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1:55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必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作用及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促进现代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此电力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特点及问题,分析了进一步改进、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特点管理措施

电力行业是一个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行业,安全责任较重,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设备精度较高,这些特殊的行业特点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人才是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及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应不断探索、创新出一条理想的员工培训道路,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特点及现状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究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知识以及资源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吸收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可以确保企业得以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技术的不断创新,电力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员工的培训,使员工了解、掌握电力行业的最新发展形势,了解岗位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完善技术及工作方法,才可以使电力企业和现代社会发展保持同步,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因此,当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针对性、系统性。以往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一般缺乏系统的规划,都是一个节段性的项目,围绕某一个系统、某一个新项目、某方面新技能、某个新程序开发等工作开展,这些员工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无法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很多员工的工作经历、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个人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工作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采用“一刀切”的培训方法,势必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会大大降低员工培训的效果。

2.培训内容、形式单一。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都是采用常规的“灌输式”培训方法,老师教什么,员工学什么,老师说什么,员工听什么,这种枯燥的说教方式不仅会大大降低员工的学习兴趣,培训内容也很难和实际现场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训过程中,很少会有员工会提出质疑,只是根据老师传授的内容以及培训考核的要求学习,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老师讲得累,员工听得更累,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员工培训流于形式,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3.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体系。电力企业决定人力资源培训对象,主要是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安排指定的人员学习、受训,这样很容易使员工认为自己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自我需求。而且,大多数受训的生产骨干人员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无法离开岗位进行培训,因此企业会指派其他岗位或者并非该专业出身的人员进行培训。这样的话不仅会严重浪费培训资源,也会大大降低员工的培训积极性。正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导致很多员工无法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态度都是敷衍了事,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进一步改进、完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管理措施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流程管理。第一,应准确定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明确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应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使员工被动培训向主动培训转化,并且高效整合不连贯、零碎的培训内容,实现人力资源培训的系统化管理。应将资源分散、分头组织的局面转变成集中统筹的管理模式,尽可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价值。第二,应高度重视员工培训的流程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具体而言,首先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工作,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分析,合理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同时应分析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考虑员工需要掌握哪些能力才可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其次,应从提高员工现有水平的角度分析,想要提高员工的个人能力还需要哪些技能。在明确培训需求分析后,应有计划、目的地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严格监督各项培训措施的实施,并且合理评估培训效果,从而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效性。

2.积极创新人力资源培训模式。针对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式单一的问题,电力企业应尽可能丰富培训形式,积极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思路,建立全新的培训模式,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开展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培训活动。比如,“体验式”、“自助式”、“文化大讲堂”等方式,平时也应多组织一些比赛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或者也可以开展“全员拓展”的培训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人力资源培训队伍中,使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度、归属感及凝聚力。

3.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安排的合理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中,应结合员工在工作中、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合理设置培训课程体系。比如,在案例解析时,培训师应多选择一些学员身边切实存在的问题,如新工具的使用、事故案例分析、设备更新及改造等。在讲解生产技能类的课程内容时,培训师不仅应该讲授生产技能的方法,同时应亲自示范标准的使用方法,并且让学员们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可以确保培训效果。

4.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考核机制是检测、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培训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员工的态度、行为及观念比较抽象,很难准确观测,也很难评价,但是知识、技能是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比较容易进行评价、观测,因此电力企业应定期测试员工的技能水平。企业只有有机结合员工培训以及培训测试,并且将培训考核的结果和员工的收入以及职位晋升相结合,才可以使员工真正重视培训工作,转变对培训工作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应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制定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积极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建立合理的培训激励考核机制,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实效性,为电力企业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2

【abstract】inthebackgroundoftherapiddevelopmentofknowledgeeconomyandthedeepeningofmarketoperationsystemreform,themarketcompetitionpressurefacedbyelectricpowerenterprisesisalsoincreasing.inordertooccupyanimportantpositioninthecurrentmarket,andmeetthedevelopmentneedsofthetimes,enterprisesshouldimprovethedegreeofattentionandtrainingoftalents.inessence,theenterprisecompetitionisthecompetitionoftalent.Strengtheningtheeducationandtrainingofhumanresourcesinelectricpowerenterprisesisnotonlyanimportantcontent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butalsoaneffectivemeasuretopromotethecomprehensivequalityandcompetitivepowerofpowerenterprises.Basedonthis,thisarticlestartsfromtheeducationandtrainingcharacteristicsofhumanresources,andprobesinto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humanresourceseducationandtraininginChina'spowerenterprises.

【p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问题及对策

【Keywords】electricpowerenterprise;humanresourceseducationandtraining;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93-02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猛,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发展及其体制的改革。考虑到人力资源的重要价值以及员工技术水平与素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电力企业就需要对员工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对其教育与培训,从而充分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确保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

2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主要特点

经调查分析得知,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主要具有全员性、多样性、层次性及实效性等特点。

①全员性特点: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应参与到培训中来,均能有所获得。

②多样性特点:电力企业在开展教育与培训时,可采取理论学习、现场实践、以师带徒或合同式等多种培训方式。

③层次性特点:人力资源培训还应具备一定层次性。

④实效性特点:在电力企业中,其生产流程具备行业特征,在进行教育培训之前,企业可以生产具体流程为依据,制定出科学、详细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通过有机结合生产实际与培训的内容,从而促进教育培训时效性的提高[1]。

3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当前存在的问题

3.1企业认识不到位

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的资金支出,因而不少电力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一项不划算的工作。由于电力企业未能意识到人力资源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即使其开展了相关培训活动,但也未能有机结合培训的内容与员工今后的发展,没有为员工做出长远规划,这对员工及企业自身均是不利的。

3.2企业未能对自身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也不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逐步建立了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电力运行控制系统、eRp等。然而,由于企业的操作水平并不是很高,无法充分发挥出所有信息系统的效用[2]。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未能对员工展开科学、全面的教育与培训,导致员工技术水平不高,无法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进行有效掌握,最终使得电力企业一些信息系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被弃用。

3.3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促进员工工作效能及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开展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而为确保教育培训获得预期的效果,充分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就需要仔细考察员工的培训及学习效果。然而,不少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不但不能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切实检查,也不能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

4加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有效对策

4.1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理念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促进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一项科学有效措施便是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及培训力度。在此种形势下,电力企业就需要转变以往的理念,自觉引起其他企业或国家先进、优秀的教

育培训理念,使领导阶层对教育培训工作在促进企业良好

生存及长远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形成

良好的教育培训理念。通过对员工展开积极的教育与培训,从而促进其工作效能的提升,最终为企业创设良好的经济收益。

4.2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培训方案

促进员工操作技能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直接目的。因此,电力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

发,为员工制定出科学的教育培训方案。通过为员工创设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其实际生产操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4.3有机结合多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模式

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培训模式的影响,电力企业为获得理想的教育培训效果,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机结合多种培训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具体的教育培训模式时,应当以培训的方向、内容、目的,以及员工的实际接受能力作为参考。另外,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及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培训环境的影响,当教育培训的氛围非常融洽时,员工的理解能力会更好,也更能接受相关知识。

