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9:17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人口变量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4-0028-05

压力是有机体面对力所不及或扰乱自身平衡状态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或非特定反应状态。〔1〕刺激事件又称为压力来源,它要求有机体在面对某种内在或外在情景时作出某些行为、情绪、认知层面的适应性反应。行为压力反应包括过度进食,出现攻击等;情绪压力反应包括急躁、愤怒、忧郁、崩溃等;认知压力反应包括注意力范围变窄,思维僵化,判断、记忆及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等。

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就是教师职业压力,〔2〕是因外界赋予教师职业的要求期望和职责所带来的压力。〔3〕也有人称其为“职业紧张”。〔4,5〕还有研究者直接使用“教师压力”一词,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如愤怒焦虑紧张挫折感及沮丧等。〔6〕本文采用“教师工作压力”这一概念,强调教师工作压力是指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对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主要包含教师工作的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方面。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的外在客观环境或时间。压力反应则指主观个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反应。

现今,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社会上对此还存在各种偏见,致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逐渐成为高压力人群。虽然每个职业都有压力现象存在,而且并非所有压力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但是压力增大到使人“不能承受”,以及整个职业群体都存在相同的负担加重和压力增大的问题时,将会成为职业发展的阻碍,对职业群体的发展十分不利。〔7〕因此,本研究尝试编制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希望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相关因素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并提出建议,以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素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鉴并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分为五个维度(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并针对每个维度编写问卷题目,形成“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初始问卷”。研究者请相关专家检验初始问卷的内容效度,并对每道题目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定和筛选,形成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预测问卷”。研究者使用“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预测问卷”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删除不符合统计学要求的题目,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该问卷共有29道题目,分为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五个维度。问卷的信度、效度以及项目区分度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

本研究使用“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选取大连市9所幼儿园的100位幼儿园教师进行评定。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示范性幼儿园教师25人(26.3%),部队幼儿园教师23人(24.2%),高校附属幼儿园教师24人(25.3%),特色幼儿园教师23人(24.2%);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幼儿园教师23人(24.2%),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54人(56.9%),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18人(18.9%);教龄在10年以下的幼儿园教师36人(37.9%),教龄在10~20年的幼儿园教师43人(45.3%),教龄20年以上的幼儿园教师16人(16.8%);已婚幼儿园教师46人(48.4%),未婚幼儿园教师49人(51.6%)。本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探索我国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SpSSforwindows11.0分析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人口变量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结果与分析

1.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幼儿园教师对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对工作压力状况的总体感受和看法。本次调查发现,74.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自己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

2.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本研究采用极大方差旋转,得到因素负荷矩阵,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均与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五个维度中的某一因素有较高相关。在工作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包括过分强调幼儿安全问题、班级幼儿数过多、工作量大等方面;家庭及社会因素方面,幼儿园教师主要承受家庭住址与幼儿园距离较远、幼儿家长的要求过高等方面的压力;幼儿园管理方面,幼儿园的聘任制管理、领导频繁的检查、听课等活动加大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经验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会加大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疲劳程度、头疼气闷程度、睡眠状况、焦虑状态、离职倾向、脾气的变化等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

3.人口变量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

通过对问卷总分的均数比较发现,不同幼儿园类型、不同学历、不同教龄和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压力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分析发现,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中专和本科教师,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比未婚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按重要性排序,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依次为工作特征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幼儿园管理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反应明显。

(1)工作特征因素

在工作特征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未婚教师。

(2)家庭及社会因素

在家庭及社会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未婚教师。

(3)幼儿园管理因素

在幼儿园管理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未婚教师。

(4)职业发展因素

在职业发展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中专和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教龄在10年以下或20年以上的教师;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未婚教师。

(5)压力反应因素

在压力反应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反应最高;专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其他学历教师;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反应最高;已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反应明显高于未婚教师。

三、讨论与建议

1.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

在我国,幼儿园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这一情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本人的关注。要减轻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应该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轻松的工作环境。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工作压力。

2.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不但要为幼儿传授知识,还要照顾幼儿的安全,承受着幼儿家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幼儿园教师大部分为女性,她们既有工作负担,又有家庭负担,家庭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工作,增加工作压力。幼儿园园长的某些消极管理方式也会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工作上的压力。另外,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社会整体中处于劣势,她们的期望与现实差距很大,这无疑会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

3.人口变量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

(1)工作特征因素

幼儿园的工作性质特殊,幼儿园教师除了承担教育任务外,还要担当父母的角色,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繁琐的工作任务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幼儿园骨干教师,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20年以上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经验丰富,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难题,相对来说,工作压力较小。10年以下教龄的幼儿园教师资历尚浅,工作任务相对较轻,工作压力也不是很大。幼儿园领导应多关心和支持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多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自己应该注意科学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从而减缓因工作量大等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家庭及社会因素

家庭负担会分散幼儿园教师的精力,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的家庭状况,适当安排工作,有效减轻幼儿园教师因家庭负担造成的工作压力,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长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又得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园教师连最低的工作和社会保障都没有。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因素使得幼儿园教师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也有较高期望。过高的角色期望导致幼儿园教师不堪重负。为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尊重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不仅是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提高幼教质量的必然要求。

(3)幼儿园管理因素

幼儿园工作“四多”给幼儿园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幼儿园教师案头工作多。许多幼儿园教师反映案头工作花费了他们许多精力,而且许多案头工作内容重复,缺乏针对性,占据了他们思考问题、吸取知识、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案头工作多是导致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最直接原因。幼儿园教师业务学习也多。按照上级规定,幼儿园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业务进修。这些进修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另外,几乎每个月幼儿园都有对外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尤其是示范性幼儿园,这类活动更多,幼儿园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开课多,比赛多,这进一步加重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幼儿园里普遍存在严重的“超带”现象,班级幼儿人数过多必然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

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加大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体系左右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划一,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时间和数量的积累,将评价结果与幼儿园教师的奖惩挂钩,没有实现评价的真正目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势必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

幼儿园管理方式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漠视幼儿园教师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出发,发挥管理层的积极作用,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提供各方面便利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对幼儿园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园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4)职业发展因素

在职业发展因素方面,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中专和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学历越高,在业务上发展的要求越高,但是幼儿园又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与机会,无疑会增加这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幼儿园的骨干,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们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这部分教师还要带领年轻教师成长,因此,和其他教师相比,10~20年教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幼儿园管理者要特别关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关注高学历教师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机会,减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

(5)压力反应因素

在压力反应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最高,10~20年教龄教师的压力反应最高,已婚教师的压力反应也明显高于未婚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是消极的,在消极的压力反应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影响教师的施教水平。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切实解决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减轻幼儿园教师的消极压力反应。

另外,本研究发现,有44.1%的被调查教师的离职倾向较大或很大,这说明幼儿园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与关心,以便为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UnRon.teacherexodusasstressmounts〔J〕.timeseducationalSupplement,1992,30.

