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监管问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8:00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1

关键词:中央银行;财务监管;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5日

一、中央银行财务监管理论分析

财务监管,作为财务监督与管理的统一体,是围绕财务而展开的监管、检查、控制、评价、考核、检查和纠错等相关活动的总称。中央银行财务监管是保证中央银行财务收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它是依靠既定的监管制度,通过实时的技术监控手段和方法,对基层银行财务资源的配置进行监督调控的管理活动。

(一)中央银行财务监管要素分析。从财务监管的实施活动来看,监管活动的实施主体包括监管者、被监管者和监管对象。监管者依据委托的制度契约,对被监管者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行为进行监控,以此达到调控资金的目的。被监管者尽管缺乏对其他主体行为实施直接的干预,但是作为财务资源的直接支配者,其享有财务资源的最直接的支配权。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央银行财务监管活动中,监管者为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对中央银行财务资源有监控权力的其他职能部门,如财政部驻各地派出机构、审计署驻各地派出机构等;财务监管的对象就是中央银行所使用的财务资源和财务行为。这些监管者通过技术层面的手段与方法,通过制度构建,对被监管者财务资源配置和财务行为的最终后果进行监管。

(二)中央银行财务监管资源分析。资源即是能够带来最终经济效益的源泉。从经济效益这一方面出发,中央银行财务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各种财务监管活动,让财务资源配置和财务行为更经济。因此,一定程度上财务监管以及与其相关的可用的人、财、物都可以看作是经济效益的一种来源。为了对各种财务监管资源进行有效区分,本文将财务监管活动作为中央银行实现财务监管目的的资源。

1、内部资源。中央银行财务管理的内部资源,就是对其财务活动实施监管的一切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央行财务预算的管理。财务预算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做出计划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包括中央银行部门预算管理和其他的系统内财务预算管理活动。在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单位根据其内在的财务状况,对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有效地组织与协调单位的资金运动,以此提高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基层中央银行通过年度内执行财务预算活动,动态性地调控单位的管理活动,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是各级中央银行的内部监管。内部监管依附于内部的管理活动,其职能表现在防止并发现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虚假财务信息、整治并规范财务人员的违规操作行为、警示并化解内部财务行为的财务风险,杜绝出现基层中央银行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三是中央银行上、下级之间的财务沟通。表现为下级上报财务计划,上级审核并汇总全辖的财务数据。

财务监管的内部资源最接近于基层预算单位财务活动,是中央银行财务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内部因素。内部资源能否有效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央银行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2、外部资源。外部资源是相对于内部资源来讲的。外部资源是指中央银行以外的监管机构对中央银行财务活动所进行的、或可能进行的监管。外部资源主要是针对基层央行部门预算和特殊项目资金的审核与监控。具体表现为:

(1)财政监督。根据财政部门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中明确规定,财政各业务司(处)主要职责就是对其对口部门(单位)预算实施初步审查,提出预算编制建议,管理预算指标,负责对各部门(单位)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管理等。在部门预算监督体系中,财政监督是最直接的监督。在部门预算各监督主体中,财政部门是预算管理机构,它兼有制定预算相关政策,提出编制年度预算指导思想和原则等职能。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财政对部门预算实施监督是《预算法》的授权,依照法律赋予的权限和程序,它有权对本级政府组成部门的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实施审查、稽核和检查活动。

(2)其他监督形式。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和社会舆论监督。在推进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进程中,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中央及基层预算单位的监督是对财政监督和政府审计监督的有益补充,它在促进政府部门、预算单位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完善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必不可少的经济监督形式;社会舆论监督是不可忽视的预算监督力量,是上述外部监督的重要补充。舆论监督是促进预算领域廉政建设和中央银行自我监督的必要形式,特别是各种新闻媒体的监督,其影响在部门预算监督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当前中央银行的特殊地位和财务信息的保密性,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社会舆论尚未完全参与中央银行的财务监管活动当中,使其在中央银行财务监管活动中表现为弱有效性。

二、当前中央银行财务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央银行财务监管现状――资源整合及效果评价。财务监管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中央银行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实际的财务监管过程中,财务信息需同时满足预算单位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作为财务信息的提供者,财务人员与单位监管人员由于受同一组织结构的约束,内部监管人员的独立性易受到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质疑。而外部财务监督,在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下,单纯的依靠制度约束对中央银行的财务结果进行监察并以此提出结论是不可行的。为有效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中央银行财务监管应对内、外部财务监管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1、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预算管理活动本身的有效整合。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管理活动全程主要体现在事前的预算编制,事中的预算执行和事后的预算监督上面。以往的预算管理活动,基层中央银行普遍存在“注重预算编制,轻预算监督”的问题。这种背景下,极易造成预算资金使用的“失衡现象”。经过近几年对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预算编制经验的积累,目前各级行普遍将监管活动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了“预算编制突出科学,预算执行突出实效,预算监督突出力度”的局面,确保了所在年度预算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2)内部监管人员的整合。内部监管人员在执行工作中,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但是,监管部门人员由于日常工作中很少有机会亲自实践被监管对象工作,仅凭对最新规章制度的突击学习,以此开展检查工作是不现实的。当前,一些基层中央银行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了“借调基层业务岗位人员协助调查”的方法,使得借调人员与监管部门人员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业务互动。

2、外部资源的整合。针对外部资源“多监管主体”的特点,当前可以将外部监管主体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不同部门重复的监管项目得到很好的整合。如同内部监管人员的整合,外部监管部门也可以吸收借调其他外部监管人员、或有特殊知识技能的专家参与到监管活动中,提高监管活动的效率。

3、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由于基层中央银行与监管单位之间的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以及二者隶属不同的中央部门,为了保持外部监管部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防止出现自我评价的现象,各预算单位尽可能回避内部与外部人员的交流,转而进行技术层面对内部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主要表现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以及基层中央银行特殊项目资金银行账户的审核方面。

(二)中央银行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监管主体协调失灵的风险。监管主体多元化是中央银行监管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但若多元主体之间不能有效协调,就会演变成多头管理。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多头监管,导致监管部门的职能异化,以至于不分主次,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最终导致无效的监管;二是可能会造成监管效率低下。同时,这些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极易引起监管权力的争夺和滥用,最终引发监管冲突。此外,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容易导致重复监管或监管空白,出现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

2、外部监管机构对财务监管的范围有待扩展。为做好基层中央银行财务监督工作,财政监管机构和政府审计部门专门制订了提高财务监督机构在监管事务中参与度的相关规定文件,为部门预算监督明确了保障措施。但由于外部监管部门的工作性质,以及基层中央银行相关财务工作的非公开性,使得外部监管过多地针对预算单位编制的材料进行审核,没有全面、深入开展财务对基层中央银行预算执行的监控,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基层中央银行财务管理状况认识的偏颇,影响了部门预算监督检查工作效果。

三、完善中央银行财务监管思路与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中央银行财务监管总体思路。中央银行财务监督,就是以逐步完善内、外部监督工作,将基层预算单位财务预算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重点专项监督相结合,财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检查体系为目标,更好地为财政改革和管理等工作服务,积极推进财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创新,推动财政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中央银行财务监管体系的措施

1、监管主体的协调。适度的会计监管有利于其他监管主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监管主体的协调,就是要明确内、外部不同监管主体的职责范围。由于不同的财务预算管理其业务范围和职责权限是不一样的,因此各中央银行监管主体应该侧重于哪一方面的监管,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实施机制。由于中央银行财务监管涉及多方监管主体。但当前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协调财务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监管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法律约束。

