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十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十篇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5:54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1

一、基本要求

一是把握新时代。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材内容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二是推进一体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三是突出创新性。完善课程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增强针对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编写适用不同类型高校的教材,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五是注重统筹性。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课程目标体系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革命领袖和民族英雄的生平故事,培养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宪法有关常识,初步具有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讲礼貌、守纪律、知对错;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

(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三)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明方向、遵法纪、知荣辱;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四)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重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学习,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研究生课程重在探究式教育和学习。

三、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落实课程目标要求,重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小学、初中阶段

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法律常识、中华文化、心理健康等,课时占小学、初中阶段九年总课时的6%~8%。

(二)高中阶段

1.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立足学习最新重要讲话精神,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共6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围绕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等开展教学,共6学分。

2.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

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共144学时。

围绕时事政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教学内容,开设选修课程,不少于36学时。

(三)大学阶段

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1.大学阶段必修课程

本科课程设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

(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学分

(4)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

(5)形势与政策2学分

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学分按有关要求执行。

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设置:

(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

(2)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

(3)形势与政策1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2.大学阶段选择性必修课程

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开设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择性必修课程,硕士研究生至少选择1学分课程。各高校要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必要学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审核把关作用。

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

四、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

(一)小学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懂得当代中国怎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初步了解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初中课程。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通过呈现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明确“是什么”,树立“四个自信”。

(三)高中课程。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坚定“四个自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

(四)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

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要围绕以下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高等职业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形势与政策”,主要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五)研究生课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全球治理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研判当代世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五、教材体系建设

(一)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依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实行“一标一本”,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大学阶段必修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研究生必修课教材,按程序审核后报中央审定,适时推出。适时组织编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编写使用。由教育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课教学大纲或教材。地方或高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地方或高校负责组织审核选用。

(二)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机制。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联席沟通制度,定期研究各学段教材编写内容。健全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编审专家库,加强编写人员与审核专家的沟通交流,发挥审核专家的指导作用。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为加强教材研究和修订完善提供支撑。

(三)加强教材研究。重视和加强思政课课程教材建设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重大问题研究。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每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等,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

(四)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的建设和管理,依规进行编审工作。国家统编的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按现行要求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必修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根据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审核、推荐使用。支持、鼓励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作出具体的实施工作安排,确保取得实效。省级教育部门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做好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省级宣传部门要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高度推进实施。各学校要加强党组织对学校思政课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

(二)组织好教学。开齐开足课程,大中小学都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确保学时学分和教学质量。健全教学机构,小学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学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要根据课程设立教研室(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中小学组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教学中注重多样化评价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培训好教师。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确保实现全覆盖。围绕教材使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每年至少一次。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方案策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具体工作程序,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可分为策划、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策划是这一过程的灵魂与核心。

一、确定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必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完成,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只有确定准确的目标,才能提出实现目标的教育内容、措施、方法,并根据目标的要求,选择教育的时机、人员。”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一是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备与和谐;二是注重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三是注重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元素。“面对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始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更加准确,思想更加深邃,而深邃的思想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二、制定方案

目标明确之后,策划者就要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方案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策划的准备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策划者必须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开展积极、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过程应分为信息搜集与信息处理两个阶段。

(1)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调查应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所有要素,即主体、客体、介体与环境要素。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需求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主体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介体要素调查(包括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境要素调查(包括积极因素调查与消极因素调查)。二是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调查者应建立起信息搜集与监测的日常机制,密切关注调查对象实际状况的各种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信息处理。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策划者应依据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对其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调查结论,以此作为方案制定的可靠依据。调查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理论研究与实施现状的分析,具体包括关于理论研究现状,培养模式现状,相关各部门、机构、单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现状,培养条件现状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中注意对问题的挖掘;二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需求现状的分析,分析中注意从国家发展、高校发展,大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加以总结。

2.方案拟定

方案拟定就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及确认的目标,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意、制定计划的过程。这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目标的再次确认。这是在具体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在头脑中再次确认与理清的一个问题。策划者对已确定的目标深刻研究,充分领会,严格以目标为导向,才能保证方案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在策划阶段出现偏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最终效果。

(2)构思轮廓。方案策划是一个思维过程,构思轮廓是这一过程的起点。策划者在经过前期调查与目标确认、细化等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要设计出方案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至少应完成两项工作。首先,设计主题。主题是策划的灵魂、核心,是对整个培养活动的高度概括,主题要独特新颖,但必须服务于目标,并准确反映需求。其次,确定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应体现出以下特色:一是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活动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无视客体需要、甚至会使客体产生消极情感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性、满足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充满情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各个要素都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爱,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注重以情感人。二是开放性。一方面,策划者应该思路开放,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工作应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人际互动来展开。素质培养应走出灌输。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验证,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克服灌输的弊端,素质培养应寻求人际互动。同时,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托课堂、讲座等教育途径,要放开思路,寻求和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培养格局。

(3)设计细节。当方案的基本框架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方案的所有细节,并估计方案的实施结果。在这一阶段,应将所有细节工作确定并落实,包括培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基本步骤、经费预算与落实,这些问题在细节设计阶段都需要周全考虑,并认真落实,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3.方案确定

在方案拟定阶段,策划者已经设计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方案,但方案可能不只一个。基于开放的视角,策划过程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让思路相近的策划人员组成一个创意团队。所有策划人员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尽其所能把一切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为最终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空间。进入方案确定阶段后,方案的最终策划与决策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根据培养目标拟定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反复论证,选择出最优方案;如果各种方案均不理想,就应重新拟定,力争制定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视角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探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5-02

每年6月我国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将走出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据统计,2012~2014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80万、699万、727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继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被毕业生们称为“更难就业季”。面对这一大群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人,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就业大环境,顺利就业,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以及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方法,来探索做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社会工作相关概念介绍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也是一个职业。主要是指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为遇到问题和困境的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帮助,并通过发掘案主的潜能,使案主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的专业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自诞生之初,就秉承着博爱、平等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提升整体福利水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吸收了传统文化中仁爱、互助的重要内涵,形成了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等一系列基本理念。

