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十篇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十篇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1:57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大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997年全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全面并轨前,我国大学生实行统一分配,毕业后户口随之迁至工作单位,也不允许大学生结婚生育。因此,不存在大学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并轨后,大学生毕业后,不少学生将户口留在学校,随之就出现了上述问题,高校计生部门要为户籍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开具流动人口未婚证、准生证。2005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新版《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并于当年9月1日起生效。根据我国的婚姻法,中国公民(包括在校学生在内)只要满足男24周岁,女22周岁以上,可以通过申请登记结婚且可以生育。之后,大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就成了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众所周知,计生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之此前,全国对计生工作实行

一票否决制,学校出了问题,学校和学校领导都要受影响。因此,各高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想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对大学生计生工作仅向管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这些多属于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在全国对这个问题从理论层面和政策、体制机制层面的研究较少,论文和理论成果更是鲜见。

一、大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管理的现状

此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诸如保障计生工作的经费、健全的计生工作的管理队伍、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成立计生工作领导小组、计生工作协会、在二级院系设立计生工作联络员,严格大学生结婚生育审批制度。这些办法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上述管理仅限于通过行政手段和经验管理的范畴,带有明显的行政命令和高压手段色彩,管理的效果也很有效,就当下大学生计生管理工作而言,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的不足与缺陷:

其一,管理观念有待更新。管理缺乏科学性。目前,大学对学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浮于形式和表面,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的深度不够。

其二,目前大学对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大学对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研究探索力度不够,原因在于大学的关注度不够。新机制的实施需要相关组织机构的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我国大学在这方尚欠缺。公共政策在大学对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发创新方面的支持力度和大众的参与度不够。计划生育工作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公众应该关心的视点,公共政策作为服务民众的一个重要角色而言,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三、管理方法还不完善。具体包括:统计和考核口径有待完善、政策法规函待健全和完善、追究体系不够完整、服务和管理机制结合不好以及财政经费保障力度不够[1]。

1、统计考核要更加科学。统计和考核口径的形成,是为了更快捷地取得我国高校计划生育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就高校计划生育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现状而言,统计和考核口径的完善是迫在眉睫的事情。2、加强政策法规支持。我国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目前我国的现状是,针对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就我国当前的形势和国情而言,政策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高职院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得到发展的有力支持。3、强化检查和监督力度。完整追究体系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任何政策的实施和制度的落实都需要监督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其发展和进步。就我国大学生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而言,追究体系的建立和完整是其取得发展和进步强有力的约束者。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是我国服务体系是否健全的一个标志。我国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更是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大体系下的重要分支,因此,服务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和结合是我国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在我国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时,必须先建立良好的服务和管理体制,并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二者效益最大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高职院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中,财政经费作为其经济基础而言,必须将其保障力度发挥到实处。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科学管理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服务发展的重要表现,财政经费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维护其运作和实施的物质基础。财政部门、高职院校和计划生育工作与人口管理部门必须相互支持,以保证我国高职院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

二、大学生计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以衡阳高校为例

衡阳地区多次在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发展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以下就将衡阳地区高校作为个案,结合衡阳地区的成功实例进行探讨如何发展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

(一)进行政策法规的宣传。每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落实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和宣传,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我国高校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发展的相关法规的宣传可以仿照衡阳地区,开展培训班进行宣传。在湖南省衡阳县人口计生局开展的培训班中,就《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的新内容进行了宣传,该《决定》的有效改进包括:(1)取消了生育间隔规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基础上,取消了符合规定再生育子女的,必须达到一定的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的规定[2]。(2)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加大了依法落实利益导向政策的力度,解决了对独生子女父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增发本人基本工资5%退休金的问题,遵循了公平和普惠的原则[2]。(3)提高了违法生育的成本,提高了终止妊娠的保证金标准,并提高了社会抚养费征收幅度[2]。(4)强化了法律制约手段[2]。(5)加大了社会制约力度[2]。培训班还强调要特别注意把握精神实质,全面、准确地宣传《条例修改决定》的各项内容,重点宣传好《条例修改决定》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及其应用解释;宣传好《条例》规定的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2]。

(二)在宣传的基础上要完善机制的建立。这就包括统计和考核口径的完善、追究体系的完整和服务与管理体制的有机结合三个方面。如衡阳县人口计生局根据衡阳地区的现状制定了《衡阳县人口计生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并设定责任单位。衡阳县人口计生局计划统计股,制定行政职权(职能职责)及责任体系,并找出权力行使的依据,分解了主要工作流程、运作风险及防范措施,制定了有力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3]。如前文所述,在我国高校计划生育新机制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和考核口径的完善、追究体系的完整以及服务和管理机制的结合这三者都是其取得发展的关键。衡阳县制定的《衡阳县人口计生工作考核评估制度》恰好就将这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无论是责任机构的设定,是责任体系的制定,还是权力依据的基本法,或者主要工作流程、运作风险及防范措施的分析和分解都将服务与管理机制得到了结合;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推进了统计和考核口径的完善,也促进了追究体系的完整。

有了政策法规的规范,有了各种相关机制的支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政策、机制落到实处。根据衡阳市石鼓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实践,我国高校计划生育新机制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应该借鉴其成功经验,学习其“围绕服务经济建设的主题,坚持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的科学理念,坚持创先争优的工作作风,坚持抓计生就是抓民生的工作思路,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奉献爱心,亲情服务,营造出浓厚的和谐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4]。

高校计划生育新机制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需要各种管理、监督、追究和考核机制的支撑,还需要全国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以及各计划生育和人口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唯此,我国高校大学生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才能走向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安平.关于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衡阳通讯,2006(09:54-55).

