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7:05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1

关键词:网络消费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DF5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91-02

我国互联网网络中心最新的第38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6月末,我国网民数量达7.10亿,在短短半年内新增网民数量达2132万人,半年增长率达3.1%。与2015年下半年相比,增长率显著提升。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2016年上半年为51.7%,与2015年相比提升1.3%。除此之外,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使网民上网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尽管网络交易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因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产生了诸多法律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问题,更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近几年来,每年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有大量消费者进行维权。与传统消费模式相比,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更易受到侵害。虽然网络交易已经非常普遍,但大多数消费者更青睐传统的交易方式。加之,网络交易侵犯消费者权益案例不断增多,造成人们对网络消费产生一种恐惧,给网络消费模式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一、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变更

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有序、健康、迅速的发展,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法规和规章。2013年2月,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首次实施,其中规定,在使用信息系统时,个人信息管理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公开透明原则、明确目的原则、本人同意原则、满足最少原则、保证质量原则、诚信执行原则、明确责任原则、安全保障原则。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提高了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权和安全交易权。但是,这一规章还没有明确规定网络消费者的权益,没有起到真正对网络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的作用,即使存在少量可以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也只停留在原则上对其进行规定。

2013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表决并通过,2014年3月15日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开始正式实施。这项新的法律进一步明确了有关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将后悔权制度引入其中,对网络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更好地保障了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等,从而完善了有关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法。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分析

(一)新《消保法》中关于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分析

新《消保法》有效地弥补了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立法上的空白,提高对网络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但是也存有不足之处。

1.有效改进处:

(1)新《消保法》将后悔权引入规定后,使得消费者具有“七日无理由退换货”的嗬,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条例。该法律条例加强了网络消费的规范性,其交付购物的规定不同于传统消费,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新的法律法规加大了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度,并且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将消费者的隐私权更加细化和明确。与此同时,该法律条例规定商业广告不得对消费者进行骚扰。当消费者拒绝或者没有收到消费者请求时,不可以发送商业信息给消费者,从而明确了网络消费者的在法律条例中享有的隐私权。

(3)新《消保法》明确了网络消费者的知情权,其中包括网络消费者知晓商品情况,有关产品经营者的信息以及服务信息。通过明确风险警示和安全注意事项,可以使消费者的安全交易权得到保障;通过明确民事责任和售后服务,在出现争议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依据相关规定对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掌握经营者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交易出现纠纷时,可以及时找到相关责任经营者。

(4)新《消保法》新增了一条关于网络平台运用当中的“先行赔付”的条律规定。解决了网络平台直接监管困难的问题,同时,要求网络平善监管和审查的工作,有助于消费者对经营者的信誉、资质等方面有所了解,从而明确经营者的责任范围。在网络交易过程当中,网络平台没有做好审查工作,消费者查不到经营者的真实姓名、有效联系方式和所在地址,那么网络平台需要尽到“先行赔付”的有关责任。当网络平台知道经营者通过该平台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危害,而没有采取相关措施时,该平台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从而加强了对网络消费者的求偿权。

2.法律条规存在的不足之处:

(1)新《消保法》中第二十五条对网络消费者的后悔权进行了明确规定,即“接收货品之日开始七日之内”。但是,在现实当中,在接收商品日期上存在很大争议,不知是以消费者实际接收之日,还是快递单上的签收日为准。由于代签情况的发生,导致消费者可能在代签以后超过7天才拿到货物,此时如果想退换,该如何解决。与此同时,该法律条规也没有对退回商品的时间进行确定,导致消费者超过7天的期限。因此,对“退货日”和“收货日”进行规定是必要的,否则会造成对消费者后悔权的侵害。

(2)该法律条规没有对经营者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当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的目的是必要、正当、合法的前提下,允许其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但是有关个人信息的具体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经营者通过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了解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和有关需求,从而向消费者推荐商品。但作为消费者,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被商家或其他人了解。因此,应该控制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掌握范围。

(3)新《消保法》在“三倍赔偿”数额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在网络消费过程当中,许多商品都是比较廉价的,消费者辨别商品的假货以后,想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其维权的成本可能比三倍商品的总价还要高很多,使得消费者放弃维护权益的想法。然而在有关后悔权的规定中,含有“不宜退货”字样的商品有很多。部分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不强,有时商家给了一定的优惠以后,便会将该商品确认为“不宜退货”商品,使得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宜退货”商品。这一现象对消费者执行后悔权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需要加强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

(二)《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关于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分析

1.有效改进处:

(1)新《办法》扩大了管辖范围,其内容包括规范有关交易网络行为、客体和主体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互联网提供服务或者进行销售商品的所有经营活动。例如:对服务器进行托管、支付结算、网页设计、网络接入等各种类型的以营利作为目的的相关服务。

(2)新《办法》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进行了细化。其中第十条规定解决了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问题。在交易安全方面,第二十三条规定个人网店需要遵守“实名制”的原则,个体工商户、其他经营组织或者通过工商注册且已经领取到营业执照的法人,需要在经营活动页面的主要位置,以电子链接的方式对有关营业执照的信息进行公示,从而加强了对消费者求偿权和安全交易权的保障。

(3)特别约束第三方交易平_,对其不正当的经营行为进行打击。近几年,网络交易中出现了众多“刷好评”、“刷销售数量”、恶意“打差评”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对网络市场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干扰。新《办法》中的第十九条,针对上述不正当行为进行了具体描述,明确了五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以及相关条款,制定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有效地对该类行为进行规范。

2.法律条规存在的不足之处:

(1)新《办法》要求自然人必须在交易平台上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虽然保护了对消费者的知情权,但是对于经营者在银行的信用情况和有关商品的质量情况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内容。然而,由于经营者不需要将上述信息在其网店上进行公布,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无法得知想要的信息。

(2)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追究责任,对经营者的打击力度较小,造成经营者责任意识不强的现象。新《办法》中规定违法行为由第三方交易平台中的经营者引发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先对网络交易平台进行相关责任追究,处罚结束后,再对其管理下的经营者进行相关责任的追究。由于工商部门没有对网络经营者进行直接处罚,导致其责任意识降低。

三、网络交易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网络交易模式中涉及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对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对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网络交易市场的安全保障、网络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存在重大意义。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全面,需要做好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

1.强化小额诉讼制度的应用。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购买小额商品的数量居多,由于纠纷涉及的金额较小,诉讼的成本较高,有许多消费者放弃了维护自身权益。《民事诉讼法》于2013年正式施行,该项诉讼法对小额诉讼进行了相关规定。诉讼时间短、程序简单、成本低、符合消费者的意愿等都是该诉讼程序的优点,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小额的网络交易纠纷案件。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纠纷案件涉及的金额均不足5000元,所以,网络消费者可以利用小额诉讼程序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扩大纠纷诉讼管辖法院建设。虽然新《办法》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具有的执法管辖权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位于工商管理部门的相应地区的法院拥有执法管辖权,不一定拥有诉讼管辖权。为了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保护,针对网络交易纠纷诉讼管辖问题,我国法律必须对其进行特殊规定。将侵权行为所在地、经营者居住地、消费者居住地都设定在网络交易纠纷的管辖法院的范围之内,使得诉讼管辖有助于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实现,适当提高网络消费者对管辖法院的选择性。

3.加强检举责任规划范围。新《消保法》还存在不足之处,适用于少数几类特殊的服务和商品。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地在网络交易方面扩大其适用范围。原因在于网络交易过程中,网络消费者只能通过销售页面的产品描述、处理过的商品图片、以及商家的信用度来决定该商品是否值得购买。然而,对于高科技产品,由于消费者缺乏有关该商品的专业知识,如果该商品存在一定瑕疵,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发现的,当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存在瑕疵,早就超出退货期限了,加大了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难度。由于鉴定费用过高,消费者诉讼的成本也随之提升,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举证责任方面,可以适当倾向于网络消费者,加大网络经营者的举证责任。

(二)强化网络交易监管机制

1.对消协监管职能进行进一步强化。在传统交易中,消协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然而,在网络交易中,需要消协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起到更大的作用。为了达到加快处理网络交易纠纷事件的目的,消协应当建立网络消费者维护权益中心以及在线投诉中心,同时,网络调查、网络监督、网络调解、网络处罚等相关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也是不可缺少的。做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消协的紧密联系工作,有助于投诉的转接,从而有效地解决网络纠纷问题。

