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1:57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1

摘要:目前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教学法没有和大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有效的结合。大学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表现为个体与群体不断契合,所以英语教学必须重视群体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大学生性格特征;自我认知;英语团队

英语教学法历史悠久,教育者在探索教学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流派。这些教学法在促进英语教学上显示出了各自的优势,但每种教学法在运用中都存在不足,这些不足造成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大学生是一个有着特定性格特征的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英语持敷衍、厌烦甚至抵制态度,原因一方面在于教材和课程设置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注重把英语教学法与大学生特定的群体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因此,笔者在梳理英语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提出了实施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英语教学法

现代英语教学法按其基本特征分可分为行为强化型、学习认知型、功能实践型和综合型四类。

(一)行为强化型

行为强化型教学法主要借助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理论,认为英语的学习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强化――内化”的过程。这种教学法主张用灵活有效的语言形式对教学对象进行刺激,并借助听觉和视觉等外部场景进行强化,从而使教学对象达到内化并掌握英语语言的目的。较早的行为强化型教学法强调对语言的行为模仿,而对语言中的语法和结构则相对忽视。

(二)学习认知型

认知是心理学术语,指个体理解他人并做出相应行为调整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认知的主要对象是英语语言本身。学习认知型教学法强调个体智力的发挥,认为个体必须先对语言进行理解,然后才能对其进行运用。这种教学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并且反对行为强化型教学法提倡的反复操练的做法。学习认知型教学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活动,学习语言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对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语法进行比较,主张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功能实践型

功能实践型教学法强调学以致用,主张让个体在实践运用中掌握语言。该教学法以功能交际法为主要代表。功能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基本教学单位是话语。话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家的著作中,随后被引入人类学、文化分析和群体分析等领域。在一般意义上,话语可以理解为通过语言所表达的一种活动,它代表了行动者本人的权力和各种社会规范的集合。在英语学习中,话语权的最佳表达是个体能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与他人进行互动。受社会科学的影响,功能交际法也借用了话语一词的核心思想,在实践上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不苛求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除了某些重大错误”,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从而达到掌握英语话语权的目的。

(四)综合型

综合型教学法以里查兹的循序直接法为主要代表。从发展时间上看,该教学法并不是对前三种教学法的一种综合,而是依据学习英语语言所遵循的规律发展起来的。简要地说,这种教学法主张分阶段有计划地学习英语,其前提是必须对英语语言本身进行科学地分析。综合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奥格登提出的基本英语(Basicenglish)一词。1930年奥格登出版的《基本英语--规则和语法的一般约定》一书中,他认为学习英语语言需要7年的时间,而学习基本英语只需要7星期。他认为,只要学习者掌握了基本英语,就能很容易地掌握英语语言。他的这一思想至今仍为许多英语教学机构所采用。奥格登之后,里查兹在其基础上提出更为综合的循序直接教学法。里查兹的教学法主要包括“1.两步走的教学思想:学生先在基本教程范围内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然后再进一步扩展词汇和语法;2.直接学习英语:主张学生在大量接触英语过程中养成英语习惯;3.循序教学:英语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必须严格按这个顺序进行教学;4.句子情景法:强调在情景中学习英语,特别是英语句子;5.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对比和反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灵活地运用英语。”

以上四类教学法构成了当今主流英语教学法的基础。从类型上讲,四类教学法都是依据英语语言的本质特征和学习规律而提出的,其中虽有部分涉及到学习者的性格特征,但绝大部分都是强调英语语言的本质特征而不是学习者的特征。笔者认为,任何教学法必须和学习者的性格特征进行有效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法必须切合学习者的特征、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才能调动起学习者的兴趣。所以,在决定实施某种教学法之前,我们应该对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及其本质

总的来讲,国内有关大学生性格特征的观点多持一种“矛盾调适论”的取向:认为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受外在环境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独立人格发展的需求,二者在现实中表现为矛盾的状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大学生总是在调适自己的性格特征。这种调适取决于社会变迁的动态性和大学生性格发展的稳定性之间的博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寻求自我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性格中的自我性(个性)同样表现为一种矛盾和调适的过程。按有关学者的观点,大学生自我性的矛盾与调适表现在:“1.注重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2.渴望独立和依旧依赖的矛盾心理;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4.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5.心理水平与心理倾向的双重性。”

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本质上是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按照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观点,一个社会的现代性特征越明显,社会成员对自我认知的需求越强烈。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外在表现为大学生不断适应社会多元文化的过程,内在机制上又遵循社会认知的一般过程。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人的自我认知遵循“分类――比较――强化”三个过程,个体首先对自我的特征进行分类,然后依据这些分类和比较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最后在不断的比较和互动中强化对群体的归属感,这一过程就行成了个体的社会认知。可见,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群体的作用。群体不仅为个体提供的必要的特征参照系,而且是个体自我特征不断完善的动力因素,个体在不断寻求与特定群体的协调和统一。

三、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对英语教学法的启示

目前各教学机构所采用的教学法中,绝大多数仍然将学生置于客体位置,这类型的英语教学法在施教过程中,首先考虑教材和相关设备所能提供的功能,其次才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现有的教材和设备中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就被置于次要位置,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就是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厌倦和敷衍。当然,也有部分教学机构采用自主式教学法。理论上讲,自主式学习是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也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法。但是,自主式教学法容易受学生个体情绪、教学环境的干扰,并且有严格实施的对象,需要长期的实施,在具体教学中,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容易达到。因此,需要找出一种适用性更广的教学法。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征与英语教学法的关系给教学工作者的启示在于要注重群体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这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适合的群体中,通过对群体的激励达到对具体学生的激励。在具体操作上,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团队学习比个人学习更有效。把个人放到特定的团队中,采用灵活、综合的教学法,给团队具体的学习任务。让个人在团队学习中不断训练英语的语言思维和表达。

(二)注重团体文化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在团队(群体)中才可能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而团队(群体)对个人有效的影响方式是文化。文化包括特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等。在英语教学中,只要团队文化是有利于英语学习并且不危害他人的,都应该加以利用。

(三)注重发掘和培养英语团队。团队可以是一个兴趣小组,也可以是一个任务小组,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发掘和培养可能的团队。目前多数教学机构以班级为基本教学单位实施英语教学,班级人数多在30至60人,没有形成特定的团队。原因主要是教师想强调自己在教学中的权威,认为学生团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在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学中,学生团队同样也难以形成。因为教师认为小班级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团队,没有必要再形成新的团队进行教学。这两种观点都是需要纠正的。团队的形成是以固定的文化而非固定的人数为特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团队文化,多元的文化能够有效契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选华:《大学生心理学基础》,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曹新平:《英语教学法的主要学派》,《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3]邓鹏:《现代英语教学法流派简介》,《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6期。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2

关键词:历史阶段历史阶段特征教学

所谓历史阶段就是人们根据一定标准对历史发展进程所划分的段落,以便于人们对历史发展过程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它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或民族运动、对外关系或国际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

实施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教学是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如何实施阶段特征的教学,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一、明确历史阶段划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1、明确阶段划分标准。历史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每一个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都可以视为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被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小阶段。教师在讲述某个历史发展过程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教材是怎样划分历史阶段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历史研究中关于历史阶段划分的标准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对历史发展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划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从不同角度进行历史阶段划分。总的来说,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标准和综合标准。

单一标准是指以一种因素为依据来划分历史阶段。综合标准是指综合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划分历史阶段。无论哪种标准,只要运用准确,都可以达到正确划分历史阶段的目的。在运用历史阶段和阶段特征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所采用的划分标准。

2、突出标志性事件。当历史过程发生质变时,往往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事件,从而使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些重大历史转折事件一般都能看作历史阶段划分的标志。确定了标志性事件,就自然而然的划分出一个历史阶段,同时也确定了这个历史阶段的起止时间。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时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不止是一件,而是多件。例如,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就是以1500年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事件为标志的。

3、注意阶段间的联系,构成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进行历史阶段划分,绝对不是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割裂开来。正好相反,划分历史阶段,目的就是要将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简单化,通过阶段间的联系,使人们对历史发展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另外,虽然将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但必然有一条线索将各个阶段贯穿起来,由此可以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清晰认识。

二、揭示历史阶段特征。

使学生明确历史阶段的划分,只是进行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揭示历史阶段特征,探索历史发展规律。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时,要注意那几点呢?

