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十篇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十篇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5:48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98-01

一、引言

社区是群众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建设。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客观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实践中不断探寻对策。

二、现阶段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认识不全面

当前不少社区居民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认识不全面,简单的认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参与意识不强。他们认识不到除了这些功能外,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还具有宣传教化功能。

(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平衡

受社区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街道、社区内往往有不少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资助,加之社区领导的重视,文化活动设施比较齐全,较为先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好,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功能;部分老社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文化活动设施相对落后,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不高。

(三)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缺乏

尽管各社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资金问题仍然是影响与制约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资金的短缺造成不少街道与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有待提升。

(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人员保证。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群众文化队伍的不成熟,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缺乏社区特色,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不高,缺乏业务水准,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不成熟已成为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一)积极宣传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多元价值

我们要切实转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功能认识,认识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多元功能。社区群众文化可以培养社区的共同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不断规范社区道德,形成较有特色的社区精神,树立社区良好形象;可以通过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认同,形成统一的思想方法、价值观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担负共同的责任,显示社会参与的价值功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渗透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构建做出贡献。

(二)拓展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针对目前社区群众文化设施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要合理划分行政区域,优化文化设施资源,在社区群众文化设施资源配置中处理好分散与集中关系;要积极探索社区群众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有效解决社区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使居民享受到专业化的文化服务。如建立社区健身活动中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场馆设施建设问题,也使群众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

(三)建设一支业务精的社区文化队伍

新时期,要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适应时展要求的社区群众文化,迫切需要培育一支素质精、具有社区特色、文化业务知识全面的文化队伍。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现有队伍成员的在职培训,也要从政策上鼓励相关院校学生、体育人才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四)完善社区群众文化管理机制

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协调作用,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区群众文化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切实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四、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导,正视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新思路,使社区群众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2

[p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18-01

1.安康市汉滨区基本情况

安康市汉滨区是陕西省东南部的一个直辖区,是安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全区面积共计3643平方公里,辖30个镇,4个办事处,共有人口102万,是一个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绿色生态的版图大区,人口大区。

2.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现状

2.1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开发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2012年党的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决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2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现状

安康市汉滨区共命名省级生态镇9个、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镇34个、市级生态村32个、市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企业1个。

汉滨区作为安康市下辖的最大一个区,人口比重大,一般社区规模较大,且分布密集。由于经济、科技、人才及其他等因素的限制,社区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但仍不完善;汉滨区社区化进程开始的比较晚,现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在绿化方面做得不够;安康市汉滨区属于部级贫困地区,当地经济水平落后,尤其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

2.3基本调查方法

通过现场查看、座谈会汇报、观看专题片、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创建镇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置、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3.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目前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3.1社区规模大,基础设施落后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社区基本实现了公路、电网、通讯的畅通,但如大型超市等大型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开展。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道路照明设施等建设后放置不管现象严重;文化广场利用率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十分的脏、乱、差。社区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程度低下是目前汉滨区社社区基础设施利用存在的问题

3.2住宅建设缺乏规划,社区绿化不足

汉滨区社区化进程开始较晚,缺乏社区的整体规划。社区内部没有统一设计,选址较随意,住宅房屋排列无序。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汉滨区大部分社区的绿化面积都不足,甚至许多社区内都没有留出空间来进行绿化,有的绿化面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荒废或者占用。汉滨区社区普遍存在绿化水平低。

3.3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

在目前的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度并不高,对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关注也不了解,这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极大阻力。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个人不愿意主动参与到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4.关于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社区有利于改进社区居住环境,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生态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很有必要。针对目前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创新管理机制

政府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对关乎居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汉滨区社区面积比较大的情况,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分配,最大限度保障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满足社区居民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指导社区进行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委员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

4.2落实社区规划,推进社区环境优化

汉滨区社区应该在现在社区房屋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可实施的社区绿化详细规划设计,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新型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落实社区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到“常宣传、常管理、常检查”,经常向社区居民宣传绿化与卫生保护的重要性,对任意占用、损坏绿化的行为严肃处理,不定时对社区卫生、垃圾处理情况检查通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社区生态文明建设。

4.3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强化生态意识

政府应利用网络、电视、宣传册、文化广场等载体所,广泛开展形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行为。只有个体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提高,才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社区建设中去。

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新型城镇社区的更好更快发展。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还处于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汉滨区应当借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契机,对当地社区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理,建设人地协调的生态社区,大力推进汉滨区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静.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定[J].2015.

[2]周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发展论坛,2013.

