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十篇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十篇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3:48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1

英文名称:ChineseprimaryHealthCar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68X

国内刊号:23-1040/R

邮发代号:14-10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月刊)创刊地1987年,由中国初公卫生保健基金会;黑龙江省农村卫生协会主办。是国内唯一一本以研究初级卫生保健理论、政策、技术方法为对象的综合指导类期刊,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多家数据库收录。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进一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目标;已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基本的、基础的、有益于保护人群健康的基本理论、政策、方法措施为内容,大力宣传国家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介绍国内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经验,提供预防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妇幼保健和围产期保健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为普及初级卫生保健知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进而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被广大读者誉为良师益友。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2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xx市北部,辖6镇3乡×××个行政村,人口×××人,设有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防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机构各一家,×××个乡镇均设立了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家,普通乡卫生院×××家,共设有×××个村级卫生所。

**年以来,我县农村卫生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万元,新扩建×××平方米。**年,全县儿童计免五苗接种率达×××,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为×׉,住院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01‰。甲级卫生所35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卫生户厕普及率达×××。

二、认真贯彻两个《农村卫生决定》

县委、县人民政府能认真贯彻两个《农村卫生工作决定》,把我县农村卫生工作作为保护和增进广大农民健康、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根据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中共×××委、县人民政府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前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决定〉实施意见》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年)》,提出了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县人民政府每年都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部署我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工作,采取责任目标考核等方式,全面推出农村卫生工作。

三、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落实情况:

县人民政府制定了《xx县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年)》,已将初级保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认真组织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由分管副县长担任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即初保办),负责初级卫生保健的日常工作,初保办设在县卫生局内,县定事业编制2人,在编×××人。县人民政府×××卫生局每年均把初级卫生保健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列入乡镇政府、乡镇卫生院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年度考核目标,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指标均能完成阶段性指标。

四、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情况

我县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在**年开始,当时是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年我局以**卫[**]6号文中确定了支援单位与受援单位。在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除区卫生厅安排的支援单位外,我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安排县内的对口支援工作,并且把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列入每年卫生工作综合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来考核。在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中,支援单位都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支援工作计划,支援与受援双方签订了支援协议,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和义务,通过三周期的对口支援工作,共开办医务人员培训办20期,培训医务人员×××人次,安排人员进修×××次,帮助开展适宜新技术2项,投入环境美化资金×××万元,业务用房建设及维修资金×××万元,赠送医疗设备总价值×××万多元,赠送药品价值约×××万元。县中医院在第二周期对口支援工作中投入资

金×××多万元,帮助西河镇卫生院建设门诊大楼因工作成绩显著,荣获自治区对口支援工作一等奖,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分别获自治区对口支援工作

二、三等奖的表彰。

五、乡镇卫生业务一体化工作

我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开始于**年,**年县人民政府以**政办(**)60号文下发了《×××乡村卫生服务规范管理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全县×××个乡镇成立于我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级卫生村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人员调配,开展了以乡村巡诊、入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等社区卫生服务、建起农民健康档案×××万份,家庭健康档案900×××份。

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情况。

我县×××个乡镇卫生院,除长坪卫生院由于人员极少,不能派出人员进行传染病主治医师培训外,余下×××个乡镇卫生院都派出人员完成了基础理论的集中培训、临床培训,培训单位是县人民医院,县医院能按照市卫生局要求,成立有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培训工作有计划和实施方案。村级卫生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工作已完成,培训×××人,培训率×××,培训合格率×××。

七、村卫生所(点)管理情况

县卫生局能认真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镇卫生院能加强对村级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的监管,已全部完成乡村医生的注册工作,注册村医×××人,严格《乡村医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乡村医生的管理,把住乡村医生准入关。全县×××个行政村中,甲级卫生所51间,占村卫生所的×××,县卫生局每年应对乡村医生进行不少于5天的业务培训。

我县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乡村医生补助经费。**年已列入县财政预算,县人民政府以**政函[**]84号对我县乡村医生以及公共卫生工作的村医进行量化考核和发放补助进行了批复,批准我县按乡村医生按完成工作的考核的等级情况分别给予每月×××元、×××元、×××元的补助。

八、存在问题:

1、乡镇卫生院负债过重。

我县的大多数卫生院均是近年进行业务用房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由于上级拨款数额有限,加上地方村政配套经费不到位,造成了卫生院基建的普遍欠债。据统计,基建工程款×××万元以上的卫生院×××家,×××万元以上的×××家。由于负债过重,严重影响到卫生院设备投入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成为阻碍卫生院发展的一大原因。

2、乡镇卫生院缺编严重

据我县今年6月份统计,我县×××个乡镇卫生院定编×××人,在编人数×××人,空编人数×××人。在×××个乡镇中除**山镇、西河镇卫生院外,(西河卫生院为新恢复的卫生院,恢复时县里仅给编制×××人),其它×××个卫生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编。卫生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农村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除了应付一些日常基本医疗工作外,根本抽不出人去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农村卫生工作,也无法安排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阻碍卫生院发展和影响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

3、乡镇卫生院职工住宿条件差,“走读”现象较多。

虽然各卫生院每年对基础设施建设都进行了投入,但投入的都是业务用房。由于卫生院大部分宿舍均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建的砖瓦结构房屋(很多还是泥砖),现已成为危房,加上一些卫生院的迁址,没有建造宿舍,无法使职工安心下来工作与生活,据统计除汉豪、黄村镇两卫生院有宿舍外,其余×××家卫生院均没有职工宿舍,

这些卫生院仅能安排业务用房用作部分住房,大部分医务人员均为“走读”上班,既挤占了业务用房,也不利于医院的工作安排,影响到卫生院正常工作的开展。

4、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知识层次低,素质不高,中级以上职务及全科医生缺乏。

5、村级卫生所房屋简陋,甲级卫生所比例不高。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3

 

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建立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等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及为公共卫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各界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应认真做出的科学思考和决策行动。面对当前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多年深入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xx年)》(以下简称《方案》)。而地处西部地区贵州省南缘中部的××县,一个国家新阶段贫困开发重点县,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灾害频繁、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投入、新医改政策重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政策下,我们应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去积极准备和科学应对?使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够实现。在认真研读新政策的同时,本人结合所挂职的天津市大港区实际,对两地的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新医改下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对策建议。一、政策解读《意见》明确提出:从到20xx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共投入8500亿元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一)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在全国200个左右的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2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三)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我国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计划为1200万名左右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四)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利用3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计划完成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800元。(五)在贵州、云南等6个省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完成87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400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3年规划为710万农户进行无害化厕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计划完成411万户,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12万份。《方案》中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二、调研对比天津大港虽属区,建区历史仅有三十年,其人口与贵州××悬殊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等的设置及体制

 

几乎一致,服务面差不多,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现状上却与××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一)天津市大港区情况:大港区总入口41万,辖区内现有卫生机构27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4所,一级以下综合医院20所,中医院1所,预防保健机构(妇幼保健院和防病站)2所。共有病床2015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3张,卫生人员共3298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6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人。区内拥有ct、mri(核磁)、dr(数字摄影)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193台件。年诊疗总人次达150余万,其中门诊人次140万、急诊人次7.9万、住院治疗3.6万人次。另外,还有乡村医生322人,个体医生210人。区属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大港医院651人,社区医院302人,卫生局直属单位防病站60人、卫生监督所62人、中医医院77人、妇幼保健院134人、涉农医疗卫生机构299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84人(研究生9人),大专653人,中专学历383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80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8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83名、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79名;其中医生661人、药剂92人、护理421人、技师106人。(二)贵州省××县现状:全县31.8万人口,现有19所乡镇卫生院、1所二级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卫生学校、1个合医管理机构。核定编制为498人,病床总床位数编制31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02床,不足大港区的20%。底,全县拥有x光机、cr、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1台。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478人(大港区41万人口拥有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卫生技术人员423人,其他非卫生技术人员47人,空余编制20人。每千人仅有1.3名卫生技术人员,比大港区少5.9人。县卫生局机关核定编制16人,其中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6人。现缺副局长2名、红十字会秘书长1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1名,爱卫办工作人员1名。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5人,其中医生173人,护士41人,其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人。底,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17人,中级技术人员均严重缺乏,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中危房面积占14.45%,且设备简陋、落后,均未配齐三大常规检验设备,且仅有5台x光机、10台b超正常运行。,全县医疗卫生支出384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77%。调研对比来看,天津大港卫生资源富足,机构设置齐全,卫生人员饱和甚至富余,医资学科结构合理,政府及社会力量投入到位,提供了更多的公共卫生保障方面的地方配套及资金。而贵州××公共卫生现状与天津大港相比整体差距至少10年。三、现状分析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以上,且绝大多数居住于地广人稀的山区丘陵地区,看病远、看病难,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发展差距大,从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和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来看,西部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形势还很严峻。(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3.变革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卫生医疗体制改革。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开始探索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建立了初期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1998年开始推行“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就“三改并举”进行部署。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提出不仅系统总结了以前的研究,还为今后的改革构建了崭新的框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医药卫生改革正式启动。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4

