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19:34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1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管理宏观思路具体措施

中学图书馆是整个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对教学和全校师生进行相关服务的一个重要机构,同时中学图书馆是链接学校和社会的重要基地。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发展,信息化逐渐成了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因而在这一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管理日益受到社会信息化的挑战,不断面临网络化、数字化及信息化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冲击,从而使中学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面临诸多挑战,使中学图书馆具备新的特征。这就需要进一步把握中学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更好地确保图书馆发挥自身作用和功能。

一、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学图书馆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纽带,已经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从而使中学图书馆在原有特征的基础上具备新的特征。中学图书馆所具备的特征,是进一步探索中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化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

1.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是所有图书馆具备的基本特征,中学图书馆概莫能外。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中学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以及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

2.学科特征

中学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中学相关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中学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中学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中学图书馆最重要的特征是教育功能,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中学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中学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学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中学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中学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中学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发挥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呈井喷式发展,中学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再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中学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增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宏观思路

对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看到,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既有传统的文化特征、教育特征、学科特征,又被赋予新的数字特征和信息特征,新老特征相交织、相结合,尤其在信息时代下,日益呈现出知识信息化、信息知识化的特点,这些都给中学图书馆的相关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下面从改革管理观念、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建立起信息一体化管理等角度,对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宏观思路进行相关分析。

1.改革管理观念

传统的中学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收藏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主要围绕纸张文献的借阅服务,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并且图书馆以藏书为主要目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重点是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存在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单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管理的新要求。因此,要革新落后的管理模式观念,并依据信息化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管理模式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2.突破传统服务模式

中学图书馆是服务于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文献资料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文献检索与阅读过程中,通过筛选甄别,科学思考,挖掘信息资源,寻找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从而在反反复复的科学思考、论证、演算过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法。中学生的自我学习离不开相关文献信息资源的学习。如何有效地为师生提供需要的文献资料,帮助师生科学有效地查阅文献,是信息时代下的中学图书馆管理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师生推广介绍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师生掌握文献检索系统方法,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加强文献检索和使用的服务工作,真正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

3.建立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时代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图书馆文献管理和服务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要加强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全新地思考应对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的新模式。文献信息更新很快,人类在知识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要更好、更新的文献信息服务,就要在图书馆管理中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与知识技能,提高能力素质,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等服务功能,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要针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科学管理系统模式创新,使文献知识更新和服务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信息时代下加强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具体举措

在对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强中学图书馆相关管理的宏观思路进行了分析。下面则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创新相关管理、增强现代服务业理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分析加强中学图书馆管理的具体措施。

1.创新相关管理

中学图书馆的管理是以管理机制为依托,以图书馆馆员为渠道,通过图书馆馆员落实的,因此在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相关管理的创新就要从管理机制和图书馆馆员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地进行。

就中学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来说,创新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理顺内部关系、转换运行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改善条件、提高待遇、调动积极性和增强内在活力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能本管理的作用,使被管理者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对馆员的管理看,在信息时代下,对馆员的管理要侧重馆员图书馆知识的创新,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中学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特点,合理引进人才,为本校教学服务。对于已有馆员,中学图书馆的管理者应根据馆员的个人特点和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的培训,提高馆员的岗位技能,使馆员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2.增强现代服务理念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信息时代下,对于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人员来说,其要不断学习,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最新的专业技术,使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开拓新局面。

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服务业要贴近读者,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开展多种服务方式,如馆内服务,网上服务、定向服务、专题服务、咨询服务等,本着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读者服好务,强化服务效果,强调图书馆信息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图书馆管理的实践中走出封闭的圈子,树立“以人为本”,而非“以书为本”的理念,中学图书馆的受众是全体师生,而非仅对教师开放或仅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开放。

3.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中学图书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人才队伍老化,人才组合不够合理。这就要求中学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方面多引进些图书专业以外的各种人才,如计算机、外语、历史等各种学科人才,进行图书专业培训之后,如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交换馆员、派出进修、做访问学者等,逐步改变目前中学图书馆人才单一、匮乏的局面,逐步完善中学图书馆人才结构,以此提高整个中学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从尊重人的个性化特征出发,了解人的所能所长,结合培训结果,大胆起用新人,合理配置部门人员,让他们在适合自己兴趣爱好,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在管理者的协调下互相配合,最终达到中学图书馆工作的新水平。

总之,在科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化的基地,必须从宏微观的多个层面,通过观念的改变、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改进图书馆的相关管理,发扬图书馆精神,使中学图书馆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优化人力资源、服务理念的转变等相关具体措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

参考文献:

[1]刘海萍.“馆员――资源人”及其培养.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4).

[2]余胜.“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成效与发展思考.深图通讯,2006,(4).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2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依据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经验,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1)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性。(2)统一性。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的与目标有关的几个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3)货币性。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性特征。(4)明晰性。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奋斗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目标具有明晰性就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总之,目标具有明晰性是目标具有可操作的前提。(5)可控性。所谓可控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密切相关,企业的理财人员对其能够进行控制。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以上概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这五大特征分别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

二、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予以评价。

1、利润最大化目标。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目标缺少了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性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所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现在是不太恰当的。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分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胜任特征模型;HR经理;绩效考评

全球化商业环境的竞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人力资源成为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之一。HR经理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企业经营部门的战略伙伴、组织变革的先锋、人事策略的实践和咨询者、员工利益的代言人和组织价值的创造者。正是由于HR经理本身地位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性,他所具备的胜任素质应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这就使得HR经理胜任素质的评定和考评具有一定的难度。HR经理胜任特征模型能为HR经理的绩效考评提供的一定的参考。

一、胜任特征与胜任特征模型概念阐述

胜任特征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米兰教授在1973次提出的,主要指那些能带来高效或杰出工作绩效的潜在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对此进行了扩充,在1993年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是指一定的工作情境中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茨威尔认为胜任特征模型中可以包含三种类型的胜任特征:(1)区分性的胜任特征,即最能区分绩效出众和绩效平平员工的胜任特征;(2)基准胜任特征,即取得事业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胜任特征;(3)变革胜任特征,即管理者和/或员工一般比较缺乏的有待提高的胜任特征。

二、HR经理的胜任特征模型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iHRi)提出了HR经理胜任素质模型,该模型由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变革管理者、文化管理者、正直诚信笃行者、战略绩效管理者6个角色和30项具体要求组成。根据中国社会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我国HR经理的角色定位为企业经营部门的战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织变革的推动者、员工利益的代言人,针对不同的角色,形成了初步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特征模型仅供参考(见表1)。

三、基于胜任特征模型下的HR经理绩效考评流程设计

现行对HR经理的考评周期一般为一年,由HR经理的上级高管作为考评负责人。利用胜任特征模型对HR经理的绩效考评,应将HR经理的胜任特征作为应用基础。完整的HR经理的绩效考评应包括5个步骤:

1.制定绩效目标。由HR经理的考评负责人与HR经理共同参与制定。HR经理的绩效目标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HR经理的工作目标。来源于企业战略目标到部门目标的层层分解,结合本岗位职责,制定出2~5个符合SmaRt原则的工作目标;二是个人发展目标。从上述HR胜任特征模型中的胜任素质描述中转化而来,然后赋予每个目标相应的权重,按重要程度降序排列。

