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8:02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办公;网络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据联合国的“电子化政府”调查报告报道,2003年,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有173个国家拥有政府网站,高于2001年的143个。只有18个国家没有网站,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完全没有上网。在“2003年电子化政府完备程度”(e-Governmentreadiness)排名中,美国高居全球第一,新加坡则居亚洲国家首位,在全球排名第12,中国排名第7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和所处的位置。

电子政务的重点方向是内网建设、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oa)、外网建设、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安全。“内网”指的是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用于内部办公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指的是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对内对外的业务处理、管理系统,如网上审核系统、税收征管系统、公安综合管理系统等。外网指各部门面向其他部门、企业和公众,与互联网直接相连的网络。把内网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方向的政府机关数目最多,大致占政府机关的48%,把电子政务业务系统作为重点方向的约47%,把oa作为重点方向的约37%。

2002年政府机构it投入达到300亿人民币,其中硬件230亿人民币,软件38亿人民币,it服务32亿人民币。2003年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继续增长,估计政府机构的it投入为350亿人民币,增长率达17%。超过60%的政府部门2003年将增加信息化建设投资,其中近30%呈大幅增加趋势,只有8%的政府部门2003年的信息化建设投资预算相对2002年将有一定程度萎缩。内网建设项目中,投资规模在100万以下的项目占20%;投资规模在100万~1000万之间的项目占46%;投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项目占34%,其中3%的项目投资规模在5000万以上。oa项目的投资规模多在500万以下,500万以上的项目比例仅为11%,其中投资规模在100万以下的项目占61%;投资规模在100万~1000万之间的项目占30%;而投资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项目占9%。在CRm利用情况方面,中国位居第14。原因在于中国各政府站点之间实现了链接,根据某种需求有意识地进行的网站设计,中国在线服务的复杂程度仍然比较低,要想将CRm充分运用于中国电子政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和内地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后,南海更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可见,电子政务启动期将带来政府管理决策机制的巨大转变,使得政府更能贴近社会公众,从而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建立更好的服务体系。

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例如,首都之窗网站群已初具规模,电子政务在线服务平台正式开通。“首都之窗”是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涵盖人大、政协、市委、市政府的统一的市国家机关网站。目前,北京市的142个各级机关网站,提供网上申报、在线填报审批等170余项网上办公服务项目,通过网站对外公开各政府部门的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宣传政策法规,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广大市民沟通的新渠道。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电子政务也为众多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软件企业脱颖而出。电子政务成为当前促进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刘鹤.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

[3]罗元铮,焦宝文.全球电子政府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阿布都热合曼・阿布都艾尼.提升新疆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2:12.

作者简介: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趋势通信技术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理论,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目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即使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处理事务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同时,不可否认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下面笔者试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一个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变革。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和公开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四)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

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韩文报.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现状发展趋势

信息化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极其需要良好的社会保障措施,时代呼唤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监督、管理和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政府。电子政务顺应了时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信息化促进了政务电子化的产生。理解和认识电子政务的概念、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和发展这项工作,正成为政府领导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者、it业界人士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心的问题,它迫切要求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一、电子政务及其发展现状

(一)电子政务的概述

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讯与计算机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在互联网络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2.电子政务的特点

(1)以改革政务流程为基础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

电子政务是一个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包含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和企业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人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和社会系统工程。

(2)以安全支撑体系为保障

安全是电子政务最为重要的基石,电子政务的安全支撑体系不仅包括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还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对政府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树立等内容。

(3)以互联网络为基础运行环境

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广域的政府机构和众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通过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互联网络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同工作,并使得电子政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政务运行平台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政府本身的业务活动过程,促进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而且对整个社会及其相关的运行模式都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4)建设应用效果依赖于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程度

从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经验来看,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政府能够利用互联网将政府的信息系统在技术和功能上向政府外部延伸和广域的互联,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的基本构架。

(5)能够满足新经济条件下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和新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价值越来越被广大的社会公众所认知,公众对信息特别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增加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互联网正好成为实现公众上述需求的平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初步成效

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家庭的运用相对滞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很猛,整体来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金”字头为代表的多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桥工程是直接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服务,通过建设政府的专用基础通讯网,实现政府之间的相互连接,主要是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21世纪初,已实现了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在关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政府上网工程初具规模。在“金”字系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在全国普遍实行了政府上网工程,向社会信息,有的还开始提供在线服务。

3.部分地区、部门在政府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正在全面起步,如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建成了深圳信息网,构筑起全市政府部门统一的公共通讯网络平台。尽管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尚属于电子政务的初始阶段。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有的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有的认为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上认识均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信息公开力度不够、业务功能简单、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各级政府在进行项目建设时各自为政,步骤不协调,难以形成共同建设的合力。部门和领域之间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

3.信息安全问题

政务活动关系到党政军各部门、国民经济各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应该考虑的首要建设原则。政务内网可以实现物理隔离,但政务外网经常要面对黑客、间谍的攻击。信息系统的安全需要从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来解决,一旦安全不能保证,政府自然不敢把重要的信息、业务处理放到互联网上。

4.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相对滞后。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5.信息鸿沟

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存在信息鸿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公民信息素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普及方面还有差异。而在信息时代,如果电子政务在建设过程中不能保证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平等,将进一步拉大社会各阶层之间差距。

(二)改善对策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和借鉴美国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增强认识,以电子政务促体制改革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电子政务重要性和建设目标的认识,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总要求,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实效,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加强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订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必须遵循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高度重视信息安全

在国家安全战略、法规、政策和方针指导下,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坚持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逐步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规划、安全策略和解决方案。

4.加强立法,建立规范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不断及时增补和修改现有政策法规。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原则,继续完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为互联互通、信息功能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并强化遵循应用标准的意识。

5.加大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投入力度

电子政务不但要考虑建设,还要考虑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来参与使用。加大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既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也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掌握获取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一)“以民为本”的理念将深入人心

“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既代表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也是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今后的发展趋势,一是关注门户网站的建设;二是关注外网建设;三是发展多终端接入,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将受到高度重视

在我国,政府各部门掌握着全社会80%的信息资源。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促进政府垄断的信息资源实现开放和共享,解决信息资源的部门垄断问题,进行专门规划,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到真正的高度,让其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将得到改善

据统计,我国各级政府网站仅在2005年就被篡改网页2027次,比2004年多一倍,而且还未包括隐蔽的篡改行为。2006年网页篡改就发生13000多次,其中1/6攻击对象为政府网站。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应从三方面来考虑,即以法律为保障、以技术为援助、以标准为指导。

(四)协同政务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将与政府改革相互促进

所谓“协同政务”,就是以政府工作人员的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政府工作流程的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集成。电子政务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使得政府能够根据公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其次,可以强化对政府的监督,增加政府的透明度。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信息迅速、有效、开放,使“黑箱”操作难度增大,促使公务员队伍趋向公正廉洁,达到依法行政。

(五)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体系趋于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不断增多,成绩显著,但网站的利用率不高,这就引发了电子政务的效益问题。能否尽快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成效。所谓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和产效(产出和效益)所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