3、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预测体系。作为财务监管中的重要内容――预算管理,如何实时、有效地进行预算监管,决定了基层中央银行是否有效履行了社会责任。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预测时,首先要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做一定的假设,然后根据基本的数据关系,预测最近一个年度的数据,这个数据直接作为编制本年度预算的相应预测,并且在以后年度中不断修订,通过经济预测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鉴于此,财务监管目标下,也应该成立专门预测机构,通过较为充分和有效的预算数据,对监管对象的预算编制进行科学监督。

(三)我国基础中央银行财务监管工作具体建议

1、认真学习贯彻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中央、总行有关规定,准确把握形势,切实更新、纠正不合规理念和习惯做法,全面梳理和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公务接待、会议等公务活动费用管理规定,严格预算支出标准和范围,严格费用报销环节的审核管理,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治理工作,切实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

2、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财务管理新形势和新问题的研判能力,增强部门管理的协同效应。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不断巩固津补贴、小金库、公务用车、工程建设领域、论坛庆典等专项治理成效,提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益。科学统筹规划财务支出进度,不断加强对基层人民银行预算执行的实时监控,加大费用执行的过程控制;严格参照财政部预算绩效评价有关规定,逐步扩大基层人民银行预算绩效评价范围。

3、进一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使用。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核算水平,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建筑物、车辆、电子设备的管理。规范固定资产处置程序,切实维护人民银行财产的安全完整,避免账外资产情况的发生。

4、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积极推进建设项目有序开展。不断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法规制度的学习,努力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招投标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严格控制项目建设投资,力争实现建设项目高效、廉洁和优质。进一步做好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文件编制、审查工作,加大对投标申请人的考察,科学合理制定建设项目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控制目标;杜绝擅自变更、违规签证以及超面积、超标准、超投资问题的发生。

5、不断规范集中采购管理工作。要按照“合规、经济、实用”的原则制定购置计划,严格执行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合理安排预算资金,不断完善集中采购管理机制和制度,避免重复、盲目和超标准购置。继续拓展集中采购规模和范围,加强采购预算控制和招投标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阳光采购”,切实有效防范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宁淑华.中央银行财务实力研究[J].河北金融,2013.9.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2

【关键词】财务决策三权分立探究

一、引言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互为辨证统一体,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三者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中始终。财务决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执行是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监督为决策和执行提供了保障。但在实际管理中,因经营环境、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三者还不能相互协调、互相匹配,发挥不出最佳效益。因此,如何实现三者协调匹配适应企业管理需要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决策中存在问题

决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在企业“三权”分立的管理活动中,财务决策尤显重要,无论是筹资决策还是投资决策都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综观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主要存有如下问题:一是决策缺乏灵活和辩证性。财务决策是对未来活动的预测,是对执行和监督指导,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决策层在决策时往往忽视市场中隐含因素,容易降低决策与执行和监督的辩证和灵活性。二是决策缺乏系统和前瞻性。多数企业财务决策过分依赖咨询公司或本身过去信息,容易忽视经济的变化性和发展性,不能对市场系统分析,给财务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决策缺乏主动和针对性。不同的因素中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财务决策很难随着条件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变化,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使执行和监督与决策背道而驰。

(二)财务执行中存在问题

正确的决策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发挥功效。企业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存有如下问题:一是执行容易发生偏差。企业财务决策属于高级管理层,而执行和监督属于中层和基层一线,因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许多决策内容脱离生产实际,使现实价值与决策发生偏离。二是执行落实很难到位。为使广大员工充分了解决策内容和目标,确保贯彻落实,需要完备计划使执行人员了解目标等,但在实际实施中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多数员工认识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上。三是执行过程存有难度。多数企业实行粗放经营,除了关心盈利少数指标外很少关心其它问题,不利于快速实施。加上个别企业没有相应的执行机构和人员配备,有的企业工作人员素质低,受业务水平等影响,难于准确无误实施,实施结果大打折扣。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制定者与使用者存在很大的差别,贯彻执行增加了难度。

(三)财务监督中存在问题

建立企业财务监督制度是为了保证财务决策和执行正确实现。当前多数企业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仅仅局限于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一是财务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因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监督仅仅停留在一定层面,无法深入本质,许多决策无法执行,监督流于形式。二是监督制度缺少修订和完善。多数企业监督制度不健全,制度和实际脱节,很难有效的应对复杂多变企业管理需要。三是监督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通常企业较为注重对资金监督,对制度执行等很少监督,执行中存在差强人意,无法形成规范作用。因此部门串通舞弊、超支坐支现象突出。

三、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决策体系

健全高效的财务决策体系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建立高效的财务决策管理层。好的财务目标编制,要进行多方论证,才能真实有效、精确无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决策目标制定需要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性强、精通财务管理和熟悉市场精英队伍。二是完善高效的财务决策机制。不断修正公司的治理层,努力减少由控股股东推选的董事人数,形成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制定科学合理财务决策目标。充分考虑到财务管理环境,从目的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出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向,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根据行业状况、竞争条件、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决策,进行科学预测。

(二)加强决策执行力度

好的决策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来实施。加大精细管理是企业执行管理的关键。一是加大执行管理。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都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建立控制、核算、考核等管理系统,加强财务执行管理,以少的生产消费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把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联系起来,奖优罚劣,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执行预算管理。企业每个成员了解自己工作任务和职责以及工作内容和权限,定期地检查工作成果,发现错误立即查找原因,落实责任,保证预算管理执行效果。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吸收优秀财务人员,注重财务人员培训,注重专长性人才培养,设置专业型、管理型、决策型人才梯队,使他们懂得财务管理、熟悉资本市场,使企业目标得以正确实施。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在公司风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一是加强公司内控审计的监管力度。紧盯内部控制关键环节,利用新兴技术扩大监管范畴,维护债务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公司审计安全发展。二是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通过查找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公司偿付能力、融资市场等监管,严格从业人员任职资格,规范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不断提升公司监督管理水平。三是划清工作职责权限有效控制风险。建立和完善监管法规体系,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监管中协调配合,防止监管真空。

四、结论

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体的财务计划失去预期的效果,甚至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通过对我国企业三方面的分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策。财务管理中的三权分立是时展产物,需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峰州.浅谈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会计师,2012,(11)

[2]田桂芹.企业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中外企业家,2013(12).

[3]韩松凯.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4,(5).

[4]陈立勋.企业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中国商贸,2015,(1).

[5]刘诗情等人.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信息化建设,2015,(3).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3

交通运输事业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也是服务性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财务管理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单位其他工作的完成情况。交通运输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我国基础性、服务性行业的核心内容,其财务管理的工作更不容忽视。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将逐步提高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促进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2国内学者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

2.1预算管理

黄长江指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在预算控制上存在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定标准不清晰、预算编制的数据处理缺乏标准、预算编制的目标责任不清、预算编制组织的临时性等问题,提出了确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目标,构建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组织及选择好预算控制方式的对策。王晖认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预算编制管理不规范、预算单位未适应新的预算管理方式、编制预算模式陈旧、预算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阐述了加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提出加强预算编制管理,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预算管理人员的培养,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模式,加强预算监督的建议。

国内学者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多数是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管等方面进行的,较多的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各地各部门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具有很大的操作性,缺乏后续的监管,预算管理就显得不规范。

2.2资产管理

李益华归纳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资产产权不清晰,资产配置不科学,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资产处理不规范等。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由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意识不强导致的。最后,提出了加强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对策。苏丽英认为我国交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弊端,针对当前交通运输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应当依据国家财政部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切实利用信息技术以达到固定资产财务管理与实物运营的一致;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保证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规范固定资产的购置、建设和维修管理。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享受国家拨付的财政资金,因此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铺张浪费。固定资产作为交通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国内学者对交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研究也颇多,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较丰富,但缺乏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跟踪研究。

