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59:16

家庭环境分析篇1

关键词:农村,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教育正受到广泛关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论文参考,农村。但是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农村家庭作为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应发挥出特定的教育优势。论文参考,农村。近年来,根据实际情况深入调查,发现农村教育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四多”现象

在当前,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开放以及城乡经济差距的拉大,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以下四种现象。论文参考,农村。

1、单亲家庭子女多。就从我校“特殊生”统计中发现,单亲家庭子女23人,占全校人数的10%,比例较高,根据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城区高于农村,这与城市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背景有关。

2、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例大,隔代监护子女多。

据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家庭学生比重较大。我校230多名学生中,有15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65%,并且农村比城市比例更大。

单亲或父母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易产生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缺乏热情和爱心,有叛逆心理;也有的性格内向,不太与人交往,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3、独生子女多。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农村大部分人观念转变,独生子女增多,也有的家庭子女多,仅有一个男孩,对他们,家长往往一味的溺爱骄纵,对其百依百顺,从小就养成任性、娇气、懒惰、胆小、自私、经不起挫折等弱点,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

4、不良的家庭环境多。

不良家庭环境主要有三类:一是风暴型家庭。这种家庭大多是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成员互不信任,互为仇敌,孩子成长在不安定的家庭环境中,再加上外界不良影响,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变态,从而形成暴躁、蛮横、粗野、冷酷、报复欲极强的攻击型人格,由仇视家庭变为仇视社会,最终毁灭自己的一生;二是专制型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往往以暴君形象出现,以家长自居,要求孩子惟命是从,对孩子专制、压服、滥施处罚。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自由民主气氛,个性和爱好全被扼杀。这样即使天资聪明也会一事无成;三是放任型家庭。这种家庭往往是父母一方外出,一方忙于家务劳动和种地,顾及不到教育和关心孩子,或是家庭成员有不良习惯(如麻将、酗酒等),对孩子不闻不问,使孩子成为“流浪者“,放任自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家庭教育出现真空现象

根据我的调查和了解,首先,由于农村许多家长问哈素质不高,有忙于劳动,所以对孩子关心很少,他们想让孩子学好,但无具体行动,对孩子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效应;其次大部分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甚至跟老师找麻烦;再次,一些孩子与父母缺少心灵沟通,缺乏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责任是提供孩子吃穿,学校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

4、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教育管理责任出现真空。论文参考,农村。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心态、或相互推诿、或灌输一些不正确思想和行为,离异后再婚,双方埋怨不该带来孩子,因而撒手不管,或将孩子交由隔代抚养,放弃直接监护人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对子女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或隔代抚养,或托管给亲戚,这样家庭教育名存实亡,未进到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也没有跟老师很好沟通,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孩子学习状况。论文参考,农村。学生在校时抓不住时机对孩子教育,造成真空现象;

5、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或上学路途远等原因,再加上近年来住宿生领取住宿补贴,一部分家长让孩子在学校周围的农户寄宿,家长只管生活状况,房东只顾收房费,不对学生进行管理,家长更无法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周了解一次,甚至一学期了解一次,家庭教育荡然无存,学校很难实行对他们全方位管理,造成学生管理的真空。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有所增加,也由于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等原因,单亲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子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任性、自私、冷漠的性格,缺乏同情心,叛逆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二是性格怪癖,不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三是无上进心,道德品德较差。四是学习成绩低下,作业普遍完成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论文参考,农村。五是由于家庭无称职监护人或无监护人,学校和家庭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日趋严重,直接影响成绩下降,产生流失或辍学现象。

四、家长素质的适应性。

在农村,家庭教育存在误区,阻碍着孩子的成长。

1.教育方法不正确、不科学、重抚养、轻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时间、轻效率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一些家长不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言行不一,重严教,轻身教,自身修养差,很难教育出好孩子;

2.家庭教育观念滞后。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都教不好,家长会有啥办法?有的家长甚至不懂家教,认为“树大自然直:,当时爹妈都没怎么管我,不也长这么大了,对家教放任自流;

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能从孩子的天资、年龄、学习基础、有无兴趣特长等实际出发,仅凭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致使孩子压力过大,父母对孩子实行“爱心摧残“,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有的家长从来不与学校联系,不参加家长会,不过问学生在校情况,当学生在校时,又抓不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造成真空教育失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中国教育中家庭因素对孩子成长影响的故事很多。孔子对儿子传授学习方法,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多次搬家,龚自珍从小受到外祖父段玉裁的影响,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这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仅对农村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做了粗解的分析,并向社会呼吁:教育在一线的教师及各位家长,对每一位孩子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爱,为化解不利因素出谋划策,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欲光饮露,茁壮成长吧!

家庭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月经初潮;年龄分布;家庭;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39.35R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30-02

众所周知,在青春期以前,生殖器官发育缓慢,处于幼稚状态;进入青春期后即迅速发育,女性出现月经来潮。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月经初潮的早晚与成年后许多疾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如乳腺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分析与月经初潮年龄有关的因素并进行有计划的干预,从而预防成年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了解月经初潮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完善教育方式和促进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某市在校女生月经初潮及家庭环境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无锡市7个区随机抽取普通中小学20所的小学四~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女生。筛选出月经已来潮的女生3202名。共发放问卷3202份,回收有效问卷3122份,有效率为97.5%。

1.2调查方法与内容在选择的样本学校,由校医负责,分发调查表并统一收回。调查表为自行设计的统一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次来月经的时间(具体到月),出生日期,自评父母关系,自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与父母见面时间,以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涉及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的部分内容。

1.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核准后,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相应录入程序,然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月经初潮情况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0+1.07)岁,初潮年龄最小为8.07岁,最大为15.50岁。12~13岁年龄段来潮人数最多,共计800人,占总人数的25.6%;14岁之前累计来潮率达62.4%。

2.2家庭环境情况的单因素分析对3122名已来潮女生家庭环境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均对月经初潮年龄有影响(p值均

