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7:21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2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油田运输设备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一项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建造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层关注的焦点。由于石油资源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对于油品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

1.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综合了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提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执行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再评价。

1.2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

(1)按照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类。可以把固定资产的投资分为新建企业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其中新建企业投资指的是为了一个新企业建立生产、经营、生活条件所进行的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更新生产经营中已经老化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扩大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而进行的投资。

(2)按照对企业前景的影响进行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所谓战术性投资是指不牵涉整个企业前景或对企业前景影响甚小的投资。所谓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的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投资。

(3)按照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分成两大类:相关性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非相关性投资是指: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一项目并不显着地影响另一项目的投资,则可以说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是不相关的;相反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个投资项目,可以显着地影响到另外一个投资项目,那么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则是相关的。

1.3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以及投资次数相对较少等特点。

1.4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其财务上的可行性之外,还应当考虑市场因素,比如当前的市场周期、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投资后的管理、成本等。总的来说即需要考虑投资的风险与报酬。

2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在石油资源的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损失甚至灭绝性的危险。正是由于托运物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油田运输设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选用防爆型的运输设备。②必须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防腐性能。环境中腐蚀性物质不仅会影响石油的质量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防爆隐患。③必须满足相应的户外等环境条件要求。④必须具有满足较长周期的免维护或少维护的高可靠性要求。⑤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对油田运输设备还提出了高电压、大容量、高效率、节能源和环保型的要求。

3油田运输设备投资决策与管理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油田运输也开始从设备老化、包袱重、经营困难等的落后形态向现代物流发展。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运输投入受资金限制较小;个体、集体、合资、外资等运输公司为油田运输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油田运输业的竞争。与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一样,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需要考虑该项投资的可行性、风险与报酬因素。只是不同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运输质量,在油田运输设备的管理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检测。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考虑投入一辆新款运油车,吨位12.9吨、容量18立方米,原值28.55万元、折旧年限(油田)6年、年折旧额(按无残值)4.76万元,五年内分别可带来现金流入为20万元、20万元、18万元、15万元、10万元、8万元。年利率按6%。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不考虑每年维修报检情况下(单位:万元)

(2)考虑到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维修报检费用(单位:万元)

在这个简单的假设前提下,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与不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两种情况下的净现值相差很大。事实上,基于石油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到维修报检费用。另外,在实务中我们还应当考虑折现率的影响。

油田运输设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油田物流的角度来考虑,主要以运油车辆为例,对于油田物流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员规范化维修活动。在工作中,司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和直接的设备管理员,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是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的最好途径。开展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活动就是要达到以设备为手段、创造技术服务的最佳效益。其做法主要有: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工段岗位的工人每天对工作场地进行整理、清洁;司机对所驾驶的车辆在执行出车前、行车中的检查中也要及时进行整理、清洁工作。

(2)对运输设备认真进行回场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工作。对于油田运输设备实行公司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的预防手段:通过驾驶员、公司专职人员对车辆的日常维修、点检等预防手段对车辆的性能状态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预防和防止设备发生技术故障。对于检查出的大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司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再根据车辆具体问题来制定车辆修复方案和设备管理措施以督促实施部门(保养工段和外协修理单位)及时修复解决。

(3)规范化修理,提高工段修理质量。通过对车辆的强制进检,并采取外部督导队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技术状况。

(4)完善车辆手续办理。①新车入户手续。在决定了对一项运输设备的投资以后,为了使车辆及早地投入使用,应当积极办理新车入户等手续。②办理市政部门运输管理处的资质检查和办理企业资质申请。③办理车辆报废手续。随着新车的增加,原有车辆必然会到报废年限,对于通过检测显示车辆技术状况差的车辆应当予以停用、报废。④及时、合理的部署车辆审验工作。⑤办理车辆保险。对于车辆保险的办理,应当结合历次投保的经验和车辆索赔的结果,提前对车辆保险进行预算管理,并多次与保险公司协商,结合车辆的运行、性质、车状等特点在投保统一的前提下再购买特殊险,以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历来是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又加之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对于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相应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4

[关键词]净残值内难报酬率插值法

随着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投资环境的不断得到改善,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决策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具有涉及企业全局利益,投资金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投资收益期限比较长等特点,企业决策者往往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应考虑的诸因素如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量、投资回收期以及内涵报酬率等评价指标慎而又慎,仔细推敲,反复论证,唯恐出一丝一毫的差错,但对固定资产决策中的净残值,特别是报废净残值的处理方法,有的干脆回避,在决策时不予考虑,有的显得轻描淡写,随意处理。纵观固定资产决策可行性分析全过程,对报废净残值的处理,总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本人认为: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中应首尾并重,对报废净残值的处理同样也应予以足够重视。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可行性研究的方法很多,本文仅以内涵报酬率法为例谈谈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分析中对预计净残值的几种处理方法:

1.残值折现法即把固定资产预计报废残值按照资金成本折算成原始投资时的现值,并以此现值低减原始投资额的一种处理方法。例如,某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原始投资额100万元,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现金净流量为25万元,预计使用期限为十年,期末净残值为5000元,假定资金成本为14%,试分析此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注:资金成本为14%,期数为10的复利现值系数为0.270,年金终值系数为19.337)利用该方法处理如下:

1000000-5000×0.270

年金现值系数=―――――――――=3.995

250000

再利用插值法计算出该方案的内涵报酬率iRR=21.45%

2.残值均摊法即把固定资产预计报废残值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平均分摊,从而增加每年现金净流量的一种处理方法。同前例,利用该方法出处理如下:

1000000

年金现值系数=―――――――――=3.984

250000+5000÷5

再利用插值法计算出该方案的内涵报酬率iRR=21.64%

3.等年值法即把固定资产预计报废残值作为有效使用期末的年金终值,先计算出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下每年应均摊的净残值,而后再增加各年现金净流量的一种处理方法。同前例,利用该方法出处理如下:

1000000

年金现值系数=――――――――――=3.996

250000+5000÷19.337

再利用插值法计算出该方案的内涵报酬率iRR=21.44%

从以上三种处理方法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内涵报酬率都大于资金成本,方案可行。

残值折现法、残值均摊法和等年值法不仅能在投资方案各年现金净流量相等的前提下,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进行处理,而且,也可以在投资方案各年现金净流量不相等的前提下,对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进行处理,所不同的是在计算投资方案的内涵报酬率时必须采用逐次测试法计算。

例如,某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原始投资额100万元,预计使用期限为五年,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现金净流量为45万元、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期末净残值为5000元,假定资金成本为12%,试分析此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利用残值折现方法处理如下:设折现率为14%,

计算净现值npV=450000×0.877+300000×0.77+250000×0.675+200000×0.592+150000×0.519-(1000000-5000×0.519)=-6755元

设折现率为12%,

计算净现值npV=450000×0.893+300000×0.797+250000×0.712+200000×0.636+150000×0.567-(1000000-5000×0.567)=34035元

再利用插值法计算方案内涵报酬率iRR=13.67%

利用残值均摊方法处理如下:设折现率为14%,

计算净现值npV=451000×0.877+301000×0.77+251000×0.675+201000×0.592+151000×0.519-1000000=-5917元

设折现率为12%,

计算净现值npV=451000×0.893+301000×0.797+251000×0.712+201000×0.636+151000×0.567-1000000=34805元

再利用插值法计算方案内涵报酬率iRR=13.71%

利用等年值方法处理如下:设折现率为14%,每年等年值为756元,

计算净现值npV=450756×0.877+300756×0.77+250756×0.675+200756×0.592+150756×0.519-1000000=-6754.6元

设折现率为12%,每年等年值为787元

计算净现值npV=450787×0.893+300787×0.797+250787×0.712+200787×0.636+150787×0.567-1000000=34037元

再利用插值法计算方案内涵报酬率iRR=13.67%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5

关键词:税收政策;投资现金流量;固定资产投资

作者简介:熊彩虹(1974-),湖南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的研究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59-03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在经济环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日渐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国际上,许多企业、公司在其投资决策活动中都聘用税务顾问、税务律师、审计师、会计师、国际金融顾问等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务筹划活动,以节约税金支出。在我国的企业投资决策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1)对外投资的盈利与增值水平;(2)对外投资风险;(3)对外投资成本;(4)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5)筹资能力;(6)对外投资的流动性;(7)对外投资环境等。可见,在我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中,我国企业很少考虑税收的影响,把纳税看作是独立于投资决策之外的事项,没有把税收与企业投资管理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更谈不上税收筹划。税收作为企业一项固定的成本支出会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投资决策因素中不重视税收的影响,显然是有失周全的。

二、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影响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体现着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必然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税收影响项目投资收益水平,从而导致不同项目的投资现金流量,继而影响投资项目决策。税收对项目收益的影响体现在流转环节和所得环节。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缴纳的流转税越多,企业在该时期的现金流量就越少,从而抑制企业投资,反之,企业的现金流量增加将会刺激企业投资。在所得环节,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所得税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水平,继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和投资决策。一个投资项目全过程的净现金流量和税收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净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固定资产投资现值+(固定资产的投资现值-原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所得税税率+固定资产的实际残值收入+(固定资产的实际残值收入-预定残值)×所得税税率。