[3]占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3

一、存在问题

当前开展矛盾纠纷调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以及群防群治等工作还存在些许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基层人民调解难作为

在基层人民调解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调解员未接受系统的法律培训,致使有些调解员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对于法律规定与责任不明确,存在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等问题。同时有的口头调解没有笔录,也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登记造册,为档案留存造成困难。

2、社区警务工作难开展

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工作不规范。由于不了解社区警务概念,对社区警务没有形成共识,而且公安机关还没能完全实现重心下移,警务前移,再加上当前警力不足,基层民警面临的临时应急任务多,难以全身心沉下去做工作,以致有的社区虽然挂有社区警务牌子,但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社区民警下社区开展工作还难以保证;

3、基层创建工作难见成效

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载体,是新时期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治安好转的有效形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而且对基层平安创建认识程度也很低,导致基层创建工作难推进。群众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即使千方百计搞发动,又是标语口号、又是大小会议布置,又是专栏报道,有些人还是“发”而不“动”。视社会治安和平安创建工作为负担,视见义勇为为管闲事,致使群防群治组织难以落到实处。

4、普法教育难适应形势

群众法制观念的更新与法制建设之间存在差距。在法制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今,广大群众法制观念日益增强,但在"是与非、似懂非懂"之间,与法制建设的脚步存在差异,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错误思想在群众中普遍存在。一旦认为自身利益遭到侵犯时,不是依靠政府、依靠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是采取闹的方法求得解决。同时,多数群众仍然保持"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只要闹的人多,法律及执法机关就无法处理。职能部门和执法机关在依法办事的过程中难免与群众发生分歧,是导致群体性闹事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

二、意见和建议

为了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一是实行领导负责包案制度。坚持一把手负责,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归口调处。三是落实排查制度。坚持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四是加强信息反馈及报告制度,实行小事每周报,大事随时报,无事零报告。五是推行奖惩制度。通过表彰奖励、通报批评、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制度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2、大力推进社区警务规范化建设。一是进一步明确社区民警工作职责,使其工作内容具体化、操作程序化、考核指标数字化,逐步完善警务工作规范。进一步确立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动态巡逻与静态值守相结合、日常管理与重点教育控制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完善治安防控工作规范。二是最大限度挖掘社区资源。在常与社区群众接触,多与社区群众交流,广泛发动社区群众搜集社区信息的基础上,对一些不安定的苗头性因素,及时发现,共同化解。同时积极开发社区内的治安辅助资源,最大程度激活“联防联动”机制,引入更多的力量参与社区的治安防范控制。

3、全面提高综治队伍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素质,关键在于队伍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必须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出发,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结合主题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查摆思想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综治队伍切实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新型农村建设社区服务经济学

一、前言

新型农村社区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中国农村社会内在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外在要求。如今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实现了小康,提出新型农村社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于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更高要求,逐步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让其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现实状况是,政府与农民投入巨大资金与精力建设成一座座崭新的新型农村社区后,这些新型农村社区却因物业服务面临低效使用、易毁损、纠纷不断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成了巩固与推进国内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二、嘉兴市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基本现状

本文以嘉兴市作为研究对象,本次抽取调查的社区分别为:高桥社区、元丰佳苑和运河社区。

调查中发现嘉兴市有些农村社区并没有物业公司,管理模式是一种集体性的“自管”,即由当地的村委会这一职务。需要指出的是村委会并不是专门从事该方面管理的机构,缺乏经验,而且也没有系统性的条例和法规来双向约束村委会和居民。其物业纠纷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失去了物业的专业化规范体制,致使村委会直接面对业主的问题,并且问题的解决措施不到位,会使居民对村委会失去信心。典型的一个问题是垃圾分类处理。农村居民将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不够强,村委会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另一方面由于错综复杂的人事关系,一直对此无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存在物业公司,就可以提供相应的、专业化的服务。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新农村物业并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即使有些社区有物业公司,物业工作也不尽如人意。现存的物业公司有很大的缺陷,或是不能解决问题,或是无法与居民顺畅沟通,这对物业与居民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现象。“服务不到位”这一点,归根究底是涉及管理费用的问题。嘉兴市新农村社区原来是不收取任何物业管理的费用,要是想将物业服务工作做到位,物业公司入驻并收取费用这一点势在必行。若是将物业管理的费用定得过低,物业公司做的是赔本的买卖。从另一个角度讲,新建农村社区现行物业服务方面呈现出一个“两低一高”(即物业收费标准低、物业收缴率低、物业服务成本高)的现象,这一点使得物业公司和农村居民的矛盾更为突出,使物业公司对入驻新农村社区更加没有信心。

三、嘉兴市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发展建设力度低

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不健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发展建设力度低。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的重视程度低。嘉兴市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很大一部分仍是沿用了村委会的班子,在服务理念和管理实践上就是延续过去的传统,仍然依赖国家的行政化体制,使得社区治理很难开展,也令新型农村社区“新”的概念无法深入居民生活中。另一方面,政府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时,普遍缺乏对公共配套设施的考虑,使得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其地址相对来讲比较偏远,对交通线路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调查发现,嘉兴市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小,交通极其不便。而且社区周围的便民设施也并没有很到位。

(二)物业管理机制不规范

物业管理机制的不规范一方面体现在物业管理机构本身的不成熟。目前相当一部分的社区还未建立居民委员会,由原村委会,管理十分不便。即使部分社区设立了物业管理机构,由于缺少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运营流程,没有连续性、专业性的物业管理,导致清扫和系统维护不及时,周边卫生环境恶劣。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的紧缺性。农村社区的物业从业人员都是通过成人教育来学习简单的物业管理知识来管理社区,但随着社区管理的深入,现有从业人员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妥善地解决各类问题。尤其是受其生活习惯的影响,村民不愿接受管制约束,常常不配合管理机构开展物业活动,这对物业管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

