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十篇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十篇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8:23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1

2005年上半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工资管理劳动保护部分)文章作者:程继承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5日15:412005年上半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工资管理与劳动保护部分)一、完成了2005年度劳动工资年报的编制、汇总和上报工作;并且认真分析、总结,完成了劳动工资统计分析报告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总结。二、完成了2005年度工资计划的制定工作,制订了2005年度各分、子公司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或包干办法,并积极组织实施。三、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

作和宣传工作,完成了上半年*和业务学习记录工作,在《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网》、《黄河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政工》等多种媒体上发表稿件40多篇次,积极宣传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四、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工资台帐的编制工作,按时编制、汇总和报送劳动工资月报、季报;建立劳动工资统计台帐,严格规定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及时为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统计资料。五、制定了《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年休假实施办法》、《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人事系统日常管理办法》,目前已送交有关领导审阅。六、开始制定《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手册》,目前进展顺利。七、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的审批工作;八、完成了调入、调出人员工资关系的转移工作;九、审核批准了三门峡明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三门峡明珠投资有限公司的工资改革实施办法;十、按时完成了机关上半年工资、奖金、防汛津贴、肉蛋补贴和防暑降温费的审核发放工作。十一、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工效挂钩的工资结算工作;十二、按时完成了明珠宾馆等单位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测算工作;十三、健全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按时向各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了伤亡事故报表,组织参加市劳动局工伤残疾鉴定。十四、按照《工伤医疗费用报销规定》,要求审核办理了离退休人员的工伤医疗费报销。十五、按照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对集团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执法检查,规范了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管理。十六、及时为集团公司机关职工配发了劳动防护用品。十七、按要求向市残联报送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报》报表。十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配合法律事务部,积极做好陈运河案件的法律诉讼工作。十九、协助综合管理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保险科完善了多份即将退休职工的档案材料,为这些职工的正常退休提供保障。二十、按照水利部和黄委会要求完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2003-2004年度工资分配工作自查报告》、《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津贴执行情况的报告》的编写与上报工作。二十一、完成了部、委有关业务部门到我局的调研接待任务。二十二、按时保量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工作。

文章出处:【大中小】【打印】【关闭】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出现多元化,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展。为了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对护理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人员数量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紧缺、护理任务繁重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这一矛盾日趋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在于护理管理者必须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编制和配备,最大限度发挥每个护士的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我院护理部在2005年以神经内科病房为试点,尝试进行护理人力编制和配备的研究。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质量和护理服务水平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在试点病房(神经内科一病房),将护理人员根据护龄分为三组,即:=5年组、6~10年组、>10年组。

(2)分别测定不同护龄组,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直接护理项目工时和间接护理工时,(每项操作共测30次),取均数。

(3)统计日工作量,试点病房所有病人所接受的直接护理数量和间接护理数量,计算直接护理工时总和:S单项直接护理工时数×直接护理数;间接护理工时总和=S单项间接护理工时数×间接护理数。计算护理总工时数:直接护理工时总和+间接护理工时总和(说明:直接护理工时指直接为病人提供护理时间。间接护理工时指为直接护理做准备的护理时间)每位病人平均护理工时数:当日病房护理总工时数/当日病人数。

表12004~2005年神经内科一病房每日配备护士人数统计表

表22004-2005年神经内科一病房护理指标统计结果

表32004~2005年神经内科一病房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

表42004~2005年神经内科一病房早期康复开展情况统计结果(次)

(4)计算试点病日房需要护士人数

1)公式一:2005年日需要护士人数:每日护理总工时数/8x休息系数X机动系数

2)公式二:2004年日需要护士人数:定编床位xo.4

说明:护士每天工作8h;休息系数=365/(365-休息天数),我院倒班护士周休2天,平均月工休假8~9天,法定节假10天,休息系数1.5;机动系数:考虑到护理工作随机性强、人员差异性大,一些护理工作难以统计投入时间,如教学、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以及继续教育离岗学习进修、计划生育假、婚丧病事假、劳保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开展公益活动时人员的抽调,设定普通病房时机动值为20%,则机动系数为1.2。

(5)动态排班,根据日护理工作量统计结果,计算每日护理总工时,计算病房需要配备护士人数,作为次日护士配备和派班的依据,进行动态派班。

(6)数据处理,收集工作量、护理质量考讦结果、全程医德医风监督卡考核结果等数据,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采用自身对照法,与2004年同期在护士配备人数、护理指标考核、早期康复开展情况、患者满意度四个方面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结果见表(1-4)。

3讨论

护理人力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及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是开展整体护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拓宽护理业务范围的关键,而不合理的护理人力配备,不仅降低护理质量,更隐藏着差错、事故、纠纷苗头。因此,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上,护理管理者要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护理工作量和病人的需求,科学地配备护理人力。目前,包括我院在内的绝大多数医院还在沿用的卫生部1978颁布的“护士与床位1∶0.4的配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和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因此,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坚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只有保证充足的人力配备,才能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才能将优质、高效的服务落到实处,当然这更需要各级领导能够给予护理工作以大力的支持,并且真正地将护理人力资源的调控和分配权力下放给护理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护理;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19-02

护理人力资源是卫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本身所具备的学识、智力、观念、技术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内在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现代护理工作范畴的不断延伸,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需要增大,要求增高,对护理人员素质和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关系到护理质量的改善,关系到病人安全,也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1]。如何合理地使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降低护理成本,确保护理质量,不仅是医院护理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整个卫生事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我院17个临床科室及门急诊科室,问卷内容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科室基本情况,包括床位、年平均床位使用率、护理人员总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第二部分为护理人员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科室、从事工作年限。将收回的资料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各临床科室及门急诊床护比情况见表1。

2.2各临床科室及门急诊在职护理人员一般情况、学历和职称结构见表2。

3结果分析

3.1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是目前我院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表1显示,在我院17个临床科室及门急诊中,病房床位与护士比达到标准的科室只有1个,占5.6%,与三级综合医院发展需要差距较大;在调查中发现,我院个别部分科室平均病床使用率超过100%,且每年上升,无形中降低实际床护比;同时存在护理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实际床护比均未达到相应标准。同时女性护士是护理队伍的主体,医院发展床位数增加,新进人员随之增加,20~30岁的护士已占65%以上,孕产期休假和哺乳期休假时间较长,在客观上造成了护理人力不足。

表1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各临床

科室及门急诊床护比情况

表2各临床科室及门急诊在职护理人员一般情况、学历和职称结构

3.2我院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年龄结构不太合理,需要优化。护理人员最佳年龄结构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或“枋锤型”[2]。表2显示,我院护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太合理。表2中,所调查的我院本科学历护士占护士总数的3.66%,大专学历护士占护士总数的22.76%,中专学历护士占护士总数的65.85%。说明随着近年高等院校扩招,大量本科、大专毕业护士进入临床,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上我院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结构不高,与《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纲要》指出:到2010年,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6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40%。由此可见,我院临床护理人员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3.3高职称护理人员短缺限制了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表4所示职称结构来看,我院在职护理人员中高级职称占0.41%,中级职称占17.07%,初级职称占82.52%,初级职称的比重较大,高职称护理专家匮乏。由于人才紧缺,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匮乏,已成为我院护理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制约因素,它限制了护理人员向高层次发展、成长的能力。

