授课,既可用于教员上课,也可帮助学员提前预习或弄清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

对于学习较好的学员,可以将自己所做的作业与标准答案直接对照。如果标准答案看不懂可查阅详细解题步骤,若详细解题还难以想象空间形状时,可查阅电子立体模型。以上所述三种模型提供给学员,它们尽快使学员弄懂每一道题。详细解题步骤由动态的空间分析、动态的作图过程和思维过程组成。以动画、图象和文字等方式模拟教员在课堂上的讲解过程。例如组合体部分的习题,教员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从二维到三维的思维过程,通过本课件就能形象生动地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出电子立体模型和静态模型构成;动态模型表达物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装配图所表达的每一部件或机器,用三维制作的立体模型对装配过程、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模拟。

能力测试和模拟试卷部分:系统每章配有测试习题,用来测试学员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图方法等的掌握程度,测试采用双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学员在选择答案后立即就可以知道所选答案正确与否。系统还配有多套模拟试卷,用于学员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3.2充分发挥电子教案的优势进行教学

由于用authorware制作的Cai课件制作相对复杂,制作周期长所需容量大(一般在100至300兆左右)制作完成要刻成光盘,一旦完成,内容基本固定,不便与修改。为了使课堂教学与教材对应,同时又能充分发挥Cai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针对所用。针对所用教材,教员自己编写powerpoint电子教案。powerpoint电子教案具有制作和修改相对灵活、容量小。分章节制作并压缩在软盘上便于读取、修改和携带等优点。

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展示本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可以进入教学基本内容部分。这部分内容可用powerpoint由任课教员亲自编写,按教员的讲课内容进行编排。包括:主要概念,教材重点,难点提示以及小结等。文字应尽量简单明了,类似板书功能。动画、例题等信息可通过嵌在文字中的“热字”与“教学资料库”中的相应数据相链接。内容可按章节进行分组。从“课程内容结构框架”可以进入任意章节,可退回到内容结构框架。

教学资料库里主要包括一些“动画”,“三维模型”、“二维视图”以及例题、练习题等基本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制作比较麻烦,而且使用频率高,所以把它们单独放在一起,可以反复调用和共享。为了使用方便可以将其分类存放于“素材库”、“例题库”和“练习题库”。每个库都按章节建立在子目录下。教学素材的单元应分得细一些。每一个文件的内容是一个概念或是一道例题,便于教员备课过程中对这些信息灵活掌握,并进行加工、重组。

教案的电子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由教学资料库构件的备课平台,所有任课教员都必须参与电子教案的编写,教员必然要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员的学习心理等,这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资料库供大家共享,互相借鉴互相启发,有利于教学经验的交流。同时电子教案还便于修改,在以纸为载体的教案中修改很困难,电子教案只要对资料库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再用热键连接起来,就可形成新的教案。使得教案常教常新不断完善。电子教案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风格,特别是在黑板“板书”方面,其特点由为突出,以powerpoint电子教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突出重点,将它与Cai多媒体教学软件互相结合使用,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3用autoCaD绘图软件代替黑板画图

在求解课件中的例题时,可调用autoCaD绘图软件。它能直接画线,完成求解的全过程,这是替代黑板作图的好办法。它即节省了出题时间,又可详细讲解解题过程,使绘图质量得以保证。它不仅完成了工程制图课的教学,同时还使学员对autoCaD绘图软件的使用,有了更直接、更真实的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3.4适当使用实物投影仪

powerpoint电子教案及Cai多媒体课件等,能生动形象地介绍、展现和讲解工程制图课中的定理和绘图过程,能用三维动画表现立体模型,但课件中的三维模型是“假三维”模型,它不能完全代替真三维模型;同时,课件中的绘图过程是预先做好的,它往往与学员作业的绘图过程和进度不协调。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展示真三维的立体模型,并可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纸、笔、绘图仪器求解作图,引导和规范学员手工绘图。

利用实物投影仪授课的优点是:

1.展示真三维立体模型,使学员的空间概念更真实、更实际,从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适当展示投影胶片、幻灯片、教材、讲稿等,以多种形式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3.对临时要讲的题目和问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完全替代“黑板”使用,临时写、临时画,方便、快捷、好用;

