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7:26

儿童体育培训篇1

少年儿童来自珠海市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及高栏港的各所公办及私立中小学校,年龄是在10岁~15岁之间,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学校训练和读书。首先,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应该抓好专项模仿技术动作,实现抓举、挺举技术动作的规范化。其次,全面进行各小肌肉群力量的训练,然后逐步提高腰力、腿力、手臂三大力量训练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在训练中不断总结归纳发展少年儿童举重运动员科学训练计划。

在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应当完善各种身体素质,特别是着重发展力量、速度和改进技术。对初学者来说,哪怕用很小的重量进行训练,也能发展力量。他们都是由于刚刚接触到举重项目,对该项目运动较为陌生及害怕。因此,教练员应对初学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让他们了解举重项目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对举重的兴趣。少年儿童容易受伤、骨折,儿童并不是大人,成人训练方法不适应儿童。对不同的运动员视其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掌握的程度给予不同的训练手段,尤其是对初学者先采用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手段。在安排训练时,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等特点,分析后再进行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可通过游戏、田径、体操、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的综合柔韧练。发展初学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机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安排一些发展爆发力的运动项目练习,例如,30米~60米跑(往返反应跑)、后退跑、立定跳远、快速纵跳、后抛铅球及协调、柔韧、灵活性练习等,只有这样,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力量、专项成绩才能较快提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合理安排举重训练。

一、基本身体素质训练

少年儿童的基本身体素质训练,目的是为运动员成为体育拔尖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能错过少年运动员素质发展敏感期,否则,将事倍功半,有些则无法弥补,或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发展;二是按照专项特点进行素质训练,但又不要片面地追求专项素质力量训练。

(1)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力训练。灵敏性敏感期在8岁~12岁间,协调性发展在10岁~13岁,注意与其他素质及专业技术动作项目交替进行训练。因为它不仅代表人的基本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与众多因素有关,如运动技艺掌握多少和训练程度,各种运动素质发展程度,心理因素等。它是各专项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是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举重也不例外。运动员的灵敏、协调、平衡能力和掌握技巧,它们之间密切相联。因此,在训练时,应给初学者科学合理地安排一些基础训练。如徒手、技巧、游戏及各发展灵活性的项目。

(2)柔韧性。柔韧性发展在8岁~12岁,这阶段一定要使各关节的柔韧性达到较好水平,宜从小培养柔韧训练,特别是踝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及腰部。随着年龄增长运动员对关节要求较高,如果各方面条件达标,是举重的苗子,假如柔韧性不好,最后也成不了优秀的运动员,柔韧能力的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员损伤的发生,对于基层教练员来说要注重初学者柔韧性训练。

二、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举重运动员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举重项目,许多运动项目也是通过力量训练来提高成绩的,这足以说明力量的重要性。力量训练分三种:有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举重运动员不断增长绝对力量无疑是重要的。因为举重就是看谁举得重,但是,由于举重是分级别的,各级别的胜负决定于相对力量,而不是绝对力量。对这一点必须引起教练员的重视。举重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量。由于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心理机能发展阶段,可根据年龄特征进行各种训练。7岁~10岁时,随着机体的生长,力量一直缓慢增长。男女差异不大,11~12岁的男女差异较大,力量增长较快。13岁~17岁为发展敏感期,力量增长的快慢决定了一个运动员的终身。7岁~10岁需注意全身各部分肌肉力量的训练。

少年儿童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可作如下安排:11岁~12岁应着重发展一般爆发力,特别是弹跳力,因为10岁~13岁力量增长很快,不应忽视,而且弹跳力与举重成绩有着极大关系。训练内容安排哑铃、壶铃、实心球、俯卧撑、引体向上、后抛铅球、倒立等,发展各肌肉的一般力量训练。13岁~15岁是最大力量的增长高峰期,不过这时期的力量增长与体重的增长是同时的,绝对力量增长很快,但是相对力量却增长无几。因此,在训练中除了继续发展弹跳力外,随着专项训练的开始,应该把专项力量和爆发力提到训练课上。10岁~13岁主要是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通过肌肉的协调改善来发展力量,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静力练习,并注意不要使肌肉出现肥大,安排技术动作相似的练习。

16岁~17岁已进入最大力量增长时期,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是最重要的时期,可采用大重量的重复练习。这时肌肉横度增长较快,应把专项爆发力和最大力量的训练放在高水平上进行,对体重仍然不要控制,而要靠增长绝对力量来促使相对力量的增大,从而提高专项水平,在打好训练基础的同时,今后的比赛再考虑运动员的体重问题,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少年儿童在各级举重比赛中发挥最佳成绩。

三、心理素质训练

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培养少年儿童遇到紧张、挫折、困难情况下正确处理好所遇到的事情的能力,十分必要。训练应按照他们的心理特点,同步发展,切勿追求成人化,这样才会更好地进行训练。

举重运动员,刚开始兴趣并不浓,这主要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所支配的。因此,要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增强他们对举重的热爱,充分发挥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训练专项的同时,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使之成为出色的运动员。

四、科学合理训练

根据少年运动员不同的特长和不足,多用直观教具和技术手段,示范要正确,讲解要清楚、明了、生动。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一些理性的讲解。11岁~13岁的少年儿童注意力持久性差,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要单打一,采用一些游戏,比赛的方式方法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

训练手段多样化,不同性质,不同部位的练习,互动式等交替进行,保证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延缓疲劳的出现,防止局部负担过重,防止受伤。运动负荷以量的积累为主。练习其他辅助项目,应适当注意强度的安排,并随着年龄和训练水平的提高而有所增加。还要做到循序渐进,由小到大,以免使运动员产生厌烦心理。大力量的训练要有充分的调整休息时间,不要急于求成,防止运动员受伤。

五、技术、战术安排

少年儿童的技术、战术训练应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11岁~12岁的少年儿童,此时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可塑性大,易掌握各种技术动作,所以在安排发展灵活性的同时,安排一些技能技巧,以学习专项打好基础。在学习举重动作时,可通过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电视、教练技术模仿,以建立直观印象。可选用直木棒重复练习技术动作,让他们多做多练,反复练习,充分巩固技术动作,再逐渐增加杠铃重量。切勿盲目加重量而适得其反,学习专项技术动作时,教练员要进行实质性地指导与保护。

少年儿童技术、战术训练,特别要重视基本技术训练,不断创新,使少年儿童从小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并努力保持准确、熟练、巩固、稳定的技术风格。战术意识的培养,不要过分局限于专项之中,在平时进行一般身体训练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举重比赛强度大,举得次数少,并且又要发挥出平常训练最佳成绩,易造成运动员比赛中心理负担过大,如果赛前不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比赛成绩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应该结合实际,进行一些专项战术方法和手段的训练。适当进行模拟比赛,适应比赛场地及提高试举成功率的训练,同时,要将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思想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进行。

作为体校的举重教练员,以上是我的一些浮浅的看法和见解,请大家多多指教。衷心祝愿体校越办越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体育教材编写组.举重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马克为.最新举重运动训练全过程与教学指导全书[m].北京:

儿童体育培训篇2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师资培养

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倡导融合、包容、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潮,已经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陆续被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一体化的教育,享有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利。其参与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而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但存在重叠,因此,高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便成为融合教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胜任融合教育工作的首要素质,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儿童自闭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融合教育为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融合教育国外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项目主要通过培训形式来体现对教师合作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融合教育为训练背景,行为治疗、结构化训练为教学框架,辅以感觉训练及绘画、游戏等治疗,同时配合以环境策略、同伴策略、开放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希望在此模式下,除了塑造自闭症儿童的正常行为习惯,发展社会技能外,也希望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融合,激发蕴涵在自闭症儿童无意识深层的智慧,挖掘自闭症儿童的最大潜能。融合对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治疗。

二、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

1、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2、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康复的时间。如果经过一定的早期康复干预训练,其语言能力、智力、社交能力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存在可塑性。

3、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数较少,不能较好的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

1、构建完备的支持体系,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提供保障

融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到资金、从专业到舆论的全面支持。同样,完备、健全的支持体系将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在我国,支持保障体系的欠缺大大限制了师资培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融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逐步建立起了市级及区级的特殊教育中心,定期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建立巡回指导制度,以求最大限度地支持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相关的支持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设置核心课程和校本课程

分设核心课程和不同的课程板块以供学生选择,核心课程内包括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板块型课程可以按照障碍类型来区分,基于我国其他干预服务人员的缺乏现状,设置康复训练、语言训练、游戏治疗等不同的板块。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力量非常短缺难以满足自闭症儿童对教育的需求。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者且学历层次偏低。而从业人员的职业专业能力、教学成效都成为影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大也标志着我国融合教育与全球。

参考文献:

[1]冯静雅,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部分经验和启示[J].

[2]熊絮茸,孙玉梅.内蒙古: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调查困境分析及家庭参与的探索[J].

儿童体育培训篇3

“小学教育是为小学儿童举办的,……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儿童,认识他们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要求。”〔1〕儿童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对儿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了解儿童,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恰当地运用儿童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教育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中对人的不重视,教育中单纯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的片面发展,而且“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2〕小学教师中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小学生,当让他们谈谈小学生的需要时,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角度来推测”。〔3〕为使教师充分认识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以及对未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养目标逐步清晰,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乃至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是为了促进小学儿童健康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仅要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育好人”。为了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要学会成为“长大的儿童”,能把自己“变成孩子”,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孩子”。〔4〕但当前一些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存在一些缺陷,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定向在小学’在大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够明显。”〔5〕“许多小学校长反映,现在专科或本科毕业的小学老师反而不如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应小学教育。”〔6〕笔者在对某校小教师范生在小学实习的表现进行调查时,一些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反映实习的部分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言,通过听师范生的课和与其交谈,发现缺少儿童化语言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师范生缺少对儿童实际的、具体的认识,甚至存在错误认识;教育教学中也不太会从儿童的情况出发,不能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因此,培养师范生重视儿童、正确认识儿童,能采用儿童喜爱并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小学教育专业需要构建儿童化教育。

二、儿童化教育的内涵及构成

所谓儿童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深入掌握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能从儿童的角度认识世界,并掌握儿童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儿童化教育包括三个层次:儿童精神的教育、儿童视角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一)儿童精神的教育

所谓儿童精神的教育,是指使师范生树立以儿童为主的精神,并深入儿童精神世界,从儿童本身看待儿童,以儿童为教育的起点,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平等对待儿童,以儿童为成长的主体,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儿童精神的教育主要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儿童视角与儿童化方法的教育

儿童视角的教育重在培养分析儿童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促使师范生主动从儿童的位置和角度看世界,而不是用成人的眼睛代替儿童看世界。例如能蹲下身来以儿童的高度和眼光看世界。儿童化方法的教育是指师范生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儿童成长规律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例如,能根据儿童思维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玩中学”等教育和教学方法。

(三)儿童化语言的教育

儿童化语言的教育主要是对师范生进行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习惯的儿童化的口语与体态语的培养和训练。儿童化的口语是指用简短、清晰、具体形象、浅显、幽默的语言,亲切柔和的语调,适中的语速与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体态语是以微笑、可亲的表情、适当的手势和身体姿态,恰当的空间距离与儿童交流和沟通。儿童化的语言是儿童乐于和易于接受的语言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师范生需要特别进行儿童化语言的教育和训练。

三、“儿童化教育”的构建

(一)建立以儿童发展为线索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当今师范院校中教育类课程是“‘专业’的附属品”,〔7〕教育类课程不太受重视,内容较落后,“教育类教材基本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教,较少涉及如何学。”〔8〕教师的教育方法脱离实际,更多是理论的讲解,不利于儿童精神的建立和儿童视角的形成,也影响到儿童化方法的形成。教育类课程应注重联系儿童的身心特点,应借鉴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结合每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的学习内容而定。”〔9〕教育类课程联系小学实际,联系儿童实际,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主,使师范生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实践中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教学。同时要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类学科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方法(74.4%)”,但却是“师范生认同率是‘0’的‘纯理论教学’”〔10〕的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到小学实践、调查等相结合,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有所用。积极探讨教育类课程的多样化评价方法,改变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完就忘的情况。

(二)专业课程突出儿童化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高师院校近年来重视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范生将面对的是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将来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11〕而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缺乏对小学各学科所涉及知识及小学生知识状态分析,造成师范生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困难。”〔12〕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只局限于一般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针对性的进行儿童化教育教学方法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科学教育》等课程的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建立在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上,教学突出和小学儿童的联系,突出实践性训练。例如,如何采用符合儿童提问和交流,如何组织儿童讨论,具体的教学如何依据儿童来展开。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小学合作研究,甚至可以让儿童直接参与和提出建议等形式。

(三)建立儿童化语言训练课程及标准

目前,一些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中的内容和训练没有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忽视将来面对的教育对象———小学儿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化语言”的训练,缺少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缺少儿童化语调、语言、表情、姿态的训练。因此,在《普通话》训练的基础上,开设《小学教师口语》课,对儿童化口语和体态语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并给予充足的课时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建立儿童化语言培训的标准、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标准和方法。小学教师口语训练上采取符合儿童思维和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在语速、语调、语气、遣词用句上进行训练;体态语上对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进行训练。此课程最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训练,可采用个人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采取深入小学和儿童交流的方式进行提高。

