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0:33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1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能源;研究现状;应用

中图分类号Q9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1-0282-03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微生物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1]。能源微生物主要包括甲烷产生菌、乙醇产生菌、氢气产生菌、生物柴油产生菌和生物电池微生物5大类,这些微生物分别与沼气、生物乙醇、生物氢气、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料电池等能源的转化有直接的关系[2-4]。能源微生物以农业、林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为原料产生绿色、可再生能源,对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和应用能源微生物是绿色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1个重要而深远的研究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开拓和探索。

1能源微生物种类及转化机理

根据安斯沃思(ainsworth)的分类系统,伯杰(Bergey’s)细菌鉴定法和洛德(Lodder)酵母菌鉴定法,能源性微生物主要分为5大类[5-8]:

甲烷产生菌的主要种类有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叠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球菌属(methanoccus)等[5]。其作用是在生物质原料的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以甲烷为主的沼气[6]。

乙醇产生菌的主要种类有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假丝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菌属(Schizosaccharomyces)、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酒香酵母属(Brettanomyces)、毕赤氏酵母属(pichia)、汉逊氏酵母属(Hansenula)、克鲁弗氏酵母属(Kluveromyces)、曲霉属(aspengillu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卵孢酵母属(oosporium)等[7]。其作用是将复杂有机物酵解生成乙醇[8]。

氢气产生菌的主要种类有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荚硫菌属(thiocapsa)、红微菌属(Rhodomicrobium)、外硫红螺菌属(ectothiorhodospira)、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蓝细菌类硫螺菌属(thiospirillum)、板硫菌属(thiopedi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闪囊菌属(Lamprocystis)、网硫菌属(thiodictyon)、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等[9]。生物制氢是利用产氢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发酵产生氢气[10]。

产油微生物包括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常见的有:浅白色隐球酵母(Cryptococcusalbidus)、弯隐球酵母(Cryptococcusalbidun)、茁芽丝孢酵母(trichospironpullulans)、斯达氏油脂酵母(Lipomyces)、产油油脂酵母(Lipomyslipofer)、类酵母红冬孢(Rhodosporidiumtoruloides)、胶粘红酵母(Rhodotorula),土霉菌(asoergullusterreus)、紫瘫麦角菌(Clavicepspurpurea)、高粱褶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isabellina)、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alpina)、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拉曼被孢霉(mortierellaramanniana)等霉菌,硅藻(diatom)和螺旋藻(Spirulina)等藻类[11]。微生物油脂是指某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将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等碳源转化为菌体内大量储存的油脂[12,13]。

生物电池的微生物包括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desulfuricans)、腐败希瓦菌(Shewanellapurefaciens)[14]、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15]、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16]、地杆菌(Geobacteraceaesulferreducens)[17]、丁酸梭菌(Clostridiumbyt-yricum)[18]、嗜甜微生物(Rhodoferaxferrireducens)[19]、粪产碱菌(alcaligenesfaecallis)、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gallinanm)等。它们在新能源开发[20]、微生物传感器[21]和水处理工艺[22]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能源微生物研究与应用概况

2.1甲烷产生菌

近20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厌氧消化处理中的产甲烷菌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1980年周孟津和杨秀山分离出巴氏八叠球菌;1983年钱泽澎分离出嗜树木甲烷短杆菌和甲酸甲烷杆菌[23];1984年赵一章等分离出马氏甲烷短杆菌菌株C-44[24]和菌株HX;1985年,张辉等分离出嗜热甲酸甲烷杆菌[25,26];1987年刘光烨等在酒窖窖泥中分离到布氏甲烷杆菌CS[27],钱泽澎等分离出亨氏甲烷螺菌[28],1988年陈美慈等分离出嗜热甲烷杆菌tH-6[29]。而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又陆续发现一些新的产甲烷菌种,2000年孙征发现的弯曲甲烷杆菌px1[30],极大地促进了产甲烷菌的研究进程。我国现在采用人畜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酒糟废液和其他工业生产中的废液等生产甲烷,用于照明、燃烧等,其使用价值是相当可观的。例如日产酒糟500~600m3的酒厂,可日产含甲烷55%~65%的沼气9000~11000m3,相当于日发电量12857~15714Kw,日产标准煤17.1~20.9t,可以代替橡胶生产中烘干用油的30%~40%。我国年产木材采伐废物1000万吨,油茶壳75万吨,胶渣13万吨,纤维板生产废液350万吨和亚硫酸纸浆废液180万吨为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可获得沼气1780亿立方米。同时,使上述废液的净化率达30%~60%,并可获得单细胞蛋白饲料约9万吨(按1.7%得率计)[31]。

2.2乙醇产生菌

燃料乙醇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所制成的“乙醇汽油”,功效可提高15%左右。制作乙醇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1988年,巴西就有88%的新轿车的发动机使用乙醇作燃料。美国计划2006~2012年间,燃料乙醇年用量从1200万吨增加到2300万吨。英国、德国、荷兰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在进行燃料酒精的生产[32]。我国纤维素资源充足,年产植物秸秆约6亿吨,如果其中的10%经微生物发酵转化,就可生产出乙醇燃料近800万吨,其残渣还可用作饲料和肥料,因此发展纤维素乙醇前景广阔[33]。1993年,Ho等[34]将木糖还原酶、木糖醇脱氢酶和木酮糖激酶的基因转入酿酒酵母,首次成功构建出利用葡萄糖和木糖生产乙醇的工程酵母。Sonderegger等[35]将多个异源基因导入代谢木糖的酵母工程菌,重组酵母不仅降低副产物木糖醇的量,所得乙醇产量比亲株提高25%。现有乙醇菌种大多耐受力差、副产物多、对发酵条件要求苛刻,今后研究应致力于筛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选育高产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菌种以及能克服上述问题的菌种,对其酶学特性、功能基因进行研究,优化发酵条件,辅以工艺措施的改进,提高燃料乙醇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2.3氢气产生菌

微生物制氢是一项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生产氢气的生物工程技术,所用原料有阳光、水,或是有机废水、秸秆等,能克服工业制氢能耗大、污染重等缺点;同时,由于氢气的可再生、零排放优点,是一种真正的清洁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杨素萍等[36]利用琼脂固定化Clostridiumbutyricum菌株以糖蜜酒精废液为原料进行产氢。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cum)、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aerogenes)和麦芽糖假丝酵母(Candidamaltose)在36℃混合发酵废弃物48h,产氢速率可达15.42mL/h・L,明显高于单个菌种。此外,利用豆渣、堆肥、活性污泥产氢的报道相继问世。目前的研究应努力改进生产工艺,逐渐明确微生物产氢机理,保证其在产氢过程中的高效性、稳定性和对不同生态条件的适应性,相信不久的将来微生物制氢将成为世界能源的一个重要支柱[37]。

2.4产油微生物

目前,国内绕着如何提高油脂含量,在菌种和发酵工艺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成功研制国际水平的产脂微生物菌种与生产工艺[38]。使用生物柴油对人类健康和全球危害都相对较轻,排放物中多环芳香化合物和亚硝酸多环芳香化合物含量水平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石油的10%,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开发微生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在降低污染、增加产量方面较前二者有更大的优越性。开发微生物油脂,不仅微生物发酵周期短,受场地、季节、气候变化影响不大,还可以利用木质纤维素、工业废水、废气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进行生产,既能够解决人类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可以保护环境,一举多得,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为,微生物油脂发酵可能是生物柴油产业和生物经济的重要研究方向[11]。

2.5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类特殊的电池,它以自然界的微生物或酶为催化剂,直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仅无污染、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而且燃料来源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Hagerman[39]研究以含酸废水为原料的燃料电池,Kim等[40]利用微生物电池培养并富集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微生物,电池运行3年多,并从中分离出梭状芽孢杆菌。最近美国科学家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其所含的一种紫色素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池里的单细胞藻类首先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再让细菌自给自足地利用这些糖来发电。pizzariello等[41]设计的两极室葡萄糖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酶燃料电池,在不断补充燃料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工作30d以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应用前景

微生物作为生物能的主要参与者,其最大特点就是清洁、高效、可再生,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相比,其来源广、成本低、受地理因素影响小。虽然目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但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利用前景是广阔的。不仅如此,微生物在现有的非可再生能源利用上也功不可没,可提高石油开采率和褐煤利用率,降低二者的污染效应,当之无愧地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利用微生物生产能源和对其进行利用,不仅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而且还可使目前污染严重的环境状况得以缓解。更有发展前景的是,生产和使用微生物能源可以治理污染,变废为宝获得综合效益。

4参考文献

[1]吴创之,马隆龙.生物质能现代化利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祖波,祖建,周富春,等.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3):5-7.