4讨论

4.1正视缺编现实,讲求科学合理配置我院临床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已是历史遗留问题,2008年10月整体移交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来,医院党委高度重视,先后补充新护士151名,但由于既往缺编严重,加之增设新病区、拓展新业务、病床使用率节节攀升,护理教学任务繁重等,进一步加重了护士工作职责。因此,我院护理部根据各专业科室工作的实际情况,先补充护士缺额的1/3或1/2,聘用护理员18名。病区建立合理的人员结构,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明确工作分工和岗位职责,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分层管理使用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护理员。

4.2加快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护理人力资源战略是医院护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结合我院实际,现已制全力支持在职学历教育,在全院推行实施了中年资护士跨学科半年大轮转和年轻护士学科内3个月小轮转制,收到良好效果,同时积极鼓励各科各级护士参与护理科研活动,撰写护理论文等,制定出医院护理业务骨干标准,力求在评选中发现人才,尽快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病患服务。

4.3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实行人性化管理我们充分发挥科护士长和病组护士长宏观管理和微观调控作用,管理者在配置病区护士时尽量考虑人员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形成梯队式组合。有计划地均匀安排休假期,营造愉快的工作氛围,使护理人员在人性化管理中得到温暖,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我们在认真学习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基础上,护理部成立了护理文书小组,就相关整体护理病历做适当修改简化,规范并简化护理文书书写,减少护士书写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难题,要彻底解决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这一问题,作为护理管理者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挫折、压力和冷嘲热讽。但是,只要有院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各科主任献计献策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将会以医院的发展为目标,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挑战现实、改变现实,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争取、去努力,依靠广大护理人员的智慧勇于付出、敢于创新,我院的护理事业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4

1.1护理人员资源严重短缺

据卫生部近期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三级医院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例平均为1:0.33,最低达1:0.26,一个护士负责四张病床,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就笔者所在的妇幼保健医院来说,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样影响着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笔者所在的医院是一家市级妇幼保健院,近3、4年来医院业务快速发展。医院开设有妇产科、儿科、外科病房和手术室(手术台4张),病床100张,但是正式护理人员不到20名,妇产科护士即代手术室、产房,还在病房倒夜班;儿科护士代注射室、新生儿和儿科病房,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这样的现实配备比例必然导致两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由于人力不足,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导致护理质量的必然降低。另一方面在人力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正常的营业秩序,医院不得不向社会招聘临时护理人员,聘用护士占医院护理人员总数的70%-80%,由于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多数没有参加各种职称评定或医院组织的集中正规培训,医护水平很难达到专业化,这样就造成了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水平必然大打折扣。

1.2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上升空间很大

按照护理人员配备比例要求,护理人员职称应按主管护师占护理人员总数的30%、护师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0%、护士占护理人员总数的30%这样的人员素质结构比例来进行配置。当前我院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是护理人员共1062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人数的42.86%,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人数为290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27.3%,31-40岁的442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1.6%,41-55岁的330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31.1%,中专学历护理人员占59.9%,包括自修在读等方式的大专学历人数占35.78%,本科及在读的仅占4.42%。护士占护理人员总数的33.71%,护师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1.9%,主管护师占23.92%,副主任护师占护理人员总数的0.75%,主任护师仅占0.0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护师配备比例超出了配置要求的1.9个百分点,而护士配备比例超出了配置要求3.71个百分点,但作为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都较为高的主管护师的配备比例却低于配置要求6个多百分点,实际配置明显显现了护理人员素质上难以达到要求。同时学历偏低的中专护理人员所占比重过大,占护理人员总数近60%,而高学历本科以上的高级护理人员仅占4.4%,大专学历包括自修和在读的才刚刚超出全体医护人员的三分之一,从专业理论水平上分析与实际医疗需求的差距过于悬殊。此外,具有高素质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的主任和副主任护师职称人数加起来不足护理人员总数的1%,充分显示了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医护水平和护理质量。

1.3护理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

从护理经验、工作状态和生理体征上分析,中青年尤其是25-40岁之间年龄段的护理人员是最佳工作时段,从上述数据看,41-55岁的330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31.1%,而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人数为290人,占护理人员总数的27.3%,大龄护理人员比例比年轻护理人员比例高出了3.8个百分点,年轻护理人员偏少,必然会导致护理人员出现年龄断层现象,这样就制约了我院护理水平的持续稳定提高。

2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对策

要切实解决目前制约基层医院发展的护理人力资源利用和配置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针对医院护理人员短缺的情形,可以考虑弹性排班的制度

要合理排班,节省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安排上做到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相互协作,适当考虑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高低的合理分布,最大限度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达到投入与产出的科学比例,使管理更有实效,护理质量更高。我院为解决人力资源紧缺,在现实工作中采用了弹性排班的方式,工作高峰期适当增加人员,在预知无手术时安排人员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使护理人力资源效益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院护理科室还采用长夜班制度,实施科室责任制管理,责任到人,高年资负责制,减少中间更换环节,既保证了充足护理资源,又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要重视科护士长的聘用

科护士长是护理管理的中流砥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护士长既是管理中的执行者,又是决策者,一个护理单元的质量取决于科护士长的能力。在基层医院护理人才显得极为重要,护理部要善于发现人才,积极聘用优秀人才,尽可能地留住人才。通过正确引导,使每位科护士长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只有高素质的科护士长,才能管理好本科室的护士,从而让每位护士服务好患者。具体结合我院对护理科护士长的管理工作时,医院将“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的人力资源发展理念融入到了日常管理中,不仅给予护士长物质层面的保障,医院更注重人文关怀,重视护士长的情绪变化和社会需求,给护士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2.3要加强护理人员继续再教育的培训

虽然绝大数护士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美好愿望,想以此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在医院与社会上受重视的程度与其它专业人员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医院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投资明显低于医疗和医技人员。如:科主任、医生进修学习的机会明显多于护士长和护士。有的护士工作几十年,可能学习的范围就局限在工作的医院内。原因很简单就是护士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少,学习机会少,没有机会接受新技术新理论,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的护士对自己的信念发生动摇。不再学习,安于现状。除完成打针、发药忙于治疗外,基本上不管病人的生理、心理上的需求。这个状态就无法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要求。我院对护理人员继续再教育的培训是极其看重的,医院高度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函授、自考学习等等,并能为护理人员提供外出参观培训的机会。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5

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系统提升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要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以供相关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引言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森林资源的保护引起了社会各层面的重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林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一种公益、环保事业,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及生态效益。

