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十篇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十篇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2:57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1

【摘要】幼儿园的特殊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虽然存在智能不足、肢体障碍、性格异常、行为异常或其他显著障碍,但他们同样需要享受教育的公平。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通过吸纳和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蒙台梭利操作法、美术治疗等干预方法,对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实施早期干预,可以有效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5-0006-04

【作者简介】陈蕾(1964-),新疆乌鲁木齐人,女,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院长,教育硕士。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岁~6岁的学前儿童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因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和人格的偏差。近30年来,由于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幼儿出生创伤、早期父母陪伴的缺失等多种原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早期干预势在必行。

幼儿园的特殊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虽然存在身心发展障碍,但他们同样需要享受公平的教育、优质的教育。为此,2007年10月始,我院开展了“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的研究”。该研究旨在对本院3岁~6岁在园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吸纳和运用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蒙台梭利操作法、美术治疗等干预方法,对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实施早期干预,以及时解决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并深入研究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方法的常用技术,尝试建立幼儿园特殊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依托课题研究在幼儿园建立一支心理干预师队伍,增强班级教师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敏感度,使其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并能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运用科学的方法,协助心理辅导师做好转化工作。研究成果可弥补幼儿园在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为教师的个别教育和班级管理提供帮助,而研究成果的推广还将有助于社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关注特殊儿童成长方面,我们吸纳了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生态式早期干预的教育观念,提倡容纳,反对排斥,强调特殊儿童同样应当得到适宜的教育服务。在干预方法的尝试和探索方面,我们参考和吸纳了感觉统合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精神分析治疗和人本主义治疗等理论的相关观点。

(三)本课题的基本观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应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提供积极的帮助。参考有关研究,我们将幼儿园早期干预定义为: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前3岁~6岁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其内容(措施)包括预防、鉴别、治疗、教育和训练。

每个儿童有独特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教育应尽可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服务,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园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和实施,既能够帮助在园的特殊儿童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又能满足其在集体中的教育需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幼儿园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我们将特殊儿童界定为:可以接受幼儿园集体教育但有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类别包括五种:(1)智能不足——智力发展迟滞,语言能力比同龄儿童差;(2)肢体障碍——上肢、下肢或躯体发展不协调,完成同龄儿童普遍性的动作有困难;(3)性格异常——过度焦虑、退缩行为、交往不良、极端自我、情绪障碍、强迫症等;(4)行为异常——注意缺陷、多动症、攻击行为(暴力、语言或表情攻击)、入睡困难、不良习惯(如吮指)等;(5)其他显著障碍——神经性呕吐、不明原因腹痛等。类别判断采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来综合评定。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来开展课题研究。在实践研究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包括:(1)个案研究法。为每个个案建立了独立档案,通过详细的个案材料分析干预效果。(2)调查法。采用《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成长状况调查表》和《特殊儿童行为表现调查表》对个案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个案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3)观察法。设计《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对幼儿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的重复观察,收集干预前后数据,比较干预效果。(4)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获得有关资料。(5)描述性研究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揭示干预情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描述说明对某些现状的看法。

(二)研究工具

《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成长状况调查表》《特殊儿童行为表现调查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测试量表》。

(三)研究步骤

1.筛选特殊儿童。本研究在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后,通过专家引领、师资培训,成立了感觉统合训练、沙盘游戏疗法、蒙台梭利操作法、艺术疗法四个研究小组,并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组成测量小组,运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分别就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行为表现两方面筛选出特殊儿童。征得家长同意后,确定参与干预的特殊儿童名单,共计78人。将特殊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干预组中,不设对照组。

2.收集前期观察数据。根据特殊儿童现实表现,记录《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作为前期观察数据。

3.开展实验干预。开展一周两次的实验干预,为期一年。

4.收集后期观察数据。运用《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achenbach儿童行为表(家长用)》和《儿童行为现场观察表》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后测。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角色期望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42-01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工作性质,而其工作人员为了达到其工作目标或者任务,在工作中就必须扮演一定的工作角色。本文就幼教相关群体的幼儿教师角色期望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给我国当前的幼儿教学以及幼儿老师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进和建议。

1各群体调查期望

幼儿相关群体,即幼儿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园长对教师的期望,主要从幼儿教师的身份特征、性格特征等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探讨,下面是笔者的相关调查结果。

1.1各群体对理想幼儿教师所期望的身份特征

从下文的表1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幼儿群体普遍认为对幼儿教师的个人特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表明社会公众已经认识到幼儿教师的特殊性,并根据幼儿教学的特点以及幼儿教师的特点对幼儿教师个体提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要求。(见表1)

1.2各群体对理想幼儿教师所期望的人格特征

通过对幼儿教师性格特征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幼儿三个相关群体对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性格特征和不应该具有的性格特征的看法是有很多相同点的。(见表2)

2期望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上面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将幼儿相关人群对幼儿教师的期望简单的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女性幼儿教师得到了被访者的一致期盼

目前在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多为女性,由于女性具有男性没有的一些特征,如温柔、体贴以及富有耐心等,因此,女性幼儿老师是广大群众期望的。但在调查中,并不是每个调查者都期望女性来当幼儿教师,部分被调查者希望幼儿教师是男性,他们认为男性加入都幼儿教师行列有利于给幼儿教育注入活力,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特别是男幼儿,有利于幼儿形成两性平等的意识。同时,男性教师加入幼儿教师行列也有利于打破幼儿教师中女多男少的局面,从而可以是幼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完善,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但有些被调查者对男性教师教育下的幼儿的安全感到有些担忧,认为男性容易冲动,而幼儿教育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这说明了幼儿园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制度,也表明了男性老师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价值。

2.2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富有责任心的养育者

家长把幼儿送进幼儿园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幼儿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和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应该认真负责的去管理和教育幼儿,而不是敷衍了事。调查中家长一致认为幼儿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而把幼儿送进幼儿园的最低要求是幼儿园一定要保证幼儿可以健康成长。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家长认为爱心和责任心是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素质。家长希望幼儿教师可以认真负责的去关爱每一个幼儿,使自己成为幼儿保护者,让幼儿可以在充满爱的环境在健康快乐成长。在访谈中,很多的家长都强调责任心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为不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多高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但幼儿教师一定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2.3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耐心的引导者

什么样的幼儿老师才是家长心中理想的老师了,在访谈中,一位访谈者有一个故事描述了家长心中的理想的幼儿教师,故事是这样的,在美国一个幼儿园,一个美国年轻的小伙子带着一群孩子玩,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的玩耍,其实刚开始时,幼儿园并没有打算要应聘这个小伙子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但后来幼儿园发现,幼儿园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只要他教什么,孩子们都愿意去学,讲述的东西也浅显易懂,孩子们也愿意去学去听。每个幼儿都是天真无邪的,在幼儿眼中没有对错,很多事情只是大人自己觉得错了,就简单的认为幼儿也错了,但幼儿年龄较小,认识不到,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希望每个幼儿老师都是具有耐心的,他们反感训斥幼儿,即使幼儿犯了错误,对于犯了错误的幼儿,家长都希望教师可以耐心的教导,而不是打骂。

参考文献

[1]李国强,付丽丽.寻求幼儿教师角色转换的支撑点[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149-152.

[2]雷芳,赵雄辉,彭柳.“十五”以来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7):75-78.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3

下面就我省的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九五”期间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简要回顾

“九五”期间,我省从事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同志们深入学习,解放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扎实工作,不断进取,使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为全省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分三块对“九五”期间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情况进行简要回顾。

(一)幼儿教育方面

1997年,原省教委在昆山召开了全省幼教工作会议。五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在妇联、卫生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围绕“九五”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苏南、苏中、苏北涌现了一大批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现代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幼儿园。全省一类园从1997年的500所增加到1400所,在一类以上幼儿园接受优质教育的幼儿从1997年的15.1万上升到47.9万,占全省学前三年幼儿总数的33%,优质教育资源正在不断扩大。多元化办园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办园从1997年的542所增加到目前的2183所。幼儿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学历达标率由五年前的75%上升到92.72%,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21.1%。

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省幼儿教育的管理体系和教育实践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高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到“九五”期末,我省幼儿教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县、乡为主的完善、高效的基层管理体系。基层幼教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各地幼儿教育制度化、现代化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成长、先进经验的推广提供了保证。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幼儿素质的和谐发展、幼儿教育的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使我省的幼儿教育总体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为幼儿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这五年当中,特别是近两年来,幼儿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明显。其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我省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是183万,但入园率才达到78%左右,这与教育部对经济发达地区90%入园率的要求和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距较远;其二,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九五”期间,我省城市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但面广量大的农村及城市流动人口幼儿教育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苏南五个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到95%以上,苏北部分地区最低的只有64%,地区间的不平衡还比较严重;其三,在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的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地区指导思想还不明确,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工作方式比较简单化,导致幼儿教育管理水平下降,师资队伍不稳,事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认真对待,认真解决。

(二)特殊教育方面

“九五”期间,在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以提高为主”的方针,以创建“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为重要举措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普及并巩固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开展特殊教育科研,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殊教育的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年招生数以及毕业生数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到“九五”末,全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基本达到与当地其他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视障、听障、智残儿童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5%以上,7—15周岁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率稳定在90%以上。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与残联密切配合,通过学校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训练、早期康复。城市残疾儿童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农村达到45%。目前,全省有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50多个。

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与高等教育。全省60%的特教学校创办了盲、聋职业高中和中专班,开设了按摩、推拿、计算机、机械、美工、服装设计等专业。通过“双证制”的实施,为残疾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现有8所高级中专(职高)特殊教育学校,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所聋人普通高中——南京聋人高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金陵职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办了盲、聋人专科教育。

加大特殊教育投入,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近几年我省特殊教育总投入近2亿元,新建高标准校舍3万多平方米,添置了大量的微机、语言测试设备、多媒体及电视播放设备等。到2001年底,27所学校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成为“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

“九五”期间,我们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省特教学校专任教师98%学历合格,科研的拉动和“特教学科带头人”的评选、特教教师的国际交流等活动使我省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并涌现了一大批有科研、有实践、有特色的典型学校。

“九五”期间我省的特教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经费投入渠道不畅,数量不足;不同地区之间特殊教育的规模和条件差异过大;对残疾儿童群体情况了解不细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三)扫盲工作方面

“九五”期间,我省各地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作,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0多万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在这期间,扫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十分明显。1995年,全省大约有青壮年文盲50万人。“九五”期间,在扫除30多万青壮年文盲之后,这个数字应该有明显下降。但据2000年全省人口普查资料,15到49岁的文盲人口仍然达到了48.26万人。从“九五”开始到结束,全省青壮年文盲总量没有明显减少,盲率排在全国第十一位。虽然从客观上来说,这与我省流动人口、外来婚嫁人口等数量的增加有关,但文盲较多的现实与我们经济、文化和教育大省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扫盲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意义

做好“十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幼教、特教、扫盲工作,首先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前不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十六大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全党的奋斗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给我们研究幼教、特教和扫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五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800美元左右。江苏在1993年就完成了这个任务。1994年省委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到2000年我们还要翻一番。跨入新世纪,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几十年,到建国一百周年之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我国建设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跨越。这个跨越还要分若干阶段,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分为2010、2020、2050,江总书记指出这对我们民族来讲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了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有三个没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变;政治多极化趋势没变;发展的机遇仍大于挑战这个战略没变,这“三个没变”给我们民族的伟大振兴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外部条件。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自己?总书记提出这个战略机遇期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是针对总体小康的三个不足而言,即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全面性;发展不平衡。所以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就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行动。从发展的战略上看,它要求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共同进步,追求均衡化的发展。总书记在阐述小康社会形态的四个主要方面即经济发展问题、政治民主问题、文化繁荣问题、生态优化问题时,于第三部分阐述了科技教育,对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普及水平,如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第二强调基础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既要注意新的提高、又要抓好薄弱环节,扫除文盲,实现均衡发展;第三从教育服务于社会、作用于社会来讲要体现全面性,要发展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形成学习化社会,并且促进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从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出发,真正把握中央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去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中央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了“新三片”的规划,即,在尚未实现“两基”的15%人口地区,打好“两基”攻坚战;占人口50%左右、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重点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占全国人口35%左右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满足社会对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的需求,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前不久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