其次,税收政策会影响确认固定资产的成本、折旧等,如投资抵免政策会直接使固定资产少缴所得税款,减少了投资的现金流出量。企业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也可以改变投资的现金流出量。

最后,税收政策会影响投资的现金流量所发生的时间。时间不同,整个投资项目收益的净现值不同,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三、企业投资决策中的税收政策

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贯穿于企业存续的始终,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一)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税收政策

企业在设立之初,往往面临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而其相应的税收政策规定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企业把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择最有利的企业组织形式。

1、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伙企业的选择

目前,许多国家对公司与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纳税规定。公司的营业利润在企业环节课征公司税,税后利润作为股息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还要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因此,公司实质上需要负担两个层次的税收,即公司层次的所得税和个人层次的所得税。而合伙企业不作为公司看待,营业利润不交公司所得税,只课征各个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对于规模大及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一般宜采用股份有限公司,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采用合伙制企业则比较适当。这是因为,首先管理难度不大,且可获得不少因税收“优惠”所带来的好处。例如,某纳税人甲经营一家商店,年盈利300000元,该商店如按合伙人课征个人所得税(按5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依现行税制税后利润为201750元[300000-(300000×35%-6750)];该商店如按公司课征所得税,税率25%,税后利润225000元全部作为股息分配,纳税人甲还要交纳一道个人所得税72000元(225000×35%-6750)。这样,其净得税后收益只有153000元。与前者相比,多负担所得税72000元(225000-153000)。面对公司税负重于合伙企业税负的情况,纳税人做出了不兴办公司,而办合伙企业(如以个体工商业户的形式设立)的投资决策。

2、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选择

当一个企业进行国外或外地投资时,它可以在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进行选择。从税务角度讲,不论是子公司,还是分公司,都应在其所在国缴纳所得税。但是,大多数国家对在该国注册登记的公司法人(子公司)与外国公司设在该国的常设机构(分公司)在税收上是有不同规定的。前者往往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后者往往承担有限纳税义务。此外,在税率、优惠政策等方面也互有差异。当一个企业打算在国外或外地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时,假如考虑到初创阶段会长时间无法赢利,则一般设置为分公司为宜,这样,可以利用公司扩张成本抵消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赋税。而对于发展前景好的投资,则可以设立子公司,这样可以享受税收中的优惠待遇。

(二)不同企业注册地点的税务政策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间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对整体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例如,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开办高新技术企业,我国新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其所得税率是15%,其他地区是25%,相差10%。而且,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在税收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如果企业到西部投资就可以享受这些优惠。此外,在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等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进行投资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收负担较轻的地区进行投资,以使该投资收益较大。

(三)不同投资行业的税收政策

我国税法对不同行业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如税法规定:乡镇企业可以按应缴所得税额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费用。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举办知识密集型项目及基础设施的企业均给予不同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应充分重视有关行业性税收优惠和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并结合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投资行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政策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之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变现能力低,合理利用企业固定资产税收政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企业固定资产税收政策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购置阶段的税收政策

国家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新税法规定:“企业购置专用设备,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额,而不需要在新增税额中抵免。即企业当年有应纳税额的,就可以按投资额的10%进行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结转以后5年抵免。”企业可以考虑自身情况合理利用此项税收优惠政策。

2、固定资产使用阶段的税收政策

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会冲减企业利润,因此对所得税产生很大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对所得税的影响有3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残值率。固定资产残值率越低,意味着分摊计入成本费用的折旧费增加,从而冲减利润,减少企业应纳税额。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其他理财目的。二是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因此从税收角度看,折旧年限越短越好。三是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能够使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更多,使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3、固定资产处置阶段的税收政策

第一,暂免征收增值税。税法规定:(1)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即: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销售价格不超过原值。(2)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

第二,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1)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不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的,即: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销售价格不超过原值。(2)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因此,企业在制定转让价格时,当转让价高于固定资产原值时,按规定缴纳的各项税费(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及所得税)必须小于或等于转让价高于固定资产原值的部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现行税制的影响,还要考虑税制改革及其趋势对投资的影响。例如,新增值税法的颁布,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消除我国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企业而言,直接受到影响的项目有: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应上交增值税、应交地方的城建税等附加税费基数和税费额、购入应税固定资产计价、产品成本、所得税税基及所得税税额。因此,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增加,从而增加投资者收益,同时,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决策是一个复杂过程,投资方案要经过多方论证。税收是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现行税收制度、税收政策,还要关心国家的税制改革动向、税收政策导向,以便使企业的投资决策尽可能多地享受国家税收优惠,获得最大的投资净收益,同时,更好的实现国家意志,接受国家税收调控,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华.税收筹划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6.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7

