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3:04

技术研发优势篇1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发展远景;4G移动网络

15G移动通信概念

随着通讯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从原先的2G移动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发展到现阶段的4G移动通信技术,其整体发展速度较快,满足了现阶段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通信技术的要求将日益严格,为了应对未来复杂化市场发展环境的需求,必须进行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分析,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发展。5G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移动通信系统。通过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移动网络的高效化、智能化、自动化,该技术具备成熟的无线传输技术系统,其数据传输速度更快,通信信号更加稳定,能够进行不同频段资源的有效性利用,相比于4G移动通信技术,该技术具备更强的信号覆盖广度,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生活及工作体验。

25G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1)综合来看,5G移动通信技术将是未来移动技术发展的主流,相比于2G、3G、4G移动通信模式,5G移动通信技术具备更强的资源利用效率,相比于4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具备更高的传输质量,其整体安全性更高,具备更好的信息传递时效性,其信息整体覆盖能力更强,提供给用户更好的移动通信网络体验。为了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要求,5G移动通信技术需要具备更加科学及完善的通信网络,从而适应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整体来看,4G移动通信系统为5G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相比于目前主流的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具备更加广泛的网络覆盖范围,其整体通信系统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能够满足大规模传输数据吞吐的需求。通过对5G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有效解决4G数据网络传输速度慢、收费高、网络不稳定等问题。(2)相比于移动通信2G技术、3G技术、4G技术,5G通信技术具备更强的网络应用性能,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完善移动数据网络体系,实现网络信号整体覆盖性的提升,满足无线移动网络的构建要求。5G技术具备更高的应用灵活性,能够根据运营商的不同管理需求,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性调整及分配,实现网络通信运作成本及能源消耗状况的分析,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运作。随着未来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变革挑战,5G技术的应用,对移动网络整体性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随着5G通信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其传输速度水平、信息吞吐率、网络传输质量必然能得到较大的提升,随着5G网络通信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5G应用业务必将得到普及,比如3D虚拟交互业务、3D虚拟游戏业务等,随着这些业务体系的不断健全,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移动通信业务需求。相比于传统的通信技术,5G技术实现了物理传输体系的健全,实现了不同用户、不同区域、不同天线等环节的网络发展要求,有利于优化移动网络平台架构水平,增强其整体性能。(3)为了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进行全网络覆盖5G技术的应用,确保其移动网络的全面性覆盖,有利于为各种无线互联业务提供良好的运作环境,进行新型接入网架构的应用,进行网络整体组织架构的优化,实现整体建网效率的提升,进行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模块的优化,实现移动网络通讯干扰状况的降低,有利于降低移动通信的整体运作成本,实现移动通信整体维护水平的提升,该技术具备良好的可配置性,通过对网络运行压力的分析,进行网络资源的实时性调节及配置,降低通信能耗水平。

3关键技术应用方案

(1)5G技术实现了异构超密集部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解决一系列超密集异构网络部署问题,实现节点距离半径的缩短,实现整体数据量容纳空间的扩大,实现节点数量的增大,提升了部署密度的分析效率。在未来移动通信发展模块,其节点部署密度必然大大超越现阶段通信技术的节点部署密度,实现节点距离的减少,满足超密集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要求,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多覆盖层次干扰性能问题,为了实现5G技术的有效性应用,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模块,必须进行异构超密集部署技术的优化,实现组网模式、接入技术模式、防扰乱模式等的协调。在移动通信网络运作过程中,自组织网络Son模块扮演着重要的发展地位,通过对该技术模块的应用,能够为通信网络提供持续性的部署及维护,这需要进行专门工作岗位配置,实现该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确保移动网络的顺利开展,实现资本、人力、物力等成本的控制,有利于提升通信网络的整体运作效率,实践证明,通过对Son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解决网络的智能部署问题,实现其整体智能维护效益的增强。相比于4G通信网络结构,5G通信网络技术具备更加复杂的网络架构,其网络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Son发展技术的优化,实现其自组织网络体系的健全,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解决多层交叉网络协同问题,充分大会Son技术体系的积极作用,满足未来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2)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SDn技术扮演着重要的移动通信工作地位,这是一种软件定义网络技术,通过对中心控制器的使用,实现不同类无线网络的同步性运作,满足无线资源的管理要求,让复杂化的设备操作变得易于上手,相比于传统的通信网络控制及管理技术,SDn技术具备更好的移动通信控制管理效益,为了提升未来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效益,必须进行技术切换环节、资源分配环节、实时监控环节等的协调,满足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m1m0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基站传输系统模式,该技术具备较低的抗干扰性,其数据整体传输效率低,具备较低的空间分辨率,通过对这种技术的大规模集成性利用,可以满足不同基站及线路数据传输的要求,能够进行移动通信信号的实时性接收。目前来看,该技术应用体系尚不健全,其依旧存在数字编码、信号检测、信号通道模拟等环节上的问题,为了满足未来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m1m0技术问题的解决。(3)为了适应5G移动通信网络的复杂性工作需求,进行全双工技术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实现信息的双面性传输,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能够进行数据信息的同时间段、同频率的双向传输,其突破了传统单向数据信息传输的局限性,有利于进行移动通信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频谱资源利用率的增强。通过对这种技术方案的优化,有利于实现网络传输数据模块、发射机发射数据模块、接手机接收数据模块等速率的提升,通过对抗干扰技术及双全工技术的协调,有利于适应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要求。滤波器组是多载波技术的关键应用模块,通过对多载波传输途径的应用,进行多载波模式的有效性调制,解决无线网络设备间的干扰问题、频谱传输问题、多径衰落问题等,为了适应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必须进行原始及调制滤波器的协调,实现其与频率响应特性的一致性,实现滤波器设计方案的优化。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通信市场需求,必须进行新型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适应复杂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余莉,张治中,程方,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技术研发优势篇2

关键词:竞争优势;专利布局前瞻性;执行力;Relecura专业知识产权平台;细胞免疫治疗

中图文献号:G306;n18文献编码: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5.006

1引言

探索新兴技术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我们把握技术前沿的发展和竞争态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本研究中的新兴技术竞争优势包括技术主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和高产机构在主要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主体的竞争优势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1]、利益相关者管理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影响[2]、数字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3]、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4-6]、研发网络结构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影响[7,8]、基于核心技术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9,10]等。关于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高新技术对竞争优势形成的作用[11-13]、面向全球市场的技术竞争优势分析[14,15]、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竞争优势获取的影响[16-18]等。

已有的关于新兴技术竞争优势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基于单一指标探讨其对公司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本研究拟基于“四象限图示分析方法”和“雷达图示分析方法”,选择医疗领域新兴技术“细胞免疫治疗”(cellimmunotherapy)为实证,基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的专利数据检索,借助Relecura专业知识产权分析平台(Relecuraprofessionalipanalytics)的四象限图示分析模型和雷达图示分析方法,探索新兴技术的竞争优势,期望研究方法与结果对国家新兴前沿技术的战略选择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等,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1)四象限图示分析方法

四象限图示分析方法是本文中用来测度与衡量新兴技术创新主体竞争优势的主要方法,具体包括两项指标。专利技术战略布局的前瞻性(completenessofvision)指标,该指标用来测度新兴技术竞争主体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的愿景和专注度(ipVision/Focus),即新兴技术创新主体专利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或称为专利布局的完整与完美性。该指标显示了一个公司对当前知识产权市场的理解程度,和针对当前的竞争现状而实施的专利布局战略。公司的专利战略布局充分考虑了其所在产业的技术竞争态势和地域分布状况。该指标在四象限分析图示中用X轴表示,如果一个公司的该指标值为正值,则说明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对未来知识产权市场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另一个指标,创造高价值专利的执行力(abilitytoexecute),该指标用来测度和衡量一个公司在其产业或技术领域内,创造高价值的专利组合的能力。包括该公司的专利申请活动、全球视角下该公司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该公司的发明创造能力。若一个公司的该指标值为正值,则表明该公司具有创造和运用高价值专利组合的能力,并且在知识产权防御方面处于有利地位。该指标在四象限图示中用Y轴表示,简称为执行力。

四象限图示分析方法,以图示的方法展示竞争者在四个象限中的相对位置,代表竞争主体或技术领域的气泡在图示中的位置,将帮助我们判断和理解竞争主体在多大程度上专注于技术发展前景,技术的市场竞争力有多大。气泡的大小代表了绘图前所选定的专利家族、专利申请、同等专利或全部文献的数量,本研究中气泡的大小代表全部专利文献的数量。