“新三片”规划体现了“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目标是实现中国基础教育的持续均衡发展。为完成中央的统一部署,不同区划中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不同的发展使命。江苏属于35%的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方向,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总揽全局,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这一目标与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完成“两基”任务,到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目标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推进的过程必须扎扎实实,不能脱节,更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基本的思路就是要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突出“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总体上看我们已经实现了“两基”目标,但“两基”本身还存在着水平不等和程度不均问题,存在着“反复”的可能,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高水平的“普九”,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就是从“普九”的比例上看,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反复和波动的现象。扫盲工作也是这样,就像前面我们说到的那样,原有的一部分文盲扫除了,还可能出现一批新文盲。“两基”不巩固,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得到坚持不懈的强化,江苏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要做好巩固工作,当前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要花大力气解决一个均衡发展的问题。从我省的情况看,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第二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第三是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残疾人群体、流动人口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与一般群体、优势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和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第四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在我省,苏南苏北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第五是学生素质发展不均衡,重知识性基础,轻能力性基础、创造性基础。这些均衡问题不解决,基础就不稳固。

为完成“巩固”的任务,特殊教育和扫盲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扫盲本身是“两基”的任务之一,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以及整个基础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对象是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之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个拒绝歧视、较少差异的社会。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更加现代、更加文明的教育,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集中地体现在平等地面向每一种人群、每一个个体以及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促进每一个公民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公民获得更多的机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在教育以及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增强从事这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基础教育要“提高”,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就是要解决一个向两头延伸的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质量对整个基础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王湛副部长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通过早期教育焕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代幼儿教育已深入到脑科学、生理科学领域。当代脑科学指出,人脑有万亿个神经细胞,其中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在儿童早期就开始发育。有研究证明0-4岁人脑的发展所奠定的人的学习能力大体上可开发50%,4-8岁可再开发30%。因此,一个人早期的脑开发对后天能够获得的学习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儿童个体的发展来看,早期的语言、运动、情感以及社会化发展对今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潜能,不能错过关键期的教育。从幼儿教育与整个基础教育的关系来看,实践证明,幼儿教育发展得好的地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都会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幼儿以至婴幼儿开始。抓住了早期教育,就是抓住了提高基础教育效率的关键。

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言,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意义也同时表现为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直接要求。这几年,特教、扫盲都走上了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不仅让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认知能力,还让他们获得自立于社会的能力。扫盲中出现了功能性扫盲,对扫盲对象进行初等职业技术培训。残疾儿童完成九年文化教育以后也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已经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社会意义上讲,这也弥补了人群间受教育的差距,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和社会的公正,是维护基本人权的表现。从文化意义上讲,儿童早期发展是提升人的水平发展的关键。因此,幼教、特教、扫盲工作都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意义,我们应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找到我们教育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当前阶段开展幼教、特教、扫盲工作有着良好的背景和条件。近年来,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发展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过去不太受到关注的生活领域和人群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发展和政策环境为江苏幼教、特教、扫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九五”以来,江苏基础教育的事业规模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省一方面继续高质量地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教育促小康工程,加大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力度,一方面加快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些良好的事业发展条件下,我们完全应该满怀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我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新局面。

三、“十五”期间我省幼教、特教、扫盲教育的目标与重点工作

根据国家《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教育厅已印发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十五”发展意见》、《江苏省“十五”期间扫盲工作意见》,并即将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要求,结合“九五”期间的成就,到“十五”期末,全省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要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幼儿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0%,办好一批0—6岁示范性托幼中心,初步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0—6岁学前教育体系;大面积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幼儿教育的信息化和优质化,全省幼儿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特殊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到2005年,“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要达到与当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教育水平,入学率达到95%以上,其中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达到98%以上,农村达到92%以上;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城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80%以上,农村达50%以上,积极支持幼教、特教机构以及家庭、社区开展3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活动;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扫盲工作:全省扫除45万现有文盲。重点扫除青壮年(15—50周岁)文盲;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年(15—24岁)文盲;鼓励50周岁以上的文盲接受扫盲教育;以乡(镇)为单位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并巩固在95%以上;坚决杜绝新文盲产生。

上面的这些总体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任务非常艰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全省各地必须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下面我分三块谈一谈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

(一)幼儿教育方面

1、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我省幼儿教育的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中,要坚定不移地从全省统一的发展目标出发,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各市城区和县以上城镇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5%,积极发展0—6岁儿童的教育,至少办好一所0—6岁学前示范性托幼中心,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经济发展中等程度的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90%的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基本满足家长送子女入园的需要,大多数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各地要以这些具体目标为标准,规划今后一段时间幼儿教育工作。要强调全省规划的严肃性,完善配套措施,确保计划的实现。

2、继续深化幼儿教育体制改革

从历史上看,我国1956年提出的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是:在城市中由厂矿、企业、机关、团体、群众举办;在农村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教育行政部门在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办一些幼儿园;卫生、教育部门应该办好几个幼儿园和托儿所,起示范作用。1979年我国提出坚持两条腿走路,国家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相结合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方针。1988年提出在地方人民政府举办幼儿园的同时,主要依靠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园。这一系列的方针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研究在政府指导下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办园,从而扩大我国儿童接受正规早期教育的机会。因此,幼儿园形成了与义务教育不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

今后几年全省继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幼教管理体制,继续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发展方针。

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社会情况出现了重大变化,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型期。过去的企业人、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社区建设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幼儿教育发展的格局将逐步转向以社区为背景,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各地实际,重新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群众。社区是政府组织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对外开放的平台。理想的社区管理,应该是在政府支持下,出现一种非政府、非市场的社会公益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公民的自治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要反映社区的民主管理的特点。幼儿教育最终必将纳入满足公民需要的、依托社区资源进行的、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教育体系。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立以社区为依托,政府领导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区内各类幼儿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不再把0—3岁儿童和0—6岁儿童的保育教育按部门划分权限,而将整体考虑儿童的教育规划,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管理模式。但现在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理想的社区运行还未成熟。这个时候,政府更应加强统筹:统筹发展规划;统筹收费、分类等政策;协调医、保教等管理部门;统筹公办、民办等各种资源。随着十六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们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社区公民参与管理活动。

“九五”期间,各地政府和政府部门举办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幼儿园。今后,这类幼儿园的数量和规模要继续扩大和发展,示范和导向作用要继续增强。要明确政府办好示范性幼儿园的责任。现在有部分地区在改制思想还没有明确的基础上,就以甩包袱的姿态将幼儿园“处理”掉了,这是不对的。中央最新的方针仍然重申政府有责任办好示范性幼儿园。但是我们有的地方公办园一所都没有了,政府怎么行使职能?示范性幼儿园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起模范带头作用;另一个是起管理作用,它是政府管理的依托,形成指导服务网络的基础。在教育部报国务院的文中提到几个问题:县级以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办好一定数量的示范性幼儿园;农村各乡镇政府必须办好中心幼儿园。关于改制问题,政府举办的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园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企事业单位改制可采取国有民办、联办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办园转制必须报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转制时要确保当地幼教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的合法权益。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体制变革的问题。不能因为有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部门就马上退出。更不能将政府部门举办的幼儿园简单变卖,造成教育资产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

“十五”期间,入园率的提高对幼儿教育规模发展的要求提高。必须根据现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正规与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格局。尤其是对新办园,我们应坚持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政策方面一视同仁。

要特别重视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应当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把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情况作为考察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业绩的重要方面。为此,一是要抓好中心幼儿园的建设,扩大中心幼儿园的规模,更好地发挥中心园的办园效率和辐射作用;二是要防止和克服只抓学前一年入园率的倾向;三是要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办好幼儿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的作用,结合布局调整,将空余的教室和其他资源主要用于举办幼儿园(班),切实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问题。为农村幼儿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为农村地区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竭尽全力。

3、进一步强化对幼儿教育的管理

从“九五”开始,幼儿教育的管理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管理工作的强化,不但对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导向意义。今后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加强幼儿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安排专人担任的幼儿教育管理干部,教研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教研员。同时要明确,乡镇以下幼儿园的管理是乡政府的责任。有条件的地方,每个乡镇也要明确指定一个幼儿教育管理干部;没有条件的乡镇,也必须设有幼教辅导员,幼教辅导员可由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担任,也可由乡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或文教助理兼任。只有配备了一支强有力的幼教管理队伍,才能保障幼儿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审查幼儿教育管理干部的资格,提高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切实解决“谁来管”的问题。

二是幼儿教育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把幼儿园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混为一谈。要尽快地进入角色,摸清家底,建立本地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详细档案,认真做好0—6岁儿童的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台帐,建立幼儿园园籍制度,保证幼儿的受教育年限。要提出并实施本地幼儿教育合理的发展规划,以更高的热情促进事业的发展。

三要继续引导民办幼儿园(改制园)的发展。民办园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要与公办园享受相同的待遇。要完善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检查制度,规范民办园的审批程序,严格按照《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规定办好有关手续。审批民办幼儿园时,要充分考虑布局设置的合理性,定量控制,防止盲目办园,形成恶性竞争。已经举办而没有进行申报登记的民办园必须补办审批手续,领取办园许可证,不符合办园条件的一律要求停办。同时要为民办幼儿园制定相关政策,确定适当的收费标准,使民办幼儿园得到健康发展。要注意在民办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园方向端正、管理规范、教育质量较好的幼儿园,发挥它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四要坚持依法治教。国家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及省颁发的《江苏省幼儿教育暂行条例》等法规、文件仍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幼儿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要规范幼儿教育的管理行为,针对当前在登记注册、园长和教师资格管理、办园体制改革、收费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严格管理,加强执法监督,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4、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订的,是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科学纲要,它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现实,在充分吸纳世界范围内早期教育优秀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力求体现终身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等先进的观念。它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启动,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部署,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同时展开。从2001年开始,全省已组织多次专门的培训活动,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资培养培训部门要把幼儿园教育新纲要的执行纳入到统一的计划当中,把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通过培训的组织,把教师和园长观念的转变作为落实《纲要》精神的核心,坚决反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确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组织模式,教育部曾经组织各地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结论为到小学后,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位因素不是知识准备情况,而是儿童社会性的成熟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儿童是否处在对学习和探索的积极主动的状态,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像成人一样给儿童灌输知识,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改变这样的教育状况就必须从园长和教师的教育观抓起;第三,要把新的观念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践来体现先进的教育观念,关注儿童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际体验和经历,体现以儿童和儿童的发展为中心的精神;第四,把贯彻《纲要》精神与开展托幼一体化实验结合起来,促进两类教育的有机整合与衔接,构建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第五,要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水平。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服务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真正把幼儿教育变成全社区所有成员共同关注的事业。

5、增加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继续安排幼儿教育的经费,并保证做到逐年增长。财政经费主要用于教育部门已经举办的幼儿园,保证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表彰奖励等。

同时,各地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筹措幼儿教育发展资金,并保证专款专用。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幼儿教育和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调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多方解决乡镇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要积极鼓励社区、集体和个人的出资办学、捐资助学行为,完善政策与制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

幼儿教育属非义务教育阶段,因此,各地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形成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类别制定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幼儿教育收费和使用的管理,切实减轻家长负担。

6、加强园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形势对我们幼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比中小学更加突出,尽管我省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与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各地要加强师德建设,针对幼儿教师在师德修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师成长的特点和师德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师德教育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培养教师对幼儿崇高的情感。

