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2:00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1

今年6月以来,江西省各级审计机关在省厅的具体部署下,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这个主题,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与审计业务工作、审计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和文明审计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创新方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扎实推进全省审计机关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抓评议

为加强对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领导,省厅成立了以厅党组书记、厅长伍自尧为组长的全省审计机关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印发了《全省审计机关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省厅网站民主评议工作专题、民主评议工作专刊和电子屏幕等形式对外进行了公布。并专门召开了各市、县(区)审计局长、省厅机关全体干部职工280余人参加的全省审计机关民主评议工作动员大会研究和部署评议工作。此外还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网站等媒介,广造舆论声势。及时编发民主评议专刊,部署各阶段具体工作,交流各单位经验,从而使民主评议工作深入人心、重点突出、进展有序、效果明显。

开门纳谏,切中要害抓评议

通过公布了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召开座谈会、组织审计回访、开展问卷调查、现场征询意见、深入县区调研等方式,全省审计机关开门纳谏,广纳群言。如九江以局长个人名义向各审计服务对象发出1226件征求意见函,吉安、新余等通过手机短信、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对每条意见建议都认真处理,并予以回复。为充分发挥派的参政议政作用,省厅专门制发了《特约审计员工作办法》,特聘了5名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的党外人士组成评议组到各设区市局征求意见。在此期间,省厅领导多次深入市县调研指导,与市县党政领导就审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交换意见,征求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自查自纠,强化认识抓评议

按照方案部署,江西省审计厅对全省审计系统自查自纠等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以正式文件印发自查自纠方案进行部署。各设区市审计机关采取多种形式,紧紧围绕廉政勤政、文明审计、自身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通过领导干部带头查、机关干部全面查,深挖根源,共查找出问题52个。如萍乡市局在开展自查自纠中,机关全体人员都撰写了书面自查报告,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

切实整改,求真务实抓评议

7月上中旬,省厅组织三个评议组分赴各设区市审计局,通过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建议,并将征求到的52条意见建议以面对面的形式集中向各设区市局进行了反馈。接着召开了省厅评议办成员和特邀评议员联席会议,听取各评议组征求意见情况汇报,对整改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印发了整改方案进行部署和督促。8月13日又专门召开各设区局评议办主任会议,讨论修改省厅起草的检查评议方案,具体部署整改和检查评议工作。本着公平公开公正合理和操作性强的原则,省厅制定下发了检查评议方案。8月27日至9月12日,省厅检查评议组依据抽签结果按照检查评议方案的要求,严格标准,分别对各设区市局认真组织开展了检查评议。

心系民生,围绕服务抓评议

按照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行政执法单位”活动的要求,江西省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民主评议工作过程中,心系民生,围绕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了评议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加大对“民生工程”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今年省厅统一组织了对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省基础教育经费和省属八所民办高校收费情况等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二是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七一”前后,省厅组织党员干部到东湖区环湖路社区,积极开展“心连心,和谐创建你我同行”主题党日实践活动,先后为社区60名贫困儿童办理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协助社区成立了“六站一会”(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系站、邻里互助帮困站、民间纠纷调解站、致富信息传递站和志愿者协会),并配合社区创建文明平安和谐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称赞。在定点包扶贫困村上高泗溪镇漕港村,伍自尧厅长专程前往扶贫点部署帮扶工作,建立了32名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户和台账。各党支部也利用空余时间前往扶贫点开展慰问困难户、资助贫困孩子上学、赠送慰问品等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深化文明审计和文明单位创建。8月上旬,省厅召开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要求要以评议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审计文化建设和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文明审计,推进全省审计机关精神文明水平上新台阶。四是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审计结果公开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今年省厅分别在江西日报、中国审计报、审计署网站及江西审计网站等媒体首次对外公布了200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七个方面主要问题的审计工作报告,进一步增强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江西省审计机关通过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有力促进了以文明审计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进步,促进了以完善和执行审计纪律为重点的廉政建设有新的加强,促进了以“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作风有新的转变,促进了以“服务大局、提高质量、关注民生”为思路的审计业务工作有新的发展,促进了以“人、法、技”和班子建设为关键的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推进了审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全省先进保密工作集体”、“全省密码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包村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十年“全省文明单位”……在一块块奖牌和荣誉的后面,凝聚着多少人民群众关注的眼神、凝聚着多少江西审计人辛勤的汗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西审计人深深知道,领导重视、率先垂范是加强政风建设的关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加强政风建设的根本,开门纳谏、真评实改是加强政风建设的核心,紧贴实际、创新方法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保证。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2

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一年。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实施力度,全面贯彻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自觉养成依法行政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建立常务会议、办公会议学法制度的市县政府和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并抓好落实;尚未建立相关制度的,要尽快建立和实施。(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分别负责)

(二)加强依法行政的学习培训工作。县级以上政府要结合实际举办1~2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各级行政学院和公务员培训机构举办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班,要将依法行政知识作为培训必修课程。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继续开展政府、部门法制机构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省公务员局、省法制办、行政学院、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分别负责,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三)推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公务员录用考试要注重对法律知识的测试,对拟从事政府法制、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专门的法律知识测试。(省公务员局、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分别负责,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二、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

(四)继续落实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支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海西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和法律事务服务。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综合实验区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省法制办牵头,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组织实施省政府立法工作计划。计划提请审议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修订)的政府规章项目力争全面完成,并务求每个项目都成为精品;认真组织开展预备项目、调研项目的立法前期工作,抓好发展急需和领导交办的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工作。同时,要在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实施的科学化水平。(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研究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起草送审程序规定》,健全公众参与立法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推行立法意见采纳情况说明制度,加大立法协调力度,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研究制定立法后评估制度,年内要对《“土楼”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进行立法后评估。(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七)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程序,将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经程序。建立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制度。(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分别负责)

(八)严格执行《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依法报备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依法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信息化建设,省政府年内建立公众查阅规范性文件网络平台。(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省数字办分别负责)

(九)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年内全面完成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清理任务,并指导各级各部门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配合)

三、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十)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部门论证、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省政府办公厅、省法制办牵头,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负责)

(十一)建立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评估结果应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十二)建立决策纠错机制,通过民意反映、抽样调查、跟踪反馈、评估审查等方式,对决策事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与评估,及时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市县政府年内要选择1~2项重大决策项目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分别负责)

四、严格规范行政执法

(十三)依法履行职责。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必要的演练,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分别负责)

(十四)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调整和下放一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行政审批事项设立、变更前应当进行合法性审查。加大网上行政审批力度,加强协同审批办公平台建设,完善省市两级联动审批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

(十五)规范和发展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推行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服务,对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要尽可能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省效能办牵头,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

(十六)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工作的意见》,县级以上政府行政执法部门要针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执法行为分类制定本部门行政裁量基准,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省法制办、省效能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十七)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职权目录,规范执法主体,界定执法权限,减少执法层级,整合执法资源,加大执法力度。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意见》,条件成熟的市县应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继续在有条件的省政府部门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继续推广运用行政指导执法方式,总结经验,研究制定推行行政指导执法的意见。(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工商局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配合)

(十八)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公开执法流程,促进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省法制办、省数字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十九)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清理、确认和公布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市县政府年内要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本级政府工作部门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省法制办牵头,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继续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评议考核、投诉和回访、争议协调处理等相关配套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严肃过错责任追究。省政府各部门年内要出台本系统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标准。市县政府要对所属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评估,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对所属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核情况报上一级行政机关备案。(省法制办牵头,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

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

(二十一)加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其贯彻落实情况的公开力度,增强透明度。(省政务公开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二十二)严格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加大主动公开力度,依法办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二十三)拓宽办事公开领域,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都要继续推进办事公开,重点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工作规范、办事纪律、监督渠道等内容。开展办事公开标准化建设试点,培育一批办事公开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省政务公开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二十四)创新公开方式,推进公开场所、载体、设施建设,搭建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新闻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务公开办、省新闻办牵头,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负责)

六、切实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二十五)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与沟通,主动接受质询,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二十六)认真接受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依法做好行政诉讼案件的应诉工作。(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二十七)依法开展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强化政府法制监督,更加重视群众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合力。(省审计厅、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新闻办负责,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配合)

(二十八)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及我省实施细则,逐步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省监察厅牵头,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配合)

(二十九)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配合)

七、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三十)继续实施依法处理事项“路线图”,研究制定依法做好事项终结工作的实施意见,规范工作行为,推动事项“案结事了”。(省局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三十一)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切实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改进行政复议审理方式,善于运用和解、调解等方式,全面提升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和效率。积极稳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权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各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南靖县政府负责)

(三十二)加强行政调解制度建设,科学界定行政调解范围,规范调解行为,明确调解程序,发挥行政机关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三十三)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探索建立专门、专业调解委员会。加强机构、行政复议机构与其他纠纷处理机构的相互衔接,完善政府法制与行政审判的良性互动机制。(省司法厅、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四)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要把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县级以上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2次听取依法行政工作汇报。继续完善并落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县级以上政府今年起在向上一级政府和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的同时,要向同级党委报告依法行政工作。(省法制办、各设区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分别负责)

(三十五)继续开展研究论证工作,探索建立反映实际、符合现实需要、适应今后发展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强化推进依法行政绩效评估工作。(省法制办、省效能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配合)

(三十六)加强对各级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县的指导、支持,推动创新,培育优势,总结推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省法制办牵头,省政府有关部门、各设区市政府、示范县(市、区)政府配合)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3

推动孟中印缅(以下简称BCim)地区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是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BCim合作论坛第七次会议将于今年上半年在孟加拉国达卡举行,省政府领导届时将率团出席会议。为切实做好我省组团参会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此次论坛会议取得实效,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关于组团工作

(一)****省代表团由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省交通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省政府研究室、省旅游局、省体育局、省外办、省社科院、省贸促会、东航****公司各一位领导或专家组成,并请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贸促会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与会洽谈。同时,为加强工作指导,省政府拟邀请国家外交部、交通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国家旅游局、体育总局、民航总局和汽车运动联合会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与会。

(二)代表团组团工作由省外办统一负责,请各单位于3月8日前将参会人员名单报省外办汇总,由省外办统一办理组团报批手续。企业参会工作由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贸促会具体负责。

二、关于会议发言材料准备

根据BCim论坛会议的要求,请各单位提前准备相关合作领域的会议发言材料(中英文,字数在2000字以内),并于20****年3月15日前送省外办、省政府研究室审定。

(一)关于简化过境手续、开展转口贸易和成立合资企业、扩大相互投资以及建立孟中印缅商贸城等投资贸易方面的措施建议,由省社科院、省商务厅负责。

(二)关于由昆明经缅甸、孟加拉国至印度加尔各答等立体交通建设方案和措施建议,由省政府研究室、省交通厅负责研究提出。

(三)关于昆明—加尔各答汽车拉力赛准备情况及方案建议,由省外办、省体育局负责。

(四)关于在达卡、高哈地、加尔各答、昆明、曼德勒和四国的其他城市之间开通航班,以及全面建设孟中印缅地区(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其他相邻地区)空中及地面通道的措施建议,由东航****公司负责。

