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区运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6:17

老年社区运营篇1

一、社区食堂的近况

岁尾,街道经由对社区老年人生活情况及社区配套设备进行查询摸底后,在李家巷社区创办南昌市第一家社区食堂,紧接着2012年头街道在经纬社区也创办起了社区食堂,当前两家试点的社区食堂都在优越的试运营时期。详细运作状况:

(一)街道社区食堂发展情况。位于街道李家巷52号1单位101室的社区食堂,运营面积只要30平米左右,饭菜都是运营者在其他当地烹调好后再送来食堂,饭菜打包后由专报酬社区内的孤寡老人、高龄老人以及一些举动不方便的老人上门送餐。因为运营面积较小,在食堂就餐的人员很少,然则由于饭菜可口,前来打包点餐的居民照样挺多的。

(二)街道社区食堂发展情况。街道经纬社区食堂位于二经路63号,由于社区食堂的前身是一个快餐店,因而自创办至今社区食堂天天的“生意”都很红火,种类丰厚的菜式、舒适整洁的情况、热情周密的服务博得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据不完全计算,至2012年3月底,两个社区食堂为老年人供应餐饮服务总计17000余人次。看来社区食堂形式在处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中发扬了积极的效果。

在成功创办了两个试点社区食堂后,为了到达“社区食堂”的品牌化、规划化的连锁运营形式,区全力推进“社区食堂”项目建立,正在积极准备在其他街办也陆续创办社区食堂,并在全区招募热心社区建立的赋闲人员、退伍武士等担任运营者,赐与供应店面根本装修和设备、免费创业项目和食堂治理培训、房钱补助、相关费用减免、小额借款支撑、证照协办等优惠政策,正在积极准备在其他街办也陆续创办社区食堂。当前,又有两家“社区食堂”正式开业运营。

二、当时存在的问题

两个试点社区食堂自创办至今,固然经过不时探索运营形式、总结营运经历来探究社区食堂生活与发展并举之路,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着很多亟待处理的问题。

(一)价钱低价激发微利生活坚苦

当前2个社区食堂虽采纳自立运营治理,然则仍首要针对社区老年人群服务,不以赚钱为目标的运营形式。面临不时上涨的物价和用工本钱,“低价菜价”及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使社区食堂的生活遭到了“要挟”。如:李家巷社区食堂在创办进程中,虽然采纳吸引下岗职工或低保人员就业,由县政府赐与必然经济补助来降低用工本钱,但以社区食堂每餐5元的用餐规范扣除每月需求付出的水电费、人工费、伙食费等营运费用后,食堂不只“无利可图”甚至还要“倒贴”,在不以赚钱为目标的前提下若何经过市场化运作求得久远的生活与发展日渐成为困扰社区食堂发展的难题。

(二)众口难调障碍老人用餐脚步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本身身体器官和心理功用退步的状况,使他们在饮食上更慎重、更注重养分平衡搭配,这些需求对社区食堂供应的食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经纬社区食堂,社区内前来就餐的老人并不多,近80平米的餐厅里天天只要10几位老人前来用餐。老人之所以不肯到食堂来就餐首要还在于饭菜不合他们的胃口,由于运营者本来运营的快餐店以口胃重为主,烹调的菜品合适中青年人吃,老年人来吃大局部都是独自炒菜,一来费事,二来本钱也高,众口难调日渐障碍了老年人前来用餐的脚步。

(三)选址问题添加长期运营难度

社区食堂的用房为社区配套设备用房,有的是老厂区的办公用房,建立年月较早,现有的配套设备离居民房屋较近,轻易发生油烟、噪音扰民等景象,但向社会租赁场地,又无力承当昂扬的租赁费用。还因为区的街道多地处中间地段,要在各社区都腾出一间能包容较多人还就餐的社区食堂也有必然的坚苦,这都成为了困扰各个社区食堂设立的“瓶颈”。

三、建议与对策

(一)转换县政府支撑偏向,引入社会力气一起参加

一是按期组织街道、社区以及相关部分结合对社区食堂的运转状况、情况卫生、食物质量、就餐次序、服务人员等进行抽覆按评,对考评中显示超卓的运营者赐与奖励,鼓舞其扩展营业规划,进步服务质量。二是要鼓舞社会力气积极参加“社区食堂”的建立。加大助老公益宣传力度,普遍招募意愿者和喜欢心企业的参加,开拓慈悲家报答社会的路子,设立“落日红”老年人饮食基金等,既知足喜欢心企业渴求报答社会的愿望,又能有用处理“社区食堂”微利运营的经济难题。

(二)树立健全治理准则,保证食堂运作有“法”可依

社区食堂要从食物平安卫生、人员专业化操作、老年人饮食特征等各方面动身,针对人员治理、物资收购等各项工作制订出相关的治理准则,保证食堂各项运作均有“法”可依,标准食堂流程运作。比方,依照饮食卫生从业职业行业规范为社区食堂装备专业人员如养分师等,为老年人供应合理科学的炊事;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情况跟踪治理,避免因卫生前提不达标而影响到社区食堂的发展;增强人员的职业品德和岗亭技艺培训,供应热情周密的服务等。

老年社区运营篇2

一、指导思想

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运行模式,通过市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和加盟商运营机制的建立,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电子智能化养老信息服务和紧急救助服务,开展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籍、文化娱乐、政策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标准规范化。建立关注困难群体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互动合作网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为全面开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电子保姆服务和延伸多种需求的综合。

(二)坚持政府主导。政府为养老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撑。

(三)坚持依托社区。在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人活动场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社区实际,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

(五)坚持社会化方向和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减少政府投入。

()坚持虚实结合。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建立起全市电子虚拟养老网络。通过在全市各城区筛选、招募服务加盟商,逐步建立起专业化服务队伍,实现老年人与服务人员高效对接。

(七)坚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在建设和开通养老服务公益热线的同时,逐步实现信息的全国联网和信息的社会共享。

三、主要内容

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一)建设一个平台,即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平台。

(二)建立两个体系,即构建“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救助服务体系”。

(三)坚持虚实结合,即电子保姆呼叫服务和加盟商及专业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相结合,构建城乡“一键通”虚拟化、智能化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做实城区服务,保证服务中心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周到、实在的服务内容。

(四)采取市场化运作,成立民办非企业——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作为信息平台和服务运营商,采用市场化管理及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服务规范标准和服务范围,承接政府购买服务。

四、主要措施

(一)组织领导

市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及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市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由市老龄办具体负责组织。

(二)建立机构、组建队伍

1.市和县区分别成立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对全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按政〔〕33号文件规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各县区及开发区、试验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具体职责是:指导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养老服务单位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反馈、回访、考评、培训等制度;负责辖区内的所有养老服务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建立信息库;负责对街道(乡镇)、社区(村)、社会力量服务实体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承担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工作和接受社会捐赠,按规定与被委托承担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金结算。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业务上接受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设立2-3个工作岗位,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由县区财政承担。未成立之前,其职能由各县区老龄办承担。

2.成立市养老服务信息中心。成立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业务上接受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全市养老信息管理系统及呼叫服务网络平台的运营管理;为市养老服务热线设立专业的呼叫坐席;建立加盟企业筛选、准入和退出制度;通过加盟企业拓展服务内容,并对加盟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评比考核;为全市老年用户提供24小时的紧急救助服务,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集中指挥调度;利用各县区建成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作为服务支撑网点,逐步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县区养老服务总站)及服务队伍,建立规范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协助各县区养老指导中心组织专业服务队伍及义工队伍,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承接政府为老人购买服务工作,为指定的服务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养老服务项目,并逐步将服务项目向农村拓展。政府对养老服务信息中心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和公益性岗位支持。

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托老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建成后,可委托或采取合作方式由养老信息服务中心经营管理,有效地将上门服务和日间照料结合起来,为未来连锁经营模式的形成创造市场化条件和产业化基础。

3.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社区党员、干部、学生、社会人士等,组建一支热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志愿者队伍。分别采取集约型和松散型管理模式,加强养老服务的业务培训及工作指导,实现对专业养老服务力量的有效补充。