[2]衡阳县人口计生局宣教股.湖南:衡阳县举办《省人口计生条例修改决定》培训班[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2008(01,04).

[3]衡阳县人口计生工作考核评估制度[J].湖南省衡阳县官方网站.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作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985工程”大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6-0024-07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况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1];2011年7月,教育部了第一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和学科专业名单[2],其中包括61所高校、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以及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2011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名单[3],共包括高校133所;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4],其中包括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95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自此,共有194所高校(办学实体)、824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和3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进入“卓越计划”行列。

2011年1月,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计划”的目标主要有二:其一,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其二,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5]。

“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层次涵盖工科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类型包括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工程师后备人才[5]。

“卓越计划”具有3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

二、“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

(一)研究对象

在教育部前后公布的两批合计194所“卓越计划”高校(办学实体)当中,共有27所“985工程”大学(第一批19所,第二批8所),合计分别占“985工程”大学总数和“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数的69.23%和13.92%。作为我国的顶尖大学群体,“985工程”大学因其在学术水平、教育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上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地位和作用上,“985工程”大学都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的“卓越计划”实施效果不仅关乎整个“卓越计划”的成败,也对其他类型大学的“卓越计划”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所能呈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6]。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而在现有的关于“卓越计划”包括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当中,主要以理论研究和经验介绍为主,实证研究缺乏。

综合以上原因,本研究随机选取了第一批“卓越计划”高校中的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3所“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实验班)(详见表1)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课程体系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与相同但未参与“卓越计划”的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比较,发现目前我国“卓越计划”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为“卓越计划”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统

分析本部分所有数据均来自所涉及高校“卓越计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由其他的数据计算所得。湖南大学培养方案见;山东大学培养方案见http:///zygcs/pyfa/.

为清晰、完整地展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了解其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本部分从各校各专业总学分及平均值、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通识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课程(环节)时间、伦理课程设置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1.总学分及平均值。从表1可以看出,在“卓越计划”专业(实验班)的总学分上,无论从每个专业还是从各专业的平均值看,华中科技大学都是最高的,湖南大学其次,山东大学最低。而且在以上3所大学内部,各专业总学分数值也相近,如华中科技大学在188.5—206分之间,湖南大学在173—178之间,山东大学在160—166.5分之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高校间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差异。

表1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总学分及平均值

2.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从表2可以看出,3所大学的课程大致都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3个板块(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另有课外学分部分),这与“卓越计划”所强调的“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是一致的。不同于华中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均学分及所占比例最多(高)而学科及专业课程次之,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课程无论绝对值(学分)还是相对值(比例)都处于决定地位,通识课程次之,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居末。在各校内部,这三类课程的绝对值与相对值大小是一致的,即某类课程的绝对值大,其相对值也大。具体来说,3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平均学分及比例由多(高)到少(低)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和山东大学,而在学科及专业课程方面,依次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实践课程(环节)方面,依次为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大学。因此,从平均学分及比例这个角度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在这3所大学当中,华中科技大学更为重视通识教育,湖南大学更为重视学科及专业教育,山东大学更为重视实践环节。

表2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各类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

3.通识课程设置。根据对这三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公共)课程的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卓越计划”专业的通识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思政课程(“两课”)、传授工具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占据比例过大,如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除开放实验、体育与军事课程外几乎全为此类课程;其二,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如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卓越计划实验班”的“电路理论”课程。此外,根据对这些专业中可供选修的通识课程数量和比例的统计,发现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在这3所大学17个“卓越计划”专业当中,可供学生自由选修的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平均为5.12%,最高的仅为12.5%,其余皆在10%以下,若干专业甚至为零。

4.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1)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及企业学习时间。在17个专业中,共有16个专业(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除外)在培养方案中提供了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时间信息,但仅有5个专业(湖南大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明确的企业学习时间。以一学年36周计,仅从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总时间看,这17个专业当中就有10个专业没有达到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所要求的“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如单从企业学时间看,在明确提供信息的5个专业中有1个(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而如果将军训等校内实践与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时间去除,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国家规定。

(2)企业部分的实习实践课程(环节)及

时间。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大致都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毕业设计等内容。明确提供这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为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山东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从明确提供实践内容时间信息的专业可以明显发现两个问题:其一,毕业设计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这就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不足;其二,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

表3两所“985工程”大学“卓越计划”专业实习实践课程(环节)的企业部分

5.伦理课程。经统计分析,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山东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未详细列出全部课程名称及其实施场域,因此无从判断,但在列出的课程中没有与伦理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几乎没有。强调一般的道德修养固然重要,也更为根本,但它不能代替专门的工程伦理教育。而且在目前“两课”重灌输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下,仅仅依靠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想保证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卓越计划”专业与普通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