四、解决措施

(一)加大发展建设力度

首先,政府应该出资建设相关基础建设。农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高,经济实力薄弱,这使得物业行业在农村获利更加少,如果仅仅依靠物业公司,其建设力度和速度远远不够,很多物业管理设施亟须配备。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以改善新农村的交通、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例如,筹建公交线路、公园等有利于居民日常生活的环境设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改善生活条件和环境会吸引更多人和资金。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和重点投资使小区附近快速聚集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形成增长极。使小区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原材料、资金、技术和建设项目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小区在短时间内聚集大批量的投资者,以此增加基础投资的资金能力,加快新农村物业建设的进程。

(二)规范管理机制

从物业规范管理的角度来讲,首先,应将物业服务全权委托给专业的物业公司,避免出现村委会等基层管理人员物业的现象。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由于不懂管理新型社区而带来的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其次,虽然物业公司具备专业性,但由于新型社区的主体是农民,对社区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都不高,需要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相互适应。物业公司可以通过家庭访谈、居民会议、社区公告等传统形式与居民沟通。也可以采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与居民互动,相互交流,以解决新型农村社区特有的问题。物业公司和居民应共同作出社区的重大决策,新型社区的管理不是物业公司单方面的管理,居民有参与管理社区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由居民选举出代表参与决策社区管理,制衡物业公司的权利,监督物业公司的行为以及传达居民的想法,维护居民的利益,共同参与社区管理。

(作者单位为嘉兴市南湖区嘉兴学院)

参考文献

[1]彭丽花,何丽萍.论现代物业管理在农村发展的前景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8):88-89.

[2]邹学仁.构建社区物业管理体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J].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09(7):39-41.

[3]孟鸿玲.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物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683-22684.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5

一、社区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社区各方面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社区各项工作做好、做扎实,就必须加强社区班子建设,打造出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综合素质强的社区班子队伍。但是,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班子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区干部综合素质仍然不够强。部分社区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缺乏依法行政、按规章制度办事的自觉性;一些社区班子墨守成规,不求改革创新,在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经济、增加社区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另外,新招聘社区干部和社区反聘的退休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新招聘人员对于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使用的比较好,反聘的退休人员在责任心、工作热情方面要强些。

二是部分社区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部分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有的支部书记与社区主任缺乏沟通,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社区两委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致使工作开展不得力,社区发展缓慢。

三是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定。社区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社区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社区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人心思动现象较普遍,甚至干脆“撂挑子”;对社区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缺乏连贯性的用人机制,真正有文化、有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很难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社区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出来担任社区干部。

二、社区班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对加强社区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平时只把经济工作视为主要任务,使基层班子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忽视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忽视对基层干部和社区党员管理与教育,不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发展。

二是社区干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党委、政府对于社区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缺乏完善健全的工作机制。存在对社区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社区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沈阳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体系构建

引言

就目前为止,沈阳市在体育方面的建设十分丰富,将近有3.5万平方米的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同时还有15个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由此可见,沈阳在体育公共服务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沈阳市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方面发展较晚,所以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沈阳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1.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发展社区体育的过程中,健全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中的关键,但是,就目前而言,沈阳市很多社区体育组织形式都较为单一,在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化的网络管理体系,也正是因为缺乏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得社区体育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2.社区体育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社区体育在进行过程中,其资金来源不存在固定渠道,一些中小型体育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不收费的,就算有些社区有收费,其费用也较低,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社区体育配套设施方面存

在较多的问题,有些社区体育设施存在老化、损坏等现象,并且还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沈阳市和平社区内,社区居民对于体育这方面需求较多,为此,相关政府也建设了相应的活动场地,但是,总的来说其活动场地在建设过程中,环境较小,难以容纳较多的人员,所以有将近53%的社区居民不能参加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1]。

3.社区体育设施缺乏有效地管理

社区体育设施有些是在室内,但也有很多器材处于室外,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器材长期维持其功能就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保养维护,但是,经过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有很多社区体育设施在建设之后,都缺乏有效地管理,长期保养不当造成体育器材出现变色、生锈等现象,这样就使器材原有功能不能充分有效地体现出来。

二、沈阳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对策

1.对社区体育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计划

沈阳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让社区居民意识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进而就能有效地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在宣传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借助社区宣传栏进行宣传,以此来向社区居民介绍相应的体育活动以及其作用,这样就能有效地起到宣教工作。除此之外,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可以为居住居民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根据调查显示,很多社区体育活动在进行过程中,都没有适当的规划,这样就很难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从社区着手,为其进行全面规划,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其价值[2]。

2.多方位合作共同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经过相关研究调查显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场地缺乏,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社区居民不能很好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各个方面的合作,共同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在构建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场地不足等问题,进而就能有效的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场所。比如说在和学校共同合作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寒暑假的利用,在学生放假期间可以将操场等场地开放,为社区体育提供相应的场所,这样就能让居民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满足了多数人的体育需求。除此之外,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一定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据调查显示,有24%居民不愿意进行任何体育消费,因此,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可以在初期降低收费标准,这样就能有效地带动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长期以往社区居民就会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社区可以多方位共同合作,以此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3.加强各资源的建设

