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0:17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2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诉求研究自媒体时代四川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研微博时代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必要性浅析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失范与重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式研究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思考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初探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育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浅析大学生网络时代消费报告浅论网络时代聋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index/0e/00/11/index.htm.

[3]吴惠丽.大学生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

[4]陈苗苗.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满足”动机与新媒介素养观[J].国际新闻界,2009(6).

[5]paul,elder,Linda.Criticalthinking:implicationofthestagetheory[J].JournalofDevelopmentaleducation,1997,20(3).

[6]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本德育;课程研究

一、研究背景

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4.85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例最高,达到29.9%,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因缺乏自制力而沉迷于网络,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还诱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从宏观上,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例如,日本就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纵观当前学校基于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道德素养培养的研究,我们发现对其讨论的居多,都是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但未实践。我们确立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和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机制。

二、概念界定

1.网络环境

(1)包括校园局域网、“班班通”、校讯通。(2)指德育工作网络,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德育教育连接。

2.校本德育课程

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实施德育。

三、研究目标

1.直接目标

构建与实施农村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2.间接目标

培养学生的网络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以网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纪教育,引导规范网上文明行为;为网络发展中的“中学生问题”寻求对策,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利用网络求知学习,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四、研究内容

(1)构建适合网络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校园“硬环境”。建立校园信息网络。在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学校本着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有重点、有目标地使校园网络德育资源达到优化整合。(2)构建网络德育资源库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3)建立家校互动的德育教育平台(例如校讯通),利用网络使德育教育走向家庭。(4)把握网络德育主阵地──编写德育教材,走实德育课堂。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文化资源。我们在构建网络德育校本课程中,将各学科课程与德育结合,特别是将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把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变量),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给被试者,让被试者回答。(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和吸纳国内外与此课题相关的最新成果。其余还有观察法、统计分析法等,在实际研究中将综合采用这些研究方法。

六、研究过程

1.硬件保障:创设课题研究的“地利”

(1)建设校园网站。为了搭建起家庭和学校沟通的平台,我校于2009年年底开始筹建校园网站。网站主页简捷大方,内含诸多功能,得到了同行特别是家长的肯定。(2)搭建“校讯通”平台。“校讯通”平台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套学生行为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实施对于我校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便于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是家长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在校的各项行为表现的一条重要、便捷的途径。

2.软件优化:创设课题研究的“人和”

(1)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就是我校在家校互动的软件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家庭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教育完美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才培养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直接的榜样,家长素质的高低、家长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程度、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孩子的一生。(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课题组组织协调下,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曹义霞老师在学校成立枞阳县首个“心语小屋”心理咨询室,并挂牌“营业”。心理咨询室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宗旨,主要针对中学生易出现的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习问题、与父母和师生的关系处理问题、临考心理状态的调整等问题,开展咨询服务。2013年4月,学校又花资10万元,建成标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更加规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心理,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3.人性管理:创设课题研究的“天时”

(1)经费支持。学校为课题研究设立了专项经费,这笔费用用于课题组教师培训、学习,同时用于课题的资料打印、整理、成果物化的研究经费,用于课题研究活动。通过申请,课题小组讨论后再决定去后勤处支付。(2)考核制度。学校的年度考核时,绩效工资与课题研究实效挂钩,同时,对课题研究实行与骨干教师考核加分,与年终考核挂钩,从物力上健全课题研究制度。

七、阶段性研究成果

1.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与教学的结合,注重围绕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两年来,我们围绕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培训。围绕各自研究的子课题,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从探究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不断地学习,从校园德育网站建设和维护的技术角度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并在这种复杂而系统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课题组成员董四清同志论文《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荣获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论文评选二等奖;课题组成员邹奋虎老师在2011年安徽省课堂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曹义霞老师的《浅谈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荣获安庆市心理健康学科论文评选一等奖,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2014年5月荣获安庆市中期研究成果评比三等奖;其相关报告也在安庆市研究报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另外,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2014年10月被省电教馆评为“2011-2013年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阶段性合格研究成果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研究型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着自我专业发展的梦想,使我们在学术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得到了双重的锤炼。