关键字:固定资产更新决策;平均年成本法;缺陷研究

一、关于平均年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固定资产的更新决策主要是指在能够维持现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权衡选择对旧设备进行更新,还是淘汰旧设备选择新设备。固定资产的更新决策首先假设的是新旧设备的生产能力相同,这对于企业来讲,销售收入没有更加,即现金流没有发生变化,但企业的成本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同时因为选择新设备和更新旧设备的使用寿命往往也会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因此对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最重要的对两种方案的平均年成本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做出选择。

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法,主要是因为该固定资产所流出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如果在现实中不对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行考虑,固定资产的平均成本是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量和使用年限之间的比值。如果是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则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价值和年现值系数之间的比值,即是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出,也可以被叫做是年金成本。

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过程中出现现金流出的主要内容分析

2.1新旧设备的市场价值

如果对旧设备进行继续的使用,旧设备的市场价值主要是旧设备的重置成本和变现价值。如果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更新,新设备的市场价值主要是指设备的各种购买的价格,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新设备的购买价格看作是是原始的投资资源。

2.2新旧设备的年运行成本

固定资产中设备的运行成本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因此要考虑其抵税的效应。换句话说,该费用在所得税之前进行了列支,这使得真实的现金流量大大的减少。我们将在实际应用中扣除了所得税影响之后的费用净额,也称作是税后成本,税后成本等于实际的支出扣除所抵免的所得税。其基本的公式如下

税后成本=年运行成本×(1-所得税税率)

2.3折旧费用对于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折旧费用本身就是企业成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使得企业利润减少。但是在核算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实际的现金流出,所增加的成本又使得企业少交了一些所得税,最终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出减少。因此折旧能够有效的减少企业的税负,进而减少企业的各种现金流出。综合以前所述,企业的现金流出的现金总和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表达。

现金流出现值总和=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现值+每年运行成本的之和-隔年累计折旧抵减所得税的现值总和

三、采取平均年成本法的主要缺陷

3.1平均年成本法对于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处理不够科学

平均年成本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作为了使用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主要的理由是机会成本作为使用旧固定资产的代价。但是在实际的情况是在继续使用旧资产的过程中,除了一些运行的成本之外,并不会产生其他大的成本,同时还能够以折旧抵税的方式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更新决策是必须在卖出旧资产和继续使用旧资产之间进行选择,而不是对于旧资产进行单独的出卖才决定是都对新资产进行更新。如果对于旧资产进行出卖之后才决定是否要购入新的资产,这必将会引起企业生产的终端,给企业造成损失。保障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不发生变化是更新决策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3.2平均年成本法存在着不符合现实的假设情况

该方法是假设的预期产销量一致,销售收入一致。如果该前提不成立,就必须要结合现金流入量的因素,采取净现值法进行适当的评价,而市场的瞬息万变,新购设备和原有设备产量和销售价格相同的情况比较少见。

3.3该方法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账面折余价值对于平均年成本的影响

一些人在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过程中片面的认为旧设备的折余驾驶只更新决策中的沉没成本,不需要进行更多的考虑。固定资产的更新决策过程是确定新购设备还是采用旧设备进行更新。如果采取购买新固定资产的方式,就会将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变现。但实际情况中旧设备的变现价值如果和账面的折余价值产生差额,就会导致企业的资产处置实现收益或者发生损失。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当期税收,进而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比较大影响,因此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此进行考虑。如果固定资产的变现价值大于账面的折余价值,该差额就应当补交所得税,所得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减固定资产的变现收入。

3.4平均年成本法的公式在应用中被简化

3.4.1平均年成本法公式中假设原始投资额在起初被一次性支付

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固定资产特别是大型设备的更新过程中,如果采取购买新的固定资产,不一定是进行一次性付清的,分批付清的情况较为常见。同时也有一些大型的固定资产设备是企业自建的,但如果建设的时间比较长的话,投资额将会是分期投入,这使的原始得投资额支付不可能在同一个时点全部完成,因此需要将不同时点的投资额进行折现。因此平均年成本法公式原始投资额不够合理,应当是各期原始投资额的现值总和。

四、小结

平均年成本法虽然能够对固定资产更新决策起到一定的判定作用,但是该方法目前好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缺陷。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探讨了平均年成本法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平均年成本法仅仅只能对固定资产更新方案进行好坏的判断,但是对方案本身的投资收益好坏却难以给出科学的判断,因此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公式,促进其在固定资产更新中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海颖.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现金流量计算方法比较[J].财会月刊.2009(05).

