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8:41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1

【摘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发卡前风险评估不深入,银行与持卡人信息不对称形成风险盲点,政策导向导致信用卡还款还款风险。对此本文主要从加强银行信用卡风险评估能力,改造升级信用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分析水平,合理把握政策导向强化管理信用卡透支资金三个方面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

一、基本概念阐述

(一)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

“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理念是由在2013年11月进行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鹜远的目标。以精准为精准扶贫背景下工作的准则,精准扶贫背景下要做到精准到位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制定规划要精准,拟定政策要精准,目标确定要精准,落实政策要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到户,确保政策对路。

(二)农村信用卡

目前还没有学者给予准确界定“农村信用卡”概念,但是通过对其内涵了解,结合本研究内容,本文认为农村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当地政府相互合作,针对建挡立卡户中有劳动能力、有借贷意愿发展生产经营、有一定预期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贫困户以家庭为单位为其发放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农民启动资金专属信用卡”。

(三)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检察等活动来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消弱损失发生的影响程度,以获取最大利益。农村信用卡的风险防范通常可以从制度、检察和自律管理等方面着手,以达到消除或减缓风险发生的目的。

二、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原因

(一)发卡前风险评估不深入

农村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覆盖面广,要同时进行推广、调恕⒑耸档纫幌盗泄ぷ鳎对有限的银行信用卡人员而言工作量很大,加上现行的管理手段较落后,这就使得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农村的信用卡档案建立方面,由于发卡前调查方式不科学,如仅通过当地派出所或者口头的无实据调查就确定农村家庭情况、风险承担能力、收支状况及信用等级情况,这样形成的信用卡挡案严重失真,在具体的对象评定中并不能有效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酿成信用卡风险。

(二)银行与持卡人信息不对称形成风险盲点

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卡后管理与发卡后检查是其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如果发卡后管理流程不科学、不合理,使其形同虚设,则信用卡透支的安全性直接受到威胁。在发卡后的风险预警机制中,往往由于信息不畅通、资源不对称而导致风险盲点的形成,使发卡后管理风险预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申请信用卡透支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在信用卡透支资金运用上不经过合理的市场需求和前景预测,盲目追求高利润项目,信用卡透支资金的回报得不到保证,而由于银行与农村持卡人间信息不对称,不了解资金用途,只关注前期发卡而不考虑后期信用卡还款问题,这就形成不良信用卡透支。同时,银行为农村提供的信用卡透支采用“整贷零还”的还款方式,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周期性很可能会导致资金己经到期而产业还处于发展投资阶段,无法回本的情况。这就要求银行加强与农村持卡人间信息共享,在投入信用卡透支时考虑农业生产周期的因素影响,量身打造合适的贷还款方式。

三、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银行信用卡风险评估能力

防范信用卡风险的关键阶段是控制好信用卡发卡前调查、审查、审批这些环节,尽量把一些风险控制在发卡之前。首先,信用卡员必须完整采集贫困农户的基础信息,特别是导致贫穷的原因要调查清楚。确实因为启动资金问题致贫得不但可以发给信用卡,也可以考虑加大信用额度。对于不务正业的闲散人员则应拒绝发放信用卡,对此银行应探索构建一套评估体系。

(二)改造升级信用卡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分析水平

风险信息精细化分析,首先要从信用卡管理系统it平台升级改造开始,尤其是要有针对性的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产品的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进行优化性设计。对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产品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红线”监测数据值,为这类产品的整体风险监测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撑。针对软件老化、系统维护更新费用投入不足的情r,应当加大相关信息技术开发,有针对性的引入高端技术,比如聘请第三方专业信息技术企业,专门负责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管理系统的开发,这样做既在提升系统开发专业化水准,也可以有效保障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三)合理把握政策导向强化管理信用卡透支资金

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面向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务,旨在解决持卡人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农业产业本身具有潜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上银行所开展的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征,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无法依靠银行自身的商业运作来实现这类产品,只有通过政府的政策性补助才能真正鼓励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的发展。政府对银行的补助形式主要体现为税收和补贴,但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在农业产业遭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主动承担风险责任,与农村进行风险共担,给予一定的补贴,在降低农村损失的同时降低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确保银行信用卡透支金额资金回笼。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信用卡业务的实施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在信用卡发放、资金利用监督等过程中的法律、政策运用,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和精准扶贫背景下专项资金使用的行业、产业适当放宽信用卡透支条件,放松信用卡透支额度,利用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条件充分发展银行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05).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46-03

一、引言

高等学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工作既是必须承担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根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部署,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启动定点扶贫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工作。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

景东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辖10个镇、3个乡,166个居民委员会、4个社区、2360个村民小组。全县国土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3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64%,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8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中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全县有高寒山区村58个,半山区村80个,坝区村仅有28个。全县13个乡镇中有7个是贫困乡镇,其中有4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乡镇。全县贫困村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0个,贫困村民小组551个,贫困户28329户,贫困人口98370人。全县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面广、量大,是全国592个、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61个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

景东地形地貌呈“三河夹两山”之势,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山区、半山区、边远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且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景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贫困程度深,解决难度大;基础设施弱,产业带动低;公共服务差,生活改善慢;生态保护难,发展阻力大。

二、产业扶贫举措与成效

(一)专家把脉,精准识贫破难题

1.组建专家服务团。首先,选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担任景东县政府顾问。作为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黄祖辉教授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公共政策、农村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减贫与发展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的肯定。自担任景东政府顾问以来,他多次赴景东开展调研指导,举办学术讲座,为景东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的发展理念已在景东地区形成共识。其次,根据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浙江大学先后选派鲁兴萌、陈再鸣、尹兆正、汤一等教授担任景东蚕桑、食用菌、乌骨鸡、茶叶等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为景东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服务。2015年,浙江大学又选派胡晓云、曲江两位教授担任景东品牌和电商两个领域的首席专家,助力景东县农业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这些产业首席专家大都是浙江省资深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2.问诊产业难题。景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其中,核桃、茶业、乌骨鸡、食用菌、蚕桑等成为景东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景东地区发展种养殖业的优势在于充足的光、热、水、气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景东地区的土地中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不足,再加上交通的制约以及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科技支撑不足、产业生产率较低,景东地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最终找出了制约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帮助景东地区制定产业规划,确定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同时,浙江大学还通过落实扶贫项目,通过脱贫来带动景东地区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

3.开展科研攻关。为有效解决景东地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发展问题,浙江大学积极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展新产品的研发;针对重点帮扶产业,开展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同时,浙江大学还联手打造景东区域的公用品牌,实现价值的再造,以品牌为旗帜带动景东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

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组织实施了《景东核桃产业提升与发展研究》、《云南景东野生菌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景东无量山乌骨鸡遗传评估及精准扶贫开发利用》、《精准扶贫视域下滇西南高原山地农业立体开发及其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以普洱市景东县无量山区为例》等多个科研项目,整合全校科研力量组成团队,以景东重点扶贫的核桃产业、野生菌、乌骨鸡等高原特色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出符合景东产业特点的产品,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了扶贫的实效。在此基础上,浙大品牌研究中心,在对景东核桃进行品牌“会诊”之后,充分挖掘景东核桃的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帮助景东地区打造出具有独特品牌个性的“景东核桃”区域公用品牌。以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联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景东核桃”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将景东地区无量大观的地域环境特征、人文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牌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将更多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转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

(二)创新模式,精准扶贫出实效

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它是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曾在湖南视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指出,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办好的三件实事之一。通过创新扶贫机制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通过三年的实践,浙江大学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这种产业扶贫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帮扶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以食用菌产业扶贫为例:浙江大学做好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和专业人才培养;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县林业局、扶贫办、蚕桑办、供销社、农科局和大朝山东镇等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浙大校友企业杭州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商企业龙泉瓯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组成扶贫联合体,建立茯苓、灵芝、小香菌等示范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生态食用菌产业。

