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安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2:30

现代职业安全篇1

英文名称:modernoccupationalSafety

主管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4156

国内刊号:11-4751/n

邮发代号:82-93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现代职业安全篇2

一、构建和谐企业为安全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1.和谐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以人为本”之理念

人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起着和谐企业安全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和谐的煤炭企业首先是矿工自身的和谐,是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协调发展的和谐煤炭企业。和谐的煤炭企业,其中的不同群体和组织的矿工能够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文氛围下各尽所能,各有所为,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使矿工促进企业发展的活力竞相并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挖掘。因此,和谐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和谐安全企业的安全文化必须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前提

现代煤炭企业早已告别傻大黑粗的落后时代,特别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职工的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而且在市场竞争、知识竞争、人才竞争的今天,对职工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以及综合素质,对于现代化矿井建设以及安全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安全文化教育作为职工素质培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因此,安全文化不仅要突破传统的重视职工思想道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职工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把职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重要地位,从而全面发挥安全文化的育人功能。

3.和谐安全企业的安全文化必须突显职工的主体地位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现代企业的安全发展越来越要求重视职工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构建和谐安全企业的进程中,安全文化建设必须要突出职工的主体性,把职工作为个体来看待,特别是个性特点、工作上的创新诉求等等,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平等欲求、沟通意愿,以平等的方式,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方式激发他们内在热情,尊重职工的自主创新精神,发挥职工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感,实现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如何构建和谐安全企业的安全文化

1.构建和谐安全企业的安全文化,就是要正确解决好“一切要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的关系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就是要建立新型的企业与职工互信关系、负责和劳动关系。建立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和谐评价体系,建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可信度业绩评价体系,形成和谐的劳资关系。让每一位职工都有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光荣感和成就感。煤炭企业安全文化要围绕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要求,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化解矛盾和冲突,使得职工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2.要把构建和谐安全企业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为构建和谐安全企业而创新安全文化,这是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场深刻的改革。是着眼于增强职工的自觉意识,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变革。此远远超过了把安全文化仅仅作为解决人们思想觉悟的一种手段,构建和谐安全企业的安全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更符合增强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使命。

3.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安全企业文化新机制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要紧紧围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开展。煤炭企业安全文化要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做到安全文化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同步发展、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和考核。为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安全文化要和企业各种行政、经济、制度、教育等配套结合,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有机地科学运作,同时将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融入其中,进一步促进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三、构建和谐安全企业需要不断推进安全文化的创新

安全文化要为构建和谐安全企业提供现代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技术装备的支持、强大精神动力支撑、良好的安全舆论氛围导引,融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以及健康的安全人文环境。

1.安全培训基地建设

把安全培训作为基础之基础,基础不地动山摇,哪里有安全培训哪里就有成效,忽视了安全培训就引来了事故多发。因此要强化双基建设,把安全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构建安全培训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2.工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把科技装备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安全培训、技术装备和安全文化建设已形成了强大动力,成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力量,成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石。

3.安全和谐的企业是充满生机和创造活力的企业,是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

能够正确地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弘扬爱岗敬业,树立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用时代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从而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4.安全文化导引,进而营造安全和谐氛围

以人为本抓安全,走动式抓安全,从家庭跟踪,在家庭中的和谐状况,访问职工家属,到所在职工的值班区队进行走访,直至职工所在井下的工作面。一经发现问题,立刻安全文化导引,调整心理化不满情绪,使职工及其家属心理上由不适应、不平衡、不满意、向适应、平衡、满意转化,从而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通过说服教育和相互沟通的方式,对职工及其家属的情绪进行调控、调整心理结构,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建立新型的和谐家庭关系,推进和谐安全企业文化的构建。

现代职业安全篇3

局工会杨凤林

强化安全生产,实施劳动保护,是一个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做好各项事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为此,就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以下几点自已的看法: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安全的自觉性

安全管理说到底是群众工作,职工群众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在安全工作中要注重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引导职工时时注意安全、事事保证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保证安全,进一步提高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一要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对于每个单位来说具有特殊的涵义,安全就是效益。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教育,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充分发挥宣传舆论作用,针对不同时期安全生产的形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宣传工作进班组、上岗位、到家庭,使安全生产的意义、目的、要求和与职工切身利益的关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经常组织开展事故安全案例教育和“安全为了谁”讨论,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引导职工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各级组织还针对职工在安全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把“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把“安全在我心中”变成“安全在我手中,在我的自觉行动中”。

二要注重技能培养,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搞好安全生产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生产技能,具有较高的技术业务素质。要认真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取证工作,经常举办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培训和造就具有娴熟技能的工作人员。大力支持和鼓励职工读书自学、岗位成才,积极扶持和帮助职工的各项学习活动,定期表彰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对学业有成的职工进行学费补助。

三要拓展广阔舞台,组织职工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组织职工代表到生产一线对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双向”巡视检查。所谓“双向”巡视检查,就是既检查被管理者,又检查管理机关。检查结束,召开专题会议,由职工代表讲评巡视检查情况。同时还要实行职工代表参加安全生产分析会制度,职工代表监督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反映职工意见和建议,就安全生产问题与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商共决。另外还要实行职代会信息联络员、职工代表联系卡等制度,职工代表定期检查反映现场安全管理情况,督促整改,消除安全隐患。还可以试行职工代表任助理制度、职工代表联络员制度、职工代表质询制度等,进一步拓宽了民主参与安全管理的渠道。

二、加强机制建设,增强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从制定制度、完善机制入手,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切实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为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证。

1、强化安全责任机制。要制定《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办法》、《干部安全逐级负责制考核办法》等,逐步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解决好业务部门与生产车间考核不同步、挂钩不紧密等问题,有效地增强领导干部和安全部门的责任意识,真正形成一种上下结合、责任共担、荣辱与共的激励约束机制。为贯彻《安全生产法》和《特别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可以试行出台《领导干部辞职暂行办法》、《领导干部安全路风责任追究办法》,通过这些办法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抓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坚持把安全生产考核纳入经营责任制考核范畴,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分析会,每季召开一次职代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由分局党政正职亲自主持,针对各个时期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落实整改。坚持每月一次巡查制度,由主要领导带队,进行动态安全检查,坚持小题大做,抓小防大,对现场检查发现违反作业标准的现象进行通报,对相关单位党政正职按照安全责任制进行责任追究,使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

2、强化现场作业安全控制机制。将工作中对劳动安全的总体要求,同岗位实际、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简明具体地规定各岗位人身安全的工作标准,并把安全的要求按作业程序排列成表,作为职工学习、自查和各种检查的依据,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系统规范、职责明确、便于操作和考核。还要坚持开展安全大检查,全方位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彻底消除设备隐患。