1、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依据。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本身已经体现了历史阶段特征:新课标教材的专题式内容安排体现了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例如,必修课程《历史i》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模块的前五个专题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②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③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④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⑤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所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特征”。

2、引导学生以不同尺度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1)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即是其历史阶段特征。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即某个历史阶段独有的历史现象。这是最容易得出历史阶段特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

(2)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矛盾概括历史阶段特征。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矛盾可以看作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的切入点。

(3)先细化具体特征,再概括阶段总特征。揭示历史阶段的特征,可以先从不同角度揭示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特征,然后再总括起来,揭示其总特征。

3、活化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

在向学生揭示了历史阶段特征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仍然是机械的、静止的,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教师应该加大思维力度,对历史阶段特征进行动态的分析。

(1)探索历史阶段特征形成的原因。历史阶段特征的形成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对阶段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是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教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历史阶段特征是一个历史的存在,超越一定的时代,阶段特征便因社会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不复成为阶段特征了。但这并不是说阶段特征突然消失了,它仍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后来的历史阶段中。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①历史阶段特征被淡化。这是指时过境迁,本阶段特征逐渐以一种非特征的形式继续存在于后来的历史阶段中。

②历史阶段特征被异化。这是指进入新阶段后,上一阶段的特征仍然有名无实地存在。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过程生成;矩阵对角化;研究性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1-03

研究性学习不愧为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很难广泛实施。因此退一步思考:参照研究性学习方法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即可能克服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实际困难。所以本文基于“过程生成”教学理念,以高等数学为例,探讨研究性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设计。

一、“过程生成”理念

基于过程哲学思想,参照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笔者提出“过程生成”教学理念。

教学是动态的知识生成过程。该过程始于某种背景,在思想、情操的层层支配下,激发对学习目标的步步追求,从而诱导已有知识、技能、方法的循循摄入,形成流变与合生:创造新知识、练就新技能、获得新方法、增长新智慧、形成价值观、积聚创造能量。过程生成并非是过程与生成的简单叠加,而是强调在过程中生成。因为对教学而言,有过程未必有生成,有生成未必有良好的过程。同时过程是基础,生成是创造,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过程生成教学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思想观念,以波兰尼的意会哲学为认知方法,以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为基本要求,以知识在过程中生成为基本策略,以整体性(反对片面认知)、连续性(反对支离破碎)、摄入性(反对强加于人)、生成性(反对简单注入)为基本原则。

二、研究性教学述说

关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为数不少,但有的等同于研究性学习,有的则是探究式教学,等等,尚无定论。笔者的观点是移植研究性学习到研究性教学。因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实施的一般步骤是: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所以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展示针对学习内容而提出课题、研究课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施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课题拟定方案搜集资料探究论证总结应用。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研究性教学,亦即是在“过程生成”理念指导下实施研究性教学。

三、案例设计

基于张禾瑞、郝鈵新的《高等代数》教材,设计线性变换对角化问题的研究性教学案例如下:

1.提出课题。我们已知:若V是数域F上的n维向量空间,σ∈L(V),{α1,L,αn}是V的一个基,σ关于此基的矩阵为a,则?坌ξ=(α1,L,αn)x∈V((X=x1,L,xn)t)σ(ξ)关于{α1,L,αn}的坐标是aX,可见σ(ξ)坐标计算的复杂度完全取决于a,于是就希望:找到v的一个基,使得σ关于此基的矩阵最为简单。

2.拟定方案。首先确定具体目标:因为对角形矩阵最简单,所以希望σ关于某基的矩阵为对角形,不过遗憾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分析略)。于是有两种选择:一是寻求能是对角形的条件,二是因为对角形矩阵是准对角形矩阵的特例,所以先以准对角形为目标,得到结论后再研究特殊情况,当然选择后者!其次确定研究路线:因为n维空间有无穷多个基,所以不能一一试探,于是一种可能的做法是:任取基{α1,L,αn}及相应的矩阵a,设法由{α1,L,αn}变得{β1,L,βn},使σ关于{β1,L,βn}的矩阵为准对角形。为了表述方便,对于σ∈L(V),若存在V的基使σ关于此基的矩阵是对角形(准对角形),则称σ可对角化(或可准对角形化)。这样即确定研究方案如下:对于σ∈L(V),(1)研究σ可准对角形化的条件;(2)在准对角形化的基础上研究σ可对角化的条件及方法;(3)对于不能对角化的σ,研究特殊的准对角形矩阵问题(亦即是有理标准形、若而当标准形问题,如教学计划没有要求,可请同学们自行研究)。

3.搜集资料。综括已经学过的相关的概念、结果及相互关系(略)。

4.探究论证。Ⅰ、探究σ可准对角形化的条件。欲求之,先设之,寻觅方法:设σ关于基{β1,L,βn}的矩阵为B=diag(Br,Bn-r)(其中下标表示方阵的阶数),那么由σ(β1,L,βr,βr+1,L,βn)=(β1,L,βr,βr+1,L,βn)B可得:(σ(β1),L,σ(βr))=(β1,L,βr)Br,(σ(βr+1),L,σ(βn))=(βr+1,L,βn)Bn-r由此发现,若w1=L(β1,L,βr),w2=L(βr+1,L,βn),则:(a)、σ(w1)?哿w1,σ(w2)?哿w2,具有如此性质的w1、w2保证了B是准对角形。所以应关注这样的子空间,为说话方便称具有如此性质的子空间σ为的不变子空间(或σ-子空间)。显然,如果只考虑σ在wi上的作用(为方便,称之为σ在wi上的限制,记为σ|wi),那么σ|在wi即是wi上的线性变换,且σ|在w1关于{β1,L,βr}的矩阵是Br,σ|w2关于{βr+1,L,βn}的矩阵是Bn-r。(b)、V=w1?堠w2,此条件保证w1与w2的基构成了V的基,并且σ关于此基的矩阵就是B。因此得到猜想:“若向量空间能分解为不变子空间与的直和,那么就存在的基,使得关于此基的矩阵就是”。于是深入认识不变子空间,证明猜想并予推广等,参见教材275~278进行设计处理。Ⅱ、寻求σ可对角化的条件及方法。①基本分析。据Ⅰ结论可知:σ可对角化?圳V能分解为一维σ-子空间的直和。并当V是一维σ-子空间w1、…、wn的直和时,任取wk的基{βk},则σ(βk)=λkβk且{β1,L,βn}构成V的基,于是σ关于{β1,L,βn}的矩阵是diag(λ1,L,λn)。可见具有性质σ(βk)=λkβk的基是可对角化的关键,为了方便称满足σ(ξ)=λξ的λ为σ的特征值、ξ为σ属于λ的特征向量(其中,λ∈C,ξ≠0,因为基向量不能为0)。这样又可说:σ可对角化?圳σ存在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所以研究应从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开始。②特征根与特征根向量的研究。首先应考虑是否任一线性变换存在特征根与特征向量,为此可考查已知道的线性变换(如教材255~257页之例1例8、及265页之第2题等),结果是不一定。于是即需寻求特征根与特征向量的存在条件及求法,为此任取V中向量考查,因为V是n维空间,所以V中向量都可用其基表示,任取V的基{α1,L,αn}及相应的σ的矩阵a,那么,?坌ξ∈V都存在X∈Fn,使得ξ=(α1,L,αn)X,所以,σ(ξ)=(α1,L,αn)aX,于是有:σ(ξ)=λ(ξ)?圳aX=λX?圳(λi-a)X=0,进而得:ξ是σ属于特征根λ的特征向量?圳(λi-a)X=0有非零解ξ?圳|λi-a|=0。所以:λ是σ的特征根?圳λ是|λi-a|的根;|λi-a|=0?圯σ有属于λ的特征向量,并且(λi-a)X=0的任一非零解都是σ属于λ的特征向量。也就是说可从a来求得σ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另取基{β1,L,βn}及相应的矩阵是B,是否会得到不同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分析:其一,由B:a可得fB(λ)=fa(λ),说明特征根与基的选择无关,因此即可称fa(λ)为σ的特征多项式,记fσ(λ)=fa(λ);其二,因为B:a?圳B=t-1at,于是(λi-B)X=0?圳t-1(λi-a)tX=0?圳t-1(λi-a)Y=0,说明特征向量也与基的选择无关,于是可称(λi-a)X=0的解空间为σ属于特征值λ的特征子空间,记为Vλ。为了后续研究需要深入了解特征多项式、特征根、特征向量、特征子空间(参见教材相关内容278~285)。③对角化的条件及方法研究。能求得特征根与特征向量,也就有了对角化的基础。为了寻求可对角化的具体条件和方法,假定{β1,L,βn}是σ的基,且σ(βk)=λkβk,其中λ1,L,λn中可能相同。为了寻找规律,将其进行规整:不妨设其中λ1,L,λt互不相同,且有s1个λ1,…,st个λt,s1+L+st=n,β1,L,βn那么也可相应地重新编号为β11,L,β1s■,L,βt1,L,βtst,满足σ(βkj)=λkβkj(j=1,L,sk),这样即可写出关系式:

σ(β11,L,β1s■,L,βt1,L,βtst)=(β11,L,β1s1,L,β1s■,L,βtst)

,记(*)

由(*)可见:(1)若B是σ的矩阵,则问题已经清楚,然而注意到λk是fσ(λ)的根,但fσ(λ)的根不一定在F中,所以未必有B∈mn(F),于是σ能否对角化的关键之一是σ的特征根是否都在F中(为区别称σ在F中的特征根为本征值,相应的特征向量为本征向量);(2)由σ(βkj)=λkβkj知βk1,L,βkSk∈λk但如果dimλk<sk,那么βk1,L,βkSk就不存在;(3)β11,L,βkSk,L,βt1,βkSk能否是V的基,取决于σ属于不同特征根的特征向量是否线性无关。于是应该研究以下问题:(a)属于不同特征根的特征向量是否与线性无关;(b)是否dimVλ■≤Sk(为方便称dimVλ■为λK的几何重数,而Sk为λK的代数重数);(c)猜想:σ可对角化?圳σ的特征根都在F中,且每个特征根的几何重数=代数重数。

关于(a),参照教材的定理7.6.1及推论7.6.1的证明设计研究过程288~289。

关于(b),分析dimλk:因为?坌ξ∈Vλ■?圯σ(ξ)=λKξ,所以感觉且易证Vλ■是不变子空间。鉴于不变子空间的研究经验,将Vλk的基α1,L,αS扩充为V的基,则σ关于此基的矩阵是aλKis**,所以fa(λ)=(λ-λK)sg(λ),可见λK的重数不小于s,即dimVλ■=s≤sk,即得:λK的几何重数≤λK的代数重数。

关于(c),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参见教材的相关证明291~292设计研究过程。

完善σ可对角化的理论,如教材的推论7.6.2等289。

④矩阵对角化问题。从上述讨论可见,σ对角化实质上是σ的关于某个基的矩阵的“对角化”,所以可相应地给出矩阵对角化的概念及结论(略)。

⑤结论。系统总结,给出所得知识结构图,且做综合应用练习(参见教材294~295,并补充应用例子)。

探究:限于篇幅,本文从略,参见文献。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研究性教学及基于“过程生成”理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以对角化问题为例给出了教学案例。该案例设计体现了整体性:以准对角化向下拓开而得到对角化、有理标准形、若当标准形,使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相关知识的整体脉路;体现了连续性:整个思维过程都是连续的,没有产生断层;体现了生成性:所有概念都是在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而命名的,所有结论都是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没有丝毫的注入行为;体现了摄入性:研究进程的每个环节都是思想、情感、思维、相关知识的综合演变体,其中通过相互摄入作用而形成阶段性共生,且推动研究进入下一个环节(限于篇幅不便具体分析)。总之该案例符合“过程生成”教学思想。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种研究过程,以解决因班容量大、课时紧张等客观原因而不能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矛盾。这样做尽管不是学生亲历,但只要教师处理得当,使学生与教师思维共鸣,也能使学生得到研究过程的历练,受到创造性思维的熏陶。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教学很受学生欢迎,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及创新能力,效果良好。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完全可以此为基础变形为其它教法,效果会更好。

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做了简要的介绍,希能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J/oL].2001,(2001-04-09)[2011-10-26].