(四)建立以儿童为主的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

目前师范生教育见习和实习主要学习的是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习生的备课和课堂教学常围绕‘我怎样教’而不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13〕缺少对儿童的分析,缺少对儿童学习的认识。改革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儿童,突出以“学”为主。教学试教和教育实习突出以“学”为主,以儿童为主,重视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研究儿童如何学习,实现教育教学以儿童为起点,学习如何促使儿童更好的学习,学会促使儿童主动的学习,指导教师要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学生成绩做出评定。第二,开展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组织师范生与小学儿童交朋友,要求师范生每周和儿童见面一次到两次,进行交谈、玩耍、学习互助等活动,要求能了解儿童的语言、需要、爱好、性格、情感、行为特点等,做好交往笔记和反思记录。这个活动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一直持续开展到大学四年级,使师范生生动而深入地认识小学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第三,开办“星期日义务小学”。〔14〕应高校依托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采用免费方式向社会招收小学生,在学校内举办数学活动、美术与手工、写字与书法、舞蹈、英语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开展,每学期举办一期,学生具体组织实施,教师担负指导和帮助,师范生重点学习如何针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

(五)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合作制度

“高师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大学毕业直接走进教学课堂,他们没有亲身的小学教学体验,这自然会影响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15〕不仅仅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也存在这种情况,而且教师与小学的联系较少,使教师对小学不了解,对儿童不了解,对儿童的认识往往停留于理论上,对儿童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实际的认识,影响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因此,“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必须改变封闭自守的学术方式,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16〕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的合作制度,使教师深入小学开展教研活动,甚至可以让教师深入小学一线进行教学和管理,去小学执教,使教师深入认识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儿童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要求,使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时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和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通过合作“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17〕

儿童体育培训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均快速增加,随班就读工作迅速发展,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然而,90年代中期,大量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不能得到就业安置,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也纷纷下岗。社会需要受过一定职业培训的智障学生,但此时我国智障教育的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智障儿童的学前教育未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前中度智障幼儿教育(4~6岁)几乎空白,有的学校虽然有了学龄前一年的教育,但对中度智障幼儿的教育训练才刚刚起步,使许多智障幼儿错过了身心发展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其次,智障学生的高中教育未形成。90年代中期,我国尚无智障学生高中段教育,以致智障学生不能发展必要的专业能力,形成一技之长。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智障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一迈出校门就将陷入“就业无门,升学无路”的境地。

再次,智障教育的康复训练刚起步。智障儿童缺陷的补偿、纠正,需要医疗、训练、康复工作的干预。因此,培智学校不仅应具有教育职能,同时也应具有康复职能,但当时的培智学校尚不具备。由于缺乏康复训练,智障儿童丧失了康复良机,严重影响了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回归主流。

最后,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不配套。为适应轻度智障学生教学需要,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试行)》,组织各地进行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于1992年开始陆续使用。这套教材积极推动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智障教育规范发展。但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巨大变化,1987年的《教学计划》和1992年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教育训练需要。

综上,探索十五年智障教育意义重大。它可以更好的保障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能够进一步完善智障教育服务体系,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社会。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1.建立纵向的教育体系

(1)建立学前康复班,开始智障教育向前延伸的探索

为了解决智障幼儿入园难的问题,1991年开始招收6~7岁的学前智障儿童,建立学前班,开始智障儿童学前教育的探索。

(2)开办职业培训班,开始智障教育向后延伸的探索

为了解决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智障青年职业培训难的问题,1996年,在综合分析当地社会发展现状对劳动者的实际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智障学生的特点,与区教育局、区残联、区劳动局一起研究,开办了面点制作专业培训班,开始了职业教育的探索。

(3)创办全国首个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开展系统的职业教育

智障学生经过一年职业培训后,其职业能力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发现,他们在这一年内只能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其文化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智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就业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2000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我们首选了烹饪与园林花卉两个专业,在全国率先办起了智障教育职业高中部。

(4)创办全国首个智障青年就业培训托管中心,对中重度智障青年进行就业培训和托管

职业高中部的成立,为中重度智障青年解决了升学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困难。但是如何安置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中重度智障青年,这在当时是一个难题。我们在考察研究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智障人士生涯教育机构的基础上,于2001年在教育局与市残联的支持下,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办起了智障青年就业培训、托管中心,专门接收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升学而又暂时没有得到就业安置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开设了文化学习、社会适应、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等课程对中重度智障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这在全国属首创。

至此,形成了“学龄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纵向教育体系。

2.建立横向的教育体系

(1)教育康复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智障儿童学前教育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智障儿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为了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我们系统分析智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深入调查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着手编制智障教育学前课程。

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校学生已经以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当时,只有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没有适应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的教材。1999年,为了发展智障教育职业高中,我们启动并完成了《智障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初稿,开始编写职业高中教材。为了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2000年,我们着手编写《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和生活语文教材,2002年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数学编写。

为提高智障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并于2000年开始了个别化教育研究。

(2)医学康复

20世纪90年代,学校针对智障儿童的具体缺陷,与省儿童医院、省中医学院联合组成智障儿童治疗小组,接着又成立了“智障儿童康复实验中心”,对智障儿童用头针、水针、生命信息等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和治疗,对病情进行控制。2000年后,学校引进了专业康复人员对智障儿童进行专业化的康复训练。目前学校正在开展的康复训练有: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

(3)训练康复

通过建立智障学生康复档案,进行基线测评,并采用动态评估等方法对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专业评估,实施了感知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感觉统合训练和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主要研究成效

1.全国率先建构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框架

顺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设计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模式:将九年义务教育向前延伸三年,解决智障幼儿入园难问题,重点开展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的功能康复,挖掘其潜能;开发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促进智障儿童适应生活;将九年义务教育向后延伸三年,解决智障青年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难问题,开设适宜智障青年的专业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提高智障青年的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智障学生在接受十五年教育的同时,还充分接受康复训练,以补偿其身心缺陷,促进其功能康复和健康成长在接受十五年教育之后,通过有效的措施,开辟多元的途径,帮助他们较好地得到就业安置,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真正地回归主流社会。

2.建构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的课程

我们设计了十五年制智障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课程、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高中课程。

(1)以康复训练为重点的学前教育课程,填补了我省学前智障教育的空白

我们以康复训练为重点,开发了《学前教育课程》,涵盖了生活自理、感知、肌能、认知、沟通和社会适应等几大领域,并提供了相对应的教育康复训练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填补了我省学前智障教育的空白。

(2)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课程和教材,补充了我国智障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教育课程。为了使教学适应智障学生,我们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把其中的生活适应课程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把课程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还开发配套教学评价,形成了分年级划分课程内容的生活教育课程纲要和相配套的教学评价表。

二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课程。我们吸收了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教育新理念,依据《中度智障儿童教育训练纲要》精神,围绕生活教育这一主题,开发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语文课程。提出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生活化语文课程目标,建构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语文字、词、句教学体系,形成了常用1000个生字教学序列和口语表达教学序列,建构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生活化语文课程体系。

三是中度智障儿童生活化数学课程。我们以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中度智障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调查结果为依据,根据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把握生活化、实用性和弹性等原则,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从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度量、数据处理等四个方面,围绕中度智障儿童生活问题,选取学生现在或将来所需要的、学生有能力学的、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经研究,形成了中度智障儿童数学课程体系。