〔2〕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王重鸣,王剑杰.职业紧张因素的结构关系分析〔J〕.心理科学,1995,18(5):263-267.

〔5〕徐长江.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

1.行为规范方面。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驯顺听话,不许顶嘴,不得没礼貌;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不许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不许追逐打闹,不许高声喊叫,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做好下一课的准备……这些用于规范小学生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行为就更显荒唐。

2.学习知识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违背素质教育原则,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听课,像小学生那样学知识,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办园方向和办园目标严重脱离幼儿实际。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游戏,干巴巴的说教索然无味;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十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

二、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我们首先要认清什么是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网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正规学习。它具有生活化、游戏化、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潜在性的特征。

2.生活化。这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但是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同学习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

3.游戏化。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幼儿主要通过各种器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有相对比较抽象概括的认识。对幼儿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5.潜在性。从本质上讲,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学习领域,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

三、关于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明确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对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和上面三个主要原因一样,关于对策,学者们比较推崇的也是对应三个问题的策略。一是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抑或是办园者以及幼儿教师都应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对孩子的教育越俎代庖,同时加强宣传,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二是幼儿园端正办园目的,全面提高办园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加强幼教管理干部和幼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国家要严格执行新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三是要加大各级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政府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使学前教育具备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保障,建立幼儿园办学的监管评价机制。除了三条主要的策略,学者们还提出,要加快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方面,要彻底取消小学入学选拔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小学向素质教育转轨。也有的学者提出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态度和长远的眼光,从而淡化社会上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

幼儿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忽视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地追求速度,而不是质量,给幼儿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损伤。相关的部门只有扭转和遏制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顺应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从而促进孩子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3-45.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3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和谐理念思想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1.063

abstracttheconceptofharmonyisaveryimportantthoughtinthepostmodernmanagement,theconceptofharmonycaneffectivelyguidetheinnovationofkindergartenmanagement,andthenimprovethequalityandlevelofkindergartenmanagement.applicationofharmoniousmanagementtheoryandtheconceptofimminentinkindergartenmanagement,kindergartenmanagersneedtousetheconceptofharmonyfromtheoperationallevel,systemlevel,organizationlevelandconceptlevel,atthesametimeintheuseoftheconceptofharmonyinthecontinuousinfiltrationofmodernmanagementsystem.thispaperanalyzesanddiscussestheapplicationoftheconceptofharmonyinthemanagementofkindergarten.

Keywordskindergarten;management;harmoniousidea;thinking;application;strategy

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幼儿阶段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们一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数量不断攀升。但幼儿园普遍存在管理问题,有些幼儿园并没有明确的办园标准和目标,幼儿园的管理者也缺少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思路,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落差。此外,有些幼儿园环境并不好,安全隐患广泛存在,这些均是幼儿园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总结自身经验,明确在幼儿园管理中运用和谐理念的策略和方法十分必要。

1和谐理念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1.1幼儿园管理操作中和谐理念的体现

想要在幼儿园管理操作过程中运用和谐理念,必须要真正实现幼儿园人文管理和理性管理共同落实。原因在于,理性管理对管理工作质量、水平和效率十分重视,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幼儿园管理工作,通过周密和全面的计划来引导幼儿园管理工作,长此以往,幼儿园管理工作将会十分详尽、全面和具体。人文管理注重教师和幼儿的自由和需求,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师和幼儿的真实感受。人文管理和理性管理作为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虽然其侧重点并不同,但人文管理和理性管理并非完全对立,因此,可以在幼儿园管理操作过程中共同运用人文管理和理性管理。纵观管理全局,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管理和理性管理各自有自身的优势,这两种管理方式可以实现互补,两者共同其作用,最终提升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正因如此,想要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运用和谐理念,要求管理者必须要注重运用制度和规章来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营造出鼓励、信任、尊重幼儿教师的良好氛围。只有实现人文管理和理性管理共同运用,才能够真正实现幼儿园全面、长久、持续发展。

1.2幼儿园管理理念中和谐理念的体现

在幼儿园管理理念的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工具技术主义以及价值主义这二者之中。工具技术主义注重创造工具技术和利用,工具技术主义观点认为,人类提升自身的根本就是技术和工具,一切工作均为了改进工具和提升技术水平而服务。但是价值主义并不同,价值主义主张人生应该有理想,有所追求,认为人类不仅要拥有十分坚定的信念,还要对道德进行遵守,在此基础之上实现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判断理念体系是否成熟,主要看该理念体系中是否借鉴和运用了工具技术主义以及价值主义。若对价值主义过于重视,便会导致忽略工具所具有的客观作用,这对于认识世界十分不利。若对工具技术主义过于重视,对人类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否定,定会导致功利性思想形成,人们会对物质进行过分追逐。

在当前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很多幼儿园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幼儿园管理工作过于追逐效率,将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成果和效率看得过重,这便导致工具技术主义高于价值主义。在开展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频繁使用互联网、计算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对传统人文教育进行取代。有些幼儿园管理工作过于重视制度,对教师和幼儿需求进行忽略,没有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管理氛围,最终影响了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效果。想要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变,必须要注重偏移幼儿园管理理念,促使管理理念逐渐向价值主义偏移,在管理工作中注重关心和关怀教师,充分激发幼儿教师工作热情,真正实现价值主义以及工具技术主义二者和谐共存。

1.3幼儿园管理制度中和谐理念的体现

在开展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制度进行支持。完善、全面的制度可以规范幼儿园管理工作,提升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但是,就当前我国诸多幼儿园管理工作来看,幼儿园仅仅建立了教薪资报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选拔晋升制度,并没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工作制度规范了教师工作,但是这样的制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束缚,不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更不利于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和谐理念在幼儿园管理制度中,主要体现在刚柔并存,坚持柔性制度和刚性制度共同存在,不仅要明确、详细的规范教师的行为和工作,还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不仅要使幼儿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还要对幼儿教师权利进行充分尊重。不仅要对幼儿教师行为进行约束,还要给予幼儿教师充分的空间,促使教师独立发挥。