4.演示作图过程,引导规范学员手工绘图,字、图投影清晰。这一切是上大班课时,黑板做不到的。

3.5合理使用电视片辅助教学

我院的教学特点是学员入学后就上机械制图课。由于学员高中阶段接触生产实际比较少,对机械零件、机床设备及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几乎一无所知。在实际教学中适时播放电视录象片,辅助教学。如工程制图基础知识、绘图仪器的使用、螺纹连接、零件的加工及工艺结构、装配体测绘等,弥补实践环节不足。使学员学习起来轻松、自然、直观,提高学习兴趣,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

3.6充分利用校园网,大力开展网上教学

在深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大力开展网上教学。建立本学科课程建设的主页,根据不同学时及课程要求建立网上电子教案、网上答疑室、聊天室等。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阅读教员的网上电子教案,可在教员的网上答疑室请求指导,这种形式的Cai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充分利用网级资源,减轻教员重复答疑的工作量。

优化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应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1.powerpoint电子教案、Cai课件的“板书”、标题、章节顺序及例题、习题等。应尽量与教材保持一致,便于学员预习和复习。

2.利用多媒体授课不要都用一个课件一个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员的个性和优势,教员是媒体的驾驭者不能成为课件的奴隶。

3.要求学员作好课前预习工作,将预习内容作为作业的一部分。让学员在上课时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学,这样有利于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培养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要将每节课中的讲授内容安排过于饱满,将用多媒体教学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典型例题的讨论,加强课上练习、辅导。

5.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不应该是成品软件。应该是一个便于修改、补充和更新的开放式系统。电子教案更不应该是一种模式,正如普通教案一样,每位任课教员必须亲自编写和修改。

6.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并完善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将教员及其它院校制作的好的教学素材和先进作法吸收进来,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素材库,从而适应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

7.如果有条件,课后将教员的电子教案、Cai课件上网。在网上进行辅导。注意及时与学员沟通、辅导、答疑,微机房要随时对学员开放。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成效显著

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凡是亲身参加了这一实践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现代化

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引起的革命性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教学融文字、图象、动画等信息于一体,动画效果使学员感觉一新,印像深刻,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员说不清道不明,学员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员面前,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员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员的想象力、创造力。如用面上取点法求圆柱与圆柱的相贯线时,动画显示使整个过程就如在黑板上作图一样,鼠标可控制作图步骤的快慢,使得学员跟随教员同步思考。

教学过程可以回顾,教学信息可以重复出现,便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3.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甩掉了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答到甩掉黑板的目的,节省了大量的写板书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使信息量增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多功能教室适合于上大班课,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和粉笔这一“小生产”课堂教学模式。

4.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教员的一些工作(板书、画图)由计算机来代替,可以减少一些重复性工作,减轻教员的劳动强度,有利于教员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富有创造性的教研及科研活动中,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极大的改善了教学环境。

5.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解放了教育生产力。传统教学手段下产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理论,由于较多地依赖教员自身的素养,造成了成果推广的局限性。而电子教案则强化了先进教学方法的可传播性,使每一位合格的年轻教员采用优秀的教案都能上出精彩的课。

新媒体运维方案篇10

【范本一】

近年来,伴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增值服务已经成为现在整个通信、网络业发展的主旋律和主要推动力。网站作为一种新媒体,最核心的生命力来自它所承载和传输的信息是否具有别的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广播相对于报纸是一种新媒体,因为报纸无法承载广播所承载的信息;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能够存在,是因为报纸和广播都不能承载电视所承载的信息。新媒体中不可替代的信息价值就是信息的形态,而信息的内容是可以替代的。形成新的信息形态是一个新媒体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新媒体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网站能够承载传统媒体的所有信息形态,即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形态的多媒体。

网站介绍:

网站的市场定位分析及优缺点:

1、市场定位:是一个定位于商务合作﹑企业品牌的推广与包装﹑商机的等商务类型的门户性综合信息服务网站。

2、优缺点分析---

优势:(1)网站vip会员中不乏部分政界权威人士和商界成功人士,通过vip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而成为朋友,即可利用辐射的关系,共享各vip会员的社会人际关系资源,可以最大范围的扩大用户自身的人脉关系网。

