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十篇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十篇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6:50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1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分类;设置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关于幼儿是如何发展的探讨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幼儿的发展是其个体因素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而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学习性区角的设置

1.科学探索区

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与尝试,激发他们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鼓励他们通过小组讨论与探索等,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并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我们把科学探索区通常设置在廊下、阳台、窗台等阳光充足的地方,既方便动植物生长,也方便幼儿观察。

2.语言阅读区

教师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使用语言的乐趣。通过提供图书、图片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我们把语言阅读区放在光线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方,设有书架、地垫、小靠枕等,方便幼儿阅读和交流。

3.美工创意区

美工创意区的开设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负责提供各种类型的美工材料,给幼儿提供表现在主题活动中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的机会,并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自由表达与创造的快乐,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通常我们把美工创意区设置在安静且离水源较近的地方。

在美工创意区,我们提供了以下四种材料:一类是各种作画工具和材料,如纸张、蜡笔、颜料及调色盒等;一类是各种手工活动工具,如剪刀、固体胶、彩色纸、报纸等;一类是各种废旧材料,如鞋盒、饮料瓶、果冻盒、瓶盖等;还有一类是各类清洁用具,如抹布、水盆、袖套等。除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外,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开展各类创意活动。

二、游戏性区角的设置

1.角色表演区

角色表演区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场所。幼儿在角色表演区中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有助于通过对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在角色表演区的活动往往能反映他们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相关经验。

在实践中,角色表演区通常细分为娃娃家、医院、餐馆、超市等。不同的表演区的材料投放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超市为例,一般投放的材料主要包括:可用来陈列、摆放商品的货架等。商品基本是由收集来的废旧物品组成。收银台、电脑是淘汰下来的废旧电脑、课桌。钱币是儿童用玩具钱币,购物篮用废旧水果筐代替。再适当挂些“促销广告、宣传海报”,商品摆放得琳琅满目,就显得很热闹了,吸引幼儿参与其中。

2.建构区

在建构区,幼儿可以运用各种拼搭材料,根据已获得的主题经验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或对世界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发展了空间知觉和数形意识,也提高了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了亲社会的行为。因建构区需要充足的场地以满足幼儿的拼搭需要,声音又较大,因此我们通常会使建构区远离“语言阅读区”,而幼儿搭建的建筑物又经常可以用做角色表演区的道具,所以建构区通常与角色表演区相邻,铺上地垫便于游戏的开展。

为此,我们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通过操作、感知、体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这不仅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更有效地避免了幼儿因无事可做而引起的纠纷、争吵等现象的发生,使幼儿在园生活文明有序,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儿童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线亚威,李云翔.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艺术理念艺术构建风格化辨识度

一、创作理念风格化与创作艺术辨识度

艺术理念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大艺术”“大美术”的多维度理解,既有外在现象的艺术美感,又有内在本质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延展性。这对辨识度较强的油画创作起到指导意义。创作理念风格化源于具有独特视角的艺术观察与艺术思考。在油画教学中,学生的艺术敏感度与艺术思考力对于其油画创作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创作活动和创作形式都是对艺术思维的延展表达。如何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品质、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是高校油画教学需要研究、探索的内容。这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审视客观事物,注重对艺术创作构建的思考,增加主题绘画实践操作的多样性,在弹性较大的艺术创作空间里探索多种表现语言。教师应立足于多元艺术的当代背景,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艺术创作实践,使学生不断变换艺术视角展开思考,合理表达艺术观念,在不断尝试新思路、新表现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创作理念与绘画风格。油画创作具有辨识度,需要具有较鲜明的绘画面貌、专属的绘画语言与绘画风格。学生提升艺术创作的辨识度需要提高综合能力和感性认知、增强理性思考和对油画的认知。教师应引领学生将视野与思维放置在更宽泛的“大艺术”范畴中审视,接触更多艺术门类的审美理念,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理性思考与艺术构建,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多种工具,探索绘画形式和画法的多样性,包括对于空间的理性认识与重组、不同材料的探索与尝试、色彩情感与形式构建能力的积累等。多维度思考和延展语言表达对艺术创作辨识度的提高具有导向作用。

二、艺术构建是艺术理念的载体

高辨识度的油画创作涵盖了艺术理念模式和艺术构建能力。自主的艺术表达能力是艺术构建的核心能力。艺术的构建能力在油画教学中一直是重点培养内容,教师须完善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

1.培养色彩美感

创作中情感信息的传递与色彩表达有密切的关联。色彩表达是艺术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理念中传递情绪信息的载体,并具有专属的表现语言与审美风格。在油画创作中,不同艺术风格的色彩美感彰显出画家对色彩运用的独到见解。感知色彩是油画专业教学的重点环节,色彩多元化、实验性的表现能力,是油画创作艺术多样性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从不同艺术角度感知物象的色彩存在与色彩传达,如色彩冷暖、色彩情感、色彩薄厚、色彩远近、色彩强弱等色彩状态,引导学生主动研究色彩语言和色彩美感,完成从自然色彩到艺术色彩的蜕变,提高创作能力。色彩美感是感知色彩时的心理状态,在艺术创作时,是艺术构建形式中的色彩导向,其与创作题材、创作情感、画面感具有密切联系。培养色彩美感离不开色彩修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具有完整的色彩理论知识体现、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效的艺术构建能力等。色彩美感的培养与色彩表现力的提升,能够使学生掌握理性加工、提炼具象素材的方式。

2.发现材质美

表现绘画面貌的视觉美感是视觉艺术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是画家要把握的重要因素。不同质感、不同肌理的复合化材质的参与,不同材质的相互渗透、相互重叠、重组构建等方式,使油画语言更加丰富、多元化。在油画教学体系中,综合材料媒介应用于油画创作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其通过对不同材质的搜集加工、对各种质感的肌理分析、对艺术面貌的美感分析等,结合主观情绪进行艺术构建,结合主题进行多样性实验,发现综合媒介的独特艺术语言,发现各种物质材料的质感、肌理具有的特殊美感。这种材质美的发现,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是一个观念表达的多维度延展。材质美体现在不同物体的质感、肌理的个性属性上,不同的材质都具有其个性的空间特征,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在艺术表现中具有独特的美感信息、情绪信息,是画家表达自己对物象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运用适当的媒介材料传递情感,使材料自身属性和艺术理念协调、统一,构建一种专属语境,丰富了个人绘画语言探索领域的多样性,符合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根据画面需要选择适当的材质与肌理进行表达。运用综合材料媒介只是画家传达抽象观念的一种创作手法。材料的运用,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方式,启发了绘画观念,拓展了绘画语言,为形成完备的艺术理念提供了探究的可能,为完善艺术构建的实验性提供平台。