扶贫成效:上述联合体2015―2016年在景东花山乡营盘村、文井镇新会村、文井镇都拉村和大朝山东镇彭家村等建立生态食用菌基地7个,面积100余亩,总投资1092.76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10多簦回收茯苓、灵芝等食药用菌产品800多吨,总产值预计950余万元,总利润15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7100余元。联合体中校友企业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县林业局、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签订服务与产销合作协议3份,为景东成功注册“无量菇嫂”、“雪禾银生”等2个县域公共品牌,为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景东地方名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贵野生白肉灵芝纯菌种和多孢灵芝新品种,已相继建立人工驯化栽培基地5处,栽培面积约60亩,2016年农业产值预计可达到480万元。

这种扶贫联合体最大的意义在于,市场和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贫困户)的利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浙江大学“六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解决了精准扶贫的问题。

(三)盯紧短板,增强造血谋发展

1.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1)茶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茶叶是景东县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景东茶产业目前面临大而不强、产值低、效益差、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结构单一等问题,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带动力差,缺少特色品牌。基于此,浙江大学首席专家提出景东茶产业走特色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具体举措:①利用茶产业加工方面的技术特长,帮助当地企业开发白玫瑰、景东生红、景东红普等茶业新产品,提升景东茶叶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其知名度;②通过举办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传统普洱生茶和特色红茶的加工技术,提高景东地区的产品竞争力;③通过引进合作企业,加快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帮助景东地区解决市场问题;④建立扶贫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乌骨鸡产业:提升“三化”,实现价值再造。景东县无量山乌骨鸡以独有的生态保健、药用、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鸡”,但是其也存在养殖标准化低、规模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实现乌骨鸡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景东乌骨鸡产业首席专家对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护、品种选育、养殖标准制定、生态庄园规划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同时,专家还提出遵循“一品”(打造一个特色精品)、“二优”(发挥品种、生态两大优势)、“三合力”(聚集高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争取用六年时间做大做强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据统计,2015年景东全县无量山乌骨鸡存栏250万只、出栏350万只,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8.3%、169.2%,实现产值2.8亿元,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3)食用菌产业:生态保护资源与开发融为一体。针对景东野生菌资源无序利用、资源永续遇到挑战、人工栽培训技术落后等现状,浙江大学首席专家及其团队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为景东食用菌产业发展设计出了新路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融为一体。①成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开展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为了使实验室投入正常运作,首席专家挑选三位当地技术人员到浙大实验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使他们较快掌握了野生菌调查、驯化和人工栽培的实验技能。目前,实验室已具备对野生菌根菌研究、标本鉴定、纯菌分离和扩繁等功能。②建立名贵野生菌监测样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名贵野生菌与森林系统菌根共生,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互利关系。为了探索野生菌资源保护和森林功能促进的生态利用新模式,改变对名贵野生菌(如大红菌等)不合理采摘导致的森林系统功能退化的弊端,首席专家开展了《景东哀牢山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与功能促进研究》,项目选定在景东县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建立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对多块不同规格的野生菌进测监测,收集、整理和掌握名贵野生菌相关基础监测数据。截至2016年6月,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已监测收集了2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景东野生菌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人工驯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3年中,浙江大学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对景东地区特有的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资源进行标本采集、分离纯化。经过3年的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纯菌种。这是完全利用浙大技术在国内获得的首批野生纯菌种人工培养物。目前,已将这些纯菌种扩繁成栽培菌种,在景东规模化栽培,建立基地6处。经人工栽培的“小香蕈”、“白肉灵芝”等,其外形、风味与野生菇无异,已成为景东野生药食菌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精准扶贫的新成果。

2.培养本土人才。三年内通过师徒结对、接受技术人员进修、现场技术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浙江大学还加强了对景东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当地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四)集成创新,整合资源聚合力

浙大在定点扶贫中坚持集成创新,将校内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整合校友、校友企业,浙商、浙商企业等社会资源,动员更多校友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形成帮扶合力。校内要素包括经费安排、政策支持和学科融合。学校设立扶贫专项经费用于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每年安排校长基金支持景东扶贫产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政策支持:将景东产业首席专家工作纳入考核业绩;设立专项津贴。学科融合:组建多学科科研团队,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集多学优势,成立浙江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扶贫理念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经验与启示

1.因地制宜探索贫困山区造血式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不同的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不同,其中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等差异较大。为此,高校在选择产业精准扶贫中,关键是要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和实际,因地制宜,综合各方资源,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为根本,实施“六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帮助贫困山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这种造血式扶贫模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3

一、苏区振兴成果喜人,革命老区盛开幸福花

近3年多时间来,广昌县紧抓苏区振兴与“同心・振兴”双重战略机遇,全面策应,主动对接,取得了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成果,浇开了红土地上的幸福之花:1.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项目480余个(含打捆项目)、资金逾28亿元,加快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2.获得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136.9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7户,高标准打造了贯桥村、姚西村、高排村、石良村等一批苏区示范点;3.获得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累计800万元;4.获得全省统一战线实施“同心・振兴”项目100个,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获得捐赠资金3700万元。两年来,广昌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据统计,上一年(2014年)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7.02亿元,增长9.8%;财政收入8.13亿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1元,增长15.1%。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6月,中央统战部印发了《中央统战部对口支援广昌县工作方案(2014-2016年)》,确定3年内重点帮助广昌援建学校10所、乡镇敬老院6所、村卫生室104所,援助资金约3000万元,并将在智力扶持、争取政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公益帮扶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目前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已达800多万元。

广昌县一直坚持“旅游强县”的大产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莲花生态旅游主题,融入莲佛文化、明清古迹、红色遗存,精心打造一条“探抚河源头、赏姚西莲花、游明清古迹、受红色教育”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广昌建设成为“江西著名、海西盛名、中国知名”的全国莲花生态休闲旅游首选地。广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了旅游工作领导,在对接振兴计划中整合发改、扶贫、新农村、财政、白莲、交通、农业、水利、文化、卫生、交通、农业开发等有关部门组成旅游产业发展联系单位,在项目建设上尽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共享,给予最大倾斜。

(一)走进驿前镇贯桥村,修葺一新的同心街、振兴路宽阔平坦,整洁亮丽;新建的红军小学、红军医院和63套农民集中安置房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篮球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自2012年以来,广昌县整合“同心・振兴”捐赠资金、省农行、省地税等部门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资金3280万元,为贯桥村实施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31个工程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了苏区振兴的样板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为了照顾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按星级标准建设了旅游厕所、按国家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精心设计并树立了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如今,“高虎脑苏区小镇”已经成功创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随着苏区小镇的建设成型,高虎脑的名头逐渐变得越来越响亮,不断的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随着游人的增多,当地村民有经济意识的一批人率先抢抓到了机遇,开农家乐、农家旅馆、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服务,出售当地自产的特产等,带动了农田农闲之外的就业,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二)来到驿前姚西村,那个多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变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莲花第一村”。自这里被列为中央苏区振兴示范点以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苏区振兴规划,县委、县政府累计筹集5000多万元对姚西景区进行打造和提升。姚西村前1400余亩荷塘里的电线杆全部迁移,姚西村及各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良好的整治,姚西村10余个村小组的房屋进行了风格统一,对所有房屋进行了粉刷,房顶上的黛瓦也进行了镶边嵌檐,新修了景区3条环形路,村际公路面貌也得到改观。十里荷塘中央的竹林也进行了清理,砌好了护坡堤坝,铺设了多条内部环形游步道,增设了休闲桌椅,竹林周边还修建了数个荷花观景台,以竹林为中心的2000余亩荷塘的渠道、田埂,全部进行了园田化建设。为了适应游人越来越多的趋势,2013年重新新建了旅游标识牌、导览系统、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改造了供电变电、给排水、消防等设施。姚西村因其壮观的莲花景观,及其生态田园之美,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最美乡村(小镇)”百佳,2013年成功入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2014年入选“江西省休闲旅游秀美村庄并成功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借乘苏区振兴东风全面谋划旅游发展