一、现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及其由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卫生差而传染病流行,因此,做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通过政府投入和农村集体经济参与的方式,我国建立起了农村县、乡、村三级结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借助集体经济体制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组织结构将医疗与卫生结合起来开展,并在村级实行赤脚医生制度。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县医院开展较高水平的医疗,并接受乡镇卫生院和赤脚医生的转诊;县卫生防治所专业开展公共卫生,向卫生院下达公共卫生任务;乡镇卫生院开展小投入低成本的医疗服务,负责组织农村的公共卫生活动,管理村卫生室;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行走农家,及时处理农民的疾病,组织农民开展公共卫生,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三级医疗中,疾病治疗由下转上,三级卫生中,卫生活动由上传下,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两级,医疗与卫生同做。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集体经济制度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出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在低经济水平下取得了高健康效果①。到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改革,集体经济随之逐渐瓦解。这样,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农村卫生工作失去经济支撑而迅速衰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级中的中下两级发生巨变,大量的乡镇卫生院转型卖掉或者关闭,村级卫生室完全放任自生自灭。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损毁和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败导致农村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农民健康水平下降和公共卫生危险因素威胁增加。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衰落坍塌后,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在新时期重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方式,努力推动农村合作医疗的恢复,但没有获得成功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党和政府把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也在不断努力探索新时期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新方式。通过各地的不断探索和总结,于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浙江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建设上起步早、迈步大,走在了全国发展的前列。自2003年浙江省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程度不断提高,部分地方已经接近城市医疗保险的水平③。在推进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同时,浙江省政府重点加强了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恢复重建。在以公共卫生为重点的农民健康工程实施中,浙江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建设农村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并将卫生院卫生室改造成为统一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点,从而基本恢复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能承担农村卫生的硬件条件。在公共卫生的落实上,推行“三大类十二项”公共卫生任务,由政府按服务人头购买服务④。针对农村医疗资源落后的现状,浙江省于2009年起开展了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能力提高的三年建设计划。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各级财政共安排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88•65亿元,达到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率先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⑤。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对医疗与卫生两种服务采用上分下合的模式。在县级,医院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分开而分别承担医疗与卫生,在乡(镇)、村两级以及县的街道、社区两级,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医疗与卫生。筹资机制与此体系结构对应:以医疗为主的县级医院采用市场机制获得医保与个人的医疗支付,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采用政府投入和政府主办的机制;将医疗和卫生共同承担的社区卫生服务,采取医疗对应于市场筹资机制,公共卫生对应于政府购买机制。筹资机制上市场机制与政府投入购买机制混合,可称为混合机制⑥。

二、现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内在冲突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这种混合模式在改革中遭遇到严峻的挑战。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中,浙江省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要求开展“三大类十二项”的公共卫生活动,并要求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公共卫生上。但是,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说,公共卫生是固定收入,医疗服务是多劳多得,重医疗轻卫生不可避免。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改革中,招标采购药品和降低药品价格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收入,导致生存困难。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中,约束社区卫生服务使用药品必须在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并实施零差率。基本药物只有307种,浙江省补充了150种,这一药物范围远远小于已经形成的药物使用习惯,也小于医疗保障的报销药物范围,特别是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有特色有影响的医疗项目,所需要的药物超出基本药物范围。这样,基本药物制度就严重压制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能力,极大降低了医疗收入。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在要求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更给社区卫生服务提出一个重大的方向性难题:面对日益扩大的医疗需求,是顺应基本药物收缩医疗能力而转向公共卫生呢,还是扩大医疗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混合体制存在方向性冲突。一个方向是医疗能力要扩大,一个方向是公共卫生能力要扩大,两种方向的扩大在一个体系中就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的本质则在于,医疗服务的机制是市场机制,而公共卫生的机制是公共服务机制,两种机制在社区卫生服务这一个机构中运行,一个以增加收入为导向要求按需求扩张服务,一个以居民健康为导向要求专注于区域的卫生改善和居民健康提高,不发生业务收入。这就发生了互相掣肘甚至对抗不相容的矛盾。从发展过程看,当两种服务都还弱小时,即使采用不同机制也还可以互相依存于一个体系中,但当两个服务都已经强大的时候,就不能共存于一个体系中了。一山不容二虎的矛盾必然发生。农村如此,城市也如此。

三、医疗与卫生分网改革的理论分析

医疗与卫生虽然都是服务于健康,目的相同,内在联系非常密切,为什么不能共存于一个体系呢?我们需要从两种服务的服务特征和可推动机制上理解其原因。

(一)医疗服务是患者需求导向型,可由市场机制推动①

1•医疗的基本特征

①医疗的需求性。疾病发生,病人能感受到痛苦,因此会主动提出对医疗的需求,并且愿意支付医疗费用。②医疗的试验过程性和不确定性。医疗是一个试验过程,事先需要诊断病因,治疗需要设计方案,治疗的结果在事先并不确定,并要根据病情发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因此称此特征为试验过程性。试验特征要求医生必须以仁爱行医,不能以私利行医,否则就会出现普遍的恶的结果而不可控。③医疗的保障性质。人的存在和健康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所在,社会必须要保证公民得到基本的生命救护,包括医疗资源在地域上的合理的基本配置和居民在医疗支付上的合理负担的保证。由于医疗具有以上性质,医疗既是市场的又是保障的,同时又是需要医德的。

2•医疗的可推动机制

①采用交易方式的市场机制可推动医疗服务。患者一般都会主动发出医疗请求,愿意用钱交换医疗服务,因此,医疗可以采用交易的方式推动服务的进行。在有业务收入的利益诱导下,医院和医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开展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因此,市场机制下,医院和医生会自觉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且愿意承担医疗的风险责任。在市场机制下的患者,则面临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医院和医生能给予积极的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诱导而发生过度医疗。此时,需要政府对医疗行为进行引导与监管,则可消减医疗服务者的不良医疗行为。在这里,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将大于消极作用。②采用公共服务机制不可推动医疗服务。若采用公共服务机制,要求医院收入和医生收入与医疗服务业务量不挂钩,则会导致对大病治疗服务的推动力明显不足和服务数量减少。大病治疗需要高强度劳动和承担高风险责任,在医院收入跟大病治疗数量及费用无关情况下,医院会尽可能少地安排大病治疗的组织活动,这样可以既减少医院的劳动和成本支出,又减少医院在大病治疗中的风险;在医生工资与业务量无关的情况下,医生一般也倾向于少劳动,少担风险。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大病治疗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一般医疗积极性也被削弱,所以公共服务机制不能推动医疗以有效率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机制虽然可消除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动力,但却以少治疗为代价,有着不可接受的局限性。

(二)卫生服务是专业规划导向型,应由公共服务机制推动①

1•卫生服务的基本特性

①卫生需求隐性。当人们身体健康时,常常会忽略对健康的维护,对威胁健康的因素也不在意和意识不到;即使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些人也不愿意自我强迫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愿意加强锻炼。这样,卫生服务的价值不易被感知,卫生需求不会提出,这就是卫生需求隐性的特点。②卫生服务提供的主动性。卫生服务并不是被动等待有人提出需要而进行的服务,而是卫生服务者主动关怀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发现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并主动开展卫生活动。卫生活动的开展需要按照专业认识和主动副服务的方式才能充分促进健康提高,而不可能采用等待居民提出卫生服务需求再开展活动的市场机制方式。③活动动员与强制参与。如果卫生服务者认为必要,即使居民不愿意接受也必须为其提供服务,或者要求居民参与卫生活动,以保护居民的健康。④公共产品效应。对于传染性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因为威胁到大众的生命安全,因此,这个方面的公共卫生活动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公共卫生具有专业规划导向特征,其服务必须以政权威力和主动服务方式开展。

2•卫生服务的可推动机制

①采用公共服务机制可推动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的需要主要不是来自被服务者的自我认知和自发请求,而是来自卫生服务者的主动关怀和主动服务。这种主动服务动力必须来自服务者工作职责要求和内心的仁爱关心,而不能是经济利益的吸引。因为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常与个人生活习惯相矛盾,健康关怀的工作常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相冲突,卫生服务者若缺乏无私的为他人健康着想的情怀,不是处于公共服务机制中,将无法得到服务对象的放心接纳。因此,这样的工作形态必须是公共服务方式,服务资金来自公共机构,服务提供采用免费方式,服务者代表公共机构。但这样的机制只是具备了卫生主动服务的内在条件,而真正开展卫生服务还需要外在条件。外在条件是指社会环境支持卫生的开展,社会政策要求居民参与卫生活动,卫生活动的管理合理有效。内外条件同时具备,才能保证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②采用交易机制不可推动卫生服务。卫生服务的需求隐性和服务主动性特征,卫生服务需要以走进居民的心灵的方式提供,而市场机制以逐利为目的,不能被居民的心灵所接受,所以,市场机制方式不能对主要的卫生服务内容产生推动作用,不是卫生服务开展的可推动机制。