(三)分步实施

1.由市老龄办牵头组建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2.从有意愿经营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企业中议标选择一家注册成立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民办非企业)。

3.无偿提供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和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办公场地,拟设在市老年公寓院内原市社会福利院办公楼。

4.设立面向全市城乡老人的养老服务公益热线,选择一家通信运营商负责建设呼叫网络平台。

5.由服务运营商(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与通信运营商签订运营合作协议,开通养老服务热线并试运营。

6.适当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现扩大为五类:三无老人,特困老人,重点优抚老人,低收入老人,高龄老人。

7.市财政和福彩公益金为市城区85周岁以上老人每月每户补贴话费10元。区、区和开发区应为农村户籍85周岁以上老人补贴话费。各县及叶集试验区也应制订相应补贴标准,以稳定信息平台的用户群。

8.各县区组织街道(乡镇)、社区(村),以社区(村)为单位采集申请入网的老年人信息,建立和完善老年人信息库,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人群进行调查审核,确定补贴对象和标准,落实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政策;组织各类涉及养老服务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盟热线服务网络平台,充实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项目。各级政府要充分运用公共媒体、社区渠道对服务热线进行广泛宣传;加盟服务运营商和通信运营商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宣传活动,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项目开展做好舆论宣传。

9.以各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主体,组建本县区(目前以城区为主)专业化服务队伍(养老服务站),并组织人员培训,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

五、资金渠道

(一)市财政每年安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不少于150万元和市本级福彩公益金每年配套安排不少于150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每年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给予市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每年运营补贴;建立信息平台服务运营激励机制;市城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运营补贴;为市城区8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施话费补贴和政府为五类老人购买服务。

老年社区运营篇3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6.123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运行机制

2010年,中国老年人(65岁以上)已经达到了1.13亿人,占总人口的8%,按照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便可称之为老龄化社会。《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号)提出,要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运营、市龌运作,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

1.1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社区中享受养老服务,具体形式有社区家庭养老、社区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老年人互助中心等。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居家养老不同,它结合了社区中机构养老及老年人互助中心等形式,内涵更为丰富。

1.2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①社区居家养老供给机制;

②社区居家养老动员机制;③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协同机制;④社区居家养老监管机制。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2.1供给机制存在问题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角色定位的困境。作为主要“供给主体之一”的角色和“管理者”的角色,其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实践中存在角色冲突。虽然经过简政放权和“一站式”行政服务大厅的创新,各级政府致力于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其他多元主体的管理上,管理者的身份要求政府对其运营资格进行准入限制和审查,因此,在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与如何加大养老服务社会供给之间存在困境。

2.2动员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动员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资格获取,需要消防、床位、员工数量等条件满足行政许可标准,这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投入较大、回收较慢的特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员机制主要依靠政府宣传和民间慈善力量,但这种动员通常是偶然的,且效率较低。现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机制,缺少专门的制度规范,动员机制没有常态化。

2.3社会协同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水平不高,社会协同机制有待改进。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政府“公办”养老院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绝大比重,近年来,各地政府在试点探索“公办民营”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形式,但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实际受惠人群数量来看,都远远不够。同时,其他多元主体之间,如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供给的实践中,联动水平较低。

2.4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行检查评估机制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不具备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问题的效果。现行的检查评估机制主要是,每年向主管部门提交年度运营报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对硬件设施等进行检查,辅以主管部门的抽查。但现有检查评估机制流于形式,大量未能达到准入标准的民间“社区居家养老机构”,以“合法运营”或“透明运营”的形式存在。原因并非是政府主管部门不具备责任感或者作风,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缺口以及监管之后的责任归属模糊,使政府主管部门难以处理,对部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采取“不出事就是好事”的策略。

3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多元协同,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创新形式和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改进现行机制的不足之处,努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

3.1强化政府“治理者”的角色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么一个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人员的领域,应该明确自身的“治理者”角色,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保护广大人民的养老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管理目标。近年来,老年人及其家属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权益纠纷日益增多,政府作为治理者,应当创造更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社会氛围,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运营。不是追求以供给主体的身份更多地参与社区居家养服务供给,而是追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高速发展。

3.2出台特定的动员制度规范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或者是任何一份事业的成功,都建立在人、财、物等资源高效整合的基础上。同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因此,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和常规的动员机制。政府通过出台特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动员制度规范,对政府力量、社区力量、非营利组织力量和其他民间力量进行科学动员,最大程度实现动员的精准、高效、常态化。

3.3建立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其他主体相对互动较多,其他主体之间联动性则较差。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不仅仅是加快“公办民营”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试点及经验推广,还应当探索加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联动,如企业以投资入股等形式,负责非营利组织名下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并以市场的力量促进其健康发展。同理,民间团体或个人慈善力量名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以通过支付报酬的形式,聘用企业帮助其进行管理,实现成本和效益控制,从而得到健康发展。

3.4落实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是适应新时代的现实背景而产生的,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客观上造成了,大量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存在,政府主管部门苦于没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大多是默认其存在于“灰色地带”。另外,已获取行政许可,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也存在着因检查评估流于形式,硬件设施投入逐年减少,养老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带来安全隐患等问题。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检查评估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透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重点防抓安全隐患,并给予政策照顾,还可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将其纳入监管体系;对已具备运营资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应严格落实周期性考核和抽查评估,且进行相应的奖惩,并建立区域内的养老服务供给设施的评分评级系统。

4结语

适应新时代现实背景而产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的创新措施,对实现各阶层人民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应当在供给机制方面明确政府的治理者角色,在动员机制方面出台明确具体的制度规范,在协同机制方面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在监管机制方面落实检查评估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Unitednations.populationageing1950-2050[R].2002.

[2]FBurns.Reversemortgagesinaustralia:anexerciseinSustainability?[m].Sydney:thomsonReuters(professional)australiaLimited,2011.

[3]王浦劬,[美]R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苏健.居家养老中非营利组织的动员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王洁非,宋超.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社区养老供需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

老年社区运营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太阳城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国内外养老地产对比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前言

如今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再是巨大的人口数量了,而是令人堪忧的人口结构。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由2001年的9,000多万人增加到2010的11,000多万人。这些数据都在反映一个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出现井喷式的增长而且还会继续增长下去。根据我国人口结构来看,有学者预测在2020年,我国老年化人口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数量4亿人。这无疑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13年我国养老金支出为18,740.4亿元,要知道安徽省201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才19,229.4亿元。而且我国在解决养老问题时,直观的反映出我国经济实力的不足。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都在5,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收入连发达国家的1/5都没有。当然,面对人口老年化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中国,我们的“邻居”日本也同样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日本的社会保障支出刚性需求使日本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即使像日本这样的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达国家都不得不增加个人负担,减少政府支出。更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日本老年化人口的进一步增加,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会崩溃。这也在向我们表明解决养老问题不能仅仅只靠政府,我们更应该让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其中。

一、美国式养老社区――太阳城

(一)太阳城的地理优势。在美国洛基山脉的腹地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养老社区――太阳城,它与凤凰城相依,坐拥两大公园:普莱增特湖公园和白坦公园,一年之中可以享受到300天的日照,被誉为陆上的夏威夷,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早在上个世纪中叶老人们就纷纷到这儿来度假。但直到开发商发现这里作为养老地产的巨大潜力,太阳城的价值才被慢慢发掘。

(二)太阳城的建设及发展

1、社区的建设。20世纪中叶,著名的开发商Delwebb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路过此地,当时城里地产已经开发殆尽,他正准备着手开发凤凰城的郊区地带,也就是现在的太阳城,他当时觉得这里地价很便宜,于是便买了下来。起初建造的就是普通的商品房和公共设施,可后来他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来这儿度假。于是他改变了当初的设计意图,转而去设计建造养老社区。而在销售住宅之前,德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建造一批价格合理的样本房,然后再去建设相应的娱乐设施,当然,美国人最爱的高尔夫球场他是不会忘的。