[3]LaSeRm,SeHULmanD,aLLenSG.acomparisonofliquidhotwaterandsteampretreatmentsofsugarcanebagasseforbioconversiontoethanol[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2,81(1):33-44.

[4]樊耀亭,廖新成,卢会杰,等.有机废物氢发酵制备生物氢气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3,24(3):10-13.

[5]王刘阳,尹小波,胡国.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甲烷古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沼气,2008,26(1):19-24.

[6]刘亭亭,曹靖瑜.产甲烷菌的分离及其生长条件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7,34(4):120-122.

[7]moSieRn,wYmanCe,DaLeBe.Featuresofpromisingtechnologiesforpretreatmentoflignocellulosicbiomass[J].Bioresourcetechnology,2005,96(3):673-686.

[8]李白昆,吕炳南,任南琪.厌氧产氢细菌发酵类型和生态学的研究[J].中国沼气,1997,15(2):3-7.

[9]张聚宝,林影,向柱方.一株可利用甘蔗渣水解液发酵酒精的菌株筛选[J].生物加工过程,2004,2(3):60-62.

[10]任南琪,李建政,林明,等.产酸发酵细菌产氢机理探讨[J].太阳能学报,2002,23(1):124-127.

[11]蒲海燕,贺稚非,刘春芬.微生物功能性油脂研究概况[J].粮食与油脂,2003(11):12-14.

[12]RatLeDGeC,wYnnJ.thebiochemistryandmolecularlipidaccu-mulationinoleaginousmicroorganisms[J].microbiology,2002(51):1-51.

[13]JameSp,wYnna,HamiDa,etal.Biochemicaleventsleadingtothediversionofcarbonintostoragelipidsintheoleaginousfungimucorcircinelloidesandmortierellaalpine[J].microbiology,2001(147):2857-2864.

[14]KimHJ,paRKHS,HYUnmS,etal.amediator-lessmicrobialfuelcellusingametalreducingbacterium,Shewanellaputrefaciens[J].enzymemicrobiologytechnology,2002(30):145-152.

[15]ieRopoULoSia,GReenmanJ,meLHUiSHC.Comparativestudyofthreetypesofmicrobialfuelcell[J].enzymemicrobiologytec-hnology,2005(37):238-245.

[16]RaBaeYK,Boonn,SiCiKianoSD,etal.Biofuelcellsselectformicrobialconsortiathatself-mediateelectrontransfer[J].applyenviro-nmentmicrobiology,2004,70(9):5373-5382.

[17]BonDDR,LoVLeYDR.electricityproductionbygeobacteriasulfurreducensattachedtoelectrodes[J].applyingenvironmentmicro-biology,2003,69(3):1548-1555.

[18]paRKHS,KimBH,KimHS,etal.anovelelectrochemicallyactiveandFe(iii)reducingbacteriumphylogeneticallyrelatedtoClostridiumbutyricumisolatedfromamicrobialfuelcell[J].anaerobe,2001,399(7):297-306.

[19]CHaUDHURiSK,LoVLeYDR.electricitygenerationbydirectoxidationofglucoseinmediatorlessmicrobialfuelcells[J].natureBiote-chnology,2003,21(10):1229-1232.

[20]RaBaeYK,LiSSenSG,SiCiLianoSD,etal.amicrobialfuelcellcapableofconvertingglucosetoelectricityathighrateandefficiency[J].BiotechnologyLetter,2003(25):1531-1535.

[21]CHanGi,HYUnSoom,JaeJK,etal.improvementofamicrobialfuelcellperformanceasaBoDsensorusingrespiratoryinhibitors[J].BiosenseBioelectron,2005(20):1856-1859.

[22]JanGJK,pHamtH,CHanGiS,etal.Constructionandoperationofanovelmediatorandmembranelessmicrobialfuelcell[J].processBio-chemisty,2004(39):1007-1012.

[23]钱泽澍.从我国沼气池污泥中分离出两种产甲烷杆菌[J].中国沼气,1983,13(2):13.

[24]赵一章.产甲烷菌选择性连续富集的研究―青霉素对富集和分离的影响[J].中国沼气,1984,3(2):31.

[25]张辉,赵一章.嗜热产甲烷杆菌的分离和特征[J].中国沼气,1985,3(5):54-61.

[26]ZHanGYZ,ZHanGH.isolationandCharaeterizationofaFast-Growing,thermophiliemethanobaeteriumSpeeies[J].applyandenvi-ronmentmicrobiology,1986,5(4):1227-1229.

[27]刘光烨,赵一章.沪酒老窖泥中布氏甲烷杆菌的分离和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1987,1(4):45-52.

[28]阂航,钱泽澍.管道厌氧消化器处理柠檬酸生产废水中的微生物学特性Ⅱ.产甲烷菌区系分析[J].中国沼气,1987,4(5):95.

[29]陈美慈,钱泽澍.嗜热甲烷杆菌tH-6菌株的特征[J].中国沼气,1988,2(3):106.

[30]孙征,周宇光,东秀珠.一个甲烷杆菌新种的描述和系统分类学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1,3(41):265-269.

[31]苏晓渝.生物能源(Biomass)的现状与前景[J].国际化工信息,2001(4):6-9.

[32]叶茜,李学亚.微生物与清洁能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6):15-17.

[33]孙智谋,蒋磊,张俊波.世界各国木质纤维原料生物转化燃料乙醇的工业化进程[J].酿酒科技,2007(1):91-94.

[34]Honw,CHenZ,BRainaRDap,etal.SuccessfuldesignanddevelopmentofgeneticallyengineeredSaccharomycesyeastsforeffectivecofermentationofglucoseandxylosefromcellulosicbiomasstofuelethanol[J].advanceBiochemistryengineeringBiotechnology,1999,65:163-192.

[35]SonDeReGGeRm,SCH?mpeRLim,SaUeRU.metaboliceng-ineeringofaphosphoketolasepathwayforpentosecatabolisminSaccharomycescerevisiae[J].applyingenvironmentmicrobiology,2004,70(5):2892-2897.

[36]杨素萍,赵春贵,曲音波.生物产氢研究与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2,22(4):44-48.

[37]张薇,李鱼,黄国和.微生物与能源的可持续开发[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9):1472-1478.

[38]黄建忠,施巧琴,吴松刚.高产脂微生物深黄被孢霉m-018变株的选育及其油脂合成条件的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1998(4):31-35.

[39]HaBeRmannw,pommeReH.Biologicalfuelcellswithsulphidestoragecapacity[J].applyingmicrobiologyBiotechnology,1991(35):128-133.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2

关键词:驼梁山;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体验;对策

目前,现代旅游正步入以持续发展为前提的新时代。旅游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本质就是要寻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横向上要求地区经济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行业内部则要求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系统的持续良性运行与发展。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中已不断得到运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共赢的却很少。

驼梁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部,是河北省旅游行业的后起之秀,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目前,驼梁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已进入了一定的阶段,作为生态旅游区,其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本文针对驼梁山风景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驼梁山风景区开发优势

驼梁山风景区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北部冀晋两省交界处,距省会石家庄市138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因山顶峰脊酷似驼峰而得名。

(一)资源优势

驼梁山风景区以山、林、泉、瀑等自然景观的良好组合为特色。驼梁山风景区层峦叠嶂,主峰海拔2281米,是石家庄地区最高峰,也是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其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呈典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自山谷到峰顶分布着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桦树林带、落叶松林带、亚高山草甸,共有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02科、686种。其中观赏植物资源相当丰富,观花植物181种,观果植物21种,观叶植物28种。茂密的原始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有草兔、蒙古兔、松鼠和其它鼠类28种,此外还有山羊、狗子、野猪、獾、狐狸、狼等野兽,有苍鹰、山斑鸠、夜莺、山雀等80多种鸟类。景区内流泉飞瀑众多,知名的有冰泉、龙泉、马趵泉等数十个清泉和三叠瀑、通天瀑、人字瀑、五指瀑等瀑布,宛若串串明珠撒落峡中,晶莹清澈。风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季相特征:暮春五月,杜鹃花披红挂绿,山顶草甸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夏季郁郁葱葱,绿波浩渺,云腾雾绕,山峰在云海中出没;秋季丹霞映天,红叶满枝,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季飞雪,冰川晶莹,银枝素花,一片银色世界。驼梁山自然生态呈原始状态,被誉为太行山中的一块绿宝石,这里空气清新,盛夏平均气温只有19℃,有“清凉极地”的美誉。

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和多彩多姿的景观相结合促使驼梁山风景区成为京、津、冀、晋等省内外游客消夏避暑和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二)区位优势