一、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下,生产对资源的需求及消耗日益加大,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资源的再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及后代子孙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迫切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鉴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少,生态环境基础较差,从历史和现实状况分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人类生存之本以及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道路。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系统内的能力转化及循环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动态平衡,其主要目的是健全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以及系统循环等各种生态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森林生态系统可产生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经济效益也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生态效益才是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应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和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兼顾森林系统中的生态、经济等效益,科学合理利用、开发森林资源,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1.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目标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森林资源状况是衡量林业工作成效十分重要的内容。森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森林资源的发展状态始终在消长动态变化之中,为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监督尤为重要。

2.为发挥群众作用,竭力为群众创收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森林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当地农民参与产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国家及政府对生态森林建设密切关注。而退耕还林的本质是为农民创收、创造更为有利的林业种植环境,通过深入分析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调整原有森林环境模式,为森林资源的发展指明方向。耕地保护是发展地区经济的根本保证,要结合耕地保护工程实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保护策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快耕地保护生态化建设,才能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新时期国家对生态环境实施多项辅政策,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以维持生态林业发展,从根本上助推了农民效益增收。

3.优化产业经济结构

森林保护属于林业经济的组成部分,目前由于产业结构规划与发展的不协调,林业经济发展存在众多问题,阻碍当地经济总体增长,从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需要正确的经济战略决策及对林业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改革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这方面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阻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作调整,深化林权管理制度的改革。

4.政府加强调控,完善法律

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发挥积极性的引导作用,针对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控职能,带领地区林业产业转型与升级,形成全面的经济战略体系,推动林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深化建设及改革,政府需着力完善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建设,采用法律手段约束人员行为,促进资源管理保护水平的提高。

5.解决林地逆转和超额采伐问题,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明确落实责任。把地方各级主要领导作为林地保护和采伐限额的第一责任人。第二,加大对破坏森林行为(乱占林地,毁林开垦和超额采伐等行为)的执法力度。第三,落实林地保护及采伐限额管理各项制度。

6.积极应用科学技术,是强化林政管理的重要支撑

森林资源保护需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水平,利用GpS技术和电脑自动化处理软件技术,科学合理决策。

7.加强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森林资源将会遭受重大的损失,由于目前森林资源相对匮乏,而这无疑会成为森林资源保护的致命点,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现代化防火技术的应用,以起到火灾防控的作用。有效防火的关键就是明确森林发生火灾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森林资源的防火工作非常重要,是实现我国现代林业生产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是通过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并控制火灾。预防火灾发生的关键就是要控制火源。行政措施主要是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的防火意识,建立一个健全的防火规章制度,“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技术措施包括设置防火沟和生土带、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预设防火线、建立化学灭火站、设置瞭望台、及时火险天气预报等等。

三、结语

总之,森林资源保护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主要是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目标,工作重点是遏制林权逆转和超限额采伐,以深化改革、制度机制创新、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以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为主战场,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总量,为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小勇,魏高省.论述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7.

[2]贺鹏,甘世书,胡觉,肖前辉.我国热带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点及发展保护对策探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0)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6

一、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1、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第11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我区充分利用第11个“世界湿地宣传日”的有利契机,以《关于开展XX年年“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指针,对全区的湿地宣传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安排部署,分管副专员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同报社、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单位联合进行了广泛的湿地宣传,重点宣传湿地类型、功能、效益、法规及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湿地在减贫方面的重大作用,形成了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民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2、编制《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委托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规划院编制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对XX年~2030年间湿地资源保护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安排,确定了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和对已破坏湿地的功能恢复等重点和优先项目,纳入我区“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集团公司“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及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组织开展了“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根据我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规划内容,我们组织开展了嫩江源湿地保护与功能恢复示范项目初步设计可研,开展了北极村、绰纳河、额木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并组织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4、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聘请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湿地专家来我区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较深入地研究了寒温带森林湿地火干扰后的恢复和岛状林成因等,研究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通过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了嫩江源湿地空间数据库。南瓮河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湿地资源“生态定位站”。 

5、开展了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组织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配合国家林业局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对全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结合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绿盾行动”,把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作为主要内容,及时制止了一些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6、全面开展了砂金停采和流域湿地保护工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区的部分区域曾一度大规模进行过砂金开采,不仅造成流域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也严重破坏了湿地资源。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砂金停采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禁止了砂金开采,成效显著。同时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都充分考虑保护湿地资源的需要,增加生态保护设施的投入,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情况下,优先争求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充分体现湿地优先保护的原则。通过有效的保护,黑龙江、嫩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7、组织完成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估工作按照(黑林办发【XX年】56号《关于做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评估调研组,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各县、区、林业局及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走访的形式,对《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科学地总结了立法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综合评估报告如期上报。 

8、积极协调配合,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在大兴安岭期间的调研工作任务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于7月27日到达我区,对我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听取了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汇报,参观了大兴安岭资源馆和湿地监测项目,深入到南瓮河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北极村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项目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调研组对我区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我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9、完成了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稿件组织工作为了向全社会宣传和介绍我区湿地的重要作用,展示我区的湿地原始景观,提高广大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按照林湿履字【XX年】5号文件《关于开展关注湿地—“健康湿地健康的人类”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多布库尔、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全区广大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征稿活动。经过对征集的参赛摄影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共选出具有代表性的5幅样片作为参赛作品提供给摄影展评委会。

  1  

>>更多同主题文章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查看更多>>

二、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全国林业厅局长长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己任,按照国家林业局工作部署,围绕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结合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们将充分利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开展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从而转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利用大兴安岭资源馆这一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形成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让全社会重视与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2、加快实施《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步伐,科学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规划》是指导今后我区25年湿地保护和恢复的中长期规划。我们将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规划的总体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求,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快组织实施,积极推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3、强化湿地资源保护,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将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公园,结合生态区建设,今年争取完成大青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图强十八湾湿地(县)级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建设,逐步加大我区自然保护面积。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依法打击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湿地等违法行为。 

4、积极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贮备申报工作。按照全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规划内容,筛选1~3个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项目,做好项目贮备,编制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国家林业局,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完成《嫩江源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和项目实施准备工作。 

5、积极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我区嫩江源湿地、呼玛河流域湿地已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为进一步强化对大兴安岭流域湿地的保护,今年将认真组织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应该加快湿地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湿地保护专项法规,使湿地保护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鉴于大兴安岭林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巨大作用和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国家加大对我区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与倾斜。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对于受益的省、区应该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方式给我们以补偿。 

3、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和调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提报的“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尽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并协调落实已经批准项目的年度计划和资金,确保国家湿地工程计划项目有效实施。 

4、加快湿地认证工作,依法确立湿地的属性和保护地位,明确湿地保护主题,为依法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2】