3、强化职工利益保障机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充分保护好、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推进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促进企业用工的规范化,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各项改革举措和安全奖惩办法等,必须经由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能实施。各级组织还下大气力抓好生活线、文化线和卫生保健线建设,改善职工特别是沿线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安全基础建设。要建立送温暖基金、扶贫助学基金、职工互助补充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女职工互助合作保险等,为职工筑起道道生活保障“防线”,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对安全生产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运用活动载体,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结合职工岗位实际和思想特点,广泛开展具有特色的,切合实际的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各级组织要围绕安全生产的难点和关键环节,组织职工代表和技术骨干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提合理化建议,向科技要安全、要效益,把职工的聪明才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管理这一主攻目标,实行全方位征集合理化建议,对保安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做到了组织、政策、资金“三到位”。对已经评审、立项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采取亮标、议标、招标的形式,组织干部职工人人进行投标。按照投标者的能力、投标完成时间和所需奖金的报价进行综合审核,中标结果张榜公布。活动结束后,依据建议实现和创造价值情况,发给成果奖。

现代职业安全篇4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党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群众优势,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构建聚合引领的企业文化,弘扬勇于担当、敢于承责的主人翁精神,共建共为共享,聚心聚力聚智,以良好文化生态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实现“凤凰涅”?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顾士胜。

找准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坐标

《现代企业文化》:您如何看待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顾士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全员参与的基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企业文化建设,既关系到职工眼前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企业和职工的长远利益。作为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会组织,责无旁贷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卓有建树。

近年来,面对煤炭行业经济形势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兖矿集团工会打破思维定势,转变活动方式,依据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准工会工作与党政工作同频共振、同心同向的结合点,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优秀职工文化。坚持以文化筑魂、典型引路、梦想激励,提振职工精气神,弘扬发展正能量,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力量,为兖矿集团度危求进、转型发展,加快建成行业领先、社会向往、员工荣耀的新型综合能源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创客”文化,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现代企业文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总理指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兖矿集团工会是如何引领职工进行“双创”的?

顾士胜: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希勇同志在今年首季经济活动分析会上,做出了开展“大众创新、全员创效”活动的决策部署。集团公司工会深刻领会把握“双创”精髓要义,坚持以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在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双创”活动,组织职工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我们大力推进以全员学习、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创新创效为主题的素质提升活动,近10万名职工投身其中。

充分发挥劳动模范、技能大师在技术攻关、技艺传承、科技研发、技术交流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力推进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制定出台《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企业技能高、爱钻研、肯攻关的优秀人才“孵化”成为出类拔萃的技能大师和技能领军人才。严格创建标准和验收要求,在人财物上加大扶持力度,集团公司工会每年对每个工作室补助资金5―10万元,用于培训、设施、设备购置及技能交流推广。目前,建成公司级以上工作室57个,其中行业级4个、省级3个,目前在建矿处级工作室20个,集聚技术工人2400余人,涉及9大专业40个工种,各个产业板块、专业领域都有职工层面的技术带头人。创新工作室成为组织职工创新创效的重要力量,实现了从劳模“1人做贡献”到“1+1群做贡献”的提升。我们各级创新工作室通过发明创造、革新改造、导师带徒、技能登高活动,形成创新成果1380项,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1亿多元。

“如何做更优秀的自己”?在全公司广大职工眼中,岗位价值无大小,人人都可以成为“创客”。只要努力解决岗位上的难点和疑点,即可帮助企业,成就自我。“大众创新,全员创效”,从理念到行动,从心间到指尖,无论是机关还是基层、生产还是后勤、干部还是职工,自觉践行、融入创新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彰显,敢于颠覆、勇于突破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激发,图存奋进、创业创效的开拓性能力得到历练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呈现多点开花、成效凸显、活力迸发的生动格局。

打造“民主”文化,实施阳光治企工程

《现代企业文化》:兖矿集团工会在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顾士胜:去年以来,兖矿集团工会针对煤炭企业困难形势和经济新常态,深入研究探索推动企业发展与履行国有企业工会职责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在学习借鉴首钢长治钢铁公司经验基础上,结合集团公司实际,积极推行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制度,对职工群众关注的大宗设备材料采购、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等热点焦点问题,由职工代表进行监督评价。集团公司共组织民主评价会6次,评价项目59个,通过14个,不通过45个,25人因涉嫌违规违纪被调查处理。山东省国资委组团观摩了民主评价活动,并在省管企业进行推广。新华网、《工会工作通讯》《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等作了专题报道。今年以来,我们着力抓好民主评价工作延伸推广,上半年9家基层单位举办职工代表民主评价会,一些涉及企业经营管理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堵塞了经营管理中的“跑冒滴漏”问题,激发了职工群众当家作主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增强了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在抓实民主评价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职代会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修订完善集团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实施细则》,开展职代会星级创建和民主管理星级竞赛活动,全面推行票决制,高质量召开区队、矿处、专业化公司、集团公司四级职代会。建立完善iSo9000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质量体系,加大生产经营管理领域重大事项、党风廉政建设关键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公开力度,探索推行微信平台公开、重大事项定期公示等制度,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效凝聚了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打造“帮扶”文化,实施对外开发暖心工程

《现代企业文化》:随着兖矿集团外部开发单位规模不断壮大,对外开发职工逐年增多,兖矿集团工会是如何帮助驻外开发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

顾士胜:随着集团公司对外开发的步伐加快,本部人员赴省外、境外工作的职工越来越多。在深化改革、度危求进的关键期,如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驻外开发的将士安心工作,让他们劳动更有尊严、生活更加体面?这是我们工会组织一直都在潜心思考的问题。我们针对集团公司外派开发职工组建增多的实际,组织开展了“情暖外出创业者”系列活动,深入实施对外开发暖心工程,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唱响“有困难找工会”的最强音。

一是在对外开发职工单位开展“情系创业者、温馨进家庭”慰问帮扶活动。建立对外开发职工的家庭档案,发放爱心联系卡,组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为对外开发职工家庭解忧帮困,在情感交流、生活帮助、子女助学和医疗救助等方面进行帮扶。二是在外部开发单位开展“扎根新基地、创业展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爱心服务平台,启动文化建设“三个一”工程,投入专项资金,为驻外开发单位职工建成职工影院20家、职工书屋11个、文体活动场所23处,有效改善了驻外单位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环境。三是在外派职工单位和对外开发单位之间建立“内外一条心,处处是亲人”协同联动机制。以对外开发单位工会“省外创业、身边有我”的服务理念,与本部工会“前方创业、后方有我”的关爱行动打接力,使外派职工在省外创业安身、舒心、乐业。四是深入开展暖心慰问活动。为陕蒙基地职工送去“暖心护理包”460个,开展“儿女”“妈妈”“家务矿嫂”“爱心志愿服务”等,及时帮助外派职工解决家庭生活、老人子女照顾、个人婚恋等方面的利益需求。以“暖心行动”温暖“游子”心,增强了他们心系兖矿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忠诚度。五是延伸暖心行动触角,开展空巢老人、孤残儿童专项帮扶活动,营造了集团公司关心关怀弱势群体的浓厚氛围。

