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运营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0:38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1

平台运营总监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上进心和事业心和统筹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规划和执行落地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11、承担并参与园区平台体系策划与实施,包括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共享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

2、负责与平台建设及合作单位的日常沟通、管理、维护、协调工作。

3、负责平台孵化器的招商宣传、品牌推广、项目引进、洽谈合作、企业入住等工作。

4、负责平台建设和品牌宣传工作,联络、参与行业相关活动;

负责联盟品牌会展的宣传推广、招商、会务组织等工作。

5、开展国内外生物医药项目、客户信息的搜集、挖掘、整理与跟踪;

6、平台活动的策划组织、招商推介及会务工作;

7、负责建立和完善部门业务系统规章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负责各项制度的落实执行,履行监督管理工作。

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21、负责直播业务团队的组建、管理、考核等事项;

2、负责带领团队制订直播业务的运营、产品、营销、培训、商务合作策略并落地执行;

3、对团队日常直播数据进行分析,给予主播和客户直播建议和解决方案,对直播GmV负责;

4、定期与直播平台、mCn机构及招商部门进行交流与反馈工作,对直播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并协调跟进相关改善,提升用户体验;

5、根据规划制订具体的执行策略和行动计划,带领团队达成公司直播业务既定经营目标;

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31、根据公司整体运营战略及组织目标,负责公司整体运营工作,制定总体用户运营计划,搭建运营体系及运营模式,负责建立SaaS平台各项运营规则;

2、SaaS平台的建设、优化、不断完善(平台为用户及服务提供者之间搭建了桥梁);

3、SaaS平台前端用户行为分析,数据挖掘,流程优化,具体有用户量、交易量、交易额、aRpU值等数据维度;

4、SaaS平台后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管理、优化、合作等;

5、SaaS平台的日常维护,咨询、投诉、售后服务、反馈等;

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41、针对新媒体和市场状况制定运营战略规划,负责公司所有的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数据运营、内容运营等工作;

2、制定并完善产品营运部门的制度体系、业务流程,建立规范、高效的部门管理体系;

3、通过运营策略带动核心指标的提升,挖掘帮助用户成长与帮助用户方案制定,提升用户的成长空间,运用各种推广策划及落实,有效增加开放平台的用户使用数量,组织和管理用户体验、业务流程等的分析和改进。

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51.根据公司战略目标,统筹设计iVD行业B2B平台的规划与建设。

2.全面负责平台运营模式与搭建平台运营体系,推动平台品牌形象建设;

3.主导平台推广方案与内容、活动及产品运营,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平台发展;

4.负责运营团队的管理及人才梯队建设。

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61、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及运营计划,制定营销、推广等活动方案,监督执行并评估效果;

2、实时掌握2B行业动态,针对市场环境提出有效的营销运营策略,

3、监督并指导团队完成平台策划推广、运营等相关工作;

4、善于总结分析各项运营数据,挖掘运营点,优化平台现行方案;

5、负责部门人员的管理与培养,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平台运营总监工作职责71.负责自有电商平台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做好内部单位福利服务外,对外积极拓客创收,带领团队完成销售目标。

2.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制定平台全年运营方案并推进执行,分解到月度、季度、全面目标任务的完成。

3.负责平台总体运营,激活和管理现有会员,做好社群营销,提高平台浏览量和转化率,不断优化产品SKU和详情页。

协助技术供应商做好平台技术维护和优化。

4.在集团指导下,开拓和管理供应商和合作商渠道,丰富平台上架商品的数量和品种等。

5.定期对产品、销售、营销、竞争对手数据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方针策略。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缆线的设计、敷设、改造等活动。

第三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缆线的设计、敷设、改造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严格执行《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安全暂行技术要求》,确保缆线安全。

第四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使用的缆线必须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入网认定。

第五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缆线的设计、安装施工,必须由持有省级(含)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发给的《有线广播电视系统设计(安装)许可证》的单位承担。

第六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必须加快光缆改造工作。新建或改造后的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最后一级光节点用户数应在500户以下。

第七条光缆敷设应采用管道、直埋方式,避免明线敷设,以切实保障网络安全。

第八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必须将架空电缆改为管道和直埋方式,并安装有线电视网络安全监控设备,实行有效的安全监控。

第九条建筑物内电缆应进入墙内暗管或采用明管敷设。对在外部分必须敷设在安全的地方并加强监管。

第十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应加强对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缆线中的放大器、分配器的管理,必须配备加锁铁箱予以保护。

第十一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网络维护队伍、巡查制度,明确网络各环节、地段和设备的维护责任和措施。

第十二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必须建立、完善值班制度、报告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守,保证联络畅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重要问题及时上报,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推诿和隐瞒。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人为破坏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查处案件;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传输。

第十四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建立快捷、有效的应急机制,及时、正确处理网络故障和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影响。

第十五条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单位要加强与综治办、公安、安全等部门和街道、社区等单位的配合,共同做好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安全保护工作。

第十六条颁发《广播电视节目传送业务经营许可证》,必须符合本办法第7、8、9、10、11、12条的规定,凡不符合规定的,不予颁发。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3

随着“中星9号”的成功发射,直播卫星(DirectBroadcastingSatellites,DBS)再次在国内引发热议。几年前人们还在认识直播星的覆盖、成本、容量优势,讨论其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的意义,如今发展直播卫星是我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逐渐成为共识。美国DirectV、英国BskyB等的大踏步发展,更是或多或少让我们对当初没能抓住时机尽早发展直播卫星感到些许遗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迹坚求通,钩深取极”的表述,意即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探求万事万物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那么我国的直播卫星在未来发展中“迹坚”之处何在,又如何“求通”呢?

一、确定盈利模式

“中星9号”的升空恰逢我国广电、电信领域的数字化浪潮,在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等的重重包围下,为直播卫星的社会角色和业务范围作出定位,是使其能够“盈利”——既收获应有的社会效益,也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国外直播卫星电视大多为付费的商业频道,我国则不同,目前被定位为公益平台。卫星采购、发射及维护成本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一期48套标清数字节目、48套立体声数字广播和数据广播业务全部免收上星费,购置了终端接收设备的用户可免费接收。换句话说,作为完全出资人,国家对直播星一期建设的要求很明确,即扩大农村地区覆盖,解决全国已通电但广播电视不通达的20户以上自然村收听、收看的问题。

国家“十五”规划要求解决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电覆盖,“十一五”规划则把这一要求提高到20户以上自然村。多年来,政府依靠地面推进“村村通”,这一做法初期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最后5%左右的人口覆盖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利用直播星传输节目是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信号传输质量、避免与境外节目共星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首先把直播卫星定位为公益平台,计划调拨13亿专项资金支持直播星“村村通”的原因。

但细思量,这一定位还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首先,实现偏远地区人口覆盖意义固然重大,但放弃城市人口显然没能使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巨大的经济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二,“中星9号”一期运营只使用了22个转发器中的4个,剩下的18个转发器长期闲置,不仅将面临资金压力,也让人对没能充分利用直播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感到惋惜;第三,仅完成政府要求的“规定动作”并没能充分发挥直播星在大容量、交互、移动等方面的性能,而缺乏真正的直播星业务的广播电视业是不完整的;第四,从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发展直播星及相关产业潜力巨大,如按全国20户以上的71.6万个自然村,每个村以20户、每台接收设备以300元计算,仅“村村通”带来的终端硬件销售额就近43亿元,此外还有卫星制造、发射、维护,节目生产、销售,直播星增值服务等等产业链上巨大的“作为”空间。因此,直播卫星电视显然不能只是作为有线电视覆盖上的补充、解决偏远地区的“村村通”,也应该进入城市,参与数字电视市场的竞争;不能只是作为公益性的平台,而应定位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皆有所获,从而摆脱依靠“输血”的状态,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直播卫星的管理、运营通常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空间段相对简单,主要负责卫星发射及运行测控;地面段负责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接收终端、节目内容、用户体系、各类服务等等。空间段和地面段的运营关系构成了直播卫星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合一运营,即卫星的正常运营、用户管理、售后服务各环节都是运营商独立运作,以美国为代表;分段运营,以欧洲为代表,欧洲各国有关卫星的法规不甚相同,因此一般都是各国卫星公司租用国际卫星组织的转发器,然后自行运营地面段。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直播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将分开运营。根据国家规划,空间段实施公司体制的市场化运营,2007年12月成立的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直播星空间段运营的惟一主体(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占50%股份);地面段则由广电系统负责。借鉴推行付费电视的经验,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明确地面段的运营主体和开办条件,并在开办主体、合作主体方面有所突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地面段运营竞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直播卫星电视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的定位出发,地面段也可以分为公益运营和商业运营两类。

目前公益部分采用“专营、专控”的方式运行,还没有涉及内容生产。问题在于,直播卫星电视应该不会永远只是地面频道和节目的上星,有朝一日直播卫星开办新的公益性频道靠什么运行?政府投入?还是广告?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年初提出一项针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动议,意欲打造可与BBC国际频道和Cnn比肩的法语新闻频道。为了提升公共频道品质,禁止其播放广告,由此造成的每年6亿美元广告收入的流失,将通过对法国私营电视台广告收入、手机通信费或互联网接入服务费收税来弥补。公共电视台员工担心广告取消后收入将难以跟上,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为此,萨科齐已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法国公共广播电视取消广告后的资金来源问题。法国公共电视面临的问题中国也迟早要面临。公共广播电视中广告的口子一开,公众利益便难免受到商业的侵蚀,那么拒绝广告如又何生存?我国直播星作为公益平台如何运营的确需要认真研究。