1.专业的价值

社会工作具有其他专业所没有的一套价值观,包括平等尊重、接纳、个别化。这些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也是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

平等尊重,社会工作专业认为,当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的时候,双方在地位、决策权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工作者要尊重案主的人格和自由。

接纳,指的是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接受案主、相信案主、尊重案主。强调去问题化和去标签化,才能真正地认识案主。

个别化,是一种将案主分别逐一对待的工作原则。

2.注重人的潜能

比斯台克认为①,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力和权力;并且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所以,在服务的过程中注重案主的潜能、发掘案主的潜能,是成功帮助案主的重要环节。

3.致力于案主自身能力的提高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即在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的过程中,通过发掘案主潜能,培养案主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在香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扩展为“助人自助,自助助人”。即为了实现助人能量的持续流动,在案主获得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后,再利用助人的能力来帮助其他人。

4.pie理论

pie②即peopleinenvironment的缩写,中文译为“人在情境中”,意思是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场景中,并受到环境场景的影响。这一理论从系统论发展而来,对社会工作专业最大的影响在于,开阔了寻找解决案主问题的途径,并强调要关注案主当前所处的环境。

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其注重感染人、进步人、成功人的特性,与社会工作的理念有许多契合之处。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看,毕业生在即将进入社会时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毕业生提供帮助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用pie理论来认识学生的就业支持系统

要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现在的毕业生有充分的了解。一般来说,毕业班辅导员已经带了学生多年,对学生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毕业之际,对大学生进行个人生态系统的梳理,认清资源,认识现状,建立毕业生档案,显得非常重要。根据pie理论,需要我们从时代特征、社会现实、家庭关系、自身特点四方面来认识学生。现在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90后,出生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社会文化多元的冲击,并且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在他们身上最大的矛盾在于,自我意识强烈和自身能力不足。而这个矛盾又存在着农村和城市的差异,还有专业的差异。以法学专业为例,大部分城市大学生的就业主要依赖家庭资源,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就业主要依靠自身的人际资源或者自身的努力。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明确针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即注重以真实案例为教育内容帮助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好就业规划、注重与环境沟通、注重认识和整合就业资源。

2.注重心灵的感染力,重点帮助特殊毕业生群体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寻找合适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是管理和教育好90后学生的关键,只有让他们愿意听、听得进,才能最终受用。社会工作专业强调“用生命影响生命”,即认为,在思想政治领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沿的辅导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知道流行趋势,才能通过这些共同话题,顺利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同时,辅导员要注重分享自我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达到与学生以心交心,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对遇到就业困境的特殊毕业生群体,要予以特别关注。如:女大学生面临就业歧视,需要予以支持;贫困大学生就业资源偏少,需要给予帮助。

3.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迁移,从辅导就业过程中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升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有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如果说专业能力靠的是课堂,那么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就主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社会工作中的“助人自助”和教育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相通的,都强调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生的问题单单由辅导员来解决是行不通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出谋划策,才能有效解决。当学生在参与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能力后,再用来帮助自己身边的同学,并将获得的正能量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就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实现了社会工作专业“自助助人”的延伸。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社会工作的理念同样强调对人的尊重和教育,在长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发展出了个案、小组、社区三种社会工作方法,这三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个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最早的工作方法,将这个方法运用到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表现为辅导员与毕业生在一段时间内有目标的定期会谈。毕业生即将毕业,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感受到求职受挫带来的失落情绪,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信心不足、就业技能欠缺、对前途迷茫这三大类。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重塑个人价值观和增强心理能力的过程,社会工作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在互动和渐进式的谈话过程中达成。所以,区别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目标设定上强调设立一个总目标,并设立循序渐进的分目标;在过程中强调由感觉到行动,并强调巩固和推进并举。虽然个案社会工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效果却是持久的。

2.小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小组社会工作突破了个案工作一对一的局限,形成了一对多的模式,可以在集中的时间里,解决多个人的问题,这是目前学校中最受欢迎的方式。在高校毕业生中,比较适用的是两种类型的小组――同质性小组和异质性小组。同质性小组是指把具有同样特点和需要的学生集中成一个小组,通过辅导老师的活动设计,大家一起共同讨论、充分交流、共同支持面对问题。如:就业压力舒缓小组、贫困生就业支持小组。异质性小组是指小组由具有不同需要的人共同参与,这个小组更加强调经验的分享,即由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者分享自我经历,以带动其他的组员寻找到适合自我提高的方法。如:求职技能提升小组、考研复习分享小组。由于组员在小组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使得他们能够在自我感觉安全的环境中主动分享,获取所需。这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互助资源,弥补教师资源不足的好办法。

3.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可能都不单纯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可以归结到家庭、社区的环境中。那么为了更好地解决个人的问题,社区社会工作就被提出来。这一方法在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做好沟通交流,在学生就业问题上与家长达成共识。(2)充分利用学校的社区资源,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支持。如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分享就业的氛围,搭建就业信息的空间,明确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单位。(3)在社会层面上给予大学生就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如:为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学生争取社会组织的支持,为需要发展锻炼的学生搭建社会的平台等。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除了要理解各类方法的特殊性外,还要注重对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在小组工作或社区工作中,针对个别新生的情况,开展个案工作。

我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当作重要任务来抓。但是由于缺乏具有时代感的理念和适当的方法,使得许多学生觉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无用”。这一现状迫切呼唤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亲切感、感染力、科学性、合理性可以在新时代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期待着我国高校社会工作方法的普及和应用。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大学生档案管理

