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9:13

职业危害定义篇1

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遏制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安全健康,结合我市工业企业职业危害的特点和实际,决定自现在起至11月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水泥制造、热电、机械制造、冶金行业(以下简称四行业)职业危害治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职业危害治理的重要性

水泥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容易引起尘肺、噪声聋病等职业病;热电作业场所主要存在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危害因素;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有毒有害物质,高温、噪声等职业危害;冶金工业生产中主要的有害因素有高温、强辐射热、粉尘、一氧化碳和噪声等,四个行业都是全市职业危害比较严重的行业。通过开展职业危害治理,对促进各县区落实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治理内容

此次职业危害治理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

2.职业健康(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管理;

3.建立并落实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

4.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卫生)管理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治知识培训与教育;

6.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7.及时、如实申报存在的职业危害;

8.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监测、检测和评价以及结果公布情况;

9.告知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危害后果,并在作业场所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10.设置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情况;

11.淘汰落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的情况;

12.职业健康防护用品配备与从业人员的管理;

13.职业危害事故的处置及报告情况;

14.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的其他法定义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县区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危害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落实职业危害治理的主体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总责,制定治理措施,落实治理资金,确保治理效果。

职业危害定义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职业卫生主体责任自律管理模式

一、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建筑业作为高危行业,安全事故的高发一直受到关注,但其职业病的发病状况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早有相关数据显示,建筑业职业病发病的病例2007年、2008年均排在健康部通报的全国各行业发病数的第三位。建筑施工企业职业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工序环节繁杂、触害时间长、交叉触害现象明显,触害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差。二是企业管理层对职业卫生认识不足。三是建筑施工流动性大、时间周期不定给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四是建筑施工一线打工者的特殊身份和流动性强的职业特点,造成农民工成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盲点,这也成为建筑施工企业一触即发的“炸弹”。五是建筑施工企业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H”健康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弱势。

二、实施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仅对用人单位在职业卫生管理方面的义务就规定了22项,对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企业实现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是一种管理趋势,客观剖析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对策,使职业卫生自律管理能得以最好的践行。通过自律管理可以满足企业合规性要求,并逐步实现职业卫生方面的长短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中提出规划目标“到2015年,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这是一个五年期工作目标,也是企业要实现的基本目标。

三、逐步建立以“六大保障体系”为支持的自律管理模式

1.目标预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企业最高决策者承诺遵守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政策标准。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的指标、指标及考核计划。制定年度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其中包括制定新、改、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评价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危害场所现场检测和人员查体计划;编制年度职业卫生培训计划;制定年度职业卫生投入计划等。

2.制度保障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健全防治责任制。首先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全面负责;其次是建立起完整的责任制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完善职业卫生网络;建立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清单;建立职业危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建立职业病防治经费使用档案;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制定实施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制定系列制度,责任到位。

3.宣传培训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

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和网络。

组织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劳动者进行培训。

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日常宣传教育活动。

要经常开展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健康意识培训、开展岗位操作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提升人员职业卫生意识和防护水平。

4.过程监控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组织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监测和评价,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加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查体和监护。定期组织在岗、新上岗、离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禁止安排有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津贴。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能及时发现劳动者职业健康损害,予以诊治、调换岗位,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加强职业卫生防护。内容包括健全职业病防护设施台帐;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备齐全、有效;按标准配备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发放登记记录;及时维护、定期检测个体防护用品。加强职业病危害场所隐患的排查和治理。不定期组织对工作场所的检查和排查,强化职业病危害场所管理,及时发现、整改各类隐患。

5.应急救援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

组织应急技能培训,掌握自救、互救和应急设备设施的操作技能。

组织应急演练。

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能够提高对职业卫生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企业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体系。

6.异体监督体系

管理要素包括:

建立工会职业卫生合理化建议程序,集思广益,提高职工积极参与职业卫生管理的积极性。

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监督检查程序,定期对防护用品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抽查监督,

督促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执行法规标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职业卫生自律管理中要赋予、发挥工会监督职能,注重员工参与管理,监督职业卫生自律管理工作的绩效。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以“六大保障体系”为主的职业卫生自律管理模式,能有效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义务,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职业健康,有效控制职业病发病率。同时自律管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小投入、大产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周学勤.职业卫生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2]孟艳华,胡广霞.新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职业危害定义篇3

关键词:职业卫生管理问题对策

1、引语

职业卫生管理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自2002年5月1日《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职业危害问题显得日益复杂,随着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的转变,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面临着新的挑战。

2、问题

2.1用人单位缺乏认识

部分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职业危害,认为只要有了企业效益,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职业卫生抓与不抓,无碍大局。有的甚至把职业病防治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办企业就产生职业危害,过多强调职业危害,招工难、管理难,上设备处理和控制职业危害,浪费资源、时间和精力,影响经济效益。

2.2 用人单位刻意回避职业危害

如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能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更有甚者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导致职工不知其危害、后果以及防范要求和应急处理措施。同时,也没有对职工尤其是对进入企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不能使其充分掌握预防职业危害的有关常识以及注意职业危害预防以及自我防护。少数企业已知职业危害因素超标严重,而采取岗位轮换、短时间辞退职工的办法,隐瞒职业危害,逃避职业病防治责任。对于受职业危害而发病的职工,用人单位不愿提供发病人员的职业史、危害因素接触史以及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相关资料,给职业病的诊断、鉴定设置重重障碍,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3 企业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部分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明知工作场所有毒、有害,但置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于不顾,企业配套的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不使用,甚至有的将防护设施拆毁,自愿在有毒有害环境中拼命加班加点,以牺牲个人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工效与工资,一旦发病后悔莫及。

2.4 职业卫生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受诸多因素如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经费匮乏、监管任务繁重等的制约,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力不从心。部分企业虽然设立了相关管理机构,但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管理,把各项职业卫生工作落到实处。有的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部分企业内部的职业卫生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

3、问题解决对策

3.1 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目标考核

职业卫生工作说到底是政府的责任,建议把职业卫生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各有关各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考核,落实奖惩。特别要加强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的考核,督促其强化对所辖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管理,从基层抓起,抓薄弱环节,整体推进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强化对用人单位的问责,责成其进一步完善防护设施,加强职业卫生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要健全职业卫生监管机构,配备得力人员具体实施监管。要实行严格的监督执法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3.2 加强对职业卫生工作的宣传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的职业危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减少和控制职业危害可不容缓。因此,首先要面向全社会宣传职业卫生工作,让社会各界都了解职业卫生知识以及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的局面。再是加大对《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特别是强化对用人单位、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宣传,通过宣传让其掌握相关法律规范及其权利义务,依法控制职业危害,搞好职业病的防治,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另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职业病防治先进典型,树立样板。同时对典型违法案例进行曝光和跟踪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职业卫生工作深入开展。

3.3 从源头抓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招商引资、企业审批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职业危害问题,严格准入标准,对涉及职业危害较大、较多的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联合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对已通过审查批准的企业,督促其严格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对所用的设备和生产材料进行全面检查,严禁使用不明毒性的化学品,对没有明确名称,以代号来代替的不明毒性的化学品,一律要向供应商索取相关成分的资料,同时制订出相应的注意事项、卫生应急措施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控制职业危害。

3.4 明确部门职责,理顺监管体制

实践证明:职业卫生管理落实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监管,只有进一步强化监管之职,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首先要明确部门职责,并建立联动机制。还要解决多头执法问题,避免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维护职业卫生法律的严肃性,确保职业卫生监管到位。

3.5 健全职业卫生监测工作机构,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监测

职业危害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若没有健全的机构和适应工作需要的工作人员,很难履行监测职能。现行体制下必须建立健全相应机构,配备懂专业、熟练掌握监测技术人员,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工健康等,按照有关规范进行监测,并建立评价制度,同时还要强化监测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监测水平,为职业卫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当前职业卫生管理现状,归纳出了职业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解决对策,对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圣庆,刚葆琪.职业卫生管理问题[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5(05):65-66.