作为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因此,有无特色是“卓越计划”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根本,也是这项重大教改计划成败的关键。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以下简称“计划班”)相比没有参与该计划的同一专业(以下简称“普通班”)应该呈现出明显的特色和差异性。但现实状况是否如此呢?为此,我们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状况。由于以上3所“985工程”大学“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未在网上公布以及不详细等原因,因此本文仅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第一组)、土木工程(第二组)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第三组)共3个专业进行“普通班”和“计划班”的对比(见表4和表5)。

通过对比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通识课程学分及占总学分的比例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第二,两者的课程结构几乎一致,即基本上课程模块是相同的;第三,相对于“普通班”,“计划班”明显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无论从学时、学分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都是如此;第四,从实践环节看,“计划班”明确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实践范畴。此外,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和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划班”较之“普通班”还增加了毕业实习这个环节。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对“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计划班”与“普通班”的课程体系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思政课程、工具性知识与技能课程等外在功利性明显的课程占据比例过大,而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一般发展的课程缺乏;将原本属于学科或专业范畴的课程置于通识课程体系当中,挤占了通识教育的实施空间;选修课程比例较低,学生选择余地小。

2.企业学习时间尤其是直接的实践技能培养时间不足。在文章涉及的17个“卓越计划”专业中,大多数(10个)的实习实践总时间不足一年,如果去除校内和社会实践课程(环节)时间,将有更多的专业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规定。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占据了个别专业学生企业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时间不足。此外,还存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实施场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毕业实习(顶岗培训/工作)与毕业设计的时间没有做出明确划分等问题。3.伦理课程缺失。统计发现,这3所大学共17个“卓越计划”专业基本上都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道德与法律”这一门伦理教育课程,而没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

4.“卓越计划”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更为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将毕业设计纳入企业学习范畴,同时增加了毕业实习等环节。但在通识教育部分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上,“卓越计划”专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加强“

越计划”的特色,根据对3所实施“卓越计划”的“985工程”大学及其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统计所发现的问题,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完善通识课程。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代工程的疆界已远远超出了工业活动的范围,已成为以制造活动为基础,涉及科学活动、社会活动、管理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复杂体系[7]。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工程师的素质结构是综合性的,即现代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就需要以通识教育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卓越计划”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决定了“卓越计划”需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思维,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8]。因此,鉴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当前“卓越计划”实施当中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需要完善通识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训练思维、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养成、公民意识陶冶、非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坚持通识课程的“通识”特性,即“具有贯通性、普遍性的知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原理性知识”[9];二是加强通识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以给学生广泛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其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

第二,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细化各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扎实的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国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高等工程本科教育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走培养工程师毛坯而在就业后再由企业进行工程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训练的两阶段模式[10],而需要在本科教育期间就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的各种实践对于学生来说因具有巩固和拓展知识,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生产经验和技能,熟悉和适应企业环境等功能,所以其成效就成为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针对前文发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培养方案中确保学生一年左右的企业学习时间,并增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各个实践课程(环节)的学时和实施场域分别进行明确划分,即某环节具体是多少时间,究竟在校内还是企业实施。只有规定明确,才能执行顺畅,落实到位。

第三,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面对一项工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会不会做”,还要问“值不值得做”、“可不可以做”、“应不应该做”。因此,工程教育还要凸显工程理念、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10]。而且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高科技如果由素质不高的人去掌握,就难以发挥其正面的作用,就可能以其负面的作用严重危害人类,遗患后世,甚至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11]。近些年发生的“瘦身钢筋”、“地沟油”以及屡屡见诸媒体的“楼脆脆”等低劣短命建筑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问题。这既受目前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源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功利主义倾向。

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偏爱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以价值理性与人本主义文化所构成的“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环节被长期且严重压抑[12]。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技术至上的工程理念,而忽视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因此,基于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专门工程伦理课程的缺失,需要设置专门的工程伦理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一个人的品性更多地来自遗传以及幼年时的家庭环境与经历”,因此,“意图通过大学里的工程伦理教育让一个不道德的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显然不可行。但对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通过工程伦理教育,提高他们识别伦理问题、伦理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等却大有可为”[13]。

在课程内容上,“提升伦理意识,应让学生了解工程中存在的形形的伦理问题,使他们拥有道德敏感性,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快速察觉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为进一步的伦理判断打下基础。提升伦理判断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别

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其伦理价值观,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或规范进行伦理推理,进而做出判断”[13]。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在教学方式上,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学生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如“可让学生先阅读伦理理论课本和相关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报告,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安排和引导下展开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相互启发下逐渐生成自己的伦理智慧”[1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20130506].http://.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20130506].http://.

[3]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eb/ol].[20130506].http://.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20130506].http://.

[5]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30506].http://.

[6]朱永江.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1(6):2729.

[7]汪应洛,王宏波.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5963.

[8]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3):711.

[9]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4.