2、医疗娱乐服务的完善。太阳城处处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如社区有无障碍路段,便于坐轮椅的老人出入;随处可见的都是低层住宅,虽然没有完全利用土地资源,但是却极大地方便了老人们的生活。另外,社区内人行道和车行道泾渭分明,保障了老人们出行的安全。最为称赞的是其医疗保健系统,一流的综合性医院和主治老年人疾病的专科医院,如心脏中心、眼科中心,等等。而且老人们与医院是一天24小时处在连接状态,老人们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可以启动装置,医院接受到信号以后,救护车会在3~5分钟的时间赶往出事地点,应急措施做得十分到位,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老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中国养老社区――泰康之家

(一)泰康之家社区概况。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位于北京昌平区,属于半个小时生活圈,而且周边有丰富的旅游休假资源,如十三陵水库、小汤山温泉等,可谓是进可入市区买菜,退可与山水相望。这与太阳城极其想像。泰康之家仅占地17万平方米,但是却提供近1.8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区域,用以建设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且还有一个巨大的中央花园,占地2万平方米,不仅绿化环境,还可以让老人们贴近自然,放松身心,减少他们的生活压力。泰康之家有各种各样的户型用以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从而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二)泰康之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保监会批准泰康人寿成立子公司――泰康之家专业经营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利用泰康人寿现有资金、客户积累的条件,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努力把自身打造成国内一流养老地产开发商。2012年,泰康人寿北京养老社区在昌平举行奠基仪式,预计今年可实现用户入住。当然,泰康之家不可能只做一个区域的养老地产开发,在2014年4月,泰康之家把目光投向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开放体验馆,接受客户参观,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客户市场。同时,泰康之家在一些二线城市拿地兴建养老社区,实现全国化的经营。根据可靠数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泰康之家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养老社区开发公司,可提供5万户供老人们入住。

三、国内外养老社区运营模式对比

(一)美国养老社区运营模式

1、社会保障系统。美国的社保系统是由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体系共同组成的。其中,养老保险体系是由联邦退休金制度、企业退休金计划和个人退休金三部分组成的。但是,美国和日本不同,它的福利程度低。企业退休金的3/4都是个人工作时积累的。而政府所做的工作就是降低税率和补贴,因此笔者认为美国的社保体系很适合我们去学习。虽然弱化了政府的保障功能,但是却加强了政府的统筹能力。

2、养老设施类型。因为文化的原因,美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不同于中国的家庭式养老。他是政府或者私人出资建设养老机构,然后让老人们自己选择不同档次的护理服务。从价格上来说,公立的养老机构比私立的要便宜得多,但是从保障能力上来说,公立养老机构仅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一些简单的护理需求,而私立的养老机构则可以全方位的护理老人们。当然,因为美国人的收入都比较不错,而且父母无需给孩子们买房,所以美国退休的老人们手中都有不少资金用以满足自己的老年生活需求。所以,在美国公立养老机构的数量要少于私立养老机构。

3、运营模式

(1)太阳城的运营模式。美国太阳城的开发属于住宅开发性质,依靠销售住宅回款获利,且不设有医疗、护理等配套服务,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靠吸引政府投资或者私人资本投资兴建医疗机构。因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太阳城不仅可以用来长期居住,更可以用来度假。其人流量为40,000万人,其中的7/10是常住客户,而其余3/10是旅游度假客户,太阳城可以先销售一部分住宅回笼资金,再将一些住宅出租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而且太阳城还拥有自己的商业中心,专门销售老年人用品,因其市场定位清晰,每年获得的销售商品的收入也较为客观。

(2)美国CCRC社区的运营模式。美国CCRC社区的开发与太阳城不同,不仅在社区内设置医疗机构,更在住宅楼的每一层都设置护理站,且配置老人专属食堂,为老人提供营养套餐。CCRC的经营模式与太阳城截然不同,它采用的是先交一部分的押金然后每年继续交使用费,不直接将房子的所有权给客户。①入门费:按房间大小来计算,最少20万美元,最多100万美元;②年费:按照老人的自理能力来进行收费,健康活跃老人,3,000美元/月;半护理老人,4,000美元/月;全护理老人:5,000美元~6,000美元/月。因为价格较高,市场定位于高收入人群,所以从知名度上来讲不如太阳城。

(二)国内养老社区运营模式

1、泰康之家。泰康之家有两种盈利模式:一种类似于CCRC,采用的是押金+月服务费收费模式,需一共交200多万;另一种就是购买泰康人寿相应的保险产品作为准入门槛,购买者到达指定年龄段即可入住,投资收益均用于支付其他费用,而且购买这种保险产品的人不仅仅自己和配偶能入住,保费缴清时,购买者的父母也可以申请入住,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促销手段。

2、中国平安的桐乡养老社区。2012年9月23日,由中国平安保险子公司深圳不动产有限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项目在桐乡启动。期间,平安子公司共斥资170亿元,建造一个总建筑面积在150万平方米左右的“巨无霸”养老社区。而桐乡养老社区与太阳城的运营模式类似,主打三种产品类型:租赁式养老公寓、销售式养老公寓、度假式养老公寓、突破养老地产“只租不售”的局面,采用“租售并存”的形式,极大地发挥了资本的效益。

3、其他养老社区。中国人寿的廊坊生态城是采用保险公司与开发商合作的运营模式,解决了保险公司技术及人才方面的匮乏,同时也解决了开发商因资金短缺承担不了如此大的项目的尴尬局面。此外,合众人寿是采取了保险公司开发养老社区,然后出让养老社区的经营管理权,这样可以快速回笼资金,且避免了专业人才不够导致养老社区无法得到正常经营的状况。

四、中国养老社区面临的问题

虽然保险公司在最近几年才得以有机会接触养老地产的设计与开发,但是从运营模式来看,丝毫不逊色于美国那些资深的养老地产开发商,而且保险公司更注重将养老地产与自身产品进行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但是,终究因为起步晚的原因,保险公司在开发和运营养老社区的时候会遇到诸多问题。

(一)单一的客户群。我国养老地产大部分都是以高收入人群为服务对象,过高的入住门槛将大部分具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们拒之门外。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国内保险市场的完善,我国保险公司将会走出国门,而过于单一的客户群会让国内的保险公司在全球的养老地产上缺少竞争力,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实行差异化管理,不仅仅是建设高品质的养老社区,更应该多建大部分老人都能入住的养老社区,争取让每个老年人都可以有个舒适的晚年,履行保险公司的社会管理职能。

(二)法律空白。很多发达国家具有很完善的养老体系的法律法规,而在中国,养老问题被提到议程上也只是短短十几年的事,且社会养老金的不公开运营让很多老年人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不会把钱拿出来购买养老服务。

(三)专业人士的匮乏。根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千人执业医师仅为1.62人,每千人注册护士人数为1.3人。要建设高品质的养老社区,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而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少使得保险公司之前允诺养老地产购买者的种种医疗便利成了空口白话。因此,强烈建议保险公司应加强相应人才团队的培养,或者直接出资兴建专业护理人员培训机构。

五、小结

本文从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把镜头转向海外,向发达国家了解学习他们关于养老社区建设的成功案例,然后与中国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主要是比较两者的运营模式,找出中国养老社区建设所面对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保险养老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保险公司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一次突破,由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周立群.保险与投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6.

