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职工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5:21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拓展培训医院岗前教育

我国的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医疗行业也在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的竞争逐步转向人才综合技能素质的较量。如今我们对职工的要求不仅仅是良好的专业技术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需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敢于进取的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团队组织协调能力,而这些素质都绝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强化训练和培养,因此将拓展培训纳入医院新职工岗前教育十分必要。

一、拓展培训的起源

拓展培训(outwardbound)起源于二战期间,大西洋上的船只受到攻击而沉没,大批船员落水,由于海水冰冷,又远离大陆,绝大多数的船员不幸牺牲了,但仍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人们发现了一个现象:生还的人并不都是强壮的小伙子,而多数是年老体弱的人。经过研究,专家们找到了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灾难到来临时,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求生欲望,凭着信念活了下来。1942年,著名教育学家库尔特汉斯(KurtHahn)由于受到了战争中海难幸存者的启发,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雏形。战争结束后,拓展培训逐渐被推广开来,由以前单纯的生存训练扩展到如今的拓展培训,即在自然地域,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参与者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熔炼团队”的培训目标。

二、新职工岗前培训开展拓展培训的依据

1.培养新职工的良好素质。现阶段我院招聘的新职工主要是1980年后出生的毕业生,极少部分1990年后出生。8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特点是感情脆弱,承受挫折压力能力差,缺少奉献精神,依赖性强。以往讲座、教导的岗前教育方式可以使新职工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肩负的责任有一定了解,也可以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但却缺少针对80后特点培养良好素质的一环,而拓展训练恰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2.医务工作者的特殊性。医务工作的性质比较特殊:一是责任重大,关乎健康。责任重大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应当严谨认真,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二是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长期面对病人焦虑的情绪,加上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固定,因此心理压力比较大,这就需要他们抗压能力较强,心里素质比较好,能够舒缓自己的情绪,以免给病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三是医院是一个系统,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行政人员,日常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新职工能够尽快互相熟识,并且融为一个集体,发挥协作的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四是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因此也需要医务工作者不断超越自我,有进取精神。作为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职工,他很难快速适应医院的环境,并投入工作,而拓展培训可以作为一个桥梁,帮助他们培养这些素质,从而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三、拓展的实施过程

1.选择拓展公司,并与其沟通。应当选择具有高素质培训师队伍和一流训练设施的拓展公司,这样可以保证拓展培训的安全,同时也可以保证培训效果。高级培训师组织完成每项拓展项目后都会和学员做总结,帮助其更好地领悟拓展的意义。选择好拓展公司后,应当将本院相关信息与拓展公司沟通,如医院文化、发展史、新职工专业特点等,有了这些信息,拓展公司可以更好地设计拓展项目。向拓展公司提出培训要求和预期效果,请其设计出符合本院要求的拓展项目,通过修改,双方达成一致。

2.拓展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新职工拓展准备须知。须知应从着装、心里准备、纪律和安全几个方面要求新职工,使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更好的接受拓展培训。第二,核对身份证上保险。由于拓展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应要求拓展公司为每位职工上人身意外保险。医院组织培训人员应认真核对参加拓展人员身份证号码,以防上错保险。

3.拓展培训的开展。拓展培训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安全,组织人员应时刻关注新职工的人身安全,不强迫身体不适的人员参加规定的项目。我院今年开展拓展时间为1天,共5项活动:一是破冰训练。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团队建设、自我介绍和相互熟悉,目的是打破队员之间的天然屏障,拉进彼此距离是有效进行团队拓展的前提。二是信任背摔。这项培训是指每个队员站在一定高度的台子上身体笔直地向后倒下作“背摔”,此小组其他成员在台下接住,可以培养队员的责任感及增强队员间的信任。三是电网穿越。此培训项目强调整体协作与配合,好胜与莽撞都将遭遇淘汰,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四是断桥。“断桥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在十米高空跨越断桥,学员们超越了恐惧的同时也超越了自我。五是毕业墙。最后一项活动是要求全体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翻越一面4米多高的墙。由于新职工共100人,其中不乏有一些体型矮小或者体重较大的队员,因此这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但令人惊讶的是,20分钟的时间后,全部队员通过了毕业墙。这项活动不仅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还培养了队员的奉献精神,更加增加了队员的自信,培养其勇于尝试,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拓展的体会

拓展结束后,我们要求每位新职工写一份拓展心得体会。大家普遍认为此次拓展活动意义非凡,是在真正投入工作前生动而难忘的一堂课。通过参加破冰、断桥等项目,可以培养职工敢于克服困难、超越自我、成就事业的坚强性格;通过参加电网穿越、雷阵等项目,可以培养职工的应对能力、奉献精神和执著精神;通过参加毕业墙、信任背摔等项目,可以培养职工善于沟通、临危不乱、凝聚团结、同舟共济的性格和高度的责任感。拓展让新职工增强了自信心,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超越了自己,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并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增进了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与壮大,新职工也将接受更多的挑战,如何在工作中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并改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提高部门与自身的工作效率,如何能够更好地完善现有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及配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这些都是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倍努力及奋斗的目标。我们相信,拓展培训不仅使职工的素质得到提升,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使医院的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洁.医院管理学(第一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75

