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培训总结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1:14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1

来到新的环境,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大转变,是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转变,更是从单纯的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变。对于一个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上岗之前有很多情况需要去熟悉,去适应。身份的转变使我马上面临各种挑战,如知识构架的转型,生活形式的转换,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等等。我必须从骨子里脱离校园学生的身份,面临真正意义上的职场生活。所幸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成如下几方面:

一、德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咱公司企业文化中所强调的一条,要做事先做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我们做好每一份工作的前提,它关系到我们的职业素养、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问题。培训时领导们也时时通过自己或是他人的例子,从待人接物到生活观念,从工作态度到职业理想,从细节上把道德品行和人文修养剖析得非常透彻,发人深醒。于主任给播放的视频讲座让我收获良多,让我学会微笑待人,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并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工作生活,以致去感染人。各位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时时刻刻都带给我们贴心的温暖,同时也透露着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风度。“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的楷模,古人有言:“与善人居,如人与芝兰互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我们也一定会努力的以各位前辈为榜样,将他们的品质传承并且努力发扬!

二、才

“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自己要是金子!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在公司体现我们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工作,高效率、高成果、有效的工作,这样才能带给公司效益,体现我们存在的意义,而做这些事情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通过这一个月的培训,总结了各部门领导们所传授的各方面的知识,我认为要想成为咱公司一名优秀的员工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优秀的职业素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员工,我们必须把自己锻炼成综合性的专业人员,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我们从事具体工作的前提条件,有专业才有职业。专业知识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是从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精华,渊博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工作成就的最大保障。培训过程中,各部门领导分别就自己部门的工作职能,给我们讲解了相关方面的大量知识,我们无不为他们精、细、准的专业知识所折服。通过他们的讲解,我发现了自己知识层次上和他们的巨大差距,以后的工作中一定努力学习,虚心求教。

2.精湛的专业技能

刚走出校园的我们,从理论知识到工作实践的过渡,实际上就是我们知识构架的转型,这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并从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去体会提高。各位领导在培训过程中也都分别强调了这一点,告诫我们事事留心皆学问。我相信他们炉火纯青的专业技能实际上就是经验积累和知识技能不断沉淀的结果,这也是他们有今天成就的有力保障。

在培训过程中,张所长在传授经验的同时,对我们的工作技能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精于专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可能需要忽略专业界限,但想要让自己在工作中不可替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须有超出别人的特长,即有所专,也有所长。这就需要我们把实际工作中,哪怕是简单的事情做实、做细、做精,逐步的深化提高。

(2)善于表达。表达能力是我们以后汇报工作和与人沟通的桥梁,工作中的言不及义或是说不清道不明,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不便,甚至是导致工作上的错误。精准简练的表达,能让我们交流畅通,合作方便,工作愉快,也会显得我们自己做事精细干练。

(3)敏于深思。这一条也就是“想”,也是张所长最强调的一条。面对工作,我们要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只有深思了才会发现问题,也才能进一步去努力解决问题。就算不懂也要虚心求教,要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

(4)勤于动手。设计工作形式上是“纸上谈兵”,我们要想谈的好谈的精,就需要手脑并用,想的过程中,要实际动手操作,整合身边的资源,提高效率,增强能力。这样我们才会发现自己设计方案的不足,从而改进提高,我想实际的职业技巧也是由此产生并沉淀的。

张所长细化的要求,无疑对初入职场的我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我也必将努力的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其他方面的技能。

3.积极的价值观念

这一条也可以理解为是上进的工作心态。价值取向决定职业观念,而职业观念则决定我们的工作态度,也就是做事情的积极程度,而这也正决定了我们将在这条路上走多远,攀多高。来到新汇集团这个大家庭,当我们个人的价值取向服从于新汇集团的总体价值取向时,我们就会以一种归属的姿态来认同她,以主人翁的身份来为她添砖加瓦,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长久,我们的成就才会卓越。

(二)优秀的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的工作很少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来出色地完成工作。

虽然还未正式的参与设计工作,但从培训期间的活动中我们也有切身的体会。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培训结束的晚宴,无论是拔河争雄,跳绳比赛,还是激情热舞,欢声歌唱,大家都积极地出谋划策,为完成一致的目标而努力,最终形成了一致的合力,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众人通力的合作不但挖掘体现出个人的能力,也增强了团队的活力和竞争能力,另外还巩固了队员之间的友谊,这给我带来了众多感悟和启示。

因此,不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工作,我们都要增强团队意识,学会合作。

(三)牢固的个人责任意识

个人责任涉及自己和他人,最终则关系着我们公司的发展。

通过这一个月的培训,我对个人责任意识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无规矩不成方圆,认同公司,就要认同她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然后以身作则,遵守和行使她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培训初期,于主任就详细的讲解了我们日常工作的行为规范,并罗列了一些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行为准则,供我们学习。从于主任的言语间,我也能深深的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同事们才能统一处事标准,使得事事有章可循,公司的运行才能井然有序,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条有理。所以遵守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个新汇人的责任。

其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的职责就是有效地完成公司给我们的任务,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责任,完满的完成工作就是在尽我们的个人责任。

再者,为他人担起责任。民间有“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说法,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公司却恰恰是一种缺乏个人责任意识的表现。个人是小家,公司是大家,在完成了自己本职的工作以后,为何不能帮同事“扫扫雪”呢?当然,顾及他人“门前雪”的前提条件是自己首先尽职尽责,担起自己的责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实做细做精,把自己的工作做出成效。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责任意识,只要每个人都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家一起也一定能担得起整个公司!

这一个月的培训使我感受颇深,所学甚多,从工作中的小习惯,到人生中的大道理,都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各位领导纯熟的专业技能,精益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品质都让我感慨良多,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了解了设计行业、了解了我们公司,同时也给我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我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培训只是我学习的开始,以后我一定努力实践,不断的提高自己,“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为公司创造价值!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2

又到年终总结时,作为企业的培训主管,你构思好你的年终总结报告了吗?你将向你的主管提交怎样一份年终总结报告呢?你是否觉得年终总结每年都一样,没有什么新意?作为培训主管,工作繁杂,你是否认为撰写一份重点突出,简洁有效的年终总结报告总是那么难呢?下文我们一起探讨的话题就是:培训主管如何撰写年终总结报告。希望对各位培训主管在撰写年终总结报告有所助益。年关将近,又到一年一度总结时!每到这个时候,就是企业员工做年终总结的时候。年终总结年年做,年年都大同,固定的空话套话,如“工作总体完成不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领导和员工的一致赞同”等成为年终总结中的常见词语。年终总结成为了一种形式。实际上,年终总结应该是对过去一年工作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对来年工作改进提供依据。年终总结需要总结人对自己一年来所做工作进行重点概括,就工作成绩和不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来年的工作计划。一般来说,年终总结主要依据其核心工作职责来对相应职责的具体工作进行总结。因此,培训主管要撰写出一份简洁有效、重点突出的年终总结报告首先需要明晰培训主管的主要职责,根据这些职责对应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从而对这些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由于年终总结报告存在一套相对固定的格式,因此还需要对总结报告的格式进行了解和掌握。在年终总结报告相对固定的格式基础上,结合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就培训主管一年来的核心工作进行总结概括,再加一些撰写方面的技能技巧就可以完成一份重点突出,简洁有效的培训主管年终总结报告了。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一般来说,企业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

在人力资源部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教育工作;

负责编写公司人力资源培训教育发展规划,拟订年度工作和预算计划,在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指导各部门和下属企业制定多层次的培训教育计划,并协助其实施;

负责组织公司内的新员工岗位培训、各类知识班、研讨班、讲座等活动,对参加人员进行考核;

负责合理安排培训资源,对公司培训师进行合理分工,并适时聘用外部培训讲师。检查讲师培训质量和教学效果;

组织收集、筛选、编写、翻译、审校各类培训教材和资料;

负责教育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以及审查新器材的选型、采购;

安排和管理外派培训员工,审核公司员工业余学习费用报销申请;

负责收集国内外企业培训信息资料,追踪其动态,分析总结现有培训政策效果,提出改进咨询意见;

完成人事部长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明确了培训主管的主要工作职责后,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年终总结报告的撰写格式。那么,年终总结报告的一般格式是什么呢?培训主管如何撰写年终总结报告

