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8:54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1

开题报告

1.毕业论文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研究背景

八十年代以利润和产值为主要的盈利分析,评价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考虑的因素较少;九十年代以后综合性的盈利能力评价体系开始应用,它对复杂的市场分析更加客观和真实。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良好的盈利能力来吸引股东投资,很多公司每年都会进行盈利能力的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面对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而且国外的企业的产品也进入到中国国内,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企业能够盈利,持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盈利能力,是企业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公司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强弱是通过企业利润率来体现的。不管对经营者还是投资者来讲,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及时发现管理经营和投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对策,促进利润率的提高,从而获得高额利润。不管是企业的债权人还是股东,进行盈利能力分析,能够防止投资失败的出现,从而实现投资资本的回收及增值。因此,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是对企业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

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研究意义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帮助企业对财务数据上的企业收入和利润分析,量化企业短期内的盈利能力的高低,并且通过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企业长期的盈利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成长性以及持续性进行重点描述,从而得出企业在长期的盈利能力的情况,对企业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绝大的帮助。另一方面,盈利能力是企业外部和内部利益关注的方面,通过对其的分析对公司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本选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本文首先对我国格力电器的盈利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得出了格力电器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盈利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这些信息发现格力电器经营中的问题,进而制定出更可行的格力电器运营政策。可以为其他企业盈利能力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盈利能力问题是一个企业管理重要核心之一。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较早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学者对于盈利能力基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盈利能力进行了研究。

K.

Krausa(2017)在《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一实证调查》中出现了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即投资报酬率。他通过分析美国30多家跨国大型公司的业绩状况,总结出了企业绩效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投资报酬率[1]。

Jun

Ye(2017)提出了企业可持续增长的观点,即给可持续增长率下的定义为“公司销售在不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能够增长的最大比率”,该观点的出发点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角度[2]。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不少学者在吸收和学习国外盈利能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孙语诺(2018)提出了“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3]。每一个评价内容由若干个指标构成。这些指标最终反映的经营成果体现在“超额利润增长率”上。

李明明(2018)选出4个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利用主成分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4]。

王海林(2018)中提出:将企业周期与盈利能力结合起来,以中小企业(奇瑞)、房地产行业、资产重组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与研究对象盈利能力及生命周期判断有关的不同指标,建立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5]。通过财务、非财务指标最终能够判断企业处于哪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老化期。

俞旭芬(2018)从电力上市公司的市场背景和盈利现状出发,依据盈利能力分析基础理论,设计了一套适合电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包括利润水平、现金流量和成长性三方面[6]。

王玉伦(2018)认为,“在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中,盈利能力是核心。盈利分析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重要内容[7]。”由此可见,盈利能力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中具有关键重要的地位。

易文学(2018)认为盈利能力分析主要目的有三:从企业的角度看,经理人员可以利用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投资者可以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从股东的角度看,股息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盈利能力提升使股东们获得更多的资本回报[8]。

李慧玲(2018)阐述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不论是所有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的经营者,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利润是所有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来源[9]。

苏欣(2018)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率均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0]。

田宇(2018)采用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为公司业绩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负债水平越高,但其与行业并无明显的关系

[11]。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盈利能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中小型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分析盈利能力的形成原因,从而制定有利于改善这一现象的制度,有利于公司对盈利能力这一环节的科学管理,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际经营利润,以此来稳定甚至扩大公司自身的市场份额。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及进度安排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杜邦分析体系理论和盈利能力理论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对盈利能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而对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改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管理的主要对策。

(2)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步骤

文献资料法: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有关资料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总结归纳法:根据论文的整体资料,提出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存在问题对应的对策。

(3)进度安排

2018年11月25日前:师生见面、确定论文选题;

2018年11月26日—2018年12月05日: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8年12月06日—2018年12月25日:文献资料查阅,提交开题报告;

2018年12月26日—2019年03月31日:毕业论文初稿撰写,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2019年04月01日—2016年09月10日:毕业论文修改、定稿;

2019年05月11日—2016年09月01日:毕业论文重复率检测,毕业生答辩资格审核;

20196年06月04日:毕业论文答辩;

2019年06月05日—2016年06月10日:成绩评定及优秀论文评选,根据答辩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形成终稿,完善相关资料、存档。

3.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课题的重点:

1.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格力电器盈利能力的现状;

3.格力电器盈利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4.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研究难点:对格力电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完善格力电器盈利能力对策建议

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形成“杜邦分析体系下的盈利能力分析-以格力电器为例”的论文。

4.指导教师意见(对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5.所在院(系部)审查意见

院(系部)主管领导: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2

关键词:盈余管理;机会主义动机;非机会主义动机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盈余进行的调节和管理。盈余管理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因此,动机研究也就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起点。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基于机会主义动机这一视角,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进而造成公司及其他相关方损失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然而,如果盈余管理都是出于对公司发展不利的机会主义动机,那么,它为什么会一直存在,为什么没有被消除?Scott(2006,中译本)指出,盈余管理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也具有“好”的一面。对此,他从契约和财务报告目标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盈余管理也可能出于管理层对有效契约的考虑或是传递信息的需要。Graham等(2005)对400多名高管所做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除了提高股价、维护自身声誉、增加奖金报酬外,还包括为了树立公司信誉、帮助公司发展以及更好地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信息。可见,除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外,盈余管理也可能源于最大化企业价值或是传递信息等对公司发展有利的非机会主义动机,国外相关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如Louis和Robinson,2005;Gunny,2010;Badertscher等,2012;等)。

事实上,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理解和掌握盈余管理动机内涵与边界的前提。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机会主义动机和两种非机会主义动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和非机会主义动机

Holthausen(1990)总结了管理层的三种会计选择动机观:机会主义观(opportunisticBehaviorperspective)、有效契约观(efficientContractingperspective)和信息观(informationperspective),其中,有效契约观和信息观分析了两种对企业发展有利的非机会主义动机。以下分别对上述动机进行介绍。

1.机会主义动机。Holthausen(1990)、watts和Zimmerman(1990)指出,机会主义动机是管理层以最大化个人利益为目的,进而可能给公司及利益相关方造成损失的一种动机。如管理层牺牲企业长远利益,通过削减研发支出等盈余管理手段来提高公司利润,进而增加个人奖金报酬;或是通过盈余管理虚报公司业绩,拉抬股价,欺骗投资者。由于管理层的理性人假设以及信息不对称,现有相关研究大多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层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2.非机会主义动机。基于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两大基本作用:契约作用与估值作用,盈余管理的非机会主义动机主要体现为有效契约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

(1)有效契约动机。契约理论认为,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的签订和执行离不开会计数据,如薪酬契约中的激励政策大多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而债务契约中也会包含以会计数据为依据的限制性条款。会计信息的契约作用决定了其对管理层薪酬、契约成本及公司价值都将产生影响(watts和Zimmerman,1986)。有效契约观认为,管理层可以通过盈余管理缓解冲突、降低契约成本,提高公司价值。例如,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使会计利润能更好地衡量其工作业绩和努力程度,此时,盈余管理既增加了管理层的个人薪酬,也有助于降低契约的监督成本、再谈判成本以及因激励不足而可能产生的剩余损失,进而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体现了一种有效契约动机。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契约作用,盈余管理的有效契约动机是指在契约范围内以降低契约成本、最大化公司价值为目的的一种动机(Holthausen,1990;watts和Zimmerman,1990)。

(2)信息传递动机。除了契约作用,会计信息还具有反映公司经营状况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估值作用。然而,会计处理所遵循的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可能使会计业绩偏离企业的真实价值,进而造成市场的错误定价。例如,当会计政策过于保守时,会计利润可能低估公司的盈利能力,导致公司股价被低估,此时,管理层便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调整会计盈利,向外界传递公司的真实信息。Scott(2009)曾指出,若盈余管理被用来传递有用的内部信息,那么它对公司、管理层以及投资者都将是有利的。因此,基于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信息传递动机是指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向外界传递关于公司发展的内部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Holthausen,1990)。Graham等(2005)、Gunny(2010)、Badertscher等(2012)的研究发现为信息传递动机提供了相应的经验证据。

三、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机会主义动机与有效契约动机。在契约理论的框架下,机会主义动机与有效契约动机并非完全互斥。一般来说,有效契约动机产生于缔约前,而机会主义动机则可能产生于缔约后,如果其他契约方预期管理层可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在订立契约时便会通过降低管理层报酬来保护自身利益。在契约定价机制的约束下,如果管理层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未超出事前预期,则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不会造成利益相关方以及公司的损失;此时,最大化公司价值和最大化管理层利益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即机会主义动机同时也可能契约有效(Christie和Zimmerman,1994)。这意味着两种动机下的盈余管理手段、程度以及经济后果可能存在一致性。