要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今后,全省幼儿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要通过培养、培训两个渠道进行,争取到“十五”期末,各市城区和县以上城镇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60%以上幼儿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园长达到专科以上毕业程度;经济发展中等程度的农村40%教师达到专科以上毕业程度,园长达到专科毕业程度;经济发展较低的农村,90%的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20%教师达到专科毕业程度,大多数园长达到专科毕业程度。

要严格把好幼儿教师和园长的上岗关,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条例》对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各项规定,在全省范围内严格实行园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允许颁发资格证书。无资格证书的园长和教师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参加培训和资格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清退。

同时要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特别要对民办或转制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住房、保险等各类待遇作出具体的规定,使其与公办幼儿园以及中小学保持一致,促进幼儿教师、园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特殊教育方面

1、着力解决特殊教育发展的区域平衡问题

我省的特殊教育工作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域差异。特殊教育发展好的地方,不论是入学率、硬件设施还是队伍素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实现“十五”目标困难不大。也有部分地区的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特殊教育薄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要不断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综合利用当地政府、残联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个人的力量,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全省今后也要对这些地区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并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省政府统筹下,苏南五个市和苏北五个市已结成对口支援关系,包括建立在教育方面共同发展的制度。前段时间,教育部转发了苏州地区对口支援陕西榆林地区的经验,我们要本着这样一个好的精神加快苏南苏北的联动,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发展均衡的问题。

2、发展特殊教育的内涵,满足发展需求

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质量的提高、内涵的发展。提高质量、发展内涵,首先要关注残疾儿童在入学之后的实际受教育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要不断丰富现代特殊教育的内涵,保证建设和发展的标准不低于普通学校。加大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力度,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水平。要加大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班和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的力度,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自然、平等地融入社会群体的机会。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特殊教育科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要提高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层次。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前三年的早期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我们要求全省各市至少设立一所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附设残疾儿童学前班,各市重点发展一所高级中等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的高级中等教育主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同时我们还要与更多的高校进行联合,举办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必须招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入学,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新办面向残疾人的专业,鼓励残疾人通过自学考试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接受高等教育。

3、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落实助学政策

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事业费、基建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要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按“两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这是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必须予以保证。各地在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校校通工程等项目时,要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各地要积极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弥补学校经费不足。

“十五”期间,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逐步增加,各市也要设立相应的配套经费。同时要联合多方协作,争取民政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残疾儿童不因为教育费用问题失学、辍学。

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从明年开始,省、市、县共同努力,免去残疾儿童的全部杂费、代办费。苏北地区由省里解决,苏中地区由省、市共同解决,苏南地区主要由地方解决。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十五”期间,全省每年由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100名特殊教育师资。我们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逐步配备专业课教师、心理康复教师、言语康复教师、医疗康复教师、特教工程技术员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特殊教育师资更趋专业化。

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已有的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班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评选学科带头人。各市要对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调配到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及应届普师毕业生,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省教育厅将委托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对全省非特殊教育师范毕业的特教师资进行系统培训,系统学习特殊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促进特殊教育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地要保障和提高特殊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待遇,保证工资和特殊教育津贴足额按时发放,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特殊教育津贴标准。在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对普通学校主要承担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任务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岗位补助。

(三)扫盲工作方面

“十五”期间开展扫盲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巩固扩大扫盲成果,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盲工作,努力扫除青壮年文盲。突出效率原则,积极进行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初步建立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满足文盲基本学习需求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江苏省“十五”期间扫盲工作意见》下发时,文盲人口最新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因此,现在我们把《意见》中“扫除8万现有文盲”的目标及时调整到45万。

1、健全工作档案,明确工作计划,提高管理水平

各地要针对“九五”期间新增文盲数量巨大这一情况,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以行政村为单位,逐个登记造册,建立文盲档案。要特别关注青壮年文盲人员分散、妇女文盲比例较高的实际,把他们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对象。近期,各地要以县(市、区)为单位,逐一对所辖乡镇的青壮年文盲档案资料进行检查,一定要做到文盲资料清楚、完备。对复盲、迁移性文盲、婚嫁人口文盲等新增文盲,要随时建档,形成完整的文盲基本情况资料,对文盲进行动态管理。健全对文盲情况档案、规划和计划档案、项目管理档案、扫盲教师及工作情况档案、教学和教研资料档案、评估考核档案等各类档案的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和管理的网络化,逐步提高扫盲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情况资料,编制“十五”扫盲规划和各年度扫盲工作计划。要以村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和超过95%、彻底扫除15—24周岁的文盲为目标,来编制规划和计划,要突出以青壮年文盲集中的县(市、区)和乡(镇)为工作重点,明确扫盲的目标、任务、要求、责任等。按照扫盲规划和年度计划设立有关扫盲项目,按项目组织实施。对项目管理,省里将组织市级扫盲管理干部到国家扫盲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各市、县(市、区)也要对所辖县(市、区)和乡镇的扫盲人员进行培训。

为更好地保证扫盲工作的开展,各市县要按现有的政策,提供扫盲工作的专项经费,并保证其足额、到位。

2、严格小学入学和学籍管理,降低辍学率,坚决杜绝新文盲产生

全省新文盲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年全省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没有入学的就有1万名,占1.6%。另外,全省小学巩固率为99.7%,尚未达到100%,以小学在校生600多万总数计算,每年又将有2万多儿童因为辍学成为新文盲。“两基”的巩固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学入学年龄全省统一为六周岁,要杜绝提前或推迟入学。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女童、残疾儿童入学问题。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舆论和教育手段,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坚决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各地特别要防止小学生因学校布局调整、收费、考试成绩不好受到歧视等原因造成流失,成为新的文盲。

3、改革扫盲管理方式,实行项目管理制

规划年度扫盲计划,以文盲突出的县、乡为重点。设立青少年、少数民族、妇女等扫盲的专门项目,集中力量扫除数量集中的同类项目;按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领导责任,做到经费专用、工作到位。

4、积极进行扫盲教学和评估改革

要转变扫盲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识字与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生产劳动技术相结合的扫盲教学方式;逐步建立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导向、满足文盲学习要求的扫盲机制,提高扫盲的质量和效益。探索多种形式的功能性扫盲途径和方法,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改革扫盲的评估方法,重视扫盲教育的过程评估,改变主要以识字为主的评估方法,向考核学员实际文化能力和应用性技能水平的评估转变。

5、进一步完善扫盲教育实施网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扫盲工作的负责部门和人员,负责扫盲的日常工作。农村扫盲工作由乡(镇)政府负责,要组成行政领导牵头,教育助理和中心小学、成教中心负责人参加的扫盲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扫盲的组织实施工作。城乡用工单位(包括私营),法人代表是扫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扫盲规划和要求,负责扫除本单位现有职工中的青壮年文盲。

有扫盲任务的地方,农村中小学和乡(镇)、村成人学校要把设置扫盲课程和承担扫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负责本施教区内的具体扫盲教学。教师参加扫盲工作要计入工作量,对超工作量的给予课时补贴。教师参加扫盲工作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文盲较多地区,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扫盲活动,把参加扫盲活动列为学生社会实践、综合实践和假期活动的内容。居住分散和零星的文盲,难以组成扫盲班的,可以采取“包教包学”的方式扫盲。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中小学、成人学校承担扫盲教学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农村成人学校要按照省定编制配备教师,人口为5万及以上的乡镇为3人,其他乡镇是2人,明确扫盲工作及管理责任。扫盲任务较重地区,要有专人全职从事扫盲教育工作。

要落实扫盲经费,今年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对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作了明确规定:由县财政拨款的成人教育经费由每人0.2元提升到0.5元。可以运用于扫盲、职业培训、劳动转移的技术培训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运用这个政策。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新发展

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与普通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幼教、特教、扫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各地的经验和实践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加强领导首先要解决领导者自身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当前阶段,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是要求领导者牢固地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把自身的工作、把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关系着全省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着弱势群体的利益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关系着我省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能不能顺利实现。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责任。在思想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要有位置,位置问题不解决,工作就无法得到应有的落实。

其次,各地要集中力量,创造条件,解决组织健全和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十五”期间,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事业发展的任务在加重,但少数地区的管理力量反而在削弱,原有的一些职能机构被取消,人员被安排从事其他工作。这种现象要坚决防止。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前一段时间各地幼教、特教、扫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管理上的复杂性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领导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管理上的真空。

要加强领导责任的落实,要从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规划抓起。各市县要把幼教、特教、扫盲工作严格列入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为此,各市县区领导要加强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调查研究,对照发展目标,对存在问题和本地区的薄弱环节进行归总梳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实施。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对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领导制度,要定期召开专门的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本地区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强幼教、特教、扫盲工作的经验交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促进事业发展。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语言暴力;身份伦理;解决策略。

身份伦理属于伦理学范畴,是特定身份的道德概念,也包含特定身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所谓基于身份伦理的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研究是指根据幼儿教师这一特定身份来探讨“语言暴力”问题及其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在现实幼儿教育环境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也真心热爱幼教事业,将教育对象视如己出、关爱备至,不存在或极少存在所谓的“语言暴力”问题。但是,由于幼教行业的特殊职业背景和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极少数幼儿教师在特定环境或因特殊需要的前提下存在一些“语言暴力”问题。

一、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类型及其表现方式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是针对幼儿教师这一特定的伦理身份的语言行为,它属于语言暴力的范畴。一般是指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游戏环节或其他生活教育环节中,使用恐吓、嘲笑、侮辱或诋毁的不文明语言,致使“教育对象”身心受到伤害,使幼儿内心留有阴影的一种行为。在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中,有的教师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和效果而使用错误的方法,有的则是教师内心情绪或不满的一种宣泄,没有教育目的,这两者应该区别认识和对待。不论何种动因,其主要类型和表现方式均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贬低型是极少数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中较为常见而危害相对较小的一种。当然,也因为危害较小,所以才较为常见。一般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不信任、不尊重,持有怀疑或否定之态度,并通过语言的行为贬低学生。较为常见的方式:“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都不会”“每次都是你表现最差,你是班上最差的学生”“别人都比你做的好”“你真的太笨了,什么都不会”等。这种贬低型的“语言暴力”严重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破坏其学习兴趣,严重的会导致幼儿自暴自弃。

2.讽刺型相对于贬低型而言,语言可能没有那么直接,大多通过反语义的方式进行表述,但殊不知这种潜在的危害是非常之大的,属于对幼儿伤害比较严重的类型。幼儿教师讽刺型“语言暴力”主要表现方式:“哎呦!你是全班最能干地方宝宝”“你怎么什么都是做得最棒的呀”你今天脑袋带到幼儿园来了吗”等。当然,有些教师在使用讽刺语言刺激学生的时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羞耻之心,使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发奋努力,奋起直追,但事与愿违,效果极差。

3.恐吓型幼儿教师“语言暴力”是指以语言恐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种错误行为。众所周知,幼儿是天真可爱的,由于其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很多事物和语言行为都缺乏最基本的判断,本能性的缺乏安全感。因此,极少数幼儿教师就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使用恐吓性的语言,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幼儿教育简化的行为,也是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错误行为。幼儿教师恐吓型“语言暴力”主要表现方式:“再哭我就把你请到别的班去”“我让你爸妈把你带回去好了,不让你读书了”“小心我告诉你妈妈,说你不乖哦”“你再这样,我让全班小朋友都不和你玩了”“我要把你关起来”等。恐吓型的语言行为,对于幼儿来说,一般是“奏效”较快的,但却是一种短期效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哀求型。幼儿教育本身有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和“保姆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致使身心疲惫。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幼儿调皮捣蛋、不听指挥等现象时,教师受到身心两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无奈和十分消极的心态,继而采取哀求的方式解决问题,把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折射出来的问题“简单化”。幼儿教师哀求型“语言暴力”主要表现方式:“我怕你了行不行”“算我求求你了,我的小祖宗”“碰到你,算我倒霉好了”“我求求你了,让我省心点好不好”等。幼儿教师的这些话语,对于缺乏基本语言判断能力的幼儿来讲,其教育效果非常差,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容易误导幼儿的行为。