4.4对教育培训的成果及时进行验收

为防止员工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出现过于敷衍的情况,电力企业应对培训成果及时进行验收,除此之外,还可认真记录培训过程中员工测试的成绩、参与培训的次数等实际表现情况,进而对其薄弱的地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在后续教育及培训中合理调整培训的内容,确保员工均有所获得,得到更大的m步。

4.5加大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建立力度

电力企业通过建立起信息化交流平台,可为接受培训的员工创设良好的沟通平台,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此外,企业也可依据不同的培训内容来分类相关信息,采取集成管理的模式。例如,可把信息化的交流平台分成新手交流、培训内容、资源分享等多个板块,员工在讨论过程中便可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同时也可活跃培训氛围,充分促进员工学习兴趣的提高。

5总结

新形势下,人才已成为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持,随着电力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体制的改革,人才建设已成为电力企业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此种形势下,电力企业就应当转变以往的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出科学的培训方案,有机结合多种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模式,在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及奖励体制的同时,加大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建立力度,为员工创设融洽的培训氛围,实现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效果的提高,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3

一、关于培训管理现状的分析

多年来,四一所员工培训工作,在强化管理人员的岗位素质,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技能人员的岗位操作技能提高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基本满足了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培训的目标导向性不强。从培训项目分析,基于培训职能或“救场”需求的培训项目较多,基于弥补小范围员工学历提升及一般技术、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项目较多,基于流行趋势或趋同因素的培训项目较多;从培训经费的流向分析,立足于发展战略、年度发展目标所策划的专题性培训费用在年度培训费用总额中所占比例不高;参加各类培训机构、咨询机构通知的“临时性、常规性”培训费用在年度培训费用总额中所占比例较高。培训的随意性、临时性、零散性现象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策划。

二是培训的方式针对性不强。极少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培训内容的特性,基本以课堂灌输式培训为主,能承担组织智慧传承的指导性、实战性、岗位性培训较少,“师带徒”、案例研讨、岗位交流性培训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大多流于形式,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点的虚拟培训受经费、心理、技术和习惯的影响极少应用。

三是效果评价、监督与改进缺位。对培训组织、培训师授课技能、感染力、学员现场主观反应等效果评价较多,对单纯个人技能提升的评价较多,缺乏对群体综合素质和能力、岗位胜任力等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评估方法,缺乏监督与持续改进的方法。

四是培训标准和内训师队伍缺失。对外部培训机构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满足组织发展中个性化的培训需求,缺乏适应四一所主专业和主工种培训需求的系统性教材,内部师资体系不健全。

五是培训管理理念和方法落后。与《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融合与接轨存在不少问题,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有一定差距。

六是员工对培训存在抵触心理。成人的惰性和制约性制度的缺失,使员工认为培训是组织强加的“额外”任务,是组织的需求,不是自身的需要,本应是激励、福利的培训,被员工看成“负担”,其根本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岗位任职资格体系,缺乏岗位胜任力模型,培训不是作为提升岗位任职能力和素质,满足任职资格条件的员工个人需求,通俗地说,就是没有将培训作为晋升中的必要条件。

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形成,首先是培训管理理念和方法与以iSo系列标准为核心的现代科研生产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脱节甚至抵触,根源是缺乏系统专业的需求识别和分析。基于此认识,经过对现有的资源状况、人员素质、管理现状以及发展需要的分析,四一所定位于引进先进的培训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工具,进行培训流程再造,建立基于iSo10015标准的培训管理体系。

二、关于iSo10015标准的认识

iSo10015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9年,专门用于规范人力资源培训职能的国际标准,现已被我国等同采用,转化为国家标准GB/t19025-2001。标准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强调培训过程的规范性。标准认为无论培训内容是什么,都应该遵循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监视培训过程“是否按事先策划的方案执行”存在于每个阶段中。并要求在这些培训阶段中应规定相应的职责、资源、使用确定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

2.强调培训过程的有效性。标准认为组织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对组织的生存至关重要,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从“后台”开始走向“前台”。如何使培训为组织的目标做出重大贡献,如何使培训成为组织一项高效的有效投资已成为组织最高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3.强调培训过程的持续改进。标准认为培训过程管理的五个阶段,核心是监视和改进,其作用是追求持续改进过程的业绩结果,使偏离策划方案的培训质量缺陷能及时被发现并予以纠正,使培训对组织改进目标更为有效,使培训过程中的投资从长远的观点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即强调培训对于组织持续改进的贡献,从而使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更具有竞争力。

4.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认为无论组织的规模大小、产品生产方式如何、行业特点怎样,任何类型组织的培训部门都可使用本标准作为指导性文件予以实施管理;二是按照标准提供的管理模式,结合组织自身培训的特点和现状,均可提供开发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的规范的培训管理操作流程;三是无论何种类型的组织,凡采用iSo10015标准并有效运行的,均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该标准虽为非强制性认证标准,但为培训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标准,且其基本的思维模式、工具方法与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采用的标准一脉相承,有利于解决培训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目标导向性问题,有利于解决培训管理与发展需求、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匹配度问题。

三、基于iSo10015标准的培训管理体系建立与实践

iSo10015标准作为提高组织的灵魂“人”的培训质量的专业化国际标准,为我们建立培训管理体系提供了通用的框架体系,组织在建立自身培训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组织的管理文化、管理环境出发,与管理现实相结合。

1.培训管理体系的总体定位

四一所在分析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按照“补缺补差,完善提高,潜能开发,规范素养”的基本目的,将培训定位于四个方面:一是“以岗位标准为导向,提升岗位胜任力”的培训;二是“以共谋双赢为导向,改善员工心智模式”的培训;三是“以创新能力为导向,增强团队创新力”的培训;四是“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支撑和带动能力”的培训。对于建立培训管理体系,目标主要定位于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规范管理的问题;二是管理融合问题;三是目标导向性问题。

2.培训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

在培训管理体系的策划阶段,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基于四一所的发展需求;二是基于四一所的文化特点、管理模式、管理现实等管理环境因素;三是适应iSo国际标准体系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培训管理过程的规范;四是为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与能力开发、质量保证能力、职业健康安全保证能力提供证实的标准和依据;五是以方便管理和实际工作为原则,对标准有选择。

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管理体系,根本目的是解决“培训如何管理”问题,是总纲,也是基础,其总体框架设计应该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科学的需求识别体系,解决“谁需要培训”问题,二是建立培训标准体系,解决“培训什么”问题;三是建立内外结合的培训师体系,解决“谁来做培训”的问题;四是建立培训方法体系,解决“用什么方法培训”的问题;五是采购和评价体系,解决“培训采购流程和评价方法”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四一所的培训管理体系的框架选择了“三级结构模式”。一级文件为《培训管理手册》,主要明确了培训方针、培训目标、管理职责、覆盖范围、引用的标准、术语和定义、培训指南、培训过程的监视和改进、培训手册的管理等9个方面的内容;二级文件为规范管理过程的9个程序文件,三级文件为规范作业过程的18个表单性应用文件,详见表1。