驼梁山风景区位于冀晋两省交界处,南连革命旅游胜地西柏坡,相距75公里;北接佛教圣地五台山,相距45公里。从石家庄通往五台山的最近距离通道穿过该风景区,这种旅游区位优势能使驼梁山风景区与西柏坡和五台山实现优势互补,客源共享。

二、驼梁山风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严重

景区环境质量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景区内的各种污染会直接影响环境质量。驼梁山的环境污染源来自三个方面:山脚下河道内的建筑垃圾;景区内的“白色污染”;骑马项目带来的马匹排泄物污染。

(二)旅游设施极其薄弱

目前景区内部设施不足:景区内没有水电设施;食、宿、行、游、娱、购等旅游六大要素的开发没有科学合理的配套建设;安全警示牌、厕所和垃圾桶配备不足。

(三)旅游产品单一,内涵贫乏

目前驼梁山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仅有观光和骑马,产品形式单一,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门票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旅游收入来源,旅游项目缺乏内涵,走马观花加留影是大多数旅游者最贴切的写照。未能很好地挖掘山岳型景区生态系统的科学内涵,使旅游产品内涵和品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旅游商品层次不丰富,品种单调,科技含量低

目前驼梁山的旅游商品品种非常少,缺乏具有纪念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商品还没有开发出来。已开发的旅游商品只有野香菇、手杖、南瓜等旅游商品,商品的档次低,科技含量低,旅游商品的生产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销售摊位也很少。

(五)粗放式开发造成景观破坏和视觉污染

村民用塑料布在山顶空中草原搭起来的塑料棚和游道两侧布设的铁丝网对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仅有的两个厕所外观与景区的生态环境极不协调,给游客造成一定的“视觉污染”。

三、实现驼梁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指导,重新编制或修订驼梁山风景区旅游规划

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是景区开发的主要依据。为确保驼梁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当导入体验经济的理念。在体验经济下,旅游规划工作者应当努力营造独特而美好的旅游体验,从而使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与日常生活迥异,使旅游者经常不由自主地进行回味,而且这种回味美妙无穷。这种旅游体验的规划设计落实到具体的旅游景区上,必须从两方面着手:横向上丰富旅游体验的类型,纵向上提升旅游体验的层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更新发展建立旅游体验系统,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

良好的环境是景区接待的生命线,人类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如管理不善,违反自然生态规律,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驼梁山风景区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将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逐步构建驼梁山风景区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解决旅游景区资源破坏、环保不力问题的最佳选择。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景区开发应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系统地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需要科学技术与法律体系的支撑、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2、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认识,形成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广泛共识,是景区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对景区内干部员工进行强化教育,定期培训,在各自的岗位职责中都列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导游也可以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阳光等资源作为景区重要内容向游人介绍。其次,还应对参与景区经营的当地农民及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他们认识生态环境与自身经营效益相得益彰的关系,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再次,就是要对广大游客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倡导文明旅游。

3、完善卫生设施,确保景区环境优美。游客乱扔垃圾是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完善的卫生设施是确保景区环境优美、避免污染的关键。应当在游客所到之处配置一定数量的仿树桩混凝土结构垃圾箱,定时清理垃圾,分类后集中处理。此外,景区厕所还可反映一个旅游景区的文明程度和经营理念。为了做到个性化、亲情化、舒适化和整洁卫生,景区厕所要合理配置,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段宜建成水冲厕所,无水源条件的地段应建成生态厕所,其建筑风格、外形、颜色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三)深入挖掘内涵,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针对目前驼梁山风景区旅游产品和项目单一的现状,应当根据景区内不同的特色资源,如特殊的地质地貌、典型的森林植被、动物资源、药材资源、森林群落景观、水域景观等,开发出有特色的新的旅游项目,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如可利用景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特点,开发具有森林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比如筛选野生珍贵、观赏性强的植物,让旅游者参与植物引种驯化。

(四)根据资源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百分比,是对一个地区旅游成熟度评价的重要标准。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驼梁山风景区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在生态性开发原则的指导下,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系列,并注重旅游商品的实用性、艺术性、纪念性、时代性和独特性。目前可以开发的旅游商品系列有:旅游工艺品系列,如动植物标本、石雕、根雕;旅游食品、保健品系列,如野生香菇、森林中草药等;旅游纪念品系列,如干花及其饰品、果类等。在旅游工艺品开发及选材时,对于那些再生能力较弱的特色资源,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但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可做相应的变通。一方面是从用量上进行控制,只是作为一些点缀或装饰;另一方面是从质上提高,在设计与制作上下功夫,丰富其文化、科学内涵,工艺质朴精致。例如,为了满足旅游者求知的需求,可取少量的不同材料制作成物种标本,标上相应的种、类、科、属、拉丁文名、产地等,这样的旅游商品,可实现纪念、收藏、科普、赠送、生态教育等多项功能,对自然资源也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另外,还可通过利用影像设备,对野生动物或禽鸟等进行拍摄、录制后,编制图文并茂画册,制作成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光盘、VCD、磁带等,展示野生动物、禽鸟鲜活的生息场面。这样的旅游商品,不仅能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也能起到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科普的功能。

(五)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景区的危机管理

景区危机可能是由景区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景区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景区内的必要地段建立安全设施也是预防危机发生的重要举措。

总之,驼梁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决策者、管理者能立足市场,树立全局的、长远的、发展的思想,做出良好的景区规划,确保机构运作高效率,而且要求游客能安全的游览,对可进入性、可获得性、多样性以及景区设施、服务质量感到满意,并主动参与景区的可持续建设,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资源,综合提高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善三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郑宝强,肖建忠,王廷录.驼梁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6(1).

2、张永安,康绘宇.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景区营销思路初探[J].服务经济,2005(4).

3、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

4、陈小春.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5、张伟,张建春.生态旅游商品开发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3

景要美就需要有合适的光线来配合,才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所以光线变化和光线运用一直是景观设计的重点。然而到了夜晚,由于整体光线暗淡,夜晚的光线处理就相对白天而言要复杂得多,可用光源种类也相对较少。所以这也局限了景观设计行业在黑夜的表演。但这不是绝对的,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即使夜晚光线暗淡,一样挡不住景观行业争夺夜晚市场的脚步。虽然黑夜中有各种不如意的客观条件,不过黑夜遇到光源的话,更能突出光的作用,这反倒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所以光源是景观设计强攻黑夜市场的重中之重。那我们就先分析一下黑夜中的几种光源色彩。黑夜中的光源色彩,都是通过光线创造出来的色彩和光影,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三类:自然光色彩,生物光色彩和人工光色彩。

1自然光色彩

是指在月光等自然光照下所呈现出来的光影和色彩。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光亮度是不够的,而且时有时无,很难控制。自然光最亮是什么时候呢?按照中国传统节令每月十五月亮要圆一点,月光要亮一点,但是再怎么亮,其亮度也是不够的,由于可见范围小,所呈现的对比度较强,环境色差较小;色温相对偏冷。这就决定了大家都不可能把景观设计定位在晚上的自然月光下,即使有可见度,最后设计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不过对于自然光,也不是绝对一点用处也没有,这个世界上南北两极会出现极光的现象,这一现象光源色彩光鲜夺目,变化万千,即便光看夜景也是一种享受,所以可以想象,在有极光的地方设计景观真是有着极大的优势,如果是在出现极光的夜晚,那真是美死了。理想终归是理想,极光只是个例,而且更加地难以控制,所以更不可能在景观设计的考虑范围里,夜晚自然光始终不是景观创作的首选。

2生物光色彩

是指一些生物自身具备发光的特性,那这些光源就能形成光影和不同的色彩,当这些生物在夜晚成群集队的时候,往往就能形成一条美丽的风景线,此时若有景观配合,一定非常棒。

生物光又分为动物光和植物光。动物光主要指自身会发光的动物,众所周知的就是萤火虫。萤火虫尾部会发光,光色有红色、黄色及绿色,颜色不同,如果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暗淡的夜晚中的星星点点是非常漂亮的。设计师屈米设计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时提出过“昼夜公园”的理念,他认为法国的公园只在白天开放,真正需要公园放松身心的工作人口没有时间使用公园。为此,应借助美丽的夜景吸引公众夜晚到公园中来。所以拉莱维特公园中的植物主题园“藤园”里的夜景设计就有一个生物光设计,其他的人工光都是围绕着生物光来设计的,就是在藤园里放入了无数的萤火虫,让整个园林晚上到处充满着美丽的光点。当然这并不常见,因为萤火虫只在夏季的草丛河畔里出现,而且每只雄虫腹部只有2节发光,雌虫只有一节,每晚只能维持2、3个小时,成虫寿命一般只有5天至2个星期,所以对萤火虫的运用还是很有局限的。