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在构建过程中还要对各个资源进行相关建设[3]。经过相关研究调查显示,沈阳市和平区社区体育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相关体育活动的组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缺乏相应的组织人员所以很难进行有效地组织,因此,十分缺少体育活动,因此,社区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相关管理者还要做好领头作用,做好相应的社区体育活动,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区居民。除此之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较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健身指导员的缺失,而这一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体育发展,因此,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社区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社区健身指导员的重视程度,以此来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居民对于一些需要收费的健身指导员是难以接受的,针对这一点,可以培训一定的社区健身指导自愿人员,以此来共同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总而言之,在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各个资源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沈阳市社区体育虽然相比较于其它地区而言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在构建公共服务现状与体系的过程中,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为居民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计划,同时加强对各资源的建设,这样就能构建较为完善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城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浙江金华婺城、金东、义乌、永康四县市区的部分社区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2,36(11):88-89.

[2]张钦.农村地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状况和体系构建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6,36(3):100-102.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7

此次项目的调研活动以调查问卷、走访访谈、查阅资料为主要形式对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主,北京、云南曲靖市、新疆为辅的城市与乡镇进行调研考察,深入城镇社区,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法制建设的认识,以探求城镇社区法制建设现存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对策。课题组以河北省的部分三四线小城市为主,以北京、云南曲靖市、新疆为辅的调研对象,在比较中(北京、河北省、云南省、新疆)发现,经济发达的城镇社区法制建设更为完善,经济发达城市中的城镇社区能相对明确固定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帮助;而经济相对落后城市的城镇社区法制建设也相对落后,其部分城镇社区在其追求温饱的物质层面上,还无法形成寻求法律援助的精神理念。此外这些三四线小城市的城镇法制建设在局部地区总体上呈现或类似放射状,或为团聚状、棋盘状分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河北省的部分三四线小城市的社区法制建设总体上较为落后。

二、城镇法制建设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水平较为落后。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可以发现,人类只有满足温饱问题后才能致力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品质生活。如果连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又有谁会关心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维护的问题。因此只有带动城镇经济发展,使物质层面的问题得以解决,精神层面的追求才能展翅翱翔,法制才有发展的可能性。而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状态(即大城市发展好、市区发展好,小城市和乡镇发展相对较差),导致城镇社区法制建设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三四线小城市的部分地区的社区法制建设总体上较为落后。

(二)法治发展水平不均衡。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法制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法治”的发展水平也同样制约着法制的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样,尚未完全实现“依法治国”,不可避免地使“人治”在祖国大地上存在。而在部分三四线城市,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三、四线城市中“人治”现象相对比较多。在这些三、四线城市的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形成两种处事规则制度:一是由法律等一系列规范组成的处事制度;二是在部分社会生活领域中以人脉等人际关系为基础“潜规则”发挥着较大作用。在这些小部分三、四线城市中,在社会生活的部分领域中由于“人治”现象的存在,依靠人脉等人际关系的“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用性,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法律较之居民的意义较小,造成社区居民不重视法律,甚至有较少部分居民认为法律可有可无。课题组在走访某社区时一位男性社区居民对于法律的认识只是依法治国,对于当地法治表示无奈。在这样的环境中,社区法制建设很难实现。

(三)社区法制宣传明显欠缺。

1.法制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

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家庭法制背景不同,对法律的需求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相同,尤其是在小城镇社区这种居民构成较城市社区的复杂社区更是如此。在走访某社区时,发现该社区仅有的几次普法活动都是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而该社区的大部分社区居民则需要婚姻及妇女权益保障,老年人社保,青少年在校侵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法制宣传不仅未起到普及法律知识的效果还会加剧人们对法律的漠视。

2.社区法制宣传教育流于形式。

在大多数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专门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宪法日”以及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个别特定时间开展,而在其余的时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小部分社区甚至从未较为正式地系统地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在走访某社区时,该社区的看门大爷表示从未在特定节日外见过普法活动,可见法制宣传教育形式主义的严重性。

3.法制宣传的人力资源不完善。

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等方式对相关信息的采集提炼,发现在城镇社区存在“有社区无人才”现象。当下我国正在努力脱贫致富,积极改造乡镇农村。很多经过改造的乡镇农村已呈现规整有序的局面,而部分乡镇在创造金钱财富时却没有专业的人才宣传法制、自身权益的观念,造成了乡镇“有社区无人才”现象。在走访时就发现,部分县乡级地区的社区居民几乎没有或很少接收到社区关于爱国、敬业、法制等宣传。在城市社区中,仅有少部分城市社区内部设有法制宣传人员,但仅有的法制宣传教育人员还存在因缺乏理论实践而在解决问题方面稍嫌不成熟的问题。

三、社区法制建设的完善建议

(一)加强完善社区法制宣传教育。

1.明确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向。

以人为本,针对社区居民以及社区本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满足社区内经济收入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群体的法律需求时也要注重社区内经济收入较差、社会地位较低的阶层群体以及弱势群体的法律呼声。针对不同社区的情况制定独立的法制建设工作进程计划表,对于小城镇社区,针对其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特点,例如彩礼的归属问题等,加强对于传统观念不同的现代法制制度的宣传,做到结合社情和居民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教育工作,从而实现因“社”制宜,均衡发展。