二、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成因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虽是极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却也长期存在,影响较差,危害较大。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教师师德问题。从身份伦理的相关理论分析,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特殊行业的职业倦怠问题,当然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造成幼儿教师“语言暴力”行为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对复杂和多变的,但主要原因应该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师德失范。我国历来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视“师德”为教师之本,把“立德”作为教师之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刺激,教师队伍中的一小部分人开始忽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师的职业修养,唯经济利益至上,价值扭曲,信仰滑坡。因此,一小部分的幼儿教师仅仅是把高尚的教育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基本的师德素养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忽视自身的人格修养,依法执教观念淡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和责任心,滥用教育权利,不注重个人言行的导向作用,将个人在生活、感情或工作中的情绪带入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甚至述诸语言暴力,给幼儿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2.教师的话语权失控。话语权是指用语言表达思想、表述观点的一种权利。虽然,一般意义上理解话语权似乎就是“说话”的权利,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很强大的语言力量,不仅是“说话”的权力,还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语言风格影响他人、褒贬他人。在一般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话语权都是受到一定限制和管控的。但是,由于幼儿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幼儿的话语“弱势”,导致幼儿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幼儿和教师之间不能平等地对话,逐渐形成一部分幼儿教师拥有话语的“霸权”,使用强迫、强加、强行的方式迫使幼儿“听话”或达到某种目的。另一方面,幼儿因其心理和行为的极其不成熟,在力量与智慧上无法与教师抗衡,幼儿的各种学习行为表现的评判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具有单方面话语权优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单方面的主导性话语权,容易造成话语权的失控,将个人负面情绪带入教育活动中,不文明语言脱口而出。

3.特殊行业的职业倦怠。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教师因为周而复始地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在教师群体中,幼师又是最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一般认为,幼师行业导致职业倦怠的特殊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工作本身。无论学生如何变化,教师一般都在相同或相似的场所,讲授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这样重复性的劳动,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影响教师心情,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表现,“语言暴力”现象也随之产生。二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为幼儿,而这个阶段的儿童生活自理或学习自律能力较弱,与之沟通交流等也非常不容易。教师的主要工作仍然是“生活照顾”和“习惯教育”,因此,幼儿教师难免会感觉烦躁和辛苦,进而影响其心情,为其“语言暴力”的使用埋下伏笔,带来先兆。

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幼儿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土壤”之一。因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各种矛盾不断升级恶化,导致各种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虽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而且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自然会在历史的潮流中消亡,但这毕竟带来的一些恶劣的影响。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能意志坚定,善恶分明,忠于职守,但小部分教师受物欲的驱使,将其育人功能抛之脑后,仅仅是将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缺乏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而有些家长也仅仅是将幼儿园作为“托儿所”,放松了对幼儿的管理。此外,当今社会儿童权利保护意识和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淡薄,忽略了对儿童的保护和教师执教过程的监督。这些都为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语言暴力提供了“土壤”。

三、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危害

幼儿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而艰巨的,他们心系幼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幼苗”的茁壮成长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伟大职业。所谓幼儿教师“语言暴力”问题仅仅存在于极少数幼儿教师中,甚至可以说只是个别教师的错误行为。当然,“语言暴力”行为也还可以分为“有意”或“无意”、“严重”或“轻微”等多种类型和类别,其危害程度也相差极大。所以,我们讨论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性时不能片面地、偏激地看问题,既要分类梳理,也要充分认识极少部分幼儿教师“语言暴力”所带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身份伦理的角度分析,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严重破坏教师形象。破坏教师形象应该只是从幼儿教师“语言暴力”事件的面上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属于表象的危害。因为,全社会历来尊师重教,历来尊重教师的崇高地位,视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还常用“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来形容教师职业的高尚。而当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发生并被披露时,其高大的形象正一步步被蚕食,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已然不复存在。事实上,一些幼儿教师没有顾及个人的形象,对幼儿使用一些伤害人格、伤害自尊的“暴力性”语言,致使社会的负面舆论纷至沓来,教师形象大打折扣。由于此类现象的出现,人们正在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诠释教师的形象。这点认识绝非危言耸听,绝非夸大其词,而真的是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2.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幼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期。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往往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性情暴躁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幼儿未来发展。同时,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也会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幼儿出现厌学、逃学等,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四、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对策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幼师师德修养。幼儿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明确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自我,不断树立崇高的正面形象,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对话意识,指导幼儿教师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不断提升语言修养和批评的艺术水平。

2.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对于事物无法进行清晰的认识,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以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教授给他们,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些幼儿教师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幼儿无法理解,继而认为学生笨拙或故意捣乱,进而施以语言暴力。因此,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幼儿教师要在掌握儿童发展特点基础之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幼儿积极、有效学习,健康成长。

3.建立关爱帮扶机制,缓解幼师心理压力。幼儿教师语言暴力行为往往是由过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健全的心理机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心理关爱帮扶机制,缓解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培训,开通心理专线,帮助幼儿教师及时缓解心理压力。相关领导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实施人性化管理,帮助幼儿教师排忧解难。

4.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学生权保体系。幼儿教师产生语言暴力行为,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监管不力,学生权保意识淡薄。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加大对幼儿教师语言暴力行为的查处力度,避免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语言暴力行为纳入幼儿教师考核,从制度上杜绝语言暴力。建立学生权保体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教师行为,教师、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普及儿童法律保护知识,提升幼儿教师、家长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汨宝.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及其消除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2]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5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园;家长;教师;幼儿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特别是幼儿园,如果缺乏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发展不能与其紧密关联的话,很快就会被时代踢出局。

与传统观念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选择了私立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市面上也出现了迎合不同家长口味的,如双语幼儿园、音乐特色幼儿园、美术特色幼儿园等。其吸引力在于大胆地管理、新颖的教学手段。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享受线上教学;一对一具有个性化定制的课程;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特色化课程等。在私立幼儿园、早教机构中也不乏高学历、经验丰富的教师,甚至还有在一般幼儿园少见的“海归”教师。与此同时,幼儿园虽然没有被纳入义务制教育中,但是依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那么,公立幼儿园的优势在哪?在于它有更科学、正统的育儿理念,安全的教养环境,长期的口碑,可信任的师资力量等等。但是这些并不显性,此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其公布告示。当然,互联网的用处远不及这些。接下来,我们就从幼儿园、教师、家长等方面分别阐述其用处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幼儿园大环境相结合。

一、互联网与幼儿园

(一)公立幼儿园相对于私人幼儿园来说市场思维不足、难以充分发挥自主性、抓不住用户痛点

公立幼儿园由于受到教材、课改的影响,课程实施是有许多局限性的。如在既定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个人资源发现了一些先进的国外成熟有趣的课程,想搬到课堂中,这是不被允许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在校园平台上公布这些课程,让家长自主选择。

公立幼儿园有丰富的资源库,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幼儿课程、教育理念等,也有能力去判定资源的适切性。虽然现在家长都能通过互联网看到形形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都是没有经过筛选加工的,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也是迷茫的。早教机构、私立幼儿园也有资源,可是他们也是有相应商业需求的。公办幼儿园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对这些零零散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公布,让家长能安心地选择。

(二)在全民上网的时代,幼儿园管理也可以完全线上操作

如幼儿的学籍管理,教师的人员管理,后勤出纳的管理等等,都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既节约了纸质成本,也节约了时间。幼儿园告知等,设立园长信箱等。

(三)幼儿园之间缺乏交流

通过互联网平台,每个幼儿园将其的特色、亮点公布,增强了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也能避免同类幼儿园走弯路,如教育教学的课件资源,特色活动的视频等等。幼儿教师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需要保证每天6小时进班。外出学习的机会其实很少,通过互联网就能让教师“足不出户”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四)通过校园公众号,远方可以第一时间公布各项活动信息

如尚东之星幼儿园,在成立校园微信公众号后,了许多幼儿园的精彩活动,“万圣节讨糖”“看望孤老”等等,活动可能不是每个家长都有参与,但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让所有家长都能看到。

二、教师与互联网

(一)在教育教学方面,教师离不开互联网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还需要想方设法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3至6岁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3岁平均集中注意力时间约为9分钟,4岁平均约为12分钟,5岁平均约为14分钟。小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持续太久,也很容易被转移开来。此外,孩子本身的个性特质、活动环境的安排,及活动内容的有趣性,都是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在活动开始,幼儿园教师很喜欢播放一段视频、一首歌曲等,来吸引孩子。比如,在小班美术活动《春雨》中,教师播放万物生长的视频,让孩子有更直观的体验,为后面的操作环节做铺垫。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播放淅淅沥沥的下雨声,营造出下雨的氛围。这个活动,幼儿都能投入其中,感觉真的在下雨,十分有趣。在《香喷喷的饭》活动中,教师通过真实做饭的场景,让幼儿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经验,推进了活动的开展。当然这些视频、音乐都需要教师去互联网上收集。

玩教具的制作一直是困扰幼儿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年龄的特点,幼儿需要更多的环境刺激,有趣的活动情景,好玩适宜的操作材料。教师为了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动手动脑,更好地与材料互动,可谓煞费苦心。可是玩教具的制作,费时费力,教师需要设计、试课,在试课后加以调整,一次、两次、三次……多次后才可能达成所期望的效果。但是,如果利用网络课件,我们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在美术活动《小鸟飞来了》中,教师出示了白鸟图片,并且触碰每张图片都能发出小鸟的叫声,有趣的声音鼓励幼儿作画并上来操作,幼儿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幼儿创作的作品也变得更加丰满。

互联网资源使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丰富的同时,也增强了师幼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操作,但是通过网络课件以及配套设施设备,幼儿都能上来操作点击。

(二)与家长实施有效的沟通

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教师一般通过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辨析会、家园联系栏等方式实现与家长的沟通。可是集体性的家长会一个学期开办的次数不多,家园联系栏只起单向公示的作用,没有互动。像我们幼儿园,家长不进园接送,设立在教室门口的家园联系栏更是形同虚设。现在,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家长能建立微信、qq家长群,实现有效的实时互动。第一时间幼儿的动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干了什么、学了什么、玩了什么。针对某个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答,也可以以点带面地引起全班幼儿家长的共同p注。

家长们通过微信组建家长群,可以便利家长间的联系与沟通,还可以方便教师将教育信息和各种通知清楚、快捷地告知家长。有特殊情况的家长也可以及时做出反馈,与老师说明、协商等。此外,家长群还能为家委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如:家委会成员可以通过家长群会议通知,预告会议的内容,或者有需要家长支持的地方,给全部家长帮忙的机会。会后,第一时间在群中向全体家长公布会议结果,简单清晰。

针对现在家长的分离焦虑严重的情况,我们会经常上传幼儿在园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更安心。也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安装了实时监控,家长通过互联网就能看到孩子在园的一举一动。

三、家长与互联网

现在的父母都是年轻一辈,他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很多工作忙碌的家长喜欢通过互联网直接与教师沟通,在假期里也能和教师聊聊孩子的在园情况。家长也可以从互联网上学习到更多科学的育儿知识。

“互联网”已经在悄然无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与幼儿园的结合是势在必行。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利用好互联网,给幼儿园打上一针强心针。

参考文献: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6

即将过去的2019学年,我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定地带领全体教职工围绕“一切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办园宗旨,落实“乐活田园畅玩童年”的办园理念,打造景美人淳的校园环境,无怨无悔地完成学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年度工作简要汇报如下,请审议:

一、对照标准,自觉履行

作为一位资深的幼儿园管理者,我并不只是凭着经验去管理,而是借鉴他山之石,反思自己工作,不断寻找差距充实更新管理理念,调整工作方式。对照园长专业标准要求,自觉履行。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老师、幼儿和家长服务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以师生发展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进取,明确目标,明晰思路,保持优质,追求卓越。时刻提醒自己,用自身豁达的性格、坚定的品质、宽容的气质、良好的修养等各方面提高领导者魅力,引导全园教职工形成“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时时处处为孩子”的良好园风。二、注重研究,提升自我