(2)雷达图示分析方法

雷达图示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类似导航雷达显示图形的一种多变量对比分析技术,由若干个同心圆构成,同心圆向外引出若干条射线,它们之间等距,每条射线末端是一个被研究的指标,雷达图示分析方法常常被应用于对多个指标的对比分析,或者对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分析。雷达图示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19,20],和社会科学的财务分析[21,22];有学者尝试将该方法应用于竞争情报研究领域[23,24]。本研究中,将利用雷达图示分析方法对高产机构在不同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2.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检索基于Relecura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检索了以“cellimmunotherapy”(细胞免疫治疗)为主题词的、来源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的专利数据。截至检索日期2016年4月22日,细胞免疫治疗技术领域共有专利申请3,104件,授权专利1,168件。

图1显示了细胞免疫治疗领域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的发展趋势。该领域最早两件专利申请始于1988年,享有1987年优先权,起初阶段专利申请数量很少,1993年之前专利申请共有10件;1992年开始才有了第一件授权专利。图2显示了细胞免疫治疗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有些授权专利有效期届满的情况。该数值在2027年的时候将达到一个高峰期,当年有134年授权专利有效期届满。

3实证分析

3.1技术主体的综合竞争优势

依据2.1小节的两项综合测度指标,选择以“细胞免疫治疗”为主题词检索得到的全部专利数据,借助Relecura专业知识产权分析平台,绘制了该研究主题的主要竞争者的综合竞争优势四象限图示(图3)。

图3显示,就“专利技术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指标而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US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USHealthandHumanServices,HHS)最具有前瞻性。这两个机构的细胞免疫治疗专利战略布局充分考虑了当前的专利技术竞争态势和地域分布,他们对未来技术的发展具有比较强的技术预见和引领能力,对将来知识产权市场的变化具有比较强的适应性。始建于188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是美国最高水平的医学与行为学研究机构,拥有27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其任务是探索生命本质和行为学方面的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并充分运用这些科学技术知识延长人类寿命,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和残障。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niH的支持下,自由探索科学问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状况。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是美国联邦政府最大的卫生保障机构,是美国医疗系统的官方最高管理机构。就“创造高价值专利的执行力”指标而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Celera公司(CeleraCorp)具有相对比较强的创造高价值专利技术的执行力。这两个机构在专利申请活动、技术发展水平和发明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执行力比较强。其他一些技术创新主体,比如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oftexas)等位于第一象限距离原点较近的,它们的知识产权布局也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有一定的创造高价值专利的执行力,将来可能具有比较强的技术竞争力。整体而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具有最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3.2主要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

(1)不同技术领域(Field:technologies)的竞争优势分布

产出数量最多的前10个技术领域的专利(表1)在五个高产的机构(见图4右侧的图例所标注)的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显示,在产出最多的“药物制备”技术领域,德克萨斯大学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其次是SYnta制药公司(SYntapHaRmaCeUtiCaL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这两个机构的竞争优势也比较明显。在产出排名第二位的“微生物/酶”技术领域,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两家机构的优势不相上下,其次为德克萨斯大学和CeLeRa公司(CeLeRaCoRp)。在排名第三位的“化疗与药物制备”技术领域,SYnta制药公司与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目前专利数量较多些,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排名第四位的“多肽类”技术领域,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拥有较强的优势地位,其次是德克萨斯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CeLeRa公司三个机构,它们的优势不相上下。在第五位的“试验材料”领域,和第六位的“测量/测试涉及的酶/微生物”领域,CeLeRa公司与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享有一定的优势。在第七位的“发酵”和第九位的“畜牧业”技术领域,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具有一些优势。在第十位的“杂环化合物”领域,SYnta制药公司的优势比较明显。

(2)不同技术子领域(Field:Sub-technologies)的竞争优势分布

产出数量最多的前10个技术子领域的专利(表2)在五个高产的机构(见图5右侧的图例所标注)的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图5显示,在技术子领域层面,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多个技术子领域享有绝对优势,比如“包含抗原或抗体的药物制备”、“未分化的人类-动物或植物细胞”、“含有多肽类的药物制备”、“多肽类:含有20个以上氨基酸、胃泌素、生长激素抑制素”、“突变或遗传工程”、“免疫球蛋白”等。SYnta制药公司在“抗肿瘤药物”和“含有机活性成分药物制备”技术子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在“抗肿瘤药物”技术子领域。CeLeRa公司在“多种方法化验材料”技术子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以下六个技术子领域占有比较强的优势:“包含抗原或抗体的药物制备”、“未分化的人类-动物或植物细胞”、“含有多肽类的药物制备”、“多肽类:含有20个以上氨基酸、胃泌素、生长激素抑制素”、“药物制备有未明成分”和“突变或遗传工程”等。

(3)国际专利分类代码(Field:ipCCodes)的竞争优势分布

产出数量最多的前10个技术领域的专利(表3)在五个高产的机构(见图6右侧的图例所标注)的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

图6显示,就ipC国际专利分类代码而言,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多个ipC代码享有绝对优势,比如“包含抗原或抗体的药物制备”、“抗体-免疫蛋白球-免疫血清”、“含多肽类的药物制备”、“基因重组”、“因异质细胞引入而被修改了的细胞――如病毒细胞等”、“来自于哺乳动物的多肽类:含有20个以上氨基酸、胃泌素等”等。而在“抗肿瘤药物”对SYnta制药公司、德克萨斯大学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等三个高产机构来说,都是它们重点研究的ipC领域,并且其竞争优势不相上下。“基因疗法”这个ipC代码,德克萨斯大学、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三个机构之间的竞争关系比较激烈。

4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四象限图示分析方法和雷达图示分析方法,借助Relecura专业知识产权分析平台,以细胞免疫治疗为实证,探索新兴技术的竞争优势,包括技术主体的综合竞争优势和高产机构在主要技术领域、子领域、ipC代码的竞争优势。就“专利技术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指标而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两个机构最具有前瞻性。就“创造高价值专利的执行力”指标而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Celera公司具有相对比较强的创造高价值专利技术的执行力。高产机构在主要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各异,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在更多的技术子领域和ipC代码具有优势。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25],采用四象限图示分析方法,选择“专利技术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指标”和“创造高价值专利的执行力指标”两项综合指标,对技术主体的综合竞争优势,进行了清晰的可视化效果展示和比较;采用雷达图示分析方法,对细胞免疫治疗主题技术的五个高产机构在前10个技术领域、技术子领域、ipC代码的竞争优势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和比较。文章中选择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可以应用于不同层面的新兴技术竞争优势研究中;基于该研究方法和指标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把握技术前沿的竞争态势、提高知识产权战略决策水平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同时,对技术市场的交易者,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交易对象和目标技术选择的决策依据,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nishitaniK,itohm.productinnovationinresponsetoenvironmentalstandardsandcompetitiveadvantage:ahedonicanalysisofrefrigeratorsintheJapaneseretailmarket[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6,113:873-883.

[2]Banksma,VeraD,pathakSetal.Stakeholdermanagementasasourceofcompetitiveadvantage:arelationshipandportfolioperspective[J].organizationalDynamics,2016,45(1):18-27.

[3]weinmanJ,euchnerJ.DigitaltechnologiesandCompetitiveadvantageaninterviewwithJoeweinman[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2015,58(6):12-17.

[4]史丽萍,刘强,吴康俊etal.FDi技术溢出、知识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吸收能力、内部控制机制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5):1-13.

[5]王翠华.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J].经济导刊,2010,(12):30-31.

[6]Lahovnikm,BreznikL.technologicalinnovationcapabilitiesasasourceofcompetitiveadvantage:acasestudyfromthehomeapplianceindustry[J].transformationsinBusiness&economics,2014,13(2):144-160.

[7]赵红梅,王宏起.R&D联盟网络结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3,(12):143-152.

[8]CasanuevaC,Gallegoa,Revillama.accessandmobilizationofnetworkresourcesandcompetitiveadvantageinhotelsaconceptualframework[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2015,27(6):1279-1300.

[9]王海盛,郑立群.基于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101-103.

[10]LeeYK,KimSH,Kyom.FranchiseCoreCompetencyanditsRelationshipwithenvironmentalUncertainty,Competitiveadvantage,andFinancialperformance:anempiricalassessmentofFood-ServiceFranchiseFirms[J].asiapacific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15,20(10):1151-1173.

