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社区创建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4:28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1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高度重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将其作为传播绿色文明、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此,社区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据上级的精神,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绿色社区居民公约,召开动员大会,进行了部署和思想发动。二是成立了由社区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驻区单位和居民代表为成员的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居委会内,居委会工作人员中设环保专干一职。三是组建了社区、单位、以及所有居民家庭的创建绿色社区组织网络,在驻区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建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四是社区按照绿色社区的标准要求,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五是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绿化管理制度》、《社区公共设施管理制度》、《袋装垃圾管理制度》、《清洁保洁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居民环保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使创绿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些都为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地组织保证。

二、营造环保氛围,倡导绿色生活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抓好创建绿色社区工作,必须强化对广大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群众环保意识,动员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创建绿色社区工作中。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和努力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摆在突出位置,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一)宣传发动,让创绿意识深入人心。

我们组织居民群众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动员,明确了创建的意义和目的。社区配备了环保书籍报刊近100册,在社区居民活动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6块固定宣传栏,定期不定期地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环保教育、市民学校及活动。

我们制作了四十多块宣传标语张贴在小区各个醒目的地方,并将《社区居民环保守则》、《居民绿色公约》等资料发放到居民手中,这样居民的绿色生活理念不断加深,居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使创绿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创绿意识深入人心,继而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二)特色活动,让创绿氛围长久保持。

社区分别成立了环保宣传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小卫士等,这几支队伍带头宣传、带头参加创建,也带动了其他居民参与到创建中。

社区充分利用驻区单位力量进行环保建设。湖南省教育厅是驻社区的一个省级单位,社区与其签订了一份关于共同开展特色环保活动的意向书,利用双方力量进行绿色社区的创建;另外,社区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小广播站,定期不定期地向广大社区居民播报宣传一些环保信息和社区绿色创建的工作动态,让创绿氛围长久保持。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社区联合辖区内的两个幼儿园,向小朋友们开设节约水资源的环保课,教育孩子要从小培养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社区向广大居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尽量少抽烟或不吸烟,开展校园禁烟活动。

6月5日世界环境日里,社区为居民开设环保知识讲座,在社区内开展环保征文比赛。

世界卫生日,社区进行了绿色庭院的评比活动,让社区居民养成讲卫生、爱护公共卫生环境的好习惯。

在平时,社区居民和环保志愿者经常自发地参加绿化、美化、净化社区活动。住在社区7片5栋的退休老师唐映华同志是个老党员,她主动请缨担任了社区的义务护绿队员,义务给社区的花草小树剪枝、灭虫、浇水。只要你随便在社区走一下,就可看到唐老师瘦小忙碌的身影。

七月,社区组织开展了“清除白色污染,共建绿色社区”的主题活动,有50多名社区党员、积极分子参加了清理草坪、修补绿地、清运垃圾的劳动。连社区的小朋友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带着家里的小保姆,小手牵大手,护卫美化着社区。

另外,社区还不定期开展了以倡导绿色消费、节水节能、室内空气污染等家庭小常识为内容的环保知识讲座,为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氛围。通过宣传活动,绿色文明新风进入居民的心田,使居民普遍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也增强了居民创建绿色社区的参与自觉性。营造出人人参与环保工作的浓厚氛围,传播了绿色生态文明。

三、狠抓环境整治,力改人居环境

为尽快改变社区的环境形象、净化社区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加快创建绿色社区步伐,社区大力开展环境治理、保护活动,如:组织低保户清除“城市牛皮癣”3500多张;清理死角垃圾4次,参加人数达120多人;清理施工后遗留的石头、沙土100多车;清除白色污染4次,参加人数达1000多人;清理堵塞垃圾道、下水道26个;维修、安装垃圾门78个等。还对辖区的楼栋进行了分批楼道亮化工程,投入近万元在社区安放了20多个可分类回收废弃物的垃圾桶。

9月19日,社区配合城管部门对乱搭乱建的建筑、不规范的飘雨篷、防盗网、招牌广告等进行了拆除。拆除了社区7片的违章建筑、违章单车棚等近2000平方米。社区在拆除后的空地上修建花坛,栽花种草,新建了两个中型健身广场,共新增绿化面积1525平方米,新铺草皮1441平方米,新栽植乔木702株,真正让居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干净、整洁的环境中。

此外,社区积极引导居民群众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如举办“重提菜蓝子”活动,这使大多数社区居民养成了购物时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住在社区6片12栋的王慧兰老人就是个典型例子。她环保意识非常强,子女都在外地,只和老伴两人在家。平常出去买菜都是背着一个大的竹篓。有人劝她,你每天只买两人的菜,何必背那么大一个竹篓,用个塑料袋不省事多了?王慧兰老人回答道,我听说塑料袋对环境有污染,这样不好,能少用一个是一个,干脆你也用篮子买菜得了。在社区,像王慧兰老人这样注重环境保护的人还非常的多。

现在,在社区里,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的使用量明显下降,无磷洗衣粉的使用率达到100%,环保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的拥有率达到12%。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不断得到增强。

环境整治中,社区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对废电池、废灯管等危险固体废物实行了定点分类收集,对辖区内餐饮业签订责任书,杜绝使用煤块、排油管道做到环保化。下面说三个典型的例子:

辖区内位于东二环线的省教育厅,其食堂以前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煤式锅炉,一到做饭时间,高耸的烟囱经常排出黑色的浓烟。为配合市环保局开展的“劲风行动”,还市民一个洁净的环境,社区的环保专干多次上门联系教育厅后勤部门,利用市环保局黎局长致湘雅医院院长一封信的实际案例向他们宣传环保政策,分析利弊关系。最后,省教育厅克服经费上的困难,对锅炉进行了改造,全部采用无污染的蒸汽锅炉。烟囱也将在今年12月底以前完全拆除。

社区内的红辣椒餐馆,以前采用的是煤炉,污染较大,周围居民怨声不断,社区彭书记非常重视,亲自和环保专干一道上门做业主陈老板的思想工作。开始陈老板以生意不好、资金短缺为由拒绝整改。彭书记毫不气馁,带领环保专干一次次登门找陈老板,给他提建议、想办法,宣传法律政策。工作做通后,陈老板一次性拿出20余万元装上了新奥燃气。此后,社区再也没有接到居民对红辣椒餐馆的投诉。

辖区内的小立哥饭店也非常配合社区工作,主动投资数万元对锅炉和排气系统进行了改造,让周围居民不再被油烟熏得睁不开眼睛,用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

通过整治活动,社区居民一致欣喜地反映,现在的社区楼道亮了、院落净了、环境绿了、空气清了、小区美了,只要一进入社区,就是满眼花草、举步皆绿,较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创建绿色社区,共筑和谐家园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2

按照山东省、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倡导绿色文明,提倡绿色消费,大力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创建“绿色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生态城市和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以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环保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的目的。

二、“绿色社区”的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委员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列为社区重要议事内容,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分管;有健全的“绿色社区”创建领导小组,有比较完整的绿色社区发展计划和工作思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坚持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人人动手,美化家园。

2、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根据环境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并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境保护活动,力求做到每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全年参加活动的人次应占社区居民总人数的30%以上。

3、社区居民应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如试行垃圾分类,自觉回收废电池、废灯管等,拒绝“白色污染”,不吃野生动物。

4、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社区居民初步养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提高物品的重复利用率,积极鼓励居民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5、整个社区环境整洁、优美、清静,可绿化面积都得到有效利用,没有违章建筑,有固定的环境宣传教育标志牌和环保公益宣传广告,设有环保宣传专栏,并经常性地更新。

6、社区内各污染源都已治理,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小区污水纳管、雨污分流工作,杜绝焚烧垃圾、树叶、随意倾倒废物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

三、“绿色社区”创建与考评

根据泰环发[2002]77号《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整个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七月份)

1、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意见,与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新城办事处、市建设局联合下发文件。

2、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及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公众了解“绿色社区”的标准要求,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去。

3、在城区8个居民委员会广泛发动的基础上,确定河西小区、龙山小区两个社区委员会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

4、召开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小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讨论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具体创建阶段(八月份)

1、组织各社区对照省里制定的“绿色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和考评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2、组织社区负责人到创建活动开展较早的地区参观学习。

3、开展各项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由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参加的座谈会;为小区居民发放一本环保小册子;设置一块环保宣传版面;放一场环保内容的电影。同时,组建社区老年人“夕阳红环保志愿小组”、青少年“环保小卫士”小组和妇女“巾帼环保家庭创建小组”,协助社区开展创建工作。

4、各项创建工作8月20日前完成,由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组织自查,8月底将创建活动的申报材料(申报表一式五份、自查报告一份、汇报材料一份)报泰安市文明办、环保局,参加市级“绿色社区”评选。

三、考评命名阶段(9月份)