[2]崔允漷,安桂清.试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3,(6):24-29.

[3]张禾瑞,郝鈵新.高等代数[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积社,杨晓鹏.高等代数典型问题精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王积社.《系统科学视阈下:对三维目标的过程化解读[J].《大家》杂志(待发表).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4

关键词:藏族舞蹈;基本特征;创新发展

藏族舞蹈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而且蕴含了藏族丰富的文化。例如,藏族人们的生活历史、性格特征、审美情感等等。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的生活气息。对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并分析它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藏族舞蹈相关概念及其分类

(1)藏族舞蹈的含义。我国民间性的舞蹈,大致可分为“谐”和“卓”两种类型。藏族舞蹈就是一种以“谐”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式的歌舞。藏族舞蹈的类型主要又分为四种,即《果谐》《果卓》《堆谐》和《谐》。后来藏族舞蹈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以及队形变换等内容。在这些新形势下,藏族舞蹈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以劳动形式展现出来的歌舞。这种劳动式的歌舞形式发展至今,已经被表演者们搬上了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历史上纪念生产劳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2)藏族舞蹈的分类。从总体上来看,藏族舞蹈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民间性舞蹈;另一类就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例如,《羌姆》,是寺院用来祭祀的舞蹈,这种类型的舞蹈就是宗教舞蹈的典型代表。这两种类型的舞蹈,有着部分共同的特性,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无论是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还是带有宗教性质的舞蹈,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并且这两种类型的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能体现出一种优美而潇洒的姿态。但是这两者类型的舞蹈又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羌姆》和《果谐》中的圆圈歌舞或者《堆谐》中的踢踏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道具的使用上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2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有位著名的藏族舞蹈家,用“颤、开、顺、左、绕”这五个字概括出了藏族舞蹈的动律以及形态特征。

(1)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征。藏族人民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地区属于一种高海拔、低氧气的环境,藏族人们在高原上生活着,就免不了要背着重物上山、下山。众所周知,背着重物上下山是需要很大的力气,时间长了,藏族人们就习惯性地膝关节发力。因此,藏族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通过膝关节有韧性、有节奏地上下颤动,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颤动感和韵律感。观众在欣赏这种形式的舞蹈时,会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一种看似不紧不慢,却又绵绵不断、有条不紊的感觉。这种一张一弛的舞蹈形式,带给人不一样的美的感受。例如,藏族人们通过脚和膝盖的迅速颤动而表演的踢踏步,在给观众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使人轻松自在,顿感身心舒畅。

(2)藏族舞蹈的基本形态特征。藏族人们在跳舞的时候,无论是落脚还是出腿动作,都以外开为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另外,除了外开美,藏族舞蹈还具有很强的协调美。例如,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藏族舞蹈的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如果不从舞蹈的审美角度出来,我们会认为同手、同脚是一种很别扭的动作,但实际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顺边的运动是藏族人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另外,在藏族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从以上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们豁达开朗以及充满自信的性格。

3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1)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的舞蹈形式不断地产生。藏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应该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因此,藏族传统舞蹈就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舞相结合,吸收现代舞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另外,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让现代舞继承藏族舞蹈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能够弥补现代舞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还可以使藏族传统舞蹈中的优秀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总之,藏族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相融合,可以帮助藏族舞蹈吸引更多现代人的眼球,从而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2)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有韵味的形式,需要审美者的关注。在当今的物质经济时代,藏族舞蹈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就一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人们的审美情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物质条件来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艺术需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场需要而忽略艺术本身的韵味,但也不能将关注的审美情感置之度外。因此,将藏族传统舞蹈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融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推动藏族传统舞蹈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大对藏族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藏族舞蹈表演出来,就需要专业的舞蹈人员,而这些高素质的舞蹈人员都需要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出来,培养这些舞蹈人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专业的舞蹈人才,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藏族舞蹈团的资金投入。其次,要扩大藏族舞蹈的影响力。例如,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藏族舞蹈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将藏族舞蹈教授给学生。

(2)借助各种媒介,加强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藏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藏民族人们生产劳动的智慧结晶。藏族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传承藏民族的文化。与汉族舞蹈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相比,藏族舞蹈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象征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藏族舞蹈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影响力,让藏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例如,借助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5结语

藏族舞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中,感受到藏民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推动藏族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舞蹈文化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婕.藏舞中膝关节发力特征及带来的舞蹈韵律探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48149.

[2]宋瑞江.从《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现代特征[J].艺术教育,2009(03):97.

[3]尕藏.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屈伸动律”形成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0(02):4748.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5

摘要:随着网络的应用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它以学习者为主体,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在网上学习,并可以充分、自由地利用教育资源,为今天所提倡的终生教育、终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由于我国远程教育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问题。本文主要就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学设计中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堂教学

第一章: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了一套很完善的理论体系。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分析并通过上述很系统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确定学习者的特征。可以做到比较客观和准确。因此它的一些经验和结论可以,并且非常应该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作为基础和借鉴。

第二章:现代远程教育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逐渐被重视。网络的发展为其推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基础和条件,使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成为当今风行一时的新理论。尤其是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更是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2.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根据已有认知结构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由此可见,学习者自己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楚认识和学习者主动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主要由教师单方面主动来进行,学生几乎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这个关乎他们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教学设计中来。所以我有一个构想:更加强调学习者自己主动对自身特征的分析,发挥其主动性,同时结合教师的分析和指导,并且要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和强调,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2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2.2.1让学生自己主动对自身知识基础进行分析了解与分类

首先,要以教师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特征成功分析的经验作为蓝本,以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为主要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将学习者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将这种分类方式制作成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独立使用的分析分类软件,让学生可以自己对自己进行分类。

其次,按照这些分类的类别确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教学起点,并且针对不同类型进行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将教学内容制作成适合远程教学的课件。

再次,关于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上述步骤方面,有的学者提出了很好的设想。不仅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分析,还包括可以具体量化学习者认知能力的软件制作构想。其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知识基础的软件制作并不难,主要应该注意的是软件应该尽量作得生动有趣,避免呆板的检测,并且应该经常对学习者进行鼓励和赞扬,并用学生希望学习的更高级的内容、境界和一些语言来激励学生。在确定学习者认知能力方面,他提出的思路是通过计算机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量化之后,根据其水平在知识库选择适合的知识进行教学。指出他的强项与弱项,提出要求并在每次课后结合所学内容自动给出相应难度的巩固提高训练。让学习者通过自己主动学习训练来达到下一次课的要求,而不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认知能力而改变教学策略。

2.2.2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和分类

学习风格是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学习风格包括学习者在知觉反应方面的差异;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如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沉思型和冲动型;某些个性意识倾向性因素,如控制点、焦虑水平;生理类型的差异,如左右脑功能优势等。不同学习风格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把这几种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课件安置于第一级分类的各级之下,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风格的课件进行学习。这里要求各种不同风格的课件之间以及不同知识基础级别下的课件之间可以有横向和纵向的相互转换,以便学习者选择和调整进度。同时还要设立反馈机制,不断对各级分类进行改进。

第三章:心得体会

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学生最终的效果。但是关于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讨论和分析,现在国内的文章还很少见。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根据自己对教学设计和远程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充分借鉴传统班级授课制中关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习者参加到教学设计中来,自己主动对自己的特征进行分析,更清楚的了解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结构。从而更有目的、有动力地进行学习这一构想,希望能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探索性的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6

一、夯实基础,把好第一关

中考历史复习的第一遍,教师应力争讲得清楚透彻,并在重、难点上下功夫,正确处理主干知识和零散知识的关系,做到抓主干不放枝蔓,所有知识“颗粒归仓”,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打下基础。具体做法是: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事件以及基本规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整合零散、孤立的知识点,为构建知识网络奠定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加强课堂训练,课后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再次巩固,然后以小测验的形式,查缺补漏,把好综合复习第一关。

二、构建知识网络,突出系统性

历史学科知识点多,要使学生对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必须突出课本知识的系统性,把已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进行高度概括,这是第二轮综合复习中的目标要求。例如: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线索包括生产力发展史线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史线索、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线索、文化科技发展史线索、国际关系发展史线索,这些线索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的具体做法是.在历史学科内加强综合,结合课本以专题形式进行纵向或横向归纳,将分散于课本内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按一定线索归纳分类,做到系统化、条理化。在突出系统性方面,还必须加强横向联系,对发生在不同时代的同类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看它们分别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揭示阶段特征,提高认识能力

