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2:48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1

【关键词】 电子政务网;多业务接入

1电子政务网背景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政府机构已利用电子政务网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职能,提高了政府事务处理的效率,同时方便与民众的交流。1999年国家提出了政府上网工程,各地纷纷开始了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但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相互之间信息交换不畅。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办发[2002]17号、[2006]1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依托国家公用基础通信设施,组建政府的业务专网,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促进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为政府部门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同时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2电子政务网建设原则

在网络结构设计、设备配置、网络管理方式等方面应采用目前最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同时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应符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业界标准,为政务网的扩展和升级提供良好的基础。所选用的网络设备应能满足当前应用的需求,而且在扩充模块后能满足以后应用扩展的需求;改造完成后的系统在需要进行新的技术升级时能保护现有的投资。在可管理性方面,网络设备应易于管理、易于维护、操作简便,便于进行系统配置,并能够进行远程管理和故障诊断。

就安全性而言,系统对信息安全和保密要求很高。系统与安全支撑平台紧密结合,应实现对系统用户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对电子公文的电子签章、传输加密和解密等安全要求。在设计和规划阶段就要对系统架构、开发、实施和管理全过程中可预见的风险进行足够的分析并提供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和保障体系。

3电子政务网的接入方式对比分析

基于市级电子政务网传输平台的建设需求和建设原则,其传输平台各委办局接入电子政务网部分同时针对市级各委办局及区委的地理分布特性,结合网络资源,对于各委办局接入电子政务网可选择的接入方式和技术有多种。例如某市城区现有104个政府委办局和5个区政府,各单位通过2m/10m以太网专线电路连接到市电子政务网统一平台。其传输网络平台是一个有弹性的城域网。基于此例对采用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和采用多业务接入平台接入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网络结构特点对比分析

采用以太网交换机汇聚方式的网络结构主要特点:投资少,能满足电子政务网传输网络的基本业务需要;网络安全性方面采用以太环技术,实现二层节点的双路由保护;网络带宽扩容方便,通过增加光路或扩充模块的方式,能满足以后应用扩展的需求;在进行技术升级时,能保护已有的投资;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管理。

采用多业务接入平台的网络结构主要特点:支持多业务接入方式,如Vpn业务、ip业务、帧中继、数据专线业务;网络结构采用双星型结构,第一层节点间互联互通;第二层节点与第一层节点、第一层与政务网中心机房采用双局汇接的方式,实现了网络的负荷分担,并提供网络自愈的能力。当局部失效时,无需人为干预就能自动选择替代路由,重新配置业务并建立通信,并可以通过atm网和SDH网进行保护;网络带宽扩容方便,通过增加光路或扩充模块的方式,能满足以后应用扩展的需求,在进行技术升级时也能保护现有的投资;可对网络进行管理、易于维护、操作简便,方便进行系统配置,并能够进行远程管理和故障诊断。

(2)方案、技术对比分析

应用技术方面,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采用以太网技术,多业务接入方式则结合ip和atm的优点的mpLS技术。

安全性方面,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通过VLan技术划分虚拟网段得到解决,多业务接入方式采用路由隔离、地址隔离和信息隐藏等多种手段,提供了抗攻击和标记欺骗的手段,能够提供与atm/FR Vpn同等级别的安全保证。

扩展性方面,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的网络扩展能力一般。多业务接入方式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一方面网络中可以容纳的Vpn数目很大,另一方面在用户节点数目上由于借助于BGp协议进行成员的分配和管理,同一个Vpn中的用户节点数不受限制,容易扩充,并可以实现任何节点与任何其它节点的直接通信。

可靠性方面,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采用单链方式,不具备业务迂回能力。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间存在安全瓶颈。采用以太网环方式,利用链路聚合和生成树协议进行保护,需要链路聚合耗费大量的线路和端口资源,不适合城域网,生成树协议/快速生成树协议在链路出现故障时的恢复时间都在秒级,远远大于电信级要求的50ms,容易链路成环。多业务接入方式的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采用双星型网络结构、双局汇接方式,不存安全瓶颈,网络具有大带宽、多节点、多路由、充裕的网络和传输资源来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当互联网内部中继线中断时,流量依据iGp迂回到其它电路上,这一过程完全依靠iGp的收敛自动完成,对用户完全透明,在广域网传输中不存在单点故障。同时采用mpLS或弹性分组环(RpR)等技术,保证业务倒换时间小于50ms,除了网络级保护,节点设备也采用了冗余技术,如双处理器架构的高端交换设备,提供主备倒换功能,当出现故障时可以很快倒换,不影响用户业务。

维护管理方面,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的方案只有简单的网络管理方式。多业务接入方式的方案能够提供完善强大的网管,并能提供端到端的统一网管能力、集群管理能力、堆叠管理以及可视化图形管理。除了常规的配置、监控、用户数据采样分析等,完善的网络管理还能自动发现网络故障,并能及时恢复,能够自动发现新加入的业务节点,能够配置端到端的业务;网管还能够测量端到端的性能,实时掌控网络的运行情况。

支持业务种类方面,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主要提供数据业务。多业务接入方式提供数据、语音和视频相融合的能力,可以和上层web、Voip、H.323等ip业务数据流实现无缝连接。

客户网络相关性方面以太网交换机汇聚的接入方式,如果电路提供商的基础网不是专为政务服务的专网,政务网络Vlan规划需要与电路提供商协同规划,具备很强的相关性。多业务接入方式,政务网络Vlan规划与电路提供商可以独立规划,基本不具备相关性,具备很好的弹性规划能力。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针对某市级电子政务网传输平台的各委办局接入电子政务网部分基于各委办局及区委的地理分布特性,结合网络资源,对于各委办局接入电子政务网最好采用多业务平台接入,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缆、网络资源,对电子政务网传输网络进行了合理规划,并进行充分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刘飞.淄博市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

[2] 李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4).