职业危害定义篇4

今天,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职业病防治工作大会,主要目的是为了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切实做好我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认真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工作,事关广大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镇、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贯彻,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遏制职业病危害蔓延的趋势,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一是要认真组织学习、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治法》,提高全社会的职业病防治意识。提高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卫生保护的自觉性;使广大劳动者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和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坚决杜绝职业病危害转嫁现象的发生。三是要抓紧抓好对执法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培训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职业病防治业务水平,提高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的合法权益。

二、协调配合,切实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职业病防治工作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镇、各部门务必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通力协作,共同搞好我县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一)县计发局要牵头制定我县职业病防治规划,并将其纳入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组织实施。

(二)各镇政府要督促用人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制定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度和技术措施,认真履行职业病防治义务。

(三)县城建局等建设项目审批管理部门在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进行审批时,要与卫生行政部门紧密配合,搞好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工作,要求建设单位将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经费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要求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四)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依法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工伤保险等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督促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履行工伤保险纳费义务。

(五)县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对经卫生部门诊断为职业病的职工进行职业病伤残等级鉴定,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六)县安监局要加大对与职业病有关的重大安全事故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职业病危害隐患,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与职业病有关的卫生安全事故,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处理。

(七)县总工会要将职业病防治作为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的一件大事来抓,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按照《工会法》的要求,依法行使群众监督职能,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纠正。

(八)县卫生局要加强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加强沟通联系,依法开展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审核、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卫生审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竣工验收等工作。

三、强化管理,依法履行卫生监督职责

县卫生局要加强卫生执法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要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高质量、高效率地指导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职业危害定义篇5

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中(GB/t28001-200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是最重要的条款,它是企业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开端,直接影响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设立、管理方案的制定、运行控制程序的内容、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监视和测量的项目,在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职业安全健康危险和危害呢?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危害辨识就是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做了明确的界定,要求对危害的辨识要充分,包括组织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同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的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种时态,以及兼顾七种风险因素类型进行辨识;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合理性也作了规定:

1、依据用人单位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保证该方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2、确定风险级别。

3、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4、为确定设备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和建立运行控制,提供相应信息。

5、对所需控制活动的监测提供信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6、规定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并为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

7、制定的风险控制计划就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

8、同时还应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信息。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控制过程是,通过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措施达到对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在没有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前,我们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的认识和理解是初浅的,单一的。如果说过去我们进行过有害因素的识别的话,那就是在职工中进行了“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三不伤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员工根据自己所从事岗位工作的性质、特点或者具体某项作业活动,按“三不伤害”活动三个方面的要求,把自己从事某项作业活动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可能被别人伤害到的种种情况填写在个人安全防护卡上,作为安全学习的材料,且在每隔一定时期温故知新,以此时时提醒自己,在生产活动中要防止哪些伤害。这种安全防护卡,在员工劳动岗位发生变化,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补充识别,修订,使员工生产安全防范意识随着作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从而做到将事故防范于未然。

利用填写“三不伤害”安全防护卡进行危害辨识的方法:

员工填写“三不伤害”防护卡简单易行,危害认识和防范措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容易在企业基层班组运用推广。开展“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对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修订安全操作规程,防范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把这项活动放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总体来比较分析,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观点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由此也决定了它在不可承受风险的防范方面的局限性。

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比,“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上主要的不足和缺陷:

一、在充分性上考虑不全面

1、辨识者只考虑现时条件下,正常状态时的两个伤害对象的危险因素,相关的第三方危险危害没有注意到。

2、辨识者注重的是生产作业条件下的人身安全,忽略了可能造成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等其它危害因素。

3、对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危险和有害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进去。

4、对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注不够,有片面强调权利轻视义务的倾向,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保护。

二、在方法上不够合理、严谨

1、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不是按照作业活动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分析判断,而是完全由识别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出现遗漏,辨识不完整的情况。

2、有关管理部门在辨识出的诸多的危险、有害因素中,对识别的结果没有进行归类、确认,没有对风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清主要或次要,一般的和重大的危险,因此,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无法确立,采取的防范措施也仅是个体的自我防范,这样就容易忽略了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3、对识别并认识到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措施,难以监视和测量,往往到事故发生后,翻开当事人“三不伤害”防护卡才发现危害因素已经识别到了,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差。

4、因为有关方面对危害辨识没有组织进行风险评价,没有风险等级划分,也就没有具体的风险控制计划和措施,完全由员工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去防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发生。

职业危害定义篇6

[关键词]蓄电池厂;铅危害;职业健康教育

职业性铅中毒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尤其在蓄电池生产行业中发病率较高。铅能引起几乎所有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尤其是血液和神经系统[1]。本文对江阴市某蓄电池厂进行了铅危害调查,对其中185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教育和个人卫生行为干预,并对干预前后工人血铅水平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江阴市某蓄电池厂从事铅作业的工人为观察组。人数185人,其中男132人,女53人,年龄20-55岁,工龄0.5~15年。选择该厂行政、后勤营销人员等不接触铅工人为对照组,人数126人,其中男88人,女42人,年龄23-57岁,工龄1-17年。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工龄和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调查该企业的一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通风排毒设施、工人作业防护及相应的的劳动防护规章制度等;按照GBZ/t160.10-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的要求,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工作场所铅浓度;职业性健康体检按照GBZ188-2007《职业性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执行。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37-2002《职业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的原则,对185名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包括铅中毒防治知识培训、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培训及个人卫生行为干预,1年后再次测定实施干预后的血铅水平。采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工作场所铅浓度监测结果该厂主要的工艺流程是涂片、包片、烧焊和封胶等,在这些岗位共检测34个监测点,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铅尘pC-twa0.05mg/m3,,铅烟pC-twa0.03mg/m3,监测点中有24个超标,超标率为70.59%(表1)。

2.2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2.2.1体检情况观察组头晕头痛、肢端发麻、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腹部隐痛、便秘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的症状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3不同工龄工人血铅结果比较在185名作业人员中,工龄4年的有60人,其中44人血铅超标,超标率73.33%;经统计学检验,不同工龄间工人血铅超标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

与接铅工龄

2.2.4不同岗位工人血铅结果比较在185名铅作业人员中,包片岗位工人血铅超标率最高,为86.4%,其次是涂片岗位,超标率为75%,经统计学检验,不同工种间工人超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99,p

2.3各工种干预前后血铅检测结果将185名铅工作人员按工种测定干预前后的血铅,随着各工种接触铅的程度由高到低的不同,血铅超标率呈明显的下降关系,并且干预前后血铅总的超标率(≥400)比干预前显著降低,干预前后总的超标率进行X2检验,X2=34.66,p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标,尤其是包片岗位铅浓度超标明显,10个采样点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涂片岗位8个采样点中7个超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采取有效的除尘措施,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生产过程中部分生产工人不可避免的受到铅的危害,从表2可见铅作业人员血铅超标率达52.43%,以及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自觉症状。从表3可见不同接铅工龄对血铅水平也存在明显影响,接铅工龄2~4年及大于4年的两组生物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接铅

通过对该厂进行职业卫生检测和健康检查分析,发现该蓄电池厂铅污染严重,主要在涂片和包片车间,并发现疑似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及观察对象主要集中在涂片和包片车间,说明该厂存在的铅污染已对作业工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并发现生产工人普遍缺乏相应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和劳动保护意识,上岗时不带口罩和手套,在车间内饮水就餐和吸烟,使作业工人吸入的铅相应增多,发生职业中毒的几率大大增加。蓄电池厂家改善技术措施,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使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这是降低职业危害发生最好的方法,但由于经济投入大,短期内不可能所有的蓄电池厂都能做到[2]。因此现有条件下对铅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教育培训、现场指导和个人卫生行为干预亦是很有效的方法。在对该蓄电池厂实施职业健康教育和对个人卫生行为进行干预一年后,185名接触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比干预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也说明了职业健康教育和对个人卫生行为干预对预防铅中毒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为防止铅污染危害,应加强对蓄电池厂生产工艺改进,减少直接接触作业,加强通风防尘措施,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并加强管理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督促工人使用防护用品,促进良好卫生行为形成,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护[3],从而保护职工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唐国成,诸笔科.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7,6(23):898-899.

