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市场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3:35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劳务市场的管理。

本办法所称劳务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双向选择的场所,包括综合劳务市场、行业劳务市场、专项劳务市场和企业内部劳务市场。

第三条市、区、县劳动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劳务市场的主管机关,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市场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有计划地在本市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劳务市场体系。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对劳务市场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按行政区域组织开办综合或专项劳务市场。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可以开办行业或专项劳务市场!。

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可以在市、区、县劳动局的指导下,开办在本企业、本系统范围内调剂富余劳动力的企业内部劳务市场。

个人不得开办劳务市场。

第五条开办综合、行业或专项劳务市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市劳务市场发展规划;

二、有明确的业务范围;

三、有固定的场所;

四、有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其中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10人;

五、有健全的市场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守则;

六、有与业务工作量相适应的计算机设备;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开办劳务市场,由开办单位向市劳动局提出申请,经市劳动局审核批准取得劳务市场开办资格,方可开办。未取得开办资格的,不得开办劳务市场或者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禁止自发的劳务市场。

申请劳务市场开办资格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局制定。

第七条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行业主管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开办的劳务市场的服务组织,必须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登记。

第八条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可以从事下列业务:

一、收集、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

二、开展劳动就业指导和咨询;

三、组织需求劳动力或劳务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居民家庭(以下统称用工单位)同求职人员直接洽谈;

四、协助企业调剂劳动力余缺;

五、为在职职工合理流动提供服务;

六、组织劳务协作或地区间的劳务输出与输入;

七、组织、协调有关单位按照用工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

八、介绍单位的临时性用工;

九、介绍家庭服务员、个体工商户帮工;

十、法律、法规、规章准许的其他劳务中介服务工作。

各劳务市场服务组织的具体业务范围,由市劳动局在核发劳务市场开办许可证时核定。

第九条用工单位在劳务市场招用人员,必须持市劳动局规定的有关证明和招用简章,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求职人员在劳务市场求职,必须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和市劳动局规定的有关证明。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达成用工协议后,必须按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条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必须在市劳动局核定的业务范围内,按照国家和本市各项劳动法规、规章、政策进行劳务中介服务活动。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在劳务中介服务活动中,不得侵害用工单位的用人自和求职人员的职业选择权。

第十一条进入劳务市场的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遵守劳务市秩序,服从管理,不得利用劳务市场从事违法活动。

第十二条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应定期向市劳动局报送劳动力供求信息,为本市制定就业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各劳务市场之间应当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必要时,市劳动局可以对各劳务市场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调剂。

劳务市场的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和劳动力资源调剂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局制定。

第十三条劳务市场服务组织为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服务,可以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的标准和收取办法,由市劳动局会同市物价局制定。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自发的劳务市场,由市、区、县劳动局会同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取缔。

二、对未取得开办资格擅自开办劳务市场或以营利为目的非法从事劳务中介活动的,由市或者区、县劳动局责令其停办或者停止违法活动,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对超出核定的业务范围或者违反劳动法规、规章进行劳务中介活动的劳务市场服务组织,由市劳动局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开办单位的劳务市场开办资格。

四、对在劳务市场活动中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

五、对扰乱劳务市场秩序、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六、对利用劳务市场进行违法活动的,由各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1991年2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劳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部分条款的决定现《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劳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部分条款的决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劳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依照本决定修正后,汇编重新公布。

全文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北京市劳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的部分条款作如下修改:

1、第六条修改为:“开办劳务市场,由开办单位向市劳动局提出申请,经市劳动局审核批准取得劳务市场开办资格,方可开办。未取得开办资格的,不得开办劳务市场或者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劳务中介活动。禁止自发的劳务市场。

“申请劳务市场开办资格的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局制定。”

2、第十四条第二项修改为:“对未取得开办资格擅自开办劳务市场或以营利为目的非法从事劳务中介活动的,由市或者区、县劳动局责令其停办或者停止违法活动,并根据情节轻重,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项修改为:“对超出核定的业务范围或者违反劳动法规、规章进行劳务中介活动的劳务市场服务组织,由市劳动局责令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开办单位的劳务市场开办资格。”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工人,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劳动局是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工人的主管机关;区、县劳动局是本区、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工人的管理机关。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部门负责本辖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工人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区、县劳动部门的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和受区、县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委托的街道职业介绍所(以下简称劳务市场服务组织),负责为个体工商户介绍帮工和为私营企业介绍职工。

第五条区、县劳动部门的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可在本市郊县及外省建立相应的劳务基地,组织劳务协作或地区间的劳务输出与输入。

第六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可根据生产、工作需要确定招用工人数量,但个体工商户雇工最多不得超过7人(含7人)。

第七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工人应贯彻先从本市城镇待业人员中招用,后从本市农村人员中招用的原则,确需招用外地人员的,必须向经营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申请外地务工人员指标。未经批准,严禁招用外地务工人员。

第八条从事商业、旅店和出租汽车行业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不得招用外地务工人员;从事其他行业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区、县劳动局可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控制外地务工人员数量。

第九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可以通过下列渠道招用人员:

(一)到劳务市场招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持本市工商执照、区、县劳动局开具的“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样式附后)和招工简章,到劳务市场进行登记并办理招用本市及>!

(二)到劳务基地招用。雇主持劳务市场服务组织开具的证明到指定的劳务基地直接招用人员。招用人员后必须再到劳务市场进行登记并办理有关手续。

(三)通过亲戚、朋友介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介绍本市人员,也可以按区、县劳动局出据的“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的人数由亲戚、朋友介绍外地务工人员。招用外地人员必须持本市工商营业执照和“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到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办理招用手续。

第十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如招用外地已婚育龄妇女做工,必须持本市计划生育部门颁发的《北京市暂住人口计划生育证》。

第十一条雇主不得招用家庭服务员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做工。

第十二条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外地务工人员必须持有乡以上证明和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市民一人做保证人(不含雇主的父母、爱人)。保证人与雇主应签订“保证协议书”(样式附后),并每保证1人向雇主缴纳保证金100元(待被保证人劳动合同到期或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由劳动部门监督雇主如数返还保证人)。

第十三条劳务市场服务组织按“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的招工人数,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组织、介绍外地务工人员,并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签订“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工人协议书”(样式附后)。

第十四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劳务市场招用工人后,由劳务市场服务组织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开具“受雇人员录用证明信”。

第十五条区、县劳动局按“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审核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外地务工人员数量,查验保证人的常住人口卡和“居民身份证”、“保证协议书”和保证费;为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开具“受雇人员录用证明信”。

第十六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持受雇人员居民身份证和“受雇人员录用证明信”三日内到当地公安机关为外地务工人员申报暂住户口、办理在京“暂住证”。

第十七条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人员后,按《办法》的有关规定10日内到区、县、街道、乡镇的劳动部门办理如下手续:

(一)通过劳务市场招用的。雇主持“受雇人员录用证明信”到经营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劳动部门办理雇工登记手续,雇用外地人员的还须持“暂住证”和《用工簿》到区、县劳动局领取《外地人员做工证》;

(二)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雇主雇用本市人员的(农民持乡政府证明),到经营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部门办理雇工登记手续;雇佣外地务工人员的,持“受雇人员录用证明信”到经营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部门办理雇工登记手续,然后持“暂住证”和《用工簿》到区、县劳动局领取《外地人员做工证》。

第十八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合同依法解除后,受雇人员需要转户受雇的,持“受雇职工登记卡”5日内到劳动部门办理下列手续:

(一)通过劳务市场服务组织介绍的,到劳务市场办理转户或求职登记手续;

(二)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本市人员到雇主经营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部门办理转户登记手续;外地务工人员必须持“暂住证”到雇主经营地的区、县劳动局办理转户登记手续。

无“受雇职工登记卡”的人员,劳动部门不予办理转户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合同依法解除后,外地受雇人员不再从事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工作,是通过劳务市场介绍的,由劳务市场服务组织与劳务基地负责其返回原籍;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雇主必须在劳动合同期满或依法解除劳动合同7天前通知保证人,由保证人督促受雇人员返回原籍。

受雇人员的《外地人员做工证》由区、县劳动局收回。

第二十条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有关公安部门的问题,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自1991年7月1日起施行。

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

__________劳务市场(职业介绍所)同意

户(企业)名称:______,在本年度内招

用外地务工人员,请予组织安排。人数、工种、年龄、男女

比例和工作期限如下:

----------------------------

||人数||||第第

|工种|-------|年龄|工作期限|备注|一二

||男|女||||联联

|---|---|---|----|----|----|存交

|||||||劳

|---|---|---|----|----|----|务

|||||||市

----------------------------根场

区、县劳动局

年月日

保证协议书

为帮助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解决用工,保证人:

(以下简称甲方)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

(以下简称乙方),拟定保证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

1.甲方不得介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禁止雇佣的人员;

2.甲方每介绍一名外地务工人员,向雇主缴纳保证金100元;

3.甲方对不符合乙方要求的外地务工人员,要负责做好善后工作;

4.外地务工人员如发生劳动合同期未满或未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辞而别的问题,乙方可用保证金做为经济损失的补偿,但甲方还要负其他方面的责任;

5.劳动合同期满或依法解除后,外地雇工不再从事个体或私企工作的,由甲方负责督促其返回家乡。

二、乙方的责任

1.乙方要看甲方介绍的人员是否在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允许的范围;

2.受雇人员劳动合同期满或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乙方要及时将保证金退回给甲方;

3.对劳动合同期未满或未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辞而别的受雇人员,乙方除扣压保证金外,还要与甲方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4.乙方从雇用人员之日起计发工资,并解决受雇人员的住宿问题。

三、其他事项

1.本协议一经双方签章即行生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或不履行协议,否则责任自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乙方经营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各持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招用工人协议书

为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正常渠道,根据市政府《北京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劳动管理暂行办法》和《北京市劳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______区、县劳务市场或____街道职业介绍所(以下简称甲方)与____________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以下称乙方),特拟定招用工人协议。

内容如下:

第一条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按《北京市劳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令1991年第3号)和“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负责为乙方组织、介绍本市和外地职工。

2.甲方负责为乙方招用的受雇人员开据“受雇人员录用证明”。

3.甲方对乙方提出的合理招工要求,不得推诿、扯皮。

4.对不符合乙方在年龄、男女比例要求的受雇人员,由甲方负责。

第二条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招用人员时,应向劳务市场或职业介绍所出具本市工商营业执照,区、县劳动局出具的“外地务工人员指标证明信”和招工简章。

2.对甲方按乙方要求推荐的人员,乙方不得拒绝,否则一切责任由乙方负责。

3.乙方应按甲方通知的时间、地点及时办理招用手续。

4.乙方雇用受雇人员之日起计发工资,并解决受雇人员住宿问题。

5.试工期间受雇人员不符合条件的,乙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必须提前7天通知甲方。

6.受雇人员在受雇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时,除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由保险公司支付外,属乙方责任的,其他费用由乙方负责。

第三条其它事项

1.本协议一经双方签章即行生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更改或不履行协议,否则责任自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

受雇人员录用证明信

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性别年龄

来自省(市)区(县乡镇)

现被区(县)街道

乡(镇)的个体工商户(私营

企业)名称:____________录用。

现在京住址:____________,特此证明。

此证明十日内有效区(县)劳动局主管部门

区(县)劳务市场服务组织

年月日

第一联存根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3

根据上级开展“探索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的通知要求,xx市就业办拿出专门人员,认真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据调查,xx市现有人口8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5.9万人,是全省名副其实的农业县级大市之一。其中,农村劳动力39.8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9.5%。城镇劳动力9.8万人,占城区人口的47%。我市城乡劳动力需要就业或转移就业的存量4.4万人,这4.4万人当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35岁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35岁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靠进城当季节性临时工,一部分在家务农,真正可利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少。据初步调查,全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5800多人,其中,新长劳动力4200多人,城镇20xx多人(含大、中专1000人,职校、高、初中1000人),农村20xx多人,复转军人200多人,有就业愿望的城镇其他人员1600多人。据统计每年企业用工将在15000人以上。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近年来为保障用工单位招聘和求职者充分就业,市劳动就业办公室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4-6次,开办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失业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90多次,市场成交近6000人。

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企业用工仍缺口较大,每年约1万人左右。目前,劳动力短缺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部分企业表现在设备闲置,大宗订单不敢接,给我市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劳动力短缺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水产加工、塑料加工、建筑业、机械制造的铸造工等行业。缺口较大的企业有晟鼎服饰、绮丽制衣、永丰塑料、鸿源台钳、汤姆水产、北海食品、东天革皮革等企业,用工缺口大约6000多人。

二、外来务工人员分布及管理情况

截止到8月底,有外来人员2.4万人,其中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范围的有1.96万人,主要集中服装及工艺品加工3185人、建筑装饰2692人、商品零售批发业20xx人、水产加工23500人、机械制造业2615人、石材加工1768人,其他行业6990人。

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规定,凡是外来务工人员到市打工,必须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登记证》和其他有效证件,到我市劳动力市场办理求职登记,劳动力市场为其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监督用工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放率达到100%,签订《劳动合同》率96.8%以上。同时,充分发挥镇街、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搞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摸底,加强动态管理,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同时,相关部门协同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有关部门出台了xx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部门职责分工》、《xx市农民工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筹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定期研究农民工工作,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