(2)专业强劲的技术后台支持与独具特色的运作模式和诚挚的商业信誉使之成为全球范围内本土领域服务性能最广的商务网站,在客户群中具有良好的口碑。

(3)在全球拥有各个不同种类的客户群体30多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网站服务内容众多,用户选择范围较广,并且集商务﹑供求﹑招商等于一体,信息全面。

劣势:(1)网站推出时间不长,还欠缺知名度。

(2)用户暂时过于单一,基本上是网站的老用户。

3、发展机会:(1)电子商务用户使用率增长较快

(2)较好的经营主题带动网站的推广

(3)商务类型网站是互连网信息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4、潜在威胁:(1)现有的电子商务网站与网站争抢客户

(2)网站无强有力的多方联合网站,将使得网站面对竞争网站的压力增大。

5、网站卖点荟萃:(1)网站的整体规划优势及品牌优势

(2)内容繁多的栏目信息

(3)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4)较强的广告投放空间

(5)最大范围的扩大商务用户自身的人脉关系网。

6、目标客户群分析:

地域:以网站为依托,吸引投资家们以及部分跨区域的商务用户人群

职业:涵盖了温籍海内外人士,投资家以及中小企业主等商务用户

推广策略:

1、推广指导原则:

(1)网站推广目标:结合网站内容,进行网站宣传,提升网站的栏目品牌,进而创造利润,确保网站和用户双赢

(2)推广原则:高效、经济、实用

(3)推广阶段:网站已拥有会员服务内容以及种类繁多的其他栏目,结合高效、经济、实用的推广原则,建议将网站推广阶段分为长期广告投放期和短一次性投放期两个阶段

2、具体的网站推广方法:

(1)网下推广:员工的服装印上网址---在给员工发的职业服装上印上本网站的网址,当员工在上班和回家的路上都会在无形中给自己的网站作宣传。

新闻会---设计一个主题鲜明的新闻会可以让更多的媒体免费为网站宣传,并且还可以树立网站的形象。

在电视,广播,公交车,报纸,路牌上做广告

制定特色的宣传语---如:商务网站中的诺亚方舟

与圆笔,水笔的生产厂商进行合作---免费在网站上为他们做宣传,但笔上必须要有网站的网址及宣传语

铃声推广---结合网站内容设计一个铃声上传到其他网站,让别人免费下载

(2)网上推广:在网站的主页上设置一个收藏夹的图标,便于用户收到自己的收藏夹中,也方便用户以后访问

搜索引擎推广---做好搜索引擎的链接,便于用户访问

免费电邮---向商务用户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信箱,争取最大的会员加入量

友情连接---链接所有行业网站,送给他们会员户名与密码,要使网站四通八达,不能成为孤岛。

论坛推广---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论坛中灌水,使之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网站

(3)网站推广的主题活动:

形象代言人选举活动---

活动目的:(1)为了有效地宣传网站形象,树立其在社会人群中的公众形象及知名度

(2)为了突出是以人为本的商务网站,以此活动作为网站运营前的前期广告预热,宣传造势手段:制造媒体响应,专访报道的软性广告炒作效果

(3)通过此活动的开展,达到轰动性的品牌宣传效益,为网站正式运营后的客户资源起到引导性的号召作用

活动概况:(1)利用大众媒体刊登和网站形象代言人选举活动的机关信息(包括参赛的时间,地点,条件,资格,报名细则等)

(2)设计印刷宣传单大量发行和派送

(3)前期宣传主要用本次选举活动来制造声势,公布网站正式运营日为选举活动决赛

(4)正式运营前一周进行简单的初赛,引起世人的关注和重视,为运营日的人气度作铺垫,同时造成受众人群意念上的认可网站推广活动多而有新意

(5)组织评审团对参赛小组考核,评分(包括身材,相貌,学历,才艺展示,对商务运作的理解等多项考核)

(6)比赛分淘汰式初赛,选拔式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7)决赛定在网站正式运营日,当日产生冠军(运营日一大卖点)

媒体公关:

先期,以北京市内流动的公交大巴为主流媒体,将网站活动消息出去,同时跟进报纸,电台,电视台,商务类杂志,并以我们自身的网络平台温籍人士创业信息

正式运营日活动内容:媒体见面会网站品牌推广﹑网站理念宣示等

备注:形象代言人选举活动其他备选方案---选出几名知名作为网站形象代言人候选人,再经由网友投票选出最终的网站形象代言人

这样既可以为网站的宣传进行造势,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网站,又使得网站的商务运作理念得以传播