>>更多同主题文章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2010年社区双拥工作总结

2010年小区物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施工工程部门工作总结

2010年拓展部工作总结

2010年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

2010年采购工作总结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外科监护病房;管理;护理效率

managementapproachtoimprovenursingefficiencyinsurgicaliCU

HUanGYan-fen.anesthesiologyDepartment,mawangduiHospital,Hunanprovincemawangdui4100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managementapproachtoimprovethesurgicalintensivecareunit(iCU)nursingefficiency.methods240surgicaliCUnursesof10hospitalsinChangshaurbanareawereinvestigatedincluding105surveyitemsofthe12nursingcategories.ResultseffectivenursingtimepercapitaofthesurgicaliCUnurseswastoolong,whichmade,nursesoverloadedwithwork.theyalsodidmanyindirectcarework,especiallywritinginstruments,nursing,infusionpreparationwork,affectingefficientuseofnursingstaff.ConclusioninordertoimprovetheefficiencyofsurgicaliCUcare,weshouldinsistonpatient-centeredphilosophyofholisticnursingcaretoreducetheworkloadofindirectcare,changethecurrentdivisionthatlaborisunknownandunclear.

【Keywords】Surgicalintensivecareunit;management;nursingefficiency

卫生部在2000年下发的《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改革中加强护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在医疗机构改革中积极推进整体护理。护士人数和人员结构要根据整体护理的要求,按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工作量等要素进行配置,按需设岗。”由此可见解决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的关键在于,按照实际需求设定护理岗位,而按需的核心则是科学地测定护理工作量(也称护理工时)。从而改变以往按病床数直接推算所需护理人员数量的做法。在现今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护理人力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也是医院经营管理者较为关心的问题。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目的是从经济学观点出发检验不同时期护理人力的数量是否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并预测未来护理人力的需求量,为护理教育和卫生发展提供依据,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理想的护理人力资源应该是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既不过剩也不短缺,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短缺则不能满足卫生服务需求。外科监护病房是为外科手术后患者提供监护、救治和康复的特殊护理单元。其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多变,护理操作项目繁多、监护记录细致,护理的技术含量高。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造成人力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层次结构明显不合理等现象,与现有的护理模式不相匹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员编配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紧缺与过剩并存。国内的研究大部分以护理工时测算为护理人力利用效率的评价标准,所研究的对象多为作者所在医院,代表性较差[1]。国外的研究都是着眼于宏观的人力资源的配置,其结论适合于决策部门采纳[2]。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应该从微观层面着手,对护理工时、护理项目和护理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提高微观护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为重心,提出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法为目的。

1研究对象和方法

对长沙市区十家医院外科监护病房240名护士采用问卷法进行了日护理时间分布状况的调查和一周日护理时间分布的调查,包括护理操作项目名称和花费时间等。每位被调查对象依照调查表逐一填写每日操作项目花费的实际时间,每人一表,连续填写五个工作日。由于填写的起始日不同,因此调查涉及周一到周日7个工作日。本调查表为第四版护理常规和外科监护病房的护理项目,有效统计护理项目12大类共105项,其中直接护理项目67项,间接护理项目38项。

2结果

2.1直接护理项目分布情况

2.2间接护理项目描述性分析

2.3护理项目分类研究

表1

67项直接护理项目占总有效护理工时结构百分比前十位分布(%)

项目交班接班巡视病房输液巡视整理病房接术后患者测血压脉搏术后宜教静脉滴注吸痰

构成比%5.324.964.754.002.972.532.452.282.231.84

表2

38项间接护理项目占总有效护理工时结构百分比前十位分布(%)

项目记特护单算出入量配置液体查对液体处理医嘱查看医嘱治疗单核对医嘱污物处理摆液体写护理病历

构成比%532.782.031.761.561.51.371.20.98

作者单位:410016湖南省马王堆医院麻醉科

表3

12类护理项目占总有效护理工时结构百分比情况(%)

项目基础护理治疗护理文书生命体征气道护理排泄护理健康教育其他消毒隔离维修饮食护理继续教育

构成比%24.7719.8917.2512.887.243.93.623.032.852.171.950.45

3讨论

3.1护士按职上岗,明晰各级人员职责本次在外科监护病房调查的护理项目共计105项,其中直接护理项目67项,间接护理项目38项。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按照构成比排序,直接护理工时占总有效护理工时结构比前10位的项目是:床边交班5.32%、床边接班4.96%、巡视病房4.75%,输液巡视4%、整理床铺2.97%、接手术后患者2.53%、测血压脉搏呼吸2.45%、术后宣教2.28%,静脉滴注2.23%、吸痰1.84%,合计33.33%;间接护理工时占总有效护理工时结构比前十位的项目是:记特护5%、算出入量3%、配液体2.78%、查液体2.03%,医嘱1.76%、查医嘱1.56%、对医嘱1.5%、污物处理1.37%、摆液体1.2%、写病历0.98%,合计21.18%;12类护理项目分别占总有效护理工时结构比前十位的是:基础护理24.77%、治疗19.89%、护理文书17.25%、生命体征12.88%,气道护理7.24%、排泄护理3.9%,健康教育3.62%、其他3.03%、消毒隔离2.85%,维修2.17%、饮食护理1.95%、继续教育0.45%。

从以上分列的构成比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于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人员与患者面对面的服务项目在增加。监护病房的特点就是病情重而且变化快,调查显示[3]现今的护理模式已经将重心转移到患者身上而不是纯粹的完成日常护理,直接护理项目中床边交接班和巡视病房占了19.03%的护理工时,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及时满足患者需求。在间接护理项目护单记录花费时间最多;其次发现由于外科手术后的患者的主要用药途径是静脉,因此静脉输液的工作量很大,作为输液的准备工作包括,领液体、摆液体、查对液体和配制液体等诸多间接护理环节;术后患者治疗复杂带来的后果是医嘱量大,处理医嘱、核对医嘱和每班检查医嘱本和治疗本花费了护士18%的护理工时。从护理项目分类来看护理工时,基础护理类占24.77%、治疗类占19.89%、护理文书书写类占17.25%,它们分列前三位,尽管强调患者的基础护理,但是在基础护理中有一些低技术性护理工作,如洗脸、洗脚、大小便护理等不需要高年资护士来执行。建议监护病房护士按职上岗,明确初级护士来承担部分基础护理工作,让高年资的护士腾出时间从事复杂的护理活动,如呼吸机护理、病情观察、监护分析等,以提高监护质量。

3.2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减少冗余时间临床路径是针对患者管理的无序状况进行优化、简化和增效的管理[4]。他是由一组医护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治疗护理计划,比较适用与监护病房。在有序的护理程序和严格的护理目标指导下,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将有大幅度提高。此外要通过有效的成本核算,尽量减少护理自身的耗费,分析每个环节,“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真正提高护理人员的使用效率。

