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1:32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1

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包括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卫星定位、激光扫描和视频监控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可以应用在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和应用等环节,在城市应急管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此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根据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现状,结合数据实时获取、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等需求,提出北京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1+1+n”的总体框架,即:一个市应急指挥平台、一个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多个由部门和区县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规范物联网应用建设,实现城市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有机结合。其中,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作为全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的综合指挥平台,接入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展示,为领导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是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获取各单位物联网信息的总渠道,也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共享交换的总枢纽,实现各类物联网信息的规范接入、有效整合,支撑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各部门、各区县建设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实时获取物联网管理对象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一、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11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1】14号),正式开始建设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包括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辅助决策系统工程、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工程、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政治中心区”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抢险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区县和社区综合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实现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的接入、汇总和综合展示,为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北京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政府参与投资的物联网应急领域高科技企业,在2012年中标承担“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高危行业和领域开展示范建设应用,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和其他高风险场所、装置的各类实时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并开展智能分析,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风险管理、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领导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并为市领导掌控本市安全生产总体情况提供服务。

具体做法是,在煤矿加装气体浓度、定位、压力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井下环境参数、人员位置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窒息、机械伤害和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和尾矿库加装位移、水位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环境状态参数和关键设备工作参数,进行边坡坍塌、透水、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加油站和油库等单位内部及周边加装液位、气体浓度和温湿度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危险源状态参数和风险点图像信息,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冶金、建材、食品等重点工业企业重要生产装置及周边加装气体浓度、温度等传感器,监测生产运行参数和环境状态参数,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针对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大客流冲击、极端天气和治安防范等事件开展,建设物联网监测系统,接入各类感知信息,开发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综合分析系统,及时掌握部分地铁车站的站前广场、主要地下换乘站和重点区域车站的实时信息,加强与地面交通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为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市轨道交通运行情况提供服务,提高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协调联动水平,降低大客流冲击造成的影响,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

具体做法是,在试点的轨道交通大客流冲击严重的车站、重点换乘通道和换乘站,增设数字摄像头,智能监控人流密度、人流量和人员非法越界等异常行为,并实现智能分析与预测预警功能。在试点站增设核辐射、烟气、温度等传感器,获取烟气、温度、有毒有害气体、核辐射等感知信息,对危险品违法携带等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并开发治安防控预警系统。在重点车站安装可变情报板等设备,及时向公众轨道交通运营状况信息。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完善了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物联网技术在应用示范工程中的特点与创新

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的技术特点,采用灵活的平台架构,实现海量物联网数据接入能力,实现各类用户数据共享。利用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汇聚,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和高效的实时数据库,实现各类传感监测数据、视频数据的自动采集、汇聚。借助多种智能化分析工具实现监测数据的多维度分析与动态展现,物联数据的多时态、多维度的动态展现。为应急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分析和展现。利用专业分析模型实现预测预警和后果评估,提供以智能化监测预警为核心的预警调度应用,为安全生产监管和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提供智能化分析手段。

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物联网数据在应急领域的应用创新,将物联网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相结合,在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管理、事故调查等各个应急管理环节,实现了物联网数据与业务流程关联应用,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先进、直观的技术手段。例如,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预警系统可以根据采集气象信息,当预计出现大风、暴雨、雷电天气时,自动向高空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停止作业。将来特种作业人员配置定位侦测系统后,可以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位置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发现仍在作业的人员,向管理部门做出提示。在轨道交通监测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对地铁的大客流监测从以往人工经验推断,升级到精准判断、智能预警。通过分布在地铁出入口、站台、换乘通道的客流感知设备和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客流密度实时监测,结合专业客流分析模型,可以提前15分钟测算出会出现大客流的车站,并向管理部门做出预警提示。

三、物联网技术前景展望

作为沟通客观物理世界和主观感知世界的载体与桥梁,物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广泛分布的传感监测系统,以更直接、更精确的方式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监测,进而实现对复杂环境或复杂事件的精确感知。在应急平台中,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分析和预警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突发灾难性环境(如环境污染、危化品安全、地铁、广场等人群密集区域的火险及地震等灾难事件)的精确监测;另一方面,可利用网络中具有定位和通信模块的多模移动信息采集终端,提供设备和救援人员的实时定位跟踪;结合电子地图,将现场动态信息与应急平台综合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各类信息融合,依据事件专业分析模型,形成较为完备的事件态势图,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蔓延方向、蔓延速率、危险区域、发展趋势等进行动态预测,进而为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2

物联网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结合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身份检验设备等,将网络技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将虚拟的网络和生活实物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实现生活和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来看,整体发展比较迅速,技术研发处于测试阶段,很多技术并不成熟,科研方向也不明确,导致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遭遇瓶颈。目前物联网运作形态如下图1所示:

1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1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物联网技术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应用是基于网络的连接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在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不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容易被窃取和破坏。由于有关设备和系统在物联网技术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所以,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和处理简析李正煊李芳芳韩建伟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050000如何确保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2物联网ip地址冲突或不足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网络和实物的有效连接,确保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需要每一个实物对应着其唯一的ip地址。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不成熟,相关数据开发和数据维护不足以满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以前应用于物联网技术ipv4地址无法实现ip地址的一一对应,要想实现ip地址不冲突和相互对应,就需要应用ipv6地址,但是,如何从ipv4地址向ipv6地址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物联网的同步进行,以及如何处理ipv4与ipv6地址的兼容性问题,也是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3物联网技术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经验不足,技术研发没有重点,物联网技术应用没有规范泳衣的标准。由于物联网技术主要在行业与行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应用,没有统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就无法实现物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导致物联网技术区域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规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物联网的应用标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制约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4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物联网技术的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很多技术还不成熟,技术研发存在瓶颈。核心技术研发问题是制约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缺少完整的产业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如,RFiD技术与二维码扫描技术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关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技术都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处理建议

2.1实现物联网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根据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需求的规定和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物联网技术融合了多个学科、多种技术,技术研发难度大,物联网技术应用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所以,国家需要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战略,确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2.2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建设

物联网技术是有大量的网络终端设备和现代化电气设备组成,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如果缺少规范严格的监管,必然出现信息安全问题。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建立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制定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物联网的环境。同时,研发部门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安全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物联网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效屏蔽未授权用户,避免个人信息被窃取、更改和破坏,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

2.3加大物联网技术研发力度

技术研发是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投入,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攻破技术难关,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4优化物联网核心技术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的差距就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所以,我国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注重在某一关键领域的科研投入,实现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物联网技术全面健康发展。