商业运营部分则应按市场规律、行业提点和观众需求出发,实现通过“订制费+增值服务费”发展自身、服务公众。在节目销售方面,卫星直播电视要比有线电视更灵活。前者既可以将若干频道组合在一起打包(package)付费、也可以选择频道个别签约(premium)或者按次付费(ppV),价格亦可以依据频道和节目的质量分级;而后者则是捆绑销售,每年必须缴纳固定的收视费,为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掏钱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实现直播卫星电视商营部分“订制费+增值服务费”的盈利模式,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对整个电视产业盈利模式的影响。电视的传输模式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三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有不同的盈利模式:无线主要靠广告,有线主要靠收视费,直播星主要靠订制费。我国已有的无线和有线电视基本上属于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的收视费只是一种象征性收费),近30年来,媒体依赖垄断性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中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行。这种单一结构的盈利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广告市场总量有限,一旦广告市场告别高速发展或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电视媒体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二是媒体经营开拓的重点一旦集中于广告,难免会忽略对内容的挖掘和新技术的探求,我国电视业节目市场迟迟培育不起来和数字技术推进的不尽如人意,不能不说与单一的赢利模式没有关系。国际上成熟的直播卫星产业多数由用户付费支撑,大容量、多样化的内容和互动性的服务使付费电视的现实产出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电视广告。面对不进则退,甚至是进得慢则退的国际媒体竞争态势,中国广电业迫切需要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而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是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已经习惯于免费或低收费的无线和有线电视来说,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绝非易事,而直播卫星电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如果能在最初定位时恰当地把握好盈利模式,将有可能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刻变革,促成电视业结构更为合理的“广告收入+收视/订制费+增值服务收入”多元盈利模式。

二、处理竞合关系

直播卫星电视必然带来收视市场的重新分割,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线电视受到的冲击最大。的确,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存在不可回避的竞争关系,两者的市场交集明显。长期以来,以一地一网模式发展的有线电视一直没有竞争对手,虽然国家目前把直播星作为有线的延伸和补充,但有线已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按照目前的态势看,广电部门有意借直播星的技术准备和运营磨合,为有线再保留一段发展时间。如果说这是因为有线电视正处于数字化的关键阶段,还可以理解,但若意欲长期通过行政指令规定二者的竞争空间和业务领域,最终会错失产业发展的契机。毕竟,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业内部。

当前,全球有三个较为普及的信息入户终端:电视机、计算机和手机。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拓展业务、掌握终端、争夺用户、占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信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正在由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了能在未来的“三网融合”中取得优势地位,电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利用“村村通”工程的契机,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建设,开展iptV实验等等。一旦政策放开,若广电地面网络和卫星只能传输广播电视基本业务,不具有综合数据业务能力,电信网络便能够以“装电信宽带,能打电话、上网、看电视,还能享受综合服务”的优势,将广电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用户。互联网企业则跃跃欲试,不仅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终端,还力图凭借自身内容丰富、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把电视机、手机作为自己的终端。

然而,这些依旧不是竞争态势的全部。

英国的经历颇值得借鉴。长期以来,公营的BBC与商营的itV(英国独立电视台)竞争激烈,并逐渐形成了BBC1台对itV、BBC2台对第4频道的双头垄断体系。随着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1990年天空卫视与BSB合并为BSkyB,默多克成为BSkyB的最大股东,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花较少的钱收看公共电视台节目的习惯,愿意花订制费收看BSkyB的节目。BBC和itV终于意识到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对方,而是那些想尽办法去赢得观众的国际商业媒体,而此时BSkyB已经从他们手中抢走了大量的用户。

英国的经历提醒我们,切不可缺乏战略眼光,人为地压缩自身的发展空间,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使整个行业陷入内耗局面。有线网络整合就是一个教训,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且耗资巨大,但目前仍是一张没有互连互通的散网,毫无整体优势;“三网融合”也值得反思,不少国家在天上也初步实现了三网合一,而我们还在因为不同部门的利益难以调和而裹足不前。我国广电业应该一开始就将事业的发展置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加以考量,既要积极竞争,也应善于合作,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增强行业的总体实力。有关部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试图将卫星与地面的优势结合起来,走联合发展战略。但这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技术上如何将机顶盒做成“地面+卫星”双模产品,或者通过电视一体机实现双模接收?直播星与有线的成本相差甚大,利益如何分配?两者联合,会不会因缺乏竞争丧失活力并伤害公众利益?等等。

直播卫星的发展还需要许多“合作”。节目制作及提供商、节目集成及播出机构之间需要合作,设备与软件的制造商以及网络建造和运营商之间需要合作,广电、电信、互联网也需要合作……,这样才能使产业链条顺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三、实现政策法规匹配

直播卫星电视发展十余年来,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数十个国家都开展了DtH(Direct-to-Home)业务。各国政府也都适时修改相关法规或出台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我国,有线电视在政策法规上得到了很多支持:《广播电视有线数字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更多体现出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三部委(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为鼓励有线数字化的积极性,在税收、财政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却首先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29号令)及其《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未经许可从事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均属违法行为,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传送电视节目,必须取得接收许可证;禁止利用各种传输载体向居民住宅传送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卫星电视广播节目。从该规定出台的背景看,其监管的核心重点主要在“境外频道”,因为当时我国没有上星节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到的都是境外节目。但“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客观上限制了直播星的发展,致使十几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几近于零。因此,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129号令的修订,这是直播星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次修订有必要为直播星的商业运营预留下发展空间,否则政策滞后将使已经落后一大截的我国直播星事业越落越远。

商业运营部分首先面临着凭借什么吸引用户掏“订制费”的问题。对于包括直播星在内的整个数字电视产业来说,内容是盈利之本。直播卫星电视对节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很高,没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付费收视就无法实现。这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有关部门靠付费电视推动有线数字化的设想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说白了就是用户对现有的付费频道的内容不买账,这才有了“青岛模式”、“佛山模式”带有政府色彩的整体置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等国家直播卫星电视恰恰就是依靠的内容赢得一席之地的。比如BSkyB将市场细分,对200多个频道实施专业化定位,其中,定位于原创节目和剧集的天空1频道、侧重关注重大国际时事的天空新闻的、长于提供赛事直播的天空体育以及天空电影类频道最受用户欢迎。BSkyB丰富而细分的内容获得了回报,上一财年(截至2007年6月)订户接近860万户,成长率约5%,本财年(2007/2008)仅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就达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可见,必须大力解决广电业内容市场发育不良,内容生产和发行机制残缺不全,内容管制手段相对僵化,内容经营在经营活动中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否则直播星靠订制费运营的设想就无法实现。其实,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特别是2004年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允许外资媒体公司入股中国的广电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开展节目制作发行业务。但是几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分析原因,与节目平台、传输平台开放程度不配套相关。可见,单纯鼓励内容生产、交易还不够,政策出台还要讲究配套。另外,在制度供给上还应改变以往“鼓励”、“提倡”等偏“虚”特点,通过一些具体的规定加大可执行性。比如英国政府早在1987年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国内两大广电垄断媒体组织BBC和itV播出的节目中必须有25%来自独立制作公司。几十年来该节目配额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电视节目在形态、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并有助于BBC和itV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值得我们在为直播星发展供给制度时借鉴。总之,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保证公益平台不受侵害的基础上,打破媒介资源垄断,改变我国电视业传统的“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和“自产自销”的播出方式,推动社会力量介入直播星的节目制作,打造公开、公平和畅通方便的市场环境,完善节目市场和流通渠道。

直播卫星产业的另一个盈利点是增值服务。在这方面,特别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因为新技术及其应用直接影响着增值服务的种类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其转换成巨大的现实效益。2007年美国两大直播星公司DirectV和echoStar就通过开展高清电视业务赢得了订户数的迅速增长。目前美国直播星用户已占到电视家庭的1/3,在与有线电视的竞争中已经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就我国直播星的发展策略来说,用好节目推动其发展这一国际上普遍的发展思路不一定最快见效,因为在中国,相对稀缺的高质量原创内容集中在开路频道中,因此通过为用户提供包括节目预约、节目背景信息、逛商店、银行、交友、游戏、公共信息、远程教育和电子邮件等增值服务寻找盈利空间未尝不可作为一个发展思路。这就需要用政策推动宽带、移动性、交互、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4

随着大数据、新媒体、融合网络等业务普及,网络泛在化与融合化无处不在,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形势及网络空间威慑突显的大环境,建立深度融合的网络安全运营防护体系尤为重要。

2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对加强国家网络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传统的单向广播电视业务已发展成为以电视直播为主,集双向互动、视频点播、互联网宽带、数据中心、云服务、数据专线等多种形式的融合增值业务。如今,网络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广播网络外部接入方式多样化,大大增加了广播电视网络安全风险,存在体系化缺失、碎片化严重、协同能力差的问题。同时,“局部整改”“事后补救”的外挂式建设模式,已经形同虚设,构建新一代网络安全运营体系迫在眉睫。

3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现状调研

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广播电视网络的安全运营防护体系,在市场上并没有直接可供使用的方案,因为每张网、每个系统、每套体系都有其独特的运行模式,只有通过调研分析,才能因地制宜,满足真正的建设需求。

3.1分析现状,识别资产

广播电视网络涉及直播、数据网、oa网、数据中心、业务专网等,形成了跨平台多业务网络系统,其中,网络部署架构、安全级别、数据量级均有不同。不同的安全级别,也预示着对安全管控的要求不同,在进行业务梳理时不可混为一谈。结合风险评估的方法,制定业务调查问卷,再根据问卷结果,进一步快速掌握当前在用业务或系统的网络系统结构、系统组成、业务特点、业务流程、组织管理、网络环境、信息安全等现状,仔细分析各个区域系统的流程及区域业务数据的流转方向,从而确定网络安全风险扩散的可能性路径。

3.2引入安全风险评估

通过上述调研,对广播电视网络现状进行识别分析,对风险较大的系统,如数据承载网、办公网、数据中心等,定期开展专项漏洞扫描工作,及时排查漏洞和风险。

4网络安全运营体系建设

4.1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模型

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模型规划涵盖4个部分,分别是安全管理体系(含组织、制度)、安全技术体系、安全运营体系(含流程为主)、安全监督体系(含流程、制度)。以合规要求为底线,综合对标国内一流企业网络安全实践案例,分析差距与不足,规划符合广电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形成建设路线,指导网络安全防护工作。