3.3简化护理文书,聘用文秘承担护理文书工作护理项目调查发现护理文书书写占据了护士17.25%的时间,针对护理文书项目耗时过多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完善护理文书记录规范,简化护理文书,减少重复记录。如有些医院除了记特护单,还要将内容在每日交班本上重复一遍,为了应付整体护理检查,甚至将同样的内容又要在护理病历上抄一遍。可以三者并一,避免重复劳动。其二可以借鉴绍逸夫医院的模式聘请秘书、文员,把这部分文书工作分摊给他们,减少护士的间接护理时间。

3.4成立临床护理支持系统,增加护士有效护理工时临床护理支持系统分为卫生勤务中心、输液配制中心和摆药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卫生勤务中心负责被服发放、收集标本、护送患者检查、送修仪器、领办公用品等。输液配制中心负责全院患者的静脉治疗液体的配置,可以节省约5%的间接护理工时,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的输液反应,减轻药物对护士的职业伤害;摆药中心则减少了口服治疗的诸多间接护理时间,也减少了药物的浪费;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一次性物品的发放、一次性物品的毁型消毒、物品的消毒和处理等消毒隔离工作。

3.5改进轮班模式排班是指根据人员管理的计划,以每天及每班为基础,分派适当人员的过程[5]。患者的照顾是24h不间断的,故护理人员必须轮流在不同的时间上班,但这样的上班时间常造成护理人员的压力。良好的排班则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护理人员解决这方面问题。调查显示承担晚夜班的护士中无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主管护师也只占2.21%,护理工作效率分析显示白班和晚夜班的护理工时相差不显著,也就是说不同于普通病房晚夜间空闲的特征,可见监护病房晚夜间的护理质量的保证需要建立晚夜间护理值班组长的配备制度。值班组长由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具有处理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急救护理技能。值班组长的任务是指导晚夜间护理工作,解决护理疑难问题,评估护理效果,修订护理计划,对晚夜间的护理质量起到把关作用。

4结论

国内自90年代初开始以实际护理工作量为基础,编配护理人员的研究。它真实地反映了患者24h的需求,并为护理管理人员评估护理工作量、科学分配护士、有效控制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护理项目的分析可以反映护士时间的利用和分配,有利于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工作效率。建议根据工作量,增配护士数量的同时,合理调整不同时段的护理人员,使之最优化,达到既满足患者需求,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又能控制人力成本。

参考文献

[1]孙静,王宇,钱皎月.浅谈人力资源的特征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国护理研究,2004,18(5a):826-827.

[2]Corneliam.Rulandandingrindh.Usefulnessandeffectoncostsandstaffmanagementofanursingresource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Journalofnursingmanagement,2003,11:208-215.

[3]许苹,朱敏,鲍卫华,等.某军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其改革对策研究.护理杂志,2003,20(11):31-32.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电子排班系统;效能管理;护理人力资源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在护理管理应用领域中的不断拓展,有效提高了护理管理者对信息数据应用的能力。科学有效的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一直是护理管理者关注的课题,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排班作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护理管理时代赋予了新的发展主题和内涵,以更好为患者需求服务。同时,科学合理地进行护士排班能降低人力资源的运营成本及护士离职率[2]。2012年,我院护理部以HiS为基础,成立护理信息小组组织架构,在全院范围内调研信息化弹性排班需求,通过外出参观调研,软件公司洽谈、前期开发测试、临床试点维护等阶段,研发出一体化电子排班模块,同年投入使用,以自动化排班模式代替传统手工排班,取得良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院共有护士1100余名,设有内、外、妇、儿、门急诊、手供及康复等系统,共有40多个护理单元。本院信息系统先后经历1997年His系统、2002年lis扫码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2008年emR(electronicmedicalRecord)与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2011年数字化医院建设、2012年物联网建设等五个发展阶段。HiS的广泛应用及大量数据,为护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提供了规范的、系统的的数据平台。借助本院HiS系统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路,2012年我院研究设计了科学、合理、快捷的一体化电子排班信息系统,应用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2排班模块设计及应用

1.2.1设计思路传统排班法存在低效、数据统计困难及随意性大、透明度低,不能充分体现公平、公开原则。同时,因护理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及部分护理管理者的主观因素,排班很难做到规范化、标准化,难以全面落实人力资源等级管理制度,难以保证排班质量[3]。因此,需要为排班者提供灵活的排班策略。改革后电子排班以HiS系统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工作为轴心,建立全院数据平台,共享护理人力资源信息;以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为核心,实现实时监测、动态调度护理人力资源,逐步实现科学、精细、规范的人力效能管理;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为目标,提高护理人力资源效率(工作效率)与效益(能级对应)。

1.2.2设计原则电子排班采用病区护士长管理下的多个护理组排班模式,各护理单元可根据各自特点自由设置班次,护士长再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各护士当班时间,实行快速、简洁电子排班操作。综合考虑我院护理工作多方面需求,本模块设计原则:①体现责任制整体护理(通过pDa与排班系统对接实现责任制包干患者);②优化弹性调度(机动护士调度、片区护士调度、护理应急小组);③明确层级管理授权;④完善多元数据统计;⑤能级对应(色彩管理);⑥体现高效、便捷、精准原则。

1.2.3权限管理电子排班实行护理部一科护士长一护士长三级管理负责制,层层负责。护理部可修正全院护理人员班次,对全院护理人力资源行统筹管理,并统一分配账户授权到各护理单元,各病区护士长负责本科室护理人员排班,病区护士只有查询权限。基于电子排班系统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系统对排班过程中的用户权限、部分数据等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如:护士长更改班次时不得超过3d,遇特殊情况需向护理部申请,并纳入护士长月度考核,护士无改班权限。

1.2.4排班设置该排班功能菜单包括科室排班、科室考勤、排班查询、排班休假汇总、排班天数汇总、弹性排班及人员调动记录等功能。班次涵盖日班、中班、夜班、片区巡查班、各种休息等;功能菜单包含新增、保存、取消、删除、修改、排班计划(本周、上周)、审核等内容。同时,包含了护士姓名、工号、日历表,其数据来源于HiS系统的数据库,可以查看不同时间段的排班情况。通过排班系统,各病房每位护士的白班、中班、晚班、周末班、工时数、护理不同护理级别人数、平均工作量都可以显示并查询。

1.2.5弹性排班电子排班模块建有机动护士库(病区人力应急储备班、夜间片区巡查班及节假日负责班),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通过系统查询可直观显示弹性排班记录、人员调动记录及调动原因,为快速调配人力资源提供了信息平台。机动护士库中人员详细资料包括员工号、护理单元、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时间、最终学历、联系电话。

1.2.6统计查询统计和查询包括护理工作量、出勤天数、班次、病区人员饱和度及节假日休息汇总统计等信息,以提供任意时间段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休息的统计和查询。各病房每位护士白班、中班、晚班、周末班、工时数、护理不同护理级别人数、平均工作量都可以显示并查询,为量化、信息化护理工作量及护理人力资源测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2应用成效