2.将法制宣传教育引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在除特殊的法制宣传日之外,在日常其他时间也应进行法制宣传工作,从而使法制宣传常态化、制度化。

3.强化居民权利义务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宣传,将法律宣传教育与日常传统的道德建设相结合。

从便于居民理解的角度出发,转换法制宣传教育的发展思路,增强法制宣传效果。在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法治理念的培养,逐步提升居民的法律素养,在宣传中教会居民逐步清楚自己的权利义务,让社区居民重拾或增强对法律的信任,从而遵守法律,在权利受到侵犯时敢于用法律保护自己,依法解决身边的各类纠纷。

(二)完善法制建设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是建立合理化的工作格局,形成街道办事处领导,司法所指导与协调,政府法制办部门积极配合,居委会具体落实和细化,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法制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社区法制建设队伍,建立社区法律诊所,聘请高校法律教师进驻小区,积极开展区校合作,鼓励在校大学生在社区内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共同实现学校与社区的互利共赢。

(三)提高法治水平。严格遵守有法必依原则。

对于存在的“潜规则”、“人治过度”等现象,加大检察力度,同时加强社区党员干部行为的规范性教育和管理。努力提高群众自治组织行政工作人员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做到依法办事,公道处事,赢得居民对法律的认同,促进居民学法的积极性。

四、结语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8

论文关键词社区化管理法治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任务和阶段,是指把城市和乡村,把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当成一个整体,综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并在进程中通过体制调整和政策管理等方式,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农村基数大,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乡村各方面与城市的一致发展,让农村居民也能在这一进程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方便与文明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面对这些,村庄社区化管理应运而生。为了解决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欠缺问题,很多城市在农村全面展开了村庄社区化建设。最早的一批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如山东诸城市,把原来的二十三个乡镇合并为十三个,并且通过实地考察把全市1249个村庄按照地域之间的邻近距离,习俗是否相近的原则整合成208个村庄社区。每个社区大致分配为涵盖五个左右村庄,服务范围将近1500户。这种管理方式大大推进了诸城市的城镇一体化进程,优化了农村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

一、当前村庄社区化法治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法治宣传教育的欠缺

2009年底,北京京郊大兴区北五镇社区连续发生了3起震惊全国的灭门惨案,牵涉死亡人数达到13个,大兴区公安部门人员表示,城乡结合部村庄社区由于人员复杂,法律认知度不高,法治管理不完善,很多简单的居民矛盾也会形成重大社会案件,有关部门向大兴区社区居委会政府提出“法治管理”的要求,以杜绝这种社会惨案的发生。这起连环惨案一方面反映了社区管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区居民法律知识的欠缺。面对村庄社区居民普遍普法程度不高的问题,法治宣传教育是社区普法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解决社区纠纷的直接有效方式。目前,城市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已经是法治建设最基本和最常规的方式,但在村庄社区管理中法治宣传教育建设明显存在欠缺。首先,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不足,系统内容存在大量缺失。村庄社区里的居民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也无法一概而论,因此对法律的了解和需求也各不相同。但村庄社区建设对这方面法治教育和宣传针对性较差,考虑的也不够全面。最常见的问题是对村庄社区青少年如何预防犯罪的等方面普法的专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宣传力度,弱势群体如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的特殊保障要求严重被忽视。此外,极度欠缺对一些社区从业人员的劳动普法宣传,使得这些人员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除了这些常见缺失,对很多各类身份的迥异需求法制教育宣传也尚无法一一达到满足,导致居民对社区法治管理一知半解,无法引起村庄居民的重视。

其次,村庄社区法治宣传不仅不到位,而且基本都流于形式,管理的制度性不够明确。国家宣传部分对法治的宣传一直都是专门选定在一些特定日子,比如每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本身已经带有形式主义。不过,这些普法日虽然是面向全国,但真正关注这些的的还是一些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普法程度已经基本达到要求,所以也就无可厚非。但刚刚踏进城乡一体化的村庄社区也只在这些特定日子进行法治宣传就明显很不符合村庄社区的实际情况。村庄社区大部分人的法律认知程度并不高,这种形式主义,偶尔出现的短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完全无法做到法律深入人心,也很难满足村庄社区居民的日常法律需要,更不能真正提高居民法律意识,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村庄社区法治管理的初衷。所以,社区法治管理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居民在简单的邻里关系处理上只追求个人利益,不兼顾他人的纠纷问题。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履行自己的义务,甚至有极个别的人因为不懂法而践踏了法律尊严,给法治管理工作者带来了不便的同时也将村庄社区的管理推向了不和谐的局面。因此,村庄社区要想搞好法治管理,普法工作真的非常重要,是社区法治管理的先决条件。