[3] 何黎明.江西省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的规划与设计[D].南昌大学,2010.

[4] 林聪敏.某企业省级网络承载平台的设计和业务接入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11.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2

(一)美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美国是最早提出电子政务理念的国家,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成就最高的国家,其电子政务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建设与实施。美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是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与电子政务发展的协调性,从其电子政务发展至今,美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的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方面,颁布了《计算机保护法》、《计算机欺诈及滥用法案》、《网上电子安全法案》等;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颁布了《儿童网络隐保护法》、《个人隐私保护法》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颁布了《电信法》。美国与电子政务直接相关的法律是2002颁布的《电子政务实施指南》和《电子政务法》,其中《电子政务法》是当前美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中最核心的法律文件,涉及到电子政务从规范立项、建设、实施与维护的全过程,同时还对电子政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管理与规划进行了立法规定。该法还明确了各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利用电子政务系统的管理职能。为促进该法的顺利执行以及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还以立法的形式对建设电子政务的建设资金进行了规定。美国针对电子政务构建的法律体系是当前世界上最完善的电子政务法律框架,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原则、内容、纲要、实施与维护进行了全面规范,在电子政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所构建的电子政务法律框架,其《电子政务法》是整个法律框架的核心,而计算机与网络安全、信息立法是法律框架的基础,而电子商务与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是电子政务法律框架的重要补充。

(二)欧盟的电子政务立法

欧盟各成员国虽然都构建了属于本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但基于欧盟架构下,欧盟也制定了许多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规范,例如2004年制定的《欧盟范围内向社会公众、商业机构、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电子政府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欧盟各成员国跨国界的电子政务发展,是当前欧盟指引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规章。欧盟推出的其它具有代表性的电子政务规范还有《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欧盟电子政务的路标》等,这些规章都对欧盟各成员国的电子政务立法具有指引性的作用,各成员国可结合本国国情,再细化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欧盟所制定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主要注重于整体推动欧洲电子政务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挥各成员国自身的信息化优势,协调各成员国间的法律环境,为在欧盟范围内实现跨国界的电子政务扫清制度障碍。通过对欧盟电子政务立法情况可以发现,欧盟所提供的电子政务规范都是一些指引性或纲领性的规范,各成员国可在这些指引性规范与因地制宜,制定与本国法律环境相契合的电子政务法律制度。

(三)新加坡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新加坡是当前世界是电子政务发展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于1982年便开始实施电子政务计划,是全世界最早推行电子政务的国家之一。同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与立法情况,已成为全球典范,成为世界上诸多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样板。新加坡在电子政府建设时采用分步骤推进的方法,并根据该方法制定了相应的电子政务发展规范。1986年是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开始,在该年推行了《国家it计划》,其目的用于引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完成公共行政管理的计算机化,以提高行政办公效率。1992年新加坡又提出了《智慧岛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完成政府职能内部的计算机化,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网上办公。1999年又颁布了一项实施电子政府、提升政府服务能力的《infocomm21》计划。在2003年又启动了《电子政府行动计划时代ii》。2010年启动了《整合政会2010》,该计划的意图是更进步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信息技术在其它更为广泛的领域得到充分应用。新加坡政府在制定了详细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外,还颁布了与计划实施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例如,在1993年颁布的《滥用计算机》;1998年颁布了《电子商务政策框架》;2004年颁布了《反垃圾邮件法》等。新加坡制定的这些法律,构建了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为电子政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电子政务产生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1999年)这一阶段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阶段,90年代初我国开始电子政务方面的实施,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产生阶段。该阶段的电子政务主要完成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的实现。在这一阶段,我国颁布了一些计算机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电信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件》、《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决定》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安全保护和互联网管理规定等方面,并没有出现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条文。第二阶段:电子政务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首次出现提及电子政务的相关条文,主要体现在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三条,这两项条款的规定是对我国电子政务实施的首次肯定和推动。2004年我国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该法确定了通过相应的签名技术产生的电子签名在法律上具有相应的效力。这是我国第一部信息化法律,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应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阶段,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也针对电子政务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广州市2002年颁布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这一规定是我国地方政府制定的首部全面规范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公开行为的政府规章,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开创意义,我国也于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共条例》,构建了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我国地方法律规程关于电子政务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是2004年天津市颁布的《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部以“电子政务”命名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该管理办法从电子政务的项目建设、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系统安全、责任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对我国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立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2006年云南省也颁布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二部电子政务的地方性规章。

三、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的比较

以下将从立法模式和立法科学性两方面对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情况展开比较分析。

(一)立法模式的比较

综观国外关于电子政务立法模式方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不同,其立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根据其立法特征来看,目前可以概述为两种类型的立法模式,即统一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和分散立法模式两种。统一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这种是模式是指有一部专门的单行法《电子政务法》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再由其它的单行法对《电子政务法》进行支撑与配套,共同构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如美国制定了专门针对电子政务的《电子政务法》,并配套了其它的单行法,例如《网上电子安全法案》、《国际国内电子签名法》等。分散立法模式是指没有制定专门关于电子政务的法律,而且通过构建其它法律体系来完成对电子政务的支撑,这种立法模式如果处理不断容易造成法律间的冲突,而且过于复杂的法律体系,也造成了电子政务法律适用的复杂性。目前,欧盟许多国家以及我国都属于分散立法的模式,在分散立法模式下,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因为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会导致各法律条文间的紧密性不强,而且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对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整体规范效果较差。与部分欧盟国家相比,我国虽然也属于分散立法模式,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较慢,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构建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仍然具有较大差距,特别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制定的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大多是部门法和地方法,立法层次低,而且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导致出现各自为政、盲目建设的问题。同时制定的相关法律规范基本是规范与电子政务相关的计算机与互联网管理方面的,电子政务特征不明显,对电子政务的规范能力差。因此,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下,采用分散立法模式暴露出众多的问题,特别在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如此薄弱的环境下,其缺陷更加明显。当然,这种薄弱的立法体系,也给我国实现跨越式的电子政务立法带来了机会,我们完全有可能采用美国的统一立法与单行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立法科学性的比较