年终总结报告的格式年终总结报告,是组织或个人对过去一年发生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后撰写的文书。常见年终总结报告格式一般包括标题、引言、正文、结尾四部分:1、标题年终总结的标题有单行标题和双行标题两种。典型的标题由对象名称、时限、主题、文种四部分组成。2、引言引言,也叫前言或开头。引言一般都很简单,主要目的是引出正文。有时甚至可以不要引言。3、正文总结正文占全文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典型的年终总结正文有以下几个部分:(1)一年中主要工作基本情况这部分要求全面、简要的说明过去一年中所做的各项工作,可以分项逐条表述。但不能“记流水账”,应该着眼于大事,并要清楚反映出工作的开展过程。(2)取得的成绩这部分要对应基本情况,有重点的概括介绍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或经验。这部分充分体现总结的评价性,主观评价与客观真实的材料结合起来。(3)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中的问题与总结成绩一样,也应有重点、有主次。一般而言,成绩总是主流,但提到成绩与问题时,仍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一,二是二。(4)今后的打算总结和回顾过去的工作,是为了把下一段的工作做的更好。总结中谈到今后的打算时,既要与常规工作、中心工作和长远计划相结合,又要与本阶段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但总结毕竟不是计划,在谈今后打算时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宜大不宜小。4、结尾总结的结尾通常用简短篇幅做出结论或说明努力的方向、今后的打算等。如果这些内容很重要,需要详写,可纳入正文中。结尾不是年终总结报告结构的必须部分。培训主管如何撰写年终总结报告结合培训主管的主要岗位职责和年终总结报告格式,根据一定的撰写方法就可以撰写出一份规范的年终总结报告。一般来说,培训主管年终总结报告撰写方法是:1、收集材料撰写年终总结,培训主管首先要掌握一年来所负责的培训资料和数据,包括培训规划、组织培训课程、参训人员、师资、教学教务情况、培训预算使用、培训效果评估、员工培训满意度、员工培训生产率等等。2、整理分类材料对收集的大量有关培训管理的材料需要分类整理。整理分类标准可以按照培训管理流程来进行。培训管理的流程包括培训规划、实施培训规划、组织培训工作、培训效果评估、培训预算。3、撰写整理分类好培训管理相关材料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整合,撰写出一份简洁有效的年终总结报告。(1)培训主管年终总结报告核心内容培训规划部分:主要对培训规划出台的前期调研情况,规划思路,实际实施过程中的调整情况等进行评估;实施培训规划:实施培训规划主要是对培训规划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包括培训规划中规划的其他部门组织实施培训情况、效果的评价;组织培训工作:组织培训工作是培训主管的一项主要和重要工作。培训组织工作是一个繁杂的工作,包括许多方面,如培训师资信息收集、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教材选择、培训形式确定、培训人员确定、培训师确定与接待、参训人员食宿管理、培训场地管理等等。培训组织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每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最终的培训效果。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3

1高职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评价理论实证主义理论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先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评价。目标分类理论:依据评价目标,先将评价对象分类,使评价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根据评价结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与完善。知识构建理论认为: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社会需求理论:用来评价建设项目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科学发展理论:注重科学发展,相互衔接、融合配套和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以人为本理论认为:项目评价的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注重对过程中团队的构成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等因素。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1.2评价原则实训基地的评价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训基地软件硬件兼顾的原则,在注意硬件数量的同时,更看重质量和效益;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的评价要看是否满足校内校外的需求。

1.3评价形式评价主体决定着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财政部门通过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来判断投资目标是否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实现情况;学校通过过程性监督评价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来判断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教师与学生评价实训基地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得到不同的评价结论。要得到客观公正且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需选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成立评估专家团队,依据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

2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评价过程

实训基地评价宜通过深入实训基地现场调查,听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实训基地过程文件资料、核查仪器设备数量、调查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座谈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全面掌握信息,写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整改与提高。书面报告至评估结束后,评估专家比较分析评价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评价过程描述、评价意见汇总、总结归纳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指明努力方向。

4实施效果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联合的《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下达2011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要求,我校建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达到预期目标。实现资源共享,建成集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4

该报告主要关注第三项全民教育目标――“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报告提出,青年人的幸福与成功比以往更加依赖于教育和培训所能提供的技能,更加迫切地需要保证公平获得参加适当技能培养课程的机会。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全民教育不仅要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上学,还要培养青年人,使其能够安身立命,有机会找到体面工作,谋取生计,为所在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从更广的视角来说,教育要协助国家培养在全球经济中增长所需的劳动力。报告提出了个体技能发展的“能力通路”的概念,强调要加强对城市流动青年和农村青年的技能培训。其中某些理念和战略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不谋而合,对于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基本理念:通过技能开发建立强大的发展基础

报告提出,世界各国政府都正在经受经济危机之后的长期考验以及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如果一个国家要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更加关注培养一支技术技能娴熟的劳动力队伍。而且,所有青年人,无论生活在何处,无论处于何种背景,都要培养他们获得体面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便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和全面参与社会。

报告强调,世界某些地区的青年人数量增长迅速,青年人的数量比以往更多。2010年,全球15~24岁的人口已达到12亿,仅在发展中国家,15~24岁的人口已超过10亿。如图1、图2所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年人口数量尤其庞大且增长迅速,大约2/3的非洲人不满25岁,而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富裕国家,不满25岁的人口数却不到1/3。2030年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青年人的数量将是1980年的3.5倍。还有大量青年人居住在阿拉伯国家及南亚和西亚地区,这些区域约有一半人口在25岁以下。

但是,世界各地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能满足这一庞大的青年人口的需求。大约8个15~24岁的青年人中就有1人失业。青年人的失业人数是成人的3倍。随着威胁青年失业的因素不断增加,许多青年人依然要面对未来几年无法获得有保障工作的压力。这些青年人往往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工作,其工资所得处于贫困线以下;或在土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耕作小块农田。为这些人提供教育与培训机会,使其脱离技能要求低、报酬低的工作,应当成为各国技能培养战略的核心。

报告强调,在青年失业问题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必须解决青年人面临的巨大的技能缺失问题。教育与技能开发虽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其还需要支持投资和就业创造的其他政策,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发展青年人的技能是非常紧迫的,如果相当多的青年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不能解决问题。从很大程度来说,技能开发将决定青年人、他们所在社区、社会及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只有加强对青年人技能开发的投资,才能确保从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中获益。

那么,到底应该培养青年人的哪些技能呢?报告提出了“能力通路”的概念,确定了所有青年人都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能力,以及可以获得这些技能的环境。见图3。图的左侧显示了正规的基础教育及其延伸――技术和职业教育,右侧显示了那些错过正式学校教育的人的技能培训机会,包括针对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学徒制等工作本位培训机会。图的最下面显示的是那些缺乏基本技能的人,常常只从事维持基本生存、收入很低的工作,普遍被贫困困扰。图的最上面显示的是那些具有较多技能的人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或创业机会,并能够继续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具体来说,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个体日常所需工资的工作所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这些能力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必要前提,也是获得可转移技能与技术和职业能力,增加找到好工作可能性的必要前提。高质量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人们获得较好基本技能的基础。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思想和信息、创新意识、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创业能力。人们需要这些技能,以便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留在有利可图的就业岗位上的机会。报告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转移技能主要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培养;同时,它们也可以在中等学校教育和工作本位培训中获得。技术和职业能力指许多工作要求的特定技术和专业知识。可转移技能主要通过中等学校教育、正式的职业教育或工作本位培训获得。

报告强调,这三种能力是技能培养需求和政策行动应当针对的领域。青年人可以通过正规的普及教育及其延伸,即职业技术教育,获得这三种能力。而对于那些错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还可以通过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基于工作的培训等获得这些能力。

总体来看,报告提出的“能力通路”概念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技能概念,其所涉及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也很广泛,超越了仅仅培养个体特定职业技能的范畴。从此出发,报告强调,技能开发战略或行动也需要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视角制定:弥补基本技能的缺失,确保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并完成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增加非正式部门的学习机会,关注城市和农村青年的特定学习需求。

二、问题与挑战:技能监测结果

报告指出,为获得体面工作,并成为经济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个体需要具备基本技能。基本技能主要通过正规教育获得。根据报告起草小组的调查,在较富裕国家,大部分15-19岁的青年人获得了高中阶段教育,并在中等教育后实现了向工作或高等教育的过渡。在许多中亚及中东欧国家,如亚美尼亚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玻利维亚、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部分青年人都能获得中等层次学校教育。然而,这在许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还没有成为现实,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没有为人们提供获得体面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如图4所示,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在参与调查的59个国家中,有30个国家至少一半的15-19岁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卢旺达、布基纳法索、尼日尔、马里等国家。从地区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近1/3、阿拉伯国家1/5的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这2亿人中,一半以上集中在5个国家: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大部分缺乏基本技能的人生活在南亚和西亚(9100万)及撒哈拉以南非洲(5700万)地区。报告强调,对于这些国家,技能开发战略需要集中于通过二次教育机会为所有青年人提供基本的读写技能。尽管世界各地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二次教育机会计划,其中许多计划由非政府组织(nGo)提供,但这些计划所惠及的青年人数量微不足道。对7个国家一些较大规模的计划进行的评估表明,这些计划惠及了大约210万儿童和青年人。但本报告估计,这7个国家中的1500万青年人需要二次机会来获得基本技能。

可转移技能:为工作世界作准备

雇主普遍希望求职的青年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工作积极主动,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顺畅,这些都是可转移技能。报告强调,可转移技能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就业能力和个体品质的关键因素,如自尊、动机和理想等。这些“可转移技能”不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但可以通过优质的教育获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校学习时间越长,越有助于保证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在加拿大,完成高中教育之前离校的人中约有45%缺乏这些能力,而高中毕业后缺乏这些能力的人则为20%。

雇主往往表示,劳动力市场的新成员缺少可转移技能。报告以问题解决技能为例,对若干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在富裕国家,不仅有一些青年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青年没有获得问题解决技能,见图5。以意大利为例,所调查的大约一半青年人达到了最低水平的问题解决技能,相比来看,仅有1/3的人具有基本的识字和计算技能。在加拿大,大约有28%的青年人达到了理想的问题解决技能水平,12%的青年人不具备阅读一个药瓶的基本阅读能力,19%的人缺乏基本的计算技能。

在数字阅读方面,在参加调查的45个国家中,有1/5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得分较低,而且各国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柬埔寨,有70%的学生缺乏数字阅读能力,而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只有10%。