3.五个子体系的核心

需求识别体系、培训标准体系、培训师体系、培训方法体系、采购和评价体系等五个子体系在iSo10015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论述和界定,但其在培训过程管理和实践中对具体操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需求识别体系。培训需求体系是确立培训目标、制定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的重要前提,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在培训流程中的作用如图1所示。

培训需求识别体系,就是通过分析培训组织层次需求、岗位层次需求和绩效差距分析培训需求和对象,确定培训对象,确立培训目标,进而制定培训计划的工具、方法和流程。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2)培训标准体系。培训标准体系的核心是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也是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其核心包含可从市场采购获得的通用课程体系和具有组织自身文化和专业特点的内部培训教材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岗位胜任力模型,是规范明确的任职资格体系。培训标准体系应包含知识类标准、技能类标准和素养类标准。通用类培训标准易于实现,可以从市场采购获得课程,难点是内部培训教材体系,它是组织主业务、主专业、主工种在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经验、教训、诀窍的累积,是科技人员、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智慧的结晶,是组织沉淀下来的智力资源,是组织的结构性资本,是组织软实力的体现。

(3)培训师体系。培训师体系是决定将培训标准转化为受训者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工作效率提高和业绩提升的关键因素,其核心包含以外部培训机构为主合格供方师资和具有组织文化和专业特点的内训师队伍,以及培训师的选择与管理程序与标准。

(4)培训方法体系。培训方法体系是指培训计划制定阶段的广义培训方式和组织方式,针对具体的培训项目提出。其选择的标准有四个方面,一是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二是与受训者的职务特征、技术心理成熟度、学员个性特征等群体特征相适应;三是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四是与培训资源条件相适应。

(5)采购和评价体系。采购和评价体系是指培训的采购流程和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培训效果的评价分为训前评估、训中评估和训后评估,主要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进行,更深入地进行绩效改进和工作效率评价分析、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分析。

以上五个子体系的核心要素,均通过《培训管理程序文件》和《培训管理作业文件》实现,程序文件通过具体的管理流程对相关要素予以规范,作业文件以表单的形式规范具体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西萍,宋合义,梁磊.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5

[2]GB/t19025-2001质量管理,培训指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3

[3]孙健.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4]航天四一所.培训管理手册,培训管理程序文件,培训管理作业文件.2009.1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4

[关键词]工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作为知识、人才密集型的咨询设计企业,研究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显得尤有意义。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会计理论界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的分支学科。赫曼森(R.H.Hermanson)是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企业经济研究所的企业管理学家,他最先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980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我国应重视开展人才会计的研究,既要计量人才成本也要注重效益。潘序伦的文章率先在国内提出了重视人力资源研究的问题。就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来看,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主要是首先把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大量研究成果翻译、介绍到中国,并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理论。

但由于各个行业人力资源特性的差异性,目前,能得到所有行业普遍认可的会计理论尚未形成,因而,实践应用的就更少。笔者认为,在未形成共识之前,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符合行业特性的行业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并进行试行,无疑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的作用。基于此观点,就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的取得成本的核算,根据以提供工程咨询、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营业务的工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特点,笔者提出调整意见,以供探讨。

根据笔者对工程咨询设计企业的调查,作为咨询设计企业最主要的核心人力资源就是工程咨询设计人员。而,一般情况下,工程咨询设计人员在咨询设计企业间的流动率较低,这就意味着,除了极少量特别急需的咨询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猎头公司之类的手段获取,其余大部分咨询设计人员主要靠企业培养。这些企业,从大学里招聘来的毕业生,至少要经过1年(大多数不止1年)以上的培训,才具备一个普通设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员最终都能成为咨询设计人员,有些没能成长为设计人员的,如果不选择辞职,就只能是辅助人员,如绘图员等,像这类人员,其价值就不高,不是企业主要的人力资产。因此,传统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核算范围,并不能真实反映工程咨询设计企业获取企业主要人力资产――咨询设计人员的取得成本。

笔者认为,工程咨询设计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成本,应该包含以下核算内容:

1.招募成本

招募成本包括招募人员的直接劳务费用、直接业务费用、间接费用(如行政管理费、临时场地及设备使用费)等。也包括录取手续费、调动补偿费等由录用引起的有关费用。

2.岗前培训成本

包括培训与受培训者的工资、培训者离岗的人工损失费用(或机会成本)、培训管理费、资料费用和培训场地费用(如培训室的租金、水电等费用)、培训设备折旧费用等。

3.上岗培训成本

上岗培训成本是为使咨询设计人员上岗后达到独立承担业务要求所花费的培训费用,包括培训和被培训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培训人员离岗损失费用、因开展培训而使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用。如果招募的是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人员(如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咨询设计人员。对于这些人员,企业的前期投入会比较大,这部分成本占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比例也较重。

4.选择成本

选择成本是企业为选择合格的工程设计人员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各阶段的测试、评价成本,也包括未能成长为咨询设计人员而离职或转为辅助人员的企业前期所投入的成本,此类成本将成为沉没成本。

以上是笔者对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咨询设计人员取得成本核算范围的一点思考,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认为,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对核算范围作出调整,并作为企业的会计核算政策,予以颁布执行。能够按企业的管理实际,提供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无疑,对于咨询设计企业管理当局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曙光.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企业研究,2006;1

[2]李灿晖.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大趋势.企业研究,2008;2

[3]侯启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四川劳动保障,2006;7

[4]陈立荣.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企业研究,2007;3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5

〔论文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历经六年多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分层培训体系,但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以及共享工程的具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线培训模式可以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能够在节约总成本的同时提高人均培训率,有助于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对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进行了探讨。

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公益性文化创新工程。历经六年多的建设,共享工程已初步在全国形成了由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嗬道/社区和村基层服务点组成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体系。随着共享工程的不断推进,如何通过培训建立一支有较强服务意识、较高技术素质、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目前共享工程建设中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共享工程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培训工作被确立为共享工程重点发展项目以来,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得到了各分中心的重视,国家中心通过制订统一的培训方案,建立考核标准,按照分级分批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由于我国从事共享工程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仅依靠设备说明书或设备商的简单培训,无法真正满足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另外,共享工程不但采用互联网和卫星服务的计算机终端,还采用移动存储播放器、iptV机顶盒、网络数字共享机、卫星接收机顶盒、有线擞字电视等多种服务终端和服务模式,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终端、不同的资源传输和服务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从目前的情况看,共享工程培训工作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以及共享工程的具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充足的培训经费作保障。中央、地方财政逐年加大对共享工程的投入力度,但经费主要用于基层网点和数字资源的建设方面。由于缺乏专项培训经费的支持,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成规模、重质量的培训工作仅在国家中心和部分省级分中必开展,培训的系统性、适用性、实用性、及时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但影响培训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果,而且制约了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1.2师资队伍缺乏

师资队伍是推动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共享工程培训师资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师资储备明显不足。特别是基层服务网点的培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和工作人员的能力偏低,成为提升基层服务点服务质量的主要瓶颈。国家中心的优秀师资资源,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与基层共享,使广大基层工作人员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培训,从而有力支撑基层开展服务,推进共享工程发展。