商务联谊酒会---

邀请知名人士,企业家以及一些中小企业主举行一个商务联谊酒会

在举行商务联谊酒会时,可以邀请一些艺人作为商务酒会的嘉宾,这样能很好的营造酒会的气氛

举行商务联谊酒会可以有效的提升网站的知名度,为以后网站能更好的进行商务运作铺平道路

以上就是我为网站所做的推广方案策划书,如有不足,敬请指教。

【范本二】

第一部分网站实体部分

一、网站策划运营方案计划

企划思想

1.建立为失踪人口及相关服务的专业网站。

2.与各友情网站合作,在站上免费其相关的情况,以达到兄弟网站互相宣传和互相浏览的作用。

网站之间的互相宣传是很重要的,兄弟网站之间的链接可以起到网站之间的相呼应的作用。

3.自愿者可以在网站上获取失踪人口信息,并且可以按照里面的信息来为网站服务。

自愿者可以从网站中的人口失踪信息来做相应的服务。这样有助于自愿者的工作。

4.定期与全国的公安局取得联系,以此来获得最新的失踪人口详细资料。

与全国的公安局取得联系和及时的人口失踪信息更新。

二、网站运营方案之市场分析

在市场分析上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网站的功能作用

在网站采用新的开发系统后,一定会有新颖的内容会出现在网站中,新的页面效果及功能不仅可以吸引来访者,也可以给来访者提供娱乐休闲。

2.用户从网站有没有直接得到利益

用户从网站本身得到什么,是我们最为关心的,建立一个网站要知道本身的价值意义,就必须得让用户知道他们从中得到什么,这样才能体现出网站本身的意义。

3.网站需要的广告和客户

一个网站的广告能够给网站带来直接的利益,客户也是一种宣传力,可以让不了解的人了解,了解的人更深为了解。

三、网站运营方案之整体市场战略

(一)战略步骤

第一阶段:建立网站,同时有选择的在几个或几十个城市建立分站点,并与各城市分站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定合作协议,建立一个网站不仅只限于一个省份和一个城市,要想让搜人遍布全国,就只能撒开搜人的大网,网罗全国的省份和城市,让人无处可藏!

第二阶段:网站信息,通过各种手段建立客户群

网站信息的一定要用各种手段来建立自己的客户群体,只有更多的来访者,更多的会员才能支撑一个网站的正常运营。

第三阶段:在网站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搜人成功案例后,主动吸引大的网站注意力,最终获得以合理的代价与其合作。

在网站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就要开始和大网站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互相宣传,以达到网站一夜成名的效果。

第四阶段:网站也有了一定数量的注册客户,网站的知名度也有相当大的提升之后网站的业务也可以有进一步的扩展.

注册用户多了以后,各种层次的人也会有了,这个时候不仅限于让搜人只搜人,应该有很多的新鲜内容加入进去,让整个网站变的不仅是个搜人网,更是一个集娱乐休闲听歌看电影的综合型网站。

(二)网站运营方案之市场拓展原则

1.坚持以市场终端(浏览者)为首要的中心。

浏览者为核心,本着以客户的需求是我们的目标态度来做好网站,网站的内容要与客户互动。

2.商户合作者的选择应有一定的原则。

应该建立自己的原则,筛选出有资格和自己合作的商业伙伴,显示出,因为专业,所以专注的原则。

3.站点的建设应该符合网站的整体形象。

不管怎么样去修改网站的内容,都不能动网站整体风格和形象,这样会让人产生迷路的感觉,每天换个风格只会让人觉得网站不塌实。

四、网站运营方案之网站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网站的功能确定网站技术解决方案。

1、采用稳定、处理快速的南北互通的服务器(目前已经基本达到)。

2、选择操作系统,用unix,Linux还是window2000/nt。分析后在投入功能的开发、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等。

3、采用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如iBm,Hp)等公司提供的企业上网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还是自己开发。