职业危害定义篇7

关键词: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对策

一、开平区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为了了解开平区工业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现状,并据此来找出存在问题和原因,寻求对策,笔者采取现场检查、查阅企业安全台账、分析企业职业危害申报表等多种形式,对开平区的301家企业,从其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职业健康检查等方面入手,对这些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企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开平区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的经济结构,职业危害因素以粉尘、高温和噪声为主,作业场所有害因素含量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很少,超标场所随处可见。

1、开平区企业基本情况

在唐山市开平区的企业中,选取其中301家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调查。301家企业主要以机械、轻工、冶金、建材、化工为主,其中:采矿业33家,制造业149家,电力3家,;建筑业6家,批发和零售业50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家,其他行业49家。

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中劳动者总人数为29797人,接触职业危害人数10342人,其中接触粉尘类的4430人,化学性危害的2208人,物理性危害3492人,放射性物质15人,其他类197人。

2、开平区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与职业人群职业生命息息相关且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业环境有害因素。包括劳动过程、生产工艺和采用的原材料及工作环境等多项有害因素。

在调查的301家企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涉及到高温、噪音、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许多企业一氧化碳、高温、粉尘等多种危害因素并存。生产性粉尘涉及12种,其中以煤尘、矽尘及其他粉尘为多见,主要存在于采矿及建筑业;生产性毒物涉及19种,主要有一氧化碳、氯气、汽油、柴油等,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和电力等行业;物理因素涉及5种,主要有高温和噪声,存在于采矿业,制造业,电力业。生产性粉尘是职业危害因素中最为突出的一项,其次为物理性危害因素。

3、企业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监护档案两大类。职业健康监护对职业病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保护从业人员相关权益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预防措施。

开平区301家工业企业的29797名在岗职工中,接触职业危害人数共计10342人,岗前体检人数6243人,在岗期间体检的为5594人,离岗体检人数1611人。301家企业中对全部工人进行上岗前检查的企业有72家,对全部工人进行岗中检查的有63家。以上数据显示出开平区的用人单位对于员工职业健康检查十分不重视,对有关的法律法规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4、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及职业病风险告知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开平区用人单位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的占61.56%,说明企业对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在提高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方面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相关知识培训,对提高其职业病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都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提高作用。

为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健康检查并告知真实的体检结果,是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的应尽的义务。用人单位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也应及时地进行公示,使劳动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及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后果及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在调查中,只有64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能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危害,大多数企业未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列出,使劳动者不能了解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等一系列内容。

5、个体防护情况

个体防护工作是安全生产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一种补充力量,还是企业经济建设根本保证。在调查的301家企业中,能够为接害人员提供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的用人单位仅有97家,由此可见,在个体防护方面,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个体防护的重要性,个体防护在预防职业病措施中是不可忽视的,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还是主要的防护手段。

二、开平区工业企业职业卫生工作对策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劳动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天字号”工程。

近年来,开平区涉及到职业危害的企业虽然没有发生群发性职业病事件,但从日常检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软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职业病隐患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消除。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开平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1、严格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

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中的重要角色,要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以此作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准绳。法律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职业危害治理和职业病防治经费,明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2、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加强政府领导。

政府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切实提升对职业卫生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卫生政策措施,把职业病防治工作和保护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纳入议事日程,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将职业病防治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切实加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职业卫生防治工作中的领导,还应该充分认识到镇政府在职业卫生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职能。

3、加强个体防护,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

为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应尽量采取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使有害因素不产生或少产生。在工作场所有毒有害因素达不到国家标准和规定的要求时,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就成为保证从业人员健康的有效手段。企业应该按规定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从业人员也有义务按要求佩戴和使用防护用品,并进行的维护。

4、督促用人单位执行职业病告知制度,加强职业健康检查

很多企业在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时,没有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对从业人员履行告知义务,安监部门在进行执法检查时,要着重对这项工作进行检查。建议劳动部门在制定制式的劳动合同时,应该将此内容充实写进劳动合同中,如实向从业人员告知。另外用人单位在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后,应该将检测结果及时、如实向从业人员公布,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也应该如实告知劳动者,避免延误职业病的诊疗。

5、加大职业卫生培训力度

职业危害定义篇8

这次全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会议是自2003年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责划入我局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局近期的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明晰思路,落实任务、推动工作,促进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的更好开展。

会议期间,大家交流了经验,研究了工作,参观了现场,取得了较大收获。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积极探索,启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

建国以来,我国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阶段:自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职业卫生监管主要由劳动部门负责;第二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将劳动部承担的职业卫生监察职能,交由卫生部承担;第三阶段:2003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对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职责进行了调整,将卫生部承担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责划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5年又明确将此项职能划归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这方面的职能划给了国家煤矿安监局。

自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能划转到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来,我们认真履职,积极探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多次召开研讨会,研究探讨如何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二是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行动。三是下发通知,对启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进行了部署。四是就职业卫生工作的具体分工,与卫生部进行了多次协商,联合下发了《关于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意见的通知》。五是与卫生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的评选活动,在全国评选出了56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

特别是总局成立后,总局党组和总局局长李毅中同志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为了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在中央编办的支持下,在安全生产协调司加挂了职业安全监督管理司(应该是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司)的牌子,成立了一个处专门负责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国家煤矿安监局将此项职能设在了事故调查司。近年来,总局(含煤监局)和各地为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又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从总局来说,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是开展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状况的调查摸底工作。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职业卫生工作开展不平衡的特点,选择典型地区,先后对福建、上海、江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河南、山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十三省(区、市)进行了实地调研,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提出了初步的工作计划,即以职业病危害申报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和执法工作。国家煤矿安监局还组织力量对十个省煤矿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和职业卫生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底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启动了法规与标准建设工作。首先,起草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暂行规定》,并多次征求了各地与有关部门的意见,目前已完成起草的所有工作,正在协调一些外部关系,待条件成熟时下发执行。其次,为了更好地指导各省(区、市)依法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总局近期制定了《关于规范安全监管部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执法活动的指导意见》,拟经总局局长办公会讨论后下发。第三,为了能够以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为切入点,全面启动全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总局正在加快《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起草工作,近期在征求各地区的意见,拟于年内实施。第四,正在启动《使用有毒物品职业安全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调研论证工作。第五,疏理了有关的职业卫生标准,为下一步修定和完善打下了基础。国家煤矿安监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察工作的指导意见》。

三是开展了培训工作。为了加强安全监管部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队伍的建设,针对安全监管部门缺乏职业卫生专业人员,不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标准等实际情况,安全监管总局先后在西安和成都举办了两期职业卫生业务培训班,200多人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职业病防治专题调研工作。为了了解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难,从体制上、机制上研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按照卫生部高强部长和总局毅中局长的指示精神,卫生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劳动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了职业病防治专题调研工作。先后对四川、上海、福建、湖南、河南、山西、重庆、浙江、广东、广西十个省(区、市)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还邀请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通过调研,总结了一些经验,尤其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协商,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五是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纳入到总局的总体工作部署中,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引导各地认真解决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和无机构、无编制、无经验等问题,抓紧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