基本线索体系不足以体现各历史阶段特征,学生对时代特征很难把握,不容易形成较高层次的认识。为了弥补

这一不足,必须加强历史阶段特征教学,把握各个时代主要特征,强化理解,提高认识。帮助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不同时代的历史现象加强对比理解,初步形成由个别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把握时代特征,提炼时代主题。具体做法是:依据知识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科学划分历史阶段,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对时代特色和主题进行概括,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逐渐学会独立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涉及1919~1922年的世界历史事件,有巴黎和会及《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及《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在讲清当时的形势后,引导学生概括时代主题,自然就得出这是帝国主义在确立一战后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其焦点是“争夺并瓜分殖民地”,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为此,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这样,系统教学与阶段特征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了有基础知识、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有了广度和深度,立体感强,进一步强化了综合复习的效果。

四、强化综合训练,实现技能突破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7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笔者从自身的教学体验出发,简单谈几点认识。

一、应该明确历史学科自身的学科定位,划好“学科边界”

“历史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也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的相关记录与研究,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它的特点有三:时序性、整体性和实证性。

所谓“时序性”即从时间上来看,上下五千年,贯穿古代、近代、现代;“整体性”即历史学的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实证性”即历史学本身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讲究科学、有效的证据。

历史学科的上述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当以“时序性”为基本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段,以“整体性”为基本依据把握时代特征,以“实证性”为根本标准,探究真实可靠的历史。

二、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在整个必修三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贯穿了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那么,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这其实也向我们提出了历史学习要上升到“理性”层面的高度。对于思想文化而言,它们的“时代性”是非常明显的,以文学艺术为例,有的是对现实真实客观地反映,有的则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这都涉及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这也说明我们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必修三的教材内容,而要充分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加以理解。如:讲到宋代书法、绘画和文学(宋词、话本小说)的发展时,我们就可联系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相关内容来加强对当时创作风格的理解(《清明上河图》),结合北宋、南宋的政治形势和程朱理学的主张(主张文人内心的修养)来看当时山水画所体现出的意境(如“马一角”“夏半边”)等。

三、我们要深入把握课标要求——日常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突破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是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最为提纲挈领的要求,仔细研读的话可以给我们的日常教学以宏观的指导,限于篇幅,不一一叙述。

具体到必修三的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化”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我们在教学当中亦可由此指导学生从理性层面进行认知——“多元化”是如何造就的?“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从思想文化层面去解读历史发展的时代性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学科归根结底是将“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作为对社会现状的反映加以探讨,在这里它们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史料”出现的。

换句话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等“学科发展史”为依托,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东西。如:“为什么这样那样的文化现象会发生在特定的时代?”“该现象对我们今天有何意义?”等——这才是我们认识的“历史味”吧?

四、从“学情”出发,在尊重学生现有知识层次的基础上去组织教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鉴赏”与“历史味”之间的“度”。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那是否就意味着历史可和其他学科划清界限不能“越雷池半步”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想真正使历史教学“活”起来,上出“历史味”,其他“调料”也不能少,应当在“拿来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更好地让它们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服务。如:涉及文学发展史的教学,学生仅仅知道几个文学家和代表作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文学创作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学阅读与理解能力。艺术史也是如此,没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如何谈得上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把握,又怎么探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客观规律?这其实也反映出历史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要求。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8

【关键词】高职数学;单纯性方法;数形结合

单纯形方法是现代数学中解决线性规划最优解问题的基础的和首要的应用方法,对于有效解决无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退化解线性规划问题,以及多重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具备显著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由于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尚且无法做到对单纯形方法求解现行规划问题的本质能够准确理解,因而,给实际教学效果造成了显著的不良影响,而数形结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入和运用,为有效解决上述教学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用数形结合解析单纯形方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无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

在线性规划数学问题的运算处理过程中,受所求问题和可行域便捷约束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通常会出现最优解不存在现象,而且针对这一数学问题的计算和证明,往往也是具体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的难点.

例1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maxS=3X1+2X2,其约束条件为X1-X2≤2.00;200X1-X2≤6.00;X1≥0;X2≥0.

解根据题干和已知条件,先将原有问题的表述语句转化为标准形式,并同时引入松弛数学变量X3和X4,这时可以得到新的问题表达语句为maxS=3.00X1+2.00X2+0X3+0X4.其基本的数学规划约束条件为X1-X2+X3=200;2.00X1-X2+X4≤6.00;X1≥0;X2≥0;X3≥0;X4≥0.

选取线性规划数学运算条件下的可行基Bi=(p3,p4)=e,可以具体列示出线性规划可行基B1在单纯形线性规划方法运用条件下的数值分布表,并借助换基迭代方法获取如表1所示数据结果.

在线性规划数学运算条件下的可行基Bi=(p1,p2)具体对应的单纯形测算数据量表中,由于检验性控制参数(-Cj)项目中的(-7.00)数据项具有非正数属性表现特征,因而,应当针对现有的非基变量项目(X3)实施进基运算处理,与此同时,由于非基变量项(X3)在这一运算处理条件下,所对应表格数据列中的(-1.00)和(-2.00)项均具有非正数的数学属性特征,直接导致这一数学运算处理情境之下未能形成基变量处理项目,因而,可以确定这一线性规划问题在现有的数学约束条件下不存在最优解求解结果.

以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活动的基本思路展开简要分析,如果某一检验性参数所在单纯形数据表的所在列向量中不存在数值表征属性为正数的数据项,则直接可以判定,对应的数学线性规划问题不存在最优解.

以例题1所列示的数学问题场景展开分析,基于初始化数据求解列表中的t(B1)数据列,即可明确实现对问题中最优解存在与否的准确判断,由于检验性控制参数(-Cj)项目所在数据列中的(-2.00)

如图1所示,由于在题干所述的初始性数学约束条件中,(X2)项的约束系数均为非正数,表明在现有的线性规划数学条件之下,(X2)处于不受约束状态,也就是说,例题1对应的可行域图形具有无上界特征.与此同时,对于线性规划问题求解过程中的目标直线簇S而言,其最优化求解过程中的方向,是沿着可行无上界域的上方呈现无限变化趋势的,因而,可以在图形分析背景下,证实例题1所述问题不存在最优解.

二、退化解线性规划问题

例2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maxS=-2.00X1-5.00X2;其约束条件为X1+3.00X2≤6.00;X1-X2≤2.00;X1≥0;X2≥0.

解根据题干和已知条件,先将原有问题的表述语句转化为标准形式,并同时引入松弛数学变量X3和X4,这时可以得到新的问题表达语句为maxS=2.00X1+5.00X2+0X3+0X4.

其基本的数学规划约束条件为X1+3.00X2+X3=600;X1-X2+X4=2.00;X1≥0;X2≥0;X3≥0;X4≥0.

选取线性规划数学运算条件下的可行基Bi=(p3,p4)=e,可以具体列示出线性规划可行基B1在单纯形线性规划方法运用条件下的数值分布表,并借助换基迭代方法获取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

通过对基项参数t(B3)中列示的相关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可知例题2中所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为S=-1000,此时X1=0,X2=2.00.

在实施第一次迭代运算处理过程中,如果在完成基变量项目选择环节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两个具备等同性比值特征的最小值,则通常可以任意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后续运算处理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如果在完成第一次迭代运算处理基础上出现了基变量项目X1=0的运算处理结果,则通常认为这一运算条件下获取的最优解,具备退化特征.

在实际开展基变量选取环节过程中,如果同时存在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具备等同性比值特征的最小值,如果在这一运算处理情境下,随机选取任意一个最小值展开后续的进基性计算分析规划求解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同时出现一个或者是多个基变量参数项目同时为零的运算处理结果,这时通常认为实际求解获取的基础解具备表征明显的退化性特征.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运算求解构成中,退化解计算结果的出现,将会直接导致目标函数无法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数学改良,因而,在运用一般运算法处理后获取的新的线性规划解,往往依然具有退化特征,直接导致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处理过程,在有限的区间内呈现出循环往复特征,始终无法实现对最优解的求解处理目标.为切实解决退化解运算处理过程中的循环往复现象,通常需要:分别计算出紧接求解列之后一列的元素与求解列相应的元素的比值数据结果,并从中选取比值数据最小的一个数据行作为最终应用的求解行.

例题2中所列示数学情境,其具体涉及的运算求解处理过程,不具有循环性表现特征,直接导致该问题通过换基迭代的计算处理方法,能够获取到最优化的结果.在引入数形结合分析方法基础上,可以获取如图2所示的可行域.

在图2所示的可行域求解图形中,a点对应的恰好就是基于单纯形法获取的基本解系,在单纯形计算处理方法背景下所表现的变化特征.

事实上,在例题2所述的问题情境中,点a(0,2)在两个独立存在的线性规划约束条件的共同约束之下,就可以实现准确的运算描述.而本组例题中同时给出了三个线性规划可行域边界约束条件,即X1=0;X1+X2=2.00;X1+3.00X2=6.00.从这里可以知道,在线性规划可行域的便捷约束条件数量超过极点确定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个数限制条件下,通常会导致线性规划数学问题,在具体的求解处理过程中,出现退化解现象,给最优解的计算分析求解处理过程造成极其显著的技术困难.

