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38:03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1

在众多网络建设中突围的品牌意识强调网络本身的“品牌性”,如突出特色、整合优势、树立品牌与精品意识的“名牌网站”。名牌网站不仅是网站本身力争名牌,其涵盖的各栏目、频道等也应成为类似内容的品牌。同时,名牌网站也应着力于塑造“文化青岛”的品牌内涵和网络文化的品牌建设。如蔡文艺等在《青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谈道:“以‘微尘文化’、‘帆船文化’、‘海洋文化’、‘海尔海信现代科技文化’、‘孔孟文化’为重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青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网络文化的品牌建设强调在建设“文化青岛”的品牌内涵时,所有内容都围绕一种或若干种精神建设展开,不能流于面面俱到与全景式扫描。概而言之,品牌意识是当前“文化青岛”网络建设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现状

当前的“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类似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网络建设,具有以下特点,即:文化内核模糊化、文化外延狭窄化、网络承载分散化、网络技术单一化。网站建设遵循的是内容的罗列与铺排,而不是文化内核的精深展示。目前的网络载体主要有五大类型:青岛政务网等政务类网站,青岛文明网等精神文明建设类网站,半岛网、青岛新闻网等新闻类网站,“帆船之都多彩青岛”网等旅游服务类网站,青岛文化网等文化类网站。

青岛政务网重点在政务的网络展示、建设与互动,本意是提高政务办事效率,给公众呈现一个高效、廉洁、开放、积极的政府形象。这种形象本来就是“文化青岛”的一部分,但政务网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未突出或意识到这种文化形象,主要依靠形式来暗示,而不是通过形象来展示。

青岛文明网重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政教、宣传意味较浓。其实,“文明”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组成部分,青岛的文明状况就是青岛文化的积极体现。但文明网过于执著于“文明”而忽视“文化”,专项治理、文明行为与人物等的新闻、信息展示成为最主要的内容,缺乏凝炼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内涵,“文化青岛”的形象欠清晰、立体。

半岛网、青岛新闻网等新闻网站,意在展示青岛和国内外的各类新闻,其中不乏青岛形象建设的内容,如关于“青岛精神”的讨论、青岛啤酒节等各种节庆活动的新闻报道等。但由于只注重新闻性,“文化青岛”的建设也服从于新闻性,缺乏统一性、一体性。

旅游服务类网站一分为二,一是商务网站,主打在商务,青岛旅游形象只是次之又次的内容;二是政府宣传类网站,最具代表性的是“帆船之都多彩青岛”网,以青岛旅游形象展示为主,不涉及其他,缺乏统一的精神内涵。

目前,这四类网站无明确的“文化青岛”意识,网站建设都是为了某一特定主旨服务。

青岛文化网等文化类网站具有明确的文化意识,但对“文化青岛”的品牌内涵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识与贯穿意识。如青岛文化网的频道包括新闻中心、政策法规、政务信息、艺术创作、社会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物天地、文化设施、艺术培训、演出资讯、剧场传真,但深入到具体内容,基本局限于政务、资讯、个人部门与机构的简介、剧目介绍等,“介绍”二字足以概括该网站的主要内容。平面而简短的文字介绍虽然具有直观性,但缺乏生动性、深入性与丰富细腻性,粗糙之中体现出网站建设者“文化青岛”思路的匮乏。

“文化青岛”网络建设品牌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与充实技术力量的基础上,当前“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应集合政府、报纸、影视、动漫、通讯、文化、城市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力量,整合政务、新闻、文化、社区、旅游、音乐、视频、网游、电子商务、博客等网络领域,建立一种或多种具有极强辐射力的核心网站。

1.构建核心品牌网站

利用集团化策略,整合政务网、报纸与广播电视旗下的网站,打造核心品牌网站,并设计品牌网站名称、标识、宣传标语等。命名遵循易于理解、发音原则,“文化青岛”是比较合乎受众心理的名称。网站标识的设计应遵循艺术、易解原则,具有强烈的青岛特性。青岛政务网站群的LoGo值得借鉴。网站的主页设计应简单、清晰并富有青岛个性等,尤其是“文化青岛”的核心内涵所指涉的层面。

建设核心网站,有助于化分散为凝炼,将众多涉及“文化青岛”形象的力量整合成一体。这有利于根据“文化青岛”的基本内涵构建设计思路,包括名称、标识、宣传标语等,也包括网站内容的设置。尤其是建设核心内涵,并将之贯穿于网站的整体建设之中。这样的核心网站,能使受众在最短时间最集中地感受青岛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内涵,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亲临青岛、体验青岛、享受青岛的欲望。

2.构建网站库或集群网站

以核心品牌网站为门户,集合新闻网、政务网、社区网站、房产网站、手机网站、搜索网站等服务网站,构建网站库或集群网站,并以“门户”与“集群”两种结构整合各板块,是“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

具体步骤如下:(1)定位。这批网站是“文化青岛”的品牌网络群,将是所有网民了解青岛的主要网络途径。(2)意向。在定位的基础上,要设定“虚拟青岛”的建设意向,即让网民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全面了解青岛的价值簇和青岛的主要文化内涵与文化形象。(3)建立反馈-评价体系。“文化青岛”网络建设必须重视受众,让网民迅速、自由反馈评价,给予及时、公开、公正的回复,并根据受众意见加强网络建设。

3.创设品牌板块

(1)打破行政区划与行业区划。由于传统观念,“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流于区域化、行业化,缺乏核心内涵。融合各行各业,避免行政区划与行业分割造成的相同性质网络建设的重复,是当前“文化青岛”网络品牌建设面临的棘手难题。

(2)“文化青岛”内涵多样化,应重点挖掘历史名人文化、海洋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等资源。最佳的建设办法是按相对集中的品牌内涵设立网络频道,然后将重点的文化资源置于各频道中,形成相对明晰、关联的体系。在形式上,虽然文字介绍必不可少,但不应该成为主要形式,而要着力于构建虚拟的2D/3D“文化青岛”导游库。

(3)建设音乐青岛、影视青岛、动漫青岛等资源共享库。这些资源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是购买版权的现有作品。它们共同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呈现青岛形象,有助于受众感受到青岛的文化氛围与内在精神。当然,这些资源的编排必须避免常见的罗列形式,按照文化精神条分缕析。

(4)依托现有资源,建设新媒体、电子商务等板块,实现网络文化产品的线下延伸。如以海洋文化、道教文化为核心点,重点建设一种或多种网络文化企业。

(5)与传统品牌合作,或创立网络新品牌,设计服务板块。

“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的品牌推广

“文化青岛”需要推广,“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更离不开推广。具体而言,可分为传统媒体推广、网络媒体推广、捆绑城市推广、结合其他新媒体进行推广四大类型。

相比于新媒体的民间性,传统媒体具有相对较高的权威性。因而,“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集束性地推广品牌网站域名、标识及品牌板块,通过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捕捉受众的关注。

网络是新媒体的一种,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全球性等特点。“文化青岛”的网络建设,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与亲历性,甚至有可能在网络受众的互动中形成新的自我认知与建构,完善建设方案。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可以随时播报建设进程与特色,形成持久的关注力与知名度。网络的全球化特性更有助于最大范围推广“文化青岛”的网络形象,利用文化差异与互渗,多方位推进“文化青岛”网络建设。

网络媒体的可利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网络公告、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和聊天工具等。网络公告具有与传统公告相似的简洁性、权威性,预先在有整合意向的网站网络公告,可以让受众提前关注,也可以在其论坛与聊天室公告并详细介绍品牌网站。制作精美且极具青岛特色的网络广告,可以选取中国各门户网站、社区网站、网络研究网站等即时、全天候,宣传核心网站与品牌板块。搜索引擎优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捕捉率,故而可以在搜索引擎登录网站,并在此关键词广告。设置网站库或集群的电子邮件模板,通过邮箱推广;或者电子刊物、会员通讯等,加以深层推广。