(六)城乡协调发展将成为建设重点

新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要“逐步在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设立免费或低价接入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场所,提供电子政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的电子政务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例如教育、社会保障、政治选举等,必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尽管电子政务代表了政务实施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加上我国现有的条件所限,制约因素客观地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

参考文献:

[1]姚国章.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j].信息网络,2004,(7):42-48

[2]蔡立辉.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反思与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2-75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完善对策

一、廊坊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相较于其他省市,仍有很大差距

廊坊政府网

中国廊坊,现开设今日廊坊、政务公开、在线服务、互动交流、走进廊坊、专题栏目共六个大类栏目,网站以“宣传廊坊、沟通世界、公开政务、服务社会”为宗旨。“中国廊坊”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展示廊坊形象,推行政务公开,及时政府信息,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加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沟通,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但是,东西太多,反而让人找不到头绪,而且排版较为呆板,没有特色。首页的搜索区域太小,不明显且只能全文搜索,搜索结果版面有全部、政务、人文等分类,但是点击分类后,没有变化,只是样子。互动里分类明确,回答及时,但是有时也会推诿,回复仅是请联系“有关部门”。

(2)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政府机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政府机关必然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特别是需要引进一批既懂得新技术应用又熟悉政府业务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公务员队伍又在不断缩减,一些优秀人才由于受编制的限制而被拒之于门外。使得政府网站缺少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导致了网站设计、方面的诸多问题。

(3)廊坊的电子政务参与率比较低

网民普及率在全国的排名处于中部位置,网民覆盖率低。虽然有互动交流栏,但交流形式简单,回复结果粗略,只是简单的一两句话,无法提高公众参与的热情。历史形成的“民怕官”的思想,导致了公众“又怒不敢言。的情形发生,网站上面的建议举报都是实名制的,一些人也会担心政府会在以后为难自己。另外,政府行政观念落后等,政府网站和业务应用系统内容的设计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影响公众的参与度。

(4)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带来不安全因素

随着电子政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对于网络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使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保障电子政务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电子政务系统是供政府和公民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之上流动的有可以公开的信息,还有的是需要保密的非公开信息。

二、廊坊市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完善对策

(1)优化与完善政府网站的功能

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系统功能,逐步实现所有行政服务事项网上集中管理和“一站式”办理,规范行政权力、提高行政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联合审批系统,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统一受理,实现“一门受理、抄报相关、信息共享、同步审查”的一站式办理服务。推进行政服务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服务事项的网上一体化办理和电子监察。开展跨地域帮办代办试点,逐步实现异地办理。推广数字证书、电子印章和电子文件归档应用,加快建设数字档案馆,逐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电子文件在线实时归档和综合利用。

(2)构建全方位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并扎实推进信息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通过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办学等多种途径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对各类人群和机关团体进行信息化培训,尤其是政府网站的维护人员。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业务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现有工作人员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全面加强网站专业队伍建设。还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好信息化人才引进工作,在全社会普及信息技术培训。

(3)提高公众参与性

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信息资源在我市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差别很大,因此,加强公众参与性,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使全省都能享受到电子政务的便利。其次,政府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及时公布、解决公民迫切需要的信息问题。同时完善落实电子政务中的公民参与法律制度,使公民能够依据法定程序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最后,各级宣传部门负责加大对电子政务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普及电子政务知识,宣传电子政务应用成果。

(4)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电子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地理信息应用服务

1 引 言

电子政务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把政府与民众连在一起建立互动系统,不仅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的自动化、决策科学化、信息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还要为民众提供信息和服务。信息是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载体,技术是电子政务借以构架和实现的基础和手段。地理信息是研究对象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各种相关技术的集合,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电子政务提供了信息和技术基础与支持,反过来,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目前地理信息及其技术已经在电子政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在应用与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

2 地理信息和相关技术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地理信息是电子政务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和载体。论文电子政务信息从数据可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政府机构内部数据、政府机构共享数据和社会共享数据,它包含了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各类信息,行政体系复杂,部门交叉重叠,信息源分散程度高,如何将这些分散、无序的信息有序化使得人们更容易使用,是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用于各国政府首脑机关进行检索、查询分析和决策的信息的85%以上与地理信息有关,政府部门无不具备所辖地区的地图,很多政务信息本身也具有空间概念,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将离散的、无序的信息通过有序的地理编码串联成为逻辑上一体的、具有统一空间定位框架的、能满足多数用户基本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将大大提高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重构了决策信息的获取模式与展示方式。庞大的组织系统中会发生大量的信息,决策者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提高自身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宏观把握能力以及发现潜在信息的能力,需要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将信息资源由微观转变为宏观,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全局感;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枯燥的数字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展现,有助于发掘隐藏在各种信息之中的潜在联系,提供崭新的决策支持方式。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信息的监测,帮助政府掌握各种变化情况,在突发事件中实现实时和准实时跟踪、显示、决策和处理,便于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有助于政务信息整合和推进公共服务。地理信息的基础地位在推动跨部门电子政务的同时也为其他部门及其信息系统的协同服务打下了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应用主体,通过联合开发或授权,实现跨部门的应用整合和跨部门的数据转换,提高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子政务信息标准不统一、共享程度低的状况;电子政务需要各个部门报送本部门的权威数据,各部门信息化成果通过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展示,不仅符合业务管理的需要,而且可以调动各个部门参与建设和运行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多部门、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的良好应用局面;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审批平台可以减少各种审批环节,提高政府办公效率;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地理环境相关信息查询,根据输入的地址,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此地周围政府部门、医院、学校、旅游景点分布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静态信息,还可以如电力检修计划停电地区分布,各类刑事案件多发地点地区分布等。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了电子政务的技术进步。地理信息的应用更多地依赖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存储技术,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都为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开发、新功能、新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往往在新型操作系统上建立的第一个应用都是地理信息系统,其他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也多是首先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政府办公部门的技术进步。

电子政务同时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技术进步。地理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电子政务集成了各权威部门的权威数据,为属性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更新、更准确的渠道。此外,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服务对于地理信息技术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从应用角度也推进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3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

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使地理信息与技术为电子政务服务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地理数据库体系已经建立,在地理信息生产、数据库建设、分发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整体生产和服务能力,在大型空间数据的设计、建设、维护、更新、服务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为政府决策、经济建设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务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建成了一批面向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信息服务系统,许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一批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系统,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为满足电子政务建设和经济建设需要,在测绘高新技术的支持下,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建设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先后建成了并全面更新了全国1∶400万、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5万数据库基本完成,完成了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1∶1万dme数据库和数字正射影像地图数据库,各地方1∶1万、1∶5千、1∶2千、1∶1千和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正在全面展开,广东、陕西初步建成了较完备的多尺度、多数据源、多分辨率、无缝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实现了城区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定期或实时更新,还有一些省级和市县级数据库正在积极建设中。这些数据库的建设为各级政府的决策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及时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正在广泛展开,毕业论文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得到大力推进,目前,在国家一级已经为领导机关和20多个政府部门开展了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地方建成了一批面向地方政府应用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专题业务运行系统和各种信息服务系统等,多部门协同联合开发了防洪电子沙盘系统、119消防扑救指挥系统、退耕还林还草信息系统、资源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等一大批地理信息应用系统,为提高政府业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水平、重大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和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系统是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电子政务相结合的典型实例。