除了萤火虫外,还有一些大家不大熟悉的动物,比如生活在海水中的夜光虫,它们在夜间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而发出蓝色的荧光,可以将一片海岸染成幽蓝。还有荧光乌贼,腹面有三个发光器,它发出的光可以照亮30厘米远。海蜗牛,体内虽然只有少量的发光细胞,但是它的外壳可以多次散射光线,造成整个壳都发出绿光的效果,它们是群居动物,通常生活在海岸的岩石中,受到惊吓时便缩入壳中,并产生一种闪光,用以吓退敌人。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动物是自身发光的,不过种类确实不多,而且有季节气候限制,但是要是能用好这些夜晚中的发光动物,就会非常地特别,就像屈米设计的“藤园”。

植物光,主要是指自身会发光的植物。当然,我查阅了不少资料,都说还没有会发光的植物,不过加州大学的生物学家,用了一种特殊的嫁接技术,他们把萤火虫细胞核内的发光基因“剪”下来,并用联接酶将其“缝合”到一种作为移植媒介的细菌身上,经过培养再让它感染烟草植株。这些植物长成后,就成了一株株发光植物,夜晚降临,它们就发出一片紫蓝色的荧光。不过,这蓝光,只能在仪器下看到。所以目前还没有哪个景观设计是用了所谓的植物光来作为元素设计的。但是虚幻电影里倒是有不少,比如前几年大受好评的电影《阿凡达》,电影里面的森林植物都会自发光,美轮美奂,绚丽无比,不过,这也只是卡梅隆导演脑海里的一片虚幻田园,实际生活中可是看不到的。在我们为卡梅隆思维的天马行空而喝彩的同时,我们就知道生物光运用于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其实是早就有前人提出,或许比卡梅隆还早,不过是受现实中发光植物极少甚至光源很弱的影响,无法传达这样的概念与设计。希望日后能有这类会发光的植物能运用于景观设计的创作中。

3人工光色彩

夜晚,虽然月光、星光等自然光和一些具备自身发光特征的生物光也可起到光源的作用,但由于投射的光线微弱,或者受时节、气候、生存等很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景观设计中在夜晚的光源一般在室内室外空间中应用“人工光源”来作为主光源。而人工光源主要依赖于电光源,比如led灯光、霓虹灯、射灯等等,各种人为的高科技灯光。以现在的科技而言,基本什么样的照明灯光都能创造了,这为夜间景观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资源。而室内和室外空间中对于光源的选择与应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在室内,人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光线,所以都需要在合理的照明下进行,也就是要以科学的照明设计为基础,以良好的配光设计和光量的控制以及光源选择来设计,同时更应该兼顾人们的健康需求。照明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在室外景观中,通过亮化设计可创造出完全不同于白天的奇特效果。运用灯光的强弱、色彩、明暗、层次、对比等变化,突出所照射对象的轮廓、尺度、体量和形象等,对于绿化、喷泉和水景则重点突出其形状和动态,同时也可起到很好的夜间照明功能。

人工制作的灯光还有一个特点,可以随意地调整它的强弱、造型、色彩、动态和时间,不受外界自然光的约束,自由地创造出配合景观的艺术效果。凡是我们在夜间都能展示的景观肯定都是用的人工灯光,前面提到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主题园“藤园”,里面的灯光设计是基于萤火虫的基础灯光来设计的,而且萤火虫不在的时节,他也同样利用灯光设计来营造出唯美的夜景;像杭州西湖的音乐喷泉,在音乐喷泉的基础上加入灯光的律动,和音乐、喷泉完美地融为了一体,节奏感、光感、动感十足,让人过目难忘。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4

关键词景观水体;修复;处理方法;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景观水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日益关注以水景为主题的小区、园林、城镇等建设。然而,由于污染导致一些景观水的水质已开始发生变化,湖水正在变黑发臭,某些湖泊还出现了观赏鱼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的富营养化成为景观水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景观水体的水质维护主要是控制水体中CoD、BoD、tn、tp等污染物的含量及藻类等的生长(使其不过度繁殖),保持水体的清澈、洁净,而景观水体的修复是针对已受污染的水体如何恢复正常功能。任何修复技术必须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主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技术的有效性;水环境被修复的程度;投资和成本,以及可能的替代方案的有效性与成本比较等[1]。

当前景观水体治理技术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控制营养物质来源的技术

主要是控制外源性污染: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这样的点源,应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严禁排入景观水体;对初期雨水应适当进行处理后,再排入水体;严格控制景

观水体周围化肥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时间;杜绝生活污水、垃圾进入水体,严禁在河堤、湖岸倾倒堆放垃圾;定期对水面漂浮的树枝败叶及杂物进行清理。只有从根本上控制了外源性污染,才能为内源性污染的治理提供可靠保证。

2.控制藻类的技术

2.1机械除藻

利用捞藻船、吸藻泵等机械设备捕捞水面上的藻类,间接去除水体氮、磷营养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2001~2002年对滇池水华蓝藻进行机械清除,共清除蓝藻360.83t(干重),相当于从水体中去除了氮37.33t、磷2.71t、有机质200.32t,水体中的重金属也被部分去除。

2.2杀菌消毒及除藻技术

为了抑制水中藻类的生长,可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铜离子含量为1mg/L左右)。当水体滋生了菌类时可向水体中投加氧化剂,如次氯酸钠、液氯、漂白粉、臭氧、异噻唑啉酮等进行杀菌消毒。

药剂杀藻是一种快速见效的技术。昆明世博会期间,为消除滇池草海蓝藻水华,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投加化学药剂杀藻,基本控制了水华和恶臭,改善了水体景观。

3.生物控制技术

3.1水生生物修复法

水生生物修复法是利用生态系统食物链摄取原理和生物相生相克关系,通过改变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来有效地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的净化、资源化和景观效果等综合效益。

3.1.1水生植物修复法

多种高等水生植物能够有效的吸收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抑制藻类的繁殖。水生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南京莫愁湖通过种植莲藕,年产莲藕25万kg,带出的氮有60多t,磷达1t多,浮萍在1个月内能将污水中的磷去除90%。北京动物园水体通过种植荷花、水葫芦及芦苇等水生植物,明显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抑制了藻类的生长繁殖,还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利用水生高等植物组建人工复合植被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但要注意防止大型植物的过量生长,应及时收割,避免其腐烂。

3.1.2水生动物修复法

水生动物是以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通过营养链进行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景观水体的水质。水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通过定期对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打捞,可以防止其过量繁殖造成的内源污染,同时也将已转化成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质和氮磷等营养盐从水体中彻底输出。武汉东湖富营养化水体中引入50g/m3的鲢或鳙,使微囊藻水华得到有效抑制。扬州海德公园人工湖、新城河等景观水体内放养了白鲶、螺蛳等能滤食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的水生动物,用它们摄食水中浮游藻类,同时还能分泌一些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使景观水体透明度提高,改善了公园内水体水质。

3.2微生物净化技术

景观水体中污染物高效降解菌很少,补充有益微生物和促进其生长的营养剂可加速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也有助于加快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转化。

3.2.1投菌法

采用投加菌种方法进行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应用较多。人工选育培养出的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复合高效微生物,能够有效去除氮、磷营养元素和有机污染物,抑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解氧,改善水质。目前较为成熟的投菌技术有美国CBS公司开发研制的CBS技术和日本琉球大学教授比嘉照夫先生开发em技术。

3.2.2生物激活法

生物激活法是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生物促生剂来刺激土著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投加方式:投加微生物营养盐、投加电子受体与共代谢基质、投加表面活性剂。通过纯天然物质制成的生物激活剂Biooxidatortm(Bo),nutraComplextm(nc)对上海植物园兰室和牡丹园湖水进行修复,结果表明,Bo和nc对水体CoD、BoD、tp、浊度等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并可显著提高水中Do。

5.2.3水生微生物修复技术

水生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和膜生物反应器等,其中以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运用广泛。刘书宇[2]等以沸石和煤渣为主要基质,从土著微生物中筛选驯化优势菌群挂膜于基质内构建复合生态床修复黑龙江省太阳岛天鹅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结果表明:优势菌群使系统很好完成对氮的循环去除,且优势菌群强化系统离子交换去除率及消化去除率延程均显著提高。陆洪宇[3]采用a/o一体式悬浮曝气生物滤池处理苏州园林景观水,CoD、nH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6%左右、90%以上、40%左右和接近30%,出水浊度低于2ntU。