针对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职工收入受到影响的实际,在全体工会干部中开展“三知三到”活动,即知职工家庭成员状况、知经济状况、知思想状况;职工家庭有重要变故第一时间慰问到、有经济困难第一时间帮扶到、有急难需求第一时间帮助到,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同时,我们修订完善《职工大病救助工作实施意见》《“金秋助学”和“树献送”活动工作办法》,积极探索“造血式”扶贫,完善多渠道、多形式的帮扶救助体系。集团公司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困难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各级工会干部深入困难职工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困难职工群众的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以“送温暖、解难事、促和谐”为主题的扶贫送温暖活动。上半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孤残儿童4327户,发放救济金、救助金、慰问金533.74万元,让矿区困难职工群众切切实实体会到兖矿大家庭的温暖。

打造“平安”文化,实施安康工程

《现代企业文化》:安全工作对企业来说,是“天字号”大事,对于企业工会来说,维护职工生命安全,让大家从思想上珍惜尊重生命,是最重要的工作。兖矿集团工会是如何抓好群众安全工作的?

顾士胜:我们坚持把抓好群众安全工作作为对职工最根本利益的维护,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和《集团公司群众安全工作条例》,扎实推进以“查保促”为主要内容的职工安康行动。加强对群众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群众安全工作管理体系,各专业公司和基层单位建立健全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群监考核办法和标准,实现了群众安全工作内容指标化、要求标准化、步骤程序化、考核数据化、管理系统化。

目前,集团公司所有生产单位均设有群监会,配备劳动保护专职干部,由工会主抓群监会日常工作,明确各级工会主席是群众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目前,全公司建立群监、协管组织45家,聘任群监员3734名、协管员1623人,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点面结合、自下而上的群众安全组织网络。推广《煤矿安全检查表》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制度,每年组织群监员填卡10万余份。落实职代会保安全制度,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报告、安全技措资金提取使用和职工安全奖惩制度等,提交职工代表讨论审议。积极开展安全理念教育,进一步确立了“安全为天、生命至尊”“安全工作是企业第一政治、第一效益、第一福利”等安全文化理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围绕“加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主题,举办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电视抢答赛。逐级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制作展播15部安全微电影和27部安全公益片。《同心共筑安全梦》微电影,被国家安监总局、广播电视总局和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特别创作类二等奖。

现代职业安全篇5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为企业搞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一个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然要涉及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职能分配,涉及按照管理程序所实施的管理过程控制,涉及实施管理所需的资源(人、财、物等)支持等。我从单位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几年的运行管理经验分析,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注意几个问题。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结合组织现有的管理基础

一般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上,都存在着原有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资源等。而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是组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行为,达到持续改进目的的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不能完全脱离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而是在标准的框架内,充分结合组织的原有管理基础,进而形成了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是依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要素所规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及管理评审等环节实施,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人们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提高,自身会不断地改进、补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就需要制定新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并实施新的管理方案,挑战相关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达到一个新的状态和水平。论文参考。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充分反映组织的特点

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构的支持及建立和运行所需投入的资源,都会因组织的规模、性质等条件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组织要根据标准所提供的结构框架,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尤其对一些机构重组的企业,要做好前期初始评审工作,对各个分厂或单位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更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施标准的要求,做到切实可行。即使规模、性质相类似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也不能相互机械照搬,否则会造成“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4.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结合

现在许多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有些企业还建立了标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标准体系遵循着共同的系统化管理原则。论文参考。特别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具有相同的运行结构模式。所以,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可以借鉴其它体系建立的思路。此外,还要注意各个体系之间的接口,特别是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内容上有更多交叉,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相互矛盾和职责不清的现象。现在有的组织实行管理体系一体化,在建立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时,不得将各类管理标准简单地整合或叠加,需要按照系统化的原则,结合行业管理要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做到相互统一和高度融合,避免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5.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一批素过硬的队伍来维护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比较,条款较少,但在实际运行中却相对较复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和审核的依据除了标准和单位的体系文件外,还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所以体系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还要熟悉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行业的一些职业健康安全规定和要求,才能在体系审核过程中、运行管理中更到位、更深入。因此,各单位在注重对内审员、贯标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学习的同时,应加强对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应鼓励体系管理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的考试,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工具和系统方法,才能切实、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现代职业安全篇6

关键词:煤矿工会维权;和谐企业构建

党的十提出,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为包括工会工作在内的方方面面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体地讲,就是要抓好各级工会组织当前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团结引导广大职工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宏伟目标建功立业。我们淮北矿区工会组织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工会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创造特色,把党的十提出的任务要求落实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工会干部应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维护职工权益的积极作用。

一、当前煤矿企业状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还不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企业经济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体制内与体制外单位中存在较大差异。在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状况总得来说处于良好状态。在体制外的非公企业和社会机构中,劳动关系处于严重的不和谐状态并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中的一个突出部分;二是有些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突出,有的企业重组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机制不够健全;三是有些失业人员,特别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失业人员、企业富于人员再就业困难;四是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不规范,工伤、医疗保险等赔偿难于落实,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企业主或采取“私了”的办法,或根本就不予赔偿,由此引发劳资纠纷;工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当前劳动关系的这些新特点和发展态势,加强研究,寻找对策,不断推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找准维护职工权利的重点

1.维护好职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转轨时期,“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未完全落到实处,职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益尚未完全得到保障,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成本被低估。改革开放30多年,劳动者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由于通胀和生活成本提高等因素,许多企业的职工的实际收入依然很低。二是劳动力总量过剩。由于城镇就业不充分,再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涌入社会,造成劳动力的供大于求。

2.维护好弱势群体的权利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份关于弱势群体心理状况的调查,7%以上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85%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75%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精神忧郁和焦虑。显然,弱势群体心理状况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让人担忧。古言道:物极必反。如果处理不好,它会影响社会和谐、国家的稳定。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社会不能遗忘,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不能不管不问,应一如既往地做强“送温暖工程”、“育才关怀行动”等品牌,同时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心理帮扶机制和资金帮扶机制,继续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弱势群体,并动员他们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大病医疗互助保险”、“女职工防癌保险”、“意外伤害保险”、“零就业家庭救助”等活动,多渠道帮助他们早日脱贫。

三、煤矿企业工会要发挥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煤矿工会在提高职工素质中的作用

一要强化职工的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自保互保意识。要始终把安全理念教育贯穿到宣传思想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的全过程,重点开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安全操作技能等教育和培训。

二要加强职工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注意提高他们了解掌握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职工的安全协管工作,提高工作实效。