2在线培训模式的优势分析

在线培训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它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培训思想有机结合,具有“方便、快捷、价廉”等特点。在线培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个性化学习,扩大学习对象的范围。可以说,在线培训既是知识经济时代构筑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也是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措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2008年,全球超过4.55亿人次通过互联网接受培训,在线培训正日渐成为全球的培训潮流。共享工程应大力加强在线培训模式建设,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针对各地不同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各级分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工作人员均可通过国家中心权威的在线培训模式进行交流、学习、解决问题和自我测试。

有数据显示,在线培训通常可为培训机构和个人节约15%}500io的费用,可使学习效率提高25%}40%。对于共享工程而言,在线培训模式优势十分明显。

2.1提供开放性学习平台,促进学员自主学习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在线培一训,使学员不受时空的限制接受培训。在线培训的开放式特点,有利于偏远地区学员学习.有助于共享工程整体培训水平的提高。在线培训模式可使基层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获取培训知识,实现全时段学习。国家中心可以根据基层服务点人员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在线培训模式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基层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共享工程培训覆盖面。

在线培训模式符合时代要求,使基层工作人员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在线培训模式可为学员提供开放性学习平台,实现学员由被动的培训接受者向主动学习者转变,促进学员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

2.2开展即时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传统的培训包括选定培训教材、安排培训场地和师资、组织考试等工作,整个过程比较繁琐。采用在线培训模式可以将培训周期缩短,开展即时培训。在共享工程加快建设的今天,工作人员比以往更为忙碌,他们企盼有适合于自己需要的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能随时在办公室、电子阅览室进行自主学习。在线培训模式可满足学员学习的新要求。

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在线培训,能够极大地提高共享工程培训的远程管理和交互能力,实现讲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多媒体课件将使培训资源的呈现形式更加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基层工作人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2.3及时更新培训知识,降低培训成本

在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资料更新不及时,一个版本的资料或讲义往往使用很多年。共享工程建设涉及的内容包括政策要求、技术标准、资源建设指标、服务任务等,这些内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学习资源需持续更新。在线培训模式可以将有关的特定知识进行整合,将有关知识体系重新划分,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基层服务人员可在参考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网络。

在线培训模式利用网络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实现了各种培训资源的优化和共享,集中利用了优秀师资、技术设备、精品课程等优势资源,为共享工程各级各类人员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在线培训的学习方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学员不必集中授课,提高了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培训成本。

3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构建思路

3.1有机整合共享工程知识体系

从内容上划分,共享工程的培训大致可分为技术技能类培训、管理服务类培训、资源加工类培训、师资教学能力类培训以及服务方法类培训;从层次上划分,大致可分为省级分中心培训、市/县支中心培训、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点培训、村基层服务点培训;从培训媒体上划分,大致可分为文本类培训、多媒体教程类培训、视频类培训。在线培训模式可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既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基层人员学习的需要。这种整合既包括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还包括按时问、按培训主题进行整合;既能够为学员提供和下载相关知识,又可以实行在线教学。

3.2具有在线培训管理功能

在线培训模式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数据库,而且是一种培训管理体系。该模式一要有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日常管理功能,二要有公告、上传通知等动态管理功能,三要有交流培训信息的功能。

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应由国家中心统一规极和管理,可采用自管和以合同方式委托专业网络维护公司、课件和题库提供商提供部分业务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以专业队伍的服务降低共享工程业务的运行成本,提高在线培训服务质量。在此,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必须明确各自工作职责,避免因职责不明而产生责任推诱现象;二是外包公司、托管单位、国家中心在在线培训模式建设中要合理分工;三是要对外包公司、托管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

3.3提供权威的业务指导和认证

在线培训的内容应作为各层级中心各类工作人员日常服务工作的权威参考工具,是共享工程各类服务人员相关的政策指导和服务导向。在线培训模式可按层级提供国家中心标准的基层服务资格培训和相关认证。技术管理类人员必须参加技术技能类培训和管理服务类培训,并通过定时开放的在线标准认证考试获得技术管理类上岗资格证书;资源加工人员必须参加资源加工类培训、讲师须定期参加师资教学能力类培训,通过在线标准认证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这种认证考试,需按各层级服务人员需要掌握的能力分项管理,各层级认证考试题库由上一级中心和题库承建机构共同维护。

3.4提高在线培训模式的粘合度

在线培训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在线培训网站能否有效吸引学员访问,很多在线培训网站运行不良的原因不是培训内容不丰富,更不是网站应用技术不先进,而是网站粘合度不高。共享工程在线培训网站虽然有固定的学员进行访问,但要想保持较高的访问率,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就要提高网站的粘合度。精心的美工设计、良好的网页架构、方便的交流互动平台、快捷的资源查找和获取功能以及适当的宣传工作可以使共享工程在线培训网站得到较高的粘合度,保持较高的访问率。建设共享工程内部学习型组织文化,更可吸引大量普通学习者通过在线培训网站学习有关知识。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6

关键词: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武汉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

武汉大学通过大力推进“顶天立地”战略,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坚持“以贡献促共建,以服务求支持”发展方针,扎根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国家,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武汉大学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为继续教育发展与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与发展动力,武汉大学继续教育采取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与发展策略,使学校继续教育在实现“顶天立地”战略和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突出重点准确定位

(一)认清形势

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高端人才培训需求大幅度增长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是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继续教育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与发展中体现优势与竞争力。当前,继续教育为社会提供终身教育服务,促进终身学习的社会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动力,也是继续教育搭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载体,更是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特别是学校“立地”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武汉大学地处湖北中部地区,是湖北建设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市正在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点、武汉城市圈配套试点改革,实施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地方政府的战略发展构想为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明确定位

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构成学校人才培养四大主体;继续教育是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是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之一,是宣传武汉大学形象、展示武汉大学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是学校与社会、企业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继续教育是武汉大学创“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即“立地”的重要窗口与阵地。

坚持以发展和质量建设为主线,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开放有序,创新发展”的要求,以传统学历教育为基础,以继续教育办学实体、各办学院系、全国干部培训武汉大学基地、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继续教育中心、武汉大学师资培训中心等为平台,大力发展党政干部培训、高端培训、师资培训和行业培训等,推进继续教育市场化,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

(三)突出重点

认清形势,科学定位,根本上讲是重点用力、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将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作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坚持“四有”促进和推动继续教育转型与快速发展是当前学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四有”,即:有目标、有抓手、有措施、有激励。有目标就是对教育培训工作有经济目标、有发展目标;有抓手就是要有机构、有队伍、搭台子、建班子;有措施就是要结合本学院学科优势与资源优势根据发展需要成立专门培训机构,确定合适工作人员,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有激励就是要根据继续教育市场化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内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改革创新谋发展

(一)创新机制是核心

建立与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激励机制是发展转型的核心工作。

大力实施“三个创新”是推进继续教育改革之核心。一是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建立和推行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负责制与目标责任制,优化办学程序与工作流程;二是创新培训项目和课程设置的研发机制,建立和推行项目研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统一研发制度,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和综合优势;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和推行市场化激励制度,调动和发挥办学单位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队伍建设是根本