(五)关于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合作开发孟中印缅地区旅游资源、共建旅游市场、促进旅游合作的措施建议,由省旅游局负责。

(六)关于加强四国毗邻地区医疗卫生合作的措施建议,由省卫生厅负责。

(七)关于合作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建议,由省教育厅负责。

(八)关于加强四国文化交流合作的措施建议,由省文化厅负责。

(九)关于开展农业、科技、通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合作的措施建议,由省商务厅牵头负责。

三、其他有关事项

(一)组团参会的总体筹备和组织工作由省外办、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各有关部门协助。

(二)国家部委参会人员的落实工作由各对口单位负责。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和*年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去年劳动争议和处理依法行政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基本形势,研究部署今年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和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动劳动争议仲裁处理和依法行政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回顾*年全省劳动争议处理和依法行政工作情况

去年,我省劳动争议仲裁处理和依法行政工作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全省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紧密围绕创富民兴赣大业,构建和谐平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较圆满地完成了*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开创了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去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同志从维护权益、保障稳定的高度出发,努力完成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任务,市、县区,中央、省直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还以调解方式化解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年我省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620起,比*年增加817起,结案率达到93.9%,其中涉及劳动报酬436起,社会保险824起,解除劳动合同434起,其他类926起。其中,省本级受理126件,结案率达到100%。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1、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制度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大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设的力度,在办案实践中改革探索新仲裁制度,规范了办案工作规程,使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省厅去年先后制定了《*省劳动仲裁委托人试行办法》、《*省劳动争议仲裁证据审核规则》(试行)、《关于提出仲裁反请求的案件程序运用中若干问题的意见》,有力的推动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设,各地在制度建设方面也进行有益的探索。二是公开仲裁制度。各地按照省厅下发的《*省劳动争议仲裁公开开庭审理程序的通知》,在办案实践中,依法做到了开庭案由、时间、场所公开;仲裁规则公开;审理程序公开;举证、质证、认证环节公开;裁决结果公开“五公开”。把仲裁活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全面实施公开透明的阳光仲裁。三是受审分离,难易分办,速审速办制度。南昌、新余、九江、宜春、鹰潭、景德镇等地在利民、便民,公正、公平、公开上下功夫,坚持时效从宽原则,拓宽了劳动者的维权渠道。对疑难、复杂的案件,实行案件合议,定期会审,并做到仲裁庭、仲裁办、仲裁委三级评议。四是现场办案和案后回访制度。新余、九江、赣州等地,为方便当事人,及时处理突发性或典型性案件,组成特别仲裁庭,就近、就地进行审理,去年,我处在赣州、吉安就地审理了六起劳动争议案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裁决后的案件进行回访,了解案件的执行情况,促使当事人对仲裁裁决的自觉履行,了解当事人对仲裁审理的看法。通过这一制度的执行,及时发现问题,提高仲裁办案水平。

2、开展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试点和硬件建设。按照劳动保障部对全国劳动仲裁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去年我处把开展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试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当前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抓紧与财政、物价、编委和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去年,省仲裁处先后带队赴哈尔滨、青岛、上海、广东等地学习考察外省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情况,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省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实际现状,提出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的具体意见。各地对照省厅下发《关于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庭建设和达标验收工作的通知》对县一级仲裁庭硬件达标进行指导和验收,积极创造条件,全面推进实体化建设。特别是抚州市劳动保障局以全国加快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努力争得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于去年12月经编委会同意已正式成立劳动争议仲裁院,从机构设置上实现了行政事务和办案职能的分离,保证了人员编制、经费和办案条件,劳动争议实体化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使全省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南昌、宜春、萍乡、九江、景德镇、抚州、上饶7个设区市按照省厅要求已建成面积达60-80平方米左右的仲裁庭和调解庭,已竣工验收合格,并配备了专门的电脑、多媒体设备,基本上达到了省厅规定的标准。宜春市袁州区、上高县、赣州市于都县等县级仲裁庭已建成达标。

3、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去年10月在九江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员、调解员高级培训班,特邀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劳动工资司领导和国内劳动法学术专家授课,进行了复杂疑难案例研讨,听取了优秀仲裁员的办案情况的介绍。12月开展省劳动仲裁委员会聘任的专、兼职仲裁员座谈会,力争仲裁员队伍建设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走实体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路子。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398名专职仲裁员,237名兼职仲裁员,改变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由一个部门独立办案的状况。

4、建立内、外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仲裁行为。各地严格按照省厅制定《*省劳动仲裁监督试行办法》、《*省劳动仲裁员办案监督试行办法》的要求加强监督,一是建立仲裁系统内部监督机制。主要上一级仲裁委对下一级仲裁委的监督检查,通过定期对仲裁文书制作质量、案卷归档情况、立、结案及办案审限等程序性规范进行检查,减少和杜绝违反程序规定的问题发生。二是强化内部的横向行政监督机制。在仲裁部门设立举报箱,公布纪检监察部门和行风管理部门的举报监督电话,为当事人提供反映问题的多种渠道。同时,建立与纪检监察和行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沟通情况,对举报属实的问题,给予当事人批评教育直至处分。三是通过对仲裁员全面实行定期测评、业务考核和日常监督,实现仲裁员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办案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坚持开展劳动争议仲裁行风建设,树立劳动争议仲裁的良好社会形象。

5、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去年,各地在继续推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的同时,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综合性调解组织。乡镇一级劳动保障事务所积极开展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调解网络基本形成。宜春市袁州区积极发挥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化解矛盾的作用,上饶市德兴市去年立案28起,调解案件25起,仲裁案件只有3起,省本级仲裁案件也有三分之一案件通过调解结案,大大地降低了案件的诉讼率。

6、开展三方机制表彰评比工作。为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经各设区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推荐,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评审,并经社会公示,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29名全省劳动争议仲裁员、54名全省优秀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者,16个全省先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37全全省先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34个全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表彰了87个先进调解组织和集体优秀个人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其中经省推荐评为全国优秀仲裁员3名、全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者6名,全国优秀仲裁委员会1个、全国先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3个、全国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2个,受到国家三方机制的表彰,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

7、首次对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考核评审。为了全面提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办案质量,我省首次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进行考核评审工作。在自查、复查的基础上,由省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了六个组,进行了交叉考核评审,对十一个设区市和18个县区仲裁委员会进行抽查,定量打分,评选了出了*年度19个先进仲裁委员会和24个先进仲裁员,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二)依法行政工作得到了加强

1、劳动保障立法步伐加快。去年我厅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先后出台了《*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省工资支付办法》(试行)、《*省诚信等级规定》、《*省劳动争议证据审核办法》等,特别是《*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列入省政府立法规划以来,我厅为《办法》的早日出台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到湖南省、赣州市、萍乡市、宜春市、新余市进行调研,召开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同志的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还在《*日报》、《法制日报》征求全社会的意见,修订十多稿,于去年11月经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正式通过《*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这对于推动我省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作用。各设区市按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围绕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劳动保障监察等重点,出台了不少规范性文件。

2、规范劳动保障行政行为。清理劳动保障行政审批项目。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的要求,进一步开展了我省劳动保障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到目前为止,全省劳动保障行政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44项减少到10项。坚持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劳动保障依法行政的基本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强了行政争议案件处理工作,去年,我厅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20起,参加行政应诉2起,争议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伤、养老保险待遇和监察执法等方面,有效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进行了“四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年是“四五”普法的最后一年,根据劳动保障部和省司法厅的要求,我们开展了“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通过设区市劳动保障工作的回顾,“四五”期间,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围绕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举办就业和再就业、最低工资标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农民工维权等方面的普法宣传活动及政策咨询活动,免费向社会各界发放宣传单,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直接宣传到各用人单位,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一些地方开通了劳动保障法律咨询12333的电话热线,萍乡市开通了电话咨询平台,各在还举办了企业劳资管理人员、法学专家和法律工作者参加多次研讨会,提高普法宣传的效果。始终把普法教育同执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执法过程中检验执法人员掌握运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效果,使“四五”普法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宣传。按照劳动保障部去年11月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各设区市成立了维权活动的领导小组,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维权宣传活动,省厅印发了2万多册《农民工维权手册》,各地共发放了10多万份等宣传资料,现场咨询102场,到农民工工地发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宣传手册》8000多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农民工的好评。

5、认真开展劳动法执法检查。去年10—11月,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劳动保障部开展《劳动法》执法检查的要求,我厅按照省厅的部署扎实开展了《劳动法》执行情况自查工作,成立了《劳动法》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执法检查组组织各地、各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个别走访、随机抽查等方式,重点抽查了南昌卷烟厂、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省一建、江铃公司、南昌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宾馆等六家省属重点企业贯彻执行《劳动法》的情况,专门听取了南昌市、宜春市、九江市、萍乡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劳动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汇报,并召开了由企业行政、企业工会主席、职工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全面了解和掌握《劳动法》实施的真实情况,认真撰写自查报告,深入总结我省《劳动法》执法检查的成果和经验。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其本质要求来说,就是要建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法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制度和机制,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中,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体现的正是公平和正义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劳动争议仲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并将进一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不仅给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提供了难得的和重要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以及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式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劳动关系将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当前劳动关系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有些矛盾还比较突出,由此引发劳动争议不断攀升,仅今年前两个月省本级仲裁案件就立案60多件,这种状况显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全省来说,当前劳动关系方面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仍然存在新拖欠;其他行业中的一些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拖欠工资问题时有发生,部分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问题也还比较突出。一些企业以各种名义克扣劳动者工资,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农民工等部分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偏低。

二是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和工作时间、劳动条件等方面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较为严重。许多企业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企业劳动合同显失公平、随意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等问题仍很突出。此外,一些企业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恶劣,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擅自改变工时制度增加职工工作时间,致使职工严重超时加班。

三是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仍存在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忽视对职工权益的保护,随意裁减人员,改制后签订劳动合同短期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企业不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职工安置和劳动关系处理政策,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不经职代会审议通过,不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四是劳动争议仲裁体制遇到了新问题。现行《劳动法》确定劳动争议仲裁“一裁两审”体制难以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仲裁和人民法院对劳动案件的诉讼及仲裁裁决的执行力衔接不顺畅,不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劳动双方合法权益。*年初*省高级法院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中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6个方面法院不予受理,所以部分劳动争议仲裁就成了最终裁决,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却没有后续的法律救济途径,当事人意见很大。

五、劳动争议处理的自身问题也不少。主要是组织机构不够健全、案多人少、办公经费十分紧张、仲裁庭场地硬件不足和劳动争议仲裁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包括仲裁工作人员态度冷漠、粗暴,有意刁难,久拖不办,裁决不公等以及仲裁员不稳定和有关待遇不健全、不落实等也影响了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客观因素,更有工作制度和机制上的问题。从客观环境看,我省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剧了劳资双方地位、力量上的不平等,为少数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可乘之机。从制度和机制上看,我省当前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手段缺乏,执法力量薄弱;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健全,难以应对劳动争议攀升的形势。

对此,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四个关系:

1、正确把握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与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的关系。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的机制、体制和法制,都是加强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完善机制是基础,改革体制是方向,健全法制是保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加强劳动争议处理机构队伍建设、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仲裁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劳动争议处理的机制建设,继续探索完善办案制度,改进办案方式和方法,在推进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下功夫。

2、正确把握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关系。当前劳动关系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很多,劳动争议处理的压力很大。通过加强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加大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力度,及时妥善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出了迫切要求。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抓好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要注意将那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使之上升为制度规范和政策措施,实现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正确把握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的关系。

在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坚持以“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是我国乃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调整劳动关系实践中的重要经验,符合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树立“大劳动关系”的思想,进一步将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的重心前移,在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源头预防和争议调解工作。要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大力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指导、帮助用人单位完善民主管理,切实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中的作用,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4、正确把握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队伍建设与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的关系。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是目的,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践证明,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是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的根本和保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把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队伍建设摆到重要日程,坚持以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试点和仲裁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围绕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来落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通过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来实现机构队伍建设的目标,以劳动争议处理能力是否提高来检验机构队伍建设的成效。

三、努力做好*年全省劳动争议处理和和依法行政工作

在回顾工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全面科学地把握新形势,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提高效能水平,积极开创劳动争议处理和依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劳动争议处理和依法行政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第十一届九次全会议神,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为目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对*年劳动争议处理和依法行政工作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探索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要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针对现行的“一裁两审”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劳动争议案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不断研究改进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坚持以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原则,劳动争议处理注重预防和调解,做到仲裁办案“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四快”方针,省厅将下达《关于加快劳动争议案件审理力度的通知》,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同时,要在创新上下功夫,要按照“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使劳动争议仲裁工作更加有利于当事人尽快解决纠纷,有利于降低“仲裁成本”、提高仲裁效率,有利于提高仲裁权威、树立良好形象。探索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当前重点是改进办案方式,规范仲裁程序,健全操作流程,落实重大复杂案件合议制度,切实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努力实现多立案、快办案、办好案,力争办案结案率达到95%以上。要按照效率原则,以提高办案质量为核心,加大办案方式改革的力度,力争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科学管理体系。

1、推广当事人选择仲裁员制度。各地在这方面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经验,省厅将根据《*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制定《*省劳动争议当事人选择劳动仲裁员办法》,把仲裁活动置于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全面实施公开透明的仲裁员选择制度,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以公开促进公正,以公开促进效率,以公开促进廉洁,让败诉者败得心服口服,让胜诉者胜得堂堂正正。有利于更好的增强仲裁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劳动仲裁公正、公开和透明度,提高了劳动仲裁的社会公信度。

2、推行“受理与审理分离、审理与裁决分离”制度。为保证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的质量,严格依法办案,劳动保障部推行“受理与审理人员会分离、审理与裁决分离”的办法。各级仲裁机构要设立争议案件受理组,安排仲裁员负责当事人接待、收案、办理受理手续、分派仲裁员案件等工作,改变一名仲裁员从受理到处理结案的状况,缩短负责审理的仲裁员对案件的掌握时间,增强仲裁员对受理、审理业务的专业程度。同时,为了保证案件的处理质量,建立裁决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就是明确要求需作裁决的案件,由负责审理的仲裁员提出裁决意见交由集体讨论。推行该项制度,有利于提高仲裁员处理争议案件的准确度,保证仲裁委员会对同类争议案件处理的统一性。

3、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的流程管理体系。要按照案件的难易程度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分类处理,做到难易分办、繁简分流。对于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明确的案件,直接采用仲裁建议书的方式,要求当事人限期履行义务;对于申诉请求基本相同、案情简单的案件,采取开庭处理一起案件,其他案件当事人到庭旁听,集中调解的方法;对于一般案件且分歧不大的,尽可能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对于疑难、复杂案件,采取先开预备庭或听证会,给双方当事人充分举证的机会。通过这种案件的审理的流程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结案率。

4、实行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对本辖区发生的下列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实行即发生即报告制度:劳动争议人数在30人以上的,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有不稳定因素的;有组织、有规模、有策划的;发生集体上访、罢工和集会后再申请仲裁的以及其他有重大影响有必要报告的。重大案件报告实行领导报告责任制。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对本辖区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凡是未按规定报告或瞒报、漏报导致出现不稳定因素的,各级仲裁机构领导承担相应责任。省仲裁办对各地上报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将定期汇总并向全省通报。同时,各级仲裁机构实施重大案件报告制度的情况也将不定期向全省进行通报。

5、实行预交仲裁费缓减免制度。近年来,我省劳动争议仲裁处配合省司法厅就涉及劳动争议仲裁实施法律援助作出了相应规定,主要是涉及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困难群体和下岗职工以及农民工实行缓交或减免仲裁费制度。为帮助和保障经济困难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合法权利,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的劳动权益,我省将制定《*省劳动争议仲裁费缓减免办法》,对符合规定的当事人经济困难但又确需仲裁的争议案件,通过建立仲裁费减免缓交制度,来解决当事人减缓免交费用。同时,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对劳动仲裁经费的支持力度,确保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减轻当事人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

(二)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劳动争议处理水平。

1、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质量年活动。为了使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年上一个新水平,我们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质量年”活动。评比活动主要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庭审效果、仲裁文书、法律依据、证据审核、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进行表彰,以典型引路。扎实开展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年度考核评审工作,各地要按照制定的《关于实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年度考核评审办法》的要求认真抓紧做好,省劳动保障厅、省仲裁委员会将对先进单位、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其他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在评选的基础上评选十佳首席仲裁员,请各地切实做好推荐工作,确保质量。

2、强化劳动争议案件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质量。要在全省各级仲裁机构落实案件审理的流程管理,把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量化分解,切实抓好受理关、事实关、适用法律关、程序关、文书制作关、审理效果关、政务公开关、质量评审关。同时还要认真按照《证据规则》,做好案件证据举证、质证、认证的关键环节,让当事人充分行使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理性采纳证据,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同时,进一步提高仲裁文书的制作质量和效率。

3、积极探索运用典型经验推动工作。解决当前一些难点、热点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依靠广大群众深化改革的实践,对经过实践证明成功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及时组织推广,为制定正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继续推广比较好的形式,各地要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在实践中的新鲜经验,运用典型经验推动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省级对市县区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工作指导,可以适时选择成绩突出,经验丰富的仲裁机构召开劳动争议仲裁现场流动会和案例交流会,总结交流典型案例,探索劳动处理新办法。同时可以选取仲裁庭验收达标,劳动仲裁实体化建设开展较好的市县进行现场参观和交流。

(三)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

今年劳动争议仲裁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的调研工作,探索新形势下调解工作,始终坚持落实“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大力构筑企业内部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体系,筑牢劳动争议处理的第一道防线。一是进一步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协调配合工会组织,对已经建立企业调解组织的用人单位,加强工作指导,进一步发挥他们在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方面的作用。对没有建立调解组织或调解组织因为改制而消亡的用人单位,要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完善有关工作制度。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工会和企业组织,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以及劳动事务所,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加强区域性调解的组织机构建设,健全调解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和程序,尽可能使劳动纠纷在基层得到解决。特别是各针对各地建立工业园的情况,探索建立行业调解组织的新的模式。搞好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尽快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准备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综合性调解组织,通过加强区域性和工业园区调解组织机构建设,健全调解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和程序。三是加强对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办公室要具体落实辖区内有关用人单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要依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继续探索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加强对劳动争议隐患的排查和研判,及时化解处在萌芽状态的劳动争议。四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还必须增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调解功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在处理劳动争议时,要坚持“调裁结合、以调为主”的原则,采取案前调解和案中调解相结合的方式,尽量将劳动争议在仲裁期间通过调解得到解决,切实发挥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职能作用。

(四)提高仲裁水平,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

要重视仲裁员的素质建设,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专兼职仲裁员队伍,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走实体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路子,探索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员的职业等级制度,研究制定仲裁员职业资格、岗位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体系。省厅今年将制定《*省劳动仲裁员聘任管理办法》,把好仲裁员队伍的“入口关”、“培训关”、“考试关”。今后凡没有通过省厅统一培训和考试合格取得仲裁员资格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办理劳动争议案件。省厅将开展仲裁员清理工作,对于任期到期和不从事仲裁工作的人员取销仲裁员资格,在省级刊物予以公布。

建立健全仲裁员培训制度,仲裁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改进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并用的培训活动,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加强仲裁员日常工作考核,建立仲裁员年度注册制度。根据部里的要求在有条件的设区市试行仲裁员分级管理,探索建立职业等级制度。一是要充实专职仲裁员队伍。通过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增加专门编制解决专职仲裁员不足的问题,尽快扩大充实仲裁员队伍,尤其是县一级要改变无劳动争议仲裁员的现状。二是要扩大兼职仲裁员队伍。提高兼职仲裁员办案参与率,改变劳动部门独家办案的现状,在这方面有不少兼职仲裁员和有关部门有不少反映,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要拓展思路,广纳贤才,在学术界、律师界以及社会上其他有志于从事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并且能达到仲裁员资格要求的人士吸纳到劳动争议仲裁员队伍中来。三是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员队伍建设,还必须保证现有仲裁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机构调整和人员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专职仲裁员的频繁流动,下级仲裁机构仲裁员调动要向上级仲裁机构备案,避免对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五)加快劳动争议实体化建设,重点推进省级和县级劳动争议仲裁庭硬件达标建设。

一是加快劳动争议实体化建设。要将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争取党委政府和编制管理等部门的支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省会城市、赣州、九江开放城全面建立实体性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没有实行实体性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也要实现行政职能与办案职能相分离,人员基本充足,经费相对独立、逐步向实体性的机构过渡。

二是继续做好仲裁庭硬件达标验收活动。目前,我省市级仲裁庭还有四个没有建立,县级仲裁机构还绝大多数没有设置专门的仲裁庭。有些市级仲裁机构虽设置有仲裁庭,但功能还比较单简单,距规范化的仲裁庭还有一定的差距。我省仲裁庭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劳动仲裁事业的发展,与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极不适应,仲裁庭建设到了应该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仲裁庭达标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一项形象工程,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为此,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领导应当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亲自过问,全力支持,积极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场地,为本级仲裁庭达标创造条件。为了推动和规范仲裁庭的建设,省厅将下达《*省劳动仲裁庭设置规范》,各地将按照《设置规范》的要求,建成标准化仲裁庭,十月底前省厅将对市级仲裁庭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仲裁庭,发给验收合格牌。市级仲裁委员会还要加强对县区仲裁庭硬件建设的指导和验收工作,要按照省厅的做法对县一级仲裁庭硬件达标进行指导并进行验收。在今年内,省厅将适时召开县级仲裁庭现场观摩会,进一步推动县级仲裁庭的建设。