4生态控制技术

4.1生态稳定塘

稳定塘是经过人工适当修整,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何龙[4]采用生态砾石接触氧化/稳定塘处理微污染景观水,CoD、浊度、tn、tp和蓝绿藻的去除率分别为56%~68%、80.6%左右、44.8%~48.3%、24.6%~31.4%和85%左右。稳定塘运行成本低,但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适于附近有天然池塘可以利用的景观水体。此外,稳定塘内也可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以形成多级食物链,组成复合的生态系统。

4.2“生态岛”修复法

生态岛法就是往景观水体中投入临时性的人工设施来改善、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厌氧微生物、好氧微生物以及微小动物、植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将有机物进行强化分解,最终成为简单的含C、n、p等无机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目前植物浮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滇池草海水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了植物浮岛生态区78亩,用毛竹或水竹制成框架,其底部用聚乙烯网兜住的围栏形成植物载体,其上种植匍匐茎草本植物如凤眼莲等,挺水植物主要为狭叶香蒲、芦苇及风车草等及藤本植物,具有植物根系密实、抗风浪能力强、净水作用明显、景观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

4.3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是利用土壤填料-微生物-水生动植物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净化,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型浅水湖―apopka湖,利用人工湿地去除湖中的悬浮物、氮、磷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29个月的运行,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是:总悬浮物89%~99%,总磷30%~67%,总氮30%~52%[5-6]。tanneR等[7]在使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新西兰北部放牧草地潜水径流处理中发现,占径流面积1%的人工湿地可有效降低径流水体的tn和tp。目前,我国的城市湿地已初具规模,有常德市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十数处。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稀有的自然落资源,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低洪水危害、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4地下渗滤系统

地下渗滤系统主要由潜水泵、布水系统、渗滤池、收集管与草坪等组成。原水在渗滤池中通过砾石层的再分布,在土壤毛细作用下上升至植物根区,经过土壤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以及植物吸收利用后得到处理和净化。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污染物被吸附、降解,达到净化除臭的目的,通过表面植草来吸收降解后的营养物质如n、p等,既满足了自身生长的需要,又去除了水中的污染物质。王绍春[8]等将该系统运用于苏州拙政园景观水,测试表明:出水浊度在4~10ntU之间,高锰酸盐去除率稳定在10%~35%,氨氮及正磷酸盐浓度下降,出水水质可达到园林景观水水质标准的B类。

4.5生物栅技术

生物栅技术是利用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和底栖动物等生态要素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生态修复功能,在有限的空问内富集巨大的生物量,以达到快速、高效的处理效果[9]。杨清海[10]等设计的生物栅是一种不需要人工曝气的原位修复水体装置,生物栅的水生植物选用根系发达的黄花美人蕉(Cannaindica),其发达的二级、三级根系与填料纤维交织在一起,起到固定植物、提供强大的生物附着载体以及为其他生态要素提供氧气的重要作用。用该装置处理上海市苏州河支流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丽娃河河水(富营养化水体),在HRt=72h时,toC、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2%、57.6%、60.9%和82.4%。nH4+-n在HRt=24h时去除率为32.4%。

5.结论

物化方法净化景观水是目前常规的处理方法,但其前期投资费用相对较高,后期维护费用也较高,且能源消耗较大,并不能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且随着耐药性藻类的出现,需要频繁地变换化学药剂,同时药的投加量也会更大,处理费用也较高,且造成二次污染。生物、生态技术则是以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优化水生生物群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是治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有效途径。生态修复的方法作为一种治理景观水体的新技术,克服了物理、化学方法的不足,因此成为目前景观水处理的应用热点。

参考文献

[1]张锡辉.水环境修复工程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刘书宇,马放,姜钦鹏.生物强化生态床修复景观水过程中氮转化积累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4(6):642-645.

[3]陆洪宇.改进型曝气生物滤池对景观水处理的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

[4]何龙.复合生态工艺处理城市景观河流的中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3.

[5]古滨河.美国apopka湖的富营养化及其生态修复[J].LakeSci(湖泊科学),2005,17(1):1-8.

[6]CoveneymF,StitesDL,LoweeF,eta1.nutrientremovalfromeutrophiclakewaterbywetlandfiltration[J].eeoleng,2002,19:141-159.

[7]tanneRCC,nGUYenmi,SUKiaSJpS.nutrientremovalbyaconstructedwetlandtreatingsubsurfacedrainagefromgrazeddairypasture[J].agricultureecosystems&environment,2005,105(1):145―162.

[8]王绍春,费忠民,张维佳.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园林景观水的实验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20(3):45-47.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5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应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美化生态环境的观赏作用,而且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改善水资源质量,是建设生态水体景观的必要因素。水生植物具有较好的观赏性,能够丰富园林景观,营造独特意境。水生植物自古以来就被应用于独特景点的营造中,使其成为充满自然情趣的景观,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生态环境。

水体景观是研究生态系统的一个整体,它的范围很广,包括湿地和滩地等。由于水生植物对水资源的高效净化作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其作用并应用于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

在水体景观具体生态设计中,应该从全局性、综合性以及景观的特别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根据生态设计的原则以及地域性等具体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并遵循和谐、均衡和统一的原则来合理布局各类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相适应的前提下使其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不断优化水生植物的净化和改善水质的作用,促使水体景观的生态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应注意的问题

水体景观中运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设计,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并且通过科学的设计手段能够使水体景观更加接近自然景观,并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自身净化水资源和促进自然生态平衡的功用。目前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2.1注重水生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植物都会有其固定的生长周期,水生植物也不例外。因此,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到水生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应当根据水生植物的不同生长特性来选择,错开生长周期的植物进行优化搭配,使水体景观在每个季节都能得到良好的生长,以保持水体景观的丰富多样性使其能够不断发挥良好的观赏效果和改善净化水资源功效。

2.2注重对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避免二次污染

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注重对水生植物的应用,因其具有净化水质功能,为解决我国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并且还能增加水体景观的丰富多彩性。但是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还应该对水生植物的一些自身问题进行关注,在保持其景观效果的同时,注意预防其出现发臭等二次污染后果,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3总结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6

关键词:园林景观;低碳环保

一、低碳环保在园林景观中的产生背景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的生态环境开始变得日剧恶化。能源的大量排放导致大气环境的日剧恶化,加之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人口容量有限,城市的环境承受力也不断地被突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较为合适和合理的方式就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坚持低碳理念,特别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要坚持这种环保理念。

随着世界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模式也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开始逐步地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发展的目光转移到了低碳经济这个方向,并坚持主张要发展低碳城市,不断增加城市发展的续航力和持久性,以期能够最终改变城市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观念,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同时,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良性的能源生态系统。

由于低碳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日渐风行,园林景观设计与低碳理念二者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园林景观中建构低碳型的园林,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当地小范围的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城市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因而,在园林景观中坚持应用低碳理念,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首选。

二、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事物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界限,在界限之内量的增减并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一旦超过界限就会引发事物的质变。在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要实现景观与其他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通过适度性原则创造节约、美观、适用的低碳环保园林景观。

(二)因地制宜原则

在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要依据城市原有的立地条件、地域文化等进行景观设计。只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低碳环保园林景观,为人们所接受与欢迎。

(三)经济性原则

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与愉悦的空间环境。因此,低碳环保园林景观的设计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豪华消费,不能以过度开发环境与资源作为创造景观效益的代价,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点,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在低碳环保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绿色材料,同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四)坚持量化原则

量化原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项原则要求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坚持低碳要求,充分考虑碳的排放量,尽最大限度控制和较少碳的排放量。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种将低碳理念量化的原则和做法确保了园林景观设计节能低碳的要求。

(五)坚持持久性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是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坚持的一贯准则,科学合理的对园林所在区域进行勘察,借以合理的利用各种资源,达到人、园、景完全合一的境界和地步是每一个园林景观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要点

(一)物种多样性

城市对植物引进的过程中,往往是种类较多而种群规模较小,甚至出现渐渐消亡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存在追求完美与轻易否定两种情况。例如,在绿化过程中追求“四季常青”,追求景观的一次成型,导致很多适应性较强的落叶植物被冷落。就植物本身而言,植物之间并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植物的枯荣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与景观,而是要注重合理、科学地配置植物,从而实现绿地适应性种类与多样性物种种群的增加与丰富。

(二)因地制宜

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多样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低碳环保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土壤、位置、功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结合城市的特殊小气候与地下环境,实现栽植植物与城市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稳定性。

(三)种间关系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的演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绿地出现结构单一的情况,主要原因包括绿化观念、绿化投资及种间关系了解不足等。植物种间关系中最关键的就是竞争,这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影响竞争的因素包括植物适应能力、植物扎根类型、植株大小、耐阴性等。