1.4幼儿园管理组织中和谐理念的体现

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管理组织中的和谐是指使幼儿园具有专业性组织以及科学性组织这两种优势。科学性管理组织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每一个部门单元的职责和分工均十分具体和明确,最终目的为追求工作效益以及工作效率,科学性组织的行业目标以及行业特点十分明确。虽然幼儿园特征和以上所说特征在某些方面存在一致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属于科学性组织,幼儿园与科学性组织之间还具有一些与科层组织不同的特征。幼儿园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十分严格,幼儿教师需要遵守教育制度,因此,幼儿园具有一部分专业性组织特点。概括而言,幼儿园属于半科学性以及半专业性组织机构。现如今,很多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忽略了半科学性以及半专业性的特征,开展管理工作的方式十分粗暴和简单,过于依赖强制性手段,导致教育工作者与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矛盾。基于此,管理人员必须要注重拉近教育员工以及管理层距离,避免过多设置中层管理,促使管理者所作出的决定和决策与教职工工作实际相符合。注重于教职工相沟通,对教师困难和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教师工作领域之内,充分给予教师权力,避免遥控教师,避免对教师创造性进行压制。

2在幼儿园管理中运用和谐理念的具体策略

2.1激发教师积极性

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心情以及态度,对幼儿学习、成长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对幼儿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和调动,必须要依靠相应管理制度,实现组织和人之间协调、和谐发展。在开展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注重培养、调动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考虑是否能够实现管理目标,是否过分压制教师,还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保证能够通过制度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升教师工作水平、质量以及效率。与此同时,在设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满足和实现教师自身价值,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良性发展。最大程度上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在涉及到幼儿教学领域的同时,避免约束教师,降低教师教学的灵活性。

2.2完善管理思路

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思路对管理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完善和创新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思路。传统的幼儿园管理模式是行政管理的模式,这样的幼儿园管理模式过于注重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管理教师过于死板和严格,根本无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创新管理思路必须要转变管理模式,促使幼儿园管理模式从行政管理向科学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这种管理模式转变。此外,还要对教师个体发展以及个性需求进行关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活动,长此以往的组织发展育人活动、服务育人活动、管理育人活动以及教书育人活动。

2.3优化管理制度

想要提升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水平,充分运用和谐理念,必须要对幼儿园管理制度进行高度优化。不仅要对幼儿园领导体制进行创新和完善,还要坚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与教育发展形势相结合,运用民主集中制和院长负责制相互融合的幼儿园管理制度,促使幼儿园管理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改革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保证专职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之中,从根本上形成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合力。此外,注重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幼儿园经费专款专用,为幼儿园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结语

综上,想要将和谐理念应用到幼儿园管理中,对幼儿园实施良好管理和科学管理,必须要不断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教训,创新管理方法和理念。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幼儿园发展和幼儿成长均产生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和前提下,各个行业均需要共同努力。幼儿园作为教育行业的奠基石和起点,必须要明确和谐思想和理念的根本,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幼儿园管理规定进行认真落实,对教师需求进行满足,对教师和幼儿的个性进行充分尊重,最终形成良好的管理局面,实现人文管理以及理性管理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吴京军.素质教育下对幼儿园管理内部教师能动性的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5(2):159-159.

[2]程志龙.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幼儿园管理课程为例[J].成才之路,2015(18):22-23.

[3]周燕勤.浅谈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中旬),2015.4(2):65-66.

[4]陈杏.论在幼儿园管理中如何激发幼儿教师的教学动机[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3):289.

[5]王清,周莉.如何在幼儿园管理中良好的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33-34.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园教学手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可以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自由选择最合适的教育内容,尝试各自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用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手段,能使教学形象生动,幼儿感知鲜明,印象深刻,便于加深幼儿理解和记忆。目前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但是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让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幼教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管理者对多媒体技术认识不足

许多幼儿园管理者自身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有限,虽然幼儿园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幼儿园仅停留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上,不熟练或者根本不会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导致幼儿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愿望无法实现。

2.一线幼儿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不足

许多一线教师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应用技术的能力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即使有了好的设计和构思,也会因为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而无法通过多媒体技术使设计得以实现。有的虽然花了时间找到或下载了相关多媒体课件,却无法和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还有的教师由于要参加教学竞赛等原因,勉强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只是使用完后,很少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真正应用。

3.幼儿教学中多媒体元素应用过于繁杂

个别幼儿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教学理解有偏差,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越复杂越好,结果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运用过多的趣味元素,色彩设计过于繁杂。这些内容往往会分散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将幼儿关注的中心转移到这些不是重点的内容上,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意识

要想让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真正得到应用,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幼儿园管理者的引导,提高幼儿园管理者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意识。要让幼儿园管理者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幼儿园多媒体技术应用经验,以便传授给一线幼儿教师,起到引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2.积极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提高一线幼儿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少之又少,必须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在聘请幼儿教师时,尽量选用素质高、能力高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必须积极开展多媒体技术培训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一线教师本身要有专业的敏感性,平时多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有价值的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资源,从而建立适合自己的资源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软件技能和制作课件的水平,从而更快捷、方便地制作出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力工具。

3.鼓励幼儿园教师创作,提供交流平台

教育管理部门要鼓励幼儿园教师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多媒体教学成果,激发他们参与创造的热情。对于幼儿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优秀多媒体教学成果,一定要积极推广,并为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多媒体技术应用交流的机会,真正促进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4.规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以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以科学的设计,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将课件的通用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幼儿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个性化教学措施,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在幼儿教学中推广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两种手段要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教学工作服务,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不断优化教学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主体地位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不能一味地为了应用多媒体技术而应用,更不能认为应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替代教师,放任幼儿自己观看,使得幼儿只用眼睛和耳朵,而失去了动脑机会。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应该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能够只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课件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要二者兼顾,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3.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多样、趣味等特点,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幼儿教学课程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特点,多媒体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课程的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幼儿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黄文.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7):99-101.

