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十篇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十篇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9:07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1

(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关系

从2002年到2012年,在中国整个社会的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以万计,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对比情况如下所示: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最高为2012年达到70%,而且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相关性极高,接近于1,说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多少与GDp是息息相关的。

(二)X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营业总收入的关系

从X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和营业总收入对比情况看,X企业大型设备设施的投资从2007年开始明显增加,以2007年为分水岭,计算X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营业总收入的相关性,可以发现:

1.X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营业总收入的配比度不高,其相关度一直没有超过0.8,固定资产投资给X企业带来的产出与其预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2.2007年加大大型设备设施投资后,固定资产投资与营业总收入的配比度仍下降,从2002-2007年的相关度0.796下降到2007-2012年的0.751。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净利润现金含量的关系

(一)X企业的净利润现金含量情况

从2007年X企业的加大大型设备设施投资后,2007-2012年的净利润和经营净现金流的对比情况如下,其中,在2010年的净利润现金含量达到678%,为公司净利润和经营净现金流最不和谐的一年,如下所示: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折旧额的关系

再以X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为例,2007年-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8%,折旧额的复合增长率也达到29%,尤其在2010年X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下降,但是折旧额仍在平稳持续上升,而且达到同比增长最高45%,如下图所示:

由上述对比得出,2010年,不仅是X企业的折旧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X企业的净利润和经营净现金流相差最大的一年。

三、建议和小结

从上述固定资产投资与营业总收入、净现金含量的对比关系,可以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是不仅是短期的,而且更是长期的,加强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对企业的当期和远期业绩都有着重要重用,企业的成本管理更要立足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因为这是企业,特别是建筑施工类企业中固定成本重要组成部分折旧额产生的源头。

因此,为了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效用最大化,并使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化,必须建立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大型设备设施管理、大型设备设施后评估的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

(一)从企业运行的大型设备设施的实际情况入手,切实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并充分抓住国内外行业信息,做出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2

关键词:通信业固定资产企业管理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备物质基础,是企业经营的先决条件,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能够代表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规模的大小,提高固定资产的投资质量与技术水平,对通信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通信业3G时代的到来,企业根据需要提出“从通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变”的发展战略,这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信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通信业固定资产概述

1、通信业固定资产范围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超过2000元、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与工具等。

对于通信业来说,固定资产一般是指土地及房屋建筑物、固移网业务的通信设备、办公设备及其他,比如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末房屋建筑物账面价值为38087728558元,通信设备为252335856639元,办公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为13998935830元,固定资产总额占企业总资产的68.6%,因此,通信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信设备,并且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通信业固定资产的特点

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活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并且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上述是固定资产的三个特征,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价值占有比例较大,使用期限较长,投资回收期较长,可回收性较差,是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核算及日常使用管理。此外,与其他行业部门相比,通信业的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广泛、流动性较为频繁、管理较为困难。

3、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通信业固定资产占有企业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比例,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物质基础,加强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要对固定资产实行责任制管理,合理监督,明确使用权限及责任,并且要正确的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使用,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对于通信业来说,企业要为客户提供通信服务,因此需要线路设备、通讯设备等,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核算、清查及报废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资产浪费,降低营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二、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点多面广的现状,资产管理的天然难度较大。当前通信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性分析不到位,形成资源紧张

近年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难度较大。一方面设备更新后替换下的旧设备形成大量低效资产,另一方面更新设备投资需求的增长大于投资总额的增长,投资成本日趋紧张,致使非更新设备超期仍在“服役”,这些资产主要集中在本地网电源空调、通信线路等设备,致使故障频发,通信线路老化,故障较多,用户投诉增加等等,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管理困难重重。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资源浪费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固定资产在交接过程中,手续不健全,责任不清;固定资产管理机制落后,企业一般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购买,而忽视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企业对低效、闲置资产的再利用管理薄弱,低效、闲置资产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造成资源浪费。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大量的资金占用及浪费,降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最终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3、固定资产的账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导致账实不符