3结语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安全;安全分析;防护措施

0引言

物联网作为提高互联网功能应用的基础和先导,物联网能大大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的效率,但是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后,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因此,安全是物联网中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比较完善的保护措施,物联网就谈不上被有效地应用于生活,安全问题会对物联网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物联网有别于传统网络的安全需求,阐述了物联网安全方面的相关技术特点,针对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结合传感网、互联网等的比较成熟的安全技术,给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物联网是射频识别(RFiD)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产物,并伴随着移动互联的融入和深入,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具移动性的、更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服务网络框架。物联网使用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便携式计算机、专用终端等作为操作终端,目前为2G但必将以3G为主的移动通信网络或无线局域网作为接入方式,直接或间接访问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已经非常成熟的应用业务。物联网安全威胁存在于各个层面,包括感知节点安全威胁、接入传输安全威胁和业务应用安全威胁。智能终端的应用带来了很多新的威胁,如感知节点的非法篡改和资源的非法访问,通过更换终端信息,利用病毒和恶意代码进行整个物联网信息系统的破坏。

物联网信息系统信息通过无线通信在空中传输,容易被截获或非法篡改。非法的感知节点可能以假冒合法节点进入物联网网络,进行各种非法活动,合法身份的节点在进入网络后,也可能访问相应的网络资源。业务应用层面的安全威胁包括非法访问应用业务、非法访问数据、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和目前ip网络已经存在的所有安全威胁。物联网直接支撑着并影响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传统互联网等研究领域的发展。然而随着物联网信息系统的增加、处理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扩大,必将面对更多的安全风险,因此物联网面临的威胁和安全管理措施的分析是物联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1国外发展概况

目前在全球市场的数据统计分析上看,物联网成为未来10年发展迅猛的行业。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应用业务,跟人与人之间通信的业务相比,前者是后者的30倍,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入侵检测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必将成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各国齐头并进,相继推出区域战略规划。当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日、韩、欧盟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关键技术。在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美国工商精英们的“圆桌会议”上,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2009年5月,欧盟委员会信息社会与媒体中心主任鲁道夫-施特曼迈尔说:“物联网及其技术是我们的未来”。在2009年6月,欧盟了新时期下物联网的行动计划。韩国出台了《基于ip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的增长动力。

2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研究比较早,中国科学研究院10年前就开始了对传感网络的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重点科研单位,目前正重点研究物联网关键技术。在2009年10月,中国研发出第一枚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在2009年11月7日,总投资超过2.76亿元的物联网项目在无锡签约启动,物联网项目研发涉及到传感网智能技术研发、传感网络应用研究、传感网络系统集成等物联网产业中的多个前沿研究领域。在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支持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将投入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的支持下,国内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高性能计算与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子和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系统技术、传感网技术、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演进技术等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建立了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器网络实验室和传感器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性研究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开展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应用项目。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无锡和深圳等地都作为研究试点进行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3物联网特点分析

物联网技术有可跟踪、可监控、可连接三个技术特点。

可跟踪的特点:在任何时间,只要与物联网连接的物体,它的精确位置,甚至与其相关的周边环境都是可以跟踪的。例如在物流行业,通过使用射频识别技术,在运输中的货物和车辆都打上电子标签,通过路边的固定读写器读取标签信息,再通过通信网络将信息传送给指挥中心,实时跟踪整个货运过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运输货物的丢失,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

可监控的特点:物联网可以使用物体来实现对人的监控与管理。例如在医疗系统中的身体情况监测,健康监测用于病人身体的监护、生理参数的测量等,可以对病人的各种状况进行监控,通过通信网络把数据传送到目的节点终端上,基于数据医生对被监护病人的病情进行实时监控,并做出及时处理。

可连接的特点: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的高度融合,进一步实现了物体在无线网络下的控制与兼容。例如在汽车及其钥匙节点上都植入感应器,如果饮酒的司机使用汽车钥匙时,钥匙能监测到酒精含量,并发射无线信号给汽车,这样汽车就会无法启动。

4物联网安全分析

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包括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由于网络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节点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感知节点本身就是用于监测和控制各种感知设备。节点对各种检测对象进行监测,从而提供感知设备传输的数据信息来监控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这些智能传感器节点是暴露在攻击者面前的,最容易被攻击。因此,与传统的ip网络向比较,所有的监控措施、安全防范策略不仅面临着更复杂的网络环境,而且还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

物联网面临的主要威胁。

安全隐私: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用于物联网系统中,RFiD标签可能被嵌入到任何物体中,例如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品。但是这些物品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了解相关情况,会导致该对象的拥有者被随意地扫描、定位和追踪。

伪造攻击:与传统ip网络相比,传感设备和电子标签都是在攻击者面前的。与此同时,接入传输网络中有一部分是无线网络,窜扰问题在传感网络和无线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而无线安全研究方面也显得非常棘手。因此,在网络中这些方面面临的伪造节点攻击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传感器节点的安全,从而影响整个物联网安全。

恶意代码攻击:恶意代码在接入传输层和传感层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攻击的突破口。对攻击者而言只要进入到网络,通过传输网络进行病毒传播就变得轻车熟路。而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这一点与有线网络相比就更加难以防御。例如类似蠕虫这样的恶意代码,本身又不需要寄生文件,在这种环境中检测发现和清除恶意代码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拒绝服务攻击,这种被熟悉的攻击方式,发生在感知层与接入传输层衔接位置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由于物联网中感知节点数量庞大,而且多数是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因此信息在网络中传输的时候,海量的感知节点信息传递转发请求会导致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的效果。

信息安全:感知节点一般都具有功能单一、信息处理能力低的特点。因此,感知节点不可能具有高强度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因为感知层节点的多样化,采集的数据、传输的信息也就不会有统一的格式,所以提供统一的安全防范策略和安全体系架构是很难做到的。

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的安全隐患,在物联网的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除了面临传统有线网络的所有安全威胁的同时,还因为物联网在感知层所采集数据格式的不统一,来自不同类型感知节点的数据信息是无法想象的,并且是多源异构数据,所以接入层和业务应用层的安全问题也就更加繁杂。

5物联网安全防护措施

目前监管体系对不同的物联网信息系统的防护管理要求存在没有差异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物联网集成化安全管理势在必行。根据物联网的技术特点,针对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我们应构建和完善物联网的监管体系,从防范阻止、检测发现、应急处置、审计追查和集中管控五个方面,对物联网系统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进行安全防护管理。

防范阻止主要指物联网系统应该具有安全防护和阻止信息安全威胁影响的措施,从而有效防范上节中提到的安全威胁。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而言,物联网除了面对tCp/ip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等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自身的特殊安全问题。因此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保护、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方面的安全措施必不可少。