[2]吴秀梅.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刍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9):20-20.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性”特征;幼儿园;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75-03

一、当下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和错误做法

由于社会需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以幼儿园为载体的学前教育,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幼儿园大多数属于民办,不少人是冲着赚钱而来,于是匆促上马,条件并未达标,尤其是对学前教育仍处于一种简单、肤浅的低层次认识,以致产生一些认识误区和欠科学的做法。比如:

1.有些地方和有些教师把学前教育看成是小孩托管所、留守儿童集散地的收管工作。

2.有些地方和有些家长,把学前教育窄化为单纯的幼儿园教育,却忽略了从出生到入幼儿园之前这一段的学前教育。

3.有些地方和有些教师,把学前教育看成是入小学之前的教育,以为是给小学的预备性教育。

于是,在家里,许多父母把小学生才学的东西提“前”教给孩子,还以孩子能认多少字、背多少首古诗等作为炫耀的资本——早教的成果。在幼儿园,尤其是那些不规范、欠科学的幼儿园,则完全是按小学课程来上课,还出现了许多“双语课”、“课外兴趣小组”、“特长班”等等,更是把学前教育上成了“小学”甚至带有特色专业型的教育,殊不知作为具有儿童性特征的学前教育,是应该让儿童玩,在玩(游戏)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开发潜能、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二、学前教育必须具有“学前性”特征

在学前教育阶段,之所以产生那么多的认识误区和错误做法,除了目前主办者素质及办学条件等因素以外,还与缺乏对学前教育必须具有“学前性”特征和实施要求的整体理解与科学操作有关系。为此,务必从理性上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尽可能减少认识误区。

1.从“学前教育”的产生意义来看,学前教育本来就是“学前性”的,是因“学前性”而产生的。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儿童在正式入学前的教育,现在一般通称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严格地说,这是一种具有“儿童性”特征、针对人的“幼稚性”阶段的教育,也就是关于人成长的启蒙性教育。一句话,就是一种具有“学前性”特征的教育。

在这里必须明确一点,这里的学前教育的“学前”,并不等于是入小学之前。虽然它要与小学教育相衔接,但是这里的“学前”应该是广义的,是相对于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所有正式学历性学习,以及还可以包括有关学力和技能之类的培训学习等在内的继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及价值取向都在人的一生身上。民间有一句俗语:“从小知大,三岁看老”。其中有一层含义,就是指包含了开展儿童教育所产生的终生性作用,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学前教育不是因为有小学教育才被附加出来为小学服务的预备性教育,而是人生教育整体中的最初阶段的教育,且形成一种与小学、中学、大学等既互相并列、独立却又循序递进所构建为一条龙教育机制的大教育。

2.从“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学前教育从来就是“学前性”的,是在“学前性”前提下走向进步的。学前教育,最早散见于古代一些著作中,如在《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时便进行教育的记载。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对儿童应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诲”,强调父母对年龄幼小的子女不能“无教而有爱”。

在西方,一些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也有过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提出了儿童从出生起就在专门机构中养育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19世纪后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等通过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和实验,认为儿童应在集体中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让儿童在生活中预备生活”。

我国到20世纪初,各地先后设置了少数幼儿园。在幼儿园实施方面,先仿效日本,后学习欧美,受教会影响较大。当时也有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如陈鹤琴创办了南京鼓楼幼儿园。

3.从“学前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学前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学前性”的,且都在为“学前性”而认真探索。首先,中外教育家把“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比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最先将学前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曾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还设计了一套游戏和教学材料。

然后,通过对“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来确保了学前教育的“学前性”特征。比如,比利时教育家德克罗利的教育体系以3个过程为基础:观察、联想、表现(通过活动,通过口头语言、文字和手工来表示)。他还重视并亲自编订了一些教学游戏。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04-02

当前,随着我国生育政策逐步“松绑”,在可预见的三年后,新一轮的新生幼儿入园高峰指日可待。这对于我区还没有完全解决或者说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的地区来说,将面临新一轮的冲击和考验。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办幼儿园的建设进程将不断提速,同时,数量和在园人数过半的民办幼儿园也必将不甘落后,如此才能共同应对生育高峰对高质量幼儿园教育的强劲需求。

如何才能实现从“求人来”到“主动来”的转变,有效缓解公办园“挤爆头”的状况,是民办幼儿园创办者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除了增加硬件投入提高外部吸引力、选聘优质师资加强内涵建设等之外,更关键的是民办园的办园理念和办园目标能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创建特色幼儿园是民办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我区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区各地不少民办幼儿园都对办园特色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南宁为例,笔者通过对10所民办幼儿园的“特色”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幼儿园的特色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西化倾向明显。如推崇“蒙氏教学”或新加坡探究教育、华德福教学、瑞吉欧教学、北美英语启蒙以及多元智能教学。二是特色创建的目标和想法比较多。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两三个不同的方向,如新加坡探究教育、多元智能教学、国际化、中国情怀、多元示范教学、绘本阅读、户外创新体智能等,方向和目标多了,实际上特色就不明显了。三是特色的定位跟着“时髦”走,与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脱节。许多幼儿园推崇外来的蒙氏教学、多元智能教学、华德福教学、新加坡探究教育等,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儒学、国学以及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与实践都没有在这些“优质”幼儿园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另外,在公办园中,特色创建也存在趋同化现象,如南宁的两家自治区级特色示范幼儿园均以“快乐识字阅读”“e2英语”“思维训练”为主要办园特色。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区幼儿园(含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对特色认识不清、以亮点项目建设混同于特色创建的现象。

二、“特色”与特色幼儿园的内涵分析

创办特色幼儿园首先要准确把握“特色”的内涵,确保在办园思路、设计理念以及办园实际上不跑偏、不走错。

(一)“特色”的内涵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这里特别要注意两个关键词:“显著区别”的风格和形式、“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特色”在表征上是指在风格和形式上与其他同类有着“显著区别”,在根源上是由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特色”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区域性、独特性及其衍生出来的稳定性。简单地说,“特色”即“由区域产生和决定的稳定的独特性”。

(二)特色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幼儿园是指在办园理念、园所管理、保教体系(含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园所文化等方面围绕办园特色定位所表现出的具有整体一致性且与众不同的风格、个性或独特性的幼儿园。特色幼儿园不是简单的引进一个项目或开设某一项选修课、开展一种课外活动,也不是提出一个别人没有说过的概念。另外,由于幼儿园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因此特色幼儿园除了具备特色的三个具备要素外,还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特征。

从“特色”以及特色幼儿园的内涵可以看出,上述列举的10所民办幼儿园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幼儿园。当然,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幼儿园的理解和要求也存在偏差。