三、对口援助西部就业情况

20xx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西输东接”工程号召,援助省西部地区就业,满足市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市劳动就业办公室组织部分企业,在定陶和单县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全市8家企业参加招聘会,主要招聘机械制造、缝纫、水产养殖加工、服务员、建筑工人等,提供招聘岗位1500多个。两地共招聘工人554人。此次“西输东接”招聘工作,不论是参加企业、招聘岗位和人数,还是招聘成交人数,都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下达的任务,招聘后组织运输人数列烟台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20xx年以来,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为做好嘉祥县的对口援助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制定了劳动力输入方案。我局主要负责人在市五大班子领导带领下,赴嘉祥县进行了帮扶对接,劳动保障部门组织我市绮丽制衣公司、晟鼎服饰公司、东天革制品有限公司、忠耀机械公司、鸿源台钳公司、开发建设总公司等6家企业,提供用工岗位1380个,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达成了用工协议,并在嘉祥县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从嘉祥县收进农民工100多人。

四、影响劳动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的因素

一是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有岗不上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20xx年以来,在西部地区举办企业用工专项招聘洽谈会,将用工岗位直接送到西部地区农民家门口。招聘岗位3000多个,但招聘会市场成交率不高,最低只有几个人。成交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不愿离土离家的传统思想,不愿外出创业。

二是岗位适应性差。大多数企业反映农村年轻劳动力、职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差。有尽管学历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体质差,不能胜任机械、服装行业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三是企业用工不规范。企业不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签定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各种保险,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随意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动强度现象。

五、加强劳动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的建议

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在促进东西就业交流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通过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网络互连、信息共享,拓宽了市企业和劳动力的用工、就业区域,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做好市场就业服务工作。劳动力市场要充分发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证等窗口的服务作用,积极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搞好信息搜集和就业组织指导,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要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有场有市,供求两旺”的大好局面。

二是要建立引进外地劳动力,弥补企业用工缺口。要搞好与西部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对接,加强联系,设立劳务输入工作站,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到外地招工,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4

五一长假过后,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咸阳销售分公司(以下简称咸阳销售分公司)做了一次探访。

访谈个案:做一名加油员很自豪

郭晓耿,是咸阳销售分公司旬邑东关加油站的一名加油员,属于市场化用工。说起在加油站上班的收入时,这位淳朴的关中女子如数家珍,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去年11月份她的发油量为27.4吨,收入与其他市场化用工一样.当时未参加社会保险.而今年公司通过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给市场化用工建立健全了各种社会保险后,她感到自己与“中国石油”在册员工的待遇基本一样了,觉得在加油站上班大有前途,每样工作都和别人抢着干,4月份创出了发油66.3吨的好成绩,当月收入接近1100元,在咸阳分公司市场化用工中名列前茅。她所在的东关加油站的销量与去年同期比较也增长了85%,访谈中充实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与郭晓耿年龄相仿的张军艳,是野吉红加油站的一名女加油员,也是市场化用工,4月份发油43吨,个人月收入1058元。她自豪地说,这样的收入加上各种社会保险待遇,让在其他行业打工的亲戚和朋友非常羡慕。自己一定好好工作,把加油站的事情当作自己个人的事情来干好。同时,积极学习专业技术,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在加油站扎下根来,多干几年。

用市场化机制管理市场化用工

2004年12月份以来,咸阳销售分公司市场化用工统一参加了社会保险。怎么做能使流动性较大,极不稳定的市场化用工1伍统一参加社会保险呢?经了解得知,咸阳销售分公司的市场化用工,大部分属于以前公司本部和13个经营片区自行为120多座加油站招聘的。大多数是通过熟人推荐、介绍而没有公开招聘,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社会保险难以参保,劳动合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且签约率低。市场化用工的招聘、分配、待遇等环节潜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2004年12月,在《陕西省劳动力市场条例》和陕西销售公司《市场化用工管理办法》的指导与启迪下,咸阳销售分公司与市场化用工全部解除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将正在使用经考核合格的100名市场化用工转交给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后,与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关系,并签订《派遣劳务合同》

咸阳销售分公司与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签订《劳务协议》,建立劳务供求协作关系后,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按咸阳销售分公司的需求和标准,再派遣包括考核合格的原市场化用工在内的劳务人员到分公司”打工”。咸阳销售分公司按月向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支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费用和相关劳务费。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负责为劳务人员依法办理社会保险,并发放工资,履行对劳务人员守法、保密等教育的义务,配合企业追偿因劳务人员相关责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样,既简化了企业人力资管理的环节,也消除了加油站市场化用工的法律风险。相关方面反应不错。

咸阳市社会保险经办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咸阳销售分公司与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务供求协作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劳动者建立个人档案,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不但解决了石油零售行业参保中因市场化用工流动性大而造成的一些问题,而且有效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

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张治武主任,魏泾水副主任认为,无论是国有企业改制,还是私营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与劳动力市场互动。特别是像加油站行业这种流动性大的市场化用工队伍,既要保障和提高他们的利益,又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劳务供求协作关系无疑是一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遵循市场规则的好办法。

谈及此事,咸阳销售分公司袁瑞民经理说,与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务供求协作关系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化用工队伍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保障他们的劳动待遇,有效树立“诚信、守法”的企业形象。现在看来,这项工作不但实现了初衷,而且增强了企业凝聚力,还激发了市场化用工队伍的劳动热情,在企业管理上产生了良性循环效果。

咸阳销售分公司人事劳资部吴彦忠主任介绍了劳务协作的基本情况。该公司在册员工的劳动待遇与社会保险按照上级公司的统一要求和国家规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规范操作了。但市场化用工队伍由于流动性大,辞职后各种社会保险关系无法转出,参加社会保险建户容易转(销)户困难,公司无法管理。

自从与劳动力市场建立协作关系,规范市场化用工管理以来,加油站市场化用工的社会保险能够全面参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各方履行协议情况良好,市场化用工人员普遍满意。不但这部分人员的劳动待遇提高了,而且工作积极性也较以前明显提高。企业的管理环节减少了,额外负担也减掉了。但是这项工作处于探索之中,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未显现出来,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这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探索,提高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转换了市场化用工身份,改变了劳动关系,从根本上将企业与市场化用工的劳动关系转换为企业与劳动力市场的劳务关系。

二是减少了企业的管理环节和法律责任。将市场化用工人员的人力资源、劳动合同、社会保险、户籍、婚姻、住房、档案、学历等一切社会管理事务和责任转移到咸阳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消除了分公司这方面的管理责任。分公司只负责市场化用工的工作现场管理和考核,以及必要的培训,按期将对其工作表现的考核结果送中心劳动力市场装入个人档案。

三是化解了企业用工的劳动风险。由于以前市场化用工队伍不稳定,大部分人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使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发生了工伤、产生劳动纠纷后往往内部无法解决,企业陷入纠缠与诉讼中,无端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容易造成遗留问题,既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给企业形象和信誉带来很大的损失。这一管理方式的运用,既保障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待遇,也规避了企业的劳动用工风险。

四是提高了市场化用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企业提出相应条件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及时依据人才储备或面对社会公开择优招聘,对市场化用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综合能力等基本素质从严把关,改变了以往企业自招和熟人介绍的无计划、无条件等随意现象,根除了招聘过程中的弊端,提高了市场化用工准入的门槛。