2.绩效沟通与绩效辅导。由于市场环境、组织环境、工作内容都会发生变化,HR经理的考评负责人也有必要了解HR经理的工作进展和工作状态,因而,整个绩效期间的绩效沟通成为必要。与此同时,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绩效评估既重视绩效结果,也重视胜任特征的表现,由此在整个绩效期间内都需要HR经理的考评负责人有针对性地观察和监控HR经理的绩效行为,对照胜任特征模型的行为要求,对HR经理的绩效行为进行指导和反馈以改善HR经理个体的胜任特征。在这一阶段,应把HR经理个体胜任特征发展作为影响绩效的最主要因素来考虑,可以利用胜任特征模型将注意力集中于同优秀绩效有相关的关键行为上,从而使双方更加重视对待绩效讨论,并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形成发展计划以及改进建议。

3.绩效考评。绩效目标由工作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构成。对工作目标的考评结果也叫绩效结果,它通常体现的是短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个人发展目标的考评,其实就是将胜任特征模型应用到HR经理的绩效考评中。首先要根据胜任特征模型提供的一系列胜任素质为依据,不仅要清晰地界定每一具体胜任特征,而且要具体描述HR经理胜任职位或实现特定绩效目标而必须做出的具体绩效行为,用具体的行为事例来衡量HR经理的绩效,用这些行为范例清楚地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够展示其胜任特征,这样就可以将胜任特征模型转化成360度行为评估量表,使参与评估的评估人员有据可依。同时,通过对参与考评的评估者进行相应培训,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至于如何在绩效结果和胜任特征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则取决于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性质,两方面评估的综合结果将作为薪酬分配、岗位变动、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的依据。

4.绩效反馈。在一个绩效周期结束后,HR经理需要了解他在整个绩效周期中的表现、企业高管及其他同事对自己的看法,需要对绩效考评的结果与考评负责人达成共识并一起制定改进计划、明确下阶段绩效目标和计划以及为自己的个人发展提供信息。绩效面谈是绩效反馈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由胜任特征模型作为依据的绩效反馈与面谈则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通过将HR经理自身的实际行为与特征和岗位胜任特征进行对比,能使其客观看待自己的绩效、了解企业高管对自己的期望、意识到自己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方面。

5.绩效改进。传统的绩效考评侧重于考评员工过去的工作绩效,而现代的绩效管理则强调如何改进员工未来的绩效。利用胜任特征模型对HR经理的考评主要考察HR经理现有的优点、表现最优秀的地方、最明显的劣势以及现有胜任特征与目前及未来工作的胜任特征要求之间的差距。可以大大提高绩效诊断的效率,帮助HR考评负责人和HR经理找出关键绩效问题和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从而为改进方案的设计提供帮助。

四、利用胜任特征模型对HR经理绩效考评的注意事项

HR经理胜任特征模型固然为HR经理的绩效考评衡量提供一个了框架,以胜任特征为基础的模式,清楚地描述出与成功至关重要的那些技能、知识以及胜任特征。但是在对HR经理进行考评时一定要注意HR经理的胜任特征,会受到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产权形式、企业发展历史、业务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能完全照搬和简单复制。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企业自身特点,找出最佳胜任特征模型,这也是保证其最终实施效果达到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如何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定义和调整HR经理的胜任特征标准变的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涂云海.胜任特征模型的设计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1):239~240

[3]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6(2):4~8

[4]梁建春,时勘.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理论及其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7~129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4

关键字:学生画像;标签;特征矩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46-04

一、引言

当今大学生成长在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代,虽然可以开拓国际视野,但也缺乏自制力,容易迷失方向,无法自拔;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偏差,崇尚享乐主义,主要精力不放在学习上,学生的自主能力差,不能正确的处理学习和交友,学习与休息,学习与娱乐等的关系。自我控制能力差,纪律松懈,作风散漫。从而导致了多门课程重修,学习进入了恶性循环。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内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国内每年平均有50万大学生选择了退学,其达到了大学招生的0.75%左右。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成绩差,对个人学业或是对学校教学环境丧失信心[1]。大学生选择退学的结果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

从学校的管理角度出发,若能建立动态的预警教育机制,对大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到事先警示教育、事后跟踪管理,对学生可以起到“扬鞭奋起”的警示与鞭策作用。学籍异常都是逐渐产生的,怎样在产生恶果之前及时介入干预和帮扶,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是急待解决的问题[2][3]。

二、当前学籍预警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籍管理一般分为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级别的管理主要靠建立规章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而学院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靠学籍监控及预警指导为主。教务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管理方面相对独立,主要是事后预警。

(1)成绩预警:根据教学管理系统,统计学生完成的学分及学分绩点和教学计划要求的进程比对,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并预测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的趋势,将可能无法完成培养方案的学生整理汇总,并将其交给学院辅导员。辅导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并对其预警。

(2)日常预警:可以借助教师定期对学生考勤记录、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以及课堂学习状态等进行分析,学院教学管理者收集到相关信息后进行整理及筛选后反馈给辅导员,由辅导员进行预警处理。

由此可见,目前的预警主要是单方向的,孤立的事后预警,具有迟滞性。只有出现严重的学籍异常后,才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但是对于一些潜在的问题,学生不能发现,比如对处于网瘾状态而上学期表现良好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现有的学籍预警系统无法做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的实时监管,对问题的根源无法追踪。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全方位预警方式的构架,将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传统的人力管理相结合,做到“防微杜渐”,减少产生恶劣的后果。

三、基于学生画像的学籍预警系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所有行为在高校面前几乎全是“可视化”的。许多高校开始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人才培养服务,挖掘学校海量数据潜在的巨大价值,进而提出“学生画像”的概念。学生画像即学生特征进行标签化处理,是高校利用采集到学生的各方面数据,构建一个学生数据抽取模型。通过分析其个人基本属性、学籍信息、考勤信息、上网行为、借阅图书信息、校内消费行为及个人兴趣爱好等重要特征,进而抽象出学生的在校画像,该画像可以作为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学生画像可以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学生数据,对学生特征数据进行降维及聚类分析,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准确的了解各个学生的学籍状态,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学校有关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传递预警信号,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学籍状态出现异常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避免因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或产生其他不良结果的事情发生。

1.构建学生画像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各种管理系统中采集并保存了有关学生信息的海量数据,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从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校内消费、图书借阅到上网行为的多维度数据存储体系。如果能够根据学校管理决策的需要构建一个数据仓库,对该存储体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并载入数据仓库中,进而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数据中心,学生画像是在学校数据仓库中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其中多维度的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的有关信息,还原学生的基本属性、学习成绩、上课考勤、图书借阅行为、上网行为以及校内消费行为等属性。了解学生的各种特征及需求,精准描述学生群体特征,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学生不同维度的聚类分析,将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转变为栩栩如生的学生画象,进而监控学生的学籍状态,并预测学生学业走向,必要时管理者可以干预学籍异常学生行为,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2.学生画像的构建

学生画像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贴“标签”,标签是指可以准确精炼的描述学生的特征标识,比如性别、年龄、民族、兴趣爱好等,将学生的所有标签综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学生的“画像”了。本文主要从学生的基本属性、学习成绩、上课考勤、图书借阅行为、上网行为以及校内消费行为对学生特征进行研究。学生画像主要分三步:①采集学生数据;②统计分析,生成学生特征标签;③生成学生画像。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对学校各个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清洗、转换、装载入学生数据仓库中,采集到的学生数据分为静态特征数据和动态特征数据,所谓静态特征数据是学生相对固定不变的特征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等特征,动态特征数据就是学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行为特征,如学习成绩、上课考勤、图书借阅行为、校内消费行为及上网行为等。