三、民办幼儿园的特色定位选择

(一)民办幼儿园的特点分析

1.优势

在创建特色园方面,民办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定位自主性。民办园的创办者有较大的自主选择办学特色、办学定位的决策权。第二,用人灵活性。民办园的创办者在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的选聘及使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三,机制激励性。民办园更容易为幼儿园的运行和发展营造相应的激励机制。第四,投入有效性。民办园在经费投入和使用上更容易操作,更具灵活性。

2.劣势

民办园由于办园主体及办园动因等方面的原因,在创建特色园方面也存在以下劣势:第一,办园目标的短效性。民办园创办者一般都把办园当成是“机会”,而不是长远发展的事业,急于求成的趋向明显。第二,办园方向的随意性。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政策指引,民办园在选择办园方向时往往比较随意,容易抓瞎。第三,办学特色的盲目性。由于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民办园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往往采取了最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即通过直接加盟或引进的途径开展所谓的“特色教育”。第四,办园经费的间歇性。民办园更注重前期投入,经费的持续性投入方面往往不足。

(二)民办幼儿园的特色定位

从“特色”的内涵出发,特色定位必须立足于“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也就是说,创建特色幼儿园不能脱离幼儿园所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去凭空想象或简单的“拿来主义”。从宏观上说,幼儿园特色定位必须与所在的城市或乡镇、农村的特点,与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环境相结合;从微观来看,民办园的特色定位可以从创办者的优势去考量。事实上,民办园的特色创建可以从强化本土意识,增强地方与民族自信,克服盲目崇拜,摒弃全盘西化思想,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积极的教育理论,培养幼儿热爱家乡、乐意为家乡服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角度入手。以我区为例,南宁的幼儿园可以围绕“绿城”,百色的幼儿园可以围绕“红色”,田东、田阳的幼儿园可以围绕“芒果”,靖西可以围绕“绣球”,柳州可以围绕“工业”,桂林可以围绕“山水”或“旅游”,北海、钦州、防城港可以围绕“大海”,玉林可以围绕“侨乡”或“客家”,贵港可以围绕“西江”或“儒学”,梧州可以围绕“美食”,河池可以围绕“刘三姐”,贺州可以围绕“乡村文化”,崇左可以围绕“边关”,来宾可以围绕“民族”定位幼儿园的特色。当然,特色定位选择必须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结合幼儿园的现有资源和条件进行。

四、民办幼儿园的特色创建

特色幼儿园创建工作是一项建立在规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系统工程。结合民办幼儿园的特点,创建特色幼儿园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

首先,选聘一位具有先进办园理念和个性的园长。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园长便会有什么样的幼儿园。通常情况下,园长的办园理念是指导幼儿园发展方向的根基;园长的人格魅力对幼儿园的团队建设会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通过园长的努力,基于对园情的分析,才能明确幼儿园的特色定位。

第二,组建一支执行力强,会管理、善保教的团结务实的团队。管理和保教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特色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好的管理队伍是创建特色幼儿园的关键,高素质的保教团队是创建特色幼儿园的重要保障。

第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完善的幼儿园管理制度,按制度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开展工作,确保各部门能够分工协作,保育和教育工作协调促进,各环节有序推进;要制定一套适合特色幼儿园创建的激励竞争机制和评估机制,使各项工作与幼儿园的特色创建工作相适应。

第四,打造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文化。要围绕幼儿园的特色定位,加强文化建设,体现自己的特色目标。比如,幼儿园要有自己的校训、标牌、墙饰、永久性雕塑等,形成良好的园风(学风和教风)。特色幼儿园不能离开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参与,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家长真正理解并积极参与到特色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第五,保障“硬件”和“软件”的经费投入。要保障对园舍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尤其要向保教团队的人头开支倾斜,维持并激发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民办特色幼儿园创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一)特色具有本土化特点

基于对特色内涵的理解,特色具有本土化与社会性相结合的特点。特色不是个人的突发奇想,不是简单的引进或加盟。特色必须扎根于地方,立足于本土的社会发展。脱离地方这个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而萌发的或引进的“特色”都不是真正的特色,充其量只能是亮点或噱头。

(二)特色具有相对稳定性

特色幼儿园不是昙花一现。特色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不能因为人员(特别是园长)变动而导致幼儿园的特色变更。这要求幼儿园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坚定办园目标和办园理念,立足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而采取科学决策。

(三)特色具有整体统筹性

如前所述,幼儿园的特色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体表征,是幼儿园各部门全体教职工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结果。实际上特色创建就是把特色分解、细化为多个部分、多个层面、多个环节,由幼儿园的各部门人员经过多个阶段的努力逐步完成的。因此,特色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四)特色需要积淀

特色幼儿园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园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应坚定信念,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以“立竿见影”的要求去实现跨越式、跃进式的发展。特色形成是一个逐渐积淀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这对民办幼儿园创办者和管理者的耐心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民办园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社会效益和品牌特色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五)特色需要科研和培训保驾

特色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研引领。民办园必须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这要求民办园的创办者和管理者在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方面要舍得投入,这将有助于队伍的稳定,且其回报远高于经济方面的收益。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7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教育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把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X县曾为部级贫困县,其农村人口众多。近三年,该县农村公办小学开办附属幼儿园,其留守幼儿的数量约占一半。在幼儿园的起始阶段,幼儿园教育却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其幼儿园的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农村公办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幼儿教育质量。

一、幼儿园管理

1.幼儿园

幼儿园是3至6岁的幼儿学习、生活、娱乐及保教的场所,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年龄特征,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同步健康发展的教育机构。

2.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由幼儿园承担的,由专职幼教工作者根据社会需求,对在园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影响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而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育管理

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管理是现代化机构的特殊器官,正是这种器官的成就决定着机构的成就和生存。”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必须通过现代化的计划、执行、监督、总结等过程,协调组织机构内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高效率的综合性活动目标。[2]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农村幼儿园起步比较晚,正处在发展阶段,各项管理还不够完善,要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向有序、规范、科学的方向努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管理现状分析

农村幼儿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情况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管理也出现了困难。属于留守老人照顾的留守幼儿,都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幼儿教育的重担更多落在了幼儿园管理者的肩上。本文就此幼儿园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办园条件简陋,设施不齐全

(1)教室面积有限。幼儿园是在小学校园的一角腾出的几间教室,教室面积有限。幼儿午休时,没有专门的寝室,只能在教室把书桌叠加在一起,留出空间,铺上简单的床铺让孩子们午睡。