[11]项金玲.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导刊,2011,(10):75-76.

[12]DingerV,vonHagenJ.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incumbents:evidencefromnewlyLiberalizedBankingindustries[J].Journalofinstitutionalandtheoreticaleconomics-ZeitschriftFurDieGesamteStaatswissenschaft,2011,167(4):578-607.

[13]LeeaHi,ChenHH,ChenSL.Suitableorganizationformsforknowledgemanagementtoattain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intherenewableenergyindustry[J].energy,2015,89:1057-1064.

[14]俞文华.面向全球市场的技术竞争:增长贡献、优势动态和结构趋同――基于wipo的pCt申请统计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08):1-22.

[15]Vergep.Globalization,Labor,andthetransformationofwork:ReadingsforSeekingaCompetitiveadvantageinanincreasinglyGlobaleconomy[J].Relationsindustrielles-industrialRelations,2011,66(4):684-687.

[16]陈宪宇.我国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401-404.

[17]LaiFJ,ZhaoXD,wangQ.theimpactofinformationtechnologyon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logisticsfirmsinChina[J].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2006,106(9):1249-1271.

[18]StrohmeierS.employeerelationshipmanagement-Realizingcompetitiveadvantagethroughinformationtechnology?[J].HumanResourcemanagementReview,2013,23(1):93-104.

[19]张维平,李耀华,王振乐.基于谱能分析法解决地质雷达大尺度探深问题[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270-274.

[20]Lundgrenm,SvenssonL,HammarstrandL.VariationalBayesianexpectationmaximizationforRadarmapestimation[J].ieeetransactionsonSignalprocessing,2016,64(6):1391-1404.

[21]张平.地方融资平台融资渠道的比较研究――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08):64-68.

[22]CagninamR,poianm.Beyonde-businessmodels:theroadtovirtualworlds[J].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2009,9(1-2):49-75.

[23]何晓兵.竞争情报研究中企业竞争能力的雷达图分析法[J].图书情报工作,2010,(04):86-90.

[24]ChenKK,HsiaoDH,HsiehCHa.Servicequalityradarmapandtwo-stageservicequalityscore[J].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technology-taiwan,2008,16(2):123-133.

[25]Relecura.Relecuraipanalysisplatform[eB/oL].2016.https:///features.php#pp_pd.2016-05-09.

技术研发优势篇3

关键词:合作技术创新博弈同质企业异质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13-03

一、引言ax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原先依靠高投资、高能耗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可持续。然而,由于我国全面产能过剩现象的存在,很多行业的企业创新无力,尤其是亟待转型升级的行业企业,处于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环境中,无法积累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上。具体表现在我国企业普遍的R&D投入水平较低、技术发展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创新以购买专利或模仿创新为主等。为了推动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我国很多学者提出了合作技术创新的方法。但是,长久以来,合作技术创新的水平发展仍然缓慢,私人部门仍然无法实现创新资源的积累,并且难以突破技术创新的瓶颈。为了探索我国合作技术创新瓶颈的原因,本文选择了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角度,借鉴博弈论的思想研究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困境的形成原因。

二、我国合作技术创新的静态博弈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困境可以从静态博弈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这里任意选择某产业市场,将所有市场主体企业划分为两类,分别是异质性企业和同质性企业(孙景翠等,2012)。由于技术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回报慢的特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可以选择合作或者不合作。

(一)同质企业技术创新困境的静态博弈分析

选择任意产业,假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完善的,并假设市场上存在两个企业,要对某客户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若需要对该项研发投入的成本是C,研发的回报为R,则如果a企业和B企业选择合作研发,则a企业和B分别支出研发额0.5C和0.5C,两企业均能获得利润R,且这里假定C>R>0.5C>0,即单独依靠一个企业进行研发是不能完成的。如果a企业和B企业不进行合作研发,则选择独立研发的企业需要独立支付研发投入C,并且获得创新的全部市场回报R,则独立支付研发的企业获得的收益为R-C

根据表1支付矩阵的情况,市场上同质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的博弈,则两个企业的最终占优均衡策略与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强度V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V=1时,该博弈最终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即双方的占有策略都是选择不合作,最终导致同质种业企业之间的研发结果为(不合作,不合作)。

当V

当V(R-0.5C),则该博弈同样存在占优策略均衡,双方最终都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

因此,对于大部分同质企业,合作研发最终会以囚徒困境宣告失败。而只有行业的技术溢出水平满足一定条件时,同质企业之间才能够在一定的契约约束或外界干预下,达成(合作,合作)的条件。

(二)异质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博弈

对于育种研发条件、规模、技术资源悬殊的两个企业(组织),本文称之为“异质企业(组织)”。当市场上仅有两个异质企业存在时,其中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命名为C,研发劣势企业命名为D,现假设有某项市场需求的育种研发项目,假设双方合作进行该研发项目的研发,则能够带给C企业以R收益,而带给劣势企业D的收益为r,且合作情况下,双方需要为研发付出的成本为0.5C和0.5c。如果仅有优势企业C单独进行研发,则研发成本为C,如果只有劣势企业D单独进行研发,则研发成本为c。其中,R>C>r>0,且C>c>0。则两个公司的博弈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当V=1时,异质性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智猪博弈模型。根据支付矩阵两个企业的策略支付可以看出,对于劣势企业D而言,不论优势企业C是否参与合作科研,其占优策略都是不合作。而对于优势企业C而言,其参与该博弈并不存在占有策略解。这种博弈的纳什均衡,必然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劣势企业在种业研发过程中会选择搭便车,二是优势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如果选择(合作,不合作)能够使优势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即R>C,则优势企业会选择纳什均衡解,即进行育种研发。

当V(R-0.5C),则最终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最终的博弈均衡会以双方企业都放弃种业技术创新为终。

当V

当V

(三)政府行为对合作技术创新的影响

现假设社会中有两家企业和政府,就是否参与某合作研发进行博弈。在这个博弈中,进行研发合作的双方是企业,同时,政府可通过政策行为来促成合作或不干涉其合作。则对于这个博弈中的各主体而言,各自的博弈策略组合情况如下:

政府可选择积极促进企业创新合作、不管理创新合作;企业可选择合作研发、不合作研发。假设某企业a选择就某一项种业研发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则对于a而言,这项研发可带来收益为p1,企业通过这项研发可获得的收益为p2;如果政府政策能够促进双方合作的完成,则两个企业分别得到额外的收益为R1和R2,如果政府政策不利于合作完成,则企业双方要付出相应的损失,分别为C1和C2。则假设政府有p的概率选择会干涉合作,有1-p的概率对此不作为,则在作为的情况下,政府进行干预需要付出的成本为G,而如果合作成功(概率为Q),政府可获得的收益为R1+R2-G;当政府对合作不成功时(概率为1-Q),则政府损失为-C1-C2-G。如果政府对合作不予干涉(概率为1-p),则先假设政府的政策有助于种业科企合作的概率为p,则企业、政府之间的支付矩阵可如表3所示。

因此,企业做是否能够成功,与政府政策是否作为、合作收益情况有关;而政府是否会对创新合作进行干预,则取决于政策成本大小和因为其干预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小。

三、基于合作技术创新静态博弈结果的启示

(一)政府合作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合作创新有较大影响

根据上文对政府参与的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博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尽管政府是否干预企业技术创新收到政府政策成本和收益的双重考虑,但是政府对企业合作技术创新具有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当合作双方中有一方是科研机构时,政府的促进政策将会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同时有利于创新的外溢和企业对创新知识的学习、对创新资本的积累。因此,在技术创新合作方面,政府应该依据条件发挥其引导作用。

(二)技术溢出水平影响社会合作创新水平

根据上文对同质企业或异质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博弈均衡的分析,不论是同质企业还是异质企业之间,技术溢出水平的大小都会影响最终的合作创新博弈结果,无论是技术溢出水平过大或者技术溢出水平过小,都无法促成双方选择(合作,合作)。因此,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技术溢出水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才能够自发形成组织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而对于大部分情况,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或者同质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都仍然需要依靠外力的作用才能够达成。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技术溢出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仍然还需要政府对技术溢出渠道进行开拓,增加技术溢出水平,才能够创造企业达成技术合作的条件,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合作技术创新水平。