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由计算机辅助调度、地理信息、信息技术网络、无线调度通信、车辆定位、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和安全监控等子系统组成,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使应急部门之间高效配合和协调,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其中的地理信息子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图层信息量最大,由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护林防火、防震、防空、水、电、气等56类应急救助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构建而成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平台,覆盖了110029×104km2的辖区。该系统获得了200322004年度

5 几点建议

电子政务中,政务是核心,服务是宗旨,地理信息及其技术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支撑,与电子政务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以应用为切入点和最终目标,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应用开展各项服务,拓展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及其技术的应用领域,对于地理信息建设与相关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资源建设

1)加强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政务包含多个应用层次,既要反映概况或发展趋势的宏观信息,也要反映详细情况的微观信息,需要多种详细程度的地理信息的支持,例如在宏观决策时需要总体的、宏观的、趋势性信息,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小比例尺方面,项目实施基层领导管理过程则需要尽可能详尽的信息;基于这些需求,需要建设可靠、适用的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库;增加面向电子政务的文本、统计类地理信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时相、综合性的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满足电子政务在格式和分类体系等方面要求;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地理信息变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更新系统,保证信息的现势性,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符合各级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将地理信息建设与电子政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互为促进。

2)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的整合。一方面,对已有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改造,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完善,建成水平空间连续、垂直尺度有机链接的地理信息系列;增加面向电子政务的文本、统计类地理信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时相、综合性的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与有关部门配合建立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军事、外交、社会协调发展、安全、灾害与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提取通用的地理信息,在“六大要素”的基础上扩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容,在满足电子政务的需求的同时充实地理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开展地理信息与社会经济等非空间信息的整合,将非空间信息赋予空间属性,实现对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定位,为空间分析、空间辅助决策和服务提供基础。

3)建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的非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的自动集成、交换与整合。开发多级、多种类的面向电子政务的信息产品,在产品形式、产品内容、表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索,逐渐形成满足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要求的标准化、系列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5.2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1)建立结构化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从电子政务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出发,制定由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网络基础设施等标准构成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使该体系贯穿于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形成相互协调,能在整体上达到最佳效益的系列标准,强调高层次标准对于低层次标准的指导作用,标准的数量与质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确保通过标准能够达到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2)制定统一的服务于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通用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转换等标准,解决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标准规范问题;制定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保密标准、检测与评价标准和信息分发标准,确保地理信息及其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确立数据转换、元数据、数据用户分级、数据服务等标准,为促进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为实现跨行业、跨系统、跨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信息服务提供前提条件。

3)促进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为突破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纵横限制,解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现存的大量地理信息孤岛问题,对地理信息共享在业务类型、用户特点、经济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分析,探索恰当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开展有关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和共享政策的研究,提供信息共享的政策环境保障;加强共享管理,通过机构设置、组织管理、人员保证等方式提供组织保障;建立网络化、虚拟化和集成化的共享平台与服务系统,实现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类型数据进行有效转换和交流的统一的交换,提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技术保障。在促进共享的同时还要防止信息共享过度,避免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安全隐患与系统长期运行经济效率的降低等问题。

4)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在构造标准体系以及制定标准时,要从提高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管理、分发、服务水平的要求出发,积极采纳或引用国际、国内现有相关标准、其他行业相关标准,参考国外同类标准,并尽可能吸收或兼容先进标准的内容。标准体系及标准的水平要适应于我国地理信息建设的实际水平,确立的标准既要满足当前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实际需要,又要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并根据发展状况不断进行更新。标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既要发挥整体功能,又要独立控制一个方面,形成有机的联系。标准之间要保证一致性,不能发生矛盾。标准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性工作,仅仅有学术化标准或行政化标准是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标准是在大量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并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成熟和完善。

5.3 开展地理信息应用服务

1)开发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平台。建立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建设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的非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的自动集成、交换与整合;开发辅助决策、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类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网络业务运行服务系统,实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服务功能,促进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在业务方面的融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积极推进基于位置的更新和分发等公共服务,真正形成一站式服务;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促进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服务。

2)加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基于网络的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分布式信息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建立多源、多维、多尺度、多时相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和服务的技术体系,及时提供最新、全面的资料与实时监测结果;探索地理信息与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与融合,研究不同软件、硬件和网络间的信息集成,准确描述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分布,实现多源、多时相、多目标信息的集成与应用,为地理信息综合分析、数据统计与信息挖掘提供基础;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仓库、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辅助决策以及空间信息网格等技术,提高智能化分析与决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提高电子政务整体应用水平。

3)地理信息应用软件平台开发中,软件功能必须切合政府业务流程的实际情况。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其他,应用软件运行的关键是政府运作的业务流程,软件开发需要在了解政府部门业务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同时,业务流程的复杂性要求应用软件本身功能复杂多变,运行过程中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需要大量客户经验积累和开发人员的修正和完善,只有完全满足业务需求、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复制性的软件才能具有生命力。

5.4 建立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机制

1)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制定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规范各部门对地理信息共享的行为,英语论文建立信息共享协调机构,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组织体系,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换渠道,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式、纵向式、分散式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适用于现代高技术装备和工作条件的、各单位纵向充分共享、横向联合的集中式新型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由松散型体制向集中统一型过渡,最终形成面向电子政务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为各行业共同享用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运行机制。

2)建立稳定的服务机制。电子政务建设具有跨部门、跨地区的特点,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电子政务的需求建立分级运行与分工协作机制,在加快地理信息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各级电子政务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从组织机构、工程管理以及服务监督机构,总结并探索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服务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深化服务效果,扩展服务领域,全面推进地理信息和技术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z].2002,8.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理论,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层面。经过几年的发展,实施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得到改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步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已成为政务公开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1、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东西部存在较大差异,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2、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3、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对策。,对策。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

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1、地域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

2、技术资源利用率低下。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很低,硬件投入中,单方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

3、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低等缺陷。

4、部门协作能力不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1、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行任何改革,思想解放是关键。,对策。应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转变观念,从而在思想上接受这场变革,进而在行动上积极应对这种变革。要加大对公务员的培训工作,使得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以适应全新的信息社会工作环境,并且要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考核纳入公务员综合考核范围之内。

2、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作为政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电子政务建设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协调。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技术标准确立得越早,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越能尽早走上快车道,因此也就能尽早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3、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及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策略。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信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把信息看成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要实现信息共享,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信息资源,在原来离散、孤立的信息技术平台上构造一个开放的统一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信息最广泛的交换,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电子服务传播系统的做法,尽可能使信息在公众和政府间有效流通,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

4、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提供方便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对策。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信息、与政府对话。鉴于我国目前电话普及率比较高而网络发展不足的现状,可以考虑开发集成于电话之上的电子政务集成终端,利用电话拨号而不必负担昂贵的成本就能轻松方便地实现实时政务活动。具体过程如下:拨号进入政府的政务服务智能服务器,连通服务器和个人终端;语音提示和显示屏提示,进入政务类型受理界面;选择服务类型,显示屏输出处理结果。,对策。

5、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矫正方法及对人的情感忽略问题的应对方法。鉴于安全问题,在构建电子政务系统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自主性的关系。对于其中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在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核心加密算法)确保技术自主,对于其余部分,由于所承载的信息基本都属于非关键信息,可以考虑与其它信息系统接口保持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甚至软件体系的一致性。

今天,我国政府已经走上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道路,这是我国行政许可法蕴含的基本精神。但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程,何况政务本身也在衍变、发展,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还将不断暴露出来。,对策。再加上我国目前现有的条件所限,制约因素客观地存在并产生作用,因此,电子政务建设的道路不会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科学合理地决策,并充分利用一切国内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经过各界人员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和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新时代论坛).2005,(2):51-53.