捆绑城市推广有三种方式。其一,在青岛城市宣传中将其作为城市标志物之一,并加以现场展示。其二,与城市形象广告片结合,将其作为重要元素加以介绍。其三,与城市标志物建设相结合。

结合其他新媒体进行推广,主要指制作多种形式的数字内容,结合手机、移动电视、播客等加以推广。

总之,“文化青岛”网络建设的品牌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集合了文化、网络、历史、科技等多层面的知识,需要从意识、建设与推广等方面加以实施。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2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子政务流程再造

哲学家认为,知识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从几千年前知识产生之时就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对于企业、组织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知识管理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践之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政务相继成为各级政府首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政府是信息最大的拥有着和使用者,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给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在处理由知识经济所引起的挑战时,知识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公共部门而言,知识在竞争中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单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很难保持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将知识管理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高效政府的建设。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如图1)。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流程应用于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如图2表示:

4结语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3

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再依靠老办法,必须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的拓宽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展开。在信息化时代,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如何建立完善的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在数字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模范带头效应,已经成为高校现今面临的重要问题。

1.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概念

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更多的是中共中央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设的工作指示,具有极其强烈的实践特性。因此,当理论界开始对这一工作指示进行理论的抽象和提升时,会因对信息数字技术特性的理解分歧而对这一工作指示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造成了对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概念解释的多样性。关于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表现为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技术界定和社会界定:第一种是从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角度来理解数字高校社会主x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形成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技术界定。如果说这一概念过于宽泛而无所指的话,那么师进关于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涵义在技术领域层面上的认识则无疑有了更高一步的提升。师进认为,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将党的建设领域引进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采取高效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信息表达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其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及信息沟通的难易程度天差地别,这是一种彻底的创新,使组织工作向更加广度和深度扩展,有效推动组织工作进入全面创新阶段。这一观点将信息数字技术知识理解为一种单纯、实用、便捷的技术,不可避免地就会把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信息化的另一代称,从而在长远方面对党的建设是不利的。钱结海等学者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狭隘理解可能对党的建设带来影响。他说:“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通常被人们片面的认为:以数字辅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借助数字的方便快捷的性质来完成即定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计划。这种定位仅把数字当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辅助手段,一味追寻数字的快捷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也仅是完成事先安排的工作途径。基于这种安排,在进行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履行时,互联网就成为党组织的战略载体、通知公告平台、新闻散播方式、电子文献资料室。这一定位的狭隘之外,就在于“不是让单纯的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融入数字中,而是让数字逐渐的成为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工具”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也是在基于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植根于数字上的逐步延伸,通过数字快速地实现着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功效,而没有把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作比较独立的新一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完成着与传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同成就。因此,这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并没有从根基上使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得到改变,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党员和社会大众的心中地位,党员的主体地位也很难得到更好的展现与维持。”第二种是从信息数字技术的政治发展角度来理解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从而形成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概念的社会界定。马利指出,想要认识到数字建党,首先要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数字技术的社会涵义。他提出,数字不仅仅是技术,它还是媒体,更是一种政治;它不仅是器物,还是产业,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党务工作电子化,亦不是实现“党的工作上网”,而是“对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党组织的形成管理方式传统的党务工作方针的一场革命和党内权势结构形成等产生透彻影响”。信息数字技术所产生的这种社会性等特征将给推动政党的“组织机构从传统的层面制向扁平化数字化转变这一现象带来深刻影响,展现出一种具有韧性的有机组织”。张德寿在承认信息数字技术的工具价值的同时,更表达了对信息数字技术对党的建设的理性价值的关注。

2.数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4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卫生强市的总体目标和新医改的要求,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本着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方针,把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卫生事业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网多用、资源共享;大力开发利用卫生信息资源,架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综合应用平台,为保障人民群众和卫生管理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二、基本原则

——顶层设计,点面结合。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与尊重基层实际相结合,以信息顶层设计为指导,以“共享性”为核心、“个性化”为特色,进一步推动我市卫生信息化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和共享应用,做到上下衔接、点面结合、统分有序。

——服务导向,应用驱动。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卫生信息化以管理为导向逐步向以服务为导向,融管理于服务转变;坚持以需求促发展,以应用促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遵循标准,保障安全。坚持把卫生信息标准和安全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统一卫生信息数据标准和编码体系,完善区域、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卫生信息安全机制建设,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政府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责任,切实履行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投入、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和科研学术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有序竞争,合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和省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设计和部署,结合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建设连接省-市-县卫生信息平台,坚持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严格的安全管理,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为两大核心数据来源,通过四个区域技术(区域医院信息系统HiS、区域检验信息系统LiS、区域医学影像归档和传输系统paCS、区域电子病历系统emR)的卫生信息资源中心来实现医疗服务、健康检查、疾控、血液、卫监、应急指挥等公共卫生信息的整合,实现覆盖全市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新医改提出“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目标。

在建立卫生信息资源中心基础上推进公安、医保、计生等部门信息同享,进一步构建卫生行业战略数据仓库,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宏观管理和决策的数据依据;同时逐步开放面向公众的服务。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中心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联省、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下接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网络,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一应用支持环境,为市区域卫生各项综合应用系统提供集成的、统一的、安全的、完整的、快捷的信息查询、资源调度、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等服务。

2、基础数据中心:建立基础数据中心,主要包括三大数据库: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和管理分析决策数据库。

(1)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电子病历是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数据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电子病历内有效整合临床路径,更好地实现专科、专病的精细化管理。

(2)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是健康档案的一个子集,其涵盖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管理。

电子健康档案建设要符合《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功能规范和数据集规范。

(3)管理分析决策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动态海量数据库,涵盖卫生资源数据库、妇幼保健数据库、健康和疾病监测数据库、临床医疗数据库、医学科技类数据库、卫生经济类数据库、卫生政策法规类数据库等,可随时构建需要的数据类型,完成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应用。

(二)建立卫生信息数据业务专网

按照全省卫生虚拟专网的标准和市卫生专网规划要求,建成卫生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运行的局域网(内网)、连接全市医疗机构的内部局域网的广域网(卫生基础网)、连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生、社保、民政等外部系统的广域网(卫生扩展网),实现市内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医疗服务机构与卫生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并做好与市、省卫生业务专网的对接。

(三)建立标准化社区系统

1、在全市范围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统一的涵盖三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及三大传染病专项档案系统,并实现健康档案的动态、规范管理,实现省级、市级、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

2、在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健康体检系统,实现健康体检报告自动上传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业务无纸化,社区卫生服务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得到规范。

3、在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门诊输液管理系统,通过条形码、无线网络等,实现护士对病人身份和药物的准确核对。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及时响应病人的求助,提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差错。

4、在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建设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HiS系统,实现就诊信息、用药信息、体检信息等记录自动上传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从而做到每个建档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就医记录全部过程,通过平台接口实现与电子病历互联互通。

(四)建立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

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安装远程会诊系统、区域影像诊断系统、转诊预约系统及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以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中心,建立上连省、市级医院,下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镇四级网络医疗服务体系。

1、远程会诊系统。在每个医院建立一个点,配备可浏览、视频等相关设备,通过外网提交省、市、县专家会诊申请资料,会诊专家通过与面对面沟通及浏览病人病历资料(如医学影像、心理图、病理图片等),出具诊断建议报告及时反馈申请会诊医院。

