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十篇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十篇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6:55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1

一、我国企业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决策数据来源匮乏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者不断增多,市场各主体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由此导致的企业危机决策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潜在事件或因素都可能引发企业危机事件的发生,如果企业在危机决策时不予关注、搜集与分析,就很可能导致企业整体决策的失败。所以,企业危机决策要在准确、及时和充分的数据基础之上进行,所有相关联的竞争者、产品、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数据就成为企业决策的最重要依据。然而,多数企业漠视数据在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更没有将数据与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危机信息管理理念和方法,导致企业危机决策的数据来源领域和范围较窄。

(二)企业危机管理模式落后

传统企业危机管理决策程序,一般都要通过较长时间的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方案选择与评估,由于决策流程的复杂很可能导致决策的滞后性,最终企业会错失及时处理的良机。大数据时代,由于企业决策环境的快速变化,主要包括:高速宽带网络全面铺设,通信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移动互联网社会化传播继续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应用进入了深化叠加、高度融合和垂直渗透的新阶段,客观上对企业危机决策的响应时间和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能够快速面对危机,及时跟进与处理,决策程序的高度简化与科学化,制定科学的危机管理模式。

(三)企业危机管理效率低下

危机管理是企业综合性系统管理工程,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共同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然而,我国多数企业的危机管理都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有些企业设立了专业的危机预警和应急机构,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企业发生危机之后,企业各部门在面对危机时尚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团结协作,缺乏有效、畅通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各职能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明确,无论对企业外部的公众和内部的员工,都很难做到及时、诚信沟通或者逃避责任。各种现实因素的叠加,严重影响危机事件的处理效果,造成危机管理的效率极其低下。

(四)企业危机管理决策监督和执行力度弱

企业危机管理处在网络化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之中,由于信息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速度迅速、持续时间较长的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危机管理的监督和执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危机管理决策的制定可能因为危机事件的突发,或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执行过程中,会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导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如果仍沿用传统的危机管理的方法,必然导致危机事件的发展时态更加恶化,难以实现对危机数据精准化的实时性采集,无法对危机决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连续的动态反馈。

(五)企业危机管理反馈与评估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企业危机管理模式下,企业原有的危机管理反馈与评估机制存在如下问题:危机反馈不及时,危机评估主体单一性,危机评估标准不统一,危机评估对象的小范围。由于危机反馈与评估机制的制度障碍,导致企业危机管理低效化、主观化、随意性等诸多弊端,上级意见或者个人观点容易左右决策评估。而且由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位,导致评估的真实性程度、客观性程度大打折扣。应用大数据对企业危机进行有数据依据的反馈和评估,能促使企业危机管理的过程显得相对客观、多元而真实。

二、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拓宽危机管理决策的数据来源

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错综复杂的环境因素影响到企业危机管理。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一方面为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决策信息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突发事件导致危机数据的不断产生、扩散与传播,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尽快实现数据的集中整合,构建高度集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多渠道挖掘、采集企业的危机数据来源,并集中储存形成海量的企业数据资产,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通过对危机数据的筛选与分析,制定危机决策方案。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企业危机管理的模式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新时期的危机事件高发的阶段,企业危机管理工作应该常态化,可以说,企业未来的危机管理主要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竞争。从根本上,应摒弃传统的企业危机管理模式,通过构建功能强大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集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迅速地理清庞大复杂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与分类整合功能,从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出对企业危机管理有价值的数据参考,并迅速地进行判断,优选方案,做出选择,形成行动协同、内外互动的危机治理格局。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效率

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企业应用云计算相关技术构建企业危机管理平台,通过现代传媒工具采集危机事件的相关数据,并辅助以数理统计的相关技术,对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筛选、分析、跟踪,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可利用的决策信息,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危机决策方案。同时,企业利用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的跟进,通过对执行效果及作用的实时跟踪,及时对危机决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此提高企业应对企业危机管理的效率。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企业危机管理决策监督和执行

企业在对危机事件进行决策分析时,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危机数据进行关联性挖掘、采集、存储和深度分析,找寻数据间的本质联系,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同时构建危机事件网络图,努力形成危机事件决策处理流程的整体监督框架。另一方面,通过搜集、追踪决策执行过程中的监测记录,进一步掌握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决策效果,一旦发生偏差,就能够及时进行矫正,有效避免危机事件决策扭曲或执行不力,强化对突发事件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有效防止决策执行出现偏离。

(五)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企业危机管理的反馈和评估机制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强化危机管理;做强做大;企业

一、更新观念,树立企业危机管理意识

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要遵循预防为主、高层重视的原则,而表现是要更新观念,树立企业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实质上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危机意识,首先要更新观念。企业危机并非可怕的事情,不能谈虎色变,这是企业发展正常的经历。树立危机意识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层,因为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方向的决策层,也是能力采取和实施预防措施的决策层。企业领导层只有有了危机意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随时观察和分析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动态,及时针对性调整发展战略,把企业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当危机爆发时,应从各方面客观进行评估,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应变措施,制定应急方案,领导分工负责实施,密切关注事态进展,增强企业的应变力,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损失。树立危机意识,还要注意降低来自领导层的内耗。领导人员要以大局为重,达到相互了解、信任、支持和配合的目标,凡事要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考核,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预防和解决,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降低人为因素和决策因素造成的各类企业危机风险。

二、加强危机预测,提高危机防范和应对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内控体系,防范组织风险。企业内部可依据实际情况,成立企业风险控制及管理组织,由重要领导人员和专业人员构成,制定危机预防的各类制度,明确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相关奖惩制度,确保部门和人员权责明确、信息畅通,对危机进行时时关注和妥善处理。并注重在日常管理中,把员工的共同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将危机预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要建立法律事务部门,防范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在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作为市场的主体,各个企业之间有互利互惠的时期,更会有兵戎相见的时候。许多企业都可能会经历过数次大的法律诉讼风险,对此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另外,企业需要在国内外持续拓展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知法懂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规则,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为公司的发展扫清障碍,确保企业正当的权益。

三要着力解决好企业关键原材料的短缺问题。在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关键原材料或大宗原材料的短缺问题,特别是关键源材料始终是制约企业飞速发展的瓶颈,是企业发展的短板。要做强做大企业,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必须彻底解决原材料短缺的问题,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使企业发展的短板转变为企业高速发展的基石,使企业发展的下游问题彻底解决。

四要建立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应对市场风险。在原材料短缺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要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量。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和产量的提高,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断提高,一成不变的销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市场销售动态机制,来达到规避市场风险,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要低成本扩张,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企业要扩张,规范要壮大,要从生产能力、生产规模、经营范围上全面拓展,就要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占据成本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在新建项目和扩张范围上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国家鼓励的产业方向和重点项目上发展,并适度延长产业链,致力于成本的压缩,以成本优势实现扩大生产能力,确保经济效益。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3

摘要: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危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必不可少要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尤其是要提高危机发生前的感知力,防范于未然。本文笔者从企业危机中人力资源危机这一方面着手,浅析如何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感知能力及其防范方法。