(六)加快立法步伐,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

要紧密联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深入推进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做到依法行政。加强劳动保障的法制建设,全面提高立法质量。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1、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为。按照国务院审改办《*年行政审批改革要点》精神,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法律法规条例和国务院确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取消或改变管理方式的行政许可项目坚决停止执行。第二,抓好已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项目的后续工作,特别是做好劳动保障系统内审批项目处理后的上下衔接工作。对审批项目上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要加紧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对已经取消、调整的审批项目,要制定并落实后续监管措施和办法,防止管理脱节。第三,要认真执行依法行政责任制。国务院最近明确要求“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因此,在劳动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和规范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人员的法定职权和责任,通过强化监督约束,评议考核,责任追究,把执法行为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劳动保障系统依法行政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关键是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对有违法或者不当行政执法行为,可以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或者影响的恶劣程度等具体情况,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等处理;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可以根据年度考核情况,或者根据过错形式、危害大小、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第四,搞好行政公开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政务公开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有人管的政务公开工作网络,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预审制度、评议制度和考评追究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在办公场所建立政务公开栏,有条件的单位要设置电子屏幕、手触电脑终端、报刊专版等形式,省劳动保障厅网站要及时将劳动政务进行,使政务公开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2、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改进普法宣传的效果,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懂法,促使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头年,也是“五五”普法工作的开局之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搞好“五五”普法的规划,成立“五五”普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五五”普法和执法工作的领导。一是要重点抓好将要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和省政府已出台的《*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的宣传和学习。《*省劳动争议处理办法》正式实施,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抓住《办法》贯彻实施的机遇,上下联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活动,准确把握《办法》的精神实质,明确《办法》赋予的职责、权利、义务、程序、管辖范围和法律责任。二是进一步认真学习宣传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提高劳动保障系统依法行政意义的认识。三是做好农民工保障权益普法宣传工作。我们要把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工作作为普法重点,采取有效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及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普法主题。要积极探索新的普法方式,不断扩大普法受众的覆盖面。劳动保障部将于*年11月份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届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早作准备,切实抓好这项活动。

3、认真做好劳动保障的立法工作,全面提高立法质量。我们要紧紧围绕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着重抓好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建立平稳的劳动关系的立法工作,“五五”期间,主要搞好《*省劳动合同条例》、《*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条例》、《*省促进就业条例》和《*省工资支付办法》等劳动保障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的调研、报批和起草工作。今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配合劳动保障部做好《劳动争议仲裁法》立法调研工作。要组织部分长期从事劳动争议仲裁的同志,对劳动争议仲裁体制、调解机制、受案范畴、开庭程序、庭审方式、仲裁员聘任以及监督机制等进行调研。各地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做好规范性文件的调研和起草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各项政策。今后市一级制定的劳动保障规范性文件,在报送法制办的同时,也要向省厅进行备案。同时,对于我省现行的劳动保障的一些规章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或规定不一致的,也要依照法定程序及时进行修改或废止。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5

一、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办理工作责任制

教育厅党组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十分重视。厅党组要求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办理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办理工作“一把手工程”,王斌泰厅长亲自分管办理工作,每位党组成员、厅领导分工负责或督办,将办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今年上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狠抓办理工作实效。厅领导在签发答复时,予以极大的关注,不但要求内容富有针对性,还仔细询问答复过程,要求虚心听取意见,诚恳作出解释。各承办处室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协调。对一些重点建议和提案,主办处室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提出办理意见,并请分管厅领导牵头召集各会办处室进行会办,共同研究答复意见和办理措施。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促进办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厅办公室具体负责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明确专人具体协调处理,建立“台帐”,加强督查。省里召开交办会后,我厅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交办会,回顾总结去年办理工作情况,并请往年办理工作做得好的财务处、职教处负责人介绍了开门办理建议提案、加强与代表委员联系的经验做法,全面部署今年的办理工作,并对网上办理进行了再次培训。各处室和单位建立了办理工作责任制,将建议、提案办理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规范化、制度化是搞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进一步规范办理程序,健全办理制度。每一件建议提案的办理都严格按照文件运作的要求,认真做好登记、造册、交办、协调、调查、草拟、核稿、签发、答复、督查、走访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对内容不实在、格式不规范的答复坚决予以退回重办。继续将建议提案办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到“三优三满意”文明处室评比的重要内容,对代表、委员和交办机关不满意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评为文明处室。这样从任务、责任、人员、制度上认真落实,确保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质量。

二、注重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代表、委员和基层意见,为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办理工作实效,我们结合建议和提案办理,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转变作风。在确定我厅全年重大调研课题时,充分参考和吸纳建议提案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把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与重大调研课题结合起来,通过调查研究,更深入地领会代表委员的建议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减轻农民负担,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多份建议和提案反映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厅对此高度重视,结合建议、提案办理,上半年会同财政厅分别赴苏北、苏中、苏南进行了三次专题调查研究,分别召开了教育、财政部门、中小学校长等座谈会,充分听取和广泛征求包括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测算各地免收学杂费后财政所需补助经费,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免收学杂费后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分担机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实施方案及具体实施意见。7月28日,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门部署,梁保华省长做了重要批示,何权副省长到会作重要讲话,省政府决定自*年秋季学期起,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根据会议精神,近日我厅会同财政部门出台了《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的各种政策,为落实建议、提案提出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将建议提案办理与厅机关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力求“双赢”效果,是我厅办理工作的重要思路。这次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中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其中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改制问题比较集中,如4068号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建议、4073号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和逐步废除民办体制问题、542号关于规范民办初中办学的提案、644号关于民办教育要逐步从义务教育阶段退出的提案等,这些也是我们一直想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结合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上半年对全省基础教育公办学校的改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先后组成两个调查组,分赴苏南、苏中、苏北7市的14个县(市、区),先后召开座谈会16个,实地考察了部分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听取了包括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内的各方面对当前学校改制及民办教育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撰写了我省公办中小学改制情况的调研报告,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下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做好清理工作和规范办学行为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厅办理的这些建议和提案也受到了代表和委员的充分肯定。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今年代表委员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我们吸取有关代表、委员提案中的好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今年4月,我厅会同省财政厅联合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公布了江苏省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明确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规划到*年底力争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江苏省小学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把我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建成合格学校,确保我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为此,今年我省以充实和完善理化生实验仪器、体育、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四项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构建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为基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今年4月,我厅召开了全省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四项配套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相关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我们还针对提案中提出的“确保中小学校园内学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问题,在办理过程中进行专门研究,加快地方立法步伐。今年上半年,我厅牵头起草了《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省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已经审议,目前正通过新华日报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积极拓展开门办理渠道,不断提高办理工作实际成效

今年,我厅在办理建议、提案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在提高与代表、委员见面答复率上下功夫,加大开门办理工作力度,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在办理每一件建议提案时,都尽可能与提案人联系,听取他们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重点或难点建议提案,组织有关人员专程上门,或召开专题协商会议,汇报情况,听取意见,给予答复或取得理解。对一些出差或不便上门答复的,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进一步完善上门办理工作制度,将《省教育厅上门(见面)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联系卡》作为评比办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提高开门办理工作的实效,我们不断拓展开门办理的渠道,加强与代表委员的面对面沟通,普遍受到代表委员好评。

一是召开建议提案专题协商会议。今年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吴成良、雍树标等40多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分别提交了11件关于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问题的建议和提案。对此,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结合这些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化解措施。5月22日,我厅邀请部分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在南京召开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专题座谈会,通过专题协商的办理形式,进一步加强承办单位和提案人的联系沟通,改进建议提案办理方式,加大“面对面”办理的力度,当面向代表、委员介绍办理情况,回答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直接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探讨我省中小学债务化解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实效。省教育厅副厅长祭彦加向代表和委员通报了我省中小学教育负债情况,分析了债务产生的原因和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化解中小学债务的打算、思路和措施。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介绍了全省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关情况,提出政府要对义务教育负全责,尽快把义务教育的债务化解问题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有序的制度安排积极予以化解,使广大中小学从债务的“漩涡”中解脱出来。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了解的情况,畅所欲言,对化解中小学债务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与会代表认为,通过专题座谈协商这种办理形式,代表、委员和承办单位“零距离接触”,大家对化解中小学债务问题的责任更加明确,对债务化解问题更加清楚,对省里的工作和拟采取的措施更加理解和支持,对债务化解的思路更加清晰,对化解债务更加充满信心。

二是主动上门征求代表和委员意见。做好高考招生和录取工作,是代表、委员关心的热点,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今年,共有8件建议、提案反映高校招生计划调整、命题改革、艺术科目考试、加分政策调整和录取工作改进等问题,新成立的教育考试院虽然正值繁忙的高考季节,但仍然专门安排时间,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办理。教育考试院主要负责同志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自率队上门与代表、委员见面,细致解答我省高考招生和录取工作的政策,听取代表、委员对改革我省高校考试和录取工作的意见建议,取得了提案人的广泛理解和好评。我厅教育评估院负责同志带队,对委员反映的取消高中星级学校评估的提案进行开门办理,主动上门沟通,使委员由不了解到理解高中星级学校评估的重要意义。

三是邀请代表和委员参加专题调研。邀请代表和委员参加教育专题调研,是今年我厅开门办理建议、提案工作的重要形式。今年“两会”期间,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问题成为热点,共有这方面的建议、提案14件。主办处室制定了专门的开门办理方案,邀请代表和委员参加实地调研,以深入了解建议、提案涉及工作的真实情况,共同研究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改进和加强工作。5月中旬,我厅邀请省民进、省民革等提案单位的6位政协委员,一起到苏北盐城市就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地方政府的介绍,实地考察职业学校和企业,就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政协委员非常认真,一方面充分了解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充分沟通了他们的思想和要求,另一方面也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呼吁,对成效明显的地方和学校给予充分肯定,对迟疑乏力的地方提出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对我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从而形成了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我厅积极、诚恳的办理态度,令参加调研的政协委员非常感动。

四是加强建议提案的跟踪督办。今年,王雨时委员提出了“高等学校办社会职能要尽快剥离”(569号)的提案,主要是呼吁解决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子女上学问题。这一提案对于依法实施《义务教育法》、保障学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厅非常重视这一提案的办理工作,在认真调研、加强与委员联系的基础上,制订了办理工作方案,办公室负责跟踪督办。6月16日,我厅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基础教育处的负责同志与省政协提案办共同协商,研究提案所提问题的解决措施;其后,我厅有关处室先后多次与南京市教育局、玄武区教育局和南京理工大学协调,在此基础上,8月11日,我厅约请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负责同志、提案人、南京理工大学负责人、南京市教育局、玄武区教育局负责人召开提案专题办理协调会,祭彦加副厅长到会,就提案中涉及的问题再次进行协商研究,取得了积极效果。我厅根据会议协商结果,正进一步梳理处理意见,促进此件提案所提问题的解决。8月18日,我厅又分别与南京玄武区教育局、南京理工大学协调,落实提案协调会的精神,达成了初步共识。8月23日和31日,我厅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基础教育处负责人,又专程分别到南京理工大学、南京玄武区教育局,实地考察学校情况,当面听取双方意见,提出了解决方案,得到双方的认可,圆满解决了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几十位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促成双方就剥离、移交高校举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免收学杂费问题进行深入磋商,为最终解决提案反映的问题创造条件。