2、区域影像诊断系统。基层卫生院影像(CR、Ct等)信息资料通过信息网络传输到上级医院或影像诊断中心,由专家进行审核、会诊或者出具诊断报告,诊断结果通过专用网络及时反馈给卫生院,患者可在当地卫生院所做的检查能达到上级医院的诊疗水平。图像资料储存在数据库中心或影像诊断中心,可随时调档查看。

3、转诊预约系统。基层医疗遇到疑难病例,把病人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传输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能及时安排专家诊治或安排床位进行诊治;康复期的病人,上级医院可把各种信息反馈给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师及时了解情况并随访。

4、远程教育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建立视频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上级医院的各种培训通过信息平台在各基层医院都能实现收看,实现基层医疗单位可以不离开工作单位进行培训的模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建立涵盖临床路径的电子病历系统

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标准,建设医院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遵循省级电子病历传输标准,电子病历上传县、市、省三级平台。市级医疗机构结合本院推广的临床路径,逐步开展临床路径的标准化电子病历系统的示范应用,并通过平台接口实现与电子健康档案、区域HiS互联互通。

(六)建立药品动态监管系统

各医疗机构通过已有的HiS系统,建立基药使用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门诊人数统计、门诊输液比例、药品使用情况排名实时统计、处方限制额度等数据实时统计功能,进行整理归并,定时上传到药品监管系统,药品监管系统通过掌握基层医疗机构实时用药数据,结合预警机制和统计分析功能,对医疗机构进行用药监管。

(七)建立医联农保(社保)“一卡通”、“银医通”系统

融合三卡(医保卡、新农合卡、银联卡),完成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HiS及相关新农合系统、医保系统等的接口改造,以身份证号为主索引构建基于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标准体系,区域内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之间临床诊断、用药、检查检验结果、住院信息、预防保健、档案等诊疗信息可交换与共享,新农合、医保、健康卡实时结报等“一卡通”功能。在确保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管理主体不变的前提下,逐步推进“银医通”建设,达到小额金融支付、预约挂号、“先诊疗,后收费”、双向转诊等功能,并进行医保卡、新农合卡、银医通等多卡合一,进行功能整合,达到医疗、金融、社保联合同步服务等功能,促进一卡多能,方便实用。

(八)建立规范化的妇幼保健专项系统

参照卫生部《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及数据集规范,改造和完善现有的妇幼保健系统,通过卫生信息平台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妇幼保健子系统,对妇幼保健机构及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各主要阶段所产生的业务、管理等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传输及交换,从而为卫生行政部门、妇幼保健机构及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同时,妇幼保健机构对其服务对象进行长期、连续的追踪管理,开展优质服务。

(九)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依靠卫生信息网络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及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加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数据分析、预警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建设,与其它应急救援机构联动协作,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十)建立健康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系统

完善市卫生局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卫生服务信息公开,方便人民群众的学习和监督。按照省政府,卫生部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建成省、市、县三级卫生行政部门电子政务系统,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网上医疗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网上医疗服务功能。深化网上预约服务,预约对象扩大到二级医院,预约项目上增加预约检查、预约治疗。增加网上实时查询功能,建立网上平台与数据中心的接口和基于短信的身份验证系统,提供检验检查、健康档案等数据查询服务。

五、实施步骤

(一)一期建设(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建立相关组织领导体系,各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分解,需求方案起草、制订、论证,预算出支撑软件功能的硬件设备并论证,确定信息中心的设址,落实资金保障,建立建设项目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软、硬件的投标。

2、在利用原有新农合平台及网络的基础上,初步完成数据中心机房、交换平台和新农合系统改造建设,确立数据标准体系,完成“银医通”一期基础建设,建立小额支付、预约挂号、“先诊疗、后收费”服务功能,完成卫生信息专网及区域HiS、区域paCS系统建设。

3、建立区域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初步建立与完成基础数据中心和基础建设。

(二)二期建设(2014年1月—2014年12月)

1、建立区域电子病历数据库,实现区域HiS及各联网等级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互通共享。

2、完成区域医疗卫生机构HiS及相关新农合系统、医保系统、银医通系统等的接口改造,以身份证号为主索引,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诊断、用药、检查、住院信息等诊疗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3、在“银医通”基础上,融合“农保卡、医保卡、银联卡”简称“一卡通”,实现“多卡合一”,实现挂号、就诊、双向转诊、新农合结算、医保结算、电子健康档案调阅、“先诊疗、后收费”等多功能,方便群众就医,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4、完善基于市卫生局信息网站的健康门户网站电子政务系统。

5、建立规范的妇幼保健专项信息系统。

6、建立药品动态监管系统、门诊输液管理系统和健康体检系统。

(三)三期建设(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整合卫生监督、预防疾控、妇幼保健,完成与信息平台和医疗机构互通共享项目建设。

2、各医疗机构通过外网建立远程会诊系统、转诊预约系统、远程教育、远程监护系统互通共享。

3、建立卫生行政管理决策分析支持系统,完成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应用。

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

5、完成异地容灾机房建设,保障信息平台的稳定和安全,降低运行风险。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各单位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整个卫生系统的重要性;要总揽全局、着眼长远,高起点科学规划和设计,抓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统筹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共享。

(二)强化信息化组织领导。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领导组织和管理机构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要求,建设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业务和管理应用系统,并将信息化建设和业务系统应用情况列入绩效考核指标,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5

[关键词]政府信息能力;执政能力;电子政务

一、政府信息能力的内涵

何谓信息能力?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能力的人,他们知道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在信息能力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人要具有信息能力,就必须具有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那些真正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是知道如何学习的。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信息能力就是各社会主体在信息活动的各个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综合。也有人认为信息能力或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徐仕敏还提出社会信息能力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信息能力就是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和组织的信息能力的集合,社会信息能力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人信息能力、社会信息系统能力、政府信息能力;社会信息能力的要素结构包括:信息知识能力、信息编码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再生能力。

那么,什么是政府信息能力?政府信息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职能的一种执政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政府信息能力的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1)政府信息能力的本质是执政能力,在我国集中体现于党的执政能力。(2)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信息活动中开发、管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的综合。(3)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政府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管理效率,改善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能力的综合。

