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十篇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十篇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6:04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1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目标定位;审计整改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98-05

一、引言

刘家义审计长于2008年提出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他认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其作用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而这一“免疫”作用正是国家治理制度的必然安排。同时,他指出目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需要政府审计在审计目标定位上立足批判性,坚持建设性。批判性目标定位下,政府审计要充分发挥揭露问题和错误的功能;建设性目标定位下,政府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

在我国目前政府审计制度下,政府审计机关分为审计署、特派员办事处、派驻审计局和地方审计机关四类。由于审计机关地位的差别,其独立性也有所不同。此外,在我国行政型审计模式和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干预力度大大增加,且地方政府干预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存在负面影响(杨婧、田小溪,2013)。

本文以地方审计机关和特派员办事处为两大研究主体,根据这两类审计主体审计整改情况的统计数据,分别从批判性、建设性两大目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金额指标上反而高于特派员办事处,在另外两方面的指标上,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本文认为,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地方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的审计妥协、委托人缺位以及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实施存在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国家审计准则》,政府审计整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审计建议落实。前者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发现并揭露问题与错误,强制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执行,发挥批判;后者是审计机关针对被审计单位在体制、制度层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发挥建设。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目标定位是立足批判性,坚持建设性。无疑,这一目标定位与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审计环境是一致的。而在这一目标定位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审计模式是问题导向审计模式,其作用是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解决问题,主要发挥的是批判。然而,批判只能作为政府审计的基础功能,政府审计更应该在充分发挥揭露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抵御功能,促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优化,使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并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设是目前政府审计急需发挥的功能。但政府审计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建设呢?是否不同地位的审计机关在这两种功能发挥程度上也有所差异呢?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地位是:在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下,隶属于政府行政系列,是政府行政的一个职能部门;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既隶属于政府又监督政府,因而我国审计体制是双重领导的行政型体制。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丧失独立性或独立性不强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其效果差、质量低。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审计机关经费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和判断独立四个方面,而现行审计体制下,地方审计机关在以上几方面基本都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同时审计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者素质以及对审计的重视程度,因而地方审计机关在一些重大审计事项上难以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无法逾越地方政府自我保护的屏障,普遍存在“审计难、处理更难、落实难上加难”等现象。而特派员办事处,基本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性较强,因而不容易出现“以权压审”的现象,受政府干预程度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相对于特派员办事处,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差,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大。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可知:地方政府干预是审计处理不能得到执行的显著影响因素(郑石桥、许莉,2011)。因而,本文提出如下假设: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整改效率要高于地方审计机关。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

1.审计机关地位。本文研究对象为:特派员办事处以及地方审计机关,分别用a、B表示。

2.审计整改情况。政府审计整改包括两个部分: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前者发挥批判,包括应上缴财政金额中已执行比例、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中已执行比例、应归还原渠道资金中已执行比例、应调账处理金额中已执行比例、应自行纠正金额中已执行比例、移送司法机关案件中已立案比例、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已处理比例;后者发挥建设,包括建议有关部门处理事项中已落实比例和提交工作报告和信息中被采用比例。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的样本是2003年至2007年特派员办事处和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数据。由于2006年的数据采用的统计方法与其他年份不一致,故本文未对该年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上述数据均来源于审计署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栏目。

四、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变量设计和样本的选取,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最小显著差数检验法(LSD)进行分析,分析特派员办事处和地方审计机关在政府审计整改效率(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审计建议落实)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分金额指标和非金额指标进行分析。

(一)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金额指标分析

特派员办事处与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金额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中数据显示,在上述五个具体指标上,地方审计机关的均值以及标准差等指标均比特派员办事处的效果好,表明其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均可能高于特派员办事处。

五、结论与启示

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目标定位是立足批判性、坚持建设性,这一目标定位是基于当前的政府审计环境提出的,也是与目前我国审计发展水平相符的。同时,审计体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审计体制是否会影响政府审计的整改情况,是否会影响审计目标的达成,这都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双重领导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下,特派员办事处独立性和地位要高于地方审计机关。曾有学者研究得出政府干预程度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存在反向关系这一结论,因而本文预期特派员办事处的政府审计整改情况要高于地方审计机关。但是在对政府审计整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金额指标上要高于特派员办事处,在其他两方面的指标上,两者却无显著性差异。此统计结果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悖。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具体剖析,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的审计妥协、委托人缺位以及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实施存在问题。

在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金额指标上,地位高的特派员办事处反而低于地方审计机关。这一现象的形成其实也是地方政府干预的结果。地方政府在审计处理前就已经对审计机关进行施压,地方审计机关由于独立性差,并且受同级地方政府的领导,因而往往会屈从压力,在审计处理前就作出一定妥协,而真正公示的审计问题则是地方政府愿意整改和配合的问题。相反,特派员办事处不受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很少作出妥协,但是地方政府对有些问题也并不整改或很少整改,反映到最后的统计结果上,就是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反而低于地方审计机关。

关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的非金额指标,特派员办事处与地方审计机关两者并无显著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都面临审计整改联动机制无法充分运作的问题。审计整改联动机制是指纪检、监察、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依法协助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充分运作离不开相关部门与审计机关的密切配合。但实际操作中,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其中的移送司法机关案件中已立案比例这一指标。审计机关将其认为有涉嫌犯罪的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司法机关这时应对案件进行形式审查,案情基本清楚,嫌疑人有犯罪嫌疑就可以立案,立案这一过程不需要对案件进行实质审查。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与其相关人员联系起来,并将其移送司法机关,这基本符合立案条件,但实践中,总体立案比例的均值仅为36.87%。可见,审计整改联动机制运作不充分是导致这一指标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

政府审计整改主要由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落实两部分组成。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是强制性的,即若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审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审计建议不具有强制性,被审计单位可以选择性地落实。首先,地方政府对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效率本就不高,而面对具有可选择性的审计建议,其落实效率将比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执行率更低。其次,审计建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微观审计建议,这类建议一般是针对审计对象的业务营运及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二是宏观审计建议,一般是针对宏观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或机制性问题提出的建议。在面对这两类审计建议时,由于微观审计建议更为具体,且针对的是本部门的业务活动,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更具操作性。同样,宏观审计建议针对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制度层面通常具有涉及范围广、整改难度大的特点,因而这类审计建议落实难度大。

政府审计机关无论是在批判性或是建设性目标的指导下,其作用都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政府审计目前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主要原因还是在双重领导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处处受到政府其他部门的制约,且政府其他部门未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审计作为经济问责信息的保障机制,主要应发挥信息保障作用,而在审计决定实施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应该是各级委托人。委托人的不作为使得审计整改联动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也使得审计建议的落实率维持在低位。如果各级委托人始终保持这种做法,且审计机关的执行手段和权力无法得到扩展,那么政府审计整改也无法获得成效,审计机关也只能发挥揭露问题这一批判,而建设性目标将无法实现。

【参考文献】

[1]郑石桥,尹平.审计机关地位、审计妥协与审计处理执行效率[J].审计研究,2010(6):53-58.