2.对行政机关的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目前,在处理网络交易的违法行为时,我国行政机关采取的处罚方式不够强硬,一般选用罚款、较低的赔偿等作为处罚的方式,而发达国家选用的是上不封顶的处罚方式,提高违法人员的成本,加强震慑力。为了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机关的相关监管职能:(1)由于《办法》和新《消保法》中规定的范围有限,对网络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填补一些针对网络消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办法是势在必行的。根据违法行为的类别,划分侵权范围,判断对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制定相应的行政处罚力度,选用刑罚或者赔偿措施对违法行为人员进行处罚,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需要区分违法人员的行为是客观意识造成的,还是主观意识造成的。如果是没有意识对消费者造成侵害的,可以适当对其减轻处罚,如果是主观故意造成的,则应对其加重处罚。(2)扩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辖范围,打破地域限制,从而创建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来有效解决网络交易管理中的地域模糊性。(3)结合我国目前网络交易的发展状况,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先从典型的侵权行为进行严惩,加强对网络消费者的后悔权、隐私权和知情权的保障。(4)加强培训执法人员的力度,熟悉有关业务知识,掌握部门管理的相关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志颖,殷芳利.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与研究[J].商,2015(33):231

[2]许沛东.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5):232

[3]徐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视角下对网络等非现场消费形式保护问题的研究[J].经济论坛,2010(3)

[4]张为华.美国消费者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李昌麒,许明月.消费者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2

关键词:网上购物;网络团购;网络消费联盟

一、网上购物的优点

网上购物指交易双方从洽谈、签约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的新型购物模式。近年来,网上购物在我国商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1.6亿,其中有25.5%的网民进行网上购物。对消费者来说,网上购物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有如下优点:

(一)购物成本低。网上商品购买者对比各家的商品,只需登陆不同的网站。查找商品也更容易,网络商店中基本都具有店内商品的分类、搜索功能,通过搜索,购买者可很方便的找到需要的商品。很多网上商品由商家负责送货,不仅节省了购买者的时间,还免去传统购物中舟车劳顿的辛苦,时间和费用成本大大降低。而当地没有的特色商品,消费者更是可足不出户的通过网络进行“零距离”选购。

(二)商品价格低。与维护一个商场所需的场地费、人工费、广告费和各种其他费用相比,维护一个网上商店的费用要低廉得多。商品的附加费用很低,商品的价格也就低了。有很多网上商店甚至没有实体店铺,这就进一步节省了各种中间费用。www.133229.Com虽然价格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的唯一因素,但却是消费者决定购买商品的重要原因。

(三)无时间限制。网上商店可24小时对客户开放,传统商店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只要用户在自己空闲的时间登陆网站,就可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调查显示,网络消费者购物时间在零点之后的呈上升趋势。这正是网上购物相对于传统购物方式的最大优点之一。

二、网络团购的兴起与优点

团购指将具有相同购买意向的零散消费者集合起来,向厂商进行大批量购买商品的行为。一般来说,商品的批发价格要比零售价格低很多,但享受这种价格的前提是必须达到厂家订货数量的要求。个人在购买商品时是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团购要做的就是把零散的消费者组织起来,达到商家所要求的数量,从而和商家进行谈判和要价。团购已成为当前众许多消费者的主要购物方式。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仅礼品团购的销售额就有1000—1500亿元。团购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省钱、省力、省心。参加团购能有效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低价格。团购实质相当于批发,团购价格相当于产品的批发价格。通过团购,可将被动的分散购买变成主动的大宗购买。所以,购买同样质量的产品,能享受更低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消费者还可通过参加团购更多地了解产品的规格、性能、合理价格区间,并参考团购组织者和其他购买者对产品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购买和服务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真正买到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合理、称心如意的产品,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目的。二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团购往往都是直接从品牌厂商或是其地区总商处提货,所以完全可保证消费者最关心的质量问题;团购也有助于增强消费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发生质量问题甚至纠纷时,团购机体共进退的“杀伤力”远大于单独个体。

团购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很多因素限制其发展,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交流的不畅通。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团购开始与互联网相结合。网络团购最初由网民自发组织,寻找厂家进行谈判。随着网络团购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商品厂家开始主动组织网络团购。同时,一批专业的团购网站也开始出现,充当专业的团购中介。厂家和团购网站的加入,推动了网络团购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们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将有相同商品购买需求的消费者组成一个整体与厂商讨价还价,以便获得集团消费的商品价格和更好的服务。传统的网上购物以厂商为核心,追求厂商企业目标的实现和利润的最大化。网络团购则由消费者自发组织,形成具备大宗购买能力的团体,通过与生产厂商或分销商的谈判,从而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是一种客户通过网络面向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模式。网络团购综合了网上购物和团购的优势,不但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好处,同时也给经销商和生产厂家带来很大的好处:第一,网络团购的行为导致经销商和厂商规模经济更容易实现。第二,通过网络团购能极大的提高经销商和厂商的影响力,使其快速占领市场。随着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完善,赢得了顾客的忠诚度、企业的知名度和不可估量的潜在顾客群。第三,网络团购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集中化,可加快经销商的出货速度和降低厂商的库存,同时现金交易也使得其风险降到最低,资金的周转率极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利润。第四,网络团购选择经销商和厂商时往往非常严格,对其品牌、实力、信誉要求高,加剧了经销商和厂商间的竞争,经销商和厂商都希望成为行业标准,长此以往,对经销商和厂商的良性优化起重要的作用。对于厂商,网络团购是刺激产品销售的渠道之一,对产品的推广起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网络团购,消费者的信息能直接真实的反馈给厂家,有利于厂家及时改善售后服务系统,针对消费者的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在信息传递中,不对称的程度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的发展

(一)消费联盟的兴起。消费联盟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指由消费者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组成的民间组织。他们联合起来与厂家、商家讨价还价以争取有利的交易条件,降低交易费用,增加消费者剩余,获取单个消费者难以享受到的优惠。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联盟和团购性质相差不大。在中国,消费联盟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它是伴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商品经济的恢复才逐渐萌芽的。一开始消费联盟是以自发形式存在的单一消费者联盟,单一消费者联盟可被看作是消费联盟的初级形态,是地域上接近的消费者以非正式契约形式的合作消费行为。消费行为表现为一次性购买一定量的某些商品,参与的消费者可享受批零差价间的价格折扣,消费者增加的福利来自跳过零售商这一中间环节而节省的开支。对于批发商来说,通常情况下,并不介意消费者是消费联盟还是下一级的零售商,只要交易金额或交易数量达到一定额度便给予相应的折扣和优惠。到目前为止,类似的形式在一些特定区域中依然存在,如高校、社区中存在的团购行为。现在团购的规模比初期的交易规模和频率大了许多,原因是现在的团购更多采用网络的形式召集和相关信息,比传统时期的做法更快捷和便利。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由于其使潜在经济租金变现的特性,消费联盟的范围规模逐渐扩展壮大。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商人,捕捉到其中的商机,开始相继组建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

(二)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的形式。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的出现是组织专业化演进的结果,网络的发达、电脑的普及是其出现的前提条件。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是指经营者借助网络技术以自愿人会的方式吸纳消费者加盟拼团消费,取得该企业及其结盟企业的消费资格,将消费者在其结盟企业中的累计消费金额与规定的权力相联系,按一定比例给予消费者实物或现金或股金形式回报的经营方式。消费者在得到更多消费者剩余的同时,甚至可根据在该企业消费金额的多少成为企业的股东。专业化网络消费联盟型企业是以消费者加盟和企业结盟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支持、以回报消费者为驱动机制、以庞大而稳定的消费者群体为支撑、以更加紧密地联结生产与消费为纽带、以整合传统供产销环节的资源组合配置方式、寻求潜在经济租金为生存依据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3

[关键词]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17)04-0001-03

abstract:withinternettechnologyboomingandincreasinglyseriouspopulationaging,moreandmorewell-educatedandeconomicallyindependenturbanold-ageresidentsparticipateintheonlineshopping.However,thegovernmentresponsibilityforitisabsentintermsofinsufficientinvestmentintechnology,fund,andpersonnel;unsoundlegislation;inefficientonlinemanagementandsupervisionsystem,andobstructedappealingandfeedbackchannel.thegovernmentshouldimprovetheresponsibilitybyguidingandsupportingtheonlineconsumptionoftheagedgroups,supervisingandregulatingtheshoppingenvironment,settingupandimprovingonlineconsumptionmanagementsystemfortheaged,andadvocatingtheold-agegroupstoestablishapositiveonlineconsumptionview.