[10]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11]杨叔子.下学上达,文质相宜[m]//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第1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95104.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4

一、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只有牢固树立这一国策不动摇、才能确保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良性发展。为此,局党组对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严格实行计划生育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成立了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与分工,一把手亲自挂帅,局党组在年初党建工作要点、科技工作要点中,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安排强调计生工作,真正做到了组织有领导,工作有位子,管理有专班,行动有措施。

二、全面落实计划生育职责

一是局与下属二级单位签订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状,积极配合所在地计生部门工作,坚持及时按月给分管的社区报送计划生育信息月报表。二是按政策要求落实了本单位独生子女保健费,按《省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落实了女职工特殊卫生费。三是把关爱妇女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都用不同形式的方法表示,组织女职工进行妇科病体检。四是县科技局在各项评先表模活动中,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三、注重人口和计划生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水平

一是将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生殖健康技术、新型避孕节育手术、优生遗传检测技术的普及推广”列入“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二是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研究列入县级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内容,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科研经费支持,完成情况良好。三是将计划生育科研成果纳入县科技进步奖励范围,“微管可视无痛人流术”、“婴儿游泳与抚触在临床中的研究”等项目获2013年度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加强面向农村的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帮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科技致富

2014年,我们组织开展了科技周、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培训、青少年科技节等各类主体科技活动,全县参与公众上万人次,在活动中,我们优先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21-04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整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该计划特别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创新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对卓越计划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主要包括了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以及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等[3]。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课外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的剂和加速剂,在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

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既有部级也有省级、校级乃至院级等各个层次的项目和活动。以我校为例,目前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主要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立项活动的种类和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学科竞赛的种类增加的比较明显。近两年还新增了一些新的竞赛项目(未列入表1),如省级的物理实验创新设计大赛和工业设计大赛等项目也吸引了部分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的参加。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能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专业面和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确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

1.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教育协会以及学校各教学单位对学生第二课堂和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种类和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然而学生还有相当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任务,尤其是卓越计划班的学生有比较高的企业实践要求,在校外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所有的项目和活动。不少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竞赛项目和科技活动,在项目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焦虑感,不知自己选择哪些项目和活动为宜,很多学生缺乏长远的规划,也不容易形成可持续成长的学生科研团队。

2.目前开展的各类活动中,竞赛型活动偏多,而研究型活动偏少。竞赛型活动往往过分看重竞赛成绩和最终结果,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与知识的培养。由于竞赛型活动大多采用淘汰制,真正能进入到实质性比赛和实物制作阶段的学生数量不多,很多在前期被淘汰的学生失去了继续锻炼的机会。也使得大量的资源向少数具备竞争优势的同学倾斜。

3.在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中功利性思想有上升的势头。一方面,由于受学校奖励政策的影响,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成果彰显度高的竞赛项目,如“挑战杯”比赛等。其次是对保研推优有奖励加分的项目,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也高于其他项目。对于一些基础性和普及性的活动则师生均不够重视,参加的人员数量没有增长甚至呈下降趋势。

三、适应于机械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思考

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工程实践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板块,而是有机的整体。应将其视为在整个卓越教育培养过程中促进工程实践和课堂教学培养功能的重要平台或载体。如图1所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由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构成,该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参与平台的“引入”机制、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成了卓越人才培养中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平台的硬件建设主要是依靠场地、设备和资金等的投入,这些资源的缺乏曾一度是制约平台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和学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平台的硬件建设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以我校为例,目前校级的机械教学实验中心,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以及院级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实验室等为卓越计划人才开展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校内实践和实验场地及设备。由于这些中心或实验室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因此也存在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问题。与硬件平台建设相比,软件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更多一些。本科层次卓越人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遵循认知、实践,发展和创新四个阶段或层次[4]。应对现有的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进行梳理、完善和补充,让不同阶段的学生从事与其学业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竞赛和活动。同时要适当减少或淡化以排名获奖为核心目的的竞争性项目,而增加以培养学生适应其职业生涯工程技能训练为主的科研实践或技能实训活动。

另外,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平台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将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在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上优秀的学生作品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条件,开展以提高学生绘图识图能力、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数控加工编程能力等专项技能为主的劳动技能竞赛活动。

2.平台的“引入”机制建设。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这一平台建设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要解决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出现的缺乏普及性、持久性以及趋于功利性的问题,单靠简单的教学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要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关键是要实现学生的“兴趣引入”和“自我管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卓越计划班学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主题报告,实践认知参观,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等各类形式的活动向学生宣传科研创新的理念,介绍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上也可以借鉴采用链条式实践类特色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5],通过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金工实践课程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学生生产和生活中可以遇见的综合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成就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中要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体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团队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传统,使得新生能不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将绝大多数卓越计划学生源源不断,持之以恒地吸引到平台中来。

充分利用QQ,微博和微信等学生乐于使用和接受的社交工具与平台,建立有关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讨论组,专业群,引导性的话题,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吸引学生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辩论,也是吸引和引导学生进入“平台”的有效途径。其次可以将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纳入到卓越计划的班级建设和寝室文化建设中,形成绝大多数同学敢于参与并乐于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良好班风和学风。

3.平台的“产出”效果评价模式构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获得优秀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是卓越能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学生在人文情怀、综合科学素养、多学科视野、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表现也是其卓越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6]。因此对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产出”效果评价应该是能够全面衡量学生卓越能力的综合性体系。在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的建设中,在现有的一些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类型外,还应设置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竞赛或科研活动,例如可以引导卓越计划学生参加辩论比赛,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学生选修国外大学的优秀慕课课程,选派有条件的学生参加跨国访学或交换生计划等。此外在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时,要将学生跨学科组团和团队建设长效机制纳入到教师指导和项目考核的重点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其多学科素养。