三、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体现

园林景观中的低碳环保主要体现在园林植物、园林水体景观、园林建筑材料等方面。

(一)园林植物配置过程所体现的低碳理念

在选择园林景观植被时,要注重吸碳能力比较强的园林植被种类,以增强城市园林绿地的吸碳放氧效益,这方面的植被主要有垂柳、夹竹桃、金叶女贞、醉鱼草和广玉兰等。在选择好吸碳能力比较强的植被后,主要工作是如何更好地配置好这些植被,使它们能达到最好的绿化效果。在此方面,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植被的栽种要选择合适的土地和合适的植物,并根据不同场所对不同植被的不同要求,特别突出园林景观的景观风格和景观特色;第二,要特别注意不同植被的季相变化,注重不同植被在吸碳能力上的互补性。

(二)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低碳理念

水体景观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使园林整体感观更有灵动性。在园林水体景观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园林水体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一个是要注意水体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另一个是要注意水体景观设计的生态适应性。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设计师要在选址、水源利用率和辅助设备的效果等方面要坚持低碳理念,如此才能既节省资源,坚持低碳,又达到美观舒适的效果。

(三)园林施工养护和建材选择上所体现的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在园林建筑材料上的主要体现就是,在园林材料的选择上,要坚持循环利用的标准,采用最新研制的高新材料,最大限度地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避免使用高耗能的材料,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在园林施工及养护上,要结合园林所在地的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地分配已有各种资源,使园林的整体建设和园林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四、结语

面对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趋势,人类要想使自己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应对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选举措就是实行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而言,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坚持低碳理念。

参考文献

[1]胡维佳,杨柳青.浅析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J].北方园艺,2011(6):113-115.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7

关键词:可持续;水景;设计

1水景合理性设计

1.1严格遵从宜地造景的设计原则

景观营造的基本要求就是宜地造景,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景观搭配。尤其是水景的设计更是要严格遵从此原则。首先考虑基地适不适合做水景;其次考虑水源能否解决并保证水量的可持续供给;再次考虑地形、地质是否满足水景的营造要求。

1.2选择合理的水景类型

统筹考量地形、地理自然条件、小区规划布局、住宅类型等多要素合理选择配套的水景类型。如:开阔湖面、潺潺流水小溪、顺势跌水瀑布、点式动感喷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局。

2水量

目前居住区水景不可持续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水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简言之“无水可用”。解决水量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分析水量得不到保证的原因。原因多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水源问题处理不到位――水量得不到很好的补充。第二,防水防渗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水流失,水量得不到很好的保持。针对以上两点原因可以总结出如下四个字的解决方案“开源节流”。开源,可以理解为广开水源,增加补充水源途径。节流,可以理解为节约、控制水的流失。

2.1开源

开源,广开水源。目前常用的水景水源有:自来水、引用天然水体、钻探机井抽取地下水、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循环再利用等。我国水资源相当匮乏,在景观水的水源选择上一定要要坚持“节能、环保、生态、低碳”的基本原则。

鉴于我国水资源现状,在考虑水景水源时应依照下面的优先顺序进行合理选择。引用天然水体为首选,其次为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在以上条件都很难实现的前提下再选择抽取地下水,自来水的利用是以上条件都不能实现时的无奈选择。在无自来水以外的水源时尽量不要考虑水景尤其是大型水景的设置,或者尽量选择需水量较小的小型水景。

2.1.1自然水源

自然界中天然的“江河”、“湖泊”、“溪流”等为常见的自然水源,水量有保障是自然水源最大的优势。但是其利用也有诸多的注意事项。其利用流程中有很多技术性、安全性条件需要满足。

(1)水源检测。在水源引用之前要对水源的基本水文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包括水源的洪水位、常水位、水量、水质等。分析洪水位与小区设计标高的关系从而选择合理的引水方法。水量是否满足水景的设计需求,水质是否适合引入小区。一旦发现相关参数不适合引水应选择其它替代水源或修改水景设计方案。

(2)征得许可。我国有些水源属于特殊水源保护区,如大型饮用水源、部级生态保护水源地等都属于国家严禁引用水源。在征得相关主管部门许可后方可进行水源引用的设计方案报审。

(3)引水方案设计报审。根据待设计水景标高与水源标

高、水源特性等关系选择合理的引水方案。常用引水方案有:直接开挖引水、铺设涵管引水、水泵抽水饮水。

(4)相关引水设施设计施工。引水设施的合理设计与施工质量都对水源的顺利引用及安全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及施工环节进行把控。

2.1.2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系统,就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多数由弃流过滤系统、蓄水系统、净化系统组成。

雨水收集系统根据雨水源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

(1)屋顶雨水。屋顶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排入蓄水系统,进行处理后使用。

(2)地面雨水。地面的雨水杂质多,污染物源复杂。在弃流和粗略过滤后,还必须进行沉淀才能排入蓄水系。

各不同的雨水收集流程都具有针对性,可以有效处理不同汇水面的雨水。既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又可以合理节约成本兼顾系统的雨水预处理、雨水蓄水、雨水深度净化、雨水供水、补水和系统控制,全面科学。采用大量新型专利、专业装置,材料,可以方便地解决雨水收集殊问题,如弃流、蓄水、供水等。收集设计中尽可能避免电气设备的使用,更多利用雨水自流的特点完成雨水的自动汇集、收集,做到真正节能、环保、高使用寿命、低成本的特点。整套系统都由雨水控制器进行控制,完成收集、净化、供水、补水,安全保护等功能。

雨水收集能够成为水景水源的第二大选择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其可以有效地利用雨水补充水景水源这么简单,雨水收集利用是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的重要手段。在高调提倡“环保生态”理念的今天其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2.1.3中水回用

中水也称再生水,它的水质介于污水和自来水之间,是相对于上水(给水)与下水(排水)而言的称呼,是城市污水、废水经净化处理后达到国家标准,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显得重视。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西部水资源匮乏地区有效地利用中水作为水景水源其经济与社会意义都显得尤为重要。

中水与其他水源相比的优势:(1)水源稳定。(2)取用便捷。

中水与其他水源相比的劣势:(1)地域受限。(2)水量受限制。

2.1.4自来水

自来水是最容易想到的景观水水源,其施工方便、水质优良、即时效果能够得到很好地保障。但是自来水的使用成本在交楼后直接转嫁给小区住户。造成住户较大的经济负担。往往容易出现纠纷引发业主与物业的利益矛盾,最终的结果就是水景停用。也就是说此方法是即时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差。

自来水也有其独到的优势,对用水量较小的水景自来水无疑是最便捷的水源。如:小喷泉、小型流水墙、小叠水、小体量镜池等。此类水景一般都处于比较重要的景观节点,作为景观的门面存在。所以其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对即时效果的要求也最高。而且其需水量较小,此时去考虑引用其他水源反而显得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2.1.5抽取地下水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鉴于地下水作为水源有施工方便、使用成本低、水质优良等特点,在需水量不大的居住区水景中可以考虑抽取地下水作为水源。

2.2节流

开源节流是一个有效地整体,只考虑开源而不结合节流进行统筹考量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治标治本。对水景的水量而言进行有效地节流考量就是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防止水的流失。而且要加强此意识从设计到施工直至后期维护全过程的有效落实。常见的水景流失多出于“漏水”、“渗水”两个原因。“漏水”指的是能找出非常明显的水体流失位置,“渗水”指的是很难找到水体流失位置水体属于缓慢渗透性流失。防水防渗工作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设计考量”、“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后期维护”四大阶段。

在水景施工过程中对防水防渗的处理手段有很多,包括主体混凝土浇捣、砖砌体等刚性结构防水与防水涂料防水、防水卷材防水、膨润土防水等柔性防水。接下来我们将对各种防水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分析与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防水手段中结构防水属于最可靠、最基本、最重要的防水手段。

2.2.1刚性防水

所谓的刚性结构防水主要是指建造水体容器的结构实体。常用的材料有砖砌体、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其中砖砌体多用于侧壁的主体施工。

对于水景的结构需要采用那种材料,主要取决于水景的基底性质。基底性质可分为填方、挖方、架空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基底搭配不同的结构做法。对于挖填方而言又根据基底土质情况分为多种类型。

2.2.2柔性防水

所谓柔性防水是相对于刚性结构防水而言的其他防水方法。柔性防水通过柔性防水材料(如卷材防水、涂膜防水)来阻断水的通路,以达到建筑防水的目的或增加抗渗漏的能力。使用最广泛的柔性防水材料是SBC120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常见柔性防水材料有“防水剂”、“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等。

2.2.3防水与生态修复

防水材料的铺设,在保证水体不渗漏的情况下同时也阻止了水体与原土层生态元素的接触与交换,尤其是刚性防水结构的设计最容易导致原有生态的破坏。与我们进行水景设计布局要满足生态的首要原则不符。所以不论是否有结构主体,设计中都会设置部分措施来尽量对原生态进行修复。