为对接苏区振兴计划,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自2012年以来广昌加大红色资源挖掘整合力度,已新摸排出有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18处,并积极着手省保、国保申报工作。同时,精心打好“广昌路上”这一红色资源牌,大手笔打造以广昌路上红色群雕公园为依托,以高虎脑红色遗址群为主要支撑的红色景区。

为发展旅游产业多样化,广昌县还集中力量深入挖掘莲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恐龙文化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对各乡镇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点景区品质,丰富旅游业态,彰显地域魅力。旅游项目建设单位在全县展开:龙凤岩、定心寺与莲神太子庙、莲温泉勘探、青龙生态园、仪凤莲花山庄、玖祥火龙果休闲旅游生态园、B江莲花港湾、荷源公园等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4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紧紧围绕“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坚持把“大旅游”作为推动“大扶贫”的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用“经营农村”理念全力做好“旅游+农业”、“旅游+农村”、“旅游+农民”三道加法,打造了坛厂神采八卦园、鲁班水彩隆堡、苍龙草木年华、长岗蔺田新村等一批农旅一体化脱贫示范点,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

“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近30个村寨发展乡村旅游,5000余名农民吃上“旅游饭”,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万人。2016年,全市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6%;旅游接待游客607.8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45.2%。

首先,着力抓打造,注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仁怀盐运文化、长征文化、酿酒文化等特色文化,按照全市60个贫困村区位合理性、产品差异性、游乐参与性、空间开放性和效益辐射性等特点,高标准规划打造了坛鲁农旅一体示范区、五马生态旅游示范区、后山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桐梓河水上体验示范区和15个旅游扶贫点。注重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围绕山地生态畜牧业、商品蔬菜、特色经济果林、中药材、花卉苗木等,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农业体验、乡村度假为主题的工农旅一体的示范园,切实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建成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4个,发展蔬菜产业1.6万亩、精品水果产业1.2万亩、茶产业1万亩、花卉苗木产业1.5万亩、核桃产业5万亩、中药材产业6000亩,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人口2.7万人。注重与乡村资源相结合,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山地特色等自然资源,做优做特五马广东东升农场生态农业示范区、学孔“茶旅一体化”、坛鲁“工农旅一体化”,积极吸纳游客现场采摘新鲜果蔬、观赏农业风光、体验农家活,让游客记得住山水、留得住乡愁,农民收入实现倍增。比如,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一季度旅游综合收入达500余万元;鲁班镇隆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7家、乡村客栈2家、百货经营9家,实现了农民向个体工商户转变,增加农民收入600余万元。城乡靓贵州省仁怀市走出了一条“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经营乡村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助推了全面小康建设。图为仁怀市国酒门。

另外,仁怀还着力抓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景区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等设施建设,努力完善景区服务体系;坚持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扎实推进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交通三年攻坚”、“水利三项会战”,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目前,已新建游客服务中心3个,安装游客标识标牌1000余块,建设生态停车场15个、旅游公厕30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全民参与、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注重长效”的原则,以“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方向,采取集中重点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基层基础管理、深化体制改革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l展乡村提供坚实基础。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和“打造点、连成线、延伸面”思路,对乡村周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开发,高品位建设景区景点,着力打造“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的旅游环境,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打造出了苍龙草木年华、喜头云乐新村、后山少数民族特色乡等。

同时,着力抓培育。高位宣传,借全省“大旅游”和“遵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东风,大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战略,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云”,全面提升工业旅游和山地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对外形象。加强与携程网、本地网络平台、腾讯、百度、贵州数字电视等合作,及时旅游的动态信息,不断完善景区的信息服务,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深化内涵,做大做强“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扶贫”等“旅游+”文章,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旅游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比如,五马镇鱼孔村借乡村旅游和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东风,通过建设生态水产基地、大型水上乐园、儿童游乐园、农家特色餐馆,解决了50余户贫困户、200余人就业。全民参与,茅台镇成功承办了贵州省第十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茅台示范镇建设、全景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井喷式增长。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展销会,鼓励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市“城乡靓、产业聚、环境优、百姓富、人气旺、名声响”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描绘。

此外,着力抓增收。该市积极通过教育、引导,使农民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自愿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如,学孔镇通过“茶旅一体化”,实现了既卖茶叶、也卖风景的大格局,今年一季度,实现贫困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美酒河镇娄子坳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脱贫相结合,深入推进资产变资源、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7360元;坛厂镇枇杷村通过“工农旅一体化”景区建设,引进了16家企业进驻发展餐饮、客栈、坛艺等产业,推动了农民工创办黔龙山庄、海义堂等乡村旅馆,目前到该村登记经营餐饮、住宿、花卉盆景等企业已有60余家。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

乡村旅游具有经济拉动强、产业关联度高、增长速度快、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实施精准大扶贫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发展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乡村旅游点,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把景区连成线路,把珍珠串成项链,不断提升经营乡村旅游竞争力。比如“坛鲁一体化”的打造。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5

1.深入开展旅游调研。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要积极开展旅游调研活动,充分了解周边县及名胜景区发展旅游所取得的先进经验以及我县旅游资源状况,结合本土实际和当今旅游发展态势,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旅游开发措施,完成调研文章2篇。

2.加强旅游规划和保护工作。根据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规划同相关规划的衔接,争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大规划贯彻执行和监督力度,确保开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按照“以神农文化为依托,以山水文化为背景,以福寿文化为补充”的整体旅游发展思路,突出保护意识,统一规划意识,整合全县五个风景区的资源,促进我县旅游有序开发,可持续发展。

3.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一是设立行业协会。吸取其他地区行业协会的经验,设立宾馆酒店行业协会、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全县宾馆、酒店、餐饮等领域内的相关企业,进行自律管理;引导从业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行为道德;促进行业知识及技能专长的发展与深造;尊重和支持酒店、餐饮业管理者的地位、利益,维护企业和个人在从业方面的权益;促进行业人士间的了解与交流;促进行业产业多方面合作;研究和发掘我县特色菜系、特色小吃,为我县经济发展服务,推动我县酒店业市场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力争三年内发展四星级酒店三家、三星级酒店五家,同时要创造条件引进一家五星级酒店。二是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执业行为,促进旅行社和导游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旅行社管理,建立扶强扶优、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行业管理,严厉打击“黑社”、“黑导”等不法行为,促进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突出抓好旅游安全,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4.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旅游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切实提高本土导游人员,宾馆酒店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二、中心工作

1.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五个一”工程目标要求,即:一个省级卫生县城、一条精品旅游线路、一个国家4a级以上景区、一家四星级以上酒店、一家五星级农家乐。一是抓好熙源四星级酒店建设,力争9月份试营业,同时做好中央商务、华际四星级酒店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启动大石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力争三年创建成功;三是抓好通盛五星级农家乐建设;四是精心谋划神农文化节、油菜花节,积极融入“南岳——炎帝陵——井冈山”旅游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全县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2、加大治安综合治理与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结全行业特性,落实县委县综治委、维稳办的各项精神,切实加大治安综合治理与安全维稳工作力度。尤其突出抓好“春节”、“春分药王节”、“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的安全生产、平安旅游、平安创建工作。