从各地的情况看,一些地区建立机构,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积极主动向政府请示汇报,求得支持,设立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北京市安监局今年以来多次向市政府请示汇报,得到了支持。在职能划转过程中,市编办批准成立了职业卫生处,增加了7个编制,目前人员已全部到位。辽宁省沈阳市安监局在2005年8月份就成立了职业卫生处,并召开区县安监局长会议,要求各区县尽快进行工作交接并开展工作。到2005年8月末,各区县安监局全部完成了交接工作,理顺了工作关系,确定了负责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吉林省和贵州省安监局按照国家总局的模式,在协调处加挂了职业卫生处的牌子,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都设立了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煤矿职业卫生监察工作。

二是通过专项整治工作带动和促进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江苏省安监局连续两年将"作业场所高毒物品职业危害"列为安全生产八个专项整治工作之中,以整治职业危害中突出问题为重点,依法规范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管理秩序,积极探索和建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整治,落实了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使全省作业场所高毒物品职业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山东、吉林、河南等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督促引导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治理中,也把职业危害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排查治理,收到了明显效果。

三是以执法为手段,强化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山西煤监局对各类煤矿开展了职业危害的专项监察活动,促进了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江苏省泰州市安监局对有关用人单位进行作业场所职业卫生专项检查时,检查前一个月,下发文件,将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提前通知被检查单位,并在泰州市安监局网站和《泰州安全生产》杂志上进行了公示,督促有关单位做好自查。检查中,严格坚持标准,详细检查,耐心指导,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分别下发整改指令书,并对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复查后,对逾期未改的予以立案查处,有效地强化了用人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卫生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加强了整改和隐患消除工作。

四是将职业卫生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和目标考核中,推动工作的更好开展。贵州省安监局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中,同时将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了对各地(州、市)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考核之中。辽宁省沈阳市安监局会同市卫生局、总工会制定了沈阳市2006年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任务和目标,将作业现场监督检查率、职业危害申报率和职业健康体检率三大指标纳入2006年沈阳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考核指标中,同时下发了《沈阳市2006年市直管签状单位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要点》、《2006年区、县(市)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指导意见》。

五是充分发挥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相关工作。贵州省安监局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支撑服务机构,紧紧依靠贵州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为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在贵州省卫生部门的支持下,该院已获得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评价(乙级)资质、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资质、职业病诊断资质以及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目前,正在组建贵州省职业危害监管技术支撑中心,承担职业危害事故的技术检测与分析工作。湖北省武汉市安监局委托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受理全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成立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公室,由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安排8名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申报工作。江苏省丹阳市安监局充分发挥卫生部门所属的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的作用,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等进行合作,由安监局对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时提出职业危害监测要求,并开具"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通知单"一式三份,一份给企业,一份给疾控中心,一份安监局留存。疾控中心凭"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通知单"到该企业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定期(每月)报安监局,监测不合格的还须附原始检测报告和评价报告报安监局,由安监局对该单位(户)作出相应处理决定,或落实整改措施后重新监测,直至达标。

六是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为切入点,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贵州省安监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部分县已完成了申报工作,全省计划在年底完成。在申报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评价工作,要求企业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将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广东、上海、天津等省市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二、认清形势,增强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的自觉性

大家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剧增、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和监管工作不力等因素,使当前我国的职业卫生形势还相当严峻,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职业卫生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与此同时,在近年的"两会"期间,职业健康危害已成为热门话题,代表和委员在单独或联合提案及建议中,涉及到职业卫生工作的每年达十数件之多。国际舆论及iLo和wHo等联合国专门机构也早已对我国职业健康危害予以了高度关注。

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量大面广,个案层出不穷,总体底数不清。据劳动部门统计,2005年末全国就业劳动力人口超过7.58亿,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625万。在这些劳动力人口中,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因素者超过2亿,分布在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30多个行业,其中乡镇企业的务工人员数量在1.3亿以上。据卫生部统计报告,2005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收到的各类职业病报告12212例,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仅煤矿就达4153例。截至2005年底,尘肺累积病例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为470089例,煤矿占近一半。由于我国职业病统计要经过严格的诊断、鉴定程序,未进入这一正规程序的职业病患者,特别是广大的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农民工因为无知被伤害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与大量的"未报告"和"隐性"职业病例相比,"报告病例"只是"冰山一角"。个案层出不穷,但总体底数不清。

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对1326处地方国有煤矿的统计,2005年在体检率60%的情况下,新增尘肺病例近千例,尘肺病死亡110多人。

据山西省煤矿监察局2002年对大同、西山、阳泉等煤矿集团公司所属国有重点煤矿的粉尘检测表明,采煤、掘进和开拓工作面总粉尘监测点合格率仅为16.05%,呼吸性粉尘监测点合格率仅为9.87%。

四川省每年有1200多万人到东南沿海地区或煤炭生产大省打工。据该省卫生部门统计显示,近两年来他们共受理职业病诊断申请7万多起。但是,多年来到底有多少人在外打工者受到职业伤害,多少人患上了职业病而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和有效的治疗,这个底数也不清楚。

据上海和江苏两地卫生和安全监管部门分析,在当地具有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企业比例约达30%-50%。

浙江省金华市截止2004年9月底,全市累计有尘肺病、可疑尘肺病人近6000例,尘肺病平均死亡年龄为47.53岁,而全市平均寿命70.1岁,因尘肺病死亡的最小年龄为28岁。该省泰顺县400余民工于1993年北上辽宁开掘隧道,至今已有196人诊断出患矽肺病,患病比例高达50%。

江西省修水县上衫乡参加开山取石的农民工至2003年初,30岁以下年青人患矽肺病达400人,其中40人死亡。

据近期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反映,湖北省黄石市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单位809个(不含乡镇以下企业),接触职业危害为7.6万多人,目前统计的职业病人就有4300多例,其中尘肺病人3700多。

(二)职业危害正在快速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加之重视不够和防护、管理工作滞后,职业危害在一些地方正在由城市、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由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在少数地区,职业危害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其分布日益广泛,影响日益严重。

(三)我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出现停滞或滑坡的趋势。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当前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管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大部分省(区、市)职能还未调整,安全监管部门内部未建立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和明确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尚不够完善或根本未有效建立;监督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且无经验;监督、监测、管理和执法手段落后,信息渠道也不畅通;日常监管、监查和执法工作很不到位;市场准入和"三同时"门槛太低且把关不严。从用人单位的管理角度看,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职工安全与健康不重视,主体责任不落实,没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制度、措施;安全投入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防护设施简陋;安全基础管理混乱,违规建设、违规生产、违规作业问题突出,职业危害现象严重。从职业危害防治技术角度看,由于经费支持不足,全国各级各类职业危害防治科学研究机构不断萎缩,设备老化,人才流失,职业危害防治的技术和能力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看,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大量的个体、民营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入市场,由于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争相降低条件招商引资,致使企业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受不到有力的制约、监督和限制,大量未经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三同时"审查及竣工验收的企业开工投产,职业危害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从法制建设的角度看,职业卫生标准不健全、无标可依;一些单位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法律法规、无视政府监管、无视员工健康,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执法不严格、对事故查处不力等等。由于上述原因,职业危害事故不断发生。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而增强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履职,加强监管,强化执法,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更好开展。

三、提高认识,明晰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要正确理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的内涵,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是我们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基本职责。职业卫生与职业安全一样是工业化集中生产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危险性带来的问题。国外法律一般将其归类为劳动关系领域事项。由于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关系密切,具有同一性,均涉及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程度不同),各国均将其作为劳动关系中的一个特别领域,用特别法予以强行规范。

1802年英国国会颁布了《学徒健康法》,通常被认为是现代劳动法律制度诞生的标志。从法名可以看出,职业健康是其规范的重点。1906年英国颁布的《工人赔偿法》,将6种职业病纳入工伤赔偿范围,由此开创了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纳入一体化管理的历史。1970年,美国颁布了世界首部《职业安全卫生法》,并授权组建了"国家职业安全健康局"及"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1972年日本颁布了《工业安全卫生法》;1973年法国也颁布了相关法律;1974年英国颁布了《劳动安全卫生法》;1990年韩国颁布了《工业安全健康法》。