除泳池、涉水池等参与性非常强的水景外,其他水景都应该在结构层或防水层之上再增加一层土层。常用的方法是回填河泥或土壤约200-300mm,便于水生生物的生长修复原有生态系统,营建新的生态体系。尽量减少生硬结构池底的出现。

3水质

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当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设计合理性”努力做到了“水量”的保证。那我们就要考虑影响水景可持续的第三大因素-水质。水质-水体质量的简称。它标志着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情况。为了对水质作出评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质标准。对于景观娱乐用水我国有具体的标准要求。

3.1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很多,如受纳水体的地形、水文条件、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水温和复氧能力(风力、风向、水体紊流状况等),以及污染物性质和浓度等。

废水进入水体后,污染与自净过程几乎同时开始,距排污口近的水域以污染过程为主,表现为水质恶化,形成严重污染区,而在相邻的下游水域,自净过程有所加强,污染强度逐渐减弱,水质渐见好转,形成中度至轻度污染区域,在轻度污染水域下游,则以自净过程为主。

景观水的水质自净能力收诸多因素影响,水量、水的流动性、建设水景的生态体系完整性、污染源的性质等。居住区水景多为非流动性的死水,水量一般不大加上部分硬质池底的结构设计不利于新的生态体系的建立,使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当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不能满足景观水质的要求时就必须考虑外力的水处理措施。

3.2辅助净化

目前市面上关于水质处理的方法有很多,譬如:生物绿岛过滤、循环过滤法、HDp直接净化法、气浮过滤法、曝气法等等。几种方法各有利弊,针对性也略有不同。在设计选用时应应根据设计水景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工程;生态理念;应用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对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提升。因此,人们对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1城市园林工程中应用生态理念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脚步不断加快,汽车数量逐渐增多,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城市的整体空气质量。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过程中应用生态理念,能够充分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促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进而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如果城市空气质量能够获得改善,就会起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社会稳定良好发展的作用。

1.2有助于优化城市容貌

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引用生态理念,能够让更多的植物应用在城市园林中,而且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也正在不断增加,这对于城市的环境美化具有很大作用。

2城市园林工程中对生态理念的应用研究

2.1维护生态和谐,保护生态系统

在传统的思想理念背景下,城市的园林设计不仅需要具备整洁、美观的特点,还应该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城市园林建设对生态理念的应用应重视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协调性。总之,城市的园林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还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平衡理念。认真分析当前城市的环境状况,然后结合当地城市的现状和人文特色等,利用生态理念全面分析环境质量的目标和生态目标以及人们的生活目标等。优先选择乡土植物,根据周围环境的地形、水质以及土壤等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同时,也可以选择移栽的形式引进适合当地的园林植物,有效提升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质量。

2.2使用生态物料

在生态理念的背景下,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将具有较强生态特性的资源和物料有效应用在城市的园林工程建设中,有利于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能够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契合。首先,应增加土壤中的有用物质。绿色植物的养护和栽培需要其土壤中含有比较多能够适合植物良好生长的营养元素。因此,城市园林建设应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在土壤中增添一些比较有营养的成分,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其次,应正确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资源。在城市的园林工程建设中,需要应用比较多的构建材料,在当前生态理念背景下,选择对环境友好,能够可循环利用的生态资源和材料,有效运用能够再生的材料和资源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规划和布置,在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使用资源和物料,减少能源消耗。

2.3构建生态化植被设计方案

在设计城市园林工程过程中,应选择种类比较多的植被,并且能够根据此做出不同的建设方案。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选择不同的园林布景,提高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艺术性,以有效维持城市生态园林所具有的人文性、生态性以及艺术性,加强城市园林景观为人们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充分结合不同的植物生长特点,合理地搭配设计。例如,水生植物就需要根据其城市的园林水质环境进行景观布置,但如果是喜干植物就需要将其种植在远离水源的地方。同时,在选择不同植物物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园林的艺术表现、环境质量以及生态效益等因素。充分重视植物本身生长的特点,利用城市园林环境的实际情况,有效实现对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和规划。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园林建设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发展程度。因此,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应用生态理念,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和谐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锡象.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以漳州北江滨路及沿江景观工程规划方案设计为例[J].中国林业,2015(10)

2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低冲击开发”理念运用策略研究———以开江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室内设计,2016(2)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9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胡泊的中间地带。它有着面积广阔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态、物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环境污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如何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规划原则。

一、湿地生态景观及其保护意义

(一)湿地生态景观概述

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愈加重视。各地也纷纷建立和健全湿地立法,并建立湿地保护区,以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发挥湿地的城市之肺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意义

1、湿地景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

第一,湿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盘锦的红海滩为例,红海滩的水域面积多达120万余亩苇海湿地。第二,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红海滩中栖息着二百六十余种数十万只鸟类。同时,红海滩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碱蓬草。这种植物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9月由红变紫。红海滩湿地还有大片的芦苇丛,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他们共同构成湿地的可循环、可持续系统,共同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湿地景观对于城市来讲功能强大

湿地景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第一,湿地的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地层的渗透,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当前,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频现紧张情况。而湿地的水资源丰富,同时,通过地表水不断的向地下渗透,这成为了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第二,湿地吐纳功能强大,成为城市环境的保护者。湿地有着强大的改善环境的功能,湿地景观可以通过强大的植物资源净化城市的空气,可以通过水中多种微生物资源吸收和净化水资源,湿地堪称城市的“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第三,湿地景观蕴藏强大的经济价值。湿地有着广阔面积的地域分布,植被和生物系统丰富,因此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并为社会服务。

二、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景观政策法规不健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维护。但是,但是执行力不强。首先,湿地位置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且湿地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各种生态资源丰富,吸引少数不劳而获的人前来。最后,执行机构的人力有限,难以实现偌大区域无盲点监控。这就造成湿地地区的违法破坏行为还时有发生。

湿地因其自身天然形成的丰富的水资源、生物物种资源、植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很多开发项目竞相开展。很多项目设计之初的构想非常好,可是一旦到了实践环节,就变成盲目和过度开发,湿地景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湿地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湿地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且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结果造成湿地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二)湿地景区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湿地景区往往地处城郊,保护区风景的自然风格是城市生活人的向往,湿地保护区也因势利导的开发湿地的旅游项目,以增加湿地的关注度和经济效益。湿地景区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游客乱扔的各种生活垃圾人为造成了对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同时,湿地管理部门管理不完善,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对湿地发展不利的因素,导致湿地被破坏。

(三)外来物种对与湿地景观的破坏不容忽视

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长期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平衡和发展进化而来的。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生物链。生物链的各级各层生物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发展特点。

当代社会以来,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外来物种进入国内的方式更加多样,人们往往因为一时的新奇而引渡新的物种,但是却没有认真考证新物种会对当地生态有哪些影响。甚至有些外来物种自身的破坏性相当大,一旦进入湿地生态系统,给湿地原来的生态模式带来了威胁和破坏。这些现象已经受到了我国生物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三、湿地生态景观规划与保护应依循的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湿地景观。在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和尊重湿地的原有的生态特点,遵循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湿地生态景观。在湿地的水体景观中,根据湿地景观的不同的水体条件及水体形态,设计不同的观赏区域,既能保证游人充分观赏湿地水体的自然风景,又能够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在湿地的植物生态景观中,根据湿地的植物品种和特色,在不同的季节,辅助搭配规划一些观赏石等,构建别有新意的湿地景观,给游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湿地的动物景观的观赏上,针对游人感兴趣的如动物的飞迁、幼鸟等,在不影响到动物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建设和规划供游人观赏的平台,以满足游客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观赏之情。

(二)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并重

湿地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湿地的防旱蓄洪、净化水污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尊重自然过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尽量使设计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

湿地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即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景区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景区空间、增加景区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三)湿地景观要监管到位,立法保障。

上级部门对湿地景区的开发和利用要监管到位。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是湿地景区是否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湿地产品,是否开发过度,是否保持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这都需要上级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监管到位。其次是景区对游客的指导和监督要到位。湿地景区要做好游客人数的统计和服务工作,做到以环境保护和湿地景区保护为上满足游客的游览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游客对于景区带来的生态压力。

即便有科学的规划,即便有到位的监管,也需要有法治的后盾。依法治理湿地,依法保护湿地,是湿地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健全湿地法律法规,监管部门能更好的依法履行职权,只有行政部门的依法行使职权,才能更好的保护湿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的物种资源。