关键词:企业危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危机危机感知能力危机防范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与竞争的加剧,企业爆发危机的机率也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目前企业最常面临的三种危机分别是占53.8%的人力资源危机、占50%的行业危机,占38.7%的产品与服务危机,这是由“零点调查”近几年公布的关于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的报告中出具的数据。从这份调查报告足可见企业最常面临的最大的危机就是人力资源危机,也有调查显示,人力资源危机给中国约34%的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企业管理领域,对危机的概念公认的是:“对于公司未来的成长、获利率,乃至生存问题发生潜在威胁的事件。”而关于人力资源危机国内外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有一点是无需质疑的,人力资源危机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企业整体系统运作不顺畅,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给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带来阻滞,甚至灭亡危机。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必须引起重视,企业与研究领域也正对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与防治进行探索与研究,积极开展各项提高人力资源危机管理感知能力的识别与诊断,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到“防危机于未然”。

一、企业人力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从企业外部环境来分析

1、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由事务性转向战略性

自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出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逐渐由非主流职能性部位转变成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也相应地由传统的重复考勤、绩效评估、工资待遇等转向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的工作上,如组织进行员工教育培训、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中高层主管的选拔等。但企业并未从理念上真正认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意识,依然采用行政管理替代资源式管理,对内部人员与资源管理不到位,导致工作混乱,部门职能达不到,员工工作效率低下,进而造成企业人力资源危机。

2、企业员工职业环境经历着从封闭到开放的全新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加深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发展完善,许多国企被关闭,私人企业林立,人们也在越来越开阔的工作视野中逐渐改变了过去的从业观念,价值观与利益观也发生着变化,而随着网络技术与各种媒介的飞速发展,各种人力资源猎头行业也平地崛起,如大量的咨询公司、猎头公司与高管搜寻公司等大批涌现,这给企业员工的职业自主性与选择性都大大提供了增长空间,这也间接造成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容易导致人力资源流失。

(二)从企业内部环境来分析

1、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重组过程中的不合理结构与管理缺陷

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共享性与便捷性,企业大量采用平扁化的组织结构,大量精减管理层的人员数量与管理层次,这种结构形式较之椎形的企业结构形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与组织应变能力,但同时也限制了员工向上发展空间,导致员工因职业梦想达不到而频繁离职,同时,这种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对工作绩效的考核难度很大,若企业管理体系跟不上,也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出现。

2、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价值、信念、发展意识与习惯习俗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传承的积淀与发扬,无一不寓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而每一种文化不可能与每一个人相适应,若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不相适应,势必会造成淘汰或人才流失的问题,所以,协调企业文化与员工的相适应性也是预防人力资源危机的必要方法。

二、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感知与防范方法

(一)合理规划企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系

在当今世界诡谲的商业变化形势下,企业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调整某些不合理或与实际相悖的制度规章,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制定出有竞争力的工作薪酬制度与考核制度,吸纳更多的人才,并更人性化地进行合理管理,以免人才流失。尤其要注意关键岗位人才的管理,不要一味精减人员,按比例与实际需要引进高层管理人员与其他员工,摒弃墨守成规的管理意识,提高自身学习与自我完善能力。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而越来越高,其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当前经济全球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实力。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还能够做到合理的规避和解决危机。如果只是重视追求经济效益,不注意防范周围的危机的话,很容易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

我们应该意识到企业存在危机并不是就意味着企业失败了,甚至有时意味着机会。危机管理也是一门艺术,是企业发展战略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环节。现阶段企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不管是技术、市场,还是管理、组织制度等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而要想做到企业的危机管理,对危机管理的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能够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快速的做出合理的反应,及时的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补救,很可能企业的危机就会被消除,甚至化危机为转机,从危机事件中寻找到了商机,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一个能够积极应对自身企业危机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1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及意义

1.1企业危机管理机制的目的

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企业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恢复企业稳定,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管理的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的恶化,在危机事件中把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1.2企业危机管理的意义

无论多么的未雨绸缪,企业难免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这时有的企业能够做到迎难而上,把企业危机转化为商机,但是有的企业就会自此没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危机管理的不同。事前预防工作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危机发生的概率,但是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企业的各个环节有可能出现和预先设计不同的情况,组织活动很容易受执行人员的心理、环境的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1一般来说,危机处理呈现阶段性变化,很多的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三阶段,也有的人认为危机管理应该被分成五阶段,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被分成六阶段。笔者认为无论危机管理被分成几个阶段,本质上都属于防范与准备-控制与解决-恢复与学习三大阶段的范畴。另外,事前做好完善的规划和准备是应对企业危机的前提条件,但是比防患于未然更加重要的是管理机构必须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应变能力。所以企业要想真正的落实危机管理机制,不仅要设立机制,还应该注意在日常的工作中培养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

2.2要想真正的控制并解决好企业的危机,必须平衡好企业和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每一个利益关系人都有着不同的立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观点,企业要想顺利度过企业危机,不仅要认真的考虑各利益关系人的意见和看法,还要从这些意见和看法中找到影响企业危机的关键因素,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比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传播媒体的技术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其作用正在逐渐的被放大。如果企业注重在平时和媒体间关系的经营,企业出现危机时,就可以主动联系媒体,主动的提供一些与该危机相关的数据,帮助媒体和民众更加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特质,虽然媒体报道的立场和动向并不能完全受企业的影响,但是起码企业不处于被动接受的立场。而政府主管机关的态度对于企业危机处理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当危机发生时,企业不仅除了必须主动向相关的政府主管机关提出报告,更应了解政府在危机处理上的立场,以积极的方式去影响政府单位的态度,透过政府权力的施行,可以正面的进行危机管理。消费者的态度与评价,也是企业爆发危机的警讯,倘若加上有心人士利用消费者申诉或抱怨的机会,将事件的层级扩大,以获取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对于企业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最后,社会公益团体由于公众服务的形象与设立宗旨,这些团体所主动进行的活动或是诉求,也是企业应该注意的。

企业危机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失败,只要企业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和管理它,再加上平时对员工加强危机处理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就算企业危机无法避免真的来临,也能够逢凶化吉,把企业危机化为企业转机。

2.3有关学者曾经说过:“危机是公司生活周期的天然的组成部分,不可预测性无疑是商业经营的本性。”所以,根本就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的危机状况的,不会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危机。当危机发生的时候,由于每个公司性质、产品和结构等的不同,不可能有一种方法是正好适用于这种危机状况下快速恢复的。尽管如此,在有效处理公司公共关系方面出现紧急事件时,还是存在一些贯穿其中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3企业管理机制的解决措施

3.1企业应完善日常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危机前兆,从企业外部来看包括:一是市场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出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或者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变动等;二是国家相关政策的重大变动;三是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等。从企业内部来看包括:一是经营策略方面表现为计划不周,不具备市场出现巨大变动时的临机应变能力;二是经营业务方面表现为亏损增加,过度负债;三是管理行为方面表现为不信任下属,不愿意听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过度的猜疑别人;四是内部管理方面表现为员工情绪不高,不能及时的调整生产计划。

一旦发生企业危机,管理者首先应该对危机的实际状况和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束这项工作就需要立即投入到解决该危机和把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的工作当中,同时应该帮助员工树立危机意识,严阵以待危机的到来。如此一来,能够把损失最小化,使危机状况恢复成常态。

把危机状况恢复成常态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快在合适的时间采用合适的方法减少危机冲击,迅速控制损失。使用监视和预警系统,并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预警反应能力能够有效的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未雨绸缪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危机管理――政府・企业・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一书这样写道:“危机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并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防止和控制危机爆发的目的。”

3.2企业要快速成立危机处理小组

有关专家指出:任何一个企业一旦出现危机,不能手足无措,必须意识到速度的重要性,组织各部门尽快的随着危机行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负责处理危机核心。为了保证处理危机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必须沉着冷静,有针对性的对危机进行处理,充分的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的控制好危机的发展态势。