[2]王炎徐玲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科技管理福建

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和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由于具有公开透明、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计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提升政府竞争能力的手段,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建设“电子政府”。为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科技电子政务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实现科技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科技部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福建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十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距离真正的电子政府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今后的电子政务大潮中,与先进科学技术打交道最多的科技管理部门如何确立电子政务排头兵位置,成为电子政务的先行者,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科技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福建科技管理部门实际,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福建科技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福建科技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福建省科技厅(原福建省科委)早在1995年即开始筹建福建省科技信息网络,同年10月建成福建省第一个因特网节点,1997年1月建成福建省科技网网控中心,1997年12月实现全省九个市(指地级市和省会,下辖区县,下同)科技网互联。2001年正式开通“福建科技网”站,2002年福建省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列入“数字福建”“339”工作计划的重点项目。

目前,福建省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已建成一个门户网站(福建科技网)、三个平台(“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平台”,“福建省星火科技110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福建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申报系统”,“福建省科技招商项目管理系统”,“福建省重点实验室考核评价及信息管理系统”,“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及十几个下属子网站。

福建省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了“一个窗口”的业务受理,开展了“一站式”的政务公开、网上申报及互动交流等服务。电子政务的建成与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福建省科技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福建省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拓扑结构及福建省科技厅门户网站功能参见图1、图2。

图1福建省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拓扑简图

图2福建省科技厅门户网站功能

福建省科技系统电子政务通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引发了管理流程以及管理规程的变革,大大促进了科技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业务水平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⒈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成为科技宣传与服务的重要窗口

建成的福建省科技厅门户网站,成为实现科技厅电子政府功能及对外科技信息服务的窗口;使福建科技网与福建地区的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乃至省内外、国内外相关网站互联,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纵横交错的科技信息网络系统;通过宣传科技方针政策、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服务与科技最新动态信息,架起一座由科技通向社会的桥梁。

福建省科技厅门户网站在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促进政务公开、在线办事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开通初期(2002年)的平均日点击率600次到2007年的平均日点击率10000次以上,成为社会公众了解科技发展情况的重要窗口。

⒉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科技管理水平

福建省科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科技管理水平。例如,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优化了科技管理的业务流程,提供了统一的申报入口和管理入口。通过对单位登记组织代码、个人登记身份证号码,为项目提供了依据,并建立资信评价系统,使得管理落实到人和单位,从技术的角度杜绝重复申报的情况。在科技厅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科技管理信息高度共享,信息以大集中的方式存储,对不同的用户、管理者均保持一致,根据不同权限划分,各类型用户可经授权获得需要的数据。对科技厅内部来说,各业务处室之间可以分享管理数据,不再各自为政,在处室内部还可以实现完全透明,提高了办事效率,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

⒊加强了对公众的科技服务

通过互联网,社会各界可以从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方便、快捷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获得各种网络服务。科技厅的电子政务系统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导向,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理念。科技厅电子政务的内容是在简单(建立政府网页)到复杂(项目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逐渐成为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特点的“较成熟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可监督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外部接口越来越多,交互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科技厅电子政府功能及对外科技信息服务的窗口,提供了政务信息公开、网上项目申报、相关表格下载等在线办事及网上调查、公众咨询、监督投诉、厅长信箱等互动交流,还提供了总信息量高达6tB的大型科技数据库服务。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无论是技术、信息交互程度、还是满足公众需求方面,都处于省内各政府部门的前列。2002-2006年福建省科技厅连续五年获“全省政务信息网网站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⒋促进了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科技厅电子政务系统统一了科技管理入口,将以前由单一业务处室实施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为通过多业务处室联合审批的过程。如项目的受理,改变为首先由计划处初选,初选通过后分发给各业务处室处理。合同管理审批过程改革为业务处、主管单位、申报单位、条财处、厅领导联合审批的模式。项目审批流程的改革实现了科技厅各个处室日常工作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系统促进了科技管理的科学化,使科技厅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绩效指标可以量化,绩效考核具有可行性。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手段,使管理量化指标可以实现,科技管理更趋科学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科技系统电子政务为科技管理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⒈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

全省科技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现象较严重。

福建省科技电子政务建设至今尚未制定中长期规划,特别是有关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的指导思想尚未得到很好的贯彻,科技电子政务战略规划意识薄弱,省科技厅现有的电子政务系统没有起到统一规范和指导作用。各市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科技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省级科技管理部门集中的应用系统数量不少,但满足本部门自身工作需求的居多数,不同部门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较低,数据不交换,资源不能共享。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模式不统一,另外,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省级科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各市、县科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缺乏沟通和协调,各自为政,采用的技术标准也各不相同;在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上也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不能无缝对接,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造成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分类、加工、存储、交换、等的管理制度。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缺少顶层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及交换体系作为参照和规范,这些都制约着电子政务建设资源整合和系统互联的进一步拓展。

⒉各市科技系统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均衡,总体上比较落后

相比而言,福建省各市科技系统的电子政务普遍起步较晚,地区发展很不均衡,总体上比较落后。根据福建省科技厅在2007初年做的调查(参见表1),福建的九个市科技局全部都建设了信息化网络,绝大多数科技局指派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这说明已经将信息化工作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同时,大部分科技局拥有专业信息技术人员,也有少数科技局将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外包给外部单位完成。在硬件条件上,各市之间差距较大,而各市科技局在应用系统方面则相差更大,少数市甚至是一片空白,而一些地方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总的来看,电子政务水平较低。

表1福建省九个市科技局电子政务建设调查概要

由此可见,福建省各地市科技系统的电子政务仍普遍处在第一阶段,即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解决办公自动化、文档信息化等问题,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基础硬件的购买上;少数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应用系统建设阶段。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横向业务集成难度越来越大,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能完全释放信息化的潜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能很好地为创新服务型政府服务。

⒊科技管理部门机制改革和创新滞后制约科技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的结果。但相对于近年来电子政务发展的速度,目前政府部门管理机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明显滞后,“创新科技管理理念、转变科技管理职能、再造科技管理流程、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的创新意识不强,尚无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科技管理模式的束缚,进而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管理与服务体制和科技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服务型政府。

如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不高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科技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⒋科技系统电子政务对社会、企业、公众的服务功能不完善