4.2网络安全运营体系框架

围绕广电直播网、点播网、oa网、数据中心网络等多业务网络,建立基础支撑设施。首先,保障机房、系统、网络通信物理安全;其次,建立具有统一认证、统一权限等功能的公钥基础设施;再次,建立同城或异地灾备基础设施,在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情况下,保障业务系统的可用性;最后,建立服务支撑系统,如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等。在做好基础支撑设施保障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从网络区域边界、安全运营、计算环境、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全方面保障。同时,基于信息安全组织层面的规划建设,要结合当前信息安全制度现状,规划设计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后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对制度的遵循。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可行性、可落地、针对性强的管理体系,内容包括组织架构、培训、日常管理、应急演练、攻防演练、应急保障等。此外,增强主动防御能力,定期对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扫描和渗透测试等工作,可建立攻防实验平台或环境,模拟攻击实验,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4.3设计思路

承接国家数字化转型时期的网络安全战略思想,依据“顶层设计”思路,从全局、分层、纵深防护等角度,进行安全体系规划设计,确定网络安全保障模型、网络安全体系、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等建设路径。采用创新型安全思维,重新规划安全管控体系,坚持安全和信息化“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御,安全保障能力叠加演进。基于“零信任”思想,建立动态访问控制与授权体系,加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安全运营。

4.4技术安全部署

依据方案设计,及时查漏补缺,在技术方面完成广播电视网络跨平台、多业务系统网络边界策略配置,以及关键安全系统的部署和策略配置,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部署VLan及aCL在所有路由器和交换机上严格划分VLan和aCL策略。(2)部署下一代安全系统及设备部署下一代防火墙、ipS/iDS、web防护、堡垒机、零信任Vpn、流量分析、日志审计等相关安全系统及设备,并基于业务系统流向,配置合适的访问控制策略,结合分权分域思路,实现安全域划分。(3)部署统一终端网络防病毒系统在系统内所有终端部署网络防病毒系统,并配置集中管理策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部署虚拟补丁防护,降低对重量级业务的影响,同时增高业务系统横向渗透的门槛。

4.5管理安全部署

(1)明确职责分配参考国际先进企业、行业内标杆企业等的信息安全组织建设经验,搭建整体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定义各级主要网络安全管理成员的职责内容。(2)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技能培训根据公司制定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依照流程定期开展意识增强、技能培训工作。(3)制定网络安全运营、监督体系建立完整、规范、科学、有效的安全运营、监督体系,并落实到日常运营工作和监督管理中。基本形成符合等级保护规范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将信息安全软硬件设施建设与管控体系措施有机融合在一起,快速形成具有广电特色的网络安全运营体系,有效提高公司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4.6基于大数据的建设

4.6.1大数据的特点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业界通常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大量、多样、价值、高速和真实性。4.6.2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营防护体系中的大数据应用广播电视网络涵盖跨平台、多业务网络系统,其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包括网络系统数据、安全数据、用户数据、业主方数据。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引入了大数据技术,构建独具特色的安全运营中心。安全运营中心遵循“全面安全数据采集、高质量数据长期存储、数据开放、充分利用信息价值、不断扩充场景”的原则,按照“安全数据集中存储,基于实践开发安全场景”的方式进行建设,为公司和客户提供“集中存储,不断扩充”的安全威胁分析与预警能力。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营防护体系,采用“顶层设计、运营服务”理念,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有关网络安全防护要求,结合广播电视网络业务特点,借助大数据手段,构建安全运营服务模型,为广播电视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处置、响应提供流程化、可操作、可落地的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支撑。如图1所示,广西广电安全运营模型围绕安全运营平台,敲定安全运营人员,梳理资产,分析数据,通过流程盘活资产,实现自我闭环,持续迭代优化,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实现安全运维向安全运营转变,保障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工作运营常态化。

5建设难点

要做好网络安全管理,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管理,而实施管理任务的是人。如果相关工作人员认识不足,即便是建立安全体系,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最终成为一纸空谈。通过调研发现,技术人员思维老旧,是在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体系设计之初,我们就将与体系相关的干系人进行一一罗列,并贯穿于整个项目运营周期中,按照实际情况及时总结更新。干系人包括该体系建设的参与人员、受益人员或组织等。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培训方式,比如,针对普通员工,采用网络安全知识普及的方式,从生活、工作的角度出发,让他们了解到网络威胁不容小觑,以及网络安全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针对公司技术骨干,邀请专业网络安全运维人员进行现场解读,从技术角度,模拟网络威胁,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工作人员的警觉性等;针对客户,通过合作交流、业务合作加安全服务指导等模式,从客户角度出发,引起双方共鸣,推进项目建设。

6运营服务呈现

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广播电视网络安全运营防护体系实现路径方法,对广电行业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符合广播电视网络业务发展需要,对保障业务健康长远发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传统广电业务转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针对政企专线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适合的网络安全运营服务。

7总结

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网络安全防护运营体系,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繁荣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广西广播电视网络跨平台、多业务网络安全运营防护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网络安全管理的道路上,需要一代代广电人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促进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融媒体;地面电视频道;营销推广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59-02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已经大跨步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一方面是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无可避免地带来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传媒的竞争逻辑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是媒体融合成为趋势,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探索、传媒产品间的合作与嵌入愈演愈烈。融媒体时代的最大颠覆在于用互联网的逻辑和思维重构了传媒的价值模式和运营模式。传播渠道、手段的多样化打通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将大众传播和人际口碑传播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无法内嵌入社交网络的内容,其传播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与此同时,在多屏竞争加剧,传统广电媒体受到新兴媒体冲击的今天,受强势卫视频道“双虞效应”影响,地面电视频道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运营、创收的压力都比较大,其自身的角色特征已经从以往单纯的营销渠道转变为具备营销推广需求的主体,如何在现阶段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和推广策略有效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是摆在地面电视频道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打造直播态的推广模式

2016年堪称“视频直播元年”,虽然直播在互联网的世界从来都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UGC直播在2016年一夜之间成为行业风口,大大小小数百家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除了像斗鱼、YY、哔哩哔哩这样本身具备一定专业性并拥有相当数量用户群的平台以外,映客、花椒等移动轻秀场受到热捧,直播吃饭逛街也能有无数粉丝甚至月入上万不再是国外才有的新闻。随着直播行业的迅猛扩张,行业监管也随之而来。201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开展直播服务的资质条件进行了明确,对直播内容、弹幕、主持人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限令的出台必将加速直播行业洗牌,但却无形中给了传统电视媒体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未来直播行业的风口很有可能是由UGC向pGC转型,专业直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之一,可以作为电视媒体资源变现的突破口。

作榈缡犹ǘ言,坐拥具备较高区域性知名度的主持人资源,凭借强大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打造直播态的推广模式具备先天优势。传统媒体天生具备资质、内容优势,进入直播行业的门槛较低,其专业性、规范化的内容生产和直播控制力是新生平台无法比拟的。无论是建立独立的直播平台、利用自身其他软件平台开展直播业务或者联合现有的直播平台,都可以更有效地将直播的形式和自身传统渠道相结合,通过传统电视节目宣传直播平台或内容,通过直播进行反哺和互动推广,甚至可以为广告主带来二次营销的效果。

江苏广电总台在今年十一前夕就借2016主持人“金荔枝”奖评选活动进行了一次直播试水,创造性地举办了“金荔枝40小时直播秀”,通过“荔枝新闻”客户端,由40位广电主持人每人在线直播一小时。参与直播的既有大林、赵丹军、邓煌这些江苏观众熟悉多年的广电“名嘴”,也有李帅、李凯这样的才走上工作岗位几年的“小鲜肉”。短短5天时间,在线观看累计人数突破360万,参与投票人次超过2000万,不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影响力推广,也使受众能够看到主持人荧屏以外的另一面,为部分新人圈粉无数。活动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专业团队的策划和平台的支撑:此次直播活动不是单纯的轻秀场直播,而是每场一个主题,既有健身、烘焙、插花等轻话题,也有直播新闻采访这样的社会性话题,既有表现主播业余生活的休闲性,也有揭秘台前幕后的趣味性。随着“金荔枝奖”评选揭晓,江苏广电又趁热打铁在江苏综艺频道每天18:00的《震撼一条龙》推出特别节目“荔枝星秀场”,让“金银荔枝奖”得主们逐一做客节目,成功将直播集聚的人气和影响力引流回地面频道。

二、利用ip化的运营思维

“ip”是“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即知识产权,也是近两年的文化热词。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上说,ip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人物或概念;ip可以用在多种领域,音乐、电影、电视、动漫、游戏……但不管形式如何,一个具备市场价值的ip一定是拥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潜在变现能力的东西,前文所述的明星主持人+直播的模式就是一种对ip价值的叠加放大。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认为,ip实质就是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的情感承载,或者是说在创意产业里面,经过市场验证的用户需求。“用户情感共鸣”是这个概念里的核心元素。

ip运营体现的是一种符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的商业模式,其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以ip为核心,在媒体深度融合之下的文化产业网状价值链运营。在这种商业模式中,清晰解答了目标顾客(wHo)、利益集合(wHY)、提供物品(wHat)三个顾客价值主张的核心问题。其目标顾客直接面向该ip的粉丝群,并通过其开发的每一个不同产品品类带来的口碑效应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其利益集合提供了目标顾客最需要并想得到的ip更多周边产品,最大化了顾客需求的实现,既能充分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够更大程度上开发全新的需求;从提供物品的角度,以ip这种无形资产为核心开发的多元商业模式其实质相当于一整套问题解决方案,敦促ip的拥有者向整合运营商转型,有效利用粉丝经济开展品牌建设打造全产业链。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都是电视综艺ip运营的成功典范,在节目热播的同时,同名电影、手机游戏、图书出版纷纷借势上线,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也在无形中放大了ip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吸引注意力驻留,一定程度上为原有节目的常青提供了助力。

卫视现象级综艺的开发案例完全可以为地面频道所借鉴,一方面可以根据地面频道的专业化定位,依托王牌节目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区域性精品ip,拓展延伸产业运营;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优势,借力话题明星、热播影视剧等强势ip推广自己的频道和节目。

三、拓展主题向的营销手段

视媒体的创新和升级,不仅在于内容和形式,也要学会如何营造“关系”和“场景”。利用移动互联网媒介为载体针对特定地域和人群进行广告宣传和创意内容的精准投放,制作能够激发网络人际传播和社交网络分享的内容,或者利用地标性建筑等搭建能产生话题效应的推广场景等都是在融媒体大环境下提升推广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深耕社区:用融媒体思维做推广活动