3.2.1一旦出现企业危机,立即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明确责任人,向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的和有关政府及机构进行沟通,绝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危机的出现,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来应对。

3.2.2选择合适的发言人也是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如果发言人的层次太低,企业的诚意难以表达出来,给人以消极应对的感觉;如果发言人层次太高,又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这件事很严重的错觉,使自身陷入被动的局面。

3.2.3企业出现危机,通常的处理方法就是解释事件原委和向消费者道歉,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先解释事件原委,还是先向消费者道歉,这第一句话是很重要的,媒体和消费者都会放大这个细节。由于在实际的企业危机中,大多数的媒体和消费者都会以刻薄的态度对待出现危机的企业,所以最好采取柔和一点的方式。但是企业自身不存在问题,是媒体刻意为之,就看企业自身的战术和战略安排了。

3.3企业把握关键尽快让恶性危机结束,实现管理危机的良性延伸

企业危机解除后,必须及时的分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出现危机的原因等,有针对性的采取纠正措施,尽力的弥补危机造成的损失,尽快的恢复企业形象。由于企业危机既是导致企业失败的根源,也是蕴藏着企业成功的种子,所以企业应该善于发现危机掩盖下的成功机会,把危机转化为商机,这才是危机管理的精髓。

危机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企业在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创新的同时,应将危机管理创新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当企业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该以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为重,迅速做出适当反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主动地、有意识地以该事件为契机,变坏事为好事,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这样不但可以恢复企业和个人的信誉,而且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组织或个人与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区别就在于此。一个企业在危机管理上的成败能够显示出它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总之,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妥善处理危机,而且能够化危机为商机。

参考文献:

[1]郭惠民.危机管理的公关之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m].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平川.危机管理政府・企业・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4]罗长海.企业文化学(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干勤.沟通以及相关概念探析[J].商业研究,2008(2).

[6]范新华.科技企业危机沟通研究[J].特区经济,2009(5).

[7]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雷元江.赢家――现代经营管理新智囊[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9]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第1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鲍勇剑.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57-02

一、引言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运行中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增大、接收的订单减少、产品积压严重以及滞销等现象,因此,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何使我国经济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以及敢于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如何对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企业关注的热点。此时,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是必然选择。企业只有对自身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才能在经济管理当中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相对条件下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推动企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进。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建立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科学化生产的要求。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指的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金融行业等受到严重冲击影响以后,全世界经济在经受了严峻考验后的经济发展缓慢的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全球经济开始从经济发展疲软的低估阶段逐渐缓慢恢复,主要体现在美国和欧共体经济实体开始逐渐好转,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的恢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点。第一,世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各大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更大的发展阻力。经历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为了早日恢复经济发展,恢复经济建设的信心,各国的企业加快了对各种有限资源的争夺脚步。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第二,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大了企业不平衡差距。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每个国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甚至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步加大,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形势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实体发展更加困难。在这个发展时期,大范围内的经济都处于动荡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前景变数很大,不能做出可靠性预测,更多的资金都流向虚拟经济,因而增加了经济实体企业发展的难度。

三、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在一定条件下是由我国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决定的。首先,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经济陷入到了缓慢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阶段,其在一定条件下也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之间竞争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其次,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相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点,比如: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人员稳定性较差、企业内部管理松散,管理水平落后等。随着经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企业的弱点和不足更加显现出来。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是当前企业最为关心的课题。因此,必须通过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降低相对条件下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实现是很有必要的。

四、后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形式发生变化,企业经济管理也在随着发生改变,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心开始向以价值为基础的方向转变,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再是简单的注重经济生产,开始向综合化管理的方向迈进。企业综合化管理也是企业管理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企业在日常管理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企业经济管理和其它管理之间的关联性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内部的所有管理都要触及到企业内部资金的运用,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的各项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的各个环节都与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一定联系,其中也包括企业当中的各个部门和人员。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收入状况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情况。在企业当中只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今后的经济管理当中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在一定条件下对企业管理的各项措施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体现

在企业经济管理当中,企业的高级管理者的决策对于企业的管理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根据企业全年、季度或者月份的经济收入量所决定的,企业财务状况直接反映着整个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企业管理者制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方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从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大对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制定促进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较好的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后金融危机环境下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法

(一)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企业管理观念的先进和落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管理当中,不仅要使员工观念进行更新,更重要的是使企业高层领导者进行观念更新。企业高层管理者观念更新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在企业经济管理观念更新的过程中,要善于在管理当中引入战略意识,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保证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时,能够树立全局观念和危机意识。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层级,其所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具有影响面大和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企业要在更新企业管理观念的同时,注重对新型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实践工作,从而在创新当中寻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经济管理方法。

(二)经营策略的转变

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较好地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在经济管理当中采用柔性化和虚拟化的组织结构样式,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管理方式上进行弹性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经营联盟。注重品牌效应,加大企业形象的宣传力度,树立品牌观念,以品牌效应带动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品牌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的占有率。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对于企业赢得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运行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约束

企业应不断完善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对经费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在企业内部实行综合化的管理制度。在企业日常运营中,要从工作的点滴做起,对公用车的使用以及外来人员的接待等进行有效监管,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日常管理中,对电话费以及各种办公费用进行有效监管,防止企业员工以各种名义的办公支出私吞企业公有资产。根据企业内部实际财务状况,制定适合企业运营需要的财务支出机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要真正做到按制度办事,从而实现企业各项办公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还要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细化,建立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预算制度,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预知性。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预算定额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对财务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财产实行登记制度,对企业的各项财产进行排查,从而实现企业各项财务的透明度,为企业高层领导者根据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制定适合实际需要的经济管理方法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对企业各项资金和财务进行定期盘存,对企业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企业还要制定办公设备购买的价格制度,企业在对材料、设备或者办公用品进行购买时,通过价格制度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成本差额的分摊。

(四)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对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企业各项收支状况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其次,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在一定条件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相适应,从而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稳健经营。对企业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运行良性发展,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需要。最后,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风险,并为化解或规避风险提供充足的时间,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财务管理

随着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以及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必将被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所取代,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财务实施监督和管理,适应了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在管理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的运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较好地突破财务管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远程处理功能,比如:远程查账、报账、报表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还能较好地实现高层管理者对下属各个部门的有效监督,利用网络通讯功能,还能较好的实现财务的网络协同以及处理能力的提高,在一定条件下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财务向集中化管理模式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应建立专门的数据库财务管理系统,利用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管理层决策的正确性,排除人为因素对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从而加强企业财务的严密性。

(六)以“协同”促发展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运行当中存在与其它子模式关联性不足的问题,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更多地是关注企业的效益和服务的整体战略,这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不相适应。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封闭、自立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企业更多地是实行产业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各个关联企业之间在利益的驱动下,结合成一个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因此,企业之前的协同关系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同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组成:第一,与外部业务之间的协同关系。主要包括上游与供应商之间、下游与客户之间的协同关系,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价值的最大化利用。第二,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其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最大化发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沟通联系力度。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实质上就是整个价值链之间的协同,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财务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的管理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协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是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最好办法,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企业避免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只有不断采取措施,对现有经济管理大胆创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保障企业稳健发展,促进企业社会形象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理论月刊,2013(25)

[2]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05)

[3]吕玲花,焦学强.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思考[J].中国商贸,2012(34)