三、结束语

针对数形结合解析单纯形方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从无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退化解线性规划问题两个基本方面,结合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分析处理,具体论述了线性规划问题求解过程中最优解的不存在现象,以及可能发生的循环性退化解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黎铁新.用数形结合解析单纯形方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5(06):151-153.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 本质特征 个体形式 非个体形式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影响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同时教育又被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来源并适用传统社会,可称之为传统教育;而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适应现实社会。并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较大适应性,则称之为现代教育。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划分是根源于社会特征本身的,研讨现代教育离不开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对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研究基础上。

归纳各阶段的社会本质特征,而要以一种符合教育问题研究逻辑的方法分析社会各阶段本质。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研究构建社会的构成要素,进而归纳总结社会本质。关于社会构成要素有很多研究。实际上多种划分方式的共存是必然的,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要求,应该对社会构成要素做不同维度的划分。本文借鉴查尔斯-霍顿-库利在《社会过程》一书中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将社会构成要素分为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两部分。这种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划分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存在形式及与外界的关系状态,可以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因此可以明确教育、人、现代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情况。

库利认为,个人是一种个体的生活形式;制度或群体是非个体的生活形式。由于许多生活形式不以个人为特点,它们根本无法被那些只对个人感兴趣的人理解和发现,因此对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区分具有实际的意义。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体现为:非个体形式是由个体形式构成的,但非个体的形式的历史不能等同于特定个人的生活历史;无论何时只要两个个体形式联合起米,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非个体形式,但新的非个体形式不能等同于原有两个个体形式的简单相加;个体形式的发展往往是很难被自我觉察的,并且这种发展无时无刻的受到非个体形式的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形式,包括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都在探索着另外的生活形式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促进因素,并做出最适宜的反应: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的发展既依赖于人们的远见卓识,也离不开无法预见的偶然性因素。

当然,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因为二者都包含共同的生活。由于它们的组成要素是一样的,如果你从中抽走所有的个人,二者都将一无所剩,其他系统也会消失殆尽。

1、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社会特定的生活形式主要有——个人、政党、国家、教义、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其中个体形式主要是个人,非个体形式主要包括政党、国家、教义、体制、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等。不同的社会都存在着个体形式和非个体的形式,不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存在这两种形式及两种形式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社会,它们的内容不同,本质内涵也不一致。以此来判断现代社会的特征,就可以在不同社会的共性基础上寻找到现代社会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预测出将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农业社会是以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而工业社会则是以自然资源和资产的不断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社会则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的起始时期基本可以判断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从全世界的整体趋势来看,社会发展的动力基本来源于知识的增长。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出被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冲突。被动的合作是由于社会生产的要求,要求个体之间的共同劳作,互为协助,来完成生产的需要,个体的力量往往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生产的成果与个人利益的直接关系很少:潜在的利益冲突则是由于社会生产需要的资源是具有排它性的、消耗性和稀缺性,因此也在生产的成果的占有上往往体现为潜在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主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主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中,生产的产品往往以知识的形态存在。共同合作能够创造出对个体有利的产品,知识也与有形物质资源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具有排他性。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为个体形式受制于非个体形式,个体形式的力量被彰显的程度很小,非个体形式的发展状态往往是与人性的需要背道而驰的。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个体形式被

最大程度的张扬,其作用和力量受到非个体形式的认同和肯定,而非个体形式也因个体形式的发展而有更良性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具体体现为:

个体与制度的关系。关系体现为民主与专制的不断制衡。而主体是强调民主。个体形式的发展要求必然强调民主平等的制度,以保证个体形式的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个体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更加依从于个体的智慧力量,而非个体的数量。

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充分占有文化资源,创建符合自己需要的世俗文化,也促进文化资源的最大程度的灵活、生动的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社会的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主动的寻求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为个体形式的作用被最大程度的突显。

2、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教育做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在教育目的上,要求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既具有群性的适应性,同时又具有强烈个性的人:并且需要培养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生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以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组织教育内容,要求与社会的真实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并给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在教育媒介上,在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要求符合受教育者真实学习需求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效媒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在教育性关系的基础上则增加了社会关系的要素,关系趋于平等,要求增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相互学习补充。

因此,现代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个体形式发展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提高个体形式的适应、合作、共享、自主发展的能力为终极目标。从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符合个体形式的发展需要,实现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形式对非个体形式的适应。并尽可能的凸现个体形式的作用和价值为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4.

[2]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17-20、245.

[3]包智明,论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j],社会科学辑刊,2006,(1).

现代教学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基金经理;个人特征;选股能力;选股风格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

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最有影响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理念、投资风格对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市场理念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基金经理也成为了众目关注的焦点。基金经理作为特定的群体,其群体价值开始显露,“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行为学研究发现,具有不同个人特征的投资者对于风险有着不同的偏好,同时也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多样化的投资需求。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是建立在对基金风险和投资风格的全面了解基础之上的。而我国基金业信息披露不完善,投资者从基金报告中所能了解的,仅限于基金的持仓明细、净值回报与基准业绩的比较。与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1999年修订的全球投资绩效评价标准(GipS)相比,我国基金所披露的定期报告中,未涉及到市场基准和基金总回报的风险评价,所披露的基金投资组合的内容太简单,未涉及到基金投资行为偏离投资风格的说明,以及投资风格的动态调整等信息。而且我国基金评级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也非常有限,晨星为代表的评级只披露基金的净值回报和风险等级。作为个人投资者无法取得详尽的关于基金投资风格的信息。从而造成了投资者决策时过度依赖对基金经理个人的判断。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时间短,对基金经理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外部的基金经理市场还未形成。那么对中国新兴市场的基金经理来说,他们的认知偏差和人格特征会不会对决策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以至于影响最终的业绩。投资者应该多大程度上去关注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并作出选择?研究结论对于投资者依据基金经理个人特征进行投资决策具有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投资者透过经理个人特征来推断基金经理的行为特征。

从我国开放式基金运作来看,基金资产的投资需要依据投资决策委员会所制定的投资战略,基金经理作为具体的决策者,负责从股票池挑选股票,决定交易金额和价位。基金经理对基金资产的配置具有较大的决策空间,对基金业绩和投资风格有重要影响。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基金经理个人投资能力和风格的判断成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外部投资者无法直接观察到基金经理的能力和投资风格,仅可以获得基金经理的个人信息和历史业绩。基金经理像医生和财务分析师那样也是一种技术性职业,涉及到大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合理假定某些基金经理比其他经理表现更好。我们可以给出各种理由,为什么业绩与基金经理特征系统相关?例如,年轻的经理因为工作更努力业绩更好,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基金经理业绩更好,因为他们很聪明而且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校友人际资源可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投资信息。行为学研究发现,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年龄、经验和教育)的人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将代表其投资风格和风险态度。通常,年轻经理有更长远的职业生涯,年轻的经理也更愿意承担风险;经理的教育程度越高可能趋向于更加保守,而且教育对于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工作积累,经验往往会形成个人固有的决策模式。投资者根据经理的个人特征可以对其投资风格和风险态度做出推断。根据信号理论(Signalingtheory),经理的教育、工作经验等个人特征是判断其能力的重要线索,个人特征也向市场和雇主传递能力的信号(Spence,1973)。作为投资者,所关心的是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所传递的信息,以及投资者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这些特征所传递的信息。本文通过系统检查基金经理个人特征与选股风格、选股能力和基金业绩之间的关系,揭示代表基金经理选股风格和选股能力的个人特征,检查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业绩的预测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基金经理特征与投资能力、基金业绩

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体现为能否为基金持有人获取超额的资产回报,基金经理特征可能是经理能力和基金业绩的重要解释变量,因为经理的个人特征可能代表其能力、知识和努力程度。国外已有研究比较一致的发现基金经理的实践经验和所毕业大学排名对基金业绩都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关于基金经理的学历和CapCFa资格对基金业绩的影响的结论不一。

Chevalie,ellison(1999)检查了业绩与年龄、教育、取得mBa之间的关系。发现尽管原始回报与特征之间有显著关系,但其中大部分归因于行为差异和样本选择偏差。可以肯定的是毕业于Sat排名较高大学的经理将取得更高的风险调整回报。Li,Zhang和Zhao(2005)检查了对冲基金经理的教育、职业发展(careerconcern)和激励对基金风险、原始和风险调整回报、资金流的影响,发现毕业于较高Sat排名大学和年轻的经理能取得较高的风险调整回报,获得更多资金流入,毕业于较高Sat排名大学的经理所管理基金的风险更低,年轻的经理所管理基金的风险更高。Golec(1996)通过对530家共同基金的研究,发现经过风险调整的基金业绩和基金经理的年龄、在职时间以及受教育程度直接相关。年轻的具有mBa学位的基金经理取得的业绩更好。

已有研究基本支持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倾向于取得较好的业绩。Kon(1983)发现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在短期内比欠缺经验者表现好。Grubber(1996)发现经理经验与基金业绩有显著影响,经验更丰富的基金经理通常能取得好的业绩,这也证实基金这一实战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实践的积累。Ding和wermers(2004)发现经验越丰富,管理的基金业绩越好,且管理大盘基金时业绩较好,而管理小盘基金时业绩较差。徐琼和赵旭(2008)发现年轻的基金经理和任期长的基金经理业绩较好。

从国内外关于基金经理教育与业绩关系的研究来看,并不一致支持学历作为传递能力信号的有效性的假说。关于基金经理所持证书和工作业绩的关系,主要讨论的是CFa证书的影响作用。目前国内暂无此方面的研究,而西方学者这方面的研究结论不一。Chevalie,ellison(1999)不支持有mBa学位的基金经理取得更好的业绩。Friis和Smit(2004)发现拥有CFa或Cpa资格证书的基金经理的业绩比不具备该证书的经理要好。Lornen.Switzer,YanfenHuang(2007)实证研究发现,CFa证书对经理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存在相反的结论,Gottesman等(2006)发现Gmat(研究生管理科学入学考试)分数对业绩有显著正的影响,而是否拥有CFa或者其他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与业绩没有必然的联系。赵秀娟,汪寿阳(2010)等发现拥有博士学位的基金经理的收益水平却较低,同时风险控制能力较好;此外,是否有海外背景、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性别与基金的业绩没有显著持续的关系。李豫湘,程剑和彭聪(2006)通过研究我国开放式基金经理,发现教育对业绩没有显著影响。