地面频道的运营和区域内的观众是血肉相关的,频道的收视对象、节目参与者、广告主目标客户、最终的收视群体都是一致的。做地面频道的推广必须沉下心来,深耕社区,回到观众。在强调受众参与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持续、重复的宣传叠加效应和人际关系传播,强化印象,从而转化为未来的收视动力和来源。通过推广活动,媒体管理者还能更真切地了解到观众的真实体验和需求,为地面频道的运营提供更开阔的思路。

将自办节目与社区活动推广相结合既能极大地带动区域内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收视热情,提升活动辐射面,又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营销所要达到的效果。以江苏综艺频道联手洋河股份举办的《加油社区》为例,今年的活动自6月起,历时三个月,巡回江苏13个地市城市,举行39场海选,走进150个社区,并于9月下旬举办了盛大的颁奖礼。《加油社区》有别于同类节目单纯的广场舞集结,力图在每周的节目中体现城市人文特点和文化韵味,通过多个环节展现社区年轻人的朝气和社区高手名人大隐于市的生活状态,用故事勾画社区形象,勾勒社区百姓的正能量生活。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荔枝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在评审中加入了微信投票环节扩大影响力。该项目由“柔和双沟”冠名,广告语“和谐邻里双向沟通”一语双关,项目的体验式营销方案获得了2016中国广告长城奖媒企活动营销类金奖。

(二)针对需求:拓展定制化营销空间

除了活动合作,根据广告主的需求推出定制化的直播营销方案甚至制作定制电视剧、定制短片等都是拓展营销的思路。

电视活动直播营销,则是电视媒体一开始就与商家密切配合,共同策划或者参与活动,利用对方以及自身的媒体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直播为方式的一种节目形式与营销方式。定制化的活动直播营销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将闲置或产出效益不高的频道资源加以利用,二是能够根据合作方的需求进行精准传播和有效营销,三是可以通过合作方自身的影响范围及推广力度,在短时间内集中提升电视频道的影响力和收视表现。以浙江民生休闲频道与银泰百货合作的银泰半年庆、周年庆活动为例,在前期预热的基础上开启了从早8:30到晚11:00的大型商场购物直播,白天每次采用半小时以上的大块时段,晚间黄金时间准点直播。节目中植入了各种银泰元素,设立互动抽奖等环节,反响热烈,当天商家营业额同比大幅增长。在活动推广中,频道记者与银泰的顾客零距离接触,活动当天商家也随处可见电视台的宣传造势,对频道而言,既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借力合作传播了自身媒体形象,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可谓一举三得。

定制剧在近年来并不算新鲜事物,但是一部内容过硬的定制剧结合多渠道的宣传推广仍然能带来合作的双赢。作为一种个性化定制的影视剧形式,定制剧旨在通过剧情的巧妙编排,向受众潜移默化地传播品牌理念与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无论是从人物塑造还是剧情发展上体现品牌内涵,都要在整个策划、制作流程中充分了解客户的营销意图和产品特征,分析恰当的植入形式,从而为客户拟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定制方案。作为制作方要顺应形势的变化,深入了解品牌信息的文化内涵以及品牌企业文化精神,并与客户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从而解构出适合品牌植入同时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和主动传播欲望的人物与故事,使定制剧与客户的需求目标切实融合,提升全媒体传播效果。

四、结语

今年7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划、目标与任务,首次提出了“八个融合体系”的建设,为广电媒体加快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指导。地面频道想要在竞争的重压之下突围,必须拥抱时代、拥抱融合,加强融媒体、多渠道整合推广,利用最新的营销理念打造品牌影响力,将整体推广策略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做到主动互动、精准传播,提高受众粘合,加强口碑效应。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6

新时期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始向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广播电视产业格局迈进。但由于长期以来,广播电视比较重视喉舌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作用,对产业功能、市场属性还缺乏经验,存在着关注不够、认识不足、开发不够的问题。特别在政治、政策方面还有不少,导致了产业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除了广告之外,大部分产业功能如付费电视、付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交易业务等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开发,极大限制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基础、实力、规模不强,质量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在发展基础、实力、速度、规模、质量上参差不齐。东部地区一个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收入水平,有时接近甚至超过西部地区一个省级台的收入水平。发展不均衡还表现在广播电视内部事业和产业方面的不平衡,一般事业发展已经成熟,而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还有就是国内国际发展的差距,在世界媒介200强和电视100强的名单中,中国勉强挤进去的唯一媒介就是中央电视台,其经济实力与前10名媒介相比差距非常大,省级以下广播电视媒介竞争力则更相差甚远。

2.媒体成分单一。西方媒体大多是混合媒体,即在一个媒体集团内,既有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也有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体,甚至还有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房地产等媒体之外的业务,经营范围无所不包,有许多资源可以共享。而我国媒体目前还无法做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单一的媒体成分,对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3.经营结构单一。在我国新闻媒体的全部收入中,广告收入占70%,发行或节目收入占21%,多元经营占8%,其他占2%。广告仍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来源,对广播电视的衍生产品、相关产品的开发不够。

4.资金分配失衡。在新闻媒介的全部收入中,其资金支出的结构为:工资与福利占27%,建设房产或改善办公环境占25%,更新媒介技术设备占18%,而用于媒介内容的只占12%,用于经营活动(广告或发行)的只占lo%。信息(内容)资源、广告资源可以拉动、引来受众资源和人才资源,因此被认为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资源,但在资金的分配和投入上明显偏少。这也与国外形成巨大反差。

5.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缺陷。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广播电视系统管理体制,导致产权关系不清,责权关系不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需要。电台、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行政机关的格局设置机构,按照行政级别管理干部,人才的进口和出口始终不能打开。缺乏行业发展战略,市场准入政策不明确,各级广播电视部门的管理机制僵硬,宣传管理和经营管理相混合。宣传投人不计成本,不重效果,只重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的提高。虽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有所局限,所以广播电视管理一直无法与国际规则接轨。尤其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以及权力制约机制等方面需要打破旧的模式,尝试新的探索。

6.产业结构不合理。广播电视产业“小而全、低而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以新闻宣传为模式的计划经济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还没有形成以核心业务为龙头的经营机制,产业链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和成本消耗过大。产业单纯依靠电视,多种媒体综合开发尚未形成。电视是龙头产业,依靠电视带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是必由之路。广播电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内部大而全的机构设置,无法形成整体产业的开发优势。中国人看电视、听广播不花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数字电视、收费电视等新兴产业起步艰难,导致新的产业开发链难以形成。

7.资本运作不够成熟。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对资本运营、企业运作等市场经济规则还不熟悉,并缺少实践经验。由于国家一直以来把广播电视机构定性为事业单位,广播电视系统事业观念根深蒂固,事业建设和经营创收不分,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淆,投入与产出脱节。在资本运作方面始终不能放手实践,企业资本、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境外资本对广播电视产业还基本属于。媒体题材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了几十家,但真正的媒体上市公司很少,更没有在香港和海外上市的广电公司。

8.法制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尚没有不完整的广播电视法,现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电总局制订了一系列行业管理规定,但没有形成系统,效力等级低。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立法形成很大差距。国外一般都有非常完备的法律体系,并通过办发经营许可证、行业自律规则等手段,以多种形式和措施来规范和制约广播电视行为,保证广播电视市场有序竞争,保护本国文化传播和国家安全。

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以内容产业为重点,特别是电视剧、动画、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经营将出现迅速发展。电视剧生产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将来的发展重点是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国产电视剧龙头生产企业,生产、制作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电视剧。重点建设一批动漫产业基地,放开动画片制作、销售、播放市场。

2.赢利模式将进一步多样化。在保持广告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广播电视产业将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打破单一的广告收入模式,扩大收入来源。

3.资本运作将更为活跃,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放宽。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国企、民营和其他社会资本将渐渐参与到广播电视产业中来,从而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相对完善的资本运作体系。通过实行制播分离等手段,一部分企业性质的公司将从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通过资本整合,从而形成一批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广播电视公司。

4.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业务将更为活跃,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下一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做好数字化工作的同时,将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利用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开发利用广播电视领域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业务,通过技术进步大力培育广播电视新的增长点。

5.广播电视产业将逐步打破单一经

营模式,向多元化方向迈进。多元化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广播电视将逐步把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区分开来,在做好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发产业,通过扩大经营领域,改变单一的广播电视业务,向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跨媒体方向发展。

6.广播电视产业将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冲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通过整合,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模式将改变,市县级广播电视管理机构将削减,省级广播电视将逐步实行垂直管理。通过区域合作,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将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东西互动,南北联合,跨区域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的peSt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我国目前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传媒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活动,主要源于2003年以来政府不断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传媒产业改革,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推动和产业规范。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从经济学角度看,是一次由政府发动的强制性文化体制变迁,这有助于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革成本。

如果说以往的传媒改革是在尊重原有计划体制及其既有的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计划体制内部逐步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的局部改革,那么2003年以来传媒改革已经进入到“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完善投融资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传媒体制的核心领域和阶段;以往传媒对资本的渴求只能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遮遮掩掩地进行,而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之后,媒介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确认,资本作为市场要素就能按市场的要求实现自由的流动,有法律规范的传媒投融资体制将解决传媒对资本的渴求。应该说,这是20多年来传媒市场运作机制改革由量的积累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传媒管理体制转变的质的飞跃。这必然成为整个中国传媒业最深刻的一场体制变革,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

2.经济环境分析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市场,广电行业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直接影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运作潮流,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广电行业产生了根本性转变。从生产方式上看,正在实现事业化运作向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转变。从主导资源配置的力量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绝对垄断广电行业的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对资源配置权力的分配,政府的职能正向宏观调控转变,市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微观操作层面的资源配置。从资金来源结构上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广电的资金单纯靠国家财政拨款;进入到市场化运作阶段,资金来源多样化,国家财政拨款、广告收入、企业赞助、社会资本等形式并存。