Keywords:urbanold-agegroup,onlineconsumption,governmentresponsibility

一、政府在w络消费中应尽的职责

(一)满足城市老年群体进行网络消费的需求

我国从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老龄化加速导致我国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近几年,电子科技蓬勃发展,智能手机和网络几乎能普及到每个家庭。城市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想跟随时代的发展尝试新事物,他们消费的主要产品在于护理服务、住房、医疗保健、特殊生活用品等方面,他们在物质消费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也在观光旅游、家庭护理、心理咨询等非物质层面进行着大量的消费,衍生出许多特殊的市场需求。

网络消费是现今信息化时代下多层次人群的共同现实需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政府更应该对人民群众的诉求作出迅速而直接的回应,应当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城市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诉求进行受理和重视。

(二)履行经济和文化职能,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从经济职能来看,政府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妥善管理和安排国家的经济生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年群体参与到网络消费中,逐渐改变着我国的消费结构,政府应该有预见性地收资、出资等加以调节和引领我国的消费结构走向,并对网络消费市场进行监管和规范,确保网络消费市场处于安全的状态之下。政府应该与时俱进,把握和认清信息化时代下市场经济呈现的新现象,在对网络消费市场的管理中提升驾驭虚拟交易市场的能力。此外,政府应该履行文化职能,对城市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确网络文化宣传的基本方向,普及网络消费安全常识,使城市老年群体不被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源所迷惑。

(三)用法律权威保障网络消费市场的安全

在广义上说,政府包括所有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及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政府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要想从根本上确保网络消费市场的安全,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政府部门应该准确行使立法权,加强对网络消费市场的立法工作,使其同传统交易市场一样,产生纠纷之后有法可依,从根本上以书面形式呈现对网络消费市场的监管,这样才能使政府的权威性有的放矢,也促使网络消费市场的买卖双方都自觉依法交易,若出现问题用法维权,从治国根本之法律上处理掉网络消费市场的危险因子,避免网络消费中诈骗、犯罪行为的屡屡发生。

二、我国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中存在的政府责任缺失问题

(一)技术、资金、人才的投入不到位

首先,网络消费与传统的实物消费不同,它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的电子交易,政府想要对网络消费市场进行管理和跟进,对技术层面的投入必不可少,但是现在政府只是单纯从表面进行行政手段的干预,技术手段投入寥寥,因此治标不治本,在网络消费市场交易犯罪出现之后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其次,城市老年群体是网络消费的新生力量,政府缺乏对其的直接资金支持,当下的网络消费市场更多是在拉动中青年群体的购买力,忽视了城市老年群体带来的利益变化,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老年消费群体会愈加庞大,而现有网络消费市场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或个体没有动力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他们更热衷服务于购买力旺盛的年轻人;最后,政府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政府尚未系统预测城市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能力,没有针对老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进行专业人员培养。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对网络消费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监管,导致网络消费市场中信息失真、信息污染等乱象丛生。

(二)法律存在延迟性,政府对老年网络消费市场的立法不完善

网络消费市场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快速兴起的新事物,其普及速度远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快许多,并且其运营方式和交易机制的特殊性使人们在认知上有所不足,会出现法律层面的漏洞和空白。政府在网络消费市场的法律盲区会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而当网络消费犯罪发生时,政府总是单纯依靠行政罚款、责令整改和关闭网站为主要措施,这样单纯的行政手段并不能对网络消费主体从根本上进行改造和治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加快对网络消费市场立法体系的建立,从法律的出台到宣传,再到扩大实施,将又是一段很长的过程,政府如果再不加快步伐形成一套完整可依的体系,个体和商家在“经济人”假设下,只会导致网络消费市场越发的混乱。

(三)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老年群体的诉求和反馈渠道不畅。

网络消费市场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它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消费过程中进行信息和交易维权,在消费行为完成后进行售后服务和信用评价。然而在整个消费环节中,政府在市场监督方面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完全的作用,网络消费市场的竞争体系和价格体系、评价体系仍然处于独自运转的时期,政府尚未建成科学的机制来监督网络市场环境、带领网络消费市场健康运行,也没有一套全面的管理评价机制来引导网络消费市场的经营、及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更容易上当受骗并没有太多反抗力的老年群体来说,政府在网络消费市场监管中的缺位会削减老年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加之现在并没有四面八方经脉顺畅的诉求和反馈渠道,老年群体受骗之后无处讨还公道,财物尽失无力回天的绝望之感会使其网络消费的积极性倍受伤害和打击。

三、完善政府部门在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中应负责任的对策

(一)引导和支持城市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

1.增强对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的政策扶持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参与网络消费的老年群体会越来越庞大,会逐渐从城市拓展到城镇、农村等其它领域,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在改变现有消费结构的同时会促进资金流动,因此要从政策方面支持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的发展。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拓展老年群体网络消费的市场领域,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体投入老年网络消费,出台优惠政策或者奖励政策,要抓住老年群体的网上购买力,不让老年群体对网络消费失去信心。

2.多方配合,要求市场重视和跟进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

首先政府要建立负责老年群体网络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以实际行动支持老年群体体验更便捷的网络消费,形成衣食住行、服务医疗等一体化的网络产业体系,使老年群体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便利优质的服务,减轻子女的牵挂和负担;其次,政府要鼓励相关老年优秀企业开拓网络市场领域,更新商品、开启配送等,使城市老年群体在线上享受到与线下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并提供合适的优惠政策,使城市老年群体对口碑产品增加信任度,不会迷失在一堆堆相似却良莠不齐的产品中难以选择;最后,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产业相结合,使政府提供福利产品和企业或个体通过网络提品服务同时进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城市老年群体自行进行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给老年消费者提供足额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建设老年群体的专业购物网站,优化其购物体验

如今购物网站发展、更新快,现状是一片鱼龙混杂。网络作为近几年大兴的传播媒介,在网站建设方面,政府应该考虑到老年群体在年龄结构和心里需求方面的特殊性,着眼于将城市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置于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这就要求政府从城市老年群体进行网络消费的直接手段――购物网站出发,根据老年群体网络消费特征,建设专业的老年群体购物网站,主要在老年人关心的购物领域添加可以信赖的商品。

老年人与一般的年轻人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他们在心理上的脆弱性与不安全感,因此,在优化老年群体的网购体验时,应该将人文关怀放在重要的地位,在网购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使老年群体与客服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将老年群体对网络的冰冷和不适应感渐渐消除。[1]

(二)监管和范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环境

1.聘用高科技人才对网络消费市场进行专业的治理

政府要保障网络消费市场的安全,通过技术方法管理老年网络消费市场,专业网络人才机制的建立和聘用是其基础手段。高科技人才经过专门的培训,具有对网络平台的专业知识,因此政府应当面向全社会的电子公司、高校或者组织社团进行招聘纳贤,让德才兼备的高技术人才启用网络信息排查机制,筛除不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不合格商家和危险推广链接等,使老年群体在进行网络消费时省心放心。此外,还可以积极将外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吸引过来,同时将其管理和建设网络市场的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到现今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之中,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2.加大对技术资金的投入,遏制网络消费不良信息源

网络消费市场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轴心,环绕电子商务信息为平台搭建起来的现代化消费形式,与传统的消费市场不同,它具有虚拟性、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很多信息和商品的都简单易操作零门槛,人人可以开店赚钱,只需要交一点保证金和两三个交易软件便可以轻松参与。同时,老年群体在进行网络消费时更为关注一些食品、医疗等商品,有一些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店铺中含有大量的虚假推广和不真实信息,不仅容易影响老年群体的判断和辨别能力,更容易导致网络消费市场的信息混乱。想要遏制这些不良网络消费信息源的发展,根本措施是政府出手,加大在技术层面的资金投入,建造一个网络审核平台,首先对网络经营的准入门槛加强审核和立法规定,其次对出的消息真实性进行审核之后再,并对不合格的经营者和信息进行撤除和处置。这不仅利于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更是对整个网络消费市场的净化。

(三)建立和完善城市老年群体网络消费制度

1.将网络消费市场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虚拟市场的政府问责制度。

网络消费市场日渐发展壮大,也随之出现很多诈骗行为和违法乱纪的交易活动。正因为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一套针对网络消费市场的明确的法制法规和惩治措施,缺乏一致性和制度化的交易程序,使犯罪分子钻当前的法律空子,尤其针对老年群体对新接触事物不熟悉的情况,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对其动手脚。因此,即便是在虚拟市场中,政府部门也要承担起对网络消费市场监管的基本职责。[2]首先要制定法律法规,把网络消费市场如同传统消费市场一样,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建立政府问责制度,由各级政府主体承担起保障其管辖范围内的网络虚拟市场安全的责任,尤其是针对老年弱势群体的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惩戒,这同时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2.细化网络监督的具体机制,维护老年人的消费权益