探访发现,建立劳务协作关系,妥善解决了加油站市场化用工队伍的社会保险参保问题,相应提高了员工的劳动待遇,有效激发了市场化用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但解决了加油站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而且更好地发挥了薪酬激励机制的作用,使公司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5

第二条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遵循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

第三条劳动行政部门主管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必须具备《武汉市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规定的各项条件,并取得《职业介绍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第五条个人、区属及其以下单位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应由所在区劳动行政部门审查,经市劳动行政部门核准后发给《许可证》;其他单位开办职业介绍机构,报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发给《许可证》。

开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工商、税务登记。

第六条《许可证》于每年第一季度年检。职业介绍机构应持《许可证》正本、副本和介绍上年度工作情况的书面材料到原发证机关审检。

禁止转借、转让、涂改、伪造《许可证》。

第七条职业介绍机构发生更名、迁移、歇业等情况,应提前30日,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原审批和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或歇业手续。

第八条职业介绍机构应进入市、区劳动力市场开展职业介绍活动,并使用统一印制的表格和收费收据,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遵循统一制定的市场规则。

第九条职业介绍机构可以从事下列业务:

(一)为劳动者办理求职登记,推荐用人单位;

(二)为用人单位进行用人登记,介绍求职者;

(三)组织指导劳动力供求双方洽谈;

(四)收集、劳动力供求信息,为劳动力供求双方提供咨询和择业指导;

(五)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六)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或委托的其他业务。

第十条劳动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第十一条政府鼓励职业介绍机构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以及退出现役的军人优先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政府对为失业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的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按本市促进再就业的有关规定予以补贴。

第十二条职业介绍机构应向求职者发放求职查询表,提供职业指导、咨询;求职者在登记后六个月内一次推荐未能实现就业的,应为其再推荐一次。

职业介绍机构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提供的情况应予核实,并据实向对方介绍。

第十三条职业介绍机构不得有《武汉市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的行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不得介绍无《外来人员就业证》的外来人员就业,不得从事境外就业职业介绍活动。

第十四条职业介绍机构须配备相应的信息员,深入用人单位或通过其他方式,广泛收集用工信息。

第十五条职业介绍机构应每季度向劳动行政部门书面报告职业介绍工作情况,接受劳动行政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第十六条职业介绍机构应在服务场所的明显位置悬挂《许可证》,公布服务内容、程序、管理制度以及收费项目和标准。

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人员实行挂牌服务。

第十七条职业介绍机构不据实介绍用人单位或求职者情况,致使对方遭受损失,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八条劳动行政部门应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择业求职、招用人员和职业介绍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受理并查处对违法行为的检举和控告。

第十九条职业介绍机构不按规定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展职业介绍活动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未持有《外来人员就业证》的外来人员就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每人次处500元罚款。

第二十一条职业介绍机构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按《武汉市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6

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时期,劳动保障部门紧紧围绕扩大与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这三大任务,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维护外来工合法权益等民心工程,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协调劳动关系,推进依法行政,使广大劳动者充分享受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了全市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

1、我市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将促进就业纳入了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净增就业岗位等具体目标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用人单位空缺岗位报告制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较为完善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框架。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健全,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用工形式以及派遣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已成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全市累计接受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127069人次,安置城乡就业人员达到91302人。职业介绍成功率达43%。全市安排就业经费达到5621.2万元。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立了以3个区、24个街道(镇)、270个社区为支点的就业服务网络,全市四级就业服务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并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就业困难群体得到帮扶,全市有600多户“零就业家庭”成功实现就业脱贫。全市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专项经费413万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4095人,实现转移就业32100人。

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确定了46个职业培训单位为全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开设39个专业。培训城镇失业人员42291人次,获证5.6万人。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预计*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2、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保扩面稳步推进,基金积累不断增加,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显著。“*”期间,全市五项险种参保人数达到218万人次,五项基金共征收76.5亿元,基金支出40.2亿元,基金滚存结余44.8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平稳,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从*年2月起,全市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实现了当期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促进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在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各项待遇水平居全省前列。“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全面落实,下岗职工在*年底全部出“中心”,成功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得到加强。已在市、区、街道(镇)建立退管服务机构27家,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已达90%,社区管理服务率达到60%。

困难人群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共为45429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帮助其渡过了生活难关;我市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共有近20万名外来工参加了大病医保;克服重重困难,将金湾区原红旗、平沙两个华侨农场的14375名在职职工和8353名退休职工纳入到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制定了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操作办法,共为23797名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参保手续;较好地解决了市属国企改革困失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拨出资金,为1790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探索并制定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年开展试点,*年正式实施,解决广大农民的老有所养的问题。

社保基金监督工作有了新突破。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并投入使用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信息系统,积极推动基金监督委员会的有效运作,形成了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互配合的基金监督机制。社会保险反欺诈工作有效开展,对全市近4万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以活体指纹验证为主的资格认证,查处冒领社会保险待遇325人,追回被冒领和杜绝支付违规的金额达197万元。

社保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办事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办事效率高速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让办事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3、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保持基本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工作,依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覆盖全市范围的劳动监察网络初步形成,劳动者、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劳资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处理。全面实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管理制、评议考核制、主办监察员责任制。加强对职介机构的监管,开展了职业介绍机构的整治,取缔非法职介机构55家,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协同有关部门集中整治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共处理突发性事件870多宗,责令企业为6万多人次职工支付欠薪等费用1.1亿多元,受理群众投诉、举报5千多宗,接待来访群众3万多人次。

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指导企业依法调整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和通报等制度,贯彻执行错案追究办法,“*”期间全市劳动仲裁机构累计受理案件3813宗,涉及劳动者27930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结案率达到“*”计划的100%的目标。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市场价位调查统计科学方法,制定并公布我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开展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宣传执行。贯彻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4、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意见》、《关于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为主体的积极就业政策。在社会保险方面出台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市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困失业人员医疗保障的意见》、《关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关于印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方面出台了《*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实施细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办法》、《*市领取社会保险待遇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制定了《*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管理条例》、《*市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政处罚条例》、《*市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条例》。此外,还完成了《*市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市职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社会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的起草,拟于*年提交市人大审议和市政府通过后实施。

我市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各用人单位、劳动者之中,编印发放了政策法规宣传资料达60多万册,通过组织相关政策法规业务培训班,提高了全局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积极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规范工作。建立完善了听证会、论证会制度,实行对重大事项的集体论证决策。

“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后完成了劳动保障业务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社会保障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系统联网的政府部门、医疗和银行等服务机构达458个。先后开发使用了咨询系统、个人参保、电子申报、指纹验证、劳动用工管理等业务软件。*年底,“金保工程”可望全部投入使用并完成验收工作。

至“*”期末,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体系逐步趋于完善,主要政策体系基本调整到位,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1、有利条件