――经济环境影响广电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对于广电行业而言,以受众市场为中心,消费者数量即是观众数量,购买力即收视时间,购买欲望直接受观众闲暇时间多少的影响。

――全球化的经济背景。全球化给我国广电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挑战,即外资将以各种形式介入电视节目的制作、流通、播出、广告经营和资本运作领域,全球性的媒介产业集团将会进入我国广电行业。因此,全球化带来了“狼来了”的普遍危机感。

(2)机遇,即我国媒介产业实体利用全球化带来的“走出国门”的思路,拓宽我国媒介市场的领域,进而形成全球性的国际大市场。

3.技术环境分析

新技术能够改变现有的传播模式。传播技术的进步过程也是媒介市场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最先掌握并运用新技术的那些组织往往会成为市场的大赢家。

(1)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简称3C革命,指的是计算机行业(computer)、通讯业(Communication)和内容制造业(Content),包括出版娱乐和媒介的相互融合、业务兼并。三网融合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势所趋。

(2)数字化。数字化是各国媒介技术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规划的数字电视实施时间表,到2008年我国在主要城市普及数字电视的商用播出,到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数字电视。

(3)商机。三网合一、数字电视会给电视市场带来新的商机。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例,实现三网融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开展视频业务、音频业务、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等多方面的业务。

广播电视产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广播电视战略管理与一般企业战略管理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而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因此,我们分析广播电视内部资源,可以从信息资源(message)、人力资源(man)、财力资源(money)、物力资源(material)四个方面来进行,称之为“4m分析法”。

信息资源。信息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要内容,如果失去信息,广播电视也就不能称之为媒介。与报纸、刊物等平面媒体不同,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事物载体主要是频率、频道和时间。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在市场竞争中对时间资源进行了开发和拓展,对频率、频道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专业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趋势,从而扩大了信息容量。例如,山东卫视从1994年上星以来就开始全天24小时播出,在开发利用时间资源方面,先行了一步。CCtV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频道,增加到了现在的十几个频道,除了CCtV-1的节目是综合类节目外,其他各个频道的节目都是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设置的。在频道专业化、系列化方面,CCtV做得非常成功。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在追求地域性、品牌化的同时,为了扩大收视率,也都煞费苦心地在节目特色上下工夫。

人力资源。广播电视媒介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知识面、专业技能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人力资源战略是广播电视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媒介的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领导管理人员;采、编、播业务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生产营销策划创意人才;后勤保障人员等。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地方广电媒体脱颖而出的人才有向中央媒体集中的趋势,但也有许多地方媒体,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扩大收视率,提高竞争力,不惜重金邀请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加盟,湖南电视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

财力资源。几十年来,广播电视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广播电视部门领导者一般只注重对新闻宣传的管理,忽视了对资金、资产、成本、利润的管理。在财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方面,一直以来是一片空白。对广播电视产业属性逐渐认识并加以重视,始于上世纪90年代。表1可以看出我国广

播电视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而财政资金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基本在10%左右,广告收入和其他收入绝对额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广播电视已经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转为以经营创收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收人格局,产业收入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主导收入。

产业发展就要按照市场规律,高度重视财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广播电视是高投入、高成本的行业。多年来,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一味地追求某一财政年度实现了多少广告收入,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却从来不进行成本核算,不分析为实现这些广告收入投入了多少财力物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物力资源。广播电视物力资源包括办公设施、传播制作演播设备等财产物质,主要是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有形资产。多年来,广播电视机构不够重视物质资源的管理与核算,这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行业核算不计成本导致的。事实上,财产物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只有注重资产核算与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本利润率,实现等额资产的高额回报。广播电视物力资源除了有形资产外,还应包括商誉、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以及土地使用权、频道频率使用权等。

2.劣势分析

广播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有着大众传播的传受不平衡、受者处于被动等不足,同时作为一种电子媒介,也具有自身的一些劣势:

(1)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电视传输的这一缺陷也使观众很难对某一信息留下深刻印象,不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广播电视是线性传播媒介,电视节目安排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受众必须按照节目表安排在固定时间接收固定频道的节目,无法在同一时间自由灵活地选择节目或内容。受众只能被动等待电视节目的播出,受到电视节目的信息轰炸,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收看。在所有的传媒中,电视受众地位的主体性是最差的,电视受众对传播内容几乎没有挑选余地,而且受众参与的范围极小。

(3)点对面,针对性差。广播电视的传播主要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强调对受众共性的捕捉。另外,电视机的价格一般比广播和报纸都高,不适合个别接受,由于彼此兴趣和爱好的差异,遥控器的“控制权”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接受效果。

(4)单向传播,缺乏互动。与互联网的互动性、参与性相比,广播电视传播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单向传播,重视传播者对接受者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太重视受众的反馈。广播电视媒体也发现了这一缺陷并不断改进电视节目,比较明显的就是谈话类节目与综艺类节目,从主持人到现场观众气氛都十分活跃,从而拉近了与场外观众的距离,但不难发现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从受众感官与心理上变相改变,而广播电视媒体本身并没有摆脱单向性这一缺陷。

3.机会分析

综合来看,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三方面的战略机遇。

第一,未来20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广播电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我国具备了促进传媒加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已基本建立,市场机制在广播电视产业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中央政策导向有利于传媒产业迅速成长。作为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业,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是最超前和最有成效的,它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文化领域的其他部门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因此,中央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改革非常重视。

4.威胁分析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存在历史机遇,但并不能盲目乐观,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业与西方传媒业的较量。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综合实力方面,尤其在管理和人才方面都处于劣势,在与西方传媒的较量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条件落后,给广播电视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近几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部署的“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2131”,都是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

第三,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转型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这一转型所获得的巨大收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环境破坏等都是这一转型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解决,将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广播电视产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广播电视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可以清楚地分析广播电视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内有卫星电视角逐,外有音像制品、第四媒体、片商和广告商、受众的竞争压力。

1.卫星电视引起行业内竞争。原来中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画地为牢,采用的是“井田制”的管理方式,基本管理单元是以省、市(直辖市),省与省之间互不覆盖,所以也形不成竞争的格局,但是卫星电视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概念,打开了窗户,各省之间开始了广播电视节目真正的竞争。同时国内的广播电视通过卫星传播与海外广播电视节目展开竞争。

2.音像制品瓜分市场。家用录像机和VCD的普及给百姓家庭增加了一种影视娱乐的手段。美亚音像创建于1996年4月,到2000年底,连锁音像制品租赁点发展到200家,拥有会员20万人。它计划2010年拥有500家租赁点。随着宽带平台的建设,美亚又提出了利用宽带平台进行网上租赁,实质是想建设他们梦寐以求的网上点播业务。音像租赁业的兴起,着实让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感到了来自行业外部的强大的竞争压力。

3.第四媒体的崛起。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以互联网的方式在世界传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领域,今后的广播电视还有地域概念吗?通过网络来收听收看节目还有时间概念吗?这是对传统广播电视方式的挑战,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7

在花红柳绿的阳春时节,记者来到无锡,带着对无锡广电成功改革奥秘的探寻,带着对集团化之下广播前景的牵系,专访了无锡广电集团(台)副总裁、副台长、副总编辑张军。

美丽干练、有着江南女性风韵的张总对记者的娓娓讲述,与各频率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以及在无锡新广电中心广播楼的浏览见闻,再现了无锡广电集团改革发展的壮阔历程,特别是无锡广播成长壮大中的一个个亮点。

做广电改革先行者

采访从集团改革与发展的话题切入。

张军说,近十年来,无锡广电人怀着对事业的执著,从体制结构、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深化新一轮改革,积极探索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广电运营新模式。通过集团化改革和一系列内部机制变革,无锡广电集团实现了广播、电视、平面、网络等媒体资源的不断整合,在有效强化对宣传集中调控和统一管理的同时,实现了对广电产业资源的集中统一调配,从而推动无锡广电发展步步升级。

采访中,张军向记者细数了集团总裁严克勤2003年上任以来关于无锡广电集团的改革攻略:2004年推进以媒体管理专业化和集团经营产业化为目标的综合性改革,2007年底实行“管办分离”,2008年底“网台分离”,2009年起全面推进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通过不懈改革,无锡广电从体制机制上基本确立了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广电运营和发展的新格局、新模式。

在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集团强化主动当好“三个运营商”的概念,即“做强媒体运营商、做优内容运行商、做好资本运营商”。通过体制机制系统性调整变革,无锡广电集团实现资源不断整合、资产有效运作,建立起以传统广告产业为基础,新媒体、演艺内容、动漫创意、平面及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及金融服务、资本运作、大型会展等相关延伸产业并进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和体系,使传媒文化产业获得快速扩张。“十一五”期间,集团的广播电视及所属十五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全部经营创收保持年均20%的高位增长,完成文化产业投资20亿元。2011年,集团经营在有线网络公司剥离三年后,总收入再次跃过10亿元,比2010年增长28%。其中,广播创收1.75亿,是2002年的12倍。

精细化管理出效益

张军数次向记者提到集团上下和广播中心都一以贯之的精细化管理问题。

精细化管理概念,源自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得里克·泰勒1911年发表的管理学奠基之作《科学管理原理》。百年以来,从事企业和社会管理的人士无不对之推崇备至。张军说,严克勤总裁是集团精细化管理的提倡者和推动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无锡广播人认识到,这一思路和模式是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所必需。因此,在广播频率资源调整、开发和产业经营等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他们力求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

频率差异化,精准定位。无锡地处苏南、长三角腹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工商业发达,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在传媒领域,无锡报业集团的六七家子报竞争激烈,包括江苏省内各家报纸在这里很有市场,电视竞争自不必说。仅就广播而言,包括中央电台和江苏、上海等省市台,这里落地的频率超过30个。传媒市场竞争之烈由此可见一斑。城市广播如何在夹缝中生存进而开拓发展空间,无疑是无锡广播人的最大课题。

目前无锡广播共有280人,其中记者、编辑、主持人150多人,经营人员60多人。其组织架构为广播中心、6个频率、广电发展公司广播分公司,分别承担管理与技术、宣传与节目、经营与产业任务。