其次,利用收集到的学生特征属性信息,通过统计分析为学生在不同纬度特征上贴上标签。其中,对于学生静态属性,例如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籍贯等,通过对采集到的特征数据进行抽取、清洗及转换,可以直接为学生贴上标签。对学生动态属性贴标签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时,需要对学生学年学期不同课程性质课程获取的成绩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学生学期不同课程性质获取的平均成绩,从而为该生贴上学习状况标签。依据同样方式为学生贴上上课出勤特征、上网特征及借阅图书特征等。

最后,根据学生的所有标签为学生画像,通过画像可以直观地呈现学生特征属性。

3.学生画像分析

高校为学生特征生成画像后,通过分析学生画像可以实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征,掌握其基本学籍状态。考虑到学生画像中不同特征间具有某种相关性,而相关性会增加统计分析的复杂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学生画像进行分析,将最初具有关系的属性用新的相互独立的属性来替代。选取尽可能少的属性来反映学生的所有特征。分析学生画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将n个学生画像数据按列生成矩阵S,如公式(1),该矩阵由n行m列组成

(5)选择主成分

根据标准化的学生特征数据,根据特征贡献率将学生特征值按降序排列,根据统计需求取前若干行(特征),形成降维后的学生特征矩阵S。

四、实验验证

通过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31个专业2个年级5367名学生静态数据及动态特征数据采集、整理、过滤分析,形成学生画像。其中包括静态特征(基本属性)24个,动态特征5个,总计29个特征信息。针对学生的特征数据生成学生特征矩阵,进而对学生特征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动态提取学生关键特征值,从而生成新的学生特征矩阵,然后利用基于距离的聚类分析法,将学生进行聚类,将严重偏离中心点的学生特征信息提取出来,如图3所示,离群点的学生信息有可能为学籍状态异常,进而生成学籍异常学生信息,通过将模型提取的学籍异常学生信息与学院核对,结果发现95%的学生确实存在学籍异常特征。

在分析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为进一步动态地监控学生学籍的状态,需要教务处、学生处、学院、任课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多方形成合力,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推进,都无法顺利完成预警工作并取得实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建设:①及时上报课堂考勤数据。任课教师考勤是考勤预警的最准确、全面的数据来源,数据汇总要及时,以免错失最佳干预期。②各个信息系统数据充分共享。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避免出现孤岛现状,实行实时的共享和同步。

五、结束语

采用学生画像的方法监控学籍状态,构造学生特征矩阵,并经过降维处理,简化特征,能够实时掌握学生学籍的动态生特征信息,及时的发现问题,未雨绸缪的采用预警措施,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对于学籍信息不稳定的学生,采取实时预警措施。在有大量信息的教育领域,将基于学生特征画像方法应用于学籍状态监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加以推广应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出的结论对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红云.高校学习预警机制探索[J].科技信息,2010(1):801.

[3]章东飞.大学生学籍预警机制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10(5):75-76.

[4]袁安府,张娜,沈海霞.大学生学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79-83.

[5]吴青芳,胡欣敏.高校学籍管理与学风建设关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4):21-24.

[6]李爱凤,刘葵,唐连章等.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化校园共享数据中心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232-236.

[7]黄晓霞,程论.综合评价与数据挖掘的比较[J].上海海市大学学报,2007(12):54-58.

[8]刘昕,郑莆燕,刘莉.学分制下二级学院学生预警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中):174-175.

[9]林静,陶爱萍.我国近二十年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2(1):60-62.

[10]曾丽.学分制条件下学籍管理的完善[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6).

[11]张波,耿在丹,杜保强.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生信息管理决策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60-62.

[12]华金秋.台湾高校学习预警制度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07(5):136-137.

[13]赵力,王涛,金代志等.高等院校学籍管理系统功能设计,2009(8):107-108.

[14]别红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1(1):88-89.

[15]赵雄辉,聂娟.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原则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3):78-80.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5

一、我局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通化地税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拥有标准局域网8个,全区已形成广域网环境,基本带宽8m,拥有计算机500多台(套),从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人员27人,占全局干部总数的3%,应用的范围有征管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网络传输、专业软件等,征管信息化包括JtaiS2.0、征管信息分析系统;政务信息化包括公文处理、内外网站、政府网站;网络传输包括省、市局间使用Ftp、市县(市)间使用地税信使;专业软件包括计会报表、人事档案、劳资报表、工资管理、征管报表等专业科室应用软件。

二、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总体上讲,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应紧紧依靠税收征管改革模式,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依托覆盖全区的税收征管网络和互联网络为基础,建立税务系统的信息化高速公路为最终目标,以信息的集中处理为核心,以高速便捷的服务为根本出发点,提升税收征管及税收工作的计算机处理程度,全面实现税收征管及其相关工作的现代化。

以上模式只是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总体概括,我们认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应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或者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必须建设成功覆盖全国的税收征管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税务系统信息高速公路,并完成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连接,逐步深入国际互联网的全球信息化轨道,这是进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我们认为,一是要建成总局到县市局的四级税收征管信息网络,并且是平等性能够互通的,用来保证信息的及时迅速传递;二是税收征管网络要能够与各银行、工商、企业、公安等部门以及政府网络实现互通,不然税收信息化只能是良好愿望、空中楼阁。

(二)必须对全部的税收征管信息进行相对集中的处理和分析。这包括所有税收征管信息都必须能够达到网上传递、加工、存储、处理和分析,所有信息能够达到一定层次的共享。

(三)税收征管及其相关税收工作都要通过网上运行。要能够达到通过网络实现网上异地申报,网上稽查、网上征收税款,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网上办公的目的。

4()税收征管网络能够对税源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控,要能够对税收征管的前期过程包括纳税人经营、资金运行和纳税等情况进行徽机监控,实现计算机网络帮助税务部门进行税收与经济的分析管理功能,同时也是配合新征管法规定的纳税评估约谈制度,从管理方法上要求税务机关不能象传统的方式直接向纳税人提取涉税信息,而是由纳税人主动提供涉税信息,这就要求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有一条简捷快速的通道。

5、要真正让纳税人感动方便快捷。要能够让广大纳税人和单位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现有通讯网络,如电话、手机、互联网和媒体实现纳税申报和查询纳税情况。

三、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思想认识、人员素质、硬软件建设、财税体制、法律支持和网络安全上存在诸多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目前,基层税收工作者对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尚存在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无为论,认为现有的税收征管手段能够完成和处理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缺乏现代化的税收征管信息化观念,认为税收征管信息化是无为劳动。二是失权论,普遍认为实行信息化管理后,税务部门和人员会失去特权,对企业和纳税人失去强有的控制力,只考虑到眼前利益没有顾及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三是落后论,认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国民综合素质较差,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不如安于现状。四是目前的JtaiS软件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开发商的服务不及时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利。

2、人员素质问题

从税务内部来讲,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时展的要求和方向,科技加管理是对每个税务干部的要求,再好的设备和先进的信息库,也要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一是信息化素质普遍较低,税务机关已基本上对所有人员进行了计算机知识轮训,但是仍有相当人员不能操作计算机。二是缺少高精尖的系统管理人员,目前,每个县市区局只有1至2名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维护的高层管理人员,一旦出现严重故障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就付。三是缺少信息化管理研究人员。从外部来讲,社会各界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了解只限于政府上网等方面,缺少对税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我国国民素质和整体纳税意识不高,对税收信息化管理不理解,有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发展。