2.3家庭环境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将3122名已潮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作为应变量,将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与父母见面时间,并加上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拟合的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31,p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3122名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为12.20岁,低于2005年全国体质报告中江苏省城市月经初潮平均年龄(12.52岁),可能与无锡市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关。

青春期性发育是连续、复杂的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着重从家庭环境因素方面进行了调查,单因素分析发现,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对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均有影响。其中父母关系不和、经济收入很高、父母文化程度高,则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明显提前。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经济支持都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证。父母关系不和甚至离异导致父母角色缺失,均不利于儿童发育成长,因此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发育提前,甚至性早熟。父母文化程度高,拥有相对强的经济实力,为后代提供充足的营养,在孩子成年前给予及时的性教育,所以保证了个体适时成熟,故相对低学历父母的女生初潮年龄提前,与adairt研究结果一致。但范江涛等调查指出,母亲学历高低与月经初潮年龄无关,可能遗传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家庭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家庭环境;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51-05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思维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语言发展是婴幼儿认知能力、个性与社会性、情绪情感形成的重要因素。0~3岁这一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婴幼儿在此阶段逐步完成从与成人的非语言交际向口语交际跨越式的转换,儿童1岁半左右开始说出第一批词语,随后便不断在生活中重复练习和积累素材。并开始为具备和提高读写能力作准备,为以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奠定基础。家庭不仅是婴幼儿的第一生长环境,而且是婴幼儿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是促进婴幼儿社会性、语言、个性等全面发展的平台。家庭环境对0~3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重要他人,其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会深刻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对于孩子语言发展的观念、态度,与孩子的交流甚至为孩子提供的媒介数量等,都可能引发他们迥异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本研究关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物质支持和心理氛围创设,探讨其对婴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的影响情况。为当前蓬勃发展的0~3岁婴幼儿家长指导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对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424个0~3岁婴幼儿家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0份。问卷包括亲子交流和亲子阅读两部分,分别考察家长对婴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注情况,了解该地区家长关于语言教育的理念及理念指导下创设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内容,并对部分家长进行深入访谈,以便分析其进行语言教育的动机。主要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一、婴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家庭环境现状

儿童的口头语言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习得和发展、在与成人的现实交流中练习、掌握的。问卷通过了解家长与婴幼儿的交流情况来了解其口头语言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范围涉及交流内容、交流方式、交流时机、交流时家长的态度、家长面对不同交流状况时的反应以及家长对于亲子沟通的认识等内容。

(一)家长能为婴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交流气氛

1 大部分家长在与0~3岁婴幼儿交流时语气平缓、表情温和。本调查中58.68%的家长一般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交流,27.11%的家长则用更为积极的高兴的、包容的语气进行亲子交流。父母的亲和不仅能让婴幼儿感觉到被接受,从而增进双方感情。而且能提高交流质量,延长交流时间。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谈话时所传递的信息只有7%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有38%是通过语调,55%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实现的,尤其是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Levine&adelman,m,1982)。因此,与0~3岁的婴幼儿交流时,家长一定要注意面部表情和语调。以提高交流质量。

2 孩子在表达中发生语法错误时。大多数家长能冷静对待,能等待孩子把话说完后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不会作出过激或忽视的反应。家长更关注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和质量,较少关注孩子语言表达的语法结构、词汇使用正确与否(见图1)。这样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理解,又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积极的环境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交流方式,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3 当孩子缠着自己提出无理要求时,有55.26%的家长表示会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要求是无理的。35%的家长则会出于宠爱或是不想听到孩子的吵闹而妥协,最终满足孩子的要求,这说明过半数家长的教育观趋于理性。

(二)家长基本能够时刻关注婴幼儿并对其作出积极回应

在与孩子交流时。70.26%的家长通常会注视孩子,并表露出感兴趣的神情。家长时刻关注孩子不仅有助于理解孩子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用语言表达愿望的积极性。23.42%的家长则倾向于选择仅仅用“听”来回应孩子。这些家长表示,因为不明白孩子要表达的内容才选择仅仅倾听而不作出回应。研究表明,77.37%的家长表示当自己无法理解孩子的语言时会仔细聆听,并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根据当时情景作出判断。10.53%的家长能够在无法理解孩子的语言时耐心地多听并尝试理解。实在无法理解就放弃。这说明大多数家长能积极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慢慢琢磨、理解孩子的语言,即使一时无法理解,又不能给予恰当回应,也始终表现出对孩子关注,从而给孩子带来积极的体验。值得关注的是,仍有6.32%的家长对孩子的表达不予理会。我们知道,0~3岁的婴幼儿已经具备了观察人面部表情的能力,亲子沟通中家长的长期不理睬势必会给婴幼儿带来消极的情感体验,削弱其表达热情与表达意愿。古德曼曾指出,父母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并非真正地去“教”语言,他们其实是以回应的方式帮助孩子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可见,不予理会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亲子交流的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习、情感等三方面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内容大多围绕生理需求、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见图2)。0~3岁婴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更需要成人的照顾,所以家长询问婴幼儿的生活需要是必要且合理的,关注并确保婴幼儿身体健康是成人最重要的任务。另外。0~3岁是婴幼儿感知外界事物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家长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知识,引导其感知周围新鲜事物,一定程度上说明家长有早期教,育的意识。研究还表明,家长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家长与孩子间有关情感体验的交流可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帮助,进而调节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并让其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从而使孩子产生积极的与家长交流的主观愿望,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四)交流媒介以游戏为主,忽视利用电子媒介

游戏作为婴幼儿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选择在游戏时开展亲子交流。这说明家长能意识到在游戏中可以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家长参与游戏,和孩子平等交流,不仅对孩子言语

交流的胆量、规范等产生影响,同时也可增进亲子感情,为教育夯实良好的情感基础。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更好地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孩子,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激发孩子的交流兴趣,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除了在游戏时进行交流,家长还常倾向于在看图画书时或睡觉前与孩子交流(见图3)。