3.多样化教学实验

油画教学是教师综合培养学生艺术理念与绘画实力的过程,学生由自然状态的再现到艺术状态的表现,完成艺术构建的蜕变。在油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艺术语言方面的基础知识,解决学生在绘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将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学会从加工自然色彩向艺术色彩转变。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多元化的色感实验训练,从不同主题、肌理、情绪表达等方面逐步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视觉经验、绘画经验,提升对艺术理解的宽度与高度。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系统了解色彩学知识,感知色彩美感,分析色彩表现与情绪表达,完善色彩知识体系,为色彩美感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开设主题训练课题,渗透艺术理念;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材质的实验,发现材质美,积累实践经验与视觉经验;最后,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融入抽象符号化理念,引导学生打破习惯性审美的规律,探索个性化表达,从而在绘画上寻找自我见解和思想内涵,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体现作品艺术美的秩序感与语言符号的标志性,完成艺术理念的更新、艺术构建的蜕变。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学习化环境;区域活动;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119-02

一、区域活动的概念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因素。

结合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南星渎幼儿园“十二五”课题“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要求,创建学习化区域活动环境时,紧紧围绕“生态南幼、环保南幼”的办园理念,在主题与区域进行有效整合的同时,在材料的收集、投放上积极响应“环保”先行。

二、创设区域环境,激发探索兴趣

区域活动材料是支持幼儿学习的支柱,如果活动区域的材料一成不变,就无法吸引孩子的眼球,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阻碍了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对教室空间进行全面考量,根据学期的主题内容与各类活动创设几个区域: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阅读区、自然角、环保体验区。整个教室的色调由浅黄与深黄搭配,布置成黄色草垛状,设想在教室门口区域内设为3个区域:美工区、阅读区及益智区。每个区域都以黄绿色的花朵图案来设立区域标牌,区域名称以图片的形式粘贴在花朵上面,阅读区设立在靠窗的位置,窗户下面部分展示一些家长和老师推荐的绘本,并设立本周阅读好宝宝的部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靠厕所墙面位置布置成益智区,根据主题内容不断变化区域内容,靠门的柜子背面布置成美工区,呈现各种绘画、手工操作的工具等,让幼儿进行游戏。在进门口区域的墙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特色墙,一部分是环保体验区。以黑色小鸟为图案制作招牌,材料多以收集废旧、环保材料为主。

1.益智区

(1)“变得一样多”。材料:各种器官的图片,蜡笔。目标:能使用加1的方式把两排物品变得一样多,锻炼幼儿的数学操作能力。玩法:给少的一行添1,使得两排变得一样多。

(2)“我的小脸”。材料:提供脸盘、眼睛、耳朵、鼻子、嘴等图片。目标: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玩法:将五官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2.美工区

(1)“我的手”。材料:白纸和蜡笔。目标:锻炼幼儿的描绘能力。玩法:能初步利用蜡笔,将自己的手描画下来,再用颜色为小手做装饰。

(2)“美丽的手帕”。材料:颜料,白纸。目标:锻炼幼儿的涂色能力。玩法:能用喜欢的图案为手帕做好装饰并涂上颜色。

(3)“手指印花”。材料:颜料、白纸。目标:锻炼幼儿的手指印画能力。玩法:用手指在小草上印花。

3.环保体验区

(1)“美丽的环保袋”。材料:各种小动物的图片、森林的背景。目标: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玩法:将小动物送回它相应的家。

(2)“创意纸盒”。材料:大小不一的盒子。目标:培养幼儿的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玩法: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废旧纸盒粘贴在一起。

在这些区域活动中,应投入幼儿所需的材料,并及时更换和添置。只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与此同时,还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与材料的互动、同伴间的互动,及时做好一周观察记录,制定整改措施,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如下所示:

本周主题“我们在春天里”

1.益智区“测量远近”

幼儿活动实录

在益智区中,孩子们对测量远近非常认真,能根据手中的材料进行测量,但因为年纪比较小,测量的范围有局限性,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应尽量少安排类似活动。

2.美工区“制作桃花”

幼儿活动实录

在美工区,孩子们也非常认真地制作桃花,如学生认真叠粉红色的纸,然后按照五瓣花的样子,把花剪下来贴在树枝上。

3.阅读区“桃树下的小白兔”

幼儿活动实录

在阅读区中,一些孩子在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小白兔的学生,把桃花瓣一片一片送给小动物们,扮演小动物的小朋友拿着花瓣一边说一边演绎。

幼儿在一周时间内,基本上将班级的各个区域都进行了尝试与体验,有的孩子只会选择一两种,但教师会在观察与检查幼儿的活动体验记录后,引导和鼓励他们在更多的区域里进行探索、尝试,最大限度地培养幼儿喜欢探究、乐于探究的兴趣。实施一周后,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进行周活动小结。

4.活动区设置活动规则

隐形规则:在选区、进区的时候,为了避免拥挤、争执等现象的发生,部分区域通过环境暗示的手段,发挥其特殊、潜在的引导功能。例如,大班开展区域活动的隐形规则:请小朋友将垃圾、废弃的材料放在哪里?教师会用一个简单图示来告诉孩子;游戏中与同伴合作,图书上就会有小朋友手拉手快乐的样子。久而久之,孩子们不仅能清楚地认识这些图示,还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对于小班幼儿来讲,隐形规则的提示会变得更加简单、可爱,这些都与幼儿的学习认知水平、特点相呼应。例如,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可爱的娃娃脸贴在区域框架上,地上贴上小脚丫,表示可以进入几个孩子。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暗示,使幼儿的选区、入区环节变得更为有效。同时,增强了幼儿活动的规则意识和目的性,避免了在活动中环境凌乱、材料凌乱等现象。

三、教师注重观察,有效师幼互动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活动中运用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指导孩子们。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指导语言应该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发展不够完善,理解比较困难,因而教师应运用直观性、趣味性的语言进行引导。经过小班一年的语言训练,中班幼儿对语言指令的理解有了较大提升,教师应多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对于已有一定理解、分析问题能力的大班幼儿,教师的语言指导要趋于理性,使幼儿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幼儿园的学习化环境创设和区域活动区角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搞好区角环境创设,有效提高区域活动质量,就必须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既充分考虑幼儿园自身条件,为幼儿创设安静、有序的良好环境,又要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探索性的参与活动,加强师幼互动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化环境和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爱、健康成长的乐园,是充分展现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开阔天地,体现“小区角、大视野”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秦元冬.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子建.幼儿环境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4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自主性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们将继续以《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为指针,以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深化素质教育为重点,努力将转变的观念落实于游戏实践中,使游戏成为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的活动形式,面向全体,注重个别,促使每位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全面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健康人格的未来人才作准备。

二、班级游戏情况分析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本班有幼儿41名,其中女生16名。经过了两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幼儿之间的交往多了,交往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对游戏具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地操作、摆弄材料,利用一些替代物进行游戏、自由地谈论、交往,按自己的意愿、想法来发展情节,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所以,每次游戏时间,孩子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帮助老师布置场地,快速地分配角色,能踊跃地参与到各种游戏中。游戏结束时也能争着介绍自己的游戏情况过程;在幼儿自我意识这一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游戏中幼儿更深一层地认识了自我,了解到自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能在集体中积极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在游戏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游戏为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问题以及一些小矛盾等,孩子们通过经验地慢慢积累,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逐渐大胆、乐观起来。通过上学期的努力,幼儿在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但是,幼儿在游戏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幼儿对游戏的要求不一样;幼儿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的合作有一定的难度等。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本学期制定了一些新举措,力求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本学期游戏目标