3.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高标准搞好项目策划包装工作,对大石风景区、龙海温泉、龙脊山景区开发、龙海温泉、渡口丹霞等重点项目进行包装。采取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资本,开创社会办旅游的新局面。协调和服务好上海华昶投资有限公司对大石风景区投资开发各项事宜,达到早规划、早动工、大投入、高标准建设的目标。

4.搞活节庆旅游。继续做好以节促旅文章,精心谋划神农文化节、油菜花节,坚持以节会促旅游发展,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办节方针,立足省内,面向全国,走出世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把我县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要着手2012年神农文化节、油菜花旅游节的前期准备工作,搞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范围内种植油菜及红花草子等农作物,塑造安仁生态农业大县形象。

三、特色工作

1.注重旅游推介工作。要编制旅游指南、旅游宣传片,积极进行旅游促销,争取在省、市举行新闻会,将神农文化节、油菜花节做大做强。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6

村民看病按政策比例报销,切实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基本医疗政策保障有效落实。全村正在构成健康身上、和谐稳定的好习惯、好风气。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扶贫工作鉴定总结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扶贫工作鉴定120某某年,我局继续按照省、市、县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挂点村、挂点农户的脱贫工作,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也存在必须的问题,现将20某某年我局精准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挂点村基本情景

某某村位于某某镇的东北角,某某国道穿越全境,与某某镇国道上接壤,总面积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31个村民小组,865户3452人,总劳动力1745人,其中小学生数326人,初中生数126人,高中数68人。耕地面积2312.03亩,人均0.67亩,有效灌溉面积1230亩,旱涝保收面积760亩,果园面积420亩。党员73人,村“两委”干部6人。全村共有148户贫困户,共456人。其中扶贫户91户,303人;扶贫低保户24户,82人;低保户26户,63人;五保户7户,8人。我局共有工作人员6名,在某某镇某某村挂点联系了15户农户,全部属于扶贫开发户。

二、主要工作情景

(一)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某某县体育局20某某年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某某局长担任组长,某某、某某副局长任副组长,某某、某某、某某等其他干部任成员。

(二)深入了解致贫原因。

经深入了解,发现某某村村民致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文化素质致贫。文化贫困导致人们思想安贫守旧,观念落后,一些贫困户生活标准低,有的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脱贫信心和勇气,有的两眼朝上,依靠国家救济,“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有的观念保守,不愿理解新技术,甘愿受穷。二是年老多病致贫。个别家庭成员年老体弱,或患大病,或患慢性病,或丧失劳动力,而亲戚儿女不能资助和赡养而导致贫穷。虽然经过农村合作医疗和民政救助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但高额的医疗费用如同无底洞,依然是此类家庭称重的负担。三是劳力缺乏致贫。由于家庭本身缺乏劳动力,家庭单靠传统的种植业为生,产出的农产品又无法外销,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四是其他原因致贫。如由于自身残疾,无法从事劳动生产;天灾人祸使本来富裕的家庭被掏空家底而陷入困境;子女上学经济压力大等。

(三)帮忙农户脱贫成效明显:一是深入结对帮扶贫困户,全面了解沟通发展思路,填写好某某市精准扶贫信息表,并录入管理系统。二是制定详细精准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具体帮扶措施,在产业、就业、保障等方面全力供给帮忙。三是认真抓好防汛抗灾工作,深入农户家中宣传防汛抗灾知识以及应对措施,查看水库、山塘、水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情景变化,做好预警工作。四是做好“一本通”相关工作,组织帮扶干部和农户认真填写好“一本通”,并要求干部、农户要完全一致。五是根据农户不一样的特点,经常性的和他们坚持联系,询问发展规划和要求,长远打算和近期打算,及时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给予解决。六是与县有关部门、乡镇、村里联系,要求各方面给予我们连挂的农户更多优惠政策。七是全面完成20某某年脱贫户的信息录入。20某某年我局连挂的农户共有3户,加上2015年的脱贫户,我局共9户贫困户脱贫,剩下6户未脱贫。

(四)完善精准扶贫信息

按照市、县、镇的有关要求,进取上户落实贫困户信息,并及时将贫困户信息录入到扶贫系统内。目前,我局联系的15户贫困户信息已全部在系统内进行了录入,并关联到了我局各干部。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贫困户对于精准扶贫的认识还不够;

2、脱贫的具体措施还需进一步精细。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宣传横幅、公告、广播电视、手机群发信息、微信等手段,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精准扶贫工作,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

坚持宜农则农,发动有本事的贫困户发展脐橙、油茶、西瓜、甜玉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生猪、鱼养殖业,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

3、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

进取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帮忙挂点村搞好道路建设、养护,完善排水、灌溉渠,

协助做好村容村貌治理等。

5、鼓励提升就业技能。

大力落实“雨露计划”等政策,鼓励贫困户参与“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20某某年实现70%贫困户经过培训提升劳动就业本事。2020年前全部培训完成。

6、按照市、县、镇的有关要求做好其他有关扶贫工作。

扶贫工作鉴定2一、工作开展情景

(一)贫困户脱贫情景

(1)2017年全县脱贫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到达3300元以上,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2)2017年全县脱贫人口家庭拥有的粮食、副食、蔬菜等食物满足基本需求,全年无缺粮、缺水情景,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齐备,全年无缺换季衣服情景,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3)2017年全县脱贫人口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未读和辍学现象,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4)2017年全县脱贫人口参加新农合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合(保)率到达100%,脱贫人口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个人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5)2017年全县所有脱贫户均有安全住房,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住房面积未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资金未超过1万元,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6)2017年全县所有脱贫户均有安全饮用水,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均已达标,并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7)2017年全县所有脱贫户家中均通生活用电且满足照明、家用电器用电需求,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8)2017年全县所有脱贫户家中均能接收广播电视信号,均已出具达标认定书,经复核达标率为100%。

(二)贫困村退出情景

(1)2017年全县所有退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验收合格;

(2)2017年全县所有退出贫困村均有团体经济,验收合格;

(3)2017年全县所有退出贫困村均通硬化路,验收合格;

(4)2017年全县所有退出贫困村均有卫生室,验收合格;

(5)2017年全县所有退出贫困村均有文化室,且文化室有标识标牌、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器材、图书,验收合格;

(6)2017年全县所有退出贫困村均实现互联网覆盖,验收合格;

(7)2017年全县所有退出贫困村均到达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构成好风气标准,验收合格。

(三)贫困县摘帽情景

(1)2017年县贫困发生率达标,初步验收合格;

(2)2017年全县各乡镇均有标准中心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电脑配置、图书配置、师生比、教师学历标准均已达标,初步验收合格;

(3)2017年全县各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床位、建筑面积、占地面积标准均已达标,初步验收合格;

(4)2017年全县各乡镇均有便民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场地建设、进驻事项、办事制度、经费保障标准均已达标,初步验收合格。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亮点

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领导班子重视到位、干部管理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扶贫举措到位。全面完成了2017年度和2014年至2016年各项脱贫攻坚目标和巩固任务。

(一)上下齐心,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建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四大班子”全面参与、“九个推进组”具体落实的“2+4+9”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摘帽职责书,创新建立“周报告、月督查、季问责、年考核”等制度,在上级要求的“五个一”基础上,为每个村落实2名全脱产干部,专职开展群众工作,着力提升群众认可度,异常是应对“8·8”县7.0级地震灾害,全县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脱贫攻坚,在实践中深入践行州委“一线工作法”,确保脱贫工作高效运转。