2.3资金管理

冯岩指出我国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惩罚措施不明,管理等级多,网络通信系统不发达,并提出完善管理体制,简编和裁剪单位各部门及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议。王茜对我国交通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概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专项资金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质量不高,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不明确,结余处理不规范。她认为应当从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对专项资金支出的审核与监管作用、实施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减少专项资金结余几个角度解决问题。叶晓玲对交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对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她认为在相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存监管无效、资料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财务控制的无法落实、会计核算的不规范、财务反馈迟缓等问题。介绍了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模式的总目标及原则,提出了交通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模式的运行框架及业务处理流程。屈哲对交通系统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进行研究,从支出的比重、支出的结构及支出的规范性方面对交通系统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预算编制、内部控制、推行政府采购和集中支付、建立内部费用制度、建立完备的支出监督机制等方面控制经费支出。

资金作为一个单位各项活动的源泉,是任何一个单位财务管理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管理部分。国内学者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缺乏实际论证,需要将研究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予以验证。

2.4会计核算

张志军、何凝凝等人介绍了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特点及现状,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及办法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从财务制度的完善、财务基础工作的规范、财务管理主动性的提高、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财务治理水平的强化等方面加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毛江英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诸多问题,提出从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会计法规制度的完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强化、会计集中核算的加强等方面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体制进行改善。葛秀结合事业单位及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介绍了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研究的必要性、意义和作用,指出交通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提出了研究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研究的基本思路。国内学者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角度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研究,更加重视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强调财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研究,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对财务管理基础性工作的研究需要应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中以见成效。

2.5财务管理模式

赵霞从内部监督、预算管理、会计基础工作、收支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的建议。苗巍指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颇多问题,提出加强财务管理制度,控制成本与支出以及提高账务管理的信息化及网络化程度的建议和对策。霍亚平、车艳琴等认为要加强交通运输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应从预算管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范围、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外投资、接受投资的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财务审批制度、财务分析制度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上多方面着手处理。周先柏、张艳辉针对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各项资金监管、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审批制度、狠抓会计基础工作等多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宋一新、张小雪指出了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从预算编制、会计核算、监督检查几个方面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针对这块内容,国内学者大都是对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多数是指出当前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虽然国内学者论述的内容看似不一样,其实主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围绕预算管理、资金监管、财务制度、会计核算、财务审批制度等几个大方面展开的。研究是理论研究,缺乏实际论证。

3结论与展望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4

【关键词】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委托;统合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国内外上市公司出现内部财务监控失效导致企业破产的事件屡次发生。尤其是在国内,中国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体制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多的漏洞,许多企业在内部财务监控上制度存在漏洞或缺陷,如03年,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外逃,企业出现大量的账面亏空,导致企业正常运转不下去,再如04年四川乐山电力集团事件,这些经济事件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有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制度研究的不足,对包括投资者、市场监管机构和会计制度制定者在内的公司利益相关者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而促进上市公司全面、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上市公司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一直是是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监控机制的研究。财务监控可以采用双元控制主体构架,并建立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阎达五,2000)。将财务监控和公司治理结构联系起来,并将监控体系纳入我国会计规范体系,这是非常必要的(张炎兴,2001);(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财务目标不一致,导致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失效(王砚书,2004);(3)基本对策以股票全流通实现各股东财务目标的协同化。以国有股价值的增值幅度为主要依据的管理和经营层考核评价机制,对国有股持股单位和所委派的董事以及董事会聘任的经理进行考核和评价(田志龙,1997)。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学者分别从各个角度对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的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本文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找出企业内部财务监控失灵的本质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国有控股股东的股权集中度高

受长期以来国有经济的性质影响,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中,有54%的股权为国家和国有法人所有。股权的高度集中,使得国有控股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几乎完全支配了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导致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不平衡。

(二)董事会职能弱化,内部人控制严重

董事会是公司实际权利机关,是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在现代公司的“两权分离”情况下,董事会独立是完善财务治理结构的关键。目前,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有绝对控股地位,产生内部人控制。多数情况下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这样身兼两职,自我监督缺乏。

(三)监事会有名无实,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在现代公司中,监事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但在国有股占绝对优势情况下,监事会实际上由国有股东指定。这样,董事会成员与监事会成员都成了国有股东指定的人员,都是代表国有股东的股东代表,等于是让自己监督自己,监督标准,监督效率必然搁置一边,监事会“徒有虚名”。

(四)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存在缺陷

在我国双层制公司治理结构下,引入独立董事缺乏对董事会所有重大决策的公正性进行地科学性监督,同时也缺乏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向董事会提供专门化支持。

(五)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审计委员会在内部财务监控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还是很小。主要表现:一是集团领导对财务监控重视不够,监控部门权威性差;二是财务监控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不系统。

四、完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现状、原因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在企业的内部治理上存在严重缺陷,只有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让企业人尽其能,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本人从这个角度考虑,提出了“统合管理”财务监控机制,在这一宏观思路的引导下,进而提出解决内部财务监控失效问题的对策。

(一)宏观思路——设计“统合管理”财务监控机制

为了使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统合管理”这一新型的财务监控机制。将统合管理理念运用到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中去,要遵循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的指导的,用整体联系、辩证的观点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综合管理的价值所在。

1、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操作原则。即,效益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和谐性有序性原则。

2、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对公司内部现有财务监控机制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统合与突破,建立一套以监事会为主导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做到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等其他监控主体之间应相互沟通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是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根本之道。

3、统合管理型财务监控机制要素安排。公司内部不同财务监控主体之间需要进行相互促进与制衡的协作与分工。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可以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职能部门,分别行使财务信息监控(财务审计)、经营风险监控(经营审计)、财务决策监控(管理审计)。

(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具体措施

1、以流通股全流通实现各股东财务目标协同化

上市公司股东财务目标和利益的差异,主要是由股份的非流通所造成。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股票价格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不存在直接关联关系,股价高低并不能给其带来现实的利益。如果实行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则原来的非流通股股东也必然会关注股票的市场价格,其在进行经营管理时,必然会考虑该行为对股价的影响,或者说是对其自身财富的影响。

2、提高监事会的地位,保证其财务监控作用的发挥

①借鉴和参考双层制董事会模式

为了增强监事会的财务监控职能,可以借鉴以德国模式为代表的双层制董事会模式,即在股东大会下设一级地位高于执行董事会的监事会,该监事会成员全部由非执行董事组成,具有聘任、监督和在必要时解聘执行董事会成员的权力,但监事会成员不能干预董事会的经营决策。

②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考虑引入“外部监事”制度

公司引入外部监事制度,可以解决监事会的监事被大股东操纵而对代表大股东的董事行使职权的监督职能弱化的问题,从而抵制公司大股东操纵公司利益而损害中小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利益的行为,使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制衡更加有效。

③赋予监事会内部财务审计的权力

现行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在董事会领导下的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督导下由内部审计人员具体执行的,这种监控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监事会履行着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职责,从制度设计上看,监事会有条件履行好内部审计的职能。

④加强对人的监督和激励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对经营者的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以期待企业经营者的努力及其利益产生联动效益,使企业经理人不仅关心自己的薪水,也关心自己的股权收益(田志龙,1999)。同时,还应建立对经营者的硬约束机制。将对企业经营人的解聘标准与手段直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经营者达不到预期绩效时的自动离开机制。

五、结论

内部财务监控是经济市场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使是在市场监管严格得多的发达国家,公司的财务监控也一直备受关注。对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的治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还有好多工作要做。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失效的原因主要有: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财务目标不一致,存在严重的委托风险,监事会对董事会的财务监督控制机制失效,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较差。

2、在治理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失效方面,要运用“统合管理”这一新型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并通过这一宏观思路的引导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一方面要以股票全流通来实现各股东财务目标协同化,另一方面要提高监事会的地位,保证其财务监控作用的发挥,第三,要加强对人的监督和激励。

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是一种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行为,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治理措施。本文仅从统合管理的创新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在其他领域方面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阎达五,宋健波.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J].会计研究,2000(3):

2~6.