技术和职业能力:从学校到工作的冒险过渡

在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报告指出,许多青年人面临从学校到就业的艰难过渡,这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许多国家,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障碍对于大多数青年人而言是无法逾越的。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经历的这种不利处境体现在缺乏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低下两方面――表现为不稳定的、低薪的工作。根据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世界大约13%的青年被计入失业人口――即7500万青年人,比2007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多了近400万。

在比较富裕的国家,教育层次较低的青年人普遍面临过早及长期失业的危机。有些青年人,尤其是富裕国家的青年人,在离开学校后会面临长期的失业。如在2005年前后,甚至在经济衰退开始之前,希腊和意大利17%的15-29岁人口在结束教育后待业5年。但由于经济衰退的到来,青年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教育程度低的青年人尤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与经济危机前相比,2011年全球大约减少了2900万个职位。例如,西班牙的失业率在2007-2009年间大幅上升,没完成中学教育的人尤其如此。而在贫困率较高及对失业人口支持较少的国家,技能水平较低的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更少,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大量从事着低薪和临时性的工作,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报告强调,青年人在等待踏入社会大门时比年长者更有可能失业。报告数据指出,世界范围内,青年人失业率是成年人的2-3倍。在中东地区,青年人失业的比例为25%,而成年人的这一比例仅为6%;埃及青年人的失业率是成年人的6倍,南非为2-3倍,意大利为4倍。见图6。与教育处境不利有关的因素,如贫困、性别和残疾,也往往与劳动力市场的处境不利有关。不平等的技能培养、社会准则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共同导致这一结果。

近年来发达国家涌现的neet(没有就业,亦没有参与教育与培训,not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一族也引起了报告的重视。他们既没有积极就业,教育和技能水平也较低,是发达国家政策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不能满足这一部分青年的教育与就业需求,将会导致他们的健康和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强调,面临城市化、科技进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挑战,青年人需要更多的技能,以灵活适应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需求。各国政府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确保青年人获得促进他们找到体面工作的这些技能。

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报告指出,正规中等教育是培养工作和生活所需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尽管全球中等学校的入学人数有所增加,但是,2010年低收入国家的初中毛入学率仅为52%,而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却不得不在没有一技之长情况下惨淡生活。尽管中学在校生人数仍比1999年增加了25%。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一期间的入学人数翻了一倍,但2010年是世界上中等教育总入学率最低的一年,仅为4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1999-2010年,世界范围内的中等教育入学率提高了25%,其在低收入国家增长了78%,在中低收入国家增长了47%。大部分增长发生在一开始入学率较低的地区,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增长了1倍;在南亚和西亚地区,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4%增长到59%,在阿拉伯国家从59%增长到69%。从绝对数量的角度来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中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等教育入学率从17%增长到80%。见表1。

然而,报告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能从这种教育扩张中获益。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初中学龄的青少年失学,尽管这一数字自2007年以来已经停止增长。3/4的失学青少年生活在南亚和西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自1999年以来辍学率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且从时间来看,教育进展最大的时期发生在全民教育目标确立后的2000-2005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进展从2007年开始出现停滞。这种停滞在一些地区特别明显,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自199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2200万,这部分是由于其人口增长造成的;在南亚和西亚,2002-2005年辍学率下降了18%,但自2005年以来就没有再取得进步。因此,到2010年,这两个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占了世界的3/4,比1999年的3/5还要多。

报告提出,一些青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1999-2010年,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也有了明显增加,但在各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如中亚地区的这一比例从1999年的6%增长到2010年的19%,但这一比例在阿拉伯国家却出现了下降,从1999年的14%下降到2010年的8%。总体来看,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的中学生比例自1999年以来维持在11%。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地区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在中等教育入学率较低的国家,其职业教育课程入学率普遍较低。但是,这也有例外,如在安哥拉,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总入学率只有22%,但大约有3/4的学生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见图7。

如图7所示,在高中教育阶段,尽管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总体比例不高,但各国和各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所占比例的差异很大。从各地区来看,中欧和东欧及北美和西欧等地区的职业教育比例较高。从国家来看,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最高,其高中教育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该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欧洲的捷克、丹麦、比利时、斯洛文尼亚、波兰等国,其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也都超过或达到50%,这与欧洲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传统有很大关系;此外,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新西兰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也较高。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占了不到50%的比例,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总体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高中阶段教育中,其职业教育普遍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因此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报告对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也给予了较大关注。报告强调,世界范围内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普遍超过了普通教育。如在孟加拉国,女性只占技术和职业教育学生数的21%,相比之下,有51%的女性在普通教育中学习。而且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女性普遍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领域中,如美发、缝纫、销售、护理和服务性职业,这些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

报告强调,正式的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仅仅展现了技能培养的部分情况。学校并非技能培养的唯一机构。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技能和技能培养课程的分类框架。但是,在达喀尔确定全民教育目标12年之后,在就“有平等机会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目标3的核心)取得进展的要素达成共识、商定一套国际可比的一致指标以及评估是否取得进步方面,国际社会仍然任重道远。有迹象表明,情况有望改善,但最近的进展不会及时形成充分的数据,在最后期限2015年之前充分衡量目标3的实现情况。然而,关于这些类型教育机构入学率的信息也不能告诉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哪些类型的技能。关于应该满足哪些技能需求,以及确定其是否得到满足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报告提出,技能培养对于减少失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以及促进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在教育上每花1美元,就能获得多达10至15美元的经济增长。如果全世界46个最贫困国家75%以上的15岁人口达到oeCD最低的教学基准,经济增长就可以在基准线基础上增加2.1%,1.04亿人口可以摆脱赤贫。报告还以韩国经验为例,强调韩国仅在30年间就从贫困走向富裕,其部分原因是重视和规划技能培养。该国通过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继而普及中等教育,提升全部人口的技能,随后把重点放在支持技能培训产业上,通过实现技能供需匹配促进了经济腾飞。

报告强调,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技能培养投资的重要性,但其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优先重视。根据对青年人口众多的46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分析,只有一半曾经或正在制定一些侧重于技能培训的政策文件――要么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要么是更广泛的技能培训战略。

2000年以来,各国政府的教育支出总额稳步增加。如表2所示,2010年,世界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平均为4.9%。这一比例在高收入国家最高,达到了5.4%,在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6%的水平。从各地区来看,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在中欧和东欧最高,达到了5.7%,其次是阿拉伯国家及北美和西欧,分别为5.5%和5.1%。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看,1999-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支出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最大的支出增长出现在低收入国家,自1999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7.2%。撒哈拉以南非洲年增长率为5%。

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增加以及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共同促进了1999年以来对教育投入水平的增加。过去10年,大多数国家通过大幅增加教育支出或将其维持在现有较高水平,加快实现了全民教育的进程。在具有可比数据的中低收入国家中,63%的国家都增加了其对教育投入的份额,这从整体上促进了对于教育整体投入水平的增加。例如,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翻了两倍,小学净入学率则翻了1倍。在塞内加尔,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从3.2%增至5.7%,小学入学率显著增长,并消除了性别差距;只有8个国家的教育支出出现了下降,教育支出减少了Gnp比例的将近1%,见图8。

三、核心战略: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增强中等教育的工作适切性

报告指出,中学教育是青年人获得技能、增加体面就业机会的一条关键路径。具体来说,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有利于扩大、加强在小学学到的基础技能;中等较高层次教育(高中教育)有利于加强普通教育,并加入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提供能够满足最广泛的能力、兴趣和背景需求的优质中等教育,不仅对于为青年人确立通向工作领域的道路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向各国提供所需的有文化的劳动力以及在当今以技术为发展动力的世界中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

如图9所示,报告根据所调查国家青年学生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情况,将所调查的国家分为五组类型:第一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极低的国家,大部分低收入国家都可以归入这一群体,这些国家主要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以及西亚和南亚地区,其青年人进入初中学校的机会较少,如中非的毛里求斯和尼日尔两国,其初中教育毛入学率仅仅从1999年的19%增长到2010年的26%。第二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学生的初中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在60%~95%左右,但学生进入高中教育的机会较少,如埃及和印度是这组国家的典型代表。第三组是中等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高的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在各层次教育间实现了平衡发展,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并没有达到普及水平。第四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较高,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报告指出,世界上1/3的国家都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能够向大部分青年人提供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5%),但这些国家面临持续的教育不均等问题,很多青年人并没有继续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学习,如阿拉伯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第五组是入学率和升学率都较高的国家。报告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如荷兰、英国、美国、韩国等。但报告强调,这些国家仍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如在一些欧盟国家,有1/5的青年人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见图10。

报告指出,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青少年没有在初中学校学习。即便在整体入学率较高的国家,也有大量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如在西班牙,多达1/3的人在中学辍学,考虑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以及2012年3月51%的青年人失业,这种情况尤其令人担忧。针对如上问题,报告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重视起来,确保通过中等教育发展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实现教育与工作场所实际需求的对接,从而实现良好的就业。为此,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消除人们获得中等教育的障碍。所有国家都需要确保所提供的教育适应青年人的技能需求。其中,贫穷国家需要使更多的儿童进入初中学校学习,发达国家需要使辍学较早的弱势青年群体获得高中阶段教育。

其次,使中等教育更适应工作实际。报告提出,中等教育应为所有青年提供平等机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使学生学习特定行业和工作部门需要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均衡结合,以促进其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或继续接受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强调,开发在技术、职业和普通教育之间实现平衡的多样化中等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为所有不同背景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选择,以及避免学生及其父母把职业教育作为次等教育选择,都是非常关键的。