3、软硬件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全区在税收征管信息化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仍存在问题。一是硬件投入多利用率低,基层分局计算机只限于打字报表功能,大多用于征收大厅的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方面,许多功能没有得到全部的开发利用。二是网络功能不健全,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公安、交通、银行的网络还未真正实现联通,制约了税务系统广域网络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

4、法制问题

税收征管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网上实现税收工作的计算机处理,有资料表明,到20*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达350000亿美元,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贸易方式,电子商务的无界性、虚拟性和无纸化特点将使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面临挑战。而我们现在的状况,一是电子申报缺乏法律支撑,没有相配套的法律作保证,难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合法化,现行的申报纳税是以纳税申报表为纳税的纸质依据,电子申报后难以界定其纳税申报的数据真实性和具有法律效应;二是电子商务活动缺乏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来明确规定其基本的电子合同、交易支持、企业帐本及其它电子文档的操作规范,使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其经济行为;三是税务机关上网信息管理缺少法律依据,税务机关对企业和银行其它部门的电子访问没有得到法律明文许可,阻碍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企业的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和力度的加大。

5、安全问题

一是税务机关内部的广域网和局域网安全性差,缺乏必要的安全软件保护,容易被非法用户侵入。二是网络安全技术落后,还没有真正开始研究税务机关与银地等政府部门网络以及因特网对接后的安全保护问题。三是存在泄密隐患。税务机关与政府、企业、银行等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开放性的电子信息和网络就会受到来自多方的恶意攻击和发生泄密现象。

(二)建议

1、提高认识,强化观念。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加快和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观念,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来认识,敏锐把握信息革命发展的大趋势,创造性地把信息革命的成果运用于税收管理实践。

2、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税务部门群体信息化管理素质。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理念,从我局的现状来看,应注重引导税务人员全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各级税务机关加大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在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配备和储备,使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人员有轮训和再提高的时间和精力,向高层次发展,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加大基层单位的硬件投入,树立一次性投入终身受益的指导思想。

4、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强化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和作用。从实际工作上看,信息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和应用,要加快信息中心建设步伐,从总局到县市局的四级税收征管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职能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赋予信息中心必要的职权,明确信息中心权威地位,全权负责各地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等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征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胜任力;胜任力模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系统协调难度极大的一个管理环节。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人的潜在胜任力特征因素,企业的人力资源看作是决定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的资源,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生机与活力的重要表现。员工是否具备必要的岗位胜任力特征,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持续优化过程中,拥有特征明显、可操作性强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为了培养企业人才,激发企业人才的胜任力潜能,为企业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的源泉

在全球化激励竞争的时代下,企业要获得生存,必须有优势才能站稳脚跟[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管理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都要由员工来实现,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和招聘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只有正确选用员工才能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能有效降低企业劳动损耗,节约人力成本,科学安排劳动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据一项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成败的影响力高达百分之四十三。

2、企业人力资源对企业管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对企业的指导性作用归根结底还是人这一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帮助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应对市场,建立与市场资源配置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生产计划,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活力。再者,企业人力资源处于企业战略资源的核心关键地位,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决定了企业战略的制定。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进行分析,充分利用企业的管理资源和技术人才,发挥高层次人力绩效优异的胜任力特征,不断指导企业的发展,推动的企业的快速腾飞,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用,然而由于时间发展问题、外部环境因素、管理者等一些原因导致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意识薄弱

企业人力资源支撑着企业其他资源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规划和管理。人事部门只是执行企业下达的招聘命令,招聘信息,根据要求为企业补充人员,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效的长远的规划,很多管理规划意识未形成,管理理念和战略规划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处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步阶段,仍需努力达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

2、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模块实施形式化

虽然现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独立成为一个部门,但在人事管理的很多环节上制度建设并不健全。例如在对各类人员的招聘和培训上,“唯学历高论”现象普遍存在,认为高学历就有能力,没有充分考虑高学历人才的学科背景与企业发展前景是否相符。在对新人的培训上,更是走形式化,大部分培训没有针对员工自身的特征,以为送出去培训或者在自己单位培训就能达到培训强化的目的,只关注培训过程,忽略培训结果。

3、人事管理者管理思想意识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据相关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文化平均水平不高,更有甚者,是“外行人”来管理公司的人事。这种现象在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尤为普遍,为节省运营成本,这些企业很少设立单独的人事部门,相关职能往往由综合行政部门的人员兼任。与专业人士相比,他们的管理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与感觉,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和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针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也往往偏于简单,对公司的整体发展很难起着支撑的作用。

三、企业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及其建构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岗位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已经越来越多被运用到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胜任力是绩效优异者的潜在特征,有关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麦克利兰(1973)提出,他把胜任力的概念界定为对岗位绩效高低的一个区分能力特征[2]。基于胜任力构建方法分析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i)也是由麦克利兰(1998)首先提出。LYLe认为优秀胜任力的特征可以通过学识、技术、个人定位、优秀品质与社会内驱力等五个方面得以表现。Cinthia(2003)归纳了胜任力包括九项特征:认知能力、主题专家、容忍、问题解决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合作、以及推导。胜任力特征有表象的特征和潜在的特征,胜任力模型的建构需要综合考虑胜任力特征的表象特征与潜在特征,结合这两方面特征,构建企业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最终把模型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胜任力模型的建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获取实证调研样本,根据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第二,对问卷进行分析,通过问卷数据,得到一个初步的胜任力模型;第三,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回归分析与因子分析综合验证胜任力模型的数据,并修正错误,直至最终形成一个可操作性的胜任力模型,并最终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

四、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构建企业员工胜任力模型,并开发形成实用性强的评价工具,最终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1、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来及时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最终实现组织整体发展目标。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建立在对企业员工的分析基础上,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企业员工的胜任力特征,结合企业对不同类型岗位的工作要求,对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岗位胜任力要素进行合理计划。在分析员工胜任力特征与岗位需要之间差距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类别岗位的胜任力提升培训计划。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盘点”,即先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以及不同岗位员工的胜任力总体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与否。其次,需要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进行必要预测,同时根据企业整体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结合员工胜任力特征,制定与员工岗位胜任力要求和员工内部职业发展路径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员工逐一建立胜任力档案[3],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合理的安排人力进而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员工招聘系统

员工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招聘环节出现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定会出现问题。基于胜任力的员工招聘系统有别于以往的招聘系统,除了考核应聘者的知识和技能以往,它更加侧重应聘者的胜任力特征,即应聘者与应聘岗位的匹配程度。匹配度越高,越有利于岗位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员工个体的表象胜任力特征比较容易体现出来,并且招聘官也比较容易区分出来,但是个体胜任力的潜在特征就比较难以通过表面观察体现。因此,招聘选拔有用人才时,对应聘者潜在胜任力特征的考核显得更为重要,重点考核其潜在的特征,再综合考虑是否决定录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员工招聘系统将不仅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具有所需胜任力特征的有用之才,还十分有利于企业避免因招聘环节失误导致员工无法胜任以及人员频繁流失等造成的人力资源沉没成本或商业秘密外泄造成的可能损失。在高层次人才的招聘过程中,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尤其凸显出其重要性[4]。

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基于企业成本控制等因素的考虑,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新进员工的培训不多,部分企业即使对新进员工实施岗前培训,也基本局限于按地区或类别的一般性培训,泛泛而谈。企业很少对新进员工进行专门的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抑或是针对新进员工的胜任力特征的培训。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更强调对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培训。实现新进员工的培训开发与他们的岗位需求统一匹配,提高企业在选用员工和培训开发员工方面的潜力。这种培训方法,能够进一步为员工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明确的方向。只有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的表象特征能力和潜在特征能力,才能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员工绩效与激励机制开发

岗位绩效优异者的胜任力特征往往不仅局限于学历、证书等显性要素。传统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考核指标模糊化、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员工绩效与激励机制开发更注重企业员工的胜任力特征,根据员工的岗位绩效实际状况,同时结合其胜任力特征,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在岗位绩效评价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胜任力的表象特征(知识、技能等)和潜在特征(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等)对员工岗位绩效产生的作用,以便在岗位绩效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区分绩优员工和一般员工,从而有针对性的构建对应的激励机制。在岗位绩效评价过程中,可以从目标达成、绩效改进、胜任力发展[5]这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借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员工的适职度。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是企业整体战略实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使企业在人才的选、育、用、留等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充分发掘员工潜力,有效提升其胜任力,最终使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实质性的贡献。(作者单位:福建省和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SpencerJrLm,SpencerSpetenceassessmentmethods:HistoryandStateoftheart[m].Hay/mcBerResearchpress,1994.