3•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转向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中就有医疗,如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疗救治,传染病治疗,还有就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卫生保健中包含医疗②。这些医疗的性质是公共卫生性质,需要采用公共服务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保健所包含的医疗称为初级医疗。初级医疗是指对疾病做第一级接触和处理的医疗。初级医疗的作用是对健康能起基础性保护作用,初级医疗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是在政府能承担得起的限度内。初级医疗的主要内容是,采用低成本、常规成熟技术的医疗,开展初级的社区康复,进行地方病防治、常见病及创伤的有效处理等。初级医疗的药物由基本药物制度保证。有了初级医疗的概念就很容易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真正转向公共卫生。首先,初级医疗从属于公共卫生,必然由政府提供,其次,初级医疗的范围约束在初级医疗技术和基本药物范围,以政府能承担得起为限度,最后,由于初级医疗与基本医疗有在性质上的区分,所以可以将现有的社区医疗划分出来。有了初级医疗概念就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医疗的划分,将不属于初级医疗的医疗划分出去,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与卫生上都被框定在公共卫生的范围内。

(三)医疗服务体系与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同管理理念

医疗与卫生是健康服务的两个方面,两者在服务特征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不同,因此需要独立体系分别承载相应的服务。但是,医疗与卫生的联系非常紧密且互有交叉,因此又必须对两个体系联合管理。这是医疗卫生的基本的体制。在基本体制之下,两个体系各有不同特征,所以两体系各有不同的管理理念。

1•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

一个地区的医疗包含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对于本地区居民要有起码的合理医疗资源配置,保证居民能在合理就医距离的范围内及时得到起码的医疗技术和能力的治疗,这是底线公平意义的医疗,也称为基本可得医疗;第二层是指在底线意义之上,需要满足本地与外地的超出底线意义的来自市场需求的医疗。对于第一层意义的医疗,需要由政府配置这种底线公平意义的医疗资源,并保证资源的正常运行。对于第二层意义的医疗,需要由市场机制自发配置资源,但要约束承担社会医疗保障责任的医疗是为国家的卫生事业服务,不是为自身经济利益服务,即要求公立医院是非营利和公益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上需要进行分层管理,在底线层的医疗资源,需要由政府投入和维持,对于市场需求层的医疗资源,需要政府放手让医院自我经营。对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公立医院配置,底线层医疗资源占据主要的成分,政府因此要承担主要的配置责任,但也要区分经济发达与欠发达的情况。除了资源配置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外,政府还要对医疗服务行为的良好承担引导管理责任。医疗行为良好的状态不是任何环境都能产生的,是需要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形成“医乃仁术”的医疗氛围。只有医院和医生按照“医乃仁术”的动机行医才能产生良好的医疗行为,而“医乃仁术”动机的形成需要政府在管理制度、社会共识和仁心澄明等多角度进行综合治理。因此,政府不但要从堵截医疗不良行为上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从回归“医乃仁术”的仁心上进行正向引导的管理。

2•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两个分体系交叉混合而成,一个是公共卫生专业体系,一个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简称为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专业体系负责公共卫生的监测、技术处理和危机事件的应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负责在基层的公共卫生活动和任务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有两个基本形式,一个是专业认知引导下的工作人员自主开展活动,一个是公共卫生任务下达下的执行与完成。任务有指标,而卫生活动需要自主和由心而发,因此,政府的管理重心应该放在激发基层的卫生活动主动开展上。政府对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就应该是,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仁爱善心,创造工作人员自主开展卫生活动的空间和环境,将工作人员的收入与管辖区域的居民健康联系起来。

三、分网重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方向

(一)一网与两网的结构功能比较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一网体系的特点是县乡村三级网络,依托的是行政力量。分网体系的特点是,卫生服务体系是县乡村三级网络,依托的是行政力量;医疗服务体系依靠的是政府对底线资源的支撑和满足需求的市场力量。因此,一网与两网的区别既有层次上的差异,又有机制上的差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网与两网结构功能比较见下图。从以上两种体制的比较可以看出,分网改革的核心焦点是医疗资源归队。由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后提供的是初级医疗,因此原有医疗资源将会多出,这些多出的医疗资源需要纳入医疗服务体系中,由其组建乡镇医院。

(二)农村医疗资源的重新配置

在乡镇配置医疗资源、组建新的乡镇医院,面临的问题是,乡镇的行政格局与人口地理经济分布情况可能存在不吻合,医疗资源的配置格局可能不一定遵循行政格局,这样,按照行政格局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划分出来的医疗资源存在跨行政区域的整合问题。医疗资源配置的重新配置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根据人口和地理进行底线公平意义的配置存在与医院经营的经济盈亏之间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矛盾,需要根据地理条件和经济集聚程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综合平衡的考虑。医疗资源重新配置的另一个矛盾是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划分出来的资源可能异地利用,这就涉及到行政区域利益的调整问题。对于这个矛盾的解决可能需要上级行政的协调。

(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全额政府投入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转向公共卫生,因此,其筹资来源为全额的政府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初级医疗因纳入公共卫生范围而由政府投入,相应的,医疗原来定点在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渠道就需要进行脱钩的改革。在医疗服务体系来讲,则保持医保和新农合渠道。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资源的切分转出和政府全额投入的跟进以及乡镇医院的重组重建,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需要缜密设计,保持改革的协调同步。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5

论文关键词:晏阳初;陈志潜;乡村公共卫生;职业教育思想;

晏阳初(1893—1993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幼习四书五经,稍长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学堂接受初等教育,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在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华工中开展识字教育,使20万华工中的38%的人摘掉文盲帽子。192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同年回国献身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是具有世界影响和传奇经历的平民教育家。

陈志潜(1903—2000)出生于四川华阳(今成都市双流县),4岁时丧母,父亲为清代秀才,是位饱学之士和杰出的书法家。从陈志潜记事起,家里就没断过重病病人,但长年累月的药香未能挽救他生母的性命,姐姐、弟弟、姑姑也长期患病相继天折,使他暗暗立下了学习医疗技术、用以治病救人的志愿。14岁的陈志潜写信给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李振翩教授,请求拜他为师,李振翩建议他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建立的,促使他下决心刻苦攻读。1921年夏天,他投考协和医学院预科名列榜首,并获得连续3年的奖学金。1924年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本科,1929毕业,在协和苦读了8年。

1930年,陈志潜在医学院毕业后受聘为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技正。在陶行知的感召下,他毅然与新婚的妻子一道到南京郊区晓庄师范学校开设“夫妻卫生所”,自己当医生,妻子当护士,为农民防病治病。他自编了《农民卫生知识讲义》,给参加夜校的男女农民上卫生课,还带领并指导晓庄师范学校的学生实习,为师范学校编写出版了一本《卫生教育讲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30年4月,南京政府勒令解散了晓庄师范学校。这年夏天,陈志潜经协和医学院外籍教授兰安生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师于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m.罗森(m.Rosenau)教授。同时,还在麻省理工学院C.e.端纳(C.e.turner)教授的指导下,进修健康教育学,于1931年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又到德国德累斯顿市健康教育中心,进修健康教育技术及方法学,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赶回来报效祖国,受晏阳初邀请,在定县首创村、区、县三级保健制度,后人评价这是“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覆盖全国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办法”,陈志潜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

本文着重探讨20世纪20、30年代,由晏阳初、陈志潜主持,在河北定县乡村,针对“愚、穷、弱、私”四大病,“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位于华北定县的第一个乡村卫生实验区,开展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这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而且方向正确的一项关于农村医学职业教育研究,它开创了中国县级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先河。

一、“四大教育”“连锁进行”,“以卫生教育攻弱”

1928年4月,晏阳初发表《平民教育概论》,论述了平民教育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的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针对农民的“愚、穷、弱、私”四个弱点,要求进行四种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他相信,如果这四种教育办得好,社会便有了基础。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以识字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贫,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采取家庭、夜校、社会三大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生产、健康和团结力的“四大水平”。他还强调以下要点:

第一,“四大教育”连锁进行,相辅相成。他在《定县的实验》中指出:生活是整个的,不能片断的分割;人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能零杂的满足。乡村建设的目的,“既是要谋整个生活的建设,因此针对人生活上的四种缺点的四大教育,不能不在整个的计划之下连锁进行,互相辅助,文字教育与生活教育相关,生计教育又与公民教育相关。若各自为谋分割隔离,则难收实效。”

他强调,逐步发展的四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是相互依存的功用:公共卫生协助农民健康而增加生产,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支助教育的推行,而农民亲自体验识字读书才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育又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如何记账、经营、运销都需要知识技术能力。“四大教育”连锁进行,互相环结表现出其重要性。

第二,“四大教育”要切合农民生活。晏阳初反对抄搬西方经验,他说:“在我们中国今日情形之下,最注重的是根据一般平民生活程度,经济能力的大小,去一面研究,一面试验,来改进固有的农艺工艺,方适用今日平民的需要,方有改进平民生计的可能”,“若徒谈外国的法门,照样画葫芦的去办,一定是有弊无利的”。

