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1:58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院落型民居;模数化概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90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6结论

赵家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仅是我国众多城市周边自然村落建设的一个案例,它不但具有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和本土居民生活条件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出以上所提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许多乡村改造提升中所遇到的,怎么去解决它是摆在当下政府、设计单位、高校科研团队、村委会组织和当地村民的共同课题。它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规范乡村营建,同时也需要设计团队之间相互协调,以便从整体和细节上提升村落风貌及旅游管理经营。笔者相信,在社区、村小组,村民共同维护村落营建及合理开展旅游经营的基础上,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目的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市区八次党代会精神,以“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工作要求为准则,以天津女排为榜,以全面提升社区妇女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新世纪巾帼风采雕塑工程成果展示为主线,大力宣传新世纪巾帼风采雕塑工程实施以来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充分展示**社区妇女风采,大力加强社区妇女组织建设,增强妇女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围绕街社区建设服务年,组织社区妇女发扬妇排不甘落后,奋发向上,追求高标准,争创一流的精神。在实施“三步走”战略,打造“三区”及社区服务年中发挥半边天的更大作用。以新的优异的成绩再塑妇女新形象,再展妇女新风采,谱世纪新篇章。

二、聚社区巾帼英才,展姐妹靓丽风采;学女排拼搏精神,谱“三步走”新篇。

三、活动的时间:

20**年2月

四、活动的方法、实施步骤

新世纪巾帼风采雕塑工程成果展示活动,采取街妇代会组织集中活动,与社区妇代会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时间:20**年2月17日—28日

内容:组织街妇女联合会委员,社区妇代会主任认真学习区妇女联合会下发的西妇发[20**]4号《关于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九十三周年的安排意见》,起草**街新世纪巾帼风采雕塑工程成果展示活动方案,在广泛征各社区妇代会的意见、建议的基础进么修改完善。各社区妇代会依据街“三八”活动方案,结合各向的特别,分别制定本社区居委会“三八”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展示阶段

时间:20**年3月1日—3月15日

内容:将社区妇女在新世纪巾帼风采雕塑工程实施过程中,投身“六化”社区建设所塑造的靓丽风采和丰硕成果进行展示。展示活动为分6个版块: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海南有80%的农村土地,60%的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中农业占20%比重。乡村振兴是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须迈过的“坎”,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2014年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海南省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政府先后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等,把美丽乡村分为产业特色型、滨海渔家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城郊集约型、农村社区型等八个类型来建设。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经分两批建成520个美丽乡村,初步评选出第三批246个星级美丽乡村,成为美好新海南建设的重要载体。

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瓶颈,特色不突出是通病和顽疾。海南本身的休闲旅游需求很小,需要外部市场支撑,但外省游客在自己城市周边已有诸多乡村休闲游产品,海南的乡村休闲游如何能吸引到这些游客,那就需要打造出海南的特色。

海南省委外办积极发挥部门特色,利用外事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博鳌“外交小镇”特色,因地制宜,推动在博鳌周边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会客厅”,打造展现中国风貌、地方特色,面向世界的“会客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模式、新范本。

具体案例:北仍村、南强村、沙美村

一、首创性

创新点1:首创“部门特色+当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当地市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也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海南省委外办充分发挥外事部门优势,积极利用外事资源,推动博鳌周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明显成效。

2014年4月9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及琼海市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意向书,宣布联合共建“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开启打造外事特色小镇和周边乡村新路径。

2015年打造北仍村为“夫人外交”活动地点。

……

近年来先后打造北仍村、沙美村、南强村建设的案例说明,若各个部门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个资源,在总体规划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创新点2:首创“美丽乡村+外事引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美丽乡村不仅仅可以休闲旅游,还可以招商引资。将海南美丽乡村作为省领导外事会见、招商茶叙、田园漫步的活动场所,举办“美丽乡村会客厅”系列外事引资活动,让“田园风”遇上“国际范儿”,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进行深度对话。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海南省领导先后与美国微软、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举行32场签约活动。这些活动同时提升了琼海城市及周边乡村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带动会展、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

创新点3:首创“美丽乡村+外事推广”美丽乡村展示新窗口。

2015年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年会的部分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富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村庄北仍村。从此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红遍大江南北。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夫人外交”活动的影响力在持续发酵。

……

2019年,海南省外办邀请亚太15国记者团到沙美村、南强村采风,一时间,沙美村、南强村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网红”。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4