[2]吴志刚,李海东.谈使用年限不同的固定资产更新决策[J].财会月刊.2009(19).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8

摘要:当前电力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应包括:过程审计;费用审计;项目后评价。依此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会遇到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具体范围与内容、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可采取一些对策加以克服。

关键词: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的基建任务逐年加重,特别是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更是投资多、规模大,为了规范工程管理、确保投资效益,国电公司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审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投资项目审计呢?本文通过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提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将遇到的困难,探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进而提出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第一阶段,审计人员审查竣工决算报表。由于审计人员都是从财务部门抽调,因知识局限一般没有审查建安工程结算,只按基建部门的审核数进行工程成本汇总,一旦基建部门对建安工程结算审核不严,基础数据不真实,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真实。第二阶段,审计人员审查建安工程结算。此时,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抽调,对建安工程结算有能力进行严格把关,但这些人员一般缺乏财务知识,对工程其他费用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进行审查,这也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真实。

当前,电力系统大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于第二阶段,其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如上所述,对占固定资产投资50%乃至更多的其他费用支出未进行审查,势必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真实性。二是未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三是未对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进行评价,即投资项目后评价仍是一片空白。四是只对既成事实进行审查,属于事后审计,未对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关键阶段———决策与设计阶段进行事前控制。

由此可见,当前电力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仅限于固定资产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法、程序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论研讨上缺乏深度,而这种理论上的苍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局限性,直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成效。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探讨

固定资产投资是以一定的资源(人、财、物等),经过预测、决策、实施(设计、施工等)的一系列程序,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形成固定资产的过程。由此引伸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全面审计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不仅要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成本及其他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预测、决策、实施等)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

1997年,国家审计署制定了《审计机关关于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根据此办法,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资金运用情况,建设资金来源、到位与使用情况,建设成本及其他财务收支核算情况,建设项目设备、材料采购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税、费计缴情况,建设项目执行环保法规、政策情况,经济合同实施情况,建设项目调整概算及超概算情况,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的落实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关资质、收费、承包行为等情况。

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限度的产出,随着我国建设领域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也由过去的“工程指挥部”形成转变为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法人不仅要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与使用、项目实施负责,还要对建设资金的偿还、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此时,需要在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通过对建设项目实际效益与预计效益的比较研究,分析两者是否存在偏差、偏差程度及产生偏差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准备、决策、实施、试生产直至达产的全过程进行再评价,全面总结投资管理经验,为以后改进投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服务,这就是建设项目后评价。只有做好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才能在建设领域真正实现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彻底舍弃过去那种只有血的教训没有经验积累的“工程指挥部”临时管理模式。因此,建设项目后评价应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范畴,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内容,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活动延伸的作用与效能。

综合以上分析,从固定资产投资概念的引伸到国家审计部门的规定及建设领域工程管理模式的改革要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范围与内容应包括:过程审计,审查预测、决策、实施等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费用审计,主要是单位工程结算、设备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审核;项目后评价,主要是过程后评价、效益后评价。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困难分析

1.知识的局限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和效率。以费用审计为例,需要工程财务与工程结算方面的知识,而工程结算涉及的知识面广,执行的定额多,范围广泛,如在当前大量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结算中,涉及到建筑工程(包括土建、给排水等)、电气安装工程、输配电线路工程、市政工程等;在项目后评价中,更是需要技术与经济等多方面知识,一个人是难于精通、掌握这么全面的知识,这将极大地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2.现行工程概(预)算定额不完整,造成工程结算审核定价困难,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如在技改工程结算中,有些安装项目无现行概(预)算定额可套用,又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造价管理部门没有这方面资料,市场上无可比价,定价比较困难,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3.工程资料不完整造成审计进程受阻等困难。如过程审计一般是查阅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中留下的相关资料,当前由于工程管理不规范,许多资料都是事后补办,难免存在缺漏现象;或工程资料管理不规范,工程竣工后工程资料未及时归档,由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个人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岗位变动,有些资料已很难找到,审计时就很难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作出评价。

4.项目后评价工作量大,在评价方法、程序、步骤、组织及指标设置方面目前尚无一套较成熟的做法,审计人员在做项目后评价时会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评价指标设置方面将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众所周知,一个评价结论是否科学,取决于其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不管是过程后评价还是效益后评价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个无定论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结论也将大打折扣,而评价结论在科学性上的模糊有违后评价的初衷,使后评价失去意义和必要性。

四、改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

1.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具体范围与内容。以竣工决算审计为切入点,审核单位工程结算,审查工程项目财务收支情况,延伸到工程“五制”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1)过程审计应包括:审查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工程项目是否按基建程序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齐全、完备;审查是否取得立项审批文件、概算审查批复文件、施工图预算审查批复文件;审查工程项目“五制”执行情况,特别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物资采购的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审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督单位基本情况,包括营业执照、资质等级、劳保费计取类别(施工单位);审查隐蔽工程签证、现场签证是否合规、完整、真实;审查资金来源、资金到位情况及资金拨付与使用情况,主要审查工程价款的支付是否按合同条款及有关规定执行,是否按规定留足工程尾款与质保金;审查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凭证、账簿和报表是否真实、合现;审查竣工验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工程竣工档案是否按规定归档,有关竣工资料是否完整、规范,竣工图是否与实物相符;审查工程工期、质量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审查验收遗留问题处理情况。