如图1所示,假设左边的圆代表缔约前契约各方在有效契约动机下约定的有效会计方法集,右边的圆代表缔约后管理层出于机会主义动机所可能选择的会计方法集,X1~X3代表不同的会计方法。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符合其他契约方的预期(如选择X2进行盈余管理),则盈余管理便是在有效契约集的约束之下。此时,依据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将很难判断X2是出于有效契约动机还是机会主义动机。缩小有效契约集有助于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但同时又会增加契约成本,如何在降低契约成本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之间进行权衡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然而,如果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超出预期,则盈余管理将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如管理层选择X3进行盈余管理)。

综上分析,在有效契约集中,公司价值不会因盈余管理而减少,而有效契约集之外的机会主义行为则会降低公司价值,并给其他契约方造成损失。因此,在预期范围内,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在表现形式和经济后果方面与有效契约动机具有一致性。在契约约束下,过度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才会给公司造成损失。

2.机会主义动机与信息传递动机。机会主义动机与信息传递动机之间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设公司盈利(e)由非操纵性利润(nDe)和操纵性应计利润(Da)两部分组成,假设当年经济变化对公司盈利的影响并未全部反映在当年nDe中,剩余影响将延续到以后年度,则公司当年nDe包含了当年经济冲击的部分影响及上一年的滞后影响。Guay等(1996)研究认为,当nDe对经济变化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时,管理层出于信息传递动机会利用Da来纠正这一偏差。如表1所示,假设在好的经济形势下nDe反应不足,或在坏的经济形势下反应过度,出于信息传递动机,管理层会进行调增Da的盈余管理;反之,若nDe对坏的形势反应不足,或对好的形势反应过度,则进行调减Da的盈余管理。除此之外,Guay等(1996)还分析了两种机会主义行为:一种是当糟糕的经营状况可能持续时,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来暂时提高业绩以掩盖坏消息;另一种是当好的经济形势将持续时,管理层利用盈余管理来隐藏利润以掩盖好消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分析“一次亏个够、利润大清洗”这种盈余管理,即在坏消息下进一步减少应计利润并在以后年度转回,本文认为这也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在后文的分析中包含了对这一行为的考虑(见表1)。

由表1可见,当nDe对当前经济变化反应过度时,机会主义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在盈余管理方向上是一致的(情形Ⅱ与情形Ⅴ,情形Ⅳ与情形Ⅵ);同时,当nDe对当前坏消息反应不足时,信息传递动机和“一次亏个够”的机会主义动机在盈余管理方向也是一致的(情形Ⅲ与情形Ⅶ)。

接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Badertscher等(2012)指出,不论正向还是负向的盈余管理,信息传递动机都有助于提高盈利预测能力,而机会主义动机则会降低盈利预测能力。盈利预测能力的差异也体现了两种动机的经济后果有所不同。本文分别对上述三种盈余管理方向一致的情形进行讨论:

第一,情形Ⅳ与情形Ⅵ:在信息传递动机的情形Ⅳ中,由于nDe对坏消息反应过度,下一年nDe会增加(除非下一年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因此,即使Dat+1因反转而下降,在一般情况下公司下一年盈利(et+1=nDet+1+Dat+1)也不至于出现显著下滑。而在情形Ⅵ中,管理层出于机会主义动机调增Da以抵消坏消息产生的负面影响,下一年Da的反转将导致Dat+1下降,同时,持续的坏的经济形势也使nDet+1进一步下降,因此,在机会主义动机下,et+1将大幅下滑。

第二,情形Ⅲ与情形Ⅶ:在信息传递动机的情形Ⅲ中,由于nDe对坏消息反应不足,nDet+1会继续下降,而Dat+1并不会立即大幅增加(除非下一年出现好消息),因此et+1不会出现明显好转。而在机会主义动机下(情形Ⅶ),Da的减少正是为了在以后年度转回,因此Dat+1将大幅提高,并使et+1显著上涨。Rees等(1996)研究发现,在公司资产减值年度,负向非正常应计利润也相应增加,但这些负向应计利润并未在以后年度转回。因此,他们认为资产减值年度的负向非正常应计利润并不是出于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而是在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经营状况不佳的坏消息。

第三,情形Ⅱ与情形Ⅴ:在信息传递动机的情形Ⅱ中,由于nDe对好消息反应过度,nDet+1会减少,如果下一年没有持续的好消息,则et+1将不会明显增长;而在机会主义动机下(情形Ⅴ),掩盖好消息是为了保持以后年度利润的稳定增长,Dat+1会增加,同时nDet+1也会增加,因此et+1将持续增长。

实际上,情形Ⅱ与情形Ⅴ的经济后果往往难以区分,由于好消息下的机会主义行为并不会造成太大危害,而在坏消息下,不论是减少盈利还是增加盈利都可能极大地误导报表使用者,因此对于机会主义动机,学者们更多的是对情形Ⅵ和情形Ⅶ进行实证研究。可见,区分情形Ⅳ与情形Ⅵ以及情形Ⅲ与情形Ⅶ的经济后果更为重要。

综上分析,尽管最终目的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信息传递动机的盈余管理方向与机会主义动机可能存在一致性,即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可能相似。而两种动机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对未来业绩的影响上,因此,分析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是区分这两种动机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与展望

相关研究表明,不论是机会主义动机,还是有效契约动机、信息传递动机等非机会主义动机均是盈余管理产生的重要原因。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可能造成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损失,而非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则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这两类动机在表现形式或经济后果上也可能相似。机会主义动机和非机会主义动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告诉我们:

第一,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分析应联系其经济后果。不同的经济后果是区分机会主义动机和非机会主义动机的重要途径。若盈余管理导致公司未来业绩下降更快,则其更可能源于机会主义动机;反之,若有助于未来业绩增长,则可能源于一种非机会主义动机。当然,这两类动机的经济后果也可能存在交集,当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符合预期时,有效契约动机与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可能并无差异;同时在好的经济形势下,信息传递动机与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也难以区分。因此,如何界定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的边界,尤其是当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致性时如何进行区分,是未来理论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分析时还应考虑其涉及的盈余管理方向。由表1可知,机会主义动机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影响与非机会主义动机既有差别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其经济后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忽视盈余管理方向将极易混淆非机会主义动机与机会主义动机,也不利于分析和检验有效契约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未来在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中应嵌入对盈余管理方向的分析。

第三,关注盈余管理的多动机问题。机会主义动机与非机会主义动机以及非机会主义动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盈余管理的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动机(Graham等,2005)。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对动机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系统地分析,忽略其他动机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内生性问题,进而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BadertscherBa,etal.earningsmanage-mentandthepredictiveabilityofaccrualswithrespecttofuturecashflow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2,(53):330-352.

2.ChristieaaandZimmermanJL.efficientandopportunisticchoicesofaccountingprocedu-res.theaccountingReview,1994,69(4):539-566.

3.GrahamJR,etal.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corporatefinancialreporting.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5,(40):3-73.

4.GuaywR,etal.amarket-basedevaluationofdiscretionaryaccrualmodel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6,34(Supplement):83-105.

5.GunnyKa.therelationbetweenearningsmanagementusingrealactivitiesmanipulationandfutureperformance:evidencefrommeetingearningsbenchmark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10,27(3):855-888.