前言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形态的历史记录。档案具有原始记录属性和信息属性,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一种依据性,凭证性信息。档案的文件材料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档案形成者的思想和行为,留下了形成者的手迹、声像,能让人们看到历史的真相。因此,档案在对内对外活动中都能起到真凭实据的作用。同时,档案作为一般的信息或一种情报供人们了解,以便从中吸取知识,获得经验,改进方法,推动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近几年,笔者在参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期间接触了一些用人单位,这些企事业单位在选聘人才方面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除了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普遍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他们经常向辅导员老师问一些诸如“该生在校期间有无违纪行为”“是否尊敬老师”“同学关系处理得怎样”等问题。笔者同时也发现在校生对于写在鉴定表里的评语还是很在乎的。当辅导员老师明确说明会将某项考评如实写进档案时,对学生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这里还要提到两个经验之谈:第一个,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如果简单地从需求岗位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对比来看,人才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学生只有达到用人单位提出的标准才可以顺就业。基于这样一种局面,使得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对学生的约束和导向要比学校要求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更奏效;第二个,目前的大学在校生多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且多为独生子女,社会上习惯将这一人群称为“80后”一代。他们的成长经历、兴趣取向、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工作主体的变化给高等学校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都要做出相应调整。想做好学生工作,仅靠学生工作的教师队伍,仅靠学校都是办不到的,必须比以前更积极主动地、更多地引入社会和家庭的力量。

基于以上一些事实和经验,我们可以利用档案,将用人单位和学生联系起来,将用人单位需求的信息在档案中以品行学能鉴定等方式体现出来,这样不就将社会因素成功地引入了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当中来了吗?这有点类似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做法,一定会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的,一定会产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双赢的局面的,对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定很有裨益。

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的建档和管理档案的工作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只是单纯地、被动地记录,它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评价、约束和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档案的种种功效没有被活用,实实在在的“置后”了。

本文拟就档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及如何管理和利用大学生档案作些粗浅探索。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扩展了“档案”的含义和内容。

一、档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档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依据。大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完备性,非同步性,多倾向性,动态性,自组织性和不确定性。这些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社交等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全面了解,把握大学生的所想,所学,所为,仅凭接触而形成的表面印象是不够的,还需凭借大学生档案材料进行深入了解。大学生档案记录了大学生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学习成绩,平时表现,评优评先,违纪处分等,这种以写实手法记录下来的原始材料,不仅是大学生智能,体能的表现,也是大学生品德的记录和表现,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当然,这些档案资料也是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因采用人的重要依据。

(二)档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结。通过对一定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文件、材料的归档,可全面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一方面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续性,另一方面,可作为后来者熟悉情况,科学地制定育人规划,解决各种问题的借鉴。实践证明,利用档案,有案可查,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档案是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材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及校园文化生活等诸方面。这些工作都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提供了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搞得怎么样,可通过档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

(四)严格档案管理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大学生档案如实记载了大学生在校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这些档案材料对大学生入党,评先评优,学习正常晋级,保送免费研究生,就业推荐,用人单位考察甚至就业后单位对其选拔提升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档案内容对大学生能起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对鼓励先进,抑制落后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档案材料,并有意识地在政治思想,专业学习,社会生活诸方面尽量表现自己,以使自己能有较好的历史档案材料,尤其不希望自己的档案有污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档案管理,重视大学生在校表现的归纳总结和全面正确的评价,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二、民主鉴定实事求是

《大学生学年鉴定表》和《素质拓展证书》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品德、学习、工作,以及参加各项活动的情况。这些记录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是评优鉴定和学生日后就业、提职的依据,也是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重要载体。从管理角度讲,也是一种约束或激励学生的重要工具。

近些年来,用人单位对这些纪录也越来越看重,对文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重视不够和工作量大等原因,对学生的民主鉴定流于形式,真实性差,也不够全面和具体。为了使民主鉴定更加真实、全面和具体,也为了增强鉴定的操作性,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由学生本人提交100字左右的自我鉴定。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班级干部和辅导员的工作量和丰富词汇量。学生往往写出一些自身性格方面的特点,甚至是一些不易被发觉的却真实存在的特点。

其次,由班三角和辅导员组成鉴定组,在学生自我鉴定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审核:不真实、不准确的,要删除或修改;不全面的,要进行补充,突出特点。另外,还要对语言的进行修饰,使其严肃、生动、简明和扼要。为此,我还建立了一个“学生鉴定语言库”。第三步,将经鉴定小组修改后的鉴定文字反馈到学生本人,如本人无异议,将写入《大学生学年鉴定表》的“民主鉴定”一栏。若学生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可提出申诉。理由充分,事实清楚,则再次做出修改。否则,坚持不变。总之,鉴定文字要经得住推敲。

第四步,将最终鉴定文字写进《鉴定表》。

通过这种做法形成的鉴定材料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对学生的约束和鼓励作用是比较显著的。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细则》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具有诚信传统的中华民族把诚实信用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诚信道德观念建设的高度重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诚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城市乃至于单位和个人的文明标识。失信,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大公害,重建信用,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紧迫课题。信用归来,已经成为全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共同而迫切的呼唤。

“人无信不立”。曾被社会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近年来不断曝出“信任危机”。考试作弊、论文剽窃、虚假履历、不还助学贷款、就业毁约......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让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产生关注。

无论从国家的稳定繁荣,信用社会战略的成功实施,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来看,都非常有必要为他们建立一套诚信档案。

诚信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五项:一是学生基本信息,如姓名、籍贯、学籍证明等等;二是学生银行信用信息,如助学贷款还款、信用卡还贷等等;三是非银行信用信息,如是否恶意拖欠手机费等等;四是学校行为记录,包括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受的处分、考试纪律纪录、有无抄袭论文等等。五是班级同学根据平日守信成都互相打诚信分的纪录。通过信用档案,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中的信用情况。