(2)费用审计应包括: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审核、设备费审计与待摊费用审计。单位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审查工程量、钢筋用量是否依据竣工图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按定额规定的计算规则计算,结算结果是否准确;审查预算定额选用、定额子目套用是否合规和合理,定额单价换算、补充是否合规和准确;审查工程直接费的调整是否合规、准确;审查各项取费及材料市场价差的计取是否合规、准确;审查估价和议价的费用是否经过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是否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计取标准,是否按相关签证计取;审查工程施工合同中有关工期、质量奖罚条款执行情况。设备费审计:审查设备费是否按合同规定计算,其采保费、运杂费是否按规定计取;设备领用手续是否齐全、完整,领用数量是否与竣工图相符,是否存在多领、错领现象;审查多经企业采购的工程物资加价情况,是否在合理的市场价范围内。待摊费用审计:审查待摊费用支出是否按概(预)算审查批准文件执行,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有无付款凭据及付款凭据是否符合有关财经纪律等规定。

(3)项目后评价:后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个基建项目来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较多,可针对某一个城市的城网改造项目来进行后评价。后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前后对比法”,将项目前期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的预测结论与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分析原因。当前,主要是做好过程后评价与效益后评价。过程后评价就是对立项决策、勘察设计、物资采购、施工管理、生产(使用、运营)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较多,常用的如:设计周期变化率;实际建设成本变化率;实际达产年限变化率(表示实际达产年限与设计达产年限的偏离程度,可以评价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效益后评价就是对项目投资与概算执行情况、生产能力与实际效益、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

2.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的结构上,应以工程审计人员为基础,配以财务审计人员,组成人员配备合理的审计小组。

3.及时总结,积极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建议。围绕审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揭示其深层次原因,针对各单位不同情况提出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如工程结算资料不齐全、提供不及时,有的是基层单位内部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引起,有的是内部效能考核不严导致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不力引起,有的纯粹是部门之间扯皮引起等等,应针对各单位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审计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9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一、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制约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增值税不予抵扣,占用了投资企业的大量资金,加重了税负,限制了投资的规模,特别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加强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然而生产型增值税使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承担了较高的税负,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继而影响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如有些经营者的感叹:不搞技改,产品上不去;搞了技改,负担下不去,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二)不利于专业化分工

购进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税金最终要通过价值转移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再进入产品或劳务销售价格。在产品或劳务的销售环节按销项税再征一次增值税,形成事实上的重复征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愈高,产品生产或劳务经过的经营环节愈多,重复征税的范围就愈大,重复征税的程度也愈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使企业因纵向联合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税负的不同。一些大而全的企业,由于生产资料、产品能够“一条龙”生产,产品中所含设备的增值税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专业化协作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税负较重,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这种状况使社会化协作大生产的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导致行业间、企业间税负失衡

一般情况下,企业设备越先进,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固定资产总额也必然越高,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相对较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企业,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则相对较少。这种税收制度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原材料消耗相对较少的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其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既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又要多纳税,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转向投资少、税负低的项目,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消费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将对企业投资中设备投资的比例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对资本的有机构成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会不断地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支配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改变目前低技术产品过剩、高技术产品相对较少的产品结构和老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利益驱动机制,缩短固定资产建设周期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固定资产完工时进项税抵扣期限的规定,企业对固定资产建设期资金的时间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回报率的追求,会对企业加快建设进度、缩短购建周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继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入账价值计算,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增值税转型后,由于支付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就不包含增值税这一项,产品成本要小于转型前。

(四)使企业在公平的税负环境下展开竞争

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产品和劳务实现销售时的税率是一样的,但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固定资产的存量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税负也不一样。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按照国际惯例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造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不平等竞争。消费型增值税不仅能够彻底消除重复征税,而且实现了税收政策在对设备投资的选择时保持了中性,能够保证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投资行为之间的税负公平、竞争公平,有利于市场机制及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转型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把握好固定资产购置时机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性投资的增长,而且有利于降低实际税负和生产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应定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上,还应从培育和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先进性能、资源的配套程度、发展阶段、对存量固定资产的优化调整及配置组合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而且应长远计议、精心组织,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依托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好投资的轻、重、缓、急节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时机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争取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从税基中得以最大限度的扣除,实现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明确投资方向,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运用经济杠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并正在付诸实施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在投资策略上,不仅要考虑现有的存量资产和产品结构,还必须定位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上,从投资资金上予以倾斜。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对效益低下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不鼓励发展的项目,应定位为退出产业。在投资导向上,应加快对主营业务影响较大的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主要产品制造质量,保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支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树立前瞻意识,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当明确,一旦投资形成,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技术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应有充分的前瞻意识,把投资政策与战略发展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相结合,形成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术性投资行为,以持续的技术领先推动市场竞争优势。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或稳定的同时,使投资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促进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四)严把投资决策关,避免投资决策失误