四、正视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确定并认真办理一批重点建议、提案

通过对168件建议、提案的梳理,我厅列出了一些重点建议和提案,由厅长或副厅长分别督办,重点办理。省人大、省政协研究确定了3件重点督办建议和提案,我厅根据要求,分别制定了重点督办方案,目前已经顺利督办完毕,取得了良好效果。

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教育工作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我们不回避这一问题,主动将第0040号“关于帮助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加快‘双高普九’工作进程”作为重点督办建议,认真制订办理方案,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在5月召开此建议的专题协商会的基础上,7月18至19日,省政府朱步楼副秘书长,我厅王斌泰厅长、祭彦加副厅长陪同省人大常委会李佩佑副主任一起赴宿迁参加建议督办会,视察宿迁市农村中小学建设情况。我厅向省人大领导和代表通报了建议的办理意见。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我厅办理人大代表提案的工作,并一致赞同我厅的办理意见。目前,我厅抓紧重点建议办理的跟踪与后续工作,结合今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正在研究制订有关对策,按照“核清底数、建立台帐,明确责任、分级负担,建立机制、逐年化解”的思路,完善配套措施,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逐步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

第221号提案“关于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专项资金的建议”今年被列为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的重点督办提案。为办好这件重点提案,我厅结合今年即将召开的全省师资工作会议的筹备,上半年组织力量先后赴苏北、苏中、苏南六市进行重点调研,召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负责同志,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拟订了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了完善中小学教师培养体系和增加专项资金的政策建议。6月9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督办会,我厅杨湘宁副厅长和有关处室负责人到会汇报办理情况,我厅提出的办理意见和建议得到了省政协领导和提案委员的好评,有力推动了重点问题的解决。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pencer”为你整理了这篇社会评价整改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自治区绩效办《关于印发〈2020年度设区市和自治区直属机关社会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桂绩办发〔2020〕6号)要求,自治区财政厅对照4个方面共60项社会评价意见建议逐条认真研究,于2020年6月制定《自治区财政厅2019年度社会评价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细化整改措施、压实整改责任,现将年度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完善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问题

(一)整改目标。自治区财政厅将严格按照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养,将按照年度计划认真做好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训组织工作,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类别,为会计人才提供更优质服务。

(二)整改措施。自治区财政厅将综合学员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积极与承办机构沟通协调课程内容安排,加强与学员沟通,逐步优化培训课程设计。持续拓宽培训方式,2020年将增加对青年后备人才的线上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会计人员培养,积极推动各市县“千”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严格按照新冠疫情防控要求,在确保学员健康安全的情况下,与国家会计学院沟通协商,做好各班次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面授与线上集中培训相结合,丰富学员学习体验,激发学员学习热情。三是为确保培训工作质量与实效,加强与国家会计学院和班委的沟通联系,对课程设置、培训师资、学员管理、教学互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四是为提升青年后备会计人才的业务与水平,在年度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国家会计学院增加了一期青年后备人才的线上培训。五是为推动市县会计人才培养,建立市县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奖补机制,印发加强市县会计人才培养奖补专项工作经费管理通知,并对各市开展会计人才培养奖补专项工作经费进行绩效考评。

二、关于加大对市县支持力度问题

(一)整改目标。继续坚持财力下沉,不断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

(二)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各地因新冠肺炎疫情和严峻经济形势造成的财政收支压力。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与激励并重的转移支付制度,既加强困难地区基本财力保障,又对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加大奖励激励。三是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自治区财政厅将结合财政部下达我区2020年新增政府债务限额情况,综合考虑平南县财力、债务风险、项目储备入库情况以及项目是否符合政府债券发行条件等因素,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关于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问题,截至2020年11月,下达市县转移支付2978.78亿元,达到上年全年数的115.6%,并重点向受疫情影响大、“三保”问题突出和脱贫攻坚压力较大的地区倾斜,引导市级加大对困难县(区)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分配下达491.72亿元直达资金,惠及了全区所有市县区,并重点向县级倾斜。二是关于进一步完善保障与激励并重的转移支付制度问题。自治区财政厅既加强困难地区基本财力保障,又对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加大奖励激励。下达县域经济8项激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激励资金等奖励激励资金,激发市县争先创优、担当作为。三是关于对平南县予以政府债券支持问题。2020年,我厅转贷平南县新增政府专项债券4.74亿元,较2019年(3.2亿元)增长48.1%;安排平南县第一批抗疫特别国债17842万元,为平南县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关于加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支持力度问题

(一)整改目标。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继续筹措安排2020年自治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

(二)整改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各类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加大自治区本级扶贫投入,2020年自治区本级按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并确保自治区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不低于中央资金增幅,督促指导县级按规定比例增列扶贫预算。二是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实施计划》,及时做好资金安排分配工作。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问题。2020年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数372亿元,比2019年年初预算数增加30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合计下达608677万元,比2019年增加73456万元,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0%。二是关于支持乡村振兴建设问题。2020年2月,配合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出台《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桂发改农经〔2020〕15号),及时做好项目和资金安排。

四、关于优化财政业务系统功能问题

(一)整改目标。加强与预算单位的沟通联系,听取各单位意见建议,加快财政专网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的融合互联,不断完善财政业务系统。

(二)整改措施。一是加快自治区财政厅的财政专网已与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融合互联,开通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访问财政业务系统的途径,缓解业务高峰期的网络拥堵问题。二是加强与预算单位沟通联系,采用发函征求、电话咨询等方式听取单位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编制。三是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研究定额标准录入控制设置需求,完善定额标准录入控制管理。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关于优化部门预算编制系统问题。在征求预算单位意见并结合自治区本级实际的基础上,部门预算编制系统实现行政机关和行政类、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自动生成基本支出预算,预算申报建议数总额控制、“三公”两费控制数分项审核、预算草案文本检索生成等多项功能。二是关于完善定额标准管理问题。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根据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要求,提出基本支出标准和会议费、培训费等通用项目支出标准及“三公”两费控制数设置需求,完善支出标准和预算金额的控制管理。

五、关于加快专项资金调度速度问题

(一)整改目标。加大专项资金调度力度,压实设区市对市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

(二)整改措施。自治区财政厅高度重视专项资金调度工作,加大库款统筹力度和对设区市和省管县资金调度的倾斜力度,压实设区市对市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下一步,自治区本级将继续加大督促力度,压实设区市对市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

(三)整改落实情况。自治区本级加大对基层资金调度的支持力度,压实设区市对直管县和城区的调度责任,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截至11月底,自治区本级对市县调度同比增长27.2%,专项资金已全部调度到位,有效支撑市县支出增长需要。根据考评对象(桂林市象山区财政局)提出督促设区市及时将专项资金调度至市管县和城区意见,经对接桂林市本级,桂林市本级已将专项资金全部调度至城区和市管县。

六、关于规范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设置问题

(一)整改目标。规范设区市考评指标设置,进一步压缩考评指标数量,制定设区市考评指标方案,提高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整改措施。一是压缩考评指标数量规模。进一步压缩对设区市机关绩效考评指标的数量。二是科学设置考评标准,调动市县工作积极性。三是积极建议取消财政配套资金考评内容。四是规范考评程序。制定设区市考评指标实施方案,规范考评指标内容、程序、材料等事项,提高考评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整改落实情况。一是压缩考评数量。2020年,自治区财政厅按照聚焦中心的原则,进一步压缩对设区市机关绩效考评指标的数量,2020年度对设区市考评内容由上年的财政收入、政府债务管理、发展民营企业等三项指标,压减为财政收入、政府债务管理两项考评内容。二是关于优化考评内容问题。自治区财政厅在设区市考评指标中注重建立奖优罚劣导向,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进行绩效扣分,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考评事项进行加分。2020年度对“财政收入”考评指标设置4分加分项,激励市县财政部门深挖财政增收潜力,激发工作积极性。三是积极建议取消财政配套资金考评内容问题。自治区财政厅对设区市考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对涉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事项提出不予对设区市进行考评建议,以提高考评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关于对设区市的财政支出进度考评问题,2019年起我厅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数量大幅压减,不再将支出进度纳入考核范围。四是关于规范考评程序问题。我厅于2020年8月19日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2020年度设区市绩效考评指标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桂财办〔2020〕67号),明确财政厅牵头考核的2项设区市指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财政收入)考核内容及标准、数据采集渠道、考核工作程序等事项。

七、关于加强基层调研和业务培训指导问题

(一)整改目标。继续实行厅领导联系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基层财政部门业务培训指导力度。

(二)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实行厅领导联系基层工作联系点制度,下沉基层,了解基层实际,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切实抓好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展现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财政工作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业务培训班尽量延伸到基层财政部门帮助基层财政干部提高业务水平。

(三)整改落实情况。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7

本刊讯(记者时宏明)6月15-16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理论与实践”作为主题,分为大会发言和海归海外人才论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论坛、人才创业论坛、人才特区论坛等四个分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出席了15日上午的论坛开幕式,发表了《努力创建中国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重要讲话并与专家进行了座谈,中组部副部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作了《努力营造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主旨发言。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近600名代表参加了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展示我国创新创业典型实例和优秀成果,并对获得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

立足新起点落实新要求努力推动宣传文化工作创新发展

6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传工作座谈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何宪出席会议并讲话,广东省常务副省长肖志恒出席会议并致辞。

何宪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着力在解读政策、正面宣传、引导舆论、组织策划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突出抓好“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主题宣传,进一步增强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人社工作各项任务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发挥部属媒体和基层平台的主阵地作用,着眼当今媒体发展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属报刊分类管理。坚持开门办报办刊,准确传递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反映各地人社工作动态,增强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和可读性。要拓宽发行渠道,扩大读者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切实使部属媒体成为人社宣传工作的主力军、全国人社部门的喉舌和展示人社精神的窗口。

何宪要求,大力推进以培育和弘扬人社精神为根本任务的人社文化建设。人社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具有思想引领、精神激励、舆论导向和行为调整等重要作用。各地人社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人社文化创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大力培育和弘扬人社精神,努力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社服务品牌和服务文化。

人社部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社厅(局)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邱小平在全国劳动保障科研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加强劳动保障重大问题研究

本刊讯(记者农清清)6月5—6日,全国劳动保障科研工作座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邱小平指出,要重点加强5个方面的研究:一要大力加强对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问题的研究。二要大力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衔接问题的研究。三要大力加强对建立企业工资水平决定、调整和调控机制问题的研究。四要大力加强劳动关系矛盾源头治理问题的研究。五要大力加强农民工发展问题研究。邱小平要求,劳动保障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机构和队伍自身建设,积极探索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管理机制,大胆创新科研方法手段,稳步推进科研资源整合,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院院长田小宝要求各省(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一要加强对劳动保障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二要加强科研协作;三要加强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建设;四要面向未来,提升信心,勇攀劳动保障科研工作高峰。

会上,天津、山东、陕西、江苏太仓等省、市人社部门分别作了典型发言。会议还专题组织召开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研讨会。