检测发现主要是指物联网系统应该能够检测发现物联网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包括感知层检测、接入传输层检测和业务应用层检测,在感知层应能检测发现感知设备伪造攻击。由于感知设备是“”在攻击者面前的,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它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接入传输层应包括边界接入系统、视频接入系统和无线接入系统三类接入传输系统的安全管理要求。业务应用层应能检测发现业务应用中的安全隐患,因为tCp/ip网络的所有安全隐患都同样适用于物联网。同时应能针对物联网感知层、接入传输层、业务应用层三个层次进行风险威胁分析,形成反映物联网系统安全态势的总体视图。因为安全系统从隐患到影响是一个态势变化的过程,因此对物联网系统态势的分析与威胁防范同样重要。

应急处置主要是指应该能够具有高效指导系统维护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措施,应制定物联网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物联网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做出相应修订。应明确现场总指挥、副总指挥、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各应急行动小组在应急救援整个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应明确完成应急救援任务应该包含的所有应急程序,以及对各应急程序能否安全可靠地完成对应的某项应急救援任务进行确认。应急预案应具备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可读性的特点。

审计追查主要是指应该能够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安全事件倒查的措施,包括日志采集、查询、分析和追查。其中采集应能对分布在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各个部分的用户和管理员操作日志进行采集。查询应能对物联网信息系统日志进行查询,包括常规查询、条件查询和权限控制查询。分析应能根据统计需求,对物联网信息系统日志进行统计分析。追查应能根据追查安全事件需求,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安全事(案)件的倒查手段。

集中管控主要是指应该能够为物联网系统自身安全管理和控制提供技术手段。包括集中监控、策略管理、运行监控、异常和用户监控。其中集中监控应能通过监控指挥中心对物联网系统进行集中管控,包括系统安全管理和监控。策略管理应能对感知层、接入传输层和业务应用层的安全策略进行集中管理,支持管理感知节点的备份与恢复。运行管控应对感知层终端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应对物联网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异常和用户监控应能对业务应用层异常进行监控,应对系统用户的操作进行监控。

6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其信息安全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所以安全是物联网领域的核心问题,没有完善的安全保护措施,物联网就无法被广泛地应用,这就会对物联网优势的发挥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在对物联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技术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并根据物联网技术特点,针对面临的安全威胁,给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联网的安全应用不仅包含技术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出台与物联网安全防护相配套的安全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丁超,杨立君,吴蒙.iot/CpS的安全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中兴通讯技术,2011,01(17).

[2]李向军.物联网安全及解决措施.农业网络信息,2010,12.

[3]戴铁君.物联网安全问题与其解决措施.科技风,2011,02.

[4]汪金鹏,胡国华.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与应用.科技信息,2010,33.

[5]姚远.基于中间件的物联网安全模型.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1(07).

[6]肖毅.物联网安全管理技术研究.通信技术.2011,01(44).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te4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智能建筑技术是传统的建筑风格,结合新兴的it产品,其中,SaS是基于使用的建筑功能,建筑标准和安全管理上,要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组成先进,可靠,经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楼宇智能化系统的主要子系统之一,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安全防范系统,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防护和防范:一是防止人为破坏;二是防止自然灾害(如火灾,煤气泄漏等)。随着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建筑水平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的要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安全系统,智能楼宇布线,功能,可靠性和维护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建筑技术集成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安全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是各种通信手段,一个新兴的融合网络,已经开展了对传统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它是自动化信息的人与物体之间的交流和处理的智能网络。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实现了识别对象,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1传统安全防范系统的不足及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物联网有三个特征:一是充分认识到,它可以使用RFiD,传感器和二维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的对象的信息;

二是可靠传输,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实时和准确的信息传递出去的对象;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智能控制的实施对象。物联网技术在传统的智能建筑安全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1布线优势

传统的安全系统,可用于建筑物的布线电话线,总线,电话线,线多种方式,但公交车的容量,高集成,线路铺设,干扰,总线隔离技术要求。智能家居,总线可以在家庭内部共享,但不适合所有家庭室与一辆巴士。无需额外布线电话线,但电话线的带宽很窄,容易产生拥塞信号,不适合传输图形,图像等信号,绿色信号传输性能好,但安全系统包括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均采用绿色,然后接线复杂,建设和维护增加了难度。此外,对于老建筑,有超过几个布线修改的工作量和其他问题。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东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系统布线从建筑本身的限制,根据需要方便地访问各种无线传感器,设计,施工,维修和改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节省了大量的布线材料,人们无法到达的地方或危险区域的布局,这是一个独特的优势。每个传感器被设置在RFiD(射频识别)设备,可识别和位置的传感器。

1.2远程监控的实现

传统的安全系统,将各种安全检测信号集中到管理中心(如建设安全管理中心或小区管理中心),从中心的智能管理设备或值班人员监视这些信号,并联动的过程。这种结构是有限的范围内执行安全的建筑物或地区,无法满足远程监控的应用,如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物联网技术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安全网络几乎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搭建桥梁,安全经理或租户,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终端(电脑或手机)建筑空间的主动监测,发生异常时,报警信号发送到监控或及时发送给住户本人。

1.3传感器的智能化

目前智能建筑系统中的各种安全子系统(如门禁,视频监控,火灾报警等子系统)是独立的,在绝大多数功能单一,使用的传感器是智能的。例如,非法入侵检测的红外线检测器,只要显示器的红外信号,不是实际的非法入侵,这将产生一个报警信号;视频监视摄像头仅具有相机功能。因此,尽管报警,系统可以生成适当的联动性,就彼此不适合产生报警信号。物联网技术为每个传感器节点是一个智能的,在三个领域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它不仅使传感器本身具有智能数据处理功能,并可以组织各种安全子系统一起,形成一个智能联动系统。

例如一个红外探测器报警信号被检测到,第一个数据处理模块通过节点本身来判断信号,以确定是否符合非法入侵的红外信号特征,同时通过通信模块和采样摄像机图像和图像分析部分节点联动报警视频监控,进一步确认图像功能,以满足非法入侵,最终决定是否生成报警。这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产生假警报。

1.4网络可靠性优势

在传统的布线,如果总线出现故障,那么该总线​​的所有监控设备将瘫痪状态。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同等地位,通过分布式的算法,可以协调他们的行为,自动网络。通过消除中央节点,它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生存能力。中的每个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传输使用的中间节点,以形成一个网络的多跳(multi-hop)路由,而不是由一个专门的路由设备(如路由器)完成。因此,即使一个单独的节点出现故障时,其他节点仍然可以彼此依靠保持沟通,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安全防范系统结构

通常物联网应用系统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主要是信息传递和处理,实现通信与互联网的网络融合;应用层则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3物联网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大厦保安系统具有显着的优势,但由于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是节点的电池能量,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是有限的,等等。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事情将是大小的限制,所以其存储空间,通信带宽相对有限,并且需要连续电源节点,当前节点的产品主要依赖配备电池供电,所以其生命周期中受到严重制约。其次网络容错要求高的东西。传感器网络是高度异质性,节点的添加,删除,或失败,从而使整个系统呈现高度动态的,这是一个通信算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这种系统的可靠性要求的安全防范措施的应用程序。

此外,信息安全问题。一方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系统里面的建筑物大多是通过无线传输在互联网上,这个信号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偷,而且还容易受到干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事情建筑物的室内安全监控系统被连接到开放的互联网,很多互联网的优势的介绍,而且还引入互联网安全风险,如病毒攻击,可能使系统完全瘫痪,或披露的建设家庭隐私。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安全系统的应用,我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多学科的前沿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本文中,传统的智能建筑安全系统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个远程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安全系统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应用等子系统的程序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海昆,邓佳佳.物联网网关技术与应用[J].电信科学,

[2]郭永彩,余滢,高潮.基于GSm/GpRS的远程安防监控管理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0(1):123-126.