1.根据主题活动创设主题环境,在不断变化的主题中激发幼儿对各种游戏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使幼儿善于观察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体验游戏的快乐,以游戏反映他们最感兴趣、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会玩主题角色游戏。

4.巩固幼儿对区角游戏玩法和规则的掌握,逐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5.通过区角游戏,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通过结构游戏,使幼儿学会基本搭建技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7.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深化游戏主题。

8.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9.通过科学游戏,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10.通过艺术游戏,培养幼儿理解美、感受美的能力。

8.通过各类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11.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团结合作,遵守纪律,宽容谦让的好品质。在游戏活动中穿插传统美德教育,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知道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初步懂得谦让。

12.喜欢在游戏中与教师,同伴的愉快交往。

13.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筋,能主动利用一些替代物进行游戏,并根据游戏自由想象活动的情节,对积极创造游戏情节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

14.遵守游戏规则,收放、整理玩具时,做到迅速、有序、整齐。评价时能安静倾听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评价,不随意插嘴,下次的游戏活动中能主动按照老师提出的要

三、本学期预定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社会性自主游戏

预期目标

1.根据主题活动创设游戏环境,在不断变化的主题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鼓励幼儿乐意参加各种游戏,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

育星幼教网——幼儿教师之家(www.GZ61.Com)版权所有育星幼教网——幼儿教师之家(www.GZ61.Com)版权所有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喜欢和同伴一起做游戏,学会分享、合作等待,学说礼貌用语,愿意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尝试开展新的游戏。

育星幼教网——幼儿教师之家(www.GZ61.Com)版权所有3.遵守游戏规则,正确使用、摆放玩具。

4.鼓励幼儿积极动脑,通过游戏促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手部肌肉,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5.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获取粗浅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在游戏活动中,使幼儿善于观察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6.评价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安静倾听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评价,不随意插嘴。育星幼教网——幼儿教师之家(www.GZ61.Com)版权所有

7.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育星幼教网——幼儿教师之家(www.GZ61.Com)版权所有动手能、语言交往的能力和活泼开朗的个性。

具体措施

1.创设温馨、愉悦、幼儿感兴趣、具有班级特色的主题游戏环境,根据不断变化的主题生成游戏内容,适时投入相关材料,及时更新游戏主题,鼓励幼儿参加游戏环境的创设、自主参与设计和制作游戏材料。

2.遵循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采用适当的游戏指导方法参与游戏,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指导,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在自主性游戏中启发幼儿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自主性游戏。

3.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有特色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拓宽课题的研究领域,开发更多适大班幼儿的自主性游戏。

4.保证游戏的时间。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幼儿只有在充足的时间里,才能去寻找伙伴、选择角色、计划游戏的情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益智游戏。

5.把开放性的区域模式渗透到娱乐、智力、晨间、课间等众多游戏中,让幼儿能

自主选择游戏,自愿参与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并将不断深化主题。

7.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用扫描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全班幼儿游戏的情况,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小组或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用追踪观察的方法可以了解个别幼儿游戏的情况。

8.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根据游戏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参与介入游戏、指导游戏。

9.尊重幼儿是游戏的主体,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自主表述的愿望,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游戏的想法、介绍游戏经历,重视同伴互助的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共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游戏水平。

10.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互相谦让,感受游戏的快乐。同时,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印象,通过游戏认识并体验人与人的关系,人们的劳动态度等,师生共同丰富游戏的情节,充实游戏的内容。

11.建立游戏活动区常规,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摆放好各种的游戏材料,规定每个游戏区域可参与的人数,以便每个幼儿都能遵守执行。创设游戏环境,提供多种游戏材料,教师适时指导,多为幼儿提供独立的,自己活动,探索的机会。

12.加强对游戏过程的指导

,引导幼儿共同协商,自主分配和扮演角色;细心观察,适宜指导,引导游戏主题不断深化。

13.提醒孩子参与整理、收放物品,主动负责快速地分类摆放游戏材料,养成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14.重视游戏活动的评价,及时把握指导契机,适时适当进行指导。善于利用偶发情节引导集体讨论,分享交流的同时,教师结合评价,表扬游戏中的创新活动,并激发幼儿下一次继续游戏的愿望。

(二)区域性自主性游戏

预期目标

1.区域设置,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认知、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为孩子创设了剪纸坊、加工厂、小超市、医院、图书馆、小舞台、糕团面包屋、温馨话吧、园艺花坊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将图书馆、点心店、理发店、塔弄炒货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

2.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创设活动区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孩子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1)美工区:喜欢参加美工活动,能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态,对色彩产生兴趣,尝试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进行小制作,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意愿,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2)表演区:喜欢参与歌唱、表演,能用肢体语言、声音在集体前大胆地表演、创编,尝试用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尝试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摇篮曲、进行曲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3)语言区:学习用普通话围绕主题谈话,喜欢看图书,愿意把看到的内容与小朋友分享,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听、看、讲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拼搭区:按自己的意愿,能用各种积木建构物体,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具体措施:

(1)美工区:围绕主题,投放各种操作材料,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指导幼儿,通过绘画、泥工、撕贴、折纸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初步掌握美工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养成讲卫生、安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2)表演区:提供乐曲的磁带、录音机、乐器、头饰、服装、节奏图等材料引导幼儿大胆、自信地表演和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不同的动作、歌词,在跳跳、唱唱中培养幼儿创造力、表演力和节奏感。

(3)语言区:在区域中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如:电话机、头饰、图书、指偶、录音机等,引导幼儿用普通话,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安静地、一页一页地看书,用语言大胆地把内容讲述出来。

(4)拼搭区:提供各种积木、罐头,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创造性地游戏,发挥想象空间,能合作游戏,体验建构带来的乐趣。

(三)户外自主性游戏

预期目标

(1)训练幼儿走、跑、跳、钻爬、攀登、投掷的基本技能,发展幼儿的各项动作,锻炼幼儿的身体。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勇敢、合作精神。

具体措施

(1)大型活动区: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精神;有耐心的排队活动,不推挤;引导幼儿不做一些危险动作。

(2)玩沙活动:让幼儿通过简单的铲、砌、堆等动作,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玩沙活动的乐趣。

(3)户外小型游戏:自制各种玩具(沙包、高跷、尾巴等)幼儿能结伴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尝试,想象,玩出各种不同的玩法。

(四)功能室自主性游戏

预期目标

引导幼儿按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具体措施

(1)图书馆:培养幼儿对图书感兴趣,会一页一页翻书,爱护书本,能大胆表达、讲述,并能保持室内安静。

(2)科学发现室:培养幼儿自由探索的习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建构活动室:自主选择活动器械,懂谦让,不挣抢玩具,有一定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并能注意休息。