晏阳初还提出乡村的建设事业的原则,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民自动的起来自谋农村的建设”。他主张“用教育的力量,把建设的知识、能力,乃至于建设的精神,灌输给农民,而建设事业才能永久,才能真正上轨道,而达到从事乡村工作的最后目标。就是说,能够使农民自动的起来自谋农村的建设”。

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是20世纪20年代平民教育思潮后期的典型流派,整个实验有设想、规程、计划、步骤及目标,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在当时知识界教育界人士中影响颇大。据统计,每年约有120多人从全国各地奔赴定县实验区,其中,曾在国外留学、学有专长和国内大学毕业生占50%,七年内参加过实验区工作的有400人左右。

第三,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是攻“弱”的良方。晏阳初主张“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这一主张将卫生教育与创建乡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相结合,从个人知识和社区服务的双层面为平民的健康提供可能的帮助。

中国近百年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是针对中国乡村受到严重“破坏而激起的救济乡村运动”。晏阳初在1940年有过动情的表述:“中国的农民负担向来最重,生活却最苦:流汗生产是农民,流血抗战是农民,缴租纳粮的还是农民,有什么‘征’,有什么‘派’也都加诸农民,一切的一切都由农民负担!但是他们的汗有流完的一天,他们的血有流尽的一日。到了有一天他们负担不了而倒下来的时候,试问:还有什么国家?还有什么民族?所以,今天更迫切的需要培养民力、充实民力的乡村建设工作”。晏阳初要求“四大教育”连锁进行,“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明显是定县实验整体布局的关键一环。

二、创建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

20世纪初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建立的,集中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权威,其中对陈志潜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卫生学主任教授J.B.兰安生(J.B.GRant),出生在中国,对中国劳动人民缺医少药的情况十分了解,被誉为社区保健及社会医学的先驱和公共卫生学的思想家与实践家。1932年,陈志潜经兰安生介绍,接受晏阳初的邀请,到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农村建设实验区任卫生教育部主任,同时还成为北平协和医学院仅有的两名中国董事之一,并任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讲师。

为搞好这项事业,陈志潜举家搬到河北定县,一住就是5年多。从陈志潜留下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乡村平民教育的另一幅图景:一间长不过两丈宽不过10尺的土房里,挂了一盏破烂的煤油灯,暗淡的阳光下,看得见二三十个青年男子,或坐或立。房门对面有位年龄较长的男子,手持一根竹棍,在那里高声讲课,一群青年都仰着头,寂然无声,听得出神。外面虽然寒气透骨,却冻不散这些充满热望的青年。

1932年,陈志潜在定县创立了构想多年区、乡、村三级医学卫生保健网,开展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扎根河北农村,做农村公共卫生研究,建起我国的第一批农村卫生实验区。这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而且方向正确的一项关于医学教育研究,开创了中国县级现代卫生建设的先河。主要从事以下几三方面的工作:

(一)社会调查。20世纪30年代初期,定县全县无一家合格医院,220个村无任何医药,250个村只有当地中医自制自售的土产药材。陈志潜到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后,为摸清基本情况先做社会调查。定县全县有40万人口,6个区,472个村庄。每户农民年均收入银元50元,平均每人每年医药费约0.30元。1930年,定县全县472个村有220个没有任何医药设备,226个村一个医生也没有,即使是有医生的村子,也只是药铺掌柜,全县只有两位没有受过正规医学训练的开业医生,一半的村子只有半农半医的草医和识字不多的中医看病。

当时,定县的人口死亡率高达32.1‰,出生率为40.1‰。新生婴儿死亡率为199‰,死因主要是: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痢疾、婴儿腹泻、肺结核、黑热病、白喉、伤寒、天花等。从对2032例死亡原因的分析中得出:传染病患者占半数以上,有37%可以预防不发病,另有32%如经早治可以痊愈,恢复健康。详细分析了定县农民卫生保健现状后,陈志潜认为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每个农民每年只能花费10美分用在医疗保健上,1000个农民一年也仅能花费100美元,在经济上应为当地农民所承受得起的。象定县的保健网人均仅0.05美元费用,虽为数甚微,若能集中起来有计划、有重点地使用,就能为全县农民办起一个有现代医学作后盾的医疗保健网。以较少的花费,使所计划建立的新制度能取得预期的成效。通过调查了解并解决大多数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才能迅速得到最广泛的积极支持。陈志潜的答案是:建立农村的县、乡、村三级保健网,并从村庄中挖掘出来自村民的卫生工作者——他是本村人,少量的基本培训,一个急救套装盒,几种基本药品,工作时接受村卫生站和区卫生站的指导。

(二)原则与任务。晏阳初、陈志潜确定的农村卫生计划的基本原则与主要任务有要求,以最经济的组织,推行最简单、科学的事业,将消极的治疗与积极的预防结合起来,达到改善、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的目的。明确要求在定县建设符合农村需要的三级公共卫生体系: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根据定县农民的经济情况,每年总费用3.5万元;按当时的总人口计算,人均负担不能超过大洋一角。

保健网必须实现改善、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目标,其任务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进行针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卫生、健康教育;②改善基本卫生设施,如厕所;③妇幼保健和节制生育;④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⑤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⑥提供基本药物。

(三)队伍建设。陈志潜采用了1929年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培训农村小学教师,为农民种痘、急救的经验,选了两个区13个村庄作试点,开始把酝酿了多年的农村保健网和保健员队伍建设的设想付诸实施。他认为发展农村保健事业必须要由下而上,先在农村培训保健员。保健员的任务主要是从事预防疾病的宣传,种痘,井水消毒,用保健箱里的几种药品治疗沙眼、头癣,急救伤员,改良自家的水井、厕所,并向乡邻示范,还要对村里死亡、出生情况进行登记,对需要医生诊治的病人及时介绍转诊到区乡保健所。保健所有医学院毕业的医生,除了主持每天的门诊外,还兼管全区的预防工作和对村保健员的辅导管理。区以上设县保健院,院内的医护人员都受过现代医学训练。县保健院建设有50张床位的医院,收治区保健所转诊的危重病人,必须培训所需要的各种保健人员,并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学校教育及成人教育密切合作,开展卫生教育。

陈志潜从平民学校选出一批毕业生,经过训练后分别担任各村诊所的医生、护士、助产士,达到了覆盖面广、适应当时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作为定县卫生局主任的陈志潜,亲自参与了卫生员的培训,并拟定了一份教学大纲。根据当时社会卫生情况,列出10条:如个人清洁(当时沙眼、皮肤病比较普遍)、妇婴健康(由于贫困,母乳淡而少,提倡母乳加豆浆)、种牛痘(控制天花)、改良水井、简易消毒……作为必须学会的项目。学习告一段落后,每人发给保健箱,其中有10种备用药物与工具。由于这些村医学员们为了听课要步行很远,而且家里又有很多农活要做,所以培训课只能紧凑地安排10天的课程。

三、经典性概念:“初级卫生保健”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简称阿拉木图会议),会议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指出:推行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简称pHC)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和基本途径,是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基本卫生保健,并且社区和国家能够承担所发生的费用。初级卫生保健既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内容。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陈志潜就主张将卫生教育与创建乡村医药卫生保健制度相结合,为农民的健康提供可能的帮助,以达到“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的目标,他创造性地探寻解决中国农村卫生困境的途径,紧紧围绕着这个新的引人注目的概念:“初级卫生保健”奋斗终生。总结上世纪30年代定县乡村初级卫生保健职业教育的研究实验,其基本经验包括下面四层含义:

一是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保护环境、饮用安全卫生水、改善卫生设施、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等。这一设计密切结合农民的需要和利益,使农民家庭、个人能获得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卫生保健服务。在研究社会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客观规律及人群所处的内外环境、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针对当地传染病流行的主因,实行“预防重于治疗”的方针,指导农民改善饮用水质,增加井盖与围圈,适时消毒灭菌,以减少病源。同时,以经过系统教育与培训的这支队伍为骨干,组织平民学校、师范学校学员,到各村进行卫生宣传、展览、放电影,做预防与诊疗示范。到1935年,全县除了建有一所保健院以外,已有保健员80人,保健站8个,卫生保健的覆盖,扩展到了近50万人。

二是节约、有效。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品,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陈志潜强调,必须要用现代科学医学为指导,防治并重,但不排斥、不否定群众对传统医学的选择和应用。群众经过慎重比较会作出最优选择。在经济上应为当地农民所承受得起。陈志潜强调,药物应用以“节约、有效”为原则,那些药物应用“愈多愈有效”、“愈多愈好”的观念是错误的,不仅造成浪费,增加病家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象定县的保健网人均仅0.05美元费用,虽为数甚微,若能集中起来有计划、有重点地使用,就能为全县农民办起一个有现代医学作后盾的医疗保健网。

三是学术可靠。定县实验在疾病预防方面,以种痘工作最为突出,天花病大为减弱。据1936年的报告,“近年来邻县时有天花流行而本县无之”,“定县天花已称绝迹”。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品,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据当时的一项对村医的医疗水平调查显示,95%的治疗是正确的。