老年社区运营篇5

关键词:居家养老;物业企业;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60

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快速发展,带来老年人口扶养比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提高和扩大。家庭结构小型化、代际分居和人口流动加速,造成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单纯依靠家庭的传统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央政府出台系列文件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2008年以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逐渐清晰,顶层设计逐渐成型。我国已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基本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面临许多困境。养老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政府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但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养老事业发展困难重重。养老服务建设需要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的共同参与。2013年中央政府出台文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由于养老产业是一个微利行业,投资大,利润回收周期长,且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力量介入意愿不高,甚至许多先期介入的企业因入不敷出,最终退出市场。如何既降低社会力量投入成本又发挥市场效率,成为探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突破点。对养老相近功能资源的开发与共用成为一些学者探索的介入点。物业服务企业由于具备上述特点,成为近年养老服务产业探索、发展的新方向。

1.2研究综述

整体而言,关于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起步晚,资料少。已有研究多集中在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意义以及部分典型实践模式运营方式介绍上。在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物业服务工作相结合将是一个双赢的选择。物业服务企业驻足社区,面向社区提供服务,特殊的地缘和业缘优势,使物业服务企业对社区人口结构、居民信息、服务需求比较了解,能够提供有效匹配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对已有资源的开发与共用,如对社区公共资源的整合,对已有服务队伍的改良、增能,将减少资本投入,降低运营成本,减小运营风险,拉底服务供给成本。物业服务公司以企业效率提供服务,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的普及性,保证了住宅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在实践模式研究中,被学界广泛介绍的几个典型案例主要有“卓达式”物业养老模式、“青藤式”物业养老模式和“绿城式”物业养老模式。这三种模式基本代表了当前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卓达物业主要通过整合内外部养老资源,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卓达物业养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的方式整合开发目前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专业化程度较高、符合社区养老理念的其他行业资源,组成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要的资源体系。同时组织动员社区内部力量与社会志愿者提供公益。在开展动力上,卓达物业通过养老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推动了楼盘的热销。青藤物业主要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营居家养老服务。青藤物业服务人员承接政府的购买服务项目,为小区内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服务。绿城物业以物业现有功能与人力资源为主,利用已有资源为老年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社区老年文化教育服务、老年兴趣爱好发展服务、社区保健类服务、社区门诊、紧急救助类服务、医疗绿色通道、社区购物服务等。

这三种运营模式分别代表了三类不同的社区类型和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老年群体。“卓达式”物业养老模式代表了大规模中高端品质社区,这类社区定位于经济状况较好,注重社区服务配套的业主群体。“青藤式”物业养老模式代表了原国企、集体单位家属小区模式,这类小区建立时间长,社区配套设施陈旧,老年人口比例高,社区居民经济条件普遍处于中低水平。“绿城式”物业养老是普通现代商品房小区的典型代表,小区规模、物业公司规模和功能都十分有限,物业企业利用有限资源尽力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2调查数据与分析

2.1资料来源说明

本研究以西安市九城区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为研究对象,将住宅小区以现代商品房小区和单位家属区(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区、企事业单位家属区)为标准分为两类,在九城区中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在每个城区以上述标准各选择一个小区进行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7份,与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深度访谈9次,回收问卷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9%。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物业服务企业运转方式、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限、服务内容、社区类型、社区人口结构、与业主关系、参与居家养老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不同意愿背后的原因、可能的参与模式、需要的支撑条件以及未来预期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2.2经验分析

2.2.1不同类型住宅社区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限差异较大

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权被看成是物业企业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优势。对不同住宅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社区物业企业对社区资源的支配管理范围存在明显差异。2000年以后至今建成的中小规模(1000户以下)普通现代商品房住宅小区,配建的公共设施十分有限,部分物业服务企业甚至办公场所都是在小区租赁的,基本没有配套设施可供支配与管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于一千户的现代商品房社区公共配套室内面积基本介于100―400平方之间。大规模住宅社区(1000―5000户),尤其是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高品质的住宅社区,拥有的社区配套设施规模优于小规模普通商品房社区,公共配套室内面积在500平方以上。单位家属区配套设施规模最大,不管是原国企集体单位家属社区还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社区,其社区公共配套设施规模面积都比较大,基本在1000平米以上,拥有较大的空间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需求。例如位于电子城电子二路已破产的八七七厂家属院,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了解到,八七七厂家属院拥有两栋楼的公共场所,目前全部由物业管理并经营,主要用于向外出租。

2.2.2不同类型社区物业企业的组织运转方式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基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不受外界牵绊,对自己的经营方向,经营模式拥有完全的自。而仅有不到10%的家属社区物业企业拥有独立经营权,90%以上的家属社区物业企业都隶属于企业、单位的一部分,受企业单位领导和指挥,仅有执行权而缺乏决策权。不同的组织运营模式对物业企业能否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产生重要影响。西京公司家属区物业经理表示,他们对于如何运营物业管理有很多想法,包括开展老年服务,但由于缺乏决定权,很多想法难以实现。企业单位在家属区的物业管理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社区的管理能简则简。

2.2.3物业企业服务内容分析

在功能上,物业企业负责小区的基本管理,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房屋公共部位以及公共设施的维护、小区居民家庭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服务、代收代缴收费服务等。在差异化服务上,不同的物业企业因管理理念不同而对服务内容有所延伸。调查结果显示,45%的社区物业企业能够提供紧急救援服务,在社区居民家庭遇到紧急事件时能够及时赶到提供帮助;38%的物业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30%的物业企业逢年过节会探访老弱病残家庭困难者;60%的物业企业提供简单的便民信息服务;40%的社区能够提供助老服务。不同类型社区延伸服务分布呈现差异化。现代商品房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家属院小区延伸比例高于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小区。

2.2.4社区人口结构分析

西安市的住房改革制度始于2000年前后,2000年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商品房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商品房开始成为西安市居民获得房屋拥有权的主要形式。西安市现代商品房的购买者以进入婚姻阶段的年轻人为主。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类型住宅社区人口结构差异明显。现代商品房小区人口结构以年轻人为主,比例在70%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不足30%,在居住方式上,大部分老年人口是为辅助子女照看下一代的老漂一族,与子女同住,也有少量以改善住房,提升生活品质为目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较小,不足6%。原国企集体企业家属社区人口结构主要以老年群体为主,人口类型主要以原集体国企退休职工为主,老年人口比例在80%以上,且高龄、贫困老年群体比例偏高。企事业单位家属区一般可以为分两类,一类是原有家属区,另一类是新建家属区。原有家属区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新建家属区主要以60岁以下在职职工为主。

2.2.5物业企业对社区的了解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商品房小区与单位小区物业企业对业主状况掌握比较详细,60%的现代商品房物业企业掌握了小区内住户的分布类型,比如空巢家庭比例,两代家庭比例,一代家庭比例,保存有每户业主的紧急联系电话。尤其是小型现代商品房住宅社区物业企业员工甚至能准确说出大部分业主的具体门牌号。50%的企事业单位家属区物业企业对住户信息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原集体国企家属小区物业企业对社区住户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30%的物业企业了解住户信息。原因在于这些小区各项管理运作依赖于原单位,福利性质较强,住户与物业打交道的机会有限,同时并存的离退办也承接了大量小区公共事务,住户与物业企业的联系不如其他类型社区紧密。

2.2.6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意愿

以五级测量量表为工具,测量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意愿,结果显示,5%的物业企业表示“十分愿意”,8%的物业企业表示“愿意”,10%的物业企业表示“一般”,70%的物业企业表示“不愿意”,7%的物业企业表示“十分不愿意”。从以上测量结果来看,77%的社区物业企业不愿涉足居家养老领域。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二,各类家属区物业企业缺乏独立性,没有决策权,运营思路自己难作主;三,观望状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物业企业不愿涉足居家养老领域的最主要原因。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普遍表示,小区内老年人口比例较小,且多与儿女同住,养老服务需求不足,即使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也难以维持。大规模社区物业企业因养老服务行业的微利性质处于观望状态,期待同行的破冰。家属社区物业企业一方面自身没有决策权,难以对经营方向进行决策,另一方面,认为老年群体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和节俭思维影响,购买养老服务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养老服务缺乏市场。

2.2.7物业服务企业与外界联系

对外交流是物业企业拓展视野、整合资源、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50%的物业企业与自己所在社区的社区居委会有所交往;40%的物业企业与同行有所交往;20%物业企业接触过物业协会;90%与政府职能部门交往过;5%与养老服务机构交往过,70%与其他便民服务机构有所联系,如开锁公司、家政公司、维修公司等。

2.3结论

地缘、业缘特征是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优势所在,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物业企业地缘优势程度差异明显。地缘优势不仅指物业企业驻足于社区内部,更加强调物业企业在社区内可支配、管理的公共服务资源。由于社区类型不同,家属社区呈现出理想的地缘优势,拥有较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资源。现代商品房社区公共资源相对欠缺,中小型规模社区甚至缺乏可用的公共资源。业缘优势普遍存在并且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物业企业公益服务项目和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服务,对物业服务队伍的改良、增能将易于实现物业企业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开拓。物业企业对社区住户信息的了解与掌握较为详细,与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相比拥有绝对优势。不同类型社区老年群体比例差异明显,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认知存在差异。社区物业企业组织类型存在差异,影响养老服务业务的开展。家属社区类物业企业缺乏业务选择自。