[2]郑石桥,许莉.政府干预对审计处理执行效率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9-23.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2

一、传统模式下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的弊端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寻找审计发现,获取审计发现的过程。按照《内部审计实务具体标准》要求,审计发现是对有关事实的说明,内部审计以“应该是什么”和“是什么”相比较的形式获取审计发现,并在最终的内部审计报告中描述重要的审计发现。

实务中,审计发现按照重要性可分为三个层次:审计发现(问题),关注事项与提示事项。审计发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违规违纪事实,企业必须整改,关注事项与提示事项是企业为全面、真实反映情况或为规避审计风险而经确认的事实,无需整改,鼓励被审单位自查自纠,自我完善。

但是作为广大内审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的内部审计发现并没有及时得到有效转化和充分利用,在企业运用审计发现对企业进行整改时,往往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审计发现的知晓范围只局限于主要领导、审计部门与企业范围内,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子公司没有或难以获取渠道获得完整信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出的问题具有“秘密性”,因而反映审计成果的载体――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往往只能在审计部门、主要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传递,很少延伸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因而不利于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职能部门与监督部门的重复劳动,影响了内部整体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形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资源浪费,降低了信息共享程度,影响了审计发现的整改工作;(2)由于审计发现的知晓范围局限,企业内部的低级员工不能产生共鸣,造成了整改工作范围局限,参与度低等问题。企业员工很少关注审计发现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认为这是管理层的事情,只要审计项目结束,就很少对审计发现进行跟踪整改,致使审计发现的利用缺乏有效地监督与反馈,整改过程流于表面。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部分审计成果比较敏感需要保密外,大部分是因为管理意识、管理手段问题。审计整改过程针对企业,纠错方案个别解决,共享内部审计发现缺乏必要的授权管理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相关职能部门既没有明确管理责任也没有信息渠道,这一切都降低了内部审计成果的增值作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下文借鉴宝钢审计发现成果运用案例以期帮助解决审计成果运用的难题。

二、宝钢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案例

宝钢于2002年成立审计委员会,随着内审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宝钢内审部门在加强自我约束,实施内部控制,督促履行职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传统内部审计发现运用过程存在的弊端,宝钢实行源头治理,让公司职能部门主动参与管理,在企业共享审计发现信息,有助于产生企业凝聚力达到共振效果。如在销售管理和资金管理环节的源头管理中(图表1具体描述销售管理和资金管理环节的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过程),企业内审首先将环节进行细化,判断各子环节风险来源,同时按照国家与企业的规范性要求,确立“应该怎么样”的评判标准,检查事实以获得事实证据,通过比较事实与评判标准之间的差异,判断和记录审计风险程度,制作审计底稿,与企业沟通以获得单位对审计发现的确认。确认企业审计发现之后,让子公司或公司职能部门也参与到审计发现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中,分析问题的性质以对症下药。

图表1

三、案例思考:审计发现与成果运用的新实践

内部审计发现与成果的落实和转化,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不断促进内部审计发现与成果的转化,乃是内部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借鉴宝钢审计发现成果运用实践,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发现与成果的转化。

(一)改善审计环境,创造审计发现和成果共享的良好空间。

对审计发现,由审计部门定期对典型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按照问题性质、风险大小予以分类,并将信息通报公司职能部门,以及其他子公司,实现审计发现信息在公司职能部门以及各子公司的双向共享。创造审计发现和成果共享的良好空间,需要各部门的员工要彻底改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传统认识,内部审计不仅仅是查查账而己,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还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增强对现代审计理论的了解,在内审人员配备上保质保量,支持理解内部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成果转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广开言路,增加途径,积极推介内审成果。

(二)抓整改,实行源头治理。

对审计发现进行整改,是被审单位的责任,也是提升审计发现和成果运用,促进管理水平的抓手。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而较难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审计部门负责跟踪落实审计整改事项,只会解决个案或表象问题。因此,孤立地由被审单位进行整改,导致审计成果的运用不够充分,造成公司范围类似问题屡查屡犯现象严重。整改过程中要实现源头管理,源头治理即同源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者,尤其是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其在审计发现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和倡导者。发挥管理者的作用有利于从上而下推进审计发现和成果的实践,减少类似审计问题的重复出现,对违纪违规现象起震慑作用,缩短审计发现和成果实践的时间。此外实行源头治理也有利于形成合力,各职能部门充当“宪兵”,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实施控制和监督,参与到实际管理行动中去,可对审计发现和成果转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确定审计发现管理的重点,完成整改的良性循环。

为解决基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屡查屡犯问题,需要确定审计发现管理的重点。审计发现中个案管理的重点在于帮助被审单位完善内部流程、深挖提高,实现自我完善,共案管理的重点在于寻找关键控制点,专项推进。在对个案和共案的管理中,需要逐步推行管理问责制,对屡查屡犯、性质严重的违规违纪行为完成从审计发现到审计整改的pDCa良性循环,实现审计发现和成果运用这一完整过程(图表2描述了审计发现和成果运用过程)。

图表2

四、小结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3

“又见审计风暴”,“重磅炸弹”,“仍然触目惊心”……

2005年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时,如此相似的用语再次集中出现在媒体报道的标题当中。

每年审计风暴的出炉,总是会揪出一批大案要案,因此媒体将此称为“审计风暴”。

国家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崔振龙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公众可能对审计工作存在片面理解,把审计工作者看成反腐先锋了。事实上,反腐在审计工作中只占较小的内容,也不是它的主要目的,审计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他呼吁对审计理性客观地认识。

与去年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没有突破性的变化,但是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新特征

与去年的审计报告相比,新的审计报告是按照国家的既定方针做的,表现了一贯性,但是具有一些新的特征。这是崔振龙对新审计报告的总体看法。

崔振龙将今年审计报告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一是用了很大篇幅来报道各相关单位纠正错误的情况;二是除继续关注具体的案件外,对宏观问题谈得很多,关注制度建设,三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抓教育、医疗等民生的问题比较多。

光查处不纠正,审计就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只有真正整改了,才能给民众一个好的交待,这是此次审计报告中要用较大篇幅报道各相关单位整改情况的主要原因。