三是重点开展好新工人的安全培训。注重对职工进行安全常识和反“三违”教育,从维护职工“安全权”的高度出发,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水平。强化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群监员安全监督检查作用,将安全隐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的安全巡视作用,首先是搞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工作在促进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

2.工会在班组建设方面的作用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是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前沿阵地。班组安全抓好了,整个企业的安全就有了保证。抓住了班组,就抓住了安全的基础。我们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协作配合,将班组建设与“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工会组织在班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提高班组长和职工的业务素质、推动班组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安全发展。要深入开展班组安全生产技术竞赛、抓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发动职工参与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扎实推进班组安全建设工作。

3.全力维护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

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渠道作用,按照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强化企业民主管理,落实职工的各项民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1)继续抓好矿务、科区务公开工作,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和议事权。矿务公开工作作为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一种好形式,对于融洽干群关系,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矿务公开工作责任制、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公开工作稳步推进。当务之急,要创新思维,紧紧围绕绩效工资分配、精细化管理、重大开支等职工关心的热点,创新公开形式,提升公开质量,逐步向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管理干部选拔任用、职工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三个方面延伸。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参与科(区)工资分配实施全程监管机制,赋予职工代表知情权、发言权、质疑权、建议权和监督报告权,从而使公开职责更加明确,运作更加规范,监管更加有力。

(2)继续推进职代会制度建设,维护职工的监督权和管理权。职代会制度是职工行使民利,参与民主管理的主渠道。各级工会应把落实职工的民利作为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任务,通过职代会、工会全委会、职工代表巡视、提案征集、民主接待日等形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按照《职代会操作细则》,高质量的开好职代会,凡是涉及企业重大决策的问题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在企业做出决策前都要提交职工大会讨论,必须经过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才能实施。认真落实好职代会的各项职权和提案,积极参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减少遗漏职工利益的政策出台,不断创新职代会形式,如积极推行职工代表竞选和职代会“票决制”,完善民主管理网络,实现企业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职代会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4.工会在企业安全中班组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1)加强班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必要性。班组是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企业内部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从我们淮北煤矿的情况看,前些年以来,改革了分配制度,扩大了班组自,绝大多数班组按综合考核指标分配工资,过去被平均分配主义掩盖的多种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反映出来,这些问题和矛盾大多数发生在班组。不仅给企业而且给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班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及特点。班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神经末梢,有其特定的内容:一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二是生产形势任务教育;三是安全质量教育;四是后进职工转化工作;五是双文明班组建设;六是协调班组职工相互间关系;七是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八是活跃班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班组思政工作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七种:①交谈讨论式;②以情感化式;③表扬激励式;④平等谈心式;⑤学习式;⑥寓教于乐式;⑦班前会。班组思政工作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时性。在班组这个小群体里,大家朝夕相处,职工的喜怒哀乐,易于被察觉,各种思想问题或情绪稍一表露即刻会被发现,这样可以把工作做在前头,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二是准确性。班组职工共同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等彼此都很了解,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避免主观片面性,有效准确地解决问题。三是灵活性。班组在改革中扩大了自,班组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了,对班组职工的思想教育可以“自主”地安排时间进行,因人制宜,灵活多样,从而增强了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孔江.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基层工会工作.《工会博览》2011、10

现代职业安全篇7

【关键词】产业工会;职能作用;人企相长

一、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职能,最大程度保障职工各项利益

(一)注重员工发展,有效维护广大职工的学习教育权

1.提高职工接受培训教育的意识,企业是与职工同步发展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会组织要为广大职工构建教育学习的大平台,持久深入的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在思想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2.在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时候,要根据企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广大职工的教育培训,造就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职工队伍。

3.要建立固定、合理的培训机制,通过言传身教做好各项先进业务能力的传承,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家建筑企业,质量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岗位练兵等活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工作需要,在提高职工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司的发展,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二)强化制度建设,有效维护广大职工的民主监督权

健全企业维权机制,首先,要从源头入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职代会职权,规范职代会程序,提高职代会质量,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使职代会真正成为职工群体参政议政,表达意愿的民主机构。

在职工代表选举工作上,工会组织一定要发挥有效的组织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程序选举让职工群体认可的代表,使职代会切实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调动好广大职工参与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坚持实施企务公开制度,这是民主监督、团结职工的关键所在。将企业管理、生产经营以及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的事项进行全面公开,使广大职工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实情,使企业接受职工群体的民主监督,切实接受职工合理的建议,形成群策群力的双赢局面。

(三)注重稳定和谐,为广大职工提供和谐的工作氛围

确保企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是工会组织发挥维护职能的一项重要表现。构建企业和谐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对贫困职工的关心帮助上,作为企业与职工群体联系的纽带,工会组织要始终做到心中装着职工,处处关心职工疾苦,事事为职工着想,切实解决职工困难。

在这方面的工作中,一是要坚持“五必访、五必做”,认真贯彻执行走访制度,及时了解困难职工尤其是退休老职工的生活状况,并给予有效的关心与帮助,使困难职工能够顺利渡过难关,幸福生活。二是要建立全面的动态档案管理制度,对生活困难、家境贫穷的职工的信息细致统计,建立动态的档案管理,及时关心了解,有效的解决困难职工所面临的困难,确保全体职工稳定的生活与工作,构建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劳动保护,有效维护广大职工的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职工群体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利。在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工作上就要求工会组织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安全生产监督上下功夫,保证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是要以开展“安康杯”竞赛为载体,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自觉遵循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一支“会安全、懂安全”的生产队伍,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打造安全文明生产企业。二是通过加强安全巡检,确保文明生产的有序进行。在生产过程中,定期的开展工会巡检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安全监督职能,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进行检查整改,确保施工现场任何一个角落都在有效的控制内,任何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规章进行,切实维护好职工的生命安全。

二、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工会要通过有效的形势,引导广大职工关心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改革。企业改制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改制过程中有一些职工对企业改制的重大意义不甚了解,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前景担忧,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思想动摇。这就要求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引导教育作用,加大制度改革宣传力度,不断更新职工的思想观念,做好改制过程中的思想工作,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改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在改制过程中,工会要广泛开展宣传学习活动,组织职工回顾、总结企业发展历程、改革经验和取得的效果与成绩,让广大职工了解改制所带来的效益与实惠。号召广大员工努力奉献,全心全意依靠职工,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改制的顺利进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三、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产业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企业与职工相互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工会组织的重要性。

(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广大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企业的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职工群体,职工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在日常经营工作中,工会组织要不断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通过文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汇聚,是企业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在企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工会一是要大力宣传企业发展史和文化积淀,使广大员工深入了解企业内涵,以举办演讲比赛、企业宣传栏、职工小课堂为主要形式,将企业精神以最适宜的宣传方式向职工群体诠释;二是要树立能够代表企业精神的劳动模范、技术标兵等先进人物,充分发挥先进职工的导向和模范带头作用,在职工群体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