[4]胡志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4(12)

[5]周家华,张立金,吴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辨证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6]王华,孙少波.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战略的制约因素及汇率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1(02)

[7]陈星榕,谢赤.金融危机背景下基金家族绩效与风险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2)

[8]许为男.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50)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旅游企业;危机管理;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08-0092-03

[作者简介]林红梅,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瑞士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广东广州510507)

旅游业是一个对产业环境十分敏感的产业,发生在国内外的旅游危机事件必然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社会稳态情况下,经济及社会运行相对安全、平稳,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与行为是稳定的,此时的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讲,旅游危机可能威胁到旅游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并破坏旅游目的地的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程度的整体形象,导致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旅游愿望和出游行为,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危机之中,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由于旅游业中各旅游企业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加之旅游企业经营环境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企业更易面临各种危机,因此,旅游企业必须推行和加强危机管理。

一、旅游危机及其影响因素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危机是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干扰旅游业正常运营的意外事件。”亚太旅游协会(pata)将旅游危机定义为具有完全破坏旅游业潜能的自然或人为的灾难。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信心,、经济危机、恐怖主义活动、战争以及疾病等危机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出游决策,当危机爆发时,旅游业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发现,一系列国内外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不断冲击着中国旅游业,“98洪水”、“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非典”、“美伊战争”、“印度洋海啸”等对中国旅游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危机主要受安全性因素、经济社会性因素、物质性因素三方面的影响。安全性因素包括危机中不确定性因素对旅游安全的威胁和对旅游预期安全的威胁。目前,大多数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的安全性要求程度越来越高,安全已成为影响旅游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旅游活动的过程和旅游愿望。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根本因素,这两个因素的波动自然导致旅游需求的波动。危机事件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系统的扰动,会改变旅游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可支配的收入状况,从而导致游客的出游能力和愿望的波动。物质性因素指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危机事件往往可能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设施造成极大的破坏,降低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旅游资源质量,进而影响旅游需求。

二、导致旅游企业危机广泛性的原因

(一)从旅游供给角度分析旅游危机

1.旅游企业的关联性。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旅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购物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它的生产部门和行业不仅包括旅游部门内部各个行业(吃、住、行、游、购、娱),还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相关行业,如外贸、交通、工艺品生产、建筑业等,所涉及方面的任何变动都会波及到旅游业。旅游业由有关国民经济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等构成。从波特的产业价值链角度来看,旅游业的价值构成应是: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旅游工艺品。在整个价值链上,各个旅游企业以旅行社为中介组成战略联盟的形式,旅行社在事前以契约的形式向其他旅游企业预订旅游者所需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但如果某个企业由于人为的或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没有履行契约,就会波及到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每个企业都将遭受损失。所以,应加强各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消除危机以减少损失。

2.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在完成整个旅游活动中得到的全部服务过程、旅游条件以及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感受。它是以服务为重要内容的非物质产品,旅游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和一般服务产品的特性,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时间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的特性。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种“经历”,是旅游者对旅游全过程的一种“感受”。无形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难以对其质量进行检验和客观评价,而只有购买了某一旅游产品,并且完成了整个旅游活动后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不可转移性的特点说明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时,与旅游产品相关的旅游资源和设施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者只能自己享受购买的旅游产品,而无权让他人分享;时间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说明生产旅游产品是一种风险极强的行业。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即它是旅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旅游者购买的主要是整体旅游产品,任何一家旅游企业都只能提供一项或几项单项旅游产品。因此,只要旅游产品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服务出现危机,必然影响整体旅游产品,进而影响其他旅游企业。

(二)从旅游需求角度分析旅游危机。从旅游消费来看,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旅游者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旅游需求是一种发自于要求参与社会交往,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等动机的一种非基本需求。生理和安全是其最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这两者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旅游才可能成行。旅游需求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如:政治局势、经济危机、自然环境、传染性疾病、安全事故等影响,这种非基本需求必然要为基本需求让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也是这样的,安全和舒适是他们旅游决策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一旦旅游企业及旅游地发生了影响这两者的负面事件,旅游者会立即“抛弃”该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

旅游者对危机事件的敏感程度是有层次的。旅游消费者在做出旅游决策时,会伴随产生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是可以被旅游者觉察的。任何危机事件都有一个阈值(或者临界值),即旅游者对所觉察到的旅游决策风险的容忍限度,每个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都有一个他们所能承受的特定的阈值,超过这个阈值,消费者就会想方设法降低风险。旅游者对旅游决策的主观评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旅游业发生的负面事件很容易被识别并获得认同,一旦发生了负面事件,就会使旅游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旅游企业预防危机的措施

(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是指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预警指标和预警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处理。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报子系统和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许多分散、零星的信息组织到一起,全面地监测、跟踪各种动态,向风险防范指挥部门提供决策的信息基础。旅游企业应时刻监测、搜集旅游市场上潜在的危机,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对引发旅游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旅游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有助于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的与本企业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可以促进企业决策者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二)制定危机处理制度。制定危机处理制度,将有利于旅游企业在危机发生时临危不乱,能够有条理地处理危机。旅游企业平时应对自己的所有产品和相关信息有通盘的了解,洞悉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然后列出危机评估表,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并制定好相应对策,主要包括:(1)设立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这些成员必须提供24小时的联络方式,确保在危机爆发后成员间能形成顺畅的通讯网,每个人适时扮演相应的角色。(2)预先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发言人。这个人可以是Ceo、总裁或对危机最为了解的人,此人应具有相当的沟通能力,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可信度和权威感,在第一时间传递最适当的信息。(3)注重与旅游业领域相关的重要媒体建立长期信任关系。这对旅游企业在“事件”发生时,能否引导媒体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是至关重要的。(4)将危机管理制度制作成手册或文件,并按制度认真执行,否则危机管理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强员工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危机管理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旅游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种“危机”氛围。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可以凝聚旅游企业内部员工的信念,建立共同的危机预防,增强旅游企业的战斗力,避免在危机发生时,把时间浪费在企业内部的危机沟通上。加强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反制危机的能力。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线服务员工的失误是引发企业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为失误的内在根源多是由于企业缺少危机处理的教育训练。因此,结合职业训练,加强危机教育能够大量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危机。旅游企业危机教育不仅要注重单纯技术层面的强化,更要进一步加强危机处理前的心理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承受危机的能力,建立起处理危机的必胜信念。在服务态度上,要以顾客为中心,充分考虑并满足顾客的安全、健康、舒适等需要。通过危机教育,让员工深切了解到员工前途和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四)注重危机公关。由于危机情况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因此尽管事先已制定出危机应变计划,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存在,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企业的信誉、形象等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所应采取的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旅游企业发生危机,应立即查明危机的原因和来源,及时向旅游者公布,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并以诚信的原则主动与旅游者进行沟通,任何一个不谨慎的反应都有可能使旅游企业遭受更大的破坏,而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则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更快地从危机中走出来。危机公关的好坏,一方面体现出危机当事人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更直接影响到危机当事人的信誉和利益得失。旅游企业形象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有的公关行为都要围绕着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这一中心来开展,危机公关也不例外。因此,凡是有损于企业社会形象的事都不能做;当具体利益与维护社会形象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具体利益。当事件只涉及具体利益时,应该立即将其与社会形象明确区分开来,不让其与社会形象挂上钩;如果事件涉及到损坏社会形象,则应该马上以修复社会形象为主要目标展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关行为。我们都不希望出现危机,但危机到来并不意味着企业对此无能为力,不意味着问题不能解决,事态不能向好的方向转化。只要旅游企业能够注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把握好危机公关的每个过程步骤,积极引导舆论,就能安然渡过难关。而且有些危机事件处理得当,还能给企业提供一个改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的机会。