通过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与立法过程可以发现,新加坡的法律体系构建都是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制定的,在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以使法律体系能不断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由于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低、电子政务发展晚,因此在立法科学性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国内外电子政务具体法律制度方面的比较

我国电子政务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所建立的相关法律规范仍有诸多的局限性,例如《电子签名法》在欧盟、日本、美国的适用范围包括电子政务,而我国仅局域于电子商务方面,如果要适用电子政务还需要国务院及国务院规定的相关部门做出相应的规定,这表明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数字签名和电子数据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

2.国内外电子政务整体法律制度方面的比较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型政府政府管理

互联网的冲击使政府行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公众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对政府管理与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创新成为唯一出路。另外,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方面是电子政务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不断进展,另一方面是快速扩散的信息技术又促使各国政府改革日益深化,信息科技发展对政府管理创新起到了催化作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之间呈现出强大的互动态势,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浪潮,有效地促动着政府管理创新。

一、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⒈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

推行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的发展展示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实施电子政务,有助于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内外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扩大政府行政系统开放性,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是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功能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政府管理现代化,使行政系统建立在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手段在增强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的实施,促使政府职能向现代服务转变,例如金盾、金保等业务系统建设,增强了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和各级地方政府网站功能日益完善,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面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窗口;政府信息全面推行网上公开已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渠道。

⒉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面临互联网时代经济和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公民需求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给政府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电子政务因其自身的功能优势而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主要的促进器。电子政务要求突破传统的等级制度并建立新的服务格局:一方面要求从纵向结构上优化,重塑政府组织结构,使其从层级化转型为扁平化、一体化;另一方面要求从横向结构上整合,重组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管理从管制到服务的转变。因此,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政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及政务创新和管理体制变革,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快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改变政府管理方式、运作手段,而且更要求重新设计和定位政府职能。因此,实施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⒊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变革

政府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不仅意味着行政管理进一步公开、透明,更意味着政府能够通过网上功能高效率处理其管理的公共事务。一个有效的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流程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重塑和再造政务流程;要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定势,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行政体制,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整合政务流程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务信息传递、流动的方式,改变了政府办事的方式,有利于官僚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单向命令型政府向互动规范化政府转变。在电子政务规范化业务流程下,政府行政将立足于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导方式也以管理和监督为主,政务信息公开与共享产生的“鱼缸效应”,大大增强了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⒋提高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推行电子政务使决策过程中公共参与和行政行为的民主监督成为必然,如此可有效促进政府决策趋于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活动走向法制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和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公众较多地依赖网络渠道反映诉求、表达意愿,各级政府顺应趋势依赖网络资源加快推行电子政务,建立较为广泛的社会成员利益诉求渠道,形成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有效、互动的信息沟通,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解甚至冲突。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利益协商和调节机制,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通过网络让公民普遍而又充分地参与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制定,给予相关社会群体表达意愿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机会。政府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不断调整政府行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有利于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决策后可以及时获取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发展变化最新动态,进一步完善决策;而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决策的运作过程和结果,全方位确保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的高效。

二、电子政务如何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在全球信息化趋势下,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已成为影响政府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都在力推电子政务建设,加速政府创新。党的十七大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对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新视野下,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意识,用全新视角来设计和规范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有效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环境。

⒈满足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

服务型政府是未来政府的基本定位,提供综合、高效服务应是政府的核心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并确立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要求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减少行政层次,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改革的总趋势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政府部门将逐步向大部制、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行政方式逐渐从管制走向服务,从人治走向法治,从集权走向分权,这就为电子政务实施和推进提供了巨大空间和良好机遇。电子政务建设要以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速推进,在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服务要实行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公众并非是被动接受政府服务的对象,而应该享有选择服务的权利,并有拒绝强制的权利。政府不仅要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还应是能够回应社会需求和回应民意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形成公正透明、运转流畅、绩效明显的公民参与机制,并选择有效的公民参与模式。在目前互联网较为发达的时代,只有充分借助现代电信技术,建立更多的诸如网上市民论坛、政府会议公开直播、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等方式,才能形成公民利益表达与政府回应的高效互动机制。

⒉满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系统发展价值取向和行政生态,要求行政系统进行必要调整以实现两者的协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逐步被确认,其主体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迅速增强,其利益诉求愿望日趋迫切,而且他们懂得选择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维权和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诉求。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客观上要求更加突出民主和服务理念,淡化行政活动的强制性和权力性,转变过去那种直接的、强制的、静止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动态管理、间接管理、柔性管理和事后监督等现代管理方式。一方面,行政活动、行政执法、行政程序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准则,选择人们更容易接受的管理方式来实现,减少行政不当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获取信息的权力看作是关系其切身利益的事情,并作为政府为人民提供的最基本的政务服务来对待;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创新柔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行政系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行电子政务,形成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商谈对话机制,并科学地设计商谈和对话程序,保证机制运行顺畅,来发挥其矛盾协调、社会价值建构、社会公平维护等功能,使行政活动成为建立在以商谈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利益协调活动,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力量;政府还可通过网络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各部门要利用网络搜集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把广大群众的诉求转化为行政决策,也可以加强对本部门的信息监测,通过信息反馈帮助改进工作。