我们编写了义务教育生活语文教材(中度)、义务教育生活数学教材(中度),填补了我国中度智障儿童教材的空白,提高了中度智障儿童教育教学质量。开发教材中所提出的“生活化”理念,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高中课程,填补了我国培智学校职业高中的空白

我们把智障教育职业高中课程分为文化课、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等部分,提出了职业高中课程计划。选用“a”型课程结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1:3左右),用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其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文化课围绕专业课设计,文化课中的语文、数学与全日制培智学校十八册教材相衔接,为专业学习和职业活动中必要的实用语文、实用数学,它直接为专业服务,为今后的就业服务。专业课的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而公共课和选修课则根据智障青年适应社会要求和专业要求而设定。

3.完善了我国智障学生的教育体系

建立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纵向教育体系和“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横向教育体系,完善了我国智障教育体系,保障了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为我国智障教育向两头延伸积累了经验。

4.创新了我国智障学生的就业安置,拓宽了智障青年就业安置渠道

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支持性就业模式。

(1)进行分流培训

学校采用职前分流、分项培训的方法,对轻度的智障学生和中重度的智障学生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职业培训。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创设专用教室,开办劳动工场(缝纫车间、针织横机车间、工艺品制作车间)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职业高中则对学生进行两个专业的系统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发展专项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开展定向培训

定向培训的方法有:进工厂实习,培养操作能力;定向编组辅导,发展专项技能;定期回访,反馈情况,调整培训方案。

学校用定向培训的方法,为福利工厂输送了缝纫、印刷、小五金二十余名学生。

(3)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现已建立的实习基地有:杭州花圃、大观山农场(园林)、新丰小吃(面点)、钱塘大厦(客房服务)。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实现多元就业

学校设立了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化运作,与民政、残联、劳动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联系,逐步形成了几条稳定的毕业生输送渠道:与街道签定定向培训、定向分配意向书;由残联推荐按1.5%的比例就业推荐给用人单位;与市劳动局形成意向,每年推荐劳动就业岗位。

由于政府出台了1.5%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我校的毕业生又大多取得了初级和中级专业资格证书,企业愿意接受受这些过良好教育且有一技之长的智障毕业生。

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建构了包括基本劳动技能、职业训练、实习基地专项培训和职业证书教育相结合的与就业安置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了多元安置模式,有90多位学生得到了就业安置。在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有如下三方面的发现。

第一,毕业生就业后,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有了改观,完全融入了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家长不再担心自己年老后如何养活智障儿女。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智障人士的认识。毕业生得到了所在单位的首肯,他们能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主动积极,对同事、师傅、领导能礼貌相待,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第三,毕业生在职业劳动中认识了自我的价值,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他们人生的价值在职业劳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多元安置模式,为智障人士就业安置提供了思路和典范,更具创新性和普遍意义。

5.创新了我国智障教育的教学模式

建构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多学科、多专业整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智障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形成了在个别化教育计划指导下的包班制管理、主辅式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形态,为培智学校实施个别化教育提供了借鉴。

6.扩展了我国培智学校的服务对象

研究了学前儿童、学龄儿童、智障青年、脑瘫、自闭症、言语障碍等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为我国今后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扩展积累了经验。

7.提升了培智学校办学的实效性

本研究发展了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造就了一支事业心强、专业素养高、多学科专业团队结合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为巩固、深化和扩展课题成果储备了人力资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长效机制。

儿童体育培训篇5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英国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92-04

近几年,许多国家视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的完善为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之一。英国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为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提供了保障。了解英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有参考意义。

一、英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

目前,英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主要由大学教育系和高等教育学院负责。一般来说,大学教育系或高等教育学院设立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包括大学毕业后的教师证书培训课程(postgraduateCertificateofeducation,简称pGCe)(与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相关的是pGCe中的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儿童、青少年及教育研究文学学士学位课程[Ba(Hons)Childhood,YouthandeducationStudies,简称CYeS]和幼儿园教师教育学士学位课程[teachereducation(earlyYears),简称teeY]三类。下文将具体介绍这三类课程。

1 pGCe

pGCe是目前英国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主要以已获得学士学位、旨在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毕业生为培训对象,培训时间为1年(共38周,分三学期完成)。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为从事3~11岁儿童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目前,英国许多大学教育系和高等教育学院都开设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大致相同。以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开设的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为例。该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活动两部分。

(1)理论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专业研究三部分。

英语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和科学教学法属于核心课程。英语教学法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儿童写作及儿童语言发展三方面内容。设置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激发儿童语言潜力的方法,探索儿童语言发展及语言运用的奥秘。数学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促使儿童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科学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帮助其学会正确引导儿童进行探究活动,尤其是学会引导儿童学习科学课程的方法。剑桥大学教育系通常通过讲座、研讨会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上述核心课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成为一名自信的、有反思能力的、包容的以及聪颖的教师”。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艺术、音乐、戏剧、体育、历史和地理、设计、信息交流技术、宗教教育等科目。这些课程与儿童的发展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素质。其中,艺术科目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水平。

专业研究主要包括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方式研究,包容性实践及跨学科主题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计划、评价与行为管理)等。专业研究模块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使其成为具有包容精神和善于反思的新型幼儿园教师。

(2)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活动是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目前,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与本地多所幼儿园和附设学前班的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到大量实习机会。一般来说。教学实践活动包含实习和见习两部分,通常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参加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前,学生用1周时间到住家附近的幼儿园、小学或是托育中心进行观察。第二阶段是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学生持续2周到幼儿园或托育机构观察其教学和日常活动。第三阶段是在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初,学生到幼儿园或托育机构中选择一个班级,完成正式教师30%~40%的工作量,并参与整个班级的教学活动,持续7周。第四阶段的实习在最后一学期,学生需要独立完成持续8周的教学活动,承担正式教师所应承担的全部责任。除了在合作机构进行实地实习外,学生还需为自己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全面记录自己的实习情况。这也是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反思型幼儿园教师作准备。

2 CYeS

完成CYeS后可获得早期教育学士学位。目前,英国巴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系为有意向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学生提供这一课程的培训。CYeS的学时为4年,学习内容极为广泛。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儿童、教育与学校,研究方法,儿童、青年与偏差,精神与行为(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和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教育哲学,早期儿童教育与初等教育等课程内容。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内容,学生可初步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掌握相关的儿童教育、儿童社会学理论以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在第二学年,学生将学习一系列与教育学和心理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如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语言、交流与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的临床干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矫正方法),国际儿童教育等。设置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第三学年是教学实习时间。学生在学校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习。实习内容类似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教学实习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寻找自己的研究兴趣点,为第四学年的专题研究奠定基础。第四学年以专题研究课程为主,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当代议题、态度与社会认知、作为消费者的儿童和青少年等,通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未来工作需要选择专题研究课程。专题研究课程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研究型幼儿园教师。

3 teeY

除了上述两种课程外。teeY是英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另一形式,学时为4年。目前,英国一些知名学府,如威尔士大学、切斯特大学等,都设有teeY学士学位。teeY分为四大模块,即核心课程、职业发展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这四大模块均以专题形式进行,贯穿4年。以专题形式组织课程是teeY的一大特色。

