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1:03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财务会计;结构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山东烟台市下辖各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街道办事处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为了积极响应山东省政府的号召,提高各行政单位的办事水平和办事效率,因此各街道办事处不断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水平。然而在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建立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街道办事处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针对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结构进行分析,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意义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派出的机构,因此街道办事处承担着管理该地经济社会中各项事务的责任,其中包括各个下属居委会以及行政村,都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范畴,其工作职责是对当地街道的日常事项进行管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频繁的与该区域的居民接触,因此可以说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能力和整体形象也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大部分居民也都会依据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来判断党和政府的与人民关系的好坏,因此街道办事处应该在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上来,通过对财务会计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街道办事处的财会管理能力,提升街道办事处的整体办事效率,确保人民满意,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加强对街道办事处财务工作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街道办事处财务会计基本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会计人员缺乏

目前街道办事处中的财会人员还比较缺乏,财会人员配备上还存在着缺陷,因此使得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同时又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能力较低,缺乏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并不能严格执行相关的财务核算管理规定,因此制约着街道办事处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运作体系不顺畅,工作效率较低。造成街道办事处中相关财会人员职业素质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目前街道办事处中的大部分会计人员均不具备中级会计职称,因此其专业素质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是街道办事处中的财会人员具有较大的调配性,因此在会计工作交接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最后是由于没有对新上岗的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导致街道办事处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管理要求。

2.会计核算不规范,无法反映街道现状

街道办事处所监管的财会事项主要包括经费预算、公共费用支出以及工资发放等。若以上项目的资金规模比较小,财务会计的核算任务也相对比较简单,而随着姜格庄经济的不断发展,街道办事处所具有的经济管理职能也会相应增加,随着其财务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会计核算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对政府的财政拨款项目进行核算,同时还要对社区的总体收入情况、城管的协税问题、房屋的阻力问题以及民政帮困问题等进行财会管理,因此若一直沿用原本的会计核算科目,就会导致对新增加的相关会计事项没有实施规范与统一,也未能进行科学的分类合并,因此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无法真正的反映出街道的经济现状。

3.缺乏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混乱

随着街道办事处中财力能力的不断增强,对于财务会计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街道办事处中的财务管理中没有形成完善牢靠的基础,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后,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管理现状十分混乱。一方面是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会计预算之地以及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因此无法对街道办事处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进行有效的监督,资金管理中也未能实现合理的控制,审批中存在的多元化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严重的阻碍着当地社区管理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是对会计预算之内的开支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严重的制约着街道办事处中财会体系的有效运作。

四、街道办事处财务会计基本结构的优化策略分析

针对街道办事处财务基本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改革设想及优化策略,提升街道办事处的整体财会管理水平。

1.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应该明确好街道办事处所处的地位,针对不同的管理区域范围实施财会结构的优化。可以依据体制规定中的具体要求,将区域中部分的智能划分到下属区域中的街道办事处中,这样一来,街道办事处不仅行使和承担着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额外承担了其他的工作任务,而这些任务原本应由区政府进行承担及执行。然而由于街道办事处本身并不具备权责统一这样的权利,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街道办事处的整体工作效率,并且,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管理体制改革政策也无法在街道办事处内部真正的推行开来,同时由于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本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因此就使街道办事处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管理危机。因而首先要明确好街道办事处具体的地位,针对低政治地位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不断完善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为街道办事处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适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2.构件街道办事处的会计工作全新体系结构

(1)优化财务结构及会计实务

通过发挥预算级次的作用来逐步使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结构以及会计实务得到有效的分解。在街道办事处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将《总预算会计制度》作为工作的基本规范依据,进而对财政性资金中产生的相关财务活动和会计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进而对街道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规范,同时也对街道办事处中各项不同的财政资金活动的现状进行监督;将行政单位中所应用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对街道或者社区中的相关管理与建设费用进行有效的核算,对公益事业中的相关资金的具体流动情况进行核算;在核算街道办事处管理与建设费用的基础上,将该部分费用纳入到街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当中,并利用事业单位当中的相关财会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进而真实有效的反应出各个街道及社区的管理和运作状况;通过对会计制度中核算进行规范、对街道办事处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出财务体系对于三级管理系统所起到的支持作用。

(2)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街道办事处的财务会计制度,逐步完善街道办事处中财务管理当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其会计结构的不断完善与优化,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促进街道办事处中相关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为街道办事处中相关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升街道办事处中相关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优化街道办事处中会计人员的组织结构。

五、结语

通过优化街道办事处中财务会计基本结构,能够有效改善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街道办事处中财务结构保持平衡与稳定,确保相关财务管理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并发挥作用,进而提高街道办事处的内部财务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街道办事处的办事能力和工作水平。通过通过对基本结构进行的优化,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街道办事处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慧超.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5,03:26-28.

[2]赵玉凤.街道办事处财务管理加强之我见[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17-18.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街道;财政管理;现状;对策

一、前言

财政管理作为街道办的重要工作之一,不仅关系着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着人们和生活和福利,还影响着政府职能,帮助政府实现对财政资金的流动控制、收支掌握等,并实行相应的监督和调整。因此,可以说街道财政管理效率和质量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街道办的整体效率,从侧面反映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效率和管理形象。文章接下来将对街道财政管理的现状做出分析,主要针对缺陷和不足之处,再进一步讨论思路,以加强街道的财政管理。

二、街道财政管理的现状

结合我国街道财政管理的现状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之处:街道与市县财权划分不清、街道财政管理职责事权财权不统一。