全区公务员管理业务培训班开班

本刊讯为提高广西公务员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局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别在钦州市、桂林市举办全区公务员管理业务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国家公务员局综合司蔡启明司长就公务员管理工作科学化问题现场授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自治区公务员局常务副局长韦刚强出席开班动员并为学员授课,给大家理清了工作思路,解析了工作难点,明确了工作方向。自治区公务员局有关处室负责人也分别就各自的业务工作为学员授课。各市人社局公务员管理工作分管局领导、公务员局局长、业务科长,各县(市、区)人社局分管领导,自治区直属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共250人参加了培训。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局供稿)

日本经营管理协会专家团来桂访问

本刊讯6月11日,由日本经营管理协会会长宫本邦夫率领的专家团一行7人前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进行回访交流,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外国专家局局长韦刚强主持交流活动。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税局派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制建设与管理”培训项目学员在赴日本学习期间曾前往日本经营管理协会培训考察,双方建立了友好联系。此次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外国专家局联系协调,协会会长宫本邦夫先生亲自率领专家团回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税局,主要是为了增进双方了解,加深友谊,探讨进一步合作的计划。此次活动充分体现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对广西对外开放的积极推动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外国专家局供稿)

广东省广西务工人员服务协会挂牌成立

本刊讯5月23日,广东省广西务工人员协会在广州金桂园小区挂牌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于祖毅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有关领导共同为广东省广西务工人员服务协会揭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民工工作处及自治区就业局有关负责人一并出席了揭牌仪式。广东省社工委、省民政厅、省总工会和广州市的有关部门以及江西、河南、广西等省(市、区)驻粤(劳务)办事机构负责人共60多人参加了挂牌仪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局供稿)

广西顺利完成干部档案移交工作

本刊讯(通讯员杨清海)3—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处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和部队转业办负责同志,组成军地联合调研组,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韦刚强带队,深入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等市的组织、人社、工作部门及驻地部队,通过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宣讲安置政策,征求做好档案接收及安置工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以及了解今年干部数量质量情况,为顺利完成干部档案移交及安置工作任务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5月中下旬,广西壮族自治区办会同广西军区、武警广西总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现役干部转业办,按照国务院办和总政关于2012年干部安置的计划(草案),军地合署办公,对干部档案进行了联合会审。5月31日至6月1日,在南宁召开了干部档案移交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了去年的工作,研究了今年工作形势及任务,按预定计划及时向各市移交2012年干部档案,为顺利完成2012年的安置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广西全面启动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寄送工作

本刊讯(通讯员王永国)6月26日,广西区社会保险事业局与广西区邮政公司举行广西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邮寄工作启动仪式,全面启动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邮寄工作。7月起,广西将以统一格式逐步向全区2300多万(人次)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寄送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

广西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忠平指出,权益记录单反映参保人员及其用人单位履行参保缴费义务、享受相关待遇的基本情况,做好记录单邮寄工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维护参保人知情权的有力举措,是践行社会保险“记录一生、保障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理念的具体体现。他要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部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务必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切实提高社会保险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为推动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邮政公司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邮政部门覆盖广、投递准、服务好的优势,密切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把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安全、准确、快捷地寄送到广大参保人员的手中。

据悉,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后,广西区社会保险事业局与广西区邮政公司及早筹划,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从发放对象、数据范围、指标解释、发放方式、查询咨询服务、退信重发及补发申请处理等七个方面作了详细规定。2012年春节来临之际,广西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委托广西区邮政公司向5000多名灵活就业人员寄送了《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对帐单》和新春贺卡,为全面启动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制作和邮寄工作积累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社会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包括参保人员及其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信息;参保人员缴费年限、个人账户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领取待遇信息等。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个人权益记录单以邮寄方式每年寄送一次给参保人员。参保人收到权益记录单后,上述信息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实现“我参保、我明白、我信赖”。

全区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工作现场会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部署会召开

本刊讯(记者韦伟光李荣亮)6月19日,全区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工作现场会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部署会在广西平南县召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雷震、贵港市市委副书记李鸣、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李丹云出席会议。

雷震副厅长在会上指出,实现新农保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新农保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当前,广西在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工作中做到了思想认识和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征缴发放、部门配合、基础工作“五到位”,全覆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推进工作不平衡、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下一步须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目标任务;二是抓紧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三是总结提升好经验好做法,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加强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是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贵港市、百色市、桂平市、南宁市西乡塘区、平南县的会议代表分别在会上介绍了新农保试点典型经验。

各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管领导、劳动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和社会养老保险所负责人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广西人社厅深入国定贫困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本刊讯(通讯员陈建玲苏美芬)5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巡视员童俊一行16人深入国定贫困村——百色市田林县八桂瑶族乡弄瓦村开展“富民强桂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将关爱留守儿童与创先争优活动创新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厅离退休“风采艺术团”为当地群众奉献了精彩的歌舞、魔术等节目,瓦村业余壮剧团也表演了传统经典的北路壮剧。在演出过程中,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八桂瑶族乡4所小学和1所农家书屋捐赠了价值11万多元近5000册新书,同时,还捐助抗旱救灾款3万元,帮助村民特别是学生们缓解饮水难问题。厅离退休老党员和离退休工作处为帮助八桂乡的弄瓦、岩林和者达3个贫困村的五保户及困难群众自发捐款的7885元也发到了受赠者手中。

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双选会举行

本刊讯(记者梁欢通讯员罗晓)6月26日,2012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双选会在中国广西人才市场举行,67家自治区级就业见习基地单位提供了2314个就业见习岗位,逾30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本次双选会。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应急管理,政府行政管理

一、政府应急管理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应急行政体制的历史演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门部门应对单一灾种的应急管理体制

从建国之初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出现的危机主要有: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有血吸虫病等公共卫生方面的疫情。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抗灾救灾,每当遇到重大灾害,中央政府都很快组建相应的危机应对机构,以专门的部门应对单一的灾害是这一阶段应急管理行政体制的特征。早在1950年2月27日就成立了中央救灾委员会,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任主任,委托内务部(民政部前身。1949年10月成立,1969年撤销;1978年民政部设立。)办理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王维洛:“中国防汛决策体制和水灾成因分析”,《当代中国研究》1999年第3期(总第66期)。)。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后根据总理指示组建地震办公室;1969年7月18日渤海湾发生74级大地震,中央地震工作小组于次日组建。水利部(成立于1949年10月,曾经于1958年和1982年两次与电力部合并,又分别于1979年和1988年分开。)负责防洪抗洪,地震局(1971年撤销地震办、成立国家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地震工作,由中科院代管;1975年直属国务院。)负责防震抗震,气象局负责应对灾害性天气等。这期间,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应急机构。例如,197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地震局的请示报告,批准各省(区、市)设立地震工作机构,由地方政府领导;1983年的机构改革明确地方地震工作机构由国家地震局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地震局为主。

这一阶段的危机应对体制动员能力是强大的,在重大灾情发生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直接指挥,人民全力支援。邢台大地震的当天上午,总理就指示总参谋部派部队赶赴灾区救死扶伤;第二天,亲自飞赴现场。相对于这一阶段发生的灾害而言,各个专门部门可支配的资源有限、调动其他部门的能力也有限,应急成本比较高。

第二阶段: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参与的应急体制

从改革开放初年到2004年。在这一阶段,自然灾害和疫情时有发生,生产事故数量随工业化进程而增加,社会呈现增长的势头。与此对应,应急管理机构的总数有所增加,覆盖领域有所扩大,例如1989年为响应联合国倡议而成立的国家减灾委员会,1995年成立的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等。旧有的、根植于各部门的议事协调机构在当时政府权力下放的大背景中职能得到了扩充。在1985年重新恢复的中央防汛总指挥部中,国务院副总理、水利部部长分别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指挥部已经被赋予了直接指挥防汛的职责,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从具体的防汛事务和职责中解脱出来。

2003年发生“非典”之后,依托各行政部门设立的跨部门、跨单位的专项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的数量增加很快。国务院应急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现有的与应急相关的国务院16个议事协调机构(包括指挥部7个、领导小组5个、委员会4个。)和9个联席会议制度当中,有20个成立于2003年或者之后(有的曾经存在但被撤销,2003年后重新设立)。省(区、市)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据国务院应急办统计,31个省(区、市)共成立省级专项应急管理指挥机构682个,省均22个(按照某省政府官员的解释,议事协调机构可以分为领导小组(委员会、指挥部)和协调小组(联席会议)两类。领导小组(委员会、指挥部)是为了协调完成某项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任务而设立的,由省委、省政府领导担任;协调小组是部门之间为联合完成某项任务而设立的,一般由省委、省政府秘书长或副秘书长负责召集会议。)。考虑到各省(区、市)危机源的特殊性(例如多数省份没有核设施、油气田及输油管道保护、海上搜救等任务),这个平均数已经不低。各级政府的专项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责明确,专业性强,机构设置整齐划一,大多具备处置单一危机的经验。不少议事协调机构经历过危机的考验。

第三阶段:强化政府办事机构综合协调的应急体制

2004年至今。在这个过程中,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政府应急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建立。31个省(区、市)已全部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其中明确办事机构或办事机构负责人为正厅级的7个、副厅级的14个、正处级的10个,平均编制13人。有90%左右的市级政府、80%左右的县级政府成立或明确了办事机构;国家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安全生产、核应急、公共卫生、通讯、公安、反恐怖、防劫机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进一步强化;军队系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得到加强;国务院应急办与各专业机构的协调互动工作机制基本形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处置救援、善后处理等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国务院应急办成立一年多来,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积极加强与有关地区、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协作配合,协助国务院领导同志妥善处置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有效地发挥了枢纽协调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

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组织编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于2006年初公布,编制完成《“十一五”期间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审核印发综合减灾、地震、交通、安全生产等领域“十一五”规划,研究起草《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制定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所有省级政府、979%的市级政府和928%的县级政府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同时还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大量专项及部门预案;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在深入推进,其中所有中央企业都完成了预案编制任务;有关部门、地区还根据实际需要,陆续编制印发了《中国公民出境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军队系统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和若干专项预案,并在全军部署了预案编制工作。

全国应急管理专家队伍正式成立。组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推荐应急管理专家人选,遴选33个领域的40多名专家正式成立了应急管理专家组。制定了专家组工作规则,明确了工作重点,进一步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过程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加强了应急管理重大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对的危机范围逐渐扩大,其覆盖面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覆盖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生产事故和社会危机四个方面。应对危机的方式从被动的“撞击-反应”式危机处置逐渐演变为从前期预防到后期评估的危机全过程管理;危机管理体制从专门部门应对单一灾害过渡到综合协调的危机管理,从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过渡到政府专门办事机构的协调。在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一个依托于政府办公厅(室)的应急办发挥枢纽作用,协调若干个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危机管理的新体制初步确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政府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指挥部与同级的应急办之间的职责没有划清、关系没有理顺

议事协调机构同办事机构职责重叠,关系不顺的问题在危机处置和常态工作中都有发生。以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以下简称“防控指挥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以下简称“国务院应急办”)为例:

一是在危机处置过程中,按照中编办的批复,国务院应急办“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应急保障和国际救援等工作。”可见国务院应急办的职责是明确界定的,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其处置权利有限定,须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而防控指挥部的主要任务有“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危机关头履行着临场指挥处置的职责。防控指挥部的总指挥是国务院副总理(事实上,有10个议事协调机构的总指挥或者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防控指挥部等10个议事协调机构实际上也履行着“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职责。

二是在常态工作中,国务院应急办的职责包括“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防控指挥部的任务也包括“对各地防治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随着应急办在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这种职责上的冲突可能会日渐显露。

(二)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的权威性不足

一是常态协调的权威性不足。在危机发生期间,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议事协调机构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特别是指挥部)的协调能力是强的。但是“指挥部”不是常设机构,只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才被启动,是无法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危机前的预防、演练、储备等工作。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在没有严重灾情的平常年份,某自然灾害专项指挥部一年只开一两次会议,日常业务由设在某部委的办公室负责。

二是同级协调的权威性不足。现行的政府应急体制有在指挥部之外再组建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情况。例如,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都设在地震局)并存,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与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组成人员相同。两块牌子,各有用处。即便如此,由一个部门出面协调同级别的其他部门还是有很大难度。有些部门,例如发改委,出现在每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中;财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和农业部也出现在绝大部分议事协调机构中。同级部门协调这些政府强势部门存在相当难度。即使副总理担任专项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协调该副总理分管之外的部门也有难度。现有应急机构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突发事件设立的,机构之间沟通相对不足,预警信息后难以形成统一应对合力。

(三)一些领导小组和委员会与应急管理关联度低,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责区别较大

有一些领导小组、委员会承担的是政府常态工作。例如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绝大部分部际联席会议的任务是政府常态工作的一部分。例如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研究煤矿关闭整顿的政策措施;制订工作计划和阶段性任务并组织落实;协调煤矿整顿关闭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活动;研究煤矿安全生产标本兼治的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联席会议由牵头部门召集,不刻制印章,也不正式行文。其工作规则是定期(大多为每年或者每半年一次,个别为每季度)或者不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协调解决指定的有关问题。以会议纪要形式记录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有关方面并抄报国务院。各成员单位按照部门职能分别落实。对难以协调一致的问题,由牵头部门报上级决定。但个别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能却类似于指挥部。例如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按照《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重大和较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启动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委员会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分类不清、职能不统一,因此不能仅从机构的名称推断其职能。政府应急管理行政体制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边界不清晰,增加应急办协调的难度,也容易使应急办与办公厅等政府协调机构产生工作矛盾和职能冲突。

(四)各地政府应急办机构设置不一,职责规定不同,影响协调、枢纽职能的发挥

从目前现状来看,在30个省(区、市)级应急办中,有正厅级机构7个,副厅级13个,正处级10个。在20个正、副厅级应急办中,13个应急办的负责人由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或办公厅主任、副主任兼任,另外7个应急办主任为专职。10个正处级机构的应急办主任全部为专职。除应急办的级别各不相同外,编制员额差距更大。多者45人,少的不到10人。各地应急办的编制、级别不同仍然是表面现象,更大的区别是在机构设置和职能确定上。应急办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依托于政府日常工作协调机构。多数省(区、市)政府应急办的机构和职能设置与国务院应急办基本保持一致:应急办设在办公厅内;在应急办(或办设处室)上加挂值班室的牌子;应急办承担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有的让政府办公厅加挂应急办牌子,应急管理工作仍由厅内相关处室承担。有的应急办承担了与应急相关而且力所能及的其他职能。承担这些日常职责有利于接近政府领导同志工作,掌握信息,占有应急资源,强化应急办的协调能力。

二是应急办的职责与日常业务脱离。例如浙江、四川两省的应急办没有值班职能,值班工作分别由省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办公室承担。深圳市应急办完全脱离了办公厅业务工作,与办公厅享有平级的待遇,但对于全面掌握市政府领导工作的情况、信息和动态打了折扣,干部交流和提升也是问题。其工作的难度大,其权威性受影响。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9

一、政务公开主要内容

(一)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定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及其改革总体方案;编制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宏观调控措施并组织实施。

2、起草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规范性文件和制定基本标准,并实施监督和检查;制定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服务咨询机构和管理规则;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监督检查,制定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监督检查规划并监督执行。

3、拟定全区促进城乡就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统筹城乡就业,合理开发劳动力资源;规划、指导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组织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拟定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制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和跨地区有序流动的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4、根据国家颁布的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拟定具体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本区职业技能鉴定办法,对全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工种(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在国家教育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全区技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负责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制定全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表彰、奖励和职业技能竞赛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实施全区劳动预备制度;指导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技工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

5、制定本区劳动关系调整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组织实施全区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规范;负责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工作,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制度和女工、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政策;参与评定国家、省、市级企业劳动模范;负责政策性安置和调配工作。

6、负责全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测算和组织实施;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定本区企业工资指导线;在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适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工资分配机制。

7、制定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仲裁的规范、规则和劳动保障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区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仲裁和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处理与劳动争议有关的集体上访、罢工和突发事件。

8、贯彻执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政策、基本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负责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工作。

9、贯彻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管理、运营的政策和办法;对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提出审核意见;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施行政监督;对全区参加社会保险单位的参保、缴费情况进行稽核。

10、承担全区劳动和社会保险的统计和信息工作,组织建设全区劳动和保障信息网络,定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信息资料及发展预测报告。

11、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公开的审批和办理事项

(三)公开的其他事项

(1)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

(2)局系统财务预决算及收支情况、职工奖惩、干部人事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

(3)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让群众清楚明白的事项及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事项。

二、政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1、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政务公开栏、政策查询电子触摸屏,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时效。

劳动保障政务服务大厅地址:206国道东侧人力资源市场大厅。

2、行政审批项目进大厅。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内设立了一个窗口,除的以外,将劳动保障应进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的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内容、条件、程序、时限等在大厅进行公开办理,实行服务承诺制,使审批行为置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暗箱操作”。

3、开设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务公开办事指南、劳动保障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以及监督投诉网站。

4、适时召开新闻会,劳动保障各项新的政策法规。

5、印制劳动保障政务公开手册和办事指南宣传彩页,发放给前来办事的职工群众。

6、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

7、通过民主评议会、征求意见会公开。

8、公开工作人员身份,实行挂牌上岗,规范服务。

三、主要措施

1、成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巨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的政务公开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情况综合等日常工作。

2、健全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服务制”、“一站式服务”等一系列优质服务承诺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劳动行政处罚案件审查备案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处罚审核制度,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杜绝向企事业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

3、严格公开程序。建立政务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常工作机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属于政府公开的内容,但应由部门提供的政务信息,有关部门应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地向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传递信息,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

4、加大政务公开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力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明确局、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政务公开工作负直接责任,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考核范围,作为考核干部职工的重要内容,与整体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对各责任单位的政务公开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对思想上不重视,政务公开工作滞后的科室要提出通报批评;对在政务公开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题严重的,还要追究领导责任。同时,把政务公开工作与各单位的工作成绩挂钩,与衡量党支部建设成绩挂钩、与一把手的奖励进步挂钩。凡政务公开工作开展不好的科室不能评先,一把手不能评为先进工作者。

四、政务公开监督投诉

1、工作职责:受理政务公开情况、服务承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廉洁行为等投诉举报,并负责督促整改和查处。凡署名投诉的,一般事件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向当事人反馈,问题复杂,需要立案调查的,按案件处理的程序和规定时限办理。

2、投诉举报的途径和方式:

社区议事厅建设方案篇10

一、基本要求和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围绕我省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管理方式,增强透明度,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经过不懈努力,在《纲要》确定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健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等目标任务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提高,努力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调整政府机构设置,进一步依法理顺部门职能分工,科学划分执法权限,确定和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管理职责。

规范省、州(地、市)、县(市)、乡(镇)各级政府的管理权限,理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向研究制订政策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等方面,把微观管理事项下放到州(地、市)、县。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程,使乡(镇)机构的职能、体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需要。(省编办、财政厅、监察厅、人事厅)

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行政职能争议协调机制,明确协调程序和办法,及时协调各部门在管理职权方面的矛盾和争议。(省编办、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

2、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权范围,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政企、政事、政资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为重点,行政机关所属的检测、检验、检疫机构以及中介机构要与行政机关彻底分离,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省编办、人事厅、省政府各有关部门)

制订相关政策规定,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投资主体的自和风险承担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省发改委、省经委、省国资委)

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推进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处能力,依法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面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健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体制。(劳动保障厅、教育厅、民政厅、司法厅、国土资源厅)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依法制止教育乱收费,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教育厅、监察厅、省发改委、财政厅)

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逐步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率。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卫生厅)

3、健全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制度。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国库集中统一收付制度改革力度,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构建范围清晰、分配科学、支出高效、管理规范、监督有力的公共预算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财政厅)

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将收费主体、项目、依据、标准和程序向社会公示。(财政厅、省发改委)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实行“收支脱钩”,将行政经费包括执法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制定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办法,加快财政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财政厅、省发改委、监察厅)

4、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按照“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强化服务、方便基层、方便群众”的原则,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善行政许可审批的听证、告知和服务承诺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实行行政许可目录管理。探索完善统一、联合、集中办理行政许可的途径,逐步开展网上受理、审批工作,提高许可审批透明度和时效性。加强行政许可审批的后续监管,制定《青海省实施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实行行政许可审批违纪违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查处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等问题。(省政府法制办、监察厅、省政府各有关部门)

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强化政府的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省政府各部门)

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与社会合作进行社会管理的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和人民群众在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作用。(省经委、建设厅、水利厅、交通厅、司法厅、民政厅)

5、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依法公开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从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完善制度和措施入手,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创新政务公开的形式;深化投资、政府采购、医疗卫生、教育、流通等领域的政务公开工作,增强工作透明度;推进公用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省政府法制办、监察厅、省政府各有关部门)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建设,完善政府新闻制度,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政府信息收集、交换、分析、处理、共享的运行机制,逐步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省、州(地、市)、县(市)政府及其部门网络互联,形成政府与政府、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机制。(省政府办公厅、监察厅、财政厅、省政府法制办)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村务公开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务公开制度,认真做好国家和省关于农村工作、涉及和惠及农(牧)民各项政策及执行情况的公开工作。(民政厅、农牧厅)

6、加强政府诚信制度建设。

履行法定职责,兑现政府承诺,建设统一、高效、规范的政府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体系,创建“信用青海”。发展和规范社会信用中介机构,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征集、失信约束和守信激励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商务厅、省发改委、省经委、省工商局、省工商联)

(二)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监督制度

7、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重大决策要经政府或部门集体讨论决定。完善各级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其部门行政首长的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明确必须集体讨论决定和分工决策的事项,提高行政机关特别是各级行政首长的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和水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职责分工,合理划分、严格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限,使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部门的决策事项明确,决策权限清晰。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按照完善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监督、落实决策责任的要求,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法律论证、社会公示、听证和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省政府办公厅、监察厅)