今年审计报告特意指出,“去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是历年来最好的”,原因是“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多次强调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认真整改,给全国人大和人民群众一个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答复。国务院先后两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整改落实情况。”

在此情况下,除国家体育总局动用有关资金尚未落实整改外,其他部门都有所行动。使此前媒体关注的“能否得到落实”有了一个满意的答复,无疑也更树立丁审计的权威。

对宏观问题谈得很多,使新的审计报告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刻的指向。从宏观视角把握问题,能够引导人们关注和改进造成具体案例的制度。这显然不是光报告细节,谈一些个案所能达到的层次。所以今年的报告中虽仍然披露了很多违规违法事件,但是就篇幅来说比去年要少。

据《望东方周刊》观察,今年审计报告中的一些意见建议,是很有深意的。审计报告中有一条提到,“由于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之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事权不够明确,国家发改委作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与调控部门,对地方以专项形式安排大量补助投资,类别繁杂,项目小而散,直接涉及县、乡、村,不利于发挥中央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报告直指国家发改委的管理方式与国家宏观管理不相适应,这在以前还不多见。

另一个反映宏观思路的是,今年报告中的主要数据,更多的采用总结性的说法。崔振龙认为,因为报告是要给像全国人大那样高级别的机构看的,单说一些个案的用处有限。

“像指出在审计的38个中央部门中,查出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的6%。这个比例反映的有效信息很大,能够让看的人知道在整个宏观环境下,不规范行为所处的位置,反映了宏观的把握水平。

此外,此次审计报告还对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给予足够关注,观察人士认为,这是围绕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心工作而进行的,“就问题本身而言,可能他们不是社会中最突出的,但是因为他们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就特别重要。审计还是整个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不可能超越政府执政的整体思路。”

依然风暴

2005年1月,被CCtV经济半小时评为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的李金华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相信2005年不会再刮审计风暴,因为我预料这份报告和过去的报告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此后,李金华又表示:我不希望老刮审计风暴,我希望它形成一种自然性的制度,大家慢慢去习惯,习以为常,风调雨顺,不一定要刮审计风暴。

但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审计报告依旧刮起了风暴。媒体依然成篇累牍地用“震撼”、“触目惊心”这样的词句来形容报告中陈述的问题,而且对其中出现的部委和个案进行广泛的追问。

中国审计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廖洪认为,这里有一个社会心理问题,审计人员不过是很普通的按照法律规定在做自己的工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为我们国家政府现在的透明度还有限,审计工作在公开透明方面走在了前面,所以造成的效力被放大了。

曾在英国审计署工作过的崔振龙表示,按照常理来说,审计长的报告是跟在财政报告后面的,是对财政报告的审核,要先知道每一年政府的钱都花在哪里,怎么花的,然后才审计它花得合不合规定。

国外政府各部门的财务报告一般都是公布的,像美国政府各部门的财务报告在网上就可以查得到,但是我们国家的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

他认为,说到政府透明度,更重要的应该是财政报告透明,而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是,财政报告没有公开,而审核财政报告的审计报告捅了个窟窿,所以大家都朝这里看,关注度就比较高。

更多沟通

与去年审计报告甫一公布,各被审计单位纷纷表示不同意见相比,根据媒体追踪采访看,除个别单位表示自己“没有问题”外,今年上了“黑名单”的各方表现出高度的配合与支持,一些表示“已经整改”,一些表示“正在研究”。

卫生部的新闻发言人甚至表示,审计报告“为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医院管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据了解,今年审计报告出台前,对于发现的问题和公布方式,审计署更多地征求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采纳了他们提出的合理意见。

问及更多的沟通是否因为去年审计报告公布后,来自各方的压力较大?审计署一位官员表示,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要说有很大不同意见,要有个具体的标准,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提出行政复议的有多少?否则单讲‘很多不同意见’说明不了问题,事实上就我了解,这一年来,审计署收到的行政复议与往年比相差是不大的。”

他认为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压力,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因为审计跟其他的部门不太一样,它不是查处了就完了,而是要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只有对方确认到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有改进的意愿,才能进行改善。

他笑道:“什么工作没有压力?都―样有压力。我倒觉得做审计挺好的,不求人。”

这位官员认为,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审计和被审计的关系,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拿了别人一笔钱去花了(不过审计对象的钱是来自国家财政而已),怎么能证明我的花费没有问题呢,审计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证明。审计更多的是确认和评估财政部门的工作,就像上市公司要上市,会请审计确认有关报表,出具报告一样。事实上审计是为这些单位服务的,不是去给他们挑毛病的,如果你没问题就是一种解脱,所以说不存在得罪人的问题。

至于大众普遍认为的审计敢于拿位高权重的部委下手,他表示,审计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选择有资源分配权的重点部门来抓。哪些是重点部门呢?就是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科技部这些,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审计部门专找强有力的部门下手一样,事实上,这是它的正常工作方式。

被误读的审计

崔振龙认为,在很大意义上,公众对审计工作存在一种误解,好像审计就是查案办案反腐败的,其实审计最后希望促成的是政府管理的改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审计的工作分三个阶段:查处问题,追究责任,然后是管理水平的提高,追究责任的本质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制度不完善,年年查,每年都有问题,用处是有限的。崔振龙认为今年的审计报告中列举的116条制度改进,非常有价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的确在起作用的”。这些制度是在去年审计报告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和改进的。

崔振龙对于媒体热衷于关注个案有一定的看法,“不是不应该关注个案,但应该更多地关注制度上的东西,这才是实质,查案子其实只是审计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并不占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审计的发展,这一块内容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少。”

廖洪介绍,按照国际上普遍的情况,对经济责任是否合法进行审计,查处违规违法现象等,这是审计的初级工作,而怎样在合法的情况下,让钱不要乱花,让它花得更有效,这种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更高层次,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审计都是花在效益审计上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审计不断前进的方向应该是促进整个政府管理的改善,使整个政府管理制度更完整。像英国今年的审计报告名字就叫:modernthegovernment(政府现代化),澳大利亚的审计人员中效益审计的人数和财务审计的人数差不多,美国的效益审计人员占的比例更大。

事实上,把查处揭露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甚至经济犯罪,作为最近几年审计的重点之一,除了因为中国目前经济犯罪问题比较突出,民众社会心理和媒体的关注角度等原因外,重要的还是政府的指导思想。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金华曾明确表示,1999年朱基总理向审计署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审计必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而重点就是要抓那些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经济犯罪。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4

一、如何评价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

如何评价审计项目的质量?通常有四种观点:一是结果导向,即注重审计的成果,以审计成果的大小来判定审计质量的优劣;二是程序导向,即注重审计程序的规范,以审计程序的规范程度来判定审计质量的优劣;三是结果程序的导向,即重视结果和程序,但结果更重于程序的导向;四是先程序后结果导向,即重视程序更重于结果的导向。