1.街道与市县财权划分不清

首先是“财权”的问题,即经费问题。理论上,市县的职责在于确定街道支出的基数,再由内部部门细化分散到街道办事处,包括计生支出、农林支出和各职能部门的预算支出等。但在实际操作时,各职能部门执行任务和开展工作时,可能提出另行投入的要求,即拨出街道办其余经费投入工作。还可能出现上面的经费下拨不及时,影响街道办事处的财政财权管理,还可能出现经费紧张、短缺的问题,对各项社会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还存在街道办与市县职能部门间“事权”配置不清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协管员的配置与管理上。由于很多职能部门争相配置协管员执行街道工作,不仅容易出现人员安排的交叉,造成人力浪费,还造成执行街道办工作的人员不足,难以高效准确地完成街道办的财政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街道办的基层统筹作用。

2.财政管理职责事权财权不统一

一般来说,职位与职责对应,对于重要职位,应当保证一人一职,以避免职权交叉滥用,同时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界定职权,确定职能定位,规范工作。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街道办事处的职能架构和财政体制还未完全统一、规范,即财政体制对街道财政的职能定位较高,而基层财政职能在街道办事处整体职能架构下的定位未能达到要求。具体可表现在,财政工作人员身兼多项职责,除了自身职责,还包括审计、经管等混合职责。这虽然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利用,但无法保证财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职权的规范使用。对此,我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规定,要求街道办要结合自身实际依法加强财政收入管理、深化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要求体制架构下的职责定位做出相应调整。

三、加强街道财政管理的思路

针对目前街道财政管理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再加上面临信息时代和管理方式创新的新形势,加强街道的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和质量已势在必行。主要思路如下:

1.完善街道财政管理体系

首先,要确定一套完整的、详细的管理指导方针,要求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根据方针确定重要事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预算和资金管理机制,有条件的话,最好建立一个相关的机构,对资金的流动实现整体把握,以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还要在资产管理上,确立管理方式和界定范围,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应当进行分开管理、观察分配等,以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最后,建立检查或监督体系,即对各项资金流动记录和数据情况做好抽查工作,对日常资金活动做好记录等,避免记录不明、资金去向不明等。

2.更新管理思想观念

在街道财政管理上,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思想和观念也是一大问题。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局限性问题,改变基层财政人员的固有思维模式。要求基层财政人员及管理人员,结合社会体制、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等整体趋势,加强对自身的财政职责、职能进行刷新,并加深对基层财政管理的思考,努力实现高效的、有效的管理,提升自我价值。其次,改变观念,面对社会的新技术、新需求,街道办有必要参考优秀的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街道财政管理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加强人员机构融合、发挥职能优势。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部分管理工作的电子化、高效化。

3.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虽然街道处的工作较为稳定,但对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一直不能松懈,以此保证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对街道财政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建立适当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此起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同时实现工作及时反馈和调整,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管理是街道办工作的重点之一,是相关扶持政策的渗透途径,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就其管理现状,还存在不足,如街道办与市县财权划分不清、财政管理职责不统一、财政资金沉淀较多等,对此,我们应当加强认识,努力完善财政管理体系,更新管理思想观念和加强对绩效考核管理,以给予街道财政管理工作最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鹰击长空”为你整理了这篇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人大对部门与街道预算情况调查的工作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安排,由**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各委室主任和财经(预算)工委委员组成的调查组,对区政府2021年度区级部门与街道预算情况进行会前调查,集中听取了区级部门预算、街道预算的情况汇报,开展专题讨论和交流,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初步审查。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20年11月5日第55次主任会议通过的工作方案,对2021年度区级部门预算、街道预算初步审查,从11月上旬开始,至12月下旬基本完成。

(一)组织审查。11月上旬开始,财经(预算)工委牵头,常委会各委室根据分组情况,分别开展对口部门预算草案审查,逐个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期间为保障细编科学,财经(预算)工委对选定的2021年度重点审查部门和街道及其重点、疑点事项两次协调预算单位、财政局,组织讨论,部分资料送预算专家审查,形成统一意见。

(二)组织公开听证。12月17日,区人大常委会选择区发改局、区卫健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供销合作社、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等5个部门和**等4个街道,开展预算草案公开听证,区人大常委会领导、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各委室负责人、人大代表、社会公众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发言踊跃,提出28个问题和建议,同时,会后还以书面形式提出建议。

(三)反馈审查意见。财经(预算)工委对各工委、专家审查和听证会提出的意见进行全面汇总,梳理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交与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求其对2021年部门、街道预算草案进行修改完善、整改落实。

二、预算与问题:

提交本次会议审议的2021年度区级部门预算共70个单位,合计安排预算资金**万元,比上年增长10.4%。12个街道,合计预算**万元,比上年增长168.3%,其中新增部门转移支付**万元(剔除部门转移支付,**个街道预算合计**万元,比上年增长18.8%)。2021年度部门、街道预算总体可行,体现了保运行,保重点,促民生,促发展的要求。但从审查的情况看,还存在诸多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方面:一是部门预算的刚性需求与所用财力差距明显;二是部门预算的完备性有待加强;也有少数预算单位申报预算时项目前期评估不充分;三是绩效评价需进一步完善,结合有待密切;四是执行进度及均衡性有待优化;五是公务费设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细编和绩效评价。

(二)街道预算方面:一是财力收支不平衡;二是超预算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存在;三是街道抓收入积极性不高;四是部门转移支付不完备,部门下达任务时,预算有缺口;五是临时任务多,影响预算准确;六是绩效评价普遍未开展。

三、建议和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部门、街道预算编制、执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预算管理改革,严格预算执行管理。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编制与编制精细化,项目支出预算早谋划、早评估,做到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严控预算执行调整与追加,非法定程序不得调整,部门新增任务,原则在日常公务费中列支。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维护预算的法定性和权威性。进一步畅通预算审核流程,加快财政支出执行进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对专项资金运行实行跟踪监督。