(三)技术创新企业创新资源基础薄弱影响合作创新实现

根据上文对同质企业技术合作创新的博弈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忽略技术溢出水平的影响,同质企业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必然以囚徒困境为终止。这一分析结果解释了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投入低的现实。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领域,即便是在产能连年过剩的情况下,研发资产投入、技术创新成果水平都较低,甚至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研发投资和研发资产数据披露都很不明晰。一方面,对于市场集中度较低的分散行业而言,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资源的存量低,即便是有合作创新的想法,也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创新研发资本和资产投入。另一方面,即便双方都具有实力进行技术创新投入,较高水平的技术溢出会导致双方都会有机会主义的想法,通过不参与研发而成为免费乘车者,或者较低水平的技术溢出下双方的合作会有名无实,无法实现真正的知识技术共享,最终同样会发生囚徒困境,最终均衡的集合为(不合作,不合作)。

因此,技术创新资源需要实现一定的积累后,才能够增加合作创新的成功概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积累,往往需要借助于外界的帮助,这就要求政府或者金融机构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学习,或者促成中小企业与科研优势企业、公共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的学习互动。

(四)优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引领作用

通过对异质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博弈的分析结果来看,在技术溢出处于合适的水平的条件下,优势企业在合作技术创新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对于劣势企业和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是否能够达成,取决于优势企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尤其是对异质企业中的优势企业创新行为进行相应的补贴或给与优惠政策,能够促进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之间的合作科研,从而帮助优势企业(下转第18页)(上接第14页)带动劣势企业进行研发活动。

考虑到我国科研体制的特征,在私人部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应该充分注重释放公共科研部分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开展科企合作来培养部分优势企业,从而带动合作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玉梅,田野.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2]李伟,余翔.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及其评价――以加入tRipS协议为中心[J].科研管理,2014(7)

[3]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4(6)

[4]宋河发,穆荣平.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

[5]文豪,陈中峰.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异质性与技术创新[J].工业技术经济,2014(6)

(作者单位:赵锡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张晓慧,清华大学经济所社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84)

技术研发优势篇4

关键词:河南省 优势产业 创新能力

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优势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多是依靠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但是区域优势产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已转变为知识管理、创新能力之上的竞争,可以认为,区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之一。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升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缩短河南与东部发达地区间的差距。

一、提升区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综合考虑优势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认为,优势产业是指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环境,能有效地利用地区资源、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运营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将创新的思想、知识、技术等转化为优势产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新组织和新服务,并能带动周边产业的竞争力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经济绩效的能力。提升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提升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可以使产业获取更大的成本与市场份额,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新技术的产生以及原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生产率,降低成本,抬高构建产业的进入壁垒,使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提升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相关扶持产业的发展,进而将推动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上游产业如果灵活多变,容易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工艺改进,就可以为下游产业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促进其发展;同样,下游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上游产业的发展。一个区域上下游产业配合越好,整合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就越容易形成一个有序的产业群,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就越强,上下游产业各自的竞争力也会随之增强;反之,如果上下游产业各自为阵,就会损害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无疑会促进优势产业的相关扶持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

(三)提升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可以形成良性产业发展循环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降低产业的成本,维持产业产品的差异化,创造新的市场,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促进优势产业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来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优势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后。会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的投入。产业的研发能力得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然得到提升。优势产业的优势也必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二、河南省优势产业发展及自主创新现状

根据河南省资源禀赋状况、历史塑造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即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近年来,优势产业在河南工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优势突出且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河南省六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河南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9.04%,其增长率高于河南同期工业增长率7个百分点。且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一)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为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河南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工业基地建设,一些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到2009年底,河南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40家,居中部省份第1位,反映出河南省在相关产业领域竞争优势的形成,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原始创新方面,河南省优势产业中的一些大企业有了新的突破。如洛玻集团研究的“超薄浮法玻璃”项目实现了对“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重大创新。开创了我国浮法玻璃发展的新纪元,也为我国液晶显示器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的“石脑油催化重整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研发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脑油连续重整成套技术,打破了外国垄断,这项技术的突破标志我国实现了炼油技术国产化;许继集团“超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研发出超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打破了外国垄断,建立起国家直流输电成套设备技术标准体系。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河南省优势产业中的一些大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与装备高起点起步,采取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通过二次创新,达到核心技术的提升,最终完成产业整体跨越。如,神马集团是河南省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企业之一,通过二次创新。目前的资产总额为107亿多元。营业收入达到百亿元,已经形成66盐、帘子布、氯碱化工、工程塑料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是中国第1位、世界前3位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

在集成创新方面,河南省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促成集成创新。推进食品工业密集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铝加工产业集聚区、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及石化基地建设,使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中小企业发展趋向集聚,集群化开始显现

在河南省的优势产业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成为壮大河南六大优势产业的重要力量。2008年以来,河南省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优势产业集聚化发展创造条件,使优势产业集群化开始显现。如漯河市的食品工业园区是河南省最大的食品产业集聚基地,众多的食品工业企业在此发展,全市食品行业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食品行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明显增强:长垣县起重产业集群是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和“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目前拥有起重整机生产企业133家、配套生产企业12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2008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中小吨位起重机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初步形成了布局相对集中,

产品相互配套,从订单、设计到制造、安装较为完善的起重产业链条。

三、河南省优势产业创新能力不高的主要表现

(一)优势产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技术密集度较低

按国际惯例,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或称之为产业技术密集度是划分制造业各产业技术类型的主要依据。根据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划分,凡技术密集度达到i0%1)2上的为高技术产业,3%-10%的为中高技术产业,1%-3%的为中低技术产业,1%以下为低技术产业。按照这一标准,根据我们的计算(具体数据见下表),目前河南优势产业各行业中,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技术密集度稍高外,其余产业均为中低技术产业。

(二)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少,新产品销售收入低

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足够的科技活动人员,企业创新及产业创新将成为无本之木。表中的资料显示,2008年河南优势产业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人员88097人,仅占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4.3%。由于科技人员不足。技术开发成果少,导致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例较低。2008年河南省优势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895.15万元,占优势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3.54%,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已达到20%以上。

(三)优势产业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少

发明专利的拥有数量是衡量一个产业技术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表中的资料显示。2008年河南优势产业各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拥有发明专利量共1554项,平均每个企业拥有量0.17项,拥有的发明专利量最多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3个行业,分别是268、266、225项,但平均到每个企业不到1项。根据国家发改委2009年第15号公告中的我国拥有发明专利量前50名的企业名单,河南没有一家企业上榜。而这50名企业中有10家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量超过了300件,河南优势产业中大部分行业拥有的发明专利量还不到它们一家企业的数量。这说明河南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还很低。

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河南省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一)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的路径

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要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具体来说,在河南最具规模优势的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在努力自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同时,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个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加快高新技术产品、产业集成,形成提升、延伸产业链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同时,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通过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技术及产业的梯度转移,在学习先进技术中实现技术创新。一般来说,某一地区的优势产业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力,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关键能力大获成功。这种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产业史表明,自主创新活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完整链条,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市场导向。市场需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拉力,企业要以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为纽带,主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签定科技合作协议,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合作创新平台。以此为产学研结合的基地,重点开发企业欠缺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及科研优势,在企业中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使之快速实现产业化,从而获得资金、信息等开展下一步研发所必需的条件。科学合理的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运作是河南省提高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关键。

(三)营造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与人文环境等。这些环境要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有利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实现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统筹协调,切实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成本。通过创新环境建设促进各类企业的有序进退、繁荣和发展,使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微观基础得以迅速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以此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技术研发优势篇5

关键词: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控制策略;贸易溢出模型;实证研究

一、研究意义及背景

在一国经济技术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在获取高新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协议投资额11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76.3亿美元,仅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量的0.1%,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目前,我国在经济实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对外投资的条件,入世后,我国将享受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同时国外市场限制投资的措施松动、市场准入条件放宽,为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在技术进步方面的优势,成为当务之急。

因为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的输出一直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所以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大部分都是已标准化的技术。我国想要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就要进行对外投资,靠近技术源,以获得反向技术外溢,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到发达国家兼并或收购科技型公司,特别应该加大对研发要素丰裕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力度,可以选择和增加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投资力度而提高其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值得肯定的是,我国一批有实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例如,首钢集团通过收购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份直接获取了相应的关键技术等。二是在海外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当地技术资源优势,了解和把握国外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此作为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和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通过境外产品开发来推动国内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来考察我国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例如,刘凯敏、朱钟棣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率)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二者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是平稳的,所以认为它们之间有长期的稳定关系。龚艳萍、郭凤华通过借鉴Coe和Help-man的贸易溢出模型(即CH模型)构建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的模型,并分析计算得出定量结果,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影响的机制研究