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成绩差的学生推入技术和职业培训,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造成雇主不重视这些计划。在2009年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被编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教育的同伴相比,平均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在普通中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绩差距最大的4个国家中,处境不利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最大。基于这一点,报告强调,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一起实施,并与劳动力市场更贴合,中等教育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率都会提升。报告强调,初中教育要为所有学生都制定共同的课程框架,提供核心技能;高中教育要努力在技术和职业与普通教育学科间实现平衡。

报告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效益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报告强调,在建立社会基础技能及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技能方面,技术和职业教育是最有效的,这在中国和韩国等亚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最为明显。例如,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土耳其,劳动力市场对中等教育的回报――延长学校教育年限对学生收入的影响普遍较高,而且职业教育的回报要高于普通教育。在柬埔寨,中等职业学校男性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回报率是39%,高于普通学校的32%。这反映了柬埔寨劳动力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稀缺性技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回报。而在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如埃及、伊朗、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中等职业学校的回报率低于普通中等教育。如在埃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回报率非常低,只有4%,而普通中等教育的回报率为7%。

报告强调,尽管技术和职业教育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但其对学生从长远角度适应经济结构和科技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对18个oeCD国家的分析发现,接受过更多普通教育的人从长远来说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加强学校与就业之间的联系。在这方面,报告特别强调要通过发展实习和学徒制把学校教育与基于工作的计划联系起来,以增强青年人工作能力。

城市青年所需技能:迎接更美好未来的机会

报告指出,快速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城市贫民。无论是在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发展的地区,还是在那些很早就已经城市化的地区――例如拉丁美洲,大约1/4的人口都生活在贫民窟中,许多青年人居住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他们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最新统计显示,总共8亿以上人口生活在贫民窟,在2020年之前,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8.89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地区的教育机会比农村地区多,但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城市贫民与农村贫民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在45个中低收入国家,城市富人远比城市贫民更可能至少读到初中毕业。在其中10个国家,城市贫民中缺乏基本技能的15-24岁人口比例甚至比农村贫民更高。见图11。

尽管青年人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不同,但追求农村地区没有的更好工作和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报告特别以中国为例提出,在中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009年大约有1.45亿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出生于1980年以后;而在这些人口中,有41%为女性,70%以上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因此,与其他居民相比,由于缺乏充分的教育与就业信息,他们获得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收入也较低;80%的15-18岁短期城市流动人口处于辍学状态。

城市贫民缺乏技能和教育造成绝大多数人在非正式中小型企业工作,这些企业提供的工作既不正式也不规范,往往报酬很低,工作条件差,也不长久。报告指出,在南亚和西亚地区,非正式部门是主要的雇主,如在印度,2009-2010年度,城市41%的人口处于自谋职业状态,17%的男性和20%的女性属于临时工。在东亚国家,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非正规就业占了非农就业的70%。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持续存在,从事技术要求低的非正式工作、工资所得在贫困线以下的青年人数量直线上升。

报告对7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证书的非正式部门工人所获得的收入红利比具有普通中等教育文凭的人要高80%-110%。基于此,报告强调,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使城市贫民有机会摆脱贫困生活并找到体面工作。因此,将基本技能扩展至15-24岁的青年人,并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以促进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应当是各国技能培养政策的重点。由于非正式部门的多样化,青年人的培训需求也非常多样,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获得发展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基本技能的人来说,就需要发展其某一行业的特定技能或可转移技能。具体来说,报告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扩大处境不利青年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需要制定相关的国家技能战略,并把城市不利青年群体以及非正式企业纳入进来。报告对46个发展中国家的审查表明,大多数国家主要把改革正式的tVet体系作为技能政策的重点,而没有制定明确针对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国家技能培养政策。印度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少数国家之一,已制定一项关于非正式劳动者的战略――《关于城市街头小贩的国家政策》。其中规定,由于印度有1000万街头小贩经营微型企业,他们应当获得培训来提升其技术和商业技能,以便能够增加收入并找到其他工作。

其次,培养处境不利青年基本技能以外的能力。在城市青年人口已具备基本技能的地方,政府必须支持针对可转移技能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非正规企业,政府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在这方面,报告强调,传统学徒制具有成本效益,与实践直接相关,有利于实现就业,因此是获得技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使城市青年人能够公平地获得学徒培训机会,并提高培训质量,应该成为各国技能发展政策的优先事项。但是,报告也提出,目前世界各国学徒制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获得学徒培训的机会不公平,如在加纳,20%最贫困的青年人中只有11%经历过学徒实践,而20%最富裕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为47%,这也会导致完成学徒后就业地位和收入的差异;二是有时存在剥削青年学徒的情况,这表现在学徒工作时间过长、大部分师傅仅仅教授特定职业的技能,较少传授理论知识及管理技能。针对这一问题,报告提出,需要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公共干预,如增强弱势群体的学徒培训机会,提高师傅的技能水平,改善学徒的工作环境,确保学徒的技能得到认可。从制度改革的角度来说,根据世界各地的经验,如下两种改革路径是比较有效的:一是把传统学徒制转型为双元制的培训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的有效结合。二是逐步正式认可传统学徒制,并为其提供相关支持,如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框架对学徒的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培训的重要性,并提高学徒的就业能力。

第三,大力推动创业培训的发展。摆脱维持生计工作的另一个途径是自主创业。但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和创业技能被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所忽视。报告基于对38个包括低收入、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国家的调查提出,培训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发展和利用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报告强调,应针对处境不利的城市青年开发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将其与创办企业的资源相结合,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培养农村青年的能力:摆脱贫困的途径

报告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仅仅依靠小型的农场、季节性的劳动和微型企业活动生活,他们在获得有保障的生活及就业机会方面面临挑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依赖于获得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和技能。通过恰当的教育与培训,可以增强农村人口的生产力。其关键是通过扩大人们的培训机会,确保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把农业和非农业工作都作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提高农村地区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妇女的教育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报告强调,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至少拥有小学后教育程度、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其工资所得要高得多。在报告分析的46个国家中,只有一半左右在其国家计划中确认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定培训和技能需求。针对这一领域,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满足农村青年的培训需求。报告提出,要将农村贫困人口需求列为优先事项,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整个农村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经验,指出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和非农个体经营者的生产力上,减少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具体来说,一是扩大正规小学和中学教育覆盖率,提高其与农村环境的关联性,确保所有农村青年都有机会获得基本技能。二是重视为农村青年提供二次培训机会,培养与农村人口的农业和非农活动相关的技能。报告强调,使当地农村充分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及适应当地背景是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三是把针对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与其他的支持项目结合起来,满足多样化弱势群体的需求。例如,把技能培训与针对农村人口的小额贷款或社会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增强农村青年在非农产业的就业及创业能力。三是建立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其次,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技能。报告提出,为保证农村地区的工作对青年人有吸引力,提供基本技能以外的培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向农民提供木工、电工、水管工和建筑工等非农行业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工作的吸引力,这有利于鼓励青年人留在农村地区。报告根据对世界各国的调查提出,组建农民田间学校和合作社,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有利于提升青年农民的农场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是对农村青年进行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报告以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为例,说明农民田间学校是比较有效的一种传播新型农业技术的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而组建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技能,同时加强其共同话语权。

第三,向农村青年提供创业和小企业经营培训。报告指出,可以向农民提供创业和微型企业技能培训计划,这在世界一些地区已经取得成功,如墨西哥、柬埔寨等国及拉丁美洲地区。但是,报告特别强调,针对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计划应事先对地方劳动力市场及其需求进行评估,以确保培训项目的适切性和质量;同时应对接受培训的农村青年给予一定的支持,以确保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四,要向农村青年开展绿色技能培训,引导农村青年保护环境。报告强调,为满足世界发展对安全食物的需求,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还需要向农村青年开展保持生态多样化、完整生态体系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世界各地农业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目标总体监测结果

报告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六项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了监测。

目标1: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进展太慢。2010年,大约28%的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全世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不到一半。

目标2: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趋于停滞。2010年全球失学儿童数量停留在6100万。每100名失学儿童中,有47人上学无望。

目标3:许多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

目标4:成人识字率依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盲的数量在1990-2010年间增加了27%。2010年,大约7.75亿成人不识字,其中2/3是妇女。

目标5:两性不均等的形式各种各样。2010年,17个国家的情况依然是,若有10个男童上小学,则女童人数不足9个。在尚未实现中学性别均等的96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国家的男童处于不利境地。

目标6:全球学习成果不平等现象依然显而易见。多达2,5亿儿童到了应上四年级时仍不会读写。

相关链接

报告准备过程对世界若干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报告强调,各国政府应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二次教育机会使青年人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开端,以便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工作世界。如下是报告准备过程中对一些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在学徒期内,我将去中心学习计算机维修。在中心学习时,我能在那里进行实践,而且在取得证书后能马上工作。我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他们还让我练习组装或修理计算机。

――越南青年男子

由于缺少教育,我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没有增长。

――印度青年男子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指导我,使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如果有个人能帮助我掌握技能并给予我开始工作的可能性,我知道我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埃塞俄比亚青年妇女

在大学乃至中小学里,他们应该做得更多些,而不是只给一天时间让你去取得一点工作经验。他们应该安排两天在校上课,三天实习,时间均衡。这样上学,你就能学到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同时在校外努力获得一些经验。

――英国青年妇女

如果我想成为高贵的人,我就必须坚持学习,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我无法继续学习。我想我会辍学,不再作为负担,而是自力更生,但是如果我找不到工作,又如何能坚持学习呢?