(五)引导旅游者改变行为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危机的影响。危机过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仍会潜伏在旅游者心中,并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研究危机事件后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合理的设计和推出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经过SaRS的洗礼,旅游者逐渐认识到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赞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公共卫生条件及其防疫防范服务配套设施设备的要求和选择将会变得比较挑剔。安全顺畅旅游、健康卫生旅游、文明有序旅游,将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项目活动的第一要求。旅游企业应该根据危机后旅游者可能的行为模式,引导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旅游者的旅游愿望、旅游信心的恢复和旅游目的的实现。引导旅游者行为模式的改变应包括:(1)引导旅游者出游方式的多元化;(2)引导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空选择多元化;(3)引导旅游者主动承担旅游行为的社会、生态责任,促使旅游者接受生态化的旅游行为模式;(4)引导旅游者改变不良的日常行为模式,推广文明的日常行为和旅游行为模式;(5)引导旅游者逐步提高旅游目的的层次。

四、结论

旅游企业的危机主要来自质量、天灾、人祸、品牌、财务、犯罪、事故等方面。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它的发展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外部因素往往是旅游业本身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负面事件对旅游企业所导致的破坏,不仅仅表现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还可能由于负面事件所引起的恐慌及流言在市场中的长期扩散,从而对旅游企业具有持久性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游客对目的地负面性的认知,进而对旅游目的地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度的声誉造成损害,以至旅游者数量减少、旅游支出减少,当地旅游经济出现衰退,并使当地旅游产业活动的持续经营发生中断。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导致旅游企业危机广泛性的原因,建立有针对性的预防危机的策略。旅游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时,首先,应该强调忧患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系统,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其次,应制定危机处理制度,注重危机公关,树立旅游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美誉度。再次,应认真研究危机事件后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设计和推出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九全,李开宇,张艳芳.旅游危机事件与旅游业危机管理[J].人文地理,2003,(6).

[2]吴昌南.试论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J].江苏商论,2004,(9).

[3]夏保国.旅游企业危机分析及预防[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7

我们仔细观察国际国内的变化,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尽管企业家的气质偏好变化和挑战,但我们仍需特别重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根据“墨菲定律”:可能的风险终将转化为现实的损害,也即,危机终将产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为什么说危机终将会发生,为什么要强调危机管理是企业发展中永恒常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不外是企业内外环境使然。首先,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讲,在企业的初创时期,面临生存的压力、挑战以及对未来的追求、憧憬,企业家们的表现必然是全神贯注,由此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但是,一切都会随着利益的增加而发生微妙的变化,面对更多的诱惑,仅仅凭借着创业之初的激情和个人道德已经无法达到新的均衡,制度供给的不足导致企业迷失方向,进一步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衰退;此外,当企业探求未知世界和新的领域时,曾经的成功经验在新的环境下或许会变成掣肘,甚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这些不确定性以及创新机制的老化将会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危机。

其次,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也面临着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机遇,前者既包括经济全球化,也包括金融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企业要应对技术和工艺革命、生态环境保护、绿色能源革命、人性化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移动数码革命等等挑战,也要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后者既要面对中国经济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都将减少,也要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对一个企业

正确认识危机,端正面对危机时的态度,对解决危机至关重要。有意思的是是,在真实世界里,真正的企业家在决策过程中是愿意冒风险、甚至是忽视风险的!夸张一点讲,对企业未来的憧憬,面对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处理管理危机中选择的多样性,不正是为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提供了展现其才华、实现其价值的机会吗?在危机中成长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喜欢、也许很享受这种挑战!

但是,无论一个企业家的风险偏好如何,危机终究会使企业付出额外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们必须重视危机管理。我们认为,企业家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上,除了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完善信息反馈系统、建设危机管理团队、全面启动危机公关战略、根据危机性质采取相应对策外,更重要的要健全企业的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培养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一种全员认同、彼此承诺、大家承担、共同成长的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制度的一部分,作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是企业克服危机的法宝。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8

化工过程(chemicalprocess)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和复杂的公用工程系统。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是国际先进的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和控制方法,是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收集和利用化工过程安全生产信息;风险辨识和控制;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通过规范管理,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开展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格新装置试车和试生产的安全管理;保持设备设施完好性;作业安全管理;承包商安全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事故和事件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二、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二)全面收集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明确责任部门,按照《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3034)的要求,全面收集生产过程涉及的化学品危险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全部安全生产信息,并将其文件化。

(三)充分利用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明确提出生产过程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制作工艺卡片、编制培训手册和技术手册、编制化学品间的安全相容矩阵表等措施,将各项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纳入自身的安全管理中。

(四)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信息文件。企业要保证生产管理、过程危害分析、事故调查、符合性审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最新安全生产信息。

三、风险管理

(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制定化工过程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规定风险分析结果应用和改进措施落实的要求,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分析。

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统称“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要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技术,一般每3年进行一次。对其他生产储存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针对装置不同的复杂程度,选用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HaZop技术等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可每5年进行一次。企业管理机构、人员构成、生产装置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要及时进行风险辨识分析。企业要组织所有人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力求风险辨识分析全覆盖。

(六)确定风险辨识分析内容。化工过程风险分析应包括:工艺技术的本质安全性及风险程度;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严重事件的安全审查情况;控制风险的技术、管理措施及其失效可能引起的后果;现场设施失控和人为失误可能对安全造成的影响。在役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还要包括发生的变更是否存在风险,吸取本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事故及事件教训的措施等。

(七)制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企业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确定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对辨识分析发现的不可接受风险,企业要及时制定并落实消除、减小或控制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四、装置运行安全管理

(八)操作规程管理。企业要制定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内容,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使用、控制、修改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操作规程的内容应至少包括: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和紧急停车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工艺参数的正常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防止和纠正偏离正常工况的方法及步骤;操作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障、职业健康注意事项等。

操作规程应及时反映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企业每年要对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至少每3年要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修订;当工艺技术、设备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操作规程。

企业要确保作业现场始终存有最新版本的操作规程文本,以方便现场操作人员随时查用;定期开展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建立培训记录和考核成绩档案;鼓励从业人员分享安全操作经验,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和审核。

(九)异常工况监测预警。企业要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重要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预警;要采用在线安全监控、自动检测或人工分析数据等手段,及时判断发生异常工况的根源,评估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安全处置方案,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事故。

(十)开停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制定开停车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制度。在正常开停车、紧急停车后的开车前,都要进行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开停车前,企业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制定开停车方案,编制安全措施和开停车步骤确认表,经生产和安全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要严格执行并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

企业要落实开停车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开停车方案,建立重要作业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开车过程中装置依次进行吹扫、清洗、气密试验时,要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引进蒸汽、氮气、易燃易爆介质前,要指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流程确认;引进物料时,要随时监测物料流量、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变化情况,确认流程是否正确。要严格控制进退料顺序和速率,现场安排专人不间断巡检,监控有无泄漏等异常现象。

停车过程中的设备、管线低点的排放要按照顺序缓慢进行,并做好个人防护;设备、管线吹扫处理完毕后,要用盲板切断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抽堵盲板作业应在编号、挂牌、登记后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并安排专人逐一进行现场确认。