(二)政府在法治管理方面投入力度不够

村庄社区由于其新兴性决定了其工作任务的繁杂,虽然看起来可能很简单,但实际管理中则需要面面俱到,很难理清头绪问题。村庄社区需要承担的管理任务在短时间内过多过繁,而国家在管理各方面尤其是法治方面的投入和配备力度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法治管理需求。比如法治管理人员配置方面,懂专业,有责任心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很少,而且由于条件较低,社区又无法提供好的发展前景,大多数人都不愿入住村庄社区工作。所以,法治管理人才的难引进给社区法治管理带来了很多麻烦和挑战。社区法治管理不仅承担着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调解、信访等各方面工作,还要承担民政、再就业等各项工作,反而各项工作效率都达不到要求。出现这种问题,最主要还是基层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在现在这个经济就是一切的社会,政府部门把大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村庄社区经济建设和管理上,致使法制管理资金不足,不仅无法调动法治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妨碍了社区法治建设的发展,不利于化解村庄社区居民各种纠纷矛盾。

除此之外,投入力度的不够还表现在社会各界力量对村庄社区化法治建设的关注度不多。这些时间以来,村庄社区法治管理建设都是在各自的社区内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法制宣传,主要以自身的社区环境做依托,因此法制管理效果并不明显。解决的办法就是急需社会各界法律等人才进行辅助宣传,但由于国家在这方面投入力度小,重视度不够,导致社会各界力量对村庄社区法治管理了解不够,没有关注度。这些,对社区法治管理建设的完善是很不利的。

二、村庄社区化法治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加大对村庄社区法治的教育宣传力度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种建设都离不开法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多的遇到社会、经济和法律问题,社区也渐渐成为纠纷矛盾的聚集地,所以,法治管理也是村庄社区化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融入进每一个居民的日常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区法治管理直接关系着城市基层政权的稳固与否,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保障。社区治安、环境、物业、人口、生活等等都需要法治管理,只有做好法治管理,才能真正保证社区稳定和谐发展。

要做好村庄社区的法治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村庄居民要有法律意识。而加强社区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最主要是能在充分考虑社区居民不同法治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全方位地推进村庄社区法治建设。首先,社区的普法宣传教育要以人为根本,考虑不同居民不同时期和层次的需求,展开有重点多角度的的法律教育宣传。与此同时,法治宣传人员可在实际普及过程中对居民的传输慢慢从教育型方式往服务性方式转变,争取能够做到不只是一个人单向宣传教育形式,而是双方互动的积极参与形式。结合居民实际和工作实践,开展不同层次的法律培训班,尤其是对社区内的青少年们进行加强教育,展开宪法和犯罪预防等各项法律教育,这样做不仅是为青少年们健康成长做铺垫,也是从根源上推进社区法治管理的进度。对从业人员则中劳动法等各项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法律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对妇女和老人们则要多进行婚姻法和继承法等各个方向的法律教育,既突出了普法宣传的目的,又能真正促进社区法治管理。

(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倡导社会各界关注村庄社区法治建设

最先,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法律队伍。村庄社区法治管理离不开法律素质高的专业人员,政府一定要加大社区法治建设的投入力度,只有有了充足的资金和专业人员,社区法治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途径,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法律人士进入村庄社区服务。也可以利用社区已经存在的资源,鼓励社区工作人员自己不断提高法律知识积累,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此外,社区政府也要投资自己的法律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重点和指向性培训,争取社区在自己内部培养出一批高素养和高能力的法律人员。针对村庄社区管理任务繁杂的问题,在法治管理建设上的资金筹措一定要把握重点所在,明确资金合法利用渠道,对法治建设的资金分配对居民实行公开化方式,一方面能使人们看到政府的作为,另一方面也能增加社区居民与法治管理建设的重视。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9

随着城市扩张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的社区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也使社区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出现了深层次的嬗变和扩展,加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

经费不足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普遍因素,是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经费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只能纸上谈兵,文化设施也无法完善和配套。很多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一无资金,二无地盘,三无设施设备的“三无”现象,如:各大小城市建设的小区、家园等占地面积几十万平方米,居住人口上万,室内外建设美观现代,但唯独缺少文体活动场所。一是小区开发商不愿过多投资在他们所认为不是那么重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二是社区所属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不够重视,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少之又少。经费不足就构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大困难,致使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社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社区居民参与主要是以动员型参与为主,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罗伯特﹒普特南提出社区建设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因素有三:规则,网络以及信任。而我国的现实却是:社区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活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性被夸大,而群众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同时,社区居民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疏离感,对社区共同利益的关心程度远低于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程度。而且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低下,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是工作生活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一种活动形式,往往是被动参加,参与热情不够。由此造成了社区居民活动团体或者由街道、居委会直接领导,或者仅以爱好、人情为纽带,处于松散联系、随意组合的状态。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水平低下

现阶段,我国社区建设以及相应的社区文化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探索性比较强,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作为传统计划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依赖于传统计划体制的存在。传统文化管理体制从产权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各方面规定里文化行业部门体制结构的基本框架,从而使文化系统从横向上和纵向上具备了独特的“身份执照”。作为整个计划体制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文化体制承担着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功能,由国家所掌握的资源通过文化行政系统源源不断的流向基层文化单位,以维持文化行业的正常运转,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系统。