1、泰安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社区进行实地考察验收。

2、对拟命名的市级“绿色社区”在《泰安日报》进行公示。

3、召开命名表彰大会。

4、按四比一的比例推荐参加省级“绿色社区”评选。泰安市级“绿色社区”每两年评选一次。市级“绿色社区”不搞终身制,每四年复查一次,凡达不到标准的,将予以摘牌。

四、几点要求

1、各居民委员会要把“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逐步纳入文明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规划之中,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2、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新工作,要通过新闻媒体及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公众了解“绿色社区”的标准和要求,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

3、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抓好创建工作。市文明办负责督促社区创建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市环保局负责社区分管干部的环保教育培训,联系并协助社区制定发展规划和创建计划,组织开展各项环保主题活动,社区内污染源治理;新城办事处负责督促指导试点社区从软硬件两方面实施创建活动,推广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可重复利用器具,减少白色污染。推广使用环保冰箱、空调,禁用含磷洗衣粉。组织社区青少年、妇女和离退休老同志,组成各种社区创建和管理小组,参与“绿色社区”创建与管理;市建设局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在“绿色社区”创建中的作用,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制止垃圾焚烧、露天烧烤、违法搭建、乱贴乱画、乱停车辆、乱设摊点等行为,做好废旧电池、灯管的集中收集管理和社区环境卫生、绿化工作。组织开展评比“环保家庭”活动。

4、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强化认识,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要有一名分管领导靠上抓,将各自承担的创建指标任务,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实施。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各居民委员会要严格按省市文件要求和时限,对照《山东省“绿色社区”考评标准》,逐项落实,争取全面达到考核标准要求。

5、为确保“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新城办事处、市建设局联合成立肥城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督查调度。具体工作由办公室承办。

组长:胡阔泉(市环保局局长)

成员:梁已常(市文明办副主任)

张连萍(市环保局副局长)

李思金(市建设局副局长、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尚林生(新城办事处党委副书记)

李瑞军(市环保局法制宣传科科长)

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

主任:李瑞军(市环保局法制宣传科科长)

成员:郭立新(市环保局法制宣传科副科长)

各居民委员会也要成立相应的创建活动组织机构。

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人:

李瑞军郭立新

联系电话:3227544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3

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提升市民的环境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创建“绿色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创建生态城市和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以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环保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的目的。

二、“绿色社区”的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委员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列为社区重要议事内容,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分管;有健全的“绿色社区”创建领导小组,有比较完整的绿色社区发展计划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坚持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人人动手,美化家园。

2、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根据环境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并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境保护活动,力求做到每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全年参加活动的人次应占社区居民总人数的30%以上。

3、社区居民应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如试行垃圾分类,自觉回收废电池、废灯管等,拒绝“白色污染”,不吃野生动物。

4、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社区居民初步养成可持续消费的观念,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提高物品的重复利用率,积极鼓励居民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5、整个社区环境整洁、优美、清静,可绿化面积都得到有效利用,没有违章建筑,有固定的环境宣传教育标志牌和环保公益宣传广告,设有环保宣传专栏,并经常性地更新。

6、社区内各污染源都已治理,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小区污水纳管、雨污分流工作,杜绝焚烧垃圾、树叶、随意倾倒废物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发生。

三、“绿色社区”创建与考评

根据环发[]77号《关于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通知》精神,整个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

1、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与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新城办事处、市建设局联合下发文件。

2、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及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公众了解“绿色社区”的标准要求,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去。

3、在城区8个居民委员会广泛发动的基础上,确定河西小区、龙山小区两个社区委员会为创建工作试点单位。

4、召开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小区居民委员会联席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讨论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具体创建阶段

1、组织各社区对照省里制定的“绿色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和考评标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2、组织社区负责人到创建活动开展较早的地区参观学习。

3、开展各项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由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参加的座谈会;为小区居民发放一本环保小册子;设置一块环保宣传版面;放一场环保内容的电影。同时,组建社区老年人“夕阳红环保志愿小组”、青少年“环保小卫士”小组和妇女“巾帼环保家庭创建小组”,协助社区开展创建工作。

4、各项创建工作月日前完成,由市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组织自查,月底将创建活动的(申报表一式五份、自查报告一份、一份)报泰安市文明办、环保局,参加市级“绿色社区”评选。

三、考评命名阶段

1、泰安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社区进行实地考察验收。

2、对拟命名的市级“绿色社区”在《泰安日报》进行公示。

3、召开命名。

4、按四比一的比例推荐参加省级“绿色社区”评选。泰安市级“绿色社区”每两年评选一次。市级“绿色社区”不搞终身制,每四年复查一次,凡达不到标准的,将予以摘牌。

四、几点要求

1、各居民委员会要把“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逐步纳入文明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规划之中,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2、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新工作,要通过新闻媒体及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公众了解“绿色社区”的标准和要求,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保护环境。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4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5