五、岗位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

(十一)建立并执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企业要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的具体要求,建立教育培训档案;要制定并落实教育培训计划,定期评估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效果。从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十二)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要按照国家和企业要求,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再培训。要重视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使从业人员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化工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自觉遵守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措施,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十三)新装置投用前的安全操作培训。新建企业应规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求,变招工为招生,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工厂开工建设后,企业就应招录操作人员,使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先接受规范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装置试生产前,企业要完成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后参加全过程的生产准备。

六、试生产安全管理

(十四)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职责。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总体试生产方案、明确试生产条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对试生产方案及试生产条件提出审查意见。对采用专利技术的装置,试生产方案经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后,还要经专利供应商现场人员书面确认。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联动试车方案、投料试车方案、异常工况处置方案等。试生产前,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完成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工艺和安全技术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化验分析规程、主要设备运行规程、电气运行规程、仪表及计算机运行规程、联锁整定值等生产技术资料、岗位记录表和技术台账的编制工作。

(十五)试生产前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三查四定”(三查: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四定:整改工作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已经落实。

系统吹扫冲洗安全管理。在系统吹扫冲洗前,要在排放口设置警戒区,拆除易被吹扫冲洗损坏的所有部件,确认吹扫冲洗流程、介质及压力。蒸汽吹扫时,要落实防止人员烫伤的防护措施。

气密试验安全管理。要确保气密试验方案全覆盖、无遗漏,明确各系统气密的最高压力等级。高压系统气密试验前,要分成若干等级压力,逐级进行气密试验。真空系统进行真空试验前,要先完成气密试验。要用盲板将气密试验系统与其他系统隔离,严禁超压。气密试验时,要安排专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气密检查记录,签字备查。

单机试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单机试车安全管理程序。单机试车前,要编制试车方案、操作规程,并经各专业确认。单机试车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操作、监护、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单机试车结束后,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及制造商等方面人员签字确认并填写试车记录。

联动试车安全管理。联动试车应具备下列条件:所有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并已取得上岗资格;公用工程系统已稳定运行;试车方案和相关操作规程、经审查批准的仪表报警和联锁值已整定完毕;各类生产记录、报表已印发到岗位;负责统一指挥的协调人员已经确定。引入燃料或窒息性气体后,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每日安全调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部试车的安全管理工作。

投料安全管理。投料前,要全面检查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和应急准备等情况,具备条件后方可进行投料。投料及试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要持续进行现场巡查,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人员要加强现场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投料试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现场人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七、设备完好性(完整性)

(十六)建立并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建立设备台账管理制度。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编制设备操作和维护规程。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考核,培训考核情况要记录存档。

建立装置泄漏监(检)测管理制度。企业要统计和分析可能出现泄漏的部位、物料种类和最大量。定期监(检)测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标定各类泄漏检测报警仪器,确保准确有效。要加强防腐蚀管理,确定检查部位,定期检测,建立检测数据库。对重点部位要加大检测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管道、设备壁厚减薄情况;定期评估防腐效果和核算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及时发现并更新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

建立电气安全管理制度。企业要编制电气设备设施操作、维护、检修等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要制定防爆电气设备、线路检查和维护管理制度。

建立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新(改、扩)建装置和大修装置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用前、长期停用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再次启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要建立健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停运、变更专业会签和技术负责人审批制度。

(十七)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关键设备要装备在线监测系统。要定期监(检)测检查关键设备、连续监(检)测检查仪表,及时消除静设备密封件、动设备易损件的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压力管道阀门、螺栓等附件的安全状态,及早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加强动设备管理。企业要编制动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动设备始终具备规定的工况条件。自动监测大机组和重点动设备的转速、振动、位移、温度、压力、腐蚀性介质含量等运行参数,及时评估设备运行状况。加强动设备管理,确保动设备运行可靠。

开展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企业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安全仪表功能(SiF)及其相应的功能安全要求或安全完整性等级(SiL)。企业要按照《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21109)和《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安装、管理和维护安全仪表系统。

八、作业安全管理

(十八)建立危险作业许可制度。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危险作业许可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实施特殊作业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十九)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危险作业审批人员要在现场检查确认后签发作业许可证。现场监护人员要熟悉作业范围内的工艺、设备和物料状态,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作业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监护人员擅离现场。

九、承包商管理

(二十)严格承包商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将承包商在本企业发生的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管理。企业选择承包商时,要严格审查承包商有关资质,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的方可凭证入厂,禁止未经安全培训教育的承包商作业人员入厂。企业要妥善保存承包商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二十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承包商进入作业现场前,企业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现场安全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坠落、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等方面的危害信息。承包商要确保作业人员接受了相关的安全培训,掌握与作业相关的所有危害信息和应急预案。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

十、变更管理

(二十二)建立变更管理制度。企业在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公用工程、备件、材料、化学品、生产组织方式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要纳入变更管理。变更管理制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消除和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是否修改操作规程,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实施后的安全验收等。实施变更前,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明确受变更影响的本企业人员和承包商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变更完成后,企业要及时更新相应的安全生产信息,建立变更管理档案。

(二十三)严格变更管理。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生产能力,原辅材料(包括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和介质(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工艺路线、流程及操作条件,工艺操作规程或操作方法,工艺控制参数,仪表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报警和联锁整定值的改变),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方面的改变等。

设备设施变更。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非同类型替换(包括型号、材质、安全设施的变更)、布局改变,备件、材料的改变,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计算机及软件的变更,电气设备的变更,增加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管理变更。主要包括人员、供应商和承包商、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和标准发生变化等。

(二十四)变更管理程序。

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企业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负责人审批。

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没有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验收。变更结束后,企业主管部门应对变更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并形成报告,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相关部门收到变更验收报告后,要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载入变更管理档案。

十一、应急管理

(二十五)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完善。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并及时完善预案。企业制定的预案要与周边社区、周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预案相互衔接,并按规定报当地政府备案。企业要与当地应急体系形成联动机制。

(二十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企业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明确组成人员(必要时可吸收企外人员参加),并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要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发生紧急情况后,应急处置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各自岗位,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置。要授权应急处置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组织装置紧急停车和相关人员撤离。企业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并及时补充和更新。

十二、事故和事件管理

(二十七)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的管理。企业要制定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加强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包括生产事故征兆、非计划停车、异常工况、泄漏、轻伤等)的管理。要建立未遂事故和事件报告激励机制。要深入调查分析安全事件,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十八)吸取事故(事件)教训。企业完成事故(事件)调查后,要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内部分析交流,吸取事故(事件)教训。要重视外部事故信息收集工作,认真吸取同类企业、装置的事故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

十三、持续改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二十九)企业要成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三十)企业要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要组成由生产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安全、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人员参加的考核小组,定期评估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功效,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并核查整改情况,持续改进。要编制功效评估和整改结果评估报告,并建立评估工作记录。

化工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指导意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化工过程安全管理。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9

一、供电企业危机理念的深化

危机是企业生存的一种常态。特别是对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供电企业来说,由于自身发展力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都在不断增加.因此,企业一个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危机。

作为传统的高危行业,供电企业在企业管理的一些领域,如: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危机意识可以说相当强。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上产品的相对垄断和“无形性”,处于供求关系强势地位的供电企业对于社会关系、公共事务的处理往往不是主动型和进取型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所以,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需要将危机理念进一步拓展、延伸和深化,并加人到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的整体建设中。