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是工业化过程中凸现出的劳动关系中的问题,关键是如何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受雇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基本权利,二者具有共性,是任何工业化国家所无法回避的普遍问题,无论其体制、法制传统存在何种差异,均采取了较为一致的办法和措施予以应对。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基本上被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强制规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过二百多年的努力,在主要发达国家,工伤事故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职业安全问题已较好得到解决,而职业健康危害、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则成为这一领域工作的重点,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使这一领域的工作越来越走向高度专业化。国外形成的防止职业健康伤害三位一体(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和精细的管理)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综合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是检查用人单位是否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是否高度重视并加强了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工作,生产设备、设施和作业人员的防护手段是否符合要求,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是否得到了保护,作业人员是否严格遵守职业危害防护和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等,从严执法,对违法违规者进行查处,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追究,从而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法定代表人责任制,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前面已经讲到,从2003年开始,国家就将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能交给了安全监管部门。尽管我国总体上实行职业卫生分别由安全监管和卫生部门进行监管的体制,但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执法,这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坚信,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加之借鉴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监管模式,我国职业卫生监管体制必将进一步理顺。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认真履行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从现在着手,从具体工作入手,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启动和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逐步扭转被动的工作局面,真正实现国务院领导同志在2004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变,把职工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

(二)要深刻认识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的重要性。由于职业健康危害的"隐蔽性"和伤害的非及时性特征,其严重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些企业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包括安全监管系统的相当一部分同志中重"红伤"、轻"白伤"的思想还很严重,职业卫生工作还未摆上重要日程,使得工作陷于被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尤其是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学习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总理在2005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包括职业卫生在内的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职业卫生工作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着眼于人的健康,立足于减少职业危害,旨在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手段。做好职业卫生工作,让所有劳动者享有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身心受到应有的关爱与保护,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所有劳动者都应该享有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所有的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都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如果我们的职业卫生工作做不好,频繁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时刻都受到损害和威胁,健康权益得不到充分维护和保证,生命与生存权得不到充分维护和保证,由此可能导致广大劳动者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特别是当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矛盾十分突出时,就有可能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影响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所以,我们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依法监督和促进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工作环境,确保安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次,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他们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应当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口健康发展也步入了重要转折期,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人们追求安全、健康、舒适工作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渴望安全、渴望健康、渴望幸福这是每一个劳动者和公民的共同愿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本。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2/3,并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202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人口将面临严重短缺。因此,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充分保护劳动力人群的健康,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位要求,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同时也有助于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把以人为本,保障人的健康特别是劳动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决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健康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更不能违背科学、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大家一定要深刻记取。

第三,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生活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大潮中。目前世界各国对企业产品质量、环保以及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某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把职业安全卫生水平纳入贸易条件,借环保、职业安全卫生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产品实施经济制裁。我国目前的职业安全卫生水平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是与韩国、新加坡等这些亚洲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我们就将长期处于落后被动地位,不但影响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直接损害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大力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工作,以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来保证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产品的综合质量,对于缩小包括职业卫生与安全在内的各个方面和领域的国际差距,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我国的国际地位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的重大意义,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总理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原则引领职业卫生工作,理清思路,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力求取得更大成效。

(三)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的基本思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安全监管总局的总体工作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理顺体制、落实职能的基础上强化教育培训、强化基层基础、强化监管执法,促进"两个负责制"和两个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和方法,推动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推进技术进步,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工作,有效遏制职业危害的蔓延。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彻底扭转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的被动局面,为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进一步稳定好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四、落实任务,扎扎实实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

通过近年来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初步明晰了工作思路,下一步就要尽快全面开展好这项工作。在此,我就做好今后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理顺体制,健全机构,认真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职能。如前所述,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是国家赋予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责。还没有划转职能的省(区、市)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卫生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尽快向政府请示,与卫生部门协调,研究解决职能划转问题。对体制不顺畅、机构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监管人员少、业务不熟悉等问题,要积极向政府反映情况,争取编办的支持,设立专门的职业卫生监管机构或设立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要认真落实并履行职责,加强领导,提上日程,并将职业卫生工作纳入当地"十一五"规划之中,尽快把工作开展起来。与此同时,要把建立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监管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选拔、调配政治素质好、热爱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熟悉相关业务的同志到职业卫生监管机构来。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不断提高监管和执法水平,以适应工作需要。

(二)正确运用现行的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大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我国目前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作为肩负执法任务的安全监管部门应该很好地贯彻实施。但我们不少同志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差距,特别是在执法主体、如何适用法律和执法管辖等方面存在诸多模糊认识,需要予以明确和澄清。总局下一步将要下发一个文件,即:《关于规范安全监管部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执法活动的指导意见》,我在此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识到安全监管部门就是执法主体。2003年10月,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15号)和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05〕11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2005〕12号)赋予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职能,即明确了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合法的相关执法主体资格与权能。国务院赋予和调整相关部门的职能的权力源于我国根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授权。《宪法》第八十九条第(三)项授权国务院"规定各部和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行政工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第三条再次明确规定:"国务院行使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职权"。可见,国务院对其所属部门的职责调整不仅源自宪法的授权,也符合法律位阶仅次于宪法的组织法的规定。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仅要明确相应职责,承接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执法权力,履行法定的义务,而且要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积极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为有效地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而努力。

其次,要正确适用法律。目前,我国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它们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相关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行政法规及各种标准等技术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具体规范大多数立足于作业场所生产过程中防控职业危害,来规范相应主体所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安全监管部门作为行政执法主体,有权适用相关规范,确保相应权利义务得到落实。到目前为止,在职业卫生方面全国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及职业卫生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等。其中《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决定了在从事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时要以其作为依据。即在从事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过程中,原则上不能适用《安全生产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实施行政处罚措施时,尤其必须以《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应规范为准绳,确定具体的处罚种类和标准,以免遭致误用法律规范,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根据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精神,部门的行政规章,是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它既具有一定的法律规范的性质,又具有政策性的特点,仅对其工作系统所管辖的具体工作事项具有规范的效力。因此,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执法活动不能以本部门以外的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的相应规范作为依据。但由有关部门代表国家的职业卫生的国家标准应该作为执法的重要依据。

总之,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执法活动中,不仅要全面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的实体规范,而且要确保一般行政程序规范得到遵守,既重实体,又重程序,做到全面依法行政,确保各类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真正得到落实。

第三,要正确把握执法管辖界限。"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政执法的管辖和工作内容。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旨在防控劳动过程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伤害,重心在作业场所。要有效地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须要采取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和管理等一系列相互衔接、协调配合的综合措施,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具体设定为用人单位所应承担的各项法定义务和劳动者享有的相应权利。监督检查这一系列的法定权利义务是否得到落实,是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执法工作的基本内容。因此,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监督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过程中,总的原则是监督和引导企业履行其各项义务,确保劳动者职业卫生(健康)权利的得到落实,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依法施行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四,要突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切实做好执法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权益。通过执法来有效促进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要搞好专项监察,重点监察、定期监察,尤其抓好煤矿、非煤矿山、石油化工、轻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管监察工作,督促企业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建立并落实好职业卫生工作责任制,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好各项从业人员的健康防护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于职业健康危害严重的行业和企业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有效查处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要认真组织调查处理,严肃事故查处,严格责任追究,以真正起到警示作用。