[3]杨灿,彭立艮,赵旭伟.基于ZigBee应用研究[J].机电技术,2010(

1):36-38.

[4]纪晴,段培永,李连防,等.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家居系统[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2):80-83.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社区安防;物联网技术;安防领域

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6-0000-02

1前言

物联网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联网技术为推动国家信息产业从大到强,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全面推广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道路和车辆的安全、便捷、快速的交通;可以通过公共卫生物联网来实现人民群众在家诊断疾病和居家养老的需要;通过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与社区安防物联网相互连接,可以实现社区公共安全物联网的全面覆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正在全面改善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文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安防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2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包括了应用层、网络层、对象层和感知层四个层次,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之上,采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RFiD技术来构造了一个可以覆盖各种食物的“internetofthings”。物联网技术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所有物品都可以利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来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在生产环节采用电子产品代码(epC)技术能够快速地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快速地锁定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在自动化生产线运作的过程中有效实现跟踪和识别零部件、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人工出错率和识别成本。物联网在产品运输环节能够通过在运输路线设置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同时对在途车辆和货物贴上电子产品代码(epC),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经销商和供应商能够通过物联网实时掌握货物预计到达时间,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在掌握好这些信息之后,就能够大幅度提高车辆利用率,合理调度车辆,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在安防领域,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极为重要,原因在于一旦信息传输出现篡改、泄密和失效,那么必然会给将整个安防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那么应该进行及时的预防和处理,处理技术有安全数据接入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路由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而解决的关键就在于要从多个层面来解决安全漏洞,加强信息安全防范。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重点在于网络层的安全技术,这是因为有线通讯存在光缆转换复杂、敷设线缆困难等问题,无线通讯存在病毒入侵、信号截取、强信号压制等问题,所以应该结合具体的使用情况,来选择是采用无线通讯,还是采用有线通讯。如果采用线通讯,那么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克服拓扑结构和信道节点的缺陷。感知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前端传感器的可靠性和可使用性,有效地提升选用优质器材的水平。而应用层的安全技术能够通过安全数据和安全路由来修复、检测数据,再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将有害数据剔除掉,将信息流有效地梳理。

总之,物联网技术能够在无需人干预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实现智能化管理、监控、跟踪、定位、识别,进行及时的信息通讯和数据交换。

目前来看,我国的物联网技术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始期,因此在物联网技术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将物联网应用于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优先选择关联性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进行示范试点,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安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电网、物流、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3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对于物联网技术正在处于一个发展和探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专门研发机构,如物联网研发中心、传感网研发中心等,在健康监测、智能交通、公共卫生、智能家居、环境监控、工业安全生产、城市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了相应的尝试,物联网技术在未来正在朝着更加广阔的领域扩展。

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中的应用,最为重要的技术就是视频感知技术,我国安防行业企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一直都把研发重点发在视频监控技术。

例如,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就成功地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园区的安防工作中。无论参观者在哪个场馆,或者哪个公共设施都会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

物联网技术,尤其是视频智能感知技术大量应用于安全防护领域,为未来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控、城市管理、国家安全等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打下了一个极为良好的基础平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社区安防中应用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时代的社区安防就是采用网络传输、智能图像分析、传感器、RFiD等多种信息技术,有效地将移动电话、网络摄像头、警报器、照明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建设能够具有实时监控管理的家庭安防综合应用系统、社区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社区车辆出入口管理系统、智能对讲门禁、社区周界防护系统等,同时还实现公安信息平台与社区安防信息进行对接。

社区安防管理系统主要由多种模块组成,如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小区信息系统、小区智能视频监控、周界红外报警系统等。家居智能化管理主要由室内安防预警、远程监控、远程控制、无线可视对讲、家电智能控制、灯光智能控制等模块组成。该方案借助于警方、物业、业主三者间的快速响应,具有主动威胁告警和自动感知威胁的双重功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得事故损失减少。简易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该系统的建设是以可靠、先进、适用、经济、成熟的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同时与公安信息平台有效对接、紧密结合,依托现有的监控中心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考虑了拟建系统和已建系统在业务流程、数据结构、应用功能上的高度统一,采用的体系结构具有智能化、模块化、开放性,整个系统运行和管理具有协调、高效、科学的特点,构筑出了保障可靠、处置快捷、操作方便、反应灵敏、控制有力、防范有效、指挥高效的防控体系,有效地实现了“自动报警、信息共享、快速响应、联网布控、实时监控”的社区安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旸,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05):147-149

[2]梁国伟,李长武,李文军.网络化智能传感技术发展浅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4。21(05):123-126

[3]陈莉.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106-109.

[4]w.Duetal.awitness-basedapproachforDataFusionassuranceinwirelessSensornetworks.GLoBeCom.2003:129-134.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起重机;物联网;动态监管;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1-0054-03

0引言

起重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冶金、交通、电力、建筑、采矿、化工、造船、港口等工业生产的特种设备。目前,起重机不仅使用数量在不断扩大,同时也正在向大型化、高速化、自动化和多功能复杂化方向发展。国内外每年都因起重设备、起重作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以及人身伤害事故。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起重机事故也越来越多,在全部产业部门的事故中,起重机械伤害事故约占总数的20%左右。我国随着起重机械使用数量的增多,起重机械伤害事故占全部工业企业伤亡事故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已经达到15%左右。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起重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文件,其中都要求加强对起重机运行的日常维护和监控,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的第一大类“信息化工程”中明确提到:“在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移动式特种设备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生产、使用、维保单位对设备实施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动态监测、诊断和监控”。在国质检特联[2011]137号文(即《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2012年,对大型起重机械,所有生产和使用单位要在本单位内对应每个品种(至少一台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一套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以巩固和推广前期试点成果。2013年,要逐步在所有新制造的大型起重机械中全部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全面推进、取得实效。从2014年开始,在所有在用的大型起重机械上全部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2015年底,尚未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大型起重机械,将不准使用。”