——*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期,我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金融、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及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坚持“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工业上,着力引进大型项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把握住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历史性机遇,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预测未来5年*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以上。港珠澳大桥和*铁公路交通网的完善,将从根本上改善*的投资硬环境,将使*从过去的交通终点一举变为交通节点,成为*西岸最重要的出海口,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这些将为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确定的体制改革目标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指明了了方向。党的*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有力推动各级政府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使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摆上各级政府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

党的*届三中全会明确,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劳动保障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期间的改革和发展,我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包括税费减免、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积极就业政策;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基本形成;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手段更加先进,这些都为“*”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繁重,对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险构成极大的压力,协调城乡、市内外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加大;我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宏观调控政策的延续以及实行资源约束政策,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必将对不少行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对扩大就业规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加强,经济形式的多元化,推动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对就业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新的要求;社会结构加速调整,缓解城乡、地区和阶层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公平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要求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快制度改革,形成公平、公正的环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社会保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办案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提高能力,优化环境,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目标

“*”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1、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体系,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职业培训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职业技能管理和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等一批新机构,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达45%以上,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10:45:45,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高技能人才总量力争达到10万人,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率力争达到80%左右,获得高级以上技能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获证人员的25%以上。

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大多数劳动者,使广大城乡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保障方式多层次;加快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建立能够覆盖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保持基金征缴率在95%以上,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社会保险的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化,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到201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6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万人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基金积累增长128%左右。

3、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对违法行为的预防能力、查处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逐步完善主办监察员制度,形成日常巡视监察、举报专查等执法检查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继续巩固和发展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中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深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革,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当期结案率达到98%以上。市场化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体系得到改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走向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趋于合理,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6.5%左右。

三、政策措施

(一)以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为目标,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1、完善促进就业责任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各级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完善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扩大就业,适度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通过发展劳务派遣、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四统一”(就业与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和就业服务待遇)。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认真实施市政府“百企扶百村就业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完善市、区、街道(镇)、村(居)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就业与登记失业、免费就业服务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规范建设,全面推进人本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制定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规范职业介绍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二)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事业

1、完善政府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培训业务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建职业技能管理科室、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等新机构。建立以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职业教育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网络。发挥行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我市大学园区各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理顺技校管理体制,扩大现有技校的办学规模,在西部地区新建一所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工学校。

2、完善职业培训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培训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推广、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比奖励、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加强人才评价、培训补贴等服务措施,健全“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和就业准入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劳动力全面进行劳动预备培训。

3、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农村青年培训工作,加快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健全失业职工培训补贴制度,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推广创业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新模式,不断提高就业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率。认真实施“*市万名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综合服务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库、参训人员选送、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以及跟踪服务等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导,教育部门协助,各相关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参与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三)加快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1、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办法,形成促进劳动者持续缴费的激励机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合理安排各类利益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资金来源多渠道、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待遇水平上体现城乡差别、在模式上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机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2010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

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以促进失业人员主动就业为重点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制度,将失业金的申领同失业者求职、职业技能培训相挂钩,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接,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更多失业人员,变被动的失业保险服务为主动的就业促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政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

完善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基本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未成年人和非职业人群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能够覆盖所有人群的、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其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到2010年,基本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措施,加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和规范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政策。提高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赔付等方面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机制;加强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工伤预防的宣传力度,推进和发展工伤康复事业,做好工残职工的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工作。

2、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基金的征缴工作。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过高的费率适当下调,减轻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提高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强化对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监督检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强化征缴手段,提高征缴力度,采取强制措施清理欠费,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坚决查处少缴、瞒报行为,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3、探索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积极推动政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落实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基金征缴、管理、支付和营运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险反欺诈法规,预防和打击欺诈冒领社会保险金的行为。

4、加快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场地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完成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大楼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镇)和社区居委会四级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政策,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以属地化管理的形式,展开对退休人员动态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的建设,指导退休人员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切实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权益。“*”期间全面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任务和目标。

(四)维护劳动关系的基本和谐与稳定

1、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普遍签订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构,继续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完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成的三方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三方机制在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处理劳动争议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快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在*年底前设立*市劳动争议仲裁院;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实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地处理劳动争议。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为基础、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等信息服务制度为主体的工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引导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形成合理的市场工资率;基本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决定工资办法,逐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以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决定工资的机制。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的科学调整机制,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健全劳动保障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和制度,实现“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的方式来加大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比较突出问题的执法检查;重点制定处理预案,加强与、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向区、街道(镇)、居委会纵向发展,形成全市处理的联动机制;加快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约束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欠薪逃匿等违法失信行为。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开设工资保障金专用存款账户,实行由银行职工工资;加大对用人单位欠薪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拖欠企业职工工资等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违法使用未成年工和女工以及超时加班加点的违法行为,联合各方力量对情节严重者进行曝光,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加强劳动保障立法工作,开展普法教育。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法律培训,通过学法、讲法、守法和执法,提高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进普法宣传活动,创新普法宣传形式,面向全社会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意识,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2、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积极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

1、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管理;联合财政、税收、银行、卫生、药监、医院等管理部门,加强数据的一体化采集,形成覆盖全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支撑作用。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7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劳服企业)是指承担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的劳服企业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南京市劳动局是本市劳服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市劳服企业的管理工作。

市属以上单位开办的劳服企业,由市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其中市各主管局(总公司)开办的劳服企业,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管理;区、县属单位开办的劳服企业,由区、县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管理;街道、乡(镇)所属单位开办的劳服企业,由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应对劳服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在税收、资金、物资、场地、资产占用等方面给予扶持。

主办或者扶持单位要把劳服企业的发展列入长远规划,并积极提供条件,促使其健康发展。

第六条开办劳服企业的单位和个人,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向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后由市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统一进行劳服企业性质认定,对符合条件的,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予以发放《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

劳服企业的变更、终止,应当向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备案,对《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进行相应的变更或注销。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申领其他证照的,按照规定到相关部门办理。

第七条经市劳动就业管理机构认定,劳服企业当年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已达到国家规定比例,并持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年检合格的,可以享受国家扶持劳服企业的优惠政策。

第八条劳服企业当年安置失业人员、下岗职工超过企业从业人员60%(含60%)的,经劳动部门认定,税务部门批准,免征所得税三年。劳服企业当年安置失业人员、下岗职工,达到企业职工总数10%的,经劳动部门认定,税务部门批准,三年内每年减征所得税16.6%;超过10%的,每增加5个百分点,三年内每年再减征所得税8.3%.对上述企业的营业税,根据其吸纳安置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的情况,每安置一人,按上年度本市社会平均工资由财政予以返还。

第九条银行及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扶持劳服企业的发展,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劳服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第十条因城市建设需要征用劳服企业生产经营场所的,有关部门应当尽量就地就近安排新场所,并依法给予经济补偿。

第十一条劳服企业可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发展集团化企业。劳服企业管理机构和劳服企业可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产品和技术交流。

第十二条劳服企业应当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在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理顺与投资单位的产权关系,加快劳服企业的发展。