6.ScottwR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原书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3

【关键词】盈余管理;度;界定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盈余管理尚缺乏一个权威的或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的定义,正因为这样,当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混乱。查阅文献发现,不少学者将通过安排交易等非会计方法的操作方式和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的方式,统一用盈余管理进行表述。比如,“上述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综合表明,资产减值会计是把双刃剑,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和资产状况,也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限制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从根本上切断了利用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路径,并保证了会计报表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的要求。”盈余管理比较明显地被做为消极的定义。①“从表面上看,盈余管理行为是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的违背;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会计规则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②再比如,“低成本的盈余管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和政府补贴以及增加营业外收益;第二种方式是调整应计利润,即通过操控应计项目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③很显然,这里盈余管理被定义为“广义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不限于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该定义还将利润操纵以及其它非法行为包括在盈余管理当中。从中似乎会得出“盈余管理包括利润操纵”的结论,比如部分学者提出“恶意盈余管理行为”、“不受制约的盈余管理”、“不良盈余管理行为”、“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不同盈余管理程度”等类似表述。基于此,很多研究者对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持否定态度,对该类盈余管理的研究目的是如何指导政府和审计部门杜绝上市公司和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如果认为盈余管理是“狭义的盈余管理”,即认为盈余管理仅仅是在准则要求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那么盈余管理首先便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研究者旨在指导企业如何规范地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界定意义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概念应当是“狭义的盈余管理”概念,理由如下:

(一)盈余管理空间客观存在

1.基于成本收益原则,假设能够制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准则,准则制定成本以及准则执行成本将导致准则难以执行。2.会计准则天然存在空间,因为会计学科本身建立在重要性、稳健性等一系列假设基础上。3.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同和变化以及会计准则的发展滞后性,使得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就会留有一定的可选择空间,给予公司会计人员一定的自主性。正因为以上原因,盈余管理的空间客观存在,也导致盈余管理客观存在,而“广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取缔盈余管理,结果就形成悖论。“狭义的盈余管理”研究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盈余管理,具有实践性。

(二)盈余管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会主动采取盈余管理行为,调整盈余,以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价值信号。2.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和资金供给少受干扰,使经营能够更加平稳地进行。比如,在企业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盈余管理给了管理者一个缓冲的空间,以保证自身与企业的利益,并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组成的,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缔约成本的,而且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或刚性。有效契约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地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重新谈判的成本。

(三)有利于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

把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区别开来是必要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两者虽然都对企业盈余产生作用并进一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但两类行为的本质不同。笔者认为,利润操纵应当界定为非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包含各种非法方式,旨在影响企业盈余以误导消费者;盈余管理应界定为准则范围内会计方法的选择行为,该行为不违背法律法规。将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行为区分为两类性质不同的方式分别加以研究,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规范企业行为,营造良好的经济和经营环境。

二、盈余管理“度”的提出与意义

不少专家学者在肯定盈余管理是在准则范围内的情况下,提到“适度的盈余管理”、“过度的盈余管理”的表述。这些表述表明理论界注意到了盈余管理存在一个过度和适度的问题,但对于什么是“过度盈余管理”,进一步可衍生出盈余管理“度”在何处的命题,对此却缺乏相应研究。笔者认为,对于该类问题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盈余管理“度”问题客观存在,影响重大

在盈余管理是“狭义盈余管理”的前提下,盈余管理即使符合了准则的要求,但由于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存在较大空间,势必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其结果会对监管者、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通过盈余管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余状况,有利于引导相关者进行决策,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但如果以误导相关决策者为目的,将负面影响社会效率。因此盈余管理研究存在“适度盈余管理”和“过度盈余管理”的命题,并具有研究价值。

(二)研究具有实践价值

1.该研究能指导政府监管,规范证券市场。当前的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正因为这样,规范证券市场、引导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度”问题的研究,能指导政府划分“过度盈余管理”和“适度盈余管理”,进而对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过度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设置“预警指标体系”,对整体证券市场进行监测,对政府宏观政策制定给予支持。2.该研究能为司法诉讼提供指导。以证券民事诉讼案件为例,通常案件的焦点围绕因果关系判断。在因果关系裁定当中,适度管理的盈余信息不应当做为股民决策的原因,过度盈余管理由于扭曲了盈余信息,同股民的决策存在一定关联性。虽然目前我国法院对证券民事诉讼案件的受理是以证监会对相应上市公司的处罚为前提条件,但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伴随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相信会逐步放宽该限制,因而对过度盈余管理命题的研究将逐渐显示出价值。3.该研究命题能为上市公司提供指导。通过“度”问题的研究,可以指导上市公司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通过适度盈余管理,实现企业发展。

三、“度”的深化研究与实践运用探析

盈余管理“度”应当从定性研究入手,结合定量研究。从单个会计方法来看,如果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就是合法和可行的。但从整理效果来看,如果综合盈余管理的结果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真实的盈余情况,结果便会产生“合成谬误”,即每个个体行为正确,但总体行为却产生偏差。而“度”的研究目的即在于寻找和发现导致企业盈余管理性质变化的临界点。在对于“度”的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定量研究,根据不同行业、性质、规模企业,设置系列指标和数值标准,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思路比较可取。基于此,笔者认为对该问题建立如下研究框架:

(一)分析盈余管理“度”的产生原因

分析盈余管理“度”的成因,确认其研究价值。

(二)“度”概念的定义

本文从合成谬误这一理论对“度”问题的性质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笔者认为,从多个视角来研究盈余管理“度”的问题是必要的,比如从法务会计角度、信息不对称视角、制度经济学等视角,无疑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度”问题,并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

(三)建立盈余管理的界定体系

区别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并具体分析哪些是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的点。为了从整体上判别盈余管理是否过度,其前提便是对每个盈余管理的点进行辨识。相关学者对新准则下如何进行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往往不够系统和具体,在盈余管理“度”的研究体系中,需要更加细致、规范地进行这一工作,并尝试分析每个盈余管理的点对企业当年利润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整体角度或者是企业某一模块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四)“度”的应用问题研究

本文前面谈到了“度”的实践价值,但具体如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在对狭义盈余管理中的“过度盈余管理”设定盈余管理财务指标预警体系,对整体市场盈余管理进行监测,具有重大的应用研究价值。

盈余管理“度”的研究思路可以图表形式概括如图1: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光明,王燕娜.盈余管理研究的新思路[J].财会月刊,2007,(3):88―89.

[2]金,李若山.法务会计专家在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7,(10):19-26.

[3]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会计研究,2005,(6):65-68.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4

关键词:盈余质量;评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盈余质量的定义

盈余质量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被提出,即在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确定之后盈余质量观念就形成了,随后得到了学者们的不断扩展。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价值投资理念以及决策有用观的兴起,强调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理性分析,盈余质量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知名刊物对美国境内的股票做出盈余质量评价并定期公布,对投资者及证券市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998年美国SeC开始强烈呼吁关注证券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财务报表质量问题,使得盈余质量得到会计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盈余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在会计理论界以及证券市场上的实务运用也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外的定义。迄今为止,由于定义角度的不同导致对于盈余质量的定义仍未达到统一。国外的主要观点有: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的持续性相关(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下一个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持续性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为公司能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盈余,也就是说当前的盈余对未来的盈余提供了很好的指示。以安东尼、斯普特老和亨德里克森为代表的决策有用论者认为,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信息的提供又必须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现金流动信息、经营业绩以及资源变动信息等;美国会计学会(aaa)2002年将盈余质量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收益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即盈余质量是指会计收益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程度;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对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准确陈述(即对企业业绩的如实表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前主席Katherine(2003)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公司报告盈余忠实于经济学盈余定义的程度,经济学盈余定义是指在企业期初、期末同样良好的情况下当期可供消费的数量。按照同样的思路,Schipper,Vincent,Chan和Hodge定义盈余质量是净收益与真实盈余的差别程度。如实表述这个术语表达了在方法上或描述上与它所代表的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或一致性;还有一些其他的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与盈余反应系数(eRC)相关。Collins和Salatka认为盈余反应系数是盈余质量的一个变量。

(二)国内的定义。从国内来说,对于盈余质量,又称为收益质量、盈利质量的观点。主要有几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从盈余本身定义出发,强调盈余质量为利润形成过程以及实现的结果质量。张新民(2003)在《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一文中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高质量的企业利润应当表现为资产运转状况良好、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交纳税金、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反之,低质量的利润,则表现为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所信赖的业务具有企业的主观操纵性或没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对利润具有较差的支付能力(推迟交纳税金、无力支付股利等)、利润所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第二类观点,从真实性角度出发。齐飞(2002)在《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中认为,利润质量主要包括利润的真实性、利润的稳定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水平三个方面。其中,真实性是利润质量的基础,现金保障水平是利润质量的核心。周浪波(2002)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包含两层含义:(1)会计收益与真实收益的匹配程度,它取决于会计计价基础的中立性和适当性;(2)会计收益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或然性的匹配程度,体现收益信息的预测价值。

第三类观点,从现金流角度出发,强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储一昀、王安武(2000)在《会计研究》上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一文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反映盈利的获得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意义,其表现为以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有关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有关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盈利质量越高。盈利质量的含义中包括了应计制和现金制的内容,具有很大优点。艾健明(2001)在《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秦志敏(2003)在《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中,认为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是在盈利能力评价的水准上,以收付实现制为计算基础,以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本依据,通过一系列现金流量指标的计算,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与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从而反映公司获取的利润品质如何的一种评价结果。郦玉敏(2005)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中认为,盈利质量是指在传统盈利能力评价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检验,对公司盈利状况多视角、全方位综合分析得到的反映公司该时期获取利润的质量好坏的一种评价结果。