4、网站安全性措施,防黑、防病毒方案。

5、相关程序开发。如网页程序aSp、pHp、JSp等数据库程序。我们推荐pHp,或者是aSp为基础的成型系统。

五、网站运营方案之网站内容策划

1、根据门户网站的目的和功能策划网站内容。。

2、电子商务类网站要提供会员注册、详细的服务信息、信息搜索查询、个人信息保密措施、相关帮助等。

3、如果网站栏目比较多,则考虑采用网站编程专人负责相关内容。注意:网站内容是网站吸引浏览者最重要的因素,无内容或不实用的信息不会吸引匆匆浏览的访客。可事先对人们希望阅读的信息进行调查,并在网站后调查人们对网站内容的满意度,以及时调整网站内容。

六、网站运营方案之网页设计

1、网页设计美术设计要求,网页美术设计一般要与网站整体形象一致,要符合Ci规范。要注意网页色彩、图片的应用及版面策划,保持网页的整体一致性。

网页的设计就由美工师来把关了,整体形象和规范一定要按照Ci来,而且上下相呼应,图片和模块的摆放也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2、在新技术的采用上要考虑主要目标访问群体的分布地域、年龄阶层、网络速度、阅读习惯等。

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就象左撇子一样,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和网络速度还有阅读的习惯来选定一个适中的模式让人人都觉得看起来读起来都很舒服。

3、制定网页改版计划,如半年到一年时间进行较大规模改版等。

一个网站做成以后,大的修改最好不要太频繁,最好是一年一换,换的时候也不要把大的风格和色调破坏。

七、网站运营方案之网站维护

1、服务器及相关软硬件的维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制定响应时间。

服务器的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尤为重要,要进行很多方面的测试,来制定响应速度。

2、数据库维护,有效地利用数据是网站维护的重要内容,因此数据库的维护要受到重视。

一个程序的数据库维护,就相当于,一个库存的货品的种类,货品的种类被打乱后,将会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所以程序数据库要定期维护和清理一些不必要的冗余。

3、内容的更新、调整等。

网页在一段时间里必须进行更新、调整内容,以便浏览者看到新的内容。

4、制定相关网站维护的规定,将网站维护制度化、规范化。

出表一张网站维护的制度和规范表,由专人负责,这样才能保证网站的运营质量和效率。

八、网站运营方案之网站测试

网站前要进行细致周密的测试,以保证正常浏览和使用。主要测试内容:

1、服务器稳定性、安全性。

望站服务器的稳定和安全一直都是最头疼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走到麻烦的前面,首先把预想到的麻烦排除掉。

2、程序及数据库测试。

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功能,数据库则是数据集中的地方,尤其重要。

3、网页兼容性测试,如浏览器、显示器。

网页打开多了不会出现死页的情况,当然也有显示器的分辨率和浏览器的版本问题存在。

4、根据需要的其他测试。

在做出以上测试后,在用其他的方法进行对网站的测试,例如电信拨号和铁通拨号是否存在冲突。

九、网站运营之网站与推广

1、网站测试后进行的广告活动。

网站测试以后,可以通过媒体或者网络宣传进行广告效应,以达到更多的访问量。

2、网站推广登记等。

网站做好以后可以放到3721,BaiDU,GooGLe上查找关键字,以达到更佳好的宣传作用。

十、网站运营策划之网站系统更新日程表

各项策划任务的开始完成时间,负责人等。

一个网站的建设必须有专业的设计师,美工,程序设计师,策划师和项目经理,及负责监督安排整个网站工程时间和质量的负责人

【范本三】

一、活动时间活动时间:网站平台上线后二到三个月内。

二、、活动目的:

1、促进网站会员注册量。

2、促进网站手机游戏数量。

3、增加网站访问量。

4、增加网站原创作者数量。

5、条件成熟时,增加网站盈利收入。

6、增加中国移动用户wap流量收入。

三、活动预期收益

1.游戏作者版权得到尊重,开发积极性增加

2.移动拥有手机专有配套开发团队

3.作者通过游戏获取知名度,以及获利

4.活动被多用户,多作者参与,移动获利

5.移动网站知名度被宣传

三、活动对象:

1、网站会员:16-40岁之间的用户,其中以18-35岁之间消费能力强,有稳定收入的用户为主。

2、手机游戏原创作者、游戏生产商。以国内为主,国外生产商为辅。

四、活动主题:

一、针对网站会员(访问者)

1、免费玩手机游戏,挣手机话费为活动口号、主题进行推广活动。

2、注册就送50元为活动口号、主题进行推广活动。

二、针对游戏作者、游戏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