(二)优化街道预算机制,提升预算管理效能。尽快出台街镇新一轮财政体制及细化规划,明确街道收支范围,提高街道抓收入积极性。发挥街道预算管理的能动性,规范街道预算执行,防止超预算支出。规范部门预算转移,强化转移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对街道的临时任务要做好提前预估,留有余地,不因临时任务的调整影响预算准确,对街道的绩效评价要进一步规范科学。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一、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13个镇乡街道的173个村都设置了村务公开窗(栏),普遍落实了村务公开制度。在公开时期上,基本做到了定期进行村务公开,规模大、事务多的中心村每月公布一次,事务少的小村每季公布一次。在公开内容和范围上,各镇乡街道范围内各村均有统一规定。主要涉及村级财务(即经营性收入及分配,全区统一格式,由各镇乡渔农经管理部门按实填写编发,交村公布)、土地征用、宅基地使用、计划生育、救灾物资、建设项目等方面内容。在公开形式上,统一在村务公开窗(栏)内张贴公开内容,也有村务公开做得较好的村,通过召开村党员会议或村民代表会,汇报公开一年的收支和次年的预算。同时,初步建立了村级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各村普遍建有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日常开支进行监督,并实行村账乡镇(街道)管的村级财务委托制度,由镇乡(街道)渔农经部门村级财务,从而加强了对村级财务开支的监督;有的镇乡(街道)还每年组织一次村级财务检查,促进村级支出合理、规范。通过几年来的村务公开工作,增强了村务、财务的透明度,提高了群众参与村务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渔农村党群干群关系。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村务公开工作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调查情况看,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村务公开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公开的内容往往只注重财务公开,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的其他方面内容公开还显不足。而对财务公开,也是公开结果的多,公开过程的少,如多数村只简单的公开收支、各项财产、收益分配等财务事项的结果,很少涉及提留方案、各项经费使用等事前事中过程的公开,特别在非生产性开支问题上,还普遍做不到逐笔公开、逐项粘贴凭据,明细帐不“明显”,离群众要求的全面、透明、毫无保留地公开还有相当距离。

2、公开的面不广泛。从调查情况看,村务公开栏往往设在村办公楼旁边,有的甚至设在办公场所内。部分群众反映,当着村干部面看村务公开内容有挑刺的感觉,感到不自在。此外,地域上由于大部分行政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而村务公开栏仅设一处,以致村务公开的面不广。

3、公开的效果不保障。个别村的村务公开内容更换不及时,也有部分村的公开栏由于遭受日晒风打或人为等因素,村务公开内容撕破、脱落,纸张泛白字迹模糊,从而出现公开质量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

4、公开的监督还不够。尽管各镇乡街道均落实有村务公开的管理部门,但管理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目前村务公开大体上都由党群口负责管理,而村务公开的主要方面财务公开则由渔农口的渔经、农经负责指导,在具体监督管理、分工协作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到位之处。如村民理财小组监督多以盖章多,真正能把住开支关,达到理财目的少,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而渔经、农经的代记帐,作为村级财务的事后一道监督关,多数只简单地履行了代记帐责任,监督作用发挥不足。此外,公开的帐目往往笼统的过录总帐的内容,群众对村务公开内容看不懂、辩不明,想监督也缺乏有效的手段,久之导致参与村务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下降。

三、完善村务公开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加强村务公开的完善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内容。村务公开内容要贯穿村务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以群众信任、满意为标准。在制定各项工作目标时,要全面考虑村民利益,既要让群众知道,又要使群众主动参与,特别是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本村建设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村集体经济年度预算方案和决算情况;村提留、渔业村“二费”的收缴及使用情况;村干部报酬及村级接待费使用情况;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建设承包方案;修建道路、水利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和使用情况;土地承包方案、土地征用方案及补偿费分配和使用情况;宅基地使用审批情况;国家对渔农业补贴和优抚、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执行情况;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让群众知道,让群众参与,进而让群众相信、支持。

2、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操作。凡涉及村里重要村务,应先将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收费标准、上级下达任务、村内要办的事情等告知群众。在财务问题上还应当邀请村民理财小组参加并听取意见,经村务公开的负责监督组织全面核实后再公布,建立起规范的公开程序。在公开时间上,除按规定每季(月)公开村外,对一些热点以及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要做到随时公开,接受群众查询,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建立限时报帐、款物登记、公务接待、财务审批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四帐四簿”(即总帐、现金帐、明细帐、固定资产帐,村干部报酬登记簿、票据登记簿、财产登记簿、物资登记簿)。在公开知晓面上,要拓宽渠道,最大限度地增大群众对村务的知晓面,除继续在适宜的场地设立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外,可进一步探索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组长会议或结合年度村干部述职述廉会议,通报村务管理情况,建立面对面的村务公开制度。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一、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思想认识。一是加强对街、村两级干部的政策培训。《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区里组织街、村两级干部认真学习该办法以及《区村帐街道暂行办法》、《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等规定,并将文件内容汇编印发到人手一册,由有关职能部门结合农村具体工作实际分别授课,深入浅出地开展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认识到加强这项工作,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力地提高了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对村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年村委会换届后,民主理财人员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了相应调整,为了提高民主理财的业务水平,我区及时举办了农村民主理财业务培训班,全区8个街道(除仙林街道)56个村近320名村民主理财人员和村报帐员分三期参加了培训,重点对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组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的人员领取了民主理财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二)认真清产核资,摸清集体资产家底。由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组织各街道经管站及村委会,对全区村级集体资产进行了逐一清查核实。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清查前各街道相继成立了由街道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村级集体资产清查领导小组,各村也相应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报帐员和村民理财小组人员参加的资产清查工作小组。清查时全区统一制作了集体资产清查盘点表、债权债务清查表,清查核实清楚后,清查人员、村支部书记、街道经管站负责人都要在清查表上签字以示负责,村委会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清产核资结果做出书面承诺,确保做到不重不漏。最后把清产核资结果逐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一星期后如群众无异议再逐级上报。经过清查核实,全区56个村(涉农社区)实有村级集体资产总额42967万元,其中村级债权总额11728万元、长期投资530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925万元,村级债务总额9222万元。核销无效债权644万元,核减债务856万元,盘盈固定资产1758万元,盘亏固定资产844万元。清查土地面积13.33万亩,其中工业用地4302亩、商业用地2290亩、农业用地109260亩。