因为评定审计质量的标准不同,各地如何评价审计质量做法不一,有的注重审计档案的规范,有的注重查出的问题特别是违纪资金的大小,有的注重报告被批转批示的情况,有的注重查出重大案件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在优秀项目评选时设置门槛,优秀项目必须查出问题金额5000万元以上或1亿元以上等等。

我认为审计质量高低不等于查出违纪资金的多少,毕竟地域不同,项目不同,被审单位不同,各地发展程度和阶段不同,审计的结果和成果也必然有很大差异。评判一个审计项目质量高低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项目必须依法依规,符合审计6号令等审计准则,程序规范,这是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不受地域、不受发展阶段的影响;二是审计结果必须符合和满足公众的期望,审计项目应当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揭示问题,更要促进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秩序做出贡献。www.133229.Com这是审计人员应当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景德镇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状况

近两年来,景德镇市审计局高度重视审计质量的控制和提高,强化了三级复核制度、审计业务会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廉政反馈卡制度、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和审计综合考评制度等六项制度,使审计质量水平大幅度提高,没有出现过复议及诉讼纠纷情况,省厅法规处对我局审计档案检查后给予高度评价,景德镇市审计局不仅获得全省审计系统依法行政先进单位,而且还在2007~2008年度全省审计项目质量考评中,我市一个项目获全省考评第三名、二等奖,另一个项目获优秀审计奖,实现了景德镇市审计项目质量一个大跨越。我局审计成果也不断扩大,22篇审计报告被上级领导批示批转,近两年投资审计核减工程造价1.31亿元,财政审计、经责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企业、金融审计都受到各方好评。

但总的来看,特别是与先进审计机关相比,与上级要求相比,景德镇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存在审计方法简单、审计手段落后、审计处理执行难等问题。审计机关依然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还任重道远。

三、抓住审计各个环节,把好“每个关口”,实施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

一是抓住项目立项环节,把好项目立项质量关。审计立项时要抓住重点,要围绕发展大局和中心工作来安排项目。既要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抓住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又要兼顾一般部门单位,提高审计覆盖面,不留下审计盲区。

二是抓住项目审前调查环节,把好审前调查关。通过细致的审前调查,找准审计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找准审计的重点,找准风险控制点。

三是抓住审计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环节,把好审计方案关。要在审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好审计方案,并经过必要的讨论和审批程序,使审计方案有针对性、重点要明确、核心要具体。

四是抓住现场审计环节,把好现场审计关。现场审计是审计的核心环节,坚持深究细查,既抓住重点,又不放过“蛛丝马迹”。现在许多违法违规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从我局审过的项目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现,特别是一些“账外账”、“小金库”的发现都不是从账目中看出来的,而是从账外的“蛛丝马迹”追查找到的。对重点项目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应对是否结束现场审计进行把关。

五是抓住审计报告的拟定和审批环节,把好审计评价关。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是重要文件,被审单位十分重视,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应对其严格把关。

六是抓住审计处理、处罚环节,把好依法处理关。通过召开有法规科负责人及复核人员等参加的审计业务会,对问题准确定性,准确套用法律、法规,并做出妥善的处理、处罚。

七是抓住审计回访和督促整改环节,把好审计整改关。发出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并非审计项目的结束,审计组应通过回访,督促被审单位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整改取得的成果一并进入审计项目档案,审计档案检查评比时应把审计整改和整改成果作为重点。

八是抓住审计成果运用环节,把好审计成果综合运用关。要充分用好审计成果,并综合运用,根据报告中的情况及时上报,年终还要注意对同类报告或报告中的同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体制性、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此类问题。

四、提高素质,强化管理,实行全员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搞好审计的基本前提。要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强化审计机关全员质量控制的理念,审计机关每个人的工作都构成审计质量,人人都要为审计质量把关,这一点对审计业务人员都可理解,但实际上审计法规复核人员、审计监督管理人员、打字文印人员乃至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实际也直接或间接形成审计质量。

实施全员审计质量控制,要抓住四个重点。

一是现场审计进点之日应对被审单位银行和现金存款进行盘库,特别是基层单位,资金量大的单位和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单位尤其要做好此项工作。

二是现场审计实施中,针对现在财务违法违规现象越来越隐蔽和团体共同违纪违规的现象增多的情况,要注意从财务资料之外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蛛丝马迹”。

三是法规复核人员要注重审查审计组是否严格按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审计报告及评价对问题的描述是否与工作底稿相符?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全面反映了?对被审事项总体评价是否如实?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处理是否准确无误等等?

四是要建立和强化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全国审计机关有不少案例,审计时未发现问题,过后被其他审计机关或审计组甚至纪检、司法机关查出问题,相应对原审计组人员应追究相关责任。

五、创新审计理念和方法,推动审计质量的提高

(一)大力推行ao辅助审计。在我局机关全面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和ao管理,实行审计档案无手写。尤其是对财务数据量很大的财政、社保、金融单位、大型企业、及自来水、医院等收费单位,实行数据转录,计算机辅助审计可极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减少审计过错,提高审计质量。

(二)积极采用“两个测试”等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积极采用“风险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新的审计方法,选准、选好审计风险控制点,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5

政府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开展监督审计的行为过程。政府审计代表政府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属于经济监督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的监督。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我国政府审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与国外审计相比较,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审计主体缺乏明确性,审计过程缺乏规范性,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审计结果缺乏透明性等,这些问题阻碍我国政府审计工作的质量。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改进政府审计工作,建立一整套的完整的标准化的政府审计体系,不断提升我国政府审计的质量。

二、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主体缺乏明确性

我国政府审计监管模式较为混乱,主体不明,存在多个审计单位监督管理被审计单位的现象,而且审计部门的监管界限不清。以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为例,其要受到财政部门和证监会两大部门的监督管理,有的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要受到财政部门的处罚,而有的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要受到证监会的处罚,甚至还要受到两个审计部门的共同处罚,当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又会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正是因为主体不明确,权限不清晰导致了监督管理过程中“主次不分”、“监管不力”,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的质量与权威性,同时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也给被审计范围增加了负担,加大浪费了社会资源。

(二)审计过程缺乏规范性

我国政府审计缺乏严格的过程控制,审计过程缺乏规范性。一是审前调查程序未严格执行。政府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充分,在审计方案的编制过程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的针对性。二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分工不明确,对审计目标缺乏明确性的认识,审计记录无法真实的反应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三是审计的责任追究制度较为薄弱。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过程控制的核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政府审计部门的责任追究制度较为具体详细,但制度被“闲置”,并没有认真的贯彻执行;有的政府审计部门的责任追究制度较为笼统,责任主体模糊;有的政府审计部门甚至对责任追究制度“一字不提”。这样,如果政府审计出现过错,根本无法落实到责任人,责任追究也会不了了之。