教学实践通常与理论课程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教学实践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到幼儿园或学前班组织教学活动,而且包括儿童学习情况分析、对全体或个别儿童活动的指导、儿童的学习环境创设等。此外,一些高校还通过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模拟实习机会,以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由于教学实践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校通常会为学

生提供至少两所实习机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早期教育机构,提升其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和管理班级的能力。

目前,英国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与上述课程挂钩,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须接受1年的pGCe培训,或者是获得早期教育方面的学士学位。

二、英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的主要特点

1 课程结构立足于满足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英国的早期教育机构日益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早期教育机构的需求,英国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等院校除开设一些普通教育课程和核心课程外,尤为注重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增设了大量与现实情境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一特点在为期4年的学士学位课程(CYeS、teeY)中表现尤其明显。CYeS开设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当代议题、态度与社会认知、作为消费者的儿童和青少年等与现实情境密切相关的研究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teeY的每一个专题均与现实情境相关。在为期4年的学习中,学生需学习多元文化中的儿童教育、早期教育实践改革、当今儿童的价值及其问题等与现实情境相关的专题研究课程。学生学习这些与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不仅可以掌握当今学前教育的新理念,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 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核心

教学实践活动在英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综观pGCe、CYeS和teeY三种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体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教学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如在为期38周的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中,共为学生安排了近20周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亲身实践所学理论的机会;CYeS的第三学年是教学实习年,在这一年里,学生将所有时间全部用于教学实习;teeY的教学实践活动贯穿4年。其次,教学实践活动与理论课程学习同时进行。在学习teeY时,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理论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当学习与儿童生活、儿童心理、儿童发展等密切相关的某一理论科目时,学生需要去幼儿园或学前班进行观察和教学活动。在pGCe早期或初等教育课程中,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从而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理论。再次,教学实践方式多样。除了传统的见习和实习方式外,一些学校还采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模拟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最后,教学实践内容广泛。教学实践不仅包括教学,而且还将儿童个别化指导、小组教学、课外活动、教研活动、儿童活动环境的创设等内容纳入其中。如此多样化的实践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

3 课程内容体现了文化多元性

2007年,英国学校培训和发展机构(tDa)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理解学习者的发展是如何受社会、宗教、道德、文化和语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的;知道如何将知识有效地提供给学生,包括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面对多样化的群体能够进行全纳教学”。英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的内容符合这一标准的要求。如teeY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中的儿童与家庭课程,以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环境,从而使学生对不同种族的儿童有所了解,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CYeS则开设了国际儿童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教育和儿童生活环境。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理念。这一理念有助于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培养儿童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与接纳的精神。

三、启示

设置一套高标准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是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之一。我国虽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的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的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实践时间较少,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当代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课程的改革有借鉴意义。

1 增加与现实情境相关的专业课程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仍以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为主,很少开设与现实情境相关的专业课程。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有深厚理论基础,对现代学前教育发展有深刻洞察力的幼儿园教师。单靠学习传统学前教育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增设一些与现实情境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当今儿童教育的主要议题、当今关于儿童教育的政策等,立足于当今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促使学生掌握当今学前教育新理念,提高专业素养。

2 延长教学实践活动时间

在英国,教学实践活动格外受重视。反观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安排的教学实践时间较少(一般为5~6周),教学实践方式和内容也较为单一。这种短时间的、形式单一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和日常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无法得到真正提高。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我们可以考虑延长教学实践活动的时间,丰富教学实践方式。

儿童体育培训篇6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之下,泰州市的家长也希望越早培养孩子,加强课外的培训,使得其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下的形势。根据有关调查发现,作为家庭消费的重头,“教育消费”要占到泰州市中间阶层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且该比例预期还将持续增长。而家庭收入越低的对教育的投资占比反而越高。在2012年末,泰州市的常住人口中14岁以下儿童共有10.67万人,其中95%的儿童都有进行儿童培训的需求,这将带来10.1万余人的市场需求。

面对泰州市强大的升学压力,加强对儿童的课外培训,这毋庸置疑是家长的必然选择。[1]再者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儿童培训通过积极引进并运用网络技术,通过对远程教育、视频课程等多种教学媒介,充分满足了儿童培训教育的需求,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所接受。例如,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新东方通过在线教育等培训项目。

二、泰州市儿童培训的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规模和开发潜力大

受到国际化市场带来的冲击影响,家长及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面对如此具有潜力的投资市场,各大培训机构蠢蠢欲动,不断以不同的形式向儿童们迎来。但在面对这个复杂且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众多的儿童培训教育机构在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和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对于策略的选择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泰州市儿童培训的市场规模和开发潜力都十分地惊人,很多培训机构都想分割这块蛋糕。相关数据显示,泰州市的儿童参加培训班的比例为高达95%。据相关统计,截至2012年末,泰州市的常住人口中14岁以下儿童共有10.67万人。由此可见参加培训的儿童就有10.67万余人。

2目标市场的主要情况

泰州市儿童培训的目标人群主要是7-13岁,家庭的一般收入处于4000元以上的相关人群为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对于不同的年龄段,他们所参加的培训各有差异。一般来说,3岁以下儿童,因为年龄比较小,不能参加培训班,如果有也是简单的智力开发的亲子课程,市场相对比较小。而对于4-6岁之间的儿童有的已经开始上幼稚园,因此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多。一般有40%左右。小学年龄段的儿童是参加培训的主要人群集中处,因为7-13岁正是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的关键时期,孩子在这个阶段非常具有智力的开发潜力。一般会有60%-70%的人群。另外在14-16岁之间的儿童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加大,对于培训的空余时间较少,一般比例会降低,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会选择继续教育学习。[2]除了年龄对于儿童培训的影响外,家庭的综合收入也直接影响到儿童上培训班的情况。据调查,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儿童培训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在泰州市家庭收入在4000以下群体,参加培训的比较少,一般占20%;而家庭收入在4000-6000之间的,比例就迅速增加,占有35%;当家庭收入在6000以上的,比例占45%。

3培训需求类型差异明显

在儿童的培训过程中,英语往往占据了大头,其他的一般主要是兴趣班和智力开发等方面的为主。一般会有60%以上的人会选择参加英语培训班。当孩子的年龄不断变化,选择英语培训班的比例也会随之增加。一般,4-6岁儿童有40%选英语培训课程,7-10岁之间的儿童有60%,11-13岁之间的儿童将近有70%,14-16岁之间则会增加到80%。

而其余的则是以音乐、美术、跆拳道等为主。一般的女生选择音乐和美术的比列较多,而男生选择跆拳道的较多。

4需求影响到培训的决策

在生活中,儿童培训课程的选择也受到家长跟孩子的需求的影响。很多家长为给孩子上培训班都带着功利性、攀比心。[3]希望从小抓起,让孩子在未来的竞技中有一个优势。比如,家长会比较中意对于语数外等课程的培训,而对于游泳、武术等兴趣的相对冷淡。而对于儿童可能会比较喜欢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以娱乐性的为主,根据市场调查显示,儿童对各种培训班的需求和态度。