民俗表现是形态美的人文构成。民俗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内容与生产、生活方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出来的,并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一种对人们的心理、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持久、稳定约束力的规范体系。例如,湘西的乡风民俗就深深烙印在这一区域的民居建筑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外化为一系列建筑和景观符号,表征着这一区域独特的人文特征。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别,风俗内容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乡土生活环境的民俗习惯也是形成各种风格迥异的乡居景观的根本原因。在美丽乡村形态美的营造过程中,我们应当十分注重民俗表现。

营造形态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的原则

统筹规划的原则是指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统筹各类社会资源,统一规划布局,举全社会之力而为之,避免各自为之,自行其是。如安徽省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作出了整体安排,并具体落实到县(市、区)。依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对中心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房建设等进行了统一安排。同时编制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按照“美”在硬件、“好”在软件的要求,明确了中心村相关建设内容和指标。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与经济条件相适应,与自然氛围相融合,与民俗风情相协调,与区位环境相呼应等等。如安徽省按照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等不同区域,以及城郊型、乡村型不同类型,分区分类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运用。

3.尊重意愿的原则

尊重意愿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应当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表达农民诉求和愿望,符合农民的审美情趣和民俗习惯。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如何组织好居民的力量,是解决“千村一面”的关键。实际上,规划设计者与农民对乡村环境的感知及审美标准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规划师或设计师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只有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尊重其意愿,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需求,营造更加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形态美。

4.优势优先的原则

优势优先的原则是指形态美营造在经济及物质生活条件好的乡村应当优先,区位优势(近城、近路、景区等等)明显的乡村应当优先,其他优势明显的可以优先。例如,与安徽黟县宏村相邻的卢村,就充分利用其毗连古村落景区的独特优势,对已有建筑、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就地进行整治和整修,不仅保护了濒临破坏的古民居,还拓展了当地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古村落群的景观优势。不失为美丽乡村形态美的典型个案。

5.功能多样的原则

功能多样的原则是指建设商、居、旅兼容型多功能美丽乡村。功能多样是社会进步、时展和人际交流对乡村形态美营造提出的的必然要求。营造形态美,应当坚持功能多样的原则,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宜居、宜商、宜赏的多功能文明载体。

结语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主体构成,应当十分注重其形态美。营造能够永久传承且又宜居宜赏的美丽乡村形态,不仅仅是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更是一项功昭当代、利泽千秋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本文的探讨仅在于抛砖引玉,藉此期待在此领域有更多的学术和实践成果问世。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6

一、理论宣传工作(自评分30分)

2013年,我局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长江中游特大城市为契机,围绕打好“四张牌”,打造“四个城”,构建美丽、实力、文化、幸福的新,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促进我局宣传思想工作迈上新台阶。

1、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有制度、有经费;坚持每月集中组织学习一次,班子成员参会率达到100%。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计划、有措施。

2.理论研究。单位班子成员开展二次调研活动,组织撰写调研文章《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和《强化基础建设,优化服务水平,深化服务质量——围绕中心,做好档案服务工作》两篇。

3.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局领导班子能够在活动中坚持作表率带头学;积极拓展学习内容、途径和渠道。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和机制;有学习阵地,硬件建设达标。

4.开展读书活动。结合各单位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

5.认真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开辟学习专栏,做到不定期更新。

6.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种讲座和学习调研活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参加了十精神暨学习新知识竞赛、“我的中国梦”征文和档案系统组织的“档案在您身边”征文活动。

二、新闻宣传(自评分40分)

1、新闻报道工作。2013年,我局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先后通过《中国网》、《档案信息网》、《档案信息网》和《晨报》、《档案》等网络和报刊媒体共计稿件近50余篇,刊用稿件30余篇。大力开展“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6月9日当天,在烟水亭广场举办大型宣传展,吸引过往群众千余人观展,散发宣传资料近千份。

2、党报党刊征订。截止2013年底全面完成党报党刊征订任务。

三、精神文明创建(自评分30分)

1.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13年,我局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召开会议专门部署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会议记录、有文件,工作落实到位,年底有总结。