应摒弃那种只注重学生竞赛排名或获奖的单一的“产出”效果评价标准。可以将学生是否获得行业技能认证,是否受到实习企业的好评以及毕业生能最终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等均作为“产出”效果的评价模式。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模式才能比较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卓越能力,综合反映教育培养效果,也才能为学科竞赛或科研活动平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反馈通道。

四、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针对目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在卓越机械工程师教育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的常态化和普及化。我们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内容,设立了一些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全员参与的小型化的竞赛活动。例如,当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后,我们就组织试点班的学生学习autoCaD及CaXa软件,当学生们掌握了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能后,进行班级内部的计算机绘图比赛。当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结合学生分配的不同岗位,开展相应的工具操作技能竞赛或者设计方案优选竞赛活动。这种类型的比赛或竞赛活动,准备和启动过程相对简单,同时覆盖面宽,能够让学生全员参与,与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密切结合,每个学生均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2.以赛促建,加强班风与学风建设。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学子,大学生的成长与其周边的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寝室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成才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在卓越计划班的班级建设中,班主任以及学务指导老师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小组,并参与到具体的指导环节。任课老师也利用各种场合动员学生投入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在卓越计划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及创新氛围,学生对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的参与度极高。以一个30人的卓越计划班为例,在2014年的湖北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由17名学生组成了多个小组参赛,其中四个项目共计12人获得省级一等奖,另有2个项目共计5人获得了省级二等奖。通过吸引学生参加机械设计大赛,在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集体凝聚力,对学生完成其他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3.打破专业壁垒和障碍,组建学生主导型科研与竞赛社团和协会。在卓越计划学生的培养中,可以借鉴应用导向教学法[7]。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教师则起到引导和协调作用。要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兴趣引导到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社团和协会的作用,将大多数学生吸纳到有关科研与竞赛活动的社团和协会中,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在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协作中自主管理,自主交流和自主成长。利用参加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的契机,我们引导学生设立了机械创新比赛群,将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都纳入到群中,同时特别鼓励卓越计划班学生参加该群。通过该群,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了一个良好的贤交流平台。此外注重发挥学院专业覆盖面宽,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指导学生设立了地大机器人创客协会,将学院里机械工程、电信工程、通信工程以及工业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吸纳到该协会,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载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彼此的协作和竞争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跨专业的知识,拓展了机械、电子与模型制作方面的实用技能,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Y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是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促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学生成长和成才的一个有效性的保障,其成效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渐次显现。

参考文献:

[1]冯艳,李玉龙.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育,2010,(7):4-5.

[2]侯永峰,武美萍等.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2014,(3):1-6.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魏军英,王静,王吉岱.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学,2014,(3):14-15.

[5]孙岩,刁鸣,江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116-118.

[6]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7]余国江,姜海,徐湘.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66-69.

theResearchofSystemConstructionaboutSubjectsCompetitionsandScientificResearchesintheeducationandtrainingprogramofexcellentmechanicalengineers

ZHanGmeng,LiBo,LiUQiang,KanGHong-mei

(Collegeofmechanical&electronic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计划生育;科学发展观;创新

下面就如何在新时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做好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更强调“人”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更强调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树立“和谐人口,诚信计生”的理念。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变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充分调动职工群众在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要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必须坚持好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计生家庭的切身利益,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要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企业计生工作的重要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要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要全面发展;三是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因此,新时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本着对国家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长远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是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计划生育工作必须着眼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要正确处理好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的关系。过去考虑人口多是我国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人口数量控制不好,低生育水平就不稳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受到影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计划生育国策,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工作的重点实际主要是在控制数量上,其它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与控制人口数量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计划生育工作还要正确处理好把握全局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强调全面发展,不是不要突出重点,宣传教育应当是一直贯穿人口与计生整个发展过程的重点,因为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男尊女卑、多子多福、儿女双全等传统的旧观念是不可能自行消失的。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计生工作水平,注重改革创新把工作引向深入,才能加快计生工作发展步伐,实现整体推进。

三、创新工作思路

在工作方式上,由行政命令向规范化管理转变。新时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转变为依法管理、规范化管理上来,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工作实施上,由过去的“单打一”向齐抓共管方面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它不是“中心”胜似“中心”,不是全局而影响全局。在工作重点上,由单纯的婚育管理向全方位服务的转变,拓宽工作领域,把技术服务与医疗保健、防病治病等有效地结合起来。要搞好结合渗透,把计划生育管理与群众建设美满幸福家庭结合起来,把落实计划生育与关心群众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家庭结合起来,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要提高管理水平,讲究管理的艺术和方法,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设身处地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和咨询,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促进管理,使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零距离”接触,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四、创新工作机制