利用信息技术为社会、企业、公众提供网上办事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福建省科技系统电子政务对社会、企业、公众的服务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在线办事服务不完整、不完善。②双向互动或交互式的事务处理项目较少。③办事服务的服务质量不高,如“监督投诉”、“民意调查”等指标还处于较低水平。④有的应用系统还不够完善,如“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已经全面应用在科技项目的申报、立项、合同、验收等方面,业务流程全面,功能也基本实现。但是该套系统在稳定性、软件设计、后期维护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与完善,以进一步实现服务功能。⑤许多应用尚未开展,如“在线访谈”是政府和公众交流、沟通的很好形式,但科技厅网站至今还未开展这项服务。

存在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①科技系统各部门在数据、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整合不够,制约着科技电子政务的发展;②科技政府网站系统与科技电子政务后台业务系统的整合不够,制约着科技电子政务提供完善的网上办事服务。

三、促进福建科技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⒈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建立科学高效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

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要把电子政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电子政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电子政务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推行首席信息技术主管(Cio)制度,从既懂机关业务又懂信息技术、有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的业务和技术骨干中选拔和培养专职Cio,使行政领导和一把手拥有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合格、得力的信息化建设助手。这对于贯彻落实全省科技系统电子政务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协商、组建和管理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最终保证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需要的,也是电子政务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要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建设,建立高效协调机制。电子政务中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在电子政务中,“政务”是主体、是内容、是灵魂,而“电子”是革新和改进政务服务的手段。在现行体制里,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办公室是行政的枢纽,熟悉工作流程,拥有协调职能。电子政务的筹划和管理职责可放在办公室,建立办公室总协调,各有关处室信息员组成联络组,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从而能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⒉制定电子政务总体建设规划,统一技术标准,明确阶段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子政务更不例外。应该根据电子政务的自身特点,吸取近年来建设中所产生的经验教训。全省科技管理部门要自上而下结合科技行政管理的实际业务,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总体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要加强与全省各市、县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做好科技电子政务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要有组织、有步骤地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实施,才能适应电子政务本身的特性,并指导全省科技系统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此外,制定全省科技系统电子政务的统一的技术标准也是当务之急。技术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必要前提。

还要建立或完善一系列的电子政务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保证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⒊以社会公众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设计服务流程

电子政务的本质就是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它是对政务流程的再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要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把社会公众真正作为客户,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需求提供服务。电子政务只有实施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用户才能真正体会到政府的服务,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便利,从而也为电子政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客户并进行客户细分。电子政务的客户可以分为政府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企业单位、其他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等。为了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和偏好,客户析分做得越细越好。要针对政府提供的信息、办事事项实施个性化的服务策略。用户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有必要对每一个用户的特殊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务系统在完成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把信息和服务也进行细分,把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及时提供给需要的用户,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⒋革新观念,加快职能转变,实现电子政务全面提升

推行电子政务是为向科技管理部门及社会大众提供各种实用、迅捷和完善的信息及服务,更好地实现电子政府功能。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建立起不断满足当今时代科技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机制,重组业务流程。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整体最优化为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使管理与服务流水线化,保证政府业务流程高效、有序、顺畅地进行,全面进入电子政府时代。

电子政务为科技管理的改革、改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契机。应把科技管理机制的变革、改造同电子政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科技管理的各部门职能、业务进行系统分析,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合并职能重叠的专业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的协同研究,制定电子政务服务协作规范,以使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步调一致,向公民、组织提供快速便捷一致的服务,真正实现高效的科技管理和服务。

⒌建立稳定可靠的科技系统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体系

稳定可靠的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体系是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技术支撑。由于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特别是应用系统开发,是一个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需要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用以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连续性。所以,为保障科技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科技系统电子政务技术服务体系,从长远的角度和发展的趋势看,有必要由科技系统直属单位直接参与或介入电子政务的开发与建设,使其在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的信息采集、技术维护、信息安全、技术咨询与技术培训等具体工作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李卫东.科技系统政府网站评价与科技电子政务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5(6)

2寿志勤,杨善林,马溪骏,等.华东地区科技电子政务发展典型案例调查[J].中国信息界,2oo7(2)

3翟鲁宁.科技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几点体会[J].信息化论坛,2006(1)

作者简介: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8

二00二年八月五日,中办发一七号文件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点意见》,明确表示,要继续完美已经获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以及金融监管(含金卡)四个工程,增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以及加快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八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相应构建标准化体系以及安全保障体系,进1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依据最近的统计数据,本讲演作下列介绍。

1、金财工程

“金财工程”即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GFmiS系统的树立将从根本上扭转财政系统多年来“粗放”的管理模式,有益于逐渐走向依法理财。由财政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金财工程的施行按两期完成,二00六年为1期工程,完成中央1级以及省1级的中央级以及省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大部份地市级及半数摆布县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系统于二00八年全面完成,规划在"105"期间全面完成中央以及省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大部份市(地)级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测算,"105"期间需要投资四0亿元。

预算管理系统现状。部门预算编报系统已经经不乱运行了4年,在4年以内逐渐年年进级改造,现在包含一六六个中央部门,近1万户预算单位历年的预算编报工作用计算机管理起来。处所所有省级财政部门实现了部门预算编报的计算机化管理,实现预算编审环节。使用专用软件编报预算,主管部门预算审核,主观司处审核,定额标准测算,预算项目的管理到预算批复全进程的信息化管理。二000年开始履行部门预算集中编报,二00一年推广基本支出以及项目支出预算,选10个部门作为试点。二00二年扩展试点规模,推动综合预算。二00三年公道界定基本支出内容进行项目转动管理。

国库支付系统从二00三年三月开始研制,8月份投入使用,运用的是oRaCLe的eRp系统。现在扩展到四九个部门,近一五00个预算单位纳入到集中支付管理。目前,这1系统已经经进入第3期工程的设计以及施行阶段。处所财政国库支付系统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有一七个省市采取财政部统1研制开发的软件,展开试点业务。

?撬笆杖胂低炒?00二年七月一日开始,包含财政部在内的8个试点中央部门开始使用,效果显明。目前开通了一三个部门,二二四个支收单位,使用项目九二二项,接受票据到达一二万多张。此外,这1系统同样成功推行利用到处所的8个省市试点,工资统发基本在全国规模以内,包含财政部自行集中开发,和处所自行开发的,全面履行财政工资的统1发放,切实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到每一1个人的手里。金财工程有益于支持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益于增进政府行动的规范,有益于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决策水平,有益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有益于从源头上避免腐败。

2、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是一九九四年一二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3次会议上提出的。“金农工程”由农业部牵头,国家计委、国家食粮局、中农办等部门配合。1期建设从二00三年开始,二00五年收场,预计共需中央投资一一.六九亿元,处所投资九.四六亿元。从二00三年起,力争应用三年时间,实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以及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农民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应用能力,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开发4个系统、整合3类资源、建设两支队伍、完美1个服务网络。

开发4个系统:选择部份瓜葛国计民生的首要以及敏感农产品,通过建设数据采集、分析、会商、等4个工作平台,完成数据集成、警情确认以及信息工作。这4个工作平台指:数据平台、分析平台、会商平台、平台。依靠部属“5个1”信息窗口以及社会媒体,树立固定窗口以及不乱传布渠道,传布、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为农产品出产经营者提供服务。

完美农村市场服务系统: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发供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各地农业部门网站联网运行,集玉成国供求信息,实现用户、查询信息“1站通”。