2.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1)大力配合区文明委和宣传部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推荐、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参加网络评选和投票活动;(2)大力开展文明礼仪、美丽出行、勤俭节约等“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能力极大提升。(3)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形成节俭过节的风气。(4)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邀请民间档案研究会成员为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1)积极参与“美丽,我们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全体干部职工遵守交通规则、杜绝乱停车、乱穿马路、乱丢垃圾、不文明排队等现象,并对不遵守公共秩序行为进行劝导;(2)配合宣传部等区直相关部门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参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工人”、“最美经理(厂长)”、“最美个体户”、“最美农民工”、“最美退休干部(职工)”、“最美义工”、“美丽标兵”等评选活动。为候选人投票;(3)积极配合区直相关部门参与“四进社区”活动,服务本单位包点社区——八角石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工作。

5.“两声三乱”整治及“七月半”禁烧纸钱工作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7

1林业生态经济在“美丽广西”建设中的作用

1.1生态林业经济发展为“美丽广西”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美丽广西”建设重大活动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风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城镇生活条件,转变农村生产方式,优化生态环境,突出法治引领和推动作用,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资源环境综合执法,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让广大群众过上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实现环境优美、城镇居民生活宽裕、服务保障有力、乡村和谐幸福的总体目标。开展“美丽广西”建设重大活动,是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在广西的具体体现,也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双核动力”的配套工程。广西发展生态林业产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自2013年深入开展“美丽广西”村屯绿化专项行动以来,森林资源不断增长,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果树、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抓好森林经营,有序推进树种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森林质量;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拓展林下经济发展空间。目前,林下经济发展面积已达到333.3万hm2,惠及林农超过1600万人,并带动了森林旅游、现代林业物流、林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

1.2“美丽广西”建设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很多省市都开始建立与林业发展相关的生态经济系统,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城市化趋势下的林业生态经济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管理组织建设不全面、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产业同质化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没有将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生态经济体系在建设的时候呈现了盲目性,经济利益的追求停留在短期目标上,而不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美丽广西”在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虽然已经开始认识到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重要性,从短期发展看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没有指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美丽广西”的建设中着重提出进行林业生态建设,能够让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明确自身的功能与地位,促进城市的生态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找到当前生态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对此进行反思,通过有效的途径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经济体系,促进广西生态环境的改善。

1.3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提业支持

“美丽广西”的建设是要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融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林业生态经济建设与这一发展目标相符,通过有效的途径发掘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人们对林业资源的重视程度,在保护中开发。“美丽广西”建设离不开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往的建设工作都是依赖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政策,而缺乏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这种现象就易导致社会发展滞后,无法适应“美丽广西”建设要求。林业生态经济的建设能够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从而推动“美丽广西”的整体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融合。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与组织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业、林业农民以及政府部门等。这些群体参与度的提高能够为“美丽广西”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让更多的人关注到项目的建设,使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配套得以完善。

1.4推动广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林业资源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生态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充分实现其经济价值,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方法,使更多的人融入生态经济建设中。建设“美丽广西”是要推动社会资源与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流动与循环,进而促进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化。林业生态经济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了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既保护了环境又推动经济的增长,因此可以说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

1.5林业生态经济的独特地位

林业生态经济建设是发展“美丽广西”的基础与前提,是重要的物质条件。广西地处南部边疆地区,与东南亚相邻,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具有临江、临海、临边等多种优势。由于位于亚热带,广西具有雨量大、阳光充足等气候条件,这些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林业资源。有统计显示,全国每7棵树木中就有1棵出自广西。广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广西的生态优势较为突出,但经济优势薄弱,因此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林业资源。广西在近年来的林业建设项目包括公路与城镇道路的绿化、江河湖周边绿化以及发展人工林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发展,更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经济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现阶段,广西已经开拓出大片的商品林,每年的林产值将在一千亿元左右。因此可以看出,林业资源在广西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林业生态经济的建设将为“美丽广西”提供经济基础与物质基础,其生态效益又是生态建设的必要保障。

2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推动“美丽广西”建设的策略

2.1需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为目标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缺一不可,因此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建设商品林,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另外,推动生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保护生态林,促进林业资源的再生,利用经济与政策上的扶持提高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例如应当对从事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人员予以适当的生态补偿。从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来看,广西发展林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美丽广西”的建设需要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支持与双重发展,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必须对当地有利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林业资源刚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合理的开发,能够实现发展的平衡。