首先创新宣传教育机制,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抓好政策法规、心理健康、国情教育、环境资源等教育内容的宣传教育,围绕婚、孕、产、育、教等各个环节开展综合性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生殖保健观和家庭幸福观。二、要把握教育的对象和时机;在教育对象上要进一步区分层次,分类进行教育,使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对有婚育现象应以生殖保健为主,对年龄较大的育龄群众应以健康养生医疗保健为主,对实行计划生育的一孩、二孩的育龄群众应以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等教育为主。三、要改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教育时机上,对外出流动的育龄群众要充分抓住节假日、集体活动等有利时机做好宣传教育,使薄弱环节的宣传工作落到实处。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宣传教育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宣传人口计生有关政策法规和生殖保健等知识,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指导群众解决计划生育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宣传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和互动性。

五、创新管理机制

1.要完善领导责任制,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坚持定期查找问题、分析形势、研究对策,自觉地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工作范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明确责任目标,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到终端,落实到人头。二、要建立利益机制导向,通过利益机制导向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三、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可以按照区域划分管理区间,在坚持纵向管理的同时,积极加强横向管理,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制,明确责任区域,把目标分解细化到基层,责任落实到每一级组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真正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不让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空档。

六、创新服务机制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问题对策模式

基层计划生育档案质量管理是评价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发展和依法行政深入人心,计划生育档案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随着计划生育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数量庞大的档案给保管和利用带来困难,管理方法手段的落后、专业人员新知识的匮乏都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在新形势下,如何积极适应现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需要,探索新型和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摆在基层计划生育管理者的面前。通过探索我们认识到,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档案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制度,全面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才能实现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现代化和规范化,从而有效地解决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

一、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不高

在基层计划生育档案工作实际开展中,部门工作人员对国家计生工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意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对我国的人口控制战略计划部署的重要作用性。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积极和热忱的工作态度,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没有挖掘档案的实际价值性,不利于上级部门决策的修正和制定。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收集效率较低,管理分散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乡镇和社区都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的计划生育管理制度,并具体分配了档案管理人员。但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章程、具体负责内容、考核评价方式等管理细节上的内容缺乏统一、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准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势必导致档案资料录用、搜集、开发利用等工作的效率偏低,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信息资料的整合度不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方式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没有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国家计生工作中的实际价值。此外,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缺乏科学、严谨的绩效评价体系,部门基层单位甚至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考核范围之内,这就造成档案管理部门纪律涣散,服务意识性不强,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重管轻用,档案开发利用率低,档案工作硬件投入不足

首先,由于档案系统长期形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环境的影响,许多档案工作者仍停留在“重管轻用”的观念上,档案收集了、管理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一,形式陈旧,档案室设备、技术条件落后,也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其次,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有些计生档案管理不符合档案保管的标准,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技术落后,虽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计生管理中被广泛运用,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较少,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从事计生档案管理的人员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表现为人员配备随意,流动性大,档案管理人员多是从行政、工会等部门转岗过来,而档案专业出身的人员较少,且存在着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与时展的要求相差较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档案事业发展。另外,在行政人才培训中,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够,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缺乏创新和活力。

二、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更密切的关系到人民的实际利益。因此,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是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档案所呈现的内容应客观、全面的放映地方实际计生情况。因此,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科学、严谨、服务国家、服务于民的管理意识。此外,还必须要求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能以位牟利,应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水平,就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地方应建立人口计生宣传与教育专栏,包括基层宣传栏、广播、手册以及网上教育宣传平台的建立。采取现场教学、经验交流、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网络在线教育、技能竞赛、业务能力评价等板块实际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和业务操作能力,使基层计划生育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

(二)理顺关系,健全制度,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

建立并健全科学、现代化的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体系,以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理念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应与时俱进,创新档案管理措施,更新管理手段,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融入现代管理体系之中。同时,要结合我国计划生育管理战略规划的实际部署,适应的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加强相关内容的收集与考证是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内容。

(三)实现管理技能的现代化

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现代化、网络化将是发展的新趋势。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采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技术、网络平台交互系统势必成为其发展的新方向,从而档案管理的无纸化、数字化、高效化运行。这就要求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平台信息和业务操作技术,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掌握计生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基层计生部分应做好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技能和水平。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

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层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可能。建立基层计划生育档案数据库系统,规范计生人口的电子数据档案,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数据应有育龄妇女姓名、年龄、照片、家庭情况等,以此为基础实现档案录入、归档、分类等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构建基层计划生育网络平台,搭建与地方人员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窗口,在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宣传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信息服务,实现部分档案信息的共享。

(作者单位为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明芳.浅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中国外资,2012(18).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8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问题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因素。坚定不移地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举措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近期,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计划生育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切入点,在体现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关怀的同时,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因此应加强奖励政策落实力度,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推进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

一、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有效提升国民素质,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口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教师在维护、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必须提高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层次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广大教师都要深刻认识人口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为出发点,以让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务实的精神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务求抓出实效,为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学习、生活乃至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有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宣传、遵守计划生育国策是责任、更是义务。不仅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政策,遵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深入民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在大武口区教体局和学校安排布置下,我校结合“关爱女童”学校家长联谊活动开展,各班还举行了家长会,让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努力营造家校合作育健康新人的氛围。在开展“关爱女童”行动和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把青少年性与青春期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个性化教育的宣传服务活动,做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举办主题班会、小组讨论、同伴教育、知识讲座、才艺表演和女孩风采展,出版黑板报,开设知心信箱、热线电话、悄悄话室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千方百计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同时,针对本校学生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的实际,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生理教育,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以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计划生育常规工作,开展了两期教育,关心育龄妇女的身体,做好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和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做好了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健康普查工作,对生病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女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完成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各项任务做出表率作用。