Fosfuri和motta(1999)设计了两阶段完全信息双寡头古诺模型,解释无技术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模型的均衡解表明,对于既定的相对市场规模而言,即使在海外亏损,只要溢出程度足以保证无技术优势企业国内市场因溢出而获益,除弥补亏损外还超过国内经营与出口的利润,企业要选择国外建厂而不是出口,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他们考虑了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虽无技术优势但本身技术水平相当高的情形。这类企业会加剧市场竞争,减少东道国技术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迫使东道国企业进行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博弈均衡的分析发现,当技术溢出程度迈过门槛水平之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将随溢出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即使溢出程度接近于完全时战略性FDi也可能发生,无技术优势企业继续受益;无技术优势企业技术溢出的转移成本增加,是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扩大,还促进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扩大,还促进了无技术优势企业继续受益;无技术优势企业技术溢出的转移成本增加,使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率扩大,还促进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三、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与控制策略

1、技术转移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主要有外部转移和内部转移两种形式。由于对跨国公司而言,技术外部转移的控制程度较低,所以跨国公司多采用内部转移方式。技术内部转移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紧密相联,是跨国公司技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流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内部化,主要是为了规避外部市场干扰和高成本,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并且有利于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分期分批地合理转让技术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技术领先优势和实现技术创新价值。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进行技术转移的质量和速率,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资,是服务于全球战略的,所以其投资企业采用什么水平的技术,同样要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战略,同时也要考虑到东道国的市场结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伴随着直接投资而进行的技术转移,正是跨国公司综合权衡上述种种因素之后做出的选择。

2、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控制

跨国公司在技术控制上既要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防止技术过早地泄露。在技术风险管理上,跨国公司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采取差别对待策略,在技术转让时机、转让方式方面都具有不同的选择。为了进一步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当代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研究与开发一般采用母国中心化的运作模式。母公司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各研究与开发分部技术转移的机构,有利于总部研究与开发的规模经济和对核心技术的严格机密的控制。跨国公司针对其拥有的技术水平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技术风险管理模式,如独资形式或合资形式。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如下四点:第一,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进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第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我国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并且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第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外资;第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

四、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龚艳萍,郭凤华。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文献回顾与我国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

[2]陶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五大经济效应分析。对外经贸实务(跨国投资)2008:76-78;

技术研发优势篇6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理论回顾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西方理论界近30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Johanson和Vahlne(1975,1977,1990)较早开始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日本学者小林规威通过对日本以及欧美多家跨国公司历时7年的研究,提出了“海外经营五阶段”论,即出口阶段;进口替代品的当地生产阶段;海外生产阶段;以全球战略进行跨国经营阶段;全球战略经营的深化阶段。美国学者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D.Robinson)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国际化经营六阶段论,即起始阶段、出口阶段、国际运营阶段、多国阶段、跨国经营阶段、超国际阶段。泊尔穆特在罗宾逊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社会文化背景的适应过程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权限划分上,提出了四阶段论,即国内指向阶段、当地化阶段、区域指向阶段、世界指向阶段。安索夫从企业国际化经营由低至高渐近的不同形态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三阶段论,即出口阶段、国际阶段、跨国经营阶段。

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张晖萍、陈永志(2002)论述了我国私营企业90年代以来的国际化经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罗丹江(2004)分别论述了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快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融资结构选择。木志荣(2004)阐述了私营企业不同时期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变化。

目前国内多数研究集中于私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融资、内部管理等具体问题,对我国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仍处于探索中,以某一特定类型私营企业为对象并综合考虑一条适合其国际化路线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出结合oiL范式的国际化阶段模型,说明该类私营企业向各个阶段转化的条件,并分析阻碍该类私营企业向下一个阶段转化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路径演进

(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oiL优势影响因素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是指产权属于私人所有,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科研成果商品化、国际化为主要目标,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输出和新产品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国际化经营的动机看,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主要是一种市场寻求型企业,即将自有的核心技术以技术转让或技术合作生产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当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后,进而寻求改进资源的全球配置效率和企业管理效率,直至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因此,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是经营动机交叉且递进的企业类型。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能否成功地参与国际竞争取决于企业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的强弱情况,而oiL优势的具备与否和强弱是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给出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oiL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该类企业的规模、产权状况。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技术水平、政策水平和融资环境。科技人员、科研投入直接影响了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的状况,即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产业技术水平、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对该类企业的区位优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oiL优势分析

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优势的变化,本文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分为国内运营、国外进入、全球运营三个阶段。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最高目标就是发展成为一个成功的跨国公司,即逐渐具备oiL优势等三个条件,同时成为规模巨大的企业。表1描述了该类企业在不同国际化经营阶段的oiL优势演变的一般情况。

在国内运营阶段,该类私营企业主要在国内经营,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较弱,还不具备区位优势,主要是通过非股权安排、出口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由于企业规模不大,科研人员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或者合作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规模和科研投入的有限等限制了该类企业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的提升。此外,该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此时往往是高度统一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但随着该类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过于集中的产权制度会降低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水平和整体效率,将阻碍该类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能否将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开发的中间产品转化成最终产品取决于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的大小。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开发和销售会引致金融需求显著增加。此时企业规模较小和私营性质常常影响了该类企业的资信能力和抵押能力,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内部化能力的提升。此外,这个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伴随企业发展反而降低的效率水平,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抵押能力,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内部化能力的提升。此外,这个阶段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产权制度可能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伴随企业发展反而降低的效率水平,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该类企业内部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国外进入阶段,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进一步加强,东道国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提供了该类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逐渐以较高端的形式如技术投资、建立科技园、本土研发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跨国并购、投资办厂等在一个国家或少数几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经营。

在这个阶段,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逐渐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研发人员的当地化、科研投入的增加都会促进该类企业所有权优势的进一步增强。此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已经成了该类企业这个阶段发展的内在需求,增加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尝试产权构成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产权变化也直接影响该类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东道国区位优势的逐渐显现是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到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随着该类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直接在东道国进行投资,对该类企业的内部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类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将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该类企业在内部消化中间产品的能力。此时该类企业的资信能力和担保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部分解决该类企业在国外进入阶段的巨大资金需求,促进内部化优势的提高。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国内相对低的产业技术水平、对该类企业不利的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都促使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以谋求该类企业的自身发展。

在全球运营阶段,企业从全球战略的角度进行调整,寻求子公司之间的经营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个阶段该类企业已经能够在多个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建立科技园、设立分支机构、战略并购、关联投资、实施技术入股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都已达到较高水平。此时该类企业已经成长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跨国公司。

(三)国际化经营路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阻碍

1.融资障碍。融资问题是我国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面对的首要障碍。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0年的调查结果,私营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感到困难和很困难的占63.3%,时难时易的占22.1%,比较容易贷到款的只占14.6%。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的有限性、抵押能力差,加之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国内上市额度的稀缺,使这类企业空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却因融资困难而步履维艰。

2.产权障碍。产权状况影响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强弱。产权不明晰,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具有交易性等,直接影响到私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私营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包括上市募集资金,内部持股等,成为制约该类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产权不清(尤其在家族化企业的发展初期)、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带来弊病,随着该类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顺利与否。这种产权状况无法使企业享有管理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收益,将逐渐成为该类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表2显示了企业资产规模越大,私营企业主越倾向于减少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

3.技术障碍。对于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而言,该类企业的技术水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载体,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了该类企业能否成功走向国际化经营道路并向下一阶段转换。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私营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是比较低的,直接影响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即使对于该类企业的自有技术,在企业发展初期也多来自于对其他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创新观念不强、自身研发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和规模的有限性也阻碍了该类企业自有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提高。

三、结论及建议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与大型企业有较大的差别,也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不同。其国际化经营动机表现为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所有权优势)主动寻求国外市场,并在融汇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由于技术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的缺陷,我国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从整体上看还处在创造oiL优势的起始阶段,因此,如何拓展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加大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是推动该类企业向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演进的关键。

(一)改善融资环境,拓展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要积极发展与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各类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满足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不同阶段的间接融资需求。继续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初级阶段的出口信贷优势。同时加快担保基金体系和创业基金体系的建立,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满足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在技术成果产品化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在企业的国外进入阶段和全球运营阶段,面对越来越频繁的资本运作需求,应加强企业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在资本运作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其次,拓宽国内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发展二板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同时鼓励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上市融资。