(三)突出管理民主,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针对村集体资产经营、处置中存在的独断专行、暗箱操作、资产流失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操作程序,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资产评估。凡涉及集体资产拍卖、转让、出售等资产处置行为的,由村(社区)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否则不允许处置,从而有效避免了村级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公开招标。对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拍卖、转让、出售等重大经营行为实行阳光操作,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承包、租赁经营者或资产受让方,防止街、村干部利用职权干预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三是集体讨论。对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处置等由村(社区)召开两委会全体成员会议集体研究,并进行会议记录,所有参会人员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应参加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人员同意后方可通过。四是民主审议。由村(社区)召开有民主理财小组全体成员和有关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专题审议,并进行会议记录,三分之二以上参会人员同意后报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五是街道审核。村(社区)将集体讨论的结果及资产处置合同(协议)草案报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街道分管领导签署意见;重大资产处置事项还经街道工委和办事处集体研究审核。六是村务公开。村(社区)定期或不定期将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投资和资产处置结果在全体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公开,并通过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监督。

(四)建立健全制度,实现规范管理运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保证。各街道认真贯彻《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资产台帐制度。村委会对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登记造册,并建立资产台帐。迈皋桥街道还对村级所有资源性资产现状进行实地摄影,并刻录到光盘,建立了图片档案资料。二是建立产权登记、年检制度。清产核资工作结束后,各街道统一组织村(社)到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办理资产产权登记(没有办理过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的村)和产权登记年检(已经办理过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的村)。全区56个村(社)共核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证35份、办理资产产权登记年检21份。三是建立合同协议审核制度。村委会所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协议都由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审核,有些街道还聘请法律顾问对合同协议的每条条款进行审核把关。每份合同协议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都要备份存档,并及时对合同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督查,尤其是对合同协议执行不力的要督促其履行合同。年共清理各类经济合同937份,合同金额3.17亿元,其中通过法律顾问修改完善合同300份。四是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失去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加强审计监督是防止资产流失、预防腐败的有效手段。对全区56个村(涉农社区)和占用集体资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被审计单位资金总额达4.17亿元,出具审计报告91份。迈皋桥街道还专门开展节支增效专项审计,节支增效金额达43万元。

(五)明确工作职责,加大违规查处力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负责制。把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集体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全街道范围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资产的处置负总责。把各村(社区)书记、主任作为本地区集体资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本村(社区)的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督促检查和审计监督。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等重大经营行为的审核及合同内容的审定,督促村(社区)认真履行合同,指导村(社区)开展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产权登记以及对街、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由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牵头,会同区监察、审计、民政、财政等职能部门对各街道贯彻《区农村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通过检查监督来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规范。

二、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已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群众监督集体资产处置提供了制度保障,并把村级集体资产经营、处置的决策权通过一定形式交给群众,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群众真正拥有集体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满足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群众的民利和合法权益。

(二)增强了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根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拍卖、转让、出售等重大经营行为实行阳光操作,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彻底改变过去村书记、村长主要领导说了算、随意性较大、操作不透明的现象,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三)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由于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各街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招待费、汽车使用费、福利费等非生产性开支标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明显下降。推动了村级财务公开,增强了村级经济的透明度,有效维护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三、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街道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在机构改革中,我区街道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被撤销,集体资产管理职能并入到经济科,因为缺乏专人专职负责,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监管力度有所欠缺。二是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加大。由于受到市场风险大、发展空间小等因素影响,某些村干部怕失误,不敢投资,群众怕风险,不想投资,近郊农村大量货币资金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工作面临较大瓶颈。三是农民群众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参与度不高。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分配机制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村级集体的利益主要通过公益、福利形式来体现,农民群众直接得到的收益较少,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不高。

四、对我区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是搞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建议在街道一级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监管队伍,实现专人专职,从而保证集体资产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稳定。

二是稳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对集体净资产总量较大、经济收入稳定的村,可以通过资产量化折股到个人的办法,把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产权明晰,集体共同占有”的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制经营实体。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运行体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做到资产存量清楚,价值总量真实;产权主体明晰,股权量化合理;组织机构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经营机制灵活,保障措施完备。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一年来,我街道主动公开政府信息300多条,其中通过电子网站公开的政府信息290多条。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街道在公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以及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根据我街道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十项重点公开内容:

一是有关农村的重要政策法规。如征、租用土地的费用及补偿标准等。二是机关干部的选拔、聘用、管理和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选举任用情况。三是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及其进展情况,及时通告项目推进情况,公开工作责任人。四是街道及村财政、集体资产收支及审计理财结果。去年底,街道班子成员专题听取了街道财政所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报告,对招待费、差旅费和各专项经费进行了重点审查,并在机关干部会议上公布详细的审查情况,有效地压缩了不合理费用的支出。五是重点工程基础项目的招投标、预决算情况。六是农民负担情况。七是计划生育政策,包括计生奖励和计外生育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八是各职能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责任人的情况。九是社会保障情况。如民政办的优抚对象和标准、各种困难补助均张榜公布,防止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十是公开了较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及群众关心的其他重要政务的活动情况。