第十三条劳服企业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干预企业自和向企业平调或者摊派人力、物力、财力。

第十四条劳服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生产和经营单位。

第十五条劳服企业应根据灵活方便、合同管理、骨干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优先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可根据需要聘用各类人才,自主选择用工形式,自主确定本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各项待遇。

从业人员在劳服企业工作期间应当计算工龄。

第十六条劳服企业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确定适合本企业的工资和奖金的分配形式和办法。劳服企业工资分配方案和工资基金计划要报经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批准。

第十七条劳服企业应当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逐步健全工伤、生育、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八条劳服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和监督,应当视职工人数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相应的民主管理制度。劳服企业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第十九条劳服企业的主办单位为全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其法定代表人实行任期制,任期内无法定理由,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罢免或调动。劳服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应当报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劳服企业要抓好职工培训工作,有计划的组织职工进行业务、技术专项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水平和岗位技能。对于技术性较强、业务要求较高的工种(工作)要按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试,取得合格证后才能上岗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和劳服企业定期开展创优争先等表彰交流活动,鼓励和推动劳动就业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条劳服企业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劳服企业应当每年按期参加年检,填报劳动工资、财务核算等各项统计报表资料,接受工商行政、财政、税收、审计、物价、环保、劳动等综合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违反本办法的规定,非法干预企业自,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向劳服企业平调或者滩派人力、物力、财力的,必须予以赔偿。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8

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文件中规定,对外劳务合作是一种区别于一般商品贸易的服务贸易,属于自然人流动的范畴。《服务贸易总协定》则将服务贸易定义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四种模式。对外劳务合作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半个世纪来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然而,拥有巨大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在对外劳务合作中却没有占有相应的地位,毕竟,中国目前每年的劳务输出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左右。

对外劳务合作知多少

据商务部最近消息称,2004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7.5亿美元,同比增长13%;新签合同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4.8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18%;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总数为53.5万。截至2004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308.2亿美元,合同额361.1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19.3万人。

这组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方面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这种状况是不很令人满意的。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在外劳务人数最多每年也只维持在35万到40万人次左右。与我国的劳动力储备状况极不相称;而传统劳务输出大国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国,每年输出劳务数以百万计,与它们的规模相比,我国实在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果愿意对在外劳务人员的情况稍加深入了解的话,可以看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提供的一些数据。

据统计,我国外派劳务人员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的约为全部外派劳务总数的75%左右,其中又以制造业工人最多,占外派劳务总数的40%。近两年来,制造业外派人数继续增长,2004年11月底,仅在日本从事制造业的劳务人员就较2003年同期增加了1.4万人。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劳务人员在亚洲市场的份额独大,在非洲、拉美市场比重也有所提高。1995年后,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70%以上。截至2004年11月底,中国在亚洲市场外派劳务人员已达到约40万人次,占总人数的72%,在欧洲劳务人员约3.7万人,在非洲的市场份额近来则已上升至14%左右。

另外,随着对外劳务合作的增长,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企业也显著增多。2003年经过商务部年审的各种类型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已达到约1600多家。近两年来,地方外经企业的经营实力增强,业绩不断攀升,在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主力军。

2004年8月,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公布实施了《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新办法》取消了对于企业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允许非国有企业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业内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申请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数量会有所增加。

从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数据表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在绝对数量、市场分布、人员素质、行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做大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蛋糕”方面还存在“短板”。

挥不去的“短板”

“短板”首先存在于劳务人员的素质。

据了解,虽然我国现在已经能够提供高中低各个层次的劳务人员。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外派的劳务人员总体上层次较低,大多是根据雇主要求提供相对简单的劳动技能服务,技术含量较低,跨门类的综合比较少,其实质仍然是以出口服务赚取外汇,是以批量或单个自然人流动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

“短板”更主要的是管理方面的,商务部外经贸研究院对外劳务合作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此有充分的说明。

该课题组研究发现,部分管理者思想认识不适应形势需要。不可否认,改革开放20多年来,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概念在国内市场上已逐步被国人所理解和接受,近几年来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这一观念转变的认同。

但是,受历史上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对外劳务合作领域的工作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劳务合作作为一种服务贸易方式的特殊意义,而往往把劳务合作作为一般贸易对待。

这种不正确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些部门和地方对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他们不懂得将对外劳务合作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和发展,在组织、规划和引导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相应的国家立法和财政支持措施,对劳务合作的正面宣传和报道不够等。

实际上,这种滞后于形势需要的思想认识,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的“瓶颈”。

与思想认识上的忽视并存的是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如果说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已经走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路,那么,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则带有太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

更为头疼的是,近几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深入,对外劳务合作市场鱼龙混杂,呈现一种放开而缺乏有效调控的局面,政府对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变得有些让人“找不着北”。

应该管理什么和如何进行管理,可能相关职能部门自己也不清楚,结果就是市场秩序混乱。放眼望去,真是热闹得很。除经商务部批准的正规公司外,许多部级、省级分支机构和挂靠企业未经批准也从事代招出国劳务业务,甚至一些个体户也变相办理出国劳务,不规范和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乱收费也成“沉疴”。

缺失的服务和法律

另外,在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方面,职能部门过于注重管制,而缺少相应的促进和扶持政策。换句话说,管理部门主要是消极地“管理”,充当“警察”的角色,缺少对市场的主动积极引导,没有把市场引上良性循环发展道路的“服务”意识。

业内人士指出,重“管制”,轻“服务”,导致对外劳务合作的信息不灵。目前,我国对外劳务信息主要来源于驻外使馆经商参处、各公司驻外公司和机构、出访的临时团组和个人关系及部分新闻媒介。信息来源不多、渠道不畅、处理网络不通,导致信息重复处理与信息浪费现象并存。

轻“服务”,也使得整体的服务体系缺失。对外劳务合作涉及的部门很多,比如,需要国家财政在对外劳务合作方面提供资金支持、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前的保证金贷款、需要有保险机构开设对外派劳务人员的专门风险险种、需要外汇管理部门为外派劳务人员汇回外汇提供相应服务、需要进一步发挥对外工程承包商会这个惟一中介组织的作用等等。而包括上述所有部门在内的统一的对外劳务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所能提供的服务尚不能发挥整合优势。

轻“服务”,还使得劳务人员的出国手续复杂,办证周期过长。虽然,2002年我国颁布执行了《办理劳务人员出国手续的办法》,结束了多年来外派劳务人员持因公护照出国的做法,逐步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手续。但是,目前办理因私护照仍有很多问题,所需材料太多,周期太长,公安部门办护照不管签证,出国人员费用大、困难多等。

制约对外劳务合作的“最短板”是,立法滞后,无法可依。目前,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尚没有国家立法,主要依靠商务部颁布的部门规定和条例管理。虽然,这些部门规定和条例对管理和规范对外劳务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依靠规章管理,一是缺少法律的权威和严肃,二是执行和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实现对外劳务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突破“短板”踏歌前行