由此可见,对起重机的动态监管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动态监管在制度上已经得到保证,而在技术层面上,为了实现起重机的动态监管,则必须依靠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手段。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最初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其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把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包括RFiD、传感网、m2m和两化融合四大关键领域。其中,RFiD是指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传感网是指一种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从广义上讲,m2m可代表机器对机器、人对机器、机器对人、移动网络对机器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而这将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主要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2起重机动态监管

起重机的动态监管是指在起重机整个运行寿命周期中,为准确掌握起重机的使用状态,由各级安全监察部门和监督检验单位通过现场安全监察和强制检验,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管理手段,依法对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管理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主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手段包括RFiD技术、GiS技术、传感器技术、m2m技术以及智能处理技术等。动态监管技术在起重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2.1运行状态监控

对于起重机运行状态量的监控主要依靠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技术和GiS技术等,监控的起重机主要运行状态量包括起重量、起重力矩、起升高度、大小车运行位置以及各种安全保护装置工作情况等。

国家标准GB/t 28264—2012《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规定了起重机运行状态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构成、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系统的检验等。该系统作为起重机电控系统的一种功能要求,大部分状态量的获取都需要依靠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对塔式起重机远程虚拟监控建模与运行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塔式起重机远程监控系统,基于DirectX技术构架虚拟化场景,实现了一个三维、高度逼真、实时交互的监控系统。太原科技大学研发了一种多台塔式起重机远程动态监控系统,该系统基于weB实现多台塔式起重机的远程动态监控,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多台塔式起重机网络化动态监控,然后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信源压缩编码、信源编码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实现多台塔式起重机的集中管理。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的桥门式起重机智能监控系统,是一种基于at89C5131的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实时测量和记录起重机的作业参数,对起重机运动部件的位置和钢丝绳倾摆角进行监控。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研制了一种桥门式起重机智能控制及GpRS监控系统,该系统可记录起重机的运行状态,同时具有设置检查项功能、黑匣子功能和GpRS远程数据传输功能。

2.2金属结构状态监控

金属结构作为起重机工作时的承载结构,其受力状态和损伤程度关系着整机的使用安全。对于起重机金属结构的状态监控,主要依靠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技术,同时结合了传统压电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以及声发射等无损检测方法。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大型起重机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光纤传感子系统、解调子系统、健康监测诊断与管理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可靠、安全、方便地对起重机的结构应力数据进行采集,实现在各种环境下的起重机结构长期实时监测。天津港进行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岸桥应力监控系统设计,该系统以Labview软件为开发平台,是结合数据采集卡进行的一种岸桥金属结构应力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岸桥钢结构重点部位应力应变信号的高速同步采集和实时监测与分析等功能。

2.3人机互认管理系统

起重机的人机互认管理系统主要依靠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智能识别,可从技术上保证操作人员与起重机的一一对应关系。

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起重机人机互认监控系统,利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来对起重机作业人员实施身份识别,并根据人员身份对起重机进行控制,从而实现起重机的正常作业、检修运行的监控管理。管理员、点检员和操作工进入起重机后,首先要通过RFiD身份识别装置进行身份权限识别,不同的身份权限可以进行不同的起重机操作,在起重机作业人员通过身份识别后才可开启起重机,实现正常的起重机作业。当管理人员登陆锁定起重机后,其他人员均不可再登陆,直到管理人员解除锁定。管理人员可以授予不同作业人员的起重机操作权限。上海智大电子有限公司研制了一种基于aVR单片机的起重机操作检测装置,其利用aVR单片机atmega16为处理器进行起重机操作的规范监测,可实时监测起重机的操作规范,并记录违规操作的类型和发生的时间。

2.4故障识别诊断技术

对起重机的故障识别诊断,首先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器技术获得起重机的状态量,再依靠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对获取的状态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故障的预期识别与诊断。

Sparrows集团开发的“mipeG起重机监控系统”不仅能监测和记录起重机的负荷数据,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在出现故障时发出警告,同时还具有3D限制回转操作显示器。韩军等人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诊断桥式起重机轴承故障,其根据Bp神经网络的滚动轴承故障振动诊断技术,并利用信号的时域特征参数和频域特征参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信号,从而建立了一种故障诊断系统并进行试验。

3结语

目前,利用物联网技术的起重机动态监管主要集中应用在运行状态监控、金属结构状态监控、人机互认管理以及故障识别诊断等四个方面,而物联网技术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今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加完善的起重机动态监控:

(1)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的使用。云计算和云存储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方式提供的动态可伸缩虚拟化资源的计算和存储模式。通过该模式在起重机动态监控中的应用,可以节省起重机的本地资源,实现各台起重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对比,防止本地数据丢失,保证动态监控数据的安全和长期性。

(2)多网融合技术的使用。目前,起重机的动态监控多使用ZigBee等低速短距离无线传输方式,而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网在内的相互渗透和兼容的多网融合技术,则可形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该网络与物联网的互相结合,将使动态监控更加快捷和便利。

(3)人工智能的使用。人工智能是使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来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在起重机动态故障诊断中,采用人工智能,可以使故障预判行为更加合理和科学。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十二五”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发展规划[R].2012.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实施方案[R]. 2011.

[3] 许成.基于aVR单片机的起重机操作监测装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1(7):64-65.

[4] 徐谦,张洁,文璧.桥门式起重机智能监控系统设计[J].中国测试,2009,35(5):122-124.

[5] 丁克勤,李娜,王志杰,等.大型起重机械健康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J].无损检测,2011,33(9):20-22.

[6] 张驰.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岸桥应力监控系统设计[J].科技信息,2010(28):214.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6-0033-01

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开发出功能全面的手机操作系统,手机也愈发的智能化,传统的仅仅能接入互联网的移动通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因而,推出将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成为了移动公司科研部门需要去研究的工作。

1物联网定义、组成结构及其特点概述

将网络技术应用于万物,是对物联网最直接的表述。物联网的英文全称是internetofthings,是指将无处不在的终端设备和应用设施,例如具有智能化能力的传感器、移动终端设备、工业工程系统、电子数控系统、家庭数字智能设备等,与周围安装有无线终端接收设备的个人与车辆等等连接,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发射接收技术,在长距离或短距离的通讯上,实现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效果。在各种网络环境下,采用保障终端设备信息安全的机制,为各联接终端提供安全可控甚至是具有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搜索、报警联动、调度指挥等管理方式和服务功能,实现网络技术对“万物”的“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安全放心”的“管理、防控、经营”一体化功能。