人是事业发展的根本,继续教育事业大发展离不开队伍建设。发展继续教育,人是根本。队伍建设始终是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之根本,继续教育学院千方百计地在队伍建设上做文章。

着力“三个加强”是队伍建设之根本。一是加强继续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化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办学实体单位职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与工作流程;三是加强继续教育急需人才(如:培训研发人员、营销人员)的引进与培养,提高继续教育办学能力。

(三)经营资源是关键

武汉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在湖北、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武汉大学的品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统筹兼顾经营好现有的优势资源和品牌的同时,不断挖潜搭建优势平台,实现继续教育科学发展与学校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相适应。

经营资源就是按照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和市场化的手段、方法来运营优势资源。“经营”好教育资源,主要在挖潜“四个方面资源”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特色,盘活优势学科资源。充分挖潜学校优势学科多、交叉学科强、边缘学科新的优势,结合需求研发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体系,将武大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培训优势,打造成继续教育品牌。

二是借力平台,开发好各类研究基地资源。如:学校各类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都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网络资源,并在相关领域已经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通过扶持、整合这些研究机构,拓展继续教育办学。

三是面向市场,挖潜校友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武大百年老校的校友资源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分布行业广的特点,办好继续教育,知名校友既有利拓展市场又是很好的师资。

四是开放办学,引入社会资源。通过与社会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实现多元合作,互利多赢。在合作发展中增进友谊与信任,在合作中谋求资源优势嫁接,互利多赢,推动继续教育在发展中转型。

三、以人为本强质量

教学质量始终是继续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培训都如此,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对象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对教师在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员为本。

(一)加强过程管理,坚持以人为本

继续教育具有市场化特性,更具有办学的自主性和广泛性。在办学中,将过程管理与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在过程监管中,教学是核心,学员反映最多、期待最多的也是教学。

为了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提高,重点加强做好“四教”:教师、教材、教法、教管。培训教师来源多元化,既要有高校的学者、专家、教授,也要有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团体单位的知名人士和领导,同时还可以邀请武汉大学的校友、行业的模范人物等――一个培训班的成功开办,师资团队的策划很重要;教材,主要是指教学资源、学员学习资源建设,它既包括培训办班教师的讲义、指定的教材用书,也包括电子文件、视频文件、网上在线学习资料,还有实体、实物等,我们讲的教材是广义的,与学历教育教材也有区别,因此,开发好“教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十分重要。教法、教管的内涵也更为广泛。教法和教管更要具有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特点与特色。因此,加强“四教”建设是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打造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品牌的核心工作。

(二)加强“四库”建设,做好培训基础工作

继续教育发展依赖于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主要着力建设好“四库”。

“四库”是指:项目库、师资库、教学资源库、学员资料库。做好“四库”是发展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基础和关键。

一是建设培训项目库。项目库的建设有利于塑造培训品牌、打造培训精品。结合学校优势资源与社会市场需求,将培训项目的策划、研发与课程体系的设置、构建融为一体,策划出有一定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在市场推广中不断积累项目业绩,适时调整,逐步培育精品项目、品牌项目、品牌课程等。二是建设师资库。培训师资库的建设更具有市场化特点,不能仅仅依靠计划性、指令性的安排来进行,根据项目特点、培训对象特点选择和配备教师,同时还注重师资来源多元化,既有校内的教授团队,也有校外的知名学者,不仅仅有理论研究专家,还要有实际工作的能手,将培训师资策划构建与办学成本核算相结合,以满足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要求为目标。三是建立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建设十分重要,体现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不仅有有形的,还有无形的、在线交流式的,比如:给培训学员搭建交流互动平台,让培训学员在网上交流互动、留言、答疑等也是教学资源形式之一。因此,建设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让学员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培训时间外,这是培训品质的体现,也是培训市场拓展和增值服务的一种手段。四是健全学员资料信息库。学历教育在学籍管理上推进信息化改革与探索,对培训学员资料库建设已经纳入继续教育办学,特别是继续教育校友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规范详实的学员信息库存,既是一种档案,更是一种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校友资源建设(包括培训学员资源),已经成为学校领导的共识。

加强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是继续教育目前着力探索并推进的一项工作,将评价与考核贯穿于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全过程,从需求调研、策划研发到培训考核与跟踪信息反馈的建立等都以质量监控为重心。

四、引领导向拓市场

(一)统筹资源,多实体引领

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实体是继续教育专门办学机构。继续教育学院在履行管理职能同时,将推进办学实体改革与创新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抓手,办学实体主要突出围绕“四个坚持”,做好服务,促进发展。

“四个坚持”是: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坚持按市场化运作促发展、坚持以综合性培训项目为主导多元化发展、坚持统筹专业院系教育资源塑品牌。

一是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既是对继续教育专门办学实体人员素质的要求,又是办学实体队伍职业化发展的方向,更是继续教育专门办学实体的优势和特色。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是市场行为,需要专业化队伍运作与管理。

二是坚持按市场化运作。这是对专门办学实体体制与机制的要求,继续教育办学实体化对学校来说既是新探索,也是必然趋势,办学实体多元化发展也是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创新实践,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健全与市场化接轨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全校继续教育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三是坚持以综合培训项目为主导多元化发展。这是对继续教育专门办学实体机构的总体要求,也是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之根本,而专门办学机构就是从事别的办学学院暂时不能做、做不了的项目,特别是涉及多个学院的培训项目可以交由办学专门实体统筹运作、协调解决,同时还坚持多元化发展,有一些项目是办学学院还没有精力、还不能做的,专门办学实体机构坚持先尝试、先探索。

四是统筹办学学院教育资源。这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基本要求,继续教育专门办学实体坚持在发挥自身优势上做文章,通过发挥和充分利用办学学院的教育资源合作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多赢。

(二)搭建平台,多途径拓市场

继续教育学院如何发挥引领,办学学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培训?要做到四点:建设“四个平台”、用活“四个种方法拓市场”。

“建设四个平台”是指:干部培训平台、行业协会平台、校友资源平台、培训实体平台。“四种方法拓展市场”是指:自己拓展、招能人拓展、强强联合拓展、校内办学学院合作拓展。

建设四个平台:就是用现有培训基地的平台优势,开发好已有的优势资源,实现专业化发展与市场化拓展相结合。

四种方法拓市场:培训是市场行为,要用市场方法发展,而各办学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力,采取多种方法拓展市场,这已经是全国很多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在实践中,武汉大学积极用市场化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遇到困难与问题,实施继续教育差异化、特色化竞争战略,增强继续教育特色,坚持“突出优势、体现特色、融合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大力推进差异化专业建设与工作流程再造,以市场为导向,择优试点、稳步推广,形成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和办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胡锐.论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转型与实施策略[J].继续教育.2012,(2).