在现有的新闻、经济、汽车音乐、交通、江南之声和都市生活6个频率中,江南之声原是无锡郊区所属频率,都市生活频率原系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的锡山县广播电台。按不同定位,这6个频率又划分为两个板块:交通、汽车音乐和江南之声属于移动板块,新闻、经济与都市生活频率归入资讯板块。相对的区分是为了更好地在宣传和经营上形成合力。无锡广播新闻调频借鉴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江苏省台的做法,转型为新闻资讯频率。这是无锡广电集团、无锡广播人经过认真调研、慎重决策的结果,也是精细化管理的结晶,既符合细分市场、细分受众的客观要求,又做到频率、节目精准定位。通过建立、完善一系列科学配套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各频率差异化竞争,令广播事业与产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频率细分,节目细分。比如,在广播发展分公司主管的六档经营类节目中,就有房产类节目《家在无锡》,汽车类节目《完全汽车时间》(整车市场资讯)和《我的汽车有话要说》(提供汽车后市场咨询服务),另有金融服务类节目和吃喝玩乐类的日常生活服务类节目等。经过频率细分和节目细分,强化贴近性,受众市场和经营市场空前扩大,同时调动了部分优秀主持人凭藉品牌优势投入经营团队。近年来,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显示,无锡广播在本地收听市场上占有份额近80%,车载收听的份额超过80%。占据收听市场份额高低,意味着广播影响力和经营实力强弱。

节目精作,秣马厉兵。内容生产一直是无锡广播常抓不懈的主题。生活的快节奏、资讯的发达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传媒形态。如今,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多样化需求,广播节目大多以直播为主,无锡广播也不例外。多年来,某些广播直播节目曾因“口水”太多、鲜有实质内容而为受众诟病,这种现象在无锡广播也一度存在。为优化节目品质,无锡广播实施三项举措:第一,定期选派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到传媒院校培训,到兄弟电台交流学习,请专家开办专题讲座,以此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养。第二,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激发采编播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之得到历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倚重节目精作来提高业务能力。为什么要这这么做?无锡广播人深知,只有做优内容才能做强品牌,只有做强品牌才能聚集受众,只有人气旺盛才有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大了,市场开发前景才会广阔。

张军笑着说,虽然有广播同行戏言“为广告办广播”,但在传媒竞争几达白热化的环境下,没有优质节目,没有高素质团队,没有良好品牌,寻求市场、发展产业无异于舍本逐末,甚至缘木求鱼。

因此,无锡广播人苦练节目的基本功。

近些年,由于广播节目、频率的形态特色不断调整演进,使得许多优秀广播节目与时下节目评奖分类不能对应。在各类评奖设置的社教专题、新闻专题中这一问题特别突出。对此,无锡广播有其变通之道:第一,每年初制订创优题材规划。他们始终保持敏锐新闻触角,不放过任何一个好线索、好题材。第二,精心策划,深耕细作。集中优势兵力,做出精品。第三,通过每月节目质量抽评发现好题材、好项目。

虽然平时以评奖节目形式播出的节目不多,而且对于要拿工分的员工而言,这类节目的采制往往耗时耗力,也不会有显著绩效,但是采编播人员还是十分看重这样的机会。因为,通过大制作,眼界、身手和内涵、素养均可得到历练和提升。

集团对广播节目的精作与创优给予大力支持。对广播剧等大型节目创作更不惜投入,专门设立题材基金,以至他们每年都有一部广播剧拿到部级或省级大奖。

管理精细,赢在效益。精细化管理核心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追求最佳。在无锡广电集团,精细化已经成为一种意识、观念和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文化。

无锡广播人从精细化管理中收益如何?

先来看看无锡广播人到2011年为止的5年间获省级以上政府奖的情况:部级广播剧大奖1个、省“五个一工程”奖3个、省一等奖18个、省二等奖29个、省三等奖37个、江苏省广播电视十大名优栏目1个。2012年最新评奖结果,他们共有7件广播作品获省一等奖以上奖项。

再看他们最近3年的收听率和市场份额(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

大型活动先声夺人。无锡广播始建于1949年9月1日。仅在2009年开播60周年之际,无锡广播在这一年就举办了影响超越无锡、达至华东乃至全国许多地区的大型活动6项:《岁月回响》——无锡广播60年电视晚会、无锡广播60年华语乐坛杰出歌手英雄会、邀请上海芭蕾舞团大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共同的节日》——无锡广播60年听众日、《寻访红色之声》大型新闻行动以及广播主持人创新创意大赛等。近两年,无锡举办的大型活动有增无减,仅交通频率就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太湖国际汽车展,以一家城市电台广播频率举办汽车展,在全国仅此一家。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无锡广播实力和广播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再看经营效益。继2009年进一步实施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后,无锡广播的经营创收年均有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级城市电台中名列前茅。其中:2010年经营创收1.43亿元,同比增幅30%;2011年经营创收1.755亿元,同比增幅23%。下表所示是各频率的创收和增幅情况。

广播分公司各部门精心协同,戮力奋战,2011年在行业营收上再创佳绩。其中,汽车广告首次超越3000万元,达到3300万元;房产广告营收达到2300万元;金融行业接近1500万元。与此同时,原先远离广播媒体的珠宝、航空等新兴行业的投放量全部翻番,商贸广告全年完成2500万元。

张军副总裁向记者披露了无锡广播经营业绩逐年大幅攀升的秘笈:通过强势频率拉动,重点行业牵引,活动营销跟进,形成齐头并进、整体推进走高的发展态势。其中,专题广告依靠新闻和经济频率的优质资源牵引,品牌广告依托交通频率为龙头引导,搭载新闻、经济、音乐、江南之声、都市生活、新闻调频和故事广播等板块整体上升。同时,对房产、汽车、金融、餐饮、家电等重点行业重新定位,采取跨频率打包销售,类型化、个性化套装营销,各频率广告业务统一。此外,依托宣传平台,进军展会业、演艺业,拓展业务新领域。

广播是广电集团的轻骑兵

改革中广播是试验田。国内广播同行相互交流时会说起,某些地方成立广电集团或广电总台后,广播似乎受到忽视或挤压,甚至影响到广播这一传媒形态的发展。当记者就此向张军发问时,她的回答很干脆:我们这里广播不仅未受影响,反而还得到多方面支持与扶助。

据张军介绍,集团总裁严克勤一直有句话:无锡广播是无锡广电改革的试验田。而无锡广播的改革最初就是从交通频率开始,2002年交通频率开始试行频率负责制,2003年全面推广。这无疑得到了集团的首肯与支持。在广电集团进入实质运营时,集团领导认为,广播不仅不能用大集团的模式统死,还应当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许多政策可以在广播先予试行。这些政策让广播在2008年营收超过1亿元。

发展中广播是轻骑兵。2002年以来逐步实行的频率负责制极大地激发了各频率的积极性,活动丰富、营销活跃,在市场的客观评价标准下,大家自觉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在完成宣传报道任务的同时满怀信心勇闯市场。2009年集团全面推行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广播全力配合。无锡广播人不会忘记,严克勤总裁还有一句鼓舞人心的话:广播是广电的轻骑兵。许多涉及体制机制的调整变革往往会从广播入手,给广播自由发挥的空间,成功后在集团全面推行。

以前,集团各频率(频道)完全自主经营,频率(频道)总监负责,每年签署宣传与经营责任状。当广播经营收入达到1亿元时,无锡广播人在思考,下一步是依靠自身惯性发展还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变革使它更快地迈上新台阶?通过多方调研后,集团成立广播传媒分公司,全面6套广播频率的广告,顺应现代传媒发展规律,构建职责分明、分工专业、适应市场、绩效统一的广电传媒新型机制。在新的机制下,集团党委统一领导、推动,采编部门员工集约资源做好宣传报道、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经营部门轻装上阵、集中精力走向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传播中广播勇当信使。今天,虽然网络等新媒体十分发达,传统媒体依旧魅力十足,这是由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形成的权威性、公信力决定的,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根本变化。张军认为,广播在集团内的长足充分发展,得益于集团科学合理的架构,得益于集团的科学决策,缘于对传媒发展规律的尊重,缘于对传媒经济属性和产业发展规律的不断认识,更缘于广播人的智慧和创造。

张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在集团框架下,广播人才不断成长,有很多主持人在电视频道兼做节目。她说,虽然电视的传播影响力更大,但是在无锡广电集团内部,无锡广播、电视在全国的排位,无论在人才的脱颖而出还是在经营方面,广播都居于集团的前列,前述的许多改革也是如此,广播的前景依然喜人。

广播如何做好大众传播的信使?核心是营造主流传媒文化、引导社会民意表达。此处“信使”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断发挥广播传播优势,高效传播;二是做到传播内容真实可信,有公信力。

张军说,广播必须将自身牢牢定位于主流媒体,进而力求抢占舆论主导权。多年来,无锡广播最注重两点:一是在透彻研究受众的基础上,注重舆论引导的策划,注重大制作。他们每年推出数项重大新闻行动,并围绕重要节庆日制作特别直播节目。第二,即时播报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张军举例说,2012全国两会期间总理答记者问,交通频率进行了3个小时全程转播。虽然此举影响了部分节目广告的播出,但是赢得了听众,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和地位,听众欢迎,广告客户普遍理解认可。第三,集团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打造上注重整合。重大宣传报道中通常是广播、电视、网络全媒体联动。各媒体彼此分工协作,必要时积极借助中央和省级传媒之力围绕一个主题,打造共同品牌,形成强势的舆论环境。

全力打造新广播

张军,这位1990年初怀着对广播的梦想,辞去当时的安逸工作,从应聘交通广播主持人做起,一直到现在的广电集团副总裁,始终为她的广播理想奋斗着。她深情地说,就媒体而言,我觉得广播很美,声音不仅能传递丰富的信息,还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人们如此快节奏生活状态中,试想除了广播还有哪种非视觉媒介,而且还具有伴随性的功能?