今年是全球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第三十四年,联合国环境规划暑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我国将今年的环境日主题确定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该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建设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等环保实践活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我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全省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六·五”世界环境日暨响应“全国百名市长进绿色社区”宣传活动。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努力提升环境宣传水平环境宣传教育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提高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抓好环境宣传教育,领导重视是关键,统一认识是基础,组织落实是保障。今年以来,我省按照“总体策划、分级负责、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要求,把环保宣传工作作为全面完成环保目标任务的重要措施,及早安排,精心组织,落实措施。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省局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各处(室)分工落实的环保宣传机制。各市、州环保局都成立了由环保、宣传、教育、广电等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落实了措施,靠实了责任。二是创新主题,精心筹划。3月初,省局下发《2005年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对全省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进行了具体安排,要求各地州市都要紧紧围绕我省“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纪念世界环境日主题,以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整个活动,从具体化、地方化、形象化、平民化“世界环境日”主题入手,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宣传为先导,以解决影响当地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确定本地区的宣传主题,深入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省各地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在当地重要媒体上开辟“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宣传栏目,以揭示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宣传新成绩、新观念、新思路为重点,力求纪念活动有声势、有深度、有实效。三是落实经费,保障有力。省局及各市、州环保局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推进”的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环保宣传教育的投入,全省累计宣传活动投入经费110多万元,保证了各项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二、充分发挥《甘肃经济日报·人与环境》作用,创办《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简报》,进一步拓展环境宣传教育的平台《人与环境》自2003年1月创刊以来,已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实践证明,《人与环境》作为指导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舆论阵地,以及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信息、新闻的主要平台,在进一步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大力推动环境保护基本保护国策的落实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改进编采工作,始终坚持倡导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办刊宗旨,紧紧围绕全省环保中心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实事求是的办刊原则,本着把握重点、追踪热点、解剖难点、推崇亮点的方针,共出刊23期,编发各类环保新闻稿件(照片)300余篇(幅)全面报道我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受到环保系统和各界读者的肯定。定期召开编委会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改进了编采工作。特别是《人与环境》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当天推出四个专版,刊发十四个市州长谈环保短文,并配照片和签名,苏荣书记、陆浩省长仔细阅读了专版。在“六·五”期间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我省的环境现状以及全省各地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发挥了环保宣传主阵地的作用。我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于今年四月份创办了《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简报》,集中反映省、市(州)、县(区)环境宣传教育动态,扩大了宣传范围,有力地推动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三、围绕“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宣传主题,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活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我省本着总结新经验,宣传新成绩、新观念、新思路的原则,围绕环保中心工作,按照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深入宣传,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围绕绿色主题,搞好重点宣传活动1、6月4日上午,在我省绿色社区——新港城开展了“全国百名市长进绿色社区”活动,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张政民与兰州市政府副市长马琦明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就创建绿色家园、营造和谐社会与社区居民进行座谈,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进行了现场直播;6月5日在兰州市东方红广场举行了以“我心目中的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少儿百米卷现场绘画比赛,兰州市三县五区联动举行了“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承诺签字仪式,近10万人签名承诺,同一时间,还举行了环保进社区、学校,播放环保题材电影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环保工作人员现场接受环保咨询和投诉,发放宣传材料。活动期间,兰州市环境保护局还召开新闻会,2004年兰州市环境质量公报,并在《兰州日报》上刊发。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黄河水质状况周报(或月报)。2、为纪念第三十四个世界环境日,我省在天水市设立主会场,召开纪念“6·5”世界环境日暨“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动员大会。甘肃省文明委、省环委会、省环保局、天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有关领导出席本次纪念大会,并对甘肃省绿色单位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同时举办了“兰天杯”人与环境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展,大会还表彰奖励了何苗等16位天水市“环保小卫士、绿色小天使”。大会结束后,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天水市市长张广智、常务副市长冯沙陀等省、市、区领导走进了天水市安居小区,就创建绿色社区等热点问题与小区居民进行了交谈。活动期间,省环保局、天水市在清水县召开部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动员大会和环境保护与和谐社会报告会,省环保局、天水市和清水县的有关人员共5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天水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共青团市委、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清除白色污染,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月。为了更好地突出世界环境日主题,天水市制定了“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实施三年规划,(二)、各地积极探索“创绿”新思路,全面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白银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环保科普宣传“大蓬车”进农村、进社区宣传活动;“大众参与,唱响绿色环保”百名市民演唱会,将宣传活动推向高潮;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委、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联合发出了《创建绿色单位》倡议书,以实际行动营造文明、和谐、清洁、安定的社会环境。定西市市、县(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全体人员,在城区繁华地段设立环保宣传咨询点和群众来访、环境案件举报点,开展了以绿色消费、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环保领域的重要体现为主的宣传活动。在这次宣传活动中定西市共展出环境保护宣传图片板面25块,散发传单20000多份,展示最新环境警示教育挂图400余幅,悬挂横幅标语20条,装备宣传车10辆,各县(区)分管领导分别作了电视讲话和现场动员讲话。陇西县还联合相关单位18家、1700人参加了此次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了1200人参加的“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的小学生签名活动,企业代表和学生代表的现场发言把宣传活动推向高潮。临夏州环保局与和政县城建环保局联合举办了“珍惜爱护水资源”征文获奖学生和指导老师等80多人参加的“环保夏令营”活动。参观了全省环境教育基地——和政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南阳渠引水灌溉工程及南阳渠引水灌溉工程水源地——牙塘水库。韩季安副州长从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广大青少年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酒泉市开展系列宣传周活动,并在全社会掀起“创模”热潮。市直及肃州区各部门,中央、省属驻酒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驻酒各部队,各学校、厂矿、街道办事处等,都在单位门前悬挂“创模”横幅、插宣传彩旗,或办宣传板报、墙报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模”舆论氛围。在酒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创模”动员大会,市委领导作了动员讲话,公布了酒泉市城区“创模”的实施方案,签订了“创模”目标责任书。在电视台播出酒泉市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及“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市政府领导电视讲话,播放环保专题片。敦煌市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在“六·五”发表题为“保护敦煌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电视讲话。在媒体播放《生命的呼唤》自然保护区录像片,《环境质量公报》,开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宣传专栏;在市政广场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咨询服务;出动宣传车,组织中学生鼓号队、仪仗队在市区主要街道进行流动宣传,散发宣传材料;与国土局、团市委联合组织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全市万名中小学生知识竞赛活动;与政府办、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水务局、林业局、电视台等部门联合开展“敦煌绿洲周边行”专题活动。张掖市6月5日,市、区两级环境保护部门联合在中心广场设立宣传咨询点,发放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同时在广场大屏幕滚动播放环保“绿色”标语,并播放环保法律、法规录音,在居民小区进行“创建绿色家园——从绿色家庭做起”宣传及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展示活动。并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创建绿色家园——从绿色家庭做起”游行宣传活动。陇南市环委会和武都区环委会共40多个成员单位在市区主要街区路口悬挂40多条环保宣传横幅,营造出浓浓的环境日宣传氛围。6月3日,市委宣传部、环保局、武都区环保局等单位联合“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举办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文艺晚会。6月4日,市政府副市长范本彦发表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电视讲话,呼吁全社会、各阶层、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来创建美丽、富饶、和谐的陇南“绿色家园”。全省其他市(州)也以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悬挂宣传横彩、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环保,天天行动”的良好氛围。嘉峪关市对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从4月初便积极拟订了“六·五”宣传工作方案和总计9万元的宣传经费,并得到市政府的批准通过,为整个活动的开展从组织、方案、经费、场地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六·五”期间,举办了《嘉峪关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民行动手册》进万家活动,在公交、出租车等前后视窗制作张贴“雄关是我家、创模靠大家”等宣传标语。嘉峪关市环保局还投入3万元资金印刷了15000册内容为含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和嘉峪关市创模指标对比完成情况等文字,采取浅显易懂的卡通图画形式,呼吁市民关注环境保护。《嘉峪关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民行动手册》于6月3日在全市20所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了集中发放,起到了通过学生将环保宣传传入万户千家的作用。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闻媒体是搞好环境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我局在研究部署今年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的同时,特别强调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局领导要求新闻宣传与各项活动通盘考虑,统一安排,同时研究,同步组织实施,让新闻宣传活动在各类宣传活动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起到强化各种宣传效果的作用。今年我们主动与新闻单位联系,邀请记者参加新闻会、座谈会、各种宣传纪念活动,给他们提供各类报道线索,使他们对“六五”宣传计划心中有数,手中有素材,加强了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真对性。“六五”期间,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环境保护新闻会,境外有关新闻单位、中央驻甘各新闻单位、省内各主要媒体的40余名新闻记者出席新闻会,省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新中了2004年全省环境状况公报,并且介绍2004年全省环保工作完成情况和今年环境保护主要工作安排及进展情况。“六·五”期间,我局还在甘肃经济日报、兰州电视台等省内主要媒体开辟专版、专栏,并播放了大量的环保公益广告。同时,我们积极做好各项对外宣传工作,今年上半年接待各种新闻媒体40余人次,协调有关领导和处室、单位介绍环保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对组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采访、央视报道黄河甘肃段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权威的报道,维护了环保部门的形象和权益。五、存在的问题此次“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受教育人数之多,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为历年之最,为环境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奠定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1、宣传工作的投入不平衡,一些重点污染城市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投入不大,力度较小。2、环境宣传教育新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公众参与形式的多元性要进一步探索。3、宣传内容单一,深度不够,如何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宣传的方式仍然不够多样,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喜闻乐见、生活化的宣传形式较少,单纯的理论性宣传较多。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年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中努力改进,以实现环保宣传的正常化、生活化和规范化。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6

一、环保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一)在做好日常新闻报道的同时,积极组织了中央驻蓉及省、市媒体的集中采访报道。年配合全市环保工作中的重大活动,特别是机动车尾气治理、部分区(市)县创省级环保模范区(市)县活动,先后组织了6次集中采访报道,召开新闻会1次,在各级媒体刊发环保新闻1000余篇(条)。

(二)认真办好了市局门户网站“环保新闻”栏目。为充分发挥环保门户网站的对外展示平台,年市环保宣教中心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确定专人负责,初步建立了网站“环保新闻”栏目的信息来源、编辑、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公众对环保网站的认可度,网站点击数得到大幅上升。

(三)积极做好了上宣信息的报道和资料收集工作。围绕市局的各项重点工作,积极加强了与市外宣办的沟通,全年共报道上宣信息68余条。

二、抗震救灾环保宣传工作

汶川5.12特大地震以后,在市环保局领导下,宣教中心领导班子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带领中心职工始终坚守岗位,立足宣教中心工作职责,紧紧围绕市局抗震救灾工作,深入一线组织采访报道。收集整理图片1600余张,在媒体发表新闻稿件50余篇。市宣教中心职工还向地震灾区捐款1800元。

三、社会环保宣传工作

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关注、支持和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宣教中心认真组织和实施了重大环保纪念日公益宣传活动。

(一)“四·二二”地球日纪念活动

4月22日,市环保局、市教育局、金牛区政府、市节水办联合,在金牛区路小学举行了纪念“四·二二”地球日暨节能减排青少年行动、学校行动启动仪式。市环保局巡视员沈绍基及有关方面领导出席,城区环保局、教育局主管干部,部分绿色学校代表及路小学师生和家长10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中发放相关宣传册、资料近1万册(份)。

(二)“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

1、6月1日,宣教中心和市人民广播电合,在人民商场举办了“倡导绿色生活拒绝白色污染”宣传活动,市环保局机关党委书记翟文生出席活动。活动中发放环境保护宣传资料1000余册,向市民赠送环保购物袋近2000个。

2、6月5日,市宣教中心与省宣教中心联合,在社区举行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社区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仪式。活动中举办了“节能减排我们在行动”科普展览,同时,向社区居民发放环保购物袋500余个。

(三)专题宣传活动

1、污染源普查宣传。为配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市环保宣教中心认真组织媒体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的同时,在污染源普查宣传月活动中,积极指导各区(市)县开展专题宣传工作。制作了公益宣传片1部,在电视台15频道滚动播放;编印了宣传资料50000份,制作了宣传横幅130条,制作宣传挂图10000套。

2、节能减排宣传。根据中央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方案》精神,年市环保宣教中心配合市科技节,以及绿色创建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科普行动、学校行动、青少年行动、社区家庭行动”。设计制作了“节能减排”展板32块,在社区、学校展出。编印“节能减排”宣传资料50000册向公众发放。同时,配合年6月1日起实施的“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活动,市环保宣教中心还先后与市妇联、人民广播电台、家乐福大事记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公益宣传活动,先后向市民免费发放环保购物袋10000余个。

四、绿色创建工作

(一)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年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积极指导学校开展了环境教育活动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重点是指导金牛区内的学校开展“绿色教育年”主题活动;青羊区内的学校开展“低碳学校”主题活动。年指导、推荐了12所学校申报省绿色学校工作。

(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年是第二批市级绿色社区的评选年,市环保宣教中心积极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为主题,积极指导社区开展宣传工作和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由39个社区申报第二批市级绿色社区,市环保宣教中心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的材料进行了审查和现场考评,推荐了33个社区为第二批市级绿色社区表彰单位。同时,指导了11个社区申报省级绿色社区工作。