四是大卫生观。大卫生观念指全社会都应重视、支持、参与卫生和保健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医疗卫生工作也要面向社会、群体和个体整体,实行全方位的医疗、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医疗、预防、保健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以实现人人身心健康的目标。以大卫生观念为基础,使工作领域更宽,内容更广泛。定县实验对学校卫生、产妇与儿童保健、生育节制进行了试验,在此基础上,无论从医疗条件,还是预防、治疗方面也都有所改善。它还是最早开展节制生育宣传活动,展示节育技术,走访家庭,劝告节育,帮助农民更新观念,在中国农村最早开展的节育教育。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6

按县卫生局安排,局领导组成两个调研组,对我县的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各乡镇卫生院的情况介绍,实地察看部分卫生院工作档案和部分村卫生室,并和卫生院负责人和职工进行了座谈,调研组对各乡镇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农村卫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了解的现状情况和建议分述如下:

**县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多年来,**县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护网络健全,农民就医得到极大便利,卫生服务功能发挥正常,医疗条件改善较快,医疗技术质量和水平基本适应群众的需求,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加强,改水改厕工作成绩显著,农民健康意识得到初步提高,全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提前达标。

一、积极创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县自1993年初级卫生保健试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历了多个年头,现已全部达到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的标准,通过了卫生部的审评,全部达到初保普及阶段合格标准的县城之一。

二、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参与下,通过不断提高对办合格医疗的思想认识,本着“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原则,努力建立和完善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医疗。通过积极探索,**县在开展合格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三、强化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农村三级医疗预防网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支柱,**县非常重视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在县财政、计划和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乡镇卫生院的各项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实现了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成为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社会卫生于一体,功能较完善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功能有了一定转变、管理水平相应提高。村卫生室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承担着大量的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各乡镇通过创建合格村卫生室活动,不断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功能,充分发挥其在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妇女儿童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改变了村卫生室房屋简陋、消毒不规范、常规设备不齐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的状况,使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在农村基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2010年,以“夯实基础、牢筑网底”为目标,在继续完善71个“空白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争取中央投资新建卫生室20个,加上村集体场所改扩建建设的31个村卫生室,使全县新建村卫生室总数达到122个。全县共有10个乡镇,175个行政村。其中159个村拥有了卫生室或服务点(百人以下的村为服务点),共选聘村医264名。加上10个乡镇卫生院和6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幅射带动,基本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的目标。?

四、积极推进农村中医工作。?近年来,**县中医工作的重点是:以创建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稳定中医药队伍,努力提高中医药治疗率,构建中医药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和对老年性、功能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较好疗效的优势,发展中医特色专科,促进中医业务发展。全县有中医院1所,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

综上所述,**县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在农村卫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当前的农村卫生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1、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面广量大的预防保健任务不能得到更进一步落实,农村卫生工作显得相对滞后,离群众的要求尚有距离。?

2、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卫生室赖以生存的集体资金投入不能到位,导致乡村医生对所承担的工作不积极,纷纷变相个体行医以弥补收入不足,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网底建设受到很大冲击。?

3、乡镇卫生院由于建设规模小、医技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低下等不利因素,使目前设置的床位使用率降低,效率不高,业务收入呈下降趋势,地区差距日益明显。乡镇卫生院收入下降的同时,乡镇集体对卫生院的投入又普遍急剧减少,导致乡镇卫生院缺乏发展后劲。? 4、农村卫生监督体制不顺,执法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执法工作需要,导致对传染病、食品卫生、非法行医、医药市场的监督管理难以更进一步落实。?

5、医务人员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防保经费的不足,资格准入制度等,导致现有体制及专业人员难以胜任繁重的防保任务。?

6、现有的合作医疗形式已无法适应农民现实的需要。首先是筹资不到位。传统的合作医疗模式是三个一点,即政府投一点、集体筹一点、个人付一点。而目前的状况农民自筹的一块资金由于合作医疗对农民吸引力弱,也很难筹集;各乡镇多以上级行政手段而由于村委会垫付;其次是受益不明显而报销手续繁琐。传统的合作医疗覆盖面相对较广,由于参保的药品价格的因素,农民通过医保报销后的金额未必体现比市场优惠,且在报销手续繁琐;二是受益力度大但受益面小,如大病风险医疗形式虽然报销金额较大,但其受益覆盖面所占比例小。从而导致当前农村农民的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低,覆盖面不广,因病致贫现象还较为突出。?

随着以县场经济为导向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改变了农村卫生事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给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使农村卫生事业迸发新的活力,适应农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广大群众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传统合作医疗目标定位低,统筹能力弱,管理层次低,难以抗御大病风险,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根据**县的实际,全面推行合作医疗保险,本着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积极探索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并最终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积极研究制订实施合作医疗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把合作医疗的性质与作用,形式与内涵,资金的筹集,合作与补偿比例等方面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保证和促进合作医疗制度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二、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构建新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实行宏观管理、全行业管理、目标管理;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为农民服务为最终目标,注重研究农村卫生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规范;要运用经济管理和法制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当前农村的乡镇卫生院要在诊疗人数和床位使用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认清形势,转变陈旧的等病人上门的服务观念,建立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以预防为核心,结合开展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基本服务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协调的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村卫生室要坚持集体办,管理上强调乡(镇)村一体化管理,始终将公共卫生工作作为工作重点,适当开展引进中医、针炙等费用低、疗效好、群众能承受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增加对农村预防保健经费的投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农村预防保健工作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进一步做好农村预防保健工作,是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防止农民因病致贫,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充分认识防病治病工作的紧迫性,各级政府应把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预防保健经费的及时到位或适当增加。卫生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提高有限的防保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要考虑逐步提高预防保健经费在整个卫生事业经费中的比例。?

四、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初保工作的协调。?实践证明,农村初保工作是关系到9亿农民的健康保障,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件大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积极推行初保工作这项“民心工程”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应由卫生部门负责初保工作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做好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尤其是财政、农业、计划、民政、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初保工作的领导。?

五、改革现行的农村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农村卫生监督体制,是由农村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卫生监督现状不适应所决定的。

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农村卫生监督力量薄弱、分散,形不成合力,难以完成面广量大的卫生监督任务。建议加强乡镇卫生监督所(站)建设和投入,加强对农村各类卫生机构、个体诊所的监管,以及对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和健康许可。将目前分散的多头的监管建成统一的卫生监督管体系。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7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发挥基层街道的职能作用,总结和发扬创卫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努力成为全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二、创建范围

全市10区120条街道是创建星级卫生街道活动的主体,各区人民政府和市、区各有关职能部门是推进创建活动的主要责任单位。县级市可参照各区的做法开展创建活动。

三、创建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我市实际,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确定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市民满意度等8个方面的创建标准。

(一)组织管理。街道创建组织机构健全、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清晰、工作网络完善、资料收集齐全、组织协调有力、宣传氛围浓厚,辖内单位和居民对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的知晓率达95%以上。

(二)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辖内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落实政府关于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及设置烟草广告等法规规定,依法开展控烟工作;主要公共场所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开展控烟、预防艾滋病等宣传教育。

(三)市容环境卫生。环卫设施设备完好,垃圾收集容器设置合理,做到定期清扫保洁、消杀,周围整洁无蝇;路面清扫保洁率达100%,粪便、垃圾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实现12小时动态保洁;公厕管理责任落实,达到卫生标准;垃圾收运车辆车容整洁,实行密闭化运输。市容环境整洁,路面平整,沟渠畅通,无污水坑洼;绿化、美化良好;街(巷)内乱搭建、乱堆放、乱拉挂、乱涂写、乱张贴、乱停放、乱堆挖以及随地吐痰现象得到控制;河涌、池塘无飘浮垃圾,周边环境清洁;公共场所和单位的环境卫生责任区明确,责任人对责任区的知晓率达95%以上,沿街(巷)单位(店档)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保洁良好;临街(巷)楼房阳台整洁、规范;辖内无卫生死角,无违章饲养畜禽。肉菜市场管理制度完善,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保洁人员;商品划行归市,摊位摆放整齐,无占道经营和乱摆卖;给排水设施完善,环卫设施齐全,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厕和垃圾收集(运)点;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达标,食品摊档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建筑工地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文明施工达标率达100%。

(四)病媒生物防制和传染病防治。街道有专(兼)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经费落实、责任到位,防害除害设施完善;病媒生物防制资料完整,监测数据可靠;鼠、蝇、蟑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蚊密度不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无与病媒生物有关的传染病暴发疫情;辖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中心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疫情报告及时,处理规范,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小于2%;计划免疫实行周门诊制度,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达100%;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不小于95%,儿童计划免疫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不小于95%。

(五)公共场所卫生。公共场所对外经营单位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亮证经营率达100%;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五病”(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调离率达100%;各类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完备,室内外环境整洁,清洗、消毒、通风等各项卫生措施落实,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六)食品卫生。辖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含集体食堂)持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亮证经营率达100%,无超范围经营;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100%建立食品采购索证和台帐登记制度,食品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五病”调离率达100%;餐具清洗、消毒、保洁及食品保藏等设备设施齐全,食品加工流程布局合理,操作规范,符合卫生要求;销售的定型包装食品标识齐全,无销售过期食品。