[2]张炎兴.会计治理结构和会计控制观[J].会计研究,2001(8):10~14.

[3]王砚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财务监控机制若干问题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5):

70~76.

[4]田志龙.我国公司治理内部监控机制有效运作的思路[J].经济体制改革,1997(6):21.

[5]陈佳贵,杜莹芬,黄群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理论、实证与政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99~120.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6日

引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做到减少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企业的财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内部的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通过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状况,提出最实用的方案,来促进企业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小化。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不仅要实现对财务状况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分配,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结合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风险意识,借助科学的管理超越竞争对手,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一、对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仅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还可以使企业资金达到合理的有效配置和运用。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生产的总产值,企业就可以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来进行合理的企业投资和运作,来进一步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结合所获得的前沿信息,发挥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变,加上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以及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发挥企业效益,树立品牌理念,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必须要加强风险意识。根据调查,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金融危机的风险不会波及到自身企业,因此并没有做好及时的防范准备,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危机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再加上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就使得企业财务抵抗风险力薄弱。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这些不正确的管理意识就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各种风险的打击,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这些人也没有对财务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大部分只会遵循旧的方式和方法。所以,风险意识的缺乏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只有解决的这个问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占据主动权,这样才能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风险意识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上各个企业的一种人才任用潮流和趋势,企业自身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所以,作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要具有风险意识,时刻准备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

(二)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降低。在中国大部分的企业中,很少设立对财务分配使用进行监督的部门,这就是会造成企业财务的利用混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作为财务分配的坚强后盾,那么企业资金的配置就会存在很大的弊端,大大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例如,在资金配置过程中,有时财务管理人员会根据与同事的关系来进行资金的分配,这样就使得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真正需要资金来运作的部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资金来进行科研或者开发。再有,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委员会,企业领导者有可能会乱用资金,造成资金的去向不明,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与发展。如果这种不公开、不透明的财务管理方式一直持续下去,将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更甚者还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甚至是倒闭的危机。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监督,必须要从源头上杜绝,从细微之处做起,才能保证监督的正常有效进行,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三)企业投资方式较单一,抗风险能力降低。对于企业的投资来说,必须要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企业的投资方式过于单一,这就容易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且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的融资会非常困难,周转资金不到位,使得企业不能够扩大生产,这就使得企业雪上加霜。而且金融危机下,银行信贷也会出现严重问题,所以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的投资方式多样化,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这样一来,就可以在金融危机下,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也可以进一步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

三、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的各项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要进行估价统计,在各项资产的购进之后,要保证这些资产不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应该交给采购部门统一进行购买,在财政管理上要针对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整改预案,进一步推进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降低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理念。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对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进行明确的划分,对于相关的资金使用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在资金管理中禁止使用现金进行流通,从而避免资金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进行资金流动过程中,要明确资金的周转周期以及资金回笼的程度,避免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资金链断掉而给整个企业正常运转带来麻烦。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化程度,减少企业的闲散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加强企业对于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的控制力度,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出现资金闲置与短缺并存。对于企业的支出要按照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金储蓄力度,避免出现资金链断开的问题。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这样的财务管风险理念,才可以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成立监督委员会,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财务的公开透明,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企业财务的分配方向,来促进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要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召开监督会议,对企业的资金运作做出相应的具体化报告,运用的细节必须向广大企业人员透明化。要知道有监督才会有效率,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必须要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同时,监委会的人员也要以身作则,还要实行定期的人员轮换,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要知道监督是促进企业财务合理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监督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实现平稳发展。

(四)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要在对国内外及当地市场情况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于那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制定出安全警戒系统。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告性和警示性的反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发展情况,在竞争力分析、技术创新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影响企业发展的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得财务风险问题的范围大大缩小。在金融危机的状况下,企业在对外经济交流往来中,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问题,避免因为财务风险问题,而给企业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密切,所以在进行对外经济往来时,必须要对双方各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促进对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运用合法的手段,维护企业的财物安全,促进对外经济的正常进行。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合理地利用市场信息,使其为企业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与建立。并且还要注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性研究,做到与时俱进,培养独立的企业思想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进一步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这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使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淑娥,徐伟刚.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

[2]张利娜.基于logit模型的我国公司财务风险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

[3]陈长玉.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6

abstract:Financeandaccountingriskmanagementisdirectlyrelatedtothecompany'scorecompetitiveness.withtheconstantimprovementofChina'smarketeconomy,competitionbetweencompanieshasintensified,andtostrengthenthefinancialaccountingriskmanagementhasbecomeanimportantproblemfacingmanycompanies.Securitycompanyisnoexception.China'ssecuritiesmarketisbecomingmaturewithincreasinglyfiercecompetition.againstthisbackground,tostudyanddiscussthesecuritycompany'sfinancialandaccountingriskmanagementcanhelpustoreviewthecompany'sinternalpotentialrisk,andthenimprovetheefficiencyofthecompany'sfinancialmanagementfromtheangleofriskcontrolandmanagement.Fromthesecuritycompany'sfinancialandaccountingformofrisk,andbasedonanalysisofthecausesofthefinancialandaccountingrisk,thispaper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tostrengthensecuritiesfinancialandaccountingriskmanagementcontrol.

关键词: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Keywords:financialandaccountingtreatment;securitycompany;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66-03

0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晓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1(22):43-56.

[2]冯辞.浅析证券公词树务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4):42-43.

[3]毕秋香,何荣天.证券公司风险评估及指标预警系统设计[J].证券市场导报,2002(10):7-8.

[4]曾嵘.试论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6(5):29-31.

[5]陈共炎.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与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3-47.

[6]冯玉巧.刘娟娟.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6.

[7]王学峰.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8-42,48.

[8]张玺.浅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3):45.

[9]段丽巧.对加强金融企业倒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35-236.

[10]许明波.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8-54.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7

一、明确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明确指导思想。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重要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财政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重点加强涉及重大财税政策执行、财政预算执行、财政资金尤其是民生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二)创新工作理念。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财政中心工作大局之中,做到切实为大局服务,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设计之中,围绕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从制度上实现财政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自控机制,强化严肃财经纪律的源头治理。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之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进财政管理和财政机关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确定发展目标。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今后一段时期财政监督的发展目标,切实将“三个贯穿”的财政监督理念贯彻落实到财政运行过程中,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监督工作机制。近期,要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监督,建立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协调机制,实现以监督检查促进整改,以监督检查促进管理,以监督检查促进改革。要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成效。要不断推进财政监督理论和制度体系建设。从长远发展角度,推进构建完善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财政监督管理运行体制,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科学、规范、有效监督和管理。

二、突出财政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

从现实与发展看,财政监督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财政内部监督、会计监督等方面,重点做好“六个加强”。

(一)加强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围绕财政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主要任务开展监督检查。要关注促进自主创新、资源节约产业结构升级、深化体制改革等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财税政策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家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映并纠正财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国有土地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本收益等非税收入的监督,为完善法规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完善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重视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积极探索构建财政运行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要推进监督关口前移,认真开展部门预算编制审核、重大支出项目审核、以及政策调研等工作,强化事前监督。要充分利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监督检查信息与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信息沟通便捷,逐步实现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实时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事中监控。要重视组织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事后检查,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修正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