五、具体安排

九月份

1、整理各游戏区域,适当增添材料,丰富区域内容。

2、根据幼儿的兴趣,根据主题活动“认识我自己”,设置相应区域,适当增加和替换游戏材料。在表演区中布置“照相馆”让幼儿拍照,“体检中心”让幼儿“检查身体”。

3、鼓励幼儿自主的选择游戏及角色,在选择时碰到冲突能自己解决。

4、加强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礼貌用语。

5、预见主题:小医院、超市、银行等。科学区:我们的身体、益智区:交通标志多米诺、戏曲表演:我是中国人、小小男子汉、剪纸游戏等。

6、重点指导:“照相馆”,戏曲表演:小小男子汉、剪纸游戏等。

十月份

1、针对主题活动“我的祖国”的内容和班级工作要求,收集游戏材料,设立区域,提供材料。

2、鼓励幼儿能坚守自己的岗位,直到游戏结束。

3、引导幼儿在游戏、区域中感受祖国的伟大。

4、定期清洗,消毒各类玩具。

5、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与合作。

6、预见主题:国旗加工厂,民族服装屋、小舞台戏曲表演:谁料皇榜中状元、剪纸游戏等。

7、重点指导:剪纸游戏等。

十一月份

1、根据主题“丰收的季节”丰富游戏区域,为各个区域提供材料。美工区提供各种叶子,让幼儿操作,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

2、

加强游戏常规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根据幼儿的兴趣增添游戏材料。

3、用叶子自制书签等,开展分享游戏,让幼儿学会分享并从中感到快乐。

4、引导幼儿自主的产生新的游戏情节,加大游戏的情景性。

5、鼓励幼儿自主的解决游戏中发生的冲突。

6、加强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指导,继续提高幼儿社会交往、动手等方面的能力。

7、预见主题:叶子鸟、园艺花坊、建构游戏:树屋、小舞台戏曲表演:摘石榴、剪纸游戏、商店等。

8、重点指导:落叶(表演区)、叶子鸟、建构游戏:树屋、小舞台戏曲表演:摘石榴、剪纸游戏等。

十二月份:

1、根据主题“你我他”

丰富游戏区域,为各个区域提供材料。

2、重视区域活动的讲评,让幼儿大胆地说说游戏的情况,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5、进行区域的清洁工作,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

6、预见主题:实验室(摩擦起电)、照相馆,小舞台戏曲表演:金丝鸟剪纸游戏等。

7、重点指导:实验室(摩擦起电),小舞台戏曲表演:金丝鸟剪纸游戏等。

一月份:

1、继续根据主题“你我他”和丰富游戏区域,为各个区域提供材料。

2、新年来到,新增游戏“年货大街”以及“年货加工厂”(加工红封袋、春联等),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气氛中感受新年的到来。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5

一、环境说话,让灵动的气息唤醒幼儿的语言兴趣

小班幼儿容易自言自语,语言讲述能力属于初级水平,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比较短,所以要想在语言区中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要让环境会说话。小班幼儿的生活环境,充满了童话生机,对于他们来说,花园宝宝的可爱,米奇米妮的活泼,海绵宝宝的有趣都是他们所喜欢的。小狗、小兔、小熊……都是富有生命气息的。我们在创设语言区域环境时要紧紧抓住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让幼儿乐进的区域环境。我们可以在地上铺上两色间隔的海绵垫,也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垫子,这样既可以增加温馨感,还潜在地为语言区划定了空间区域;我们可以在墙上贴上幼儿喜欢的卡通、动物形象,并组合成情境,唤醒幼儿已有的动画片经验;我们还可以运用吊饰营造温馨的氛围,如垂下的树叶营造树林的感觉,柔软的纱帘营造梦幻的感觉,透亮的珠帘营造神秘的感觉;最后我们可以投放开放式书架、地垫、靠垫、自制小桌、小沙发等,摆放一些形象可爱的毛绒玩具,吸引幼儿的参与,让幼儿产生乐进、乐玩的愿望。

二、材料说话,让互动的感官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指南》中指出:“我们应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不高,所以幼儿之间的交往较少,那么如何为幼儿创设多说话的机会,我们认为在语言区要充分发挥材料的互动性,让幼儿和幼儿、幼儿和材料之间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1.生活性材料,让幼儿敢说

在小班初期,幼儿对于“图书”并不感兴趣,这时候她们对于图书往往是“不好看,不想看”,因为书中的形象人物距离她们太过遥远,不能唤起他们的共鸣,所以在这一阶段比较适合投放和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材料,让幼儿在已有的生活情境中去说说,唤醒表达的欲望。如为了让幼儿互相熟悉彼此,我们可以在语言区的墙面上创设“我的一家”的照片墙背景,请幼儿把自己家的照片带来,在活动时互相介绍以下彼此的家庭,当然也可制成手工小书,让幼儿翻一翻,说一说。除了图片式的生活性材料,我们也可投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材料,例如“魔法水果箱”,在一个密封不透明的盒子里,放进几种水果,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样子,这样直观的幼儿熟悉的生活性材料更加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让幼儿会说。

2.情境性材料,让幼儿想说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活动必须融于情境游戏,语言区更应注重情境性的创设,例如我们可以把娃娃家“打电话”的情境移植进语言区,投放一架电话机,请幼儿互相用电话来交流,也可以投放一些象征性材料,如领带、围裙、胡子等,让幼儿模仿爸爸、妈妈、长辈来通话交流。除了这种幼儿与幼儿通过材料来互动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创造幼儿与材料的情境,如情境“小动物们在哪里”,我们可以在墙面或者版面上设置一个情境,在草丛、房子、小桥等后面、里面藏一些动物图片,再利用指偶玩具,让幼儿置身于“捉迷藏”的游戏中,幼儿化身为一个小动物去找一找其他小动物在哪里,并边找边说一说,这样的一种情境创设含有丰富的语言环境,幼儿在找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方位名词,还发展了表达的完整性、生动性。

3.声动性材料,让幼儿会说

现在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导致幼儿不乐意听,不会听,因此在语言区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倾听区就十分必要。在初期可以投放有声挂图,让幼儿先在倾听中跟读单个的词,扩充幼儿的词汇量。慢慢地投放录音笔点读,运用手工小书点读,让幼儿边听边看。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复读机,请幼儿带上眼罩,听一听完整的故事,再跟着说一说,在听说中发展幼儿的听、看、读、说能力。

三、指导说话,让适宜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语言习惯

教师在语言区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如何有效引导幼儿,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把握既不过分干预,又不错失教育时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培养其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隐性指导自主简单

我们经常会发现每一个幼儿园的语言区都有一些规则指导,这些规则制作精美,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但是细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些规则幼儿根本就不会去关注,更谈不上遵守,所以我们在制定这些隐形规则时,必须要和幼儿一起制定,在问题中求得,这样因为是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在活动时他也会比较关注,也能看明白,也能自觉去遵守。我们制作的标志要简单醒目,让幼儿一看就明白,切忌用文字表示,教师可以运用隐形的指导去培养幼儿用适中的声音去说话的习惯、安静倾听的习惯。

2.参与指导适时适度

教师作为语言区域中的一员,常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易产生冲突、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教师通常表现出来的都是参与活动以指令性语言居多,直接介入为多,介入次数过多,导致幼儿活动的自由自主完全丧失。我们的参与时可以多样化的方式介入,比如对于幼儿违反规则的可以示范性介入,对于幼儿出现困难的可以角色性介入,这样既保障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教学;实例;创造;游戏