谈起未来,张军说:“‘十二五’期间无锡广播将按照舆论主阵地、产业主力军的总体目标奋进,这也是无锡广电集团的总目标。广播一直充当集团发展的排头兵、试验田、先行者。所以,在集团总体发展思路下,‘十二五’期间广播还要持续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力争将无锡广播打造成走在全国城市最前列的、具有全媒体特质的广播传播机构。”

张军向记者勾勒出五大具体目标:

第一,进一步提升舆论引导力、广播影响力。张军认为,对于许多敏感信息,大家还是期望从主流媒体得到求证和确认,包括广播媒体在内的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无可置疑。每当广播更好地担负起这样的职能时,广播的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就会得到跃升。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未来广播的频率布局要更加合理,定位要更加科学,节目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持续增强。张军说:“我就希望无锡广播成为无锡乃至周边地区最具权威性、最有美誉度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体。”

第二,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形成产业链。据介绍,到“十二五”期末,无锡广电集团要完成50亿元投入、年创收20亿元的总体目标,在无锡文化企业集团行列中发挥龙头作用。就广播来说,未来几年在继续优化广告结构的同时,资本运作将实质性推进,构建交通频率的产业链,开发音乐频率的衍生产品。尤其令人振奋的是,集团已决定将位于太湖新城的无锡影视文化交流中心交给广播中心建设运营。此举将大大推动无锡广播向会展、演艺、创意等相关资源与产业进发。

第三,打造一批名主持人、名记者和名栏目。由此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并能发挥品牌的集聚和发散功能。今年集团第一次评选首席记者、编辑、主持人,在电视从业人员是广播的两倍的情况下,广播获得3个首席名额,电视获得6个。

第四,技术条件进一步改善、完备。目前无锡广播数字化播出率已达80%以上。2011年7月广播中心搬进新广电中心广播楼,其中有一个数字化广播总控机房、10套广播直播机房、16个语言录制室、6个音频编辑机房、1个60平米的小文艺录制室,另有两个视频直播室。今年还将配备一台广播直播车。集团对广播设备投入十分重视,这些在全国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全部投入使用后,将令无锡广播形成更强的区域舆论主阵地。

第五,大力促进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张军说,最具权威性与公信力的传媒仍是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然而新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力不可限量,许多话题来自新媒体。但面对社会与听众的求证和期待,广播要在巩固主流媒体地位的前提下,善于回应、巧于追问,长于就公众关心的议题深挖背景、展开对话,适时放大,在坚持正确引领、尽力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舆论引导力稳步提升。

无锡广电集团的全媒体战略是重点打造一个权威、多元的信息主平台,在此基础上发展手机报、手机广播,建立视频直播室,丰富广播形态,使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态、传播形态与新技术实现完美对接,始终占领传播主阵地,不断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张军说,在生活日益个性化的今天,传媒在表达方式上不能禁锢,更不能刻板,对微博等新媒体的运用既要体现社会公信力和责任的担当,又应释放其能量,既要展示传媒实力,又要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

关于近年来“办看得见的广播”这一热议话题,张军认为,看得见的广播要适时适度,如果过度视频化,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令广播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结合部分节目的特点,为满足受众对主持人了解的渴望,无锡广播近年来一直在做一些视频节目。比如,交通广播的一档晚高峰节目一年前已经实现与电视节目实时联动,视频同步播出;江南之声的婚恋节目计划不久开设视频直播;音乐频率的选秀节目近期也将实现视频播出;今年已开播20周年的经济频率,正在打造手机多媒体广播。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iptV系统;三网融合;架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5-0082-02

iptV属于新媒体网络视频业务,它与传统的有线电视传输不同,iptV是通过网络ip传输来达到传输视频节目的目的。iptV的主要业务包括视频点播业务、实时视频直播业务,以及通过电视浏览网页等。iptV的传输方式打破了传统广电运营商对于视频节目的垄断,由于iptV属于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新型产物,能够为用户提供视频业务、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

1iptV系统介绍

iptV是通过计算机终端或者机顶盒与电视之间完成视频点播业务、网上浏览业务等功能。iptV采用了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当视频传输带宽能够保持在800KB/s左右时,用户就能够收看到高清DVD的视频效果,而如果单纯地通过互联网收看到高清DVD视频效果的节目,则需要互联网的带宽在5mB/s左右。因此,iptV的推广对视频类业务的拓展具有较强的优势,包括网上视频直播业务、远距离实时视频点播等,iptV的产生促进了三网融合产业的不断发展。最初的三网融合只需要实现三屏合一业务的规模扩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产业;随着iptV系统的不断完善,下一步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建设能够支持三屏合一业务的平台,提高iptV系统的市场竞争能力。三网融合发展情况如图1所示。

2传统广播电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采用的是单向传输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用户与有线电视运营商之间的互动,也无法实现电视节目的即时收看,更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果用户对于某个电视频道正在播出的节目内容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也无法在该频道选择其他电视节目。这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目前有线电视运营商只能做到在某个具体时段播出某个节目,这对于众多收看用户来说也是极为不便的。例如一个下夜班回家的电视观众需要在凌晨时刻收看晚间新闻,或者需要收看不久之前结束的某项体育比赛的实况录像,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

3三网融合背景下iptV系统设计

3.1iptV系统架构设计

iptV系统将电视机与机顶盒作为用户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带宽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电视收看和服务体验,也是一种能够实现集运营和管理于一体的支撑系统。本文设计的iptV系统逻辑结构主要分为4层,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运营支撑层主要负责为相关运营商提供支持服务,保证能够对iptV系统中的各项业务、终端用户和使用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运营支持层的软件管理包括服务管理、服务商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支付管理、结算管理、认证管理、统计管理、接口管理、机顶盒管理等。运营支撑层主要由数据库服务器、认证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组成。

业务应用层主要负责为系统平台提供相关业务服务和应用服务,使用iptV系统的用户的业务和服务体验都是在业务应用层实现的。业务应用层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内容管理、片库管理、点播服务、直播服务、通信服务、数据服务和游戏服务等。业务应用层的硬件设备包括磁盘阵列、流媒体服务器和相关管理服务器等。

承载层共包括业务层、汇聚层与接入层3个层次,承载层的构建是基于互联网宽带实现的。业务层主要是对各项业务进行控制,包括内容分发控制、运营支持承载和业务应用承载等;汇聚层主要负责承载iptV业务从运营网到用户接入端网络的承载;接入层主要是对用户机顶盒到iptV业务接收点进行控制,保证iptV业务能够正常接入到网络中,包括宽带接入、无线网接入和局域网接入等。

用户终端指的是电视用户通过使用机顶盒接入运营商提供的宽带网络中,从而在电视机上享受iptV业务服务。

3.2iptV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文设计的iptV系统为了能够实现以上4层结构的逻辑功能,将系统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包括电子节目单管理系统、节目内容管理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和流媒体管理系统。

电子节目单管理系统分为两个模块:一是网页浏览服务管理模块,二是电子节目单应用服务管理模块。网页浏览服务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是与用户进行连接,保证用户能够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对电子节目单进行浏览,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用户通过此模块对网页发起访问请求;电子节目单应用服务管理模块实现的功能是与其他子系统共同完成用户发起的请求并提供相关服务。

节目内容管理系统主要是对iptV系统提供的节目内容进行管理,从而实现频道管理、节目源管理、内容操作管理、栏目管理、节目类型管理、内容管理、内容审核管理、内容监控管理、节目安排管理和工作流程执行等功能。通过已经授权的系统管理员利用网页界面实现对节目内容管理系统的操作。

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主要负责为iptV系统提供3种管理服务,分别是业务管理、系统管理和业务支撑管理。业务管理主要功能是对电视用户和运营商的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功能是授权管理、配置管理、告警管理、健康管理等;业务支撑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计费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认证管理等。

流媒体管理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流媒体内容分发系统,二是媒体服务管理。iptV系统中的内容分发是由内容分发网络进行控制的,将节目内容从中心系统传送到每个服务节点,这样可以实现对节目内容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从而有效提高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内容分发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内容存储管理、内容调度管理、内容传输管理、内容操作管理;媒体服务的主要功能就是流媒体服务器能够提供的功能,包括点播服务、直播服务和轮播服务等。内容分发系统是整个iptV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只有保证内容分发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稳定,才能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4结论

iptV业务是基于ip网络为用户提供的一种新型视频业务服务,iptV系统的推广已经成为三网融合推进中的重要部分。iptV系统能够为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提供新的商机,同时能够为终端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丰富节目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9

一、我县农村有线电视现状

农村广播电视台站管理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利益分配问题。农村广播电视一旦收回归口到县广播电视局,将面临如何有效保障县广电局、原农村广播电视站的合作方及运维人员三者经济利益的大难题;而且县广电局将对所有农村有线电视投资进行全面负责,届时如何制约并激励原农村广播电视站的合作方及运维人员有效保障效益产出问题。

(2)人工收费成本高。由于收费难造成了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对广播电视台站的管理几乎成了单一的收费管理模式,影响了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

每年支付的收费管理成本就约占总收视费的20%。人工登门收费本来就花费人力,加之一些用户存在拒绝交费和恶意欠费的现象,需要反复上门收费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收费高峰期间,更是需要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忙于收费,而影响网络正常的管理和维护,容易造成网络故障增加,信号质量下降,反而更加剧了收费的难度。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县级有线电视设备相对落后,没有终端控制系统,只有依靠人工逐户进行收费。

2、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乡镇有线电视从业人员素质相对低下,在维护过程中存在着维修不及时,态度较为蛮横的现象,使得入网率和收费率降低。

3、有线电视独家经营的坚冰已经打破,ip数字电视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冲击日益突显。

三、应对上述问题的对策

如何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收费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1、解决收费难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适宜的加解扰收费管理系统。

它不仅可以增加网络运营的经济效益,减少收费成本,同时也能加强内部管理,杜绝管理漏洞,减少与用户间的矛盾,使有线电视网络管理部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的运营和发展中去。

利用这种技术,就能谢绝那些未交费或未经允许的观众收看,而那些交了费或经许可的观众就可以重新恢复电视信号,实现收看的目的。它在电路上采用的方法是在catv分配网和用户电视机之间增加了两个装置:解扰控制器和解扰器,通过这两个器件能对用户进行有效的收费。解扰控制器的工作与否受有线电视网的控制,用户交费,控制器控制解扰器工作,用户能看到电视;否则,电视画面将受到严重的干扰。