――墨西哥青年男子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的背景及相关资料

报告的由来

2000年,来自世界164个国家的代表共同齐聚塞内加尔的达喀尔,通过了著名的“达喀尔行动框架”――《全民教育:到2015年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提出了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青年技能、成人扫盲、性别平等、教育质量等六个方面的全民教育目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从2002年开始出版,其目标是对世界各国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估,向世界各国通报全民教育的实施进展,使其为支持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作出承诺,提供持续支持。其主要内容是:追踪取得的进步,确定有效的政策改革及世界各地区的良好做法,关注一些新兴挑战,促进教育的国际合作。

报告的准备

一个由UneSCo巴黎总部组织的国际小组负责报告的准备和撰写,这一国际小组由研究人员、政策分析人员及各领域的专家组成。此外,还有一个由世界不同地区专家和教育实践者组成的咨询小组,对每个报告主题的选择提供指导。自2005年以来,UneSCo还为报告的撰写组织专门的网上咨询,以拓宽报告的范围和内容。

报告的数据来源

UneSCo统计研究所在为报告提供关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成人扫盲及教育经费支出等的数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UneSCo统计研究所位于加拿大,负责向世界180个国家的政府收集数据。

报告的主题

除2002年第一个报告和2008年中期报告对全民教育总体进展进行全面论述外,报告每年都针对一个特定主题。自2002年以来的主题依次为:全民教育――世界走上正轨了吗?(2002);性别与全民教育――向平等跃进(2003-2004);全民教育――提高质量势在必行(2005);扫盲至关重要(2006);坚实的基础:幼儿保育和教育(2007);在2015年之前实现全民教育――我们能做到吗?(2008);消除不平等:治理缘何重要(2009);普及到边缘化群体(2010);潜在危机:武装冲突与教育(2011)。2012年的主题“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与工作的距离”,主要关注第三项全民教育目标――“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其强调,由于目标不明确,衡量标准不确定,培养青年技能的必要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各国政府、教育界或私营部门应有的关注,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报告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测,第二部分是针对主题的论述――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四、行动建议:实现更美好未来的途径

报告确定了应当采取的十个最重要步骤。这些步骤可以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国家的情况和需要。

为水平低或没有基本技能的人提供二次教育机会

报告提出,在中低收入国家有2亿青年人没有完成小学教育,未来需要努力向他们提供二次教育机会,相关国家政府应当将该问题列为政策优先事项,将其纳入教育部门的战略规划,将目标设定为大幅减少不具备基本技能的青年人数量。应根据有二次教育机会需求的处境不利的青年人数确定预算分配,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

消除限制初中教育机会的障碍

报告强调,在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口众多的国家,必须以消除阻碍许多处境不利青少年接受教育并至少达到初中水平的障碍为出发点。取消学校费用,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务支助,将初中与小学挂钩,提供共同的核心课程,使所有儿童能够掌握核心技能,确保公立学校数量充分,保证农村地区可以使用,是提高获得初中教育机会的关键措施。应当设定一个全球目标,确保所有青年人从初中教育中受益,目的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普及基本合格的初中教育的目标。长期教育计划应当确定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战略和财政资源。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5

第一条目的

为提高本公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充实其业务知识与技能,以增进工作质量及绩效,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凡本公司所属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培训及其有关作业事项均依本规定办理。

第三条工作权责划分

1.教育培训部

(1)全公司共同性培训课程的举办。

(2)全公司年度、月份培训课程的拟定、呈报。

(3)制定及修改培训制度。

(4)全公司在职教育培训实施成果及改善对策呈报。

(5)共同性培训教材的编撰与修改。

(6)培训计划的审议。

(7)培训实施情况的督导、追踪、考核。

(8)外聘讲师对公司的全体在职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每季举办一次。

(9)全公司派外培训人员的审核与办理。

(10)派外受训人员所携书籍、资料与书面报告的管理。

(11)其他有关人才发展方案的研拟与执行。

(12)各项培训计划费用预算的拟定。

2.各部门

(1)全年度培训计划汇总呈报。

(2)专业培训规范制定及修改,讲师或助教人选的推荐。

(3)内部专业培训课程的举办及成果汇报。

(4)专业培训教材的编撰与修改。

(5)受训员训练结束后的督导与追踪,以确保训练成果。

第四条培训规范的制定

1.教育培训部应召集各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从业人员在职教育训练规范》,提供培训实施的依据,其内容包括:

(1)各部门的工作职务分类。

(2)各职务的培训课程及时数。

(3)各培训课程的教材大纲。

2.各部门组织机能变动或引进新技术使生产条件等发生变化时,教育培训部应立即配合实际需要修改培训规范。

第五条培训计划的拟订

1.各部门依培训规范及配合实际需要,拟订《在职培训计划表》,送教育培训部审核,作为培训实施之依据。

2.教育培训部应就各部所提出的培训计划汇编《年度培训计划汇总表》,呈报人力资源部核签。

3.各项培训课程主办单位应于一定时期内,填写《在职培训实施计划表》,呈报核准后,通知有关部门及人员。

4.临时性的培训课程,亦需填写《在职培训实施计划表》,呈核后实施。

第六条培训的实施

1.培训主办部门应依《在职培训实施计划表》按期实施并负责该项训练之全盘事宜,如训练场地安排、教材分发、教具借调,通知讲师及受训单位等。

2.如有补充教材,讲师应于开课前一周将讲义原稿送教育培训部统一印刷,以便上课时发给学员。

3.各项培训结束时,应举行测验,由主办部门或讲师负责监考,测验题目分三至四种,由讲师于开课前送交主办部门。

4.各项在职训练实施时,参加受训学员应签到,教育培训部应确实了解上课、出席状况。

5.受训人员应准时出席,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办理请假手续。

6.教育培训部应定期召开检查会以评估各项训练课程实施成果,并将记录送交各有关单位参考予以改进。

7.各项培训的测验缺席者,事后一律补考;补考不出席者,一律以零分处理。

8.培训测验成绩及成果报告,列入考核及升迁之参考。

第七条培训成果的呈报

1.每项(期)培训办理结束后一周内,讲师应将学员的成绩评定出来,记录于《在职培训测验成绩表》,连同试卷送人力资源部门,以建立个人完善的培训资料。

2.主办单位应于每项(期)培训结束一周内填报《在职培训结报表》及《讲师钟点费用申请表》,连同《成绩表》及《学员意见调查表》,送教育培训部门,凭以支付各项费用及归档。

3.如需支付教材编撰费用时,主管部门应填写《在职培训教材编撰费用申请表》,送相关部门核签后凭此予以支付。

4.各部对所所属人员应设定《从业人员在职培训资历表》。

5.每三个月,各部门应填写《在职培训实施结果报告》呈教育培训部,以了解该部门最近在职培训实施状况。

第八条培训评估

1.每项(期)培训结束时,主办部门应视实际需要分发《在职培训学员意见调查表》,供学员填写后与测验卷一并收回,并汇总学员意见,送讲师转人力资源部会签,作为以后再举办类似培训的参考。

2.教育培训部应对各部评估培训的成效,定期分发《培训成效调查表》,供各部门主管填写后汇总意见,并配合生产及销售绩效,比较分析评估培训之成效,做成书面报告,并呈报核准后,分送各部及有关人员作为再举办培训的参考。

第九条派外培训

1.因工作或晋升就任新工作前的需要,各部门应在推荐有关人员送教育培训部审议,呈总经理核准后派外受训,并依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办理出差手续。

2.派外受训人员返回后,应将受训的书籍、教材及资格证书等有关资料送教育培训部归档保管,其受训成绩亦应记录于受训资历表。

3.派外受训人员应将受训所获知识整理成册,列为讲习教材,并举办讲习会,担任讲师传授有关知识给本公司员工。

4.差旅费报销单据呈核时,应送教育培训部审核其派外受训的资料是否交回,并于报销单据上签注,如未经过审核,会计部门不予付款。

5.本条款适用于参加公司外的培训,对因升迁、储备需要,在任职前可集中委托外协部办理培训,但每年以三次为限。

第十条附则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6

——2018-2020年师德师风建设小结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其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三年来,我校坚持把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共制定了十项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组织了十二次相关培训,参加各级各类培训3000多次。三年来学校没有发生违反师德师风的事件,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完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只有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师德建设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和各班主任为组成人员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下列制度:

1.责任制度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各副校长是所负责部门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因教育管理不力造成重大师德问题的,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在评先评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对师德师风建设重大问题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不按时报告、干扰和阻挠如实报告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会议制度

学校班子每学期至少要召开2次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安排、总结师德师风工作;学校每年要召开一次全校教职员工参加的师德师风建设大会,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

3.学习培训制度

教师要自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师德师风培训。并完成规定学时,按时取得培训合格证。今后,凡教师培训都必须讲师德、必须讲教师礼仪。要把师德师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学习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4.谈心制度

学校领导要经常找教职员工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构建和谐和校园文化。

5.档案制度

学校为每一位教职工建立师德师风档案,专门记载教师师德师风表现情况。其内容为:教师的个人简历、师德师风考核情况、师德师风承诺书或责任状、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和演讲材料、个人总结、奖惩情况等。师德师风档案不仅要如实记载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取得的成绩,而且要如实记载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方面的情况,既不夸大事实,也不少记漏记,确保记载内容的真实、全面。