三、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我校领导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化领导责任,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主要责任,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认真抓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具体做法是:

1、各项优惠政策要优先向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和学校倾斜,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和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学校要优先考虑。

   2、教育系统的各类评先评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认定、特级教师评选推荐等工作,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推荐对象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在推荐时,必须要所在区域计生部门开具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的证明。为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我们大武口区教育局实行一票否决制并纳入年度考核运用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把“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做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同时要求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到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执行一票否决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彻底扭转了计生工作抓好与抓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做好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巩固基本国策地位,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非常举措,是我区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

3、把遵守、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学校综合评估和教师德考评体系的内容之一,要把计划生育情况列入教师师德考评体系中,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口质量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变沉重的负担为宝贵人力资源的关键。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力度,着力做好“三优”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质量已成为共识。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我区顺势而为,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积极行动,迅速出台政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免杂费资金的预算,足额按时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30年来,我市的人口计生事业经历了从暴风骤雨、和风细雨到春风化雨三个阶段,硕果累累。人口增长方式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的有效控制,质量的提高,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人口环境。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9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问题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因素。坚定不移地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举措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近期,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计划生育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切入点,在体现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关怀的同时,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因此应加强奖励政策落实力度,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推进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

一、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有效提升国民素质,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口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教师在维护、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必须提高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层次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广大教师都要深刻认识人口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为出发点,以让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务实的精神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务求抓出实效,为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学习、生活乃至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有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宣传、遵守计划生育国策是责任、更是义务。不仅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政策,遵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深入民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在大武口区教体局和学校安排布置下,我校结合“关爱女童”学校家长联谊活动开展,各班还举行了家长会,让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努力营造家校合作育健康新人的氛围。在开展“关爱女童”行动和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把青少年性与青春期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个性化教育的宣传服务活动,做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举办主题班会、小组讨论、同伴教育、知识讲座、才艺表演和女孩风采展,出版黑板报,开设知心信箱、热线电话、悄悄话室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千方百计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同时,针对本校学生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的实际,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生理教育,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以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计划生育常规工作,开展了两期教育,关心育龄妇女的身体,做好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和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做好了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健康普查工作,对生病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女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完成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各项任务做出表率作用。

三、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我校领导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化领导责任,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主要责任,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认真抓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具体做法是:

1、各项优惠政策要优先向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和学校倾斜,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和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学校要优先考虑。

   2、教育系统的各类评先评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认定、特级教师评选推荐等工作,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推荐对象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在推荐时,必须要所在区域计生部门开具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的证明。为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我们大武口区教育局实行一票否决制并纳入年度考核运用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把“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做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同时要求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到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执行一票否决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彻底扭转了计生工作抓好与抓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做好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巩固基本国策地位,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非常举措,是我区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

3、把遵守、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学校综合评估和教师德考评体系的内容之一,要把计划生育情况列入教师师德考评体系中,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口质量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变沉重的负担为宝贵人力资源的关键。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力度,着力做好“三优”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质量已成为共识。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我区顺势而为,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积极行动,迅速出台政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免杂费资金的预算,足额按时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30年来,我市的人口计生事业经历了从暴风骤雨、和风细雨到春风化雨三个阶段,硕果累累。人口增长方式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的有效控制,质量的提高,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人口环境。

高中体育学科工作计划篇10

自主创新成果喜人

在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主持自然科学奖项目13项,占总数的44.8%;技术发明奖项目20项,占总数的48.8%;参与科技进步奖项目104项,占总数的56.5%。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等完成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和香港大学支志明院士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等学校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充分展示出高校科技工作的突出成绩和巨大潜力。

2006年高等学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教育部科技委评出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就是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教授在井冈霉素的基因识别与组装合成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率先获得了完整的井冈霉素基因簇,该工作成果在《细胞》系列之《化学生物学》上发表后,被多家国际权威杂志报道,受到高度评价,并在nature系列杂志之一的《自然生物技术》专栏撰专文特别报道,这是我国在重大生物技术成果及潜力方面的首次专题报道。在应用研究领域,华东理工大学于遵宏教授主持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方法,获得了200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防科技领域,西北工业大学张定华教授围绕整体叶盘研制突破了18项关键技术,系统解决了研制全过程的主要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5个方面的集成创新和复杂整体结构件加工技术的跨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整体叶盘制造能力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高校完成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重大专项研究的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清华大学等高校完成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第三军医大学完成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和中国科技大学完成的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等3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CeRnet2建设位列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南京大学等单位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的距离,中国科技大学发现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在光纤通信中成功实现一种抗干扰的量子密码分配方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证明人类干细胞可存活于山羊体内,4项成果入选2006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

产学研结合实现突破

2006年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成果鉴定丰硕。中山大学牵手企业、地方政府,“零转让”十项科研成果(所谓“零转让”,就是校方转让科研成果的着眼点不局限于转让时的“瞬间”效益,而是以知识产权在企业中占有股份的形式,把教授们的科研成果成功地转化出去,学校更加关注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可以少要甚至不要回报),力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联手共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以充分发挥中关村地区科技资源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界和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同济大学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校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建设现代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力求使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走出小循环,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高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举办“2006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推动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型企业开展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全面提升产学研结合的范围、力度和层次。