不管是传统的实物消费、劳动消费,还是当下迅猛发展的网络消费,政府都应该将保障和维护众多消费群体的合法权益当作基本准则。每个阶层的消费者都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为网络消费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城市老年群体进行网络消费的过程中,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老年群体辨识度低、易信任他人的特点进行信息诈骗等,导致其出现密码泄露、财物两空等问题,给老年人的网络消费带来很不愉快的体验。因此政府应该确保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将现有的网络消费监督机制细化和补充,在老年群体网络消费方面开创电话投诉、信件投诉等便于老年人学会的投诉方法,并安排专人加以查看处理,建立较为细致的监督和维权机制。[3]

(四)倡导和培养老年群体正确积极的网络消费观

1.通过主流官方媒介扩大宣传,促使老年群体进行正确的网络消费

城市老年群体很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并且有退休金和养老金等,能靠独立的经济能力养活自己,因此这些老年人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都在跟随时代潮流渐渐发生改变,他们的目标是过上为自己而活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并且城市老年群体的空闲时间较多,会将大部分时间都放置在有新鲜感的网络上面。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大众方式,用新闻或者广播电台、官方网站宣传网络消费的利弊,把网络消费的好坏案例做成宣传牌或海报贴置在老年群体经常聚集的地方或者小区门口,注重引导城市老年群体养成正确网络消费观,提高其对网络消费的正确认识,带领其进行愉悦的网上购物,减少上当受骗状况的发生。

2.督Ч何锿站首页对老年群体进行安全提醒

网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纷繁复杂,有些老年群体进行网络消费时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搜索推送吸引从而进行盲目消费,因此购物网站也有责任和义务对老年群体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领,而不是一味为了多赚钱而损害老年群体的利益,对老年群体的网络消费造成心理阴影和损失。如此双管齐下,在政府外在宣传的同时,督促购物网站首页进行全方位的温馨提示,能够更好地给老年群体灌输正确的网络消费观,提高其辨识能力,使其从容选择适合自己和真正需要的产品,形成健康的网上消费价值观,这样才更安全。

[参考文献]

[1]萍,左振华,李兴国.老年群体网络消费行为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5)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4

关键词:网络营销道德;机制;实现途径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网络营销道德是指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满足受众的共同期望。其实质是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在牟取商业利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传递价值准则,妥善解决企业利益、顾客利益及社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杜绝损害社会和消费者利益的网络营销行为。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道德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信息流上的道德问题。(1)信息安全性。在B2C网络营销中,一些商家通过网络软件窃取并滥用消费者在购物网站上的个人注册信息,如职业、收入、消费偏好等,有的甚至靠出卖收集到的消费者信息来赚钱,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2)信息真实性。在产品或服务的网络信息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虚假广告、不健康甚至违法的商业信息通过广告、电子邮件、BBS等形式进行传播,使得消费者难以甄别或被恶意引导而受到侵扰,有悖于社会公德;(3)数字化产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产权问题显现在企业网络营销活动中,数字签名、数据所有权、电子合同以及信用记录等新兴道德问题已浮出水面,这是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中所面对的伦理挑战;(4)信息竞争。企业为实现商业利益和提升认知度,往往进行不正当的网络广告竞争,在网络平台设置了诸多弹出式广告和浏览器插件,侵扰了消费者网上自由购物的权益,应受到道德谴责。

2、商流上的道德问题。在商品的所有权转移中,部分网上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提供的产品质量与宣传不符,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消费者在网上看到的商业信息大多数是可以进行美化处理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平面图形,与商品本身有很大差别。在网络交易中,特别是C2C异地交易中,买卖双方都不能像传统交易中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者即使被骗后也不好采取法律行动,使得采用虚假交易来骗取货款的可能性增加。

3、资金流上的道德问题。当前,国内网上交易的信用体系尚未健全,顾客、网上商店、商业银行等参与的信任机制有待完善,电子商务的支付体系尚未完全搭建,商家将信用风险转嫁给交易者,为求利益最大化扣押来往款项、无故取消买家订单等,导致网上在线支付的不安全性增加。

4、物流上的道德问题。在商家通过自配或第三方物流配送订购的商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后,在“三包”期间内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往往难以有效保障。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1、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是弱势群体。在当前电子商务环境欠规范的条件下,消费者网上交易遭受侵权的情况较多。相对商家、网络营销中介而言,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保障自身权益的合法途径较少。

2、网络营销法制约束力差。我国规范网络交易行为的政策法规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迅速普及,诸如电子合同法、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从而为网络营销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网络营销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商业环境、信誉体系等还不够完善,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无约束的超地域传播方式,使得网络营销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很难真正监控,也是网络营销道德问题的症结所在。

4、网络营销道德意识淡薄。网络道德环境是“非熟人社会”,交易虚拟性强。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不真实的商业信息、网络诈骗等不道德营销行为出现。此外,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淡薄,在网上购物受到侵权时往往无法现身维权。

二、企业网络道德对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网络营销的发展使得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者的地位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具有更广阔的选择性和更充分的购买决策。因此,研究企业道德违规对消费者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对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出于共同爱好形成的虚拟社区、新闻群组和BBS等网络族群和普遍认同的网络文化。网络族群中的成员往往遵循相同或相近的网络行为准则和共有的网络文化,对出现道德问题的企业和产品在网络中进行控述与传播,这将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降低企业的公众诚信指数,最终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二)营销组合。从营销组合角度来考虑,企业可能在以下方面出现网络营销道德问题:通过网络渠道将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出售给消费者;变相涨价、实行垄断价格等;设计传播虚假网络广告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搜集和滥用消费者的私人信息。当企业发生不道德的网络营销行为时,消费者可能会通过BBS、网络新闻组等新型控诉平台,对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即时控诉,给企业网络营销带来负面影响。

(三)参考群体。消费者在咨询产品信息、分享购买经历和产品使用效果时,在现实和虚拟参考群体中都能获得大量的参考意见。消费者通过网上社区论坛、即时通讯、信息群组等方式,关于购买的网络产品功能、可靠性、售后服务等评价,这种购后评价往往会影响该网络群体中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向。

三、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机制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

网络营销道德问题会给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带来直接影响,企业必须对网络营销道德进行规范与约束。企业网络营销道德规范的实现途径如下: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网络营销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从立法的角度加强对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的规范,一是要加快电子商务的立法,重点是加强法律与技术手段的结合,给网络营销道德问题进行准确定位;二是要加快制定网络广告法,对网络广告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控;三是加快企业与消费者道德信用的立法,对企业的道德信用进行界定,为道德信用数据的获得提供法律保障。

(二)发挥行政职能的规范作用。政府是网络营销道德建设的主体,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完善道德失信的惩罚机制和网络营销的自律机制。第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标准。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颁布网络道德规范标准,将分散的道德信用信息整合起来,建立科学、统一的评估标准对网络道德信用档案进行权威性的综合评级,并利用政府公用信息网络对道德违规进行披露;第二,加强对网络道德违规行为的制裁与处理。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定期清查企业的道德违规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使网络道德违规企业提高违规成本,从而有效地扼制不道德网络营销行为的蔓延;第三,建立网络营销道德的示范与激励机制。成熟的网络道德体系的形成,是同构建完善的道德示范与激励机制,从而唤起全社会的道德意识分不开的。我国网络营销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示范与激励机制。

(三)发挥技术层面的保障作用。技术约束是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开发用于监测、过滤、屏蔽不良信息的安全认证技术,为实施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权威性的第三方网络道德信用公证平台,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网络道德信用公证平台查询交易双方真实可靠的道德信用资质,对网络营销中的必要环节进行身份认证,确保交易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与管理。如今行业协会已普遍成为各种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者。比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学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规范了计算机用户在任何网络系统中都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国外一些行业机构明确划定了网络违规行为,界定了网络违规的行为类型,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六种不道德网络行为类型。我国的行业协会也应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对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加以规范,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引导健康的网络营销行为。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5