四、社会体制改革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冲击

社会体制的改革改变了社区成员的构成,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通过购房、工作关系、投靠亲属等方式落户社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彻底的“社区人”。在这些社区成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等,这些不同的观念、行为方式集中在社区成员生活居住的社区发生碰撞,而社区文化的发展现状远不能解决这些不同观念的融合。此外,由于相对弱化的精神文明运作机制与社会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导致社区群众的整体素质与社区文化建设不相适应,从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出现了宣传难深入、教育难开展、活动难组织的“三难”现象,降低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速度及质量。

五、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全面,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社区在我国发展不够成熟,人们对社区、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存在误解。谈到社区文化,在属性上大多被理解为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功能上仅仅被看做是丰富社区成员文化生活,或者是仅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在形式上,社区文化建设被认为是简单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易把社区文化管理放到次要位置上,缺乏对社区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对本社区社区文化的管理缺乏个性化的部署和总结,从而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整个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

六、社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健全

随着新的社区模式的不断出现,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形式的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工作者的需求量不断攀升。目前,即使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地方,人才问题并没有列入有关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其社区文化工作也是出于一种自发状态,活动的开展和维持主要依靠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或者爱好文艺的社区居民。随着社区建设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将面临更加奇缺的局面,如果社区文化长期缺位社区居民就会失去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而各种不健康的文化生活诸如迷信活动、等都会充斥社区居民的生活,社会主义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薄弱,久而久之使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日益降低,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而要向建设为社区居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统揽全局,不断开拓,既立足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又要看到问题未来的发展,解决社区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保证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徐越倩,许彬.社区公共事业管理,2007

[2]娄成武等.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康友.社区文化建设初探——以州市贵池区为例.池州师专学报(第19卷第一期),2005

[4]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社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篇10

解决社区“三无”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解决社区“三无”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区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单位,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显突出和重要。认真解决社区党支部无办公用房、无办公经费、党支部书记无工作报酬问题,是适应社区党建的新要求,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对西林区社区“三无”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拿出了解决社区“三无”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社区党支部存在“三无”问题及成因分析

***有三个街道办事处党工委,12个社区党支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街居事务不断增多。一是原先由机关、企事业单位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逐步分离、转移到社区中来;二是下(待)岗人员、离退休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大量来到社区;三是社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数量剧增;四是实行“双休日”后,在职人员在社区生活时间明显增多,与社区关系日趋紧密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路子,但从总体上看,社区“三无”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党建工作基础还相当薄弱,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1、社区党支部无办公用房。20xx年以前,**区12个社区党支部只有2个党支部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用房,但每个办公用房的面积不足40平方米,其余的10个社区党支部有的设在居民家里,有的设在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区政府是纯行政事业单位,市政府每年拔给的行政办公经费有限,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计划经济和街居管理体制的影响,社区内许多单位、党员和居民对什么是社区、什么是社区党建、社区党建怎么开展等概念不清,认识比较模湖。辖区资源单位与社区没有形成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社区党支部因退休党员大量转入,活动场所远远不能适应组织生活的需要。?

2、社区党支部办公无经费。以前,**区虽然实现了“一社区一支部”。但社区党支部办公无经费的问题一直存在,据调查,社区党支部的办公经费平均每月不足100元,导致社区党支部无钱安电话、购买各种书籍和必备的办公用品。由于无原始资金、发展空间狭小等原因,集体收入寥寥无几,仅靠收缴一些居民的卫生管理费和治安管理费等来维持运行,工作起来难免捉襟见肘,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只能简单地过过组织生活,看看录像片。

3、党支部书记无工作报酬。前几年**区社区干部编制问题严重地困扰着社区党支部的核心形成,社区干部中,只有民政部门下达社区主任的编制,并按编制每月下拨岗位津贴,而党支部书记没有正式编制,党支部书记的岗位津贴缺乏“官方”来源。而社区党支部书记处于最基层,对驻在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几乎没有约束、监督的权力,更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所以党支部书记报酬问题一直困扰着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工作无人抓,无人管,有的成了挂名书记。

4、社区党组织的工作缺乏保障措施。目前,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做好党务工作,并配合区委、区政府做好城镇建设和管理等服务性工作。由于创收渠道窄,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普遍存在"等米下锅"、"无钱办事"的现象。绝大多数社区党组织面临活动经费短缺的困难。不仅干部的工资报酬不能够及时兑现,甚至个别社区党支部连通讯费用、办公用品费用等也无法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解决社区“三无”问题的方法

针对社区“三无”问题成为严重制约社区党支部开展工作的瓶颈这一现实问题,一年来,**区不断加大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社区“三无”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1、建场所,筑牢社区党组织工作阵地。**区委抓住在西林区建成一个市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和四个区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的有力契机,专门召开了社区设施基础建设帮扶共建动员大会,区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和其它处级干部亲自参与帮扶共建工作进行动员。安排34个区直部门和驻区单位与12个社区结成结对帮扶对子,充分发挥辖区资源单位的经济和资源优势。区委还成立了西林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下发了《西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按照“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目标、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奖惩措施”的要求,把帮扶任务分解到对口帮扶单位,切实把解决“三无”问题当做加强社区基础建设的大事紧紧抓在手上,摆上重要日程,并组成督导组,逐个单位、逐个社区进行督促检查,将帮扶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目标,落实奖惩措施。并采取了区级领导包、责任单位和部门包、街道办事处包、辖区资源单位包的“四包”措施,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投入资金达20余万元,共为全区12个社区解决了办公用房8幢800余平方米,配备微机12台,安装电话12部,配备了电视机、VCD机,购置了图书和音像资料,保证了每个社区党支部均有办公室和活动室。目前,市级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钢城社区的基础建设已全部完成,仅办公用房维修就投入5万元,办公设施投入2.4万元;区级社区党建示范点前进社区的基础建设提前完成,各项投入达万元;此外,苔青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10平方米,维修投入达1.5万元以上,微机、电视、办公用品等投入近万余元。