2.研究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课题组紧密结合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切实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坚持“活动育人、合力育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渗透教育,以创建文明校园为载体的熏陶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的养成教育,以德育资源为依托的实践教育,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师表教育,形成学校德育特色。两年来,课题组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全方位家校共享,构筑和谐德育环境。一是组织师生、家长学习有关“阳光绿色网络”的知识,并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绿色上网》倡议书。在校园内悬挂“倡导网络文明,构建和谐环境”绿色上网主题标语。二是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主题为“点击文明,绿色上网”的宣传教育。课堂渗透绿色上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课,引导学生阳光、绿色、健康、文明上网。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取得良好的德育实效。学校利用校园网,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校园动态,正面引导,积极宣传,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活动多方位教育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编写廉洁进校园、感恩等校本教材,共同走进德育课堂,进一步潜移默化学生思想,端正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谱写新时期网络中家校互动、家校共育的美好前景。

3.物化成果

(1)报告类:研究报告、工作报告。(2)论文集:教师德育论文集、学生心得体会集。(3)德育校本课程:编写《青春大讲堂》《为心灵导航》等校本教材。(4)课程资料:典型课例、教学设计、课件。

八、反思及今后设想

我们研究本课题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生活的不经意之中接受德育的熏陶,通过课题的研究把我们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操作中教师都刻意追求直观的教育效应,让我们觉得德育中还存在着许多说教的成分,德育无痕的目标离我们还很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觉得对学校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周二主题班会活动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开发。同时对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进行了一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德育社团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教育支点,在内容具备的前提下,我们对学生德育社团建设却止步不前,让我们缺少了课题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正在努力改变。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J].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4

一、引导研究生挖掘网络资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研究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随着我国近几年研究生的扩招,培养研究生的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完成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成为高校、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秘书关心的重要内容。

 

杜耀富和徐其超[2]认为研究生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是以研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导为主。研究生主体地位的创造性自主学习和主动钻研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然而,研究生自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如有的研究生将研究的问题长期局限于导师熟悉的领域,科研视野相对狭窄,缺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与欲望;或把自主学习当成独立自学、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把形式上的“独立”误认为是内容上的“自主”,只注重闭门读书,忽视与外界的广泛交流,造成信息捕寻途径单一,导致思维空间狭窄。[3]

 

随着计算机与互连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类型越来越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为研究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国际化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快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4]

 

现在网络资源、信息非常丰富,不可能所有的资源、信息都有用,都要去浏览,这就要求导师提供指导,使他们的行动有目的、有针对性。[5]如何引导研究生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已成为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秘书关注的焦点。

 

赵英会等[1]探索了网络资源如何应用于树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和营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学术环境。曲蓉[6]从掌握基本的文献数据库、使用搜索引擎、浏览常用的学术网站方面介绍了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研究生自主学习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也需得到导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远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及导学策略已被广泛研究。[7]-[11]

 

刘仁坤[7]从学习计划的制定、利用多媒体自学、合作学习三个环节探讨了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洪庆根等[8]构建了由学科或课程需要分析、学生群组特征分析、导学教师的确立、导学环境的创设、导学活动的设计和导学监控机制六部分组成的在线导学体系。王国清[9]分析了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并从目标引导、面授辅导、网络引导等方面介绍教师导学的若干策略。

 

笔者在分析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的特征基础上,借鉴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导学策略构建了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导学体系,并尝试根据研究生的需求类型对网络资源进行了分类,以供研究生导师、秘书及广大研究生参考。

 

二、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的特征分析

 

1.专业性强

 

不同院系的研究生秘书、辅导员可结合本院系的特点,搜集整理本专业相关网络资源向本院研究生推荐。导师也可根据自身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向研究生推荐专业性更强、更具针对性的网络资源,如与本实验室有合作或相关关系的国内外实验室网站以了解其研究动态,也可推荐具体的科研文献、相关学术会议的摘要,甚至幻灯片讲义,以便研究生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2.必要性强

 

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是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一个实验室以及一个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科研信息、技术方法日新月异。有些研究工作,如生物信息搜索甚至离开了专业数据库网站将无法完成。科研工作要求创新,要求与全世界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离开了网络将无法实现。