诚信档案要一直随着学生的基本档案走。大学生毕业就业后,信用档案将被送到用人单位;如果学生考研究生,信用档案也将跟着学籍档案到新的学校。守信的学生当然会受到欢迎,但如果信用档案有污点,肯定会影响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甚至影响学生的就业、深造。

信用档案肯定会对学生有约束作用,保进学生从学校期间就培养诚信意识。同时,由于助学贷款属于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有了诚信档案后,不还货款的学生可能减少,也有助于高校开展贫困学生助学贷款。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退学、休学的现象不断发生,甚至发生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学校等教育机构,应该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并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为大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为了完成这项工程,学校应配备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咨询老师,购买信度较高的心理测评软件,还要配备心理辅导室等硬件设施。新生入学伊始就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程度的测试,并建立起心理健康状况档案,间隔一定时间或逢大学生发生群体重大事件,如考试、竞聘学生干部、就业等进行测试。大学生的心理个案更要记录到档案中。这项工作应尽量由专业人员操作,并注意保密,要做好学生的工作,获得广大学生的理解和积极配合。

五、结论

档案具有凭证和参考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既是生动的素材,又是重要的依据和成果的记录,对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出全面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重视队伍建设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做好这项工作。档案工作还要开拓思路,注重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上扩展档案的内涵,不断开拓新领域,变“死”档案为“活”档案,

充分发掘和发挥档案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琦,杨玉娟,等.从人事档案工作谈加强大学生档案意识的培养.兰台世界,2006.18

2.金鑫.从大学生就业谈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办公室业务,2005.2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5

一、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作为医学为主的专科型大学,多数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重视不够和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意识薄弱,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多数医学院校没有把人文社会科学资料管理列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岗位设置,多以办公室人员兼管为主,许多人认为社科档案只是图书馆档案工作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必要。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模式落后,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被忽视,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随意性强、管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收集的档案资料不全,大家普遍认为人文社科的档案资料都是常规性资料,存不存档也没人看,不是断档,就是缺档;另一方面档案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或是应立卷的却没有立卷。此外,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没有按照《档案法》的要求进行分类、编目和排列。这样不仅给查找、利用档案带来许多不便,还会造成档案丢失,给思政课教学、科研查找相关资料带来麻烦。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多未实行专人专职管理,在用人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被其他行政事务所取代,使档案管理经常处于无序状态;四是档案管理手段上缺乏科学性,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基地在档案管理中实行原始的手工劳动方式,特别是在编制目录索引的方法上,还没有很好地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编制《档案目录索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效率。四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不成比例。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自动化建设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回溯建库,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馆内不仅建有自己的局域网,而且与院域网互通,实现了馆藏资源的网上利用。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都比较落后,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发展。

二、提高医学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想政治课程评估的客观条件。2007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修订)》,人文社会科学档案被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保障条件的重要部分,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估的客观要素和优势条件。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的实施环节,代表着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应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探索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新方法,提高服务的层次和水平[1]。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重要信息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引导大学生党员接触当代社会,感受时代脉搏、重温革命历程,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和弘扬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通过认识教育基地的历史,解读我国革命历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史,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大学生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校从2005年起先后建立了数十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几年来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中大量图书、影象及案例资料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另外,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实效性不高等。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所以在现阶段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是分开实施的,而二者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因此怎样使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为在医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的医学应用型人才,我校于2013年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成为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的主要教学资源,通识教育有关文献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

三、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首先,要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2]。学校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设置专人负责管理或由资料管理员兼职。学校档案部门一定要重视社科档案的建设,把社科档案管理人员列入学校档案人员,同意管理和定期参加档案培训,推动社科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

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法规意识和诚信意识,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范,保证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必须按照《档案法》的要求,科学、规范地收集和整理图书等档案资料,切实做好各类统计数据、文件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工作,把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纳入图书馆整体资源建设中进行。

档案建设和管理应遵循“三化”,即目录设置科学化,管理过程规范化,开发利用人性化[3]。医学院校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需求的特殊性,围绕“为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是拓宽档案信息收集范围,准确、全面地做好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工作,开展文献采购与典藏档案、课题跟踪服务档案、读者借阅档案等。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完整与系统,保证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料齐全、完整。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但重视纸本文件的收集与整理,更要关注电子文档的收集、整理与保存。三是开展档案信息资料的编研工作,对原始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与研究,编制具有典型性、规律性、有使用价值的各类综合档案信息。充分开发利用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信息资源,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新方法,不断满足教学科研人员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需求,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四、提高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在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不仅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还要充分发挥其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根据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人性化地设置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其中纸质档案根据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编目;电子档案如相关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实物档案拍照和摄像的电子档案、考察等相关的照片,适合按分类或时间进行编目,最大程度的方便提取应用。二是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档案利用上要采取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推动档案文化建设。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实效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终形成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严谨而开放的体系,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政治论文,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开创新局面论文网站。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注重形式化、表面化,习惯对学生进行外在强化,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大大降低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削弱了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认同,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乃至厌学情绪,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和目标,育人功能难以真正实现。

2、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理想化色彩浓厚,偏重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认知水平,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介入,内容更新滞后,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政治论文,忽视大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对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如学习倦怠、就业压力、心理问题等关注不足,致使课堂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极为明显,效果大打折扣。

3、教育手段陈旧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课本统一、大纲统一、教学方式统一,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通常以灌输说教和书面考试为主,大话讲得多而行为指导少,管教多而启发少,灌输多而引导少,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无根之基、无本之木,很难使正确的理论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精神的支柱。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1]p6-7。”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为那些被社会问题所困的个人和家庭直接提供帮助。社会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助人活动,而“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2]”,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政治论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以接纳、尊重、自决、保密、中立为原则逐步形成了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社会现实和高校发展实际不相符合的陈旧观念,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论文网站。