2、创机制,多渠道筹措党支部办公经费。为加快解决社区党支部办公无经费的老大难问题,**区委建立了为社区党支部筹措经费工作责任制。各街道党工委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真正体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还建立了区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街道制度,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坚持经常深入街道、社区进行调研,指导工作;形成了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抓、四套班子共同抓、职能部门配合抓、街道工委具体抓的局面。由于全区党政联动、上下齐抓共管,全区12个社区在经费筹措力度上普遍加大。一是普遍采取“党费拨一点、财政投一点、街道筹一点、辖区单位帮一点”的办法筹措办公经费;二是靠社会支持。区委要求街道辖区内的各个单位要帮助社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单位大小、经济实力的强弱、受益多少等,确定款额,现已落实到具体单位。三是开展创收解决。各个社区在办好原有企业、利用好已有资源的同时,依靠自身的优势和与辖区内单位的良好关系积极主动地创办实体或服务队,扩大增收渠道。

3、细运作,解决党支部书记工作无报酬的问题。为激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解决报酬过低的问题,**区委按照社区主任的工资标准,确定了社区党支部书记与主任同报酬,作为过渡,先从各街道办事处抽调素质好的党员干部到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解决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作无报酬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区社区“三无”问题虽然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办公用房未达标。按照有关规定,每个社区的办公用房总面积不能低于80平方米。目前全区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远远低于这一标准。全区12个社区办公用房的总面积840平方米,其中有5个社区的办公用房在40平方米左右,缺口达120平方米,另有西林区繁荣社区的办公用房被拆迁,这还不包括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受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服务设施以及活动场所的制约,社区党组织不能组织规模较大的党员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二是社区公益场所和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全区三个街道办事处自办活动场所总计不足500平方米。三是社区党支部办公经费在筹措上还有一定的难度。据调查,目前,西林区每年拨给街道的管理经费仅占街道正常开支的20左右,缺额部分只能通过收取计生罚没款、城管卫生费和街道自行建房出租金等渠道解决,可谓“皇粮不足,杂粮补”,辖区资源单位的帮扶资金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没有到位。

四、几点对策

加强社区基础建设工作,认真解决社区“三无”问题,是社区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这就需要调动全区方方面面的力量,举全区之力,办为民之事,齐心合力,共同搞好社区基础建设工作,彻底解决“三无”问题。

1、要进一步落实好“四包”责任制。要采取区级领导包、责任单位和部门包、街道办事处包、辖区资源单位包的措施来解决社区“三无”问题。要真正动起来,认真地去落实,要通过“四包”,形成资源共享、共建共育、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集中解决好社区办公用房、办公用经费、活动经费等一些突出问题,做到落实责任,一包到底,包出成效,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2、要建立多元的社区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体制。解决社区“三无”问题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要采取财政拨一点、责任领导和部门协调一点、社区共建单位资助一点、街道办事处解决一点的方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逐步改善社区基础条件和服务环境。社区内的企业、驻区单位应把闲置的房屋、利用率低的房屋主动拿出来,与社区一起共同携手、同舟共济,做好解决“三无”问题这篇大文章。

3、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解决“三无”问题的领导责任体系,形成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要成立以区委、区政府党政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有关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西林区解决“三无”问题领导小组,负责对解决社区“三无”问题的督办、检查和验收。

4、务求实效,形成解决社区“三无”问题的长效机制。全区各单位和部门,无论是区属,还是行业、系统垂直单位,要为解决社区“三无”问题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和帮助,要把本单位和部门的资源优势整合为解决社区“三无”问题的优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实事共办、共谋发展,务求社区基础建设取得实效。各街道办事处要不等不靠,出主意,想办法,本着“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主动向包点领导、责任单位和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主动与驻区单位沟通协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社区基础建设的工作中去,使社区的“三无”问题近期内彻底得到解决,各项制度建立起来,社区各项活动开展起来,各项工作运转起来。区委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帮助社区解决“三无”问题的实绩,纳入到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做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5、完善财力机制。充实街道财力,改变当前街道社区靠三产创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现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落实三项措施:即区级财政收入中街道经济上交的财税收入,按一定比例返还街道,用于社区建设管理;区财政要将区政府用于绿化、环保、市政等方面的专项经费相应核拨给街道,实行“条费块转”、定向支出;街道建立街道社区建设发展基金,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每年按比例),社会募集、个人捐资等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财源通畅不竭。社区的办公经费和专职社区干部的工资福利等开支,街道社区建设发展基金给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