危机理念包含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公众意识和沟通意识,其核心是危机意识。供电企业要培养全员的危机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灵深处,成为员工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地防微杜渐,时刻警觉任何细小的隐患和潜在的危机,在危机爆发时,能够临危不乱,应对自如。

二、供电企业相关的危机成因分析

1.供电企业的危机态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正不断加大;相应的公共关系也趋于复杂和多样化;特别是越来越高涨的公众(消费者)主权意识和效果越来越明显的舆论监督,都在推动着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公用事业单位和企业。由于电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几乎所有的公众都是供电企业的用户和消费者,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不可避免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供电企业的危机种类

危机的具体种类,主要可分为: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危机、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危机、与技术相关的危机以及与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相关的危机。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目前主要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危机,即供电策略、供电服务、供用关系、供电质量和一些非企业因素等,具体又可以划分为(见表)。

当然,就像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形容的“危机就像普通的感冒病毒一样,种类繁多,难以一列举”。而且,许多危机往往小是单一因素引起的,有可能是多种原因组合而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危机的成因更趋于复杂化、多样化,新的危机形式也会不断出现。就拿上述的电能质量引发的危机来说,随着一些事故和用户投诉的出现,又增设了谐波、三相不平衡度以及电压波动和闪变这些新的内容。如对于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每发生一次电压波动,就可能引起生产设备停机或工作异常,从而造成产品报废,有时造成的经济损失一次都会在几百万元以上。各类危机都需要供电企业密切关注、认真识别和科学分析。

三、危机处理的过程控制

危机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不规则性。面对危机,面对可能的情况,如新闻曝光、政府批评、公众质疑等,供电企业应正视问题,迅速做出反应,查明原因,快速启动应急处理机制,积极采取措施,尽力挽回损失。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应该特别注意。首先是准确判断,正确归因。对危机产生的机理进行快速、科学的分析,判断是由于何种原因造成的,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做好了,能更好、更快地抓住危机的脉络,为正确处理打下基础,并减少浪费时问的可能性。其次是危机处理中注意一些基本原则的运用与掌握。主要指1)公开性原则。企业面临危机时,不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过错,都应在危机涉及的范围内,向公众公开事件的真相,公布事件的原因、结果及自己的态度。公开既包括危机实情及时、全面甚至是超前的透明,也包括解决危机的决策情况的透明。否则,供电企业就有可能被误解,由此产生的错误信息和不利猜测等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影响。2)真实性原则。面临危机时,向各方面公众如实反映和汇报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后果,正在采取和将要采取的补救措施,不隐瞒真相,不推委责任。3)及时沟通与协调原则。这是危机联系和运作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武器。许多危机的发生是由于沟通不足,企业透明度差造成的:协调是一种高水平的艺术,如缺电危机,需要协调电力生产与调度的关系,协调本地与异地关系,需要协调供求双方的关系,需要协调政府,媒体以及更多方面的关系,将负面影响缩至最小。4)公众利益第一原则,作为开放环境中的企业,企业的运作是在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保持与公众广泛、密切的联系,使公众在了解知晓的基础上对企业产生好感、信任,进而形成稳固的良好关系,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主要条件。

四、稳步构筑危机

管理系统危机当中的及时反应,沉着应对并非即兴工作,而是企业长期注意危机管理建设的结果,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的危机事件,供电企业应努力将其纳入管理体系之中,形成独特的危机管理系统。危机管理系统是企业对危机进行防范、处理、控制的内在驱动力、约束力和调节力的总和。我们常说的帕累托法则也适用于危机管理,企业在危机管理上做出20%的努力,将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作出80%的价值贡献。现实中,将危机意识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仅仅依靠领导者和员工对危机的清醒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对危机有备无患,必须使危机管理制度化,长期化和规范化。

1.建立良好的声誉管理系统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声誉,将其视为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为此,供电企业必须使其制度体系和经营结构有别于传统模式,以适应建立声誉的工作,保证企业运营的顺利进行,创造宽松的改革和社会环境。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声誉管理系统,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公众方面。供电企业的声誉取决于它能否很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当企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密切关注时,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日益成熟的市场,企业和每一个用户平等的、主动的,诚实的交流和沟通,将是提高对方危机承受心理和承受能力的最有效办法。(2)政府方面。供电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加强与政府中的行业主管机构的联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一个可以和政府部门对话和交心的平台,营造好企业的政府资源。在化解危机时,同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直接指导,比如今年夏季覆盖全国许多地区的缺电危机,就离不开上至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下至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全力的配合,才使各种由于缺电引发的不利因素降至很低的程度。(3)媒体方面。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是供电企业取得社会舆论支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首要任务。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将企业的正面行为传达到公众的眼中和耳中,杜绝失实的报道。在化解危机时,不要把新闻媒体当作敌人,应该尽量争取成为媒体的盟友,这是许多企业经历危机后最深刻的教训。(4)其他方面.我们的企业还应加强与其他公用事业部门的联系,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沟通,这对供电行业的美誉度提高至关重要。

2.危机的预防与预警系统的建立“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

这是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的名言。就生成规律而言,绝大多数危机都不是一蹴而就瞬间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微小隐患、孕育生长、成熟开放、突然爆发到逐渐平稳的发展过程,所以对危机发生前微小隐患的防范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对供电企业来说,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之外,几乎所有人为原因造成的危机都是可以预防的。

危机管理机制中的防范作用主要是通过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勺完善来体现的。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设,应成为企业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

在危机预警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决策利警报子系统)中,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收集工作,实时跟踪环境变化动态,分析辨别问题和隐患,寻找企业的薄弱方面。比如加强对各类投诉的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从中寻找到危机的来源,向决策者和各部门提供客观的,有价值的信息。还有就是从相关的“热点危机”中寻找教训,比如今夏席卷美加以及欧洲的大停电,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电网的安全运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到更好的危机预案。作为一种长效管理机制,供电企业可以参照在安全管理中的好方法,如将供电系统内的各类危机以危机快报或简报(涉及各种危机的实例)的形式进行交流,将别人的教训改造成自己的经验,这样做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制定科学的危机管理计划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减轻危机对企业的潜在危害,纷纷制定危机管理计划。无论企业怎么设计危机管理计划,都要从思考所有可能的对企业造成危机的情况出发,提前作好准备。供电企业通过科学地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可以明确危机所需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最佳的方式获得,可以减少危机事件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行为和缺乏全局观念的行为,使危机管理行为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保证危机管理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当企业面临危机时,它能告诉管理者从何人手,如何做。供电企业在对每年的台风抢修、夏季迎峰度夏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计划,但涉及的危机范围和广度都还不够。还需要制定更科学、更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如对危机管理小组的职能、危机管理所需的资源储备、沟通政策、媒体协调、危机协控、以及危机后重建等等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设计。当然,危机管理计划是给管理者提供对付危机的“通用”方法,而不是处理所有危机细节的完全手册,还应特别注意计划的可行性、条理性、灵活性、发展性和时效性以及具体的执行和对执行情况的检查。

4.其他相关方面

供电企业应及时组建相应的危机管理小组,加强相关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法律人才、危机旨理人才,加强危机应急队伍的建设。在企业培训体系中加入危机理论与运用的培训,以及进行各种化解危机的模拟演练等;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和理解:如常见的《电力法》、《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等等,这对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五、建立危机评价系统,化“危”为“机”