国外有研究表明,大部分0~3岁婴幼儿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长达1~2小时(weber&Singer,2004)。观看电视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但本调查发现,只有27.54%的家长在孩子提出有关动画片的问题时总是或经常耐心回答,而其他家长则以不懂故事情节或太忙为理由敷衍孩子。在孩子看完动画片后。只有32.23%的家长总是或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讲述故事。可见,只有约三成的家长能够利用电视这一媒介引导婴幼儿发展口头语言。

二、婴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家庭环境现状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两个平行的语言系统。婴幼儿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已经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并逐步尝试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他们学习读和写的能力并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而是一个在生活中持续积累而萌发展现的过程。家长在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方面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责。本研究所指的书面语言是指读写萌发(emergentliteracy),所考察的家庭环境是指能促进孩子早期读写能力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准备环境。

图画书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特点使其成为0~3岁婴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首选。周兢(2007)对家庭亲子共读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充满阅读信息的环境,让孩子有足够多的机会接触书面语言信息;二是注意给孩子购买有趣且有益的图画书和其他阅读材料,让孩子不断地被新图吸引,产生积极的阅读兴趣;三是和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并且建立良好的阅读常规;四是在阅读过程中给孩子以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逐渐学会阅读图书内容。本研究通过考察这四方面内容。来分析家庭中为婴幼儿书面语言发展所创设的环境。主要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一)家长对早期阅读的理解比较狭隘。偏重知识获得

对于早期阅读的界定。家长的理解比较单一。52.9%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由家长念给孩子听,只有24.2%的家长认为早期阅读是学习一切与书面语言相关的内容。约20%的家长甚至把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教孩子认字或写字。没有认识到早期阅读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对孩子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研究结果与唐凤玲(2003)的有关家长对早期阅读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比较充分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这个差异也许是由地区差异或问卷本身导致的。

家长对婴幼儿看图画书的观念表明其重视知识获取和汉字学习。41.4%的家长希望通过看图画书让孩子增长知识并学会汉字。48.5%的家长认为看图画书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家长则认为婴幼儿看图画书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可言。研究表明,大部分家长开始认识到早期阅读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作用。但是对于价值的把握仍有偏差。这一研究结果与徐雪珍等人(2005)得出的家长过分强调“将阅读活动作为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这一研究结果一致。

(二)家长为婴幼儿提供的图画书较少且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但能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近半数的婴幼儿是在7~12个月时开始接触第一本图画书的,20.5%的婴幼儿则在4~7个月就开始接触图画书。但是孩子的图书拥有量在5本以下的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34%,拥有5~15本的占42%,拥有25本以上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4%。而在为孩子购买图书的频率方面,76%的父母表示为孩子买书并没有固定时间,一般都是“碰到就买”。可见,大部分家长为孩子提供的图画书数量较少,而且没有计划性和目标性。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图画书对婴幼儿书面语言发展的价值。

不过,家长在为婴幼儿提供图画书方面有较科学的标准。52%的家长在选择图画书时,以内容浅显易懂、孩子能够理解为标准。20%的家长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或由喜爱的动画片改编的图画书,18%的家长选择标准是“图画书里包含丰富的知识”。大多数家长能够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和爱好来选择图画书,初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的需求。访谈还了解到部分家长不选择与动画片有关的图画书的原因:他们认为有些动画片过于暴力。不适宜孩子看。这反映出不少家长已经能够考虑到动画片对孩子发展的负面作用。

(三)家长对图画书的使用率不高,较少参与和指导

家长利用图画书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较少。52%的家长表示空闲的时候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般是一周2~3次;约20%的家长一个月陪孩子看书1~2次。或者根本没有和孩子一起看书,只是让孩子自己乱翻;仅有15%的家长几乎天天陪孩子一起看书,而每次看书的时间大多为15分钟左右。缺少时间必然会影响早期阅读的质量。

我们知道。早期阅读是孩子与成人互动的过程。但是只有52%的家长会在陪孩子一起看书时边看边讲解故事。其余家长会自己看书,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家长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讲故事。这是对阅读特有价值的忽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的早期阅读观念不成熟。近22%的家长或者把书当作玩具给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看书。我们知道,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早期阅读是亲子阅读,即先让他们通过画面初步感知具体的事物。借助成人的讲述印证画面的内容,进而慢慢了解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而研究中反映出来的家长的做法显然还没有充分发挥图画书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

(四)家长对阅读活动价值的挖掘不够,缺乏语言教育意识

开展婴幼儿的早期阅读要关注对婴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阅读中增进亲子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研究表明,家长普遍缺乏对这些早期阅读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比如:43%的家长会在看完图画书后,自己把书放到固定位置,26%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收拾图画书。我们知道,看完书后把书放回原处是需要帮助孩子养成的阅读习惯,许多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对此,访谈中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还太小,以后再培养不迟。此外,阅读的44%的家长是抱着孩子一起看书的。其余家长与孩子平行坐或者随便坐。研究发现,坐姿随意会减少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机会,有些姿势还不利于孩子和家长同时看书,以至于影响阅读。

三、思考

本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所在的家庭语言教育环境存在以下特点。

1 口头语言环境明显优于书面语言环境。

2 重视孩子的知识学习,关注孩子的情绪满足。家长重视孩子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生活常识,不论是与孩子交谈的内容还是对于早。期阅读价值的认识,都反映出家长重视智力开发,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追求交流和阅读的外现效果。但是研究同时表明,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开始受到家长的重视。家长在孩子说话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关注的神情、适时的回应都表明家长对其的尊重和关注。家长教养婴幼儿正在向“以情为主,以亲为先,满足婴幼儿成长需求”的方向发展。

3 虽有部分家长的语言教育观念正确,但整体上观念陈旧。家长缺少系统的早期语言教育理论支持。这一方面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育儿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有关。

家庭环境分析篇4

【关键词】精神卫生;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B8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12-02