(三)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基层的职业卫生工作。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的主体。我国目前职业危害形势严峻,从根本上讲是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但怎么样才能推进到位?一要靠企业自觉,二要靠政府推动,三要靠机制保证。企业作为职业卫生的责任主体,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标准等,把职业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负起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职业卫生工作的领导,经常检查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预防情况,研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问题,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各级责任制。企业党委和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义务,创造性地全力做好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加大安全投入,及时排查整改和消除隐患,推进技术进步,改善作业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基础管理,全面提高防范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总之,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重心在基层,重点在企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实现"他律"向"自律"、"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真正把职业危害问题解决在企业、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现场、解决在岗位。

(四)建立并实施治本之策,推动监管监察手段和技术创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方面问题很多,职业卫生监管监察工作目前也面临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广煤矿等方面的经验,在加大投入、控制准入、联合执法、搞好保险和做好伤害赔偿等方面,努力研究建立并实施解决职业危害的治本之策,形成长效机制。要充分依靠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人员和力量,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要整合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建立相应的工作队伍,加大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技术咨询、检测检验、培训以及事故处理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并与其建立业务联系,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安全监管包括煤矿安全监察系统内部,要尽快建立一些技术支撑条件,为我们提供帮助,并将其社会化,市场化。鉴于职业卫生和职业安全在本质上的一体性,我们要通过培训业务人员,把职业卫生和职业安全结合起来,将职业卫生检查监察工作纳入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之中,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必要程序,明确工作任务,开展经常性检查和执法活动。要及时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和基层单位好的做法、好经验,推进监督检查和执法手段、方法的创新。要充分发挥有关的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主要包括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大型企业等,推动职业卫生方面技术和设备的科研、开发和应用。尤其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工作,认真解决作业场所本质安全化和监测、检验、防控等技术难点问题。

(五)以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为切入点,夯实基础,有效地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总局正在制定《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办法》,拟于年内实施。职业病危害申报有助于我们对职业危害状况有所了解,使执法能够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预防工作的开展。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将此项工作作为明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在申报中,也要突出煤矿、非煤矿山、石油化工、轻工军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把底数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工作做实。要坚持预防为主,把申报和防范工作相结合,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做好预防工作,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总局将对各地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以此来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

(六)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职业卫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做好宣传和教育培训非常重要。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把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首先,要加强对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及有关法律法规和防护知识的宣传。其次,要加强对安全监管和煤矿安全监察系统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管监察和执法水平。再次,要加强对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进行必要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使监管人员熟悉和掌握我国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做到依法行政,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劳动者知法、守法、知防、会防,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七)做好准备,逐步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工作。这项工作量大面广、要求严格,目前的基础较差,我们要先行试点,做好准备,逐步推开。要结合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摸清企业底数,然后建立相关规则,做出计划,有序地推动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工作的开展,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职业危害定义篇9

关键词:危险源识别评价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HealthSafetymanagementSystem.英文简写为“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一、oHSmS危险源评价的发展和作用

危险源的国际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oHSmS开展安全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思路是:识别、辩识系统内产品、过程、活动等存在的危险源,采用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对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等因素确定是否可接受,对其中不可接受的风险确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现有的控制措施的评价、确定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和新的控制措施,通过实施以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1.oHSmS危险源评价经历以了下发展阶段:

1)1996年,英国颁布了BS88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2)1996年,美国工业卫生协会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性文件;

3)199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草案、日本工业安全卫生协会(JiSHa)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导则》、挪威船级社(DnV)制订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4)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5)1999年10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试行标准》;2001年11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代码为GB/t28001-2001,属推荐性国家标准。

2.企业开展oHSmS标准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助于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由被动强制行为转变为主动自愿行为,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对企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将在社会上树立企业良好的品质和形象。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在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因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危险源较一般工程更多,存在的形式也很复杂。笔者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开展oHSmS标准实施的实践,总结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如下:

1.辨识危险源时必须考虑的原则。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②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③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此外危险源辨识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当工作场所发生变化(如办公地点搬迁等)设备设施(如新购进一台搅拌机)及工艺(如由原来的合成生产改为来料加工)发生改变时,都要对危险源辨识重新进行辨识。

2.识别步骤:a.工作活动分类;b.危险源辨识;c.风险评价;d.评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e.评价和确定需采取的控制措施;f.评审确定控制措施的充分性。

3.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在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识别与评价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

4.通过实践总结的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常见危险源。

通过上述原则和识别评价后,一般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企业及涉及市政基本业务的危险源笔者总结如下:

1)大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2)在实践中的表现方式:触电,如各类用电机械设备;高处坠落,如桥梁工程作业和员的挂篮;物体打击,如张拉预应力筋;机械伤害,如摊铺机运行中,攀登机械;坍塌,如土方作业时基坑支护结构雨水排泄不畅;火灾/爆炸,如土方开挖时遇到管线、煤气管道等;中毒/职业病,如沥青路面施工时未佩戴工作服、手套、鞋等劳保用品;传染病,如临时用工人员有传染病,意外伤害,如露天作业人员雷电时无防范措施;涉及不同的作业部门和岗位,因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操作中,必须严加防范。

三、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的确定

1.评价的基本要求。

根据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的特点,依据承包工程的类型、特征、规模及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辨识与各项活动有关的所有危险源,在有现有控制措施适当的情况下,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作出主观评价,判断风险是否可接受,评价和确定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包括现有措施的有效性及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的需求);针对已改进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可接受(识别出危险源,并对并对危险源逐一评价,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定义为重大危险源;)对危险源可能出现伤害的范围、性质和时效性,制定消除和控制的技术性措施,且应纳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操作规程中。同一个企业因不同的项目和区域、管理人员变化,也会引起危险源数量和内容的改变,因此企业对危险源识别应及时更新,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2.评价方法。

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

1)安全检查表法。事先将检查对象加以分解,将大系统分割成若干小的子系统,以提问或打分的形式,将检查项目列表逐项检查,避免遗漏;常使用于房地产项目建设工程正常施工阶段的常设性检查。

2)危险指数法。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常使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带来的危险源风险防范。

职业危害定义篇10

一、责任事故犯罪的客观要素之比较

作为一个类罪,责任事故犯罪的行为表现多种多样,加之各个国家的立法者对犯罪的认识以及惩处重点的不同,更使得其客观方面的表现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法国刑法中,依照危害结果的样态,责任事故犯罪分散规定在轻罪和违警罪中,综合这些规定,责任事故犯罪的行为类型可以概括如下:其一,因未履行法律或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与审慎义务,造成他人死亡的行为。其二,因未履行法律或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与审慎义务,致他人在超过3个月时间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行为。其三,蓄意不履行法律或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与审慎义务,致他人在3个月或3个月时间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行为。其四,显然蓄意违反法律或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或审慎之特别义务,直接致他人面临死亡或足以造成身体毁伤或永久性疾病的紧迫之危险的行为。其五,由于不履行法律或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与审慎义务引起爆炸或火灾,致使属于他人的财产受到非故意毁坏、破坏或损坏的行为。其六,因违反法律或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与审慎义务,伤害他人身体但未造成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果的行为。

日本刑法规定了三种业务过失犯罪,对于这三种犯罪,刑法设定了不同的构成要求,其行为类型可以概括为:其一,懈怠业务上的注意,失火烧毁第108条规定之物或者属于他人所有的第109条[2]规定之物的行为。其二,懈怠业务上的注意,失火烧毁属于自己所有的第109条规定之物或者第110条[3]规定之物,因而发生公共危险的行为。其三,懈怠业务上的注意,以使火药、锅炉或者其他有可能爆炸的物品破裂的方法,损坏第108条规定之物或者属于他人所有的第109条规定之物的行为。其四,懈怠业务上的注意,以使火药、锅炉或者其他有可能爆炸的物品破裂的方法,损坏属于自己所有的第109条规定之物或者第110条规定之物,因而发生公共危险的行为。其五,懈怠业务上必要的注意,因而致人死伤的行为。