显然,要扩大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缩小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逆差,发挥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更大作用,就必须突破限制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扩大的“短板”。

主管部门提出,要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提供更多适应目标市场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务人员。适应当前国际市场专业人员需求增加的趋势,企业应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建立外派劳务人才储备库。

同时,要做好对外派人员的培训工作。原外经贸部有关文件规定,培训的重点以语言学习和履约教育为主,并在提高外派劳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守法维权意识方面下功夫。

分析人士强调,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重新认识对外劳务合作。要看到,劳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出口”有着直接的经济效益,比如,2004年,江苏省的对外劳务合作完成额高达56974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劳务输出还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效益。通过劳务输出,能够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能够增加外派劳务人员家庭收入,使其家庭富裕起来;能够促进劳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培养大批外向型人才;能够带动国内民航、金融、保险、邮电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等。

各级政府对对外劳务合作的认识越深刻,工作越到位,对外劳务合作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就越大,就越能形成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呼吁,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2004年《新办法》实施后,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的公司大量增加。目前,除了国家正规渠道经商务部批准1600多家外经公司外,还有很多其他部门、单位或个人以各种名义从事对外劳务输出活动,未经政府批准但也经营外派业务的机构数量也不少。这种局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低价竞争、违规操作、非法中介、劳务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这就要求各级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发挥好监管作用,在审查申请企业资格、监督对外劳务合作公司经营活动、督促相关企业保障外派劳务人员人身和财产权益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整顿对外劳务合作市场,实现市场的有序运转。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指导作用。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行业商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作用进一步提升,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的。

期待行业组织长袖善舞

近年来,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作为我国外派劳务的主要指导管理机构,在行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国内大多数经营公司、相关领导和机构,以及国外相应机构和组织的认可。

为了适应外派劳务需要多方协调的综合性要求,当前,商会正进一步加强建设,以便在外派劳务行业中充分发挥指导、服务、协调和管理的作用。例如,对外工程承包商会已经组织起由国家不同部门人员参加的专家组,并将逐步发展成为包容有关部门人员和业务的行业组织,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理顺关系、形成统一的劳务外派管理体系。

在理顺行业组织关系的基础上,商会还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服务功能。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向会员提供有效服务,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的发展也迫切需要高质量的服务。

企业反馈,当前亟需商会提供信息、法律、协调等方面的服务。

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希望提供国外各类市场的业务信息,以便企业扩大相应业务。

在法律服务方面,特别希望能得到劳务派往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比如,出入境管理法、外国人居留法、劳动法、保险法、以及涉及劳务或研修的各项政策规定,以保证外派业务规范运作和劳务人员的权益。

在协调服务方面,希望商会根据市场容量,计划协调市场份额,规范市场行为,避免过度竞争。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9

区工商分局、区劳动保障局、区财政局拟订的《关于本区商品交易市场协管项目的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关于本区商品交易市场协管项目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组织实施万人就业项目的试行意见》(*府办〔〕67号)和《关于本市实施万人就业项目若干意见的通知》(*府办〔*〕3号)精神,根据市工商局、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本市实施商品交易市场协管项目的意见》要求,现就我区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市场”)协管项目的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和原则

实施市场协管项目,协助有关职能部门规范我区市场管理工作,是贯彻政府规章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转变政府职能与提供公共资源相结合原则的客观要求,既可作为有关职能部门监管力量的有效补充,又可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实施市场协管项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协管原则。市场协管队伍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坚持公正、公平,维护地区利益,保障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内正常的经营秩序。

(二)促进就业。主要为我区失业、下岗协保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以促进就业及维护社会稳定。

(三)政府提供公共资源。市场协管项目作为社会管理类就业项目,享受政府扶持就业的有关政策,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

二、组织领导及机构设置

市场协管项目由区工商分局组织实施,区劳动保障局、区财政局协助配合,各镇、街道具体执行。

(一)区协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区市场协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区计委、区商委、区农委、区公安分局、区劳动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区城管局、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局、区整顿办等部门的行政分管领导。

(二)镇、街道协管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相应成立市场协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镇、街道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三)商品交易市场协管服务社。各镇、街道组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性质的市场协管服务社,设社长1人,成员2人,办公地点设在镇、街道。

三、市场协管工作主要职责

(一)区工商分局职责

区工商分局对市场协管员按照“统一招聘、统一规范、统一纪律”的原则,在区市场协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1、会同区劳动保障局组织实施对受聘人员的笔试、面试、政审、录用和培训等工作;

2、制定协管员日常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和考核办法等;

3、对各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日常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4、对各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的工作实施年度考核,负责发放年度考核奖励金。

(二)镇、街道市场协管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在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市场协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领导所属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开展业务工作;

2、协调本镇、街道各业务主管部门同所属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之间的工作关系;

3、督促所属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履行工作职责,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

(三)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职责

在镇、街道市场协管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与市场协管员订立劳务合同或上岗协议,并通过区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完成从业人员的聘用手续;

2、根据相关职能部门的授权和要求,组织安排市场协管员开展日常协管工作;

3、具体负责市场协管员的日常管理,每半年组织一次对协管员的业绩考核;

4、根据工作需要,负责市场协管员的日常调配;

5、组织市场协管员开展日常的业务培训;

6、负责配置物品的统一采购、制作以及发放;

7、负责市场协管员工资福利的发放。

(四)市场协管员工作职责

按照上级关于开展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的指示精神,根据各职能部门的授权和要求,在各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的领导下开展以下工作:

1、协助各职能部门完成市场内各项专项整治工作;

2、督促市场内经营户解决消费纠纷,制止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3、协助检查市场内规章制度的建立情况和经营者的主体资格;

4、检查商品的来源和台帐建立情况;

5、检查场容场貌和场内划行归市的情况;

6、协助检查制售不洁、禁售食品的违法行为;

7、协助检查场内计量器具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8、完成交办的其它任务。

四、人员招聘、培训及考核

(一)人员招聘。按照“公开条件、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组织实施,由区工商分局牵头实施人员招聘工作,区劳动保障局依据有关文件精神做好配合工作。

(二)岗位培训。市场协管员上岗前,由市工商局干部学校负责培训,考试合格者,发放由市工商局、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印制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上岗后,接受区工商分局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

(三)年度考核。从每人每年800元的考核费中提取500元,由区工商分局制定年度考核办法,对各镇、街道市场协管服务社的工作实施一年一度的评定,并发放考核费。区工商分局对考核不合格的市场协管员,可要求其所在的镇、街道市场服务社予以辞退;对未按签约内容履行职责,考核不合格的镇、街道市场服务社社长,可予以调整或辞退。

五、实施步骤

为确保市场协管员素质与社会管理类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按照“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的原则,第一批招聘录用240名市场协管员,于*年5月正式启动,6月底前完成;以后的市场协管员聘用工作将根据市场协管工作推进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各镇、街道市场协管员人数,原则上按照地区市场数和场内经营户的户数来核定。