现代职业安全篇8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39-0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应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农耕文明的国家,现代农业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社会化、多元化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让其与其他产业形态相比,在转型、发展、提升上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如何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提升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尤其是设置有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在深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2015年,笔者以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视角,对安徽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希冀通过本文抛砖引玉,引发广大同仁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思考。

一、安徽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基本现状

截至2014年,安徽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74所,其中属于农林院校类别的仅有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1所。为方便分析,本文中的涉农专业指高职院校开办的农林牧渔大类专业。

从2015年安徽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情况看,全省设置1个及1个以上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7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22.97%。其中,有1所院校设置8个,1所院校设置6个,2所院校分别设置5个,4所院校分别设置3个,1所院校设置2个,8所院校只设置1个。

2015年,有涉农专业招生的高职院校数量为15所,较2010年增加4所;招生的涉农专业14个,与2010年相比,实际增加5个专业,停止招生的专业2个;涉农专业计划招生3152人,较2010年的2767人增长13.91%,略高于同期安徽省高职教育招生计划总数的增长率11.67%;涉农专业招生计划人数占全省高职教育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虽然从2010年的1.5%略增至1.53%,但占当年有涉农专业高职院校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却从2010年的7.21%降到5.93%。这些数据表明,2010-2015年间,安徽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体保持一种稳定发展态势,但涉农专业建设在其所在院校中的比重却在下降。

从涉农专业的结构来看,其院校布点和招生计划投放的集中度较高。2010年,园林技术专业有10所院校招生,招生计划人数占涉农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43%;园艺技术专业有6所院校招生,招生计划人数占涉农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19%;其他9个专业的招生院校不超过2所,其招生计划总和占涉农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38%。到2015年,这种情况仍未有明显改观,园林技术专业有11所院校招生,招生计划人数占涉农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38%;园艺技术专业有8所院校招生,招生计划人数占涉农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19%;其他11个专业的招生院校不超过3所,其招生计划总和占涉农专业招生计划总数的43%。

基于上述数据,我们对安徽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大致形成三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其一,现有涉农专业多数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主要来自所在院校合并升格前的农业中专的老牌专业,且多分布于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其二,目录专业覆盖率较低,既反映出设置有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对过去中专办学优势专业的传承力度不够,同时也表明在普遍意义上高职院校对涉农专业的关注和投入非常有限。其三,从现在设置的涉农专业看,其结构较为单一且办学规模偏小,除“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两个专业的状况稍好外,其他招生专业多已在事实上成为“种子”专业,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使命与挑战

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涉农专业建设的使命与挑战,必须要有多维的视角。从教育的视野,既要立足于院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更要着眼于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一)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视野中的涉农专业建设

2011年启动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安徽省高职院校共有99个专业点列入项目建设,其中涉农专业点为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8.1%,涉及6所高职院校、6个涉农专业。

透过这些数字,可以非常直接地体会到涉农专业在其所属院校内涵发展中承担的使命。其一,经过传承、调整,现有的涉农专业在综合办学实力上与本校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而高职院校必须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现实背景下,涉农专业对提升本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较强的牵引和带动效应。其二,涉农专业是全省高职教育专业布点中的“种子”专业,属于稀缺资源,作为本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完全有可能形成本校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品牌,进而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中承担的使命相比,涉农专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则是极其严峻的。这种挑战大致包括四个层面。第一,从招生角度看,涉农专业对生源吸引力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并将持续。在高职生源总体上面临较大危机的情况下,相关高职院校能否继续坚持开办涉农专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将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二,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目前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上缺少体制机制上的约束和保障,导致目前政府、行业、企业参与涉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广度都非常有限。第三,从就业角度看,涉农专业毕业生虽然市场需求量较大,但因其是艰苦行业,毕业生就业的转岗率和离职率均较高,且安徽省内就业率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涉农专业建设的目标指向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存在偏差。第四,从社会服务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政府涉农培训资源过于分散导致高职院校面向“三农”开展服务存在“有力无处使”现象,另一方面也因部分涉农专业自身实力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匹配,造成服务“三农”过程中“有心无力”。

(二)现代职教体系视野中的涉农专业建设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农业教育集团,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不难看出,面向“三农”发展的开放性、专业设置上的系统性、人才培养上的协调性等,均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而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枢,其涉农专业发展质量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这样的目标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从体系建设的视角,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使命至少有二:一是与中职、本科上下联动,彻底打通农业技术人才的成长发展通道,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二是与区域“三农”发展同频共振,成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对接、服务、支撑乃至引领区域“三农”发展的资源汇聚、整合平台。

目前,安徽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还远未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2014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26个,占全部专业总数10.76%,专业布点数366个,专业点人才培养规模占总体的比例为9.0%。同年,安徽省有11所本科院校(含1所独立学院)共开设20个农学类专业。从专业布点情况看,2所院校为10个以上,1所院校为4个,其他院校均仅为1-2个,41个专业点的总量占全省本科专业点总数的2.26%。安徽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虽然呈现为金字塔结构,但过于扁平化。中职作为“塔基”的基础作用相对扎实;高职作为“塔身”的骨架力量明显偏弱;本科作为塔尖的牵引带动明显有限。这种过于扁平化的金字塔结构,很难成为一种科学合理的体系化结构。2012年由安徽科技学院牵头组建了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力图通过多方合作形成融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职教体系来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该集团的运行机制和探索成效还有待观察和验证。

(三)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中的涉农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为我国农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多种优势贡献在于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从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安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中,农业科技水平、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程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未来还将面临粮食增产稳产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都需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办学实践中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前沿,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丰富和拓展专业内涵。换言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更好地在农业人力资本开发建设中发挥作用。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显然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其一,师资队伍水平还有待提升。缺少一线体验,缺少实践经验,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涉农专业教师团队在这一方面更为突出。其二,服务“三农”渠道还有待拓展。一方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以人才培养为主,在农业技术和政策信息等方面相较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并不一定具备多少优势,导致社会服务乏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当前涉农培训政出多门,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就是想参与其中也缺少体制机制保障,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其三,招生制度还有待改进。目前,高职涉农专业普遍面临困境,但无论是国家还是安徽省,均尚未出台相关保护性政策。从实际情况看,未来涉农专业设置和布点数仍有可能进一步萎缩。其四,毕业生就业去向还有待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去向多为经济发达省份,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安徽本地就业率相较高职院校总体而言明显偏低。