第四类观点,从财务报表角度来看。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的收益是指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和可信任的:反之,如果报表收益对企业过去、现在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具有误导性,那么该收益就被认为是低质量的。杨功敏(2003)在《会计收益质量分析》一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告收益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我们认为:如果会计收益能如实反映公司的业绩,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好:反之,则认为公司的收益质量不好。苏龙(2004)在《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中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财务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包括收益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李琳(2006)在《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中认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公司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此类观点强调了企业财务报表对于企业自身的重要性,但几个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如周斌(2003)和李琳(2006)的观点只注重于财务报表对企业经济价值的可靠性,强调可靠性而忽视了相关性,而杨功敏(2003)和苏龙(2004)则注重于财务报表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而忽略了可靠性。

第五类观点,从投资者角度出发。余新培(1998)在《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一文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的程度”。程小可(2002)在《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一书中认为,盈余质量就是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即对于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佟岩、王化成(2007)在《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中,将盈余质量定义为会计盈余解释与预测市场回报的能力。余新培(1998)侧重于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可靠性,而程小可(2002)和佟言、王化成(2007)则注重报表盈余数据对于投资者的相关性及市场的反应。

(三)笔者的观点。上述五类观点,前三类站在企业角度主要从盈利能力、真实性、变现性三方面进行定义,后两类以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盘余与公司业绩、投资者可靠相关性等方面对盈余质量进行定义。笔者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表的盈余信息含量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分析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测股票市场股价波动,是各界人士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盈余质量就是指盈余信息含量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

二、盈余质量实证研究

对盈余质量核心要素进行评价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上市公司会出现盈余质量低下的情况?如何从源头上找到克服盈余质量低下的药方?这就必须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造成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公司治理不完善而造成的管理层盈余管理之外,公认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监管措施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盈余质量。因此,这些影响因素与公司盈余质量关系之间的实证研究也成为目前学术界的另一个热点。

(一)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赵景文(2006)选取了2002年100家代表高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和100家代表低治理质量类型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治理质量高低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通过检验代表治理质量高低的哑变量与盈余水平及其变化的乘积项的系数是否显著,即可判断治理质量高低是否影响了盈余反应系数。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的信息含量相当高。高治理质量上市公司的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显著高于低治理质量上市公司。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司治理质量越高,盈余变化的反应系数越大,说明外部投资者对高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长持肯定态度,因而相应地调高了对公司的估值水平,而对一低治理质量公司的盈余增加却持怀疑态度,并未因这些公司盈余增加而变更其估值水平。王化成、佟岩(2006)选取了深、沪两市1999~2002年间除金融行业外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共涉及12个行业的样本公司3,509个。假设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对盈余质量的高低有重要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盈余质量更低;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越高。研究结论显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负相关;当控股股东为国有股股东时,比其他性质的股东更具有恶化盈余质量的趋势;控股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制衡能力与盈余质量的高低显著正相关。

(二)考察会计准则变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均认为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能够相应地实现会计信息高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完善,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直接推动了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自1993年起,我国对国民经济加强宏观调控,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受宏观经济不利的影响,1993~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上程逐年下降的趋势,1997年稍有提升,但始于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可谓困难重重,加之中国证监会对配股条件的管制又越来越苛刻,它们为了保牌和配股,只有在会计报表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1998年、1999年会计准则的变革和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正好给上市公司创造账面利润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和可能。1998年后,我国开始引入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利润的范围开始扩大,企业开始计提减值准备(四项,但比例可以自行确定),这些规定放宽了企业自行选择的空间。从1997年后我国对《证券法》、《合同法》、《公司法》、《会计法》的颁布和修订情况来看,法制环境在逐渐地规范化,惩罚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但是,有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因提供虚假陈述的法律成本仍然很低。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如果盈余操纵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上市公司就会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2001年后我国宏观经济好转,加入wto也使得市场经济完善程度有较大提高。会计准则的改革措施更强调盈余的真实性和稳健性,如计提减值准备的项目从四项扩展为八项;取消公允价值计价改为用调整的账面价值记账;对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一律不确认为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非货币交易原则上也不再确认损益;正常商品销售的利润设定了上限。这些规定都缩小了企业选择的空间,降低了操作的可能。从监管方面看,2001年银广夏事件后,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解散和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两个公告,让注册会计师意识到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风险所在,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体系向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朱茶芬(2006)通过对1997~2003年的较长时间内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利用Basu(1997)的盈余/股票回报模型来量化盈余质量,比较2001年前后年度里盈余质量的变化趋势,发现2001年会计管制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准则的变革)有效提升了盈余的及时性和稳健性,尤其是加速了盈余对经济损失的反应,说明会计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管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三)考察会计信息披露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袁淳、王平(2005)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反映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对深圳证券交易所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共计1,534家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交易所的信息质量考评是否会带来增量信息含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是否会对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越好,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越高;在加入净资产变量后,这一现象仍然十分明显。加入考评结果亚变量的模型进行回归的结果发现,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能够给会计盈余带来24.51%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同时,还发现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更倾向于使用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

三、结论和建议

从盈余质量研究的成果看,国内盈余质量研究仍相对较少,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的广度、深度仍需扩展。另外,对盈余质量的关注不应该只限于学术范围。首先,要把盈余质量的教育纳入现有的会计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专业人员对盈余质量的关注程度,提高对盈余质量的识别能力,可培训相应的盈余质量评估人员。其次,要加大投资者教育,从单纯关注每股盈余提高到关注其盈余质量上来,这将更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促进公司自身关注盈余质量,可清楚认识自身财务状况,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损失。最后,建立专门公布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级的专门机构或公司,监督上市公司的盈余调整行为。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也将进一步发展,必将为推动会计改革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J].会计研究,2003.9.

[2]齐飞.利润质量分析新视点[J].广西会计,2002.11.

[3]周浪波.收益质量及其评价探徽[J].财会月刊,2002.10.

[4]储一昀,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5]艾健明.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经济师,2001.7.

[6]秦志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透视策略[J].会计研究,2003.7.

[7]郦玉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的现实方法[J].商业研究,2005.15.

[8]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上海会计,2003.2.

[9]杨功敏.会计收益质量分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0]苏龙.浅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11]李琳.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会计,2006.6.

[12]余新培.浅谈收益质量及其评价[J].四川会计,1998.5.

[13]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分析[m].2002.

[14]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07.2.

[15]赵景文.公司治理质量与盈余质量.基于中国治理指数的初步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

[16]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5

摘要市盈率指标是投资分析中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们对市盈率指标的使用普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市盈率指标也存在一定能够的局限,本文对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同时对相关指标配合使用的投资方法作了研究。

关键词市盈率证券市场投资决策

我国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之后,证券投资规模和投资者都得到显著发展。科学准确的投资策略对投资者至关重要。市盈率是股票价格相对于公司每股收益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pe=p/epS。其中,p为股票价格,epS为公司每股收益。市盈率的数学意义表示每1元税后利润对应的股票价格;市盈率的经济意义为购买公司l元税后利润支付的价格,或者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回收投资需要的年份。市盈率指标常被用于衡量股票定价是否合理、判定股市泡沫的一个国际通行的重要指标。

一、市盈率在投资决策中的价值

市盈率估值法是进行股票投资价值分析的重要方法,股票市盈率的高低反映了股票投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和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同样也体现了股票的投资风险。

1.市盈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投资者可以将本公司的市盈率指标与市场平均值、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进行比较来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市盈率的高低反映了投资者对股票价格的预期的大小。因股票价格是以市盈率为倍数的每殴收益。

3.市盈率是判断证券市场是否高估的基本指标。平均市盈率反映的是总体市盈率水平,一旦其水平过高,管理层就会给予调控,所以,市盈率是股市是否高估的杠杆,是衡量股市涨跌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市盈率”在投资决策中的局限性

市盈率指标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但这种作用不是万能的、绝对的。市盈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每股净收益;二是企业的股票价格。这两个财务指标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市盈率指标的有效性。市盈率在投资决策中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每股净收益。每股净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它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首先,每股净收益是企业过去盈利能力的反映,并不能保证企业未来也能创造同样的利润。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生产管理方式、经营策略的变化,都足以影响整个企业的利润水平。其次,许多上市公司出于各种目的,经常会采取种种手段来操纵公司的利润,如改变企业的折旧方法、削减用于抵销坏账的准备金等方式,来“创造”公司的利润。

2.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与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关联程度相当高。当投资者看好企业的未来时,他们就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任,他们就愿意为每1元盈利多付买价;当他们不看好企业的未来时,他们就不愿意为每1元多付买价,则股价就低。在每股净收益很小或亏损时,市价不会降到零,很高的市盈率此时往往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3.不同行业公司的比较。使用市盈率不能用于不同行业公司的比较。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市盈率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能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同时市盈率高低受净利润的影响,而净利润受可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影响,从而使得公司间的比较受到限制。