[2]杨荣.对高校继续教育培养模式转型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7

关键词: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工作;人才开发;培训技巧

1、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概述

供电公司开展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目的在于使员工获得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激发员工创新理念,改进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显著特点就是培训与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专业以及培训周期长。由于公司公司电力系统的组成极为复杂,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供电公司主专业包括电气、锅炉、燃料、热控、汽轮机和化学水处理等,同时涉及到计算机、电焊、金属材料、土木工程、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财务等专业知识,各专业的工作特点以及所需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2、供电公司人力资源人才开发与培训的重要性

2.1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

供电公司重视和开展人才开发与培训,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提高员工职业技能,为公司带来更高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员工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对于不同岗位上的员工,其职业发展前景、个人志向均存在很大差异。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人才开发与培训工作时,通过结合员工的岗位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训内容,让员工职业生涯和公司实现同步发展,这样也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企业归属感。

2.2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新形势下供电公司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复杂的环境,除了要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外,还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这样才能让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进而有资金重新投入到人才开发与培训中,最终实现供电公司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将人才开发与培训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公司管理层也要加强重视,为人才开发与培训工作的落实提供便利条件和多方支持,这样也有助于人才开发与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

3、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

3.1培训内容安排不合理

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应根据员工技能水平与专业水平的不同,合理安排培训内容,避免对新员工培训知识深度较大或对老员工培训深度不够等现象的出现。公司新员工的培训一般包括企业文化与发展、规章制度、工作安全教育等共性培训内容和具体的岗位培训内容,根据新员工所处岗位的不同,进行培训的专业知识以及培训时间也是有差别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另一工作重点是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在职员工的培训主要包括技能知识培训和管理知识培训,培训过程中,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统一内容的培训,不仅造成公司培训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由于不同层次员工专业知识水平的不同,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不利于整体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3.2培训师资力量不雄厚

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培训师对培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培训师是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培训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和教学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与质量。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特点为技术密集、专业性强,培训师是否具有合格的培训资格和全面的专业知识,是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的重点。当前一些规模较小的供电企业中,培训师资力量薄弱,造成员工培训效果差,不能有效提高员工知识技能水平并实现预期的培训目标。

3.3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不健全

供电公司对人力资源进行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不能虎头蛇尾,不仅要做好培训计划,保证培训过程顺利进行,培训完成后也应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吸取评估结果中的可利用因素,并将其反馈到下一期的培训计划中,逐步提高公司对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水平。当前供电公司对于培训结果的评估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实现的,评估结果只限于对员工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了实践中技能操作的考核,不能保证培训效果与质量,不能有效的提高员工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4、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优化建议

4.1建立健全人才开发与培训体系

人才开发与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多方面的支持,包括高素质的讲师队伍、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培训制度等。其中,健全的培训制度发挥了基础作用,需要引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要以供电公司现有的人才开发与培训制度为中心,结合供电公司的经营战略、业务需求等,对现行的人才开发与培训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树立动态的眼光,关注公司广大员工的诉求,将培训制度真正贯彻到人才开发与培训工作中,发挥其参照、引导、规范和约束作用。

4.2将培训工作与企业文化构建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彰显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必要措施。将人才开发培训工作,与供电公司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在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下,还能够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创新创造能力,在促进员工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为供电公司带来了利益。供电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找准人才培训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确保两者的融合发展。

4.3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培训规划

当前人才开发与培训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紧迫性,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供电公司,其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避免人才开发与培训的盲目性,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受训人员等,保证人才开发与培训按部就班地开展。例如,对某个部门开展培训时,为了避免培训工作与供电公司正常运营产生冲突,就需要通过提前规划,将该部门的员工分成多个批次,分别参加培训。这样就可以既不影响供电公司工作开展,又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让所有员工都接受学习、培训。

4.4完善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培训与开发工作的效果评估作为整体,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检验培训效果、实现员工知识专业水平提高的组织体系。供电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体系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估方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培训效果的检验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准确、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总结培训经验并发现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后续培训与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进而不断提高培训与开发工作水平与工作质量。

结语: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命力的保证,是保持企业未来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对供电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管理,保证培训与开发工作质量,有效提高公司员工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提高企业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供电公司人力资源人才开发与培训技巧的探究[J].决策探索(中),2018(12):83-84.

[2]谭莹.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管理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4):116.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8

一、着眼一流,制定晶牌化发展战略

如果说,国内教育培训市场20世纪90年代是杂牌混战的时代,那么,进入21世纪则是名牌对杂牌的淘汰战,品牌已经成为培训机构赢得学员、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已经成为培训机构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塑造高校教育培训品牌,不断提高高校教育培训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提高高校在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力,更多地获取外部支持,以及增强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与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体现在: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跟踪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把握国际流行的发展趋势;聆听国家机关的权威声音;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满足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等等。但是,潜在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继续教育培训优势,转化为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有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以及把这套计划付诸实施的执行力。

一位著名的大师讲过一句话,叫做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法,方法决定出路。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有资源优势,对于这些资源优势如何开发、利用,制定一个品牌化发展战略极为重要。高校制定一个品牌化发展战略极为重要。这个发展战略宜在对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充分调查、深刻感悟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它应包括: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环境评估(培训市场分析)、发展战略规划(含制定规划的目的、培训机构的使命、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责任落实和时间跨度、对关键活动与资源的战略安排、可行性分析――财务与资源等、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控等)、专项战略规划(体现教育培训业务特色、主干培训业务布局、人力资源计划、财务计划、方法与手段等)、战略行动计划(将培训机构的战略目标分解成有针对性、可操作、可测量、可行和及时的活动、目标和任务,这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作用)。

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建设品牌化培训机构,要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战略思路,科学规划业务战略布局,制定战略发展策略,适应培训发展大势。特别是对于立志成为一流的品牌化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来说,要通过品牌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搞清楚品牌培训机构的标准是什么?成为品牌化培训机构已经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竞争对手是谁?继续教育培训外在环境变化是什么?怎样能真正成为品牌?如何打造精品培训项目群?如何处理好培训机构整体品牌(整体形象、员工品牌意识)、培训项目品牌(学科方向)、课程品牌和师资品牌的关系?如何实施品牌保护策略?如何在继续教育培训市场上科学定位和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的有限资源,设计包括培训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品牌定位的战略规划,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拓展培训价值链等等。

二、规范流程,完成培训项目战略布局

培训项目体现了培训机构的品味和价值取向,也体现了培训机构的战略发展方向,因此,培训项目布局要科学,有利于培训机构的持,续性发展和滚动式发展。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于培训项目的设计,宜按照以下四个主要流程进行;一是培训需求评价(tna):深入了解培训市场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培训项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二是培训课程定制:根据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的个性化培训课程:三是教学模式多样化;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实习式、演讲式、游戏式、个案分析式,四是战略联盟/价值共享:发展与客户、同行和传媒共同双赢的价值观:五是客户关系管理:在价值观的基础上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不断吸引潜在客户,培养忠诚客户。通过这规范的流程,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继续教育培训业务板块,完成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战略布局。

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来看,可依托的专业学科、师资力量都比较优越,可开展的培训项目也很多。但是,在选择、研发、确定培训项目时,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一是所开展的培训项目是否能维护和扩大所在高校的声誉,提高所在高校的社会形象;二是所开展的培训项目是否能很好地体现出学校的专业学科优势,是否有可支配、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三是所开展的培训项目的市场前景是否广阔,是否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四是所开展的培训项目是否为行业发展所必须;五是所开展的培训项目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培训项目群,六是所开展的培训项目是否符合培训机构的战略发展方向。