1、平等尊重的理念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尊重当事人,确认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首先要改变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客体的关系,改变主体绝对权威、客体被动服从的陈旧模式,积极促成主客体平等双向、交流互动的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自我肯定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其次,平等尊重的理念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必须以不批判的态度接纳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一种平视的姿态与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对话,真正摈弃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行、我教育你服从的说教模式,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认可、理解中得到教育[3]”,更好地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会工作“最核心的摘要通过“助人”达到人“自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会工作方法

作为科学的助人活动政治论文,社会工作在发展中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从教学实践入手,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1、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它通过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协助案主解决困扰他或他们的问题,并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与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论文网站。[1]p103”

伴随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考虑所有学生共同的需要外,还应该考虑到个别学生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区别对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个案工作方法,教师在课前,通过向学生告知个人邮箱、电话号码、mSn等形式政治论文,与学生充分互动,开展有效调研,多方面收集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备课;课上从各种角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满足学生需要;课后及时对授课效果进行回访,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特殊问题,可以在课后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交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个案工作方法的融入,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愿意作为一个平等的教育主体通过开放互动的交流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进步,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更加科学,效果更加突出。

2、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也称为团体工作方法,是“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政治论文,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1]p128”小组工作利用小组成员互动中的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感化、教育,带来成员态度与行为的变化,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小组工作相对于个案辅导其最为显著的优点就是小组成员在彼此互动中通过小组动力达到改变的目的,其改变的结果是持久而有效的。[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采用大班教学方式,往往效果不佳论文网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可以按照各种形式把大的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组织学生按小组参与课堂互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自然班分组,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可以按照宿舍分组,组织学生上台讲课;可以按照选题分组,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最后由学生代表评定各小组成绩,再由小组评定个人成绩,直接与学生个人的学期成绩挂钩。在小组活动中,每个组员通过分工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准备,既是专业知识的丰富、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平等主体参与到互动中,以小组工作方法的技巧合理建组政治论文,适时引导,强化暗示,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的各项优势,引领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入小组工作方法不但实现了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理念,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完善,并通过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群体教育,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3、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与信心,协助共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论文网站。[1]p15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论文,基本上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大多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解决了“知”的问题,却没有解决“行”的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各个高校都提出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寓教育于社会服务之中,寓教育于参与之中,使大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社区工作方法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与彼此依赖,重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放性、持续性以及推动社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社区工作方法,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介入社会,以学校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把学校和社会有机结合,一方面协助社会发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社区资源政治论文,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实践结合,通过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志愿者和社会服务活动,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认知和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会爱和尊重,学会感恩,最终实现知行统一。在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较综合评价和考核,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会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适时更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教学实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更好地应对社会转型期的严峻挑战,实现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才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第二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3]易钢,肖小霞.学校社会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高教探索,2007(6):94-96

[4]范燕宁.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100

[5]廖鸿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整合教育构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30-231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130-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在育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工作主要以学生组织、党团活动、社团工作为工作载体,通过日常教育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侧重于在日常事务中对学生进行规范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主要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科学思维,侧重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灌输教育。二者各有侧重,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如果过于偏重于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而忽视学生的理论思维训练,日常规范管理就无法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规范力量;如果过于偏重于理论引导和思维训练,而忽视学生的日常体验和社会生活,理论引导无法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理论思维。只有把课堂理论引导和日常规范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强大合力,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很多高校也都看到了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重要性,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齐抓共管”的口号。然而,遗憾的是,“齐抓共管”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从总体上看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交叉与共融’,多是各部门封闭运行自我扩张的客观结果,也就是说,这种共融的绩效不是部门间优化‘经营结构’的超值收益,而是‘包打天下’放量投入的结果。[1]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未能真正实现有效配合,形成整体合力,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基于此,如何做好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之间的配合,形成强大、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于每个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并且应该探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路径

1.提高认识,构建合作模式――“是什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2],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只有思想认识到位,行动才能到位。可以说,思想认识决定行为方向,制约行为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大系统,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相关资源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针对目前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存在问题,要想切实得到解决,首先要正本清源,要正确认识二者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这也是解决二者当前各自为政、相互分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二者的配合只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只有深刻理解二者协调配合的现实意义,才能增强工作责任感,积极自觉投入到二者的配合工作中去。

无论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者相同的一点就是做的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共同的价值导向和教育目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所不同的是采用的工作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学生管理工作注重的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实践,更多地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注重的则是理论灌输,更多地是阳光普照式的理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工作是理论教育在现实中学生思想管理的具体运用,并且为其提供创新动力;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则是学生工作开展的理论支撑,并且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显而易见,只有充分认识到二者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现实性,才能真正改变二者单兵作战的工作现状,切实落实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构建合作平台和各种保障,建立合作模式,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搜集信息,发现存在问题――“为什么”

构建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模式,目的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尤其是二者配合存在的问题,而要想解决二者配合存在的问题,就要搜集相关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3]基于此,除了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整体性思维工作方式之外,切切实实找到存在问题的节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了。只有善于发现二者在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把握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背景,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制定的措施和方法才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力量,二者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这两支基本力量远没有形成最佳合力,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相互分离、沟通不力的状态,导致很多高校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本化、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化的现象。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其背后存在的主要原因也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教育观念分离。无论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孤立化、片面化理解,普遍都存在一种观念偏差:理论灌输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责任,日常管理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范围。第二,教育队伍分离。很多高校未能在两支队伍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呈“平行线”式的设置现状,二者之间缺乏了解,各行其道,使得应有的“1+1>2”的叠加效应没有显现出来。第三,教育过程分离。学生工作大多以行政管理的形式出现,管理工作者忽视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价值,工作只是停留在日常管理规范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多采用政治宣讲方式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过程并没有有效地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忽略了自身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特点。

3.设定方案,实施既定措施――“做什么”