⒊满足法治政府建设需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一步落实,必将依赖于建立法治政府和推进依法行政,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行政管理模式,是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必破之题。法治政府必须是高效政府、便民政府,必须能够让群众从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中受益。从法治角度讲,社会的法治化首先必须是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的法治化,行政程序制度建设,尤其是建立起公平、透明和保障群众广泛参与的行政决策程序就显得尤为关键。为此,要达到依法行政所要求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行政机关除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保证政府工作更好地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决策透明度,强化对行政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暗箱操作,让官员在众目睽睽下办事,从根本上,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群众享用到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应有的服务。电子政务的框架设立和功能体现,恰好可有效满足政府管理创新这些方面的需求;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基础上,把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基本前提的电子政务发展,以及电子政务的交互性、透明性、公开性和检索性,将最大程度地推动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和依法行政。

⒋满足节约型政府建设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就要建设节约型政府,而建设节约型政府,首先要建设廉洁型政府,消除带来的浪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科学、简单、实用的管理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实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的透明度,有助于建设廉洁型政府;其次要建立高效政府,效率低下所造成的浪费有目共睹,尽快扭转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间相互推诿、追求自身利益等效率低下问题,是建设节约型政府、构建自律高效管理体制的需要,也是推行电子政务,发挥其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等作用之根本所在;第三要建立规范化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要求的政府机构改革、职能整合、政务流程再造以及管理方式重塑等,都是对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通过电子政务规范化、程序化设计和运作,将形成规范化政府行为。利用电子政务及网络平台,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还可减少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这都是节约型政府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电子政务应转变建设思路和工作方法

在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建立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推行电子政务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重塑一个行政效益更好、服务水平更高、服务体系更完善、公众更满意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既要适应和满足和谐社会、法治政府、节约型政府建设等多重目标,又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必要前提,否则电子政务难以取得成效,行政体制管理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难有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并使电子政务工作在今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的转变。

⒈从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正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方面转变,注重应用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今后电子政务发展要坚持应用促发展原则,更加注重应用、注重软件和注重服务。政务内网建设要重点突出专网网站和内部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外网建设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便民办事作为切入点,在大力推广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等办事服务外,进一步开拓网上审批、网上在线办理等网上应用服务。深化电子政务应用,需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改变重信息轻服务的倾向,强调优化政务结构和拓宽政务范围,实现由政务信息公开的单一服务向电子政务办理、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功能政务转变;要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新和维护,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度,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⒉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行为的改变,影响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管理中的应用和功能发挥。没有政府体制的真正变革,电子政务不仅缺乏效率和效益,更缺乏生命力和活力。如何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深化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般认为,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部门信息系统缺乏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其最大阻力是政府的传统体制、传统观念和部门利益。实施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统一平台较为容易,但实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却十分困难。尽管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已为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创造了技术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还会受各部门本身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刚化性和条块管理的差异性而自然形成的信息孤岛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应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方面,更多地进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做到网络互联、政务互通,变闭路运转为线路运行,发挥好电子政务效能。为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必须增强政府对各组成部门政务信息的统筹能力,加大跨部门合作,并重新设计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将其规范为面向公众需求的、以事务为中心的跨越部门和职能界限的信息共享系统。

⒊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服务领域极大拓宽,服务项目增多,但社会自我服务能力也同步增强。政府必须重新定位其管理和服务职能,需要以全新的方式方法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为此政府不仅要调整原有的服务内容,还要积极开拓新的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将原先属于管理领域的活动以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变管理为服务。目前的政务网络注重政务公开内容方面的信息,忽视政务办理和公众行政参与方面的政务工作;重单向服务轻互动沟通,重“看”轻“办”,一厢情愿式的单相思政务实难与公众产生共鸣。服务型政府的政务应形成双向反馈和良性互动态势,由政府单一面向公众、公众被动接受政府管理与服务,转向政府与公众互动,使政务网络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渠道,成为公众行政参与的有效手段。

⒋从管理创新向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创新转变

政府管理创新应包括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方面,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从管理手段方面,要努力建设电子政府,建立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以及共建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库,对内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对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有利于电子政务合理建设、科学管理、有效运行及维护的良性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从管理方法上,要制定较为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程序来满足社会需求,并赋予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保证管理和服务程序保持最佳工作状态、最优服务水平和最高满意度服务境界。管理模式创新必须改变以政府机构和职能来设定的政府工作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电子政务式公共管理模式,以程序化管理代替责任制管理,制定工作标准,使管理和服务工作程序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的服务创新要求,政府服务应以电子政务的要求来设计和规范,所有部门结构、管理体制、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都要扭转过去那种企业和公众所需服务围绕政府部门串行的工作方式,而要以用户为中心来设定服务模式,通过电子政务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实现政府内部业务并行式办公;公众所需服务只设一个入口,实现真正的并行式“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⒌从电子政务的独立运行向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相互融合转变

利用信息网络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作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的空间。但目前电子政务运作与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仍存在矛盾,两者相对独立、平行运作,尚没有达到有机融合。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和横向职能的矩阵结构;而电子政务所要求的后台系统的统一协调工作,受到这种组织结构的阻挠和抗拒,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我国实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技术手段,更在于管理体制。重政府管理轻公共服务是我国行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电子政务发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作用的有效空间。电子政务发展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找准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机契合点和粘接面,否则电子政务建设最终将沦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行政体制改革也难有成效。实施电子政务关键还在管理体制,行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子政务行为改变的进程。如果在传统体制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那么只能建成一个网络而非电子政务。但行政体制改革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政府建立什么流程,并不是专门为电子政务而提出,而是为了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而设计的。所以,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要以政府改革为契机,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心,突出政府公共服务目标,不断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内容,使电子政务建设更有效益;要确保电子政务做到行政资源充分利用、政府服务日益丰富、行政管理简捷有效,绝不能把电子政务做成一次性的it工程,而需要持久地开拓政务新领域,形成持久业务流,才能确保电子政务持久运行,并使其具有明显效益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简介: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4