1数字营销

所谓数字营销,指的是借助网络、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字化媒体来实现营销目的的新兴营销模式。数字营销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最有效、最省钱的方式开发新的市场和挖掘新型的消费群体。数字营销的主要目标是让企业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走向市场,并且满足客户的需求。数字营销充分的发挥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巨大作用,就是把营销的过程置于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控之下,让企业营销随处可见,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数字营销是多种营销模式的综合,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营销模式和发展趋势。

2数字营销策略

数字营销策略分为广告、公关、网络和水军四大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由早期的一些网络、网络名人和网络推手成立的数字营销公司,借助网络热点事件从论坛上发起的网络舆论热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随之网络营销变得越来越成熟,成为数字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推动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3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首要因素便是消费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消费者的职业和地位、消费者年龄和性别、消费者的性格和自我观念等因素。消费者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范围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经济状况好的消费者购买能力强。消费者的职业决定着不同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和爱好,消费者的地位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根据职业和地位的不同,职位好或者地位高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量大,购买能力强。对于商品的需求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着,年龄越大的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越少,不同性别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不同的,购买商品的种类也是不尽相同。不同性格的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性格不同的消费者购买行为也不尽相同,勤俭节约的消费者会购买低廉的商品。消费者的自身因素直接决定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甚至是制约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4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凭空发生的,在购买前,消费者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例如:为什么要买此种商品,哪种品牌的商品质量还好,等等,这样来保证购买的商品能使自己满意。在消费者把商品买回以后,也会对所买商品进行检验,看看质量如何等。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分为认识需要、信息搜索、评估选择、购买决定和购买后评估等五个阶段,对于企业来说,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制定一些营销策略,以期达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目的。

5网络消费者的需要

需要主要是指消费者缺少的东西,从而达到想要获得的状态。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种,在网络消费中消费者还有一些兴趣的需要等。人们选择上网主要是因为感兴趣,网络上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促使着人们上网。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找不到共同的闲暇时间来进行集体活动,而上网就能满足这种需要,例如:论坛、聊天群等,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虚拟的聚集空间。上网还可以满足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通过网络可以跟兴趣相同的人进行交流,这种纯沟通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还有一种是涉及经济利益的交流需要,例如:电商和消费者的交流,通过网络交流达成交易,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这些需要促使着人们在网络上进行消费,从而产生了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6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分析

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的自身需求,另一方面是外在条件的诱惑。网络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分为情感动机、理智动机和光顾动机三种。情感动机是因为消费者上网购物的各种心理情感作用产生的,如快乐感、新奇感等。基于情感动机产生购买行为具有冲动和不稳定的特点,例如消费者发现新奇的商品,会因为一时冲动就做出购买的决策。目前上网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类群中几乎有很多人接受过高等的教育,这些人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理智的分析商品信息,从中选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实际在超市或者商店里购物相比较,网上购物能够提供一种安静平和的环境,供消费者耐心选择做出决策。

7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国企数字营销策略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很多,如何打动消费者让其消费,是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营销策略方向。分析当前消费者的行为,国企能够知道消费者需要哪些,想要获得哪些,根据这些国企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营销策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物的主要形式,而数字营销的主要部分就是网络营销,利用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消费,从而分析网络消费者行为,国企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网络营销策略,例如:通过网络做广告等。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营销策略也多种多样,国企可以利用网络营销策略来刺激消费者消费。影响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心理因素和外界因素两种。与实体购物相比,网络购物越来越方便快捷,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选择商品,支付价钱,收到商品,这样节省了消费者的很多时间。网络购物是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具有新奇感,消费者为了体验这种新奇感,往往会主动上网购物。商品价格、商品特性和便捷性都是影响消费者网购的外在因素,网络购物能使消费者很快的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因此很多消费者选择了网上购物。作为国企营销策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的购买行为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影响,例如:国企文化、社会相关群体等。不同的国企文化使消费者形成了不同的消费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等,分析研究消费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能够促进国企营销活动的成功。社会相关群体包括家庭、组织、团体和人群等,消费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必定不是单独的存在,与各种社会群体的接触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除了消费者的自身因素和国企限制因素外,企业和产品因素也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8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营销也日趋成熟,根据消费者行为来制定数字营销策略方案,已成为国企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一切的外在资源,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必定会将国企推向现代化企业的最前沿。现如今电子商务行业正在迈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新兴的数字营销模式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网络营销是数字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市场发展的主要模式,也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导力量。网络消费的成本低廉,机会均等,商机随处可见,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作者:刘钰瀛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常金良,郑毅.浅析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策略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44-46.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6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立法

虽然近年来我国少部分地方出台了相关行政法规涉及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但是目前在这一领域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进行监管。这与美国《国际与国内商务电子签章法》,欧盟于1997年颁布了《消费者保护(远距离销售)规则》对消费者的保护程度有很大差别。本文试图分析我国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保护。

1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1对知悉真情权的侵害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消费者大多时候只能从网上商店提供的内容中获取有关商品的信息,看到的也就是一张或几张关于商品的平面图及文字介绍,其对商品信息的了解都是缺失的,因此很难就此判断展示商品的质量优劣和规格是否合适。这样很容易在交易达成后对货不满意,甚至买到的是劣质产品。网络的虚似性、开放性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提供了方便。

1.2对保障安全权的侵害

第一,因为网络消费从合同的订立到款项的支付都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在交易过程中,交易信息的泄漏(如消费者用以支付款项的信用卡账号等信息的泄漏)会极大的侵害交易者的财产安全权,而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它们常常受到网上“黑客”攻击,使得网络消费者不敢放心大胆地进行消费。

第二,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往往要求交易对方提供很多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利用技术方法获得更多他人的个人信息。因此,对这些信息的再利用便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一个普遍的现象。经营者为了促销商品等目的,未经授权向网络消费者发送垃圾邮件,影响消费者个人生活安宁,构成侵害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行为,有的甚至将这些信息卖给其他网站以谋取经济利益。

1.3对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其交易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消费合同的公平性难以保障。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不用面对面即可进行一般的交流和交易.维持这种交易活动依靠的是交易合同的公平性.我们进行网上交易时,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通过网络与商家签订有关契约,这些契约内容一般都是商家事先准备好的固定条款,由于其合同条款已经固定,没有另一方的意思表示,所以在具体执行中就会对契约的效力和约束力等问题产生异议;另一方面,由于其条款完全由商家制定,难免会存在一些违犯公平合理、等价有偿原则的条款,另外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如果出现违约的情况下,网络消费合同是否适用消费者住所地管辖原则,目前仍然没有明确做出规定。

1.4对依法求偿权的侵害

第一,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因为在网络交易中的网上经营者并不总会很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现实身份或地址,无法得知经营者的真实身份或者经营者处于其他地区而无法或不便寻求救济。

第二,在诉讼管辖法院方面也较难确认。对网络购物纠纷案件来讲,要确认诉讼管辖法院不是一件易事:一是被告住所地(或公司注册地)确认难。在传媒上,网络经销商一般不向公众告知其住所地(或公司注册地),要调查清楚需要经过不少周折。二是合同履行地确认难。对买卖合同来说,对合同履行地有不同的规定:买方提货的,在提货地履行;卖方送货的,在买方收货地履行。网络购物属于提货或是送货问题难确认,主要体现在确认邮资承担主体上存在不确定性

第三,在证据调取上,消费者处弱势群体的地位。网络购物程序十分简单,然而纠纷发生后消费者维权调查取证却十分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方当事人基本情况难以查明。二是因买卖双方无具结书面契约,对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及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履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及售后服务只有口头约定;消费者能调取的商品广告信息、汇款凭证和购物联络记录也多为网络上的数据凭证。

2网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2.1立法方面

第一,从立法上强化网络商店的设立和监管。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从立法上强化开设网络商店的审核和监管,从源头上确保网络消费者的购物安全:其一,在网络商店设立的法律程序上确立资格认证和商家准入制度。应在立法上建立详尽的资格认证制度。网络商店的设立,必须以具备了严密的安全保障系统、完善的付款机制、通畅的送货渠道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为前提条件。其二,构建和完善网络商店的监管体制和赔付责任制度。要确保消费者与具有真实、合法身份的网络商店进行网上购物交易,必须建立对网络商店身份认证的监管机构。另外,应由网站与商家对消费者的损失负连带责任。当然,网站赔付后不影响其向商家追偿的权利。