三、准确使用市盈率指标方法

为了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在运用市盈率对股票进行估值时,应做到结合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静态市盈率与动态市盈率相结合

市盈率计算用到的每股税后利润是上一个会计年度的税后利润,因此,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是静态市盈率,它反映的是股票过去的投资价值,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情况,用于指导个股投资时其局限性非常明显。股票的价值在于未来能为投资者带来多少收益,与静态市盈率相比而言,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动态市盈率趋于下降的股票,动态市盈率分析法更有价值。动态市盈率=每股市价÷预测今年每股税后利润。对每股收益的预测,常用的方法是在最近半年或季度已公布的基础上进行全年盈利预测,如“当年中报每股收益乘以2”、“去年下半年每股收益加上今年中报每股收益”、“过去四个季度每股收益之和”等。

(二)市盈率与市现率相结合

在使用市盈率指标的同时,应结合考察与公司现金流量有关的市现率指标进行分析。市现率=每股市价/每股现金流量。市现率指标的投资意义是每股市价与每股现金流量之比的值越小,说明股票的收益质量较好。用市现率指标分析股票价值,主要是计算每股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发行的普通股每股获得的现金流量,其计算公式为:每股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流通的普通股股数。如果发行有优先股,应将经营净现金流量减去优先股股利后,再除以流通的普通股股数。

(三)每股收益与每股主营业务收益相结合

市盈率指标中的每股收益,以公司当年全部税后利润总额的每股摊薄计算。公司的总收益包括主营业务收益和非经常性收益。主营业务收益反映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是公司收益的基础。公司的非经常性收益是指公司主营业务收益之外的其他收益,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益、营业外收益等。用市盈率法进行投资决策时,投资者还应注重分析每股收益中主营业务所占的比重。

四、总结

一般认为,我国股市市盈率过高,这是通过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熟股市相比较而言的结论。投资者们面对已经很高的市盈率,股价仍然走高的股票,更是相当迷惑。然而我国股市市盈率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股价结构不合理,供求关系失衡、市场投机盛行等是主要原因。市盈率的回归尚且有待政府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和投资者投资理念的理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洁.市盈率估值模型的投资应用分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6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其次,借用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关系营销交易加以评析。再次,探讨了顾客盈利性与关系营销的不同观点。综合以上分析,对顾客盈利性与资产专用性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并对交易频率与关系营销关联性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了一种关系营销对象定位的三维模型。

关键词:交易成本 资产专用性 关系营销 营销模型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

(一)交易成本的内涵

交易成本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源于科斯1937年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在此书中,科斯将交易费用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该理论体系认为,一切制度安排都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故新制度经济学家特别重视交易成本分析,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制度存在和制度运行的关键概念。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各类经济组织及其不同形态的交易关系。交易成本经济学把经济组织问题从合约问题的角度进行思考,交易成本在威廉姆森看来也就是从合约的角度定义的运用不同组织、不同制度的成本,因而,交易成本是运用经济制度的成本。

(二) 从交易成本对关系营销进行评析

从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分类看,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主要是交易的事前成本。关系营销如何对事前交易成本产生影响的呢?首先,关系营销强调对顾客的锁定,一旦实现这种锁定关系,有助于买方减少“发现价格的成本”;其次,关系营销可以降低谈判和履约成本,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彼此双方的信息价值在首次谈判过程中基本得以充分的利用。在重复购买过程中,这些既定的信息对再次合约形成的影响并不增加什么成本。当然有些信息会在再次交易时发生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交易成本将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要比发现一个新客户付出的成本还是要小很多。对于交易次数较多,交易信息变动不大的合约关系营销的价值尤为重要。

威廉姆森重视事后交易成本的分析,他认为资产专用性强,进行市场交易的费用就越高。在关系营销过程中,若企业一方作为专用性资产的投入者,客户一方作为互补性资产的所有者。如企业投资于一项专用性强资产,该项资产用途单一,客户就会具有一种机会主义倾向,即通过威胁收回他们自己的投入来榨取“准租金”,“准租金”是指专用性资产最佳用途和次佳用途间的收益差。这种差异可作为评价资产专用性强弱的标准,数值越大,客户的机会主义就会越强。关系营销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顾客关系管理等努力来增加顾客的转换成本,从而形成一个防止“机会主义倾向”的机制,但这种努力是需要付出成本代价的,实施关系营销所发生的成本是否值得也就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具体而言,若进行关系营销所发生的防范成本小于资产专用性可能引发的“准租金”时,由此产生的事后交易成本才有效。在关系营销中资产专用性也可表现为供需双方间关系独特性强弱。

顾客盈利性对关系营销的影响

企业增加客户的忠诚管理是需要成本的,忠诚的顾客未必全都属于盈利性顾客,企业应关心的问题是各类型顾客对企业的贡献如何。Reichheld从财务角度提出顾客终身价值CLa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在维持顾客的条件下,企业从该顾客持续购买中所获得的利润流的现值,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顾客购买带来的边际贡献,每年的贴现率,维持顾客的时间长度。

从盈利性角度对顾客进行细分与企业经营目标具有一致性,但仅从盈利性指标衡量关系营销对象的确立也是不完全的。以科特勒的铂金层为例,高盈利产品对应的高盈利顾客对企业而言是重要的,但是这种重要性未必意味需要加大对这一层面客户的关注,理由是增加对此类客户的投入其边际收益未必得到进一步递增。相反,一些盈利性低的客户当前虽不能带来丰厚回报,但加强对其投入可能实现未来收益的大幅增加。

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按照巴巴拉的观点,科特勒定义的铂金层或黄金层客户往往会具有独特性关系(资产专用性),但未必都是如此。有些客户虽具有铂金层特点,但可能只是出于交易惯性而非独特关系决定。另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努力与特定客户形成某种独特关系,但却没能从这些客户身上获得希望的回报。按照前面关系营销中资产专用性的一般解释,资产专用性使得客户有榨取“准租金”的机会成本倾向,所以需要一定的交易成本对顾客进行锁定。锁定后的结果形成盈利性顾客。综上可以认为,两方面影响并不是并行关系,而是体现出不同维度。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交易频率会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多次发生的交易中更容易使治理结构成本被抵消。交易成本随交易频率的增加而递减,但交易成本不能随交易频率的增加而无限地减少,而是趋近于一个较低量。实施关系营销是为了让客户再次购买本企业产品,从而实现利润增加的目的。客户是否具有再次交易的意愿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努力。这主要是由一些客观的环境或条件所决定,对此类交易行为实施关系营销只能是增加成本的一种浪费活动。在关系营销决策过程中区分这种交易性质是非常必要的,交易对象的交易行为与企业的努力具有较大关联度的情况下,实施关系营销才是有意义的。而这种关联度与满意、信任和责任等心理因素相关。

关系营销对象模型的构建及评析

基于影响因素的不同,笔者构建定位关系营销对象的三维模型。企业实施关系营销决策的行为受关系成本的制约,关系成本的有效性与关系模型中关系对象所处的位置相关。为便于分析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根据各维度特性的强弱把整个立体空间划分为八个区间(见图1)。对各区间分析如下:

区间1(典型关系型):具有较多的交易次数,且盈利性较好。企业与顾客之间存在独特性关系,为保证未来收益的可持续性,这要求企业付出一定的营销努力去保持该类客户。这些交易成本的付出,需要通过交易频率的增加进行降低,从而实现盈利,关系营销的重点也在于此。营销理论中常把企业的客户当做企业的资产进行分类管理,那么此类客户应当属于企业的良好资产,因而需要关心呵护。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客户存在机会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将可能导致关系成本的增加,所以,企业需要关注关系营销策略以防范未来交易成本的增加超过资产专用性引发的“准租金”增加。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7

论文要:文章从资产质量定义、资产质量特征分析入手,结合融资结构定义和理论,就资产质量对融资结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