1我国电子政务服务面临的问题。

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获得一定的共识,目前主要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自身的结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实现政务的高效化和透明化。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发展比较缓慢,服务水平相对较低,远远满足不了公众和企业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需求。一方面在政务建设中多数是采用自建模式,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角色和定位不够准确,没有足够的精力集中在主要的业务上,而且自建模式的成本也非常高,容易陷入技术和财政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传统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陈旧,管理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我国电子政务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2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服务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的,单纯地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完成电子政府的系列工作,包括政务系统的开发、平台的维护和日常的运营等等。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电子政务服务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建立起多元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是政府部门的必要工作。一种将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做法正是为了克服在实际的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实现政府政务的多元化发展而产生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合约的方式,将政府和运营企业相联系起来,通过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服务外包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方式从具体上来看,主要是政府部门政务的主要内容交由专业化的企业来负责。其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了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建设、业务数据的传输和业务的执行等等的工作。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政府服务职能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电子政务外包监督模式的建立

在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外包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一种是流程式的外包模式;一种是混合式外包模式;还有一种是创新式外包模式。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5

【关键词】政府运作模式;历史沿革;电子政务

一、政府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屡次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探索出一条从内部分权――职能转变――行为规范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为建立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的政府新公共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内部分权式政府管理模式指在保证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的情况下,在整个政府系统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权力再分配,将配置社会资源的各种权力分层次的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式”政府管理模式意在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和市场三方面改革“三位一体”的改革道路。以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改革为着力点,把“政府职能转变”、“企业制度创新”与“市场经济体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行为规范式政府管理模式旨在规范政府行为、控制政府权力膨胀,科学配置权力,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权相辅相成。

二、信息化时代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

随着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政府正在在向以服务、开放、高效、公共治理为核心要求的现代政府转型,在信息化时代下,政府管理模式转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产生了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实质是政府机构在发挥其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再造工作流程;形成一个精简、高效、全方位、全天候的政府运作模式,向社会提供优质、全方位、规范且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的发展倒逼政府转变职能,对内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对外则能通过政务公开,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的合法性;建设电子政府、智慧政府已成为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与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一,现代政府的管理模式强调政府职能由管制向服务转变。电子政务式管理要求政府提供一个多元的公共服务体系;以顾客为导向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为公众提供便捷、有效的“无缝隙”服务。

第二,现代政府的管理模式倡导行政范式的变革。由于电子政府对其组织结构有扁平化、网状化的要求,其发展必将引导行政机关从传统的金字塔形权力结构向扁平式权力结构过渡,从而改革业务流程和权力分配。在电子政务式管理模式下,政府职能重心向横纵两个维度下移。

第三,现代政府的管理模式要求建立高效型政府。,电子政务中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能有效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通过互联网,政府各部门可在统一的线上平台上实现实时信息共享,政务共治,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政务处理的集约化、快捷化,不仅降低了行政成本,也可以使公众全天候、全方位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

第四,现代政府的管理模式促使政务公开与科学决策。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透明型政府的应有之义,政务公开,政情公开是公众得以了解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的必要条件。信息共享是公众得以了解政府的工作状,加强社会对政府的监督的基本要素。此外,电子政务式管理有利于提升政府对信息资源使用效益效力,通过泛信息平台的沟通,有助于决策者及时了解社情民意,集思广益,促进科学化、民主化和合法化决策。

(二)构建现代政府管理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电子政府已是众多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项目,各国在行政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推动电子政府的构筑,努力推动政府服务理念创新。构建我国未来政府管理模式,应从推广电子政务入手,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动力供给和意识催化。

首先,要完善制度保障。电子政务的最终形式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可靠和有效的政务信息和服务,这就要求所有政务部门构建规范的组织结构、标准化的政府流程、以及规范的、一体式的工作模式。因此,电子政府的建设应以制度先行,完善行政制度、法律制度,构建比较完整的电子政务组织体系和工作程序。

其次,应优化动力机制。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应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社会发展的指标作为发展电子政务的根本动力;电子政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与技术创新,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动力;电子政府的发展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政府能否以信息技术的力量来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和具体的行为模式。因此,行政生态的优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公众提供多而优的信息和服务,实现社会、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因此,扩大有序的公众参与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直接动力。

再次是转变观念,深化政府服务公众的新理念。建设电子政府应以公民为中心,使公民能够及时、方便的与政府进行互动沟通并获得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政府响应公民的能力。因此,发展电子政务首先要改变以技术为中心思想,以服务、公民为中心为理念。“电子”是工具,“政务”是目标,“服务”才是关键的。

因此,未来的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应以服务型、开放型政府和高效型政府为导向,以电子政务为载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R].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张丽曼.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4(06).

[3]李习彬.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m].科学出版社,2004.