账务管理仅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起点,通信企业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广泛,尤其是通信线路和设备资产有相当一部分为户外露天状态,实物管理难度较大,当前通信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偏离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账簿、明细账与实物管理台账不完全配套,不能把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都纳入账簿管理体系,存在管理漏洞,给固定资产的流失留有余地,造成账实不符;另一方面,企业固定资产盘点难度大,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也没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形同虚设,造成账实不符。

4、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通信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内部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忽略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的不足是企业所有有关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而管理人才的缺乏是所有问题的根源,管理者在企业中起着导向性作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态度,而通信企业管理人才对待固定资产如何管理这个问题较为模糊,没有意识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高而投资回报率较低。

三、加强通信业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包括自行建造及购入,通信企业应当分别由网络建设部门和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建设投资及采购投资部门的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在制定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时采用分级编制和逐级汇总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基层企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固定资产投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考察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接受性。总之,固定资产占有通信业企业总资产的7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环节的管理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因此通信企业应当注重固定资产的投资分析,提高企业投资效益。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减少资产流失

借力内控体系建设,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从对资产的定义、分类、部门的职责分工、相关人员的责任落实、以及从资产的取得、日常管理、增减变动、处置流程、账务处理等制定统一的规范,同时将资产的日常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以此来加深企业各级人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强化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扭转以往重现金、轻实物,重核算、轻管理的错误理念,形成一套科学有效、规范务实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注重低效、闲置资产的再利用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既提高了企业资产资源的整体效益,节约了投资计划,又能确保企业持续经营的需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确保账、卡、实、责任人四相符

搭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按照财务部门、专业部门、使用部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从资产的卡片信息、专业指导、实物使用等层面上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严格落实责任,推动资产管理关口的有效前移,实现资产责任人、使用部门、专业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固定资产的分层管理和固定资产信息集中共享。

强化专业协同效应,定期开展资产清查。核实企业固定资产实际状态及使用状况,真实、完整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监督并促进固定资产的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循环盘点。成立资产清查专项工作组,由财务、物流、建设等各专业部门参与,负责清查工作的方案拟定、组织实施、进度控制、难点答疑、成果汇总、抽查评比等,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真正将清查目标落到实处。对每项资产指定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资产的内部转移、跨账簿调拨、报废处置均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流程办理,清查中发现的信息不符及时修改更新,确保账、卡、实、责任人四相符,并通过制度的持续实施保证资产基础管理的连续性,有效避免前清后乱现象。

4、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人员素质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应当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强化管理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能力。首先,管理人员应当起着引导和模范作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以身作则,给下级员工树立典范;其次,安排熟知财务制度及资产操作流程的人员担任资产管理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操作,对于部分资产数量大、专业性强的部门还应增加熟悉本专业设备,责任心强的人员协同管理;第三,通过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来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并定期组织召集召开座谈,对近期资产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工作心得进行探讨交流,促使各自的岗位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通信业固定资产占有企业总资产的70%,固定资产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提高其投资效益,其次,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利用卡片管理或者条形码管理,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及资产周转率,最后,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定报废审批流程,减少固定资产流失。企业在对固定资产管理时,要遵循“账、卡、实、责任人一致”的原则,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能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匡平,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思考,中国商贸,2011年第2期.

[2]吕辉,完善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财经论坛,2007年第3期.

[3]鞠轶,浅谈通信企业经济管理,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15期.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3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用计提折旧,购置的资产一直以原值的形态存在,过程中的磨损与消耗在单位资产核算中无法通过计提折旧进行体现,账面反映出的固定资产信息不是资产的真实价值,相关的会计核算也会出现一些不协调。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费用开支管理较为关注,而忽略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些单位即使制定了内控制度,其实际实施的效果也不尽理想,同时,监督机制的缺乏也导致内部控制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亟待单位对其进行完善。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事业单位的高管层应该首先提升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要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转变传统方式下形成的轻管理、重购置的陈旧意识,可以考虑通过一系列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以及财务、法律、税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思想认识,发挥出其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单位全体员工都能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使单位上下形成合力,促进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共同完善资产管控。在管理的过程中,应按要求配备具有高素质能力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加强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做好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应该尽可能地健全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资产管理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而言,应该完善固定资产的购置、入库、使用、报废、处置等全过程的制度建设,做好从“入口”至“出口”的层层把关。另一方面,健全岗位责任制,强化固定资产的盘点与清产核资制度。明晰财务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的权责,将责任分解与细化,使其各尽其责,防范相互推诿情况的发生。资产部门的日常盘点也应实现制度化,保障账实相符。实现单位全体上下都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用制度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制度一旦被指定出来,还要切实保障其能够顺利实施到实际工作当中,切不可使制度成为单位的一纸空文,流于形式。同时还可以考虑配套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并真正做到好要奖错要罚,以期激励作用的较好发挥,使单位全体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来,更好地为企业进行服务。