同时,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完成了对20*年以来政府信息的梳理,并给予公开。

我街道本着简化环节、方便办事的原则,在政务公开推进过程中讲求实效,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本单位网站是第一公开平台,此外,还采用报刊、便民资料、公开栏、会议(座谈会、咨询会)、编发简报等多种辅助形式。

二、概述

为了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我们充实调整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并设立日常办公室经常性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设专门人员负责信息的录入和更新,20*年我街道基本完成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体系,使信息查找更为便捷。为使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街道制订了20*年政务公开工作计划。组织学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区里召开的信息公开工作培训会。同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多次召开领导小组联系会议,布置工作,研究问题,商讨对策,及时上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计划、总结、领导小组及监督员等资料文件。我们设立了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村干部、老干部组成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监督员,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一、天桥区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天桥区现有12个城区街道办事处,75个居委会。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需求的不断扩大,天桥区的社区建设逐步深入,已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开始向社区经济、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党建等各个领域不断延伸。全区先后建起社区服务中心或“六个一”服务设施12个,社区服务工作站75个,新建和扩建其它社区服务设施135个,设立便民服务网点393个,各类服务项目637项,成立志愿者组织53个,初步建立起了以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为依托,以设施服务和志愿者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网络。各街道办事处建立并落实财政体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全部成立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委员会,社区文化站(馆)、社区市民学校,建立起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和治安联防队伍;各街道党委全部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天桥区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以社区共建为基础”的工作格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全省社区服务示范城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天桥区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体制不顺。一是街道的综合管理权限严重不足。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是以条条为主,管理权限过多地集中于市、区两级,而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权限不足,出现“横向管理不到边”的情况。市、区职能部门由于自身人员有限,对诸如环境卫生、查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等问题,往往是“看得见、管不住”,出现“纵向管理不到底”的现象。二是街居两级权责不对等。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综合管理任务,现在,有50多个区直部门给街道的8个科(室)安排任务。有些市、区管理部门只把事权下放,而把财权、人权留在上面,造成街道办事处与市、区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对等。居委会虽然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但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后,大多压到居委会的头上,居委会已经“不只是居民的头,而是政府的腿”,工作压力很大。三是社区服务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1997年市政府出台了鼓励发展社区服务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工商、税务、供水、供电等部门属市垂直管理,优惠政策难以执行。

2、街(居)经济实力不强。由于街(居)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街、居两级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解决自身吃饭问题上,拿不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加强社区建设。这样,一方面在部分街居出现社区建设无钱、无房的问题;一方面街居两级比较普遍地存在为解决吃饭问题乱插乱建、占道经营、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

3、居委会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办公条件较差。全区75个居委会,平均办公用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70%的居委会没有办公电话,办公经费也很少。二是居委会干部待遇偏低。目前,天桥区大部分居委会干部月工资在400—500元,部分居委会干部感到付出多、报酬少,心理不平衡。三是居委会吸引力差,影响了优秀人才引进。

4、社区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天桥区社区服务起步较早,1996年区里投资改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在当时全市四个城区是比较好的。但目前看,天桥区社区服务中心无论是从规模、档次还是从服务项目上都显得有些落伍。12个城区街道办事处的社区服务设施,标准也不够高,发挥作用也不太大。

5、城郊结合部与形势任务的要求相比有不适应的地方。一是组织体制不顺。目前,天桥区北园镇13个居委会各项管理仍然沿用过去村委会的模式,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协调,形成新的“城市村”。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一些村(居)在房地产开发中迁入部分城区居民,村(居)对其情况不了解,给诸如婚姻登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理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困难,形成管理“空档”。三是社会治安管理难度较大。天桥区城郊结合部人员构成复杂,流动人口多,公共娱乐场所多,治安管理难度较大。

6、社区党建工作有待加强。一是街道、居委会党组织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中党、工、团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还没有普遍开展起来,存在“空白点”。二是对企业退休职工党员、下岗职工、流动人口中的党员的管理力度不大。这些党员大部分居住在社区,而党的关系在原企业,由于部分企业破产兼并,致使一些退休职工、下岗职工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7、街道办事处区划不尽合理。全区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大小不等,面积最小的刘家庄办事处仅0.2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0余人,发展空间狭小,在发展财税型区域经济方面可利用的资源较少。

二、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是形势任务的要求,也是天桥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理顺管理体制。一是适当扩大街道办事处事权。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管理和服务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突出强化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职能。根据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今后凡具有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事权要下放给街道办事处,使街道在社区建设中具有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二是对有关职能部门在街道的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和干部双重管理。为加强街道工作的统一管理,调动职能部门在街道的派出机构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市、区政府部门在街道设置的派出机构,如公安、工商、税务、房管、环卫等部门,实行职能部门和街道双重领导和干部双重管理制度。三是进一步落实好街道办事处新的财政体制。明确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从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重点放在优化环境、搞好服务、招商引资、培植税源上来,大力发展财税型区域经济。

2、推进社区服务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一是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项目。优先开展面向老年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群体的福利,大力开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小饮食、小修理、小服装加工等便民利民服务,积极开展面向驻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使大多数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二是走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业,把社区服务单位办成具有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允许社会、企业、个人自办、联办。鼓励和支持社区服务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充分利用社区内闲置资源,不断扩大服务规模,使社区服务业由量小微利、零星分散向产业化发展。三是走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协调驻地单位,把过去用于办社会的一些服务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形成服务设施资源共享、加快发展的良性机制。四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从实际出发,在资金投入、税收、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五是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社区服务业实行认证制度。凡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社区服务证书》的,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优惠政策办理证、照,保证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