三、泰州市儿童培训的营销策略

1树立口碑,形成口碑传播的模式

家长和孩子往往会在交流中选择所需要的培训机构和培训班,一般对于推荐的相关机构和课程都相对青睐。因此树立儿童培训的口碑,形成口碑传播的模式相当重要。当儿童和家长在讨论是否上培训班,选择什么课程,以及上哪一所培训机构的时候,强大的口碑效应的感染力是十分大的。因此培训机构需要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不断提升顾客,即儿童和家长的满意度,赢得我们的忠诚客户群群体。一是培训机构要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加强对于教师质量的把关,老师尽可能的专业化,年轻化。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往往是家长所关注的。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师的形象和沟通能力等等,不断完善培训机构的机制体系。二是培训机构要重视对于品牌的宣传,加强其在市场中的覆盖面,提升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三是要加强对于营销工作的疏通,建立专门的营销部门,负责课程的推广,同时加强对于教师营销理念的培养。除了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要进行绩效考核外,对于销售团队的人员也同样要进行绩效考核和激励,充分发挥综合团队的战斗力。

2优质服务,培育成熟的销售模式

通过成熟的销售服务模式,培训机构在业内树立领先的行业地位,这与重视其销售服务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机构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销售服务模式。一是重视与学校的合作,借助学校及学校教师的力量拉动产品销量不断上升。[4]二是以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个性化需求推动培训课程营业额上升,做到能够快速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产品服务供应,有力地促进销售业绩的提升。三是重视服务网络延伸,以服务赢口碑进而扩大销售。在泰州市各地区设立多个服务门店,将服务体系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用良好的服务铸就了“专业化供应商,专业化服务”的品牌形象。四是良好的过程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对课程中间环节的评审和回访制度,严格控制教师的质量和水平,减少学生和家长不满意的声音,与消费者始终保持良好的长久的合作关系,可以保障儿童培训课程的稳定性。五是再造营销体系支撑企业市场扩张,为了支撑项目发展,培训机构实施营销体系再造工程,支撑企业业务规模扩张,可以构建大营销网络,实现市场广域覆盖;可以采用实施精细化营销,不同市场策略差异化;可以强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市场需求反应能力。

3重视互动,加强与儿童家长的联系

儿童培训的营销过程中不仅要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更要充分了解家长的需求。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家长开展定期的回访工作和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急家长所急,解家长所需。同时对第一手客户资源,也要采取积极的沟通和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一是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掌握到家长内心的需求。[5]二是公开服务,接受家长的监督,欢迎家长走近课堂进行听课,同时采取一些互动的亲子课程。三是开通意见反馈渠道,通过电子邮箱、电话、意见箱等,加强与家长的进一步交流。四是采用推荐返利活动,如果已参加课程的学员进行推荐,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或者返利,也可以赠送一些额外的课程等。

4注重招生,打造宣传过程的有形化

在营销宣传的过程中,要充分向广大的家长和学生展示培训机构的综合实力,比如机构的历史、师资力量情况、品牌管理优势、形象宣传、典型案例等等,让目标的消费群体能够动态的了解培训的优势。一是可以采用发放宣传小册子、招生章程等材料,在一些消费群里的小区、学校等进行分发,或者可以采用一些纪念品的形式,比如光碟、笔记本等,让这种宣传深入家长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并在长期使用中增强品牌影响力。二是通过加强运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一些微信、微博和微电影等扩大儿童培训的辐射范围,加强双方的互动。通过一些动感的展示视频,让培训的重要性,培训机构的优越性等深入人心。三是通过一些赞助的形式,比如市的书画比赛、学校的演讲比赛等,在赞助品上刻上相关的培训及培训机构的信息,或者在活动的现场设置喷绘、发放海报等。

5提升能力,培养营销人员多渠道拓展业务

加强对于营销人员的招聘及入职培训,让其深入了解营销、了解团队、了解公司理念与产品,了解营销方式与渠道,明确市场定位与分析(产品的特性、竞争对手的分析、;二是全面产品熟悉,加强对于资料的梳理,对培训产品的全面深入了解,便于对销售方式的选择,有利于进一步确定销售对象及销售模式(区域式营销、行业式营销、网点营销等、。三是采用电话营销,按选定的销售方式对象进行营销,定时进行总结,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记录有意向与有潜力的客户群体。[6]四是选择意向客户外出实践,按照整理的资料,对约定的客户进行见面,对约谈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反馈,对订单(成功/失败、进行整理。五是、运营新方式,不断探索实践与完善,填充知识,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塑造不同的性格与特质。

儿童体育培训篇7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着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儿童体育培训篇8

一、近十年来英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举措

英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启动了全面整合学前儿童服务体系的改革进程,大力推动了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如果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保育学校的师资还可以依靠“从做中学”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那么,这一景象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学前儿童服务体系的改革已成为昨日黄花。近10年来,英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在教师标准化及提高教师质量等方面推出了许多新举措。

(一)颁布新政策,完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制度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世界学前教育日益受重视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出台了许多有关幼儿教师教育的政策。1998年11月,英国成立了国家学前教育培训组织(theearlyYearsnationaltrainingorganization,简称nto)。nto和资格与课程认证部门(Qualification&Curriculumauthority,简称QCa)合作,为学前教育(0-8岁)领域中的所有从业人员提供培训,并且把全国所有提供学前教育培训的机构联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合作网络。《儿童法》(1989、2004)、《每个儿童都重要》(ev¬eryChildmatters,2003)绿皮私《儿童保育十年战略》(2004)、《儿童计划:创造更美好的明天》(2007)和《教育法》(2011)等法规也指出在学前阶段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合格的,要求拥有指定的资格或指定的经验,参加或完成指定的培训项目或课程。2006年3月,前英国劳动党政府(1997-2010)提出了一种新的职业标准学前教育专业标准(earlyYearsprofessionalStatus,简称eYpS)。2eY-pS是对学前从业者的高水平专业标准能力的认证,要求从业者应具有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创造力,诚信,热情,并有实践的经历等。2011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2012年至2015年继续资助epYS的培训与认证。

(二)修订eYpS,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06年11月,英国儿童工作者发展委员会颁布了针对0-5岁幼儿教师的eYpS指南(GuidancetotheStandardsfortheawardofearlyYearsprofessionalStatus)。该指南列出了eYpS的6项标准(细化为39项):专业知识和理解;有效的实践;与儿童的关系;与家庭其他照顾者的沟通与合作;团队精神和协作和专业发展。4尽管每一个标准都是分别描述的,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第一个标准“专业知识与理解”在实践中就渗透于其他的各个标准之中。2011年,英国政府对2006年颁布的eYpS进行了修订,并于2012-2015年实施。