[2]GaryDessler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万思,赵曙明.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招聘管理――基于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227):63-66.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货物运输业税收征管经验交流现场会,主要是传达贯彻全省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现场会精神,学习交流我市部分货运税收管理较好的地方特别是县的税收征管经验,分析我市在货运业发展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车辆税收征管的措施和办法,以促进我市货运业加快发展和货运业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迅速扭转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收入在全省的落后局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前面县政府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站在政府角度介绍了县如何采取各种措施做大货运产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经验,值得各地认真借鉴和学习,各地一定要向当地政府汇报好县政府支持货运业发展和货运税收征收的好经验好做法。市局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进行了研究,市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看望大家,并作了重要讲话,刘局长站在地税部门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强调了做好货运业税收征管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做好下一步货运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局流转税处的领导也不辞辛苦,亲自到会指导并对我市加强货运税收征管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请大家认真领会刘局长和省局流转税处领导的讲话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抓好落实。四个县局将分别介绍他们在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取得部门支持配合、健全协税护税网络、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强化税收管理基础工作、加强车辆税收征管、支持和促进当地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货运业发展、实现交通运输业税收收入大幅增长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各地要认真领会省局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推动我市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货运业大发展,尽快提高我市车辆税收特别是货运业税收征管水平,使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下面我就我市货运业税收征管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做好货运税收征管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真总结我市货运业税收征管所做的主要工作,正确估价货运税收征管取得的成效

一是争取政府支持和部门配合。以汽车运输为主的货运业具有流动性强、分散性高的特点,加之我市经济欠发达,规模较大内部管理规范的货运企业很少,大部分是个人贷款购车后挂靠公司经营,甚至很多车主就以个人名义进行个体经营,货运企业和车主的纳税意识普遍淡薄,加上地税机关征管力量相对不足,又没有上路检查权,车辆税收征管一直是地税机关税收征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我市各级地税部门都认识到车辆税收征管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经常积极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以引起领导重视并取得政府支持。市局在2011年初向市政府报送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筑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的意见》,其中提出了加强货运税收管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办公室以吉府办发[2011]2号文件转发我局的意见至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这对统一全市车辆运输计税标准、规范车辆税收征收期限、明确部门协作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县局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多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县里为做大货运产业,组建了汽车货运业发展服务中心,由分管交通的副县长任中心主任,全面协调解决汽车货运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以县政府名义制定了《县加快汽车货运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货运业的目标,建立了考核和奖励机制,还建立了县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对重点货运企业由县领导亲自挂点,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该县货运业的快速发展。等县在地税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也都成立了以县政府领导任组长,财政、交通运管、公安交警、稽征、地税等部门参加的汽车货运业发展领导小组或车辆税收征管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运输业发展和税收征管工作,强化了运管、稽征等部门委托税款的责任,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通过政府制定的奖励政策及其兑现,有效地调动了货运业纳税人和相关单位发展货运产业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货运税收收入的增长。

二是制定完善货运业税收管理制度。为了落实国家统一的税收政策,规范车辆税收的征收,加强内外的协调配合,县等许多地方出台了交通运输业单项征管办法,有的还以当地政府名义发文,增强了这些管理制度和办法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这些管理制度的出台和执行,进一步明确了从事货运业税收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规范了操作程序,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三是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针对车辆变动频繁的特点,、等县都与交警、运管、稽征及货运公司建立了信息交换制度,对车辆的新增、报废、过户、年检及事故大修停运等情况及时掌握,以便据实核定应纳税款,防止车辆逃税。

四是健全台帐。车辆税收特别是代开票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能否到位,扎实的基础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建立健全台帐并准确登记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很多负责车辆税收征管的分局和具体负责人员都把建好登好台帐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特别是对代开票纳税人普遍建立了一车一档,对每个公司、每台车辆的应纳定额税款核定情况、货运发票开票纳税情况、定额税款缴纳情况、税款定期结算情况、停歇业办理情况等都完整在台帐上做出了登记,并及时做好与纳税人、办税服务厅及委托单位的核对,充分发挥了台帐在车辆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五是认真执行代开货运发票的相关规定。为了防止虚开代开货运发票,省局制定了对货运代开票纳税人单车发票开具实行金额预警管理制度,规定每吨每月开具货运发票金额不得超过10000元,如要超过预警额的,应经县局核准后,才可据实开具。我市地税部门认真执行了这一规定,有效防止了虚开代开发票现象的发生。我市各地的办税服务厅或办税点在代开货运发票时都能坚持做到先征收税款后开具发票,严格执行“一税一票”原则,并在代开货运发票时一律按开票金额的6.6%综合税率足额征收税款。

六是强化日常监督和检查。等县局建立了对车辆的日常巡查巡管制度,将地税部门掌握的车辆及吨位数与货运公司和交通稽征部门的车辆信息进行比对,督促货运公司依法足额税款,并针对未办照未办证也未缴费未缴税的“黑车”和一些有意抗税不缴的车主,由地税稽查局和公安部门一道进行清理打击,督促其交纳税款,这些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在全市各级地税部门特别是奋战在车辆税收征管一线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货运税收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表现在:国家的货运税收政策在全市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总体执行比较平稳;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在加强和规范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地通过交通稽征、运管等部门信息的采集和交换,较全面准确地掌握了货运车辆的基本情况,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全市货物运输业地方税收管理从税务登记到发票开具、税款征收、基础台账的登记、清分比对,信息采集、传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基本上扭转了过去货物运输业地方税收管理中存在的底数不清、发票管理不严,代开、虚开和以票“引税”的现象,扭转了日常管理松懈、税收秩序较乱和税收流失较为严重的局面,并且做到了未发生税务干部因为在车辆税收征管中违规操作而受到处分,从而保护了我们的税务干部。从这两年的税收收入情况看,我市2011年初步扭转了上年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收入同比下降的局面,2012年1-11月全市征收入库交通运输业营业税2851万元,同比增收426万元,增长17.6%,其中公路货运营业税完成2027万元,同比增长16.2%,两者都基本与营业税总收入的增长保持了同步,为地税收入增收作出了贡献。

二、客观分析我市货运业税收收入现状和存在的差距,如实查找我市货运税收收入落后的原因和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看到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车辆税收特别是货运税收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近年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收入来看,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的现状是收入基数较小、增长速度较慢、车均税负偏低、对全市地税收入贡献不大、在全省排位靠后。