分析调研结果可知,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既与理论假设存在差异,又有共通之处。所以,在现实实践中,不能完全依赖理论假设盲目推进,需要根据复杂的现实情境,依据客观现实合理设计参与运营模式。同时,又要吸收理论模型的合理之处,将其与实际相结合,推动实务发展。

3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结合西安市社区现状,借鉴其他地区已有实践经验,提出以下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运营模式,以供参考。

3.1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1)社会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群体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养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较小,这是目前各地存在的普遍情况。基于这一现实,目前通过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之一,应以培养龙头企业,树立典范为思路。具体方式为,鼓励大型房地产集团(拥有多处地产)物业企业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大型房地产集团一般拥有多处地产,物业企业服务覆盖面积大,能保证基本的客户源。同时大型房地产集团资源相对充足,社会责任感更强,有实力有能力支撑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方式可以是自行设立养老服务公司,由物业企业直接提供养老服务,也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引入外部资源提供服务。

(2)鼓励中高品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家属社区搭建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外部资源提供养老服务。中高品质社区注重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健全,同时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这种社区条件和理念为微利公益性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条件。中高品质社区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或者以免费或低偿的形式为外来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础设施,与外来养老服务机构合作为本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模式在西安已被个别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亲养老服务集团与多个社区以企业与社区合作的模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西安产霸地区通过物业企业免费提供空间,如亲养老服务集团自己承担水、电、气、物业费用等,在社区内开展起了居家养老服务。如亲养老服务集团与荣华地产集团以合作的模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荣华地产提供基础设施,如亲养老服务集团负责运营,两者通过一定比例分配利润。

企事业单位家属社区以满足职工利益为出发点,在社区建设中一般也配建了较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同时家属社区物业企业的公益服务性更优于其他类型社区,所以在企事业单位家属区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引进养老服务机构具有可行性。

(3)在老年型社区尤其是原集体国企退休职工集中的地区,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以一定的半径为覆盖范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在此类型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赋予物业企业承接养老服务的职能,优先向物业企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物业企业维持运营,营造物业企业提供养老服务的氛围,培育养老服务市场。

(4)鼓励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物业企业加强与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联系,建立长效沟通联络机制,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拓展为老服务范围,满足老年群体的刚需求。中小规模现代商品房社区由于公共资源和潜在客户资源有限,直接开展和引进外部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难度较大,所以,建议现代商品房社区加强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其他养老服务机构的联系,为社区老年群体搭建有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开展刚性养老服务,如紧急救援、空巢老人定期探访、社区助老服务等。

3.2推进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1)建议民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鼓励物业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与相关扶持政策。对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提供免费或低偿的养老服务职业培训,降低物业企业进军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成本。对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物业服务企业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并进行年终评比,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引导、激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2)建议西安市政府通过政府补贴形式对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予以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对向“三无”、“五保”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应扩大现有养老券的使用范围,允许用于购买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养老服务。

(3)有效落实住宅小区同步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和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增设养老服务设施政策,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创造条件。

(4)设置合理的进入门坎,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实际状况,合理设置进入标准。建立健全物业企业为老服务管理办法,制定物业企业为老服务标准、规范和退出制度,规范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子敏.社会嵌入理论视角下物业养老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4,(12).

老年社区运营篇6

【关键词】养老社区;保险公司;战略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

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和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对于养老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而目前公立养老院不管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上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提供了机遇。

1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机遇

2011年9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在“十二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由目前的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日趋严重老龄化问题,社会养老需求将大幅增加。而面对日益增加的老龄化人口,国家投资远远没有跟上,养老机构严重缺乏,中国养老床位缺口所需的投资达2000-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养老机构中的其它配套设施,整个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大约在4万亿元。

与此同时,2012年7月26日,中国保监局调整《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上调不动产投资上限比例,鼓励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建设。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养老社区的投资可以扩展产业链,向上衔接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带动下游的老年医学、护理服务、老年科技产品及老年建筑等产业。

第三,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服务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竞争程度还比较低,目前真正运营的养老社区保险公司只有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两家,大部分投资企业基本上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面临市场化严重不足、市场操作不规范,这些因素为保险公司进入养老社区提供机遇。

2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

2.1传统观念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居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奉行家庭养老、“养儿防老”,认为子女照料父母是应尽的义务,而不愿意把父母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并且,大部分老年人对生活多年的地方有大依赖性,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而去一个新环境;同时,如果子女送父母到养老院,会被认为不孝顺,而备受压力。因此,多年以来,除少数无依的孤寡老人外,即使家庭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国内的主要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养老。

2.2土地成本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2007年8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把土地共分12个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对于不同性质的土地,拿地成本不一样,如果已较低的成本拿地,会大大降低养老社区的营运成本。而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险公司拿地建设养老社区没有相关的优惠措施,如果以普通商品住宅或商服用地拿地的话,以北京和上海目前的价位,必然成本太高,保险公司不可能运营或盈利。

2.3综合运营对养老社区的挑战

养老社区囊括医疗、护理、娱乐、物业等服务,令保险公司更像是一位“综合运营商”,这个全新的角色,正在考验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智慧”。而目前,我国商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经营运作模式陈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设施和服务质量偏离市场要求的问题,商业养老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和体现。

在目前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真正意义上符合现代老人高品质养老生活需求的老年养老社区很少。

2.4税收对养老社区的影响

目前,国内商业养老相关税法还不够健全、完善,相关税收制度还比较单一,许多具体规定还比较缺乏。例如,在税法中,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支付的养老保险费能不能税前扣除,单位为职工个人购买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或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养老保险费作为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说明企业为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或个人购买时,还要为此交纳个人所得税,这不利于员工福利的提高和个人养老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个人税收负担,从而不利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3对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建议

3.1战略创新

土地成本和税收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盈利周期,而土地价格是由政府决定,如果政府给予政策优惠,用特殊规划用地的低价将土地出让给保险公司,那么几乎就是保盈利的项目。如果政府没有给予土地出让优惠政策,采用商业用地市场化的手段出让土地,那么保险公司运营成本将相对较高。所以,保险公司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低价出让土地,而应该以市场化的手段获得土地为最终目标,并进行商业化运作。

针对面对目前土地和税收政策现状,保险公司必须市场定位清晰,公司战略必须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而目前的法规政策,决定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必然较高。在养老社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要想盈利,必须提高养老社区的入门门槛,这也决定了服务对象必定是高端人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城市规模决定高端人群多少,养老社区地理位置和服务方式决定高端人群入园的强弱。

好的地理位置属于稀缺资源,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应尽快在稀缺地理位置拿地,但也提醒,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应该根据自身公司实际情况来操作,切忌盲目上马。

3.2产品创新

保险公司在发展中积聚了大量长期资产,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机构网络资源,如果未来通过产品创新,发行以服务为承诺,而非提供现金保障的新型保险产品,将使保险公司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而这些优势是其他机养老构无法相比的。

具体为养老社区服务可以与公司销售险种挂钩,如某一客户购买某保险公司的养老产品,那么他可以在该保险公司下设的养老社区享受相应的服务,而如果客户购买该公司寿险产品,没有购买养老产品,却想进入该养老机构,那么可以把寿险产品转化为相应的养老产品,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根据客户购买的养老产品规格享受到不同类别的医疗、护理、物业等服务。

3.3经营模式创新

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各地建立类似于集医院、娱乐、交友和养老多样式的连锁超市经营模式。使用连锁式经营方式,不但能整合本系统内的所有资源,还能整合一部分社会资源,使连锁式养老社区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利润。同时,使客户有更多选择,可以确保客户在不同保险公司可以选择不同景点坐落分支机构,于是客户就能任意选择居住场所,减少居住地的单一性。多样式的服务经营模式还可以有效管理客户的信息,如病历,生活起居习惯等各项记录,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丁元昊,我国保险资金投向不动产问题分析,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2009年第3期