六、年工作要点

以推进城乡统筹过程中环保工作机制创新为主线,配合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和“833+1”工程、生态城市建设等环保中心工作,加强环保新闻宣传报道,提高绿色创建工作的质量和辐射作用,策划组织参与性强、影响面广的环保公益宣传活动,稳步提高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在全社会培育生态文明观念,努力营造公众积极参与、广泛支持环保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

(一)加强环保新闻宣传报道

1、积极协调省、市新闻媒体和《中国环境报》,组织好环保工作的日常动态报道和重点项目、重大举措的跟踪报道,力争全年在各级媒体刊发环保新闻1000篇(条)次以上。

3、以《市环保政务信息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契机,认真办好市环保局门户网站“环保新闻”栏目,做到重要题材不漏报、动态新闻更新快,力争全年“环保新闻”栏目更新800篇以上。

(二)持续推进绿色创建活动

1、加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在年力争推荐2所学校、2个社区申报部级绿色学校、部级绿色社区。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第六批市绿色学校(幼儿园)评选表彰工作。

2、努力扩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辐射效果,加强学校、社区的互动,实施“节能减排青少年使者在行动”项目,试点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三)认真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工作

1、积极协调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认真做好复检公益宣传标语、广告的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复检社会氛围。

2、积极策划、设计、制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专题片和画册。

3、按照复检要求,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完成“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和“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两项指标相关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

(四)努力扩大环保公益活动的影响力

1、按照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部署,认真策划好“四·二二”地球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同时,联合有关单位,策划组织一些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环保公益活动,拟与商报联合策划组织“环保赛鹅会”活动。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7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情况汇报

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美好家园努力打造新时期优美人居环境

尊敬的验收组各位领导:

你们不辞辛劳,莅临×××社区检查、指导、验收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我谨代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及社区全体居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现我就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情况简要汇报。

×××社区位于×××城西岸,是×××城的西北门户,是餐饮娱乐业发展中心,社区为县城的新城开发地,城市规划占地面积×××亩,辖×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住户××××户,常住人口××××人,流动人口××××人。辖区内有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家。辖区有绿地面积×××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占可绿化面积的%。自××××年×××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环保局的精心指导下,“两个文明”一齐抓,生产生活同建设。××××年×月启动“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美好家园”的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努力打造新时期优美人居环境。实现了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发展的格局。××××年被×××人民政府授予“文明社区”、“卫生社区”称号,并获得×××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二等奖。

一、抓组织领导,规范管理,为绿色社区建设夯实基础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环境管理深入社区生活的深动实践。自成立社区以来,社区就确立了“生产与生活并重,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思想,把环境改善工作列入了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大力开展环保工作,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成效,使环境保护工作和社区工作走上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轨道。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

成立了以社区党支部书记×××同志为组长、居委会主任×××同志为副组长,社区干部、银都物管公司经理为成员的绿色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人的护绿志愿队,×人的清扫保洁队,××人的文化宣传队。红岩绿色自愿者××人。共计×××人的“绿色志愿者”服务队,为“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力保障,确保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围绕创建工作,社区制定了针对居民和单位实行的门前“四包”责任制:一包环境卫生;二包市容市貌;三包绿化美化;四包公共秩序。即每个单位、每栋楼房、每个摊点、每个门面、每家住户必须实行门前四包。制定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住房装修制度》、《志愿者培训制度》、《生活噪声管理制度》《居民文明公约》等,建立了环境卫生检查记录,从而保证了绿色社区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同时,严格按照创建绿色社区实施方案的时间要求,把任务细化、量化责任到人,由社区书记总负责,居委会主任牵头,聘请辖区××名党员做义务环境监督员。他们发挥各自力量,为创建工作尽心竭力。辖区内无论哪有脏乱现象,他们都能够及时反映。无论哪里有破坏树木、践踏绿地、噪音污染的,也都有有人能站出来制止或向社区反映。

二、立足活动,注重培训,创建工作有声有色

创建绿色社区不单单是栽花种树,而最本质的工作是教育居民群众积极参与。为此,我们立足活动,注重培训,广泛开展了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近两年来,发放环保宣传资料×××××余份,举办居民环保知识培训(讲座)×次,受教育人数×××××人次。每逢元旦节、五一节、“六五”世界环境日、中秋节、国庆节等,社区都要组织开展环保志愿者队伍和部分居民参加的“全民动员,洁净长廓,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让居民过上一个舒适的、干净的节日。每年×月××日,社区还要利用“植树节”这个特殊的节日,组织居民和单位种草植树,打造我们的“绿色”天地。发放“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美好家园”专题宣传资料××××余份,专门制作了创绿工作宣传栏,将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让居民人人皆知,共同遵守。今年×月,社区与县环保局共同举办了健康环保大型公益活动,大力宣传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内容和环保生活常识,普及和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调动社区居民创建绿色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激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社区组建老年腰鼓队,吸纳了许多退休职工和老年人,他们的活动,一方面使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不再单调、枯燥;另一方面,在社区重大节日期间,社区发挥他们的宣传作用,寓教于乐,广泛向居民宣传绿色社区的概念、创建绿色社区的好处,鼓励居民爱护花草、树木,不要践踏花草,培养居民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不吃野生动物,不吃被污染的食物,培养居民绿色消费和环境价值观念。使广大居民深刻认识到优美环境、绿色、蓝天、白云、空气对我们每个人甚至子孙后代是多么重要,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在居民中我们还大力倡导“做文明市民,创绿色社区”的思想。通过会议学习、专题讲座、专栏宣传组织居民群众学习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绿色社区居民基本要求、居民公约等,倡导居民家中都要自觉使用清洁能源,增强节水、节电的意识。在社区教育和带动下,居民的环保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从而使广大居民由被动的转到主动参与,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良好氛围,绿色社区、绿色消费的观念逐渐在我社区形成。

三、精心组织,注重实效,实施绿色家园工程。

近年来,社区围绕着县委政府、县环保局、镇党委政府提出的“蓝天、碧水、生态、宁静”四行动的目标,以打造新时期优美人居环境为宗旨,以营造绿色文化为手段,在进一步加强社区整洁的基础上,力争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我们首先开展了资源再生工作。在全社区内,垃圾点分别设立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居民将废弃物按类投放,并统一组织回收;为充分利用水资源,特别倡导一楼的住户将水综合利用,浇水养花,提高水的综合利用;减少噪声污染,让社区远离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8

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一】文化发展,要为推进四川两个跨越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古蜀文明基础上,成都形成了更具特质的城市文化,已经成为成都最具鲜明底色和独特魅力的城市名片。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凝聚出这座城市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时代精神。

一座名城,因何而立?不仅在于其硬件的强大和完备,更在于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印记。有了城市文化的根和魂,所展现的软实力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向世人散发着独特的吸引力。

省委多次就文化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强调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要的是要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覆盖城乡,惠及全省人民。要着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推进四川两个跨越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和积淀着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文化气质。

历经2000多年发展变迁,今天的成都,既有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又有休闲城市的慢生活;既有传统文化的优雅从容,又有现代文明的前卫时尚;既有崇尚创新的基因,又有兼容并蓄的气度;既有聪慧勤巧的秉性,又有友善互助的美德。

在古蜀文明基础上,成都形成了更具特质的城市文化。这样的城市文化,历经各个时代天府之国的滋养,已经成为成都最具鲜明底色和独特魅力的城市名片。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凝聚出这座城市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时代精神。

去年5月17日,一辆救护车行驶到红星路下穿隧道时,遭遇车辆排行。危急时刻,排在前方的车辆自发往两侧挪动,硬是在狭窄的下穿隧道内生生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不到2分钟,救护车呼啸而出,奔向希望。如此温暖的一幕,随着多家媒体的跟进报道而感动全国,成都和成都市民友善互助的美德再次得以彰显。

其实,这样的温暖,在成都从不陌生。撑伞妹百元爱心哥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梁益建20路排队现象这些无数次发生在蓉城街头巷尾的温暖瞬间就是对城市文明和成都生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注解。

今天的成都,世界500强云集,全球航线高达近百条,为成都带来了更多的现代文明和前卫时尚,各种文化交汇、时尚气息浓厚、国际范十足,成都的文化特色也更加多元和包容。

这几天,以最萌外交官大熊猫为主角的电影《我们诞生在成都》在北美热映,成都新版城市形象片同步亮相素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报广场,成都再次向全球展示它的独有风采。以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为代表的特有文化,一直都在给成都带来财富。再过不到两个月,两年一度的国际文化盛宴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又将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精彩上演。

以非遗节和非遗之都为代表,音乐之都设计之都会展之都的打造,彰显成都城市文化的特有现代魅力。

按照省委要求,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成都在文创产业发展上大步迈进。

今年年初,一首《成都》火遍全国,刷爆各种社交平台,引发无数人因为一首歌而恋上一座城。《成都》的背后,是成都以音乐产业为代表的文博、设计、动漫、影视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蓬勃发展以及整座城市文化创造力的持续升温。