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是1个通过网络进行市场价格采集的系统。目标是要改良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采集分析平台,扩展联网规模,实现四00家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联网。

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部、省两级数据中心依据统1的目录体系,分别整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树立存储文字、多媒体等多种情势的数据库群。

推动农业管理服务系统:在网上公布农业部门主要业务工作规范,树立开放的政务管理数据库,开发网络办公系统,逐渐实现行政审批以及市场监督管理事项的网络化处理。重点使农药、兽药、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出产、经营许可以及登记管理、无公害食物等农产品的审定、验证登记,和质检机构等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证、管理等事项到达网络化。

开发与整合3类信息资源:整合部内信息资源,树立不乱的涉农信息搜集、沟通渠道。树立起与海关总署、食粮局、供销总社、国家计委、外经贸部等涉农部门的信息支撑协作机制,开发国际农产品出产贸易信息资源。

树立两支信息服务队伍:1支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规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三万人的培训任务。另外一支是农村信息员队伍,依托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等,通过培训考查以及资历认证,树立农村信息员队伍。规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树立起至少一五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3、金盾工程

“金盾工程”五年内完成,分两期建设,其中第1期建设期间为二00二⑵00四年;第2期建设周期为二00五⑵00六年。中央拨付资金六亿元,各地按相应比例进行配套,估量3年内全国有近六0亿投入。1期工程重点建设好1、2、3级信息通讯网络和大部份利用数据库以及同享平台。2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完美3级网及延伸终端建设,和各项公安业务利用系统建设,逐渐实现多媒体通讯。

目前全国公安系统已经具有各类计算机一0万余台,公安信息网络基本笼盖全国,公安部至省级公安机关1级网由去年年初的二兆带宽全体提速到四兆,部份省、市到达六兆;省级公安机关至地市级公安机关2级网客瓿墒只脑欤绱砀莞魇〔煌榭觯直鸫锏?⑹兆;地市级公安机关至县级公安机关3级网开通率到达八0%,比二00一年提高一五个百分点;基层公安派出所以数字专线方式接入公安信息网的笼盖率到达三0%,比二00一年提高一五个百分点。

西部一0个省、区的三00多个县级公安机关建设三六0多个卫星地面站,基本实现西部省、区县以上公安机关的信息通讯畅通。

全国各省级公安机关、九0%以上地市级公安机关、六六%以上县级公安机关基本树立机关局域网。依靠公安信息网的会议电视系统建设继续快速发展,1级网会议电视系统继续完美,2、3级网会议电视系统开通率分别到达七0%以及二0%。

目前全国已经初步建成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纳入计算机管理的常住人口已经到达一一.三亿;纳入计算机管理的机动车到达四000多万辆,驾驶员七000多万人;由公安部树立的中国犯法信息中心(CCiC)日臻完美,在公安机关最近几年展开的“网上追逃”、“网上打拐”以及“打击走私、盗抢机动车犯法”等专项斗争中施展首要作用。

公安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展开患上如火如荼,开通讯息网上、电子邮件、网上考查、网上管理审批、网上视频会议等项业务,部份省市公安机关还率先取缔了部份纸质文件。

二00一年,全国公安机关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就为公安机关本身以及有关部门提供查询服务一000余万人次,为大众提供查询服务四00余万人次,协助破案二0万起,挽回经济损失七亿多元。

下1步工作方向:1是继续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完玉成国公安信息1级网改建工程,全面晋升网络带宽,同时加大基层所、队接入公安信息主干网的笼盖面;2是加快公安无线通讯网的建设。从现在起到二00五年底施行的“金盾工程”建设中,中央以及处所将要支配专项建设资金,加快建设以及完美保护不乱、打击犯法、服务大众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急需的利用系统,加快建设以及完美同享性强、笼盖面广、使用频率高的公安信息资源库和部、省、市3级公安信息中心以及主干网。从二00四年上半年开始,这1工程将逐渐向全国公安系统提供信息服务,二00五年底基本实现全国联网查询以及综合开发应用,期间逐渐知足其他政法部门、有关部委以及社会用户对于公安信息资源的同享需求。到二00七年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

4、金保工程

社会保障卡是由劳动以及社会保障部统1计划,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面向社会发行,利用于劳动以及社会保险各项业务领域的集成电路(iC)卡,分为社会保障(个人)卡以及社会保障(用人单位)卡。在劳动以及社会保障部计划的劳动以及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中,中心城市资源数据库为上层信息交流平台,单位以及个人持有的社会保障iC卡为底层信息交流平台。

社会保障卡作为全国行业性大卡,被列入国家iC卡一0个领域重点利用项目中。为规范各地发卡,使社会保障卡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一九九九年,劳动保障部下发《关于劳动保障领域iC卡利用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劳动保障部对于劳动保障领域iC卡利用进行统1计划,制定统1标准以及规范,通知请求在计划、标准以及规范尚未出台以前,各地要暂缓发卡。

同年,劳动保障部制订并《社会保障卡建设整体计划》,明确“1卡多用,全国通用”的建设目标,即所有拟进卡业务都应放到1张卡上。劳动保障部门面向劳动者个人以及用人单位各自发行1张卡,该卡需要拥有能够在其他发卡地区使用的功能。同时计划请求社会保障卡建设要统1计划、各地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统1标准、统1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具体施行。

一九九九年一二月二二日,劳动以及社会保障部王东进副部长亲手生成社会保障卡全国根密钥,上海市社会保障卡工程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全国社会保障卡工程进入试点阶段。为加强对于社会保障卡出产制作的管理,组织制订了《社会保障(个人)卡CoS检测办法》,展开了社会保障卡操作系统(CoS)检测工作。截至二00一年底,有一0家公司通过了软掩模检测,八家公司通过了硬掩模检测。此外,为了对于已经发放的社保卡进行全国通用性测试,还组织开发了社会保障卡通用性检测平台。

截至二00三年六月一八日,金保工程已经报送金保工程调度表的省分有二五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4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新疆出产建设兵团。未报送的省分有七个:吉林、黑龙江、山西、内蒙、广西、甘肃、。

各地成立了金保工程或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金保工程专门办事机构。河北、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一二个省分已经经制订出金保工程的整体计划以及施行规划。江苏、山东、湖南等省分在转发部里下发的关于金保工程建设文件的同时,依据实际情况,制订并下发了配套的文件以及规定,加快了本地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

金保工程在国家发展以及改革委员会的立项工作已经经获得了进展,项目建议书可望近期批复。在报送调度表的省分中,二00二年八月前在当地政府立项的省分有六个:天津、上海、重庆、湖南、广东、新疆;二00二年八月后在当地政府立项的省分有一二个:天津、河北、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宁夏、新疆、新疆出产建设兵团;正在申请立项的省分有四个:江苏、福建、山东、云南。

5、金税工程

“金税工程”始于一九九四年,是整个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称,目前运行的金税工程2期于二00一年开始运作,主要监控对于象是增值税专用发票。

“金税3期”将继续由国家税务总局牵头,用四⑸年时间,树立1个基于统1规范的利用系统平台,依靠税务系统计算机广域网,以总局为主、省局为辅高度集中处理信息,功能笼盖各级税务机关税收业务、行政管理、决策支撑、外部信息利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调和高效、信息同享、监控严密、安全不乱、保障有力的中国电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简而言之,就是“1个平台,两级处理,3个笼盖,4个系统”。规划五年内投资超过六0亿元。