(二)对标补短,以精细举措实现达标目标。学习借鉴县、县的先进经验,对标补短,按照“六个精准”和错退率、漏评率控制在2%以内,群众认可度坚持在90%以上的要求;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确保帮扶精准;对标摘帽指标合理调整资金,加快项目建设,硬件建设高水平完成。比如,入户道路全部到户,自来水全部到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全面完成“县摘帽一低三有”“村退出一低五有”“户脱贫一超六有”指标年度脱贫目标。

(三)着眼长远,产业扶助见实效。建立政府资金主导、民间资金参与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县“四项基金”全部建立,小额信贷政策运用较好,贴合条件的900余户贫困户全部享受了金融扶贫政策。同时,因地制宜,进取推行“1+n”模式,特色农庄等多种形式的专合组织异军突起。

(四)持续发力,村团体经济进一步壮大。贫困村全部建立了村团体经济,实现100%全覆盖,人均收入持续增长。比如,乡寨村人均已经达417.14元,该村早在多年前经过集资发展牦牛产业,具备较好团体经济发展基础,2017年该村大力发展藏香猪养殖项目,建全团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章程和分配机制,团体经济充满活力。

(五)立足全域,正确处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关系。统筹研究贫困村非贫困村同发展,贫困户非贫困户同帮扶,“回头看”“回头帮”工作扎实,统筹推进新村建设、通水、通电、通硬化路、通网络等民生工程,做到共同受益,群众认可度全面提升。

(六)汇聚力量,定点帮扶成果丰硕。进取争取帮扶力量,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合。比如国家扶贫基金会和“10.17”爱心企业的帮扶;民盟省委援建的马家乡马香村蛋鸡养殖场和西藏藏药项目;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对口帮扶县人民医院加强医院管理、人才医疗技术提升;邛崃市援助县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倾情帮扶。

(七)主动作为,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应对8.8地震影响,变被动为主动,经过调整贫困发生率、多渠道解决群众就业、强化政策兜底、团体经济增收、农房维修加固和重建等工作,进入收尾阶段,贫困户全部入住安全住房,实现住房安全保障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恢复重建工作。

(八)超常工作,做实做细基础工作。应对脱贫摘帽任务繁重的形式,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职工超常努力、超常付出,异常是“第一书记”、扶贫专干等扶贫干部扎根基层、勤劳务实、工作扎实,表现优秀。

扶贫工作鉴定3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和《中共某某市某某某某区委员会某某市某某某某区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某某市某某某某区精准扶贫指挥部的通知》(某某某某委会〔20某某〕89号)要求,我们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动员,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一、基本情景

公共服务组由区委办、区委宣传部、区人社局、区教育局等13个单位组成,区人社局为牵头单位,工作主要职责为大力开展教育、就业创业、公共文化等扶贫工作,及时健全完善医疗救助、贫困人口养老保障体系,落实贫困人口低保政策,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本单位职责,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景

(一)制定方案,明确职责。自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公共服务组制定了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落实了各成员单位具体工作资料;各成员单位均围绕工作职责和资料,下派了本单位精准扶贫工作组到联系村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二)紧扣主题,推进就业创业。结合我区的实际情景,以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帮扶就业创业作为突破口,经过将“某某某某家政服务员”打造成为“广西优秀劳务品牌”和打造农民工创业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和劳务输出质量和落实创业培训等各项农民工创业帮扶政策,帮忙农民群众增强自主创业的本事;以开设家政服务员、维修电工、家禽饲养和创业培训等为培训主要资料,让广大群众能够根据自我的意愿和需求自主选择培训项目。据统计,目前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52班次,累计培训各类人员2123人,累计支出培训补贴资金约230万元。经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忙460名贫困群众掌握了实用的劳动技能,帮忙175名就业困难人员解决了再就业的问题,为他们早日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助推某某某某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同时,一批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如寺山镇乌慢村村民何振华,在参加人社部门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后,掌握了家禽饲养技术,从仅靠两亩土维持生计,发展成了养殖肉鸭大户,目前拥有1300多平方米养殖棚,存栏肉鸭3000余只,预计年收入将达6万元。

(三)立足民生,推进教育扶贫。一是精准实施幼儿园帮扶计划,帮忙贫困地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入园难”问题。20某某年至20某某年期间,改造建设143所农村幼儿园,20某某年开始筹建的城南新区幼儿园,已完成前期工作。二是精准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帮扶计划,帮忙贫困地区学校改善基本办学和生活条件,让贫困地区少儿享受到更加公平的优质教育。三是精准实施高中阶段教育帮扶计划,帮忙贫困地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四是精准实施特殊教育帮扶计划,帮忙贫困地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贫困地区残疾儿童理解适宜的教育。五是精准实施学生学业帮扶计划,帮忙贫困地区学生无障碍上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应助尽助。六是精准实施教师队伍帮扶计划,帮忙贫困地区培养造就“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好教师,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供给坚实的保障。

(四)强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扶贫氛围。在某某电视台某某某某新闻开设“扶贫攻坚”专栏,加强与上级媒体的合作,进取探索新形势下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我区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经验典型宣传合工作,《某某某某3000名干部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某某某某区精准扶贫:“一事一议”项目向贫困村倾斜”》《某某某某区:扶贫先扶路百姓乐增收》等新闻报道被各级新闻媒体上刊登转载。据统计,我区精准扶贫宣传报道在市级以上媒体上稿82篇次。

(五)规范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开展精准扶工作为契机,及时纠正处理“人情保”、“关系保”、“权力保”和骗保等问题,促进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截止目前,全区在册享受低保人数38970人,其中享受城镇低保人数市6533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是32437人,经过精准扶贫后共清退低保人数是6821人,其中清退城镇低保人数是2271人,清退农村低保人数是4550人,新增280户816人,其中城市低保35户72人,农村低保245户744人;进取开展农村妇女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工作,用足用好国家有关扶持政策,为贴合条件又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妇女供给资金扶持,截止目前,为4名农村贫困妇女发放了“贫困母亲两癌救助专项基金”,每人1万元。

(六)落实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结合我区精准扶贫工作,今年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向贫困村倾斜,按照自治区文件的相关要求,2016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点优先研究贴合建设条件的贫困村,目前经过调查摸底和各乡镇申报的建设点材料,认真筛选完成了拟建设点的选点工作。同时,组织文艺辅导员学习排练文艺节目,力争春节过后深入贫困村开展文艺培训和辅导。

(七)筹集资金,加大帮持力度。一是筹8000元奖励梁明、李世顾等4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有效的辐射周边的青年群众;二是为七洞乡坡六村群众赠送1.2万元化肥鼓励农村群众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三是出资5000元为七洞乡坡六村小学硬化校门道路和修缮村委办公楼;四是为寺山镇上水村委捐赠12吨水泥,用于硬化村委周边道路。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成员单位工作不够主动。表此刻部分成员单位主要领导重视不够,没有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到重要日程,开展工作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不明显,配合牵头单位也不够,报送材料不及时,甚至有些单位不报送材料。

(二)部分成员单位工作面存在局限性。表此刻部分成员单位精准扶贫工作只限下派工作组开展精准识别,没有较好的围绕我区精准扶贫指挥部下达的主要职责开展工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督促各成员单位要提高意识,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并使入常态化。

(二)明确职责,提高覆盖面。督促各成员单位要紧密结合本单位职能和我区精准扶贫指挥部下达的主要职责,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广大贫困人群享受更多、更广的扶贫资料。