 

3.自主性高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课题需求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觉学习。不同研究生具有的知识结构不同,从事的课题也不同,应根据自身结构选择相应的网络资源学习。如需系统掌握某门课程可学习该课程的视频教程,如要获得某专业最前沿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可学习学术报告视频和阅读期刊文献。

 

4.可行性高

 

网络资源具有及时性、资源丰富和成本低等优点,只需一台电脑及能上网就行。目前我国大力提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和中国大学mooC等将逐步增加。网络资源的增加使我们聆听本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的报告、课程成为现实。

 

三、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导学体系

 

网络导学是基于网络教学环境下指导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一切教学活动。[10]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时,由于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往往使学生具有恐惧感、孤独感,充满盲目性,因此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并非是学习材料的堆砌,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导师或高校研究生工作者的适度引导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研究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知识的获得有赖于有效的导学体系。

 

1.分析学科或专业需求

 

学科或专业需求指研究生为完成相关专业的课题研究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已具备的学术水平之间的差距。徐上海和王峻梅[12]详细阐述了学习需求分析的内涵以及学习需求分析的必要性和方法。

 

分析学科或专业需求往往是以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起点,不同的研究生群体或个体,他们的研究状况及学术背景是不相同的,要分别进行专业需求分析。研究生在科研中需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知识及有关数据库与工具。

 

2.分析研究生个性特征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研究生自身的个性特征,促使必须实施个性化教育,让每个研究生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13]

 

每一位研究生的个性禀赋、学习风格和价值观都有所差异,导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术经历、知识结构以及个性特征来制订学习目标、计划。[14]

 

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过程,指引其正确的学习方向,并且学生可以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进度。在海量信息构成的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目标可以像航标一样,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9]

 

3.收集、整理专业网络资源

 

导师作为本专业学术带头人与教育专家,善于综观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全局,深谙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形成这一结构的学习途径。[3]

 

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高校研究生工作者或导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对专业需要和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把一些本专业经常用到的网站、资料根据其特点分类整理出来,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资源供研究生进行选择学习,以扩大其学习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其思路。

 

4.对研究生进行引导与帮助

 

在线学习过程中导学教师对在线学习者的“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疏导”,[8]也适用于对研究生的导学。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习惯。

 

导师应深入了解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书、做学问的基本功和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张承甫[15]对指导研究生自学进行了研究,要求学生从观其大略、取其精华、析其漏错、掘其疑难等4个方面做好自学笔记。导师还可通过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督促学生、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辅导、疏导,联络师生之间的感情。

 

5.开展合作学习

 

组织研究生阅读、汇报、讨论、交流科技文献,开展合作学习。现在的网络资源、科技文献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人关注的焦点也不尽相同。

 

如把相同专业的研究生组织起来,让每人报告自己阅读的新文献,辅以导师和同学的提问。一方面可使大家快速了解、跟进全世界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另一方面锻炼了报告者的交流表达能力。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让博士生报告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效果较好,因为博士生熟悉相关内容,讲起来得心应手。

 

四、研究生可利用的网络资源类型

 

笔者根据对研究生专业需求的分析,对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类,分为课程类、学科前沿类、论坛类和工具类四类资源。

 

以视频课程为特色的课程类资源为研究生提供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科技文献、专利、视频学术报告和实验室网站等学科前沿类资源可开拓研究生的科研思路。论坛类资源为研究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提高科研技能的有效途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工具类资源已成为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科研工具。当然,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相互之间有重叠、交叉,本文以农业相关生物类资源进行举例说明。

 

1.课程类资源

 

系统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目前先进的网络信息和现代通讯技术,可实时直播教师的视频、语音、课件、板书等,把讲课过程逼真地搬到网上,学员只要能上网就能加入课堂听课。打破了学校、地区甚至国家之间的界限,从而可使广大研究生能享受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系统地提高本专业甚至跨学科的专业知识。2.学科前沿类资源

 