[2]张莉媛,我国保险产业链弊端分析,企业研究,2010年第8期

[3]孙祁祥等.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7—2008).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8

老年社区运营篇7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区老年服务;非营利组织

一、政府主导型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的发展中存在的制约条件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社区老年综合服务设施已有近十万个,现在我同还处于老龄化的初始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发展,更多的老年人将会进一步增强对社区服务的依赖程度。

我国社区老年服务虽然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在我国的社区服务中政府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不仅是社区服务的提倡者,而且亲自参与提供具体社区服务,服务对象不是社区内所有居民,而是社区内最脆弱的以及最无助群体,相应的对民间的组织的重要作用却认识不足。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这种政府主导的社区老年服务逐渐暴露出其存在的不足。

(一)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作为社区服务主体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要。当前政府虽然有对社区老年服务的直接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是有限的,并且主要针对社区内的"无老人"(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社区服务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各地街道、居委会举办的经济实体,还有一小部分来源于包括有偿型的社区服务自我积累、福利生产资助、社会福利有奖募捐、社区内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社区居民捐献、社会捐献与国外捐助,但这些资金的数量也是极为有限的。以养老设施为例,2002年全国约有一千万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而我国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3%一5%的比例相差甚远。目前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养老,不到2%的老年人由社会供养。另据资料显示5400万老年人要求提供社区福利服务,而现有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家政服务却十分匮乏。

(二)由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存在着服务项目不符合对象的需要、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我国社区老年服务在社区层面主要由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一街道办事处负责,更具体的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执行。二者一个是隶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另一个虽名为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实际上已成为街道办事处的执行机构,负责完成街道办事处下达的各项任务和指标。不仅具有与政府部门相同的管理机制,同时还具有政府部门的缺点。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对象的需要,对老年人的需求变化反映迟滞。并且政府的垄断还使其它民间社会福利组织难于进入礼区老年服务领域,导致政府所办的社区老年服务由于缺少竞争而创新意识不足,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

(三)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老年服务在管理上也受到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我国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是"政府领导、民政主管、社会参与"。但实际上基层社区的现状是各部门林立,条块分割。这种新的管理体制依靠旧的行政组织去执行其效力必然大打折扣,造成条块矛盾愈益突出。由于社区老年服务丁作涉及民政、工商、物价、劳动、卫生、教育等众多的部门,遇到不同的问题,只能找相应的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经常会互相推诿、扯皮,不利于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开展,街道办事处将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上,客观上也使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二、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主导型社区养老体系中的定位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非营利组织已经非常活跃,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较早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些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已逐渐显示出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独特作用,成为满足人们社会需求的另外一条途径。非营利组织并非不从事营利性活动,而是其利润不用于分配。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定位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与企业首先追求利润最大化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非常适合从事社区老年服务这样的社会服务事业。这类事业一般是政府不适合直接做,而营利的企业又不愿做的事务。这就为解决中国当前的人口老化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向,即可以在社区培育或引进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服务。借鉴国外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经验,积极发展非营利组织使其进入社区承担老年人养老所需服务,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庭或生活的社区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并且对于减轻国家的负担,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营利组织及特征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简称np0)在罔外也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慈善组织、公益组织、志愿组织等。美国约翰一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五个特:正规性、民问性、非营利性、自治性以及志愿性。

我国非营利组织所指的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内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五类组织中同属于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问自发组织、单位内部不需要登记注册的组织、广大农村的专业协会。也就是说我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非营利组织有着自己特殊性,即民间性和自治性不足,而官方色彩过浓,笔者对非营利组织界定为:在政府和企业之外依法成立的,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相对独立地开展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公益性活动的组织。

(二)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老年服务所具有的优势

尽管困内外研究者对非营利组织的认识存在分歧,但在非营利组织具有公益性与福利性的特征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即非营利组织并非不从事营利性活动,而是其利润不分配。非营利组织的日标定位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业首先追求利润最大化有所不同。

三、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因素

非营利组织自身具有的优势使它适合于承担社区老年服务,我闰的非营利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虽有所发展,但南于我国的"强政府、弱社会"传统及政治、礼会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限制,妨碍其介入社提供服务的功能发挥。主要体现为制度的约束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不足两方面。

(一)制度因素的制约

主要体现为对于非营利组织严格的记审查制度、双重管理制度、监管不力和缺少制度性的资金支持。我同对非营利组织的成立采取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和登记前要具备严格的条件。如社团登记要符合下述条件:会员必须要有五十人以上的个人会员和三十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五十个;经费方面,除要有合法的经费来源外,还规定全国性的社团要有十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和跨行政区域的社要有三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具备这些条件后要先要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然后接受民政部门的冉次审查。

(二)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不足

资金不足。缺乏资金是世界各地的非营利组织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同显得尤为突出。来自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41.1%的非营利组织表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缺乏。甚至有些非营利组织由于资金缺乏已濒于停顿的状态。

自治性不足。自治性指非营利组织既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或分支机构,也承担政府的职能,在遵守法律或不违法的前提下,其决策和行为不受政府的影响。这是非营利组织别是于政府部门的重要特征。但是我同的相多的非营利组织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过来的,或者政府部门直接建立的,他们在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过于依赖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这使许多非营利组织成为"准政府部门"。具有深厚的官方色彩和行政化倾向,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对自身进行有效的管理。

志愿精神不足。志愿精神是非营利组织的精髓,活动在我国城市社区中的社志愿者多由居委会成立组织,配合街道办事处开展活动,客观上他们开展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活动使社区内弱势群体受益,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但在现今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多元化,追求独立与自由。行政动员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同,影响了人们的自愿参与积极性。

四、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中非营利组织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监督制度体系

建立完备的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体系,并修改完善现行的有关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法律与法规,采取培育非营利组织的支持措施,为非营利组织发展创造宽松的条件。使非营利组织更好发挥功能承担为社区服务的重任,缓解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危机。

(二)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

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不足,应明确组织服务社会的公益使命。树立起以非营利性、志愿精神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与使命,区别于追求利润的企业。

老年社区运营篇8

北京,北三环。当记者沿着路边设置的指示标识,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和平家园10区16号院时,发现这座院子与四周楼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门牌,很难想到这里是一家养老院。

这家名为“寸草春晖”养老院外的电子显示屏上,每天都会准时公示养老院三餐的菜谱,跟入住的老人一样,附近小区的老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喜爱按照15元每顿的标准自行选择来养老院就餐。

进入养老院的大门,一棵大银杏树映入眼帘,显得十分的醒目。由陪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看护的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座不大的小院里谈笑风生,有的在练习走路、有的在做着简单的游戏。这个由宾馆改造而成的养老院已运营两年多,100个床位全都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

问起开办养老院的初衷是什么,寸草春晖养老院负责人王小龙至今仍然记得,他的父亲当年患了“老年痴呆”后,他跑遍了北京市内市外,却找不到一家好的护理机构,许多医院和养老院都以“风险大,难护理”等原因拒绝了自己。

“相对于健康老人,这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更加需要一个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开一个养老院?”他说。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小龙为此专程到日本考察养老院,日本一直运行的社区化养老概念吸引了他们。“日本是通过在社区建立养老院,最终形成一个以社区为单位运行的养老护理机构,养老护理机构的专业性、高端性等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王小龙介绍到,实际上,护理型的养老院是最值得企业初期做投入的方向。

和其他养老机构不同的是,王小龙和5个清华大学的同学经过一年多筹备建成并成立于2011年底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位于市区,规模并不大,总共100张床位,占地2500多平方米,此前这个地方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宾馆。

为什么选择这里开设养老机构?