(四)“四化同步”视野中的涉农专业建设

在由农业文明向农工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由农业化向城镇化演进的趋势,在教育目标上由适应固农人才向劳动力转移人才转变,在教育内容上由农业化技术向城镇化技能转变,在教育方式上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技术手段转变。职业教育作为农业转移人口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熏陶的重要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快速地融入到城镇中去。当前,引领“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面向三线城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服务域”,也将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域”。高职院校必须充分依托涉农专业,借助自身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直接对接的天然优势,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城乡合作、区域合作,在推动“四化”同步中努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发展理念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涉农专业建设上必须要破除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涉农职业教育就是涉农专业的事情,与其他专业无关;二是涉农专业建设涉及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村镇一线,协调难度太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一种更加积极、进取、创新的姿态,积极统筹和整合办学资源,为涉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这在当前显得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战略取向

面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发展困境,我们必须有一种全新的思维来对其进行审视和反思。总体来看,至少要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战略取向。

(一)架构平台,强化资源统筹整合

涉农专业应该也完全能够成为高职院校对接和服务“三农”发展的一个窗口。但这个窗口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要加大办学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充分借助近几年在安徽全面兴起的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以及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着力建设开放共享的政策信息沟通平台、专业产业对接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人才培养合作平台、科研服务合作平台、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等“六大平台”,推动本区域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集聚、信息集聚、服务集聚、特色集聚和品牌集聚。

在高职院校内部,涉农专业要跳出自身的狭窄视野,加大与其他专业的协同与合作力度,通过各类办学资源的整合,为其他专业服务“三农”提供有效的切入点。在高职院校之间,既要通过合理设置和调整涉农专业结构,推动高职院校差异化错位发展,不断优化全省涉农院校涉农专业布局,又要围绕安徽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热点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协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安徽省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可以现有格局为基础,一方面深化中职、高职衔接,进一步扩大高职涉农专业的办学规模,努力推动中职、高职涉农专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深化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在涉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的衔接,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通道。

作为地方政府,也要有“大三农”的意识,对目前分散在农业、人社、扶贫、群团、财政、教育等众多部门的涉农教育与培训项目进行全面、有效整合,让拥有优势资源的高职院校在涉农教育与培训领域中有更高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二)面向“三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必须加大招生改革和就业激励力度。我们在这里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基层农业技术人才断层已经非常严重,二是基层农业技术岗位对人才吸引力非常有限。这其实也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招生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不能被动应对,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通过创新招生制度为涉农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保护性政策支持。比如,放宽涉农专业招生条件,让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员工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采取定向培养的办法,对涉农专业学生学费予以减免并提供奖学金,同时要求其必须在基层一线有一定期限的服务期;等等。而在这其中,涉农专业及其所在高职院校应加强调研,积极、及时地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政策创新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要加大涉农专业调整改造和课程体系建设力度。安徽省高职院校现有涉农专业多为传统专业,部分专业已经难以适应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通过调整和优化涉农专业结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增设现代农业人才需求强烈的新专业,增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安徽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匹配性和关联度。另一方面,则必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来加大现有涉农专业的改造力度,既可以通过引入农业行业企业标准来提升相关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通过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嫁接改造来增强相关课程的拓展性和延伸性,着力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夯实基础。从调研情况看,虽然相关高职院校做了不少努力,但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三)拓展服务,打响“农”字招牌

与其他专业相比,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服务产业发展上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但要把这种优势与特色发挥好,还需要涉农专业通过拓展服务来真正打响“农”字招牌。而且,在当前涉农专业办学规模偏小的情况下,应将社会服务作为专业建设的主攻方向。

第一,要着眼团队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纵观多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师资状况,教学团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均不够合理,与基层农技人员状况类似,有较为明显的断层现象。在总体结构优化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团队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发挥好以老带新的优势,引导、激励团队积极开展涉农服务并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要着眼一线需求,设计多样化的“菜单”。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其所处发展环境、发展目标任务当然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借助现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如职业教育联盟等,来做好调研分析。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现实需求,通过涉农专业自身以及整合其他专业的力量,研究、设计多样化的服务“菜单”,通过网站、宣传彩页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和推介“我能做什么”,为更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可能。

第三,要着眼不同对象,开展个性化服务。多样化的“菜单”研究设计出来,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施。目前,在实践中,有面向农资销售企业开展的管理干部业务知识培训,有面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的新产品研发,有面向村镇开展的乡村规划设计咨询,有面向农民开展的科技下乡等等,形式不拘一格,但这些多为点上的探索,尚未形成面上的推动,其成效还难以充分体现。今后,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应在推动涉农专业为“三农”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上出台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变自发探索为机制推动。

(四)创新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面对涉农专业发展的困境,需要地方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努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激发涉农专业的办学活力。

第一,健全和完善农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建议由农业主管部门牵头,通过政府多部门和职业院校密切协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与规模情况做出预测预警,并形成年报制度。这不仅有利于涉农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而且公开年报还有助于增强涉农专业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第二,逐步规范农业从业资格,完善准入机制。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或安徽省出台地方性法规,来规范农业企业法人或经营生产主体的资格,如农业企业(农资经营、家庭农场等)的法人必须具有农业相应专业本科以上文凭和从事该行业的经验,其主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农业相应专业专科以上文凭和从事该行业的经验,等等。

第三,健全和完善涉农专业发展的投入和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应从农业产业安全的高度出发,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予以特殊的政策倾斜,在基本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在教研科研、社会服务上探索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着力优化涉农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环境。

第四,应继续加大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平台的创新探索力度。目前,安徽省已经建立的各个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以及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涉农专业通过校、政、行、企合作来深化产教融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这些平台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在信息上的无碍沟通、资源上的有效共享、合作上的深度互信等方面下大气力持续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余欣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和任务[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10-16.

[2]西奥多m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32-133.

[3]姜明文,俞启定.基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独特功能论析[J].教育与职业,2012(24):6.

[4]李梦卿,张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从农业化走向城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50-55.

现代职业安全篇9

关键词三支队伍;现代农业;关系;对策;陕西安康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294-02

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三化”同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安康市的发展实践证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政府大力引导扶持,需要市场主体踊跃投资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积极广泛参与,同时,更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职业农民队伍(以下简称“三支队伍”)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支队伍”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三支队伍”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对此,安康市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得到了一些启示。

1安康市概况

1.1资源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与四川、重庆、湖北等省份接壤,辖1区9县161个镇(办),国土面积2.35万km2,总人口303万人。安康市是生态绿洲,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是我国南北过渡地带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中药材之乡”美誉,是全国富硒茶、绞股蓝、黄姜之乡和优质烤烟、魔芋基地;农业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理想之地。安康市是中国硒谷。全市2/3土地面积富含硒元素,是全国最大的富硒区,富硒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安康市是西部水乡,汉江境内流长340km,丹江口水库水量的70%来自安康市,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安康市是矿藏宝库,有色、黑色和稀有金属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接续地和陕西省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安康市是旅游胜地。这里蓝天碧水,山清水秀,自然山水,既有北国风光之雄奇,又有南国水乡之灵秀。现已建成2个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尤其是神奇灵秀的南宫山,以其高僧真身百年不腐而与九华山相媲美;77km2水面的大瀛湖,被誉为西部千岛湖。安康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处关天、成渝、江汉3大经济圈的几何中心,3条电气化铁路、3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在此交汇。未来几年,还有7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和1个中型机场相继建成,随着汉江梯级开发的完成,汉江航运快速振兴,安康市将真正成为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