根据俄罗斯刑法的规定,责任事故犯罪的行为类型有:其一,因不适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其二,因不适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过失严重损害他人健康或者中等严重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其三,对遵守劳动保护规则负有责任的人,违反技术安全规则或其他劳动保护规则,过失给他人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中等严重损害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其四,在原子能工程的布局、设计、建设和利用方面违反安全规则,可能引起人员死亡或者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或者过失致人死亡,造成周围环境放射性污染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五,违反采矿、建筑或其他工程的安全规则,过失造成严重损害或中等严重损害人员健康,或者过失致人死亡或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其六,违反有爆炸危险的工程或有爆炸危险的车间中的安全规则,可能造成人员死亡或其他严重后果,或者过失造成人员死亡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七,违反爆炸物品、易燃物品和焰火制品的登记、保管、运输和使用规则,以及通过邮局或当作行李寄送这些物品,并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其八,负有消防安全规则责任的人员违反消防安全规则,并由于过失造成人员健康的严重损害或中等严重损害,或者过失致人死亡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责任事故犯罪的行为类型有:其一,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二,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其三,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其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其五,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行为。其六,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对责任事故犯罪的规定有共同之处:其一,责任事故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违反了特定的义务;其二,成立责任事故犯罪,要以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为要件。下面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特定的义务要素

如前所述,责任事故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而且也要求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违反了特定的义务,因此,行为人所实施的导致严重结果发生的行为是否违反了特定的义务要求,是其能否成立责任事故犯罪的关键条件之一。

在法国刑法中,大约规定了8种责任事故犯罪,在这8种责任事故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设计中,无一例外地要求行为人违反了法律或条例强制规定的安全与审慎义务。因此,是否违反这种义务,是区分业务过失犯罪与普通过失犯罪的关键。

在日本刑法中,责任事故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违反了从事业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特定注意义务。如果危害结果的产生并非行为人违反特定义务的行为所致,那么,不能成立业务过失犯罪。何谓“业务”,判例认为,业务是指人基于社会生活上的地位反复继续实行的行为,并且是有可能对他人生命身体等加以危害的行为,至于行为的目的是否在于由此得到收入或满足其他欲望,则在所不问。[4]据此,所谓的业务,具有以下的特征:其一,持续性。即业务是一种经常反复实施的特定活动。只要行为人基于社会生活上的地位,持续反复地从事某种事务,这种事务就可以认定为业务。如果是偶尔为之,无持续反复的意思或实际行为,则不能认定为业务。同时,无论是否有报酬,只要属于反复从事的事务,都有可能认定为业务。其二,危险性。即行为人从事的事务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只有这样的业务,才有必要在刑法中加以规定,以体现出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的区别,并予以不同的处罚。

在日本刑法中,责任事故犯罪的构成要件笼统地使用了业务上的注意义务的字眼,而没有依据业务注意义务来源的种类来设定其构成要件。那么,业务上注意义务的根据又何在呢?当然,首先大都要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寻找。习惯能否成为这种注意义务的根据呢?西原春夫教授认为,对于导致犯罪事实发生的过失态度在法律上完全类型化是不可能的,是否具有注意义务和注意义务的范围最终还是根据一般的道义习惯等社会规范来认定。[5]大塚仁教授也认为,以习惯和条理为根据论定注意义务,就是要考虑在具体社会中遇到某具体事态的人进行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必要的、相当的,必须从这种观点,进行合理的判断……对法律没有特别了解的人,也自然应该懂得,按照社会常识,在实施具体行为的时候,自己该作出怎样的注意,所以,以习惯和条理为根据的注意义务,能够与依照社会常识所认识的注意义务相一致。在德意志正在被使用的“社会生活上必要的注意”(im Verkehr erforderliche Sorgfalt)的观念明显地表明了这种关系。[6]由此可见,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从习惯中寻找特定注意义务的根据。

考察俄罗斯刑法的规定,业务注意义务的来源可以概括为:其一,劳动保护规则;其二,原子能工程安全规则;其三,有爆炸危险工程中的安全规则;其四,爆炸物品、易燃物品和焰火制品的登记、保管、运输和使用规则;其五,消防安全规则。除此之外,俄罗斯刑法还规定了作为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严重损害他人健康或中等严重损害他人健康罪之加重情节的业务过失犯罪行为。这一规定适用的条件是行为人没有适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所谓没有适当履行自己的职责,是指完全或部分不符合正式的要求、规定或规则。具体职责的内容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加以确定。[7]可见,在俄罗斯刑法中,责任事故犯罪的成立必然要求行为人违反了自己的职责或某种规则。而所谓的职责,必然是与一定的职业并最终与相关法律的规定联系在一起的。所谓规则,按照《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的解释,也必然属于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8]

在中国刑法关于责任事故犯罪的构成要件中,大都规定了犯罪的成立要以行为人违反规章制度或国家规定等为要件。具体而言,不同的犯罪有着不同的要求。在重大责任事故罪中,单位职工违反规章制度是犯罪成立的前提;在危险物品肇事罪中,要求行为人必须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成立以违反国家规定为要件;在消防责任事故罪中,则以违反消防管理法规为要件。如何理解责任事故犯罪罪状的空白部分呢?所谓规章制度,按照刑法学界的通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其一,国家颁布的各种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其二,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上级管理机关制定的反映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工艺技术、生产操作、技术监督、劳动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程、规则、章程、条例、办法和制度。其三,虽无明文规定,但却反映了生产、科研、设计、施工中安全操作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在实践中为职工所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操作习惯和惯例等。[9]所谓违反国家规定,根据刑法第96条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决定和命令。简而言之,就是指违反了国家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对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来说,所谓违反国家规定就是指违反国家为保障生产作业安全而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就危险物品肇事罪而言,所谓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国家为保障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安全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就工程重大责任事故罪而言,所谓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了国家为保证工程质量而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就消防责任事故罪来说,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违反了消防方面的管理法规。由此可见,在中国刑法和理论中,除了重大责任事故罪允许操作惯例等非规范性的规定作为补充规范以外,作为责任事故犯罪空白部分的填充依据都在于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然而,在中国刑法学界,对单位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惯例可以成为特定注意义务的根据,有的学者并不以为然,认为,“离开法律规范所明示或暗含的要求以及行为人自身原因产生的义务来设定人在危险发生前的注意义务,有扩大过失犯罪法条适用范围之虞……以行为人行为时尚未明确认识到的要求来确定其注意义务进而论其刑事责任,是缺乏合理性的。”“法律上的责任特别是刑事责任必须以事前设定的法律规范(罪刑法定)为前提,不能以不甚明确的、有待论证的规则来追究人的刑事责任。并且,习惯、常识以及道德规则,不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不能以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它被遵守。这可以说是公认的法学原理。既然如此,当基于没有遵守这类规范所要求的注意义务而在没有犯罪意图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发生了危害结果时,便以过失追究其刑事责任,很难说不是一种结果责任。因此……过失的注意义务,应当严格地以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的要求为依据。行为人没有违反法律要求的和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注意义务,就不存在过失心理。”[10]我们赞成这种观点,因为,相对于法律规范,操作惯例具有不明确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它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因此,当对所谓的操作惯例发生认识上的分歧时,应以谁的认识为标准来判断?即便可依司法人员的认识为准加以判断,那么这种认识是否就绝对恰当?基于这种认识,将操作惯例作为注意义务的根据蕴含着罪刑擅断的危险,有不恰当扩大责任事故犯罪成立范围之虞。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能否成为注意义务的根据,对此,我们亦持否定态度。因为,如果认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可以成为特定注意义务的根据,那么实际上等于说单位的规章制度具有填补空白犯罪构成的作用。这严重地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单位的规章制度在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注意义务时没有任何作用呢?也不是。如果单位的规章制度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时,即规章制度与法律规范的精神相一致时,行为人是否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可以作为认定其是否违反特定注意义务的参考。