二、政府信息能力的构成模型

政府信息活动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社会管理、经济调节等管理职能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应用过程;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服务过程;政府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革新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革新过程。可见,根据政府信息能力在政府信息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可以将政府信息能力划分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Gima)、政府信息应用能力(Giaa)、政府信息服务能力(GiSa)、政府信息革新能力(GiRa)。用一个函数模型可表示为:政府信息能力Gia=F(Gima,Giaa,GiSa,GiRa)。这个函数模型表明:(1)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Gima)、政府信息应用能力(Giaa)、政府信息服务能力(GiSa)、政府信息革新能力(GiRa)4种能力的集成,是一种综合能力。(2)政府信资源管理能力(Gima)是政府信息能力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其他3种能力的基础。(3)政府信息应用能力(Giaa)、政府信息服务能力(GiSa)是政府信息能力的最终体现。(4)政府信息革新能力(GiRa)是政府信息能力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的保障。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的生产、流通、分配、使用等全过程的信息设备、人员、资金等诸要素的综合管理。各个机构在实现其目标时,除了购置和利用一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外,还必须计划、管理和控制信息资源,对职能不同但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机构信息需求的活动进行协调和统合。概而言之,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利用全部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可见,一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信息设备、信息人员等的综合管理。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这种定义把政府信息资源看成是政府数据或信息内容。一般来说,信息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广义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本文提到的政府信息资源泛指广义的信息资源。可见,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对政府信息内容及信息相关要素实施有效管理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政府信息需求分析能力。信息需求分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是达到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目标的关键。信息需求分析的核心就是弄清楚处在不同管理层次的政府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具体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和公民等顾客对政府信息的需求。这样,就可保证最终提供给用户的信息和信息系统是他们所需要的。(2)政府信息内容管理能力。其主要是指对政府数据实施采集、加工、存储、检索、更新的综合能力。政府信息内容管理的核心是确保政府全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实时性和可访问性。(3)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之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要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政府信息内容的共享;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除信息内容外,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人才在内的全面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推进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政府信息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4)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能力。其主要是指政府确保信息基础设施正常安全运行的能力。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其他相关设备和系统软件等。其中,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是其核心内容,信息安全防护重点是保护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政府信息应用能力。政府信息应用能力是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能力。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3个方面,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和完善政府这3个方面的管理能力。政府信息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信息战略规划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各种原来的实体组织将变成虚拟组织,政府也将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逐渐转变。支撑各种虚拟组织运转的主体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电子政府同样要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来实现政府管理目标。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是信息系统工程实施的起点,也是信息系统工程的基础。政府信息战略规划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评估政府的信息需求,并在评估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这些信息需求的信息结构,进而建立支持相应信息结构的业务系统结构,并确立支持业务系统所必需的技术结构。可见,政府信息战略规划能力是政府信息应用能力的基础,是政府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有的能力。政府战略信息规划必须支持政府的战略目标,要能满足政府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应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共享性,应该能适应公共组织和管理体制变革,应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2)政府信息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政府的决策模式逐渐向信息决策转变。信息决策的本质是充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实现决策过程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智能化。政府信息决策能力就是政府应用信息和知识,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能力。政府信息决策的内涵包括2个方面:充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实现决策的可重现性和可重复性;决策中充分考虑公民偏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3)政府信息协作能力。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协同办公。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的“层级”的组织机构逐渐被改变,“扁平”式的组织机构正在形成,横向的业务合作越来越增强。信息时代是一个协同工作的时代,政府的信息协作能力是政府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政府信息协作能力主要包括不同机构间的任务的协作、信息资源组成部分间的合作、信息系统间的合作、信息系统的技术元件间的协作等内容。(4)政府知识管理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信息资源将极大丰富,政府面l临的问题不再是生产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而是如何从浩瀚的信息中提炼出政府和顾客所需要的知识,知识管理将成为组织的核心任务。政府知识管理能力就是政府组织积累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更新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政府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发掘政府固有知识,引导政府知识更新;挖掘政府隐性知识,实现政府知识共享;传递和应用政府知识,实现政府管理目标。

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是指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社会、企业和公民提供网上在线办事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行政模式。它以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在信息社会里,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需求。在信息社会里,为顾客提供信息服务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提高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政府信息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政府信息支持能力。政府信息支持能力是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有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时代里,信息是市民和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政府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是政府的重要服务职能。(2)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为市民和企业提供远程办事服务的能力。互联网技术可打破时空的限制,能让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进行沟通和交流。政府如何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各种办事服务和审批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政府信息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政府为企业提供的电子采购与招标服务、电子税务服务、电子证照办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政府为市民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社区信息服务等。

政府信息革新能力。政府信息革新能力就是政府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政府通过治理模式、管理思想、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管理策略等的转变,让政府管理体制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自我革新能力。“信息技术与社会互动的事实表明,数字化技术正以其细致而缜密的渗透和磅礴的气势,给城市政府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通过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演化,将对城市政府管理模型、权能结构和行政理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掀起城市政府管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可见,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其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能造成巨大的冲击。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冲击,如何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将是政府信息能力面临的直接考验。政府如何通过自身的持续变革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是政府信息革新能力建设的重点。政府信息革新能力主要包括政府学习和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思潮以及引领自身和社会变革的能力。

三、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能力建设

政府信息能力内涵丰富,其内容随着时展不断地变化和翻新。政府信息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信息时代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和提高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但如何提高和改善政府信息能力呢?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能力主要取决于4个要素:政府公务人员、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府信息能力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政府信息能力也可以看成是政府公务人员信息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政府公务人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然政府信息能力就无从谈起。当然,政府信息能力是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是政府信息能力的又一必要条件。但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系统是政府信息能力的2个关键点,政府信息系统是政府信息能力的骨架,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信息能力的血和肉。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系统,政府信息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和政府信息系统建设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而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和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的唯一途径。

电子政务建设是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能有效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政府信息应用能力、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政府信息革新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电子政务建设就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任务,电子政务建设无疑会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电子政务的建设任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GovernmenttoGovernment)、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G2B(GovernmenttoBusiness)、政府与居民间的电子政务G2C(GovernmenttoCitizens)、提高政府内部效率和有效性iee(internalel-ficieneyandeffectiveness)。G2G和iee可提高政府信息应用能力。面向知识处理的电子政务和面向决策支持的电子政务的建设可直接提高政府知识管理能力、政府信息决策能力。

G2B和G2C可提高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政府服务能力集中体现在政府能否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全面的公共服务。但在传统社会里,由于时空不统一、信息不对称,政府很难在服务提供之前,有效、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需求量、需求的服务提供方式等,政府也就难以主动改善服务质量,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也难以有效提高。但在信息社会里,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普遍应用,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全面实施,政府与社会公众能够进行有效、及时、直接的沟通,而且社会公众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府服务的决策和提供,不仅解决了原来较为严重的回应度、信用度缺乏等问题,而且使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更加有信心,更加相信政府能够提供可靠的、稳定的、高质量的服务。可见,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是政府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政府信息能力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电子党务应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电子党务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党的业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基础和保障。电子党务的建设一开始就要按照“总体设计、标准统一”的原则进行建设,注重与政府信息系统的整合,为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2)面向知识处理的电子政务应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新目标和新方向。面向知识处理的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是在政府信息支撑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建立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政府结构,并通过分布式的“一站式政府”服务中心提供跨部门的政府业务服务。(3)面向政府决策支持应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功能之一。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要求电子政务的建设首先要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支持以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政府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和宏观调控。(4)建立跨平台、跨体系、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的政府信息资源库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在基础上强化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应用。(5)加大政府上网工作的力度,完善和健全对政府顾客的在线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服务。(6)推动电子民主建设,保证政府决策过程中能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不断落实和推进民主执政。

四、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政府信息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路,是信息社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凌云,国内外关于信息能力的研究概况[J],情报杂志,2003,(6)

[2]徐仕敏,国内信息能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2,(7)

[3]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内涵及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2003,(4)

[4]陈晓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追溯及其发展前瞻综述[J],图书馆界,2004,(6)

[5]刘强,等,政府信息资源分类共享方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6]肖明,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美]托马斯·巴克霍尔兹,著,黄瑾,等译,明天的面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8]罗德刚,论全面推进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9]徐晓林,“数字城市”:城市政府管理的革命[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10]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6

关键词:G2B电子政务服务型电子政务天津滨海新区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效能、流程再造、决策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各国政府重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在历经长期实践探索之后,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电子政务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以提升政府行政服务效能。其服务理念从“以政府为中心”逐渐向“以企业与公民为中心”转变,服务型政府与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逐渐成为各界共识。对于地区发展而言,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责任。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已成为中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步骤,滨海新区政府服务效能关系到该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天津滨海新区的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尤其是针对企业服务的G2B电子政务建设就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