我是一个善学习、思进取的人,在闲暇之余,经常性的翻阅有关管理与教育方面的书籍,通过查资料、看信息、培训、询问、探讨,反思等多种途径,加深对课改理念的理解,领衔的“田.园课程架构与实践”课题进展顺利,成果显现。以学促教,以学乐教,以学务教形成一个循环积累提升的过程,并参加了市级田野课题的展示,有效地促进了全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全园保教质量的加强和落实,在大班幼儿综合素养调研中我园孩子各领域的发展水平均明显高于区平均值。在疫情控制期间,认真研读和执行各项工作要求,严之又严慎之更慎地执行到位,通过网络教研和腾讯会议等学习方式做到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家教指导。

三、传承创新,全面推进

(一)融合集体,民主决策

在思想上我树立全局观,调整心态,修正言行。通过班子会议、个别交谈、闲聊等途径,进行自我修炼、情感沟通,角色位置互换。不了解的虚心请教,不急于表态,遇事共同商量,集体决策。在处理事务上,我始终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注意营造一种融洽、舒心的氛围。我觉得我们园所班子人员是一个坦诚合作,乐于奉献,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班子。

(二)咬定目标,齐心协力

全园上下团结一致,达成本年度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事情:

1.凝炼亭幼精神,打造三园文化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全体教职工工作的责任心。继续开展党员、团员教工在工作岗位上亮身份的行动,在园内坚持挑重任上示范课,打造一支先锋队伍,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继续打造“三园”(怡人校园、怡情田园、怡心乐园)品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社区共建,尤其是与亭西村的深度共建,组织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持续宣传正能量,继续开展寻找“最淳亭幼人”活动,开展“亭幼精神”大讨论活动,凝炼出“育新荷亭亭而立,树嘉木林林以群”的亭幼精神,提升校园美誉度。

2.完善课程方案,深化课程建设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立我园课程理念:自然本真会玩乐学。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幼儿,有效整合专家、教师、家长和社区资源,遵循普特幼儿共同发展原则,在课程实施各版块中整合特教内容,关注特殊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3.卫生保健规范,后勤保障精良

传承“上海市保育先进集体”的优良传统,本学年又在幼儿视力保护方面获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示范校,围绕幼儿园重点工作,加强三大员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事业观,积极参加园部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促进了三大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使他们能真正把幼儿园的需要为己任,从幼儿发展出发追求服务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

4.优化家园工作,共育幼儿发展

本学年着重让家长参与到“田园课程”实施中,让家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感受乐活田园,为亭幼的孩子打造金色童年。如12月份我们结合向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中班幼儿和家长开展亲子稻草人创意活动。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父母、老师的陪伴下,在自然、丰富的学习环境中游戏学习,在尽情玩耍与游乐中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同时也让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课程等,从而搭建良好的家园共育模式。

5.发挥组团力量,起到辐射引领

本学年,我园和辰凯幼儿园的组团发展工作进展顺利,支教老师们把亭幼的好作风好习惯带到辰凯,带领辰凯的老师们让环境焕然一新,教育观念得以转化,团队意识进一步提升,幼儿发展进一步关注,在辰凯幼儿园一级园创建中发挥好辐射引领作用,率先完成组团任务。

四、廉洁自律,关爱员工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7

100%通过

考试说明:2020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考核情况列表

1.自测练习(1-7章)

第一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6分)

题目1

1.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就是()。

选择一项:

a.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题目2

2.在语言教育方面,家长的任务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给幼儿创造一个带有视听觉的、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

B.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鼓励其语言表达;

C.

与幼儿一起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

D.

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题目3

3.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就是()。

选择一项:

C.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二、判断题

(将√或×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8分。)

题目4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选择一项:

题目5

5.当适龄儿童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庭教育在之前为每个儿童奠定的人格、能力和知识基础是相同或相似的。()

选择一项:

题目6

6.家长应当在全面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重点实施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

选择一项:

题目7

7.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自助”。()

选择一项:

第二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家庭经济状况

B.

家庭居住条件

D.

家庭生活设施

题目2

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B.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C.

家庭结构与情感氛围

D.

父母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并不会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选择一项:

题目4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

选择一项:

题目5

5.家庭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精神环境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精神“食粮”。这两种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6

6.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选择一项:

题目7

7.家庭氛围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不易被察觉,是一种隐形并且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

选择一项:

第三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的原则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头尾原则

B.

远近原则

C.

等级整合原则

D.

系统独立性原则

题目2

2.玩具选择应避免的误区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玩具越多越好

B.

玩具越贵越好

C.

玩具越复杂越好

D.

玩具操作难度越高越好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0-3岁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出现了表象和想象。()

选择一项:

题目4

4.0-3岁儿童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已不明显。()

选择一项:

题目5

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

选择一项:

题目6

6.选取玩具不需要过多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

选择一项:

题目7

7.亲子游戏中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游戏伙伴,而非替代者。()

选择一项:

第四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身体抵抗力逐渐增强;

B.

动作的灵活性逐渐提高;

C.

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加强;

题目2

2.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体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各种心理活动从发生到陆续出现,达到基本齐全;

B.

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

C.

主动性和有意性逐渐增强;

D.

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不一致。()

选择一项:

题目4

4.在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

选择一项:

题目5

5.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指导方式。()

选择一项:

题目6

6.

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不大。()

选择一项:

题目7

7.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的渗透性。()

选择一项:

第五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6分)

题目1

1.特殊儿童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力超常和落后儿童

B.

孤独症儿童

C.

肢体残疾儿童

D.

视听障碍儿童

题目2

2.超常儿童的类型可以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力型和学术型

B.

创造型

D.

运动型

题目3

3.

特殊儿童的存在导致家长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家长自身对特殊儿童的错误看法;

B.

外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看法;

C.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

D.

对家长婚姻质量、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产生严峻挑战。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4

4.智力落后儿童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

选择一项:

题目5

5.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选择一项:

题目6

6.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之一,因此,所有的脑瘫患儿智力都差。()

选择一项:

题目7

7.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但他们的其他感知觉起到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选择一项:

题目8

8.尽量不要送截肢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他们会遭到歧视。()

选择一项:

第六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题目1

1.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C.

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

D.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题目2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亲职教育

B.

教育活动合作

C.

管理与研究合作

D.

资源支持

题目3

3.

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式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

B.

加强家园联系及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

C.

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

D.

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

题目4

4.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

C.

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D.

教育资源利用

题目5

5.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资源共享法

B.

宣传法和讲座法

C.

调查研究法

D.

讨论共议法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分。)

题目6

6.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有所增强,但主动性和责任心可以有所减弱。()

选择一项:

题目7

7.幼儿园和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

选择一项:

第七章自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每题2分,共4分)

题目1

1.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家庭教育内容

D.

家庭教育方法

题目2

2.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让孩子面对现实

B.

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二、判断题

(将b或r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题目3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由家庭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

选择一项:

题目4

4.日本孩子2岁前,父母要让他们学会“忍耐”,2岁以后,要让他们学会“等待”。()

选择一项:

题目5

5.日本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

选择一项:

题目6

6.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自立教育两方面。()

选择一项:

题目7

7.美国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低收入家庭补偿计划“家庭教育支援政策”着眼于改善“处境不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环境,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

选择一项:

2.形考任务

形成性考核作业1

题目1

1.【简答题】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⑴奠基性和终身性

⑵亲情性与终身性

⑶随机性与针对性

题目2

2.【简答题】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

目的:家庭事儿童社会化的场所,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任务: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和卫生常识,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内容:培养幼儿独立自治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题目3

3.

【简答题】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

内容:⑴教育观念更新

⑵身心发展知识

⑶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知识

渠道:⑴幼儿园指导 ⑵社区指导 ⑶社会团体指导 ⑷大众传媒指导

方法:⑴兴趣诱导法 ⑵游戏活动法 ⑶实践操作法 ⑷环境熏陶法 ⑸榜样示范法

题目4

4.

【简答题】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⑴家长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儿童成长的第一要素

⑵家长的文化素质影响儿童成长的质量高低

⑶家长的道德素质是决定孩子以后道德面貌的基础

⑷家长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孩子成长时重要因素

题目5

5.【简答题】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家长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育观,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最早就亲近之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影响甚大,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并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

题目6

6.【简答题】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

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

(2)

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

(3)

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4)

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

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题目7

7.

【论述题】请选择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叙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兴趣诱导法、游戏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环境熏陶法、赏识鼓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几种方法。应坚持的原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多样游戏,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同伴游戏,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参加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干净,注意运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赏识鼓励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和进步相联系,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表扬孩子不能过于频繁,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题目8

8.【论述题】试从家长的儿童观联系实际分析其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1)阐明家长的儿童观的含义和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我认为: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往往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投资;其次,文化素质高的家长一般会比较注重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最后,文化素质高的父母往往比较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这就可以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孩子,而且,文化素质高的家长还可以更好地解答孩子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和问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家长文化素质低比较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方式,同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上也会有所欠缺,从而弱化了家长在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影响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其次,文化素质低的父母往往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教育没有根据,比较盲目;最后,家长文化素质低,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产生不科学的教育观念,采用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题目9

9【案例分析题】.小琴的宝宝八九个月了还不会爬,小琴很着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咨询专业人士,并买了很多育儿专业书籍看。小琴妈妈说:“着什么急呀,慢慢地自然而然什么都会了,你小时候也挺笨的,长大了不一样上了大学?!”小琴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就不行,我一定要试试!”小琴每天抽空就对宝宝进行一些训练,她先让宝宝趴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撑起来,宝宝的腿被小琴轻轻弄弯放在宝宝的肚子下,并在宝宝周围放了很多会动的有趣的玩具,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了。请从第一章中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影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树大自然直”、放任自流、推卸责任等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家长教育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情境性、情感性、稳定性、整合性几个方面。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教育方式的影响一般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其中,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以及矛盾型的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而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则是公认的较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积极作用较大。偏向专制型的家长,常常会采取独断专行的方式,否认孩子的一切。

题目10

10.【案例分析题】

幼儿园的保健室,一大一小,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雷雷,你发烧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接你回家,好吗?”虚弱但坚定的声音,“我不要回家!”“你发烧了,而且很高39度呢!让妈妈接你回去看病。”“呜……我不要回家!”老师不停地安慰孩子。“雷雷,这样不行的,再烧下去,你的小脑袋就要烧坏了,要变小笨蛋了!”“我不要回家,回家又要做算术了。”“那我帮你向妈妈申请一下,今天休息。等病好了再做。”5岁的雷雷勉强答应。

幼儿园的保健室,两个大人,面对面站着。“徐老师,我觉得一天做四面100以内算术题一点都不算多,我同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八面呢!他们不仅要做算术题,还要学习英语和拼音呢!雷雷算是少的呢!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和他们一样。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请根据第二章中家长的亲子观念、人才观念(二选一)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家庭都有个陋习,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心情浮躁,急于求成。这都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把自己做不到或希望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宿愿寄托在孩子身上。从这个现象上绝不是抵毁身为父母的他们,试扪心自问:现代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现象。每个家长对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许多家长却不从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志趣、爱好等出发,不考虑孩子发展的适宜性以及发展潜力,期望值严重偏离孩子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样就会形成对孩子的心理高压、导致心理抵触,而且往往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有家长从幼儿期着手,而幼儿正是培养幼儿个性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这时对幼儿进行消极的评价,势必将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一方面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孩子的发展方向,符合其实际发展力,所提要求也必须让孩子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另一方面期望面要宽,不要仅局限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或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期望孩子学会做人,全面发展,这样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形成性考核作业2