(三)加强重点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重点开展涉及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要围绕“三农”、教育、科技、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企业破产等重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认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确保重点民生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四)加强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促进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结合监督检查,选择一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各方面管理基础较好的专项资金开展绩效监督试点,探索尝试从项目合理性及实现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合规性和合理性、财务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评,促进完善绩效评价监督体系。逐步将绩效评价监督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促进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

(五)加强会计监督,规范财经秩序。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每年选取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促进整顿会计财经秩序,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基础信息。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有机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辐射作用,强化政府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再监督。充分重视会计监督审理工作,切实加大对违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理处罚,依法严惩恶劣造假的会计行为。进一步改进检查方式,加强日常监督,并采取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等方式开展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扩大检查的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

(六)加强内部监督,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步伐,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在健全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保护财政干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内部监督的重点是财政部门业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包括是否按照法规政策开展工作,工作程序是否健全有效,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是否合规合理。要通过“金财工程”统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监督检查信息与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信息沟通便捷,实现网络监控,降低监督成本。要进一步规范检查工作程序,引入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内部监督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严格整改制度。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省以下财政部门工作指示力度,推进建立财政系统的内控机制建设。

三、改进财政监督的组织实施

地方财政监督工作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和狠抓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明确工作职责。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是财政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的共同职责,专职监督机构和其他业务机构必须共同发挥监督作用。业务管理机构负责履行财政资金日常监督职责,要配合专职监督机构搞好监督检查,重视将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督成果运用于管理制度的改进完善之中。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在财政监督工作方面负有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统一汇总等职责,具体包括:牵头研究设计和制定财政监督的制度办法和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程序、统一复核、统一处理、统一考核”的监督工作机制,形成财政监督整体合力;同时,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又具有独立开展财政专项监督检查的职能,通过组织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发现和反馈财政管理和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依法处理处罚各类违规违纪问题;此外,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对其他业务管理机构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情况还负有再监督职责。

(二)创新方式方法。要注重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监督审核与政务公开相结合,合规性监督与绩效性监督相结合,加强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监督。要注重监督实效,坚持将检查与调查相结合,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完善决策、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服务。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实现信息共享。根据“金财工程”的总体设计,财政业务信息系统要充分考虑监督工作的需求,做到设计上有接口,浏览上有权限,运行上有监控。要积极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软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质量的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点与面的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与当地税务、银行、国库等部门联网,逐步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升监督信息化水平,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四)注重沟通协调。在外部关系协调上,要正确处理好与审计、纪检监察、税务、证券监管、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统筹兼顾监督资源,防止部门职能交叉重复,建立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在内部关系协调上,要重视发挥财政专职监督机构的作用,注意协调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间的工作关系,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监督工作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沟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要注重与当地专员办密切协作,通过适当组织联合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做好财政监督工作,促进形成整个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五)加强成果利用。要在加强内外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监督检查成效和监督检查成果利用水平,通过计划协商、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等多种形式,促使财政执法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重视和利用财政监督成果,发挥财政监督提升财政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的保障作用。

四、注重依法监督

(一)加强法制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进程,提高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制度体系。推动省级人大和政府重视财政监督立法工作,制定出台财政监督条例或监督检查办法。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修订完善财政监督工作程序规范,制定修订财政监管业务工作规章和程序性监管办法,完善规范各类检查文书。

(二)坚持严格执法。首先要规范执法。各级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监督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手段,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按法定程序检查处理和处罚。其次要严格处理。对查出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法严格处理,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严格个人责任追究。要研究制定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对不属于财政部门职权处理的案件,要及时移送有权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员党纪政纪或法律责任。第三要追踪落实。要建立健全财政处理处罚的追踪落实制度,对被查单位执行处理决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查相关单位认真整改落实,建立健全严格财政监督工作秩序的长效机制。

(三)注重科学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要注重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科学实施、严格实施,要追求以较小的成本(人财物投入)取得较大的监督成效,要追求可量化效果和不可量化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对财政监督成果的绩效评价,注重监督工作效率和效益。

五、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财政部门要适应财政管理的需要,借鉴部分省市的先进做法,逐步增加专职监督机构人员编制,规范监督机构名称。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干部培养、办公条件、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必需的保障。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地区的省级财政部门必须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各省(区、市)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各地市和县级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要重视加强财政监督干部的学习和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熟练、政治坚定、政策把握能力较强的财政监督队伍。要注重培养财政监督干部对财政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六、深化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和信息宣传

(一)加强财政监督理论调研既是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财政监督机构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财政监督理论研究,认真总结财政监督工作规律,用监督理论指导监督实践。要紧密结合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重点课题调研,丰富财政监督理论研究成果。要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力争出精品,务求得实效。要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充分挖掘调研成果的价值,提高理论成果的利用率,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层次。

(二)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宣传,树立财政监督的良好形象。要树立为民监督、透明监督的观念,注重与媒体的沟通,增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广泛利用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监督检查信息和查处公告,促进财政监督信息公开;要采取综合性公告与案例性公告相结合、惩处违规违纪行为与树立正面典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力,为财政监督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重视提高信息简报的编写水平,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反映财政监督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使社会各界了解财政监督,理解财政监督,重视财政监督,支持财政监督。

七、切实加强工作指导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8

[关键词]科研院所当前内部审计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

随着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不断深入发展以及部分技术开发型研究所的逐步转制,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与财务核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影响了科研院所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科研院所应该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有利于科研院所健康有序地发展。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始终围绕着促进科技发展的经营目标开展的,内部审计由审查向监督、检查向服务、帮助被审计研究所转变,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服务科研院所的科研体制创新机制。

一、现阶段科研院所在财务经济管理及财务核算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给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1.现阶段科研院所大力开展股权激励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和组织科研院所参与股权激励改革、科研重大专项经费使用、技术转移成果收益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转制后的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大部分供企业无偿使用,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供企业优惠使用,以此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营管理、决策的主战场。因此,在科研院所内部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的情况下,通过股权激励,使一些转制研究所的相关利益者更关注自身科研院所的价值增值,更有足够的动力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这就使得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有力于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2.内部控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管理程序不规范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原有的内控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新情况。由于有些科研院所现有的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因此内部审计更应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的效果,通过审计对内控制度进行整改,规范科研行业行为。同时由于财务分析力度不够,财务控制面临一定风险,现阶段内部审计不能只注重会计核算与预、决算管理工作,应主动帮助被审计研究所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潜在的管理漏洞、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防患未然的作用。内部审计应该在建设性、预防性、主动性、时效性等方面提高自己,强化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应对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价,通过提高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努力推进科研院所有序发展。

二、当前科研院所实施内部审工作的基本情况

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活力所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综合学科优势,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基于内部管理层面的审计工作,不但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定位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业务创新。用“服务理念”定位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破解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难题。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已不再只是差错纠弊、而要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要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到科学研究的整体工作中,使其成为保障部门安全运行的有力法宝。过去实行查错纠弊,在实务审计中直接揭示被审计研究所的问题,而很少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强而又具有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很少。现阶段推进预算执行自查审计与决算自查审计,及时地发现和揭示问题,促进科研院所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同时大力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按照科研院所不同性质例如科普类、公益类、转制类以及领导岗位分别制定相应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评价标准和操作规程。同时加大宣传强化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的业务水平,进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特点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具有实践性

其审计监督是代表研究院所的领导对研究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但是研究院所的经济监督部门,更应是领导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得力参谋和有力助手。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范围广泛而全面