问题的提出:创造游戏作为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受到幼儿的欢迎。创游之所以有此之称,就是要让孩子在这种游戏中大胆地创造、想象,从而让幼儿有效学习。也许有的老师会问:“创造游戏为何还要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重点体现不就可以了吗?”其实并不如此。对于幼儿热爱的创游,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时机。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资源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创造教育、有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创游中做到创造教育?如何在创游中引导幼儿有效学习?如何更好的体现创造游戏中的“创造”一词?下面我就教师在创游前、中、后的预设、指导、评价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预设情境、充分准备--环境与材料、要求与经验

(一)充分、有用的物质准备--环境与材料。www.133229.com

物质是基础——充分、有用物质准备是有效开展创造游戏的基础。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1.以幼儿为主体,创设轻松、愉快、开放性的游戏环境。

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习,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学会确立主题,从而创设相应的主题游戏环境。

案例:我班在主题活动《可爱的动物》中,与幼儿一起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农场》游戏。环境中的一些材料——奶牛、食槽、大公鸡等等都是幼儿与老师一起制作完成的。并且,师幼共同布置游戏环境。有了幼儿自己的参与,她们更是喜欢这一游戏,更能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更多情境。同时,由此延伸出了其它一些列的游戏——动物服装秀(各种动物的服装,幼儿自己创造设计,进行表演)、动物妙妙屋(幼儿通过折纸、绘画、捏贴等方式制作各种小动物)、动物创想曲(幼儿跟随音乐大胆创造、想象做出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姿态)……

这些创造游戏的建立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意愿。开放性游戏环境的布置更是加入了幼儿的参与。他们在游戏时,变得更加投入,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以适宜为原则,提供有意、有效、可操作的游戏材料。

以往我们提供游戏材料,总认为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就越喜欢。其实实践告诉我并不如此。

案例:刚开始,创设游戏《豆豆超市》时,里面的物品全是我精心收集来的各种食物的包装纸盒、饮料罐、生活用品的纸盒等。游戏就这样进行了两周。通过观察发现,刚开始幼儿对于超市游戏还是比较喜欢的,可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由于材料的单一,

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了。于是我们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我们便在超市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饼干,慢慢的结合各种节日出现了月饼、粽子等物品,孩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半成品和废旧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半成品材料会使幼儿玩时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让幼儿创造的游戏。通过这样的以物代物,既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同时能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和积极性。真正让材料变得有效,让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明确、丰富的心理准备--要求与经验。

在创造游戏开展之前,除了物质的准备,幼儿的心理准备更是必不可少。首先,幼儿必须明确各个游戏的要求与规则、了解游戏材料的玩法、正确感知游戏环境。其次就是幼儿关于游戏的经验准备。幼儿在掌握一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知识越多,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越充实,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学习就会更有效。

案例:结合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我们创设了一系列创造游戏——秋日diy、秋日美食、树叶贴画等。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幼儿游戏,在游戏前,先让幼儿了解游戏的方法与要求。例如:秋日diy。游戏前,老师带领幼儿去公园、社区等地方“找”过秋天,引导幼儿观察秋天中的情景,做好充分的经验准备。游戏时,幼儿与老师一起布置游戏环境——各种颜料、秋叶、画笔、彩纸等。幼儿通过这些材料大胆想象、创造地表象自己喜爱的秋天。孩子们在创游中很兴奋。真实、丰富的经验准备;充实、有效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能更好的创造性地进行游戏。二、选择时机、适时指导--观察与介入、讨论与探索

准备是有效开展创游的“基石”,而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指导则是幼儿创造性游戏的“台阶”,有了这“台阶”幼儿才能登上创游的山峰,才能腾飞在创游的天地中。

(一)仔细观察、择时介入。

1.教师在游戏中要注意观察,观察是正确引导的前提。

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游戏情绪;观察环境材料与幼儿间的互动;发现幼儿活动的兴趣点;观察他们在游戏中语言与动作;观察幼儿活动的水平及不同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如此之多的观察点,如果要老师面面俱到、各个方面都观察仔细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观察点,有详略地观察幼儿。同时,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时机才介入幼儿游戏中,不是一发现问题就马上阻止或是帮助。

案例:有一次,在建筑区,孩子们在搭建马路边的建筑物,刚开始还是很有秩序的,过了一会就传来了小陈的哭声:“你为什么总把我搭的房子弄坏!”“我不是故意的。……”于是,我悄悄地走了过去,观察了一会儿,并没有马上阻止他们。原来,建构区里的空间稍小了一点,他们去箱子里拿积木走过的时候会不小心碰倒建筑物;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区域的幼儿太多了,使得小小的建构区更加地拥挤。了解清楚事情原由后,我也介入到游戏中,让经理对员工分早班和晚班进行轮流搭建,减少区域中的人员,这样孩子拿积木的时候就不拥挤了。经过教师适时的介入引导,建筑区恢复了安静,孩子们搭建得很有秩序,还能合作将大家的建筑连在一起,在拿积木的时候也会观察一下身边有没有搭好的房子,倒塌的现象也不会出现了。

(二)组织讨论、引导探索。

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是幼儿游戏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幼儿遇到问题相互讨论、自由探索,让幼儿探索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干涉,“帮助”解决,要善于等待。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

案例:一次,在创造游戏——我show我自己中,小演员们兴高采烈地戴好了的装扮——新疆帽、太阳镜、漂亮的头箍等等。可是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却不知道应该干什么。除了佳艺、肖睿这两个小朋友听到音乐后会自己稍微动动外,其他幼儿只知道找有什么装扮自己的东西,不知道打扮好了该表演了!他们只是呆呆的站在舞台上。这时,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以导演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进行指导,组织小演员们相互讨论,应该怎样安排我们的节目。经过探讨,我们一致决定:第一个节目是唱歌、第二个节目是舞蹈,由贾肖睿等演员来表演的……我通过一些语言提示去引导幼儿集体讨论、探索游戏方式。“思想的撞击才有火花”,经过幼儿一个个小主意的碰撞之后,“大火花”让这个游戏更加有趣。幼儿在游戏中也在不断提升。

三、整理游戏、科学评价——整齐与快速、尊重与提升

(一)创想新法、学习

游戏后的整理环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在整理游戏材料时,教师需要很好的激发幼儿想象、创造,想出更好的方法又快又好的整理游戏材料。

案例:一次创造游戏结束后,我弹了收玩具的钢琴曲。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平时整理玩具都不是很快的“小舞台”。孩子们都在认真的可是他们的整理就是把自己身上的东西拿下来,塞进小柜子里,柜子里便是一塌糊涂。我看到后,便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让幼儿讨论应该如何整理小舞台的玩具。在一旁收拾娃娃家的文文竟冒出这样一个好办法:可以在小柜子上贴上各种物品的贴纸呀,这样不就能分辨得出各种玩具的家了嘛?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赞同文文的方法。从那以后,小舞台的游戏整理变得更快更好了。

(二)尊重幼儿、科学评价。

创造游戏后的评价,是整个游戏的一个收尾部分,这个“尾巴”收的好不好,有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没有让幼儿的游戏的经验得到提升,就要看此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了。要做到尊重幼儿、科学评价,老师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要求。