(七)单位和社区卫生。街道辖内单位和社区(含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区)积极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环境整洁,庭院绿化美化良好,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车辆按规定停放;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下水道通畅;环卫设施完善,厕所达到卫生标准,有专人负责保洁;室内卫生状况良好,楼道整洁,无乱堆、乱贴、乱画现象,门窗无破损;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落实;无违章建筑,各类飘篷、招牌广告和防盗网设置整齐;辖内商业服务设施设置合理,经营符合卫生及环保要求,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

(八)市民满意度。辖内居民对街容街貌、路面保洁、公共场所、公厕、饮食行业等方面卫生的满意度达95%以上。

四、创建程序

(一)暗访调研。街道提出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申请,经区爱卫办审核同意后报市爱卫办进入创建程序。市爱卫办在接到街道创建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依据创建标准对申请街道进行暗访调研。暗访调研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暗访结果。通过暗访调研的街道,可进入技术评估环节。未通过暗访调研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暗访调研;如仍未通过暗访调研,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二)技术评估。根据市爱卫办暗访调研结果,经过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创建街道可提出技术评估申请,经区爱卫办初评通过后报市爱卫办。市爱卫办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技术评估。创建街道在接受评估时,应提供依据创建标准所作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区爱卫办的初评意见。技术评估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评估结果。通过技术评估的街道,可进入考核鉴定环节。未通过技术评估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技术评估;如仍未通过技术评估,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三)考核鉴定。通过技术评估后,经过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创建街道可提出接受考核鉴定申请,经区爱卫办初评通过后报市爱卫办。市爱卫办在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考核鉴定。考核鉴定结束当天,由市爱卫办书面反馈鉴定结果。通过考核鉴定的街道,可进入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环节。未通过考核鉴定的街道,必须实施不少于3个月的整改,方可再次申请考核鉴定。如仍未通过考核鉴定,则终止创建程序,1年后方可再次提出创建申请。

(四)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市爱卫办将对通过考核鉴定、拟以市爱卫会名义命名为“*市星级卫生街道”的单位在市属媒体上进行不少于2周的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报市爱卫会正式命名,并给予相应奖励。

五、制度保障

(一)申报制。“*市星级卫生街道”共分3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根据创建标准和程序要求,经各区爱卫办初步审核,各街道于每年6月30日前向市爱卫办提出创建申请(*年截止时间为8月30日)。为保证我市创卫工作的连续性,*年3月20日前已获“*市模范卫生街区”的街道,如申报一星级卫生街道,可不经过暗访调研,直接申请技术评估;如越级申报二星级及以上的卫生街道,仍按创建程序执行。

(二)晋级制。根据创建标准和程序要求,创建街道可以逐级或越级申报星级卫生街道。

(三)交叉考核问责制。由市爱卫会统筹、市爱卫办牵头组织实施,采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区循环交叉检查的模式,每半年对全市所有街道开展一次国家卫生城市达标情况大检查,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实行分项评分排序,经技术分析后通报全市,以此推进星级卫生街道的创建工作。凡巩固创卫成果措施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以及影响星级卫生街道创建工作的部门、单位,由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奖惩制。经市爱卫会命名为“*市星级卫生街道”的街道办事处可获得市级奖励(具体奖励标准由市爱卫办会同市财政局等单位研究确定)。市爱卫办每3年对星级卫生街道进行一次复评,同时开展不定期的明查暗访,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街道,将降级或撤销其“*市星级卫生街道”称号。

(五)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参与创建的街道主要领导一旦出现违纪等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市爱卫办将立即取消该街道的创建资格。

(六)《*市星级卫生街道考核评分标准》和《*市星级卫生街道考核命名办法》,由市爱卫办根据本方案中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的标准和程序另行制订。

六、责任分工

市爱卫会负责全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的统筹和协调,市爱卫办具体负责对创建街道实施暗访调研、技术评估、考核鉴定、社会公示和正式命名。

各区爱卫办负责辖内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初评和申报,并根据全市统一安排,每半年组织辖内街道参加一次国家卫生城市达标情况大检查。

各街道办事处对本街道创建工作负总责,并按照考核验收标准和本地实际,分解任务,明确责任,逐项落实。

各区政府和区有关职能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推进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其中,各区政府为推进创建活动的牵头单位,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推进创建活动的责任单位。中心城区到2010年底要有90%以上的街道完成“*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目标;城乡结合部到2012年底要有85%以上的街道完成“*市星级卫生街道”创建目标。

市直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和参加各区街道创建活动,按照创建星级卫生街道的考核标准,按期完成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任务。组织和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巩固创卫成果、参加创建星级卫生街道活动的履责情况,并将其纳入干部考评,对于不履行职责或行政不作为的,要追究相应责任。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加大市容环境卫生的资金投入,按照提高资金利用效能、引导基层投入的原则,相应安排部分城市维护资金,促进创建街道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广泛发动。开展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延续,也是发挥街道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创卫成果、把民生问题解决在基层的重要载体。对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广泛宣传发动,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二)加强领导,明确标准。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强对街道创建活动的领导,明确创建标准、申报程序、考核办法,引导基层街道科学、依法和高效行政。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8

为了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村级卫生组织在医疗、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市政府年初与县政府签订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的目标责任书,各村的卫生所(室)要达到《山西省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试行)文件的要求,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一、举办形式

“村卫生所(室)应符合全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乡(镇)社区卫生发展规划,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在原村卫生所(室)的基础上,根据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等合理设置。除乡(镇)政府所在地外,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应有一个卫生所(室),距离较近的行政村也可联合设置。村卫生所(室)由村民委员会举办,鼓励乡(镇)卫生院领办乡村联办,社会力量和有职业资格的个人承办,属福利性农村公益医疗卫生机构。

二、基本职能

1、宣传国家有关卫生政策和法规,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

2、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工作及危重病人的就医指导;

3、对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病人及时转诊,对情况紧急不能转诊的,先行抢救并及时向有救治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求助;

4、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工作;

5、做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与报告工作,.参与本村重大卫生事件的处置;

6、协助乡镇卫生院,做好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等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7、协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学校,开展健康指导,送医送药上门;

8、协助村民委员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9、负责农村卫生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上报工作。

三、房屋要求

村卫生所(室)用房不得与其它用房混用。要求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与行政村社会活动中心接近,远离污染源。房屋地面、墙壁、屋顶平整光洁,通风采光良好,室内干燥。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9

(一)一般情况全市共两区十县。188个乡镇,13个街道办事处。2222个行政村。1957年总人口3一3.7万。其中市区37.6万,农业人口211.6万,占总人口的81.5万。共有卫生机构561所:其中医院231所,防疫站13所,妇幼保健站11所,药品检验所13所,卫校10所,地方病防治所2所,结核病防治所2所,血站z所,门诊部所275所,私人开业594人(市区239人)。

(二)卫生管理人员情况全市共有卫生管理人员”7人,其中卫生部门“1人,经过半年以上管理业务培训的共有102人,占总人数10.2形,从调查的147名县级以上管理人员情况分析:男131人,女16人,平均年龄为47.6岁,经过短期培训的有55人,占37.4解。

(三)卫生改革情况1.全市共有83形的卫生单位实行了院(所、站、校)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及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医院通过改革,转变医学模式,扩大社区服务,建立家庭病床3,。00多张,收治健康病人72.101人次。2.我市160所乡镇卫生院开始移交乡、镇政府管理,予以年底移交的卫生院达50厂。目前卫生院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3.全地区实行计划免疫保偿乡、镇已达70万,计划年底达到80多,实行妇幼卫生保偿制试点县予计年底可达60多,其它县区亦试点进行。4.行业管理工作。我市从1985年开始组织厂矿医院向社会开放。1087年4月正式成立了工矿企事业医院管理委员会。抽专人指导厂矿医院的社会化工作。

二、主要问题与障碍

(一)卫生事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没有统一管理的协调机构,部门所有的现状影响了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全市42所厂矿医院的297。张病床平均使用率仅58.2声。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和卫生工作人员,对固有的传统观念还没有转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工作在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和对卫生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以及提供政策依据的重要作用。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未能统一管理,不能做到资料共享。

(二)信息收集、处理手段落后。仅急性传染病有完整、系统的管理,对收集和保存的资料只能进行人工描述性分析外其它方面没有建立科学的信息管理,不能做高层次的处理、分析和利用。

(三)卫生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现代大卫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四)卫兰改革的深化程度不够,改革政策不配套。三级医厂卫生保健网发展不平衡,经费缺,使一些正常管理工作无法进行。

三、规划目标

(一)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便于市政府对区域卫生发展的全面领导与支持,负责卫生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提出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卫生防病保健规划及管理办法。据根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搞好卫生改革,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实现大卫生管理。

(二)成立医院管理协会。实行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在卫生委员会的授权下,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配合协作,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服务能力。

(三)依托市防病中心和县、区疫站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贮存、分析、反馈全市人口、出生、疾病监测等卫生方面的信息。为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干。年度计划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西)改一革医疗制度,全面实行防疫、妇幼保偿制。试点保险医疗制度。