科技文献和专利是最重要的学科前沿类资源。除此之外,本专业重要科学家或实验室的网站、专业知识网站、学术报告视频及科技项目报告等都可归为学科前沿类资源,为了解、跟踪本学科研究动态和前沿知识提供了捷径。

 

付晓英[16]整理了国内外著名的生物信息中心或研究机构的网址,但不同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有更专业的、更细化的网站需要导师推荐给研究生。

 

常用的科技文献数据库有Springerlink、wiley-Blackwell、CnKi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

 

五、结语

 

在线开放课程将会成为未来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促进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当前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共享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如有的在线课程及学术报告视频仅针对所在单位内部开放。

 

未来可参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鼓励将学术报告放在特定的网站上共享,以便让广大研究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学科前沿。

 

目前,微课、慕课正在蓬勃发展,未来也会成为研究生利用的网络资源之一。如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http://weike.enetedu.com/),将全部参赛的作品统一放在网上,已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且有用的网络资源,研究生可通过检索选择性地观看部分作品进行学习。在研究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导师及高校研究生工作者应发挥导向作用,使其少走弯路。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5

l近年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路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正在由一种时尚变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便捷的电脑、软件、互联网等科技产品,改变和更新着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的工具和方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群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更多的通过互联网表现为一对一式的定制化教学服务模式。新市场的诞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这对于教育机构、投资者、企业管理者都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l报告研究的样本为来自全国各地考入我院计划内本、专科学习的学生。这批新生入学一个多月,对刚刚结束的高考复习阶段体会深刻,比起各地在校的高中生,他们对高考复习辅导的方法及效果的认识都将更加趋于理性。

l本报告旨在通过问卷调研,更加深入的了解高考网络辅导市场及高考网络视频辅导市场的发展现状,把握其运行和发展规律,为目前所进行的网站市场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

ⅱ.研究方法

报告数据收集和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以及对相关运营商和渠道商及相关群体进行深入访谈和研究获得。调查数据将帮助网络教育产业有关管理者和投资者对网络教育消费者有清晰的把握。

(一)调研方法说明

依据统计学理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来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省市区位、院校层次、班级类型、命题方式、教材版本、辅导资料、复习过程、网络教育、搜索引擎、电子邮箱、即时通讯、上网频率、视频使用等方面。通过在来自全国13个省近1700多所重点与非重点高中院校的在校本、专科学生所在的系部班级中发放问卷,于2018年10月23日-10月28日期间由学生主动参与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共收到调查问卷超过3200份,经处理排除无效问卷,获得3099份样本。本次调查最小误差为+5%,置信度为95%。

(二)行业研究说明

行业研究部分主要采用行业深度访谈和桌面研究的方法:

l通过对行业专家、渠道进行深入访谈,对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进行了解,并获得相应市场等方面数据。

l桌面研究,对部分公开信息进行比较,参考问卷调查数据,最终获得行业规模的数据。

l获得一些公开信息的渠道:

政府数据与信息

相关的经济数据

行业公开信息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iii.报告正文

1.1高考信息调研过程分析

高考信息征询工作结束之后,将进入调研报告的撰写阶段,本阶段的首要工作是掌握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因此3099份有效问卷的统计过程将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既定调研目标,问卷统计工作需要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阶段进行。本次调研统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地区归类法,把3099份问卷按照省区进行分类。最终区分出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湖北、安徽、浙江、新疆、山西等13个省区的样本资料;

第二阶段,采用全面统计法,按照问题及答案的排列顺序,统计出所有省区、每个问题、每个答案样本的数量。近20位师生工作人员利用周末时间连续作战,最终统计出13个省区、3099份问卷的29个问题、121个选项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了各省区高中生在高三复习阶段的互联网使用率、视频使用率、复习阶段内容、复习资料类型、教材类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第三阶段,采用重点统计法,根据调研报告所需使用的个别数据资料,对问卷的个别问题进行重点统计。

1.2高考网络教育含义及原因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6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

⑴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究的目的和意义⑶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基本格式

书籍类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名称、立题编号、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

研究报告格式范文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网络网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4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已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天地又带来了新问题,它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内涵、方式和工作途径等提出了挑战。如何牢牢占领网络新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