2004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实现的营业税为3269万元,2005年仅为2690万元,同比下降17.7%,2011年也只有269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2012年1—11月为2851万元,同比增长17.6%,虽高于同期全市营业税收入增幅1.2个百分点,但在营业税九个税目中仍属于收入增长较慢的项目,更低于全市地税总收入增幅11.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营业税仅占营业税总收入的5.3%。全市分征收单位的收入额看,15个征收单位中,今年1至11月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收入最高的县为648万元,占全市的22.7%,其他征收单位与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中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有9个单位,此外还有7个征收单位不足100万元,最少的县(市)仅有区区26万元。全市15个征收单位按增减幅度划分,今年1—11月收入增长的有12个征收单位,增幅最大的是县达93.1%,增幅超过30%还有青原区、县、县、县,而市、县、区三个单位收入同比出现下降。

而从全省情况看,近年来全省来自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货运业的税收收入增势强劲,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比上年增长20.4%,2012年1—11月全省来自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收入达到74135万元,同比增长41.6%,占同期营业税总收入的8.5%,以货运业为龙头的交通运输业正成为全省税收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一方面从收入的绝对额看,全省11个设区市交通运输业营业税平均收入为6740万元,我市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2.3%,离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收入绝对额仅比和两市高,而比其他8个设区市都低,与我市营业税总收入和地税总收入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的排位很不相称,交通运输业营业税占营业税总收入的比重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低了37.6%。

另一方面从收入增幅看,我市位于11个设区市的第10位,比全省平均增幅低24个百分点,增幅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2%,如与、新余等交通运输业税收增长快的设区市比差距更大,如市今年1至11月已入库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达17509万元,是我市的6倍多,的同比增幅达99.2%,也是我市的5.6倍。

如按县级征收单位来比较,全省今年1至11月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收入过千万的县(市、区)有很多个,的等多个县(区)来自交通运输行业的地方各税收入已突破了5000万元,已占到地税总收入的40%左右,并且收入同比翻番的也有不少,而我市各县(市、区)与之相比则形成很大反差,虽然县在全省货运税收中占有一定位置,在全市排位更加突出,但与省内的货运发达县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市其他县(市、区)差距更显著。

此外按车均税负比较,我市也有很大差距。从省局提供的数据来看,2012年上半年,全省道路运输营业税平均每辆营运车辆为1992元,而我市仅为876元,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4%,位居倒数第二,而全省最高的市达7632元,我市不到的八分之一。

造成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特别是货运税收收入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外部条件客观上制约了我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税收收入的提高。归纳起来集中反映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与我市经济发展滞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总体上讲,我市经济总量偏低,工业不够发达,特别是货运量大的重工业很少,另外个人收入不高影响出行人次,加之近年火车运输越来越便捷,导致我市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的运量不足,对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形成制约。

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有的地方政府没有把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摆在与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同等地位,没有制定或落实优惠政策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投资交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业,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扶持交通运输业发展,加之有的部门出于部门利益,造成车辆规费负担重,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多,车主和司机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广大投资者和社会从业人员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积极性,使我市营运车辆增长缓慢。

三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市现行从事营运的车辆大部分是私人投资购买的,国有骨干企业及实力较强运作规范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运输企业几乎没有,大部分营运车辆由个人投资或银行按揭购买后挂靠运输公司,而运输公司实行的是松散性管理,经营风险主要由车主和司机个人承担,还有相当部分车辆没有挂靠公司,完全由个人自主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和抵御各种风险。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够提供运输、货代、仓储、配送等多种服务并掌握货源的物流企业很少,仅有的少数几家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很小,这使得我市很多车辆只能为外地物流企业服务,实现的税收很大一部分流入物流企业所在地。我市目前认定的货运自开票纳税人仅有7户,并且只分布在直属分局和、三地,其他县(市、区)还是空白,这种现状充分说明,我市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是部分地方车辆外流现象严重。受外地个别地方不公平竞争以及市中心城区车辆收取大桥通行费的影响,不但新购车辆本地落户少,很多原为本地牌照的车辆也发生过户外挂,造成区等地车辆流失严重。

五是我市车辆的车况不够理想。客运车辆以中吧为主,货运车辆中大吨位车少,小货车及农用运输车多,客观上也使我市车辆运输能力小、营运收入低、达不到起征点的车辆多、单车税负水平上不去。

六是部门协税护税不到位。由于车辆流动性强,没有固定的营运地点,税务部门又没有上路检查权,使车辆税收的征收与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如仅靠地税部门一家的努力,很难管好这种流动性税源,这必然造成部分税收流失。

(二)地税部门对交通运输业税收的征管不到位是影响交通运输业税收收入的主观原因。我们认为目前在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中还存在以下急待解决和克服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地税部门部分领导和干部对做好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信心不强,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针对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难以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使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

二是争取地方党政重视不够,部门协税护税机制不健全。交通运输业税收的征管有其特殊性,它涉及多个部门,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配合很难做好。但在我市有的地方地税部门并未积极主动将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以及做好该行业税收征管的建议经常向政府汇报,没有争取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坚强支持和配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税护税机制,或虽已建立协税护税制度但未得到真正落实或执行效果很不理想,最后仅靠地税部门一家单枪匹马地干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落实税收政策不到位,管理不严。包括对车辆营业税起征点规定的执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车辆运输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一年只征收10个月税款另2个月需要按规定办理停歇业手续的规定、对因交通事故等原因停歇业超过2个月的车辆应及时办理手续的规定、货运车辆开具货运发票最高限额的控制等政策和规定在个别地方没有得到全面执行和落实。

四是对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的力量投入不足,造成漏征漏管现象较多。很多地方片面强调税务干部人员少工作多而无暇过多关注交通运输业税收征收,或感到征收车辆税收投入大成本高有点得不偿失,因而只配备了极少的税务干部从事交通运输业税收的管理,有的还是兼职,使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力量薄弱,加之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难度大,造成很多征管盲区,极易发生税收流失。

五是对交通运输业的税收征管水平还有差距,离实现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有些地方包括对自开票纳税人的监督和管理、对挂靠运输公司车辆和社会车辆的税收管理、对车票和货运发票的管理、对客运和货运的不同管理、对核定定额税款和已开具发票缴纳税款的定期结算、对税务部门与交通运管稽征或交警等其他委托单位之间在管理和流程上的衔接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形成严密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这必然出现税收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六是税收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健全和扎实。有些负责车辆税收管理的基层税务机关对车辆的基本状况包括变动过户等底数不清,税收征收台帐(包括分运输企业和单车的核定定额、开票营业额及发票税款、定额税款的申报缴纳、税款的定期结算和清算、车辆停歇业的办理等)登记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使税收管理难以到位。

七是未充分发挥税务稽查在打击偷逃税整顿运输市场税收秩序中的威慑作用。特别是个别地方对不主动申报纳税长期拖欠税款逃避税务机关管理的车辆,没有调动税务稽查联合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造成部分车辆长期逃避税收,使运输市场税收秩序较为混乱。

八是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纳税服务尚有不尽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税务部门未积极主动对较大规模的货运企业,帮助其创造条件申办自开票纳税人,使其尽快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代开票纳税人申请开具货运发票,未能做到随到随开影响其及时取得货运发票从而也影响其业务办理。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市交通运输业的较快发展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我市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尽快扭转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收入的落后局面。

面对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树立信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我市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迅速扭转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收入的落后状况,促进我市货运业税收收入尽快迈上新台阶。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市各级地税机关领导和广大税务干部要切实提高对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加强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快货运业发展做好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不仅关系到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税收收入、增强地方财力的大局,也是地税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尽职责。要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各级地税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我市货运业加快发展和强化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从而在全系统上下形成工作合力,尽快扭转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的落后局面。