1【简答题】.简述0-3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处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的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与认识。(3)培养婴幼儿形成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家庭教育的任务:(1)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2)语言和认知发展。(3)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美感的发展。

题目2

2【简答题】.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题目3

3【简答题】.如何在智力启蒙和语言培养方面对0-3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智力启蒙:(1)摒弃只中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狭隘思路(

2)注重对婴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重在启蒙(3)充分利用婴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智力启蒙中的作用(4)切忌攀比,要善于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语言培养:(

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2)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

(3)教孩子说话与人士周围事物同步进行(

4)训练孩子的听力(5)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题目4

4【简答题】.简述3-6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地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直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3)培养婴幼儿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题目5

5【简答题】.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供均衡营养:遵照“膳食指南”,确定饮食的基本原则;饭菜巧搭配,营养易吸收;形成好口味,益处伴终身。

(2)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展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3)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教给方法;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要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4)培养自护能力: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渗透安全常识;利用契机进行安全教育。

题目6

6【简答题】.如何在社会性发展和美的熏陶方面对3-6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社会性发展: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美的熏陶:

1)给予儿童健康的美的观念

2)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3)支持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他们创造美

题目7

7【简答题】.简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1)健康教育(2)生存教育(3)做人的教育(4)智育

题目8

8【简答题】.如何判定超常儿童?对他们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判定: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语言发展早,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喜欢动脑,有创造性;兴趣广泛、浓厚;好胜心强,有坚持性。

指导: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题目9

9【简答题】.智力落后儿童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四级智力残疾(轻度)家庭教育要关注: 1. 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 2. 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3. 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题目10

10【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

要求(1)简述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的具体内容;

(2)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婴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地兴许体验和心理感受。我遇到一个孩子最开始大哭大闹,每天老师对回去拥抱她。慢慢的孩子克服了离开父母的失落感,用很积极的心情度过每日幼儿园生活。正是老师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稳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

(3)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长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的愿望没满足,遇到了小挫折,等等。

题目11

11【论述题】.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题目12

12【案例分析题】.

2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咱们比赛吃胡萝卜,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请运用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0一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2)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养者要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题目13

13【案例分析题】.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题目14

14【案例分析题】.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日常生活中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对班级的积木、自主游戏等都不感兴趣,喜欢在教室里游荡,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他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节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请运用第五章的相关理论分析小林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根据小林的行为特征可以判定小林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从孤独症的特征来分析,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1、孤独症的儿童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合失调。2、语言发展迟缓。案例中提到“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这正是语言发展迟缓造成的。3、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影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4、不主动和他人交流。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5、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小林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案例中的小林具备这样的特征。针对小林孤独症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指导。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小孩子的可塑性大,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注意与同龄人的孩子作对比。家长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反馈。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并配合治疗。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在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家长既不要把孩子当成累赘,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对孩子百般娇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家积极进行辅助教育。3、在家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家长要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家长在家中要温和的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经常轻轻爱抚、拥抱他们。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和游戏,积极寻找孩子可以接受的介入方式。另外,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帮助孩子融入同龄的集体中。家长还要引导周围的孩子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行为,不要取笑或侮辱他们。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家长平时在家中要注意矫正孩子的怪异行为,通过社会性游戏,让孩子学会接电话、与人打招呼、向他人表示需求等。总之,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要细心细致,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改变、提高。

形成性考核作业3

1【简答题】.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

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可以分为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和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评价0-3岁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指标。

1.

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

2.

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

3.

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

家长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题目2

2

【简答题】.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好的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主导性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性也更强。

3-6岁儿童家园合作内容分为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等方面。

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共育活动,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活动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形式灵活;既体现了幼儿园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家长的主体性,体现家园合作共育的教育理念;注意及时小结和总结、积累;注意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这些是好的家园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也是评价一个家园共育活动的基本标准。

题目3

3【简答题】.家庭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双方的合作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是双方合作的根本目的。在合作中社区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也可以积极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等。

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宣传法、讲座法、资源共享法、调查研究法、讨论共议法等。

因此评价家庭和社区合作教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性、目的性

是否以促进幼儿发展、家长育儿能力发展、社区职能发展为目的。

二,互动性

是否体现家庭、社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活动目的。

三,有效性

是否有效利用资源,是否取得好的实际效果。

题目4

4【简答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⑴教育内容不合理

⑵过分溺爱孩子

⑶代替代劳,劳动教育薄弱

题目5

5【简答题】.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答: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的家庭教育学家认为,父母过于保护和过于干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韩国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并有独具特色的“狼型”教子法、“狮子型”教子法。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和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两个方面;“狼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孩子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挖掘孩子的潜能;“狮子型”教子法意在让孩子充满自信,学会自律自控,学会放弃,让孩子面对现实,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题目6

6【简答题】.美国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有三个:独立个性、民主开放、经济意识。这也集中反映百了美国家教的全貌。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要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在美国家庭中,父母非常注意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鼓励孩子进取向上而反对压抑他们的个性,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精神。

美国的家庭教育崇尚民主,父母和孩度子共同制定能维护各方面权益的规范。孩子在制定家规时与父母具有均等的权利。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开放的。美国的家庭教育的民主气氛造就了一代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但有时极端的专民主也使美国不少家庭的教育过于放任,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盛气凌人,行为顽劣。

美国的父母从小注意帮助孩子树产明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独立的意识,父母们教导孩子怎样有计划地消费有限的零用钱,如何想办法去赚钱。美国青年的经济独立意识较早,正是基于这种早期的经济观念的教育。在美国,父母们常用经济手段来促使孩属子学习进步及刺激子女间的学习竞争。

题目7

7【论述题】.联系实际评论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采取的方法。

要求:(1)简述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的方法;

(2)就某一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1)亲职教育,(2)教学活动合作,(3)管理合作,(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

适宜3-6岁儿童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法包括:(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2)加强家园联系——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家长会,约谈;(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学校,家长沙龙;(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育活动开放日。除了以上有效的家园合作方法外,还有利用便条或电话联系、接送幼儿时的简单交谈、利用网络平台等其他家园合作教育的方法。

题目8

8【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要求:(1)简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2)就某一方面的变革情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1)

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首先应从传统的、狭隘的人才观的改变入手,变革还应包括儿童观的变革。在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儿童观的指引之下,家长应当明确学前阶段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因此,家长应当更加关注那些对儿童具有终身影响的品质和素质的培养。(2)

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在物质环境的改善方面,家长要注意根据幼儿阶段的发展需要,为孩子创造适宜发展的家庭环境;精神环境方面,家长除了创设和睦的家庭氛围,还要注意改进亲子交往方式,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关爱的亲子关系。(3)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家长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创设环境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等。家长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和学习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相关知识,并不断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分析和指导孩子的行为,从而提高教育能力。(4)家长素质的提升:家长素质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都对幼儿产程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5)

家长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应当真正认识家长教育的价值,加强对家长教育的系统规划和研究,增强家长教育的执行力度,更新家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索家长教育的全新模式,使城市和农村家长能够享受到社会所提供的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自

己的看法或建议略。

题目9

9【案例分析题】.幼儿园为了顺应发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建立了网站,我总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打开幼儿园的网页,看看幼儿园的新闻,儿子的班级照片,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识。在有闲情逸志的时候,就在“e线留言”上发下一段感慨,将对儿子的爱与朋友一起分享。在儿子进入幼儿园这近两年的时间,从最初早上赖在被窝里想试试是否能得到不去的“豁免”,到现在每天催促着我“妈妈,快来不及了,我要第一个到车站”;从对我有时的教育“嗤之以鼻”,到认真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欣慰于他的成长与进步,感动于老师的教育与辛苦。请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儿童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幼儿园便成为其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求自身的主导型更加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园很好的利用了幼儿园的网站进行家园的合作与互动。他们把幼儿园的新闻,孩子的照片和家庭教育的知识放在上面,让那些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去参与了解幼儿园活动的家长有机会了解到。给他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关注到自己的孩子。也能够从中获取科学的教育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所以这位家长在发现孩子的成长后悔欣慰并感动。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网站的开设,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幼儿园的距离,可以进行交流和指导,更是让家长看到了幼儿园的活动,老师的辛苦付出,对他们今后在进行家园配合的时候更能理解支持教师。从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来看,其内容包括了亲职教育、教学活动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资源支持。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开放日活动、亲子互动活动、个别约谈、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栏、家长助教、家长委员等。而案例中其实只是提到了其中的一个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所以,还可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使家庭教育的内容更加全面的开展。也能够利用更多的方式,丰富家园联系的内容。

题目10

10【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托比是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他每天早上自己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还小,经常把裤子穿反。有一次,一个做客的中国朋友发现后想纠正他,但被托比的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有一天,托比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一会儿就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5岁小姑娘。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案例二:康康,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照顾康康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为了使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包揽、代替了康康从小在家所有的家务活动,到现在也不会穿鞋子。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出门和别的孩子玩,在家看动画片,想要什么就让爷爷帮他拿,想干什么就让爷爷帮他干。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直到上中班了,康康也没有自己吃过一次饭。等到吃饭的时候奶奶就端饭到床边喂给他吃。久而久之,导致康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试从外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答:国外父母非常注重对于孩子独立自主的培养,使得他们的小孩能够更早更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而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包办孩子的一切。 以上国外和国内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了我们警示,警示着我们:别等孩子失败才后悔。孩子缺乏独立性,任何事都依赖父母,无法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这都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有时过度呵护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父母应看好时机,适度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好是,爸爸妈妈有的都可以给你,但你想要的你也都能自己争取得到。不要等到孩子失败,才后悔当初没教会他独立。并请:(1)给予孩子独处的时间。独立性从小就可以开始培养,而促进孩子独立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学习独处。当明白家长无法随时随地帮忙时,他们也将学会依靠自己。(2)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孩子只要有能力做,就让他们自己来。只要观察到孩子是有能力

做到的,爸爸妈妈就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多加鼓励孩子主动的意愿。(3)

避免挑剔或纠正。当孩子有意愿自己做、自己尝试时,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做个完美主义者。孩子若是常常从父母那接收这样的信息,他们的自我观感一-定是负面、缺乏自信的。(4)让孩子学习解决问题。当孩子

累积久了解决问题的概念,接下来就可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问他可以怎么办,引导他学习思考。引导时切记给予孩子一些时间去思考,提供的协助越少越好。(5)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是一家的成员,他有权利享用家中所提供给他的资源,也有责任为家里付出。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龄及能力,帮他安排适合的任务,比如倒垃圾或是帮忙收衣服,让孩子学习独立的同时,还能从小培养责任感。

活动设计与指导

1、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选择一位小朋友家长,帮助指导家长设计家庭游戏并实施,家长将游戏效果反馈给指导者并收录在活动情况记录表中。“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可在平时作业(2)之后进行,平时作业(3)依次后推。

2、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一次合作共育活动并主持实施,按所学相关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结果评价,将所有内容填入活动情况记录表中。

请从上述题目中选择一个完成。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8

关键词:藏族幼儿;分离焦虑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83-01

分离焦虑是幼儿与父母或其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而产生的烦躁、忧伤、紧张、不安等情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人的七种需要之一便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幼儿希望得到成人爱,他们需要亲人的拥抱、亲吻与关注,需要确认自己是被人爱的,而没有被离弃。在幼儿与亲人分离后,教师成为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新的满足者。他们需要教师的一些亲密动作、言语来确认自己是被爱的。

1.幼儿分离焦虑的的表现

幼儿分离焦虑的一般表现有:哭闹、默坐、依恋教师、年龄较小的幼儿依恋自带物、不正常进餐和午睡、重复句子等。性格内向的孩子,对父母亲人依恋的需要就更强烈,孩子会情绪不稳定,悲伤哭泣,甚至变得沉默寡言、偶尔还会出现攻击,其分离焦虑表现得更为强烈。

2.藏族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

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关系的质量以及幼儿自身的因素等有关联,而在藏族地区又有其特殊性。