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京《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2.53亿,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其中学生比例最大,占30%。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

(1)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集资源和知识库于一体的新媒体。作为知识库,互联网客观上促进着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媒体,其全球性、无界、平等、开放、交互、虚拟、及时、容量无限和共享等特点,令传统媒体无法媲美。

(2)它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工作必须服从和做好服务。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及影响,为宣传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3)它是反和平演变和争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信息内容和网络传播的不可控,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受教育者法制观念淡化,网上不道德行为日渐增多;网络社区的虚拟性与现实社会的反差还容易使一些网民对现实产生失望、误解,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它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5)它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主要阵地。互联网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两课”教学应充分重视并主动占领。如运用校园网络构建网络“两课”教学基地,将“两课”教学与网络思想教育紧密结合与无缝衔接,增设网络德育和法制等内容等,以丰富和延展“两课”教学内容和空间,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2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措施

(1)坚持网络思想政治导向,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坚持以党的指导思想为网络思想政治导向,加强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主流网站建设。建设和运用更多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想教育网站,抢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最大可能地让青年学生在网上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与时俱进地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3)加强服务性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寓教育于服务,增强凝聚力。开通大量服务性、免费或低资费网络资源,并通过这一渠道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生死观、恋爱管、家庭观和审美观等的正面宣传,在学生中逐步培养形成正确的政治、道德、伦理等的修养。

(4)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的“防火墙”建设。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手段。高校应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强化网络监管。

(5)加强网络心理学研究,增强网络心理引导和干预。加强网络心理学研究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网络心理引导与干预能力等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6)加强网络伦理学研究,构建有约束力的网络伦理道德氛围。在网络伦理研究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始终把握网络主体的道德性、网络行为动机的道德性和网络权利和义务的道德性特征,以激发道德需要作为实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伦理途径。

(7)加强网络法理研究,促进网络法制建设。由于网络所具有的特殊的技术性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法制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和盲区。加强网络法理研究和促进网络发展建设,成为网络发展的迫切要求。

(8)加强网络新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目前中国2.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已经达到7305万人,占全部网民数的28.9%。2008年上半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增长了2265万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有相当大的一个群体是学生网民,占总体手机网民的39.7%。

(9)加强以校园网络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文明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校园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将网络文化融入校园主流文化,以丰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品位。

(10)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驾驭网络思想工作水平,了解网络文化特点,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时空和形式上的延伸,是其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深化。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指导下,坚持“以德治国”,积极营造积极向上、主旋律突出的网络文化空间,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8-07-23)[2008-09-11].http://.cn/uploadfiles/doc/2008/7/23/170424.doc#_toc204583186.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学习平台;干部教育培训

1.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促使教育信息化正在以崭新的态势向前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同样也急需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改革。中共中央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要求干部教育培训要适应现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网络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干部网络培训管理,更好地满足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科技进步导致职业演变速度加快,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并能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高素质干部的重要标志。干部教育培训不但要帮助学员学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更要引导学员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具备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着力于转变学员的学习方式,并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无疑是从根本上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方法。由于干部学员学习时间不固定,专业差异比较大及适应社会职责变化之学习意向等特点,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更适合应用于干部培训中,使他们可以按工作需要选择所学课程,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开阔思路,更好地改进工作方法。

针对干部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本文拟设计开发一个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应用新型干部培训教学模式,使学员能够在平台学习中获得便捷的学习资源、较高的学习效率及丰硕的学习成果。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干部培训教学模式

基于weB的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下,以学员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基本教学模式为:

第一,创设学习情景,即学员学习环境中的情景。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有效地将与学习情景有关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视等集合在一起供学习者自主地调用。学习资源由教师提供,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资源进行加工、编码、存储,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进一步建构新的认识结构与知识系统。

第二,自主搜寻学习信息。现代网络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高效、快捷、和丰富地获取教学资源和学习信息的手段。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媒体,自主广泛地搜集来自internet或其他学习资源中的相关信息,使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猜想、抽象等思维方式形成有关的概念和规律,完成自主学习。