内部审计置身于研究院所及下属单位之中,既可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查,又可以进行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具有外部审计与政府审计不可比拟的优势。内部审计可以及时了解情况,进行经常的审查,对有关问题可以进行连续、系统、深入的审察。内部审计机构又是研究院所内部的专职常设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来自科研院所内部,对科研行业的具体情况更熟悉、信息更灵通、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快。审计人员除了具备财务知识还具备科研行业背景,这是外部审计与政府审计所不能超越的。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也即“弱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在研究院所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研究院所及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领导人负责并报告工作。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预算编制与执行审计、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审计、一些基本建设修缮项目的审计,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内部受托责任人。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内部审计的两方面特殊点,这些都是其他审计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也无法替代的。首先,内部审计是科研院所内部设置的机构,对科研行业的具体业务、机构设置都很了解,对一些蛛丝马迹有着外部门、外单位的人员所没有的敏锐和警觉,甚至内部审计的同志能够通过与其他同志闲聊时获取极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判断,进行积极审计,更便于为科研所院所提出宝贵的建设性建议和措施,更有利于使科研院所朝着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其次,内部审计能够更有效的对审计建议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也便于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开展后续审计,进行回头看的审计整改,有利于促进被审计研究所的发展。再次,内部审计较其他审计形式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国家审计多采用委派制并且多采用事后审计,而社会审计多是接受委托单位委托进行审计,不能像内部审计那样发挥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事中审计,起到预防和监督经济业务执行的作用。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内部审计就基本职能而言,与广义的审计的职能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职能又不完全相同,有其特有的职能。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同国家审计一样,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科研院所内部审计是代表国家利益、国有资产产权所有者对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这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科研院所的利益。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人员按照领导的意图,以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为目标,对科研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联营合营公司等进行监督,既为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服务,也为研究院所经营管理服务。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和服务职能

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研究院所本部、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等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科研院所的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改进财务管理,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

虽然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在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不同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但其在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是可信的,内部审计的“弱独立性”与“弱权威性”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可以接受本单位领导按照审计计划的安排进行审计,进行经济监督和评价。

我们可以看出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能仍然是经济监督职能,这一审计最重要、最根本的职能,并没有因为其独立性较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弱而抹杀,相反,如果能够正确处理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在本科研院所内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将其职能作用充分在科研院所内部发挥出来。又由于内部审计具有对科研行业比较熟悉、信息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内部审计所得到的结论也是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所无法比拟的。此外,一方面内部审计是科研院所内部经济监督机构,同时内部审计也是研究院所的管理机构之一。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要把自己摆在一个管理者的地位上,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出击,积极参与科研院所的科技与经济管理工作。当然,人们一般对审计都有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内部审计都是单位内部的自己人,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审计与不审计都没有关系。有些研究所、投资公司的领导也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可有可无,普遍对内部审计为什么审计、为谁审计、凭什么审计、审计谁、审计什么、审计的起点和归宿所在、什么时间审计、什么条件下审计、怎么审计、以及审计终结后怎么办都不十分了解。特别是触及到一些领导同志时,内部审计就更加难以开展下去,审计人员的压力也随之增大,这时就要靠我们审计人员的抵御能力和觉悟了。同时我们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积极进行宣传,并且这项工作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既要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还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取得领导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积极推动业务创新,科学合理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达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4.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作用

(1)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制约与防护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我国的法律及财经法规,以及科研院所、科研行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科研院所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检查,促使科研院所经济活动在合法、效益的轨道上运行,对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保护国家和科研院所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科研院所、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对科研院所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保护合法、抑制非法,加强防护措施,防止科研院所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例如:科研设备虽然满足了科研院所经济活动的需要,科研设备虽然得到充分利用,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益,但可能会同时存在有些科研单位重购置轻管理、部分设备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设备陈旧老化及重复购置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帮助被审计研究所健全完善科研设备采购、管理和使用制度,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和使用规章制度,确保科研设备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内部鉴证”作用

随着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院所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自,甚至科研院所的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都有着一定范围内相对较强的经济自。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在一定期间对科研院所及其下属投资公司和单位在经济效益、内部合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方面做出公正的评价和鉴证,特别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必须依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这些都体现了科研院所内部审计的鉴证作用。例如:通过开展基于内部审计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突出了激励与问责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在于使利用任期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有依据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研究所的经济责任。

(3)科研院所内部审计参谋与服务的作用

随着经济和科技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科研院所具有一定的经营自,领导进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科研院所的经营成败。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要随时进行监督,以判断决策的执行情况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修正,以确保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使科研院所的经济管理活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开展专项审计,揭露和纠正截留、挪用、虚假报账、套取资金、损失浪费、管理不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被审计研究院所起到了帮助与服务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全面地看到内部审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内部审计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贯彻“一帮二审三促进”的基本原则,时刻体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不是把找问题、查错弊放在首要地位。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促进作用,对被审研究院所进行公平、合理、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最重要的是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帮助被审单位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对经营单位提出更有效的经营方针和模式。其次,我们内部审计不能是为了审计而审计,而应该更重视审计后的落实和执行结果,以往提出建议的有效性等,以便进一步对全面提高科研院所的效益,给领导提出可行性意见,积极参与科研院所的管理活动,当好领导的好参谋。同时,通过内部审计的工作,也给国家审计提供了进一步审计工作的参考依据,减少了国家审计工作中重复审计的部分。

内部审计在科研院所的审计实务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内部审计的特点、职能、作用及在经济管理决策中显示出来的作用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科研院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不但不可以被取代,相反,应该就其自身的特点将其进行合理引导,找准适当位置,在科研院所的科技发展、经济管理中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朝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充实壮大。使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为科研院所及下属研究所、投资公司服务好。今后在科研院所内部应该加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审计的职能及在经济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强化科研院所内部审计,提高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这是科研院所内部审计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9

关键词:问题保险公司;监管干预;监管容忍度;监督力量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1)03-0056-06

一、导言

金融危机背景下,陷入偿付能力不足等危机的问题保险公司屡见不鲜。如何对这些保险公司实施监管干预,一直是监管部门的议题,也是理论界的一项难题。实践中,我国某财产保险公司从2003年至2008年底由于机构扩张过快、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原因导致巨额亏损一百多亿元。事实上,该财产保险公司自2003年起偿付能力充足率从未达到监管标准的最低要求70%,但监管机构并未及时按照相应规定采取监管行动干预该公司的运营。令人遗憾的是,该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资金缺口也从2003年底的5亿元逐步扩大到2008年底的147亿元。

监管机构为什么没能及时监管干预该公司的运营呢?监管机构为何没能严格执行自己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呢?其他的监督力量如保险行业协会、公众媒体、其他从业者等为何也对该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资金缺口熟视无睹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令人不解。当然,无论在理论或实务界,监管机构如何对陷入偿付能力危机的保险公司实施监管干预是个难题。解决它的关键在于寻求合适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监管方式。国内尚无对陷入偿付能力危机保险公司实施监管干预的经验,因此借鉴学习监管理念先进的英国保险监管机构的做法,并逐步形成我国监管机构对危机保险公司实施正确监管干预的理念和程序,这将会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

本文以监管机构干预问题保险公司为研究目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寻求实施监管干预的理论依据。同时,借鉴英国Vehicle和GeneralinsuranceCompany(下文称车辆通用保险公司)的破产案例中监管机构采取干预行动的经验与教训,包括监管干预行动的决策和时点、不同监管方式下的监管效果、监督力量在监管干预中的作用等,对比分析我国保险公司陷入偿付能力危机的监管干预行动的相关问题。