(二)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产权明晰化、多元化、市场化

首先应该在创业初期在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界之间明确界定产权。产权明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企业长期的稳定。其次,要促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投资主体单一或“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容易造成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分配关系失衡,从而无法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在考虑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构成时,可以尝试把产权股分为资本股、土地股、技术股、管理股、创业股、风险股、员工股等,让企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获得相应的索取权,才能调动创新者、创业者、经营者等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随着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阶段的深入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上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造成所有者不堪重负,由于管理能力有限,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该类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门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必须加速两权分离的步伐,培育真正的职业化的经理人员市场,实现管理专业化、专家化。

技术研发优势篇7

[关键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09-02

一、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正是顺应了国家的未来发展规划。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抓住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机遇

在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深刻变化,必将带来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应转变,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调整。世界将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形成新能源、绿色经济等一系列竞争浪潮。在这当中,谁拥有强劲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和引领地位。只有加大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能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因而,对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如何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3提高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发展水平和解决瓶颈制约两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建立与国家发展进程相适应、先进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顺应世界潮流,解决好能源资源节约开发、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出一条科技进步和创新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将大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真正推动我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经过60多年建设,已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与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占据优势。在全国排名前5位的优势行业有:货车微型汽车、飞机制造业,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发电机制造业,汽轮机制造业,锅炉制造业,机械化农机具制造业,切削工具制造业等。在十几个行业中,数十种装备产品生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相对于其他一些发达省市的装备制造业,由于地域、交通等客观原因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技术含量低。由于企业技改投入少,产品开发慢,致使部分传统优势产品未能提档升级,技术水平等级低,不适应市场需求,失掉或部分失掉了原有产品优势。如黑龙江省的机械压力机、大中型交直流电机、防爆电机、绝缘材料、机电器、电站除尘器、工量具、刃具等产品过去均是黑龙江省优势产品,而现在优势在减弱,有的甚至已经失掉优势。

2产业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具有较强成套设备的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因而尽管黑龙江省具有较强的装备成套的生产基础,却没有形成相应的装备成套的市场竞争优势。

3企业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不足。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础。目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大部分企业缺乏研究开发能力,而设计和研究开发机构又独立于企业之外,造成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脱节。

4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能力弱。由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许多重要产品技术来源依赖国外,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产品更新周期长,响应市场的速度慢、时间长,整体制造技术及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5科研人员流失严重与人才结构失衡。黑龙江省地处偏远,“北雁南飞”的现象严重。另外,黑龙江省国有大中型装备企业尤其缺乏学术带头人,创新骨干和高学历青年人才由于工资待遇低和用人机制不合理科研创新积极性不高。

6自主创新能力差。目前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和技术相对较少,在知识产权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主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在知识产权方面,黑龙江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质都远远处于下风,反映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比例较小,而跨国公司的专利大部分是发明专利,含金量比较高。在自主创新方面,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受到了来自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因素制约。

景刚: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三、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强化技术创新意识,使“科技兴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博采众长,科学决策,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时刻想到科技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思想深处真正重视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组织实施前沿性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推进重大成套机械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研究与开发,形成较强的配套和集成优势。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贷款为扶持,以风险投资为保障,以引进外资和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系,逐年提高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3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构建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黑龙江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促进与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营销、生产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多层次合作,形成科技进步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达到优势互补和相互学习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支持建立关键装备产品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推进合作创新。

4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要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就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而不是其他因素获取竞争的优势。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引导性和鼓励性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来推动技术创新,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成为创新利益的获益主体。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解除后顾之忧,也是吸引人才、项目和资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提高知识产权运营水平。

5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进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消化型为主向引进消化型与自主创新型并重转变。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整合重组国外装备制造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品牌和营销网络。

6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产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合理改善技术人才的薪资结构,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留住留好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此次金融危机则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对黑龙江省装备产品的市场需求保持增长势头,给黑龙江省提供了参与国际产业再分工的机遇,抓住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促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动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

[2]柳喜花.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技术研发优势篇8

关键词:科技竞争先动优势

早在1985年,robinsonandfornell就提出了先驱优势(pioneeradvantage)概念;此后有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用来解释先动优势的理论基础有二:经济理论基础—用进入壁垒理论和企业效用函数来解释先动优势;行为理论基础—主要是用顾客锁定理论和消费者偏好理论来解释先动优势。先动优势的来源主要有:技术专有和技术领导,先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将为企业提供专有技术,从而为企业确立技术领导的地位,在产品和工艺创新中学习曲线下移中可以反映出先动企业将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资源先取,先动企业可抢先获取或建立诸如声誉、品牌、企业文化、技术资源、专利,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等无形资产;成本优势,先动者有利于抢先开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企业开发新的市场,良性循环为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竞争优势。

目前,在“科教兴国”、“自主创新”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现代企业为获得持续性发展,逐步认识到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本文拟对企业科技竞争中的先动者优势进行探讨,以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制胜提供建议。

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内涵

先动优势理论在市场营销中多用来解释在市场竞争中,先进入市场者相比后进入者存在着哪些竞争优势。因此,在企业科技竞争中,先动优势理论主要解释企业优先研发和运用新技术能为企业带来哪些竞争优势。

企业科技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等科技活动,反映出该企业的科技总量、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同时,它反映企业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企业整体经济实力的推动能力,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协调作用。或者说,企业科技竞争力是企业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实现科技进步,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企业科技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科技总量、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表现。从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定义上分析来看,它包含着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分别是:企业科技资源、企业科技能力以及科技发展环境。

(一)企业科技资源

如图1所示,企业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企业内部具有的科技资源是企业科技竞争强有力的后盾,也是科技竞争的潜力所在。

(二)科技能力

目前,对科技能力的认识还没有统一,一般认为,科技能力仅仅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包括科学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科学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和运用其成就的潜力总和,它主要由科研队伍、科研单位、科研经费和信息等组成;技术创新能力是为了生产上应用而准备的研究、开发结果的总和。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认为,区域科技能力是一个区域在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成果产出、科技对社会的贡献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实力。可以看出,科技能力是支撑经济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

(三)科技发展环境

科技发展环境,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对企业科技的宏观调控和导向,并通过科技管理体制、运行和激励机制及相关措施,为企业科技发展创造的软环境,其中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科技竞争中先动优势的来源

资源上,先动企业本着“先入为主”的地位优势,占据着资源先取的有利条件。先动企业比后动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有形资产,例如:最具价值和潜力的市场,大量优秀的高科技专业人才等;此外,先动企业还能获得比后动企业更丰富的无形资产,例如先动企业建立起来的声望、品牌、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以及更为重要的行业经验等。先行企业对行业的捷足先登、对资源的优先获取有利于其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销售量。高产量不仅可以使企业利用规模经济,也可以使它积累学习经验,并最终使成本降低。

技术上,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使得先动企业拥有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持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因此,有利于企业率先建立起行业标准,对后来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得不面对的行业进入壁垒,这样,先动企业会获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环境上,先动企业的科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制度上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先动企业与上游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保证自身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范围内加大了后动企业进入行业的难度。此外,先动企业更能够得到顾客的认可的喜好,不但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后动企业来说,增大了顾客的转换成本,为争得更多的顾客,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科技竞争中先动优势存在的条件

在科技竞争的动态过程中,从长期来看,先动优势不是一直存在的;从短期来看,先动优势的存在是相对于后动企业而言的。因而这种竞争优势是一个相对概念,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当中。先动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追随企业陆续加入该行业竞争中来的情况,社会对先动企业科技成果与后来者在该行业的科技成果的认可存在着惯性认识。先动企业相对后进入企业所拥有竞争优势的大小来源于差异化正负效应的净影响,先动企业的科技成果重要属性方面的差异化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和青睐。微软公司出的办公软件office系列同国内有名的金山软件公司开发的wps一度在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然而由于office系列较wps系列开发更早,用户在使用了微软的产品后,就习惯于这样的软件环境,从而不愿意再使用新的办公软件。尽管新版本的wps从某些角度来说更适合国人的办公习惯,某些功能更贴切国人使用,然而wps一直都未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以致后来得到政府的扶持,依然未能如愿。可想而知,一旦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支持,对后进入行业的企业将形成一道无形障碍。