(五)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逐步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

四、项目活动与任务

(一)加强卫生资源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机构建设。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委员单位由计委、财政卫生、物价、计生委、爱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主任委员由分管卫生工作的付市长担任。统一协调、管理、决策全市卫生事业建设。下设办公室编制5人,办理日常业务,指导监督规划的实施。2.实施区域性卫生行业管理。成立卫生管理协会,由卫生局关、医院院长、有关部门领导及群众代表组成,制定管理章程和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区域内不同部署,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协作。使非卫生部门的医疗卫生单位在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业务上统一管理纳人区域卫生发展规划。3.理倾初交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对乡、村卫生保健组织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乡卫生院交乡政府管理,村级卫生组织交村民委员会管理。三年内基本理l顷初级医疗卫生组织管理体制,做到有医有药,能开展预防保健,便民利民。4.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组织管理,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作为各级组织部门配备和考核卫生管理干部的依据。每年都要对卫生管理干部进行一次考试和考核,从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5.要从宏观上对医院的短期行为和“过度服务”现象进行控制。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管理办法,并对民办医疗机构和个体行医人员进行全面整顿,加强监督管理。

(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1.市卫生信息中心依托在市卫生防病中心,设卫生统计、计算机、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业工作人员5名,先配备微机2台及相应的机房和办公用房。县、区信息中心依托在县、区防疫站。l日8,价先在建立了疾病监测点的盲县、凤翔、金台、渭滨四个县、区各配备l台微机,设卫生统计或计算机专业人员1一2名。199。年后在其它县、区逐步建立。2.信息中心的任务:市信息中心:制定全市卫生信息管理工作条例,报告程序和工作评价方法,对县(区)信息中心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负责全市卫生事业基木情况、卫生服务和利用、疾病监测、医院工作及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反馈;定期不定期的对全市卫生形势进行评价。如防治措施评价、疾病流行规律研究等,找出干扰卫生事业发展、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并对工作重点、防治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区域性卫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县(区)卫生信息中心的任务以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为基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信息管理机构和人员;负责对乡、村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检查、培训工作,按时向上级和主管部门呈报规定的统计报表和综合信息资料。

(三)改革医疗保健制度。1.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组织人员先在眉县、歧山县各选一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通过调查分析探索符合乡情民意的医疗保健制度,逐步推广试点经验,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服务。2.继续在全区推行子于划免疫和妇幼卫生保偿、保险制工作,三年后普遍实施复盖率达到三分之二。3.积极发展卫生医疗单位的横向联系,实行大医院带小医院,技术强的带技术弱的,城市带大村,贯彻“三联”“两引”、“两下”、“一培训”、“一建设”的原则,(三联即人员、技术、设备联合。两引即引进人才和技术。两下即医务人员下乡、医疗技术下乡。一培训即在职人员培训。一建设即加强医院建设),放宽政策,鼓励“三多”办医(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型),推进城乡卫生事业的共同发展。

(四)改革卫生服务收费价格1.改革医疗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组织医疗成本测算人员选市级两个医院、陇县、风翔县二个县级医院进行医疗成本调查,合理调整卫生服务收费价格,降低高于成本的服务项目收费,提高低于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医疗用消耗材料实行按市场供应价格收费。住院费实行按医疗技术设备、房屋和管理等情况划分级次收费标准,并制订我市医疗成本管理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推行成本管理工作。2.改革医疗设备管理办法。实行医疗器械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设备回收期为十年,年折旧率为10万各受益单位购量使用千元以上器械。每年向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交纳一定比例的占用费,国产仪器年交纳2男,进口仪器年交纳5万,回扣部分用于再生产,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3。改革医院财务核算的管理办法,试行新的会计制度,对医疗活动的资金运动进行成本核算,拓宽卫生经费的筹措渠道,采取多种(如合营、承包、租货)形式办医,乡镇卫生院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核算管理办法,改封闭管理型为开放经营型,促进卫生机构的行业管理和技术进步。4.建立初级卫生保健基金,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从贷款和配套资金中筹措12。万元,再从市、县、乡三级按比例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用于维护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组织,支持贫困和边远山区的群众防病治病和试点医疗保险制的管理费用。

(五)卫生管理干部培训。1.对县及县以上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向西医大选送10人。向省干部进修学院选送20人,通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2.乡镇级卫生管理人员,每年市上培训30人,学月。3.根据工作需要,对卫生经济干部,不定期的组织培训,提高规划予算的管理水平。

五、分年度计划和指标

(一)第一年(2959年)1.成立宝鸡市卫生委员会,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装备办公设备。2.各县区选择1一琴个乡、村(街道)总结乡政府村委会管理乡、村级卫生机构的经验,今后每年组织一次推广经验,理顺管理体制。3.制定宝鸡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素质规范,对管理干部实行定期的业务考试和考核制度。4.通过学习和试点,制定出初级卫生保健基金的管理办法。5.制定卫生事业横向联合发展规划。6.在眉县、歧山各选二个乡进行医疗保险制试点工作。7.组织人员对公费医疗现状进行调查,改进管理办法,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杜绝浪费。8.选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10名去华西医大或西医大卫管系学习时间半年至一年,今后每年送10名。9.选送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干部20名去省卫生进修学院进修时间半年,今后每年送20名。10.委托市卫校办乡镇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1期,时间3个月,参加人员40名,今后每年办一期。11。邀请中国预防科学院、省防疫站举办疾病监测和信息管理学习班一期,参加人员40人。12.装备第一批微机,市信息中心?台,眉县、风金台、渭滨防疫站各1台。

(二)第二年(1900年)1.成立宝鸡市医院管理协会,制定管理章程。2.抽调人员整顿民办医疗机构加强个休行医人员管理。通过整顿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在卫生保健事业中的作用。3.召开医疗保健制度,改革试点交流会,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4.组织卫生经济管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在陇县、风翔县医院开展医疗成本调查,制定医疗成本核算办法和卫生费用补偿办法。5.开展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效果调查。以技术经济合同形式落实乡医报酬。6.派出三人到省防疫站学习计算机操作应用。7.制定卫生信息管理办法、工作办法标准化及评价方法。

(三)第三年)1992年)1.对县以上医院实行医疗成本管理。并组织专业人员提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价格调正方案。2.组织规划领域项目负责人,并邀请国内专家对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对现行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修订意见。3.建立宝鸡县、歧山、扶风县、陇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二批微机5台。

(四)第四年(2992年)1.在县以下医疗单位推行医疗成本誉理工作。2.健全各领域规划的资料档案和卫生管理干部的业绩档案。3.建立林游、千阳、太白、风县信息中心,装备第三批微机5台。

(五)第五年(2993年)1.由市卫生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制定区域规划评估方案及验收标准,召开各科专业会议逐级逐项全面进行检查评估各个规划领域写出书面总结报告。2.对各规划领域的投资经济效果进行全面的统计。评价论证,做出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3.市卫生委员会年初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完成规划的准备工作。6月份写出总结报告,报送市政府、省卫生厅、卫生部和世界银行。9一10价钊定出下一个五年区域卫生保健综合规划。

六、可行性分析。

1.本规划领域中的项•目活动与任务,是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建设,逐步改变卫生机构经营机制,符合wHo所倡导的“二000年人人有卫生保健”的要求。2二本规划的制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领导部门的支持,今后执行过程中更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是有保证的。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对医疗保健需求会日益增高,因此,动员社会多渠道办卫生保健事亚,已成为当务之急,人心所向,大卫生观念容易被社会接受,有利于卫生管理的改革。

七、评价体系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篇1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杰――卫生立法,应跳出单部门局限

卫生立法转移到全国人大有助于跳出部门利益的局限。卫生立法不仅仅是卫生一个部门的问题,还涉及到全社会很多领域的问题,不能根据一个部门的利益来推进立法。在立法过程中,目前还有很多争论,例如是叫“卫生基本法”还是“国民健康促进法”?如果是叫基本法,对医疗卫生工作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很多方面争论很大,涉及的敏感问题非常多,短期内很难统一思想,特别在卫生系统内部也有很多争论,会影响立法进程。现在还有叫“国民健康促进法”的提法,完全是走行政法的路径,规避一些敏感性问题,可以使法律尽快出台,制定出来后,即便位阶低,但制定出来就比没有法律要强。“健康中国2020”这个规划的内容很丰富,参考了很多国外立法,但线条较粗,原则性的东西较多。希望能够对国外的有关立法和执法进行深入研究,为国内卫生立法提供借鉴。

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社会参与是卫生立法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等方面对立法工作做了部署。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立法的公众参与、各界参与也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近几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数部法律都吸引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卫生法的立法过程中,我们应当发出学界的声音,把它变成公共政策议题、社会政策议题,让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尽量参与到卫生法的立法进程当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邓勇――多方参与卫生立法,规避专业局限和利益保护