针对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背景,这为设定二者协调配合工作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历“是什么”、“为什么”的过程,就到了解决问题“做什么”的过程。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方案拟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只有切实针对二者配合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节点,切准问题的要害,设定的方案才具有可执行性,方案不能只是“应该”和“可能”,更重要的可操作性要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方案设定的执行主体不能仅仅只考虑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考虑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双边性及主体性,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融合离不开学生的努力与配合。

方案的实施是完成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中心环节,前期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方案的实施打基础,其主要任务就是把方案既定的措施付诸到实践中去,完成二者的配合工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因素的融合。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方案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充分调动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为方案实施的灵活性提供保障。第二,明确实施方案中的阶段性目标,目标明确,方案实施才能有预期效果和不竭动力。第三,方案实施要讲求实效,不能为了实施而实施,走过场,最后流入形式主义,产生出新问题。

二、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原则

1.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指把二者的配合作为目标规定的导向,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围绕这个规定性的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方法等开展工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可以很好地克服工作简单化、片面化,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短板,有机地将工作目标的导向性和工作模式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者配合工作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系统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大系统,由若干因素组成,其中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其最重要的两大子系统,只有实现两大子系统的最优化配合,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系统的高效运作。其次,树立合力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是一切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产生的共同结果,社会正是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合力中不断向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其整个系统所散发出的能量也是组成该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合力的结果,只有各要素的协调、配合,才能共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同任何现实事物一样,主导性的存在,总是离不开多样性的存在,也不存在脱离多样性的主导性;同样多样性的存在也总是以主导性为前提,也不存在没有主导性质的规定的多样性。二者配合工作的多样性就是围绕二者配合的工作目标,丰富和发展这个主导目标的要求,更好地配合和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配合形式选择的多样性。为了切实地实现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可以采取各种形式,只要有利于二者的配合,都可以采用。比如:辅导员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辅导员等等。第二、配合内容选择的多样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主导性教育内容,结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机地将助学奖贷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训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与之结合起来。第三,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开展配合工作。学校基础不同,管理模式差异,要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实施二者的配合工作,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在实际进行工作过程中,确立二者配合的目标导向,善于根据目标导向的需要,创造和利用多样性的选择,采取恰当的方式促进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

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既反映了理论与实际的正确关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又揭示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意味着强大思想武器的掌握,真正把握思想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恰当地运用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最好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来说,所肩负的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理论灌输,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学生工作来说,所承担的责任就是管理育人,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二者的配合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首先,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理论灌输教育,又要注重学生工作的管理实践育人工作。“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理论则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升华实践”。[5]科学理论只有在现实实践中才能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只有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巩固和深化,真正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地理论教育,教育学生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才能散发出它的魅力所在,增强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脱离学生现实关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更多地让学生会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同样,学生工作要结合学生所学理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和升华对理论的认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育人也要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如果认识不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再加之没有理论支撑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不持久的,问题的解决也是暂时的。其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不能为了配合而配合,二者配合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积极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支撑理论、有效方法和落实途径,切实解决二者脱节的现实。同时站在理论的高度,正视二者配合存在的现实脱节现象,积极分析脱节现象的原因,积极面对二者在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达到二者之间的有效配合。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配合要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既要把二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进行管理,又要根据二者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系统观点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是适应现代化组织管理需要、处理各种日益错综复杂的系统而出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就是组成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二者配合的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力求组成系统的各部分最优化,进而达到系统的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包含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诸多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个比较复杂、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课堂理论灌输和课下日常管理、理论指导行为和行为反思理论等环节的组合,这些内容和环节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完成螺旋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些内容、环节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人为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整体性、联系性的系统观点和方法。系统性和针对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二者的配合在坚持系统性准则的同时,还必须坚持针对性准则。利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各自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理论灌输以及教师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明显占有优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相比,学生工作在对学生心理状态把握、实际思想状态了解方面也明显占有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具体的社会的人,具体的案例,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矛盾焦点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不同的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各自工作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教育。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配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如果不能坚持系统性准则,就会缺乏整体观念,就无法驾驭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就会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如果仅仅只在宏观上对二者的配合进行把握,针对性不强,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则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的工作优势,同样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配合要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苏众.构建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实效性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54.

[2]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2.

[3]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844.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2-0243-02

随着研究生扩招和全面收费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迎接更多的挑战,而研究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大部分科研及社会实践的时间由自己支配,照搬本科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社会的变迁使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信任危机,以前人们眼中单纯的校园文化已日益多元复杂,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成为了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切实教育服务好研究生这个群体成了迫在眉睫的工作。高校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解决目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一)研究生的社会角色冲突明显突出

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各种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研究生群体年龄和社会任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社会各方面对于研究生的角色期望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研究生与辅导员、导师、同学、父母等群体之间构成了不同的关系,不同的人或群体对于他们的期望也差别甚大,他们有可能因此被要求按照不同的角色模式行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各类社会责任。同时读研期间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冲击很多,比如与本科同学对比,父母的成家期望,还有更多的经济负担等。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这一群体所要面对的角色冲突和成长矛盾的关注较少。在研究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竞争环境较为严峻的今天,研究生的角色冲突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然而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问题上作用并不明显。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需求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存在着很大局限性,与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亟待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生虽然年纪较大,但大部分全日制的研究生长期待在学校,未经社会历练,对比其他大部分已经工作的同龄人,反而缺乏本应有的社会经验,使研究生群体在社会接触中感到困惑。大部分研究生在读期间,面临人生转折较多,社会期望又大,心理承受能力又弱,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服务理应有所增强和调整,但现在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其实,从研究生面临的各项问题来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很大,而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导师和辅导员在一个研究生心理关注上的精力更难保证。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单一、成效较低

从教育手段来看,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以单方面的灌输为主,并未使研究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没有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时也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十分尴尬。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流于形式,形式主义是客观存在的。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以主抓科研能力培养为主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本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显单薄,教育形式与内容仅仅停留在两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上,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大大减少,而教育的重任更多地积压在导师的肩上,但许多研究生导师忙于科研,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由此而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堪忧。