作为北京市三环路边的一个老社区,这里老龄化程度很高,路上随处可见来往行走的老人。将近30%的老龄率,小区内60岁以上老人就有5000多人,80岁以上老人700多名,周围还有9个类似社区,将近半数是空巢,按照王小龙的话说,这给他期望实现的社区养老院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王小龙当时招收的目标对象主要是让政府和子女都很头疼的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为了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服务,这个社区养老院还兼顾起社区和居家养老的服务职能,例如:老年饭桌、日托、义诊、上门服务等等。

由于每月3000多元的价格具有一定竞争力,并且随着专业化护理的口碑不断传播、“寸草春晖”还未正式开业的时候,近八成的床位就已经预订出去。在当时的业界看来,这对一家民营养老院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寸草春晖”目前预约排队的人数已达三四百人之多,但王小龙并不轻松:“土地和成本就像压在头顶的两座大山,丝毫不能松懈。”

“不单单是个养老院”

现年69岁的杨教授,退休之前在附近的一所大学里面教书。用他自己话说吃了半辈子的食堂。目前虽然在寸草春晖也是集体用餐,每顿饭15元,但是用现在较为流行化的词语来形容叫做“私人订制”。

因为目前还有学校课题的调研和撰写工作,杨教授的用餐时间不是很固定。现在不仅可以随来随吃,而且喜欢的口味可以进行事先要求,最主要的是每顿饭菜也是根据营养食谱进行科学设置。“这样在一些油、盐的摄入量方面都会有专门的营养师帮助控制。”他说。

“从运营模式上我们认为社区养老机构不单单是个养老院。”王小龙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他的目标是打造专业化的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当初决定进入养老行业时,王小龙和他的同学们曾设想过多种发展模式,包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医院护理服务以及现在定下来的机构护理服务。

“最后舍弃了其他选择,其实是更多考虑到支付能力的问题。以居家养老服务而言,很多老人需要的是家政服务,对专业的家庭护理还没有概念,很难说服他们花高价去购买这样的服务。但机构护理服务就不一样,它是一种刚性需求,当老人身体需要护理而家庭难以承担时,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入住机构。”王小龙说。

在养老院前台的一张表上详细记录着附近小区前来用餐老人们的喜好及吃饭时间,甚至还针对一些上下楼不方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相比为健康老人所提供的项目,王小龙认为,为失能、半失能的刚性需求老人提供服务的项目应在交通便利、离医院近的地段。“最好离老人的家不太远,方便子女探望和老人就医。

寸草春晖养老院,目前入住了近80%的失能失智老人,剩余都是高龄老人。用王小龙的话说,以往的养老机构都比较独立,不与社区发生任何关系,“但寸草不同,寸草是以居家为基础,以机构为支撑,以社区为依托,在这样的框架下构建的养老样板。”寸草春晖在接收失能、高龄老人的同时,以机构为依托向社区、居家老人辐射服务,让更多老人能够实现就近养老。

寸草春晖探索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还结合了志愿者服务的特点,为激励更多志愿者的爱心行动,在寸草春晖特别设立了“爱心时间银行”。每位志愿者都可将自己为寸草春晖养老院及其覆盖社区老人的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并储存下来,如果有一天,志愿者本人或志愿者的直系亲属(包括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需要长期入住寸草春晖养老院,这里将把志愿者们之前所储存的志愿服务时间双倍无偿返还给志愿者本人和其亲人。正因为采用这种模式,志愿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前来寸草春晖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次就近1万6千余次。

“我们现在固定的志愿者有200多人。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附近社区的七旬老人,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他们每次都提供不低于2小时的志愿服务。年龄小的可以陪着老人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年龄稍大一些的,可以帮助老人做一些手工活。”负责寸草春晖志愿者招募工作的李娟说。

在北京金鼎轩餐厅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的小伙子王峰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无偿帮助这里进行电脑、监控等设备的维修。三年多以来,他已经跟院里的老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如果隔个几天不来,他们就像亲人一样都经常惦记着我。”王峰腼腆地说。

在王峰的行动和感召之下,金鼎轩餐厅员工固定形成了针对养老院的志愿服务机制,每周六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他们都会出现在寸草春晖,陪着老人们打麻将、谈心聊天或者帮助他们洗衣服等。

当问起为何那么热衷于志愿服务时,“就是开心呗。”王峰害羞地说。

“寸草春晖”的这一模式引发了诸多关注,北京市民政局在2013年甚至将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推荐给了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14家境外媒体。人口超过2000万的北京,常住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86.8万,但目前已建成养老床位约8万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在北京市的规划中,到2020年前最少还将再建设8万张床位。

对于寸土寸金的北京来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医疗卫生都是未来巨大的考验,而社区养老或给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提供缓解之策。

成长中的烦恼

2012年7月,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对于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使社会力量逐步发展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这一利好消息给民营养老机构带来了曙光,但其进展却并不顺利。

“建设补贴高的时候能达到每张床位16000元,但我们拿不到”,王小龙说,因为其现在使用的物业楼宇是租用。王小龙算了一笔账,如果寸草春晖一直保持满员,想要收回成本需要8到10年。

“相对于民营养老院高昂的成本负担,公办的养老院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王小龙说,比如同样是向老人收取4000元的入院费用,公办院收取的4000元由于有政府补贴,成本忽略不计,反而有盈利,而民办院需要承担高昂成本。此外,护理人员的流失率是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又一难题。尽管寸草春晖的10%流失率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但专业人员仍相当紧缺。寸草春晖50名员工中,专业护理人员40人,其余的十几名非护理工作人员也是“身兼多职”。负责志愿者招募的李娟在接受采访的间隙,要骑十分钟的自行车给在附近住院的老人送餐。在食堂负责采购的刘好珠也经常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去老人家中或者医院送餐,甚至有时候半夜守门,给前来接送老人的救护车开门。

但王小龙觉得前景还是很光明,他说:“如果能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建一批几十张到一两百张床小型化专业养老机构,像棋子一样布到各个社区,做成品牌化、连锁化模式,就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养老。”王小龙认为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固化人员、固化服务、固化流程、固化标准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可持续、专业化服务保证,还能打造了专业品牌,带动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

但连锁化发展的挑战更高。作为一家民办机构,目前房租和人员费用,几乎能占到总运营成本的80%-90%。高昂的运营成本让王小龙压力很大,寸草春晖的生存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同样是社区养老,与寸草春晖南北相对,在2012年成立起一家康泰养老公寓,其鼎盛时床位多达278张。但一年后就偃旗息鼓,只剩下30多张床位。剩余部分则转租给一家连锁酒店。

养老产业仍在起步之中,不同的市场选择会有不同的市场结果。尽管社区养老解决了位置偏远的问题,但是要解决发展问题并不容易。北京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400家,公办性质的占到200家左右,市场显然仍有很大空间,201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政府办养老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公建民营方式,实现社会化运营。

北京市的医养结合试点范围正适度加快或扩大。“像我们寸草春晖或类似的非营利养老社区机构,面向的中、低端老人,又是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可否也给予一个机会,因为它们更需要这种支持。”王小龙说。

老年社区运营篇9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安全网”和“减震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治化”是其今后的必由之路。然而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下称《基本方案》)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即将掀起一股“白发浪潮”,如何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实施现状

截止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171万人,共有39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共支付养老金4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12亿元。而1998年参保人数有8025万人,2001年底有5995.1万人,2004年底有5378万人,2006年底参保人数是5374万人。可以发现自1998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越来越少,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让农村居民不理解,也没有使农村居民得到实惠。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与地方立法难以形成贯通的配套体系

到目前为止,适用于全国农村人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依据仅达到部门规章的层次,即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其他的法规大多是以通知、政策、会议决定等形式出现。其法律效力与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相同。由此构成的群龙无首般的“上下不连贯,左右不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缺乏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有序发展。

(二)筹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共有三种: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完全积累模式。《基本方案》规定“筹资模式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该模式运行十多年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如下问题:

第一,集体补助缺失。《基本方案》规定“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但没有对集体补助标准和不给予集体补助或者只给予很少的补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规定。此外,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集体根本无力给予集体补助,最终形成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不愿给予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给予补助的局面,集体补助制度最终成为空话。

第二,“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流于形式。《基本方案》规定“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很明显这种“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目前也是一句空话。这样,在集体补助未能落实、国家政策扶持未能到位的情况下,农民养老金“以个人交纳为主”则变成“完全由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因此演变为“个人储蓄保险”。