去年,成都音乐产业招商投资项目推介会上,15个音乐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达154亿元。今年,我市又和四川音乐学院启动共建城市音乐厅。明年建成后,将成为聚集音乐演艺、版权交易、音乐制作、创业创作为一体的音乐产业发展区。根据我市《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预计到2025年,全市音乐产业年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产业领军城市。

涵养城市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激发文化创造,共建精神家园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成都正加快向世界文化名城迈进。

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成都党代会报告,用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审视成都发展,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作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的重要支撑。

成都早有这方面的考量,去年西博会期间成都就曾举办天府金融论坛,邀请一批知名金融专家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支招。

报告提出,成都将全面构筑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和支撑体系,强化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功能,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一枢纽增加了两个字,由综合交通枢纽变为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早在1993年,成都就被确定为西南通信枢纽,将其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优势,加快建设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绿色的信息网络,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物流中心和国际信息港。

新理念

首提生活城市概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成都将这一理念全面贯穿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提出要建设五个城市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现代化国际城市、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为首次提出。报告专门描述了一幅画面: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

人民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了22次之多。成都市委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就业、社保、住房等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民生净福利指数,让市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新观念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根据大会提供的参阅材料,2017年,成都经济增速均低于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规模不够大、增速不够快,成都尚未走出转型期。

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城市治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需要新的观念。

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

更全面,指推进城市、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全面开放,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更深入,就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更务实,是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务实开放体制,不断把双向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报告还提出,要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其中,要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还要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新概念

成都要挖掘天府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报告提出,要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这一点引发共鸣和热议。成都大学党委书记罗波说,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概括出天府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成都的独特气质。

报告用一系列项目,为传承历史文脉、激发文化创造落实抓手

将高水平建成成都中心、天府中心等城市文化地标,持续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文化活动,打造非遗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和会展之都优化文创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文创产业集聚区和文创产业带,打造一批重点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特色街区,构建以音乐、文博、设计、动漫、影视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成都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5月2日,区建设局召开全局党员干部大会,专题传达学习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要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局党组书记、局长魏琳主持会议,并对市党代会报告进行了辅导学习。

作为我区参加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党代表之一,魏琳同志分享了党代会期间各位代表的精彩发言和思想碰撞,要求建设局全体党员干部务必认真学习领会市党代会报告所体现的政治性、坚定性、稳定性、连续性和人民性,并结合城建工作实际,重点就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和怎样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四个较大提升空间四个全方位五个城市五中心一枢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新人才观新开放观天府文化等大家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交流了心得体会,同时结合区委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的六大任务总要求,提出了区建设局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六项具体措施。

坚持大学习大讨论,务必吃透党代会精神。

要求班子成员带头,在率先读懂吃透市党代会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好中心组学习、支部大会和党小组学习,迅速在全局掀起大学习、大讨论的热潮,确保党员干部的学习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对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新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建设系统的党员干部应该反复咀嚼、用心领会,并认真对照检视当前城市建设和行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坚决用党代会报告中的新方法新理念指导和推进工作,让党代会精神快速落地生根。

坚持实干苦干,务必抓好项目攻坚。

要求建设局全体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坚决扭住城建项目攻坚这一中心工作,全力保障二季度实现新开工项目40个以上,加快推动光华大道示范段工程建设,做好地铁4号线二期收尾工作,加快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全区公共停车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要同步抓好项目精细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全力为五个之城建设保驾护航。要加大与各部门和镇街的工作协同,加快政府投资项目的要素保障覆盖,要有时间的紧迫感,二季度应力争城建攻坚项目和投资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坚持精致发展,努力让城市建设更加精美。

坚持铁腕治霾,推动全区130余个在建项目完善进出口立体式冲洗设施和高空喷淋系统,全面安装扬尘在线监测仪器;全面禁止现场搅拌砂浆混凝土,实现散装水泥、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使用率年度目标分别达到76%、28%、88%。坚持科学治堵,推动街区成网,打通柳林路北段、江安路三标段等9条断头路,开工实外1街、实外2街等40条市政道路,统筹好光华大道提升改造、下穿隧道、地铁施工打围等的交通疏导,保障地铁4号线二期在6月通车,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畅通之城。坚持全域增绿,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加快建设以光华大道为主轴的城市绿化体系,在老城区打造一批拆墙透绿、立体增绿的公建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努力使城市建设发展更有温度。坚持重拳治水,严格贯彻落实河长制,牵头抓好清水河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天蓝地绿亲水之城。

坚持绿色低碳,让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按照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建设目标,深入贯彻海绵城市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准,坚持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宗地出让建设条件,大力推动发展多样化的装配式建设结构体系,加快传统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建设低碳温江绿色温江。紧密结合三医融合主业态的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底蕴特色,进一步完善小城市、特色镇建设规划,加快川西特色村镇研究中心的建立和运行,优化四级城市体系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助推小城市特色镇新增高端绿色科技产业发展,保持生态宜居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留住乡愁。

坚持精准施策,储备包装一批优质项目。

坚持开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大项目包装、蓄力发展后劲,力争6月底前完成医学城a、B区(科技园)ppp项目招标。加快建立和完善道路、管网、公建等各类城市基础台账信息,启动对骑士大道、温泉大道等群众呼声较高的配套缺失区域的梳理摸底,加快制定提升改造方案。按照优化功能、连片打造的指导思想,力争在6月底前启动文庙广场及周边街区风貌整治、团结巷风貌整治、社学巷片区整体城镇化等项目包装工作。加强与镇街沟通,加快对旧场镇改造工作的推动,积极回应场镇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呼声。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9