CorrelationanalysisoftheprimaryandmiddleSchoolStudents'mentalHealthandFamilyenvironment/CHenDing-wan*,HeFan,LiUBi-yao.*DepartmentofpublicHealth,ZhejiangmedicalCollege,Hangzhou(3100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rimaryandmiddleschoolstudents'mentalhealthandfamilyenvironment,andtoprovideevidencefordecreasingtheincidenceofmentalproblems.methodsatotalof1070primaryschool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werequestionnairedwithSCL-90andFamilyenvironmentScale(FeS).Canonicalcorrelationanalysiswasusedto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actorsofSCL-90andFeS.ResultseachfactorofSCL-90wasnegativelyrelativetocohensionandorganization,andpositivelyrelativetoconflict.positivecorrelationswerefoundbetweenhostilityandparanoidideationwithintellectual-culturalorientationandactive-recreationalorientation,andnegativecorrelationswerefoundbetweenphobicanxietyandexpressiveness.Conclusiontheprimaryandmiddleschoolstudents'mentalhealthisrelativetodifferentfamilyenvironment.Familyrelationshipimprovementcanimprovestudents'mentalhealth.

【Keywords】mentalhealth;Familycharacteristics;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众多因素中,家庭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1-2]。为揭示家庭环境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寻求合理有效的家庭干预策略,降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笔者使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某市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以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个班级,共计21个班级1070名学生。其中小学生455人,初中生306人,高中生309人;男生515人,女生555人。

1.2方法家庭环境特征的评定使用家庭环境量表(FamilyenvironmentScale,FeS),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3]。该量表含有10个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该问卷的中文版(简称FeS-CV)由费立鹏等人经过3次修订,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评定心理健康水平最常用的量表之一,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5]。

1.3统计分析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SaS9.13统计软件完成。

2结果

2.1SCL-90量表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典型相关分析见表1。对SCL-90量表的各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共可得到9对典型变量,其中前3组典型变量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87,0.3252和0.2024。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这3组典型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86.58%。

2.2各因子与前3个典型变量的标准化典型系数及相关系数由表2,3可知,代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变量V1反映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家庭环境特征的典型变量w1则反映了亲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3个方面。同理,V2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敌对和偏执,w2反映了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娱乐性;V3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恐怖心理,w3反映了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其中V1和w1,V2和w2,V3和w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325和0.202。

3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表达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因此家庭环境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会阻碍和扭曲个体的正常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等都会增加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又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很多的问题,反过来影响家庭环境的健康状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在3组典型变量中,以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最高,而且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3个因子与SCL-90的10个因子均有密切相关,其中矛盾性得分与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对于家庭干预应从亲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3个家庭环境特征入手,以此作为干预的重点。亲密度反映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帮助、支持的程度,矛盾性反映家庭成员间公开表示愤怒或矛盾的程度,组织性反映家庭成员安排家庭活动或承担家庭责任中有无明确规定的程度。这几个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情况,包括紧密程度和相互支持的程度。社会支持对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个体的社会支持多数来源于家庭。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差异,中小学生与父母对不同行为的认同程度截然不同,思想观念也格格不入,造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甚至引起矛盾的激化和冲突。因此,这类家庭的中小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就相对较少,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所以,干预策略应该以改善家庭关系,尤其是中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以减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78-450.

[2]陈虹,姜吉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5-156.

[3]ReYJm,SinGHm,HUnGSF,etal.aglobalscaletomeasurethequalityofthefamilyenvironment.archGenpsychiatry,1997,54(9):817-822.

[4]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家庭环境分析篇5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在农村,绝大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只顾忙农活,甚至有时还要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负责任地交给学校。

        2.家庭结构不完整。现在社会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带来无形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特别是单亲家庭甚至让孩子成了无人管的孤儿。这样的家庭环境如何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背着这样的心理压力去学习,又怎么能学得好?

        3.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勤奋了,就会取得好成绩,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是学习不努力、不勤奋,而根本不去考虑怎么让孩子巧学,带着兴趣去学。现在不少家长给孩子列下成长计划,今天逼孩子参加钢琴培训班,明天又替孩子报名学书法……想当然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对小孩缺少最起码的尊重。孩子对家长的安排不感兴趣,即使家长再用心良苦,孩子也是学不好的,反而让他们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

        4.家长不当的言行举止。我们说学生都有“向师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长作为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他们的言行更会影响到学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困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很多是从家长那里“传染”过来的,抽烟、喝酒、…… 有的家长则过分溺爱,从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使孩子形成了怕吃苦的习惯,毅志力不强,学习上一碰到困难就习惯性的退缩,久而久之,就成了“学困生”。

        具体表现方面:

        1.很多家长以学习成绩为主,影响学生健康发展

        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或可有可无的。追求考试分数的家庭教育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坠入家长自设的分数圈套,从而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现实社会中惟分数至上的家庭教育的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痛心不已。

        2.在溺爱的家庭中,学生失去养成教育

        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父母对待孩子百依百顺,不打折扣。 

由于家长娇宠子女,要求不严,放松教育,甚至纵容放任,用溺爱代替教育,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的习惯、蛮横放肆的性格,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学习上也决定不会是刻苦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

        3.在“放任”的家庭中,学生难以成才

        对孩子行为的对与错一概不管不问,对其学习努力与否也不关心,任其所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知识层次较低家庭。孩子表现为对事物无是非观念,对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好坏也随其自然,这种家庭环境也很难使孩子成为德和兼备的有用人才。

        4.在“控制”的家庭中,学生畸型发展

        采取这种教育方法的父母认为,子女的一切有关问题应该由他们处理。其管理方式和态度过分严格,甚而专断独裁,过多地干预子女的行为,无视引导、劝解、说服的作用。尤其对子女成绩期望过高,以至揠苗助长,采取打骂恐吓等手段。其后果只会使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落空或者适得其反。

       二、家庭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1.和睦友爱型家庭

        处在这种家庭中的学生倍受家庭的爱护,可以从每个成员身上获取支持和力量,家庭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安静可靠的环境,他们本人也会有一种蓬勃进取的力量,其学习成绩自然也会优良踏实。