2006年初,教育部与广东省启动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了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探索省部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广东省投资1亿元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在政府推动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2006年末,教育部分别在浙江和河北召开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会议”和“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座谈会”,进一步组织和动员高校科技力量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提速

2006年10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新认定了1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至此,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已达到62个。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家依托高校建设的技术转移平台在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11月15日,教育部召开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视频会议,周济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对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产业规范化建设列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齐抓共管产业改革改制工作,更好地促进高校产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会议的召开将高校科技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承担重大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全国科技大会之后,《纲要》提出的16个重大专项相继进入论证阶段。教育部作为成员参与全部16个重大专项的领导小组。目前,各重大专项正在进入实施方案编写和专家论证阶段。教育部已就部分重大专项的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高校认真研讨。

2006年,“973”计划项目教育部作为第一依托单位立项数为21项,占当年项目总数的32%;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并任首席科学家的项目29项,占总数的45%。2006年国家启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设立蛋白质、量子调控、生殖与发育、纳米等4个计划。高校立项总数占全国64%,项目经费近1.3亿,占全国的66%。高校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06人,占当年总数的66%。

2006年,高校承担的“863”项目也比“十五”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课题数量占到21%,重点项目课题数量占到34%,专题课题数量占到63%。

2006年,高校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共有16项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论证,其中包括“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个重大项目。截至到2006年底,共有高校牵头的6个项目,近200个课题正式启动,获得国家专项资助6.3亿,占总数的21%。

2006年高校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专项经费)项目94项,占全国总数的34%,共获得资助专项经费1.2亿元。承担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指令性项目61项,占全国总数的60%。

2006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计划”和“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培育项目计划”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共立项16项,资助率为27%。重点项目共立项326项,其中直属高校156项,资助率为74%;地方高校170项,资助率为65%。培育项目共立项59项,资助率为53%。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根据国务院部署,教育部牵头制订9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下称《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其中,将于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强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措施,将推动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促进高校科技工作协调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还联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专局等研究制定了《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司牵头完成了“国家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宣传普及”和“2020教育发展纲要信息化”专题研究;参与编制《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参与完成高等教育专题研究;支持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的2个重大战略研究项目――“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并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配合部内有关司出台《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受理多项有关学风问题的举报,逐项查清了事实,研究处理意见,既有力打击了学风不端者的不良行径,也恰当保护了不同学者间的学术分歧。

创新平台建设迈上台阶

2006年国家实验室扩大试点10个,依托高校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技术等进入试点范围。农业国家实验室也在争取依托高校进行建设。先期试点的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北京大学与中科院联建的分子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光电等国家实验室进展良好。

北京科技大学“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评价试验装置”、华中科技大学“强磁场实验装置(脉冲强磁场部分)”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共同参与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等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正式批复立项,总投入6.5亿元。“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和“蛋白质研究基础设施”等项目正在积极争取。

2006年高校承担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材料环境腐蚀网、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岩石和化石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等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取得良好进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98个,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125个,占总数的63%。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45个,占总数的36%,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37个,占总数的27%。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352个,其中开放运行的187个,正在建设的16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171个,其中2006年启动建设的126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共4个,其中2个为2006年新建。一些学校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成立了研究院、工程技术院、国防院等,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

团队培养和人才计划稳步推进

2006年是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第二年。当年共受理64个项目申报。经专家评审,确定了5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列入本年度资助计划。这些基地共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10个国家的院士40名,以及29个国家和地区的教授及同等职位者近400名。基地的国内合作研究人员500余名,包括17位院士、72位长江学者。目前,引智基地总数已达77个。

2006年“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经通讯评审、会议答辩和现场考察程序,共遴选优秀创新团队63个立项资助。63位团队带头人中,有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31人,33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3年共资助182个优秀创新团队,其中有的通过评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共受理申请1378人。经专家会议评审,共资助937人。其中自然科学领域740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97人。2004年以来,该计划共资助新世纪优秀人才2800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服务国防和国家安全建设成绩裴然

高校通过充分了解需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国防基础科研、预研、军品配套、型号研制、重大项目研制与创新等方面,承担了一大批国防科研项目。项目几乎涵盖了军工科研工作的所有领域和若干国防科研计划。通过项目的实施,完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对于加快我国新军事变革,推动国防科技现代化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国国防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国防科技工作成绩与经验,全面部署“十一五”期间高校国防科技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生机勃勃

2006年9月,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共同建设的CnGi-CeRnet2/6iX通过项目验收和技术鉴定。由10位院士组成的项目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CnGi-CeRnet2/6iX是我国自主设计和以国产关键设备为主的大型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该项目起点高,实现难度大,特别是“建设纯ipv6大型互联网主干网”、“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和“ipv4overipv6网状体系结构过渡技术”属国际首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06年7月,由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研发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通过成果鉴定。该项目,整合了全国20所高校的大量网格资源,建立了资源共享、配置灵活、跨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网格环境,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地位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