国外关于年龄与基金业绩关系的研究,基本支持年轻基金经理将取得较好的业绩,因为年轻的经理基于职业生涯的考虑会更努力(Chevalie,ellison,1999;Li,Zhang和Zhao,2005)。李豫湘,程剑和彭聪(2006)发现年轻的基金经理和有丰富投资经验,具有实战经验的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会取得更好的业绩。相反,陈鹏(2007)发现基金经理年龄对基金业绩有负影响。赵秀娟,汪寿阳(2010)指出我国基金市场发展的初始阶段,与一般的基金经理相比,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获得了更高的投资收益;自2003年后情况相反,但在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也更加注重风险控制。我们认为,国内基金经理整体都非常年轻,年龄的差距不太大,而较年轻的经理在从业经验方面往往比较欠缺,因此业绩可能较差。

国内已有研究关于基金经理年龄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不一,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基金从业经验对业绩有正面影响。国内相关研究对基金经理特征的界定单一、不全面,本文则对经理教育相关特征作了扩展,包括财经专业背景、财经&理工双专业背景,以及所毕业高校的排名。已有研究没有综合考虑基金经理特征与经理选股风格、选股择时能力之间的关系。基金经理特征不能直接决定业绩,不同的特征可能代表不同的投资能力或投资风格,而投资能力或投资风格往往与基金业绩直接相关。我们认为进一步检查基金的经理的个人特征与选股风格、选股择时能力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必要。

(二)基金个人特征对基金投资风格的影响

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决定了其投资风格和偏好的形成。对基金公司来说,根据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个人特征来进行风格管理,以保持基金风格的稳健性。持股风格分类显然对基金的投资策略有巨大影响。一种投资风格的产生通常是由某个种类的资产在过去的良好表现引起的。对不同风格资产的追逐促使基金产生风格分化(Barberis和Shleifer,2003)。已有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基金持有资产特征,从而对其投资风格加以界定。从国外有关基金投资风格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来看,通常都是将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因素如市值、账面市值比、账面市价比、市盈率、动量效应等作为划分基金投资风格的尺度。例如,Chan等(2002)以市值和账面市值比为尺度,将基金的投资风格划分为大盘成长型、小盘成长型、大盘价值型和小盘价值型四种,并进一步根据过去收益率确定基金在追逐热门股票上的风格特征。基于持股特征的风格界定更加细致具体,可以代表基金选股的偏好。Sharpe(1992)指出,一种风格资产的产生会导致相应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的产生,因此投资风格可能与基金管理者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Chevalie,ellison(1999)检查了基金经理特征与基金投资风格之间大关系,发现mBa毕业的经理倾向选择低市净率的股票,而年长的基金经理则倾向使用股价动力的投资策略。

迄今为止,国内缺乏文献将经理个人特征与基金选股风格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徐琼和赵旭(2008)采用“投资行为度”来综合衡量基金的业绩、风险和选股择时能力,他们检查了基金经理的特征与投资行为度的关系,由于综合性的投资行为度无法代表任何具体的投资行为,因此使得研究的结论比较含糊。仅郭文伟,宋光辉,许林(2010)研究发现了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风格漂移的影响,发现海外学习背景、职业资格证书、从业经验越有助于保持基金风格的一致性;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基金经理相比仅有学士学位的经理表现出更强烈的风格漂移倾向。他们同时指出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可能代表一定的投资偏好,如教育程度越高相对比较保守,年轻经理更愿意冒风险。

二、基金经理特征的界定与基本假设

经理的个人投资能力指的是其能胜任基金资产管理与投资的能力,等同于胜任能力,而具有胜任能力的经理通常具有某些外在表现特征。mcClelland与Spencer(1994)指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任职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Li,zhang和Zhao(2005)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有才能和工作更努力的经理取得突出业绩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他们将经理特征界定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代表经理才能的特征,包括经理所毕业大学的排名,是否取得Cpa/CFa资格,是否获得mBa,该特征代表经理的智力和教育;另一方面是代表经理职业关注度(Careerconcern)的特征,包括经理的工作年限和任期。Chevalie,ellison(1999)将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界定为经理所毕业大学的Sat分数,mBa学位,经理的年龄和任期。他们认为经理毕业于Sat分数较高的大学,表明他们具有更高的智力或者直接受益于更好的教育。李豫湘,程剑和彭聪(2006)将经理的个人特征界定为年龄、性别、实战经验、投资经验、职业经历和教育。由于中西方存在教育、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我们参照Li,zhang和Zhao(2005)作法,将我国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也界定为与教育相关的特征和与从业经验相关的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相关特征。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包括:(1)经理的年龄,(2)经理的基金从业经验;(3)是否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经历;(4)教育程度;(5)所毕业大学的排名;(6)毕业于财经专业;(7)具有理工&财经双专业背景;(8)Cpa/CFa资格。

年轻的基金经理其职业生涯更长远,工作更努力。但年轻的基金经理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因此,年龄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是混合的。我们认为非常年轻的经理业绩可能相对较差,但是整体上年龄不应该代表基金经理能力或业绩。

假设1:年龄不能代表基金经理业绩或能力。

基金经理的教育背景、所持证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Spence(1974)论述了学历反映能力的有效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优势的经理人可以通过学历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公司则根据这一信号,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鉴于国内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给个人提供了许多获得学历的教育机会,同时也使得学历对于预测经理个人能力的作用下降。但是,高考本身具有筛选作用,高校之间在教育和科研水平上也存在差异,我们认为所毕业高校的排名更能代表基金经理的能力。

假设2:基金经理的教育程度不能代表基金经理的业绩或能力。

假设3:基金经理所毕业学校的排名能代表基金经理的能力。

因为资产组合管理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基金经理从事基金资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提高基金资产的管理的能力,提高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和业绩。

假设4:基金经理的基金从业经验能代表基金经理的业绩或能力。

基金公司是海外背景人士的重要集中地之一。海归背景的经理占到基金经理的10%左右(赵秀娟等,2010),而且近年来海归在基金行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基金业对我国而言是较新的行业,而国外发展非常完善,投资理念比较成熟,国外学习和投资经验对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是非常有帮助的。

假设5:基金经理的海外教育与工作经历代表基金经理的业绩或能力。

投资具有专业性,需要基金经理掌握一定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经理所学专业对掌握投资方法和技巧很重要。部分基金经理同时具有财经和理工的专业背景,我们认为具有理工背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经理的数理分析能力或行业分析能力,可以提高经理的选股能力。

假设6:财经专业毕业代表基金经理的业绩或能力。

假设7:财经与理工双专业背景代表基金经理的能力。

证券投资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工作需要,或出于聘任考虑,会参加一些从业资格考试,获取资格证书。但是该资格考试对于基金经理获取一定专业知识有帮助,但是并不是经理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基金经理能力的提高更多依赖于知识的运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假设8:取得Cpa/CFa资格不能代表基金经理能力。

三、样本的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的来源

本文选择我国2005-2008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开放式基金为样本,样本的分布见表1。如基金在样本年度前一年成立,才可以列为当年的样本基金,确保样本基金在样本年度不是新设立的基金。从样本分布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样本在2007年以前比较均衡,但在2008年股票型基金样本远远超过混合型样本。这与我国2007年股票市场大牛市带来的赚钱效应使得基金公司开始大规模设立发行股票型基金。

(二)变量的定义

1.基金业绩度量。业绩评价采用考虑分红的基金净值增长率Rntdiv、考虑分红的日度平均收益率Ret、和风险调整业绩度量詹森测度Ja和夏普比率Sharp。

第二系列为基金投资组合数据,即样本期间每个半年时点上的所有样本基金的投资组合,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我们仅选取了每个组合的前十大重仓股作为分析依据。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样本期间各个时点的统计情况看,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的市值之和占整个投资组合的比例的1/3左右,另一方面,较之于投资组合中的全部股票,前十大重仓股其实更能够体现出基金的投资风格。不过,对于持股分散程度很高的基金,我们相应增加了投资组合中的股票选取数量,保证所选取股票的持有市值之和占整个组合的比例不低于25%。

我们首先根据第一系列数据来计算标准化的股票风格系数,即流通总市值系数,总市值系数、市净率系数和股价动力系数:(1)用当期沪深全部股票流通总市值(或总市值,或市净率)的中位数除以每一股票的当期流通总市值(或总市值,或市净率),得到每一股票的流通总市值系数,总市值系数和市净率系数;(2)用当期每一股票前12月(含当月)回报率与沪深全部股票前12月回报率的中位数之差除以沪深全部股票前12月回报率的中位数绝对值,得到该股票的股价动力系数;然后,根据第二系列数据得到基金各重仓股票的市值及总和,计算出每只股票的相对权重;最后,分别将十只股票的相对权重与其对应的流通总市值系数,总市值系数、市净率系数和股价动力系数分别相乘再加总,就得到基金重仓股的流通总市值加权值选股风格、市净率加权值和股价动力加权值等标准化的选股风格变量SmBtrad、HmL和mom。市净率越高与市值越大的股票的HmL,SmB越小,股价动力越大的股票mom越大。