先动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使其在某个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领先的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建立创新技术壁垒,获得竞争优势。当然,先动企业也可以利用技术上的差异来建立差异技术壁垒,阻止企业进入该行业。这种壁垒也直接将先动者和后动者区分开来,后来者不能模仿或者模仿不了先动者的科技成果,或者可以模仿但在很大程度上,模仿成本高昂,这样,先动企业才能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数字视频行业,国内的家电厂商都受到了dvd标准的困扰,不得不向国外dvd联盟企业支付大量专利费来获得其授权。对率先进行dvd研发的企业来说,这种优势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让企业获得了持久的竞争优势,为进一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良性循环,使得企业能够长期发展。

从先动者优势看企业科技竞争战略

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占得行业先机,获取先动竞争优势。今天,企业间的所有竞争,其本质表现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谁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否则,就要被原来成功的技术所累而导致落伍。”(美国,伯尼•埃伯斯)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技术创新,其主要内涵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的过程。从技术创新的实现形态来看,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认为:“企业的本能就是要使自己的产品过时、变旧,如果我们自己不这样做,我们的竞争对手会迫使我们产品成为过时的东西。”领先在行业内推出新产品并及时地更新换代,企业就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据行业领先地位,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一方面成为企业自身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通过科技创新所建立的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包括已经存在的和即将进入该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的技术障碍,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身的科技竞争防御力。

完善竞争战略的机动性,构筑坚固的竞争攻防体系。企业竞争战略要及时地根据企业间的竞争态势而调整。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开发或引进新技术时,企业处于“攻”的状态,是对行业内传统企业的挑战。在自己缺乏优势的领域,要注意保存和积蓄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等到时机成熟,发动全面进攻。

当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时,将要面临竞争者的挑战时,企业就要合理制定防御性竞争战略,一方面要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摆脱这些原有竞争者的挤压,另一方面要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阻止更多的企业进入到该行业。防御战略不仅仅是单一的防御,在现代企业科技竞争环境中,“以攻为守”的防御战略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因此,企业作为先动者在行业建立起领先地位时,要总结原有科技竞争的经验,进一步发挥科技成果的效用,加大科技投入,为企业在下一回合的竞争中争的主动权,获得更为持久的先有优势。

科技竞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高瞻远瞩的制定竞争战略。竞争战略是对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因此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科技竞争。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在先,更主要的是预测竞争对手反应和改变需求或者竞争规则的能力。企业的科技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看来,企业先进入行业可能会获得暂时性的先动优势,但从长期看,这种优势不会绝对的存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企业的长期发展靠的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产出的成果,那么企业就会被其他企业所赶超,被时代所抛弃。企业要不断寻求暂时性的领先,利用主动改变现状和规则所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出先动优势,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这样,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企业就能一直占据着先动的优势条件,能够抢先一步占领行业的制高点,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得长足的发展。

技术研发优势篇9

DaRpa从创立至今,一直引领着人类前沿技术的发展。正是因为DaRpa,美军在军用技术上始终保持着优势。以DaRpa在2015年3月~4月公布的部分研究成果和科研方向为例:3月5日,DaRpa着手加强徒步步兵班的传感器和武器研究力度;3月30日,DaRpa开始了长航时反潜无人水面艇的研发工作;3月31日,DaRpa向业界征集能帮助无人艇改善对舰艇及其他目标识别能力的可用技术方案;4月9日,DaRpa成功打造低成本军用头戴式显示器;4月16日,DaRpa计划打造“百年长青”软件……DaRpa作为美国颠覆性技术开发机构代名词与美国国防技术优势发源地的核心地位可见一斑。《军事文摘》将分两期与读者一同走进DaRpa,聚焦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与步伐。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为首个卫星发射国,给了美国一记“技术突袭”。为了扳回落后局面,应对重大技术威胁,1958年2月,美国成立了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DaRpa是美国国防部直属的17个业务局之一,是美国国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和军用技术语言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DaRpa一直处于美国乃至世界技术史上重大突破技术的核心,被认为是美国颠覆性技术开发机构的代名词,也是美国国防技术优势的发源地。它并不是复杂的军事部门,也不是庞大的研究单位,而是一个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至今,其工作人员只有约240人,其中包括项目经理94名,下设6个技术办公室,共管理250个项目,涉及各类科研合同/协议约2000份。每隔2年,DaRpa都会出台一个新版战略规划,涉及领域包括技术研发、部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三大类,通过国防部的支持及与各军种等相关机构的合作,促进新型军事能力的采办。

DaRpa创立的初衷是防止外敌在军用新技术领域超过美国,以确保美国军用技术超过任何潜在对手。不仅如此,还要让敌人措手不及。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尼尔・麦克尔罗伊曾提出,“DaRpa应该超越当前的需求,获取那些看上去与当前各军种并无明显联系的新思想,并从这些新思想中找到对于未来战场的潜在应用价值”。因而,DaRpa主要着力于能够在未来获得优势的技术,50多年来,DaRpa已帮助美军成功研发了大量的先进武器系统。由于DaRpa的中枢作用,带动了美国国防部、国会、国防工业部门、学术界、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军事技术能力的形成,进而影响盟友和对手做出相应的技术研发响应,引领了世界高技术研发的大潮。

研究脉络

DaRpa从创立至今,一直引领着人类前沿技术的发展,包括互联网、半导体、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UniX、激光器、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翻译器、砷化镓等,都源自于DaRpa推动的项目。因为DaRpa,美军在军用技术上始终保持着优势。

DaRpa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空间技术、导弹防御以及核试验探测3个方面。由DaRpa最先开发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使得美国具备了“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基础。“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叛乱”研发计划形成了DaRpR后续的传感器、监视和定向能项目的研发基础。

20世纪70年代,DaRpa的研究重点转向于定向能、信息处理和战术技术的研究。这一时期,在DaRpa的资助下,计算机领域飞速发展,阿帕网出现,并实现了无线传输。现在我们熟知的互联网就是从阿帕网进化而来的。此外,DaRpa还推动了当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使用的声音识别、触屏演示、加速度计等核心技术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以及半自动系统等领域,DaRpa也是领头羊。

1973年,DaRpa被明确限于只进行直接支持军事应用的防务研究。很多人认为此举摧毁了美国科学发展的基础,因为当时DaRpa是基础科学项目的主要投资方。

1976~1981年,DaRpa的主要项目都是关于空间技术、战术装甲和反装甲技术、隐身技术、空基监视红外探测、空基导弹防御的高能激光技术、反潜战、

先进巡航导弹、先进飞机等。可以说,DaRpa主持研发了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大部分技术项目。

20世纪80年代,DaRpa主要着眼行器和信息处理。超音速喷气机研究项目就是当时的产物,战略计算项目则让DaRpa主持开发出了高级处理和网络技术。

随着冷战结束,大国关系相对稳定,DaRpa开展了机器人车辆、生物战防御和计算机模拟训练技术的研发。同时,DaRpa在材料科学、电子科学和系统、战术技术(海战、先进陆地系统组件)、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未来,DaRpa将在超高音速飞行、电磁频谱掌控、复杂网络防御、卫星发射和服务革新、受损大脑和身体加速恢复、潜艇追踪、地面机器人等领域进一步发力。

2014年,DaRap的战略规划指出,美国国家安全挑战将比以前更为复杂、动态和多样。美国无法单纯专门依靠单个超级军事能力取得优势。同时,原为超级大国垄断的高新技术开始扩散。DaRpa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

综合来看,先进雷达、数据链、光电和红外探测器技术、GpS定位仪、夜视等技术,让美军拥有了战略感知和战场统治能力,对军事领域的贡献居功至伟。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普适性,DaRpa正在并将继续给整个社会带来技术领域的变革。

战略贡献

DaRpa的定位是防止并创造“技术突袭”,因此其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贡献自然要着眼于美军不同时期的战略需求。颠覆性小的技术是难以实现战略优势的,高风险、高回报是DaRpa的项目标签。

20世纪70年代,为了使美军能够以技术优势抵消华约军队的数量优势,美军开始实施第二次“抵消”战略。DaRpa展开了众多类别的技术研发,新兴军事技术呈现井喷式的发展。DaRpa不仅支持这些技术的开发,还将技术转为军事能力,例如F-117隐形作战飞机、空军和陆军远程精确打击技术、海军隐身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侦察监视系统。

第二次“抵消”战略框架内的军事技术大多以具备颠覆性能力的面貌出现,而事实上,这正是“技术突袭”的本质。构想、开发和验证颠覆性能力成为DaRpa实现技术战略的主线,并通过以下3方面的工作来支撑执行。