1.2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安康市以循环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美好安康市为目标,坚持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城乡统筹、民生为本,着力做强绿色能源、富硒食品、秦巴医药、新型材料、安康丝绸、生态旅游六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跟进全省发展步伐,基本实现由滞后发展向突破发展迈进的目标。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7.17亿元,财政总收入4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9元。安康市属秦巴贫困地区,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安康市“三农”工作的主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也是安康市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安康市按照“用现代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用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业,用现代生态理念做好农业”的总体思路,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从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着手,着力推进农业从业主体职业化、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农民生活状态城镇化、农村社会形态社区化,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循环发展为路径,以绿色、有机为标准,以配套扶持政策为保障,大力推进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十二五”期间共规划建设规模不等的包括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在内的现代农业园区257个,目前已启动建设111个,其中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市有示范带、县(区)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点”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已基本形成,城镇化新农村、职业化新农民、产业化现代农业格局初具雏形。

2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三支队伍”的关系

安康市的发展实践证明,建设现代农业,实行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是补长农业短腿、推进“三化”同步的必然选择。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政府大力引导扶持,需要市场主体踊跃投资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积极广泛参与,同时,更需要高素质的“三支队伍”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没有研发团队,就没有科技创新;技术推广能力弱,科技成果就转化慢;新型职业农民少,现代农业建设就缺乏生机和活力。“三支队伍”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三支队伍”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既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又要集合要素,整合资源,需要政府引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齐抓共建。农业科技研发队伍是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等新成果的创新主体,为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奠定基础;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建设要以加强农业企业研发团队为重点,整合农业科技研发资源,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尤其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技术顶尖机构合作,构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试验示范以及科研成果转化运用的推广主体,联系实验室和车间,为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现代农业园区科技人才引进,构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农业科技的活跃受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要以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培育为重点,加快企业、现代农业园区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构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人才主体。研发队伍是引领,推广队伍是纽带,职业农民是主体,“三支队伍”支撑现代农业,缺一不可。

3安康市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对策

3.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三支队伍”建设的重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职业群体,是以农为业、以农为生、以农为根、以农为本的从业人员,是一种新型、职业化农民。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应以农业为职业、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隐忧也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匮乏。当前,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女性化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后续人力资源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现行法律政策缺失是新型职业农民“难产”的制度性缺陷,城乡工农二元结构是新型职业农民缺乏的体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农村在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问题日益显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是实现农村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安康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师资资源,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实用人才为重点,坚持培育与培训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需求并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热心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扎根农村生产一线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2培育市场主体是“三支队伍”建设的关键

现代农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农业,主要是因为引入了资本的概念、工业的理念,强化了规模、市场、商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资本富集的特性,决定了单靠农村很难聚集资源要素,单靠农业很难实现良性发展,单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单家独户的生产方式也很难做到更高层面的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借助资本实现升级换代,迫切需要引进市场主体实现发展模式破冰。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特征,决定了现代农业建设者必须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信息灵通、熟悉市场,满足该要求单靠传统农业、传统农民很难实现,迫切需要引入强有力的市场主体,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生活力。同时,现代农业在发展之初,也迫切需要市场主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率先做出榜样,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因此,市场主体的培育问题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问题、关键因素。

建设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能人大户等。近几年安康市积极探索实践,按照行政推动、政策助动、招商拉动、示范带动并举的路子,加快以农业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培育,吸引工商资本快速介入,放大要素叠加效应,增强农业造血功能,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企业与农民共赢。目前安康市已有7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身现代农业,已建成的2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部都是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建设,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3.3提升能力素质是“三支队伍”建设的核心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安康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除地方财力等差距外,主要是“三支队伍”素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科研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技服务能力弱、市场主体不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滞后等。只有“三支队伍”能力素质过硬,才有可能技术领先,实现突破发展,跟进全省、全国步伐。

结合安康市情况,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在岗培训、外出学习、专家指导、实地锻炼等多种方法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专家教授,结合科研项目实施,加快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创新团队;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二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整合农技推广机构,建立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强化县级五大技术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业行政执法力量,形成以区域站为主体,镇站为补充的全覆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按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系,组建现代农业专家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三是加强学习培训。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交流合作,邀请专家教授授课、现场指导,选派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等,加快提升安康市“三支队伍”能力素质。安康市畜牧龙头企业阳晨牧业公司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生猪品种,聘请国内外顶尖专家驻场指导,组建生猪产业联盟,现已跻身全国养猪百强行列。安康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手,着力打造“汉江河鲜”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现代渔业的发展。目前,安康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也达成协议,进行农业科技全面战略合作,在安康市共建富硒研发中心、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以及产学研基地、高技术成果示范转化基地、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等,这必将对安康市“三支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3.4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三支队伍”建设的保障

“三支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促进“三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针对安康市“三支队伍”力量薄弱的现状,一是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打破单位编制等限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和投资兴业,鼓励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1-2]。二是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落实绩效考核,把科研成果、技术推广成效等与职称晋级、劳务报酬、项目扶持相挂钩。对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在给予经济奖励的同时,在政治上积极培养,大胆使用。三是建立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对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行证书管理制度,同时不断提高证书含金量。持证人员才能流转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持证人员才能承担农业科技项目、享受政府扶持补贴;持证人员优先享受免费培训、外出学习等。对农技推广人员推行全员聘用制、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因需聘人,实行资格准入、竞聘上岗、动态管理。建立新型工作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服务效率。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机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广泛交流合作,开展合作研究、科研攻关、决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搭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3-4],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专家大院、产业体系专家团联系机制,凝聚社会力量,发展壮大“三支队伍”。

传统农业靠经验,现代农业靠科技,而科技创新靠人才。中央一号文件直指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重在“三个加快”的目标任务,农业部确定2012年为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这都为建设“三支队伍”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只有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才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参考文献

[1]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2]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41-645.