第三,协作指导探索。在开展网络化课堂教学时,当学习者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通过网络资源获取了与学习有关的教学信息后,还须对其所获得的学习信息进行符合学习规律的加工,才能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当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同步交流等多种交流手段进行协作学习,以便达到对疑难问题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

第四,自主意义建构。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探究问题的各种方案进行实践上的探索,加深对问题的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协作学习,借助集体智慧,确定探究方案,进行意义建构,寻找概念和规律。

第五,合作应用创新。在有利于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情景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学员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深化和巩固知识内容,并为知识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自评互评总结。在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学员对自己学习中的表现做出自我评价,并对其他学员的表现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便学员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强学习。对于学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及文档,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保存,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针对以上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用以下几种方式加以辅助:

(1)个别辅导

教师和学员一人对一人的教学活动。如学员在讨论室里私下和教师讨论某问题或学员向教师发邮件或短消息来交流。

(2)讨论

教师或学员自己组织起来,对某些学习问题互相发表看法,实时地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常在网络教室的讨论室里进行。这时教师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成为一个引导者,使学员的议题不离讨论的主题。教师一般不成为讨论的仲裁者,要保持中立,让学员自由发表意见,让学员成为仲裁者。

(3)探索

教师提出某个学习问题,同时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或其他资源信息,让学生通过这些资源,自己探索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教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网络时代的干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主体实践探索,注重了网上协作学习等交互型教学过程,学员通过多媒体与网络中的信息资源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在多样化学习方式中教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变成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过程,而且教学内容与时代联系紧密,有助于学员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合作精神的提高。

3.网上研究性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过程,结合网络的特点,网上研究性学习流程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该流程是平台体系结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的依据。

从图1可以看出,我们将网上研究性学习划分为开题、课题实施、课题评价和打包下载等四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师生的活动以及平台提供的支持都围绕课题研究过程来组织。

4.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分布式动态web应用技术,网上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平台采用基于web的“服务器/客户机”结构,以windows2000Server+iiS5.0+JSp+SQLServer构架开发。在使用时,客户端仅需标准浏览器即可。其中媒体素材开发采用Fireworks、Flash等工具。平台从逻辑上分为三层:数据服务层、功能模块层、用户浏览界面层。其中用户浏览界面层位于客户机端,功能模块层和数据服务层位于服务器端。

(1)用户浏览界面层

这一层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浏览器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并显示从web服务器返回的信息。

(2)功能模块层

这一层是平台设计与实现的关键层,在web系统中又称为中间层,它接收来自浏览器的信息,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查询请求并把查询结果返回给浏览器。网上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的大多数应用功能在该层完成。该层划分为五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务管理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学员管理子系统、学员学习子系统。

(3)数据服务层

平台数据库包含用户信息库、准活动信息库、课题活动信息库、系统资源库等四种类型的数据库。

用户信息库用来存储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另外还记录学员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相应信息;准活动信息库用来临时存放学员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确认信息;课题活动信息库用来存储课题基本信息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信息;平台资源库包括本地资源库和internet资源。

5.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干部教育研究性学习平台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务管理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学员管理子系统、学员学习子系统五大功能模块。这些系统模块既是具有单独功能的模块,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各模块功能如下:

5.1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子系统负责研究性学习平台的维护工作。由系统管理员根据人员的岗位需求设置用户组,将不同功能的使用权限分配给不同的业务人员,由这些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工作。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和站点管理。

(1)用户管理

根据研究性学习平台的需求,系统将用户分成系统管理员、导师和学员。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日常维护,包括创建资源管理员、管理用户和用户组以及维护论坛和聊天室等,并对平台资源进行管理。导师主要负责日常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包括选题、上传研究资源、辅导答疑等。学员是研究性学习者,根据研究过程录入相关数据,作出自评互评,并对导师进行评价。

(2)站点管理

站点管理包括密码管理、帐号管理,用户查询、权限管理,同时提供站点/栏目/页面/板块的创建、属性管理、编辑、移动、复制、删除、预览功能及控制站点文件版本的功能。

5.2教务管理子系统

教务管理主要负责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所有人员及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及管理,并对学习过程起到监督指导作用及对导师进行评价。功能上主要包括:教学人员及课题信息管理、选题及辅导信息管理、研究文档信息管理和教务人员信息管理。