投资能产生根本优势的基础技术。DaRpa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坚定地、有前瞻性地对一系列基础科学技术类别的研发投资。尽管这些技术当时的军事需求并不明显,且其中大多数不会有明确的审核标准,这种投资近乎不可能算准经济账。但通过持续投资,基础科学能够日益转化为集成性更强的系统和革命性的能力。一旦这些棘手的问题解决,立即将这些突破形成新的能力并应用到国家安全领域。这一传统传承至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许是DaRpa冒风险投资开发跨学科技术的最佳范例。

建设“改革倡议者”共同体。DaRpa的工作机制能够将项目经理、研究者、作战专家、军工系统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改革倡议者”共同体。项目经理通常构架将要探索和开发的具体概念或者技术路径,但他并不是创意惟一的探索者。DaRpa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激励机制,能够带动有前瞻性的研究者和作战专家、军工系统对解决军事问题的新方式进行探索。除了探索、构架颠覆性技术概念之外,DaRpa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研发投资,对大规模、高风险、集成性的颠覆性概念进行验证和演示,方能说服国防部领导层、国会和军种部关于新技术的潜在价值,从而获得上述相关部门的支持,具备转入军种采办和列装的基础。

细化技术研发思路。DaRpa主持的研究项目是美国战略性挑战的体现。战略性挑战的细化是技术战略确立的基础,以此才能对技术需求做出明确的应对性阐述。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华约组织进攻部队的质量和数量都大为增强,苏联的核武器具备了与美国大致同等的攻击能力。因此,美国决定以隐身技术与精确制导技术为研发突破口,来抵消华约组织地面部队数量优势,从而构成了第二个“抵消”战略的核心技术群。

远景发展

DaRpa一直保持着颠覆性与跨越性的特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过很多影响。例如,美国政府曾希望DaRpa的研究变得更为兼容,并将其整合入国防部其他研发组织中;美国政府希望DaRpa同一般性研发组织一样,更为注重短期研究和技术应用;还有一些压力曾推动DaRpa的研究流程超出概念验证和演示范围,扩展到系统原型建造。然而,凭借国防部最高层的支持和DaRpa强大的内部领导力,DaRpa一直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作为美国首席创新机构,对美军的战略需求变化时刻保持快速响应。在美国推行以技术优势为标签的第三个“抵消”战略之际,DaRpa能否为美军创造新一波的战略优势,值得关注。

近年,美国防务研究界普遍认为,随着中俄等国“反介入/区域拒止”等颠覆性技术的成熟和扩散,美国传统优势受到削弱,导致未来作战行动面临严峻挑战。2014年8月,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公开提出了第三个“抵消”战略,得到时任国防部长哈格尔的全面肯定,相关智库纷纷启动关于第三个“抵消”战略的研究报告,以沃克为领军人物的第三个“抵消”战略团队开始全面运作,谋求继续保持美国的技术主导地位。这将给DaRpa的研发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2014年12月3日,美国国防部对外《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信息征询书》,并制作了专门的网页,以公开的方式从私营部门、学术机构等寻求建议。《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信息征询书》侧重于发展成熟以及能够在未来5~10年内正式进入开发阶段的技术支持能力,以便有机会在2025~2030年之间为美军及其合作伙伴、盟友提供显著的军事优势。《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信息征询书》着重考虑的,一是能够以创新或独特的方式应用于实地部署的不同类型系统的相对成熟的技术;二是能够快速地提供新的军事能力和新兴技术;三是能够重新利用非国防应用技术。

事实上,DaRpa的思维已超越美国国防部“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能是美国国防部制定全新战略解决方案的一个机会,以便应对来自其他国家商业创新成果和军事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长的诸多挑战,从而获得一种更加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竞争手段,以保持美国长久的技术优势。

技术研发优势篇10

1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能从中找出一点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之后的需求-资源关系理论、技术要素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都开始对国际技术贸易有所涉及,并着手对技术进行独立研究。关于国际技术贸易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生产的技术越是先进、生产的条件越好的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也就越具有价格优势。鉴于此,市场参与者都会积极主动地研发新技术,以此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若市场有合适的技术可以购买,且其价格低于自己研发所需要的费用,那么技术贸易就产生了。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研制开发技术的条件存在区别,技术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存在高低之分,故一个国家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的同时也向不发达国家输出了技术,这一理论奠定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客观依据。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技术知识是一种要素禀赋,每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进口稀缺的要素产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其掌握了技术的产品,进口其没有掌握的技术的产品。美国学者波斯纳和哈夫鲍尔认为,技术先进的国家由于其技术上的优势会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保持一段时间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技术差距。由于技术的模仿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关于该技术产品的贸易便产生了。日本人斋藤优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和与之有经济交往的国家的需求以及与资源的制约,如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就会产生技术革新,也形成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力。关于国际技术贸易动机的研究,曼斯菲尔德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上进行选择:如果跨国公司在生产要素上有保障,出口又能获得较大利润的情况下,一般会倾向于直接投资;只有在国外市场较小、目标市场国不具备投资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会选择技术转让。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则认为一国的经济活动由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货物贸易构成,要想考察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就必须将三者结合起来分析提出“三优势”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动机的“三优势”包括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国外企业没有的、本公司所有的技术、商标所有权优势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内部运用所有权优势,实现技术转移内部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则指东道国所拥有的要素享赋、市场以及政策优势。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优势以及东道国区位优势不明显,企业就会倾向于进行技术转移。关于国际技术贸易转让机制的研究,根据上述的技术差距理论,随着其他模仿国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模仿生产,技术创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便会逐渐丧失。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实现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国会通过技术许可和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转让。技术模仿国则通过自行研究或技术引进等方式掌握该生产技术,从而实现技术产局缩小甚至消失。美国经济学家费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产品开发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该产品的优势也随之从科技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力密集型将进行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技术领先国开发新技术产品并占领国内市场,继而向外出口,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大,然后技术产品出口又逐渐减少,最后该技术产品的创新国从国外进口。这样,该技术在技术创新国结束它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技术产品的输出,资本和技术也在输出,技术从而由技术创新国转移到另一国,这样该技术在另一个国家开始了其新的生命周期。综上所述,国际技术贸易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贸易,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资源禀赋等理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别阐述了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产生的原因、国际技术贸易运作机制。

2国际技术贸易技术发展作用的研究

国内研究学者围绕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以及技术引进与工业技术进步的关系等。周斌、李辉娥(2000)[4]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上海市技术引进项目的宏观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技术引进提高了上海的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了技术进步。成蓉(2002)[5]认为技术引进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技术引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田楠(2005)[6]测算出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之间有显着的较强正向作用关联性。上述研究都表明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都存在正向影响。而陈国宏(2001)[7]等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验证了短期内,技术引进是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不存在长期内则同向关系。李光泗、徐翔(2006)[8]对1990-2004年江苏省的数据研究表明:江苏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呈现负相关,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正向影响;而自主创新投入对江苏省技术进步产生了显着的正向作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之间均没有表现出显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综上,国内大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通过技术引进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有文献认为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更有文献验证技术引进与技术进步负相关。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大多支持的技术转移促进技术进步的一致结论大相径庭。对此,许继琴、潘丹等(2008)[9]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引进的历史进程,发现技术引进成功的国家都是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而我国长期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

3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蒋殿春(2001)[10]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应与其国内技术发展水平、投入要素相对价格、消费者收入特征等技术支持要素相适应,并指出所引进技术要与国内技术水平差异不太大、接近于表转化或转标准化的新技术,国内的有关政策也应对技术选择作适当的引导。部分学者还分析交易成本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张亚斌、王晓娴(2004)[12]认为交易费用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蒋翼潮(2012)[11]也认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与交易成本的高低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黄静波(2005)[12]分别从国家、工业、企业、技术、技术转移合约层面五个方面入手,证明成功的国际技术转移必备条件包括:一项好的技术、有对技术的需求及双方都拥有能够胜任该项技术转移活动的技术专家。李洁、石林芬(2009)[12]在引入tBp(技术国际收支)的收入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协整研究分析,对R&D投入与国际技术贸易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证实:R&D经费总额的增加将导致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增加也将导致经费总额的增加;企业R&D经费比政府部门R&D经费对于国际技术贸易中技术收入的影响更大。提出为提高我国技术贸易中的收入以及我国在技术贸易中的竞争力,应当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确定企业在R&D中的主体地位,制定激励R&D投入的公共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国际技术贸易的管理。综上所述,对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认为其主要集中在交易成本、对于技术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技术研发投入这几个方面,并且对于研发和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最为多。

4国际技术贸易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