4.基金特征与基金经理特征的定义。

基金类型(type):股票型基金定义为1,否则为0;基金资产(asset):以基金总资产金额(元)表示;基金成立年限(Fyear):以基金成立至样本年度的年数取整表示。

基金风险Retstdv为样本期间回报的标准差。

股票周转率用于衡量基金进行股票交易的频繁程度,turn=(股票成交量/2)/年平均股票投资市值;基金经理年龄(age):经理的实际年龄①表示;证券从业经验(Secexp):以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年数表示;基金从业经验(Funexp):以在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的年数表示;海外教育从业经验(ovseaexp):具有海外从事证券、资产管理工作或教育经历,则定义为1,否则为0;基金经理教育程度(edu):当经理取得的学位为硕士则定义为1,博士为2,其他为0。

毕业大学排名(Sat):如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于“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2002-2004全国学科评估排名”,“教育部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2007-2009年)”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三个专业排名前10位的高校,或排名第一的科研院所,则Sat定义为1,否则为0。

毕业专业(major):如毕业专业为经济、金融、财经类专业,则该变量定义为1,否则为0。

理工&财经双专业背景(Doubmaj):当经理同时具有理工和财经类专业教育背景,则该变量定义为1,否则为0。

Cpa/CFa资格:当经理取得CFa或Cpa则该变量定义为1,否则为0。

(三)描述性统计

关于基金业绩、基金特征和基金经理特征的有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表3。

基金经理的年龄平均在35岁,有6.7%的基金经理年龄不足30岁,有53.3%的基金经理年龄不足35岁,仅有5%的基金经理年龄超过40岁。年龄最小的基金经理仅28岁,年龄最长不超过46岁。表明基金经理年轻化,需要知识结构新、能适应专业技术更新快的从业人员;有52%的基金经理都来自经济管理相关学科国内排名居前10位的高校。说明基金公司在挑选基金经理时非常看重其毕业学校;样本数据显示有9.5%的基金经理取得博士学位,有82.1%的基金经理取得硕士学位,仅7.4%的基金经理为本科毕业。表明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硕士毕业;基金经理的证券从业经验平均为4.6年,有61.8%的基金经理有三年以上证券从业经验,有39.1%的基金经理具有5年以上证券从业经验,仅有3.6%的基金经理拥有10年以上的证券从业经验。基金从业经验平均为5年,有72.8%的基金经理具有三年以上的基金从业经验,36.4%的基金经理具有5年以上基金从业经验,仅有8.1%的基金经理有8年以上的基金从业经验。93.3%的基金经理都具有5年以上的证券与基金从业经验,36.8%的基金经理都具有10年以上的证券与基金从业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基金经理的来源都是具有较长时间证券和基金从业经验的人员,但是他们的年龄又非常年轻,说明这些基金经理大部分都是从本科或硕士毕业就直接从事金融工作,因此年龄不足35岁,就可能积累了近10年的工作经验。有12.2%的基金经理同时具有理工与财经类双重教育背景;而86.4%的基金经理都具有财经相关的教育背景,尽管证券业从业人员招聘非常注重应聘者是否具有理工科背景,但是仍旧以经济或管理相关学科毕业的生源为首选;有13.4%的基金经理具有海外教育与从业背景,说明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国内培养的,但是近年来这种具有海外背景的基金经理在逐步增加;有Cpa/CFa资格的基金经理仅占12.7%,说明是否取得这些资格对基金经理的选择并不是非常重要。从基金经理特征的统计看,基金经理整体较年轻,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大多来自国内相关学科排名居前的高校,具有财经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

样本基金中平均成立时间为2.8年,成立年限最长的为7年;基金资产规模平均为55.2亿,但是规模最大基金资产达到418亿。基金资产的平均周转率为6.43,基金持有股票的平均周期为1.4个月。样本期内基金考虑分红的年度净值增长率平均为37.1%,日度平均回报为0.065%,日度平均的Sharp比率为0.061%,詹森比率为0.041%,从业绩指标看,样本期内基金整体有约15%以上的年化绝对回报和风险调整回报。

四、实证检验

(一)基金经理特征与选股风格之间的关系

我们采用非均衡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非均衡面板数据必须剔除时间长度少于一年的基金,筛选后的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样本分别为257个,共514个。我们在控制基金规模等特征变量后,采用非均衡面板数据的固定效益模型检查基金经理特征与选股风格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见表4。我们发现基金经理特征与基金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下:(1)基金经理特征对非系统风险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基金经理所毕业大学排名对系统性风险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毕业于知名大学的基金经理反而比较稳健,该结论与Li,Zhang和Zhao(2005)的发现一致。而基金经理的财经&理工双专业背景对基金系统风险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基金经理的专业背景越宽,越乐意承担风险;(2)基金规模对风险变量都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老基金更愿意冒风险;(3)基金成立时间对非系统风险有显著正的影响,但是对系统风险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老基金倾向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但是在个股风险分散方面又倾向保守。

基金经理特征与选股风格之间的关系如下:(1)基金经理是否毕业于排名居前的高校,将影响其基于股票流通市值的选股风格,毕业于排名居前高校的基金经理倾向选择大市值股票,而该选股风格与基金业绩正相关,但相关性不强,表明基金经理所毕业学校排Sat对基金业绩的预测能力不强;(2)基金经理的基金从业经验对股价动力有显著正的影响,基金从业时间长的经理倾向选择历史股价表现好的股票;(3)双专业背景对基金经理基于股票市值的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双专业背景倾向选择市值大的股票。

此外,我们发现对选股风格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变量是基金特征:(1)基金成立时间对股价动力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成立时间越长的基金倾向选择历史股价回报差的股票;(2)基金规模对市净率选股风格有显著正的影响,对基于历史股价回报的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规模大的基金倾向挑选市净率低的股票和历史股价表现差的股票;(3)资产周转率对股票市值选股风格有显著正的影响,对股价动力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资产周转快的基金倾向挑选规模较小的股票和历史回报好的股票;(4)非系统风险对市净率选股风格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非系统风险高的基金倾向挑选低市净率的股票;(5)系统风险对基于股票市值的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对市净率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系统风险高的基金挑选股票市值大的股票和挑选高市净率股票。

(二)基金经理特征与选股、择时能力的关系

从表4的检验结果看,基金经理个人特征与选股风格之间的关系较弱,仅所毕业大学排名、基金从业经验和财经&理工双专业对选股风格有显著影响,但是基金经理特征不仅影响选股风格,还将代表经理自身的选股能力。我们进一步检查基金经理特征与基金选股择时能力的关系,回归结果见表5。我们发现:(1)基金经理的年龄对基金择时能力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基金经理年龄能较好代表其择时能力,但是由于择时能力对基金业绩的贡献不显著,因此基金经理的年龄不是基金业绩的有效预测变量,结果不支持假设1;(2)基金从业经验对代表选股能力的tma、CLa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基金从业经验可以改善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而且基金选股能力与基金业绩正相关,基金从业经验对业绩的有利影响是通过改善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实现的,结果支持假设4;(3)基金经理的海外经历对tma,CLa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基金经理的海外经理能提高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从而改善基金业绩,结果支持假设5;(4)财经专业背景和双专业背景对基金选股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结果不支持假设6,支持假设7;(5)经理的教育程度、所毕业大学排名、财经&理工双专业和Cpa/CFa资格对选股能力都没有显著有效,因此支持假设2、7、8,不支持假设3。

此外,我们发现基金特征对基金选股和择时能力的影响如下:(1)基金成立时间对选股能力度量的影响不一致,其中对tma有显著负的影响,对CLa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选股度量本身存在差异,另外基金成立时间对基金选股能力的影响不确定;(2)基金成立时间对基金择时能力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成立时间长的基金其对股票投资时机的把握能力更差;(3)基金规模对基金选股能力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对择时能力CLtim有显著正的影响。这表明规模较大的基金其选股和择时能力较强,规模大的基金可以获得较好的业绩回报,规模对选股能力有正的影响可以弥补其流动性对业绩的不利影响,从而合理解释基金规模对业绩有利影响;(4)资产周转率对选股能力有显著正的影响,但对择时能力tmtim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资产周转率越快的基金往往能及时捕捉业绩表现良好的股票。但是频繁的更换股票却不利于其对市场时机的把握。(5)基金非系统风险对择时能力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非系统风险高的基金择时能力较好;(6)系统风险对选股能力有显著正的影响,但是对择时能力却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系统风险越高的基金选股能力越强,但是在时机把握方面较差。

(三)基金经理特征与基金业绩的关系

基金业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选股能力、择时能力和风险等因素。而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是否能有效预测基金业绩,是广大投资者更加关注的。我们接下来采用非均衡面板数据的固定效益模型来检查经理个人特征与基金业绩的关系,结果见表6。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发现:(1)基金从业经验在所有模型中都显著为正,表明基金从业时间越长的基金经理能带来超额回报,对业绩具有预测能力,支持假设4;(2)财经类专业背景对Rntdiv有显著负的影响,说明非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基金经理比财经类专业经理能取得更好的基金净值增长率,不支持假设6;(3)财经&理工双专业对Rntdiv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有财经&理工背景的经理可以取得更好的基金净值增长率。由于Doubmaj对其他业绩度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该特征对业绩的预测力不强。基本支持假设7;(3)基金经理的海外教育或工作经历对Rntdiv,sharp和Ja都有显著正的影响,说明有海外经理的基金经理可以取得较好的业绩,对业绩具有预测能力,支持假设5。由于基金经理年龄、教育程度和Cpa/CFa资格和所毕业大学排名都对业绩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检验结果支持假设1、2、7,不支持假设3。