2011年的eYpS对受训者准入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入路径进一步规范,且在缩减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扩大了其他经费来源。此外,要获得2011年的eYpS资格认证,申请者还须具备以下的能力与素养:支持儿童(0-5岁)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与儿童的家庭结成伙伴关系以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维护和促进儿童的福利;设置高期望,鼓舞、激励和挑战每一名儿童;通过接触、观察和评估,以满足每个儿童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制定计划;拓宽专业职责,积极推动合作,以支持儿童发展;倡导实践和促进可持续发展。。3新的eYpS的修订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的改变,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针对eYpS标准的反馈以及外部的意见等。

2006年以来,eYpS已成为英国政府唯一认可的幼儿教育资格认证标准及幼儿教师教育的指南针。截止2012年8月,英国已有10400多位通过eYpS认证的幼儿教师走上了工作岗位,为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还有1800多位学习者正在参与培训以便获得eYpS资格。7

(三)规范培养机构、路径,确保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质量

为确保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质量,英国教育部批准了8家组织机构从2012年至2015年间提供eYpS服务,并划拨一定的经费。这些机构分别是: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nglicanRuskinUniversity),主要针对伦敦、英格兰东部、北东和北西地区;最佳实践网络(Bestpracticenetwork),主要针对东南、西南、伦敦、西米德兰兹郡和约克郡地区;金斯顿大学(KingstonUniversity),主要针对伦敦和东南地区;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metropolitanUniversity),主要面对中东、西北、约克郡、东北地区;东部领导中心(easternLeadershipCentre),主要面对英格兰东部;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ofnorthampton),主要面对东米德兰地区;奇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ofChichester),主要面对伦敦和东南地区;伍斯特大学(Universityofworcester),主要面对西南和西米德兰地区。自2012年1月起,每—个申请eYpS培训及认证的申请者都可根据自己所在区域选择相对应的机构参与培训及进行资格认证。08此外,对教学机构的审查的新方法也更为严格、可靠,以确保高质量的eYpS培训和评估。从2012年开始,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将接受年度质量审核。每年审核的目标如下:确保严格的、全面的eYpS标准得以保持;确保教学机构、学前教育与服务部门和关键利益相关者随时获得易于理解的、可靠的、有意义的和符合国家认证标准与规定质量的eYpS方面的公共信息;如果发现认证标准的管理或提供的培训质量薄弱或严重不足,可迅速采取行动,使之得以改善;提供使用eYpS培训机构公共资金的安全问责手段。09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教学机构每年需自查以确定其保持规定的标准,并提交eYpS培训质量评价的年度报告。

二、近十年来英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特点

英国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是英国政府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所有儿童素质,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学前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一改革具有如下特点。

(一)‘新工党”与“联合政府”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政策的连续性

1997年,工党领袖布莱尔政府取代保守党政府,首相布莱尔就任时宣称,政府优先考虑的三件事情为“教育、教育和教育”。布莱尔政府一改往昔国家对学前教育领域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对学前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改革政策。此后,2007年上台的布朗政府、2010年的联合政府无一不将学前教育改革作为政治策略,加强国家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控制和督导。新工党与联合政府都非常重视幼儿教师标准与质量问题。联合政府持续新工党政府时期的eYpS政策,并从规范幼儿教师培训途径、准入标准、培训机构的督导、助奖学金等方面对eYpS标准进行完善。其改革目的是通过培养“卓越”的幼儿教师,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二)走向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

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实诉求。从动态的角度来说,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指幼儿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说,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指幼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幼儿教师成为学前教育的专业人员,并得到社会的承认。eYpS作为一种新的行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品性、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提出了要求,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参考依据。eYpS详细描述了候选人由非专业人员到专业人员的过程中各阶段应具备的素质,如在培训开始前要求候选人达到基本的成绩、学历和身心素质等要求,而在培训结束后则要求其达到合格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这些都反映出英国政府对幼儿教师内在专业特性提升的要求及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追求。

(三)追求“卓越”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价值取向

从近10多年来英国幼儿教师资格认证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中不难看出,英国政府把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素质,使幼儿教师变得更加“卓越”作为追求的目标。为此,英国政府不断完善eYpS,对幼儿教师的入职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要进行eYpS的培训、认证,申请者必须是本科生、研究生或准本科生、准研究生。对幼儿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此外,英国还把“学前儿童的发展适宜性”作为完善幼儿教师培养的核心理念,要求幼儿教师应理解、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将具有一定的0-20个月、16-36个月、30-60个月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作为提升教师资格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1997年,新工党一上台执政,即启动了全面整合学前儿童服务体系的改革进程,也对幼儿教师教育投入了空前的改革力度。2010年执政的联合政府本着自由、公平、责任的理念,在延续新工党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践行着保守党以及自由民主党的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注重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近10多年来英国制定了统一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政策,颁布了eYpS,建立了幼儿教师职前培训的评价、督导机制,加强了与家庭、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视作“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战略的重要一环,试图走出一条全面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英国道路。

然而,幼儿教师教育改革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挑战,要求“速战速决”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可能的,改革的效果与影响也许将需要几十年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将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实践的转向、更熟练的劳动力、对职业角色的深入了解、与儿童和家庭伙伴关系的加强,以及政治思想等的影响。英国的eY-pS标准是随着英国学前教育“保教一体化”的结构性变革作为一种新的专业标准而产生的,这一专业标准没有悠久的历史和可供借鉴的演变经验,其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如何不断完善其知识体系、核心技能的资格认证标准和培训体系,培养跨越学前儿童保育、教育的专业人员,以重构现有的学前儿童工作团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此外,eYpS的发展促进了学前教育从“福利理性”转向“教育理性”,且被赋予了包括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在内的诸多的价值诉求,这一转变使得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理念、思维方式得以重构。如何准确阐释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本质及如何服务于儿童的整体发展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儿童体育培训篇9

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至23日在天津市和贵州省贵阳市分片举办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班,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学前教育管理干部、教研人员、学前教育专家及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代表共160多人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省(区、市)培训一支在当地组织实施《指南》培训的专业化队伍,指导和推动各地逐级做好《指南》的培训与贯彻落实工作。教育部要求,各地要把《指南》的,贯彻落实作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与加强师德建设相结合。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相结合,扎扎实实做好全员培训、实验区建设、社会宣传、幼小衔接等各项工作。

培训采用专题讲座与参与式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指南》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案例和问题分析等形式对幼儿各学习与发展领域的核心价值、《指南》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下一步各地培训计划、培训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了交流。

教育部设立学前教育办公室,促学前教育发展

十胜利落幕后,教育部宣布设立学前教育办公室。由此。在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首次有了专门管理学前教育的办公室。此次新设立学前教育办公室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此前学前教育工作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工作内容包括幼儿教育的宏观管理工作,拟订幼儿教育的发展政策。新设办公室的职责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包括拟定学前教育的宏观政策和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制定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标准和工作基本要求,指导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指导学前教育改革等。

(来源:《新京报》)

中国加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中国加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0周年纪念活动于2012年11月2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此次纪念活动以“缩小差距、促进儿童平等发展”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出席纪念活动并致辞。