六、经费来源

与万人就业项目相关的市、区级经费全部归集至“区财政万人就业项目专户”(除就业促进专项资金以外),由区财政局按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的原则进行管理和监督。经费来源及支付标准见附件2。

劳务市场管理办法篇10

    第一条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促进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管理。

    有关人才流动管理,按照《哈尔滨市人才流动管理条例》执行,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劳动力市场管理,是指对劳动者择业求职、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介绍机构及其职业介绍行为的管理。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多渠道吸纳劳动者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五条  劳动力市场应当遵循自由择业、自主用人、平等竞争、公开服务的原则。

    第六条  市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市劳动力市场管理工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区、县(市)劳动行政部门依据职责权限,负责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管理工作。

    公安、工商、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行政部门做好劳动力市场管理工作。

    第七条  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为用人单位及劳动者搞好服务,不准利用职权徇私舞弊。

    第二章  择业求职

    第八条  劳动者择业求职,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也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应招、应聘。

    第九条  非本市劳动者来本市择业求职或者本市农村劳动者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区、县(市)择业求职的,应当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的《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到择业求职地的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分别办理《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

    第十条  劳动者到职业介绍机构办理择业求职登记手续或到用人单位应招、应聘,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明材料;非本市劳动者和本市农村劳动者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区、县(市)择业求职的,还应当出示《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暂住证》、《外来人员就业证》等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劳动者择业求职,应当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从事特殊工种的,应当提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二条  本市在职劳动者离开所在工作单位重新选择职业,应当向所在工作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工作单位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办理手续,不得借故刁难或处分劳动者,不得向劳动者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第十三条  本市下列在职劳动者离开所在工作单位重新选择职业,应当事先征得所在工作单位同意:

    (一)与所在工作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未满,或者由所在工作单位出资培训,培训合同规定的工作期限未满的;

    (二)在特殊行业、特殊岗位工作,流动后会给原工作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第十四条  劳动者重新选择职业后,不得泄露原工作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三章  招用人员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保护、安全、卫生条件;

    (二)具有支付劳动报酬和提供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的能力。

    第十六条  本市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向招用地区的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经审核同意后,方可招用:

    (一)用人单位制订的包括用工性质、地点、岗位、形式、期限、待遇等基本情况的招用简章;

    (二)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持《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和本单位的证明;

    (三)个体经济组织持营业执照副本和业主身份证明。

    省内非本市用人单位来本市招用劳动者,除应当提供本条前款材料外,还须持所在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出具的招用证明,报市、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第十七条  省内非本市用人单位来本市招用劳动者的,应当向市或县(市)劳动行政部门交纳相当于每人单程火车费用120%的招用保证金。招用保证金按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3个月内返还本息。

    第十八条  本市用人单位在省内招用劳动者,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招用。

    省内非本市用人单位来本市招用劳动者,应当通过市、县(市)劳动行政部门管理的劳动服务机构开办的职业介绍机构招用;也可通过劳动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职业介绍机构招用。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张贴、刊播招用广告的,应当经市、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同意后,方可在公共揭示板、广告栏内张贴或者到广告单位办理刊播广告手续。

    广告单位不得未经劳动行政部门同意的招用广告。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招用劳动者工作结束之日起15日内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用工、社会保险、劳动合同鉴证等有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招用劳动者或未成年工从事法律、法规禁止其从事的职业;

    (三)以招用劳动者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招用无规定证件的非本市劳动者或本市农村劳动者;

    (五)招用未经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的劳动者;

    (六)招用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特种作业;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职业介绍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开办职业介绍机构。

    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可以开办职业介绍机构。

    第二十四条  开办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场所和设施;

    (二)有3万元(含3万元)以上的注册资金;

    (三)有两名以上经劳动专业培训的专职工作人员;

    (四)有与职业介绍能力相适应的业务范围;

    (五)有相应的机构章程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五条  申请开办职业介绍机构,持单位证明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等有关材料,按下列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一)市劳动行政部门开办的,报省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二)区、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和市属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办的,由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三)区、县(市)属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办的,由区、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区、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的职业介绍机构,应当自审批之日起15日内报市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开办职业介绍机构,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后,核发《职业介绍许可证》,并按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工本费。

    开办盈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应当持《职业介绍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职业介绍许可证》不得转借、转让、涂改。

    《职业介绍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

    第二十七条  职业介绍机构变更或停办,应当提前30日向审批部门提出申请,办理变更或停办手续。盈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变更或停办,经审批部门批准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变更或停办手续。

    第二十八条  职业介绍机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诚实、信用、公开、公平的原则,开展职业介绍活动。

    第二十九条  职业介绍机构,可以提供下列服务:

    (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办理登记手续;

    (二)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供求信息;

    (三)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组织洽谈活动;

    (四)指导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等有关手续;

    (五)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

    (六)向各类职业培训实体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推荐需要培训的人员;

    (七)经批准的其他服务项目。

    第三十条  职业介绍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可按省物价部门批准的公益性或盈利性的职业介绍收费标准收取中介服务费。职业介绍机构收取的中介服务费,由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缴纳。

    第三十一条  职业介绍机构在职业介绍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介绍未满16周岁的未成人就业(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介绍劳动者或未成年工从事法律、法规禁止其从事的职业;

    (三)以暴力、胁迫或欺骗等方式进行职业介绍;

    (四)超出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取中介服务费;

    (五)超出批准的服务范围进行职业介绍;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求职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求职或者用人单位招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求职者以及向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输送劳动者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职业介绍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职业介绍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职劳动者未征得所在工作单位同意重新选择职业,或者重新选择职业后泄露原工作单位商业秘密给原工作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不具备规定的条件弄虚作假招用劳动者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罚;

    (二)未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招用劳动者的,责令其改正,并按每招用1人处以100元的罚款;

    (三)招用劳动者未办理有关手续的,责令其补办手续,并按每招用1人处以100元的罚款;

    (四)违法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和招用劳动者或未成年工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工作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罚;

    (五)以招用劳动者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责令其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按每招用1人处以500元的罚款;

    (六)招用无规定证件的非本市劳动者或本市农村劳动者的,责令其改正,并按每招用1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七)招用劳动者未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或者招用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特种作业的,责令其改正,并按每招用1人处以100元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职业介绍机构在职业介绍活动中给劳动者或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职业介绍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未办理《职业介绍许可证》开展职业介绍活动的,责令其停业,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二)转借、转让、涂改《职业介绍许可证》的,收回《职业介绍许可证》,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三)介绍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的,责令其改正,并按每介绍1人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介绍劳动者或未成年工从事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职业的,责令其终止介绍活动,并按每介绍1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五)以暴力、胁迫或欺骗手段进行职业介绍活动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六)超出规定介绍服务范围进行职业介绍的,责令其终止超范围介绍,没收其违法所得,并按每介绍1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对未经批准擅自招用人员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十九条  对超过规定的标准收取中介服务费的,由物价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三条  罚没票据和罚没款的处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