(三)加大投入,搞高扶贫力度。督促各成员单位要继续加大对精准扶贫的投入,使广大贫困人群尽快脱贫致富。

扶贫工作鉴定4经启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为完成脱贫攻坚精准宣传,我乡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现将活动做以下总结: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脱贫攻坚工作职责感

我乡扶贫工作总体状态良好,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进取配合相关部门抓好扶贫工作,坚持深入基层、下乡调研,掌握准确的基础数据,为下一步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区督导组职能职责,到脱贫攻坚联系乡、联系村深入调研,掌握准确数据,拿出具体办法,按时按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把握工作重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按照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我乡全体上下统一思想,突出重点,细化措施,进取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一、强化组织,定期专题研究帮扶工作。落实“一把手”帮扶制度,明确分管负责人和联络员,明确结对帮扶目标任务、职责。单位主要领导、班子成员每年每季度至少1次开展驻村蹲点,进行调研指导,定期召开帮扶专题会议研究“双包”工作。

二、通力协作,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与联系乡镇、帮扶村密切联系,共同分析帮扶村的贫困现状、资源优势、脱贫措施,共商脱贫对策。结对共建以来,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日益凸显,坚持抓互动、促共赢的结对共建长效机制,构成同心协力、共同提高的扶贫攻坚工作格局。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广东旅游业;转型;红色;蓝色;绿色

过去五年,广东旅游业总收入平均增速13.1%,已占广东省gdp的8%。每年上百万的出国旅游人次,奠定了广东成为全国最大国际客源输出地的位置。与此同时,广东旅游目的地的地位却并非如此“显赫”。用国家旅游局某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广东旅游拿不出非看不可的项目,而这正是广东的弱势。因此,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的广东旅游业正在积蓄再次勃发的力量,塑造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目的地。

省政府明确提出:广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根据广东旅游资源的实际,笔者认为应该让广东旅游出现红、蓝、绿三色争辉的局面。将广东建设成游客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反复看的旅游目的地。

一、红色

(一)红色革命旅游

红色革命旅游的内涵,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载体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红色年代里的那种超越生命极限的奋斗精神也是经济创业进程中的宝贵财富,并以此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精神理念。所以,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是新形势下人文精神的回归,也是广东旅游产业的创新主题之一。

广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较早的策源地之一,因此,革命史迹特别多。例如在广州就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惠州有叶挺纪念馆,梅州有元帅纪念馆等,而汕尾市更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组织规划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包含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大部分重要纪念地和标志物。但拥有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农会组织、第一个红色政权等重要史迹的广东,却未被列入‘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广东的很多革命史迹,如农讲所、红宫、红场等,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八个方面内容”,如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建军等重大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创建初期的奋斗历程等要求。但在《纲要》内,广东却只有4地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对全国推动广东红色旅游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起码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可能对这些史迹只能‘望文生义’、‘凭空遐想’。

笔者认为要把广东红色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重点红色旅游区。并组合‘广州-惠州-汕尾-梅州’等广东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人们能了解广东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发展广东红色旅游的时候,有两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开发方式的简单化、程式化,许多景点都是博物馆陈列,很难对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二是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问题,应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中,融入到“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红色旅游的战争题材是和平年代里人们十分感兴趣的旅游开发方向,应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争场景再现,策划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目,提高游客的兴趣。许多红色旅游的战争遗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经典战役都在同一地点发生,胜败存亡,大相径庭,全面演绎这些历史的场景,对历史事件的展示更加丰满生动,必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发展广东的红色旅游有三个“不要”需要注意,一是不要把红色旅游做成纯教育型的,要考虑一般旅游者的需求;二是不要改成运动式的,要注意旅游者的兴趣,把教育的功能寓于旅游活动中,切实作为一种产品来开发;三是不要搞成公费旅游。对于一些教育基地,价格相对低一些,对青少年更有教育意义。

积极发展广东红色旅游,需在三个方面深化认识。第一,“红色”是“旅游”的基调,必须坚持主题的严肃、定位的准确,舍此难以实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的目标;第二,“旅游”是“红色”的载体,应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实施“旅游精品线路”的基础建设;第三,“红色旅游”的含义与范围有明确的界定,此外的景点是否称得起“红色旅游点”,要精心推敲、力避随意。

(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旅游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世界地质公园,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部级aaa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方圆319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故称丹霞山。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比较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丹霞山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笔者认为应该依据国家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旅游区规划的有关法规和要求,在积极有效地保护风景资源的前提下,整合丹霞山及其周边的各类旅游资源,以国际国内旅游规划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对丹霞山旅游发展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突出生态旅游主题,同时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重点对丹霞山旅游开发进行综合性战略谋划,并提出相应的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和综合对策,为丹霞山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强化“大丹霞”的概念,将丹霞山放在世界范围进行研究,并与美国等国外多个国家公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丹霞山的实际,以“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与经济、旅游与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与居住四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多元思考,创立新型的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强调保护和发展、改善和优化、控制和监管之间的平衡,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成生态目标、品牌目标、社会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把丹霞山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二、蓝色——滨海旅游

广东是海滨资源大省,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长达572.1km;沙滩、海水、环境良好,大角湾、青澳湾、巽寮湾三个达到a级标准,大角湾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省现已建成的滨海旅游区达30多处,开发的数量仅占全省滨海沙滩总数的二成。区位方面,广东位于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多个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比邻港澳台,市场条件良好。广东应加紧进行粤东、粤西区域旅游规划和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濒临南海的广东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000余公里,岛屿众多,但在这条海岸线上滨海度假游却并未形成“拳头产品”。因此,有关部门应筹谋高起点的海滨景区规划,以顺应广东旅游业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的趋势,打造广东的“亚龙湾”。广东有八个旅游休闲度假区:阳江海陵岛、湛江雷州半岛、深圳大鹏湾、惠州大亚湾、汕头青澳湾、汕尾红海湾、江门川岛(上川岛、下川岛)。

应对激烈竞争,广东海滨旅游开发建设要尽量形成自己的卖点。卖点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部分设施有独特性,如度假环境最佳,可以是服务最好,也可以是有独特而鲜明的主题。广东众多的海滨开发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有吸引力的休闲地,以邻近城市居民为市场主体;二是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这是目前广东的发展重点;三是有魅力的居住地,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第二住宅区”。要创造一个有想象力的度假地,要选好海滨度假开发突破口。要从海滨旅游的无主题开发到主题性开发;要从传统的海面旅游向空中、水下发展;要建设高星级的度假酒店;要精心选择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要创建文化旅游区;酒店装饰要有地方文化氛围,海滨的众多石头要好好利用起来;要把岭南文化的各种地方文化与海滨度假区结合起来,建设潮汕文化味、雷州文化味、广府文化味的海滨旅游区,努力发展具有中国南方文化特色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简单地仿建夏威夷风格、马来西亚风格、南非风格的度假酒店不是可取之道。广东具有良好的潜水、珊瑚、红树林资源,要开发得更有特色、宣传得更好。

吸取国际国内海滨度假的成功经验,广东海滨度假区开发的要点有四个:一是尽量整体开发或大地段开发,避免小地块切割开发;二是确保低层、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协调风格和色彩;四是将高中低档市场在地段上分开发展。各级政府要编制高水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招商,形成强有力的行政管理和调控能力,积极、高效地为企业服务。

三、绿色——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旅游开发类型。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对广东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都有重要作用。