当前,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换代升级、更新改造的高潮已经来临。滥用固定投资的税收优惠,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严格的投资程序是避免投资损失和投资包袱的必要手段。在投资决策上,始终坚持谨慎性原则,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投资是科学投资的前提。当前尤其应该注重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以充分的流动资金作保证。尽管增值税转型后能够减少一部分资金的流出,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现阶段,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生产经营资金稀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如果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推动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造成固定资产相对过剩或绝对过剩,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沉淀,而且降低了总资产的收益率,增大了经营风险。在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时,应大力提倡“不可行性研究”,从正反两方找出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充分进行各种风险因素的研究,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有用依据,忽视不可行性研究分析的论证是残缺的、不完备的。

【参考文献】

[1]杨丽梅.对外投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6(3).

[2]张玲.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及价值评估[J].理论月刊,,2006(5).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篇10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成本――收益模型流动决策

知识型员工是指“掌握并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这类员工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由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可以得出知识型员工的三个典型特征。一是人力资本含量上的高密度性型,知识型员工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应蕴含较高的人力资本量。二是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本的独特性。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智力资本的独特性,对企业具有较高价值。三是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动性。知识员工较强的竞争力、追求自我增值的动机决定了较低的组织忠诚度和较高的流动意愿。

知识型员工的这三个典型特征是研究人力资本流动的前提。前人从人力资本流动资产角度对知识员工的流动决策行为作了很多有重要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伊兰伯格的成本――收益流动决策模型。由于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以及二重性,即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属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决策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知识型员工的典型特征对流动决策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正完善。

一、基于成本――收益的员工流动决策模型

1.流动决策模型的提出

伊兰伯格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表述了员工的流动决策,将员工自愿流动当成一种投资看待,即劳动者为了在未来一个时间段内获得收益而在流动时承担这种投资的成本。他认为,员工是否流动取决于预期流动的净收益现值和心理成本的总和。若流动净收益现值大于流动成本和心理成本,便会发和流动。决定净收益(流动收益除去流动成本)的现值就是对劳动者的流动起最决定作用的因素。

2.模型的适用性

当代西方经济学关于员工流动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人力资本视作可以通过投资来获得预期收益(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自身收益)的资本,就资本而言无论是人力资本或是物质资本,对二者的投放都是为了取得预期收益,在这一点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总是有区别的,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性(即主观能动性和随意性),流动的前提是为了获得自身的收益,基于成本―收益的流动决策模型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提示了员工流动的基本原理,从流动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员工流动的决策过程,对于研究员工的流动提供了理论借鉴。

3.模型的局限性

该模型认为流动是否产生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一是目标工作状态能提供比目前工作状态更大的收益;二是目标工作与目前工作的收益差足以抵偿人才流动的直接成本。满足这两个条件,流动便产生。该模型的局限在于:它是建立在一般员工流动决策的基础之上,由于知识型员工相对于一般员工的特殊性,所以,第一,该模型考虑了流动的直接成本,认为,只要流动的预期收益大于流动成本及心理成本,流动就会不断发生,没有考虑知识型员工在原始人力资本投资后,为满足知识更新而继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第二,没有考虑到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力资本的无形损耗等因素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加速折旧。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征的知识型员工流动决策模型的建立

1.新模型的基本假设

在伊兰伯格的流动决策模型的基础上人力资本特征的知识型员流动决策模型,假设如下:(1)拥有人力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是理性经济人,如果流动能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收益最大化,知识型员工都愿意流动。(2)完全竞争的人力资本市场是存在的。(3)人力资本的信息是充分的。

2.人力资本流动决策模型的修正

(1)人力资本流动决策模型修正的理论依据。

①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性。狭义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为形成人力资本直接发生的教育培训费用――直接成本,和为其所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或间接费用两部分。广义的人力资本投入除狭义的人力投资部分外,还包括维持人力自然再生产的一切费用,与劳动力市场流动实现人力价值的迁移费用,即自然再生产成本和人力市场交易成本。资本的本性就是在生产、流通过程中追求利润,人力资本的理论分析同样是以盈利为前提的,它假定人们以完全理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投入成本和未来收益进行分析权衡,并在收益率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人力资本由一定的费用投资转化而来,对人力资本的预期收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投资成本,人们才会选择投资。