(三)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管控

资产投资也是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单位有必要对其加强重视与研究。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下述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做好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分析与报告,完善工程申报阶段各资料与文件的备案,方便财务部门了解与掌握项目情况,为后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单位财务部门应参与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对其中的内容展开审查,检测合同责任是否明确,合同金额和项目概算规模能否匹配。第三,要做好投资后的资产管理工作。一方面工程竣工后要认真核算工程量及工程单价,确保工程任务与建设资金的匹配程度。另一方面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要定期维护和检查,延长固定资产的寿命。此外,要做好投资分析工作,对新投入的固定资产给单位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分析投资实际效果与可行性研究的差异性,从而指导后续投资决策。

(四)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健全资产折旧制度

在会计核算中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也可以参照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因此结合事业单位构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遵循会计制度中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实现会计科目的拓展,即“累计折旧”与“资产减值损失”,同时将其当作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使其可以准确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净值。此外,还应合理、科学地对资产类别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应将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特点对其进行资产计提折旧,在进行资产计提折旧的同时,逐渐摒弃传统方式的年限平均法,运用好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从而保障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高效性,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五)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加强审计监督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控制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人员匮乏,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体制不完善等现象,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不能很好的落实内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因此,本文就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力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实现最大化利益提供参考意见。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所涉及的投资规模较大,涉及的资金较多,涉及的经济利益范围也较为广泛,所以就对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然而在一些企业实际工作中,这种内部控制观念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有些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观念薄弱,只将目光放在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上,忽视了企业内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一定利益损失。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对投资管理控制的认识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领导人员和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控制不重视,忽视固定资产控制的价值,进而加剧了企业面临亏损的风险。总而言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知识掌握不牢,意识观念差等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存在很多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和监督工作不能有效落实的状况,迎接审计时有些内容不真实,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经济水平,有时片面追求企业的单方业绩,从而忽略了企业在其他领域的长远利益,就像面子工程一样,耐看不中用。此外,有些企业自身不能正确理解审计制度,有些认为审计工作只要把财务的账务,账本,现金账、财会报表、以及税务等工作做好就行完全通过审计,其实整个公司的全体员工的数量与质量与一个企业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审计监督工作做的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阻碍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的控制方式

(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控制。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前,要对市场环境、本企业实际概况、招标的具体书面文件以及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在充分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确定应用与本企业,符合本企业管理水平和施工能力的成本预估算。在投标前还要对工程项目的各项实施标准进行详细研究,对要施工的所在地的工人、材料和场地状况以及可能会遇到的突发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估算工作,确保一切开销费用都能在成本估算范围内,还要在成本估算的基础上制定目标成本和利润成本,对利润成本进行科学估算,避免投标报价盲目性,给工程带来索赔风险。

(二)固定资产投资合同签订审批控制。在施工前期,施工方要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施工单位要与项目部和施工人员、原材料采购商、施工设备供应方所签订劳务合同、材料质量保证合同、设备安全可靠合同等。由于合同是赋予法律意义的,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要有效保管各项合同,减少因合同纠纷产生的索赔问题。要将一切可能影响工程效益的风险因素考虑在索赔控制范围内,加强合同的管理意识,对合同的风险可能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科学的评估是否会给工程带来经济损害,并对有可能对工程经济效益构成威胁的风险因素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加强合同的有效管理。确定合同的要履行的权力和义务,按合同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明确各方的职责,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从投资风险管理角度探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的控制方式