第二,对商家的具体义务加以法律规制在网上购物交易中,其应向消费者履行以下主要义务:提供商店真实详细的身份资料和完整的交易条件;对消费者发送确认合同成立的通知;承诺保障及时供货;提供完善的付款机制和顺利的退、换货渠道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机制;承诺只在所申明的使用目的范围内及消费者本人同意的情形下使用消费者个人资料。未经消费者授权,不得将信息提供给第三人等等。除明确网络商店的上述义务外,还应明确其禁止性行为。其一,应严禁网络商店虚假广告。其二,应严禁网络商店欺诈消费者。如某电子商店所谓的“跳楼价”,经查证,其网上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1/3。其三,严禁网络商店利用网络广告骚扰消费者。其四,应禁止商家使用格式条款故意逃避其责任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

2.2法的实施方面

第一,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和仲裁制度。由于网络消费者权益是一种分散的、弱小的权益,需要对其应建立特别的诉讼制度进行司法保护。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如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德国,具有鲜明大陆法系特色的团体诉讼制度,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的消费者权益诉讼主要包括小额诉讼、选定当事人诉讼和团体诉讼三种形式,分别规定在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消费者保护法》中。

第二,建立消费者援助制度。由于消费者的弱势性,分散消费者面对的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诉讼费用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诉讼能力。消费者援助制度实施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机构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给予违法者以民事处罚并赔偿受害者的损失,也可以支持消费者起诉,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法庭也可以对特殊消费者实行诉讼费用救济制度,体现在司法程序中保护弱者的原则。

2.3法律监督方面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7

【关键词】网络团购;市场;发展

网络团购是当今时代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但是由于这种商业模式还很不成熟,导致出现了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团购网站、商家、工商部门、消费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充分调动,有效地结合我国网络团购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建设发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网络团购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有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来规范网络团购市场

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团购行为进行约束

团购的兴起,说明“存在即合理”的市场发展规律,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应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但是,作为新兴的消费模式,网络团购在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网络团购市场鱼目混珠、参差不齐,频频出现商家动机不纯、愚弄消费者的现象,工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尽快开发网络监管信息系统和平台,推出诚信资质认定和评级标准,严格规范网络团购的经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团购行为中的商家和团购网站予以规范和约束。

2.提高团购网站的建立门槛,完善团购网站的审查机制、规范网络市场

目前,团购网站的准入门槛极低,缺乏制约团购网站准入的规则。出现团购纠纷后,团购网站不负责协调。必须对与团购网站相关的服务和辅助机构即网络交易平台和团购发起人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降低当前团购网中存在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团购网站的准入标准,比如说让网站缴纳数额不菲的保证金,防止网站欺诈,也逼着网站协调处理纠纷。同时,应当加快立法步伐,以规范这种新型电子商务的交易行为。

3.加大对网络团购陷阱、诈骗行为的监督和查处

应建立网络团购的举报机构,发动广大网上消费者对网络团购陷阱、诈骗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惩处力度。出现团购纠纷,不仅仅查处商家的质量和服务问题,也要对团购网站进行相应的处罚,以此督促团购网站在进行团购活动前,加大对商家营业资格、质量、服务的把关。

二、商家应采取诚信经营、提高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满意度

1.商家应该提高企业的诚信度,不弄虚作假

网络团购行为中,商家的诚信度非常重要,高水平的商家诚信度有利于网络团购的健康发展。在制定价格时,商家随意抬高原价,在团购网上的是正品团购信息,实际发货却发给消费者的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高仿产品、垃圾品,甚至消费者享受服务时遭遇隐形消费,这些都会挫败消费者对网路团购的信心。提高商家的诚信度,保住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留住用户群,才能使网络团购朝健康方向发展。

2.商家应该提高服务质量,消除歧视

商家发起网络团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以达到薄利多销从而提高利润,或者是为了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影响力,也有一些商家是为了宣传新商品和服务。但是无论怎样商家都要保证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自身的素质,保证诚信经营。消除歧视,消除服务门槛,使顾客追求“高折扣”和“优质服务”的心态得以满足,增强了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满意度。

三、团购网站应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培养消费者品牌忠诚度

1.完善网络团购的付款模式

目前网络团购的付款模式为预付款模式,虽然团购网站通过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段解决了支付问题,但是这种预付款模式却缺乏担保制。付款在先,服务在后,无法保证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甚至出现不法分子假借团购和预付款的幌子实施诈骗的行为。团购有风险,因此,团购网站应完善团购行为的预付款模式,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办法进行支付如:第一,采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用户在确认消费后再进行付款。第二,消费者可以先向商家支付一部分定金,进行消费时再付清剩余款项。第三,采取“货到付款”等方式来提高网络团购的安全度,降低消费者网络团购的风险。

2.建立团购网站联盟,提高资源整合

我国团购网的个体性决定了它的独立分散性,团购网的个体操作及“每天团购一次”的初衷限制其发展,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细化的团购网,定位较清晰。在宽大的界面里,单一的产品图样引人注目却缺乏多样性。因此,网购联盟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专业而多样的网购联盟,以方便有效的超链接方式,把团购网站聚集在一个大型专业的平台上,提高网购产品点击率,减少单个团购网寻找客户的时间消耗,从而增大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几率。

3.加强对商家的考察评估,保证产品服务质量

团购网站不能只着眼于团购商家提供商品价格的高低,更应加强对商家的考察评估,包括对商家的营业资格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商家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以及对商家参与团购行为的公正性进行监督。由此以来,团购网站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才能保证,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满意度才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网络团购才能趋向诚信交易平台发展。

4.提高网站自身的服务水平、培养消费者忠诚度

团购网站依靠低价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一旦其它网站有更低的价格时,消费者会迅速转向其它网站,这样消费者的忠诚度通常很低,很难留住顾客。因此要尽可能形成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通过整合多种营销方式如提供完善的服务、个性化产品、建立消费积分制度、评论赠送积分,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等方式留住消费者,增强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选择网络团购商品

消费者在网上进行团购行为时须谨慎,应选择品牌和口碑都好的知名网站。在参加团购前要先做好市场调查,并且要了解自己要买的商品的价格、品牌以及性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被网上所谓的“团购优惠”给忽悠了,警惕掉进商家的低折扣陷阱。若价格和商场的同类商品的价格相差太悬殊,就要怀疑是否是假货。一些较正规的商家能够提供发票,注意一定要索要发票,发票是交易的凭证,也是消费者维权时的重要证据。在购买商品后,发现所买商品为假冒伪劣时,可以拒绝签字及付款。保护好网上的聊天记录、短信订单码等订货证据,还要注意保留商家的联系方式、营业资质等,以备维权时使用。

参考文献:

[1]赵一凡.我国网络团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刊,2012(25).

[2]悦国宁.团购网站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观察,2012(09).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8

内容接要:网络消费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不仅在于其价格的实惠、消费的便利性,还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具体说来:网络消费迎合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化,暗合了消费时代享乐主义消费观,契舍了个体认同的需要,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耦合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符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鉴于此,笔者认为网络商店应充分认识并主动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来影响网络消费者的心理,以便促进网络消费的持续发展。

网络消费流行的社会心理原因

(一)网络消费的便捷性迎合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节奏也在加快。据CnniC的调查,网络消费人数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大城市。最先参与网上消费的消费群体多为大城市中“朝九晚五”的白领一族。对于惜时如金、工作繁忙的白领来说,传统消费要经历从家到店铺的路程、在商店

走动和停下来选择商品、付款结算、包装商品、取货送货等一系列的过程,消费者为购买商品必须付出时间、精力和体力。而网上商店365天、24小时营业、网上支付或者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送货上门等服务带给消费者许多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消费的缺陷,能够很轻松地实现随时随地消费。据CnniC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53.9%的消费者基于节省时间进行网络购物。

(二)网络消费的乐趣暗合了享乐主义消费价值倾向

Babin(1994)提出个人消费价值倾向可以分为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消费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享乐主义倾向的消费者较为主观,比较注重消费的趣味、愉悦、感觉、美学、情感等因素。网络消费主要在以下方面充满乐趣:

感官享受的乐趣。Hoffman和novak(1995)认为,个体在浏览网站与计算机互动流畅时,会产生沉浸的状态,忘却时光的流逝与彷佛亲临现场,会失去自我知觉并产生喜悦的感受。目前,一些商家通过制作精美的图片,以及动之以情的促销策略,再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起到某种情感唤醒的作用,使消费者产生乐趣。