“1个平台”是指包括网络硬件以及基础软件的统1的技术基础平台。3期工程将着手进行国税系统主干网络改造进级、地税系统4级广域网建设、与其它政府部门的网络互联、建设基于internet的为纳税人服务的网络平台。国税系统广域网的改造以及进级,地税系统的网络建设,将涵盖所有税务机关,即:总局、省局、地市局3级骨干交流网和区县以及区县下列征收机构两级接入网。与其他政府部门外部数据交流网络的树立将触及海关、质检总局、工商局、银行等多个节点。此外,基于internet的为纳税人服务网络平台也将树立在省级以及总局两个层次上。同时,将采取组件化的技术结构线路,软件采取3层架构,主要以J二ee平台上开发的软件为主。鉴于webSphere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实不排除了运用该技术的可能。在总局以及省局两个层次上,将按功能集中统1、集中管理的原则,对于业务处理、在线分析、存储系统、数据交流、网络、安全以及系统管理等7部份充实配备相应的硬件装备。

两级处理是指依靠统1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渐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以及省局集中处理。

3个笼盖是指利用内容逐渐笼盖所有税种,笼盖所有工作环节,笼盖国、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4个系统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以及规范,逐渐构成1个以征管业务为主,包含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以及决策支撑在内的4大子系统的利用软件。

6、金关工程

“金关工程”即外贸业务处理系统,是国务院肯定由外经贸部牵头组织施行的国家重点工程。工程近期目标是建设好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统计、出口退税、出口收汇以及进口付汇核销4个利用系统,实现外经贸相干领域的网络互连以及信息同享;中长时间目标是逐渐推广各类对于外经贸业务单证的计算机网络传输,提高对于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三个子系统形成,纺织品出口配额管理系统、出口管理系统、进口管理系统。

进出口统计系统——原始数据由海关发生,外经贸部应用海关联网传输的清关数据开产生成八0多种业务统计报表,为部机关以及有关单位提供服务。海关总署还依靠此系统踊跃推进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电子报关与监管核销。

出口退税系统——主要针对于我国于一九九一年履行新税制改革(增值税)以来所呈现的大量应用出口业务,虚开增值发票骗税的不法行动而开展。该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组织施行,主要触及海关、外汇管理以及税务等部门。该系统一九九四年就基本实现了税务海关等系统的联网,并逐渐向全国推行。其包含3个子系统: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子系统、外经贸主管部门的稽核子系统、税务机关退税审核子系统。近期目标是实现出口退税操作、管理、决策的电子化;树立出口退税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与征税机关、海关、总局等的信息资源同享,以防范以及打击出口骗税;总局树立宏观调控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系统随时了解各地退税进度,检查各地工作,预测全年退税,和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根据。远期目标是逐渐适应国际贸易无纸化、交易进程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的请求,树立1套全面的出口退税网络化管理机制。

出口收汇以及进口付汇核销系统——主要功能是对于出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对于外称中国电子口岸)——是我国“金关工程”建设当前重点应抓的工作之1。是海关总署等一二个部委在电信公网上(internet),联合共建公共数据中心,用于寄存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帐数据,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流以及数据同享,并作为口岸管理与服务的门户网站;进出口企业通过internet连接到数据中心,办理各项口岸业务。

网上支付税费项目——这是“金关工程”首要组成部份。二00二年日开始,依据海关总署以及中国银行总行的部署,中国电子口岸网上支付系统在大连、黄埔、深圳、上海等九个海关逐渐试点推行。截至二00二年八月一五日,中国银行“报关即时通”产品已经经在六个省级分行投产,网上支付的税费已经达一七七0万元。

7、金水工程

目前水利部正在5个处所进行水资源施行监控系统试点,各试点每一年有三000万元投资,延续进行5年。大江河重点防洪地区以及易旱地区,能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并能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以及旱情的预测讲演,为防洪抗旱调度决策以及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及科学根据。

“金水工程”包含防洪以及抗旱部分。防洪部份笼盖七个流域机构、二四个重点防洪省(市)、二二四个地级水情份中心以及二二八个地级工情份中心,和与水情份中心相连的三00二个中央报汛站以及与工情份中心相连的九二七个重点防洪县的工情采集点。另外,还有中央直管的七个工程单位、九个大型水库、一二个蓄滞洪区。抗旱部份笼盖三一个省(市、区)二六七个地级旱情份中心和与之相连的一二六五个易旱县旱情采集点。

此外,还将在黄河、淮河流域设立六部新1代天气雷达、一二0个自动气象站以及二0八个雨量站。

依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整体设计,该系统可划分为五个分系统,即信息采集系统、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撑系统以及天气雷达系统。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整体结构由两个网络组成:1个是分中心下列的星型报汛网,1个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两个网在分中心汇接。应用多种通讯信道组成的报汛网以及众多的报汛站、采集点1起组成为了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基于国家公家通讯网组成,它为各级决策支撑系统提供工作平台的互相间交流信息的通路。

8、金质工程

国家质量监督检修检疫总局自二00一年四月组建以来,高度注重信息化建设,提出以“金质工程”建设增进信息化发展的战略。二00二年,“金质工程”被列入国家第1批重点工程,金质工程计划期为五年,预计总投入为一0.三亿元。二00三、二00四两年重点施行的“金质工程”1期工程包含如下六个项目:电子通瓜葛统、wto/tBt-SpS咨询系统以及检修检疫风险预警系统、质量安全电子监控快速反映系统、网络与平台建设、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中国标准化答理信息系统。概括而言,“金质工程”的建设内容包含“1网1库3系统”的建设,即建设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质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质检业务数据库群,建设软硬件及网络平台。

9、金审工程

二00二年四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可行性钻研讲演》,金审工程成为依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复的第1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二00二年六月一四日树立了包含何德全院士、李国杰院士在内的金审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制订了三个工程管理办法:“金审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金审工程财务管理办法”以及“金审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编制《审计软件开发指南》。

自二00二年一0月底第1笔建设资金到位,至二00四年七月二三日,“金审工程”进展顺利,金审1期工程建设已经接近尾声。金审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审计信息网络建设进展顺利,利用系统建设初具范围,审计工作急需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审计专家经验库、审计文献资料库3大数据库已经经建成。同时,最近几年来,在财政预算执行、海关、税务等领域也展开了联网审计试点,审计署经济执法审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网,实现了对于中央1级预算单位的实时监督。1些处所审计机关预会计结算中心联网,实现了对于多个部门1级化。

10、金卡工程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9

1、资金上的难题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于于欠发达以及穷困地区而言,是1个不小的挑战。在第3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利用大会期间,有政府代表提出疑难,电子政务建设不是增添两台电脑,增添两个人手就能解决问题的,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从基础设施,硬件配置、配套软件到网络运转以及后期的保护,对于于1些穷困地区来说,资金从何而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以经济作为后盾的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很不平衡,数字鸿沟出现进1步加重的态势。讲演显示,华东、华北、华南3地区的网站数量占全国总量的近9成,网站数量排在前4位的省市顺次是北京、广东、浙江以及上海,这4个省市的网站数量占全国网站总数的五六.八%,并且域名数量占了全国域名总数的五0.六%。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困扰1部份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头等困难。