(一)加强设计管理,保证设计质量。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就是尽可量的收集最全的工程资料,详细掌握工程建筑相关信息。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漏计、重计等失误,给工程成本带来损害,确保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在准备工作期间,首先要明确变更量的可能范围,接下来组织工作人员熟悉工程项目的各施工环节和具体各方面的文件内容,将协调后的工作内容和确定的条例下发给其他相关部门,确保整个工程项目使用一套操作标准。其次要做的就是全面掌握工程有关的各种信息数据和施工图纸,掌握工程的施工规模、建筑性质以及施工流程。加强施工人员对可能的突然变更的风险意识。

(二)把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关卡,发挥监控作用。有效地对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进行质量把关。生产流通部门要定期的调度和监测生产程序,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跟踪、检测;销售部门也要按时向生产单位提供用户信息需求,协调生产部门修改工艺和设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研发部门可以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合理地降低成本;绩效考核部门要加大成本控制的长效考核力度,确立有效的考核标准,合理的改善考评体系,制定考核和评价办法。企业也要将近期的成本控制信息公布给人员,共同分析、改进。

(三)加强投资管理事后效益监督。制定健全固定资产的日常处理和监测控制体制,第一,制定严格的材料领用制度,加强库房管理。定期对库房的材料进行盘点,确保盘点准确,严格按照需要对材料进行逐人发放,确保不重、不漏,谨慎仔细,确保无多领用现象出现。第二,借鉴市场成功运作模式,将成功经验注入企业内部,利用确定人头成本中心来控制和检测责任成本。第三,健全产品的质检管理制度。产品的质量是关乎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命脉。质检部门不仅要按照质量标准严格把关、控制和监督,又要验收,记录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可能信息,对此进行分析概括。第五,为了使设备使用寿命更长,得到更好的利用,对生产设备进行划分责任制,将设备安全责任分与每个工作人员,确保设备安全、好用。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5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问题改进对策

固定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和持有的资产,主要包括机器、房屋、经营活动资产、车辆等。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扩大,固定资产增多,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难度加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影响。

一、固定资产具有的基本特性

(一)固定资产的回收期限较长

固定资产投入会变为一种回收期限较长的企业资产,通常来说资产的回收周期会达到几年甚至十几年,而最短的资金回收周期也会在一年以上。然而,造成上述现象是因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数量过大,而这部分资金在企业的日常运转过程中会占到较大的比例[1]。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固定资产通常是以计提折旧的方法完成价值的评估的,而这种方式会将固定资产核算入成本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回收期限的增加。基于上述分析,在实际的固定资产策略制定中,必须对整个项目进行仔细认真地分析,只有完成推论之后才能够决定是否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

(二)流动性差是固定资产的基本性质

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之中,流动性最差的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这部分资产缺乏基本的变现能力,并且在实际的固定资产售出过程中,企业需要付出一定数量且根本不可能再收回的投资作为代价。对于企业来说,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有两种,即闲置或者产生实际损失,在两种因素的限制下,固定资产在投资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

(三)固定资产投资次数极少

由于固定资产的难回收性,致使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现象逐渐减少,往往经过几年或者几十年才会进行一次。因此,在投资之前必须制定详尽的计划,保证所有的资金投入能够发挥价值。

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当前,很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认识不到位,规划企业的战略目标时,不重视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投资,致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缺乏经营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过多偏重短期经济利益,缺乏对于风险控制的科学管理,影响长期效益。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是:第一,企业整体战略管理存在缺陷;第二,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中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

(二)专业技术储备不足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工作涉及研发、制造、信息化管理、财务、报关、设备选型、建安工程、节能环保等众多专业。由于对行业发展的方向不清晰、政策制度了解不深入、投资需求梳理分析不足,先进技术应用掌握不全面,投资风险预见性不足等原因,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盲目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方案反复调整、建设投资超概算、建设周期超期现象的出现,将严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按期竣工验收工作的开展。非理性、不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但不能提升企业的收益,还会使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变大,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会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降低企业的利润。

(三)投资建设过程管控不规范

国家及各主管部门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计划管理、招投标管理、建安工程现场管理、项目调整审批、财务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制定了完整的管理制度,随着审计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的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保证项目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急需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机制。