(三)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性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大部门审计人员主要熟悉财会知识,而对于工程经济知识相对缺乏。另外,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要求审计人员要熟练掌握有关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而我国审计队伍中缺乏既懂得审计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大部分审计人员对书面资料“了如指掌”,但一旦涉及到计算机应用就会“束手无策”,造成了无法发现案件线索,严重影响了政府审计的质量。

(四)政府审计缺乏透明性

“阳光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的各项职能与工作都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审计工作当然也不能例外。但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审计缺乏公开性、透明性。首先,审计费用的支出明细并未公开,费用支出是否合理,群众并不清楚,只有将费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其次,审计公告的内容缺乏完整性、全面性,审计过程“一笔带过”,审计责任“内部解决”,审批程序不合理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政府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审计机关成立以来,政府审计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处罚都是处于封闭运行状态。审计系统一直是处于非开放状态。

(五)审计整改缺乏跟踪督促力度

审计整改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到到政府审计的权威性性,政府审计只是手段,而审计整改才是开展政府审计的最终目的。但在政府审计过程中,存在“重视审计过程,而忽视审计整改”的现象,并没有建立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时,往往只是在表面问题上“下功夫”,对于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敷衍了事”,而且现行法律规范对于“拒绝整改、拖延整改”的行为并没有明确地惩罚措施,促使审计整改“难上加难”。

三、提升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审计的主体

为了进一步提升政府审计的质量,我国应该逐步完善关于政府审计的相关法律规范,促使各个监管部门权责明确,各司其责。比如,明确财务部门和证监会在政府审计中的职责与作用,坚决杜绝政府审计中出现审计主体不明。审计职责混乱的现象,只有权责明确,才能进一步提升政府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真正作用。

(二)建立标准化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标准化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政府审计完全处于过程控制,是确保政府审计公开、公正的重要措施。一是保证科学立项。政府审计立项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加强审计项目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充分审计工作的主动性与开放性。同时,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库,提升审计计划的科学化管理。二是重视项目计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实施计划与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的目标与重点,编制具体的实施步骤,促使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指导意义。三是加强对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从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案的编制、证据的搜集整理到审计报告的编制都要严格把关、重视过程控制、质量控制。

(三)加强政府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政府设计的实施主体,只有不断提升政府审计人员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政府审计质量。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审计部门要严格控制审计部门工作人员招录标准,制定严格的录取原则,加大对应聘人员综合知识的考察,做到公平录用,择优录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财会知识、还要包括工程经济知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机制

为了保证政府审计的公开性、公正性,政府审计部门要定期出具审计报告,提高政府审计的透明性,也提升政府审计的公信力。一是设立独立的部门出具审计报告,该部门负责处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切问题。为了保证该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应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二是审计报告应详尽具体,多披露审计过程的细节,改变以往的结论性的或是数字型的报告形式。三是积极鼓励人民群众“献言献策”,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利,形成整个社会提供审计线索,监督审计过程,关注审计结果的良好氛围。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6

一、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力量不足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内审人员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客体。从主体上看,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实施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等控制手段,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奖罚激励。从客体上看,由于企业发展变化快,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在延伸、综合性在提高,内审人员本身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质量管理的形式要求好操作,易评价,落实比较到位;实质性要求评价难,效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备过程中的问题第一,审前调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搜集资料过于宽泛从而导致调查浮浅;也有审计人员对于熟悉的单位或领域自以为驾轻就熟,对目标和方法不深入研究,导致调查流于形式。第二,审计方案设计不足,执行困难。审计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方案整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同性,导致执行中在被审计单位某个岗位或者部门形成“拥堵”。

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案重视不够,执行中出现经验主义,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二是审计底稿复核不到位,如底稿问题描述不清晰、证据不充分等。三是成果评价的数量导向,导致审计忽视性质重要而金额不大的问题。四是审计评价不公允,建议缺乏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

二、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实践中,在探索深入执行后续审计工作的同时切实认识到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环境明显优化,审计监督力度显著增强

管理层下发了审计整改考核文件,表明重视、支持内部审计的态度。后续审计可以监督管理者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改变了过去一纸《整改报告》作为整改效果判断依据的状况,整改检查中审计人员真刀实枪的工作,让问题整改必须踏踏实实。

(二)后续审计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质量管控人员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适当调度,后续审计形成了审计机构内外两种监督。从内部看,作为前期质量控制主体的内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都要作为质量控制客体接受监督,主体和客体身份的轮换,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水平。从外部来看,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可以监督前期审计结论是否全面、深入、可靠。

(三)后续审计使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明显优化从审计准备过程看:

1.相对于后续审计来讲,前期审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问题更好地设计审计方案,有利于把问题调查得更透彻。

2.审计计划的自主性增强,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案的匹配度提高。从审计实施过程看:

1.经验导向受到抑制,审计方案能够得到比较彻底地贯彻,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后续审计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相互监督的氛围形成。

3.由于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密切监督过程,之前忽视的问题有可能在中间演化并酿成恶果,所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受到审计重视,实践了“治未病”的理念。

(四)后续审计有助于快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活水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人的能力。用“深究细查”、“如实报告”、“妥善处理”三个词描述这种能力。深究细查:后续审计针对性很强,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甚至对问题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溯,提高审计人员设计审计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能力。如实报告:此处不仅是言之有据,更讲通过后续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形成更深的认识,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妥善处理:如果后续审计验证了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干劲无疑会增强;反之,也有利于找差距、析原因,优化建议。

三、应用后续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两点思考

实践中体会到后续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也来自于在安排、执行后续审计中的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在设计后续审计方案时,以前期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问题为焦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后续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其审计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但是,前期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相关领域并不代表实际就没有问题,后续审计过于强调针对性就会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例如,某次审计中发现某单位招标工作中存在招标单位、中标单位资质不符的问题。后续审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现存在拆分合同金额,规避招标的问题。后续审计能够发现问题是因为在范围上关注到了被审计单位整改期间的所有合同,而不仅是招标签订的合同;在流程上考虑到了实际招标之前,而不仅是招标之后。事实提醒,后续审计要针对问题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否则,过分强调针对性,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误区。进一步讲,为了让后续审计有更好的针对性,先前的审计结论也要适当的总结概括,以为后续审计圈出合理的内容范围。