[4]张敏聪.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变革[J].决策借鉴,2004(02).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6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管理问题建议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迈入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体之一的政府更是需要适应这种潮流,运用信息技术的行政管理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为公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电子政务这一词产生于上世纪后期的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是在政府的管理出现问题之后出现的创新之举,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为世界所关注。目前,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也在顺应这一发展的潮流。

一、电子政务的相关问题

1.概念

电子政务指的就是政府机关通过信息网络的技术,将其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进行重整和优化的措施,这种方式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好的行政管理的服务。

2.发展阶段

关于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问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从政府的内部来说,就是政府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更加科学的决策、信息化的管理和自动化的办公。第二个方面就是从政府的外部来说,也就是政府与相关公众以及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相关信息的公开以及公众对政府服务的监督,实现政府对社会服务的最大化。

3.发展电子政务的意义

(1)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势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政府虽然一直在不断进行着改革的措施,但是对于传统的模式并没有实质上的变革,所以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自从电子政务实行了之后,这种情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第一,通过网络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了对于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减少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第二,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一套市场监管的体系,公众增强了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进行监督的方式,使得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变得更加的公正和透明。所以,电子政务大大加强了政府的行政管理的能力。

(2)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需要简化相关的步骤从而节省时间。电子政务的推广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的流程得到了大大的简化,打破了以往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种种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办公的效率和水平。此外,还为政府的部门之间加强相互的合作增加了可能性,促进一个更加廉洁的政府的建立。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与传统方式之间的冲突

由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的方式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电子政务的理解往往有偏差,认为电子政务仅仅只是在办公室里安装一台电脑然后再装入一套软件就可以。虽然从形式上来说,电子政务就是这样的,但是仅仅从形式上满足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办公的相关人员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从观念上接受电子政务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政府的工作人员自愿采取电子政务方式的办公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资源,避免对于资源的浪费。

2.现行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发展不相适应

电子政务一切都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通过信息网络化的办公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的对相关信息的干预,减少了以往的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隔阂的现象,并且是一种较为开放式的模式,人民可以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监督,这对一些人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挑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接受电子政务办公的方式,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三、未来的发展建议

1.完善相关的立法措施

电子政务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措施,技术措施没有法律作为支撑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目前,我国对于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并规定相关的奖罚措施,为电子政务更好的实施促进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

2.简政放权,扩大民众的参与度

电子政务更好地推行需要不断的增强公众对于政府行政管理的参与,以及真正的能够做到将权利下放,让公众真正参与到行政管理中去,使得政府作出的决策更加的公正化与透明化。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推行并没有使得公众广泛的参与到行政管理中来,也没有最大程度上将权利让渡给人民,所以,我国未来要想促进以电子政务的方式加强行政管理还需要在这方面上多下功夫。

3.加强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

人才对于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改进公务员的选拔机制,多选取具有电子政务以及行政管理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行政管理中去,为更好地推行电子政务打下人才上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电子政务得到了广泛的推行,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的推行上还存在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在未来不断的改进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府的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1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概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997年7月1日,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政府促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确立了联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联邦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和建议。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原则包括因特网发展是市场驱动的所以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买卖并达成合法协议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政府必须参与时政府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和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为商业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化对因特网的特性的认识从而对现有的一些可能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重新进行审议、修改或者废止、打破网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的界限促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表现为互动关系,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2“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启示

2.1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

经济社会中存在大量数据,westworld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每500个数据中心中就有1个每年要经历一次灾难。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数据,数字信息是源头活水。刘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必须考虑管理者的责任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的电子消息必须作为凭证加以管理。刘家真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根据国情提出文献的档案数据宜采用同城异地备份与远端异地储存其离线备份的灾备方案,并对远端异地离线灾备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运作提出了建议。刘家真教授还深入研究了更新与迁移在档案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与迁移可能带来的档案内容信息损失风险,并提出了如何规避这类风险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信息的更新与迁移过程中的丢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刘家真教授指出,“保护数字文献的关键在于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性,为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还提出了3m策略:数字媒体的选择与维护、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迁移。”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平台,保护网上政务资源。搭建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与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数据丢失了,或者被删改了,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到负作用。

2.2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公务员及社会公众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必须强化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把握好电子政务的市场定位、确立客户关系管理和赢利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市场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让第三部门、企业集团甚至民间组织加入,让他们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巨大工程,短期的规划是注重解决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制订中长远规划,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模型,熟练掌握电子政务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种主要方式和内容,间接影响至少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响应考虑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影响。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好坏标准要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样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电子政务推进标准化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为电子政务标准选择正确的类型、级别与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电子政务标准化在标准类型归属、标准级别划定与标准形式确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类型、级别与形式。

2.3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

政务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环节,要从行政决策组织、行政决策活动、行政执行组织、行政执行活动、行政监督组织、行政监督活动、公务员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机理。如公务员的部分培训内容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培训成本。

降低政务成本要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解决好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软硬件的相对不成熟,在集成时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在现有的国产软硬件的基础上,要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形成一套真正运行稳定、切实可行的国产软硬件的集成应用方案,确保应用国产的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和隐私的保护技术急需攻克并同步更新。应当从提高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方面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我国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和国外比较差不多。国外知识产权类网站的开发者主要是国际协会或组织,行政管理网站占据主要地位。我国是以中央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带动地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建设,实现各知识产权信息库的资源共享。要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权利人享有合法权利。

2.4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呼唤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要达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新的制度平衡。

电子政务始终要以依法行政为大前提。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的流程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应完善: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电子政务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现实条件。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工具。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各部门网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点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对电子政务中实施it治理,找到实现电子政务制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5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已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中逐渐开展起来,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正在成为现代政府运作的主要方式,成为政府更好的实现其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后,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巨大的资金投后,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距甚远。究其原因,缺乏与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符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以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提倡综合应用模式,突破产出层次。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战略选择,同时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的进程,做好战略规划。从政府网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稳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04,(01).

[2]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J].档案管理,1999,(01).

[3]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6,(04).

[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05,(10).

[5]刘家真.保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4).