②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具有时间价值差异性。人力资本的时间价值差是由于人力资本从投资到收益在不同时点上产生的价值差额。人力资本投资和再投资不是短期内可以全部转化为使用价值,也不是短期内可以产生投资收益,从投资到未来收益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过程,根据资本的时间价值理论,必须把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才能与投资成本进行比较。投资时间点的价值并不等于未来收益时间点的价值。

③人力资本的“二重”资产属性。人力资本既具有“流动资产”的属性又具有“固定资产”属性。人力资本的流动资产属性是目前关于人力资本属性研究中所共识的。但是,人力资本是否属于固定资产呢?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在使用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按照固定资产的含义,人力资本的“固定资产”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在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使用年限将超过一年至几十年;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其自身性能为生产服务,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不会改变其原有“劳动力”的形态,因而人力资本具有“固定资产”的属性。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随着生产加工的进行而逐步损耗减少的,因此,人力资本价值也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被损耗和磨损。

通常意义上,这种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有两种情形: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作为“固定资产”的人力资本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对人力的损耗即对人的肌能及体力、脑力的支付而自然产生了有形损耗,同时,由于知识更新、技术进步、观念创新等致使原有形成的人力资本价值损失而形成了人力资本的“无形损耗’。人力资本的这两种“损耗”与物质资本一样都需要进行价值补偿,这个价值补偿是通过折旧的形式来实现的。

④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具有风险性。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它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劳动与一定量的物质资本相结合所产出的产品,必须在实现其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后,才能获得超出投入成本的利润。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相对于物质资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周期长,其投资收益的时期更长,则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大。首先,人力资本依附于人本身,人的身体风险存在;其次知识的时效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的时效性,由于知识的价值服从负指数分布,随着时间推移,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原有的知识技术变的相对落后,人力资本的价值加速递减。最后,从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来看,增加“流动成本”和“心理成本”使原有的期望收益变现的“离差”增大。所以,人力资本的风险性使得拥用人力资本的主体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尽快收回投资成本。

(2)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决策模型。贝克尔通过对接受教育年限的不同,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收入状况,得出了不同年龄收入曲线分布,年龄收入曲线表明:第一,人力资本的存量越高,收入将会越高;第二,人的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通过对贝克尔的教育年限及年龄收入曲线,员工收入在达到一个峰值后,即大约在55岁以后,收入呈下滑趋势。

①假定人的工作年限到55岁结束。从人力资本的投资来看,投资的成本包括原始投资和工作后继续不断投资两部份,总投资成本由知识积累阶段的原始投资和后期连续投资两部。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来看,收益主要表现55以前阶段,根据贝克尔的成本收益均衡理论,不考虑人力资本折旧的情况下,总的收益要大于或等于总投资成本(知识积累的投资成本及工作后连续投资的成本)员工才会产生流动意愿。

②首先,由于人力资本具有固定资产属性,因此,必然存在损耗,只不过,这个损耗表现为科技发展使得原有形成的人力资本价值损失而导致的人力资本“无形损耗”,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知识型员工,要以折旧的形式提取折旧费。其次,由于人力资本具有风险性,且周期长,回收的风险性越大,人力资本的总投资成本不变,但成本的回收年限缩短,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知识型员工必然以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形式,通过缩短回收的年限,加速提取折旧费。

通过折现,人力资本折旧后的现值为:

③若当前工作收益低于预期收益,产生流动意愿;当预期目标工作收益大于当前工作收益和流动成本之和,流动会不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机会成本增大,流动会停止。因此,修正后的流动净收益模型为:

对该模型进行整理后:

其中,Bjt为t年时从新工作(j)中所获得的收益:Bat为t年时从原工作(a)中所获得的收益,t为在(j)工作上的预期工作时间(用年限表示);r为贴现率;Cjt为人力资本继续投资后从新工作(j)中获得的新收益,Cat为t年时人力资本投资后从原工作(a)中获得的收益,Caj为在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用损失,S为从第1年到第t年这一时期中每一年净收益贴现值的总和。

三、结论

根据模型;得出以下结论:

1.若:产生流动的意愿。

2.若:流动产生。

3.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知识型员工,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要,流动就会发生。

该模型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第一,在流动决策中,员工除了受经济因素、年龄结构,性别特征,流动距离等条件的影响外,还要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第二,当流动收益大于流动成本,流动发生。但流动并不是无止尽的,当员工流动到达一定的阶段后,由于流动的机会成本偏大,流动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德鲁克日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

[2][美]伊兰伯格:现代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3]曾国平刘渝琳:人力资本涵义的新认识[J].商业研究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