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2001年5月,杭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了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环境立市”发展战略,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构筑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绿色大都市,建设生活居住、旅游购物、求知创业的人间新天堂。2002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并提出了巩固深化“创模”成果,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增加环保投入,深入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面貌,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002年杭州市荣获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3年我市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并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第6位,为我市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求。一、杭州市城市基本情况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省会城市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系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642.5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393.19万人。三年来,杭州市以可持续发展和“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为目标,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坚持“环境立市”和“工业兴市”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连续十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6.1:51.6:42.3。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创模”成功的基础上,我市从2001年开始又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增加环保投入54亿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推进实施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创模”工作,启动杭州生态市建设,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巩固深化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为我市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市“创模”复核的3项基本条件、24项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了杭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在新世纪“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建设生态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主要做法(一)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开展巩固深化“创模”活动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在2001年6月16日我市荣获新世纪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称号后,6月19日,我市立即召开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部署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原市长仇保兴提出“创模”永远是进行时,要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力度不减,并明确提出要解决十大问题,以巩固提高主城区“创模”成果。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每年“两会”期间都召开了全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王国平作重要讲话,市长茅临生与市有关部门和各区长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将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对巩固深化“创模”工作、迎接“创模”复检和环保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作专题研究。为确保深化巩固“创模”工作的落到实处,明确职责和任务,我市2001—2004年先后制定了147项、184项、184项、131项主要涉及水环境整治、大气环境整治、声环境整治、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并把萧山、余杭两个新区的“创模”工作纳入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形式分解下达到各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制定了巩固“创模”督查方案、计划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工作任务的督促检查;定期召开“创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为全面部署迎接“创模”复核工作,2003年7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王国平书记作了《以确保“创模”复检成功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为题的动员讲话,明确提出要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坚决打赢“创模”复检这一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打响绿色大都市、生态新天堂品牌,为杭州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杭州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迎检准备工作方案”,成立了迎接“创模”复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环境综合整治组、宣传发动组、档案资料组。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始终把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组织实施,都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制定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扎实推进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2、深入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巩固深化“创模”氛围为充分发动公众参与巩固深化创模”工作,我市营造了强烈的舆论氛围。三年来,各级环保、宣传、教育和新闻单位把宣传舆论工作贯穿于整个巩固深化“创模”活动中,不断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一是组织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环境警示教育等大型宣传活动30次,有15万人次参加。二是利用多种载体,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共编发《杭州环境》48期,在电视、广播、报纸发表报道近千篇(条);在《中国环境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发表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对新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大力宣传;编印了《市民环保手册》等10余种5万多册、“六五”宣传张贴画5000张,《绿色工地》挂图1.5万张。制作了巩固“创模”墙报、出租车和公交车“创模”标语广告条,在市区新设大型公益广告65块,中型公益广告牌2552块,灯箱广告1900块,悬挂宣传横幅800多条,并在社区设立了环保宣传广告牌,把环保理念引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做到了广播天天有其声、报纸天天有其文、电视天天有其像。三是开展了“多绿工程”建设,营造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市共创建成为部级绿色学校2家、省级绿色学校26家、市级绿色学校102家、区级绿色学校242家;省级绿色社区29家、市级绿色社区45家、区绿色社区182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工地34家、区级绿色工地60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医院18家、区级绿色医院13家。“多绿工程”的创建,提高了公众环境意识,探索建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机制。四是开展了各类环保培训。共开展举办了乡镇长、企业法人代表、街道环保员、暑期师资等环保培训班50余期,3000多人参训,并在市委党校市管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设了环保课。五是扶持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引导环保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策划了“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等10余次活动,共有上万名志愿者参与。3、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环境立市”与“工业兴市”的关系,我市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艺为基础、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江东、余杭临平两大工业园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改变“北工南市”的城市布局,把工业重心移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主城区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2001年起分三年共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淘汰落后生产力。二是提出了主城区到2010年分三期搬迁74家污染企业的计划,并启动了首批16家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既减少了污染,又盘活了土地存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全市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科技经济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污染集中控制,改善了环境质量,并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开展实施“禁燃区”工程。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市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在城区分近、中、远三期推进实施“禁燃区”,规定使用轻质柴油、管道煤气和电。已建成“禁燃区”面积76平方公里,共拆除燃煤锅炉近100台、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炉窑灶150多家、削减煤耗量每年约20万吨,10吨/小时以上锅炉均安装烟尘、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改善了我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了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五是推进实施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督促重点行业及重污染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共完成了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并有12家单位创建成为首批省级绿色企业,有1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认证,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了企业环境意识、科学管理的水平及经济效益。4、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污染源长效管理一是制定出台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地方立法,2001年修改了《杭州市苕溪水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了《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2003年出台实施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建设,主要制定出台了《关于市区范围内市属工业企业搬迁的若干意见》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供支撑。二是采取长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在污染源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企业环境行为分类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总量控制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在执法保障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三是开展了大气、水自动监测站和在线监测建设。结合杭州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的实际,增设并建成了2个空气自动监测点;结合杭州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增加建设了4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同时我市开展与其他省、市交界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点,先后建成了建德将军岩等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从2003年开始在建德与桐庐交界断面严陵坞和九溪水厂饮用水源地等建设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共投入200万元用于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环境管理的水平。四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抓好建设项目日常审批管理工作,三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22500多件,为加快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同时否决或建议作重新选址、调整方案2300多项,控制了一批污染严重或与区域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的建设项目。并注意抓好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开展了工业园区专项检查和整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建设。五是开展实施总量控制及总量控制试点。通过三年的努力,在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制度结合、项目审批、环境监理监测、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和生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2003年底,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已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十五”控制目标内。同时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2003年初我市开展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试点工作,截止去年底,已初步完成了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数核准、地表水和大气的控制单元划分、计算模型的选取和环境容量的计算,制定了一系列总量控制政策、制度,积极探索了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新路子。六是加强固体废物监督管理。重点开展感光材料废物和汽车维修行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专项整治工作,做好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90%以上,同时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监督、管理、服务,保证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特别是去年杭州出现“非典”期间,我市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加强对医院废水、医疗废物和“非典”疫情留验点生活垃圾的监管,指导做好“非典”医疗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防治二次污染,确保了环境安全。同时实行危险废物集中代处置制度,目前我市唯一具有资质的集中处置单位---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直接收集376家医疗单位,收集点覆盖2960个医疗单位,2001-2003年共处置医疗废物13000余吨。七是开展执法大检查活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我市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辖区排污单位现场监督检查制度、积极推行有奖举报和开展对严重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重点抓住重污染企业的执法管理,加强现场检查排污单位及其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组织夜间施工突击检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在全国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002年7-9月组织开展了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大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4460余人,检查企业3600多家,对80多家违法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2003年,在清理整顿行动和“严查”行动期间全市共出动监察人员3500人次,查处案件638件,办结案件530件,处罚金额达500余万元。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三年来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690多件,收缴罚款2352万元,严厉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八是开展有奖举报活动,及时受理环境信访投诉。我市从2001年2月8日开始,在全市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工作,三年来共立案查处有奖举报案件170多件,收缴罚款100多万元。同时通过建立12345市长专线、12369环保投诉专线、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信访处理网络、实行环保执法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等措施,及时受理群众投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市区共受理环境投诉1.1万件,接待群众来访130批270人次,通过努力,目前这些信访均得到妥善处理,信访处理的反馈率、办结率达到100%,有效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5、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1)深入实施“蓝天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我市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大气污染,努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从2001年起分三年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抓好杭州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全面开展市区大气环境第一、二、三阶段综合整治。从2002年开始在市区实施“禁燃区”近期、中期工程,已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炉窑灶150多家。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城市建设扬尘污染控制的实施意见》,2003年市政府颁布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重点加强了对建筑施工、拆房施工、道路施工、拆房工地和渣土运输的扬尘污染控制。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重点加强新车制造、销售企业的监管和政策引导,对在用车大力开展道路抽检、巡查,严厉查处机动车超标上路;加强公交车、燃油助动车的监管,严控“冒黑烟”车上路;调研提出加快燃油助动车淘汰方案,三年来共查处销售超标新车企业63家,开展道路抽检车辆1.8万辆,治理超标车1631辆,年检车辆28.5万辆,治理超标车4337辆。开展市区餐饮油烟废气专项整治,对300多家三产服务企业下达了油烟污染限期治理任务,并加强对敏感区域餐饮业的许可审批管理,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采取各项措施的综合整治,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监测统计,2003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到了29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0.27%。(2)深入实施“碧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三年来,我市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市区河道、西湖和运河(杭州段)为重点,以截污、疏浚、驳坎、引水、配水、造景、保洁、管理为手段,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重点抓了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共投入54亿元,建设完成了四堡污水处理厂的完善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具备60万吨/日处理能力;日处理30万吨的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并贯通了市区46.6公里长的第三污水干管系统;建设完成了余杭锦江垃圾焚烧厂,并正常运行;建设完成了杭州市垃圾焚烧厂并投入运行;完成了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用,工业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已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并开工建设;总消纳生活垃圾2377万吨的杭州市第二垃圾埋场工程已开工建设;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滨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已开工建设;萧山区城市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的扩容工程今年2月已进水试运行,5月底正式运行;日处理垃圾400吨的萧山区顺坝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完工并正式启用;余杭区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临平城区截污纳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深入开展截污纳管工程。三年来,我市在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大型农业养殖企业实施污水纳管工作的基础上,并完成了对192个生活小区、284个公建单位和311处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程,日增纳管污水22万吨,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三是深入开展市区河道和运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年来共完成了市区332条、915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拆除河道两岸建筑物28.2万平方米,清淤1816万立方米,其中运河清淤86万立方米。并设立了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建立配水泵站19座,引水闸门25处,实施了市区东、西部河道引配水工程和运河引配水工程,达52亿立方米,水质有明显改善。四是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2002年1—10月,实施了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南线的环境面貌和景观。从2002年12月启动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湖西一期工程,按照“整治、引水、美化、造景”的方针,采取底泥疏浚、种植大量水生植物、上游溪流整治、截污纳管等方法,多管齐下,投资9.6亿元,拆迁住户933户、单位125家(处),完成截污纳管住户100余户、单位50多家,通过10个月的奋战,于2003年国庆前完工,新开水域面积70公顷,新建了40万吨/日的钱塘江水引入西湖处理工程,每月对西湖换水一次,把水质透明度从以前的6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每年向西湖引水达到1.2亿立方米,并从2004年初开始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湖西二期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水质和生态环境,也增加了城市河道的调节水量,改善了城市内河的水质。五是深入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调整充实了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编制了杭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2001、2002、2003年实施计划,分解下达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并纳入巩固“创模”的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制,狠抓督促落实,巩固了’98治太成果。六是开展实施“禁养区”工程。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市区三年内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到2003年底,已累计削减生猪22.2万头,奶牛2960头,占三年禁养总量的82.6%;在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实施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20个,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七是巩固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将巩固和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和巩固“创模”工作任务中;2003年制定了《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依法保护饮用水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新老污染源的防治和控制,加强水质监测,制定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全市饮水水源地各类污染源的调查,并开展苕溪流域、钱塘江流域污染因子分析和对策措施研究,到2003年底,全市已创建了46个合格饮用源区,确保水质稳定,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八是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工程规划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按照“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已成立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及相关的工作机构,编制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一期工程2.63平方公里核心区块保护工程2003年10月已经启动,主要是恢复秋雪庵、曲水庵景区和部分民俗文化区,计划于今年10月完成,将全面改善杭州市区西部生态环境。(3)深入实施“绿色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区扩绿。大力实施了沿河、沿湖、沿公路、沿铁路的“绿色工程”,通过拆违还绿、借地绿化、拆墙透绿,新建大型绿色广场、绿化带等方式增加绿地面积。三年来新增绿地面积195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村镇建设。