        2.平衡协调型家庭

        这类家庭表现为和平稳定,虽然也有矛盾和争执,但能很快缓和平静。之所以出现矛盾和争执,或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或是因为夫妻间性格的差异,或是因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同而发生矛盾。但大家的向心力依然起主导作用。在这种家庭中的学生也是幸运的,他们能在不断调节的和谐有趣的家庭中读书学习,身心发展也是健康愉快的。

        3.平衡家庭

        这是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但尚可维持的家庭类型。表现为夫妻间常有矛盾,父母子女间也常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和,或者还有其他原因。家庭气氛有时缓和平静,有时风雷大作,情感气氛呈不平衡状态。使得每个成员既有对家庭爱护向往的一面,也有厌烦和压抑的情绪存在。这类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有明显缺陷,不是偏激专制,就是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是理想的环境。

        4.修养型

家庭环境分析篇6

关键词:初职生家庭环境自我意识

1.引言

patten[1]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由于父母在儿童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被认为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和谐稳定的家庭,对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意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初职校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这类被试样本的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以及前者对后者影响的研究尚未涉及。查阅文献表明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建设和心理上。国内外研究有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品行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2,3],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影响的研究[4];其他各类儿童的家庭环境的研究等[5―9]。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共同对人产生教育作用。由于初职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家庭教育成为特殊教育有力的干预途径,因此很有必要对初职校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这类被试样本的家庭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海市初职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家庭环境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探索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初职校学生,为提高初职校学生的行为和社会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初职校学生的家长创建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进程。同时,本研究也为我国初职校学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意识的研究积累了资料。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被试取自上海市三所初职校,参加测验的有效数据是134人,学生平均年龄为16.02岁,其中男生88人,女生46人。

2.2测量工具

选用苏林雁等(1974)修订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10]和费立鹏等(1991)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版》[11]。

2.3研究步骤

对上海市初职校的学生、家长进行团体测验,统一指导语。回收量表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

3.1.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与智力正常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1。由于本研究没有做智力正常学生的自我意识测验,因此在评价初职生自我意识时,查阅文献本着相匹配的原则,我参照了洪珊珊等[6]研究中的对照组的自我意识量表分,与之相比,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对照组的差异如下[12]。

表1初职校学生与智力正常学生自我意识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注:*p<.05,**p<.01,***p<.001以下同。

表1的结果说明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智力和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方面与对照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焦虑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1.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性别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初职校男、女学生自我意识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表2的结果说明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

3.2初职校学生家庭环境

由于该量表目前尚没有标准的全国常模,在评价初职生家庭环境时,我参照了原作者[10]的常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与常模的家庭环境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初职校学生与常模的家庭环境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表3的结果说明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组织性得分与常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道德宗教、控制性得分上与常模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

3.3家庭环境与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

3.3.1不同自我意识下的初职生家庭环境的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自我意识下的初职生家庭环境的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不同自我意识状态时对家庭环境的评价(x±S)

根据中国常模的评分标准,本文以pHSS总分低于等于第30百分位(总量表粗分小于等于51分)判断为低自我意识水平,得分高于(总量表粗分高于51分)判断为高自我意识水平,其中自我意识低的学生共57人,占42.5%。

表4的结果说明自我意识高的初职生其家庭环境中的道德宗教因子得分显著低于自我意识低的学生。

3.3.2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对初职生自我意识各维度得分与家庭环境得分分别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r值,n=134)

表5的结果说明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自我意识的智力和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有显著相关。自我意识的焦虑和合群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意识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与道德宗教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

3.4对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家庭环境因素的回归分析

将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素分别作为因变量,而把家庭环境各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6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表6的结果说明情感表达是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总分、智力与学校、焦虑、合群等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因素。另外,分别有独立性对初职校学生的智力与学校、道德宗教对初职生的幸福与满足这两个自我意识水平存在着显著影响。

4.讨论

4.1初职生的自我意识

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智力和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方面与对照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焦虑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研究显示,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低,表现为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缺少人际交流。相比之下,幸福感与满足感较低,对自己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均持消极评价。由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他们在校表现一般,较为孤僻,缺乏朋友,缺乏自信,将来难以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于初职校学生应该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缓解其焦虑症状,提高其自我意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初职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职业对初职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因为初职生所处的家庭经济状况多处于月收入的1、2水平(即1000元以下,1000―3000元),而家长职业以服务行业、待业为多,成长的环境没有很大差异,所以分析没有显著影响。

4.2初职生的家庭环境

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控制性得分与常模有显著性的差异。数据表明,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水平显著低于常模的水平,而在控制性方面要显著高于常模的水平。这主要考虑到某些初职生的家长自身亦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道德意识和组织性水平也相对较低,而鉴于初职生智力、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其自控的能力较常态弱些,家长对于他们的管理和控制程度相对要高些,因此在初职生家庭环境的控制性得分方面要比常模高很多。

4.3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我意识高的初职生其家庭环境中的道德宗教因子得分显著低于自我意识低的学生。由于初职生本身的特点,有些家庭对于孩子在伦理和价值判断要求会降低,这对于初职生来说降低的标准更容易实现,有利于初职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而有些家长可能没有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没有放松在伦理和价值上的要求,因此可能会对初职生造成压力,使其很难达到标准,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自我意识的智力和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有显著相关。自我意识的焦虑和合群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意识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与道德宗教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初职生的自我意识与其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这个因子关系更密切,进入回归方程中影响初职生自我意识的变量几乎都是情感表达,而独立性对初职生智力与学校有影响。我认为,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和独立性对自我意识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鼓励,孩子既可以独立表达情感又可以充满自尊和自信,这些都有利于初职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初职生有良好的情感表达有利于他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他的情绪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而家庭对独立性的重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前面分析类似,道德要求程度与自我意识中的幸福与满足因子负相关,家庭对初职生的道德要求程度越高,他们就越难达到目标,因此幸福与满足感下降。

参考文献:

[1]pattenCa,GillinJC,FarkasaJ,eta1.Depressivesymptomsincaliforniaadolescents:familystructureandparentalsupport.adolesHealth,1997,(4):271-278.