三、突出特色,形成精晶培训项目群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不能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方式,而必须考虑培训规模、培训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要依托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和已经相对成熟精品培训项目,加强研发,开发、形成系列化的特色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序列)。一方面要在学员定位、价格体系上形成合理的层次,比如对于某些管理类课程,既可以有针对高层学员、企业老总的培训项目,也可以有针对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做到推出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就象汽车产业一样,不同层次的产品并存,在不断研发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

近几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发、运作的培训项目很多,涉及现代管理、工程与管理、金融、公共事业与卫生管理、传媒与会展、法律、信息技术、语言文化、艺术与考试辅导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项目、精品项目群。如何依托高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培训项目,我们认为,宜重点在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依托高校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加强高新技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二是依托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优势,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研发、推广特色明显的综合型、复合型培训项目;三是依托与政府、行业联系密切的优势,开发认证类培训项月。从培训动力来说,专业技术人员与党政干部、国家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相比,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要维护其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的权利和义务,除了政策上支持、制度上保障外,最重要的是制定行业、岗位的强制性资格标准,以激发其参加培训的热情。高校要依托自己的专业学科优势,积极与政府、行业合作,开发、制定行业、职业、岗位标准,研发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资格认证培训项目,并有效组织认证培训。对于高校来说,这既是服务社会的职责所在,也是开拓教育培训市场的有效途径。

要建立品牌培训项目保护与发展制度。一是对于已经成功的培训项目品牌,要实行保护政策。相同的培训项目,尽量集中到一个部门,不要遍地开花。二是对于品牌项目要滚动式发展,但不要拆分成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小项目。三是对于有前景的行业、培训业务增长点,要整合教育培训机构的一切有效资源,全力研发,形成“拳头产品”,培育、打造品牌项目。

四、加强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各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建一个面向社会各界的公共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有效开展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积极走出校门,与各方展开合作,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对于大力发展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从合作模式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是与政府部门紧密联系,开展长线培训项目合作。政府是培训市场的大客户,从培训需求来说,政府的培训项目具有需求稳定、培训对象稳定、培训项目内容稳定等特点,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培训,重点在于针对特定对象,如党政领导干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研发培训项目和课程,把普遍化培训与个性化培训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

二是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职业、岗位资格认证培训。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协会对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监管职能越来越大,对于本行业中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制定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学科优势以及与相关行业中的各种联系,积极参与各项认证标准的制定,根据标准研发培训项目与课程,并有效开展培训。有关院校及培训机构的经验证明,与行业协会合作,研发职业、岗位、技术认证标准及培训课程和教材,往往能创造出新的培训需求和培训市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较大的经济效益。三是与考试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认证培训。一些考试认证机构对一些认证培训项目具有垄断权,若获得其授权,可得到较稳定的培训收益。

五、拓宽视野,创新国际教育培训合作模式

国际合作教育是增强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拓宽教育培训国际化视野的重要途径。从实践来说,国际合作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展学历学位,如专升本、专升硕等,二是与国外有关协会合作,引进有竞争力的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三是移植新理论和新课程;四是出国进修。

六、创新制度,完善高校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成本核算制度,科学分配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一个有效的教育资源分配管理系统,坚持“量力而为,量入而出,勤俭节约,开源节流,有的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有效开展培训业务。

其次构建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培训资源使用效益。重点考虑三个环节:一是机制和环境,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内教育资源配置系统;二是投入产出,在配置资源时必须尽可能地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三是资源共享,对于培训机构所掌握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一个组织内,资源共享体系;对于培训机构外的教育培训资源,也应该尽量挖掘,建立一个宏大的资源共享体系。

七、完善机制,建立高校教育培训研发和市场推广体系(机制)

一是建立院级和部门二级研发和市场推广体系,学院负责政府、行业等大客户开发,部门负责课程研发和市场推广。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广告投放机制。把整体形象塑造、项目推广与个别培训项目的市场宣传分开。整体宣传与个别宣传有机结合,学院重点抓整体形象塑造和项目推介,个别项目由各培训业务部门根据需要适度宣传。

八、立足发展,实施员工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9

【关键词】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对策

连锁企业具有统一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营销策略等特点,在采购、服务、管理等各方面有着统一的内在要求。这使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连锁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门店管理的可复制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超前性和管理技术的复合性等多个方面。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得出连锁企业不同于非连锁企业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如下。

一、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应具有更长的超前性。几乎每家连锁企业都有大量的网点和门店,并且在不断扩张之中。每个新店开店后都需要店长等管理人员,也需要大量的基层员工。目前许多企业都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人才需求量很大,而且呈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例如,2008年连锁店店长的流动率达到50%,近几年来中餐连锁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流失率达到了33.7%,而消费品零售行业2010年员工离职率达20.5%。由于连锁企业布点往往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准备,而人力资源准备也需要时间,因此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必须超前,可能需要超前2~4年开始规划。绝不能缺乏事前规划,人员流失多少便招聘补充多少。

2.模式化要求工作分析的规范化。连锁企业员工人数众多,门店的高度一致性决定了各门店人员岗位类别、任职条件、招聘渠道和方法等都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合乎规范的工作分析为连锁企业人员招聘、配置、绩效考评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可以收到比非连锁企业更好的效果。而目前许多连锁企业缺少规范的工作分析,使连锁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评等环节失去了基本的标准。此外,连锁企业的工作分析还需要有人执行和监督,其结果需要作为一个标准加以运用,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作用。

3.根据职务特点配置人员。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计划需要依据企业总部、配送中心、门店等不同层级的职务特点来配置各类人员,还需要根据连锁企业特有的职务特点来配置人员。例如,连锁企业总部、分中心或子公司、门店都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但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务特点是不一样的,任职要求也不一样,需要分别确定所需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从而配置人员。连锁企业具有不同的岗位设置和同一岗位不同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与也需要专门研究和规划。

二、员工招聘

1.招聘层级、主体可多样化。连锁企业分企业总部、配送中心、子公司、各区域中心、门店等多个层级,人员选聘计划应包括不同层级的人员需求。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誉、规模优势、网络资源以及行业影响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招聘的效率。连锁企业各分店招聘主体不同,直营店一般执行总公司的统一用人计划和招聘策略。加盟店自负盈亏,人员招募主体多样化,可以主要由分店自行招募人员,少数由总部或分中心统一招聘人员。

2.突出规范化。连锁企业招聘需要规范化的准备、规范化的面试、规范化的评估工具等。可以由各分店自行招聘,也可以由子公司、地区或区域中心,甚至总部人力资源部统一实施招聘,招到合适的人后再分到各用人部门。

3.建立更加科学的招聘模式。由于员工高流失率、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原因,大多数连锁企业人员招聘频率一般较高,对基层员工招聘的频率尤其高。许多零售企业招聘按周计算,有的每周安排1次招聘,有的每周安排2~3次。考虑成本等原因,能招聘到的员工与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也有一定差距。连锁企业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招聘模式,更加重视员工能力的测验和性格、志趣等方面的选拔。不能一味追求低成本,应与岗位要求对接,招聘到具有一定技能和经验,更加适应岗位要求的员工,使员工能够完成较高的工作指标,增加工作积极性,减少流失率,适当降低招聘频率。