社交的乐趣。对消费者而言,网络消费可以在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过程中与店主进行虚拟互动,享受商家温情脉脉的服务,满足个体人际交流的需要。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区或聊天室等与其他消费者互相交流购买心得,分享更多的商品信息,增加人际交流。最后,网购者还能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网购时有趣新奇的信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情谊。

议价的乐趣。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最有乐趣的莫过于寻求物超所值的商品,可以尽情与商家议价,匿名情形下无需考虑议价有失面子问题,体验寻求折扣与优惠的乐趣。

冒险的乐趣。网络消费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没有进行过网络消费的消费者来说,网络消费能刺激和满足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并激发其体验探索冒险的乐趣。据CnniC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表明24.9%的受访者被试感觉好奇,从而进行网络购物。

(三)网络消费契舍个体的认同需要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符号价值。商品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就越高。当今,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已不再仅仅基于其使用价值,而是更为了追求其符号价值,即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

网络消费也可以视之为一种符号消费,人们通过消费方式的选择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建构着自我认同的社会阶层。据调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lC)2008年6月的调查数据:全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用户比例仅有36-2%,网购用户中大专及以上用户比例已高达85%,网购用户的学历水平远高于网民平均学历水平。CnniC的调查还显示,网购用户的个人月收入水平高于全体网民平均水平。中国网民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为26%,网购用户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已超过半数。网络消费的主体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特点,也就是现代所谓的社会精英,他们的生活方式往往表现出某种殊荣和优越,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或区分的标记,为众人的效仿创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以致社会的其他阶层也会效仿进行网络消费,“消费”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中某个优势群体的所谓一致性,从心理上提升消费者自我形象、角色地位、群体归属的认同需要。

(四)网络消费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将消费者的个性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消费者所选择的商品可能已不再仅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还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的需要。网络消费的时尚性和消费的私密性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因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而得以流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内容:

网络消费的时尚性。网络消费就其形式来说,是一种时尚而新颖的消费方式;就消费内容来说,代表了需求的变化倾向。

在网络销售中,许多店铺会提供有些在实体商场、店铺所不能买到的特色商品。这类特色商品的崇尚者在购买商品时,重视“时髦”、“奇特”和“潮流”,他们常常会通过网络消费来满足自己追求时尚个性化的消费心理。网络消费的私密性。对于那些购物经验少、又不愿意自己的消费过程被人干扰、对消费的商品不想让人知道的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隐秘性,特殊性质产品可由网络平台的隐密特性加以消费,恰可满足无需与人面对面互动的尴尬,消费者无拘无束地运用网络满足内心欲望,又可享受完全安静、不受打扰的主动消费,无需在意社会礼节规范的标准。

(五)网络购物耦合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个体有五种需要,其中第五种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布希亚认为,个体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其实就是消费者的一种“自我实现”,或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消费,也包括“炫耀”的因素在内。部分网络商店实行会员制度,满足了消费者的自我价值的需要。而且向他人炫耀在网络上买到物超所值或省时便利的商品,备受他人的羡慕,成为信息分享领导者,也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网络消费符合了个体释放压力的需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个体的生存压力也在增大,网络消费可以轻易的脱离现实而进入另一个虚拟世界,处于一种抽离状态,即网络消费能提供从例行性日常生活中转换的一个机会,并具有消遣娱乐的功能,网络消费可以暂时使消费者脱离现实,转换心境,能快速达到压力释放与自我满足的状态。虚拟世界里的消费主要是在网络游戏中的消费,对部分消费者说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幻想,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越是紧张、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就需要通过幻想和憧憬来达到舒缓的目的和愿望;而网络消费者的年龄大多处于18—30岁,相对来说,该年龄阶段的幻想倾向越明显。网络消费往往能满足年轻人对缓释压力的要求。

促进网络消费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一)注重网站建设,打造互动的人机界面

网站是网络商店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通过有特色的网站,一方面可以树立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新顾客,沟通老顾客,而这一点又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首先,网络商店无法像传统商店那样,通过地点的选择与利用门面、招牌、橱窗设计及外部灯光使用等要素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产生心理联想,因此,网络商店的外部形象设计能否满足消费者寻新求异的心理,是吸引消费者登录浏览商店、产生和形成购买行为的基础。其次,由于网络商店所经营的多数商品,消费者只能通过视觉或听觉来感知商品的相关信息,所以产品的特点介绍越详细、产品展示图片越清晰,用户的兴趣才有可能越高。最后,要注意简化流程操作,不能去考验用户的耐心,而应该尽量让消费者心情愉悦地进行每一步操作,并快速得到想要的结果。

(二)设计个性化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

要充分发挥internet在网络消费中的营销优势,利用网络的一对一交互式功能,进一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提供附加值高的信息,引导消费者在网上参与产品设计,共同创造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网络商店经营的重点不在于吸引人潮,而是如何挖掘那些想要在网上购物的人,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如热情地招呼好每一位在线顾客,适时提供良好的产品建议,注重培养顾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以含蓄的方式建立网上社团并在社团内建立情感纽带等,同时要建立更加快捷迅速、服务周到的售后服务机制。具体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主动的沟通,开展深层次的客户服务。在网店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应积极回复买家的提问,主动进行市场调查,及时寄发简洁的成交与发货确认信息,诚信经营,树立起网店良好的品牌形象与信誉。同时,重视一对一沟通,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互动关系。著名商务网站amazon业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9

从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在消费者从需要确认到产生购买的整个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对消费者产生影响都有可能对最终的购买产生影响。同样,网络营销的营销刺激也会贯穿消费者的整个购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网络营销对消费者产生线下行动产生的效果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程度的表现,从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强烈程度而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品牌(产品)产生印象(awareness),对品牌(产品)产生好感或者产生潜在购买(preferences),提交购买、试用意向或者电话咨询(Leads),发生线下购买行为(purchase)。通常来讲,网络营销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消费者购买商品,在消费者从对品牌(产品)产生印象开始到最终产生购买,很多情况下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中,消费者的数量会有一个较大下降。但是,如果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能够使消费者对品牌(产品)产生好感或者有了购买意向,或者仅仅是消费者对品牌(产品)产生了印象也是不错的。这样,在监测企业网络营销的线下效果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产生了多少购买行为,而是应关注产生印象——产生好感——购买意向——购买行为全过程中的效果。

2apLp模型的细化监测方法

企业对网络营销的线下营销效果进行监测,可以从apLp模型的四个方面进行,那么这四个方面又如何进行详细的监测呢?我们分别来进行探讨。

2.1对品牌产生印象的监测(awareness)

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产品)产生印象,也就是从不知道该品牌到有印象这样一个过程。在衡量对品牌产生印象这一指标时,不同的网络营销方法会有不同的监测手段,总体可以分为7个细化的监测指标,可以全面的衡量网络营销对于线下消费者品牌印象的变化情况。

2.2对品牌产生好感的监测(preferences)

相对于对品牌产生印象的评估,对品牌产生好感更难监测,该指标反映的是消费者在接受网络营销活动后的内心变化情况。内心活动可以外化为行为,然而通过行为来反推内心活动,很多情况下是不准确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消费者行为来推测消费者是否对品牌产生好感。

1)在线调研

在线调研可以详细的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对网络营销活动中品牌好感的测量可以专门设置问题,得到的数据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2)社交媒体的推荐量

在微信或者微博上分享和推荐品牌,能够较为明显地判断出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偏好,可以作为衡量网络营销效果中品牌好感的指标。

3)口碑监测

口碑监测同样可以衡量消费者产生的印象,用来衡量消费者是否有好感也很适合;它反映了受众(主要是网友们)对品牌的印象和感受。口碑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一个网友直接在网络空间中反映了对你的品牌/商品的关注/喜爱/憎恶,那么他不仅可能代表相当一部分网友的意见,也可以迅速地影响其他人的意见。

2.3对购买意向的监测(Leads)

消费者线下购买意向的监测,主要是通过接入电话的数据量来衡量的。消费者受网络广告影响而产生意向的路径。关键是怎么能够判断出哪些接入电话是因为网络营销而产生的效果呢?通过在不同的网络营销手段中设置不同的电话号码来监测网络营销的线下购买意向营销效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具体方法是将不同的电话号码分配到不同的网络营销活动的广告上或者不同的网页上,以使每个广告都能和一个唯一的电话号码一一对应,这样在接到电话时,从消费者拨打的电话号码就可以判断出消费者是在哪一个网络广告影响下而产生购买意向的。

2.4对线下购买行为的监测(purchase)