当前比较流行的加解扰收费系统是先进的加密系统,采用这套系统,运营者可根据每一用户付费情况,对节目进行加解密,控制用户收看状态,加强收费管理。

2、对乡镇有线电视站实行垂直管理

乡镇有线电视的垂直管理,可规范乡镇广播电视站各项规章制度,对收视维护费进行明确规定,人员由县广播电视局和原乡镇广播站共同组成,人事编制纳入广播电视局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适应社会发展。统一收费标准。从而形成正常的资金积累,届时,无论哪个乡镇网络出现问题将会举全局的财力、物力、人力加之维护保障,这一点是垂直管理前任何一个乡镇都无法办到的事情。

3、保障收支平衡。

由于城乡联网、旧网改造,投资过大,债务过高,偿还能力较弱,还要精打细算、艰苦奋斗,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发挥产业的功能,增加创收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直播运营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音乐之声微博传统媒体风险品牌

【中图分类号】G221【文献标识码】a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飞速发展,微博在进入2012年以后逐步进入了整理深化的攻坚阶段,这主要是受市场容量和边际递减效益①以及实施微博实名制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用户量增速的放缓、信息传播模式与内容的深化转型,及由之带来的优胜劣汰和市场份额的变化。而对于正在谋求全媒体战略转型的各个传统媒体而言,这既是实现自身品牌再造和影响力扩大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挑战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那些以音乐、综艺、文娱、时尚为主打的频道(率)、节目类微博,他们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粉丝黏度较低,话题焦点多变,易受外界影响,微博的“双刃剑”特性更为突出。

中央电台音乐之声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经过长期的品牌运作和细心耕耘,频率在微博的管理和运营上已经取得了优异成绩。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2013年6月6日,官方微博的粉丝量已经超过225万,在所有电台类微博中影响力排名第四,同类别微博中更是高居第一。②但是,初期的布局优势并不能保证相应管理和运营工作的一劳永逸。在微博发展的攻坚阶段,如何在风险防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和运营上的创新,继续巩固市场份额并借以拓展媒体品牌,是包括音乐之声在内的所有传统媒体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微博管理与风险防控

较之于一般的新闻性或综合性媒体微博,时尚音乐类微博并不以新闻信息的传播为主,时政性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微博的使用就不会产生风险。恰恰相反,追求热点潮流、力求贴近年轻受众“口味”的节目制作与播出方式,反而更容易由于疏忽或者“习惯”,使得信息真实性存在瑕疵,触碰一些“公众人物”的隐私底线,或者所发言论引起公众反感,导致风险甚至法律纠纷的产生。如果当事人或者用户在微博上借机“反映”,那对媒体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的破坏会更大。从这一层面上讲,风险预防不仅是品牌推广的前提保障,其本身也是构筑媒体公信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因此,作为国家电台的音乐频率,音乐之声势必树立风险防控是根本前提的基本理念,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规范和员工法律意识的提升,加强管理,预防风险。这其中,除了一般微博使用所可能遭遇的侵犯名誉权、版权、虚假信息、泄露秘密和不正当竞争等风险外,我们还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谨慎利用消息源

微博既是信息集散地,也是民众舆论场。由于微博缺乏“把关人”,互联网服务商无法通过一般的技术手段限制用户、传播信息,很容易导致传播人和参与人同质化发展,对碎片化信息的使用渐于趋同,即一条信息,无论其真实性是否可靠,都会得到广泛的传播,甚至出现“越耸人的内容、越离奇的情节、越具有煽动性的语言,传播的速度会越快、接受的人会越多、正负影响会越大”③的现象。

对于音乐、综艺、文娱等突出追求热点潮流、迎合受众口味的大众传播媒体而言,这显然是更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受众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训练,在抽离背景、时空、话语环境下对信源的理解往往带有臆测和想象色彩。面对纷繁复杂却又极富价值元素的海量信息,如何辨识真假,除了将信源的权控制在记者手中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专业媒体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

作为传统广播媒体,这些年中央电台音乐之声在信息核实和内容把控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人员优势。面对微博,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传统媒体适用的一套内容审核制度直接“引入”到互联网领域。对官方微博信息先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一手信息的,应当尽量保证与传统广播信息的要求和进度相协调。”④且对官方微博的适用范围做一定的限制,比如仅限于点歌、节目预告、交流互动(包括与艺人、粉丝或台内员工的活动),以及直接与音乐相关的内容信息等,不得作为时政、社会新闻等平台使用,同时避免娱乐焦点、明星隐私等敏感话题。此外,对于通过微博搜集的消息,一般情况下应不得作为信息源直接在节目中使用。

当然,在内容把关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程式化的层层内容“审核”消解掉自媒体的独有价值。无障碍、个性化的交流是微博传播的最大特点,传统媒体之所以鼓励其工作人员使用微博,也是希望凭借其草根性、角色化等特点,另辟蹊径,通过传播方式的创新和个性化的内容,实现传统媒体所不能。因此,在日常的管理操作中,作为管理者,我们会有意识地加以平衡,在保证信源真实的基础上,注意保护微博信息的一些特色价值。

(二)谨防侵犯隐私权

文体界的一些明星由于属于“公众人物”,法律对其个人隐私的保护程度要弱于一般普通公众。由于他们比普通人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其言行早已超出个人范畴,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与社会公共利益及大众兴趣相关的事项,即使涉及个人隐私也不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一些涉及名人私人情况的报道能够得到社会与当事人容忍的原因。

就音乐之声而言,虽然以音乐为节目主体,但难免会涉及一些知名音乐人私人情况的言论,以满足受众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明星隐私受保护程度低并不代表没有隐私,媒体的言论也绝非没有界限。公众人物对其隐私权的“让步”应仅限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那一部分,这也是唯一的判断标准。一旦超出这一界限,比如其家庭成员(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姓名、职业、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相关信息)、私人领域(包括住宅、更衣室、包箱、日记、手机、信件等)、私人生活(以普通人的身份购物、进餐、度假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等)信息,由于与其所从事的音乐事业无关,即使大众非常感兴趣,也会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利。所以,在技术上需要规定账号的管理、运营、维护与内容制作统一由专人负责,并定期对登录账号的计算机、手机等载体进行痕迹清理,以防止信息泄露。

在微博语境下,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广播—听众”的单向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风险的出现往往不仅是消息源的单向性作用,而是来自于互动产生的复合作用。比如在一些“微访谈”过程中,主持人只是就某些事情“一语带过”,但是一些知情粉丝就会通过留言直接点名,导致当事人隐私被揭。尽管这并非主持人所为,但从法律上说并不能免除节目方的全部责任。伴随着频率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对于习惯于单向性传播的频率职工和广大广播工作者来说,显然不能忽视微博的这种复合犯隐私的风险。

二、微博运营与品牌推广

管理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使用。就音乐之声而言,通过微博管理实现风险可控,可以巩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但是要进一步突出国家电台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在微博的具体运营上狠下工夫才行。

(一)品牌推广的内容策略

媒介竞争,内容为王,微博也不例外,内容的价值依然是影响信息价值的主要因素。就音乐之声而言,在微博的内容呈现上,主要着眼以下几点:

一是个性化。微博本身“类似于一个敞开大门的私人房间,保留着通往公共场所的通道,却依然带有私人活动的深刻印记”。⑤因此操作上一定要注意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无论是直接还是转发评论,尽量突出生动、幽默的风格,切忌程式化语言,多使用开放式语句,为引起互动讨论进行铺垫。

二是即时性。广播的优势在于“快”,与网络结合后,更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随时随地将最新的前沿音乐与资讯呈现在受众面前。而在具体选择上,也无需拘泥于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对于那些重要但不十分迫切的信息,可充分利用微博的三个信息活跃峰值区间(10~12时、14~18时、21~22时),择机,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立体性。相对于广播的纯声音表达,微博的多媒体信息传播模式更具有优势。就音乐之声而言,除了直接将广播移植在微博形成“微电台”以外,在微博运营上也注意多样化的表达:文字、图形、表情、符号、链接、音视频等相结合,并充分调动微访谈、微投票、微调查等互联网应用,实现微博的立体化表达。

(二)品牌推广的方法策略

在产业发展大背景下,“受众”逐渐转变为“用户”。充分利用微博的互动性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广播线性、单向传播的弱点,也是积聚粉丝人气、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方法。

1.加强与传统广播的互动

对于音乐之声而言,传统广播始终是根本,微博有其自身的天然局限性,不超过140字的碎片化信息很难完整地呈现事件的全貌。利用微博的信源优势,将其与广播充分结合,通过“台网互动”,在在发挥传统媒体权威、专业的优势的同时,凸显网络语言的特殊元素,打造品牌形象。

2.加强与“意见领袖”的互动

就音乐领域而言,知名歌手、制作人、词曲作者等,往往能够起到大众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作用。这些音乐界的焦点人物一方面在专业领域内具有权威地位,粉丝众多,引领着“圈内”潮流,其本身也是舆论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掌握大量内部信息和独家资源,因而更容易成为突发舆论的信息策源地和爆发地。”⑥因此,音乐之声会时刻关注这些“意见领袖”的微博,并与之充分互动,其一可以将其众多粉丝转为自身潜在用户,其二也可以巩固自身在信息源头的权威优势。

3.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音乐之声的主要受众以20~40岁之间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特征的群体为主。这部分人群往往追求个性化生活方式,集群性特征不高,用户黏性较弱。如何将这一潜在群体转化为有价值的真正用户,首先就要实时跟踪了解他们的需求。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微博平台,通过前台的言论互动与后台的数据分析,实时跟踪用户兴趣点和关注对象,并通过定向信息、举办活动等形式,将这些需求聚合起来,这是借此引导舆论、推广品牌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品牌推广的平台策略

受人力、物力所限,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并没有自己的微博运行平台,而是选择在新浪、腾讯等微博服务网站上注册账户,这难免在管理和运营上“受制于人”。比如新浪微博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向私密性较强的即时通讯转变,这显然不利于大众传播的实现。即使是“微电台”这样完全为广播量身打造的技术应用,由于缺乏真正广播人的参与,其运营效果也不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