(二)危害结果的样态

各国刑法立法例,均以处罚故意犯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为例外。例如,日本刑法第38条规定,没有犯罪故意的行为,不处罚,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不在此限。德国刑法第15条规定,本法只处罚故意行为,但明文规定处罚过失行为的除外。中国刑法第15条第2款也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些规定表明,各国刑法对于过失危害行为的归罪范围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考察中外刑法关于过失犯罪的规定,这种限制却往往表现在过失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上,即过失犯罪要以行为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为要件。

作为一种过失犯罪,责任事故犯罪的成立也以一定的危害结果的产生为要件。在法国刑法中,责任事故犯罪的危害结果主要包括:其一,他人死亡的结果;其二,他人伤害的结果。依据犯罪的危害程度,法国刑法把这种结果又分为:1.在超过3个月的时间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伤害;2.在3个月以内的时间里完全丧失工作能力;3.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伤害。其三,引发了致人死亡或者伤害的即发危险;其四,他人财产受到损失。

在日本刑法中,业务过失致死伤罪属于侵害人身的犯罪,因此,其构成要件的结果是致人死伤。而业务失火罪和业务爆炸罪属于公共危险的犯罪,因此,其构成要件的结果是公共危险。在日本刑法理论中,所谓的危险有具体危险和抽象危险之分。对于前者,有无危险状态需要法官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具体的判断;对于后者,有无危险则是由立法者加以判断的,也就是说,抽象的危险不需要法官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判断。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这种行为,就可以认定有这种危险的存在。就业务失火罪和业务爆炸罪来说,根据行为对象的不同,立法上规定了不同的构成这两种犯罪所要求的危险形态。如果失火或爆炸行为针对的是刑法第108条规定之物或者属于他人所有的第109条规定之物的,不要求法官具体地考察有无危险,即可构成这两种犯罪。如果行为针对的是自己所有的第109条规定之物或者第110条规定之物的,则要求法官具体地考察有无危险。简而言之,第一种情况规定了抽象的危险,而第二种情况则规定了具体的危险。

在俄罗斯刑法中,责任事故犯罪的危害结果可以分为:其一,实害结果。实害结果主要表现为,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严重损害或中等严重损害他人健康的结果以及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其二,危险结果。危险结果主要表现为,可能造成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的结果或可能造成其他严重的后果。对于有的犯罪来说,其成立要求行为造成实害结果。例如,刑法第109条第2款规定,因不适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过失致人死亡,以及过失造成二人以上死亡的,处5年以下的限制自由或5年以下的剥夺自由,并处或不并处3年以下的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刑法第219条规定,负有遵守消防安全规则责任的人员违反消防安全规则,并由于过失造成人员健康的严重损害或中等严重损害的,处数额为最低劳动报酬100倍至200倍或被判刑人1个月至2个月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金,或处3年以下限制自由,并处或不并处3年以下的剥夺担任一定的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而对于有的犯罪来说,其成立则仅要求行为有可能造成严重结果的发生即可。例如,刑法第215条第1款规定,在原子能工程的布局、设计、建设和利用方面违反安全规则,如果可能引起人员死亡或者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的,处数额为最低劳动报酬200倍至500倍或被判刑人2个月至5个月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金,或处3年以下的限制自由,或处3年以下的剥夺自由,并处或不并处3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刑法第217条第1款规定,违反有爆炸危险的工程或有爆炸危险的车间中的安全规则,如果可能造成人员死亡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处数额为最低劳动报酬100倍至200倍或被判刑人1个月至2个月的工资或其他收入的罚金,或处3年以下的限制自由,或处2年以下的剥夺自由,并处或不并处3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还有的犯罪没有规定具体的危害结果,而是笼统地规定只要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即可成立该种犯罪。例如刑法第218条规定,违反爆炸物品、易燃物品和焰火制品的登记、保管、运输和使用规则,以及通过邮局或当作行李寄送这些物品,并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年以上5年以下的剥夺自由。何谓严重后果,按照《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的解释,是指爆炸、火灾、一人或数人死亡、造成人员健康的严重损害或中等严重损害,造成巨额物质损失,使交通运行长时间中断、使组织、企业的工作受到重大破坏等。[11]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刑法中,对于某种责任事故犯罪的基本构成而言,由于过失行为造成财产损失的,不会构成该种犯罪。例如根据刑法第216条规定,违反采矿、建筑或其他工程的安全规则,如果过失造成严重损害或中等严重损害人员健康的,构成违反采矿、建筑或其他工程的安全规则罪。然而,对于这种犯罪的加重构成来说,如果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的,则可以构成该种犯罪。例如第216条第2款规定,上述行为,过失致人死亡或引起其他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下的限制自由刑,或处10年以下的剥夺自由,并处或不并处3年以下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这里的“严重后果”,是指造成巨额物质损失、对环境造成重大的损失等等。[12]由此可见,如果行为造成非巨额但又属于重大的物质损失的,不会构成该犯罪。

与俄罗斯刑法的规定不同,中国刑法关于责任事故犯罪的规定,都要求行为导致严重的危害结果的产生。换言之,中国刑法没有规定责任事故犯罪的危险犯。考察责任事故犯罪所要求的危害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有的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如,刑法第134条和第135条的规定;其二,有的犯罪成立,要求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至于什么样的后果,在刑法中没有具体的规定。如,刑法第136条和刑法第139条的规定;其三,有的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至于何谓安全事故,什么样的事故才属于重大,在刑法中没有具体的规定。如,刑法第137条的规定。其四,有的犯罪的成立,要求行为造成了重大的伤亡事故,如果行为仅仅造成财产损失的,不会构成这种犯罪。如,刑法第138条的规定。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刑法在以下的方面存在差异:其一,与法国刑法的规定相比,中国刑法关于责任事故犯罪的危害结果的规定概括笼统,而法国刑法的规定则相对较为具体细密。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相对法国刑法的规定而言,中国刑法关于危害结果的规定在目前的罪刑规范架构下仍是较为合理的。因为,责任事故犯罪的本质在于,这种行为的实施危害了公共的安全,所谓的公共安全,就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安全,因此,责任事故犯罪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是较多的人员伤亡或者是重大的财产损失。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危害结果不仅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同时还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基于此,中国刑法关于责任事故犯罪所要求的危害结果的规定不仅体现了这类犯罪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与罪刑规范的设置现状是相协调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刑法的这种规定可以避免司法实践中认定罪数的麻烦。例如,某一行为既造成了人员伤亡,又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的,根据法国刑法的规定,需要借助想象竞合犯的理论加以解决,而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则不需要借助这个理论就可以较为圆满地解决。其二,中国刑法没有规定责任事故犯罪的危险犯,而法国、日本和俄罗斯则规定了过失的危险犯。然而,责任事故犯罪应否规定危险的构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二、责任事故犯罪主体之比较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刑事责任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法人组织没有意识,缺乏犯罪所要求的犯罪意思。同时,从业人员的不法行为是法人目的之外的东西,不能将其归于法人组织本身。[13] 因此,刑事责任只能施加于具有犯罪意思的自然人,而没有犯罪意思的单位是不能承担刑事责任的。[14]

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法人的数量日益剧增,其力量也日渐强大起来。于是,随着垄断和竞争的加剧,在法人决策机构或决策人物的操纵之下以法人名义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情况不断出现并日显突出,这些行为严重地侵害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从而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于是,它们相继通过立法设置单位刑事责任的方式试图对单位犯罪予以遏制。自此以后,刑事责任主体单一化的格局被打破了,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并存的局面和发展态势正在逐步形成和加强。

就责任事故犯罪的主体而言,有的国家刑法规定自然人和法人都可以构成并应依法负刑事责任,有的国家规定部分责任事故犯罪可以由单位构成,而有的国家刑法则不承认法人的犯罪主体地位。

(一)自然人犯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