6.民主评议制度

要面向社会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或建立其他举报和反馈渠道,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构建完善的评议网络,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并采取问卷等方式征求意见,预防和减少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每年九月为全市中小学师德师风活动月。结合教师节庆祝表彰活动,开门纳谏、进行反思、总结提高。

7.情况报告制度

对照师德规范要求,教师每学年写出师德师风自查报告,由学校组织鉴定评价,并记入个人师德师风档案。

8.考核制度

学校成立师德师风考核小组,采取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进行师德师风考核。每学期期末,以年级组或教研组(含行政组)为单位组织教职工进行师德师风自查互查,每位教师在自查中都应如实报告本人该学期遵守师德规范、职业道德的情况,接受群众评议。考核结果要公示、备案、存档,并把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依据之一。

9.诫勉谈话制度

发现教职工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师德师风等方面有不好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时,单位负责人应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并实施跟踪观察,以观后效。校级干部的诫勉谈话由具有任免权限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10.奖惩制度

结合实际,完善奖惩机制。对师德高尚、事迹突出的教师,大力表彰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对有失德失范言行的教师,及时诫勉、警示和处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者,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聘任和晋升、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教职工违规违纪由所在学校处理,校级干部违纪,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主管部门处理。对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培训

本年度由于疫情影响,学校没有召开线下培训,但是利用微信群进行了两次线上培训。一次是领导班子在微信群里召开2019至2020学年度下学期师德师风建设会议。会上学习了《吉林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和《吉林市教师十不准》。一次是利用线上召开学期初、学期末召开全校教师大会的时机,对教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培训主题是:不触碰师德红线,做新时代“四有”教师。参培人数600多人。

三、开展主题活动,落实建设具体措施

真对党员教师实施“共产党员亮牌示范”工程,全体100名党员教师参加,参与率达到100%。这对全体教师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优良,学生家长满意”的师德主题教育和“师爱进万家”的专题活动,让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使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参加人数多达300多人次。班晓梅等10名教师获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四、积极查处教育“三乱”行为

按照《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吉林市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集中整治教育“三乱”问题活动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在职教师乱补课乱办班、乱订乱发教辅资料(以下称“三乱”)问题,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学生及家长的权益,我校把“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常态化。

成立了治理“三乱”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建立治理“三乱”工作责任制,建立巡回检查制度,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实行明察暗访严查严处。

截至2020年7月,我校严格执行省市区文件规定,按照预定方案严查“三乱”现象,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五、管而不死,评价有度。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7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张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用管理。

一、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

目前,企业对本科学生最多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基于此,高职学生就需要在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上超越本科学生,只有这样,才有高职学生的出路。柔性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柔性教育正是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1]其实,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才是高职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不同处,才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总体上说是让自己成人成才。学生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走上工作单位能够立足,不要被企业领导、同事看低。但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都用不到,到了企业还是需要重新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应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幅度改革,以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职院校视角考量

高职院校也存在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分数线都和三本院校一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都去了三本院校。原因在于,家长都认为高职文凭肯定不如本科,高职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优势。再这样下去,高职院校要么生源越来越少,要么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彰显高职特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认可,让家长认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高职特色?就目前招生、就业形势来看,高职特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采用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高职特色教学体系。

二、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依据,高职柔性人才培养课题组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拓宽高职学生知识的多元化视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课题组尝试制定了三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学生的自身差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柔性人才。高职学生很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营销能力很强,有的学生管理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规划能力很强……据笔者所在学校就业部门跟踪统计,学生很多都是跨专业就业,或者是在现有的岗位上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设计了基于专业群的柔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选择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道路。

(二)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办学特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分为五级,体现了实训教学由基础到创新,由具体岗位到综合岗位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2]

1.基础教育实训。

基础教育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30%。刚刚入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使用高中的学习模式――题海战术等。他们普遍的认识是: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啃书本,做习题。作为已经踏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安排基础教育实训就是很好的教育措施,能帮助学生学做结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构建合理的高职学习规划。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8%。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只有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活学活用,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专业技能实训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能否培养柔性人才的基础,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专业特色,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该层次的实训,应达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

3.单一岗位实训。

分岗位实训一般安排在二年级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柔性人才培养目标,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在单一岗位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岗位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未来可能在职场上竞聘的岗位,以及该岗位涉及的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科学地进行分岗位实训,以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面对未来岗位才能游刃有余。

4.岗位综合实训。

岗位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半学年,是在单一岗位实训熟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串岗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意在实现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一人模拟多个岗位的业务活动,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而且促进学生在不同岗位之间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是企业的需要,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目标。在岗位综合实训中,最好分岗位聘请企业的一线工作者给学生讲解岗位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实践经验少,对企业的岗位了解不多,企业一线人员的讲解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职场岗位的操作要点。能够一个人顶几个岗位的综合人才就是我们定义的柔性人才,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5.创新实训。

创新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三学生,是提高性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发现高职学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创业大赛及各种竞赛做准备。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追求,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保证,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本着努力培养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服务。

(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与社会链接的桥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从原来实验室的仿真岗位迈入社会现实岗位,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准就业”,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都是为该体系服务的,都是为该体系的实施做准备的。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由三部分组成。当然,随着未来校外实践教学时间、内容的增加,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还会不断地被调整、改进,意在更好地为高职学生服务。

1.校外实习。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基地,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弥补学生校内学习、实训的不足,这个不足包括内容、师资、环境等多方面。校内因为存在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现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通过校外实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差距,使学生就业前得到很好的岗位锻炼,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其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与课题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校外实践也为教师研究课题提供方便。反过来,高职院校学生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会被企业吸收为自己的员工,相关企业可以快人一步地挖掘到企业合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

在毕业前两个月,笔者所在学院允许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经学校审核通过,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合同后可以去企业实践。没有找到工学结合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校内实训或者校外实践。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点、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调研报告。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职场。可见,工学结合这个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面对企业的结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毕业调研报告。

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是以毕业调研报告为考核形式的。论文题目规范为“关于××公司的××的调查报告”。“××公司”必须是学生工学结合所在公司,“××的调查报告”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毕业调研报告的撰写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结合所学专业认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是否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笔者所在学院正式启用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阅学生的工学结合情况,以便于督促学生,并下达新任务、进行中期检查等。学生需要按照系统要求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阶段任务。

三、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

既然学生要柔性,教师也需要提高相应的柔性教育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的超前意识,对社会的需求、对岗位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分析,实时更新知识,掌握最近的技术并采用柔性的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抢手的柔性人才。教师柔性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院的培养。如学院应该尽量多安排各类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目前,很多院校的培训名额少之又少,并且被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总是那几位专业负责人或者学科带头人。学院领导应该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另外,高职教师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比如参加企业实践,参加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二)灵活运用柔性化教学方式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8

本方案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现状和本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此次调研的问题和目的。然后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自身情况和目标人才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制定详细的调研方案,确定相关资料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调研方案的实施和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得出调研报告,为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背景

根据权威部门,截至2016年11月底,山西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055667辆。而且这两年多,山西平均每天新增机动车1190辆左右。截至2017年底,太原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为1450414辆,当年新车注册190874辆,注销登记17066辆。

2017年山西全省GDp为14973.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加快2.5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

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32元,增长6.5%,快于前三季度0.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17831元,增长5.2%;经营净收入2443元,下降8.1%;转移净收入6667元,增长16.2%;财产净收入2190元,增长9.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88元,增长7%。其中,工资性收入5462元,增长5%;经营净收入2824元,增长3.4%;转移净收入2337元,增长16.9%;财产净收入164元,增长10%。

太原市现有汽车维修企业近836家。

随着我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消费支出增长16.36%,个人拥有的汽车数量逐年增多,对汽车维护和修理的需求增加。

随着汽车技术含量的增加,汽车维修由机械修理为主稍带一些简单电路检修的传统方式,逐步转向依靠电子设备和信息数据进行诊断与维修。许多汽车维修设备生产厂家推出最新的专用检测设备和仪器,为机动车维修行业注入了高科技成分。有了这些专用的检测仪,就可以方便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问题

由于本专业的不断发展,对未知的汽车市场人才需求,需要确认汽修专业的现状情况,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目的

1.掌握目前我县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了解并掌握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

3.加强与汽车行业企业的交流,寻求与企业的深层次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4.提高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知名度。

5.锻炼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

6.工作岗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7.确定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四.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方法是:

(1)对本专业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2)组织调研本专业的专业现状;

(3)确定针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调研的范围;

(4)确定采样调查的企业;

(5)设计调查问卷(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6)执行问卷调查。

五.调研设计

(一)调研总体情况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主体为刚毕业的毕业生20人以上,企业5家以上,一线员工10人以上,一线管理人员10人以上以及部分中职院校。其中一线管理人员包含:

(1)本地区4S店、维修厂等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本地区汽车汽修厂或4S店,总经理、部门经理、技术总监、技术顾问、技术骨干等。

2.调研方法

(1)深入企业实地现场观察、考察。

(2)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访谈(见企业负责人访谈记录表)。

(3)发放调查问卷(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4)网上搜索、书籍、报刊、杂志查阅。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类型

根据目标消费群体(主要消费群体和辅助消费群体)的实际情况,此次调研的问卷包括对汽修专业毕业生发放的问卷和对企业员工发放的问卷两种类型,其中对毕业生发放的问卷采取自填式,对企业员工的问卷以自填式和访谈代填式为主。

2.设计原则

(1)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要言简意赅,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要通俗易懂,问卷内容不宜过多。