2.1排班效率显著提高电子排班设置简洁大方,操作程序简易快速,实现了智能化一键排班。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管理者排班提供了各种辅助功能,如进行新一周排班时,可直接继承上1w的排班以及各天之间可以互换调整等,大大节约了排班时间和工作量,缩减管理者在非专业技术上的时间,月排班时间由1.5h降低至1h。同时,信息化是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通过电子排班,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了护理质量[4]。

2.2排班决策快捷、科学电子排班提供的强大数据源,为护理管理者科学决策人力资源调配提供了系统、可靠、快捷、量化的评估资料。通过电子排班,护理部可随时掌握全院排班情况及每名护士的班时,且在排班表确定后,系统可记录在排班表执行过程中人员班次的调整原因,为优化人员配置提供了依据,改变了以往调配护士烦琐,而且对抽调人员情况摸得准、调得快,为应对临床突发事件提供了便捷。如通过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为硬件精确计算出病区在院患者数、危重、特级一级患者数、护士工作量及人员饱和度,为护士长准确调配人力资源提供了数据,避免了工作不均衡或岗位闲忙悬殊差别大等现象,而使工作饱和又不超负荷,特别是遇突发性事件时更显其优势,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2.3人力资源效能管理进一步提高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的电子排班,将临床需求与护理人员能级差异、工作量均衡、个人偏好等诸多因素充分结合,以在全院层面上来弹性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优化了各班次的人员结构,减少了护理人员岗位异动性,实现了人力资源使用的最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不增加总体人力成本的前提之下,通过内部的调整来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了护理人力资源测算信息化,为科学统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奠定了基础。

2.4为实现护理人员分层配置及弹性排班奠定基础各病房基于信息化护理人力资源测量,根据各班护理工作量需求,计算各班次在班护士数,形成各病房排班模式,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另外,护理部根据电子排班系统掌握全院各病房每天上班护士人数,在某些病区临时人员紧张及工作量突然增加的情况下,给予及时补充,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满足患者需要,同时在合理人力配置基础上优化组合、最大化利用好不同层次能级的护理人员、合理配置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才能,达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5]。例如在春节期间,我院护理部垂直调配了院内部分机动护士,充实到神经外科病房及急诊室,有效缓解了危重科室工作压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色地完成了护理工作,是机动护士库在弹性排班管理中应用效果的一个具体体现。

2.5为精细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护理排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考勤、绩效、培训管理的重要依据。电子排班提高了护士出勤率、夜班数、节假日时数、片区值班数等护理工作量统计分析及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岗位设置、床护比等),为细化夜班费、节假日加班费、绩效考核等费用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直观的绩效统计系统,增强了护理人员绩效考评意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及自我管理主动性。公平、公开的激励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促进了护士个人成长和发展,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护理管理也上了一个台阶。

2.6进一步完善护理垂直管理体系电子排班模块以三级管理架构为核心,采用护理部掌控-科护士长监控-护士长直接管理的垂直管理体系。通过电子排班系统护理部可全局动态掌控全院各护理单元人力资源结构及调配情况,对全院护理人员实施及时、统一调配,避免了因数据不全面、不准确导致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脱节,而影响管理效率。同时,电子排班系统自动生成全院护理人员机动支援、轮转、院内进修等调配记录,科护士长掌控并调度科内护理人力资源,进一步完善了我院护理垂直管理体系。

2.7推进人性化护理管理基于HiS系统,对护理工作量统计工作行标准化管理,对现有护理人力资源行信息化监测与测量,实现护理人力资源动态测量,既体现了"以人文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又公平地体现了护士的劳动与技术价值,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电子排班其规范、标准的管理体系,有效地减少了护士改班、换班及岗位异动等不良现象,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透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显著提高了护士排班满意度,满意度由2012年3月的60.45%上升至2013年5月的90.55%,较陈璐[3]研究的护士排班满意度结果有所上升,有效保持了护理队伍稳定性。电子排班采用同级比较弹性调度,按职、按级上岗,起到以老带新,新老搭配,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有利于护士建立感情和调整心态,进一步增强了护士合作精神。此外,护理人员可提前提出需求,便于安排生活学习,体现了人文关怀管理。

2.8进一步推进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护理信息网络化管理是护理工作在医院信息化发展需求中的必然之路,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6]。电子排班的广泛应用,保证了护理人员信息库的准确,与院人事科的全院人力信息库保持一致,为开发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管理、技能培训管理、人事考核管理等护理管理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

3结论

护理人员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提升服务品质、保证护理安全、稳定护质量的基石[1],决定着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景。研发和建立护理人力资源电子排班体系,以实现护理人力资源信息化实时查询、监控和统计分析,为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弹性排班提供可靠依据,不仅是对现有HiS的拓展和延伸,更是护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改革后电子排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使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步入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轨道,有效地提高了排班效率、护士排班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能,对护理队伍的稳定及护理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护理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同时有效地开发了医院内部人力资源,促进了医院稳定、持续、快速发展[7]。

本院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分层次、能级对应的电子排班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对现有人力资源做到了合理分配,职责分明,分层使用,各尽其能,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服务内涵。但该排班模块尚处于运行初级阶段,还需对影响排班效能的相关因素及制约条件做深入剖析,对相应的考核评价效果做进一步总结,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及不同等级医院的排班系统软件,以达到科学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蒋红,翟建霞,王屹骏,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护理人力资源测算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3):212-214.

[2]maxson-Cooperpa.empoweringnursesthroughaninnovativeschedulingmodel[J].nursingClinicsofna,2011,46(1):159-165.

[3]陈璐,陈湘玉,八卷直一.电子排班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1118-1119.

[4]陈君英,章雅杰.信息系统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52.

[5]杨翔宇,成翼娟.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0):16-18.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护工作;青海民和

青海县地处黄河流域,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对实现西北地区山川秀美和建设和谐民和意义深远,而做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1民和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现状

民和县的森林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国有森林资源,包括6个国营林场辖区和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所有的林地、林木,二是各乡镇、村集体以及农户个人所有或使用的林地、林木资源。自退耕还林、三北造林、天保工程在民和县实施以来,全县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要紧紧围绕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以林地林木资源管护为核心、资源管理为重点、监督执法为保障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民和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模式,有横向的国家统一管护、乡镇集体按辖区管护以及农户个人管护3种形式,也有纵向的各林场、乡镇按辖区管理,县林业主管部门配合,督察督促的管理形式。