从教育效果来看,由于各方面的不足与滞后,导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与形式,教育效果效率都比较低下,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且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研究生们接受了当前较为机械单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出现因信念不坚定而受消极思想影响的情况。因此,传统的旧模式已经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往往变成事倍功半的教育工作。

二、社会工作理念嵌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是平等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教育活动,高校的各级各类、专职或兼职的政治辅导员、教师为教育实施、服务提供的主体,对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教育、有意塑造、指挥引导的威权,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常处于服从和接受教育的地位。引入社会工作的平等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平等的工作理念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且认为无论学生有多大的缺点、平时表现如何都必须得到尊重,平等同等地对待。由于研究生经过了本科学习阶段,年龄结构偏大,有一定社会阅历,专业知识较丰富,思维较成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权威式的教育就更为反感。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服务对象与服务提供者的地位平等性,旨在认可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情感表达和能力差异,承认和保障他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以平等的态度和理念跟研究生交流,能使更多的研究生真正愿意得到教育。其次是助人自助、研究生自决的理念。社会工作者应当鼓励和促进案主做出自己的决定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社会工作者专业标准要求不能欺骗或驱使案主进入一个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活动过程。

当前研究生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多元、信息渠道丰富多样的环境中,简单、片面地强制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难以奏效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甚至还可能引起研究生的反感情绪,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或者师生关系。自决理念有助于研究生提高参与意识,唤起困境中的信心,发掘自身的潜能,弥补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通过提高研究生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社会工作嵌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初探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采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是指利用专业方法,帮助单个个人或单个家庭,通过消除吞噬性焦虑、否定性焦虑和基本性焦虑以增强其介入实际生活的能力,协调其人际关系[1]。小组工作是指运用团体的经验和在团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团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社区工作认为学校为社区的最大资源机构,学校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堡垒,学校为社区组织发展之中心[2]。面对研究生群体个性化强、团体离散化、小群体化、需求难以掌握等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优势难以体现,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却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个案辅导、开展团体工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将社会工作方法嵌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创新研究生管理服务方式,是十分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当中,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俨然成为目前我们应当着重讨论的问题。而本文拟构建一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导师、辅导员三者主体关系优化为核心,以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需求反馈机制为重点,将社会工作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模块化处理。

首先,主体关系优化。学校系统内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导师、辅导员,围绕研究生进行运作,但目前模式存在各个主体之间沟通不足,难以达到协同的局面。通过社会工作理念、价值观的导入,将三者从直线关系优化为网状关系,促进三方相互交流。

其次,构建社会工作特色的需求反馈机制。以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导向”原则为指导,改善研究生需求反馈流程,重视服务对象需求表达,以学校主体为发起点,充分调动与研究生关系密切的其他主体,共同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而最重要的,是建立具有社会工作特色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社会工作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模块化处理,具体分为需求反馈模块,问题处理模块,能力发展模块,队伍建设模块,监督模块,在各个模块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各模块相互关联和配合,让研究生能够掌握一套可操作的,有质量的问题解决系统。

具体而言,队伍建设模块,应针对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主体进行社会工作的相关培训,提升参与主体的工作素质,保证其能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监督管理模块则要求主体间相互监督,建立评价机制,由学生对导师及辅导员进行评价,同时辅以激励机制,只有当监督激励机制形成,方能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能力发展模块,则要求思政教育队伍结合研究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开设培训课堂,如就业指导、领导力培养等专题指导,注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追求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而在问题处理模块,即要求导师及辅导员在解决研究生问题时要灵活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根据学生的问题,灵活选择个案辅导、小组工作或社区活动等方法,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形成良好互动。五大模块之间相辅相成,既有需求调查反馈,又有监督管理,同时注重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最终使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该模式既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更贯穿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总体而言,倘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充分运用学校社会工作上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地链接、重组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出新的服务空间,也能让辅导员、导师较好地达成共识,互为倚靠地参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共同努力。更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的嵌入能够实质地解决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有效地消除教育目标与教育策略相悖、教育需求与回应方式脱节的窘况,明确教育参与方各自的角色与权利义务,以此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9

1.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呈现新的特点

当前大学生多以“90”后独生子女为主,成长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他们在思想上更具开放性,并随着文化知识的逐渐提高,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表达自我意愿的诉求开始越来越强烈。值得注意的是,“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使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实际心理素质并不成熟。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他们不再甘心接受被动的教育而越来越多地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在不够成熟的心理素质下,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容易走向偏激,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呈现出以批评为主的倾向。

2.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巨大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社会整体互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任何事物总有其两面性,网络同样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由于目前网络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每个人都成为自由的个体,在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自我得以强调,心理获得安慰,逐渐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特别是网络负面信息的引导,由于符合大学生对事物的批判心理,导致他们在社会现实中的道德下降,主流价值趋向受到冲击。

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自身存在不足

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样面临挑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新形势下,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情况发生变化,这种要求的具体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不完善,高校全员育人的格局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形成。从队伍组成来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依赖于辅导员队伍,其他教师还是满足于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从队伍稳定性来看,由于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辅导员地位并不被人看中;从队伍能力来看,受传统的“师本教育”模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新措施不多,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引入“助人自助”理念,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旨在通过发展受助者的潜能,依靠受助者自身的力量解决一系列个人问题,增强社会功能。“助人自助”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受助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或者说是实现“助大学生自助”的基本前提也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客观来讲,大学生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有独立的逻辑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和渴望表达观点的诉求。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思想发展上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另一方面缺乏正确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与管学生,这从本质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初衷,不利于“助人自助”,更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从大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大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自助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平等与尊重”理念,塑造教育对象独立人格