(四)湿地景观文化建设

生物能源的前景篇10

【关键词】药王山;文化;景区规划

引言

药王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著书之地,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因此而得名。它是以人文景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南庵、北洞的古建筑群、碑碣石刻、摩崖造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隋墓石棺、元代传说故事壁画,一直延续到明清历代的历史文化沉积,其涉及范围之广,保存实物之多,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实属国内罕见。这是药王山景区资源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本文以药王山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药王山建造成为能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旅游胜地。

一、景区现状分析

1、景区综合分析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南北旅游轴线的交叉点,是南北轴线的最南端旅游景区,距离铜川城区较近。景区以西为水泥厂区,其工厂皮带廊由西北角穿越主景区而过,且东面有较大面积的采土采石区,对景区的景观影响较大,景区的主要交通道路——药王大道,是连接主景区西面的主入口。烈士陵园位于主景区西北角,景区东、南、北面为自然山地和林地,自然环境较好,仅零星村庄散布其中。

景区现有北洞、南庵、碑林和磨崖石刻四片景区,大小景点分布其中,在入口处有中医养生园、石大医、法水神井、虎守杏林等景点。此外,主景区内还有起云台、齐天台、瑞应台和关东庙等遗址区。景区南庵东南方向现有较大面积的墓群区,以及景区内北面多年前的采石区,岩石,严重污染视觉。

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保留了众多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气势巍峨,殿宇轩昂。景区的古建筑群中南庵是当年隋唐时期著名的道教观庵,也是孙思邈晚年归隐著书之地,又是明代中叶以前历代祭祀孙思邈活动中心,北洞则是明代中叶迄今,祭祀孙思邈的活动中心。西麓与山道两旁,现存石牌坊12座,木牌坊1座,以及通元桥、戏楼等古建筑遗址群。

药王山的古迹文物,都与孙思邈密不可分,体现了他的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他晚年在药王山的医学巨著,充分表现出极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宝库。北洞的医方碑护罩着《千金宝要》、《孙真人三方碑》、《历代名医神碑》等6通,刻录医论、单验方1027个,这是我国古代医药的珍贵史料,引起了医药界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药王山碑碣、石刻、造像,是我国古代书法、石刻艺术的珍宝,驰名中外。现有历代碑碣350余通,以及摩崖石刻23处、摩崖造像45尊。各类碑碣、石刻、造像,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水平,为研究中华民族史、宗教史、文字书法史、地方史、中医史,以及古代民俗、美术、雕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药王山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旅游开发投入不足,仍有许多资源尚未转化为景区旅游景点,且景区缺乏明确并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没有带头的人文景点及核心人文主题。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适度的规划设计已有资源,并继续深入挖掘景区人文潜力,使药王山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潜在的优势展现在大众面前。

3、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清耀州知州顾曾吐亘曾诗赞曰:“古柏千株翠作堆,城东佳气若浮来。非关黄白飞升事,胜概莫如北五台”,这是对药王山自然风景的真实写照。景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其特点:丘陵起伏,原面破碎,沟壑纵横,峡谷深邃,这些典型的地貌决定了药王山景区明显的地域范围和自然风光特色。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地貌特色,扬长避短,强化植被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栽花,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药王山的自然地貌,以适应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药王山景区地处温带阔叶落叶林地带。天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有少量刺槐、油松人工林以及天然旱生灌草群落,自然界限明显。景区内侧柏林立,四季常青,但景色单一,四季变化不够明显。观叶、观花、观果植物较少,因此,宜适度进行林相改造、景观抚育,利用宜林荒山、林中空地,填空补稀,营造补植观叶、观花、观果乔灌木,以丰富森林景色,提高美学观赏价值与森林景观品味。

二、总体规划构思

1、总体布局与规划结构

规划强调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城市、景区共生的绿色生态建设理念。将所在城市生产生活与景区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与山体自然生态环境相互渗透,使景区的人文及自然空间资源得到有序发展,因此,在药王山景区原有的旅游景点基础上提出“一谷、三区、五台”的总体布局和规划结构。一谷:药王山谷沟(以药王山沟谷作为景区空间发展轴);三区:景前盛世(西部景区 现代功能及入口形象展示区)、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历史遗迹及人文景观旅游区)、涧灵佳境(东部景区 自然景观及休闲娱乐游憩区);五台:五台核心(围绕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台打造药王山核心景区)

2、功能分区规划

为了理顺各个功能区块的关系,有序组织游客,功能分区将与交通路网结合,保证各个地块的相对独立性与可进入性。在规划结构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安排项目及景点的空间布局可分为“七个功能分区”

入口区:位于景区西入口处,也是景区的主入口。结合景前城市道路条件,逐步建设完善各类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作为整个景区的服务中心,配置综合接待服务设施,设计入口服务中心、交通换乘站、自行车租赁点等。

峡谷景观区:贯穿药王山景区,长1200米,自入口区以“凡尘——修行——仙境”为主题,渐进设计三段带状生态景观区,形成天然氧吧和峡谷步行旅游线,沟底铺设木栈道,两侧雕刻摩崖石刻,辅以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峡谷尽头豁然开朗,与谷地景观片区相接。

药王山文化展示区:规划设计以药王山核心人文资源为主题的“医道同源”真人宫道教建筑群和碑碣石刻艺术馆。主要功能是作为药王山庙会活动场所,以及收藏和保护药王山珍贵的碑碣石刻资源。

北山古迹观光区:为了便于游客参观和旅游组织,将现有的北洞景区(显化台)和磨牙石刻、碑碣景区等文物史迹合并为北山片区,不再新建景点,对现有古建筑、碑碣石刻进行归类、整理和保护,作为药王山核心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南山古迹观光区:以现状南庵景区(升仙区)为起点,以瑞应台、齐天台、起云台等台地地形为基础,向东、向南扩展景区空间。复建、修建宝云寺、崇福阁、三圣殿、三教堂等古建筑群落,与北山(显化台)片区组成“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谷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峡谷景区东尽头端。以自然景观肌理和村落布局为原型,规划设计“仙人坊”自然景观群落。

源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东部景区的源地,规划设置纪念园林(药王植物园)。采取退耕还林措施,种植乔灌木、果树、药材等。内设名人种植园、名医长廊、药材园、纪念雕塑园。

3、景观系统规划

根据总体布局和功能,景观系统规划将水体、山地、植被等自然生态元素与人工环境塑造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药王山“幽谷、灵水、圣山”景观已有的山水格局,以“峡谷景观、山体自然林地景观、道路绿化景观、院落庭院景观、形象标识景观”五大景观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与各片区功能紧密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格局。

绿化种植意向:以本土植物为主要品种,并具备水土保持、防风、降尘、观赏等特点。以现状侧柏林为基础,以林地为主体,结合四季变化进行植物配置,采用自然林、色叶林、树阵林地、带状防护林等具体形式。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在总体规划范围中,不设置大型餐饮、娱乐和住宿设施。规划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餐饮、商业网点、服务点、医务点、厕所、游览车停靠站点等设施,并根据近、中、远期高峰日客流量的大小、游览路径、人均建筑面积和周转量、场地条件等因素规划设置。

5、保护培育规划

依据风景区风景资源的价值、级别特征、生态敏感度的分析结果,以及对缝进去生态环境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的要求,将规划范围划分为一级、二级两个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包括药王山风景区南庵、北洞、碑碣、关帝庙、关平牵马、摩崖石刻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自现有围墙向外延伸50米,这是风景区最核心的人文景源,也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旅游价值高,以保护为主。

保护内容及措施:除保护景点自身原有风貌和完整性外,同时对保护区内整体环境进行控制保护,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工具及其设施进入,区内浏览交通以步行为主。控制人流,保持合理容量,制定有效的防火措施,确保重点文物的绝对安全。

二级保护区:规划范围内除一级保护区以外其他区域,是药王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核心区域,生态敏感性和视觉敏感性都较大。

保护内容和措施:对本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动物等应严格保护,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采取迁旧坟、退耕还林、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和开山采石;合理引导游人规模和活动性质,加强游客的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在集雨、流域范围内营建水源涵养林,保护水源环境,严禁污水、污物直接排入水体。除必要的生态修复、安全防护、景观服务、景点建设设施外,不得修建其他任何建筑构筑物,并且其设施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风格、体量、尺度、色彩、规模和选址。

规划范围以外的其他区域(以药王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为界)划定为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结语

药王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中医药养生文化、宗教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宝库,是历史留给铜川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药王山景区是以药王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孙思邈药王文化为特色,以保护风景区的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为规划总体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药王山景区现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科学性的规划建设国内一流景区,发展提升地区价值,推动所在城市资源有效利用发展。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康文凤,李东和.济南市华山风景区传统文化景区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6).

[4]王赵民,秦凤岗.关于建设药王山旅游文化名胜的构想[J].现代企业,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