总体来看,民和县国有森林资源管护状况较好,但各乡镇集体林地和农户退耕还林地管护成效参差不齐,表现为局部好,总体差,个别乡镇高度重视,部分乡镇有所放松,同时管护工作所需的基础设施缺乏,管护经费紧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林业政策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对管护工作的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农户对退耕地的管护工作持等待、观望、应付、一推了之的态度,认为自己的义务是缴纳管护费,管护工作是政府的事,甚至有些群众把退耕地视为牧场,对林业工程的长期性、稳定性认识不够。二是部分乡镇领导对管护工作重视不够或流于形式,乡镇管护经费不足,护林队伍不稳定,护林员积极性不高、护林组织的职能发挥不充分。三是相邻县的群众在民和县国有林区内放牧的现象时有发生,网围栏等基础设施需要修复更新。四是国营林场与县内相邻乡镇的配合不够,管护工作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五是林地鼠害严重,已成为破坏林地林木的主要原因。虽然多年来做了大量防治工作,但受技术、投入影响,防治工作成效不显著。六是没有把补植补种和管护工作紧密结合,补植补种工作的成效没有得到体现。大部分农户每年都在进行补植补种,但由于管护工作跟不上,年年补年年验收不合格,影响群众补植补种的积极性。

2对民和县森林资源管护工作的建议

2.1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及林业法规,让农户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工程的稳定性、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宣传本乡镇管护制度,向群众公布全乡管护负责人以及管护片区护林员的联系电话,把乡镇巡查和群众举报相结合,发挥群众对管护工作的监督作用,以促进日常护林工作,严格执行护林岗位责任制,形成全民护林爱林的良好氛围。

2.2乡镇领导要重视

乡镇领导重视是关键,特别是乡镇一把手领导要高度重视管护工作。各乡镇要指定对管护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全乡林业工作的同志负责全乡日常的管护工作;要避免频繁的人事调动,保持管护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严格做到管护经费专款专用,多方筹措管护经费,不断加强管护工作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网围栏等的建设。

2.3制定和完善管护制度,加强护林队伍建设

包括制定和完善管护制度以及护林员岗位职责,要将护林员的利益和职责挂钩,选择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的群众担任护林员,坚决杜绝由村干部担任护林员的现象,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对护林管护工作的支持和监督。

2.4管护工作要突出重点

一是每年秋收之后至翌年春播之前的这段时间是管护工作的重点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加大巡查力度,结合森林防火工作管严、管好林木资源。二是要县、乡、村上下联动,重点打击屡教不改、群众反响大的放牧行为,达到“打击一人,教育一方”的效果;要保持严管狠抓的管护工作态势,确保造林、补植补种工作的成效。

2.5广泛动员群众,做好林地防鼠工作

在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投入下,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林地防鼠工作,不断总结防鼠工作经验,大力推广新技术,力争把鼠害损失降到最低。

2.6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各乡镇要做好与相邻乡镇和国营林场在管护工作方面的配合和协调,认真管护好相邻片区的林地林木管护工作;国营林场要通过逐级反映的方式,由上级部门解决与邻县群众的林牧矛盾。

3参考文献

[1]延安加大城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J].中国城市林业,2009,7(6):31-31.

[2]杨成义.努力做好森林资源管护工作[J].中国林业,2008(12):43.

护理人力资源工作总结篇10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刚刚胜利闭幕。水利部党组组织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对新时期水利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推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天,我们在长沙召开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部党组对水利工作的总体部署,研究安排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这次会议非常及时,十分重要。

下面,我结合学习十七大精神,就水资源管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十一五"以来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展

*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适时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了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两年来,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水资源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以贯彻国务院460号令为契机,水资源配置工作取得新突破

*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这是近年来水资源管理的重大进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推进了水资源配置工作。

一是总量控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启动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制订工作,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流域率先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分解到支流及市县。各地相继开展了水量分配工作,永定河、大凌河等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已经完成,正按程序报批。甘肃、宁夏、内蒙、浙江、广东等地积极开展明晰水权工作,推动水权流转。

二是强化了取水许可管理。全国取水许可证换发工作完成近半,重新核定了许可水量,建立了取水许可管理台帐。推进计划用水管理,*年全国实施计划用水管理的水量达到总许可水量的70%。对违规取水项目进行了清理和严肃处理。通过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合理用水需求。

三是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取得进展。各地积极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把水资源费征收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依法扩大了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合理调整了征收标准,加大了征收力度,开征了中央直属电厂水资源费。*年全国共征收水资源费55亿元,其中13个省、直辖市征收水资源费过亿元。

四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规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审批报告书。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告书2100多份,否决了100多份不符合资源环境政策的报告书,从源头上遏制了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促进了节能减排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论证工作领域,开展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等区域规划水资源论证以及利用非常规水源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严格资质管理,3家甲级资质单位被通报整改,1家乙级资质单位被吊销资质。

五是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沿黄省区全面启动了黄河干、支流调度,水量调度管理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黑河、塔里木河加强流域统一调度,下游生态与环境继续改善。山西、河北两省连续5年向北京市集中输水,提高了首都供水安全保证率。实施引江济太、珠江调水压咸、引黄济淀等调水,保障了重点地区的供水和生态安全。湖南省启动了枯水期水资源统一调度,在抵御特大干旱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各地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一是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形成了国家、流域和省区层面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张掖、绵阳、大连试点取得了基本经验,发挥了示范作用,已相继通过验收。全国试点达42个、省级试点100余个,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试点带动了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四川、江苏、甘肃、宁夏等省级人民政府出台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

三是探索建立节水新机制。截止*年底,共有19个省区出台了水价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促进节水的水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河北省探索实行"提补水价"和"按方收费、按亩返还"的农业用水水价计收方式,提高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全国共成立了3万多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机制正在形成。江苏省开展了行业节水行动,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任务的重要载体。

四是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按*年不变价计算,*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281m3,比*年下降了7.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56m3,比*年下降了7.7%。2000年到*年间,全国用水总量年均增幅不足1%,用水总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北京市用水总量从2000年的40亿m3左右减少到*年的34.6亿m3,工业用水连续8年保持负增长。河北省用水总量由2000年的224亿m3降低到*年的204亿m3。西安市节、压、管多策并举,核减市区地下水年取水量1000多万m3。

(三)全国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实施水功能区划制度,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成功应对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为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是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得到加强。全国水功能区划定工作基本完成,29个省区人民政府批准了水功能区划。各流域管理机构基本完成了重点水域纳污能力核定,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定期向流域内省级人民政府通报省界缓冲区的水质状况。辽宁省、江苏省和青岛市等完成了水域纳污能力核定工作,提出了限制排污总量意见。26个省区完成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天津、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开展了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地方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入河排污口审批工作全面开展。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二是成功应对了一系列突发性水污染引发的水安全事件。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年成功应对了太湖、巢湖、新立城水库等蓝藻暴发事件和汉江甲醇货轮起火爆炸等突发事件。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了饮用水安全。初步建立了全国水污染事件月报季报制度。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

三是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取得经验。无锡市、武汉市试点即将完成中期评估。新增了查干湖、新宾县和凤凰县等试点,积极探索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立了水利部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水利部推荐的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部级自然保护区。