二、服务型G2B电子政务的内涵

⒈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基本目标是改革传统行政管理方式,提供高效管理与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服务型电子政务”。作为电子政务未来发展模式,其实现条件与内涵主要体现在:其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高度重视政务整合;其二,从政府基本职能看,公共管理职能也非常重要;其三,在选择业务应用系统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套业务同时进行[1]。这是从服务立足点、管理职能及系统选择角度对服务型电子政务做出的解释。那么,从价值角度来认识“服务型电子政务”,又会赋予其更多内涵。

⑴“服务型”等于价值创造

这里所指价值创造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双重实现。其过程包括:①顾客导向观,即;“以顾客需求”为设计理念,“服务性突出”,降低投资盲目性及风险率,最大限度实现客户利益;②成本效益观,即:“以投资回报”为执行目的,“实用性突出”,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两种价值取向相辅相成,嵌于“服务型电子政务”建设之中。

⑵“服务型”提升政府公信力

最初美国提出“电子政务策略”,目标之一是通过提高行政效率来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国家质量研究中心负责的‘全美顾客满意指数’统计,尤其是时空效应、信息价值及便捷性方面的满意率,越来越多的民众对政府信心不断增加。”[2]所以,建立“服务型电子政务”,政府必须关注公众服务。伴随近年来我国企业数量上升和服务群体扩大,为他们服务的电子政务的作用就更显突出,发展“服务型G2B电子政务”更具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⒉服务型G2B电子政务的意义

G2B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3]。服务型G2B电子政务是强调服务理念的发展模式,其主要功能体现为:信息与服务传递,企业获得更多更直接的政府信息,缩短办事时间及审批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收益总量;促进企业信息化,企业以知识管理为依托,调整管理及优化决策,发挥信息化倍增和催化作用[4]与国际信息化接轨,促使政府按国际惯例行事,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权与响应力。服务型G2B电子政务的发展对我国电子政务整体规模也产生深远影响:它带来新的行政理念,使政府意识到公务信息的流通过程不再被动受众,而有主动参与者;它使参与者从狭隘被动者角色中解放出来,并影响到政府决策[5]它引导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必不可缺的过程与环节。

就目前来讲,我国部分地区G2B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电子政务为企业提供了良好服务,其信息公开与在线服务都达到较高水平,这也与新区内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有一定关系;深圳市G2B电子政务服务已渐趋成熟,其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服务大厅网站、海关及许多厅局网站都为企业设立了“一站式”服务窗口;还有许多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都设有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如南京市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泰达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目前,除泰达开发区之外,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保税区G2B电子政务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就滨海新区整体而言,G2B电子政务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还需进一步予以提高和完善。

三、天津滨海新区G2B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的信息化战略。电子政务是信息化条件下政府行政发展的必然范式[4]。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代表天津经济最快增长点,信息化建设规模呈现扩大趋势,企业规模增长迅速,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日趋增强。其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协调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G2B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来自以下两方面的动力。

⒈政府推动

⑴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即政府发挥引导与服务功能,减轻信息化发展的阻碍,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天津市政府制定的《滨海新区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推进新区政府与企业信息化[6]。同时,信息产业部和天津市将支持滨海新区推进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建设;支持建设信息产业创新园,完善知识产权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和拥有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7]。这些都成为G2B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⑵信息化项目的拉动

信息化项目建设是G2B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拉动力量,也是政府实现统一、规范的宏观控制的起点。自2000年开始建设天津信息港,一批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可向企业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it外包技术服务[8]。天津保税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口岸贸易的物流速度,由此将产生经济效益5亿多元[9]。

⒉企业信息化的带动

从统计数字来看,目前滨海新区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正在提高,如iBm的合资公司蓝泰科技在天津开发区170多家中小企业中成功以推行“易管通”在线应用管理系统[10]。2006年,天津开发区企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向全国推广[11]。2007年天津电子口岸与物流信息平台正式开通,覆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等各个领域的服务[12]。

总体来看,天津滨海新区电子政务G2B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开发区电子政务迅速发展,政府网站和各专业网站在招商引资、政务公开、区域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天津开发区政府门户网、企业在线、投资网、人才热线等政府服务网站全年累计访问量达1515万人次,国际手机采购网、贸促网等电子商务网站全年点击量524万人次[11]。但从总体看来服务与管理功能仍存有不足,需要进一步予以重视与完善。

四、天津滨海新区服务型G2B电子政务建设对策分析

服务型电子政务受到国际组织与咨询机构的重视。爱森哲咨询公司用服务成熟度与传递成熟度对世界各国电子政府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从一个侧面反映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内涵。其中服务成熟度包括上网项目(测评服务成熟度宽度)及提供服务的完成水平(测评服务成熟度深度)两部分;包括公布信息、互动沟通和网上办理三个层次[13]。虽然制约服务型G2B电子政务建设的因素来自政治、经济、法治等诸多方面,但这套研究标准比较客观地对政府管理与服务进行分析,以此改善与发展服务。因此结合爱森哲评价标准,分析未来滨海新区G2B电子政务建设,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⒈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G2B功能建设

滨海新区政府应建立网站满意度评价监督机制,包括用户评价与自评价两方面,旨在形成自竞争和它竞争意识,完善向企业提供服务功能,以满足企业需要。第一,拓展服务深度,提高执行水平,增强反馈。第二,提高服务层次,突破“公布信息”,提供“易于操作,便于提交”窗口,增加个性化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向成熟电子政务阶段发展。在此,“加拿大企业入口5”体现着高度集成的服务效能。第三,加强网站运营管理与动态信息管理,维护信息安全。在此,澳大利亚国家工商部门一致性工商登证管理资料库及应用系统[14]承担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责任与使命。

⒉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随着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新区政府各部门在主观上要接纳“信息公开与共享”,由“信息拥有者”向“服务领航者”理念靠近。爱森哲传递成熟度认为:公民可接触的网上服务过少,则被视为传递成熟度很低。所以政府作为社会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在G2B电子政务方面更应当按法律规定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向企业公开信息,包括法律法规、政府采购、重大工程及项目招标公示、税收优惠等,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信息环境。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信息公平,而且是实现政府责任的过程,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⒊加强协同办公环境

新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化规范的制定,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政府的G2B服务协同办公能力,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完成对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完整接入,实现全程电子政务环境。爱森哲认为:政府之间合署办公程度很低则意味着传递成熟度很低。英国政府“知识管理”思想所提倡的就是所有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同一个交互系统上协同工作、知识共享[14]。这种模式下的经济与时间效应是非凡的,企业在同时间的赛跑中不会是输家,会带动整体地区核心竞争力的良性提升。

⒋促进企业对电子政务的利用

滨海新区G2B电子政务发展与应用推广,需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及其对电子政务的充分利用。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先例,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给予更多政策倾斜。例如,英国政府曾经开设专门网站,规定中小企业于2000年4月1日至2003年3月31日,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免交商品增值税,用电子方式纳税可享税收减免;法国甚至消除一切不利中小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支持的规定来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14]。滨海新区政府应立足于本地区实际,拓宽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参与意识,提高电子政务利用率。

五、结论

服务型电子政务是服务型政府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正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挑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G2B电子政务建设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滨海新区政府应牢固树立服务型电子政务理念,加强G2B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与发展空间,从而切实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汪玉凯.“服务导向型”电子政务与中国服务模式转型[eB/oL].(2005-9-5)[2007-10-27].

吴爱明,王淑清.国外电子政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48-149

周晓英,王英玮.政务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9-50

张顺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加速安徽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eB/oL].[2007-10-27].

吴爱明,王淑清.国外电子政务[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73-74;142,201;164,273

顾平安.国外电子政务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2006-10-17)[2007-10-30].