[2]ReyJm,walterG,plappJm.eta1.Familyenvironmentin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oppositionaldefiantandconductdisorders.austnZJpsychiatry,2000,34(3):453.

[3]施意,林英明,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情况的初步研究.四川精神卫生,1998,11(4):245-247.

[4]杜亚松,童静娴,王运调等.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8-150.

[5]FormosoD,Gonzolesna,aikenLS.Familyconflictandchildren’sinternalizingandexternalizingbehavior:predictivefactors.amJCommunitypsychol,2000,28(2):175.

[6]洪珊珊,金华,贾佳等.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37-238.

[7]沈鉴清,吴惠娟,陈红卫.儿童攻击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44-745.

[8]王瑜,王玉玮,王贵菊等.家庭环境与学习障碍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41-444.

[9]张静,石淑华,胡美荣等.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10]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07.

家庭环境分析篇7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武汉市的调查数据,采用系统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小学抽取五、六年级152名学生,中学抽取七、八年级465名学生,其中,男生351名,女生266名,总计617名学生。从收集的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问卷由儿童父亲填写的51.3%由儿童母亲填写的占47.6%,其他的占1.1%其中,上过小学占10.7%,上过初中占52%,上过高中或中专占27.3%,大专7.3%,大学本科及以上占2.6%,未上学占0.2%。

二、变量说明

1.家庭教育投入的定义及操作化

家庭教育投入是指是指父母为孩子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教育资源、活动、机会,如学习资源、直接的教育活动、扩展性的学习机会。国内研究者在描述现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的现状及问题时,按照教育投入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投入划分为经济投入和时间投入,分别代表父母为孩子教育花费的金钱和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时间。刘秀丽(2012)认为经济投入可能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时间投入则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将结合儿童问卷和家长问卷,结合以往的研究,将家庭教育投入分为家庭教育物质、人力投入来分析。具体计算方法是:先对每个问题、每个选项进行赋值(介于0和1之问),然后将各问题得分相加,即为各个维度上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教育物质投入越多,人力投入越大。

2.儿童学业表现的概念及操作化

翟冉(2009)将儿童学业表现分为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与家庭期望所形成的权力关系对学生学业表现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将借用这一维度划分,将学业表现分为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的重要性、对待知识的兴趣)、学习行为(课堂上的表现、课后阅读、作业完成)、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具体计算方法是:先对每个问题、每个选项进行赋值(介于0和1之问),然后将各问题得分相加,即为各个维度上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习动机越明确,学习行为越良好,学习结果越好。

三、研究结果

1.儿童学业表现的特点分析

学业表现各维度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夫妻关系、学校环境的差异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儿童学业表现的三个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存在不同的差异。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在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学习结果在年级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结果高于非独生子女。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小学时期的儿童显著高于初中时期的儿童。学习行为在夫妻关系上有显著性差异,夫妻关系融洽的显著高于夫妻关系冲突的。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在学校环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学校环境好的儿童学业表现显著高于学校环境差的儿童。

2.家庭教育投入和儿童学业表现关系分析

表格2家庭教育投入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第一层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习环境对儿童学业表现产生影响。在学习动机模型中,F值为12.48,达到及显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学校环境与其显著,夫妻关系不显著。在学习行为模型中,F值为29.16,达到极显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都与其显著。在学习结果模型中,F值为14.26,达到极显著,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都与其显著。具体表现在,在学习动机上,女生、年级越小、学校环境越好,儿童学习动机越明确。在学习行为上,性别、年级、学校环境与其显著,具体来说,女生、年级越小、夫妻关系越好,儿童学习行为越好。在学习结果上,性别、独生子女、年级、学校环境与其极为显著,表现在,性别、非独生子女,年级越小,学校环境越好,儿童取得学习结果越好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层在控制了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夫妻关系、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之后发现,家庭教育投入各个维度对儿童学业表现三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学习行为模型中,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来看,F值29.36,达到及其显著,具体而言,儿童家庭教育物质越多,人力投入越大,其学习行为就越好。

四、讨论与总结

1.儿童学业表现的表现在男女性别、儿童所处的学习阶段、学校环境三个方面呈现显著性差异

具体表现在:女生的学业表现相对于男生较好,无论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儿童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儿童学业表现相对较好,儿童的学习学习并未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学业表现有所改善。儿童所处的学校环境较好,儿童学业表现就较好,原因在于学校环境为儿童学业表现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条件。

2.尽管儿童个人、家庭夫妻关系、学校环境对儿童学业表现有预测作用

家庭环境分析篇8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家庭;智能;数据分析

0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渐升温,但是近些年来由于装修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亚健康人群的数量逐年增多,许多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大,增大了政府公共卫生开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监测,时刻提醒和纠正人们生活中的陋习,可以减少患病的概率。在这种模式下,家庭成员的生理参数及居住环境的数据可以连续的采集并传输到云中心进行储存,可以有效地的预防疾病,如果患病也可以作为医生治疗的参考依据,能有效地减少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开支。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海量家庭数据的分析、挖掘使数据发挥前所未有的价值。未来智慧家庭是数据深度分析的时代。

1总体设计架构

1.1系统总体设计

整个智慧家庭系统根据功能可以划分为两层:云管理中心层和家庭数据采集传输层。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1.1云管理中心层

该层负责对数据进分析和挖掘,并给出健康状况评价、环境数据分析报告和用户数据报表生成等功能,并且提供客户的远程查询服务,并提供智能分析模型方案。

1.1.2家庭数据采集传输层

采集传输层主要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由智能网关、家庭环境监测节点和人体生理参数监测设备组成。其中智能网关主要是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云管理中心层,并与用户互动;家庭环境监测节点采集室内温湿度、光照和粉尘等环境信息;人体生理参数监测设备主要完成心率等人体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设备大部分是移动设备,可以随时移动位置。