案例:一次娃娃家游戏后,结合幼儿发展水平、经验基础,我先组织了幼儿进行集体评价,让幼儿多说,尽可能把他们想说的说出来,表达他的各种想法,表现自我,让幼儿介绍在活动中是怎样玩的?出现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自我评价能力。之后个别的过程评价,我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做到有效评价,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反映活动的实际水平,能使教师及时地发现活动的质量,更能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的提高。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了创造游戏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创造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影响。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现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都非常注重幼儿的创造学习。对于创造游戏,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重视,抓住每一次机会,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在游戏的环境中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做到创造教育;更好地引导幼儿有效学习;让创造游戏的“创造”一词得到更好的体现;让幼儿在创游的天地中真正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述》.[m].武汉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徐卓娅张晖.《幼儿园课程与实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材料收集;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4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59

幼儿的兴趣来自于材料,他们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纲要中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因此,区域活动应成为中小班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材料为媒介来帮助、发展幼儿的游戏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收集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

(一)挖掘资源,变废为宝

投放的活动材料要避免高档化、成品化。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给孩子买成品的材料,事实是幼儿对这些高档的材料玩具并不感兴趣,多半是一时的新鲜,玩弄几次以后,就丢弃了。但他们却对废弃的瓶瓶罐罐或父母要扔进垃圾筒的纸盒、管棒等爱不释手。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地挖掘材料资源,废物利用,发动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工具,变废为宝。如香烟盒盒、罐头瓶子、螺母、泡沫纸、空药瓶等。当幼儿满足了游戏需要时,既锻炼了手,又锻炼了脑。

(二)充分利用自然材料

自然界中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天然游戏材料。自然材料指自然界随时可见的一切材料,在幼儿眼中,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最爱。如秋天的落叶既可以放在“手工区”进行“树叶粘画”,又可放在“计算区”进行分类或数数;稻谷、黄豆、玉米等材料,可让幼儿进行“图案粘贴”,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的灵活度;小蚂蚁、蜗牛、蚂蚱等可以激发幼儿求知兴趣,求知欲望。还有稻草、长树叶、狗尾巴草等是幼儿练习编织的好材料……

(三)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子、盒子、罐子等旧材料进行处理,先用开水洗干净,然后放置在阳光下暴晒、沥干后方可使用,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中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主要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及幼儿需求的关系,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游戏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观察与分析基础上做好师幼互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中生成新的活动,再随新的活动去进行材料调整。家电游戏中师生一起收集纸箱,制作“电磁炉”“冰箱”“电脑”等,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动手欲望。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随着游戏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游戏材料。

其次,提供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小班在幼儿园中属于最特殊的年龄段,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应该享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也更应该丰富且更加适宜。

再次,根据不同的活动区投放新的活动材料。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可为孩子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如科学实验区、角色扮演区、图书美工区、动手操作区、语言区、运动区等。

科学实验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放大镜、吸铁等。

角色扮演区:不同的衣服、帽子、道具、床,厨房用具等。

图书美工区:各种有趣的图书;笔纸、橡皮泥、胶水、剪刀、不同大小和种类的空纸盒等。

动手操作区:巧巧积木、立体拼图、平面拼图、串珠、魔方等。

语言区:图画书、CD、故事书、磁带。

运动区:皮球、乒乓球、滑板等。

最后,中小班幼儿对一些新材料的兴趣常常维持不了几天。因此,在同一区域活动中,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适当加以改变,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以促进幼儿游戏的纵向与横向发展。小班幼儿喜欢在丰富的具体的情景中活动,就将主题游戏的情景融入区域环境,让幼儿在丰富有趣的情景中活动。如过家家游戏中,扮演妈妈或爸爸等,在这些游戏中,幼儿如同在自己的家里一样放松自如地游戏着。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小班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开心最快乐的活动环节,区域活动的创设,既为中小班幼儿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又促进了他们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语言及动作技能的发展。教师要把指导的思想渗透于不同活动区域的游戏材料和环境中去,在科学实验区材料的操作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空间构建能力,活动区域的游戏材料要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方便引起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情境再现,最后使区域活动更加趋于完善,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乐园。

参考文献: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8

当代的艺术教育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美术教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大美术的教育理念,特别要注重课程本身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过去,我们的课程存在一些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轻理论,分科过细、专业面过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根据现代学科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教育者应积极调整,注意课程的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帮助学生发挥自我的能动性。

一从西方艺术教育和创作的现状看,视觉艺术已经把多种边缘学科容纳进来,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音像、信息、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俄罗斯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材料时代的来临”“材料即资讯”的名言,艺术充分地沐浴着机械技术的恩惠,以“动态”为特征的各种形态的艺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成为新时代的美学。

艺术与边缘学科融合交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国际各种大型视觉艺术展上,已经屡见不鲜。由材料媒介这个线索入手,进一步研究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教学,艺术材料学是我们目前艺术教育走向当代的一种尝试、一个脚步。相信随着实践的开展、时间的推移,这种尝试必将由其对新的材料与媒介的采用,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观念的变化,从而使艺术表现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我国的艺术院校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综合”,先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20世纪末期才在一些具有新意识的艺术院校里开设了“综合材料”的艺术实验课程,寻求将美术课程与边缘学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实验艺术工作室,四川美院和广州美院都开设了当代艺术实验性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最通常的一种训练方法是拿已经创造好的样式、语言和媒介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各可能掌握的绘画技巧,学生学到多少技巧是主要的,但能否“创造”便是以后的事了。

这种只传技不传艺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以后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作力低下,这是我国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艺术材料学课程就是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当前艺术教育的这种现状,有意尝试的一门新的教学实验课,它的实质是一门综合创作实验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多元的艺术创作形式,研究多材料多手段的创作方法,唤醒学生对外部事物的艺术感知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选择性,学会探索与发现,发展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并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因此,这不是一门普通的实验课。跨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全面把握能力及多方合作协调能力,注重学生对创作的理解,对画面设计与社会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对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学生思想的深度挖。教学生如何思考观察,而不是简单地如何去做!画家陈心懋曾经概括地说:

“艺术材料学课程是目前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我们接触、了解和研究现当代艺术。”①综合材料既不是一种艺术流派,也不是某种艺术的主义,但是,它在中国仍有走进世界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直接意义,综合材料的艺术表现已成为先锋前卫的艺术作品。

二我们“艺术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很明确:第一,它应是当代性的,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第二,讲究教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无根据地教学;第三,它应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第四,它将综合各种美术门类的训练方法,强调理解艺术与绘画的本体,淡化各画种之间的区别,最终有效地突出创作者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获得独立创作的能力。

课程初期,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如钟曦老师将纸这一创造的基本元素,根据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种感官度,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肌理纸张的充分运用与想象,培养学生对纸及其工具的直觉体验及造型空间、联想创意的表现意识与能力),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自我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美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类方法,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既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知性学习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解决当代文化的现实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质,来达到专业的技艺指标与当代的多元视角之间的平衡”。②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教师自身具备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的资源与能力,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艺术表现方法的教学方面,最根本的是唤起具有不同气质、才能的学生富于个性的反应,以此来形成创造性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创作。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学生确定其内在的自信心,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对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快地产生着不同的反应,他们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些人对于明暗之间对比的反应极为敏锐,而另一些人则对形体、节奏、色彩、比例和结构、肌理、空间维向或体积反应很快。因而,我们可以认定某一学生是“色彩”类型,另一学生则为“节奏”类型、“金属”类型、“毛皮”类型,等等。