(1)教学人员及课题信息管理

教学人员及课题信息管理包括导师管理、学员管理和课题维护。导师管理和学员管理包括导师用户及学员用户的查询、添加、删除,修改个人信息,修改登录密码,用户状态的控制(正常、停用),对导师考核等级的认定等。课题维护包括课题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课题状态的控制(等待开题、正在进行、已经结题),浏览课题基本信息及课题导师及学员信息。

(2)选题及辅导信息管理

选题及辅导信息管理主要对学员选题、导师辅导进行管理。学员选题包括学员选题信息的查询(按课题查询、按学员查询),选题学员的添加、删除,查看选题学员课题学习记录,浏览学员用户信息。导师辅导包括导师的添加、删除,更改课题导师,查看导师课题辅导记录,浏览课题基本信息及导师用户信息。

(3)研究文档信息管理

研究文档信息管理主要对开提报告、课题资源、过程文档、课题信息、结题报告、课题评价、研究成果及网上论坛进行管理。通过该模块可进行开题报告、课题资源、过程文档、课题信息、结题报告、课题评价及研究成果的浏览、添加、删除,进行网上论坛的属性管理、权限管理、子讨论区管理、用户管理和公告管理,课题的打包下载,删除。

(4)教务人员信息管理

教务人员信息管理包括短消息的编辑、发送、接收、删除,修改管理员用户登录密码,修改管理员用户个人信息。

5.3教学管理子系统

教学管理是导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题基本信息以及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档和互动信息进行的管理。功能上主要包括教学基本信息的管理、课题辅导文档的管理和互动交流的管理三个部分。

(1)教学基本信息的管理

教学基本信息的管理主要对课题选择、通知公告、教学信息和导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可选择所辅导的课题并进入相应课题的课题空间,浏览管理员的系统公告,查看包括导师所辅导课题、未读课题通知、未批选课申请、短消息等教学相关信息,编辑导师个人信息等。

(2)课题辅导文档管理

课题辅导文档管理主要对课题通知、选题申请、课题信息、开题报告、课题资源、研究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评价、课题下载进行管理。导师可通过该模块编辑课题通知、课题资源,审批学员选题申请,浏览、评价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编辑课题评价,对已结题课题进行打包操作等。

(3)互动交流管理

互动交流管理提供短消息的编辑、发送、接收、删除,管理课题论坛及网上交流等。

5.4学员管理子系统

学员管理是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学基本信息以及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档和互动信息进行的管理。功能上主要包括:教学基本信息的管理、课题学习文档的管理和互动交流的管理三个部分。

(1)教学基本信息管理

该模块主要让学员查看教学相关信息,浏览管理员的系统公告,修改学员用户登录密码,浏览导师信息,浏览学员信息,修改个人资料等。

(2)课题学习文档的管理

课题学习文档的管理主要对课题选择、开题申请、课题信息、过程文档、课题资源、研究成果、结题报告、课题评价及课题下载进行管理。学员可通过该模块选择所学习的课题并进入相应课题的课题空间,向课题导师提交开题申请,浏览、添加、修改、删除课题信息、过程文档、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并对己打包课题进行下载。

(3)互动交流的管理

互动交流管理提供短消息的编辑、发送、接收、删除,管理课题论坛及网上交流等。

5.5学员学习子系统

学员学习子系统主要为学员提供:查看课题列表并申请课题;选择已参与课题并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通过email、论坛、聊天与学员或者导师进行协作学习;下载已打包课题及其他课题资源;使用短消息功能,查看系统公告;修改学员自身信息等功能。

6.平台数据结构设计

基于以上对整个平台功能的定义,并考虑系统的扩展性和适应性,在研究性学习平台中需要建立多个数据库表,如表1所示。

(1)用户表是为用户定义的表。它记录了用户的相关信息,唯一确定了一个用户的身份,因应包含用户id、姓名、身份类型、性别等证明用户身份的信息,其中,通过身份类型字段确定是导师、学生还是管理员;另外还有一些附加用户属性,如出生日期、手机号码、固定电话号码、职称、email地址、个人主页、通信地址、简介、mSn、QQ、上次登陆时间、注册时间等等;