[6]李纲,彦.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1).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8

〔摘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空间,其理想目标是:作为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通过自身改革成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中心,由此形成所有资源的无缝隙集成、零成本运行、个性化服务和即时反应的管理体系。电子政务肩负着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使命。电子政务的持续、深入发展,将为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我国全面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出全新的制度环境。〔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体制,空间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最高评价标准已从过去的土地、原材料、技术、人才等变为以信息能力为最高参数的评价标准系统。对信息的把握和支配能力,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要素之一。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政府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但同时也更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基础、方向指南与技术准备。作为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典范,电子政务在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当前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三大矛盾1.崭新的电子政务工作形式与陈旧的政府组织结构的矛盾。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纵向层级制的行政组织系统由纵向的若干层次构成,形成一个金字塔状。横向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由横向的若干部门构成,实施垂直领导。电子政务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将政府各个部门整合起来,公众享受政府服务只需一个入口,不必再一个一个“衙门”去拜访的串行工作方式。电子政务希望展现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公共服务结果可能是,公众一次性地将办理业务所需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文件传递给一个政府业务处理入口,政府内部业务处理可以并行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并行式办公方式并非简单的“一站式”或“一厅式”的服务,很多部门简单地集合办公,而是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工作。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转移至网上实现,这种电子政务要求的后台协调一致的工作流程与政府“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的之间的矛盾将会愈发尖锐。2.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墨守成规的法律建设之间的矛盾。伴随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进,人们对于电子政务的需求已经不只停留在浏览政府网页,知悉一些政府法规的状态上,而是希望可以通过政务平台可以与政府进行交流。这时电子政务法规的不健全对于电子政务的制约就逐步显现出来,如电子邮件是否具备法律效率,电子签名是否合法等。环顾世界电子政务法规建设现状,世界各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目前处于无统一规范、不断修订的不成熟阶段,我国目前要建立相关的法规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电子政务法规的制定不同于传统法律法规,并非对于电子政务的事事都要有个说法,应该抓住重点逐步完善。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这是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3.政务活动的安全性要求与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开放之间的矛盾。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关系到党政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因为政务信息比商务信息更为敏感,所以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安全第一”的思想一直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同时,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的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公务员承担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的大多数信息是为公众服务的,是需要为公众所知悉的。电子政务倡导的就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通,使公众更好的享受政府服务。由此,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成为电子政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9

关键词:电子政务;教育观念;教学创新

一.前言

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由此看来,我国电子政务教育已逐步成熟起来,社会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文章旨在充分利用西南石油大学作为理工科大学的学科优势,通过“电子政务”等方法技术系列课程的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加强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与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锻炼其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文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西南石油大学文科专业的办学特色。如何改革创新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熟知电子政务基本理论及关于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知识,并能实施电子政务的简单应用与管理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成为电子政务教学和公共管理管理专业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电子政务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2002年7月,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中央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在我国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电子政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增强管理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周宏仁博士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指出,较低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电子政务教育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和文科类大学普遍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开设了电子政务专业方向,逐步探索出一套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电子政务教学模式。目前,国内电子政务教学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存在专业定位不甚明确,学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差距较大;偏重于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很多只是在原来信息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加一些简单的行政管理知识,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技术技能培养;缺乏系统整合;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高等。传统型电子政务教学的单边、单向性已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大学人才的约束。

三、高校电子政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问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引导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一定的具体的电子政务的实践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为学生将来参加实际的工作积累素材。但是,电子政务教学模式都是沿用以教为主的传

统教学模式,缺乏一套适合于行政管理方向学生的电子政务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电子政务教学模式受现有教学条件的影响,不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涉及管理学、电子技术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而“电子政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应该在讲解好电子政务的内涵、实质、发展脉络及电子政务基本运作模式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地讲解包括中国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对政府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发展战略及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基础等知识,并结合适当的案例,使学生能充分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目前电子政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看,教学目标设置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

础知识,主要体现在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电子政务管理理念;使学生明确电子政务概论的学科性质、地位与作用,正确掌握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概况及发展战略;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和运用理念;初步掌握电子政务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技术知识、应用领域,并能较熟练地掌握电子政务常用应用系统的使用方法。正是基于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学时上课堂教学时数设置得较多,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课程

较少,未能体现实践应用学科的专业特点,未能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直接了解电子政务的整个系统和流程,缺乏应有的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们缺乏动手能力,实验室建设也十分落后,导致学生远离实验室,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他提出,公共管理学科和其他文科类专业同样需要实验平台,需要实验研究J。例如,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各类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及“十二金”基础业务系统的推广和完善,许多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资源有效地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改变政府原有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将“一站式”、“一网式”、“虚拟政府”等理念的实现变为可能,是当今各级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政府网上并联审批则是这种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

(二)教学理念程式化

电子政务的本质,并不是单纯地把信息科技应用于政府和公共事务中处理问题,也不是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供信息和电子服务,而是政府如何建立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的政府治理典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政务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电子政务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单纯复制国外的教学内容而缺乏扎根于中国国情的思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课程内容丰

富,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观念认为文科类专业电子政务的教学就是纯粹的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内容较多,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

模式简单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足矣。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指导思想上以注入式为主,启发式少,讨论式少,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参与度低;在功能上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运用单一的讲授方法多,而运用多种有利于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的方法少,特别是运用讨论的方法、独立实验的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少。

电子政务的方式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行政体制,空间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最高评价标准已从过去的土地、原材料、技术、人才等变为以信息能力为最高参数的评价标准系统。对信息的把握和支配能力,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要素之一。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我国政府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和挑战,但同时也更具备了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基础、方向指南与技术准备。作为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典范,电子政务在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三大矛盾

1.崭新的电子政务工作形式与陈旧的政府组织结构的矛盾。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和横向职能制的矩阵结构。纵向层级制的行政组织系统由纵向的若干层次构成,形成一个金字塔状。横向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由横向的若干部门构成,实施垂直领导。