我市所辖临安市在2000年被授予部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后,淳安县部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底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建德市、余杭区、桐庐县正在抓紧开展部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目前已有90个乡镇、村正在开展创建生态村镇,临安市太湖源镇2003年荣获了国家首批14个、我省唯一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同时积极创建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三是启动了生态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去年7月18日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生态市建设的工作任务。同时成立了杭州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及杭州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并制定签订了2003—2007年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责任书。编制完成了《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今年2月2日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月22日市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分县(市、区)已召开了生态县(市)建设动员大会,开始编制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四是启动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近几年来,我市对10多个废弃矿山进行了生态恢复的探索,总投资已达100万元,复绿、修复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五是开展城市道路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三年来,我市共投资160多亿元,实施了“33929”工程,并重点对市区环城北路等33道路和杭城西大门等9个入城口进行了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基本达到了“序化、绿化、亮化、洁化”,今年又计划实施留下入城口和解放路等“三口五路”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开展了“清洁杭州”活动,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大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撤村建居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推进了城市化建设。(4)深入实施“清静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三年来我市大力治理和控制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强化建筑工地和拆房工地的噪声管理,实施建筑施工集中审批公告制度和夜间建筑施工总量控制办法,在每年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活动”,强化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加强航运船舶噪声管理,进入市区河道的船舶限止鸣笛,夜间禁止挂桨机船进入市区河道,加强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控制,在市区部分高架道路和立交桥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市区有关执法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受理噪声信访投诉,努力为市民群众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二)开展实施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全面提高和改善市区环境质量。杭州市于2001年4月份接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5月31日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当时恰逢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阶段,萧山市、余杭市撤市设区。鉴于杭州市前几年的“创模”工作是围绕原城区进行的,国家环保总局决定萧山区、余杭区不在考核验收范围,但到2004年复核时,要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进行“创模”复核。三年来,我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巩固并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强化污染控制、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狠抓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的“创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群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环境基础设施治污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两区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萧山、余杭两区“创模”的3项基本条件、24项考核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为杭州市“创模”复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的领导,我市调整充实了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并成立了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指导组和督查组,市政府每年下达两区“创模”工作任务,并列入全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主要内容,狠抓落实。同时萧山、余杭区分别成立了区“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挥部,区长任组长,分管区长任总指挥,各区编制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制定了“创模”工作方案,两区政府每年制定并与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创模”工作责任状,将“创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两区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创模”工作动员大会及“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指挥部成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创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创模”工作机制。区人大、区政协对“创模”工作也非常重视,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进行视察,人大对“创模”工作进行了审议,政协提出了建议,大力推动了两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2、广泛宣传发动三年来,萧山、余杭两区十分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投入资金450多万元,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让环保进千家万户”、“创模”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制作了“创模”动画广告片,向干部群众和社区居民发放了16万份“创模”倡议书和公开信、4万多份“创模”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在两区主要街道及交通要道设置大型“创模”公益广告和灯箱广告牌1300多块;在建筑工地围墙上刷写“创模”宣传标语;在临平、城厢等中心城镇设立宣传长廊。在萧山、余杭两区报纸、电视台开辟了“创模”和环保宣传专栏。同时,通过举办乡镇、街道环保员和企业法人代表环保培训班,开展创建生态村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工地、绿色企业、环保家庭等多种载体,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在两区营造了电视有其影、报纸有其文、电台有其声和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创模”工作的良好氛围。3、强化污染控制一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为了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三年来两区对近200多家非重点污染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治理决定,同时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通过限期治理、加倍征收排污费、罚款等措施,落实责任制和补助、贴息等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长效管理。二是积极调整工业布局和行业结构。两区关停了80多家矿山水泥和2家造纸厂,下决心淘汰了一批低水平、高能耗、污染型、资源破坏型的企业。同时两区注意抓好新污染源防治,严把新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发展计划局、经济发展局不立项,环保局、工商局不审批,三年来对300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项目予以否决。启动建设余杭临平、萧山江东两大工业园区,将现有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搬迁,逐步改变了工厂与居民混杂的局面,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管理。在两区范围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运输系统,并明确了相关的资金补助政策,集中到杭州天子岭填埋场、顺坝垃圾填埋场、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和杭州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进行处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实行三级中转管理,集中在区属医院统一由杭州大地维康公司处理,防止二次污染。四是巩固和创建烟尘控制区,大力发展联片供热,实施“禁燃区”。余杭区临平城区有110余家企业联片供热,热网管道建设近50公里,年供汽量达60万吨,塘栖镇、余杭镇、崇贤镇也发展了联片供热,共撤掉46台锅炉和27支烟囱。萧山区有20多家企业完成了锅炉改造任务,采用集中供热或轻质柴油作燃料,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五是以中高考为重点,加强对城区声环境的管理及整治。加强旧城改造、道路建设噪声污染防治,对商业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实行单向行驶,城区禁止拖拉机进入、禁鸣喇叭。强化了固定声源、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同时加强日常建筑施工审批和监督管理,每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源管理的通知》,联合开展对各建筑工地、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进行督促和教育,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六是加强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控制。采取责成施工单位建房、拆房必须有密闭式防尘措施,设置护栏,随拆随洒水,对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扬尘污染。4、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萧山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污水治理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治理、分步实施的污水治理工作思路。并加快截污纳管步伐,城市污水处理厂现已日进管水量达11.2万吨,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达89%,污水并网率达71%,已进管大小工业企业160家,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并网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总投资2.4亿的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东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30公里管线已全部完成,整个工程已投入达1.6亿元。总投资5个亿的东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吨工程已开工建设。占地50亩萧山金家浜村裘江河内的建筑垃圾、建筑废土消纳场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400吨的萧山垃圾发电厂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1.8个亿,将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难题。余杭区编制完成了《余杭区污水治理工程总体布局规划(2002-2020年)》,区政府成立了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程实行Bot投融资模式进行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塘栖组团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工程)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良渚组团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余杭组团污水厂已开工建设,今年9月份投入运行;日外送能力5万吨污水、总投资1.33亿元的临平污水处理工程已建成了51公里,有171家单位进行了排水申报,日输送外排污水约3.5万吨,占城区供水总量的70%;总投资5亿元的“环保型”天然气发电厂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二是加大取水口整治力度,创建合格饮用水源。萧山区斥资1810万元关闭搬迁了饮用水源地闻堰等货运码头、黄沙码头;余杭区加强对苕溪流域水环境保护,临平-塘栖供水工程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瓶窑水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通过验收,并积极开展黄湖镇青山溪等4条小流域治理。三是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两区制定出台了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区主要河道采用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洁等手段,其他河道主要采取了清淤、清草的措施,共整治疏浚河道50多条、330多公里、526多万立方米,清除水草100万立方米、垃圾1500多吨,总投资4140万元。同时对部份河道实行定期引配水22.4亿立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并加强河道保洁工作,对主要河道实行全天候保洁,两区内河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四是加大入城口和道路综合整治力度。萧山区重点整治了城区南大门等3个入城口和萧西路等20条道路,拆除违章建筑332家单位和个人,拆除面积达2万平方米,改善城区市容市貌;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建成了2.3万平方米的城河公园等多个公园和广场。余杭区临平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93.07万平方米;全区新建绿色廊道74公里,总面积365万平方米;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全区共界定生态公益林32.28万亩。五是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两区成立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推进了“禁养”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了农业污染,进一步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三、取得的成效(一)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我市在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中,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和定向视察,12345市长专线和12369环保投诉热线,群众来信来访,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电视电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公示公告,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环保家庭,生态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建设,“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咨询,环保宣传长廊,环保知识培训班等载体,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为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环境管理的机制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中,环保部门积极发挥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将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固废、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任务通过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分解下达到市20多个部门和10区政府(管委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起到了“四量拨千斤”的作用,沿伸和扩大了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领域和内涵,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三)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通过三年的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了较大提高,市区道路基本达到了“序化、绿化、亮化、洁化”,河道基本达到了“河清、水畅、岸绿、景美”,“城中村”问题基本解决,城乡结合部和入城口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空气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优良天数达到了80.27%,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市区内河、运河、西湖水质基本保持稳定。目前我市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dB(a),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我市在实现环境功能区达标的同时,城市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都达到或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求。(四)进一步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中,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连续三年都在2%以上。同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政,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巩固深化“创模”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也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旅游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2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329.71亿元,增长28.2%;外贸出口总额109.5亿元,增长29.2%;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86.12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776.3万人次。去年底世界银行在《对中国23个城市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中将杭州和上海的投资环境并列榜首;今年2月份国内权威机构公布了《(2002—20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和《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杭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分别排列全国内陆城市第6位。四、经验和体会(一)领导重视是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关键三年来,国家环保总局、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局领导十分关注我市的环保工作,总局解振华局长和多位副局长、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环保局张鸿铭局长多次来杭检查指导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坚持把巩固深化“创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市委、市政府召开有关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会议达30多次、制定出台有关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文件达50多个,并在每年初召开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都作重要讲话,市长与市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或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亲临检查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对环保工作也给予极大的关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市人大城建环保工作会议专题听取了环保工作和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汇报,并组织人大代表对环保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市环保部门进行行政执法评议,市人大就我市饮用水源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和立法,市政协全体主席会议和委员会多次专题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对进一步做好我市环保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大力推动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顺利实施。(二)部门联动是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前提三年来,市各有关部门和区政府认真落实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和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市计委、环保、建设、林水、行政执法、城管、交通、公安、房管、园文、工商等部门及各区政府都结合各自职责,积极抓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市宣传、教育、广电、文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加大了巩固深化“创模”、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市经委、国土、农业等部门积极督促矿山和矿产品加工企业关停转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有力推动了我市巩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全民参与是搞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基础我市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在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作用,强化了环境宣传。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开辟了巩固“创模”和环境保护工作专栏或专版,围绕水环境整治、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非典期间医疗固废处理、生态建设等环保中心工作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在杭州电视台、杭州网通等宣传环保知识。开展了环保辉煌三十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环保大型宣传活动。巩固开展了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地、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绿色列车、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举办了乡镇干部环保培训、绿色工地施工员培训、暑期师资培训等培训班,在市区主要道路、公交车、出租车、候车亭、建筑工地、社区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从而增强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形成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四)强化执法是搞好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保障三年来,我市以市“创模”领导小组及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为龙头,以巩固深化“创模”责任制、市“创模”办、市环委会、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等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巩固深化“创模”和环保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同时,我市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否决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深入开展环境违法公众有奖举报行动,设立12345市长专线和12369环保投诉执线,“严查、严管、严罚、严处”环境违法行为,保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了杭州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三年努力,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为把杭州2015年建设成为生态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实施“环境立市”等五大战略,坚持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团结奋战,扎实工作,努力“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促进杭州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杭州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绿色社区创建报告篇10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以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按照“环境优先、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原则,全力提高我区绿化、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我区构建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园林山水体系和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为建设“经济强区、魅力城区、生态城区、幸福城区”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总体目标: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宝政发〔〕41号)文件的要求,我区承担的生态园林创建任务主要包括城区生态环境、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资源节约保护、综合管理等五大项。围绕以上五项任务,对照标准和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政府组织,全区动员,全民参与,统一规划,讲求实效,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自然、文化禀赋,以增绿添彩为重点,扩展绿色空间,完善城市自然生态功能和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到2015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二、创建标准和主要任务