二、文献综述

保险监管干预的文献涉及监管干预决策、监管容忍度、监管方式选择等内容。国内的研究较多是关于保险监管框架、模式比较构建分析,对监管干预陷入偿付能力危机保险公司的还比较少见。从事保险理论上的研究如赵利胜、胡玉芬(2004)认为保险监管的基础理论包括保险脆弱说、公共利益论、监管失灵论和监管成本论。一般监管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刘鹏(2009)认为,监管政治理论(regulatorypoliticstheory)是指国家在监管过程中能够保持其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政府的监管既不是单纯服务于纯粹的公共利益,也不是完全被利益集团所俘获,而是在公共利益、利益集团以及自身利益之间寻求某种策略性平衡,监管会随着成本与收益在不同利益之间的分配状况而出现不同的类型。谭福梅(2009),郑长军等(2010)认为我国应通过积极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风险评级体系。

监管机构对何种监管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监管干预行动的决策与实施,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金融监管的相关研究。如徐捷(2010)认为,以美国银行业监管为代表的规则导向监管(rulebasedregulation)是指监管机构颁布一系列的标准,以及开展业务时必须符合的程序,从而确保金融机构能够稳健运营的一种监管制度安排。原则导向监管(principlebasedregulation)是指监管机构主要通过“道义劝说”和“君子协定”等方式开展监管工作。而张士杰、蔡政宪(2009)认为,原则导向监管方式就是让各公司能够依照自身特色建立属于内部的整合形态风险管理架构,进行财务与业务的自律规范。贾守乔(2009)认为,两种监管方式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实施原则导向监管并不是要抛弃规则导向监管,而是要将一般原则与特殊规则相结合,通过实践权衡不断调整二者的平衡,从“规则导向监管”向“规则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结合转变。

国外关于保险监管干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监管容忍度(RegulatoryForbearance)、增加监管主体的监管权等内容。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可分为监管容忍和及时校正(promptcorrectiveaction)两种方式。osterbergetal.(1992)以及Kaneetal.(1995)认为,监管容忍就是监管机构没有按照规则行事。Schellhorn和Spellman(2000)认为监管容忍是没有及时关闭或者没有及时救助有问题的银行。而patrick(2007)则认为监管容忍是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系列要求的放松。在发现商业银行出现问题时及时校正银行,以防止商业银行损失的进一步增加。

综上所述,监管机构在采取监管干预行动需要均衡考虑各方面的利益,监管干预行动的决策往往难以做出。监管机构干预行动也面临着监管容忍与及时校正的选择。监管干预行动的决策实施还会受到监管方式选择的影响。增加其他监管主体的监管权和其他监督力量的参与对于正确的监管干预行动也很重要。但是,以上的文献主要是集中于理论层面的论证,关于实证和案例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通过中英两国的案例研究来验证监管干预行动的相关理论,以及不同监管方式的监管干预行动等内容。

三、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实践中典型素材的分析,以达到寻求能够解决目标问题的一般性答案的方法。本文选择英国通用车辆保险公司和我国某财产保险公司为素材的双案例研究。这两家公司的主要险种、经营特点都很接近,都以车辆保险为主,都经历过高速扩张阶段并因此留下隐患,最终都陷入了偿付能力危机。本案例研究的目标问题是监管干预行动的决策与时机、监管容忍度、不同监管方式下的干预行动、其他监督力量的影响等。

(一)案例一:英国监管机构在车辆通用保险案例中的干预行动

英国监管机构对车辆通用保险公司采取的监管干预行动包括:

第一次干预行动:是在英国保险行业协会Bia于1962年10月4日要求当时负责管理保险业的政府部门贸工部对车辆通用公司进行调查后做出的。

第二次干预行动:1964年9月,Bia再次致信贸工部,通过引用《inVeStoRCHRoniCLe》杂志的质疑并与其他两家公司的数据进行比较,认为车辆通用的未决赔款准备金不足。

第三次干预行动:1967年1月、5月和11月,另一家车险公司总经理mr.Bamby三次写信给贸

工部,举报车辆通用保险公司的准备金不足。贸工部分析公司账目,初步打算干预车辆通用保险公司。

第四次干预行动:1970年2月,Bia与贸工部Dti举行多次会谈,讨论接管车辆通用的可能性,而Dti决定等收到1969年的账目再说。如图1所示。

1971年2月26日,Dti正式宣布调查车辆通用。调查结果:车辆通用至少需要850万英镑才能满足最低偿付能力标准。1971年3月22日,法院做出了强制车辆通用停业的判决,车辆通用保险公司破产了。

1.监管机构的干预行动为什么总是迟滞

从图1可知,作为英国保险监管机构――贸工部的监管干预行动总是迟滞,往往是在保险行业协会Bia或是媒体的要求质疑下进行监管调查行动,甚至以公司能够满足账面的资金要求拒绝采取任何监管干预行动。无论是国内外监管机构的行动决策都是权衡各方利益集团的策略性均衡,各方利益集团包括监管机构自身利益、保险行业利益、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等。因此,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实施监管行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所顾忌,监管干预行动也因此滞后。

2.监管机构往往给予问题保险公司较高的监管容忍度

贸工部在对车辆通用保险公司进行的四次干预行动,都是在其他监督机构如保险行业协会Bia、其他从业者的检举下进行的,往往以未收到财务报告等为拖延的借口,迟迟不愿采取处罚性干预行动,给予问题公司较多的监管容忍度。

3.规则导向监管在英国保险监管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规则导向监管主要是运用量化的指标和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监管,偿付能力充足率就是实务中一个重要的监管指标。按照1958年保险法的相关规定,1961-1967年英国对保险公司法定偿付能力资本金的监管要求是保费收入的10%。

英国监管机构在1967年修改过保险法,修改后的保险法提高了保险公司偿付准备金的标准,从图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直到英国通用车辆保险公司破产前,其账面偿付金额还是远远大于法定最低偿付金额。到了1968年9月,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车辆通用的偿付能力风险,贸工部仍然没有采取措施。所以,以规则导向监管为原则,仅靠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等账面指标来监管保险公司,其效果并不理想。

4.监督力量在英国保险监管实务中的重要作用

监管干预行动的效率还需要监督力量发挥作用,形成对监管机构的督促、约束机制。监督力量可向监管机构检举出现偿付能力危机的保险公司,督促监管机构及时采取监管、调查核实行动。英国保险行业的监督力量包括保险行业协会、新闻公众媒体、其他从业者等。在本案例中,英国保险行业协会Bia是最早注意到车辆通用的业务扩张和资产质量问题的监督机构。共有两家媒体(inVeStoRCHRoniCLe杂志和时代商业新闻)对车辆通用保险公司的财务问题进行曝光。其他从业者的举报。另一家车险公司总经理mr.Bamby三次写信给贸工部,举报车辆通用的准备金不足。正是在mr.Barnby的坚持下,监管机构贸工部才对车辆通用保险公司实施监管干预行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英国保险监管干预行动中监督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险行业协会发现保险公司有问题时就会及时告知、要求监管机构进行调查,而公共媒体、其他从业者等也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质疑,以此引起监管机构的警示和采取干预行动。

(二)案例二:我国监管机构对某财产保险公司监管干预的案例

我国某财产保险公司2003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负2.56亿元,这时已经不需去看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指标(因为偿付能力已经为负值了),监管机构应该在2003年实施监管干预行动。但是,直至2009年5月,监管机构才对该财产保险公司实施了监管干预行动。

1.我国监管机构对问题保险公司干预行动的迟滞现象

监管机构是考虑了保险行业的利益、监管机构自身的利益,公司及其国有股东的利益、保单持有人的利益等,迟迟不愿公开采取监管干预行动。从图2可看出,虽然问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缺口在2003年就出现并为负值,但是监管机构并未采取监管干预行动。对照英国的案例,车辆通用保险公司至少在账面上是能够达到监管要求的,而我国的问题保险公司即便是在账面上都无法达到监管的最低要求。