构成物联网的框架部分由3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控制整个物联网的核心能力,让物联网具有感知能力的感知层,感知层反应着物联网的技术含量,是开发部门追求进步的重要一层;接下来就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根本,技术最为成熟,各方面都是最全面的,只有经过小部分完善的网络层;最后一层是应用层,面对的是移动终端的用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企业的信息展现到终端用户面前,为终端用户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方案,整个物联网具有着融合企业信息、提供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信息安全的开发能力。物联网系统主要包括有:支撑服务运营的系统、虚拟空间中的传感网络系统、终端业务服务的应用系统、作为连接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系统等组成。

过去的互联网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现今的物联网技术所取用的核心部分依然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只是对互联网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扩展和延伸,达到物体与物体的连接。由于物理材料、物理技术的升级,通过光感技术、红外技术、等等,物联网技术能快捷的使两种不同的行业产生联系,使得像超市、护肤品专卖店等这类实体经营店也能通过网络技术产进行交流。总的来讲结合力物联网的移动通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物联网技术服务的对象更广

过去的移动互联网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服务对象局限于移动终端,没有将这些对网络服务需求高的大量的实体类的客户端纳入网络空间去,服务效应明显低下了很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刚好满足了这类对网络应用需求高客户群体,方便了实体类的客户端对人们的快捷服务,填补了之前服务所达不到的空缺部分,扩大了通信公司服务的范围。

1.2物联网缩短了服务的反应时间

以往人们需要社会设施服务的时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物联网则彻底缩短了人们申请服务的反应时间,需求人群只要通过物联网或者使用物联网上提供此类服务的app一个简单的需求信息,能提供该类服务的从业人员在接到需求信息之后就能快速反应,到达需求人群身边解决所遇到问题或是提供需要的服务,经过物联网的提速,使得生活变得更简单方便了。

1.3物联网个人信息保护更高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发面已经有了经验,再加上新的加密解密技术,物联网对用户信息保护的能力更加提升了一个环节,物联网保护信息的能力更高。

2物联网技术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我国通信行业经过了互联网时代的升级,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物联网是一种新的技术,未来的上限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确定,因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快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进程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到为大众带来福利都是需要一个时间发展的过程来完成的,物联网技术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扩展,有互联网技术运作所打下的经验基础。因此,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进程要加快。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用户生活创造便利,更为移动通信行业开展出新的业务创造出前提和准备。通信公司要发掘通信领域内的技术优势,充分运用终端平台的高度智能特性,开发出便捷服务于广大群众同时又支持这类智能平台的app软件,使广大群众能充分体验到物联网对改变生活、服务生活的优势。通信公司要注意到的是,公司要通过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等方式来获取广大用户对公司所开展的这些服务的感受、看法,了解带终端使用者对需求,这样技术开发部门才能开发出符合用户需要的应用软件。

2.2增强网络监管力度,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犯罪分子也趁机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实施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各种层出不穷的电信电话诈骗,欺骗老年人,套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不快。因而,物联网技术下的移动通信技术要不断的提升网络监管力度,协助警方打击这些通过网络来违法犯罪的行为。同时在用户信息保密上也要加强管理,很多带有骚扰性质的电话就是因为通信行业对用户信息的保管不利,被一些黑客盗取了数据库内客户的信息资料,不断的向被盗信息的客户打骚扰电话,影响日常生活,这都是物联网管理要注意的地方。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手机通信平台的不断智能化,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移动通信技术更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快捷。因此通信公司的科研部门作出将物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研究课题对公司在通信行业的竞争力是有重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江一.浅谈移动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信息通信,2011(12).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8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网络;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0-0026-02

1物联网相关概念

所谓物联网就是在现有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实现各种物品的互联互通,物联网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是未来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三大方向,是行业的方向标,许多国家甚至将其作为战略性发展行业予以规划。简言之,物联网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将传感设备收集到的作业环境的各种模拟信号转变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再通过通信信道,将其传送到远端的控制中心,远端控制中心根据用户既定值,做出数据分析和判断,将超过或低于阀值的数据通过控制信号再传送到终端的控制器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得整个系统运行在实时、动态、监控、预警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下。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为人们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控制。

2物联网技术发展所依脱的技术分析

2.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所控制的各个终端处理器,就是依靠数量丰富的传感器设备进行环境的实时监控,离开了传感技术,就好像没有知觉和感官的人体,更别谈智能控制。传感器设备要具有高度稳定性、运行可靠性,同时无论是体积、还是检测灵敏度都越来越好,这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控制技术,芯片生产工艺的大幅度提升,以智能停车场的火灾监控系统为例,其传感器就包括了数量繁多的烟感、温感、光感、热辐射等控制感应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将停车场环境的实时数据进行有效的监控,一旦高出既定阀值,数据通过控制系统进行预警,联动设备也开始工作,这种高度智能化控制,都需要传感器设备发挥重要的感作用。总之,传感器技术作为关键的物联网技术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环境数据传感作用。

2.2网络传输

如果将物联网信息系统比作是一个有机运行的人体的话,那么网络传输技术则是人体分布于各处的神经,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了终端控制设备与数据中心的信息交换,才得以实现数据的有效控制。网络传输在物联网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传输的数据带宽要求更高,无论是传感器设备、终端控制器还是数据中心他们彼此需要实时数据的交换、如果信道带宽不能满足要求,对于一些实时数据的处理就会产生较大的延时,不利于精细化的控制;其次是网络速度的要求,物联网环境下传输的数据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控制数据,往往还进行视频、声音等数据的实时传输,这些容量较大的数据,在网络传输速度一定的条件下,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延时,不利于系统的实时控制,这也是各个国家争相发展4G/5G高速网络的关键;最后则是网络传输协议、地址分配的标准,目前传统的基于ipV4的网络地址分配面临地址枯竭等问题,同样的传输协议行业标准还未出现,非标准化的控制协议对于实现统一化的管理和设计是严重的阻碍。由此,做好网络传输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2.3数据处理中心以及终端控制器

物联网的数据处理中心是相对于终端控制器的,终端控制器是分布于各类“实物”上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实物进行局部性控制的关键,通常和各类的传感设备相连接,再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与数据处理中心相互联通;数据处理中心则是控制全局性的中央计算机系统,协调各个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使整个系统运行在实时、动态、精细的控制之下。终端控制器可以是单片机系统,也可以是各种嵌入式的aRm系统,其中单片机系统在体积、价格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而aRm系统设备则是在功能丰富度方面、运算速度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用户应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数据处理中心一般都由微型计算机进行担任,其运算速度和控制协调能力更加强大,总之作为整个物联网技术的指挥控制“大脑”,各种控制设备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相关行业技术