(2)卫生设施缺乏。幼儿园没有单独配备适合幼儿的洗手设备,没有符合幼儿专门的厕所。

(3)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幼儿园投入经费少,玩具配备也少,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教室里的电视机不仅陈旧,而且播放效果也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小学化现象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脱离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的现象。校长为了增加生源,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学知识,让教师多灌输书本文化知识,甚至在小班就让幼儿练习写字。有些幼儿感觉背书痛苦,写字困难,就早早产生了厌学情绪,每次来幼儿园上学都带着不情愿的表情。

3.留守幼儿较多,需要关怀教育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将其孩子留给老人,于是就形成了留守老人照顾留守幼儿的现象。教育孩子的责任全落在幼儿园身上。给幼儿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幼儿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照顾幼儿,尽力培养他们完善的性格。

4.教师紧缺,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各安排一位文化课教师,无生活教师。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大,照顾孩子不周到,孩子的安全问题很难得到保障。农村公办幼儿园的教师难以享受教师应该得到的编制、进修培训、职称评定、评奖等机会,福利待遇又普遍偏低,无聘任合同,造成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配置缺乏稳定性。教师的文化和专业水平较低,处于中专以下学历。

三、加强农村公办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对策

2010年我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等途径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针对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乏的现实,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发掘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建设中来。为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本文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

1.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以财政拨款、社会投入、家长缴费和公益捐款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用政策措施等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紧缺的现状。同时幼儿园占地、用水、用电等方面要给予适当优惠,解决幼儿园基础设施等问题,进而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2.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制定、完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职称评定,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年轻、优秀的教师投身农村幼儿教师的行列,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建立省、市、县三级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对现有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免费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

3.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加强对家长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在二者之间形成紧密的纽带。幼儿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开展家园合作相关的活动。从而,全面掌握孩子各方面的信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4.建立标准的幼儿园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幼儿园准入制度和年检制度。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幼儿园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多走进幼儿园进行检查、了解情况,提出建议,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每个幼儿园要有配备有园长负责管理,保证每个班级要有两名幼儿教师。要从源头和过程中对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安全、师资队伍等进行有效管理。

综上所述,要使农村公办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突破,必须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从农村实际出发,开发、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特征的幼儿教育之路。(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8

关键词:中观系统;幼小衔接;幼儿园

G612

中观系统――学校。中观系统是指学校及其与家庭、学校与社区与儿童的关系等。学校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等学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幼小衔接要素,其中教师作为教育环境的活的要素,在幼小衔接实践中起直接的作用。

一、幼小衔接中观系统的问题审视

(一)幼小教师“衔接”教育的缺失

德国哈克教授指出,儿童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身边的学习环境、老师、同学、行为准则和角色期望都会发生改变。一系列研究发现,处于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经历六个生理方面的问题:(1)关系人的问题,(2)学习方式的断层,(3)行为规范的问题,(4)社会结构的问题,(5)期望水平的问题,(6)学习环境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提升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衔接问题。

(二)幼儿园与小学间缺乏有效沟通

幼小衔接是一个连续性的过渡,两者之间的教学任务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二者有良好的沟通和了解。幼儿园应该对小学生活和学习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提前做好入学准备;小学也应该熟悉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特点,做好衔接的后续拓展。然而,在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彼此的工作内容并不是很了解。

二、幼小衔接中观系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管理目标“功利化”

任何事情都是有竞争的,学校也是一样,充满着竞争。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希望在竞争的前列。因此,相当多的学校为了提高声誉,都在加强管理,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约束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在这种工作流程的指导下,学校的管理目标与儿童发展规律背道而驰,进行了错误的入学率和各种荣誉的单向追求。儿童教育在负重中前行,未完成社会化的儿童在其他发展领域只能受到很多方面的压力。从而造成孩子们在各种年轻人都不满足。

(二)缺乏全面了解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内容的教师

幼小衔接中观系统的原因分析针对性不太强,幼小衔接中,幼儿园这一边明显比小学做得要好很多,幼小衔接中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其中还包括生活适应能力等,比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吴婷婷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中,仅有4%的教师相当了解小学教育内容,比较了解的只占38%;在小学中,仅有6%的教师非常幼儿园教育内容,比较了解的只占30%,二者之和低于40%。从这项调查中可知,在幼小衔接中,对彼此教学内容非常了解的教师均不超过7%,这个数据说明他们中大多数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工作方法都很不了解。

(三)缺乏全面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师

培B儿童幼小衔接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其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发生的变化给与及时、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园是儿童的“第二母亲”,孩子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教师对幼儿园孩子的敏感度也较强。相对来说,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情感敏感度就没有那么强,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课堂上孩子的状况。虽然目前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已经开始加强教师对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但大多数真正了解儿童心理学的教师依然很少,在现实工作中也很难根据儿童心理特征来开展教育工作。

三、从中观系统提升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一)树立全面和谐的幼小衔接观

全面和谐的幼小衔接观应该是既保持儿童所处外在微观系统的生态稳定,也满足儿童自身内在生态系统的需要。它要求发展性、规则性、差异性并存的和谐,有发展的和谐是指微观系统内各因子间关系能保持协调,这样才能保障儿童生长所需要的坚实土壤,立足于此才能得到发展。这种发展需要保持内部成分的多样性,坚持以幼儿的情感、心态、获取生活技能与教学知识的能力为基本,扩展性多元发展。参透五大领域教育的内容并将其相互结合并进行优化,以达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在此之上加以丰富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建立教师培训中心,提升教师衔接方面的理论水平

根据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建立专业的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可以设置在各个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或当地的师范学校。组织幼儿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参加教师培训,在共同的培训目标下,给他们开展相同的培训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幼小衔接的本质意义和目的,关于幼小衔接的本质内容,儿童在过渡阶段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如何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小衔接完好过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培训内容要针对性地围绕幼小衔接问题展开。为了过渡阶段的儿童更好地发展,首先,在培训期间,双方教师应增强交流,相互了解对方学生的特点及发展情况。其次,还应该对接受培训者教学系统地儿童心理学辅导,使培训者对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强教师科研水平,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当前针对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还相对薄弱,工作在幼小衔接一线的教师们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幼儿园和小学可以联合建立“幼小衔接”专题研究项目,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负责衔接阶段的教师担任项目研究者。这个项目可以促进幼小衔接教师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或者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幼小衔接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力的支撑。在这个项目中,由于研究者都是亲临幼小衔接一线的教师或工作人员,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都是幼小衔接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出的对策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总结