8、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公开制度。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必须进一步界定行政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公开的具体范围,建立行政决策公开和供公众查阅的渠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要将规范性文件、重要行政决定、重大建设项目、土地利用、资源开发、政府采购、公务员选拔任用等事项在政府公报、政府信息网站以及新闻媒体上公开。规范行政决策程序,界定听取意见的决策事项范围,创新民主决策形式,完善听取意见的具体方式、途径,建立对各种利益诉求的分析机制和重大决策事项的调研制度,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除情况紧急外,在作出行政决策前必须经过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及合法性审查的环节,确保各方面意见在行政决策中得到全面、正确的反映,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引发行政争议。

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公示、合法性论证和听取意见制度,对重大宏观政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安排,涉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性事项和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决策前必须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和合法性论证,对涉及草原、森林、土地等,社会影响面大、与人民群众利益特别是与农牧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应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或信箱、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省政府各部门)

9、健全行政决策跟踪反馈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实行行政决策执行情况跟踪反馈和评价制度,收集、整理和评价社会意见,并向决策机关反馈。加强对行政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明确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程序和方式,提高行政决策执行力。对重大决策事项的执行情况要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健全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决策责任追究。(监察厅、省政府督查室)

(三)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0、科学合理地制定政府立法项目计划。

编制和调整政府立法项目,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以及促进实现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社会反映迫切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条件成熟、注重实效的原则和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立法项目,编制立法项目计划。正确把握立法时机,按照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的要求,正确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使立法进程与改革进程相适应,根据形势发展及时对立法计划加以调整和优化。推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的办法,让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参与提出立法项目,使立法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严格依法规范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依法制发规范性文件。(省政府法制办)

11、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

不断完善立法调研、公众参与和咨询论证制度,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的立法起草工作机制。拓宽立法民主渠道,完善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对关系企业、投资者、人民群众尤其是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法项目草案,都应采取公示、座谈、论证、听证或通过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尤其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使立法最大限度地吸纳民意、汇集民智、体现民情,均衡各种利益冲突。建立和完善立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坚决克服部门利益倾向、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防止部门权力利益化和部门利益法定化,提高立法质量。地方性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内容应当具体、明确,逻辑严谨,语言规范、简洁、准确,具有可操作性。(省政府法制办)

12、完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和定期清理制度。

根据国家立法进程,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意见,及时清理现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的检查、效能评估制度,逐步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效能评估工作,评估结果要及时报送上级行政机关。(省政府法制办)

(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行政执法机构应当依法设置,执法权限取得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根据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完善制度措施,保障公正执法。按照下移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级的要求,合理划分并逐步理顺同一系统上下级执法部门之间的行政执法职责和执法权限,建立分工合理、协调运作的行政执法新机制。依法界定不同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职权,整合行政执法资源,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必须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政执法机构承担的职能,应当明确规定主要管理部门和协助管理部门。除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执法有明确的层级管理权限规定外,实施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具体行政执法行为应由县级行政执法部门承担,省级机关重点做好行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协调指导。(省编办、监察厅、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

继续推行西宁市、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探索扩大和延伸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逐步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省编办、省政府法制办)

14、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开展行政执法主体清理工作,明确行政执法责任主体。梳理行政机关执法依据和执法责任,对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包括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权的组织)的执法依据要分类排序、列明目录,做到分类清晰、编排科学,及时向社会公布。(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人事厅)

行政执法职能部门要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配置,将法定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不同层级的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之间的职权要相互衔接,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按照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分解执法职权的基础上,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具体执法责任的种类和内容。(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各有关执法部门)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行政执法考评奖励、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的考评奖励机制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完善投诉举报机制,保证行政执法高效、协调运转。(监察厅、省编办、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

15、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程序。

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文书,实现行政执法的主体、权限法定化,行为规范化,文书格式化。推行案件处理流程管理,依法规范行政执法公开、告知、听证、说明理由、回避等程序,保证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明确案件受理、调查、告知、申辩、决定等具体环节,保证在法定时限内完成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调查、审核、决定相分离制度,完善重大行政执法决定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省政府法制办、监察厅、省政府各有关执法部门)

规范行政机关对企业的行政执法行为,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必须有法律依据。推行行政机关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对企业进行检查应当制定检查计划,并应严格依照计划实施。除法律、法规、规章有特别规定或查办案件的需要外,对能够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无违法不良记录、信用良好的企业,行政机关不再安排例行检查;对上级行政机关已经做出监督检查安排的,下级行政机关一律不得重复做出安排。加强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特别是对县级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规范,改进行政执法方式,促进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和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协调行政执法机关在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和矛盾。(监察厅、省编办、省经委、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

16、完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

做好行政执法主体清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依法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职权。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培训考核和持证执法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未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禁止聘用临时工作人员承担行政执法工作,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省政府法制办、人事厅、监察厅、省编办)

17、建立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等执法案卷,适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对不合格案卷进行纠错,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应采取组织专家评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等多种形式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等执法案卷进行评查,评查结果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年度考核内容。(省政府法制办、人事厅、监察厅)

18、完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意识。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制机构应着眼于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把依法行政纳入行政机关和公务员考核指标体系,并与奖惩和晋职晋级挂钩,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建设。

人事部门应把依法行政知识列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任职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县级以上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会同人事等部门,以行政执法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为重点,加强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司法厅、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

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实施普法规划,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的观念和意识,教育广大群众树立法治观念,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司法厅)

19、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发挥法制机构作用。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切实加强法制机构建设,配备具有相应法律素质的工作人员,解决法制机构在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为法制机构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法制机构要明确职责,认真抓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制度建设、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推动落实、跟踪研究、情况交流等具体工作,积极履行在本级政府或本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省编办、省政府法制办)

(五)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20、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积极配合人大代表视察和调查活动。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其通报政府工作情况,并征求和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各有关部门)

21、自觉接受人民法院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的司法监督。

推行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要积极出庭应诉、答辩。对人民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或裁定,应自觉履行。对司法机关提出的司法建议,应当积极对待,认真处理。(省政府各有关部门、省政府法制办)

22、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

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切实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检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究和各负其责,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防止因文件不当引发行政争议。建立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集体审议通过和公布生效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事前审查工作,规范性文件在提交会议讨论前,应由制定机关的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得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事项。规范性文件为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做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也不得限制其权利。上级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对与上位法相抵触或者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要按照法定程序责令纠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探索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提出异议的处理机制。(省政府法制办)

23、健全行政复议工作机制。

行政机关要切实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建立健全行政复议案件承办责任制度、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重大复议决定备案制度、复议诉讼赔偿案件通报制度和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力争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程序中。依法受理行政复议申请,规范行政复议程序,探索改进符合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机制、审理方式,逐步建立行政复议案件公开审查制度,提高行政复议质量和效率。行政机关要增强运用协商、调解的办法解决行政争议的意识,强化调解职能,充分发挥行政调解手段的优势。实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建立与工作相结合的行政复议工作机制,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救济作用。(省政府法制办、省局、人事厅)

24、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和补偿制度。

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的原则,认真履行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职责,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建立行政赔偿程序中的听证、协商、和解制度,完善和规范行政赔偿的程序,明确行政补偿范围、标准和程序,依法保证赔偿、补偿费用财政支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得赔偿或补偿。建立错案赔偿后的个人追偿制度,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因执法过错造成错案的,行政机关在赔偿后向有过错的人员追偿。(财政厅、监察厅)

25、创新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制度。

完善行政执法层级监督机制,强化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部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强化对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案件的监督、指导工作。加强对规范行政机关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许可和行政应诉统计分析制度。(省政府法制办、监察厅)

26、加强专门监督。

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依法开展专门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监督,认真履行监督决定。(监察厅、审计厅)

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效能、廉洁勤政、执纪执法情况的行政监察,要按照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监察厅)

重点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政府投资管理、重点建设项目、社会保障资金、社会捐赠资、国有企业及税收征管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重大决策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依法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厅)

27、完善社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制度。

建立完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违法和不当行政行为的投诉、申诉、举报制度,重视媒体舆论监督,探索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有效途径。监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应开设投诉、举报电话或网址、信箱,制订工作程序,受理投诉、举报,对人民群众反映、举报的问题和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做出处理,并公布处理结果。(监察厅、省政府各有关执法部门)

(六)建立高效便捷的突发事件防范机制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

28、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构筑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监测、预警、信息、控制与处理、物资保障等应急体系。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分级分类制订和完善各种专项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和保障制度。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省政府办公厅)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的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动员和发挥县、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创建“平安青海”。(省政府各有关部门)

29、完善工作机制。

加强工作,建立健全工作考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政府应当建立完善预警机制,畅通渠道,规范程序,维护秩序,落实责任。实行行政机关负责人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的制度,健全重大案件督查、督办制度,完善复查、复核制度。加强对行政纠纷的经常性排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对城市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劳动和社会保障、企业改制、库区移民、城市管理、环境污染等容易引发行政争议的领域进行系统的排查梳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人员,逐一提出解决方案。(省政府办公厅、省局)

建立健全依法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制度,对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事项,工作机构应当告知人申请复议、仲裁和提讼的权利,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形成、司法、调解、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有效地处理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不及时处理事项,导致发生的,依法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建立反馈与政策研究联动机制,对工作中发现的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应及时完善和调整相关政策。(省局、司法厅、监察厅、省政府法制办)

30、加强调解工作。

建立和完善纠纷排查、行政裁决、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制度,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途径。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县级以上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推进本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队伍、业务和制度建设,支持村(居)民委员会等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鼓励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调解委员会,借助社团组织、社会机构的力量,发挥其在解决民间纠纷、民间矛盾中的作用,逐步形成人民调解工作网络。积极构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劳动仲裁以及诉讼调解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民调解工作新格局。(司法厅)

对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处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裁决和行政调解职能,及时调处解决争议和纠纷。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民间调解等手段化解因草原、森林、土地、资源使用纠纷产生的矛盾。(司法厅、民政厅、省局)

31、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政策、措施的调研、起草、制定工作,完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依法报批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机制。制定《青海省宗教事务条例》,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省民委)

三、保障措施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32、加强组织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成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检查考评和督促落实。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本地区、本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纲要》和本意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负总责。要明确和落实行政首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33、明确工作任务,按计划分步实施。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纲要》的要求和本意见确定的任务,依照各自的法定职权和职责,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工作规划、计划和措施,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切实把本意见所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做到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三落实”。省政府各部门认为有关事项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依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任务要求,提出立法项目建议。立法条件尚不成熟或者通过内部规范可以解决的,按照工作轻重缓急和进程,逐年逐步完善制度。省依法行政工作机构,每年都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依法行政的进程,提出当年依法行政的目标任务。省、州(地、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根据全省目标任务,确定年度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制订具体标准和保障措施,逐年下达,抓好落实。各责任单位要主动工作,切实担负起统筹协调的责任,其他责任单位要主动配合,共同完成好所承担的任务。

34、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建立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评估制度,把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评比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机构要对各地、各部门工作责任落实情况、实施进度、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督查和指导。上级行政机关要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检查指导,依据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对组织不认真、工作不落实、违法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和部门,要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