2.我国监管机构给予问题保险公司更高的监管容忍度

监管容忍是监管机构对问题金融机构没有及时关闭,从而可能增加问题机构破产时造成的损失、也可能为问题机构赢得“重生”的机会。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3)第十六条规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30%的公司,中国保监会除采取前两款所列措施外,还可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对保险公司进行接管。”但是,在本案例中自2003年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为负值时起,直至2009年5月监管机构并未采取合适的监管干预行动(如接管等),给予该公司很高的监管容忍度。

3.规则导向监管方式在我国某财产保险公司案例中的失灵。从图2的数据我们看到,自2003年起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就达不到保监会的相关规定,甚至在2003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负值,令人费解的是各个监管机构并未实施任何监管行动,导致其偿付能力资金缺口在不断扩大。因此,规则导向监管方式下的干预行动都不是很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规则导向监管注重静态的账面指标,这些单一的财务指标(如偿付能力充足率等)很容易被保险公司通过财务手段蒙混过关,而监管机构根据规则也无法实施干预行动,最终造成公司资金缺口过大,甚至导致问题公司的破产。

4.我国保险监管实务中监督力量的缺失

与英国的案例对比分析,发现在我国某财产保险公司从2003年陷入偿付能力危机甚至偿付能力为负值的情况下,几乎很难看到保险行业协会、公众媒体以及其他从业者的质疑,监管机构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在失去监管力量与监督力量之后,该公司的偿付能力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至2008年底的147亿元。所以,与英国的保险监管实务比较,我国保险监管缺乏不仅是监管机构如何实施正确的监管干预行动,同时还欠缺的是多种监督力量和完善的监管体系。

四、结论

本文以监管机构如何对问题保险公司实施监管行动为研究目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对比英国车辆通用保险公司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监管干预行动,总结监管行动在实务层面的经验与教训,得出的建议如下:

1.监管干预行动是监管机构综合各方利益的策略性均衡。如果增加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等机构的监管权可以打破单一监管主体所造成的利益偏好倾向及干预行动迟滞现象。

2.缺失惩罚机制的监管决策者往往给予问题保险公司较高的监管容忍度,应建立监管干预行动决策实施的问责机制,追究行动迟滞相关人员的责任。

财务监管问题研究篇10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在对我国科技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的同时,也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等。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科研经费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就加强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设等进行探讨。

http://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制度;激励;建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数量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支持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展科技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科研经费管理是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建立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系统,将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及高效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

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进行预算管理,是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通过规范预算及预算管理,通过规范预算和预算管理,对加强项目管理有重要意义。加强预算管理,是实施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真实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工作是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进行预算总额与分科目预算额度的分项控制,兼顾预算的金额、内容及执行进度,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提高合规性,加强预算的准确性、前瞻性和效益性。

首先,提高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要重视和关注预算管理工作,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构建科学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有关预算知识的普及工作,学习国家的财政政策、财务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海关进口审批、环境保护、消防安全规定等政策,财务部门要有专人及时有效的提供财务制度方面的服务和监督,提高编制预算者对预算的认识,协助项目负责人按规定提供编制预算数据。

其次,要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预算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使预算各项收支都有充分依据,尤其是通过对市场开展深入调查,作为预算编制的有力依据。

此外,对科研预算进行审计。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预算执行审计范围的深度,有效降低审计风险,避免产生资源的浪费。

2 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和资金监督

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与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的重要支撑,是高校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其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才能为高校科研管理发挥实效。

2.1 建立预算管理预警制度

利用信息化平台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监控,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将项目预算、支出信息实时提醒,及时将经费的使用情况反馈给管理者和使用者,以便做出相应对策和调整,保证项目预算的顺利实施。这样既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又能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2]。

2.2 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

加强在研项目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要注重于执行力的监督,加强对制度适用性的监督。对现行制度的实施情况,要充分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完善修订各项制度。要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整合监督力量,切实督促制度落实,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为科研事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要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监管工作,严肃处理违规行为,按规定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项目承担者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涉及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3 加强科研经费审计

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对科研项目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监督,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约束监督机制,加大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审计部门应从项目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效益型三个角度对科研经费从立项到结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3]。

加强财务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介入和全过程参与,监督经费执行预算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型和有效性,真正发挥审计的管理职能。内部审计部门要将科研经费的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和抽查各项目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认真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完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原则上应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并明确负责纪检监察具体工作的干部,确有需要的,应设纪检监察室,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将科研经费监管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体系[4]。

3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共同研究制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实施“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单独记账、专款专用”管理体制,对科研经费实现精细化管理。严格核定科研经费的开支项目、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特别是对纵向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劳务费、车辆维持费、电话费等制订严格的开支比例,严格控制与课题不相关的费用支出。另外,要加强科研经费结题管理,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财务部门应及时反馈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结账手续,避免长期挂账,及时处理科研结余经费,防止科研经费的浪费与流失。

3.2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要注重建立科学研究统计数据公布制度,每年定期公布全校科学研究的有关数据,及时向全体科教人员通报除涉密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有关科研工作发展动态,公开项目立项信息、课题成员、资金执行进度、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情况,接受监督。运用竞争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促进科研管理目标的优化实现,只有努力营造科学研究氛围,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3.3 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

为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安全合理使用,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机制,强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应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任务书)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和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对所承担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负主要责任,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相关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承担相应责任[5]。

3.4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高校的科研工作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对实现高效科研管理任务和目标具有保证作用。政策的制定既要宏观上整体把握,又要兼顾多样性,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职称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目标激励。科研激励机制的运行首先要建立目标激励机制,由科研管理部门从高校所处的环境,所具有的条件等现状出发,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确定科研发展目标,并将目标量化具体到每个研究部门。根据现有各部门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尽可能将研究成果量化,并在一定限期内监督检查。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以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分配上量的差异来激励科研人员做更多贡献,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创建合理的奖酬分配体制和公平环境,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追求最大化科研效益。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高校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而采用不同精神激励机制,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科研人员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形成广大科研人员对科研单位的归属感、认同感,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科研管理激励。第一,建立培训、学术交流的激励机制。在信息知识时代,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坚持信息沟通交流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保持科研人员创造能力的重要保障。第二,建立科研团队激励。科研团队是以科学研究为内容,由共同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对科研团队的激励,满足团队成员的合理需求,创造出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工作和学习兴趣,使科研团队充分体现、发挥个体的个性和特长,进而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和创新力。第三,建立激励导向的科研项目基金激励。针对科研管理部门管理需要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用于帮助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或资助一些有潜力的课题,基金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开展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强的激励作用[6]。

4 建立科研服务体系,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4.1 加大统筹,建立全过程服务体系

建立形成涵盖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预算执行、结题验收、成果保护及推广应用的全方位科研服务体系。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科研秘书,协助签署、审查项目合同、协议;根据学科特点和项目需求,合理配置资源,为科研项目执行提供条件保障;督促科研人员按进度完成科研任务,掌握项目执行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有效实施。

4.2 夯实队伍,加强科研服务队伍建设

高校要根据科研工作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重视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项目执行人员经费使用的指导,安排和落实专项资金,对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等进行经费预算、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形成结构和规模合理、专职与辅助相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科研队伍,提升科研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http://

参考文献

[1]申倚冰.科研院所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浅析[J].中国外资,2013(4):82-84.

[2]徐晨.浅谈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J].安徽水利财会,2011(3):17-18.

[3]何岸.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管理模式探索[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4-97.

[4]蒋科.高校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5-68.

[5]李海涛.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思考[J].高校财务,2013(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