社会工作秉承“平等与尊重”的理念,在开展社会救助过程中强调受助者独立人格的塑造。社会工作者是站在“平等与尊重”的立场上,认同受助者的存在价值,承认他们作为合法公民应当享受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和资源的权利,正视受助者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平等的姿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样是做“人”的工作,社会工作的“平等与尊重”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上往下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师本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前缺乏足够的“平等与尊重”,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育者主观的意识和想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双方之间的互动性较低。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独立的人格,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人格,就必须要正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放下姿态,变“俯视”为“平视”的视角,以平等与尊重的态度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才能让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因受到关心而感激,因感受尊重而理解,因被平等对待而真心参与,大学生独立意识的诉求才能转化为独立人格的培养。

3.引入“福利”理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观念

在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义务承担起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责任,在社会救助中充当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角色,通过服务弱势群体来化解一系列社会矛盾。从社会工作利他性来看,强调福利服务是其根本特征,因为在社会工作整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不为任何利益目标所驱使,纯粹义务性地开展利他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福利”理念,有助于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观念。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曾经表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绝对不能把教育产业化。”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教育对象提供“福利”的行为,包括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学业辅导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为大学生谋福利的行为,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借鉴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程序,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目的在于减小压力、解决问题、发展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与总结,逐步形成了丰富流派的理论模式和较为成熟的基本程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不同学派的社会工作理论略有差异,但其基本的工作程序大致相同,包括接案、调查、诊断、计划、治疗及结案,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流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社会工作的基本程序合理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清工作思路,运用灵活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更大的作用。例如,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也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自身的思想问题,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当大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着眼于解决思想问题,而应借鉴个案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兼顾问题形成的内因和外因,把思想问题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在帮助大学生纠正思想偏差的同时,帮助他解决困难,降低外部环境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发挥自我潜能,促进人格发展。

2.借鉴团体社会工作模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受益面

团体社会工作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引导来协调团队成员的互助,以达到个体能力提升与团队组织发展的双重目标,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团队社会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与个案社会工作相比,其应用面更广,其核心是团队动力,即团队成员共同的愿景与努力方向,团队目标就是团队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团队动力理论,具体来说,就是教育者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组建不同性质、不同任务的团队,吸引怀着共同兴趣的大学生加入团队并发挥作用,通过锻炼达到目标。团队建设既有助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发团队动力,发挥团队的自我教育作用,扩大受益面,增强教育实效。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来自团队内部的自我教育,更加有利于让每位团队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同时,团队内部成员还会产生交互影响作用,通过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在成员之间引起共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本文来自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借鉴社区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篇10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接受的一项教育内容,针对未来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个人适应社会整体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其进行有效接轨,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用,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排除不利成长因素提供有利的保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抗压能力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研究方法和案例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研究方法和实际案例的选择是进行教育调查总结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于个案的实际踏访和面对面的座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个体内心想法,了解和熟悉接受调查对象对于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看法和观点,而借助询问、对质、澄清等方法,可以有效发现和挖掘调查对象的内在真实想法,切实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文中所接触的调查对象是在校大三学生,所学专业为工商管理,家里是农村家庭,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学习成绩为中上等。

二、个案调查过程及教育工作陈述分析

(一)个案调查过程中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相关开展形式

1、个案访谈实际情况分析

访谈对象在接受调查过程中,实际谈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的形式,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目前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传统方式的教学,由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传授,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一种流于形式的教学;二是传授内容不具有吸引力,在实际传授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所传授的知识脱离于学生实际所需,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学习与交流模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与该同学的实际走访交谈也反映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普遍现实情况,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对思想政治教学不够认可,甚至是有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也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认真审视不同时期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结合实际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2、社会学角度下的思考分析

在社会学角度下,按照接受调查的学生情况为实际的研究方向,必然有其充分的可行性,这也是基于学生实际的自主反映能力和情况分析,充分尊重调查对象的自觉性和内在个性发展的需求下的思考观念,在不断实行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具有很深刻的借鉴的意义,从学生自己的思想体系出发,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考虑到学生意见和实际需求,可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此外,在社会学范畴内,采用专业的工作方法重要一点是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实现教育工作目标达成以及接受教育群体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从为国家未来的现代化服务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性是对社会输送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立足于这一基本理念,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就会与学生的未来走向有效结合,对于学生个体以及国家未来发展而言,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意义。

(二)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相关教育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在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由于面临的生活与学习困扰与压力较多,存在较多的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在接触相关的调查者提及学校生活状态是否导致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影响时,得到较为普遍的回答为“在学校期间无论是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压力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情况”,而在回答是否能接受正常的心理疏导时,学校中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心理疏导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共识。

2、整体性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分析

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中新问题层出不穷,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以及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心理调适专业人员,都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仅如此,由此而带来的整体教学机构组织设置仍然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仍然是“真空状态”,无法与高压状态下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有效匹配。

3、社会介入程度分析

在内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的改善,这其中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专业的团队、社区工作者参与,将个人、整体以及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进这一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更加专业,不断向更加明晰化的方向建立和发展。

(1)要运用合理的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略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只会做更多的无用功,徒劳无益,为有效提高教育成效,可以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横向联系,通过组成教育工作小组,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会化教育方式充分引入到实际教学中,不断丰富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资料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感兴趣的教育素材。

(2)专业化教学队伍建设与社会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不断在内部进行有效的培训改造,让内部人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最大程度保证资源共享,推动优质化教学工作的进行,甚至是可以借助学生力量不断充实教育力量,让学生接受一种“从这里来,到这里去”的思想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不断从校外吸收成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学校中来,优化教育教学队伍,改良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打造专业化教学群体的形成。

三、结论

结合具体案例调查走访,可以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较为全面了解,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整体教学情况保持基本满意的状态,但还需要解决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良,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适应性强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宗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势必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放眼未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互结合、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的转变,将会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2]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