广东农业生态旅游旅游有很好的条件:有区位、客源、资源的优势,农业富于特色。但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景区总体规模小,没有很好形成其独特的完整性。2.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游客逗留时间短。3.有些农业旅游项目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内涵、只会收门票。4.受气候条件和农时季节的影响,农业观光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较为明显。5.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以乡村自主开发较普遍,经营者素质一般不高,管理还不够规范。6.旅游景区一般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美化较差,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薄弱,保护设施和宣传力度也较差,卫生条件不够完善,缺乏具有一定农业知识或环境保护知识的导游。7.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旅游收入90%集中在粤中的珠江三角洲,而次发达地区的粤北、粤西和粤东,从旅游自然资源来看,粤北最丰富,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要深入进行客源市场分析,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旅游基础和经济基础等,避免投资太多和盲目开发,还应根据区域差异的特点,保证旅游开发区域的协调性。

粤东区农业发达,丘陵平原土地肥沃,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捕捞和海水养殖业发达,饮食文化独特,茶园、茶场、果园等也很有地方特色。因此该区应在休闲农场、观光茶园果园、休闲渔业以及潮汕饮食文化方面大做文章。

粤北区森林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多,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比其它区低,且境内多溶岩地貌。粤北可以说是广东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区可以山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发展野生动植物观赏景观、少数民族村、畜牧租赁农庄、狩猎场或珍稀动物饲养基地等旅游产品,也可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以当地土特产为主的第三产业。

粤中区是农业发达的经济区,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塘鱼和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蚕桑产区之一,也是广东最主要的商品粮产区。目前本区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最多,有依托三高农业示范区发展起来的顺德龙江农业生态旅游区、均安生态乐园、中山海上庄园、深圳青青世界、番禺横枥现代化观光农园、从化荔枝庄园、三水万亩荷花世界、陈村花卉,以及依靠高科技发展起来的珠海农科奇观等。因此,该区可以高科技农业、水乡农耕、花卉水果、水产养殖、海洋渔业等为主题,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珠海三大经济中心,发挥区位、资源、客源市场以及旅游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开发一些生态农业大观园、高科技农艺园、水果观赏采摘园、花卉中心、休闲渔业等。

粤西区以沿海丘陵台地为主,光、热条件优越,为广东省最温暖的地区,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粤西应立足当地农业热带性强的特点,注意农业旅游环境的建设,发挥本区热带地理位置和海岛众多的优势,开展热带作物、热带水果、海洋水产品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从广东省提出的发展旅游“大区域”的设想看来,在粤西区可发挥湛江海洋和生态农业优势、茂名水果和工业旅游的特点以及阳江山地和海岛风情,使之形成“西三角”来拉动当地旅游业,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与“珠三角”不同的区域旅游特色。

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似应注意如下几点:1.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是今后农业开发的方向之一,应把它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模式去开发,成为发展广东旅游业新的增长点。2.在发展广东省农业生态旅游时,应充分认识到农业旅游的区域性、自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开发时不应过分依赖非自然性的农业技术和刻意追求人为的造景,要在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基础上,保持一种自然生态农业景观和乡土气息浑厚的民俗文化。3.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在保护与优化的前提下,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全面规划,突出农业区域性的特色,避免重复布点,这样才能开发出生态环境优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广东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转型期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决策者只要很好的抓住着力点:那就是在红、蓝、绿三种颜色上认真打造游客想看、可看、耐看的旅游景点,广东一定能够实现向旅游强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粤旅游业步入重大转型期.从国际客源地转型目的地[n].南方日报(网络版),2006-11-30.

[2]邓海建.红色旅游不能变味[n].济南日报,2006-05-10.

[3]胡键,苗枫.人大代表:广东应成重点红色旅游区[n].南方日报,2005-05-10.

[4]温秀.红色旅游,前进中的审视[n].中国旅游报,2006-4-3.

[5]陈南江.应对激烈竞争,打造广东海滨度假品牌[n].南方日报,2004-07-20.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

[7]卢云亭,刘军萍,等.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8

此次旅游节是由农垦总局主办,红兴隆管理局具体承办,主题是“畅游红兴隆农业公园,尽显北大荒神奇风采”,秉承了以节为媒、以节交友、以节促游的理念,旨在扩大北大荒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北大荒旅游的知名度,推动北大荒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追赶跨越,缩差共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随着“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县”建设的提速,垦区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规模逐年扩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到2011年末垦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达到285个,全年种植绿色有机食品农作物175.6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达606个,产地认定面积232.5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567个。大手笔的开发建设,使具有北大荒特色的旅游资源变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北大荒现代农业观光游”、“北大荒知青故地游”、“北大荒文化游”、“北大荒生态游”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引领游客在黑土地上领略北大荒的独特魅力。目前垦区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6个,省重点旅游名镇3个,10个景区入选“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

据组委会介绍,首届北大荒文化旅游节之所以选择在红兴隆管理局举办,是因为红兴隆管理局位于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中南部,是北大荒的旅游资源大局,是全垦区自然生态组合较好、区位独特的旅游区域之一。特殊的区域位置、丰富的生物资源、奇特的自然景观、独特的红色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气候条件为红兴隆孕育了品位高、极具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

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属九个管理局之一。地跨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三市和桦川、桦南、集贤、友谊、宝清、饶河、富锦、勃利八县(市)。辖区控制面积9650平方公里,为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一。管理局下辖24个企事业单位,其中有12个国有农场,含4个农业股份分公司,总人口34.1万人。

红兴隆管理局位于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中南部,东临乌苏里江,西至倭肯河,南靠完达山,北濒松花江,生态良好,资源富集,蕴藏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中耕地710万亩,林地240万亩,草原牧地30万亩,湿地567万亩。区域内有部级挠力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雁窝岛、千鸟湖、长林岛组成了全省最大的湿地群落。2005年,管理局被国家环保总局评定为部级生态示范区。

红兴隆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这里是北大荒文化的发祥地。既有肃慎、女真、挹娄、瓦里霍吞等为代表的古文明,又有在北大荒开发过程中由军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本土文化交融而成的新文化,成为北大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荒文化史上的许多“第一”都诞生在这里:第一部电影《老兵新传》、第一部大型话剧《北大荒人》、第一部长篇小说《雁飞塞北》、第一幅版画《荒原春夜》等等,这些都成为红兴隆文化之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大荒精神这一瑰宝和文化遗产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红兴隆人加快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红兴隆管理局深入实施“文化兴局”战略,积极实施“七大”文化示范工程,打造“基地”,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打造了千里北大荒文化示范带。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先进的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红兴隆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源地。红兴隆管理局的友谊农场是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1978年,中国农业部确立友谊五分场二队为国家北方旱粮产区综合实验基地,率先打开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为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窗口”。友谊农场先后被国家授予“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精准农业示范区”。友谊、八五二、八五三等农场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等荣誉称号。管理局以这些先进农场为龙头,大力开展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区建设,全力发展“七化”农业,强力推进智能、创意农业进程,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9.8%。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龙江和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红兴隆是黑龙江垦区的红色根据地。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过程中,雁窝岛的开发成为了一面时代的旗帜,成为了黑龙江垦区开发史上英雄群体的典型代表!60多年来,红兴隆管理局干部工人牢记当年总理曾给友谊农场提出的“出粮食、出人才、出经验”的任务。累计生产粮豆1161.1亿斤,粮豆商品率达93.3%。向垦区内外输送各类人才近5000名。土地“四到户、两自理”经营体制的改革,水稻“六化”栽培模式、农机“五净四不漏”管理等一系列先进经验在垦区内外得到广泛推广,管理局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各个时期交给的光荣使命,成为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的排头兵,为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二五”红兴隆站在新起点,科学谋划宏伟发展蓝图,大力实施农业立局、工业强局、城镇树局、文化兴局、旅游名局的“五局”战略,努力实现强工新突破,全面建设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力开启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的新征程。红兴隆建设国家农业公园在全省尚属首次,是用多学科现论与先进技术武装,建设具有强大生产功能、优美旅游观光环境、显著综合发展效益,多元化、复合型的生态经济系统。按照公园的经营理念和构架布局,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度假融为一体的一种现代化观光农业经营方式。2011年年底,红兴隆积极开展了农业公园的创建准备工作,着力把红兴隆塑造成以“现代农业先行区、生态湿地保护区、宜居城镇示范区、红色文化展示区”为内涵的现代化大农业观光旅游景区,打造“人地共生”的最佳生态发展模式。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9