刘延东指出,儿童代表着未来和希望,儿童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加合国《儿童权利公约》2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工作,坚持儿童优先、依法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顶层设计、层层落实,立足国情、尊重规律,不断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有效履行公约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力推动了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利的实现。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成长环境日益优化,中国儿童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签约国,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公约责任,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深化合作,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行动,相互学习借鉴,对欠发达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援助,为保障世界所有儿童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甘肃教育厅下发防止虐待幼儿行为紧急通知

近期,甘肃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防止发生虐待幼儿行为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对教师体罚、变相体罚或虐待幼儿等行为,一经发现,要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违规的教师,应重点教育,必要时依法予以解聘。对严重体罚幼儿、摧残幼儿身心健康的,要依法提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儿童体育培训篇10

【关键词】蒙台梭利;特教教师;感官训练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60-02

一个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变革与发展一方面是衡量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水平发展与否的重要标志,另一面也是国家及其文明程度的标志。我国在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地把特殊教育纳入到我国教育发展任务之中,关于特殊教育教师问题纲要中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从纲要中我们体会到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关系着特殊教育发展的成败,也决定着特殊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国家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本文对20世纪初意大利著名学前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关于特殊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成就进行探讨,从幼儿特殊教育教师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的角度和层面来论述蒙台梭利幼儿特殊教育思想,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一、幼儿特殊教育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特教教师的任务

蒙台梭利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用一章的篇幅来具体论述了教师的任务。她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最首要的任务是先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等一切未知领域,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使他们无拘无束地生活,自由快乐地茁壮成长。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教师应该用科学方法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理解儿童,热爱儿童,帮助儿童。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儿童拥有一种心理生活,这种心理生活的微妙表现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它的发展往往会被成人无意识地破坏掉。”①事实上,儿童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他正处于创造自我的过程中,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有创造和发展的潜质和可能。因此,在外部表现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尚未被成人认识的、充满活力的儿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儿童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儿童舒适地,不受任何束缚地快乐成长。幼儿教师应该把儿童安置在一个自由、充满欢乐和身心放松的环境里,使儿童感到没有任何的压抑之感。如果幼儿在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个禁锢的、充满敌意的、不适宜的环境,就会在人们尚未察觉的情况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心理障碍、依附他人、自卑感、恐惧、说谎等。在一个幼儿身上,可能同时出现几种心理畸变的情况。如果儿童没有消除他的心理问题,这些畸变将伴随他的一生。1898年,蒙台梭利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指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②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关注低能儿童的外部表现,儿童每一个不寻常的反应和每一次发脾气都是障碍儿童心灵中秘密显露的一种无奈表示。因此,对于低能儿童来说,特殊教育教师把他们安置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对于低能和弱智儿童的教育和他们的心智发展都至关重要。

(二)幼儿特教教师的精神准备

蒙台梭利十分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他认为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正是教师身上所存在的那些不好的脾气和内心障碍,使儿童胆怯害怕,不能以真实的一面在教师面前展现,致使教师缺乏对特殊儿童的体会和深入了解。为了全面透彻地了解特殊儿童行为特点,教师必须要有思想准备,教师首先从了解自身开始,总结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例如,傲慢、发怒、偏见等。总之,“教师必须变得谦和友善和慈爱,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这种精神预备将给予他所需要的平衡”。③要在精神上为幼儿营造舒适、温馨、安全、宽松愉悦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将心理学知识寓于教育教学领域之中去,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国在特教的师资培训方面由于国家的重视,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我国的一些特殊学校和康复机构里,由于师资匮乏,很多特教师资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缺乏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素养和教育理念。因此,面对特殊儿童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知该如何应对,有的教师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行为,缺乏爱心和耐心,这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为特殊儿童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而应更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特教工作尤其强调特殊教育教师的人道主义服务精神,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而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特殊教育教师要加强专业伦理、专业素养、专业行为的培养与提高,从而服务和奉献于特教事业。

二、幼儿特教教师感官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的精华所在。蒙台梭利指出特殊儿童的某些障碍和缺陷,只要在敏感期之前进行教育,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儿童敏感期大多主要集中在出生后到六岁前这一阶段,即学龄前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是幼儿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教学效果也最好。感觉发展敏感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特殊儿童接受训练,有利于纠正智障儿童的感官缺陷,如果错过了这段最佳时期,对于有缺陷儿童来说更是勤苦而难成。

蒙台梭利把智障儿童的感官教育划分为:一般感觉教育(触觉、热觉、压觉和立体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教育,在这些感官训练中以触觉训练为主要练习方式。智障儿童常常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双手成为他们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由此可见,特教教师只要掌握了智障特殊儿童感官敏感期的发展规律,充分地加以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而且可以把握住智障儿童感觉器官逐渐从不成熟到完善的发展机会。同时蒙台梭利也指出,如果儿童感官敏感期已经过去,再加以练习,不仅增加了训练困难度,而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地步。在智障儿童的各种感官训练中,蒙台梭利主张把“教师”改称为“指导者”。幼儿特殊教育教师根据智障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思维发展迟缓、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判断分析能力、情感发展滞后等心理特点,对弱智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指导,使儿童自由自在地发展。幼儿特教教师在缺陷儿童感官教育实验中,充分运用了分解训练原则训练缺陷儿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解智障儿童的感官训练程序和步骤,既符合智障儿童感官发展水平,又能够适应智障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如果不把感官教育作为某种含有智慧和动作的整体活动的一部分,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感官教育。”④最后,蒙台梭利关于智障儿童的感官教育必须借助智障儿童的感觉器官和直观的感官教具进行。幼儿特教教师利用能够刺激智障儿童感觉器官的教具为媒介,通过不断训练和强化,提高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感受性在不断的探寻和发现的过程中提高和完善。纵观新时期幼儿特教改革的发展进程,我们一直都在提倡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这些观点在蒙台梭利的著作里随处可见,蒙台梭利在幼儿特教方面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三、蒙台梭利幼儿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的现代价值

蒙台梭利是以一个教育改革家的身份出现,尽可能试图打破以往传统智障学校的教学方法。客观、公正地从儿童家庭教育的视角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特点等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验。蒙台梭利对特殊儿童开展早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后期乃至今日的缺陷儿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实地观察低能儿童,努力寻找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低能儿童进行训练,并在训练中不断摸索新的经验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她的这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态度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关于特教教师的师资培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真知灼见,她提出特殊教育教师要根据特殊儿童发展的敏感期进行感官训练,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和尊重特殊儿童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教学中,幼儿特教教师如何为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何利用各种教具刺激弱智儿童的感官,以及生活技能训练,至今为我们现今早期特殊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总之,蒙台梭利关于幼儿特教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乃至今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特教教师师资匮乏,特教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尚不深入的情况下,重温蒙台梭利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深入挖掘蒙台梭利有关幼儿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注释:

①③蒙台梭利.单中惠译.童年的秘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6,第1版:129,140.

②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