四是积极推进地下水保护。存在地下水超采问题的24个省区中,有16个省区划定并公布了超采区,制订和实施了地下水限采计划。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积极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超采区限采和封井关停工作力度加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明显遏制,有的地区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四)水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两年来,水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新进展,在统筹城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管理等方面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水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截止*年底,全国30个省区组建水务局或由水利局承担水务管理职能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占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60%以上,比"十五"末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年广州、德阳、酒泉等地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承德、衡水、牡丹江等一批已成立的水务局进一步理顺了涉水管理职能。

二是城市水利建设取得经验。各地积极贯彻《水利部关于加强城市水利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为突破口,编制城市涉水专业规划,加强城市水管理,加快城市水工程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山东省以城市水系整治为基础,统一规划建设全省水网体系,保证水资源在时间上调度、在空间上配置、在行业间调节。探索出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个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新模式。

三是以实施水务特许经营、改革投融资体制为重点,水务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上海、广东、江苏、海南等地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行、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在理顺价格体系、推进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年水务投资225亿元,其中利用市场化方式融资的比例已达到54%。

(五)水资源管理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要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两年来,水资源管理在法规建设、规划编制、技术支撑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一是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各地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的系列配套法规。

二是规划工作取得新进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完成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水利部分)。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及《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

三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进展顺利,19个试点城市完成总投资1.34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450万元。编制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北京、上海、浙江、河北、辽宁、山西等15个省区和50多个城市已启动了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

四是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加强培训工作,相继开展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节水型社会建设、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培训。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明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七大的丰硕成果和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着重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进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思想、科学发展是必由之路、加强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和战略性。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而扎实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对水利的不同表述,体现了水利工作的要求和重点发生了变化。十六大报告把水利放在经济建设部分,强调了解决部分地区缺水问题以及兴建南水北调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七大报告把水利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部分,明确提出保护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利建设,促进生态修复等。这些变化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最近,陈雷部长在多次会议上都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放在水利工作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水资源管理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质,扎实做好新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管理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竣的挑战。

机遇主要体现在: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问题,各级政府都把水资源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实践,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实施,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四是公众生态文明观念的不断增强,为水资源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加剧了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三是水资源管理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改革与发展任务越来越重;四是水资源管理工作基础薄弱,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新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认清形势,理清思路,找出差距,迎接挑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明确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一是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水资源管理工作要强化水资源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切实保障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生态和优美环境。

二是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生态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担当起河湖生态的代言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要把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要大力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约束和水环境约束,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机制,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把坚持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方法。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统筹协调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好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妥善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间用水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用水与长远发展用水的关系,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动力。解决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解决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性机制。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水资源管理实践,创新水资源管理。积极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逐步建立体制健全、机制合理、法制完备的现代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水资源管理决策能力。

三、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

2008年是"十一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全面加强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推进水资源配置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继续推进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制订工作。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加快工作进度,抓紧与有关省区沟通和协调,力争于2008年初完成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制订工作;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全面启动取水许可指标体系编制工作。同时,组织对跨省区河流进行情况摸底,制订水量分配工作计划,稳步开展水量分配试点工作。

二是抓好水资源论证。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规范论证队伍从业行为,开展项目论证后评估,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全面开展水资源论证。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产业发展规划等的水资源论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是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的规范化管理。以推进计划用水、计量监测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继续做好取水许可换发证工作。加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调整力度,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系,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规范水资源费使用,确保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

四是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确立的各项措施,推动重点地区水资源综合治理,保障重点地区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抓紧制定《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实施计划,推动各项治理措施和目标的落实。

五是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继续开展黄河干支流等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和完善区域水资源调度管理的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研究探索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的机制和手段。研究制定突况下的水资源应急调度预案,积极开展南方丰水地区枯水期水资源调度,确保用水安全。

(二)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进一步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国万元GDp用水量要下降20%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提高到0.5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要下降到15%以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把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任务的核心内容,力争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创造好的经验。

二是扎实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水资源严重紧缺、用水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和水生态问题严重的区域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农业节水领域的重点是抓好种植结构调整、灌区和田间节水改造等;工业节水领域的重点是抓好火力发电、石油化工、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城市生活节水领域的重点是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广节水器具等;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替代淡水资源。

三是继续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在巩固现有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深入探索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具体模式与有效途径,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区深入推进工作。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协助试点解决问题,监督检查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加强试点经验交流和推广。

四是完善用水定额管理,强化考核监督,建立长效节水机制。未编制用水定额的省区,要抓紧制定用水定额标准。已用水定额的省区,要根据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要求,适时修订用水定额。研究建立全国用水效率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严格考核监督。继续推动水权制度建设,完善水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节水产品认证工作。

(三)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

一是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核定水域纳污能力,组织制定分阶段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明确各功能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各流域管理机构要建立省界断面考核和监督管理指标体系,加强水质监测,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严格新建、改建和扩建入河排污口的审批。

二是组织实施《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建立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体系,抓紧制定水源地保护监管的政策和标准。

三是加强水质水量监测。重点做好水功能区、取水口、省界断面、主要输水断面和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对水功能区不达标的、入河排污口超指标排放的,要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并通报环保部门。进一步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预警、报告和应对机制,提高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对能力。

四是做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研究探索建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机制。研究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制定和完善河流生态用水标准和生态调度管理等相关政策,探索建立生态用水保障制度。

五是加快推进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以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为重点,积极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研究制定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和总量控制管理制度,提高地下水资源调控管理能力。全面启动地下水取水工程普查工作,摸清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规范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

(四)深化水的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合理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职责范围和事权,探索建立各方参与、民主协商、共同决策、分工负责的流域议事决策机制和高效的执行机制。

二是认真总结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成效,探索建立统一、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区域水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以省级行政区为重点,推进建立城乡统筹的水行政管理体制。

三是发挥体制优势,推进水务工作。编制城市水系规划,保护城市水源,整治城市水系。建设城乡一体的区域供水体系。推进水务市场化改革,积极争取理顺水务投资渠道,推进水务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适应政企分离改革要求的水务监管机制。

(五)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

一是要高度重视立法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订《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水资源论证管理条例》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尽快出台《取水许可管理实施办法》和《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等法规。各地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节约用水管理等配套规章,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要严格依法行政。全面实施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全面开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小水电开发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重点工业行业节水措施落实情况组织专项检查,遏制水资源无序开发现象,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落实节约、保护、管理各项制度。

(六)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

一是继续抓好重点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国务院部署,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区要按照水利部总体工作部署,着眼于提高流域综合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抓紧抓好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加快《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进度,力争2008年完成编制任务。

二是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部署,抓紧制定本流域或本行政区域的实施方案,保障投入,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是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用水计量等设施建设。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区要保障投入,加快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质监测设施建设,及时准确掌握水资源动态信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取用水计量设施建设。

四是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要求,组织开展水资源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素质,提高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