(2)便于回答。针对毕业生或针对企业员工面访调查,不宜耽误他人过多时间而影响到受访者的生活、休息,因此问卷以封闭式的打钩题为主。

(3)目的性明确。问卷的问题应该覆盖本次调研的4个研究目标,从而保证问卷信息的有效性。

3.问卷结构

问卷内容包含:标题、说明、调研内容和被访者项目

六.现场工作以及资料收集

(一)调研人员构成及安排

1.调研人员安排:此次调研工作将本小组各相关人员联合成立专门的调研组:

(1)组长:张丽凤(负责编制调研计划、设计调研用表、召开调研会议、控制调研进度、检查评估调研质量、统编调研报告)。

(2)副组长:范常盛(负责落实调研计划、汇总整理分析调查资料、进行费用报销)。

(3)成员:彭亮、李赟、梁卫强、田振芳、靳炜、叶美桃、王秀林、王金仙、乔露露、吕旭(负责行业企业调研、简单分析调研资料)。

本次调研共有调查员12名。为方便调研工作的开展,具体人员及其工作安排如下:

(1)调研一小组:5人,分别是范常盛、彭亮、田振芳、叶美桃、王秀林(范常盛为调研一组组长)负责调研问卷的设计与修改、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工作及最终的数据处理和制定调研报告等工作。

(2)调研二小组:5人,分别是张丽凤、梁卫强、李赟、靳炜、乔露露(张丽凤任调研二组组长)负责调研人员的培训、实地调研工作的组织开展。

(3)调研一小组和调研二小组10名调查员以企业员工为调研对象,负责10家以上企业实地调研。

(4)吕旭、王金仙等2名调查员以汽修专业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采取随机电话、网络、面访等方式,负责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发放不少于50份调查问卷。

(二)资料收集

调研所需的相关参考资料和既有研究成果有项目技术小组人员负责整理收集,收集方向和范围为:汽修专业现状资料,人才需求资料,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机构的统计资料等。

七.调研要求

1.人员要求:

所有调查人员,外出调查时要穿校服(没有校服的要求着装正统),要体现学校精神、展现文明风采,绝不能有损害学校声誉的言行举止。

本次调研工作意义重大,任务重、时间紧,各位成员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随机应变,确保调研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质量要求:

了解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并予以指导。

在调研中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普遍调查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检验调查结束的问卷是否完整,有无遗漏,可否补救。

访谈时要注意内容的详细记录(如有必要可录音,供后续整理)。

八.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采取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解的形式。书面报告将对调研问卷中的每一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以便对专业建设以及企业前期的市场准备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书面报告结构包括:封面、目录、概要、调研目的、调研过程、结论和建议、附录。其中结论和建议是报告的核心部分。

九.情况、费用和时间

(一)企业情况

本次实地调研的企业主要有10家,具体名册如下:

序号

企业名称

联系人

联系方式

具体地址

调研时间

1

2018.1.10~1.31

2

2018.1.10~1.31

3

2018.1.10~1.31

4

2018.1.10~1.31

5

2018.1.10~1.31

6

2018.1.10~1.31

7

2018.1.10~1.31

8

2018.1.10~1.31

9

2018.1.10~1.31

10

2018.1.10~1.31

11

2018.1.10~1.3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费用预算

本次调研的费用预算主要用于调研人员培训和调研活动开展两方面。具体费用安排如下:

项目

细项

费用(元)

时间(天)

参与人数

合计(元)

问卷设计及印刷

问卷设计

400

4

3

500

问卷印刷

1000*0.1

人员培训

场地及组织

400/天

3

20

1200

人员费用

加班补贴

60/人/天

7

20

20000

交通补贴

5/人/天

伙食

10/人/天

杂项

项目备用

1000

——

——

1000

总计(元)

——

——

——

——

21700

(三)时间安排

项目

时间

负责人员

内容

调研问卷的设计、修改

2016/5/5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试调研后的问卷修改

人员培训及前期准备

2016/5/6-5/18

1.调研人员的培训

2.调研问卷的印刷

调研工作开展

2016/5/20-2016/5/31

调研人员按安排各自开展调研工作

数据统计与调研报告

2016/6/1-2016/6/8

对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调研报告

十.调研工作计划

序号

研究任务

研究内容

调研方式

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

调研人员

调研材料

1

对汽修专业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力、专业现状、专业课程、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

查阅、收集、分类、汇总

书籍:

网络:

2016/4/20-2016/4/25

书籍、网络

2

对收集汇总材料进行分析及确认调研对象

对汽修专业的资料进行专家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调研范围

讨论、分析、查找、确认调研范围

汽修专业毕业生范围

企业范围

2016/4/28

专业汇总材料、毕业生名单、企业名单

3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制作

针对总结的汽修专业的所需研究内容对毕业生及相关企业的人员制定调查问卷表

设计、制作

1.《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2016/5/5

电子、纸质调研表格

4

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

对调研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工培训

分工、培训

调研相关人员

2016/5/6-

2016/5/18

调研表格

调研形象

访谈内容

5

对汽修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调查

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专业课程、工作岗位能力分析、对母校的教学建议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

2016/5/20-2016/5/31

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6

对企业进行调研

行业人才需求、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等

填写问卷调查表、访谈

企业一线员工、一线管理人员、人事访谈、总监访谈

2016/5/20-2016/5/31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表

2.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7

调研表格收集、分类、汇总

收集毕业生以及企业的调研表,访谈纪录及调研照片

收集、分类、汇总

1.调研相关表格

2.访谈记录

3.调研照片

2016/6/5-

2016/6/7

1.《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表》

2.《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3.《五寨县职业中学校毕业生跟踪情况调查表》

4.访谈记录

5.调研照片

8

分别对调研表格内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讨论、总结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相关调研表格和访谈记录

分析、讨论、总结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2016/6/10-2016/6/1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9

写调研报告初稿

写《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专业建设调研报告初稿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16-2016/6/25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10

本专业教师讨论记录及总结

针对本次调研和报告内容进行讨论和总结

讨论、总结

以上有效材料

2016/6/25-2016/6/28

1.调研表格数据

2.访谈记录资料

3.调研讨论内容

4.调研总结内容

5.调研报告初稿

11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编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1-

2016/7/2

以上有效材料

12

专家讨论记录及总结

职教专家、企业专家、课程专家进行汽修专业头脑风暴、讨论和总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计划

讨论、总结

本专业材料调研报告及有效材料

2016/7/3

调研报告及专业教师讨论材料及相关资料

13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

撰写报告

以上有效材料

2016/7/5-

2016/7/10

以上有效材料

14

方案论证、学校审定和定稿

组织专家进行方案的论证,学校审定,和最后的定稿

论证、审定、定稿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2016/7/11-2016/7/18

1.《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企业访谈提纲

(一)企业访谈简介

企业访谈旨在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主要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本调研内容如下:

1.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分布;

2.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升迁经历;

3.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4.企业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二)访谈提纲

获悉贵单位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有一定独到的见解和阶段性的成果,特我们前来拜访调研与学习,希望能得到一定思路上的借鉴和启示。感谢您的分享!具体访谈问题如下:

【人才结构类】

1.贵单位的岗位(群)设置是怎样的?即有哪些岗位分布?

2.贵单位的岗位设置是依据什么标准或规范?

2.请简单谈谈这些岗位的能力要求是怎样的?包括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3.未来三年,贵单位最需要的是哪(几)类人才?

【人才现状类】

1.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主要来自于哪些途径?专业对口的占比多少?

2.目前在贵单位就业的人群缺乏(或者需要进一步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3.您希望应聘人员在就业前达到什么样的能力状况?请举出3-4个结合具体任务的能力描述。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9

一、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体制,依法依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投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公司党委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等内部规章制度,以“复合、精干”为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党委书记和党委其他成员通过法定程序,选聘到董事会、监事会,从组织体制上保证党组织融入公司的管理,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

从实践来看,交叉任职体制确保了公司党组织成员依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公司党委副书记兼人事总监,投资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依法进入决策层,为党组织成员依法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确立了制度保证。如上海汽车地毯总厂党委书记、厂长均由一人担任,这样,在参与汽车地毯总厂以及汽车内饰板块投资企业的董事会活动时,与董事会成员、经理班子成员之间各种形式的沟通都相对便利,既从经理班子的角度,也从党组织负责人的角度,参与到具体的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中去。此外,公司还高度重视委派监事发挥监督作用,委任公司审计室一名副主任担任江苏中联地毯有限公司的监事,将企业内审与监事职责相互贯通、融入。

二、健全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形成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在决策上的合力

无论是全资企业,还是投资企业,公司党委在配备好班子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和支持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行使职权进行制度安排。从实践来看,党委会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董事会制度等,都是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机制保证。这些制度安排确保了党组织参与决策与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行使决策权形成合力。

目前,申达股份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工作,按照规定由党组织决策,同时充分听取经理意见;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工作、人才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由党组织与经理共同决策;经营管理的工作,由董事会、经理层依法执行。一个依法的、规范的、分工明确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并且能正常、有效的运作。

三、建立董监事管理办法,作为党组织管活、管好人才的制度依托

董监事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党组织管干部、管人才的重要对象。为了确保任职董监事的素质与岗位要求相符,公司党委制定了《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委派董、监事的管理办法》,明确了投资企业委派董监事的选聘程序、任职条件,应尽的责任、义务和管理权限等事宜。