(四)融资渠道有限,建设资金压力大

企业投资资金主要包括贷款、自有资金、国家拨款等。近几年来,较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享受了国家的财政支持,但贷款、自有资金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企业的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收益留存,由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的收益难以准确预测。如果企业资金紧张、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资金筹集难度将会非常大,必将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开展。

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改善

(一)统筹考虑,做好长期顶层策划工作

第一,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只有企业树立起科学的管理意识,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战略管理的方式完成企业的管理,才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正确的位置之上。

第二,加强战略和企业风险以及所能获得的效能之间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依赖于牢固的战略意识才能够在企业发展需求、风险控制、企业效益追求之间找寻平衡点。在平衡点的寻找过程中以战略思想为第一出发点,将眼光放长远,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将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妥善解决。

(二)借助内外部资源,为投资决策把关

第一,为保障投资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应按照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要求,深入分析项目建设涉及的各专业具备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及与行业竞争者之间的差距,掌握先进研制工艺技术,深入论证,不断细化建设方案,降低投资风险。

第二,建立项目储备库,并开展前期投资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实现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并为后续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组建企业内部专家团队,解决资产投资项目中遇到的难题,为项目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借助外部专业资质力量,完善项目建设方案、对重大投资项目立项工作进行预评估,减少经济损失。

(三)完善企业投资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以往项目建设经验,不断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招投标及比价采购管理、竣工验收管理等制度,使项目管理有法可依,保障项目建设的合法合规。按照合理投资、科学规范、长期效益的管理目标,重点加强招标采购管理及建安工程管理,确保投资项目建设规范,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四)加强市场投资环境分析,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1、分析投资微观环境

市场投资的微观环境与企业的发展和项目投资密切相关,包括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企业自身所掌握的技术、地理环境、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等。基于上述分析,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对于影响项目发展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是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可能会造成企业资金投入出现阻碍。

2、分析投资的宏观环境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种受宏观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固定资产投资,上述几种因素是影响企业项目生存以及发展的基本要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当满足上述因素时,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和障碍都能够克服。比如,在法律保护和宗教文化允许的项目建设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和外界投资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抓住机遇,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十二五”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平稳较快增长,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资金筹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保障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的有序开展,企业应抓住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机遇,围绕国家“调结构、增能力、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借助区域经济圈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加强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缓解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压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企业要认真分析自身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的管理力度,并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认真分析市场环境,确定合理的投资方向,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计划体制随意管理

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突出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盲目采购或多头采购,物资闲置积压,资产使用效益低;领用手续不完备,领后用途不清,公物私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严重,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购买时一味追求“小而全”“超前”“高标准”,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单位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账卡形同呆账。不断增加的账外资产,往往流失个人手中,随着退休调离而“物随人走”的现象突出,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2、资产类别划分机械,缺乏“折旧”项目,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现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固定资产的划分,既要以财务规则为依据,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差异很大。如普通型照相机,未大批购买的办公桌椅等,按低值易耗品处理,不去按固定资产类管理。而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使用几次后,就物易其主了,为个别人侵吞造成可乘之机。一些单位负责人只知产权登记这个名词,却根本不理解其含义,没有国有资产的观念,对资产管理主观随意,常常会“随意变卖低价处理”单位资产。比如,为了使自己能坐上好车,把原来不太旧的小车随意变卖,低价处置等造成资产流失。

3、重视实物形态而忽视货币形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拨付性所定,在会计核算中以当年批准的实际支出列为费用直接冲销了财政拨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在管理上只重视实物形态而不重视货币形态,造成价值上的流失。

二、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计划性”投资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根本原因。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事业单位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的产生,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了。

2、“随意性”管理机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事业单位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多少自主权。造成事业单位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手段,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甚至“仅仅是为了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和资产的大量闲置”。

3、“缺位、空位”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是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的内在原因。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普遍现象。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忽视管理,形成“有投入无回报,高投入、低回报”等突出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也重视不够,责任不清,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

三、应采取的措施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2、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观念。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

3、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4、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一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5、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资产类别中增加“折旧”项目,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避免造成账实、账卡不符,滥“折旧”的名目“冲账”,使国有资产流失。