此外,根据表6发现:(1)基金成立时间对Ja有边际负的影响,表明成立时间长的基金其风险调整业绩Ja较差,由于Fundyear对其他业绩度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基金成立时间不能有效代表基金业绩;(2)基金规模对所有基金业绩都有显著正的影响,这与已有研究发现规模具有对业绩的腐蚀性不一致。规模较大的基金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如ipo和交易费的折让,而且前一部分的检验也发现基金规模对选股能力有显著正的影响,那么该规模效益如果能抵减流动性不足的负面影响,那么规模大反而代表基金能获取超额回报;(3)基金资产周转率对所有业绩度量都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资产周转越快的基金,其能获取超额的回报,因为我国股票市场熊牛市更换较快,个股波动性较大,因此基金采取短期投资策略对基金业绩反而有利;(4)非系统风险对所有业绩度量都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基金非系统风险越高不一定带来业绩的改善;(5)系统风险对所有基金业绩都有显著正的关系,表明系统风险越高,业绩回报越好。

(四)基金经理特征与选股风格、选股能力与基金业绩的内生关系

由于单个方程进行检验不能全面考虑经理个人特征与股票投资风格,或选股能力,以及基金业绩的内在关系。在考虑投资选股风格、选股能力和基金业绩的内生性关系时,通过设立联立方程组来检查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联立方程进行回归,结果见表7。根据表7回归结果可以发现:(1)基金经理的基金从业经验对选股能力CLa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经理展示了更强的选股能力,从而对业绩有预测作用;(2)基金经理海外经历对基于市净率的选股风格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有海外经历的基金经理倾向选择低市净率的个股;(3)基金经理的海外经历对股价动力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而该选股风格又对选股能力有显著负的影响,说明有海外经历的基金经理倾向选择历史股价业绩表现差的股票,倾向个股分析发掘黑马股,从而改善选股能力和基金业绩;(4)基金成立时间对基于股票市值的选股风格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成立时间长的基金倾向挑选市值小的股票;(5)基金资产规模对基于股票市值的选股风格和股价动力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规模大的基金倾向挑选股票市值大的股票和历史股价表现差的股票;(6)基金风险对基于股票市值的选股风格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风险越高的基金其倾向选择小市值个股;基金风险对股价动力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风险高的基金倾向投资历史股价表现差的基金;而基金风险对Sharp比率有显著负的影响,而主要归因于非系统风险的影响,非系统风险对业绩的贡献为负;(8)资产周转率对基于股价动力的选股风格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资产周转快的基金都倾向选择历史股价回报差的股票;(9)而基于股票市值的选股风格对基金选股能力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挑选大市值股票不利于提高基金选股能力;(10)基于股价动力的选股风格对基金选股能力有显著负的影响,表明挑选历史股价表现好的股票不利于提高基金的选股能力;(11)选股能力对业绩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选股能力强的基金可以取得较好的业绩回报。考虑内生关系时,选股风格对选股能力有显著影响,但对业绩没有显著影响,表明选股风格对业绩的影响是通过改变选股能力实现的。

联立方程组回归结果与单个方程回归结果相比有以下差异:(1)基金经理的财经&理工双专业背景对选股风格和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该特征经理倾向提高组合系统风险,才对业绩有正的影响,其本身不代表较好的选股能力;(2)因为在考虑选股风格和选股能力的内生关系时,基金经理海外经历对选股能力的显著正的影响消失,表明海外经历对选股能力的影响是通过代表选股风格实现的;(3)资产规模对业绩的影响变得不显著,表明规模对业绩的影响是通过基金选股能力体现的,在控制了基金选股能力后,规模对业绩的影响就变得不显著;(4)资产周转率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变得不显著,而资产周转率对基金选股能力有显著正的影响,表明资产周转率对业绩的影响是通过基金选股能力体现的。

五、结论

总体来看,我国基金经理特征对基金投资风格、基金选股能力和基金业绩的预测能力较差。本文研究发现:(1)基金经理年龄、从业经验、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和所毕业大学排名都不能有效预测经理的选股能力和基金业绩;但基金经理年龄一定程度上代表基金择时能力;(2)基金经理的财经&理工双专业背景将影响基金经理的风险态度和选股风格,但是并不能代表基金的选股能力,财经&理工双专业背景的经理倾向提高基金系统风险,对业绩有正的影响;(3)基金经理的Cpa/CFa资格既不影响选股风格也不代表选股能力,因此对基金业绩也没有预测作用;(4)与国内外研究结论一致的是我们发现基金经理的从业经验对基金业绩都有显著正的影响,同时还发现基金从业经验对选股能力也有显著影响,对部分选股风格度量也有影响。这进一步表明基金从业经验能预测基金业绩,基金从业经验对业绩的预测作用是建立在基金从业经验代表较强的选股能力基础之上;(5)海外经历通过影响基金经理选股风格达到改善选股能力和业绩的目的。

与国外研究存在显著差异的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基金经理所毕业大学排名对选股择时能力、或者基金业绩有显著正的影响。可能原因是对Sat度量本身的问题导致的。西方研究都按照基金经理毕业大学的Sat分数来界定所毕业高校排名。我国基金经理几乎都毕业于211大学,但是高校排名年度间不断变化,而基金经理所毕业的年度也不一致,这样我们在定义高校排名时无法采用连续变量,只能按照“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2002-2004全国学科评估排名”,“教育部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2007~2009年)”对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三个学科的排名是否居前10位来定义0-1变量,另外,由于部分基金经理披露的不是本科毕业学校,而是研究生毕业学校,这样也导致基金经理所毕业学校的度量不统一。我们认为所毕业大学排名本身还是具有一定的信号作用,而变量度量上的差异是导致本文发现与西方文献不同的重要原因。

由于基金投资目标和风格存在差异,因此基金业绩的度量本身存在复杂性。业绩度量之间的不统一,也可能带来不同文献检验结果的差异。尽管投资者根据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可以对其风险态度和投资风格有初步判断,但是该判断都是建立在基于业绩结果为导向的判断基础上,该判断的可靠性会随着业绩度量的选择出现差异。而且,对投资者而言真正可靠的决策是建立在资产组合投资风格的基础之上,因此,定期披露基金持有资产特征和投资风格,以及投资目标与风格的偏离相关信息对投资者了解基金风险和业绩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开放式基金作为一种大众投资工具,成为中国股市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为发展和稳定证券市场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基金经理作为基金的高管,对基金业绩有重要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基金经理人力资本特征对业绩的预测力较差,进一步表明我国基金市场应该重点加强对基金经理人力资本的培养和管理。首先,要形成具有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的基金经理市场,这样有利于基金经理形成互相竞争的良性格局,有利于基金经理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还要建立科学、客观、统一的基金经理评价体系,这样对基金经理在基金管理过程中的努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发挥对基金经理长期化行为的激励作用,实现基金经理的优胜劣汰。此外,基金经理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与基金经理的激励机制安排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对基金经理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实现基金经理能力的发挥。对基金经理的聘任和薪酬激励应该建立在有效的业绩评价基础之上。再次,我们需要积极发挥外部市场竞争的激励约束作用,在基金行业引入适度的竞争可以有效激励基金经理,提高基金投资者的福利。提高评级机构在基金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通过评级机构及时披露基金经理选股风格、基金投资风格漂移,以及与基准业绩的差异等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及时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者行为和业绩。最后,要加强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建设,避免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换对业绩的负面影响。目前大多数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与基金公司之间不同的奖金方案相差悬殊有关,通过行业协调确保各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奖金与浮动业绩的比例设定大致相同,以避免基金经理为了个人报酬频繁跳槽于不同基金公司,这样不利于基金业绩表现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参考文献:

[1]Barberisn.,Shleifera.Styleinvesting[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3(68):161-199.

[2]Carhart,m.,onpersistenceinmutualFundperformance[J].JournalofFinance,1997(52):57-82.

[3]Chevalier,J.,ellison,G.,CareerConcernsofmutualFundmanager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9(114):389-432.

[4]L.Chan,H.Chen,J.Lakonishok,onthemutualFundinvestmentStyle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2(15):1407-1437.

[5]Daniel,K.,m.Grinblatt,S.titmanandR.wermers,measuringmutualfundperformancewithcharacteristic-basedbenchmarks[J].JournalofFinance,1997(52):1038-1058.

[6]Gottesmana.a.andm.R.morey,managereducationandmutualfundperformance[J].JournalofempiricalFinance,2006(13):145-182.

[7]HaitaoLi,XiaoyanZhang,andRuiZhao,investingintalents:managercharacteristicsandhedgefundperformances,workingpaper,2005,Universityofmichigan,CornellUniversity,ColumbiaUniversity.

[8]KonSJ.themarket-timingperformanceofmutualfundmanagers[J].JournalofBusiness,1983(56):323-347.

[9]Lornen.Switzer,YanfenHuang,Howdoeshumancapitalaffecttheperformanceofsmallandmid-capmutualfunds[J].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7(8):666-681.

[10]郭文伟,宋光辉,许林.基金经理的个人特征对基金风格漂移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0(2).

[11]胡俊英.我国基金经理个性特征对基金业绩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12]李豫湘,程剑,彭聪.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基金业绩影响的研究[J].价值工程,2006(12).

[13]赵秀娟,汪寿阳.基金经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基金业绩?――业绩与个人特征的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0(1).

[14]徐琼,赵旭.我国基金经理投资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8(8).

theRelationshipBetweenFundmanager′spersonalCharacteristics

andStockpickingability

XiaoJi-hui1,LUoCai-qiu1,penGwen-ping2

(1.managementSchoolof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2.economicsandmanagementSchoolof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