省略/gov/online/2006-10-17/8627.shtml

作者简介:

张庆莉,女,汉族,1976年生,辽宁人,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7

   1.1电子政务战略管理

   电子政务战略管理是一个以政府信息化为目标的动态管理的过程。为保证此目标的成功实现和政务进度的正确谋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对各信息主管部门进行控制,使得各级信息主管部门能够将这种谋划和决策顺利实施,从而快速准确的实现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战略管理主要包含一下四方面内容:(1)战略分析:根据政府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内部条件,明确各部门具有的资源情况以及实施能力。通过对电子政务进行战略分析,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整体把握。(2)战略选择: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与之对应的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并运用国外先进技术选择正确的战略,选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政务发展目标的电子政务战略,从而制定出相关政策和计划保证政务发展所需的资本和人力资源。(3)战略实施:战略实施就是指按照制定的战略进行实际行动,将战略转化为现实的关键步骤,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合理设置组织结构,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合理规划,文化制度建设和处理战略实施中的各项矛盾,确保这几项内容的正确实施,从而以保证战略实施的成功。(4)战略评价:战略制定的优劣,战略执行的好坏都必须通过战略评价得出,只有对制定的战略进行全面评价,才能体现出电子政务战略实施的真实效果。如过评价效果不好,说明指定的策略有偏差,应根据评价结果并参考实际情况及时对调整电子政务战略。战略评价结果往往会成为新战略制定的依据,通过对其不断的改进,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电子政务战略。

   1.2电子政务项目管理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管理,可以对有限政府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主要由五个阶段组成: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和系统运维。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所涉及的业务主体众多,管理量巨大,合理管理存在难度。电子政务的项目管理所涉及的业务主体主要有: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核者、组织者、审核者、申请者、建设者、第三方监督者等。对这些业务主体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制定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的规则和标准,建立一整套项目运行的标准规范,使得项目的建设、管理、监理等工作可以顺利实施。高度重视电子政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规划,对项目需求进行合理分析,保证电子政务项目的投资预算得当。在电子政务项目执行前进行评估,所有电子政务项目主体都必须通过信息主管部门的技术审查,才能拨发电子政务项目资金。加强项目执行后的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项目验收的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可通过外包、托管等方式,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使项目顺利完成。

   1.3电子政务服务管理

   发展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更好的为民众提供便利。电子政务服务不仅指政府向社会民众提供服务,而且也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服务。电子政务服务可使社会和政府内部各部门通过互联网直接提获取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与之对应的,电子政务的主要服务形式也有两种:一是面向社会的,二是面向政府内部各部门的。。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主要有协同管理、质量管理、保障管理和客户管理四方面内容。业务协同管理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服务流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电子行政监管制度,保证电子政务服务正常运行;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管理是服务保障管理的最主要的保证形式,互联网服务管理的方法是一种十分快捷的方法,围绕着客户需求对互联网的服务进行优化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是为了保证政府能够顺利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1.4电子政务组织管理

   电子政务组织管理由三部分组成:1、组织机构;2、管理职能;3、运行机制。为保证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执行,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主要由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和执行机构四部分组成。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必须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必须拥有一整套完整的执行机构,才能保证电子政务的持续发展。电子政务的管理职能主要有五种,五种职能分别为:计划职能、协调职能、建设职能、立法与执法职能、监督与评价职能。在满足政府的基本要求之下,电子政务管理职能应明确规定其内容和性质,进而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的职能体系。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有四方面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它们分别是:规划预算机制、项目管理机制、业务协调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良好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运行机制是保证电子政务正常运行的关键。

   1.5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管理

   电子政务的运行环境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电子政务法律建设、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电子政务法律建设涉及电子政务管理中每一个环节,其影响之广,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发展,因此为保障电子政务的正常运转,保证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遵所建立的电子政务法律保障体系必须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的实际需要修订与电子政务发展和管理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同时保证服务系统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建设的正常执行。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政务运行环境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信息系统备份中心、建立安全监控系统、统一信任体系等。切实做到防御工作与防范工作相结合,按保密管理的具体要求严格实施,建立合理的等级保护制度,采用合理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不同的部门采取分级、分层、分域的保护,实现电子政务全面安全,从而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充分发挥了行业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拥有标准化机构和大量技术专家的标准服务体系。应加大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力度,并积极将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应用到现实工作中来,使得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8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战争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纪念地及其珍贵实物等;制度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创建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宝贵结晶,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2.红色文化的特征

(1)观念性。红色文化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色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

(2)先进性。红色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核心思想。红色文化的本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符合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红色文化倡导“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所有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无神论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等。正是基于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我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3)价值性。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载体构建的以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都能够以此作为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代代建设者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4)时代性。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由此形成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红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遵循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同时红色文化也有自身特殊的传承规律。

1.内核吸引规律

深挖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既要重视红色文化器物层面的展示,更要注重凝聚在器物上的精神品质,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内涵,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提升、总结凝聚在红色文化物质层面上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吸引力。

2.外力推进规律

政府强力推进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红色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如,红歌会、红运会、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红色影视剧、红、红色诗歌、红色绘画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极大喜爱。例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革命故事为蓝本,再现了以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群体追求真理、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由于政府的强力推进,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及著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该剧获得“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3.物化感知规律

红色文化物态化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以红色文化物态化为基础,以其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文化遗产的物态化,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让人们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感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针对韶山同志故居周边的环境,我们要注重恢复到1959年回乡时的历史风貌,改善周边环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游客感受到韶山故居的真实性。通过故居的文物陈列和导游的解读,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伟人出生、成长的历史环境,体会到一代伟人的伟大情操和音容笑貌。

4.优势扩散规律

红色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我们一定要把握红色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精神品质,让先进的红色文化来影响和熏陶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使他们能够自觉学习、深刻体会、不断弘扬红色文化,引导人们在旅游休闲中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受到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信念和信心。

5.媒介传递规律

积极构建优势媒体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平台。媒介传播是红色文化重要的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现代传播网络进行传承,现代传播网络具有虚拟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特性,是红色文化传承必须依赖的重要载体平台。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凸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展示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可放映电视连续剧《长征》;又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再现了、、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开办的“红动中国・长征路上我成长”的大型公益活动,让55名湖湘子弟寻访韶山故居,在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走泸定桥,与沿途的藏族同胞交流,使他们从中受到很好的体验教育。通过电台的现场连线,请红色旅游专家和前辈的后人畅谈红军故事,以新闻博客的方式展现在电台、电视和网络上面,进行立体式宣传,既有音频,又有视频,还有画面文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听众、观众的热烈欢迎。

6.同振共鸣规律

产生情感共鸣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传承红色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例如,通过国家一号工程改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现的朱毛会师场景颇具吸引力。会师的场景通过电影片段的展示,把、、及红军战士会师时的热烈欢乐的场面表现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游客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又如,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背景音乐为《十送红军》,歌词以叙事为表现,并借叙事来表达红色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游客感到红军与当地群众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将游客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以深情的音乐与游客的心理达成了强烈的共鸣。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思考

传承红色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促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文化内涵,提升精神品质

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内涵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探寻红色文化的传承规律,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揭示红色文化的崇高精神,红色文化才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红色旅游也才具有生命力。一是要加强党史研究,深挖文化特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史实为依据,充分挖掘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事件、故事等,感知、提炼、总结和概括红色精神,挖掘文化特质。二是外化红色文化,解读文化内涵。要以艺术的手段外化红色文化,对红色旅游产品进行艺术包装。每一首红歌、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故事、每一句箴言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要抓住文化主题,凸显景区特色。红色旅游景区要突出红色文化的特色,注重个性化产品的开发,提升导游讲解水平。