对该项指标的监测比较困难,也需要花费成本,但这对我们网络营销计划的调整是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供参考。

1)优惠券追踪

广告主在做网络营销时,在不同的广告页面上设置不同的优惠券让消费者使用,消费者在线下购买时,根据优惠券就可以判断出消费者是受到哪些网络广告影响的。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是消费者不一定使用该优惠券(可能是觉得麻烦);另一方面优惠券需要广告主额外付出成本的。

2)调查访问

在销售产品时,让销售终端统计受访者是通过什么渠道发现商品并最终购买的。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消费者可能没有耐心;另一方面销售终端的执行能力也是一个问题。

3)第三方追踪

利用一些专门提供调查数据的公司提供服务,这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法。

3总结

网络消费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口碑;网络口碑;态度;调节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010-02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网络购物作为一种全新的购物方式也逐步发展并趋于成熟。网络购物似乎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时尚,网络购物凭借其便利性和实惠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购的行列中来。截止2011年6月,我国网购用户为8788万,同比增加2459万人,年增幅达38.9%。各大城市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较好,网购渗透率分别达到51.3%、52.6%和35.2%的水平。2011年上半年,全国网络购物消费金额总计为1195.2亿元。网民在C2C和B2C购物网站花费金额分别为1063.7亿和131.5亿,半年在C2C购物网站上的购物支出占网购总金额的89%。

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公开性等特征,对企业和消费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给网民带来了便利,也给网络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其蕴含的巨大商机和经济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从网络论坛BBS到博客,网络成为了信息沟通的主要途径,也成了人们可以自由表达的场所。随着消费者主导权的提高,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营销效应逐渐变差,而口碑营销却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得到了愈来愈多企业的青睐。网络的交互性及公开性等特征同时也对商品品牌的建立带来深远影响,消费者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对品牌表现出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力。同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口碑创造了绝佳的塑造和传播平台,为口碑营销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1网络口碑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口碑的传播方式有了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借助网络媒介传播自己或他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评论信息,互联网使得口碑取得了新的发展,具有了新的形式――网络口碑。网络口碑是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产物,消费者打破传统的口碑传播渠道,借用网络媒介,通过文字、语言和表情等形式,主动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网络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依靠互联网来搜寻和获取信息,网络口碑已经成为网上消费者讨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主要方式。

2口碑影响网络购物消费者态度的理论研究

消费者对口碑信息的传播会影响消费者的态度,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同时口碑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会受到一系列调节因素的影响。口碑影响消费者态度的模型如图1所示。

基于互联网的及时性和互动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在网络购物网站、论坛等网络空间或者通过网络聊天工具来发表商品评价信息。同时,互联网的及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为消费者在线交流商品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消费者既可以在线分享对商品的评价或使用经历,另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浏览相关网站,查看其他消费者分享的商品评价信息。消费者之间双向互动的沟通交流,使在线传播商品信息变得更加便捷,更多的消费者也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口碑对网购消费者购买态度和行为意愿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网路口碑也被认为是转变消费者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或观念长期持有的好与坏的评价、感受和由此导致的行动倾向。态度包括三种要素:情感、行为和认知。

认知――品牌信念:指消费者对产品的属性或利益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评估品牌:消费者对品牌的情绪反应,体现了消费者对品牌整体评价。行为――购买意向:指消费者对态度标的物做出的特定反应倾向。

通知根据消费者参与程度的不同,他们对所获得的口碑信息的处理往往会有三种不同的路线(如图2),分别是高度参与层次(生效次序为认知、情感或评估、行为)和低度参与层次(生效层次为认知、行为、情感)经验层次(生效次序为情感、行为、认知),我们将高速参与层次的称之为核心路线,将低度参与层次的称之为边缘路线,将经验层次的称之为经验路线。路线的选择取决于消费者的参与程度和关心程度。

沿着核心路线(图2)处理口碑信息时,消费者高度参与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消费者的主动性性强,会积极主动的索取产品或服务的信息,然后对口碑信息进行细致的评价,形成明确的品牌态度,在此基础上做出购买决策。消费者对品牌的属性和利益信息非常敏感,消费者的态度会显著影响其行为。当然消费者的个人因素会影响他们对口碑信息处理的程度和深度,当消费者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处理能力,认为信息是客观、真实的,能够客观反映出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时,他们就会依据口碑信息采取相应的行为。

沿着边缘线路(图2)处理口碑信息的消费者,会消极的形成品牌信念,不会去积极主动的搜集、处理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而是根据被动的接受的有限的信息做出购买决策,进而产生购买行为,而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估在之后才会发生。对于低度参与的消费者,品牌态度对其行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或者说作用非常小。因为此类消费者在发生购买行为之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品牌态度,但是消费者在第一次购买之后的微弱品牌评估仍有可能会影响其将来的购买决策。对于此类消费者,不会太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属性和利益,而是更侧重与产品无关的一些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情境等。

消费者对某品牌的评估或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某品牌的属性和利益的认知基础之上,但是它也可以出现在认知之前并且影响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认知。对于沿着经验路线(图2)处理口碑信息的消费者而言,他可能在对产品没有任何认知的情况下就喜欢或厌恶改产品,而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或想象去评估该产品,并据此采取购买行为,随后才形成对该产品的属性和利益的认知。例如,许多青少年购买耐克的运动鞋,不是因为他们对鞋的质量、价格等做出整体评估后,比较得出耐克的运动鞋优于其他品牌的运动鞋,而仅仅是因为科比是耐克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受科比的影响,希望穿上耐克的鞋能像科比一样的打球。

3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调节因素分析

3.1网购消费者搜取口碑信息的主动性

口碑传播发生的核心路线一般是源于接受者主动向传递者咨询信息,接收者主动搜寻信息的行为是在整个信息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网购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一般会主动的搜寻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信息,网络购物情境下消费者信息搜寻的途径更加便捷,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预购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另一方面传播者通过自身的购买经验和产品使用情况传递的信息真实、客观,能够对产品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消费者搜寻信息的主动性越高,口碑信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力也就越明显。

3.2感知风险

网购消费者购买决策之前,常常处于信息劣势方,当可依据的产品或服务信息不完备、不清晰时,会很难准确预料其购买效果,就会产生一种模糊或者不确定的感觉,消费者机会存在一种可感知的风险。与普通的购物行为比较,网上购物会存在更高的感知风险,因为消费者不能像在实品店那样,可以直接地了解产品的外观、样式以及实际的试用功效,更多的是通过商家提供的信息或者网上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对产品进行了解,为了减少感知风险,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多种渠道来搜集该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便能做出更加准确的产品评价。如果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感知风险越高,对该产品的了解越少,消费者搜寻信息的主动性就会越高,此时口碑信息对其购买决策的影响也就更加明显。

3.3传播者的专业知识

在传统口碑的传播沟通中,信息搜集的最有效途径是向自己周围的亲人、朋友以及同事咨询相关产品的信息,因为双方关系密切,传播者会更愿意真实客观地将自己的购买经验提供给接受者,其口碑信息可信程度更高。而在网络口碑传播中,这种关系强度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在于大部分网络口碑传播是在匿名情境下的沟通与互动,信息搜集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而是网上的其他产品使用者,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广泛的口碑信息。此时产品信息的可信度更多的是依赖于传播者的专业性,不再是传播双方的关系强度。例如在一些社区论坛,坛主或者意见领袖具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会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向该论坛其他成员提供更加专业、客观的产品信息,此时该产品的信息可信度更高,对信息接受者的购买决策影响也就越明显。同时个人网络平台(微博、博客)出现的口碑信息比起品牌网站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因为个人网络平台商业性质很少。

3.4接受者的专业知识

接受者的专业知识反映出接受者对产或服务态度的信心。接受者的专门知识不仅能影响自身的购买决策,还会影响其感知风险和搜取口碑信息的主动性。接受者的专门知识水平与其搜取口碑信息的主动性成负相关。当接受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其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越有信心,他主动搜寻信息的可能性就会越低,口碑信息对其购买决策的影响就会明显降低。而当接受者的知识水平越低时,他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越缺乏信心,他会怀疑自己的评价能力,会更依赖口碑信息,更主动地搜寻产品或服务的信息,此时口碑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东进.消费者搜寻信息努力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4):36-40.

[2]郭国庆,杨学成.互联网时代的口碑营销及应用策略[J].财贸经济,2006,(8):32-36.

[3]张莹,孙明贵.西方网络口碑传播效应研究进展[J].财贸研究,2008,(5):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