2.1语言沟通的障碍。藏族幼儿在家中大多与成人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入园后与教师和其他幼儿的交流便成为幼儿分离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进行劝导、沟通时幼儿听不懂在说什么,而幼儿在表达自己意愿时教师也是不知所然。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还能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而跟老人经常在一起的幼儿则几乎听不懂普通话。这样,幼儿就害怕入园。

2.2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我在带小班时对幼儿入园前的家庭教养情况做过调查,如幼儿在家吃饭,父母、长辈喂孩子吃饭的约占50%,成人偶尔帮忙喂饭的约占30%,能自己吃饭的孩子仅占20%。幼儿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差,时时事事依赖家人,独立性差。当他们走进幼儿园,面对大量必须自己完成的事情时,必然会产生焦虑。如:孩子不能独立用餐,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等。入园后,不再有家长细致及时的照顾,幼儿难以完成自己的事情,需要等待或寻求老师的帮助。此时,孩子往往会受到情绪上的困扰,激发或增强分离焦虑。

2.3家长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分离焦虑不仅会影响孩子,也会影响家长。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常识,不能正确面对幼儿成长中的变化,或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都会导致家长分离焦虑的产生。一些家长常常在送幼儿入园后,在门口迟迟不愿离去,亲一亲、抱一抱,真是难分难舍。更有家长在送幼儿入园时,与孩子一起痛哭流涕。家长的这些情绪表现,都会进一步影响到幼儿,增加幼儿分离焦虑的强度。

2.4幼儿与同伴的相处。现在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使幼儿在家庭中很少和同龄人相处,他们缺乏和其他幼儿交往的经验,在人际交往中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有时存在集体适应障碍。尤其是一些内向型的幼儿,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不愿意亲近教师和同伴,不愿参与各类活动。在遇到困难或被同伴"欺负"时既不敢向老师"告状",又不能自己解决。这种生气的情绪便一直压抑在内心,更增加了幼儿的焦虑情绪。

2.5幼儿生活规律的变化。很多幼儿在入园前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往往是晚上玩的较晚,而第二天总是睡到自然醒。在入园后要很早起床准备,这就造成了幼儿从离开家就是很不情愿的。

2.6家庭的其他因素。一些家长自己在城市上班。幼儿在入园前无人看管,便放在牧区老家让老人带。甚至有些不断变化照料者。这类不在父母身边长大,被父母忽视的幼儿,内心安全感较弱,对周围世界不信任,容易产生较强的分离焦虑。容易形成矛盾型或回避型的依恋关系。

3.教师与家长应采取何种措施

3.1做好语言交流的准备。作为教师应学会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藏语,方便与幼儿的沟通。同时家长应注意在使用母语的基础上,加强与幼儿的普通话交流,帮助幼儿掌握普通话。

3.2教师精心设计室内环境并组织丰富的活动。幼儿一走进幼儿园,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教室度过。教师在设计活动室环境时,既要考虑三岁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喜好,布置一个温馨舒适的活动室环境;又要从孩子的现状出发,所有的材料方便幼儿自己取放和操作,从而让幼儿获得愉悦感和对环境的掌控感,减少无助感带来的焦虑。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唱歌、讲故事、画画、游戏等,分散幼儿对焦虑情绪的关注,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通过参与这些集体活动认识小伙伴,促进人际交往,逐步提高自信心。

3.3教师尽快建立与幼儿、家长的信任。幼儿与成人之间稳定的依恋关系会给幼儿带来内心的安全感,会促使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所以,当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用充满爱意的拥抱、抚摸和细致及时的关心、照顾,来赢得幼儿的信任,尽快与孩子建立起新的稳定的依恋关系。同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庭因素对幼儿分离焦虑表现的的影响。并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的情况,减少由于对幼儿园工作不了解引起的猜疑和焦虑。

4.家长应做好准备逐步适应

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如:为宝宝讲述幼儿园的乐趣,从而使宝宝对幼儿园产生好感;带宝宝主动与人交往,为宝宝入园做准备;教宝宝知道自己的名字,家长的名字,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父母的工作单位;教宝宝交往的技能,让宝宝与班上幼儿和睦相处,建立友谊。

其次要做到逐步适应。幼儿一下从以往的自由睡眠时间突然间转变为每日定时早起会引起一些生理上的不适,调整宝宝在家的作息时间,让幼儿循序过渡,逐渐养成按时早起的习惯;培养宝宝的良好习惯。让幼儿尽快学习自己吃饭、上卫生间、穿脱衣裤鞋子,幼儿在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就能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自信心,从而减轻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坚持天天上幼儿园。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幼儿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幼儿重新适应的负担;加强家园沟通。让教师了解幼儿的个性,有的放矢地关心幼儿,协助教师尽快与幼儿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绝对不能当着孩子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把你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

参考文献: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9

一、早期教育中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

以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来认识早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儿童,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次会议充分重视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会长、日本立正大学松原达哉教授以第19次日本学术会议特别委员会的活动为背景,作了题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松原教授在报告中分析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些特征,如低出生率,核心家庭,母亲就业增加,离婚、分居增多,父亲参与育儿的缺乏,儿童独自呆在自己房间的时间和看电视时间的增加,等等。松原教授指出,这些社会特征引起了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如逃学,偏食,儿童虐待,亲子交流缺乏和校园暴力等。松原教授进而指出,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是家庭及社区等儿童成长的相关环境、价值观和欲望等众多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松原教授等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措施和建议,如慎重处理婴幼儿与电视和其他媒体的接触,以减少和消除儿童可能出现的言语、情绪发展迟滞以及犯罪;中止虐待;加强亲子的交流,鼓励成人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慷慨地给予孩子褒奖;让教科书成为有魅力的东西,减少每个班级的人数,配备优秀的教师,以抑制学生的逃学;为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等等。最后,松原教授指出日本也必须出台保障儿童各项权利的相关法规。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方俊明教授从本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出发,作了“大学将如何推进早期融合教育”的报告。方教授指出,早期融合教育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教育.它是融合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早期教育的一种形式。方教授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如何结合学科建设和学院的发展来研究和促进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想法:在学院专业设置中渗透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把握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中贯穿早期融合教育的思想,通过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早期融合教育的规律,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宣传和推行早期融合教育,等等。

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LindaSiegel教授作了题为“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与干预”的报告。Siegel教授就幼儿园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的诊断问题和促进他们进步的相关评估提出了一个模型,并以加拿大一个城市的儿童为大样本,考察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早期筛查和以班级为基础的干预,即使不进行标签性的测试或其他大量的测试,也可以预防儿童的阅读障碍,显示了该诊断与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与会代表围绕早期融合与特殊教育这一主题,从早期融合教育的政策、融合教育的实践比较、家长和家庭的参与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具体的特征等多种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台北的洪怡君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学院的苏雪云老师都以早期融合教育为研究对象,前者介绍了台北县幼儿园参与融合教育实验的情形,提出了在幼儿园实施融合教育的建议;后者阐述了融合教育的意义,介绍了美国早期融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早期融合教育项目的实践,并对中国早期融合教育进行了反思。日本的稻川知保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小慧老师、罗琳老师和昝飞老师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家长和家庭在早期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存在的误区以及相应的对策,等等。日本宇都宫大学的保坂里绘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的刘春玲教授等则以幼儿园教育为着眼点,探讨了早期融合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二、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和印度农村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她与nirmalaRao教授合作进行的中国云南省和南印度某州农村和贫困社区儿童的早期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周教授介绍说,2004年世界上出生的每百名儿童就有40名在中国和印度。周教授等从中国云南和南印度某州的农村和贫困社区随机选择同等数量的男女儿童,从社会性、精细动作、语言和粗大动作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和印度的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周教授深入介绍了两个样本中各种家庭背景变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日本大阪国际教育大学的谷口正子教授从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子女入园的家长的心理分析人手,作了题为“日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子女养育”的发言。谷口教授在简单介绍日本社会外籍人士和儿童的数量和比率不断增加的现状之后,探讨了日本学前教育界所面临的既古老又崭新的问题――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保育与教育,重点介绍了他们为了解生活在日本的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父母与儿童所期望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方式所进行的名为“多元文化子女养育的调查”的研究。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国籍的家长对儿童在日本幼儿园的生活所担心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在日本养育子女所担心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谷口教授在分析这些来自不同国籍的家长的意见和愿望的同时,介绍了日本仍在改善过程中的应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措施,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韩国大邱大学早期教育系郑锦子教授作了题为“韩国早期教育机构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言,介绍了韩国早期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并提出了有效地利用博物馆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为与会者提供了在学前教育领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新途径。

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围绕早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也报告了各自的研究.如儿童的分享行为,亲子间的互动,幼儿的英语教育,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等。与会代表所呈现的研究提高了大家以多元文化的视点思考幼儿或幼儿教育的意识。

三、早期教育中的其他问题

此次会议除了上述两大主题,还涉及很多关乎早期教育的其他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蔡迎旗副教授受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委托,作了题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的报告。报告宏观地勾画和剖析了中国现有的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指出中国现有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不公平、责任不清等问题及当前面临的改革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力,并根据中国幼儿教育和社会现实状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重构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健全法规,以引导各级政府、幼儿家长及其工作单位、社区等共同承担幼儿教育的经济责任的建议。

国际早期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宇都宫大学金崎芙美子教授作了题为“日本保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报告。金琦教授首先介绍了“二战”以后日本的儿童保育在两种制度影响下的变化以及国家开始将幼儿园和托儿所综合化的尝试,然后介绍了当前保育的现状和保育的内容。金琦教授指出,虽然日本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活动被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部分,但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由此造成了幼小衔接上的问题。最后,金琦教授介绍了日本障碍儿童保育的对策――融合保育,并介绍了应对低出生率、儿童虐待增加、饮食紊乱等相关社会问题所作的努力。

美国埃里克森学院的校长Samuelmeisels从幼儿发展评估入手,作了题为“幼儿上学准备读的评估: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需知道的”的报告。meisels教授提出了早期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儿童在学习吗?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了吗?并由此引出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对儿童进行早期测试的两个困惑:我们所使用的是一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儿童做好了入学准备的测试吗?如果高难度的测试对年龄稍大的儿童有意义的话,那么对小年龄的儿童也会起作用吗?而后,meisels教授针对儿童入学准备度的评估提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观察、记录和评估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的表现,并对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作了详细的说明。meisels教授还就如何进行观察性评估提出了建议。

作为2005年度学会获奖者,日本明星大学中坪史典教授作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方法中的教师”的专题报告。中坪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人们幼儿观的改变,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是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还是实行以尊重幼儿为主导的自由教育,是一个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坪教授以直观的照片、生动的事例分析了瑞吉欧・艾米莉亚教育法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为听众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问题解决机会的教师和边洞察幼儿的学习过程边“出借”知识或技术的教师,中坪教授形象地描绘了早教机构教师的新形象。

此外,与会者还围绕幼教师资培养、幼儿园课程及其管理、父母抚养与生活环境以及婴幼儿的多元智能培养进行了研讨。

四、实践之旅

来自日本的轮岛老师和石丸老师以代代相传的日本传统儿童游戏为媒介,向大家呈现了一台精彩的儿童律动游戏。本游戏一为训练儿童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二为培养儿童的团结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三为训练儿童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运动的意识和能力。游戏活动给了与会者深刻的启示,让大家在游戏的欢笑声中领悟到寓教于乐的理念。

简述幼儿园管理的特殊性篇10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 质量 评价

分类号G760

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益问题虽日益受到重视,但保障特殊幼儿的入园机会以及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目前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作者认为,在目前考虑学前教育立法之际,应该同步考虑如何保障适龄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其中,切实之举是探索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并把其整合进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之中。这对待案的《学前教育法》不仅是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也是改变全国特殊幼儿命运的重要机遇。对普通幼儿园而言,开展融合教育实践这样的压力也会转变为进一步改进观念、提升质量的动力。