2未来智慧家庭

智慧家庭系统不但满足基本的监测系统功能,还是真正的智慧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室内监测系统都基本成熟,但只是提供一些数据监测和简单的分析,智能性较差,缺乏对数据内部的联系和特征进行分析,无法综合所有的信息给出人体的状态和反馈意见,更别提大数据分析与未来智慧家庭。未来智慧家庭主要包括基本监测系统、智能简报、智能提醒、智能分析与人工智能。

2.1监测系统

温湿度监测。监测家庭的各个房间的温度,湿度,水侵等,主要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水侵传感器等组成。当烟雾传感器报警则家里可能出现火灾,水侵传感器报警说明家里出现漏水情况。还可以监测室外天气变化情况。

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是监测室内的甲醛、一氧化碳、pm2.5等指标。用于实时监控家庭环境,当然也可以监测室外环境。

人体基本情况监测。主要是穿戴设备,包括手环、外贴配件等,主要功能时间监测人体体温、脉搏、血压等,通过他们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人体活动情况,比如老人在家跌倒,可以立即判断预警。

2.2智能简报

可以设定中央机器人每天给你智慧家庭简报。简报内容如下:

天气情况。今天天气情况比如室外空气质量、风向、温湿度、光照情况等。室内情况。室内温度、空气质量等情况。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家庭成员身体基本参数是否正常。简报简洁明了,对整个家庭信息进行汇总说明。

2.3智能提醒

可以设置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提醒设置,提高生活质量。提醒功能内容如下:

2.3.1商品过期提醒

通过对进入家门的商品,进行二维码等扫描或者识别,记录查看买的商品的生产日期,当商品快过期了,进行温馨提醒功能,防止用户吃到不新鲜的食品及浪费食品,勤俭持家之道。

2.3.2智能家居提醒功能

现在智能家用电器都可以通过接口或者远程进行数据采集,能获取智能家居的设备参数,并根据阀值进行提醒。比如:当某些智能电气长时间没有关闭,提醒用户需要关闭;当空气净化器开的时间过长,房间里空气质量很好,则提醒可以关闭。

2.3.3计划提醒

如家里需要定时吃药、节日提醒、计划安排等定时提醒计划。

2.4智能分析

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和挖掘数据。智慧家庭大数据分析使智慧家庭真正落地,使居家生活提高更高档次。通过智能分析可以把许多专家搬回家。

2.4.1花草专家

通过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数据采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湿度和光照数据的结合,可以知道家里的花草等有多少天没有浇水了,需不需要移到阳光更充足的地方等等。

2.4.2环境治理师

通过对室内、室外环境数据(如甲醛、一氧化碳、pm2.5等)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分析出什么季节家具等对室内环境影响较大,哪个房间甲醛的释放量比较多,哪些房间应该加强通风,进而给出空气净化和通风方案。

2.4.3健康护理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数据进行收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家庭成员进行就医,提供基础人体体征数据,使医生快速的对病人进行病理诊断,得出全面的身体治疗方案。

智能分析拉近数据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使数据更好的为用户服务。智能分析架起数据与用户沟通的桥梁。

2.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智慧家庭如虎添翼,使用户体验度更好,更融入生活。通过对家庭海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并通过相应的模型计算,得出最有效方案供用户选用,通过选用相应的方案对室内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达到低碳节能、安全环保。

2.5.1空气质量大师

对环境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最优空气调整方案,根据室内有无人员及空气中甲醛、一氧化碳和pm2.5等进行分析,控制空气净化器的开停、开停时长多少比较合适,让室内环境更适宜家庭成员居住。

2.5.2居家好帮手

系统对整个家庭情况进行智能分析,可以分析出主人有很多天没有进行地面清洁了,扫地机器人可以出动进行地面清洁。当花草很多天没有浇水了,智慧系统自动为花草浇水,这样可以解决家里人员外出等原因,没有时间照料花草,避免使花草枯萎。

人工智能主要是通过大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将这些数据输入各个模型,通过各模型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计时反馈给用户,使用户能得到更好的家庭生活体验。

3发展前景

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慧家庭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保障,现今在人体健康监测系统方面有重大的突破,生产出手环、穿戴设备等先进的设备。环境监测设备也非常成熟,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高效,智能家居设备也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智能网关的功能越来越先进,这些给智慧家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随着整体智能家居产业的不断成熟,市场也将不断扩大,智慧家庭逐渐壮大。《智能家居普及情况分析报告》中,到201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240亿美元。该预测指出,2016-2017年将是国内智能家居行业高速发展期的开始,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目前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所以未来智慧家庭将有市场前景,并且普及率将非常快。

【参考文献】

[1]杨业令.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家庭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陈东伟,吴延超,李伟杰,严伟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4(5).

[3]孔博.智慧家庭产业亟待打破“瓶颈”[J].中外企业文化,2012(3).

家庭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抑郁;人格;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1-032-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内涵。大学生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及择业等诸多心理困扰。有关研究表明,抑郁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感[1]。抑郁不但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相关联,而且是大学生休学、退学及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本研究旨在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根据专业特征将安徽省属高校分为理工、农学、西医、中医、师范及综合6层,在每层高校中各选1所院校为抽样学校;再在每所学校的一~四年级中,抽取约为该年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5%,共抽取4641名大学生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回有效答卷4178份,有效应答率为90.0%。其中男生2844名(68.1%)、女生1334名(31.9%),一~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1384名(33.1%)、1060名(25.4%)、1003名(24.0%)、731名(17.5%)。

1.2方法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因素等。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出生地、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等;抑郁症状评定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共20项,以总分≥20为有抑郁心理症状;人格特征采用艾森克问卷(epQ)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有内外向因子(e)、情绪稳定性(n)、敌意因子(p)、测验掩饰性倾向(L)4项;家庭环境因素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内容共90项,包括亲密度、矛盾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10个因子。

1.3研究方法与质量控制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答卷。调查结束后,从调查问卷中抽取20个主要项目,选取某医科大学的43名学生,于调查后的第5天进行第2次测评,结果显示,总一致率为95.4%。