2、当好政府参谋,大力促进货运业和物流业的发展。要积极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把我市货运业的发展现状及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向领导汇报清楚,以引起各级领导对发展货运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把如何加快货运业特别是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提供给政府领导,以便领导决策。要积极向县(市、区)政府建议,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交通、稽征、公安交警、税务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发展汽车运输业或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货运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切实帮助企业和车主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税部门自身优势,积极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当地形成大力货运业和物流业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使其得到更快发展,为地税部门开辟广阔税源和创造新的税收收入增长点服务。但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对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为吸引外地车辆到本地注册登记,从而发展本地货运业而采取的各种优惠措施,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始终牢记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按照税收政策的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不得越权减免税。

3、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取长补短。各县(市、区)局都要认真总结本地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到的和我市的等先进单位学习。通过学习,要认真吸取先进单位在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消化吸收,通过取长补短,促进本地区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升。市局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货物运输业税收征管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广、以及的等地的经验,就是为了推动全市货运业税收征管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4、完善机制,建立协税护税网络。要努力争取政府和当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的运输业税收协税护税网络。要针对不同情况,对不同车辆、不同运输项目、不同税种采取不同的委托方式落实协税护税责任。对已落实的委托单位要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不到位的明确责任追究。要争取财政支持,及时落实和支付委托手续费。这里要特别强调,对未挂靠运输公司的社会车辆和农用运输车,一定要从便利征管并能有效防止税收流失杜绝漏征漏管的角度,分别不同情况委托稽征、运管等部门定额税款,并由地税机关派员开票征收或协助征收,单位要严格把关,实行先税后证(票)。各地还可借鉴九江等地做法,与委托单位联合开发使用先税后证(票)的控管软件,对未交纳税款的车辆无法办理养路费(或运管证)手续,从源头上为税收把关。

5、加强帮扶,搭建货运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化的税收平台。要通过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向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的货运企业积极宣传国家出台的货运自开票纳税人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创造条件申报自开票纳税人,基层税务机关对自开票纳税人申请要认真审核,对达到基本条件的应及时上报审批,对一时达不到要求的,要帮助企业整改,待条件成熟时协助企业取得自开票纳税人资格。对已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的企业,税务机关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利用其掌握货源的有利条件和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后享有的税收政策和开票便利优势,扩大经营规模,增加运输能力,拓展业务范围,积极开展联运、运代、配送、仓储等综合服务,使认定的货运自开票纳税人从单纯的运输企业向多功能的物流企业转化,为壮大地方税源创造有利条件。

6、多措并举,强化征管。省局近期将针对目前货运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货物运输业地方税收管理的通知》,对车辆税收征管中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请各地认真抓好落实。这里市局再强调以下几点:

(1)、要加强车辆登记信息的管理。一是做好税务登记,对所有专业从事货运业的纳税人必须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同时对其拥有的营运车辆信息应随纳税人登记信息一同进入省局的地方税务征管信息系统;二是要加强与车辆登记管理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协调和信息传递,切实及时掌握营运车辆拥有和动态变化情况;三是主管税务机关应建立健全车籍登记信息台帐,并对车辆动态变化信息及时予以更新,确保车辆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此作为开展车辆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

(2)、要规范车辆税收的征管要求。经审核批准,对财务核算健全、能主动按期申报纳税、提供纳税资料并已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的货运企业一定要实行查帐征收,不得采取包税或定率附征所得税等违反税收政策规定的做法;对挂靠运输公司的货运车辆根据不同管理方式,分别由运输公司作为统一的纳税人或委托人,在税收管理上由公司实行六统一:统一办理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统一办理车辆的停歇业手续、统一申请办理货运税控发票的开具、统一办理单车定额税款和发票税款的结算和清算、统一办理车辆的增减变动和过户登记、统一建立企业挂靠车辆税收征缴结算台帐;对不挂靠公司由车主独立经营的社会车辆和农用运输车辆,要在按每一车辆分别办理税务登记的基础上,采取委托稽征等部门,但对需要开具货运发票的统一到办税服务厅或税务机关设在单位的办税点办理。

(3)、要制定本县(市、区)范围内统一的办税流程。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货运自开票纳税人应根据其业务量限量发售货运税控发票,实行交旧购新,在纳税申报时应使用统一的《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纳税申报表》并做好票表比对,做到先申报纳税后领购新发票。对代开票纳税人的车辆,主管税务机关或办税服务厅要认真建立和登记征收台帐,详细记录每台车辆的核定吨位数和每月应纳的核定定额税款、本期(上月)开具发票已纳税款(可抵扣税额)、本期实际应缴(补)税款,在台帐上清晰地反映其发票税款与定额税款的结算和抵补情况。不得只征收发票税款,不征收定额税款,也不得既征收发票税款又征收定额税款而又不按月或按季对发票税款与定额税款进行结算。对委托稽征等其他单位的车辆税收,主管地税机关要主动与单位核对台帐等资料,确保不出现漏征或重复征收。

(4)、要继续严格执行货运发票金额预警的规定。对自开票纳税人要根据其实际运输能力控制其总的开票金额,不得出现虚开代开现象,对代开票纳税人要及时将开票金额记入台帐,并在每次申请开票时先查实其是否超过预警金额,对已超过预警金额的要由纳税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局核准后,才可据实开具,否则开票金额不得超出预警金额。

(5)、要强化考核。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管理将是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税政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市局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调度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要将增长幅度、管理到位率、单车税负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全面考量各县(市、区)局对这项工作的成效。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8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我国10多年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在解析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税收管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以加-陕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转变。

   伴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税收管理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税收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加人wto后,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正面临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加快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

   一、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税收管理理论是变革税收管理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管理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税收管理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税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社会科学领域。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走了10多年。税收征管改革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在解决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徘徊。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征、管、查”三分离或二分离的摸索,还是新税制实施后,对传统专管员制度全面改革,所形成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以及进人21世纪后,采取科技加管理措施,以信息化推进专业化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未能从理论上对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体系进行深人系统地研究,在科学把握税收管理的本质、规律、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税收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论框架,给予税收管理改革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改革的目标方向上,缺乏准确清晰的定位。目标设计缺乏系统论证,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征管改革的方向经历了反复探索和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在改革的思路上。始终循着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沿着职能划分的思路。把分权制约过多地寄望于征、管、查职能的分解上。追求税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围上,侧重于税收征管的改革,忽视税收行政管理的改革。未能把对以纳税人涉税事项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税机关、征税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行政管理作为改革的整体进行系统设计,忽视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开发利用;在改革的进程上,对不同地区制约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常常处于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各地改革进度不一。带来征管业务的不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统一。由此导致税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大了改革成本。

   当然,税务部门在改革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改革方案的修修补补。疲于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上,缺乏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解决税收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加快建立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必须创新税收管理理论。

   推进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首先要转换传统税收管理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注意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税收管理的理论探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其次,要注意研究借鉴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原则、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形成适合中国税收管理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体系,并在指导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还要注意不断研究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原理和发展趋势,善于抓住揭示税收管理内在客观性的发现性认识,创造税收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通过寻求税收管理理论突破与创新,推动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彻底改变我国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税收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手段单一的落后局面,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税收管理正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为创新税收管理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税收管理技术,以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为基础,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脑到电脑、从单机运作到网络运行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税收管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不惜重金投入,购置相当数量和一定档次的计算机技术装备,与应达到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仍有相当差距。在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软件开发应用杂乱无序,信息系统平台不统一,数据处理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集中分析监控能力不强,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率并存,高成本与低产出共生,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留下的深刻教训,从战略高度推进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组织学的研究,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对税收管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彻底改变机器运作模拟手工操作的状况,挖掘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效能。