现代职业安全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公司工会对各位领导、专家来我公司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倚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三面环绕**市,下辖19个镇、一个开发区,全境面积1351平方公里,人口125.64万。

**市供电公司现有职工482人、农村供电所人员769人。固定资产原值6.53亿元;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29座,主变49台,总容量140.75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56条,总长度512.7千米。**年完成供电量23.54亿千瓦时,售电量21.37亿千瓦时,供售电量居**六县(市)之首。

下面我将我们创建“省级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示范工会”所做的一些主要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一简要汇报:

在上级工会的关心、指导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工会认真履行法律赋予工会开展群众性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职责,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将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寓于配合之中,参与寓于解决问题之中,教育寓于宣传之中,组织寓于活动之中,深入开展以班组为重心、职工为主体、竞赛为载体、安全为目标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群防群治、群策群力共筑安全生产稳固防线的浓烈氛围。公司呈现出系统稳定、工作有序、职工平安的良好局面。截至**年8月底,公司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3404天的历史最好成绩。

一、健全劳护网络,构建安全防护屏障

近年来,我们根据盛市、县总工会和系统工会关于加强劳动安全卫生的一系列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工会联系群众和组织群众的工作优势,建立健全了以公司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工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工会小组劳动保护检查员为主体的三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机构和网络成员。同时,建立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制定了工会干部安全工作到位标准,明确工会主席是职工劳动保护第一责任人。工会在参与公司安委会活动、安全生产目标制订、危险源辩识评价风险控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策划、安全督查与分析、事故调查等活动的同时,结合企业实际,主动、适时地与行政领导交流、沟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情况。公司行政能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作业环境,按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高度重视职工的劳动安全健康,自觉地把职工的劳动保护工作列入公司平安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公司安全生产总体目标,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目标计划的实施、“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方法”的推行、职代会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小组的工作等等,都得到了公司行政的大力支持,使得工会、职代会在安全生产中的民主监督检查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班组成员安全互保、职工代表巡视检查、公司领导不定期检查等长效机制推动下,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方位监督、群防群治、防治结合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组织保障督查体系。公司工会始于**年的职工代表巡视检查生产现尝班组安全互保无违章竞赛活动和2003年开始推行的岗位安全检查表活动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安全合理化建议”“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等系列活动,对生产安全采取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有效调动了广大职工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的积极性,习惯性违章大大减少,公司安全生产的基础更加稳固,铸就了职工安全与健康的可靠屏障。

二、采取有效形式强化职工防护意识

工会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以“安全月”活动和“安康杯”竞赛“十个一”活动为载体,以深入基层、面向班组、落实到人、便于操作、强化职工安全意识为出发点,从活动方案的制订到实施全面参与,注重常态管理与专题竞赛相结合,教育培训与组织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工会网站、宣传栏等阵地广泛进行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力求做到职工喜闻乐见。先后组织了工会干部、劳动保护网络成员、女职工健康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安全生产漫画展览,交通安全图片警示展览,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百问百查”知识竞赛,“说案例、讲安全”演讲比赛,“安全警句”、安全生产专项合理化建议有奖征集,职工代表现场安全督察,岗位隐患治理,“安全在我心中”文艺节目的创作和演出,安全管理论文研讨,特种作业人员凭证上岗,新进职工安全技能岗前培训,组织生产和管理人员“安规”考试等活动,促进了职工的个体自保意识和群体互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工会结合公司实际,积极配合行政,每年都给“安康杯”竞赛和“安全月活动”注入新的内容。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回忆一次危险经历、提一条安全合理化建议、看一场安全生产录像或电影、写一条安全警句、排查一条安全隐患、对同事进行一次安全防范提醒、列举一项身边的习惯性违章现象、学会一项应急救援技能”等系列活动,收效明显。我们还利用公司“交通安全5000天无考核事故”的契机,在全体专、兼职驾驶员中开展“构建和谐,安全永驻心中”交通安全系列活动,强化了大家的安全意识。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了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对职工们相互关心、相互教育、相互监护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职工自觉为公司安全生产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良性循环氛围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逐步实现了职工安全生产教育从被动灌输向自我教育的转化,促使“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化,使“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的安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我公司多样、有效的职工安全教育引起上级工会的高度重视,**年6月,**市总工会在我公司召开了全市劳动保护暨“安康杯”竞赛现场推进会,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三、坚持过程参与劳动防护落到实处

工会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会主席和劳动保护专职按期参加安委会、月度安全分析会和不定期地参加各类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与公司行政领导沟通劳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提出工会的意见和建议。每年《集体合同》、《女职工专项保护集体合同》签订前,工会都会在广泛征求、收集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与行政方对合同条款进行逐条协商;合同签订后,工会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并定期向职代会报告执行情况。公司职工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比较满意。

工会始终把职工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环境的安全看作是对职工合法权益的最根本的维护。一方面积极组织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和职工代表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劳动保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并敦促整改;另一方面,积极推广运用“一法三卡”,强化设备检修和工程施工中的劳动保护工作,使职工作业过程的安全情况实现了可控、在控。

每年,工会都要会同行政,针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高危岗位或工种,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不同层面的技术培训和技能竞赛,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职工学技能、练本领,有效的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在**年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百问百查”知识竞赛中,我公司4名参赛选手获**供电系统“百问百查”知识竞赛笔试和现场竞答两项团体第一。之后,以我公司为主组队,代表**供电公司参加省公司组织的竞赛,又夺得了团体第三的好成绩。

公司行政和工会认真执行《**供电公司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实施细则》,相继颁发了《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劳动保护用品管理的若干规定》、《供电所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等文件,使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合理,保障了职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近年来,我公司党政高度重视劳动保护工作,工会主动作为,通过为职工办实事,拓展了劳动安全防护工作的外延:1、在公司行政的支持下,建立了职工自愿参加的大病康复互助基金会。运作三年来,累计为患大病职工提供了13万余元补助款;2、成立职工健康服务部,通过提供健康咨询和平价药房服务,使职工从中得到实惠;3、工会每年为职工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增强了职工一旦遭遇人身意外伤害时抵御风险的能力;4、组织劳模、先进和生产一线职工外出疗休养,工会把组织职工疗休养同褒奖先进模范结合起来,在疗休养人员的安排上首先考虑每年受公司及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工作(生产)者。并向一线生产骨干和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倾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在组织好职工每年一度的健康体检的同时,对女职工进行妇女疾病普查和专项检查,把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落到实处;6、针对职工中“亚健康”较为普遍的现象,开展职工体能测试锻炼达标和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生产部门配置篮球、桌球、乒乓球等锻炼器材,新建了羽毛球馆,为职工健身提供了条件;7、对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药费实行补贴,把企业对职工的关爱延伸到家庭;8、组织特殊季节和重大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慰问活动,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热心帮助家庭困难的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年以来慰问一线职工和为困难职工送温暖335人次,发放慰问金15.62万余元。

近两年来,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得到了切实维护,有力地推动了公司的平安、和谐发展。公司先后获得“国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省文明单位”、“**省文明行业”、“**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拾模范职工之家”、连续五年获得“**十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等荣誉称号,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公司工会在劳动保护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相信,有检查组的各位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有上级工会和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在劳动保护工作实践中勤于探索,善于思考,精于总结,力求在工作内容、活动方式和实施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为保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