(2)用户好友验证消息表是为添加用户好友而定义的表。包括请求id,验证消息及请求时间等;

(3)用户好友表存放用户的好友名单及添加好友的时间。包括用户id、好友id及添加时间;

(4)密码表用于存放用户的密码。包括用户id及对应的密码;

(5)课题表是基于课题基本信息的表。包括课题id、标题、课题类型、关键词、导师、申请时间、开题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状态、创建时间等信息。通过user_id可查找到该导师所指导的所有课题;

(6)课题表是关于课题的开题报告的相关信息。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向、研究计划、备注等。每一个课题都唯一对应了一个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课题评价及课题评价自评;

(7)课题参与者表存放课题参与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课题id、学员id、主要分工、是否组长、参与时间等信息。每一个课题都有一个课题组长负责,通过is_leader字段区分是否为课题组长;

(8)课题资源表是关于课题资源信息的表。包括资源id、课题id、资源标题、资源格式、使用权限、上传者、上传时间和上传路径等信息。课题资源分公开和仅限本课题使用两种,通过字段is_public进行区分。每一个课题可有多个课题资源;

(9)短消息表是关于短消息的相关信息。包括消息id、消息内容、发送者、接收者、是否己阅读及发送时间等信息;

(10)用户短消息表用于存放用户收到的短消息。包括用户id和短消息id。

上述表中的用户表、用户好友验证消息表和密码表通过user_id建立联系;课题表与开题报告表、结题报告表、课题评价表通过subject_id建立联系;用户表与课题表通过课题参与者表建立联系;用户表与短消息表通过用户短消息表建立联系。

平台系统的部份e-R图如图3(用户与课题关系图)所示。

7.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平台中的实现

该平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干部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该平台中提供了课题资源功能,由导师上传课题资源,为学员在平台中创设一个较好的学习情景。

(2)学员在研究性学习中可通过平台自主搜寻学习信息,高效地获取在学习中所需要的研究资源。

(3)对于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学员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短消息、论坛及email等方式与导师或其他学员进行协作学习。

(4)学员可充分利用平台所提供的各种多媒体工具,对在探究问题的各种方案上进行实践上的探索,达到自主意义建构的目的。

(5)由于平台中提供了有利于知识应用和创新的情景,可使学员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加工,有益于巩固知识内容和对知识进行创新。

(6)该平台中提供了课题评价功能,使学员能够对此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与反思,并对其他学员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7)该平台所提供的打包下载功能,使学员能够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资料加以系统的保存,以作为今后相关课题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徐红彩,冯秀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2]徐红彩.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学习模式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3]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3(8).

[4]叶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5]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1).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9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浅谈网络取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浅谈网络广告现状及发展趋势浅谈网络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网络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自动交换光网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片上互连网络(noCs)低功耗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通信电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铝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大润发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建筑密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建筑给排水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数字摄影测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矿山测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0-09.

[5]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

[6]严耕,陆俊.网路悖论[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7]李智晔.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与方法[J].情报科学,2005,(5).

[8]李海峰.网络传播中网络素养培育的文化思辨[J].新闻界,2007,(4).

[9]蓝兴锦.试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6,(11).

[10]李永华,王朝洁.关于青少年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11]刘远军.“众人狂欢”下的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09,(24).

[12]李卫东.媒介素养:网络道德问题出路新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13]贝静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1).

[14]施红星.试论大众网络信息素养的现状及走向[J].中国出版,2012,(01).

[15]张晓冰.“网络问政”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J].新闻知识,2009,(08).

[16]唐海涛.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途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0,(06).

[17]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学术论坛,2011,(03).

[18]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9]耿益群,阮艳.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J].现代传播,2013,(01).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篇10

>>试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影响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刍议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试论网络文化与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浅析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浅谈网络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述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家访是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郑韵英,韦小铃,严凤英.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开发探析[J].高教论坛,2009,(11):12-16.

[3]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