   创新税收管理技术,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科技与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税收管理发展,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过程。目的是要使人工管理与机器管理组成的整个管理体系效能最高。实现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突出四个重点:

   其一、坚持按照一体化原则,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保障安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具体规划,逐步实现业务规程、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在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上求得新突破。

   其二、从管理思想、管理战略上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束缚,适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在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上求得新突破。通过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改造管理流程,重组职能机构,

   变革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权力运行,把整个税收管理工作有机地联系和带动起来,形成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互动响应机制,构建起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平台。

   其三、利用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税收服务技术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磁盘申报、银行卡申报等多种电子申报方式,大力推进税、银、库联网,实现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信息的网上流转,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及时快捷申报纳税,为实现集中征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税法咨询、税收法规、涉税事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提供电话自动查询和人工查询系统,电子化的自动催报催缴系统;利用电子邮件向纳税人定期提供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向特定纳税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利用互联网提供税收法规查询,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实行网上行政,网上办理涉税事项,接收对偷税违法行为和税务人员廉政问题的举报、投诉等等,使信息技术在方便纳税人,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四、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把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完整、统一、共享的信息系统,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一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在统一数据结构和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征收信息向地市局和省局集中,进而再向省局和总局两级集中,克服信息传递中封锁、变异和沉淀,提高征收入库操作的规范度,实现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为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管理薄弱是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只有信息完备才能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在加强纳税申报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时,要加快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增强税务机关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的管理流程控制系统。在将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业务处理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的环节和幅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参与税收管理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实现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使税收管理全过程每个环节责职、每个权能行使、每项工作绩效,都能通过网络透明地呈现在管理决策平台上,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三、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

   税收管理机构是根据履行国家税收职能需要,围绕税收行政权力设置、划分和运行而形成的组织体系。设计科学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有效实施税收管理的组织保证。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履行好国家税收职能,能否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影响到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回顾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历程,有关方面一直在寻求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组织体系。每次征管改革几乎都离不开对征管组织机构的撤并调整,特别是新税制实施后,征管组织机构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有的撤销税务所,按区域设置全职能分局;有的在分局下还设有中心税务所;有的很快又取消全职能分局,按征、管、查职能外设征收局、管理局和稽查局等专业局;有的仍留存着一直游离于机构改革之外的外税局、直属局。总的说来,这些改革措施始终没有打破原有征管机构的层级,没有跳出按征、管、查设置机构的框框,没有冲破地区行政管辖范围的界限,没有发挥运用网络技术构造组织结构的优势。税收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管理层级环节过多,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部门交叉重叠,权力结构过于集中,管理组织过于分散,资源配置不讲成本效益,组织结构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更为突出。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9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篇10

关键词:房、地基础数据,数据标准,要素描述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章编号:1001-9138-(2012)06-0053-61收稿日期:2012-04-28

1引言

目前,我国关于房、地基础数据的标准比较多(涉及房产测量规范、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标准、土地利用数据库及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等),现有标准都是单一定义且均为纸质描述,不能被计算机自动识别,无法进行快速阅读与检索,更难以满足当前基于数据库管理的房、地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深入研究现有相关技术规范、图式、标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一个可被计算机自动识别的房、地基础数据标准,对于开展房产测绘、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建立房、地基础数据库等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从信息管理角度分析,建立数据标准可实现纸质标准的计算机自动识别,为房、地基础数据的制作、检查、转换提供可执行的标准,从而有效提高信息处理软件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同时提高房、地基础信息的开放性和利用效率。

2数据标准特征及定义

2.1数据标准特征

房、地基础数据不同于一般管理数据,既包括对要素图形特征的表述,这在现有的标准中属于图式的范畴,包括对要素图形信息如:位置、线宽、字体、形状、符号大小等要求;还包括对要素纯属性特征的描述,这在现有标准中属于数据库标准的范畴,包括对要素纯属性,如房屋结构、楼层、产权人名称、房屋编号、宗地编号等的要求。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在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房、地基础数据可通过GiS进行表现和管理。建立房、地基础数据标准,必须符合GiS数据特征的表述和管理。GiS数据特征主要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两个方面。空间特征主要通过点、线、面、文字等实体(文字也可作为一种点实体)表达,可以涵盖房、地基础要素的图形表达。GiS属性特征主要通过关系型数据库表格进行管理,可以涵盖房、地基础要素的属性表达。

2.2数据标准定义

考虑GiS数据特征,我们把房、地基础数据标准分为要素图形定义和要素属性定义。要使标准能被计算机自动识别,还需要将数据标准进行“翻译”。目前,房屋基础数据表达执行的是测量规范和相关图式,而土地基础数据表达执行的是地形图图式、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等图式、标准,房、地合起来需要表达的基础要素多,同时表达涉及标准也多。综合考虑房、地图形,属性数据标准定义,可以采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管理房、地基础数据标准的数据库;而关系型数据库管理中,我们采用可管理多个表格的mDB数据库格式。

我们通过对所有房、地基础要素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房、地基础数据标准定义具体分解为要素描述表定义、图层表定义、属性表定义、属性值表定义等4类表格定义。

要素描述表是结合要素代码定义,用于描述要素的空间特征信息,是要素绘制的依据。要素描述表定义主要包括YSBm——要素编码、YSmC——要素名称、YSLX——要素类型、tCDm——图层代码、YS-颜色、XX——线型、XXBL——线型比例、XK——线宽、Zt——字体、ZG——字高、CKB——长宽比、FHmC——符号名称、FHBL——符号比例、BZ——备注等定义。

图层表是结合GiS点、线、面、文本特征要求,用于描述要素分层属性并记录对应属性的表格名称。图层表定义主要包括tCDm——图层代码、tCmC——图层名称、YS——颜色、XX——线型、YJFL——一级分类、eJFL——二级分类、JHtZ——几何特征、SXBm——属性表明、YStJ——要素条件、BZ——备注等定义。

属性表是结合要素属性分类,用于描述要素的属性信息。属性表定义主要包括no——序号、ZDmC——字段名称、ZDDm——字段代码、ZDLX——字段类型、ZDCD——字段长度、XSwS——小数位数、ZY——值域、YStJ——约束条件、DmB——代码表、BZ——备注等定义。

属性值表即为枚举型属性字段代码表,主要描述要素属性表中的枚举型属性值范围和定义。属性值表定义主要包括Dm——代码、FL——属性值等定义。

若以上4类表格不能完全满足要素定义需求,还可根据实际增加要素表格或约束条件,建立的房、地基础数据标准数据库内容如图1所示。

2.3表间关系描述

结合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关键字技术,建立各类标准定义的关联和融合,减少标准定义的冗余,实现数据标准计算机的可自动识别和有效管理。要素描述表中,要素编码是数据空间属性的索引值,通过要素编码可从要素描述表中获得该要素的颜色、注记、符号等信息,同时可获得该要素的图层定义即图层代码;通过读取图层表定义中该图层代码所对应的属性表名,可获取该要素属性表的具体信息;如果该属性表记录的代码表有属性值表名,则可读取相应的属性值表。经过严密的数据读取流程,可以获得该要素的所有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从而用于数据的转换、绘制、检查等。四大类表的关系描述如图2所示。

3基础数据要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