这个法需要承接宪法有关条文、体现医改成果。医改应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展开,现在的立法和改革都是碎片化的、无序的,一些改革措施的推行需仰赖人的因素。立法还存在部门立法问题,如《医疗纠纷预防处理条例》的制定就涉及很多部门,而不能由一个部门来立法,需要社会参与、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思考,切实形成有效合作、专业分工的立法机制,还必须有专家学者的参与,防止部门的专业局限性和自我利益保护。

现在立法多如牛毛,卫生基本立法如果要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中提取公因式,制定通则性质的法律,难度很大。现行卫生法律之间的关联性差,缺乏足够的内在联系,提取难度也较大。立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明确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范围;二是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投入和保障的责任;三是构建公平、高效、可及的卫生服务体系;四是明确各类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五是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涵盖的内容,提高卫生治理的能力,建立统一规范的卫生监督管理制度。

另外,现在各方对立法的目标认识不一,全国人大要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法”,有的学者认为制定“基础性卫生法”,“国民健康法”“公民健康促进法”,名称不统一,导向也不明确。究竟是以公民的健康为导向,还是以国家的卫生建设为导向,有待明确。对于这个重要的命题,学界也应展开讨论。总之,通过卫生基本法的制定,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地位、功能,明确他们的权利义务,通过基本法的制定实现科学管理原则与方法,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一个高效的运行机制,同时为卫生执法和司法提供基本的准则。

讨论5立法框架和内容:如何有效分层?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宋大平――卫生立法内容框架确定,要比照医改架构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该委法制司基本医疗卫生法立法重大问题立法构建研究的项目。我们研究认为,应将分配正义作为立法的理念,并对卫生发展改革的主体做了归类,研究这些主体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前法学界关注更多的是患者权利,现在我们则关注参加了医保的全民。我们按照与医疗卫生服务的关系,将医疗卫生参与主体划分为政府、参与的行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机构等组织者,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提供者,全民、参保人、患者、特殊人群等使用者,以及媒体、专家、慈善机构等旁观者,并对他们的权利义务做了配置。

在立法定位方面,既然叫基本医疗卫生法,我们就按照医改的走向和架构将法律的内容框架确立下来,分了四个维度:第一个是筹资;第二个是筹到钱后购买服务,从医务人员个人层面、机构层面、体系层面进行引导;筹资和服务提供是在国内医药市场的环境下开展的,所以要考虑的第三个维度是医药市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准入,一个是交易。在准入方面,研究医务人员、产品、机构怎样准入;在交易方面,市场机制天然有不正当竞争的倾向,需要规定政府责任、制止不正当竞争;第四个维度是卫生治理,立法要在行政的层面规定与卫生、健康有关的职能,政府部门之间职责如何划分,卫生机构之间的职能如何分布,政府和参与服务外包的机构之间职能如何分工,公民怎样参与,明确如何解决调解纠纷、民间医药、媒体如何发声等问题。

第一个维度的筹资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不同等级间的责任进行划分。在服务分配上,考虑在治未病、治小病、治大病方面如何分配――治未病,要看预防服务要用多少费用;治小病和治大病,则要看现在的医保政策更多偏重于报销住院还是报销门诊,比如现在对于门诊,三项医保当中新农合报销比例高一些;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有的并没有推行门诊统筹,只是门诊的一个账户,门诊是不是统筹,要做一个规定。

至于服务提供,在个体层面,医生大处方、大检查的情况比较多,需要在个体层面区分所提供的服务是销售性的还是劳务性的。在立法时还需要确定资质问题,保障劳务提供者的经济利益,比如提高技术性、劳务的价格,设定符合行业特点的医疗卫生人员薪酬标准;在机构层面,则应当保证医疗机构对剩余索取和配置的权利,例如支付制改革都在从后付制向预付制转变,因为如实行绩效工资制、收支两条线制的改革,很多医院通过支付方式改革省下了钱,却不能用于分配,这将挫伤医疗机构的改革积极性;在服务体系的层面,现在提倡大健康的概念,体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慢性病全程管理的理念,因此针对当前公共卫生、医保的钱相互独立的情况,需在横向层面,让公共卫生、医疗、康复、临终关怀这些机构合作起来,用疾病全程管理的理念去整合;在纵向层面,如医疗集团、医联体,会产生虹吸效应,只要有一个龙头医院在里面,就把患者全吸走了。因此在立法方面,有关医保的规定要体现支付方式改革的精髓――病例组合包括了高消费和低消费的,疾病的复杂程度有轻、中、重之分,让医疗机构在单位内部组合起来,在医联体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实行有差别的支付安排,这就产生了患者合理流动的动力。

第二部分内容,对于多点执业,要让医生即便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仍按原来的大医院标准支付,让他们有动力为基层患者服务;还有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外部政策,才能让它更好地运作起来?

第三部分内容是医药市场。以前常说社会办医,但是需要明确社会办医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在发达国家,保险金融市场是很关键的,起到了“啄木鸟效应”。我国下一步推动健康服务业,会凸现保险金融机构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健康服务业的保险金融市场。在公益性保障方面,则需要保障医务人员的薪酬。

关于公共机构和卫生筹资问题。筹资是个大的概念,包括医保在内。从服务提供角度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康复、临终关怀等领域看,不同机构的布局功能究竟如何,公立的、私立的医疗机构布局怎样去划分等。医药市场需要公共机构去负责医药产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市场准入等问题,市场交易也需要一个监管机构;卫生治理的公共机构维度存在行政部门之间的划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划分问题,还需要规定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和方式,规定医疗纠纷的解决机制。

关于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划分问题,基于正义理念,对于权利义务的划分不能只看患者,还得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权利义务、医药市场各个主体之间在卫生治理下的权利义务又该如何。

关于筹资和基本服务包的问题,应围绕服务包来制定市场规则。人员方面和筹资相对应的是人员的薪酬水平和来源,和服务提供相对应的是培养教育和执业的管理制度,都需要做原则性规定,难以过于细化。与人员和医药市场相对应的是人员准入和流动的方式。法律责任和争议理念相对应的是先赋权。只有先实现权利才能履行义务,在违法情况下才有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和卫生筹资相对应的是侵占、挪用资金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法律责任和卫生服务提供相对应的是公民提起行政给付诉讼的构成要件和操作方式;其他行政诉讼的要件、侵权之诉、合同之诉、刑事诉讼的要件和方式。对应医药市场的是不正当竞争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

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翠霄――卫生基本法内容关系到社会福利

不久前,社科院老干部局向退休老干部们征求对“十三・五”的意见,透露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消除贫困”,另一个是“建成小康”。消除贫困后是否意味着建成小康社会了?我认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2000多年前孔子给小康社会的界定。以这个标准看,目前还没有实现小康社会,这是2020年的目标,是福利问题。制定卫生基本法也关系到社会福利。目前我国医疗保险还很不完善,在农村范围内实行保大不保小,如果几年不住院,就不能充分享受到新农合的好处。其实,平时吃药,费用并不少,这对农民也是很大的负担。现在农民就怕因病返贫,而且无论城乡,大家不怕穷,不怕老,就怕病。

除了医疗保险,还需要护理保险。1986年,我国残疾人是6200多万;2006年上升到了8200多万。在新增的2200多万残疾人中,有75%是神经官能失常的老年人,因此当前亟需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医保制度可以规定,凡是参加医保的人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因为被保险人一旦需要护理,参保后就能明显减轻经济负担。另外,如果把公民的医疗卫生需求都推到市场上,效果并不理想。以英美等国为例,美国是市场化体制,只为穷人和老年人提供医保和救助,在职人员有商业保险,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比英国的制度好?不是!美国实施减轻财政负担的政策,国民卫生总费用高,绩效也不行,平均寿命比欧洲人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处长曹艳林――“基本医疗卫生法”立法将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应有法制作保障,没有法制作保障的健康中国战略将难以实现。当初“健康中国2020”作为部级战略起草时,主要的起草专家由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和部分管理学、社会学专家组成,就法律、法制对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战略起草专家委员会未能将法学专家纳入其中,也导致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医疗卫生法制建设内容的缺失。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将“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完善和实施应该有医疗卫生法制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法”的制定将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法制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进行“基本医疗卫生法”立法,首先要明确该法的法律定位。以前法学界对医疗卫生法律问题关注比较多的是医疗纠纷预防处理立法,对于涉及医疗卫生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的“卫生法”或是“基本医疗卫生法”则关注不多。从法律性质来看,“基本医疗卫生法”不属于民法,若说是行政法也比较勉强,而将‘基本医疗卫生法”定位为社会法,从社会法立法的角度进行立法,可能比较合适。

“基本医疗卫生法”立法经历了“初级卫生保健法”“卫生法”“医疗卫生基本法”“基本医疗卫生法”等多个探索阶段,目前我国政府官方的消息是要立“基本医疗卫生法”。“基本医疗卫生法”涉及范围非常广,调整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立法难度非常大。基本医疗卫生概念由“初级卫生保健”概念演变而来,对于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和内涵,医疗卫生界有比较清晰的界定,但对于现在使用“基本医疗卫生”这个概念,反而不太好界定其范围和内涵。如何准确界定基本医疗卫生的概念和内涵是“基本医疗卫生法”立法首先需要理清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