2.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打造品牌

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一是要重视红色文化整体形象的推广,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对区域内的红色文化整体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要注重红色旅游内涵的挖掘,提升红色文化的品位,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强红色旅游的规划,拓展红色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重视从文化的传承方面创新旅游产品。四是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联合、整合、融合,开发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精品,创新红色文化品牌,增强红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发挥功能优势,强化辐射渗透

红色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功能。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青少年在游览、观光、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形成优势文化。如游客参与井冈山“朱毛挑粮小道”的体验项目,在参与体验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更加敬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4.加强媒介宣传,增强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户外广告和现代传播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应在城市建筑、公共汽车、高速公路上设立大型户外电子广告宣传展示牌;在城市中心、广场和街区搭建红色旅游宣传长廊。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要通过官方网站――旅游信息网整合全国各地的红色网站,构建红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专题网站――红色旅游信息网挖掘历史内涵,形成品位较高的红色文化网站。要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5.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情景交融。

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得到青少年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根据情感共鸣规律,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内涵的挖掘、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以贴近人们心理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6.积极开发创新,丰富产品类型

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坚持走开发创新之路,要通过开发创新凸显特色,创新产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注重理念创新。红色旅游要突破红色发展红色,在红色为主的前提下,衍生各类旅游形式,展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井冈山提出了“红、绿、蓝、金、古”的概念,并以此统领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焕发青春光彩。二是注重体制创新。旅游景区要注重管理体制的创新,组建管理委员会,把归属于文物、旅游、民政等部门的红色旅游资源统一进行管理,赋予执法权及相关职能。三是注重产品创新。要打破传统的红色旅游景点“一根棍子、一张桌子、一栋房子”或“一个铜像、一个故居、一个纪念馆”的过于简单的展陈方式,根据游客的心理和需要,创新红色文化产品。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9

电子政务组织并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利用互联网将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并广泛传播共享。通过发展知识管理构建电子政务,我国可以实现对资源共享体系的优化,加快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指的是为发展电子政务,通过构建基于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改变传统的电子政务模式,建立适合时展的电子政务。建设政务体系就要把知识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将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挖掘技术等手段充分发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电子政务体系的建设,而且更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资源体系结构能够高效的利用知识的共享性,这也让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更能发挥电子政务在新时期的指导作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体系构建的目标

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可以保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高效协调的运行,更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使其更好的提升企业服务,数据共享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而其构建的目标则更为重要,有利于电子政务的建设:

(1)统筹建设,集中构建电子政务在底层中的保障措施。

(2)基本实现所有行政事务的电子审批和电子阅览。

(3)完备数据库的建设,增加数据库容量,使各个部门之间更好的进行数据共享。

(4)完成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

(5)通过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的建设,为经济发展提高更有效的保障。

(6)完善电子政务安全防范体系建设,确保电子政务的安全运行,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

(7)促进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建立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

(8)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这也是电子政务顺利发展的主要环节。

(9)健全绩效考核体系,覆盖主要部门,确保电子政务的建设效果。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体系的功能设计

电子政务中知识应用是首要功能。所以,获取知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构建电子政务的数据库成为整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可以构建各种知识管理系统,例如知识获取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知识存储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组成了核心知识库,从而也加强了电子政务的功能,运行效率。体系的实施主体通过对系统知识库中知识的获取,可以得到受众群体中的各种信息,制定更好的计划,实施更好的方法,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进一步充扩着知识库。而受众群体在享受着服务的同时给知识库进行反馈,反应系统的缺点和不足,提供给实施主体,帮助他们完善系统知识库,加强知识系统的功能。通过这样循环的反馈,可以极大的更新知识库,增强电子政务的受众体验。资源整合体系的基础性建设需要以下几个知识系统的构建:

(1)电子政务知识链模型的建设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链模型,人类通过对信息知识的发现、获取、思维逻辑的运算处理、吸收以及传播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不断的处理编辑并创新应用,逐步完善,使其成为有价值的资源,这是知识管理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核心所在。

(2)将电子政务知识资源进行抽象处理

外模式可以对信息进行获取,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外模式映像到模式中,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再由模式将信息映像到内模式中,以此转化为电子政务知识库中的信息,此过程还将信息进行抽象处理,将其转化为电子政务知识库中的一员。这样,电子政务知识可以脱离用户而存在,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3)将外界电子政务知识信息进行提取处理

通过抽象处理操作,电子政务信息已经转化为知识,但其还不能进行存储,没有编码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将知识信息进行提取操作可将外界知识编码,通过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转化即可将编码后的知识进行存储,此过程包含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通过各种数据库模型进行解析处理,并同时存储到计算机中。

(4)建立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篇10

如果将整个法院比喻一个人的话,各业务部门就是人的手与脚这些行动器官,那么司法政务就是人的神经系统,领导层就是人的大脑。司法政务对内作为连接各业务部门信息中枢神经系统起着对领导层意志的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依照领导的决策意志组织实施组织部门;对外而言司法政务系统需要积极的对外获取外部信息,感知外部世界,将外部信息系统反馈到人民法院内部中,上传至法院的领导层决策层,适时而变,因应对策,同时也将法院的信息传递到外部世界,代表人民法院形象,输出价值判断与法律价值判断。司法政务工作是人民法院的管理性、服务性工作部门,也是遇事协调机构,在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沟通协调内外的重要作用。同时司法政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获取、传递、、组织实施的综合信息体系;传统的以纸质的文字、图形的方式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在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下对人民法院政务系统的高要求了,以网络化、计算机化的综合信息处理机制是适应人民法院司法政务系统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将为人民法院公正司法提供有力的政务保障。

【正文】

一、司法政务的概念与内涵

1.司法政务的概念

司法政务是人民法院专门机构处理与法院相关联的内外部行政事务、以及与案件审判、执行相关联的司法行政事务。

司法政务的内涵包括:人民法院同级、上下级内部行政事务;政府行政部门与人民法院因公形成的行政事务;其他人民团体或组织因行政关系形成的行政事务。

2.司法政务与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形式、职能结构以及职能履行能力都有重要影响。电子政务丰富了政府职能的实现形式,使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政府职能,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政府职能,电子政务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了政府职能履行能力。

电子政务的作用有:1)电子政务丰富了政府职能形式;2)电子政务创新了政府职能结构;3)电子政务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政府职能履行能力。

司法政务涵括了电子政务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要求,但是司法政务与电子政务还有着显著的区别与特殊性,表现在:1)司法政务是人民法院的内外部政务实施工作,具有专有性;2)司法政务是以司法工作为主线的,具有法律性;3)司法政务同时具备行政事务的性质与司法工作的性质,具有双重实施性。

二、司法政务的机能

1.司法政务的功能机制

司法政务的功能机制内容有:1)信息的获取机制;2)信息分析机制;3)信息传输机制;4)信息机制;5)信息事件决策实施机制;

2.司法政务功能机制的产生与来源

司法政务功能机制的产生源自于人民法院司法政务在行政事务处理中的实际需要,其最终的渊源是由人民法院内部的一系列内部职责分工的组织体系与责任分工所产生,其职能大小与职责由法院内部制定的一系列职能文件所定义。三、司法政务的平台机制

司法政务机制的机能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与信息技术与信息科技作为硬件支撑平台,人民法院内部所规定的各种行政制度就是司法政务机制运行所必须的制度平台。

1.司法政务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机制平台

司法政务的核心组织机构是人民法院办公室,它是是组织、协调和保障人民法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承担着决策参谋、督办落实、组织协调、综合管理、服务保障等多项重要职能,任务繁重,职责重大。而作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神经中枢最首要的任务是信息的畅通,需要对重要问题与事件具备非凡的政治敏感性与责任感。