3、发展财税型区域经济,壮大街居财力。按照发展财税型区域经济的工作思路,落实好财政体制。一是立足当前,建立和完善协税护税网络,搞好协税护税。二是着眼长远,着手制定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原来抓街道经济转向抓区域经济,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培植和壮大税源。抓住省、市机关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改制及铁路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吸引其中的人才来社区兴办实业;抓住大规模旧城改造的机遇,在开发建设中注意引进餐饮娱乐等地税服务型第三产业项目。搞好扶持服务,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把社区内所有资源都作为发展财税型区域经济的资源,积极帮助驻区企业搞好腾笼换业和结构调整,努力使其成为财税型区域经济的一部分。

4、加强街居领导班子建设。一是切实加强街道领导班子建设。运用好“三讲”教育成果,选好配强街道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好配强一、二把手,把政治素质好,熟悉城市管理,善于抓班子、带队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到街道主要领导岗位上来。力争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每个街道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35岁以下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同时,加大对办事处副职交流的力度。二是加强居委会班子建设。下功夫努力改善居委会班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拓宽渠道,采取从机关下派,从企事业单位中选拔,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调,从干部中选聘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形式,选拔一批文化程度较高、年纪较轻的同志到居委会工作。具备条件的党员居委会主任可经选举兼任居党支部书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居委会任职。大学毕业生到居委会担任主任,其档案放在区人才交流中心,享受事业单位科级待遇;由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到居委会任职的,原身份及工资、福利待遇可以不变。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根据德才条件,及时提拔重用。三是妥善解决居委会干部待遇问题。把居委会干部的工资补贴列入预算,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不断改善居委会干部工资和福利待遇,建立养老、工伤、失业、医疗保险等制度,解除居委会干部的后顾之忧。四是采取多种渠道解决居委会的办公和社区服务用房。把居委会的办公和社区服务用房纳入小区开发总体规划,与住宅小区同时建成并交付使用。每个居委会办公用房按国家规定一般不低于30平方米。已建成小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用房达不到要求的,在不影响小区规划的前提下,由城建部门确定用房的位置和规模,由街道办事处指导居委会进行建设。

5、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将街道党委改为街道党的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作为区委的派出机关,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负全面责任;组织、指导和协调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在抓好街道党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社区党建的新路子。加强社区内各类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民间组织中党的建设,凡具备条件的,都应按规定尽快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切实加强对社区内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人口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由街居党组织对社区内各类党员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流动人口中的党员较多的街居,建立流动人口党员党支部或流动人口党员联络站,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把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和失业人员中的党员、暂时没有安置的复退军人党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没有建立党组织的经济组织、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中的党员管理起来,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具备条件的,可逐步把企业中离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到街道,由街道党组织统一管理。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新闻;传播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4-0068-04

席卷全球的美国华尔街风暴牵动着全世界人的神经,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然而,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却利用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脱颖而出,成为危机中的大赢家。通过对这次危机全方位的剖析和报道,“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成功地获得了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这期节目的播出赞赏有加。罗兰贝格公司中国区总裁程博利先生高度赞扬了经济频道推出的大型直播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认为非常深刻,非常及时。摩根大通中国区总裁李小加认为,经济频道的直播报道,是国内最深刻的关于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报道,全面、客观,分析准确、权威,令人信服。本文就该节目在新闻策划、报道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

一、“直击华尔街风暴”新闻策划分析

像“直击华尔街风暴”这种历时4个月,前后共播出73期的大规模电视深度报道,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新闻策划。因此,分析首先从该节目在新闻策划上的特点开始。

1、审时度势,主动出击。新闻报道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播出时机。时机的选择对新闻策划的成败至关重要。此次“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报道推出的时机非常成功。

2008年9月14日,美国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158年的历史就此终结;有94年历史之久的美国另一家投资银行美林证券,也在同一天宣布,将以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和雷曼兄弟一样,这家“百年老店”也将不复存在;世界第三大金融机构、全美最大的保险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也传来濒于崩溃的信号。这些消息震惊了整条华尔街,也震动了全球的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媒体用醒目的标题――“危情华尔街”对此次的金融巨变进行了报道。2008年9月16日,CCtV-2在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推出题为“直面‘华尔街风暴”’的深度报道,及时报道了在过去3天中国传统中秋节期间,发生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巨变。此外,这期节目还迅速采访了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在中国的代表处,调查这次危机对这些投行在中国业务的影响。请专家分析这次危机对中国的股市、金融业、经济以及财政和金融政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报道及时深入。之后,从2008年9月20日开始,CCtV-2就以“直击华尔街风暴”为标题,持续推出了72期特别策划报道,对这次危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大规模报道。

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以雷曼兄弟破产这样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为契机,及时推出资讯与深度相结合的专业电视财经新闻报道,是此次“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策划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因为,具有158年历史的美国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新阶段,或许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最高潮。危机发生后,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都想知道这次金融海啸为什么会发生?它的破坏力有多大?它的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它对全球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场金融危机?……太多太多的疑问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人们急需有人对他们的疑问作出专业性的解答。“直击华尔街风暴”特别策划,无疑迎合了广大观众这样的需求。“正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说,我们的节目最早发出雷曼倒掉的警示,最先解释清楚了美国政府注资并非金融机构国有化,提醒中国不能因金融危机而止步海外投资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内容,不仅具有前瞻性,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这样的新闻报道能获得观众极大的关注,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