行业相关技术则是与物联网应用的具体环境有着直接关系,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居家、生产控制、安全监测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着其行业的独特知识结构,因此根据物联网系统所应用的具体环境,一些特定于各个领域的控制处理设备还是比较多的,以居家为例,其更多的是各类居家用电设备、家电等物件的控制居多,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技术大融合的信息系统,离开了相关行业技术也是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

3物联网与相关技术的结合应用介绍

3.1智慧家庭

物联网与各种家电、生活用具、门窗传感器等的组合构成了智慧家庭的基本结构,物联网利用分布于各个居家用品上的传感设备和终端控制器,收集居家环境下的各类数据,例如温湿度、烟雾度、光辐射强度、门窗关闭数据等等,使得整个居家环境都处于动态、实时的监控下,数据处理中心根据这些实时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可以通过短信、互联网信息等将居家环境信息发送到远程用户的移动设备上,实现了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居家控制。

3.2智能安全建筑

安全建筑并不是不会发生诸如火灾、水灾等灾害的建筑物,而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整个建筑的灾情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处理,一旦出现了某种灾情,进行实时预警,并且通过警报等形式通知建筑物人员,同时启动各种联动消防设备,进行联动灾情处理,而人的某方面作用逐渐被淡化,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灾情控制的某些方面,从而有效降低了灾情带给建筑物的伤害,提高了灾情的可控性,减少了人财物等诸多方面的损失。实现建筑安全的智能可靠控制。

3.3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则是将城市的各个功能例如道路情况、红绿灯情况、天气气候等情况,利用庞大的物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通过智能的数据控制中心,给予人们城市生活预警,使得整个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和现代化,当然,这种智慧型城市,简单的依靠物联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的支持,毕竟这种城市型数据的复杂度不是简单的智慧家庭、智能安全建筑所能够比拟的,需要极强的数据控制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动态操作。

3.4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介绍的几个方面物联网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应用、生物工程领域、以及智慧电网等各方面,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高度智能化的控制预警必将带给人们更加高品质的生活。

4结论

综上,物联网技术涉及到了诸多的先进技术,通过各类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丰富多彩的物联网系统,带给人们生产、生活的极大便利。

参考文献

[1]郑纪业,阮怀军,封文杰.农业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应用领域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7(4):657-668.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9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化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平安城市

一、引言

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致使人们越来越来关注生活的质量与家居的人性化,现代住宅小区的发展小区的安全尤为重要。住宅小区安全的实现,除了人防之外,主要依靠小区的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一个综合智能安防系统包括门禁、视频监控、入侵报警以及电子巡更系统。但是,传统的综合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是独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相互之间没有关联。随着安防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集中统一管理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一个集中的统一管理平台来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的控制和监控,物联网技术为解决传统小区安全防范系统信息孤立的现状提供了必要手段。

二、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技术,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物联网的终端可以扩展到物品和物品之间的信息交互和通信[2]。

(一)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纳米、智能嵌入等技术,构建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简称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它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的目标并读写相关的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的机械或光学接触。

无线传感技术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技术手段。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是将一系列空间上分散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连接起来,从而把各自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汇总,以实现对空间分散范围内的物理或环境状况的协作监控。

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将多个领域专家的技术水平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处理该领域问题的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属于信息处理层技术[3]。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网络应用模式,其透过网络把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后把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3]。

综上所述,物联网是一场未来计算和交流的技术革命,它的发展取决于一系列重要领域中从无线传感器到纳米技术的不断革新。

(二)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体系构架有三个层次: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感知层)、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层)和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体系(应用层)[4]。

如图1所示。

图1物联网基本构架

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感知,通过不同的手段,自动把现实世界的各种物理量转化成虚拟世界可处理的数字化信息或数据,包括信息的采集、组网与协同信息处理。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物联网的数据传输。

三、基于物联网的小区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可以将不同小区内安防各子系统集成到物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小区内部的统一管理和智能化监测,进而还可以实现整个城市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区安防集成管理如图2所示。

图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小区安防集成管理示意图

(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监控通常应用在安防领域,可以协助公安部门打击犯罪、维持社会安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远程现场的视频监视与遥控等功能实现变得愈加可能,传统的视频监控技术和手段能录像和提供视频,只能实现“监”,而不能实现“控”。为了能实现“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的制约着平安小区和平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视频监控与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不同,这里的监控不再需要保安人员一直盯着看画面,摄像头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和感知信息自动跟踪拍摄和录制画面,向中心实时地提供有用信息,保安人员只在发生情况和需要时查看各摄像头的画面。在发生情况时,自动向中心报警,这些都将自动地进行,不需要人工的干预。

实现平安小区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使用无线传感网和城域网等通信技术,把一个辖区的若干个小区的视频监控系统联系起来,对整个辖区全部小区的安全情况进行整体监控,在发生犯罪情况后,协调就近的公安人员采取行动将犯罪分子绳之于法,对特殊情况采取联动报警,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小区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周界报警子系统

小区周界安防作为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普遍重视。传统的小区周界以建立围墙、栅栏,或保安值班守护的方式保护小区的安全,但是还是不时有盗窃等犯罪行为发生,围墙栏杆等普通阻挡物不能智能化防范,保安值班在小区内也是点式蹲守,值班员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也不能保证,因而对小区周界报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区周界防范系统所采用技术主要是传感器技术,目前小区周界安防系统通常采用红外对射,高压脉冲等技术。

系统由前端入侵报警探测器、传输设备、控制处理设备和记录设备等组成。系统前端采用传感网型入侵检测的围栏,一旦有人非法越过,智能探测器能产生报警信息,现场智能探测主机通过智能分析,将报警信息传入服务器,并将报警信号上传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将探测器发出的报警信号按防区位置与主机的工作状态做出逻辑分析,进而发出警报并实现相关的报警联动[6]。

(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巡更子系统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安防技术的应用将保安巡检工作的监督变为现实。智能巡更系统是对保安巡更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全新技术,它将特制的信息钮安置于指定的巡检线路上,保安沿途巡检时,只需用智能设备依次碰触(阅读)信息钮,信息便“拷贝”到巡更棒中,巡更点的按钮都配置有无线传感器,通过无线传感网将信息传递到管理中心,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来读解巡更棒中的信息,便可随时了解保安的整个巡检活动,取得真实的依据,有效地督促保安工作。对保安人员的巡逻工作进行监督,实现技防督促人防、技防和人防相补充的安保体系,保证小区内的安全和便于物业对保安人员的管理。还可以将资料储存在电脑中,作为日后分析评估保安工作的材料。智能巡更系统如图3所示。

图3智能巡更系统示意图

物联网技术不仅将小区的安保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管理,还提升了小区的安全系数,对建设平安小区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得小区的安保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率。