选聘程序和任职条件的规定,主要是依法产生合适人选。《办法》规定的程序一是: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董、监事的任职条件选拔、考查推荐候选人,报公司总经理;程序二是:由公司总经理提名,经公司党委会讨论通过推荐,公司发推荐文至投资企业;程序三是:由投资企业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依法确认(聘任);程序四是:由本公司对当选的董事、监事发委派任职书。按照这些规定,截至2007年12月20日,公司党委通过推荐,向17家企业委派了董监事,涉及委派人员近80人次。

责任义务和管理权限的规定,主要是明确岗位职责。《办法》规定:“凡派人控股、参股子公司董、监事2人以上,由本公司总经理指定其中一人为负责人,重大事项报告与年度述职报告均由负责人向本公司报告”;派入的董、监事人员根据本公司“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规定要求,“应及时向本公司报告,努力维护公司的形象和利益”;“对派入的董、监事未能尽责,造成不良影响的,将给予批评、通报或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将给予撤换,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将追究渎职责任”。由于责任与权限的明确,委派出的董监事发挥了较大作用。如2007年9月,公司参股的太仓维欧爱汽车内饰有限公司出现中外资管理层摩擦,导致我方委派的总经理很难开展工作,该公司董事长走上前台,与外方进行了有效、有力的沟通工作,及时化解危机,全面维护和捍卫了公司的权利、

权益。

四、扩大市场招聘董监事人员的力度,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专门人才

公司党委在委派董监事的过程中,把组织推荐与市场招聘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加大市场招聘的力度。组织推荐的,大多数是企业内部人员,甚至是后备干部;市场招聘的,大多数是社会人才,甚至是外省市人才。实践证明,不管是组织推荐和社会招聘的董监事,公司党委都给予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而这些董监事也向委派方负责,对投资企业中本公司利益维护的力度也大大加强。如公司从市场招聘引进的北京大学毕业已10年、已报中央直属进出口公司批准的总经理助理,担任了申达进出口公司财务部经理、公司襄理,2007年又作为职工监事选入股份公司监事会,他依托监事会这个架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为公司治理、公司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加强对法人治理结构成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党员干部“进入管理起作用”的能力

公司党委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有公司董事职业资格暂行规定》精神,为提升董事、监事的职业素养,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效率,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对董监事进行专业培训。我们公司凡是受命担任下属投资企业委派董监事的,在任期内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专门的岗位培训,明确职责任务、权利义务。培训工作由公司财务、人力资源、投资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编制培训教材,并由部门领导亲自授课,提供专门知识。

同时,公司党委根据《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委派董、监事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委派的董监事实行任职培训,每年每人至少参加1-2次的培训。培训采用“本公司组织与送出去培训相结合”、“自学培训与影视教育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围绕“公司治理结构和股东权益保护”、“公司财务”等理论课程,结合实际提高董监事参与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财务管理的能力。通过培训,董监事的治理思想明显进步,管理技能明显增强。

六、建立务实有效的董监事考核制度,培养真正有用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入职培训总结报告篇10

关键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教师职业峰会;教师教育

2011年至2013年期间,汇集了各国教育部长、工会领袖和相关学校领导的国际教师职业峰会(internationalSummitontheteacherprofession,iStp)成功举办了三届,每一届峰会都紧紧围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理事会(Directorateforeducation)所提供的背景报告展开讨论。前两届峰会均在美国纽约举行,并得到了美国教育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教育工作者联盟、美国教师联合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2013年3月,由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ministryofeducation,CultureandScience)、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教育工作者联盟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教师职业峰会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

笔者试图通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三年来为国际教师职业峰会提供的背景报告的解读,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教师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关注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三点启示。

一、内容及特点分析

自2011年在美国纽约召开首届国际教师职业峰会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对各国教师政策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连续三年为国际教师职业峰会提供背景报告,并以此作为大会的主题,其目的是为各国教师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不难发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的三份背景报告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但其关注的内容各有侧重(见表1)。

2011年是国际教师职业峰会召开的首个年头,其背景报告《打造高质量的教师职业》为该届峰会乃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教师政策的未来指向奠定了基调。报告开篇指出,要使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不仅要提高教师待遇,关键还在于推动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描述和说明各国相关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报告还指出,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人力资源配置,鼓励教师评价与报酬挂钩。在教师教育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总结了教师职前教育需要注意的三条原则。第一,教育系统得益于教师对其所教学科和日常工作的清晰而明确的认识,而完善的教育系统可以有效地指导职前培训、教师资格认证、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职业晋升,并检测其有效性。第二,各国已将教师职前教育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这不仅能使未来的教师在学术上作好准备,也能让他们在真实的学校情景中作好职业上的准备,并寻求二者间的平衡。在这种模式下,未来的教师能更早进入课堂,他们在学校中实习的时间增多,而且能够得到的帮助和支持也越来越多。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国家为师范生安排了在指定学校为期一年的实习期,在此期间,实习生需要将他们的教学创新付诸实践,并开展研究。第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研究中发现,教师职前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很多国家的教师职前教育都突破了传统模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建议各国政策制定者,寻求教师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专业成长之间的联系,为教师创设终身学习的框架。报告还介绍了中国上海在发展教师教育方面鼓励教师参与行动研究和让成熟型教师指导新入职教师的有效举措。

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了题为《为21世纪培养教师和学校领导者》的报告,并以此作为当年3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教师职业峰会的背景报告。该份报告一如既往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明确了21世纪教师所需要的技能,强调了教师培训应以市场为导向。报告再次强调了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在教师职前教育的基础上新增新教师指导计划(inductionprogram),以减少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教学指导教师(mentorteacher)帮助新入职教师,尽量避免让新教师集中流入教学难度大的地区。如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新入职教师因达不到期望值而提前离开教学岗位。报告还指出,高质量的教师职前培训只是教育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方面,对于在职的教师也应加大投资,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2011年的背景报告相比,2012年的报告增加了培养高效能的学校领导这一内容模块,明确了在学校拥有更多自治权的新时期,学校领导应超越行政管理层面,为教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支持。

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背景报告《21世纪的教师——以评估促教学》确定了该届峰会的主题:教师评价在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教师评价在前两份背景报告中都有所涉及,但2013年的背景报告更加关注教师职业认证和利用教师评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在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教师评价实施现状开展了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教师评价的实施者、方法、内容和对评价结果的使用提出了相关建议。报告还将韩国的“教师评价促进专业发展”(teacherappraisalf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项目作为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典型加以介绍[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强调,每一次教师评价都应为教师提供量身定做的反馈,使教师能在特定的领域参与继续学习。不仅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还要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中体现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三份背景报告可以看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于教师教育的关注有如下特点。首先,始终强调时代对高质量教师的需求。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教师的职业特征、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注重点。三份报告都涉及了使教师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按照市场需求培养短缺教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等内容。其次,作为一个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国际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善于运用教师工资、教师专业发展经费、教师是否在评估后获得物质奖励等直观的经济统计数据来对教师政策进行解析。

与此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教师教育的关注点也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注的主题越来越具体。从2011年对教师政策的全局性关注,到2012年关注学校领导的培养和突出强调按市场供求培养未来教师,再到2013年以教师评价为焦点展开讨论。可以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关注内容越来越明确,在对各国政策描述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虽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一个强调教育经济功能的国际组织,但其对教师政策的研究重点也逐渐从教师的工资收入、工作条件、教师结构等内容逐渐转向教学职业特征、教师知识与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等[5]。与以往报告中大量引用关于教师报酬、人力资源配置等客观指标相比,2013年的报告中出现了对成员国教师个体所持态度的大范围调查。这反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研究各国教师政策时,对教师个人作为发展主体的关注度有所增加。

二、对完善教师职业生涯的启示

国际教师职业峰会已走过了三个年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提供会议背景报告,展现了教师教育改革较为成功的国家的案例,为其他国家改进教师教育、完善教师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确保高质量的职前教育,完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教师职前教育的关注始终如一,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达成共识,高质量的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职前教育与入职培训相辅相成,熟练教师指导新入职教师的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在教师职前教育中,教学实习及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这是使新教师作好教学准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多级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并设立了相关机构,如负责发放全国性教师资格证书的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ationalBoardfor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nBptS),有些国家还开展了全国性的教师职业认证项目。教师资格认证的内容越来越关注申请者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

(二)满足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诉求

高质量教师的培养不仅在于职前教育,新入职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除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之外,也离不开针对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尽管各国教师在在职进修或培训方面的机会不均,且经费来源也各不相同,但在一些如信息技术、辅导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等共同领域,各国教师对在职学习的诉求却很一致。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50%的人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6]。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诉求,为教师量身定制在职培训方案,是教师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合理利用教师评价结果,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机会

教师评价贯穿于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各国对评价结果的使用效果都有待加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9年的报告指出,在参与调查的国家中,有22%~44%的教师在接受评价后在相应的领域中有所改变或有很大改变。近年来,很多国家的教师评价开始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的,强调通过教育评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在职教师培训,以此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韩国的“教师评价促进专业发展”项目中,当地教育部门根据教师评价综合报告为评价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提供学习研究年限(studyandresearchyear),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教师评价结果对在职教师开展再教育,是合理利用教师评价结果的表现,也是教师发展的高速通道。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教师划分等级,而是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合理利用教师评价结果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是教师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6]oeCD.BuildingaHigh-Qualityteachingprofession[m].oeCDpublishing,2011:21.

[2]oeCD.preparingteachersandDevelopingSchoolLeadersforthe21stCentury[m].oeCDpublishing,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