此外,由于2008年9月13日、14日和15日是中秋假期,很多中国观众还在度假。而且,在这3天中国股市休市,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对股市的冲击,还没有显现出来。因此,在假期后的第一天就及时推出相关的策划报道,既迎合了观众时间上的要求,又可以在16日观察金融风暴对中国股市的影响,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持续传播,“培养”观众的危机意识。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主观环境”亦即人们的现实观,它是人们现实行为的依据。在媒介社会,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而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务、重要的事务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务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直击华尔街风暴”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12月30日,历时4个月,前后共计73期节目。它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金融危机对各个国家产生的影响、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对全球金融和经济秩序产生的影响、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投资产生的影响,以及全球抗击金融危机的手段和效果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这次危机。在满足了观众全方位了解这次金融危机需求的同时,也塑造着观众对这次金融风暴和现实世界经济环境的认识,培养了观众的“危机意识”。此外,“直击华尔街风暴”还与CCtV-2《中国财经报道》和《对话》栏目推出的专题节目“华尔街风云”、“华尔街这些事”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了更加叠加的信息冲击力。成功的节目策划和上百位专家的智慧,构成了该节目强大的思想冲击力。因此,有评论称:“‘直击华尔街风暴’将这场危机当成了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深层次运行规律、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性、增长经济知识的课堂。节目全方位展示各种视角,提供大量的经济学知识,让参与节目的各方和观众一起,共同深化对这场危机的认识,共同提高把握重大经济问题的能力。”

3、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根据议题设置理论,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

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给各个问题确定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想的目的。

“直击华尔街风暴”在议题设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正如上文所述,它及时大规模地深入报道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每晚准时通过该节目,了解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发展状况和专家从各个方面的解读。其次,在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和认识这次金融风暴这一点上,“直击华尔街风暴”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的作用。比如在中国企业要不要“抄底”华尔街这个问题上,2008年10月6日的节目通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教授的分析指出,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好机会,中国经济30年来,最大的成功经验就是融入全球化。走出去关键在于投资方向是什么,门不能走错。现在走出去,按照有些人的建议,投资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不成熟:第一,美国次贷危机没有见底。和美国经济学家谈,他们都说我希望我知道,实际他们不知道,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去这个无底洞肯定不行。第二,中国的金融机构没有做好职业经理的人才储备。小股现在买也吃亏,所以走出去的主要含义,就是参与或者收购,或者投资于国外的资源型企业,解决中国实体的能源供给问题”。通过专家中立、客观和专业的分析,将观众的结论自然地引向总理的一句话: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把我们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对全世界最大的贡献。此外,“直击华尔街风暴”节目还通过其他期的策划,成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10月15日节目)。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0月17日节目),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等许多方面来。为观众的思考提供了方向,巧妙地安排了金融风暴中观众思考问题的重要性的次序。

二、“直击华尔街风暴”报道方式的特点分析

在报道方式上,“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策划节目,突出了电视财经新闻节目的一些显著特点。

1、专业性、权威性。财经类报道是专业性强、知识密集型的报道。财经报道的专业性体现在要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分析各种因素对宏观经济、中观产业经济以及微观经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深刻剖析影响经济发展形势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观众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为今后的投资决策和理性消费提供重要的参考。

“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报道很好地体现了财经报道专业性、权威性的特点。首先,从专业性上来看,节目所请的嘉宾或采访的对象,都是各个领域内的重量级专家,他们观点的专业性毫无疑义。而且,从他们对形势的判断和分析来看,也证明了他们的专业水准和专业眼光。以2008年9月16日的节目为例,当日,受国家减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个利好消息的影响,沪深两市中的房地产股票全线逆市飘红,而银行板块全线下挫,跌幅高达9.61%。但节目采访中的专家就及时指出,当日银行股和房地产股的表现都是明显的过激反应,因为从长远来看,减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业来说是弊大于利的;而房地产股票的走强是暂时的,因为决定房地产真正走向的是供需关系。果然,后面股市的发展变化证实了专家见解的正确性。其次,从权威性来看,83位嘉宾和其他采访对象几乎都是国内外各领域内的重量级人物。我们随意列举几位的头衔和身份就可以看出这个节目的权威性特点,如美国财长保尔森,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英国施罗德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高潮生,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道琼斯原Ceo麦健陆。这些专家和业界精英的观点和分析大大增强了这个节目的权威性。

2、资讯与深度分析相结合。“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策划,每次在节目开头都会及时播出国内外当天或当时发生的重要财经资讯,满足人们及时了解事态发展变化的需要。节目中也时常穿插连线报道的形式,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和时效性。在此基础上,节目的重点就是主持人和专家就金融风暴和这些重要的资讯当中所蕴含的财经信息进行解读,分析金融风暴和这些资讯当中的哪些因素会对今后的经济走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2008年10月26日节目中,在报道完周小川代表国务院向人大常委会做关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报告后,就报告当中提到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时采访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代表费达瀚,倾听他对金融风暴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的见解。这种资讯加深度分析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财经报道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矛盾。因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而缺乏经济知识的普通观众对各种现象的发生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没有概念的。在报道完资讯后,及时对资讯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解读,为观众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

3、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在报道方式上,“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报道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国际和国内相结合。很多期报道虽然以国际经济形势和变化为主要报道内容,但最后的落脚点都在国内。由于这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其影响遍及全球各地,因此要报道好这样一个重大的事件,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从9月16日最早发出雷曼兄弟破产的警示到“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到底如何发生”、“美国政府救市为何遭到国会质疑”、“亚洲实体经济受到美国金融风暴影响的程度”、“贸易保护抬头但不会泛滥”等节目,都是在全球的框架内来分析这次金融风暴的原因、影响,以及未来全球的金融和经济秩序可能会有的变化。此次“直击华尔街风暴”的报道打破了在全球重大经济事件中,只有欧、美、日等小部分国家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垄断局面。和讯网投资资讯部总监王正鹏认为,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报道来看,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在美国金融危机这一重大事件中,发出了亚洲声音。