一、资产质量定义

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资产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兴衰和成败。截至目前为止,资产质量还没有确切定义。王生兵、谢静(2000)提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资产的盈利性是指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大小。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周转能力,其核心是变现能力。资产的安全性是指资产盈利和流动的不确定程度。李树华、陈征宇(2000)提出,资产的实质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特征是确认资产的最重要标准。从理论上讲,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摊费用及递延资产的经济实质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或者其效用潜力已经消失,应将其作为调整项目。张新民等(2003)指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观点关注的角度不同,王生兵关注资产的盈利能力、流动能力和安全能力,李树华关注资产的未来经济效益,张新民关注资产的变现能力、利用效率和与其他组合增值的能力等。每个观点各有侧重,并不能全面地概括资产质量,因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企业的资产不但具有单一资产的物理特性,同时也具有作为企业整体资产的系统特性,因此,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资产的物理质量是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在描述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尤为重要。资产的系统质量是指在企业整体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先进质量和盈利质量(现在盈利质量和未来盈利质量、单一盈利质量和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质量)等方面。从财务角度考察资产质量,更关注后者,即资产的系统质量。

二、资产质量特征

根据资产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存在性、先进性、收益性和变现性四大特征。

资产的存在性是指符合资产定义的资产是否真实客观的存在。因为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的会计存在属性和实际存在属性有差别。例如,变质的存货,企业的会计账目上还反映其存在,而实质上对企业的经营已经不存在。从财务角度考虑,只有存在的资产才有意义。

资产的先进性是指存在资产的更新度和周转度。主要指固定资产的更新状况和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资产也面临着快节奏的更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流动资产则面临着周转速度问题,流动过缓的资产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资产的先进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的更新度和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更新度高和周转速度快的资产则代表资产的先进性好。

资产的收益性是指资产的收益能力特征,包括现在的收益能力和未来的收益能力,以及和其他资产组合的收益能力。资产的收益性即盈利能力要从资产的整体来看,不仅面对现在,更要面向未来;不单考察单一资产,还要考察企业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才能综合判断企业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

资产的变现性是指具有物理形态的资产通过交换能够直接转换为现金的属性。

资产的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资产的存在性是先进性、盈利性和变现性的前提,先进性是盈利能力的前提,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衡量企业资产质量,要进行综合分析,从多角度进行衡量。

三、融资结构定义和理论

融资结构主要也称资本结构,指的是企业的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不同比例的组合。债务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等融资渠道;权益融资包括留存利润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主要是指股票的初次发行、配股和增发。

关于融资结构的理论,主要有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旧资本结构理论包括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包括mm理论和权衡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包括激励理论、信号理论和控制理论。

四、资产质量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1.资产收益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资产收益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主要依据权衡理论和融资优序理论。融资结构权衡理论放松了mm理论关于无破产风险的假设,在考虑负债带来的减税利益的同时,引入了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对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在负债的税收利益和财务拮据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trade-off),当两者之间的权衡使总成本最低时,就是最优资本结构。根据权衡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性大,则公司破产风险就小,财务拮据成本就小,进而可以使得企业负债的承受力向右延伸,即可以承受较大的资产负债率,预期资产收益性与资产负债率是正的相关关系。

融资优序理论是myers和majluf于1984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首先偏好内部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当企业需要外部资金时首先会发行债券,股票发行只是放在最后关头,这个优先次序的产生是因为债券的发行不可能被投资者理解为一种坏预兆。如果企业内部人比投资者拥有较多的企业资产价值的相关信息,则股东权益被低估时,经理是不愿意发行股票进行项目筹资的(假设经理的行为是为了满足现有股东价值最大化),只有在股票价格高估时才愿意发行股票。投资者意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因此,认为股权融资是不好的信息,将会降低股票的价格,这是经理不愿看到的。因此,在面临项目融资问题时,企业更喜欢采取内部融资或无风险举债融资或非高风险债券融资,而不采取发行股票融资,即融资优序理论。根据该理论,企业再融资时,首先考虑内部融资即保留盈余,然后才采用外源融资。对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而言,会存在更多的保留盈余,相应它的外源融资需求就少。由此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性强的企业,其负债比率较低,除非在其项目需求的融资很大时,内源融资不够,需要进行外源融资,首先是负债融资,负债比率有所提高。即资产收益性与企业负债比率是负相关关系。

由上述分析知道,如果资产收益性与企业负债比率是正相关关系,则支持权衡理论,否则支持融资优序理论。在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研究中,陆正飞、辛宇(1998)、吕长江、韩慧博(2001)研究发现,企业的获利能力与负债率负相关;冯根福、吴林江、刘世彦(2000)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本结构形成的可能因素加以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盈利能力对与其资产负债率和短期负债与资产负债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洪锡熙、沈艺峰(2000)以1995年-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21家工业类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盈利能力与企业负债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见,在我国资产收益性对负债比率的影响并不存在一致的结果。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不同的学者采用的样本不同;二是盈利能力对杠杆的影响不是单独作用,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学者并没有对样本进行细分,以区别不同盈利能力、不同规模等进行分析;三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导致许多企业融资偏向于股权融资。

2.资产变现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资产变现性对融资结构影响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信号理论和myers的模型。将不对称信息理论较早地引入到资本结构的研究中来是ross(1977)。ross在mm定理的基础上放松了完全充分信息假定,运用了全新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与mm定理完全不同的结果。他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一般只能从企业公布的信息如财务报表等来了解、评价企业的市场价值及发展前景。而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变动情况就是其中的一个信号机制。经理人通过企业资本结构在ross模型中,每个经理均了解其企业收益的真实分布,而外部的投资者则不知道。由于破产的概率与企业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所以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视为高质量企业的一个信号。也就是说,低质量的企业无法通过发行更多的债务来模仿高质量的企业,因为同等条件下,低质量企业的边际预期破产成本较高。企业质量的高低是通过资产质量的高低得到体现,资产收益性、资产变现性等都是资产质量的重要表现,具体到资产变现性,主要指企业资产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不低于资产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的能力(keynes,1930)。资产变现性好,则资产售出的价格越接近其内含价值,企业面临破产时,其破产成本就小,对负债的偿还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较高的负债水平来传递企业资产质量好坏的信息,即资产变现性与资产负债率是正向相关关系。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8

关键词: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

1.企业简介

a公司是由国资、外资、民营资本组成的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乳和乳制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奶牛和公牛的饲养、培育,物流配送,营养保健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光明品牌已经走过了她50多年的发展历程。a乳业的竞争战略是聚焦乳业、领先新鲜、做强常温、突破奶粉。企业的目标和责任是旨在为消费者提

供安全、新鲜、营养、健康的乳制品。目前,a乳业的新鲜牛奶、新鲜酸奶、新鲜奶酪的市场份额均位居全国首位。

2.盈利能力分析

a乳业盈利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其营业利润率、营业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分析其盈利能力,具体指标计算如表1所示。从上表可以看出,a乳业的营业利润率2013年有大幅度增长,2014年小幅度回落。销售净利率指标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规模经济,做出决策。2014年a乳业的销售净利率为2.86%,与2013年几乎持平,比2012年增长多。成本费用率体现了企业耗费所带来的成果,该指标越大,表明经济效益越好。a乳业的成本费用率2014年为3.67%,比2013年减少0.88%,说明在控制成本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成效不是很明显。

3.偿债能力分析

对a乳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对债权人和投资者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直接关乎其投资本金及利息的收回与否;偿债能力的分析也能够帮助管理层进行正确投资决策和选择。本文对a乳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计算如下表3。a乳业偿债能力分析比率表(表3)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营运资金是反映a乳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表明了公司偿还流动债务的能力。资产负债率和权益乘数用于衡量a乳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数。a乳业2014年流动比率为0.99,在同行业中水平居中。我们都知道,流动比例的经验值为2,但是a乳业2014年的流动比例却仅仅为0.99,这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差较多。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是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的静态指标。a乳业在2014年的营运资金为负值,主要的原因是大幅度举借长期和短期借款造成的。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a乳业的速动比率2014年为0.96,接近经验值1,说明其速动资产的流动性挺好的。

4.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价值的增长应当主要源自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情况对于分析企业的发展能力非常重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但从财务状况角度,我们通常关注企业销售的增长和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本文主要利用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股利增长率来对a乳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1)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销售收入增长额同上年销售收入总额的比率。销售增长率指标的意义是指与往年相比,销售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a乳业2012-2014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数据可计算各年度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12年到2014年a乳业的销售增长率逐年上升,有力的说明了该企业的成长性较好,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很好。(2)总资产增长率资产代表着企业用以取得收入的资源,同时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资产的增长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手段。从企业经营实践来看,成长性高的企业一般能保证资产的稳定增长。从由上表可知,a乳业的总资产逐年下降,因为资产是企业偿还债务的保障,由此可知该企业的偿债能力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和前面分析的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股利增长率股利增长率是本年发放股利增长额与上年发放股利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发放股利的增长情况,可以据此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股利增长率与企业价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股利增长率越高,企业股票价值越高;股利增长率越低,企业股票价值也就越低。从以上表中可以看出,a乳业的股利增长率在2013年略有下降,但在2014年有大幅度上升,我们知道,股利增长率越高,企业股票价值越高,由此来看,a乳业的股票价值较高,值得投资。