(2)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3)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性改革包括房改、企业改制等,主管部门或权威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和实施细则,便于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计划体制随意管理

   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突出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盲目采购或多头采购,物资闲置积压,资产使用效益低;领用手续不完备,领后用途不清,公物私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严重,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购买时一味追求“小而全”“超前”“高标准”,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单位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账卡形同呆账。不断增加的账外资产,往往流失个人手中,随着退休调离而“物随人走”的现象突出,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2、资产类别划分机械,缺乏“折旧”项目,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现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固定资产的划分,既要以财务规则为依据,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差异很大。如普通型照相机,未大批购买的办公桌椅等,按低值易耗品处理,不去按固定资产类管理。而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使用几次后,就物易其主了,为个别人侵吞造成可乘之机。一些单位负责人只知产权登记这个名词,却根本不理解其含义,没有国有资产的观念,对资产管理主观随意,常常会“随意变卖低价处理”单位资产。比如,为了使自己能坐上好车,把原来不太旧的小车随意变卖,低价处置等造成资产流失。

   3、重视实物形态而忽视货币形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拨付性所定,在会计核算中以当年批准的实际支出列为费用直接冲销了财政拨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在管理上只重视实物形态而不重视货币形态,造成价值上的流失。

   二、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计划性”投资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根本原因。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事业单位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的产生,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了。

   2、“随意性”管理机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事业单位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多少自主权。造成事业单位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手段,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甚至“仅仅是为了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和资产的大量闲置”。

   3、“缺位、空位”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是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的内在原因。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普遍现象。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忽视管理,形成“有投入无回报,高投入、低回报”等突出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也重视不够,责任不清,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

   三、应采取的措施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2、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观念。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

   3、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4、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一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5、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资产类别中增加“折旧”项目,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避免造成账实、账卡不符,滥“折旧”的名目“冲账”,使国有资产流失。

   (2)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3)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性改革包括房改、企业改制等,主管部门或权威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和实施细则,便于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8

 

文章就中国邮政公司资产管理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就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邮政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安全和效率提出个人的想法与建议。

 

自从2006年,中国实行邮政政企分开的改革措施以来。邮政企业逐步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化运行模式,伴随着邮政新业务的不断拓宽和快速发展,速递、储蓄、商函、保险、电子商务、报刊发行等竞争性业务已经成为邮政企业的支撑业务,而在这个过程中固定资产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业务网络支撑系统和先进的硬件设备,就不可能有新业务邮电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邮政企业对固定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归口管理”的管理方针,并形成集团公司与省市公司协调控制、上下专业部门与财务部门紧密配合的管理体系。不同层级的领导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各专业部门对不同类别和管理范围的固定资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一、邮政公司在资产的使用安全和效率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邮政新业务的不断扩大,固有资产投资需求日益旺盛,规模不断增加,最初的集中管理原则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固有资产在使用安全和效率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

 

(一)管理意识薄弱,监督机制不完善。随着邮政公司经营发展的不断壮大,固有资产规模也变得日趋庞大和复杂,但是管理者的资产管理意识依然淡薄,而监管机制也不到位。

 

当前绝大多数邮政公司不仅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和统筹调配,也没有建立严谨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机制和有效的监管奖惩机制,从而导致各业务部门之间职责混乱,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的计划统管,难以适应当前邮政业务发展的形势。一直以来,邮政企业大都实行着财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调度使用的制度,随着经营范围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计划统管的弊端逐渐显现。首先邮政各业务的快速发展,对车辆、设备及场地等固有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每年的投资资金来源却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各单位的投资需求;

 

其次,在投资计划的统管之下,二级单位夸大需求量,虚报金额数量,在项目投资上内容空泛,缺乏必要的项目预测,不但造成资金浪费,甚至还会影响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的计划统管的做法,已不适用于当前邮政业务发展的形势。

 

(三)购建管理体系及后续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使用效率。首先,购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计划没有与实际效益相结合,缺乏科学论证和效益分析,没有建立规范的审批程序,结果导致固定资产的重置或闲置,不仅造成浪费,也影响了使用效率;

 