但这些类型之间很少有非常明显的分界。多种才能的综合交错,综合在一起决定一个人的品质。通过运用这种指导学生使用表达媒介的方法,我们成功地把握了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直觉作为基础的,在教学方面,努力创造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对该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来进行观察、探讨。充满热情的教学与那种预想的、有条不紊的教学全然不同。表现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自己直觉的灵感激发下,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学生。

对示范稿进行表面而肤浅地模仿重复的人,则缺乏这种灵感的火花。教师成功地点燃学生内心中隐藏着的智慧之光是学生和教师关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

当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被解放和加强,技术实践方面的要求,以及最终制作作品所需经费等因素才被引入到创作的过程中加以考虑。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曾对其学生诚恳地教导:建筑,它取决于源自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的精神价值,也取决于能确保一个想法付诸实施的技术因素,进一步说,它取决于工作的强度、有效性及持久性。意识等于人生目的,等于人。技术,等于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确定。技术源自学习,而意识,则源自强烈的情感。

那是与自我抗争的结果。③当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被唤醒,有了解决问题和解释神秘事实的愿望,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时,教学工作就算达到了它的目标。在艺术材料学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设计和本课程紧密联结起来,在讲解创作的过程中,强调设计的作用,让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电脑动画、数学图形、设计创意,甚至实验装置、广告制作、互动媒介的效果。如果新的观念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材料的、感觉的、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和能力也必须同样而共同地产生作用。把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塑造成为具有全面而完整的创造能力的人,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三曾在包豪斯任教的伊顿教授认为:没有一个人类的活动领域能像教学那样,才能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教育天才的教师,才会尊重和保护一个孩子天赋的难以形容、奇迹般的能力。尊重人的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

教育是一种大胆的探险,特别是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它涉及人的创造精神。人的智慧,尤其是人天然的直觉智慧,笔者认为对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财富,这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和发展他的学生们的天赋才能和气质。

一个教师如果只是依据权威们所制定的教学大纲,运用在师范学院中学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就好比一个只是根据药方配药的药剂师,他从来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医生。④在社会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激增,使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引导学生,并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作为最基本的能力。

由于目前教学中某些硬件、软件的限制,还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实验,但提倡举一反三,并在某些学习阶段进行平面结合空间、装置的专题研讨和小型装置作品的习作,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应用学生的现有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寻找创作的新点。

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材料语言情况较为复杂,常常出人意料,材料语言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对材料的选择性合作,这种语言产生于创作之初,也可能产生于创作的全过程。

过去,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是建立在“写生——适当的临摹——写生——最后入创造”这一程序下的。这种教学体系和方法的优缺点现在大家都已有所认识。艺术材料学课程就不强调写生与临摹,它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由“构成”入手,有平面构成、半立面构成、立面构成、色彩构成、水墨构成、影像构成⋯⋯这些构成均紧紧围绕材料、媒介这两个核心进行,由材料构成的练习进入到运用综合材料创作的层面。但是,与“构成”类课程又有本质的不同,其核心是由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入手,进行组合训练,由元素的组合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它们包括了形态、色彩、材料、构图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训练,是体现现代审美观念的教学手段。

这种基础的练习和研究可以是最粗浅的艺术尝试,如“七巧板”,也可以直接进入高层次的研究和创作,如抽象绘画,启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

在以构成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还设计了专题的训练以及针对情感表达、主题表达、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方法虽然多样,但突出的是对艺术本体命题的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抽象表达是通过材料的具体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感觉传达给人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类通过材料的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对其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木头的麻木,钢铁的坚强、冷酷等。综合材料艺术体现在多观念的艺术与多观念的设计之中,艺术的多观念与材料的多样综合,两者互为“理解”,互为支撑。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们在艺术的多观念中,体会材料如何从载体走向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

四总结起来,艺术材料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有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挖潜上做文章。第二,强调突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强调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是学生创造艺术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成功的落脚点。第三,从实际出发,从材料本身的美感与对比效果出发,寻找创作的灵感。第四,以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创造力教学更有其契合性。

不管任何学科,创造力的培养与启发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创意的思考活动原本就相当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彰显,这与建构主义者在认识论所强调的立场相符;教学者的过度示范或模仿并不会充斥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习者本身的创造性活动一直被鼓励着。第五,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分组教学、学生间讨论、作品报告与交互评论、赏析等活动,在强调创意的课程中不断进行。

综上所述,个体认知发展与创造力表现的发展性的强调,能够从另一种取向为艺术教育的创造力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创作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才能促成教学领域课程资源整合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希望,就一些强调创意的艺术类课程而言,艺术教育的研究或教学者或许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以本研究作为一个铺垫性的案例,进一步探讨艺术教学中的各类关系。

注释:

①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4.

②俞可.在想象中潜行.艺术当代.2007年1期,2007.26.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9

一、学习中心及活动区域的核心经验梳理

1.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提炼幼儿的行为特征。例如,在木工区,幼儿锯木头时,3-4岁幼儿的行为表现是:使用锯子时双手握锯柄,锯木头时拿锯子会斜,锯的速度较慢。4-5岁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双手握锯柄,锯木头时拿锯子会斜,很少让锯子与木头垂直,锯子与操作台较难平行。5-6岁幼儿的行为表现是:使用锯子时,一手握锯柄,一手握锯身,斜着锯木头,逐渐熟练后会接近垂直,两人合作使用锯子,一前一后、速度均匀、垂直锯木头。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行为表现,提炼出幼儿的行为特征:锯出的木头偏离记号线;锯出的木头与记号线吻合。

2.根据幼儿的行为特征,梳理活动区域的核心经验。如,幼儿锯出的木头偏离记号线,锯出的木头与记号线吻合,这两种行为背后幼儿获得的经验都是手臂的控制与协调。在木工区,我们共提炼出了十四个幼儿行为特征,总结梳理出四个核心经验,分别是:了解工具和材料的特点;手臂的控制与协调;测量;了解空间结构。

3.归纳整理活动区域的核心经验,形成学习中心的内容标准。学习中心的核心经验来自该学习中心的不同区域,区域的核心经验是学习中心核心经验的细化。如,机械建构中心的核心经验是把木工区、机械区、积木区、镜面区、沙盘区、组装区等六个区域的核心经验进行分类,形成机械建构中心的核心经验。

二、学习中心及活动区域的学习环境创设

1.设计创新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幼儿的有效性学习。以建构中心为例,当我们把沙子放到沙盘里,设计成沙盘并提供丰富的辅助材料时,孩子的活动与户外沙池中的活动有着显著的不同,因为我们设计了一种有意义的情景,使孩子产生了不同的学习。当我们把大镜子和各种形状的立体材料放在一起设计成镜面区的时候,镜中倒影的形象变化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2.提供具有层次性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的多样性学习。每个区域都应提供不同层次的、适宜各个年龄段幼儿学习的工具和材料,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既要有挑战性,又不可太难,这样幼儿既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信心,又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既要有开放式的、多种玩法或用途的材料,又要有封闭式的、一种玩法或用途的材料,这样才能满足幼儿个体需求和爱好。幼儿学习的资源越丰富,就越容易投入到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活动中。