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的准备阶段,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过程,在这过程中,儿童的学习风格,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将是掌握儿童学习成长增长的根本变化。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掌握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儿童的成长;从教育生态学理论来教育孩子的成长,教师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种状态;教师要使用各种策略来了解孩子。

参考文献:

[1]罗莉.新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小衔接[J].新课程(小学)2015,1.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9

[关键词]幼儿教师;胜任力;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45-04

当前国家已经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师资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纲领性政策文件,确立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政策层面,从总体上规定了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标准,但并没有对每一部分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作出详细规定。这既为培养幼儿教师提供了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确保了幼儿教师培养质量,又为各地结合自我的教育实践情况制定详细的标准方案提供了操作的余地。各幼儿教师教育培养机构需要在文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立足于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岗位对幼儿教师的胜任力要求,在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重新构建职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要求,成为有胜任力的合格教师。

一、确立基于幼儿教师胜任力的课程设置理念

胜任力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年在“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及学校的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或生活成就,组织人员在选拔和甄选环节中采用的传统智力测验、性向测试等手段不能有效预测复杂工作者的绩效,为有效区分绩优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的差异特征,应该用胜任力取代智力。胜任力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应具备的个体现实和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社会角色、特质和动机六个层面。[1]

在教育领域,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学校长协会最早开展对教育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他们把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分为优秀、一般和不合格三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提出通过管理教师绩效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但英国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强调的是工作胜任力的基本标准,主张胜任不以优秀为起点,达到一般工作表现就算胜任。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npQL)依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育质量项目中,也为教师开发设计了胜任力框架。[2]国内在幼儿教师胜任力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强、宋淑青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模型之构建,高丙成、秦旭芳等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特点与类型,肖智泓、黄珊等幼儿园主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等。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为我们明确幼儿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专业标准》包括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其中基本内容部分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14个基本领域提出了62条基本要求。专业理念和师德维度主要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等4个领域提出20项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维度主要从教师需要具备的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等3个领域提出了15项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维度分别从教师应该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及反思与发展能力等7个领域提出37项基本要求。可以说,这14个领域62条的基本要求凸显了我们所强调的教师职业胜任力,尤其是对基准性胜任力有了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各院校对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应该依据胜任力特征进行,因为胜任力特征是衡量和判断教师申请者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标准。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力抓手,我们需要根据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岗位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即每一种胜任力特征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课程模块组合的基础之上。

二、明确办学目标是构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前提

在构建基于胜任力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目标引领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有差异的。

《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累计需要幼儿教师220万,年均需求量在24万左右。这就要求各级各类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有五种模式:初中端口招生的三年制中专、初中端口招生的5年制大专、初中端口招生的三二分段、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高中端口招生的本科。我们要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确立基本目标与梯度目标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3]

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重任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目标,再根据各级各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方面的梯度目标,梯度目标可以根据生源质量、培养时间、学校类型、培养目标的去向等因素确定。具体来说,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应该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单一目标,考虑到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都是初中端口招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其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特质。中专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缓解农村幼儿教育的用人困难,为农村幼教事业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教人才。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基本目标,同时兼顾培养保育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幼儿教育工作者。[4]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幼儿教师,从其生源质量和课程设置来说,应该注重提升质量,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方面提高要求,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高等师范学校的本科层次培养所面对的生源质量较好,学习的时间较长,所以应该强调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课程游戏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当前高师院校的本科生艺体技能差、教学实践欠缺等实际问题,应该加强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联系,确定培养科研型、实践型的幼儿园教师。

在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培养幼儿教师应该确立的梯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院校都应该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和基本目标,在职前培养阶段围绕这个目标确立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三、构建以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为基本目标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普及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鉴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幼儿教师需求猛增和有合格资质教师欠缺的双重压力,我们所讨论的胜任力不以优秀为起点,而是达到合格工作表现即为胜任。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胜任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和知识素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有关儿童保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技能,包括教学能力、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及结合幼儿特点因材施教的能力;三是对幼儿教师更加综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要求,如教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及对幼儿教师个人品质的要求等。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以未来准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为核心依据,在增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帮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幼儿阶段的价值和特殊性,理解“保教结合”的内涵,学会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科学的教育和保育,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能够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

基于以上的考虑和设计,建议构建如表1的课程设置模块:

在“儿童发展与学习”和“幼儿教育基础学习”领域,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保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不用“学术型”要求学生,而是服务于教师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幼儿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力、幼儿学习领域的掌握度、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力等教师胜任力。强调“必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内功,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力量。采用“集中培训学习+循环渗透”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过程中。

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胜任力中比较隐性的特征,但涉及未来幼儿教师的价值定位,涉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规范,能够体现出胜任教师的人格特征。所以该部分课程设置建议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进行,既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的规范性,又考虑到每个教师个体社会价值的独特性,而且通过社会服务的环节还能够让准幼儿教师体验对所属职业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专业发展主要涉及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和工作人格特质两方面。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基本能力(弹、唱、跳、演、讲、画、做等)够用,满足基本保教活动的正常需求,不硬性要求艺术技能的高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工作人格特质的良性引导,注重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试,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之所以凸显教师工作人格特质的良性引导,是因为教师的工作人格特质可以显著地预测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而且,在工作人格特质上得分越高,其教师胜任力越高。专业发展能力与素质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竞技训练+循环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幼儿教育活动指导直接关系到准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和工作情景中的工作能力,该模块课程既需要关注理论的先进够用,又需要强化准教师的情景工作能力。通过“集中培训+案例研究+循环渗透+模拟训练+个别指导”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保证理论的先进、够用。在模拟训练和案例研究中检测准教师的理论应用水平和工作情景中的工作能力,在个别指导中发展教师的工作人格特质(条理性、计划性、自主性等)。

专业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见习+保教实习+教育实习+工作坊+研讨会”的培训形式,从见习的“看课”到实习的“亲自操作”,再加上“工作坊”形式的现场演练与研讨,可以全面有效地提升教师在“专业实践反思与调控力”“幼儿课程开发与应用力”“丰富安全学习环境营造与监控力胜任”等方面的胜任力。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师范生巩固幼儿教育专业的概念胜任力(理解专业理论基础的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印证。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师范生形成自己的技术胜任力(履行专业所要求技巧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意向、人格特征及专业基础能力转变为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技术能力,成为具有胜任力的准教师。