司法政务的工作内容就是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办公室作为人民法院联系上下级法院,同级法院中各业务部门的信息核心机关,需要对上下级法院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各审判业务部门在业务中形成的各种信息进行了解评估,汇总数据,对比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与单一事件信息中发现问题,上报决策机关(院党组)作出相应的决策。

2.传统的以人为核心的司法政务的预警体系的优点与缺点

司法政务信息处理的传统方式是汇总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推出结论,这种处理方式我们一般称之为“事后诸葛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事件发生后通过数据统计或分析的方式推导出结论,往往这种信息处理方式都是事后的而非预警的。

对数据信息与事件信息的发现与评估对政务系统的人的要求是非常之高,需要政务系统的负责人具备非凡的政治敏感性;一方面政务系统的负责人需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区高级法院的年度法制工作策略有深厚的了解,知悉法院各项业务工作的重点与核心,知悉当前法院工作的重心与核心;另一方面也知道院领导对本院业务工作的工作重点在那里。而以人为政务处理的核心就必须存在个人缺陷的问题,人的心情波动或是工作、生活上的波动都会影响到政务系统运行,以人为政务核心的传统方式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政务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要求的。

3.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政务系统

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用信息化数字网络化武装人民法院的要求,强调要向信息化要效率,改变单纯以增加人的数量的方式解决在现代社会诉讼案件大量增加而产生的审判压力的问题。电子政务作为法院司法政务的重要形式对法院职能形式、职能结构以及职能履行能力都有重要影响。电子政务丰富了法院职能的实现形式,丰富了司法政务职能的实现形式。

信息系统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电脑网络为信息载体,以制度规章为运行规则的综合性政务体系。它直接吸收优秀政务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管理中的做法与方法,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方式,用人工智能为核心进行模拟人工判断,集中信息管理与处理的全新政务管理方式。

在没有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机制之前,所有的法院工作信息处于一种单一的、片段的化的信息工作状态。各业务庭的各业务部门在工作中产生的法院政务信息以一种单一化片段化的形式存在于法院部门当中,信息的沟通缺乏统一的渠道,当有调研任务的时候,相关的政务工作信息才能得到暂时的一个时期的汇集,而且由于汇集的时期过晚,往往错过了最佳的信息反应的时间。法院的决策往往都是马后炮式的决策,而这种决策直接体现出来就是惩罚形的决策,即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进行处置,并通过对事件的处置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的问题进行一般性预防。

司法政务信息系统能在日常的信息处理中以模拟最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为基准,直接将法院工作的年度目标与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发现闪光点,找到问题关键点,对法院业务工作产生的信息实施动态信息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不足与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配合信息系统的即时处理机制与院领导及时决策机制就构成了完整的司法政务信息综合处理体系。

当今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法院政务工作的一个全新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集中式的、分类式、预警式的信息处理模式已经悄然来到,法院不应当拒绝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而应当将其为我所用,法院的信息处理模式理应走入信息化、网络化,原来信息单一处理机制必须改变,集中式的、分类式、预警式的信息处理模式是法院的信息处理工作模式的必然要求与创新之路。

四、信息化、网络化司法政务的行动平台

1.信息化网络化司法政务行动平台

司法政务工作是人民法院制定和实施重大决策,部署和安排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人民法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审判工作,加强审判管理、行政管理和综合事务管理,保障审判机关这台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职责。在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决策、协调、服务、保障等职能作用。

进一步强化人民法院的司法政务管理职能,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提供坚强的行政支撑和后勤保障是人民法院司法政务工作改革的重要目标。司法政务工作是人民法院的管理性工作、服务性工作,也是协调性工作,在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重要作用,因此,司法政务建设是关系法院事业兴旺的一件大事,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政务部门首先应当从规范抓起、从管理抓起、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抓起,切实加强规范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是一项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才能有规矩可依,才能增强司法政务工作的预见性、减少被动性,确保连续性、避免随意性,做到忙而不乱,事半功倍,提高司法政务工作和审判工作的整体效能。

2.制度平台与信息平台的创建策略

信息化、网络化政务行动方式是一种集约型的司法政务行动方式,司法政务的实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秘办理与处理系统;2)决策内容的组织实施系统;3)外部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4)内部决策实施实时反馈机制。由司法政务上述特点就决定了信息平台的创建策略的特殊性。3.创建策略原则的四项特殊性

创建策略原则的特殊性有以下四项:1)信息平台创建需要围绕着公正司法的主题与法院办案的宗旨来进行,具有工作现实需要性;2)信息平台的创建需要以案件办理为主线,文秘公文处理为脉络的双线并行型信息流转,具有行政办公与司法办案双重性;3)信息平台的创建需要以各大诉讼法对案件办理的特殊要求为基准,具有行政制度的法律性;4)信息平台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特殊类型法律问题要具备智能化处理的能力,及时因应特殊类法律事件的产生,具备行政政力的政治敏感性。

4.策略创建的具体内容

策略创建的具体内容涵括行政政务与司法事务,多种的属性对策略的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在于行政政务的处置方面还包括了司法事务的处置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务信息、司法信息处理的集中存储机制;2)多方位机制的信息获取机制;3)敏感信息及时转输决策机制;4)信息统计分析预警处理的同步机制;5)制度运行监督机制。

5.司法政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司法政务的信息化、网络化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的创建;二是司法政务信息处理方式的制度化的建全与实施。这两方面互为因果,两者缺一不可。

6.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中心服务器、存储器、网络交换设备、机房、维护工作人员、计算机终端等,硬件平台包括了实施司法政务系统的全部支撑设备与人员,在以往的硬件平台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设备的先进性而忽视了人员的先进性,导至的后果的先进的设备并没有得到妥善有效的利用,而在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中更多更重要的是人员的先进性,起更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中人员作用有:1)维护硬件平台的正常运转与使用;2)教育与培训信息平台的其他参与者;3)将旧有的司法政务中的先进经验与先进方法软件化、系统化;4)创新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工作方法;5)评价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工作状况。在某些意文上来说,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整个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整体运行能力与最终实施的效果,在司法政务信息平台起决定性作用。

7.司法政务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

司法政务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主要是指为运行司法政务信息系统这一体系而在法院内部设置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与流程配套的制度、工作方法。

司法政务信息系统的软件的创设过程一般为:1)集中调研传统方式下的司法政务的运行运转规则,司法政务的实现方法、司法政务的需要处理的日常工作事项,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等;2)提取传统方式下司法政务中对政务信息的流转方式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网络化,以网络化、信息化作为传统纸质载体的替代方式进行初级运行并加以实现;3)在运行中有选择的升级司法政务中处理的优秀方式,选择优秀的司法政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进行网络化,结合网络化、信息化司法政务的特殊能力进行最佳优化,并在信息网络政务中逐步实施。

上述的司法政务信息化、网络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反复进行、多重修正的过程,这对司法政务的运行制度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司法政务的制度也同样面临着时废时新的要求,将司法政务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就是多次多重的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唯有在长期的司法政务工作实践中方能真正将司法政务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真正达到司法政务效率的最大化、效果最优化、信息存储集中化、决策信息传输的及时化。

8.信息化、网络化的司法政务公文管理策略

在信息化的司法政务系统中,公文的起草、审核、签署、以及收文办理等,都是在司法政务的操作平台中进行。这些在司法政务系统中运行的公文,是机关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所以必须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和管理。但由于这些公文是通过电子政务公文处理平台产生的,它的特点决定了其归档和管理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套用纸质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方法,而应将电子文件的管理功能嵌入电子司法政务系统之中,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等方式,并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和安全性。

信息化司法政务公文管理的策略有:1)“前端控制”原则;2)“全程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