3.创设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例如,三位幼儿计划制作一辆能飞起来、像火箭一样的火箭车,于是他们先到美劳创意中心,用可乐瓶、pU管、小瓷片等废旧材料,完成火箭车的模型。然后来到科学探索中心,在火箭车模型上连接电路和车轮、安装电池、马达、螺旋桨,经过几次尝试、改装,火箭车上的螺旋桨旋转起来了,车跑起来了,最终因身体较重而没飞起来。在制作过程中,幼儿运用了连接物体方法及呈现事物特征的技能,还练习了使用语言的技能,获得了独立思考、合作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技能。

三、学习中心活动中幼儿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1.尊重主体性,幼儿自主选择学习中心活动。为了帮助幼儿更顺利的学会做好个人计划,我们使用了几点策略:(1)将全园的十二个学习中心做好区域规划,给每个区域命名,保证区域材料的可见性。让幼儿在学期初先熟悉十二个中心的学习环境,包括区域的名称、区域的材料、同伴的选择和整个计划和工作流程。(2)邀请家长加入课程,协助幼儿根据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发展的需要,在十二个学习中心里各选出四个计划的区域,形成每个幼儿个体的学期计划。之后,本班教师将所有幼儿的学期计划汇总在班级计划表上,形成班级的学期计划。所有班级再把各班的学期计划上交至幼儿园课程部,课程部安排各班级学习中心活动的周计划区域,教师在班级学期计划里做好每周计划区域的标志,让幼儿清晰可见每周班级可以选择的八个区域,最终通过幼儿的日计划及一日活动来落实。

2.担当支持者,教师支持幼儿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一方面,以主题为线索,以材料为媒介,引导幼儿产生与主题内容链接的想法,到适合做主题的区域里运用材料实现想法。如讨论《火山》主题时,幼儿到科学中心的实验区做“火山喷发”的实验,到建构中心的沙盘区建构“火山喷发”的造型,到语言中心的制作小书区制作“火山喷发”的小书,到美劳中心的立体造型区制作“火山喷发”的模型等。另一方面,以区域材料为主线,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引导幼儿学习操作区域材料,使得不同年龄段幼儿向各自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发展。教师重视区域活动后的谈话,在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中,幼儿各自介绍自己的工作或作品,给其他幼儿提供了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教师通过分享更全面了解幼儿在活动中个性化学习的情况。

创建活动经验发言材料篇10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学生融入情景、协作学习、合作交流,实现主动意义建构;有劝于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创新,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高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方式,是听、说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英语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了教师一学生一教材—媒体互动的学习链,采用了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影像资料对高师生进行以视、听、说为主线的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视听说过程中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与意义建构四要素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推动认知结构发展与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综合语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提出建构主义(eonstrucifvism)观点的代表人物。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19r72)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角度指出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该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是“同化”与“顺应”。“同化”(assimiktion)指个体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accomodation)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同化”与“顺应”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逐步的建构,在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调整、提高与发展。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维果斯基为核心的维列鲁学派还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维特洛克(m.S.wittrock1988)研究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Jonassen.marra,R.&DJonassen,1992)等人提出了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的研究与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实际应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条件。

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3.1视听说教学

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方式,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阶段。视听说教学以语言视听材料对学习者进行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视听过程中的认知、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丰富的影象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认知、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探索与创新,促进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视听说教学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综合语言技能,使之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发展。视听说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意义下英语听、说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词汇或句型反复操练;听、说材料的选择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词汇量小,知识信息含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内容与学生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远离学生生活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与学双方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视听说教学改变了听、说课单调、枯燥的局面,教学环境中融合了图、文、声、光、色,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2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乔伊斯等人分析与研究了流行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指导在教室与其它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稳定的结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中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学客观规律,为完成特定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系统简明的稳定结构形式;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传统意义下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教学实践过程新的内容,将教师一教材一学生一媒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个体,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学习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优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平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借助丰富的媒体影像资料,以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互动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有以下环节:

3.3.1.1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理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认知与意义建构有很大的帮助。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以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为出发点,将情境创设纳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机对话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英美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电影欣赏的过程成为“authenticenglish”语言环境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电影的播放与故事情节的拓展中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活场景,在娱乐与观赏的动感中培养起电影视听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同时,电影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区别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与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并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理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融合、探寻新知识的机会,是实现认知结构发展与意义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

3-3.1.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假设的提出、验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实现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指视听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问题展示、小组协商、小组讨论与结果评价;还包括视听资料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与学习反馈。协作学习过程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协作学习中学习群体(师生、生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融人视听实践中,了解语言知识,创设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协商与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的学习信息进行协商、讨论,共享思维与智慧,最终实现并共享学习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转为通过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式与多功能立体学习方式,师生一媒体—教材一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输出语言交际实践的学习链创设了一个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实践与创新。

3.3.1.3会话交流

会话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环境建构不可缺少的内容。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交流进行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进学习进程与意义建构。英语视听教学环境的构建促进了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水平并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多媒体声、光、图、色的优点为会话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立体画面,创设真实语言学习场景,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信息交流、活泼生动、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媒体语言教学的参与者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也是语言活动交流者与意义建构的实施者。学生与媒体信息的交流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3.3.1.4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英语视听说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视听“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在视听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选电影资料,基本掌握电影的主要语言表达,听懂电影人物词语、对话并积极参与视昕后的语言实践并能在交际实践中对视听内容用流利、连贯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视听中获得视听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视听质量的高低不是靠记或背诵,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经验与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2教与学的角色

3.3.2.1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及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主动建构的机会,让视听说实践成为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视听说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参与探究、发现、评价与修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与学习规律,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自身的实际经历与生活经验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视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对比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视听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忠实支持者。要努力创设多元平等的课堂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着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3.2.2学生角色

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创设了实践平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成为视听说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理想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融人情景、参与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与传统听说教学相比,视听说教学的优越性赋予了意义建构新的内容;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也不再是一张任由教师画图的白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促进与指导下能动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意义建构。同时,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探索、发现与意义建构。

4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4.1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认清教与学的中心与关系,在指导教师寻求、建构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突破了传统听说教学围城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教材、教师话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按教师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标互动学习。课程设置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合作交流推动学生主动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有助于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与讨论式的教学优于传统语言教与学的方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新型人机对话教学模式。师生与生生问的交流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实践效率,是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体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多视角、多功能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一个中心(教师)的局面,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认知、探究与创新。因此,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赋予了实际意义。

4.2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综合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积极、动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主动建构意义为目的,在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需要而实施。学生的学习成为改变方法、提高效率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完成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视听说教学实施与教材选用应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影象资料,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语言学习、模仿,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4.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实现主动意义建构的平台。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视听说教学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是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视听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学习、了解、探究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英语教材目的语文化知识及文化信息量大的优势,教学实践设计关注语言与文化的比重,以文化“渗透”与“旁白”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熟悉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对比并找出异同,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语言素质。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转变“语言教学只教语言”的传统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为高师英语教学提供—个“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实施的借鉴,为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