电子政务是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将政府各个部门整合起来,公众享受政府服务只需一个入口,不必再一个一个“衙门”去拜访的串行工作方式。电子政务希望展现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公共服务结果可能是,公众一次性地将办理业务所需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文件传递给一个政府业务处理入口,政府内部业务处理可以并行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并行式办公方式并非简单的“一站式”或“一厅式”的服务,很多部门简单地集合办公,而是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工作。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转移至网上实现,这种电子政务要求的后台协调一致的工作流程与政府“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的之间的矛盾将会愈发尖锐。

2.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墨守成规的法律建设之间的矛盾。伴随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进,人们对于电子政务的需求已经不只停留在浏览政府网页,知悉一些政府法规的状态上,而是希望可以通过政务平台可以与政府进行交流。这时电子政务法规的不健全对于电子政务的制约就逐步显现出来,如电子邮件是否具备法律效率,电子签名是否合法等。

环顾世界电子政务法规建设现状,世界各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目前处于无统一规范、不断修订的不成熟阶段,我国目前要建立相关的法规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电子政务法规的制定不同于传统法律法规,并非对于电子政务的事事都要有个说法,应该抓住重点逐步完善。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这是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

3.的安全性要求与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开放之间的矛盾。不同于商务活动,它关系到党政部门、各大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因为政务信息比商务信息更为敏感,所以电子政务作为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安全第一”的思想一直贯穿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政府是为公众服务的,政府的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公务员承担着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的大多数信息是为公众服务的,是需要为公众所知悉的。电子政务倡导的就是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信息的流通,使公众更好的享受政府服务。

由此,电子政务的安全要求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开放性要求成为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最难以平衡的一对矛盾。如何把握安全与开放的平衡,一方面要把握住哪些信息是政府机密哪些是可公开信息;另一方面,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摆脱“安全绝对化”倾向。

(二)三大难点

1.电子政务一体化即业务关联性较强的政府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一体化。标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畅通等,是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中的老问题,如今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复杂,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并将给未来全国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构成极大障碍。

2.数字鸿沟的出现同样困扰着电子政务的建设。随着政府“e化”的加深,电子政务反而可能进一步强化社会不均,因为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往往是那些无法上网、无力应用高科技手段的弱势群体。若数字鸿沟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有可能加大贫富分化,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出现。而尽管我国已经拥有1.11亿上网人口,数字鸿沟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3.电子政务计划成功率的低下同样困扰着建设者。作为一个新兴项目,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初期,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也还在探讨之中。这就使得即使是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了。如何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率是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三大滞后

1.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认识滞后。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思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电子政务的推行,打破了原有政府的金字塔之间的界线,构成了一个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传统政府的金字塔式结构改变成平面化、无中心的网络结构,网络中没有权威,行政机关原有的领导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政府官员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事实上,人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人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

2.电子政务统一规划滞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我国相对滞后,既缺乏宏观规划,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系统内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一种是地区内横向推动。从理论上讲,可以大大加速我国政府信息化进程,但是,如果两者之间缺乏协调,那么最终就会产生严重的兼容性问题。还有,技术标准上的条块分割,是我国电子政务面临的突出问题。

3.对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明显地滞后于电子政务实践。历史上几乎每一项重大科技进步,都是以理论上的突破为基础和先导的。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问题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所存在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政务本身的发展。目前,理论的研究工作已经明显地滞后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实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的空间

实现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上,政府形态经历了专制型——管制型——管理型——服务型等几种。未来政府的理想目标是:作为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应该成为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心,形成所有资源的无缝集成、零成本运行、个性化服务和即时反应的管理体系。服务型政府的模式是,eG—G:电子政府—政府;eG—B:电子政府—企业;eG—C:电子政府—公民;eG—e:电子政府—公务员。根据这种模式,电子政务的实施,除了要解决信息收集、过程建模、系统集成、安全保密技术等问题外,最主要的是政府职能要做相应的转变,要公开公共信息,尽量公开政府部门掌握的、目前尚处于封闭状态的大量公共信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规范业务流程,明确每项业务所包括的内容及程序,减少政府工作人员的随意性;要加强相互沟通,通过网络纵向及横向的信息同步更新,防止各个部门成为信息孤岛;要讲求实用有效,在认真做好系统分析及设计的基础上分步实施,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一)外网中电子政务实际应用网络的建设将是今后的重点。在门户网站已基本建成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将逐步转向应用网络的建设上来。国家“863”计划“中国电子政务管理系统”课题组组长许光建教授认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设备阶段、基础网络建设阶段、应用环境建设阶段和系统链接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在一个政务体系内应用的纵深发展,但是各政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还远未实现,不同政务环境间尚需有效的整合,系统链接将是中国电子政务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政府专网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焦点,也是今后政府加大投资的主要领域,应当引起各服务厂商的重点关注。目前我国的外网建设已基本结束,而内网(局域网)仅仅实现了联接到互联网,大量信息资源库建设尚处于空白阶段,内网的很多功能都无法进行。而各地的政府网络的联接存在很多问题,中央政府网站和地方政府网站、地方政府各部门网站之间几乎是互不联接,严重制约了全国电子政务业务的发展,这正是因为电子政务专网目前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站缺乏有机联系所造成的。

(三)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要求,进一步设计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结构。加快推进中央政府已定的建设项目,边建设边发挥效益,要在整合外网平台、建设门户网站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项目要稳步推进;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办法,使电子政务的发展与振兴我国信息产业密切结合,促进创新能力增强,提高产业竞争力。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技术政策,实施有利于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国内软件和系统集成产业的发展,制定电子政务项目概算标准,保障运行、维护和培训经费,特别要合理确定和提高软件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研究建立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