在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学习领域,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家园共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政策法规等课程的学习,培育师范生胜任力中的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与个人创造力、幼儿园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等能力。

上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不同于原有的“老三门”“三学六法”,而是服务于培养具有胜任力的幼儿教师这一基本目标。幼儿教师的各项胜任力也并非逐一培养,而是循环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培养阶段,避免了“理论和实践的两张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SpencerLm[wBX]SpencerSmcompetenceatwork:modelsforsuperiorperformance[wBZ][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

[2]罗小兰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2)

幼儿园管理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理性认识

abstract: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imary"isamoreuniversaleducationwasinthenegative,arerequiredtopreventandcorrecttheerrorstendtoeducation.thereasonwhyearlychildhoodeducation"primary"inthecourseoftheirprimaryresources,management,evaluationcriteria,teachingconcepts,teachingmethodsandteachingmethodstoinfiltrateintopracticeinearlychildhoodeducation,andkindergartensintheconventionallevel,theteachingofandthestate,andattheregionallevelandtrendofuniversalization.

keywords:earlychildhoodeducation;ofprimaryschools;rational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被否定的教育现象,被要求纠正和防止的错误教育倾向。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使得幼儿园成为了“小学校”,幼儿成为了“小学生”,幼儿保教成为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这一教育现象,即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最早的提出需要考究,但这一提法已经在我国幼儿教育界约定俗成。点击“幼儿教育‘小学化’”在网上

搜索,就可以获得几百条认同这一说法和批评这一教育现象的信息。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认识不尽统一,许多也缺乏科学性。例如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①有的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②虽然如此,但笔者认为有两点可以确定。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现象

多年来,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幼儿教育,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幼儿教育,无论是示范性幼儿园还是非示范性幼儿园,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存在着这一“小学化”的教育现象。不过,在农村幼儿教育和民办幼儿教育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一些。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被否定的教育现象,被要求纠正和防止的教育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在被否定和妥协中逐步消长的。事实上,我国教育界和政府对其一直持反对态度、批判态度,一直要求纠正和防止。

1.幼儿教育界已经主动认识和批判“小学化”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实验,努力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倾向。

2.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已经正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2004年8月,在全国“幼儿园学具教学法课题工作会暨成果表彰会”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曾天山指出:“幼儿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让人忧虑,例如‘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出现了很多怪异的事情”,③应当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3.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等问题提出了批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2005年10月8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讲话中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清楚看到,由于全社会对幼儿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研究不足、宣传不足,出现了很多幼儿教育的误区。那些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有损幼儿身心健康的炒作没有得到有效地抵制,认识上的混乱使很多不利于幼儿发展的作法竞能在动听的名义下畅通无阻,这种状况是令人担忧的。除此之外,令人遗憾的是,有一些好的动机、好的思路也因为认识的偏差而南辕北辙。如幼教的现代化被曲解为幼儿园物质设备的豪华和相互攀比;幼儿潜力的早期开发被异化为剥夺幼儿游戏权力的、急功近利的特别训练;幼儿的入学准备被歪曲为短视的、狭隘的小学化识字、拼音的强化灌输,等等。”④

4.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已经提出了纠正和防止的明确要求。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切实加强学前一年教育(学前班)的管理。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学前教育发展,要依托普通小学教学点,继续办好学前一年教育(学前班)。要合理安排幼儿的生活,严格控制班额,杜绝‘小学化’倾向”。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幼儿园要认识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⑥

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的初步理解

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一)幼儿教育中的“小学”特征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

有的幼儿园在中班尤其是大班的教育中,以智育为主,置体育其后,以“教学”代替“保教”,以“知识的积累,行为的规矩”代替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

2.下移小学主干课程资源。

有的幼儿园将小学的算术、拼音、英语等课程下移至大班甚至中班,占用大量的时间教授孩子加减法、拼音书写、英语记诵等,轻视了幼儿基本的必需的游戏活动。

3.采取小学分科教学方式。

有的幼儿园采取分科授课的方式,每周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体育锻炼乃至休息时间都被无情挤占,有的甚至回到家里还要完成书写作业。

4.采用小学“传授”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帮助幼儿反复背诵加法口诀,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倒背如流;有的教师教幼儿认识生字,要求每一个幼儿记住的生字要达到一定数量等等。这就会使幼儿丧失探索的兴趣、创造的机会和学习的热情。

5.借用小学统一评价标准。

有的幼儿园和教师对幼

儿的作业、制作、图画等评定等级,对幼儿的写字、算术作业打分,有的还进行期末考试,将成绩通知幼儿家长。这种划一的“小学化”标准评价,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

6.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有的幼儿园过分强调纪律与常规,要求幼儿伸直腰板端坐,不准随意走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教师的允许下进行。幼儿被限制在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就将异化幼儿的生活,压抑幼儿的主动性,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特征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幼儿园来说,表现为常规化、教学化和状态化。

1.常规化。一些幼儿园借鉴移植小学的管理规范,对幼儿班级及其幼儿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具有长效性的幼儿教育管理常规。这样的“常规化”将使幼儿的主体性丧失,不利于解放幼儿,发展幼儿的自由。

2.教学化。“小学化”的幼儿园一般都实施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且日常化、制度化。这样的“教学化”拔苗助长,异化了幼儿的智育活动。

3.状态化。小学“化”的幼儿园在管理上“小学常规化”,在保教方面“小学教学化”,由此其幼儿教育的性质即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或较大程度上呈现出“小学”的状态,使得这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再从区域幼儿教育来说,表现为普遍化和趋势化。

1.普遍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不是某一个幼儿园、某一个地区幼儿园的现象,它已经在较广大的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幼儿园、幼儿教育的相似特征。

2.趋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似乎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症,还有继续漫延纵深的势头。虽然当前各级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但纠正和防止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树立信心,坚决纠正,有效防控,其“小学化”的趋势将会成为必然。

注释:

①余晓红.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eb/ol〕./msxw/tt/t20051121-20148.lttm.2005-05-02.

②陈维国.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及克服〔eb/ol〕..cn/200503/ca636173.htm.2005-05-02.

③曾天山.幼儿园学具教学法课题工作会暨成果表彰会讲话〔eb/ol〕.

④朱慕菊.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化幼儿教育改革〔eb/ol〕./80000233/list-13/475.aspx.2005-05-03.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4〕23号.

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爱萍.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eb/ol〕.

[2]郑名、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研究,2006.(4).

[3]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