2.2运行与发展需遵循必要的原则

在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不能够偏离主要目标,还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建设都应当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社会的发展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林业经济在开发时也应当遵循市场原则,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开发与利用。商品林的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站在全局的角度,推断市场现阶段与未来的需求。例如高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希望通过旅游来缓解生活压力,因此在“美丽广西”建设中可以对生态旅游业进行必要的开发,促进其发展。将独特的林业资源与喀斯特地貌等开发成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业带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广西林木覆盖率在55%以上,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将林业资源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发展策略与方案的制定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综合协调林业资源保护与林业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协调性与合理性。最后一个原则是开放合作原则。社会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为了使广西林业建设的利益最大化,应当与省外地区进行互动与合作。广西有着临江、临海、临边等多种区位优势,对外沟通极为便利。除了与我国其他省份进行合作外,其林业资源也可以进行出口销售。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经济的发展活力,缩小与其他地区发展的经济差距。

2.3需遵循必要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社会的发展都需依赖于一定的机制,从而避免发展盲目。由于社会各个部分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发展中也可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了保证建设行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必须制定合理的发展机制,并在发展机制的调解下,实现自身的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建设具有复杂性,林业资源在管理与经营上需要进行分类,各种类别的林业资源管理与经营模式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以众多的机制为基础。第一是市场调节机制。这一机制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必须以这一机制为运行与管理的基础。第二个机制是资源评价机制,在进行资源的开发之前,需要对资源进行准确的评价,以保证开发工作是有意义与有价值的;第三个机制是法律约束机制,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建设要符合法律要求,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与破坏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第四个是多方参与机制,林业资源的开发是“美丽广西”建设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政府、林业部门以及普通群众等方面的共同参与,需协调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只有在各种机制的约束下,林业经济生态建设以及“美丽广西”的整体建设才能够完成。

2.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达标创建工作

为打造“美丽广西”,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注重和谐、注重民生,协调好生态平衡与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必须把广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公共绿化配套、城市生态文化服务领域等资源优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规划布局中。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结合“美丽广西”与“城乡一体化”,重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节能环保设计与实施,以保障“绿色、低碳、可持续”新型城镇建设要求;二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作为引领,技术产业驱动应优先于地产驱动。在“美丽广西”的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优先选项。强化各类生态指标和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力度,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力度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水平,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程度,配合城市创建规划和建设方案,积极融入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示范区等各类生态文明城市达标创建活动之中,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业生态经济。

3结语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8

一、2014年水土保持工作完成情况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中,我区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水、田、林、电、路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加强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工作中,加强领导,制定规划,落实措施,落实任务,综合利用全区投入到生态建设项目的有限资金,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坚持以坡耕地改造、经果林木种植为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以生态建设为基础的村民居住点,治管结合,突出经济、生态效益,以治理带动保护,以保护带动经济,较好地完成了今年的建设任务。市水务局《关于下达2014年度区县水务局综合目标任务的通知》泸市水发[2014]70号、市区政府区委两办以泸江委办[2014]97号文件形式下发了2014年度区级各部门目标任务,市区水务局《关于下达2014年水务目标任务的通知》。区2014年计划完成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3.2km2,现实际完成了15km2,占年计划的113.6%,完成总投资3620.05万元。完成坡改梯334.45hm2,经济果木林273.5hm2,水土保持林892.4hm2,新建小型水利工程213处,工程完工后每年可保土19.95万t,每年可保水39.3万m3,2014年治理水土流失主要种植经果林木主要有茵红李、桂圆、栾树、核桃、桂花、银杏等,水保林主要种植桂花、栾树等;主要分布在石寨、丹林、况场、华阳黄舣等地。通过治理,我区水土流失治理区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步伐,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

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由于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执行。区境内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审率、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和实施率均比往年有所提高,今年审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8件,全年对开发建设项目执法检查12次。有效遏止了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为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三、加强水系绿化工程建设,减少江河塘库的淤积

按照市市区创建国家园林森林城市绿化建设任务的要求,我局成立了创建国家园林森林城市领导组,制定了创建国家园林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4年根据创森办下达的目标任务,我局领导很重视这项工程,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规划设计,根据今年水系绿化任务层层分解到镇、村和点上。今年计划水系绿化面积为30hm2(其中石寨镇龙兴寺水库库区绿化26.67hm2,况场镇汪子岩水库库区绿化3.33hm2);现在已经完成水系绿化任务32hm2,占计划的106.67%,累计投入资金66万元。

四、精心组织,狠抓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根据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求和结合我区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目标。在新村聚居点周边进行生产道、小型水利工程、种植林木等工程建设,2014年完成幸福美丽新村生态环境建设220公顷,占计划的110%,累计投入资金79.2万元。