(二)后续审计对于未整改到位事项、新发现问题要深入分析,恰当评价

在后续审计中,结合审计回复,对于已经整改的问题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的原因分析及处置建议如下:

1.被审计单位对于问题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例如某地按照前期审计建议登记台帐,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控制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重视不够、能力不足有关,是纠正的目标。

2.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差异,前者认为风险可控,问题不大。这时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对于确实影响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决不姑息。

3.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上整改难度高。对此应当在获取翔实的整改方案、核实整改进度的基础上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情况。

4.因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不需要整改的,就不再视为未整改事项。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7

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正式成立并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主张调动内部审计力量、促进形成审计监督合力。这次会议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了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实现目标方面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作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抓铁有印、踏雪留痕”的重要“印迹”,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鉴证。本文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为对象,以审计档案服务对象为分类依据,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面、从国家审计机关等六个服务对象着手,深入剖析审计档案之于服务对象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以期对未来的审计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有所裨益。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含义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指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包括了立项类材料(如,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等)、证明类材料(如,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等)、结论类材料(如,审计报告等)和备查类材料(如,被审计对象整改反馈意见等)。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服务对象

1.国有企业外部服务对象。(1)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对财政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的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工作负有业务指导与监督职责。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同级国有企业报送的审计计划、审计工作总结等档案资料开展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监督指导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等。(2)社会审计机构。社会审计机构是具有经营性质的社会审计事务机构,即审计事务所。国有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会根据工作需要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社会审计机构通过查阅保存良好的历史审计档案,更全面、及时地了解本单位及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更恰当的确定审计范围,更精准的开展风险评估以及更合理的选取审计策略。

2.国有企业内部服务对象。(1)受托责任方。随着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受托责任方,如公司股东、董事会,可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阅审计档案(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备忘录等)掌握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与经营者的履职尽责情况。它是发挥审计工作效能、彰显审计档案价值的重要对象。(2)企业内部相关监督部门。在国有企业大监督治理格局之下,审计与巡视巡察、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监督管理体系。为更好的发挥大监督体系的作用与效能,各部门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其沟通、合作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即为审计档案。(3)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主体,负责对公司内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内部管理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工作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其工作全过程“痕迹”最终将以审计档案的形式予以留存。它既是审计档案形成的责任主体,亦是审计档案的重要利用者。(4)被审计机构或个人。被审计单位或个人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客体,其在审计活动中承担着配合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职责。其在审计活动中提供的数据、信息、资料等都构成了审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形成的审计报告也是改善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及时堵塞经营风险与漏洞、提升领导个人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指引。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的价值与作用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国家审计机关履行指导监督职责的重要依据。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家审计署令11号)要求,国有企业应将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审计报告、整改情况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等档案资料报送同级国家审计机关备案。国家审计机关可根据企业提供的审计档案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梳理出本辖区范围内各行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将其作为制定本辖区范围内的审计工作规划与计划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规划与计划的实践指导性。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也是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要鉴证,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审阅国有企业报送的审计档案材料,可以更加精准的掌握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状况,有利于提高对其业务指导与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社会审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的参考依据。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国家审计署令11号)要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社会审计机构属于企业外部合作机构,特别是那些首次合作的社会审计机构,由于其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的理解和认识,其在开展具体审计项目之前就必须要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审前调查。鉴于审计档案中包含了对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情况的客观评价、揭示了被审计单位主要的风险业务领域、主要的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等情况,因而相较于访谈、观察等形式,查阅历年审计档案是一种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来源方式。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治理的重要参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将分散在审计报告、审计证据等中的具有宏观治理意义的问题、现象等或审计过程中形成的有效信息,经过深入分析、汇总综合、提炼加工形成专题报告、综合分析报告,这些审计档案衍生品集中反映了公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线索,对于企业管理层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公司改革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而,对企业管理层制定公司发展规划、专项工作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4.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大监督格局下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随着中央政治建设要求的不断增强,国有企业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巡视巡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为支撑的大监督格局正逐步形成。在这样的大监督格局之下,审计工作作为基础性、常态化工作,需要积极为公司监督体系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以领导个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其审计工作报告就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了评价领导个人任职期间履职尽责的客观依据与重要参考。同时,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也是巡视巡查、纪检监察办案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大监督格局之下业务往来、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与载体。

5.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工作质量评价的重要凭据。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关于审计项目的真实、完整的工作记录。通过查阅质量良好的审计档案,可以有效还原审计开展的全过程,可以系统了解审计项目开展全过程是否遵守了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及准则规范、是否符合独立性、客观性要求,审计问题取证是否充分适当、定性是否准确恰当、法规依据是否适用得当等情况,因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成为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也真实地记录了每位审计人员的责任分工与完成情况,是审计人员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客观、准确评价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有效依据。

6.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基础。受时代日新月异的变迁、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要顺应时展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在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前提,深度审视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审视?当然就离不开我们平时日积月累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了。通过深度审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就能够用历史的眼光,有机地回顾本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就能够有效地总结过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就能够及时地发现过去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就能够高效地梳理、发掘新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点,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7.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宣传教育的丰富素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适应国家及公司改革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提升自身工作质量,而且还需要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养。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在宣传与教育工作上下功夫。在这项工作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就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等档案材料进行总结归纳、深入研究,发现一般性特征和趋势性规律,形成具有理论价值或宣传效果的审计档案产品,如审计宣传片等,从而增强企业全员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同时,审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查阅详实的审计证据材料,梳理审计查证思路,提炼总结审计方法技巧,从而形成用于指导审计工作或作为业务培训素材的审计档案产品,进而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8.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档案是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开展审计整改、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依据。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材料是审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被审计单位及个人在公司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工作、提升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被审计单位及个人不仅可以针对审计组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整改落实、改进经营管理现状,而且还可以通过梳理历年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本企业或个人任职期间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强化合规经营意识,促进企业自身发展,不断提升本企业或个人的科学管理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8

一、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存在五难

1.审计认识难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误区:一是基层领导认为,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内容多、范围广、跨度大,要审计部门督查落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情,需要有一个执行时间过程;二是基层单位认为,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执行是党委、政府督查部门的事情,项目监管是财政部门和业主单位的职责,对违纪违法的处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义务,审计部门直接参与是否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三是基层审计部门认为,目前开展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际上是本县审计局审计本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而县审计局“吃穿住行”都是县人民政府的,要当“黑包公”确实难出手。

2.审计机制难适应。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规范现象。一是标准不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说,审计就是事后监督,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常态下的新方式,具体跟踪什么、怎么跟踪,审计机关还没有一个规范标准;二是制度不规范。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目前正处于推进阶段,审计机关跟踪介入的时机、跟踪组织方式程序、内容和重点仍需进一步探索,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三是操程不规范。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是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审计机关如何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跟踪监管,没有一个具体细则,缺乏操作性。