而且,“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节目还注重加强经济报道的指导性、实用功能,将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的部位作为报道重点,将搞好国内经济作为报道的落脚点。比如说,节目请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等人士,介绍中国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客观分析了中国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的损失。同时强调,由于此前几年,中国金融机构的改革和金融业稳健开放的政策,中国金融业总体健康。这些内容既为国内各方面防范危机提供了预警信息,也为大家正确了解中国经济状况,提供了非常权威的信息,引导了舆论,提振了信心。此外,该节目还多次分析了这次金融风暴对中国股市、中国房地产、中国汽车业和中国出口等方面的影响。在每一次的分析中,在最后都会把中心落到这次危机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百姓的影响上来,起到了“cctV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媒体责任”。

三、结语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最最普通的观众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高度关注经济报道。这就是央视经济频道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的影响力,它肯定是经济频道在2008年里程碑式的力作,并会在业界引来关注与思考……”。该节目播出一个月之后,引来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华工商时报》等40多家媒体纷纷介绍这个节目。《香港大公报》、《欧洲时报》、《美国侨报》、《加拿大环球华报》也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其中《美国华商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还为特别节目撰写了观后评论。此外,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搜狐网、中新网、腾讯网都在显著位置开设专题,予以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交通台等也进行了关注。一期经济类的电视节目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经验确实值得业界和学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为中国电视今后的发展壮大留下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曾静婕,金融危机下:央视经济频道节目受追捧[n],中国商报,2008―10―31

[2]于都,有经济大事,看央视经济频道[n],中华新闻报,2008―10-28

[3]龙吴,全球经济事件中的中国声音[n],中国经济时报,2008―10-2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4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一、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14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办事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街道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论文摘要:多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普遍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缓解这种矛盾,各级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及理论部门就如何增加地方财力的问题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讨与实践,笔者以济南市历下区政府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收支管理问题的案例,认为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是缓解乃至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地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极其突出地贡献。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进程的深化,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普遍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那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求。为此笔者以济南市历下区为例,探讨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举措,从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有了较快增长,相应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财政支出结构却存在不合理甚至异化的现象。如何加强和规范地方财政支出,建立科学的支出体系,成为摆在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笔者认为济南市历下区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思考和借鉴。历下区实行区街财政体制改革以前,由于街道办事处原来没有实行综合预算,存在自定政策、自我管理、自己监督的“三自”现象,预算支出刚性不足,预算执行监督乏力,人为因素影响大,急需建立综合预算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制约、管理。为此,2008年年初,历下区提出要在办事处中推行综合预算,4月初区政府下发《关于下发历下区街道办事处财政性资金管理规定的通知》文件,文件规定:将街道办事处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监管范围,实行收支两条线,由财政统一管理,开设的帐号必须经财政批准,严禁私设“小金库”。并参照《预算法》的规定,实行部门综合预算,严格按照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

办事处综合预算编制按照“收入有计划、支出有标准、重点有保障、鼓励有结余”的原则安排,支出保工资,保社会稳定、民政、计生、城建城管、社会公共事业等项目,有财力的办事处逐步加强自身建设,公用经费控制在限额以内。通过对办事处的综合预算管理,使其收支更加科学、规范、透明,并逐步引导办事处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编制范围包括:办事处所有机关、全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部编制综合预算。

二、建立了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审批制度

按照历下区提出的关于构建“繁荣、和谐、现代化新历下”的工作目标,为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全区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规范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和审批标准,区财政制定了《历下区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审批程序》,规定办事处使用年初预算预留的自有资金,在各自行政区域内开展城市公益建设、就业再就业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服务设施、公共安全和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公益活动产生的支出,应纳入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具体是:办事处进行社会公共事业支出于项目计划开始前一个月填报项目,财政初步审核后转至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报区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区财政再综合考虑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和资金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上报区政府审批。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后,由财政于3日内批复到申报办事处,并按时足额将项目资金拨付到有关单位。若此项经费当年未使用,可结转下年并于下一年度专项经费合并使用。同时制定了综合预算监督审核办法,监督检查各办事处管好用好预算资金。办法要求各办事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各项收入。为保证办事处的用款计划及时拨付,各办事处必须计划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提前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及时于财政相关职能科室沟通,确保办事处资金的正常运转。各办事处应严格按照年初编制的年度预算执行,未经批准、违背预算安排的资金支出,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由财政扣减其拨款额度,直至整改后,再恢复正常资金拨付。通过将综合预算编制下达到街道一级,历下区实现了财政资金从拨付源头到使用终点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推动了基层在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的基础上,将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辖区内公共服务和管理上,用在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基层财政财务管理的角度,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体系提供了经验。

三、建立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进一步理顺地方财政体制

地方财政体制的不合理,特别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抽血式的向上集中财力的财政体制,必须逐步改变为各级财政明确收入来源,由上级财政建立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激励政策,促进基层财政的稳步增收和良性循环。以历下区为例,历下区目前有13个街道办事处,由于体制上各种原因的存在,多年来,各办事处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剧,基本保障能力脆弱,大部分街道办事处财政支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有些办事处甚至保工资都存在困难。

为缓解街道办事处财政困难,历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财政管理模式,消除导致各街道办事处财政困难的体制障碍,促进和保障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为切实合理调整区与办事处的分配关系,促进历下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保障街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历下区财政局牵头,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抽调精干力量,由分管领导带队,分组到各街道办事处进行调研。通过几个月的调研分析,在掌握了第一手详实资料的同时写出了有实质性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历下区区街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经区委、区政府研究通过了区街财政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4月,历下区率先在山东省实行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街道办事处财政体制采取“界定人员范围,核定补助基数,收入同支出挂钩”的管理办法,把财政收入情况同办事处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办事处抓税源经济的积极性。同时,新体制进一步加大了对办事处的财政支持力度。

从历下区的改革经验可以看出,突出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合理分配上下级财政之间的财力,是缓解乃至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如能在省、市和区县政府之间建立类似的财政体制机制,很可能对推动深化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起到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年鉴》,中国财政杂志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