危化企业变更管理制度篇10

自从此次经济危机之后,开始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全世界的经济形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世界许多国家为此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十分缓慢,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当然,我国也不例外。首先,2008年开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季度下跌,直到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才开始出现小幅度回升现象。其次,我国先前的出口总额和增速一直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此次外部环境的大范围突变,导致我国的出口增速直线下降。最后,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整体呈现不好的发展状况。这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就业率不仅下降,许多人还面临失业的危险。许多企业都存在竞争压力过大、产品积压过剩的问题,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总而言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各行各业企业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顺利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种种难关,如何有效合理地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众多企业乃至世界经济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在该背景下不断提高自身经济管理水平,保持企业的稳健发展。对企业经济管理方法进行科学的改革创新是目前众多企业采用的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改革对于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顺利过渡至关重要。这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提升利润空间,降低项目管理成本,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的企业经济管理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必须做好企业经济管理

1.经济不景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自从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形势低靡,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在经济管理上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将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的资源节约型、技术创新型的发展方式上引导,秉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改革理念,建立独立自主、创新开发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降低企业的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保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2.信息时代到来,知识经济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我国各行各业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都逐步揭露出来。比如,内部管理松散、管理理念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尤其是科学技术落后等等。现在是信息化时、知识经济时代,这些都需要我国企业加快经济管理的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在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一个企业如果想要紧跟队伍不落后,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和经济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创新,完善企业的知识经济框架,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提升对知识经济的理解和把握。企业经济管理,通常来讲包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内部财务清算核查等多项内容。从上述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只有做好企业自身经济管理,才能更好地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综合性。

从企业经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知道,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就是需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过程。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各行各业企业经济管理应该坚持价值形式的基础不改变的前提下,保证企业各方面工作都同时前进、同步管理,不能单纯只考虑一个方面。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2.关联性。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活动行为的产生离不开企业资金的使用。只要一涉及到资金,就离不开企业的各个部门。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各个部门的发展、每个员工的前途都息息相关。只有动员企业每个员工活跃起来,建立良好的企业经济环境,才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3.反映性。

企业财务部门统计的各项经济指标是企业管理层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指标为管理者的下一步安排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根据。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才能保证这些指标的准确性,保证下一步决策的正确,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所以,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要始终坚持科学的企业经济管理规划制度,同时建立良好稳健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合理有效使用财务统计中的每一项经济指标并加以运用,实现对企业的合理科学经营。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企业经济管理

(一)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观念作为一个很抽象的理论化基础,对于企业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上到老板。下至每一个小员工,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观念。企业对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在知识化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公司的领导阶层和每一个员工也应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传统观念。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意味着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大众消费者的心理需要,积极整合公司内部团队,建立起符合国情、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有效运转机制。另外,公司还要不断完善监督管理系统,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责任都落实到个人,使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只有这样全公司才能意识到,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树立崭新的战略意识和危机管理策略。转变观念可以让管理层根据最新的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案和实施策略,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稳定企业内部环境。此外,企业还应该摒弃以前以物为本的管理方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经济管理涉及范围比较广,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指导企业的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经济都十分不景气。有些企业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采取了裁员、减薪、减少休假等措施,有些企业甚至会做出一些压榨压迫员工的行为来逼迫员工主动提出辞职。但是在金融危机过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依旧采取如此这般的政策肯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对于员工的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仅依靠裁员、减薪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以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或者通过对员工的高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1.建立对员工素质评价的标准化体系,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增强甄别力

在人才招聘阶段就应该对应聘者的目标、个人素质、自我形象及专业技能水平进行严格的评估,企业招聘人才的重点应该由传统的仅为了满足职位空缺需求逐渐转向为保证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而选取综合性人才,这也为企业建立了人员招聘的素质模式。

2.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根据每个人能力特长的不同确定严格的岗位分配制度,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另外,还要注意团队的合作搭配,考虑团队的整体素质,要知道一个团队的力量并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那么简单。与此同时,还要顺应人员的流动规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配不断趋于最优分配状态。

3.为了开发企业员工的潜力

每个企业通常会为员工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培训在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要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所具备的实力基础,来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以及培训时间、规模等事项,企业要合理规划并为此做出一系列的详细部署和安排。

4.现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员工的不懈努力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人与事的系统化。当员工的积极性被彻底激发的时候,他们的忠诚度也会伴随着提高,成为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

5.企业还要不断完善薪酬制度

通常薪资部分才是员工关注的重点问题,合理的薪酬制度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企业的公平所在。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还能赢得公司员工的信赖与忠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利益十分有益。

(三)进行企业经营策略的改革创新

企业的经营策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方针,是企业进行战略计划的有力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摒弃先前的企业经营组织框架,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安排,尤其是对企业的广度、宽度和弹性进行强有力的创新改革。近些年来,品牌效应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树立明确的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推广宣传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业内影响力,并且对于企业在市场上抢占先机也十分有利。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合作、并购重组等联合方式也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的不二选择。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经营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拓宽企业的生产线和服务领域。在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学习另一方的先进技术、理念和经营方式,取长补短,加强技术、销售和生产创新等多方面的沟通交流,进而实现双方共同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这种企业间的联合还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也是由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来决定的。所以制度的创新性要与人才、技术的创新性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强企业在内外环境中的适应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公司的效率。

(四)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从上面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虽然其本身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盈利价值,但是它却是一个公司的首要资料出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否有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质量的好坏。第一,要增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环节可以为企业的投资、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做出有效评估,探测实施每一决策的风险大小。管理层必须意识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项目成本的降低、风险的规避等都是提升企业盈利空间的有效途径。当然,企业每一决策的实施都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进行,不能触犯法律,做好企业内部的廉政建设。企业财务部门的科学预算对于管理层对风险程度的掌握十分必要,做好预算评估工作才能使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更好更快地发展。第二,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一定要有专门业务团队和管理团队来负责,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公司每一部分的支出和收入都要做到有章可循。保证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支出和收入有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此外,企业内部还要健全部门预算制度,将企业每个部门的每项预算都精细化,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预算评估标准,不断提升公司的预算评估能力。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核查登记,所以,每个企业都要建立严格的存储登记制度;还要对公司产品在企业内部的销售价格进行标准化,也要间隔一定时间对在企业销售量的数目金额进行详细的核查登记。同时,公司内部一定做好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监控。第三,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严格的约束机制,尤其是针对财务支出,约束机制必须要加强。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每一项都应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来制定,严禁出现偷税、漏税等违法乱纪情况。为了提高企业中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就要求企业对每项资金的使用都要严格规划,保证每一项的资金使用都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公司的每一项资金,为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在企业的使用情况上,企业的管理者要建立健全财务约束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资金运用的监管和约束。我国的企业管理者要及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和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财务运营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研究。此外,我国企业还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来选择合适的一段时间对公司的财务实际情况进行核查清算登记工作。

(五)培养优秀人才,加快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信息化经济的一种,它要求企业在对自身的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资金投入。同时对公司的各种工作流程也要进行信息化更新换代。同时,知识经济还是网络化时代的鲜明特征,由于网络的存在,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快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知识经济也代表着智能性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企业的各个阶层都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性为,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最后,知识经济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企业必须正视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重视企业环境的管理。所以,身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必须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首先,我国和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前进的源源动力。国家要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那些高科技产业,给予这些企业资金的支持和政策的优惠;其次,企业本身也要加强人才的引进,积极向领域的先进企业学习,重视人才和创新。这也是企业经济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