3.审计人员难适应。人员的使用和管理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乏审计力量。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内容多、范围广、项目杂,要求审计人员提前介入,直接拉长了审计的现场工作时间,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一线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如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跟踪审计,既要支付高额的审计费用,有时还存在审计风险;二是缺乏综合知识。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既不是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也不是单一的工程项目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传统的财务知识,还需要具备掌握管理、法律、综合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的素质无疑是一大挑战。三是缺乏强制手段。审计机关虽是执法单位,但缺乏如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部门的强制约束力,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手段、审计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因素。

4.审计方式难适应。由于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基层审计方式很难跟上上级审计机关节奏要求。一是时间上难跟上节奏。根据上级审计部门要求,跟踪审计从以一个自然年度为一个审计周期,每个审计周期按季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变为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每个月向上报一次审计情况,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全部只做这一项工作时间都不够用。二是协调上难跟上节奏。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责任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各级政府,又包括发展改革、工业信息、环境保护、财政卫生、城市建设等部门,基层审计机关也只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要协调政府及综合部门的能力和精力都有限。三是内容上难跟上节奏。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其内涵深刻、外延丰富,既有各自目标任务要求,又彼此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同时,各地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上,目标任务千差万别,工作进度完成时间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在跟踪审计内容和重点确定上难以一概而论,整齐划一,容易造成审计报告反映的普遍性、倾向性、代表性的问题较少。

5.审计质量难保证。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一是审计取证难。现实中反映好的经验做法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审计证据好取,但反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的审计证据,由于问题的“敏感性”许多被审计单位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迟迟不配合审计人员取证。二是问题报告难。按程序基层审计机关向上级审计机关反映问题必须征求当地政府和被审计单位意见,有些特殊性的问题和审计需移交的线索还未向上级审计部门反映就已经被删除。三是结果运用难。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就事论事的多,反映普遍性、宏观性的少,浮光掠影的多,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少,围绕财政财务收支内容多,反映政策执行政策落地情况少,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结果运用的质量。

二、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应采取六策

一要提高认识,确保跟踪理念常态性。要深刻认识到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审计工作,推动国家重大政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服务改革发展,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要认识到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履职的需要。实现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一方面通过审计让职能部门更好履行监督执法职责,另一方面揭示存在的问题,为党委政府更好地筹谋献策。二要认识到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推进政令畅通的需要。实现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常态化,有利于促进上级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及时贯彻落实,打破“中梗阻”,切实维护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三要认识到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是审计工作迈上新台阶的需要。实现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常态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的高度信任,也是审计机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为审计工作向新的发展阶段冲刺迈进了重要一步。

二要掌握政策,确保跟踪方案可行性。搞好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必须明确上情、摸清下情、注重实情,制定切实科学的审计方案。一是科学领会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国务院出台重大政策措施的政治背景,领悟《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意见》发挥审计作用的内涵,从深层次领域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二是科学创新审计理念。摸清当地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措施方面在做什么、需要什么,态度怎样、绩效怎样,拓宽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视野,把握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全程和重点,构建审计整体合力。三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应从宏观决策视角审视微观经济活动,从以监督为中心向服务保障与监督相互促进转变。

三要统筹谋划,确保跟踪方式科学性。要科学破解跟踪审计内容多、周期长与审计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一是采取节能式方式。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工作方案、统一标准口径、统一审计报告和统一对外公布的五统一原则,统筹审计资源、人力资源,打破业务科室分工界限,针对审计人员专业特长及不同时期审计工作重点,混合编组、合理搭配审计组人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采取复合式方式。将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实施方案中的部分事项,合理地编入其他正在实施审计项目方案中,做到与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相结合、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相结合。三是采取交叉式方式。整合审计力量,从基层审计机关集中抽调人员,实现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交叉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四要关注重点,确保跟踪内容针对性。要在关注简政放权推进情况的同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跟踪审计情况。一是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对水利、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关注规划、立项、审批、建设、竣工验收、运营等各环节任务分解和落实情况,促进项目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有效推进。二是重点资金保障情况。对落实政策所需的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关注资金是否保障到位、是否及时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是否存在一方面承担信贷资金财务成本,另一方面形成新的沉淀资金等情况,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三是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关注促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政策是否落实到位。

五要提高质量,确保跟踪管理严密性。加强跟踪审计管理,在三个提高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审计质量。一是在提高跟踪审计组织质量上下功夫。上级审计机关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区跟踪审计的组织领导,通过召开推动会总结和交流开展跟踪审计的经验和做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要加强对跟踪审计工作的考核评比,在适当范围内公示各审计机关每一期的审计结果,以便进一步促进跟踪审计项目高质量地持续开展。二是在提高跟踪审计复核审理上下功夫。加强审计复核管理工作,坚持实行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项目复核审理机构分级复核审理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跟踪审计项目重点突出、实施准确、处理得当、程序合法。三是在提高跟踪审计报告质量上下功夫。对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不能满足于“一报了之”,还要在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主客观原因上下功夫,特别需要摸清影响重大政策措施落实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为根本上解决问题和矛盾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9

关键词:国家治理审计整改影响因素审计质量

在国家治理逐渐完善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逐渐占据关键位置,审计在维护国家秩序、提升财政利用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审计作用的发挥,重点在于审计整改。所以,国家审计一定要不断强化审计整改工作,以使审计功能得以更好实现,这对完善国家治理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一、国际治理中审计整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审计整改的效率低下

当前的审计整改工作中出现了整改效率低下,无法充分体现政府审计工作的指导作用。首先,当前的审计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再经过审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审核确认、领导签字等环节,一般需要1~2个月来完成该审计流程,对于特殊的审计项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其次,需要进行整改的工作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未必能够完成整改工作,并且也不具备相应的证据可以使整改时间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整改工作的进行,导致整改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二)审计整改效果的不突出

首先,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检查的问题并不重视,在整改期间只是完成了表面上的整改工作,并没有深入认识到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被审计部门只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但是没有相应的后续整改计划,导致每年的审计工作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整改,不利于审计整改计划的全面实施。最后,被审计单位并没有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看待企业的审计整改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暂时整改只是为了应付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工作,企业的后续发展收不到审计整改的成效。

(三)审计整改的责任追究尚未落实

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对于被审计单位中的出现的问题只是勒令其进行相应整改,并没有深入开展责任追究,导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于出现的问题不够重视,审计整改工作也得不到有效实施。对于这种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缺乏警示性的审计整改工作将直接造成部分单位无视相关审计整改制度,并且出现屡查屡犯的现象。