1.4统计分析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输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性别、年级及专业比较表1显示,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1.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1);不同年级学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p<0.01),其中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年级(χ2=281.03,p<0.01),其他各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48);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1),其中师范类院校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学校(χ2=193.39,p<0.01),西医类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其他学校(χ2=333.03,p<0.01),中医、综合、理工和农学类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74)。

2.2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有抑郁症状学生的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学生,见表2。

2.3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CeS-D评分在20分及以上者赋值为1,低于20分者为0),以家庭环境量表中的10个因子(以因子分大于均数赋值为0,因子分小于均数赋值为1)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独立性因子外,其他9个因素均与抑郁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其中娱乐性因子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最为密切(oR=2.46)。见表3。

2.4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4。

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一般情况、人格特征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为自变量,采用BackwardLR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0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方程。

3讨论

3.1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低于安徽省中学生(22.8%)[5]和广东省大学生(44.2%)[1],高于阿曼大学生(17.0%)[6]。本研究表明,女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与张洪波等[5]研究结果一致。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以二年级学生和来源于农村学生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逐渐提高有关,提示该人群应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西医类最低(14.1%),师范类最高(28.2%),这与韩柏等[7]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大学生抑郁症状可能与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知识有关。

3.2人格特征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相关研究[8]表明,自我评价低、性格偏内向及具有敌意倾向的青少年较易产生孤僻、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以及抑郁症状。本研究显示,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因此,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降低人格中的内向、敌意及情绪不稳定倾向,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家庭环境对个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并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Stephen等[9]研究认为,家庭冲突和破裂都会增加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本研究显示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的大学生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增加。因此,应重视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在目前的教育形式和日益竞争激烈的择业形势下,改变家长对子女的不良教养方式尤显重要;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供可获得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减少和缓解抑郁症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参考文献

[1]傅晓荟,李丽萍.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2-45.

[2]张洪波,张蕊,陶芳标,等.大学生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校医,2000,14(2):99-100.

[3]FRanCeSL,GReGoRYn.estimatingtheeconomicBurdenofDepression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mJprevmed,2006,31(6):143-151.

[4]唐记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6-538.

[5]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6]aFiFim.positivehealthpracticesanddepressivesymptomsamonghighschooladolescentsinoman.SingaporemedJ,2006,47(11):960-966.

[7]韩柏,徐勇.山西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5-251.

[8]杜保国,李玉玺,杜小对.10~12岁儿童性格及抑郁状况调查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241-242.

家庭环境分析篇10

关键词:中职;班级环境;现状;优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53-02

问题提出

班级环境是由一群特定的师生所组成的团体中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除家庭之外的最重要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的现实环境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校适应及其社会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中考失利的中职生而言,由于以往过多的失败体验及缺乏成就感的学习经历,他们自我评价较低,自我效能感较差,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普遍困难,所以迫切渴望得到支持和帮助,良好的班级环境及教师、同学的支持对他们的学校适应和个人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就以往研究来看,对中职生群体班级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少量研究也仅限于描述层面,对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的构建十分欠缺。本研究拟对中职班级环境的现状及成因进行细致考察,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优化策略,以期为中职学校班级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及中职生更好的学业适应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研究方法

2009年10月,在宝鸡市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随机抽取450名学生,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做施测者在各班施测问卷。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50份,扣除有缺失值的问卷及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384份,其中,男生204人,女生180人,一年级学生195人,二年级学生189人,年龄16~19岁,平均17.21岁。

本研究采用江光荣编制的《我的班级》问卷,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纪律、竞争气氛和学习负担5个维度,共38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点计分,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研究结果

(一)中职班级环境的现状

如表1所示,对班级环境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发现,班级环境的师生关系维度得分最高,同学关系次之,秩序纪律、竞争气氛维度得分一般,学习负担维度得分最低。以班级环境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分别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家庭经济条件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维度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秩序纪律的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师生关系和竞争气氛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显著,postHoc事后检验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中职生师生关系和竞争气氛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中职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与“一般”及“较差”的中职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二)中职班级环境的类型

如表2所示,以班级环境的五个维度为聚类指标,综合考虑类内均方与类间均方之比以及各类别分数特点,发现三类别的聚类最为合理。类型Ⅰ——团结向上型(10.4%):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纪律和秩序也比较好,感知到的学习负担相对较重,而且有最高的竞争。类型Ⅱ——一般型(44.0%):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类型Ⅲ——问题型(45.6%):跟类型Ⅰ相反,其班级人际关系及秩序纪律均较差,竞争性较低,学生感知的学习负担也较少。从分布来看,问题型所占比例最大,团结向上型的比例最低。

讨论

(一)中职班级环境的特点

研究发现,中职生主观感知的班级环境表现为较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等程度的秩序纪律和竞争气氛及较低的学习负担。访谈结果与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在访谈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对学习持应付态度或者彻底放弃学习(这样也就没什么学习负担、学习竞争可言了)。同时,这些学生也往往会表现出班级纪律意识淡漠,对学校和班级各项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强,最终影响到整个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班级凝聚力,增强学生纪律意识。

研究发现,班级环境的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女生感知到的班级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明显好于男生,这可能与中职生源质量的性别差异及教师对男女生的反应方式及接纳程度不同有关。二年级学生的秩序纪律显著好于一年级。低收入家庭中职生感知到的师生关系较中收入家庭和谐良好,竞争气氛也较浓厚。师生关系维度的差异可能与教师对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学生的关注程度和接纳程度及学生对教师态度和行为的感知存在差异有关。竞争气氛的差异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学生的目标定向及未来规划有关。在所有维度上,高收入家庭学生与中、低收入家庭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中职生大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高收入家庭样本数目过小(仅19名)有关,所以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为低收入与中等收入家庭学生的差异。

以上结果提示我们,在班级环境的优化上,中职学校要重点加强对男生群体、一年级学生,中、高收入家庭学生的特别关注。

(二)中职班级环境类型与比例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