守住两条底线

做大县域经济

践行“三严三实”,最终成效要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在干事创业上。对岑巩县来说,贫穷落后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黔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东商贸物流中心、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贵州文化旅游新区和省级康体休闲示范基地。

坚持新型工业化不动摇。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开放。岑巩县的发展优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理念,按照“一区六园”规划布局,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开发区开放型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园中有林、林中有业的绿色园林式“百亿级”示范园区。充分发挥1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产业园区聚合功能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重点引进一批大项目、好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大力推进工业生态化、特色化、聚集化发展,加快建设黔东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坚持新型城镇化不动摇。随着沪昆高铁开通,省、州正着力打造高铁经济带和加快推进黔东同城化战略,这对于岑巩县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远景规划在黔东片区建设一座5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按照山水田园城市理念,坚持以建设旅游文化景区的标准来建设城市新区,以建设城市综合体的概念来建设城市社区、城市功能区,着力打造“一城三带”的城镇化体系。按照4a级以上标准加快城北新区建设,促进产城景互动,联动新老城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大型商贸物流、餐饮等产业,聚集城市人口;扎实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山水田园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城镇化体系。

坚持农业现代化不动摇。坚持绿色生态、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农业理念,发展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的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打造六大特色农业基地、四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着力培育一批山地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设一批连接农户和市场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基地化、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坚持旅游产业化不动摇。岑巩县距离沪昆高铁铜仁南站和三穗站分别为20公里和30公里,有着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关键是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重点是要加快推进温泉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省级康体水疗示范基地;加快推进“龙鳌河・马家寨”旅游景区建设,大幅提升旅游景区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中的排名;加快推进思州古城打造和思州石砚文化产业园建设,努力建成全省一流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按照历史文化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和田园风光有机结合的思路,岑巩县正着力打造集旅游、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

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幸福指数

“三严三实”中的“严”与“实”是辩证统一的,“严”重在强调做人修身,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能力本领;“实”重在强调做事为民,用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现的利益需求。岑巩县作为部级贫困县,要实现力争2016年、确保2018年全面建成一个老百姓真正得实惠和群众认可的小康社会,关键是要组织和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提升幸福指数。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的总体进程当中,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总体战“三年行动计划”和全面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进精准扶贫,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以决战决胜姿态推进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黔东区域性重点职校、岑巩县一中、二中和黔东区域中心三级医院、县中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为重点的教育医疗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就业创业服务和就业创业援助体系,全面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保障民生。统筹做好保障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围绕创建部级平安建设先进县目标,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打防创优”岑巩县经验,力争把岑巩县建设成为全省最具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城市之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转变工作作风

凝聚发展合力

“三严三实”是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作风状况提出来的,是针对干部队伍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切实解决好当前部分干部精神懈怠、不敢担当、落实不力的问题,切实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用权律己的基本遵循,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带头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带头从严修身、从严自律、从严扎牢作风之根,带头求真务实、勇于担当、干事创业,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重点是要切实做到“三个强化”。

强化改革创新。创新决定发展,创新决定实力、地位和竞争力。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特别是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工作境界,提高谋划能力。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大胆先行先试,抓好各项改革工作,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坚持在重点和难点工作上强化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精准农业发展前景篇10

近年来,该村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现在的花茂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田园,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8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97.62%。今年6月16日,到花茂村考察调研农村扶贫情况,让这个实现了田园风光、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的村子一时闻名全国。

是什么让“荒茅田”华丽转身,成为如今被总书记夸为找到乡愁、让乡亲笑了的“花茂村”呢?

创建精准服务型党组织,倡导“五带头五提升”精神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群众富不富,全靠党支部。花茂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该县精准服务型党组织的建立。

2014年,该村被遵义县列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按照整村推进小康建设引领精准脱贫要求,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为总抓手,统筹精准扶贫与率先小康齐步走。

在县委书记曾瑜的领导下,该县立足打造阳光党委,“消除藩篱,开门办公”。探索“五带头五提升”,创建精准服务型党组织。精准任务和责任,推动党员干部践行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加快发展、优良作风、廉洁自律“五(吾)带头”。实现党组织思想建设、服务能力、发展水平、党员素质、群众满意度“五提升”,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率先小康中的“领头雁”和“火炬手”作用。

为推进花茂村扶贫开发,该县成立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实行镇区一体化管理,发展全景域旅游,助推率先小康。

在“五带头五提升”的指导下,行政审批从300多项压缩至213项,“马上办”“钉钉子”“认真负责”“激情创业”“敢于担当”五种精神被大力倡导。对省确定的25项统计监测指标,实施红、橙、黄、绿“四线管理”,建立定时间、定责任、定人员、定任务、定效果“五定”、“一次通报、两次约谈、三次问责”、选派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实行村干部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镇、村两级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强化城乡居民收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工作的动态监测;分级开展小康示范创建,上下联动、示范引领、整体推进。

“五带十帮”精准化,构建大扶贫格局

2013年末,花茂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24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4户8人,低保贫困户42户131人,低保53户101人,五保户2户2人,贫困发生率5.3%。

针对花茂村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和主体,该村实施干部结亲、驻村工作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五带”贫困户,找准门路、搞好培训、争取项目、协调销售、改善环境、完成学业、扶助老弱、医疗救助、文明素质、强化法治等“十帮”贫困户,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产业扶贫是根本,利益链接多样化

考察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智能温控展示大棚时,听说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方式,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时,总书记十分肯定,并对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

产业拉动的路子,正是该村实施的精准扶贫思路:产业扶贫是根本,是可持续性的。为此,该村引进九丰、燎原、赢实3家公司,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模式,由村委会“一事一议”拉出负面清单审核,探索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机制,用市场办法推进产业化社会化扶贫,既解决精准扶贫问题,又解决率先实现小康问题。

去年,遵义县在枫香镇花茂村一带实施创建无公害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把发展农业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围绕“打造菜园子强村”目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推广地膜及拱棚防寒、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间套种交替等多种技术,形成了以菜篮子为主导的生产发展格局,该村无公害蔬菜基地已通过申报认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引进的三东九丰公司在花茂投资2.2亿元建设农业高效园区,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初见成效。2014年枫香镇全年共流转土地14000余亩,500亩的现代观光农业、5000亩的中药材基地、1200亩的银杏荒坡治理……当地村民就近上班成了产业工人。

“我这里卖土鸡蛋、糍粑啥的,都是原生态的。”村民张芝平打开了后院的门,原来是个偌大的养鸡场。“以前我们去广东打过工,但是感觉怎么都融不进那座大城市,而且也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家乡发展好了,在家创业踏实。”

“我们的想法就是专心致志地培训农民,让他们懂得如何做无公害蔬菜。”九丰农业公司总经理苏培军说。据了解,目前在公司打工的80多名当地农民已成为固定员工,最低工资每月可拿到2000多元。

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

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试点。该村积极探索“1+5+5+5”工作法,精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精准规划、多规合一,精准产业、富字当头,实施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工程,推进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升级,促进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组织化,推动农旅文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新农村示范点变成小康示范点。

曾瑜说,把农村一房一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转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要素,把园区建成产业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特色化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花茂村正是这一思想的最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