五、加强水土保持法宣

今年利用“世界水日”、“法制宣传”、“党员义工”等进一步加大了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发放水土保持宣传资料2000多份,制作宣传标语2幅,发放水土保持法手册120份;开展执法检查12次,督促生产建设单位编报水土保持报告书(表)8项,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8项,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不断扩大的势头。

六、完成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机构健全、领导重视。市区水务局对水土保持、创建国家森林园林城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为确保2014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机构健全、制定计划、落实任务,部门团结协助、各司其职、各计其能的负责制。水利部门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在指导、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不断强化服务和指导,克服困难,深入现场。同时将水土保持等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从而有力调动有关部门的积极性,推动了土流失治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规划。为完成目标任务,我局制定了水土流失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美丽新村等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步骤、资金筹措,实施单位、实施地点及相关技术要求等;同时大力宣传开展这些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创建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从而提高了全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发动群众,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入资金,种植以经果林木为主的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除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外的工程,主要以农户、种植大户自筹资金为主。为完成水系绿化任务,我局积极落实实施经费,故在我局除积极向上编制和上报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外,利用土地整理、植被恢复、农业开发等项目进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水系绿化工程建设,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积极参与植树。按照义务植树的有关要求和统一部署,我局积极组织职工积极按时参加政府组织的植树活动,并保质、保量完成了的植树任务。同时还认真指导有水系绿化项目的乡镇搞好水系绿化工作和用好有限的工程资金,在绿化过程中,坚持按照《水系绿化总体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根据不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群众需求,确定适宜的绿化形式,宜林则林,宜竹则竹。

(五)加强宣传,加大治理力度。2014年我局站始终把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和创建国家森林园林城市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共同创建国家森林园林城市的意识有所提高;同时,并结合项目区实际,制定好相关规定,确保水保项目工程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效益。

七、2014年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公益事业。其建设成效中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投资主要来源是中央投资,地方投入较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希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二)加强对群众和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

(三)执法的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开发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意识还比较淡薄,宣称工作还极待加强,在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上,部门配合有待沟通。

(四)由于物价上涨较快,材料、苗木、人工工资等费用大幅上涨,使水土流失治理单位投资增大,造成资金紧张,治理面积减少。

八、2015年工作打算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9

以统筹的思路谋划美丽乡村建设。2010年10月,杭州市召开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决定;2011年2月,又召开了全市统筹城乡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争当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的要求,强调要以统筹城乡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确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奋斗目标。通过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城乡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六个一体化”新格局,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0000元、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先全省。力争到“十二五”末,所有规划保留的行政村基本达到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成为“秀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任务。围绕构建“中心城市一中等城市一小城市一特色镇一中心村一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200个左右中心村、250个左右(每年50个左右)精品村和100个左右整乡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乡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按照省里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四个体系”要求,全面开展“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简称“五美”)建设。其中中心村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建设要求,完成“有农民集中居住区、有商贸服务街区、有公共服务功能区、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有特色产业园区”的“五有”建设任务。

设计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为完成确定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杭州市研究设计了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即在城乡区域规划、小城镇规划建设、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管理和社会治理等17个方面进行城乡统筹。通过“十七项统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明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内容和任务的同时,建立了促进城乡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机制。

建立了领导推进机制。市里成立了以书记、市长挂帅的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委员会。涵盖了市级62家部门。并成立了市统筹办和区县协作、产业发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三江两岸”整治、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等7个重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区、县(市)也建立了以书记任主任的统筹委。

创立了区县协作机制。按照产业带动性和地域相连性,城区与县市共组建了五个协作组(萧山、上城与富阳,余杭、下城与临安。江干、开发区与建德,西湖、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新城与淳安,拱墅、滨江与桐庐),并参照援川干部派驻模式,建立联络小组派驻对口县市挂职。为规范协作工作开展,制定了协作联络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等。截至目前,全市区县协作承诺资金2.965亿元,已到位3.043亿元,共确定协作项目195个,总投资153.27亿元。

健全了督查考核机制。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督查的重点内容,及时跟踪推进成效,定期要求各推进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将近几年实施的新农村建设考核,调整为统筹城乡考核,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与市直机关和区、县(市)综合考评挂钩,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以统筹的政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杭州市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分析各类影响因素,研究制定了强有力的配套政策。