(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居安全防范子系统

传统的家居安防系统由于没有有效的控制机制,报警系统无法处理误报警信息,误报现象频繁,此外,其没有视频管理功能,而且不支持手机终端,导致用户无法查看实时监控视频,无法实现报警的时效性。另外,保安方面也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无法及时确定报警地点、查询用户数据和报警记录。把物联网应用于家居安全防范系统中,在家居门口或围墙上安装监控设备,将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小区安防中心服务器,住户可以通过终端视频设备远程登陆到中心服务器上调看家中的监控画面,及时了解家里的安全状况。物联网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应家庭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监控终端。

家庭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各种智能安防传感器和智能网关组成。智能安防传感器包括玻璃碎裂传感器、门窗防盗监测模块、摄像机、红外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燃气泄露探测器以及报警按钮等,每个传感器都是无线传感网络的一个节点。传感模块实施家居环境的监测;微处理器采用单片机或DSp等实现控制功能;RF射频通信模块负责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并且为定义网络中该节点的唯一编码。无线网络采用ZigBee网络协议通讯。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旨在发掘出更大规模与更加多样化的安防应用,使得安全防护的概念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四、结束语

物联网平台的逐步建设,使各个小区能够统一到平安城市的范畴。随着物联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相继展开,安防领域成为其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小区是安防发展的新方向。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图像识别、射频识别和定位等技术手段全面感知小区内的环境、人和物的变化,构建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和处理,自动地进行报警或提示,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小区的安防自动化程度,提高效率,节省人力。

参考文献:

[1]何滨主编.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

[2]刘海涛主编.物联网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3]张新程,付航,李天璞等.物联网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7.

[4]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白皮书[eB/oL]

[5]王娜,沈国民.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2010-9.

[6]伍乐生.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物联网安全技术总结篇10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农产品;追溯系统

中图分类号:F326.6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足以体现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而近年来,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抗生素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人们的担忧与日俱增。同时,在事故处理中,被追究的责任主体过于庞大且事故产生的具体环节不能精确定位,也就导致了安全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安全追溯制度,我国基于条码技术的溯源体系也在不断建设中。这些农产品追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透明度,但同时也存在着读取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追溯系统的构建创造了新的机遇。特别是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射频识别系统将为每一个商品建立唯一的第二代“身份证”,这样的技术突破大大改善了现有追溯系统的精度与效率。

本文即要基于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和现有的国内外应用实例,总结完善现有的农产品追溯系统,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物联网环境下农产品追溯系统的构建

1.1国内外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可追溯系统主要应用在畜牧业:如澳大利亚的”国家牲畜标识计划”,欧盟的”家畜和肉制品追溯制度”(强制性),加拿大的”牛标识”制度以及日本的”肉牛可追溯系统”。

国内也有RFiD在食品追溯中成功应用的案例,如08奥运期间,北京市相关部门为每颗蔬菜都配上涵盖产品各类信息的电子标签,对每次配送都进行实时监控,并建立共享的食品安全追溯数据中心对食品链实现全程跟踪和精细化管理。2009年成都市为各家农贸市场的猪肉全安上电子芯片,跟踪记录猪肉产品屠宰、加工、批发和零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并配备专门的电子溯源秤,消费者据小票上的食品安全追溯码查询获取各环节信息。

综上所述,为完善现有的追溯系统,还应着重加大RFiD技术的研究力度.

1.2农产品追溯系统一般模式——基于RFiD技术的基本应用架构

与动物溯源系统(典型的是“养殖—屠宰—加工—交易—流通—消费”完整的产业链全程信息追踪与溯源体系)不同,因单体农产品的价值不高,故一般设置以周转箱为单位,所以在更换周转箱时应考虑其交接连续性.

农产品追溯系统一般按照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设计,基于RFiD标签技术的追溯系统分为生产、加工和流通3个模块。在各个环节中,在农产品个体上附上RFiD标签,通过标签和传感网实时采集并传输信息形成档案,同时添加存储在数据库中。生产环节的信息主要包括生产者、生产基地、施药、肥等信息;加工信息包括加工者、加工所用药品、加工流程信息等;流通环节包括仓储和运输等信息。系统流程如下图1.

到了销售环节,零售商将RFiD标签编号复制到销售条码上,生成溯源码,消费者可凭借小票通过手机、网络、超市终端等方式在溯源信息平台查询。

2物联网环境下农产品追溯系统的特点

无论是美国的“智慧的地球”,日本的“i~Japan”,韩国的“U—Korea”,欧的“欧洲数字计划”,还是新加坡的“下一代1~hub计划和中国的“感知中国”都表明一个事实:全球正全面触网。而这里的网就是指能创造一个可以“更全面感知、更全面互联互通和更深入智能化”的世界的“物联网”。

而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它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递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类恶劣环境,并可远距离同时识别多个物品。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可追溯性“的定义为:通过标识信息追踪个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位置的能力。基于RFiD的农产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系统,是指通过为农产品加贴RFiD,结合传感器、GpS、GiS等农产品在原材料、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仓储、零售及消费等各环节状态进行跟踪和记录,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供应链记录,从而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跟踪与追溯的系统。

应用农产品追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确保农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有2方面: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和市场分析等强时效性的信息服务进行“农业信息的推送”;在温室大棚中利用物联网监测种植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度、气体浓度等对作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实现“智能化种植培育”。

3物联网环境下农产品追溯系统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主要存在技术标准的统一,成本与安全隐私3类问题。

3.1技术标准缺失

射频识别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世界现有的5大RFiD标准组织可划分为美国的epCglobal,以日本、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iSo\UiD和aim,和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第3世界为主的ip-X3个层次。为把握主动权,我国应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标准。

3.2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缺失

我国一直缺乏对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产品价高档次低。目前国内提供RFiD服务的大都是国外厂商的集成商,它们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各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在物联网最核心部分——传感网芯片的研发上,国内无线传感网仍以低端为主,高端产品多为外国公司所垄断,80%以上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仍需要进口,高端技术缺乏无疑将对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产生影响并造成了高成本问题。

3.3隐私安全问题

在物联网的应用中,各类前端感知设备被嵌入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因此随着人们的各类信息很可能伴随着采集的信息被传至大网上,对人们工作生活隐私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人们在观念上也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这也会阻碍物联网的大规模推广。此外,若政府和国外大型企业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不会泄露也至关重要。隐私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结语

利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过程中实时采集信息,以供消费者凭借溯源码查询农产品的全方面信息,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安全感,同时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食品问题进行有效监测。且相对于基于条码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而言,本文中提及的应用架构可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想要在国内真正建立起高效、普及的农产品追溯系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譬如标签转换技术、数据同步处理、RFiD读取率,epC电子产品编码规则标准统一和相关的安全问题等都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海莹,刘昭.物联网应用启示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9.

[2]朗为民.大话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01.

[3]黄玉兰.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