三、员工培训

1.建立可移植的培训标准和内容。连锁企业需要建立可移植的培训标准和内容,提高培训的标准化和适用性。包括对各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培训方法、达到的标准、评价的机制、培训后的保持与激励等。对于各不同门店的人员培训,都需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内容进行,以达到整个连锁企业的协调统一发展的要求。连锁企业总部人力资源部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甚至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确保培训标准和内容的一致性。

2.管理人员突出在岗培训。连锁企业需要先进的经营理念,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管理者。经过多年实践,许多本土连锁企业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营运体系,积累了许多经验,培养了一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可以在这部分管理人才的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实际岗位工作积累经验,迅速成长。也可以跟高校合作开展定制班,并要求定制班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施在岗培训,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定制班毕业生比零散毕业生的稳定性高、适用性好、成材率高。高校专业教育、各类培训机构的人才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岗培训仍是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3.基层人员突出短而频繁的特点。连锁企业基层员工工作量大,上班时间固定,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用于培训,时间短、实用而又频繁的培训适用性更好。由于连锁企业地域分散的特点,连锁企业可以借助远程培训等新型的培训方法,实施在岗培训。例如:网络培训、电视电话培训等。

总之,连锁企业应该本着持续开发和保持的理念,建立完备的培训机制,不能因为担心培训后的人才外流给企业造成损失就因噎废食。要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专项资金、设备和师资支持。避免出现把培训了仅两、三个星期的新员工当作老员工使用,直接面对客户的现象。

四、绩效考评与薪酬

(1)把软指标的考核放到重要位置。连锁企业竞争激烈,绩效考评主要针对硬性指标,例如:营业额、利润、成本、员工离职率、促销费的比例、单店成长比率等,而软性指标较少。但从留住员工、确保企业长期发展等角度考虑,软性指标起到很大作用。这就要求连锁企业把团队合作、员工发展、人文关怀、企业文化建设等软指标的考核放到重要位置,软硬指标结合,以利形成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2)提高薪酬水平。连锁企业员工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大,节假日经常加班,而薪酬水平及福利待遇教低,在薪酬支付和社保基金缴纳等方面还不够及时和足额。例如,某餐饮连锁企业成渝地区的店长2011年平均能拿到约6万元,而普通服务人员则平均只能拿到20400元。近年来,提高薪酬水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激烈竞争以及通货膨胀下必然的选择。2010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连锁百强数据显示,连锁企业人工平均上涨15%,近两年仍持续上涨。(3)建立更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连锁企业需要科学、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全方位激励。利用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精细化的业务流程、科学化的绩效管理体系、企业独特的奖罚体制或晋升机制等方法来来提高员工效率。合理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体制,对外尽力使本企业的薪酬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对内根据工作内容的难易、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的复杂性等适当拉开差距,体现劳动力价值,降低员工流动率。2010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连锁百强数据显示,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运营成本持续上升,必然要求连锁企业科学管理、提高效率,稀释成本上涨的压力,以免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五、劳动关系管理

(1)改善劳资关系、提高员工认同感。连锁企业往往采用较严格的员工管理制度,劳资双方关系不易融洽。企业沟通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员工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不重视员工的劳动权利保护。例如,有的零售企业员工工作的时间一般是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周六周日照常营业;有的美容院的美容师一个月只有四天的休息时间,收入也很低。连锁企业应实施“以人为本”的员工关系管理,特别注重融洽劳资关系,关注员工个人发展,使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2)保障员工利益、提高员工福利。连锁企业一般在基层集中了大量年轻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因为这些员工知识、阅历的不足轻视他们,甚至利用这些不足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这严重违背了劳动关系管理的要求。连锁企业应当给予员工应有的福利,从基本的“五险一金”、休息休假、带薪年假到帮助解决员工住、行以及子女上学等具体问题,应立足长远搞好劳动关系。

目前,连锁企业的选人和留人成为两大关键任务,人员流失严重已成为连锁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一些企业在此情况下,为了留住员工出尽奇招,例如有的企业提前公布优厚的业绩奖励政策,有的外企甚至签订保薪合同来留住人才等。此外,连锁企业还具有人员可在广泛的地域内调配、员工升迁机会多等特点和优势,但也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滞后等问题,需要连锁企业注意到这些特点,充分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芳.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2009(2):13~16

[2]苗国庆.我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2):56~58

[3]刘子龙等.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

20~25

[4]邵丽蓉.如何降低员工高流失率——连锁企业HR畅谈管理心得[n].人才市场报.2009-11-14.a18版

[5]邢妍,王薇.浅析中式餐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J].企业经济(总第

358期).2010(6)82~84

[6]蔡影妮.珠江三角洲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7:106~107

[7]陶宇.中国零售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中国商贸.2009:86~

87

[8]宋之苓.连锁经营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3)

[9]零售业一线员工流失率高薪酬涨幅过低[n].第一财经日报.2010-

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篇10

从本质上来讲,培训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之一,是获得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因此人力资源培训只有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培训工作在人力资源中的作用。

一、基于企业人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内容与特点

(一)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

立足于企业文化之上的人力资源培训具有高效性、人本性以及战略性等特征,需要有效利用培训来不选提升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企业在培训的内容安排上一定要将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植入到这个过程中,注重并加强对员工主人公意识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培养。从而是员工在行为上保持与企业使命的一致性,不断提升员工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

1.方向性。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并且也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可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地将企业与员工自身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真正立足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知识,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长期规划,这样才能让员工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更好地满足工作人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在这轰炸那个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有效构建符合组织的培训制度与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的发展与进步。

2.人本性。在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本理念,在现代化社会中“以人为本”是企业成功所必须坚持的一种发展理念。而培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智能,因此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只有充分展现出人本性,才能在人力资源培训的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关注工作人员自身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

3.战略性。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其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f,战略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其内容与培训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因此就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英雄事迹,这样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工作人员,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自身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主要是为了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而组织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集中于公布工作人员在企业工作中价值观的有效培训。

二、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对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研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企业文化研究要注重把企业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企业创新等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上,加强对企业文化的传播、评估和修正等方面的研究。在企业文化的研究上还特别要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注意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协调影响企业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完善基于企业文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企业文化导向的人力资源培训的最终目标。因此,人力资源培训要同时满足企业和员工需求。就必须要充分结合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其的重视,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自动的接受人力资源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改善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培训环境

在现代社会,学习是以学习者中心的一种持续性和广泛性的活动。因此,团队学习就成为了企业学习的一种常用方式,它可以使员工之间相互分享,共同进步。而学习型组织能够让全体企业成员在团体中学习,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体会到工作中生命的意义,来促进自我的发展。所以,在企业内部倡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是确保培训的重要保证之一。

(四)把企业文化内容融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

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把人力资源作用基本落脚点之一,才能抽象的把企业文化通过具体的企业行为渗透于员工之中,并由员工把这种文化认同传达到外界,构建企业内外部的文化体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只有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培训渗透到员工的思想中,内化为他们的理念,并体现在日常行为中,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