(一)创建标准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年8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建城〔〕125号),新办法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条件进行了明确:《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自检达到Ⅰ级标准,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每两年评审一次,偶数年为申报年,奇数年为评审年;申报城市须在申报年的9月30日前将城市人民政府的申报申请、省级住房和建设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及遥感测试基础资料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其他申报资料报送截止时间为评审年的3月31日。生态园林城市的评审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材料审查、问卷调查、实地考查和综合评审四个环节,形成综合评审意见。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以《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Ⅰ级55项指标为主,增加了19项指标,共有74项指标。标准分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建设、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类(详见附表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二)主要任务

1.加快绿色城区建设,彰显生态园林城区特色

通过规划布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添彩美化、均匀布点,不断增加绿量,完善设施,提升园林绿化水平。至2015年底,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38%以上,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主要做好:

(1)辖区公园、广场绿地均匀建设。加快北坡坡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重点建设陈仓遗址公园,完善蟠龙山公园设施。结合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城区规模扩建,建设一大批面积在1万到1千平方米的社区公园、居住区游园和街旁绿地,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2)做好城区大环境绿化建设。结合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建设,继续实施代家湾生态园后期建设,北塬坡面绿化、金陵河两岸坡面绿化。在北坡、金陵河、六川河等重点地段建设坡地公园和郊野森林公园,对陡坡地段建设生态公益林,对坡塬农地进行以经济林为主的农业种植调整,建设城市绿色屏障。

(3)强化城区道路林荫路和单位庭院普遍绿化建设。对城区已有道路绿化查漏补缺,见缝植树;对背街小巷道路普遍栽植行道树。新建道路按照设计规范留足绿地,同步建设,形成城市林荫道系统,提高园林水平。在老城区巩固提升单位、居住区庭院绿化达标活动成果,按照城市绿地建设指标要求,城区单位要绿化荒裸空地,拆墙透绿,所有挡墙、透视围墙都要种植藤本攀缘植物,提高绿视率;倡导和鼓励种植市树、市花,每个单位、居住区都要栽植一定数量的白皮松、海棠;继续开展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单位小区。

(4)加大城郊城乡一体化绿化步伐。结合“绿色”建设和“千里绿色长廊”生态工程建设,对穿城而过的西宝高速、310国道辖区段和宝平路等城区主要出入口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建设绿色林带;北环路两侧建10米宽防护林带;做好辖区渭河段及玉涧河等支流的综合整治;加强城郊村镇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绿化,推进城区周边农村开展环境优美乡镇、乡村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水平。

(5)全民参与拓展绿色空间。在社区广泛开展“绿色社区”建设活动,争取每个社区建设一到两处社区公园。每年三月份的“植树节”,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方位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建成一批“共青林”、“巾帼林”、“自愿者林”等公益林,开展“我为城市栽棵树”市民绿化活动,积极开展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和室内摆花养草。

(6)增强城市绿地的文化、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紧扣“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等厚重的文化积淀,做好已有景区、景点和公园绿地的文化保护和展示,加快金台观道教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和六川河生态示范区建设,适时启动金台观二期建设和陈仓遗址公园建设。在植树布绿、普遍绿化的基础上,在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重要节点、城市出入口,增加市树、市花和乡土开花乔灌木、地被,科学配置乔、灌、草,形成多姿多彩、层次丰富,具有秦岭植物特色的园林景观,建设绿色花园城区。

2.以项目带动城区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公厕等设施建设,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督促辖区居住小区、企事业单位环境与绿化建设,积极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配合做好辖区应急避险绿地及无障碍设施建设,辖区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主要公共场所设有无障碍设施且使用、管理情况良好。建立辖区建成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城市园林绿化实施动态监管,保障市民参与监督。

(2)提升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工程。对部分路面破碎严重的背街小巷实施改造;对部分老化、堵塞严重的排水管网实施改造。建城区内基本消除棚户区,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基础设施完善,物业管理规范。

(3)配合市上加大保障住房等惠民工程建设。一是完成北坡地质灾害防滑区域搬迁尾留工作,每年按要求配合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彻底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环境条件。二是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工作,加快“棚户区”改造、停产半停产及整体搬迁企业的开发改造,全面改善旧城区人居环境条件。三是积极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完成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为城市建设增加亮点。四是在全区积极开展创建“十大园林式居住小区”活动,建成一批环境一流、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

(4)实施辖区景观工程。开展街容街貌的综合整治,结合老城区城市街景改造,对辖区的架空线路和户外广告、店面招牌、地名路牌、公交侯车亭、路灯、环卫设施、园林小品等“城市家具”(户外环境设施)实施规范管理,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功能性照明为基础,适当进行亮化美化工作,扮靓城市。

3.以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做好城市人居环境工作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指标多数依据的是各类国家标准,多数都有资料审查环节,要结合工作实际,规范设计、规范建设和规范管理,做好日常工作的数据、资料收集和归类,使辖区管理逐步向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轨道发展。

除此之外,还要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教育工程,对广大市民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节约资源等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工作步骤

我区创建工作按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全面完善阶段。

根据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和我市对创建工作的总体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层层分解、扎实推进,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第二阶段,迎接验收阶段。

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申报考评要求,积极配合市创建办的统一部署,做好申报工作和迎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检查评审团的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通过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检查和验收,在城区扩张中巩固生态园林城市成果,构筑融山、塬、水、文、城于一体、绿地系统完善、生态功能稳定、人居环境和谐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区。

四、主要措施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工程,重点要围绕标准,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需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做到认识统一、领导重视、工作务实、措施到位,使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运行机制。成立以区委书记为顾问,代区长为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和区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创建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创建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组织辖区单位、居民积极开展工作,全面完成承担的创建任务。对涉及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归单位或个人的,由所辖镇、街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参照以往的租地价格与相关村组、单位和个人订立租地协议,政府每年从财政专款里给予一定的租地补贴,再由职能部门负责在这些土地上实施绿化项目和建设景点。创建办公室要认真宣传动员、调查研究、学习培训、吃透标准,做好工程建设、资料整理等工作任务,使创建工作任务清楚、责任明确、实施有力、效果突出。

(二)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创建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区政府督办室将会同区创建办、住建、林水等部门对各单位任务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办、通报,同时将各单位、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任务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圆满完成。

(三)创新工作思路,多方筹措并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我们一定要坚持创新思路、广泛动员、多方并举的原则。一是市、区两级财政配套专项资金,主要投向公共地段园林绿化建设任务。同时,积极争取林业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苗木费用。二是鼓励和倡导单位(居住区)采取自筹自建提升绿量,美化环境,达到生态宜居的目的。三是通过专题节目、倡议书等宣传形式,发动社会各界捐建园林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开发商代建公共绿地。制定城市全民义务植树年度计划,以“植树节”为依托,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达85%以上。

(四)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动创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实施相结合、政府投资与社会筹资建设相结合、领导包抓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单位承包与个人参与相结合。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创建,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创建进度,创造宜居环境。区政府将集中资金倾斜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注重质量,讲求效果,建设一批精品工程;承担建设任务的各单位,要加强施工管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建设项目早日建成见效,早日改善生态环境。对公众参与的创建项目,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广泛动员,激发市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全力全面推动创建工作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