5.结论

本文对a乳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得出a乳业的盈利能力与前年相比基本持平;但是它的偿债能力出现逐年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扩大规模和品类大幅举借所致,在财务风险上有待改进。可观的是其发展能力较好,对一个企业来说,其发展能力极其重要。总体来说,a乳业还是比较值得投资的。

作者:王慧莉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忠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以西山煤电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3(2),124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9

关键词:利润表;利润结构;衡量;盈余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50-03

一、引言

在国外,盈余质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多样而且成熟。但在我国,因为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从而导致盈余质量的研究比较滞后,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单一、研究领域狭隘。[1]财政部的会计信息检查公告中企业财务报告盈余质量差异明显,同时,当前投资者很难有效识别盈余信息质量差异。这种现象既不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也不利于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从研究盈余质量的方法中独辟蹊径,在参考国内外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利润结构角度衡量分析盈余质量,当然,由于我国财务报告的独特性和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也就有了以下关于本文的两点说明:(1)在本文中,根据新会计准则中利润表的结构,将营业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定义为经营性业务产生的利润,营业外收支定义为非经营性业务产生的利润。同时,将营业利润定义为经常业务产生的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定义为非经常的业务产生的利润。(2)由于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利润表中利润构成发生很大变化,而在此之前的一些研究仍旧用过去的利润表项目构成。在本文中,由于上述原因影响,在后面一些引用内容中会出现过去的利润表项目名称。

二、盈余质量与利润结构

Schipper等(2003)对于如何定义盈余质量,有以下观点:第一,盈余质量与盈余的可变性、预

测能力和持续性等盈余的时间序列特性相关,准确地说,在一定时期内,盈余是相对稳定的,高质量

的盈余具有可持续性,对未来盈余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第二,在实务中,盈余质量受到收入、应计项目和现金流量等因素的影响;第三,盈余质量属于会计信息质量,也就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的定性概念,该概念框架用可靠性、相关性等指标衡量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可以这么说,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代表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具有可靠性与相关性;第四,管理层在各种动机的趋势下会进行盈余管理,从而降低了盈余质量,因此,盈余质量还与管理层、报表编制人员及审计师有关。

总之,盈余质量是指在公允、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表现企业盈余的可持续成长性、可实现性和真实性。其中,可持续成长性、可实现性主要表现盈余质量的相关性,而真实性主要表现盈余质量的可靠性。

在本文中,利润结构不但包括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在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而且包括各项目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利润各构成项目占利润总额中的比重是量的表现;企业利润总额由哪些项目构成,不同的利润项目具体对盈余质量有着怎样不同的影响则是质的表现。利润结构各项目之间存在信息含量差异,利润结构分析法衡量盈余质量是有效的盈余质量分析方法。

企业利润,从来源方面来看,有生产经营产生的,有通过投资产生的,还有一些是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事项所引起的。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利润一般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部分。其有关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三、利润结构分析法衡量盈余质量

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给利润结构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即不再细分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资产减值损失”单独列示,“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范围,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利润结构分析法,是指以利润表展示的利润项目分析其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程度。这种方法科学可行在于,利润表按每类业务中变化情况设置,这和每类业务的财务变化结构保持一致,从而揭示了利润的不同业务来源,企业利润表的形成来自于性质不同的业务,它直接展示了企业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在分析利润表结构的基础上就可以判断不同业务对利润结构和利润总额的影响,并以此来判断盈余质量。因此,利润表结构展示了企业的经营业务结构,分析利润表结构就可以总括地代表分析企业经营结构及收支状况,也就是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

按新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结构排序为: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也就是将利润总额划分为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利润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营业利润包括各种营业收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等,是企业利润总额形成的基础,对企业的盈余质量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就产生的方式而言,营业利润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相比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因此,营业利润业务产生的利润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营业利润业务产生的利润决定企业盈余质量是否持续、稳定。在营业利润内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产生的利润主要看股市变化情况,投资收益所产生的利润随机性很大,这两者持续性较弱、稳定性较差,不能作为高质量的盈余的代表。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形成更具有非经常性与偶然性,因为它们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偶然发生,并不重复出现,即不存在再生性;二是企业无力加以控制,属于意外发生。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利润总额为正,且营业利润越多才好,而营业外利润则越少才好,这才能作为高质量的盈余的代表。

利润结构不同的构成项目对盈余质量作用不同,影响亦不同。一般情况下,合理的利润结构代表高质量的盈余质量,会给企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量,表明企业充分的的发展潜力;反之,则不会带来充足的现金流量,企业的发展潜力也会受限。下面,本文还将以利润结构为基础,从以下三类指标来对企业的盈余质量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营业利润比率

营业利润比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动态营业利润率=本期营业利润/本期利润总额-上期营业利润/上期利润总额

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这个指标:

(1)一般来说,营业利润是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的净值得出的。在利润总额中,如果营业利润占较大的比重,说明企业有高的盈余质量;反之,则说明其他利润在利润总额中占有大的比重,盈余质量就不高。(2)由于营业外收支不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如果说营业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大,则说明企业有好的盈余质量;相反,如果营业外收支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小,而营业外收支项目不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不具有持续性,则说明企业的盈余质量比较差。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会计实务中,为了完成某种短期动机,例如避免St、保证配股资格等,某些上市公司采用出售股权等手段增加投资收益,进而增加利润总额,尽管此时公司的盈余很高,但是却代表质量不高的盈余质量。[2]

(二)与非经常性业务有关的指标

在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中还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这两个指标,由于它们的变化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会对真实、公允地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获利能力产生影响。下面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总额×1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非经营性业务损益不同,它是经营性业务的项目,却不是经常性业务的项目。非经营性业务产生的损益也不一定就是非经常性业务产生的损益,如企业进行长期债权投资,这属于非经营性业务,但所获的利息收入却属于经常性的损益。因此非经常性损益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以该项损益的发生是否会对投资者判断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为标准。企业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总额中比重大,则说明公司营业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经常业务无关的,这会对投资者准确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产生影响。[3]总体来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越大,越不能代表高质量的盈余。[4]

在很多上市公司St后,利润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很大,在避免摘牌或者摘帽的动机刺激下,St上市公司会通过调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而调节利润总额,因此,一般St上市公司扭亏为盈年度的盈余质量都值得关注。[5]

(三)核心盈余比例

利润结构分析法衡量盈余质量还可以采用核心盈余比例来进行分析。核心盈余作为企业核心业务产生的利润,是企业利润总额中持续性最强、稳定性最好的部分,核心业务收入减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就是核心盈余。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组成,营业利润中又由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数量及附加、期间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构成。其中营业收入除去营业成本就成为核心盈余,营业外收支偶然性很大,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是瞬息万变的,而且都不稳定,因此均不能作为核心盈余。

核心盈余=核心业务收入-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成本、费用=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持续、稳定的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核心盈余比例=核心盈余/利润总额

如果核心盈余>0,利润总额>0,当核心盈余比例接近1时,表明利润主要来源于核心业务,利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大,代表较高的盈余质量;当核心盈余比例远远小于1时,代表企业的利润总额中的相当多的利润是通过短期对外投资或营业外收入获得,企业利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代表较低的盈余质量;当核心盈余比例远远大于1时,这种情况也不能代表企业具有好的盈余质量,因为在企业处于微利的情况下,企业也能通过较小的核心盈余产生较高的盈余比例,所以要具体分析核心盈余比例。在核心盈余>0,而核心盈余比例却为负数或远远大于1的情况下,代表企业可能出现巨额的营业外支出或投资出现严重损失。

当利润总额>0,核心盈余<0时,此时,核心盈余比例为负,代表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营业外收入和对外投资。但是,企业难以控制这种偶然性很大的利润,并且这种利润在未来无法重复发生,对未来盈余具有较小的预测价值。当利润总额<0,核心盈余<0时,经营不利肯定是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但营业外支出与投资损失也可能带来了进一步的影响。核心盈余比例并没有一个规定好的合理变动范围,在这方面,它和其他财务比率一样,会随着行业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为了如实评价企业盈余质量的高低,需要将企业的核心盈余比例横向与同行业企业比较,纵向与企业以前的水平比较。

利润结构分析法衡量盈余质量是分析盈余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利润结构衡量盈余质量分析中,不但需要注意利润结构是否合理,而且要掌握利润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变动趋势。总的来说,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其利润结构在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可以代表较高的盈余质量。同时,在利用利润结构分析法衡量盈余质量时,必须结合实际,例如:利润总额中资产减值损失所占比重较大时,不一定代表较高的盈余质量,还应考虑测试资产是否真正发生减值;在新会计准则下,当盈余质量与营业外收支存在联系时,债务重组收益的个别公司值得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孟焰,张莉.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2):15.