完善配套了统筹相关政策。相继制订出台了十余个配套政策。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中心镇培育小城市若干意见、现代工业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财税长效机制若干意见、“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实施意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设立了统筹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专门设立了杭州市统筹发展专项资金,构建了以原有专项扶持资金为基础、统筹专项资金为核心以及区县协作资金、农村公益金、“三江两岸”专项资金和帮扶资金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支农体系,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五县(市)的财力支持。2011-2015年,市本级财政在原有扶持资金总量和增幅不变的前提下,每年新增城乡统筹专项资金10亿元,区县(市)结对资金2.5亿元以上,“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2亿元,社会捐助的农村公益金1亿元左右。在市里的影响下,各地也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

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细则。根据统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中心村扶持资金管理细则和美丽乡村精品村资金管理细则。细则规定,中心村专项资金的70%按平均基础额度分配。30%用于对重点项目的考核补助:美丽乡村精品村专项资金的70%用于支持五县(市)开展精品村建设,其余30%用于支持整乡(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增加其它相关创建项目的扶持力度。

以统筹的节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依托原有工作载体的同时,将统筹城乡区域规划布局中的一些节点,作为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以中心村为主战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是杭州市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我们要求各地按照《杭州市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编制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中心村建设规划,并围绕“五美”和“五有”的建设任务梳理明确当年启动建设项目。中心村共申报项目1196个,总投入为18.75亿元。目前。全市200个中心村规划已完成评审和批复,到2011年11月底已完工项目584个,已到位资金11.9亿元。

以风情小镇和精品村为示范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已创建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开展了以“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为主要内容的“风情小镇”创建。首批13个市级“风情小镇”,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累计完成建设项目203个,完成投,人29亿元,大部分已于去年国庆期间精彩亮相。同时根据空间结构体系,选择确定了63个特色村作为首批精品村,要求按照“五美”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制定整治建设提升

方案,确定年度建设项目。精品村共申报项目514个,总投入为11.2亿元。目前,已完工303个,完成投入7.63亿元。

以“三江两岸”为重点推进连片美丽乡村建设。“三江两岸”(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是我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实施意见》的精神,制订了工作方案,确定了28项整治建设重点内容。目前,“三江两岸”交通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绿道规划、林业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规划、堤防建设规划等已完成,沿江145个村已全面开展了以环境提升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

以统筹的要求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方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杭州市注重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美村”与“富民”的关系,同步推进“五美”。

抓生态经济发展,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始终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目前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158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65个、都市农业专业村200个。累计认定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57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点)77个、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3个。发展来料加工业3501家,从业人员达21.5万人。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比上年增15.6%,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村均集体可分配收入240万元,较上年增长近16%。

美丽型社区建设方案篇10

2.主体——主体思维方式与公共治理王春福

3.论科学与道德的统一——孔德实证主义的重新解读程倩春

4.断裂中的传承——后现代知识观与传统知识观的关系陆静

5.比较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吕伟红

6.理想人格、审美人格与幸福感梁光焰

7.《坛经》中的"法力"、"佛谶"探赜贾文胜

8.梁漱溟的"仁"者意境王佥崇

9.浅析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及其重大意义李文远

10.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公共领域张翀

11.论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的非正式制度约束龚志伟

12.农民工价值实现问题探讨王晓梅

13.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朱哲,周慧,李冰梅

14.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何强

15.达斡尔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及其时代价值苏醒

16.洛克的自然财产权理论王铁雄

17.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哈书菊

18.论追诉时效在我国单位犯罪中的适用陈丽天

19.增设危险驾驶罪之不必要性探究——以孙伟铭案罪与罚的困境为视角胡春妮

20.从案例看国际法院所阐述的国际法问题赵丽霞,徐忠颖

21.从司法实践透视成文法国家法律适用的正当性——由实践个案引发的思考那艳华

22.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冲突初探赵占臣

23.俄罗斯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分析李新

24.中国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解读及其评价李艳

25.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取向肖海晶

26.我国主板市场退出机制探究常巍

27.转轨经济农村合作金融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王晓青,徐波

28.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态势分析与治理对策刘国民

29.基于人口健康素质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型构建与分析——以湖北省相关研究为例,刘同员,郭敏刚