2、观念上的陈腐

这里说的“观念”有两方面:1是传统行政观念的障碍;2是重“电子”轻“政务”观念。人浮于事,相互推委,以公权谋私利、摆弄法外之权,官大于民,部门分割,因为遭到封建社会官僚观念的影响,这些传统的行政观念长时间存在于我国部份政府机关人员脑子中,遭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官老爷”始终处在高高在上的位子,办事效力低下,法制观念稀薄,给我国包含电子政务在内的各项工作造成为了巨大的阻碍。

此外,皮毛瓜葛颠倒,重“电子”轻“政务”现象严重。目前,国内电子政务的采购额中硬件支出高达八0%以上,软件以及服务方面的投入相对于较少即是明证。因为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动身点以及落脚点1知半解,加上遭到“政绩工程”以及“形象工程”概念的影响,部份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政府形象工程”,致使部份巨资购来的硬件设施成为陈列,这类现象的呈现不是偶然的,1方面,遭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硬件设施相对于软件设施更加直观,更为不言而喻,相反,软件设施的价值是难以用肉眼来判断的。另外一方面,部份人员敷衍了事,自身其实不甘心接管新的行政方式,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购置部份硬件,或者者就是简单地购置1两套信息化软件。由此致使“电子”大于“政务”的后果。实际上,信息化改造要对于政府部门管理方式以及整个业务流程进行肌体再造,是1个“洗心革面”的进程,这样才能根本上实现电子政务的初衷。

3、专业人材的缺少

电子政务在我国已经经展开了五年多的时间,但时至本日,1些处所政府部门在请1些专业的网络公司进行了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后,长时间请网络公司人员驻守,1旦网络公司人员离开电子政务系统运转就遭到影响,有的地区在市、区级政府部门均施行了电子政务的条件下,真实的电子政务人材寥寥可数,个别部门乃至没有1个人晓得操作电脑,在这类基础上树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其运作情况可想而知。针对于这1问题,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组通字〔二00三〕一号《关于展开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通知》,通知规定,“展开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培训的重点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家公务员”、“要施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举行的各类干部培训班、深造班,要把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内容纳入教学规划。3个月以上的班次,学习时间不少于五天;3个月下列的班次,学习时间不少于三天。”

4、体制的不公道

党的106大讲演已经经明确指出,要“进1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良管理方式,推广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力,降低行政本钱,构成行动规范、运转调和、公正透明、廉正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因而,推进中国电子政务,不只是用电子手腕实行政府的现存功能,而是要进1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1次政府深刻的本色性的变革。咱们必需以改革的精神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力争夺患上比较扎实的成效。部门分割,信息不对于称是我国目前电子政务建设的1个首要瓶颈。大多数部门树立的信息网络没有互联互通,构成了1个个“信息孤岛”。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领导之间,难以在网络上直接沟通与交换。这给未来留下了本钱隐患。

据统计,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三000多个数据库、八0%的社会信息资源。而能够相互连接的数据库不到三0%,投入巨大资金的信息化工程常常只是利便了本单位、本系统的员工。因为各部门信息化资金由本部门支付,建设自上而下的网络,并无斟酌其他相干部门,重复建设至关利害。未来的城市乡村要全面实现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每一向前走1步,需要的都是巨资。此外,统1计划也存在诸多的难点,信息化将树立的是1个高效的协作体,只有配合机构改革,如公务员及部门精简等才能患上以施行,现阶段机构改革自身就是难点,要统1计划信息化网络更是阻力重重。

广东省,信息化指数居全国前列,但全省的信息网络要实现互联互通可能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要与其他省市及中央进行互通,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

因为中国信息化走的是“信息化带开工业化”的道路,各单位大多采用的是“先上再改”、“摸石头过河”的方式,加之计划意识与调和机制的薄弱,未来或许要重建1套系统,或者者需要大量的2次开发,或者者等待智能化新技术呈现,这些都触及大量的本钱,现行的建设或许只是1场预演。

5、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滞后,旧的出产力以及出产瓜葛之间的矛盾尚未完整解决,新的矛盾层见叠出,这必然引发部份人士对于法律法规建设的质疑。因为现有的部份法律法规难以解决现阶段各种矛盾,直接致使新生事物遭受层层阻止,同时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优柔寡断中步履维艰,这是1个恶性循环。但在我国社会的转型阶段,这是1种必然现象。电子政务的呈现亦是如斯,作为1种新生事物,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矛盾束手无策,而屡遭挫折的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各种假象也使患上相干法律法规的建设踌蹰徘徊。

6、我国现阶段国情抉择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弯曲性

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应措施

电子商务是利用各种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该方式突破了传统商务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成为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新兴电子商务活动模式。了解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客观认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对策,实现健康、稳定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早

1997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经济信息中心(cnnic)完成组建,开始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职能;1998年10月“金贸工程”正式启动,北京、上海等城市启动电子商务示范工程;2000年6月,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成立,专为金融业务各种认证需求提供书证服务。在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

2.电子商务活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于2001年8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主要城市的机械、电子、汽车、电力等13个行业中,有22.3%的企业参与了电子商务,另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的调查,1999年到2000年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仅消费类电子商务活动网上购物总额就达到5500万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是,到2001年底我国政府机构中已有86个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加入到“政府上网工程”行列,31个省、市、自治区政府,通过“全国办公业务资源网”实现了业务联网。而随着“三金工程”的建设进展,将很快实现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管理、统计、银行及企业之间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换,为电子商务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

3.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互联网络为载体的商务活动新模式,它的发展受制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应于网络经济的社会法律、诚信环境状况。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但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各项社会性基础设施不甚完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保障电子商务活动规范、安全运行的社会法规、诚信环境不完备则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更直接、深层的因素。

具体到电子商务活动运行本身,目前最直接的制约因素,大约有以下三个方面:

(1)网上支付问题。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网上支付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即商务系统、电子钱包、支付网关和安全认证。其中安全认证是目前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2)现行税制问题。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是在没有固定场所的国际信息网络环境下进行,造成国家难于控制和收取电子商务的税金。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下去,必然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3)物流体系的制约。电子商务交易的商品流通,绝大部分仍然需要有一个实物转移,即物流过程。因此,电子商务的效率实际上很大部分是要由物流过程的效率性来实现的。没有高效率的物流体系作保障,电子商务的无空间距离、快速交易的优势就难以体现。

二、加快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主要措施

我国电子商务要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在以上方面的建设上取得实质性的长足进步,首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1.做好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

电子商务是一项新生事物,其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给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研究,适时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网络的商务活动,需要建设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手段,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信息技术的开发等,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在坚实的环境建设基础上。

3.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和人才培养

目前,部门、行业信息的电子化方面力量严重不足:而没有各个部门、行业信息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是我国电子商务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

4.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引导,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政府信息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促进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发展政府部门之间的非支付性电子商务,促进有关部门在电子商务实施中的关系协调,推动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商务管理电子化;发展政府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