第三,“保富不保贫”倾向严重。受到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导致产生“保富不保贫”的现象。“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基本上是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参加养老保险的几乎都是富裕的农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也不会成太大问题”;而且根据“投保越多集体补助越多的原则”,假如集体补助落实到位,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也可以有效兑现,受益的也只是农村中高收入阶层,最需要得到保障的农村低收入阶层和贫困户的养老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运营管理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而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将使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失灵”。单一的投资渠道模式面临风险时不堪一击,使“保值成为空话,增值成为幻想”。此外,《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这种县级管理机制使基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保值增值更加困难。

第二,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部门独立负责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与支、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基金的监督,其集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同时直接受制于地方政府。实践中经常看到地方政府利用职权挤占、挪用甚至挥霍农民养老金的情形。

(四)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村老人晚年基本生活需求

《基本方案》规定“月交费标准设十个档次,供不同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根据《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如果投保最低档次2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为7元/月,15年后可领取9.9元/月;如果投保最高档次20元/月,投保10年后可领取的养老金也只有70元/月,15年后也只有80元/月。由于多数投保人往往选择2元/月的最低投保档次。若再考虑机构管理服务费的提取以及通货紧缩、基金流失等风险,投保人最终拿到的养老金根本起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

三、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旧农保”在立法层次、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以及保障水平四个方面存在种种急需完善的缺陷,而当下我国又处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削弱、人口老龄化加重的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0年农村居民户均人口为5.54人,1990年下降到4.80人,1998年下降到4.30人;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呈现“四、二、一”的倒金字塔形发展趋势,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与过去的多子多孙的大规模家庭相比,这种核心小家庭显然加重了子女的赡养负担,换言之就是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流动导致独居老人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寻找就业机会。进城务工人数逐年上升直接导致农村独居老人增多。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状况受到严重冲击。

(二)土地保障功能减弱

随着农村社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人均耕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2.82亩减少到1995年的1.17亩,“失地农民”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失地农民增多,土地保障功能出现虚化,使他们失去了最后的“生命保障线”。

同时,农业已成为薄利行业。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自然而然的卷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浪潮中,但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组织结构与国外规模经营的农业结构相比生产成本高,再加上我国入世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下调,一些保护性措施也随之取消,我国农业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的评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农工产品进口的放开,将导致增加1100万人的失业。此外,雪灾、火灾、洪水等自然风险也是农业的“致命伤”。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使农业的收益越来越低。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加剧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农村老龄人口比重和数量势必将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2000年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92%。预测202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5.6%,2050年将上升到21.2%。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农村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建立城乡有别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一方面要采取城乡有别的立法模式。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的。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有必要分步骤建立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构筑协调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初级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为终极目标,由全国人大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筹资模式、基金运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平、待遇给付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务院以此部法律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政府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多层次综合养老保障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

(二)建立新型筹资模式

1.定向强制投保,落实个人缴费责任

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暂时强制所有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没办法的。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可以将收入中一部分用于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在这些地区推行“强制投保原则”是可行的,因为自愿性投保往往容易导致制定的目标与实施的结果不一致。实践中我国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已开始推行该制度。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来说,他们不得不将大部分收入用于低水平的生活消费。这些地区应该继续推行原政策,继续坚持“鼓励投保原则”,积极稳妥的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最终实现“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级目标。

2.规定集体补助标准,落实集体补助责任

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该强制要求集体予以补助,具体的比例由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确定。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继续推行原有的“灵活”政策,即由集体根据其经济状况予以适当的补助,并完善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落实国家的财政支持责任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都得到了国家充足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只有10%左右且10%的投入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可见,国家有义务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事业。针对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受到种种挑战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现状,国家必须改变原有的“虚化”的扶持政策,转为务实的资金支持。例如可以采取“基础养老金”的补贴形式来体现国家的财政支持。同时,坚持“区域有别”的原则,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应当适当的多补贴一些,这样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于补贴资金可以通过如:提取适当比例的税收收入、发行福利、适当提高农产品补贴等等。

(三)建立新型基金运营管理模式

1.基金的运营

过去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基于对基金的安全考虑,《基本方案》规定采用单一投资模式,基金的收益一直处于低水平。为了改变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的现状,运用法律改革基金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智利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社保私有化”基金管理模式的国家,该模式对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社保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4年智利就建立了国家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0年为了提高基金收益率,智利创新性的引入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基金的收缴、支付、投资等具体事宜;政府则担任监管和担保的角色,即在基金管理公司不能保证最低收益时,由政府对投保人进行补贴。这使智利的社保基金收益在1981—1991年基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4.4%。我国可以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之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的模式,使基金的运营逐步从依赖政府过渡为依赖市场,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具体步骤可以:

第一,提高管理层次,规定基金由省级管理,扩大基金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也有助于防范基金流失风险。

第二,规定安全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比例、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条件、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管理部门按规定的比例留足安全投资资金后,采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招投标方式,将其余的资金委托给符合法律规定条件一家或多家基金管理公司经营。

第三,规定风险投资的领域和组合投资的比例。随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通过投资多元化、限定投资领域和组合投资比例,可以保证基金风险的可控性。

第四,规定政府担保和基金公司反担保的责任。即规定投资运营机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最低线,超过最低线以上的部分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投资运营机构和受益人之间的分成比例;而当投资运营收益率低于最低线时,投资运营机构有义务用自有资产来弥补差额,至于投资运营机构无力弥补的差额而破产,则政府应该启动准备金承担最后的“兜底”责任。

2.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管理服务费由国家财政划拨

过去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管理服务费也是采取“提取”的办法,1999年后改由财政划拨,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二十多年来却始终采取“提取”的办法。相对城镇而言,农村居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还受到歧视待遇,应该及时消除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四)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和退休年龄

《基本方案》规定的缴费档次在中国经济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已证明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因此在落实集体补助责任和国家财政支持责任的基础上应合理提高养老金支付水平。提高之后的最低缴费档次应保证最终领取的养老金至少达到退休当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另外,受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法国已将退休年龄普遍从60岁提高到65岁,挪威提高到67岁,美国2005年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零6个月,2027年将提高到67岁。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上述几个国家都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因而我国受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将更严重,更加有必要合理提高退休年龄以削弱老龄化危机带来的种种养老挑战。

老年社区运营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引入社会资源,鼓励养老服务市场竞争,从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不断提高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全市至少建成31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各社区居委会。通过招商引资或充分利用社区各种专业服务机构、单位和个人组成志愿者队伍及专业管理服务队伍进行运营,为老年人服务。

三、工作内容

各街道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有计划分阶段推进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要以社区为单位,根据当地老年人实际需求,稳步推进,分类实施。

(一)选点建设。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要符合当地规划要求,选择交通便利,供电、排水、通讯等条件较好地方。要根据社区老年人需求,合理确定建设水平,防止乱摊大饼,杜绝假大空、烂尾楼现象发生。可采取“中心﹢站点”的模式,在人口密度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建设一个功能齐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在其周边的社区建设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形成居家养老中心站点的多层次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周边社区站点的辐射作用。

(二)服务功能。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街道可结合实际,按以下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一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和简单的健身康复平台,满足其文体娱乐活动需要;二是增设食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及其他家政、医疗、康复、陪护等各项上门服务;三是增加日间照料服务功能,为白天无人看护又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日托或全托式服务。

(三)健全机制。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依托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参与服务,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各街道可引进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或企业托管服务,或让社会组织及企业加盟,在社区设置营业网点。要注重引导和培育一批服务质量高、讲诚信、管理规范、综合实力强的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卫生医疗服务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其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按市场机制实行市场化运营,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品牌。

(四)资金保障。

各街道根据每所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渠道统筹资金,选址及建设报民政局同意,建成验收合格后市财政每个点一次性补助建设经费10万元,补助运营经费每年5万元,不足部分由各街道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公建民营方式运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政府分管民政工作领导为组长的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推进、建设、监管等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街道要成立相应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主体,整合资源要素,推动社区落实,形成上下联动的强大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