30.试论赫哲族生态游的内涵及逻辑起点郭晓勋

31."寒地黑土"是世界上最宜人的养生度假旅居地崔家善,刘加林

32.基于价值增值的食品加工业竞争力资源分析王汉斌

33.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分析魏景柱,刘晶,林向义

34.企业知识型员工情感资本提升机制探析孙芬,曹杰

35.国家软实力提升进程中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于雪丽

36.承接《论语》精华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王春林,郑孝萍

37.演化经济学研究综述刘阳

38.微观社会资本欠缺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白书祥

39.中国老龄人口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张艳,金晓彤

40.语法: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规律仲崇山

41.司空图诗学的审美特征马静

42.论《孟子》对《毛诗传笺》的影响沈薇薇

43.论乾嘉骈文发展的文章学价值王翚

44.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个体经验表达——20世纪50年代洛夫诗歌的写作意识白杨

45.新时期人性、人道主义讨论与古典文学研究综述宋皓琨

46.论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王海远

47.肖洛霍夫女性观形成之原因探析刘晓娟,梁雪

48.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索罗金的精神分析张艳杰

49.张西曼1945-1949年的社会政治活动及其思想于景洋,程舒伟

50.教育者权威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郭毅然

51.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吴瑛,阮桂君

52.对教育广告的经济效应分析刘娜,刘智英

53.诗潮背后的张力——读吴井泉《现代诗学传统与文化阐释》邵波

1.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隽鸿飞,JuanHongfei

2.伽达默尔实践哲学对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启示赵全洲,ZhaoQuanzhou

3.论儒家德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袁立莉,YuanLili

4.《管子》德治与法治关系新论陈健松

5."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及启示钱同舟,Qiantongzhou

6.刍议的民本观与铁人精神的形成刘晓华,陈立勇,管慧

7.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理性思考陈秀丽,付晓丽,ChenXiuli,FuXiaoli

8.论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三个核心支点马丽,马国钧

9.精神的动力之维与张扬汤梅

10.中央政府四项一票否决绩效考核制度的政治学分析向俊杰,XiangJunjie

11.心理契约激励与高新技术密集型组织的成长刘长久

12.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软实力与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王永明,张建友

13.中产阶级与西方法治进程关雁春,GuanYanchun

14.女性性自保护的私法考察——以社会性别为视角殷积松

15.残疾人政治权利的法律保护谢非非,XieFeifei

16.商业秘密侵权及其民事法律救济问题探讨刘睿博

17.评述专利权用尽原则适用范围的发展问题张冬,范桂荣,ZhangDong,FanGuirong

18.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制度缺失与完善孙春伟,SunChunwei

19.论恶意诉讼侵权责任中的损害于海生,贾一峰,YuHaisheng,JiaYifeng

20.对工会组织法治作用缺位的理性思考——以现实中因工伤维权不畅引发的恶性案件为线索杨君,李源

21.行业协会的"权力越位"及其规制周莹

22.法治文明判断标准论析林雪楠,高军

23.产权经济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石陈永昌

24.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刘晓盈,马骥

25.产业生态系统的特性与实施对策郭京福,毛海军,王建斌,GuoJingfu,maoHaijun,wangJianbin

26.网络型公用事业产业绩效与政府规制李振军,LiZhenjun

27.结构性视角下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突破方略张霞,张欣

28.人力资本视域下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以陕北为例冯菊香

29.无形资产评估中收益现值法运用的难点分析于翠芳,王新美

30.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营销创新问题探讨金明华,木壮志,尚慧丽

31.出口企业跨越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方式和方法张尧

32.乡村集市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与组织分析逢爱梅

33.论政府主导下的收入分配改革路径何秋洁

34.论居民收入差异的税收调节王晓燕

35.东北农村借贷行为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以吉林省Y市G村的借贷情况为个案李晓玲

36.对公司治理视角下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探讨王淑娟

37.下山脱贫移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钱文荣,王心良,Qianwenrong,wangXinliang

38.彼此相倚:解决物业冲突的有效途径——以C市业主与物业冲突为例张荣艳,ZhangRongyan

39.试论话语标记"这不"杨迎春,YangYingchun

40.移就辞格与形容词意义的演变毛海燕

41.后理论时代文艺理论变化的再思考李小海

42.雪雕艺术的设计理念与践行张宇

43.《诗经》中《周南·汉广》本义新释——以"游"字为分析视角焦继顺

44.论王逸《楚辞章句》对屈骚的审美批评王凯波,wangKaibo

45.论陶渊明与东晋诗坛的疏隔高政锐,张荣东,GaoZhengrui,ZhangRongdong

46.论口传文学与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王志彬,wangZhibin

47.与心灵的美丽邂逅:《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观照孙苏

48.否定与重建:法国现代派文学的非理性维度张向荣,ZhangXiangrong

49.简论清代海防观念的缺失宁波,郑云波

50.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影响冷滨,史也夫

51.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传播黄进华

52.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俄国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陈秋杰,ChenQiujie