1 普通学前教育对质量的界定、解析和评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学前教育质量及其评价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且成果颇丰。就托幼机构教育而言,“质量”主要指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国内外幼儿教育专家对质量的共识是:评价学前教育质量应侧重于对过程性质量的评估。但毋庸置疑,结构性质量与过程性质量不是割裂而是相互发生作用的;某些结构性质量,尤其是班级空间格局、区角规划和材料提供对过程性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些学者认为用总体环境质量可以更贴切地表述学前教育质量的内涵。Harms等(2005)编制的《幼儿学习环境评估量表(修订版)》(earlyChildhoodenviron—mentRatingScale—Revised,eCeRS—R)是体现这一理念最具代表性的产物。eCeRS—R包含七个子量表,即从空间与设施、日常照顾、语言—推理、活动、互动、作息结构、对家长和教师的支持等七个维度对幼儿的学习环境(主要是班级)的质量进行评价。eCeRS—R的判断标准包括:选择性、独立性、自由创造、多样化、计划性、积极氛围、监督管理和成人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自1970年代起,美国在几项全国性长期研究中均应用了eCeRS或eCeRS—R作为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最权威的评估,可以说,eCeRS—R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之一,

国际幼儿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基本公认,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naeYC)推广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Dap)最确切地代表了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内涵。Dap背后所支持的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及杜威等所倡导的建构主义教育方式。naeYC倡导Dap的原因主要是想避免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入“拔苗助长”(即小学化教育倾向)的误区,一味强调帮助幼儿发展基础学科的各项技能。相反,Dap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适宜环境让幼儿发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其主动参与游戏活动,让他们能自然地培养良好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健康、坚实的基础。但是,Copple和Bredekamp也补充说明:Dap并不意味着“集体教学”和“基础学科教学”就是错误,或所有的游戏和活动都必需由幼儿主动发起的;Dap也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方法,相反,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facilitator)。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最大特点是“有意识性”(intentional),即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和文化背景等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教室布置、区角规划、材料投放;选择主题和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选择如何、何时与幼儿互动——交流信息、提问、纠正或提供反馈意见等_2J。值得一提的是,eCeRS—R所代表的质量概念与Dap关于高质量的定义完全吻合,因此得到了众多幼儿教育专家的认同和推广。

2 学前特殊教育对质量的界定和评估

与普通学前教育相比,有关什么是高质量的学前特殊教育(earlyChildhoodSpecialeducation,eCSe)及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与内容的探讨较少,相关研究亦显贫乏。主要原因是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较少。其中,斯金纳和巴甫洛夫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班杜拉的认知一行为理论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影响最深,具体体现在学前特殊教育强调个体化的干预和评估,并且不断检验干预的效果。其次,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最能解释支持或影响特殊幼儿是否有效地接受各项教育服务的不同因素及其关联性。因此,学前特殊教育强调家长在幼儿评估和干预中的参与以及对家长的培训和支持;注重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交流和协作;重视幼小衔接问题。此外,学前特殊教育也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鼓励特殊幼儿通过积极发起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参与活动并与同伴的互动来促进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发展适宜性教育也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因此,学前特殊教育的服务项目繁多、内容广泛(如游戏治疗、行为分析治疗、职业治疗)、形式多样化(家庭为主的、机构为主的、普通或特殊幼儿园为主的),强调个别化目标的实现,以及通过支持家庭和维护家庭利益来促进特殊幼儿的发展。

通常,对学前特殊教育服务质量评估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法律(如《特殊儿童教育法》,即iDea)已规定的实施细则上。但这些细则往往强调是结构性质量,而非过程性质量。从过程性质量的角度而言,最具权威的标准来源于全美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于2005年推广的“有效实践”(Recommendedpractices)。“有效实践”总共有240条标准,包含五大领域:评估、儿童为中心的实践、家庭为基准的实践、跨学科的服务模式和科技实践。“有效实践”验证了影响学前特殊教育理论的实践效果。有些主要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引导的实践,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如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BehaviorSuppont)、强化(Reinforcement)以及以同伴为中介的策略(peer—mediatedStrategy)等;有些则以理论为主要支持,实证研究较少,但是在实践中一般得到一致的认可(如,合作教学、对家长的支持等)。但总体而言,针对这些实践并无相关的质量评估工具和方法,相关的质量研究也未曾查到。

3 学前融合教育的定义及其对质量的新挑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提倡学前融合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进入普通托幼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幼儿人数不断增长。最终,随着各国政府支持融合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解答什么是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文献常使用“全纳教育”来指称融合教育。两者区别是:前者作为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强调不管特殊幼儿的残障程度如何都应进入普通幼儿园,在任何时段都与普通幼儿一起参与任何活动。而后者则允许根据特殊幼儿的情况,通过各种灵活形式使其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包括半日融合半日个别化指导,幼儿园以外的专业康复机构训练与幼儿园融合相结合,或者反融合,即普通班幼儿到资源教室与特殊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因此,融合教育的说法更符合中国国情。

随着探讨的深入,学者和家长们提出了一系列关心的问题:(1)如何能确保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同时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2)是否使特殊幼儿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便能确保他/她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3)针对不同特征和需求的特殊幼儿,其教育质量指标是否相同?专家们普遍认为:普通幼儿教育的质量指标和发展适宜性教育同样适用于特殊幼儿教育,它也是融合教育的基础条件。基于普通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存在很多共性,许多专家积极倡导两大课程的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其可行性。

但是,学前特殊教育和普通学前教育在核心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的确不同。单纯地发展适宜性教育(Dap)无法完全满足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首先,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学前特殊教育认为需要对特殊幼儿的缺陷进行预防性的干预(即积极地预防因已存缺陷造成的对其它领域发展的负面影响)和弥补性的补救。因此,个体化的、目标导向的、系统化的干预是它的核心特点;而且,普遍认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相反,Dap强调的是幼儿自发的、兴趣为导向的、游戏为主的建构主义式教育。虽然,Dap也强调个体适宜性教育,但是它的含义仅指灵活安排环境、材料、课程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由此可见,尽管Dap强调的个体适宜性为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它的个体化含义还很模糊,这与学前特殊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还是有区别。后者需要通过对个体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优势做综合性评估,然后再确定符合其需要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情境等。而且,评估要求是多元化的和跨领域的团队合作形式,并须定期执行来检验干预的效果,以便随时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其次,从教学方法而言,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具备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性(efficiency)、功能性(func—tional)、规范化(normalized),即干预方法能使幼儿有效地习得技能,能有效率地使用干预方法,习得的技能便于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并且,干预方法的选择以接近普通自然的方式为导向。由此可见“个别化”是融合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能否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是确保不同的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园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所在。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融合教育并非简单指特殊幼儿进入普通幼儿园的班级中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反之,它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支持来体现的。但是,特殊幼儿在普通幼儿教育环境中所需的相关服务的概念和质量指标的解析相当欠缺。更重要的是,这些质量指标和服务概念如何在普通幼儿园教育中具体展现,又该如何有效地评价其融合教育实践的质量水平?长期以来,大家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这对推广本来就错综复杂的融合教育服务体系和其质量提升都带来了困难。因此,对融合教育作出完整的定义用以引导质量界定和评估工作是极其必要的。

自iDea2004颁布后,美国学前特殊教育出现了以幼儿发展和学业成就为导向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促使美国学前普教和特教开始联手制定融合教育的定义和质量标准,以避免实践工作者进入误区。终于,在2009年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DeC)和全儿教育协会(naeYC)联合发表了关于早期融合教育的立场声明:“早期融合教育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观、政策与教育实践,以支持每位婴幼儿及其家庭,无论其能力如何,都能作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完整一员,广泛参与各种活动和情境。

同时,此声明强调了从以下三方面来判断融合教育效果的理想性:第一,特殊幼儿、教师和家长具备归属感和成员权利;第二,发展积极的社会关系和友谊;第三,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该文进一步指出以下三大特征可用来衡量特殊幼儿是否享受到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第一,可接近性,即特殊儿童能够自由地使用她/他的教育环境和环境中的各项设施和活动。第二,参与度,即环境和活动的设计能保证特殊儿童有意义地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第三,支持性,即建构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以实现以下目的:(1)培养和促进教师和家长的专业能力;(2)出台合理的政策和资源保证措施,以促进家园合作和专业人士协作;(3)构架多种特殊儿童服务模式并提高相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

的确,此定义反映了学前教育与学前特殊教育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对有质量的融合教育的共识。它为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让专家们看到了目前所有的质量标准不足以合理地评估学前融合教育。因为学前融合教育代表了广泛、复杂的实践系统,导致幼儿教师和专家们均缺乏对服务质量内容的共识。其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如何确保个体化的干预和发展目标在普通教育服务体系中发挥最大化利益。这个矛盾可能会因为中国的国情(如班额大和集体教学)而变得更加突出。

4 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构想

目前在中国,特殊幼儿连入园都困难重重,何来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之谈?撇开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与落实不谈,我们的具体困难有:(1)班级规模大;(2)集体活动过多,缺乏对个别儿童的关注和支持;(3)普通教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经验和方法;(4)专业教师缺乏,也没有相应的职称系列;(5)特殊设备缺乏;(6)没有适合特殊儿童的课程和评估工具;(7)政府虽重视但资金投入和具体实施计划不到位;(8)没有相关支持和服务等等。普通幼儿园即使接受了融合教育的价值观,学习了融合教育的方法,也无法有效地推动和确保特殊幼儿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因此,即使特殊幼儿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种种途径而进入高质量的普通幼儿园,也往往只能得到低质量的学前教育。

重重困难恰恰折射出对实施融合教育和理论创新的极度渴求。国内长期以来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定义、评估和指导中并没有包含特殊幼儿的需要。在这个讲究评价的教育时代,最能影响幼儿园定位和教师行为的,无疑是对其进行的评价的导向、内容和指标。由此可见,对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进行界定并制定相关评估标准意义重大。作者认为,推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中国文化情境下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理论基础,并且把这些内容体现在质量评估项目中,通过教育评估来促进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并逐渐丰富实施融合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内容。为此,在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和相关研究以及国内融合教育的初步探索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国学前融合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雏构如下。

第一,质量的前提条件:融合教育源自教育公平的思想,即保障所有儿童的基本教育权。作为基础教育重要部分的学前教育,它的基本教育权利包含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和发展适宜性的要求。同时,它还包含避免社会性排斥要求。学前融合教育是一种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政策和实践。认同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首先须肯定的是它的价值观,其次才是它的实践方法和有效性。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代教育改革的走向(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证明这一前提是正确的和坚实的。

第二,质量因素关系结构: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反应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因素。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模型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框架。根据这一模型,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中的体验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融合策略实施(microsystem),家庭观点(mesosystem),社会政策(exosvstem)以及社区和文化(macrosystem)。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牵制,动态地影响特殊幼儿的受教育质量。同样,在中国要实现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动员全社会,建构起一整套的教育服务体系和支持系统。

第三,质量方向和定位:美国特殊儿童协会幼儿教育分会和全儿教育协会于2009年对融合教育和相关特征(即可接近性、参与度和支持系统)的定义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实施有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明确指出了质量的方向和定位。

第四,质量关键内容: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教育过程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和成人的互动质量,以及相关的针对特殊幼儿的教育策略和支持系统的有效落实。在此理念指导下,来自其它国家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效率性、功能性和普遍性均有待进一步的化验证。幼教专家和教师们须不断研发促进特殊幼儿交流、参与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国情的相关支持系统。

第五,质量关键难点:如何平衡参与普通幼儿班级的教育和个体化教育的最大程度实现是学前融合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的国情下,如何协调和平衡两者的冲突,需要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明确。

参考文献

1 BHannst,CliffordRm,CryerD.earlychildhooden—vlronmentratingscale—revisededition.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