其次后续管理体系也不健全,重使用轻保养,管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与使用部门组织协调配合不够,造成账实不符。更新改造不够,维护不当,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安全事故频发,使用效率低。

 

二、针对上述问题,探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何妥善解决固定资产使用率低的问题一直是邮政企业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合理整合固定资产,强化管理,提供资产的有效配置和共享,才能不断推动邮政企业地可持续发展。下面将针对目前我国邮政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提高资产使用率的建议和对策。

 

(一)强化资产管理意识,完善监管机制。首先要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使固定资产的各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化、透明化;其次要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应积极开展资产管理培训,反复灌输经营资产管理、投入即要求产出的经营理念,完善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使用、报废处置制度,建立严谨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机制和有效的监管奖惩机制,进一步明确“谁负责,谁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最后,要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管机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记录、检查、核对,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以保证资产清查的真实和完整,遇到问题及时揭露,以促进管理的改善和责任的加强。

 

(二)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有偿投资的主导思想。所谓固定资产的有偿投资思想是指按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减少和杜绝盲目、不实的投资计划,在投资之前要考虑到投资所带来的高成本和有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在投资后及时进行追踪的效益分析,并做投资效果评估。

 

建立资产使用的各个单位共同承担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促使各个单位积极参与进来,使投资计划能够按需上报,并确保投资计划的具体落实,从而降低盲目增加生产规模的风险,使投资更加科学、合理,这样不仅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投资资金紧张而造成的压力,更好地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系,强化日常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必须强化日常管理,保障固定资产日常的维修、保养和保管,并建立一套从购置、验收、调拨到报废的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形成科学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流程规范和标准,杜绝盲目采购,有效盘活和重组现有固定资产存量,减少闲置浪费,使低增值率向高增值率转移,从而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后还要加强内部控制,为固定资产的安全和高效使用提供扎实的保障。

 

(四)提高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实现信息化管理。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要想实现邮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不但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管理队伍,还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平台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监控,通过实现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全面、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不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又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在当前的邮政资产管理中,应当结合经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固定资产的客观效益化,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奖惩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合理引入投资资金,使资产促进经营从而产生更多效益,最终使邮政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9

为进一步提升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数据质量,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及运行情况,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现就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质量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统计质量管理责任。坚持“部门联动、分线负责、合力推进”,建立发改部门统筹抓、统计部门具体抓、项目主管部门专项抓、业主单位落实抓的责任体系,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遗不漏、应统尽统。区发改局、统计局负责牵头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分析投资完成进度。同时按照行业分工,区农林局、经信局、商务局、住建局、重点办、工业园区(重点区块)管委会分别负责抓好农业投资、工业投资、商贸投资、房地产投资、重点工程投资及园区项目投资的统计协调与质量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各镇(乡)街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项目投资统计分管领导,加强进度预测分析,加强与项目单位的联系,及时解决投资统计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项目投资进度与统计进度同步。

二、夯实统计入库基础工作。适应统计制度的变化,按照从源头起报的工作要求,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层报表操作流程,把握各个主要环节,防止前期工作的被动。区统计局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各镇(乡)街道、项目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业主单位健全内部统计网络,配备具有从业资格的统计人员,建立并填报统计台账,齐全各项基础资料,保证源头数据准确无误。按照属地统计原则,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指导、帮助业主单位认真执行新增投资项目统计报告制度,改进和完善投资统计办法,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衔接,理顺投资统计关系,做到在鄞投资项目纳入当地统计范围。

三、健全统计信息联动互通机制。注重投资信息交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区发改局、经信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环保局、住建局要将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用地、环评、施工许可等批复文件及时抄送给区统计局,区财政局政府采购办要将相关固定资产购置信息及时告知区统计局,便于统计部门全面准确掌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各镇(乡)街道、项目主管部门要对各自管辖范围内投资项目开展清查和统计报表布置工作,及时报送项目资料,并与统计部门加强项目立项前准备、立项后实施情况的对接。区统计局要对收集到的项目信息进行核实和跟踪,将符合统计制度规定的项目全面准确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