53.中外合资企业文化创新论析——以Da公司为例宫永明

54.五四以来中国校园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董丁戈,门瑞雪,陈军

55.数字媒介视像中"象数"符号系统探微程婧婷,王妍

56.赫鲁晓夫时期报纸报道取向分析李淑华

57.如何增强新时期党报党刊理论宣传效果分析张春姣

58.刍议党报舆论引导的方法——以《光明日报·观察与探索》栏目为例朱伟光,魏玉美

1.卡尔纳普早期科学哲学思想探析——从《世界的逻辑构造》看张萍,Zhangping

2.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崔若光,周来顺

3.试论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社会苑芳江,张艳涛,YuanFangjiang,ZhangYantao

4.试析俄罗斯公民思想意识领域的新变化金英,武卉昕

5.社会主义视域下的自由维度解析邹佰峰

6.境遇与选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论析赵建平,ZhaoJianping

7.改革开放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维探析赵士兵

8.行政主体义务设定问题探究李牧,Limu

9.行政立法的价值目标探析秦勇,赵守东

10.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刘东涛,崔玉明

11.中国与外空非武器化杨博超,YangBochao

12.冲突与协调:国际刑法中的罪刑法定主义解读李綦通

13.论公安机关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处置韩峙

14.交通肇事案件审理中的博弈反思邵小平

15.金融消费者之法律界定郭丹

16.基于人本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辨析牛艳华,niuYanhua

17.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及管理罗正公

18.吉利性偏好对营销决策的影响:尾数定价与品牌名称董俊武,陈震红,DongJunwu,ChenZhenhong

19.新全球化时代我国虚拟企业的发展与整合孙烨,吴丽丽,SunYe,wuLili

20.基于组织认同的企业软实力模型构建李春艳,黄丽丽

21.发达国家创意农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功经验刘丽伟,LiuLiwei

22.发展现代农业:微观组织重构与宏观环境培育关立新,林冬冬,GuanLixin,LinDongdong

23.农业巨灾保险在我国强制实施的探讨张红

24.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王宏,韩贵清,佟光霁

25.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分析陈淑君

26.人民币升值的动因、负面影响及其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关系分析熊广勤,XiongGuangqin

27.建立我国房地产业的长效机制新探王亦兵

28.略论我国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闫海成,YanHaicheng

29.我国国有林区就业问题新探刘丽红,曹玉昆

30.关系契约理论研究述评孙元欣,于茂荐

31.从业主委员会的自治冲突看社区冲突的成因与化解——对上海市某社区冲突事件的案例分析杨淑琴,YangShuqin

32.居委会工作职责与工作资源的矛盾及解决途径——以长春市建同社区供水事件为例王立红,wangLihong

33.城市社区服务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修宏方

34.从性别平等看回归自然和谐白艳,李莉,BaiYan,LiLi

35.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动关系胡铁生,伍思静,Hutiesheng,wuSijing

36.会话研究述要梁晓玲

37.量词"人"新探宋成吉,张桂梅38.论《诗经》中的饮食习俗与礼仪李成军

39.从人生际遇看李商隐的爱情诗马跃

40.金代道士词人群体的身份认同与词创作品类论略李静,LiJing

41.广东贬谪诗论析杨简

42.文学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翟舒

43.从《教堂司事》谈毛姆及其创作的两重性特征任悦姝,RenYueshu

44.让少男少女流干红泪的小说——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作品分析杜静波

45.雅典悲剧——重现民主政治仪式的文艺马骁远

46.浅谈民族性与影视艺术魅力的关系安立国,曹祖亢,anLiguo,CaoZukang

47.论日本当代的右翼思潮吴丽华,李德新,wuLihua,LiDexin

48.国内关于日本关东军要塞研究述评段光达,沈一民,谢德宝,DuanGuangda,ShenYimin,XieDebao

49.唐代文人与旅游文化论略牟维珍,mouweizhen

50.二人转文化研究现状及展望耿家林

51.黑土休闲文化论曹光德,CaoGuang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