二、影响审计整改的因素

(一)审计整改缺乏相应的整改制度

目前,我国的审计制度建立还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整改措施。首先,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对于需要进行工作整改的单位,在整改工作完成后,没有将相应的审计整改情况交到审计负责部门,不利于妥善监督审计工作的后续进展。其次,缺乏相关的审计整改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考核中没有纳入相关的整改知识考核,导致整改工作不彻底,留下审计工作上的遗漏。

(二)审计人员的工作观念陈旧

在当前的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观念,甚至认为审计工作就是进行审查监督,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与自己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缺乏正确的审计观念指导。并且在审计部门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现象,主要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限,缺乏大量的专业的审计人员,所以应该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树立正确的审计工作服务理念,才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

(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工作不重视

被审计单位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考核指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审计机关提出的管理项目和要求并不重视,甚至会采取随意应付、消极懈怠的处理方式,对于整改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被审计单位即使是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审计整改,但是其管理层也未必能够进行整改报告的仔细研究,对于整改中的问题不能做到监督的作用,忽视审计整改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三、加强审计整改,提高审计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审计相关人员的整改意识

对于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应该树立为企业的服务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积极落实审计工作的相关工作要求,不但要经常增加自身的专业审计知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请教专业人士,提出更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审计整改方案,并积极协助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完成审计整改工作。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要深刻认识到整改工作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促进整改工作的有效实施,并坚持将整改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整改工作的责任意识。通过与审计部门形成良好的监督督促关系,协助并配合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法

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整改方法,使之有效的运用于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整改过程中[3]。首先,审计工作部门在形成审计报告的初稿时,应该加强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并要求被审计部门严格制定审计整改工作的责任制度,并明确整改工作的相关负责人,督促审计整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对于审计中出现的整改方案,需要审计部门分配到个人任务,严格监督被审计部门的整改情况,做到每件整改工作都要具体落实,并收到最终的整改报告。

(三)增强国家审计独立性

影响国家审计的因素不仅包括体制问题,而且还包括审计人员问题。所以,应该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者独立性,具体在工资、人事晋升、审计部门关系等领域体现出来,应该实行定期轮岗体制,以降低束缚人际关系的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行政与业务晋升渠道提供给审计人员,确保审计人员工资待遇可观性,以提升审计工作的声誉,同时还应该树立国家审计工作者守法意识与责任心,提升审计整改效果。

四、结束语

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整改工作是其关键组成环节,审计整改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基于国家治理视域,审计必须注重审计整改的局限性因素,健全与完善国家整改机制,不断提升国际审计水平与功能,从而不断提升审计整改有效性,使国家审计整改成效得以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正午,沈小燕.国家治理视域下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转型[J].廉政文化研究,2013,(3):69-74

关于审计问题的整改方案篇10

关键词: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开展审计项目审理的有效程序和方法

(一)项目审理程序

目前通用的审计项目审理采用三级审理工作程序,即:审计组长审理、内审部门的专职审理人员审理、审计审理委员会审理。实际审理过程中,可以将二级审理的审理关口前移,在不影响审计组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将二级审理贯穿到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去,实现一级审理和二级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二级审理由事后审理到事中审理的转变,从而将审理、指导、监督与审计项目的审计查证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项目审理方法

在进行审计项目审理时,应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选择审理工作方法,可以针对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以及审理内容的不同侧重要求,采用报送审理、实地审理、专门业务会议审理等方式进行。

1.报送审理

报送审理是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将审计项目审计资料上报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进行审理。审理人员对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可以直接向审计组相关人员询问,也可以向被审单位调查、了解、核实。

2.现场审理

现场审理是在审前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对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应多采用现场审理方法,审计组长主要以现场审理的方式履行审理职责,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可采取抽查的方式对审计组的现场审计工作进行审理。对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等影响较大的重要审计项目,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应当采用现场审理和送达审理相结合的方式,前移审理关口。

3.专门业务会议审理

业务会议审理是以召开业务会议的形式对审计项目进行审理。审计项目审理会议由审计部门领导主持,审理人员、审计组全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审计项目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对审计项目情况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剖析、检查。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可多采用业务会议审理,以达到较好的审理效果。

二、审计项目审理的关键环节

(一)审计实施方案审理

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是否有助于实现审计目标,是否结合了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确定的审计内容是否全面、重点是否突出,是否考虑了审计项目类别的特点,以及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审查方案编制的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在审前初步了解和掌握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否对调查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是否将草拟的审计工作方案提交审计组讨论,重要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是否经业务办公会讨论;审计工作方案是否经过主管领导审批。

(二)审计工作底稿审理

审计工作底稿是记录审计实施过程及审计查出问题、得出审计结论并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的依据,审计工作底稿质量高低直接决定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审理是确保审计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审计工作底稿审理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整理和复核进行检查,检查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重点检查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内容是否全部实施审计,有无漏审事项;工作底稿格式是否规范,确认的事实是否清楚、客观,条理是否清晰,定性是否准确,审计结论是否恰当,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适用,每一事项是否有相应的审计证据;工作底稿是否经过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复核后需要修改的底稿初稿是否作为附件保存;是否对审计工作底稿统一编号;是否经被审单位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

(三)审计报告审理

为了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审计报告的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审计报告的结构、格式是否合理规范,要素是否齐全;

2.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已实现;

3.审计报告是否做到内容完整,事实描述清晰;是否做到文字简练、表述准确、措辞恰当;

4.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是否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相一致,重点是否突出,是否存在重大问题遗漏的现象;

5.审计报告对揭示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恰当,审计问题的定性是否有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和事实依据;

6.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7.审计处理意见是否合理、合规;审计建议是否可行,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

(四)审理和审定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

审计组根据审定签发的审计报告,在限期内(一般3个工作日)草拟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书。经审计组长及时审理后,上报审计部门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进行审理。审计部门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在限期内(一般在审计报告签发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对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书进行修改,经分管领导审核后,报经审计部门负责人或审计部门所在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审定后签发。

(五)审理督导审计整改

审计部门下达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书后要督促被审单位落实整改,被审单位在限期内(一般在下达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书后60个工作日内)将整改落实情况书面上报审计部门,经审计组长、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逐级审理,彻底落实查出问题的整改后,报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部门将被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上报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审阅后,作出是否进行后续审计的决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理工作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并且存在客观的审理风险,要做好审计项目的审理,审理机构或审理人员要保持严、准、细、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探索审理工作的技术和方法,切实提高审理工作水平,严格把好审理关,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暂行办法(试行).(审计署第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