[2]孙晓,李蔚.基于会计盈余构成的盈余质量分析[J].实务研究,2006(2):40.

[3]李理.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的利润结构盈余质量分析[J].中国商贸,2009(6):233.

[4]李明伟,莫生红.绩优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实证分析[J].经济工作,2006(9):126.

[5]史茜.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视角研究[J].核算与管理,2007(1):37.

analysisonenterprises’earningQualitybasedonprofitStructure

ZHanGChuan

(accountingSchool,innermongoliaFinanceandeconomicsCollege,Hohhot010070,China)

盈利能力分析意义篇10

关键词:市盈率;新会计准则

中国股市从2005年6月3日1000点不到的低谷一路上冲,在2007年4月23日一举站上3700点大关。一些分析人士越来越担心股市价格太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已经达到39.7倍的水平,市场风险大。而另一些机构通过业绩预测得到动态市盈率为28.19倍,与上证指数最低点时15.83倍的市盈率相比上升了78.08%,仅为平均股价涨幅的一半左右,市场并无“泡沫化”。两派针锋相对的同时,把“市盈率”这一概念推到了浪尖。暂且不论市盈率是不是能正确反映市场的合理估值区间,单就市盈率的计算而言,上述两派就存在诸多问题。没有理解市盈率的确切含义,不考虑其他因素而机械地计算市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股市是否泡沫化,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文章旨在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开始实施的初始阶段,其对市盈率的影响是多层次的,运用市盈率作分析时应予以谨慎。

一、市盈率的含义和计算

(一)市盈率的含义

“市盈率”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934)提出,它指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对每股收益的倍数。市盈率经济意义为购买公司1元税后利润支付的价格,或者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回收投资需要的年份。随着对市盈率的进一步研究,与市盈率相关的一些理论模型相继出现,这包括戈登固定股利模型(Gordonmodel,1962)和npVGo模型(netpresentValueofGrowthopportunity)。按照戈登固定股利模型, ,市盈率是股利支付率b、要求收益率R和股利增长率g的函数;进一步推导,近似地认为留存利润再投资的回报率r等于已投资项目报收率,即净资产收益率Roe,可以得到市盈率与股利支付率b、要求收益率R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相关;特别地,当利润全部发放即b=1时,市盈率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要求收益率R的倒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通常将银行一年期利率的倒数视为合理市盈率水平。而按照npVGo模型,则有 。这里npVGo是一个公司前景的反应。所以一般来说如果预期一个公司会有较多的增长机会,那么该公司的市盈率就会比较高,反之则低。概括来说,对市盈率的分析主要运用于以下几方面:从行业来看,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市盈率普遍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从企业来看,市盈率较高反映出股票市场对公司未来成长前景看好;从投资者来看,市盈率表示投入收益比,较高的企业表明投入成本高,投资风险大;从市场来看,若其市盈率普遍高于周边其他市场,说明该市场投机气氛重,可能已被炒作而偏离了合理估值区间。

(二)市盈率的分类及计算

市盈率虽然只是每股价格p和每股收益e的比值,但它的计算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实务界对于p的取值比较一致,普遍采用计算期末的收盘价,但是对于每股收益e的取值就有多种,因而也形成了多种市盈率。根据e取历史收益还是预测收益,分为“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国外研究也有分成“追溯市盈率”(trailingpe)和“预计市盈率”(Leading/Forwardingpe)的提法,概念类似。

1、“静态市盈率”/“追溯市盈率”(trailingpe)。“静态市盈率”的每股价格p是现在股票的价格,而每股收益e则是前一年甚至再前一年的年度收益。在收益逐年上涨的情况下,采用静态市盈率法计算出的pe值较大。“静态市盈率”最大的缺陷在于,投资者关心的是取得企业未来的收益所花费的成本,静态市盈率并不能反映这一关系。于是“动态市盈率”被引入。

2、“动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的每股价格p仍是现在股票的价格,而每股收益e则要将去年(或更以前)的收益乘以个增长率,即 = 其中增长率i可以用最近一次中报中的每股收益与去年同期相比而得,因而更具时效性。n表示该增长可持续的年限。例如,中华企业(600675)在2007年4月26日收盘价为14.19元,2006年度每股收益0.616元,则静态市盈率为14.19/0.616=23倍;如果按照2006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123元和2007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0.146元计算增长率得18.7%,并且认为该增长率可维持2年,那么中华企业2007年动态市盈率为19.4倍,2008年为16.3倍。“静态市盈率”和“动态市盈率”差别如此之大,难怪市场上有两派人士要争论不休了。

3、“预计市盈率”(Leading/Forwardingpe)。“预计市盈率”也考虑到了每股价格p和每股收益e的配比问题,同样对e做了修正。它采用分析师对企业未来经营预测后得到的盈利,更好地避免了历史会计数据人为操纵带来的影响。但是经营预测包含对收入、费用等的一系列的估计,主观性强,较难操作。因此,综合来说,“动态市盈率”采用企业未来收益更加科学,同时引入增长率来修正历史会计收益简单易行。“动态市盈率”也愈发受到市场追捧。但是在当前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刚开始实施阶段,采用“动态市盈率”很可能被假象所迷惑。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市盈率的影响

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企业实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对于收入、费用和利得的确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商誉、无形资产不再摊销,研发费用、一般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大大降低了企业当期的费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引入、债务重组收益和收购折价予以确认,又大大提升了企业当期的收益。最后造成相当多的企业07年利润相比06年同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收入、费用和利得这些复杂的升升降降中,哪些是一次性的、企业比较容易操控的,哪些是具有持续性的、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需要仔细辨别。如果一股脑全部作为稳定增长(或缩减),以此来计算增长率,再得出动态市盈率,无疑是无意义的。举例来说,股改停牌达4月之久的*St长控(600137),2007年4月13日解禁后连续上涨,从股改停牌前的7.18元上涨到68.16元,盘中最高涨幅达1083%。出现如此之大的涨幅,原因就在于*St长控日前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公司当期损益,导致今年一季度将实现净利润2.84亿元,如果按照目前6071.13万股总股本计算,每股收益高达4.67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756.34%。*St长控2006年的每股收益为0.14元,按照上述增长率计算其动态市盈率,则*St长控2007年动态市盈率=7.18/[0.14*(1+6756.3%)]=0.8倍。同比a股市场整体28倍的市盈率,0.8倍何其之“低”,于是*St长控变成了难得的“价值洼地”,众多投资者前赴后继地追了进去,将价格一举拉到68元多。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其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除去债务重组收益,*St长控的净利润仅为1350万元,每股收益仅0.02元,何以出现0.8倍的动态市盈率呢?又何以认为其存在巨大的升值潜力呢?所以,在运用动态市盈率作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对增长率i的计算。公式里i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如果将其引申到全年度的利润上,则要保证这种增长在全年都是可持续的。鉴于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刚开始实施,很多重新计量确认发生在第一季,还有一些公司集中在第一季进行债务重组、资本注入等非经常易,导致第一季度的利润增长并不都具有可持续性,并不都会类似地在后面三个季度重复发生。因此,需要对增长的性质仔细辨别。

二、新准则实施中的影响

根据新旧会计准则中与每股收益相关的主要变化,列出对照表(见表1),并在最后一列标出其对每股收益影响的持续性。这里的持续性是指2007年度第一季度的利润变化是否会在以后三个季度内发生。

从表1中可以看到,新准则的实施会给利润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有的对全年有影响,有的只在首次确认时有影响,还有的一些和非经常项目相关,影响也是一次性的。对这些影响要加以区分,正确计算动态市盈率中的增长率,得出合理的动态市盈率值。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分析上市公司的股价、投资风险、行业状况等等。

本文分析了市盈率的含义、分类和计算,指出动态市盈率相比其他市盈率更具科学性。但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初始阶段,要特别注意区别不同利润变化的可持续性,正确计算增长率i,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的动态市盈率值。否则,机械地计算动态市盈率,得出类似*St长控是巨大“价值洼地”的结论,将无益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价、投资风险的分析,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郎国鹏,汪卫芳,柴武斌.市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6(2).

2、赵天玺.解析市盈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2).

3、卢锐,魏明海.上市公司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2005(8).

4、刘勘.新会计法将影响市盈率[n].国际金融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