四、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专项工作小组。区统计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专项工作小组,区发改、统计、住建、经信、商务、农林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同时结合固定资产投资“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主要通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以及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统计工作中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的排摸与监测,编制分月进度计划,汇总投资项目进度信息,并将固定资产投资月度进度分析在每月18日前报送专项工作小组办公室。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篇10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目前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是从形成资产的源头开始到资产退出企业为止的全过程管理,经过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转资、现场使用、日常维护、更新改造、减值管理、调剂使用、对外处置、报废、清理变现等多个环节的管理。分为前期管理、中期(运营期间)管理和后期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企业固定资产的前期管理包含规划、设计、计划、投资、采购、建设等环节,一般由具体使用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规划、设计并进行详细论证,将论证结果上报上级部门投资管理部门,上级部门对使用单位上报的计划进行审查,对于可执行项目,进行投资立项,最后进入采购、建设环节。

(二)固定资产的中期(运营期间)管理从设备采购完成试运行达到可使用状态后进行转资,从而进入了固定资产的运营管理,也就是资产的使用环节,一般由现场使用单位进行设备的实物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由财务部门完成资产的价值管理工作,由上级设备管理部门完成闲置资产的调剂使用工作。固定资产中期管理除正常设备管理外,还大致涉及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调剂管理、固定资产租赁管理、固定资产减值管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管理、资产评估管理。

(三)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固定资产后期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报废和处置。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资本化与费用化判断标准不一致,造成资产“量价”的不准确;第二,在项目改造中,往往轻视存量资产的再利用;第三,资产运营过程中重新购、轻维护;第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第五,固定资产点多面广,不利于管理;第六,项目搭车的问题。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难点1.资产管理不全面,资产的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脱节实物管理、专业管理、价值管理是资产管理的三个方面,既有相关性,又有独立性。实物管理主要在基层单位,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及保管;专业管理主要是生产、设备、安全等专业职能部门,按照本企业业务管理规范、标准及有关制度进行资产专业化管理和审核、鉴定工作;价值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进行资产价值量核算以及投资收益评估。由于资产管理全过程中各部门工作衔接不够,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2.忽视资产的收益属性和费用属性收益属性,从会计准则定义看,固定资产将来一定是给我们带来收益的,收益属性对于我们的日常经营非常重要。固定资产的费用属性是非常强的一个属性,固定资产在整个的生命周期里面,对整个的费用支出有过一些统计,一个大型的固定资产的费用支出是它原始支出的300%以上。油田企业是高投入行业,它的费用支出不会占到如此高的比例,但它的费用属性,后续的大修、作业、保养等等一系列的费用支出,也是资产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3.投资中的不良资产投资环节中的不良资产在企业不良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油田企业高风险的投资特点是产生不良资产的根本原因。投资决定资产,在投资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没有介入,按投资计划实施后,形成的资产才交与资产部门管理,资产部门对于不良资产的形成没有控制力,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从资产生命周期的初始环节参与管理。

三、构建企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一)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内涵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由全周期成本管理发展而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本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是从前期规划、设备选型、设计、采购、安装、调试管理开始,到交付运行后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维护保养、移动、退役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是一套涉及财务、管理、工程、运转的集成管理系统。同时,建立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其核心意义就是在资产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寻求资产寿命周期内的总体费用最优化。

(二)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强资产管理组织建设按照分专业、分层级管理模式,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坚持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盘活资产存量与优化资产结构相结合,将资产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主管部门和各级使用单位,有机衔接各级岗位的管理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互动,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长效机制。

(三)建立资产指标考核体系,强化资产的质量管理以追求资产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存量资产的管理,促进资产价值的有效增长,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产占用,实现由资产总量最大到资产质量最优的转变。对于增量资产,实现对资产的源头管理,加强投资过程控制,加大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分析,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提高资产回报和运营效益。

(四)优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合理划分资产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管理职能,涵盖了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双重概念,包括了资产和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即从设计、选型、采购、运行、维护、更新到退役等设备管理过程,从新增、分摊、折旧、核算到报废等资产管理过程。这种既包括设备运维管理,又渗透着其全过程的价值变动过程管理,综合考虑了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对设备可靠性的管理,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在生产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对资产经济性的管理,也由技术部门负责。在eRp中进行管理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协调功能和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