[2]杨明.拓展训练的起源与教育意义[J].今日科苑,2009,22:286

[3]高燕,高锁柱.如何抓好职工岗前教育[J].山西临床医学,1998,4:284-285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高校新教职工岗前培训

大学建设的基础,在于拥有一支综合素质与能力突出,以教师为主、相关工作人员为辅,协同高效的教职工队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岗前培训是对新教职工的一个基础性的入门教育,是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新教职工岗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的不明确、功利性强

根据原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新补充到高等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或其他人员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是顺利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必备条件。但目前有些高校对岗前培训工作仍然重视不够,对培训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是为了拿到合格证书的观念在深深影响着授课教师、受训教师和培训工作的管理者,参加培训的功利色彩越来越浓。这种功利性的观念使得岗前培训活动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多了应付性、少了创新意识。

2、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难以激发教职工的兴趣

由于很多高校在岗前培训的课程设置上往往以考试科目为“指挥棒”,培训变成了应试教育,因此课程内容偏重理论,枯燥乏味,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高校要通过考勤来保证上课的人数,培训变成了硬性规定,不但不能激发教职工主动学习的兴趣,反而成为了负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另外,目前高校的新教职工岗前培训基本以课堂授课为主,还有一些以学习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在教学形式上还比较单一。

二、对改进新教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的建议

1、更新观念,建立可持续的培训制度和体系

完善岗前培训工作,首先就是要解决培训的理念和培训目的的认识问题。培训的管理部门、管理者、授课教师要明确对受训教职工的要求是什么,希望他们通过岗前培训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以新教职工的岗前培训为引子,将岗前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建立可持续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加大对教职工培训的投入和规划,帮助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从新教职工的角度来看,参加培训也不应单纯是为取得合格证书,而是应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出发,主动投入到培训学习中去,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2、与企业的员工培训接轨,建立培训导师队伍

目前国内高校在做岗前培训时,主要运用本校的教学资源,授课老师一般是来自校内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实际上,高校的岗前培训还可以聘请校外管理咨询公司或有多年企业培训经历的资深培训师来授课。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一些成功校友担任职业导师,来分享职业生涯的经验,这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新教职工来说,都将会受益非浅。

3、实行分类培训,加强对非教学人员的培训

由于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的岗位要求不同,因此在新教职工培训时应适当加以区分,实行分类培训。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该校专门设有学能提升中心,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为教学人员的教学技能提供各类培训和指引。岭南大学教与学中心为各学院及学系提供支持,特别是教师的培训以及学生学习成效的考评,改进及发展其教学。

而对于非教学人员,更多的需要管理知识和行政能力的培训,因此在新教职工培训活动中针对这两类岗位应各有侧重,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培训的效果。目前在各个高校的岗前培训中,通常以教学人员的培训为主,对非教学人员的培训仍有待加强。

4、培训内容点面结合,从理论向实践转变

笔者认为,高校新教职工岗前培训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校情校史教育,通过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的历史、改革发展与现状,因此在培训内容上应有对学校的宏观介绍,能够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的整体运作,以适应新的环境,并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第二是业务技能教育,在补充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安排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学生沟通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第三是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礼仪、学术道德规范、信息安全等某些专题的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在课程设置上应更注重实践性,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新教职工的培训需求,看看他们最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进,这样在培训中才能引起教职工的共鸣。

5、创新培训方式,激发教职工自觉参与的兴趣

结合课堂授课,可以增加一些工作坊或讨论组的形式,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教职工可以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这会大大改善培训的效果。设计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人性化关怀和服务。针对新教职工的特点,还可以组织一些自助餐会或拓展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联系,为以后工作中合作互助打下基础。还有形式多样的教学促进和交流活动以及为教师个人量身定做的教学能力提升课程都是国外高校非常值得借鉴的做法。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开发一些在线的培训课程,通过自助学习,满足培训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小海.论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网络财富,2009(3):83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岗位培训;职工;思想政治

企业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为目标的培训方式,它有着最广泛的培训对象,最直接地面对各个岗位和职工个人,因此紧密结合各种岗位培训活动,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企业岗位培训现状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的岗位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指对从职人员进行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性训练,是职业培训中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具体地说,岗位培训是按岗位工作的需要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或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因此,岗位培训不单单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或技术业务能力,它还必须以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实提高,认清了为谁工作、如何工作的问题,解除了思想疙瘩,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地提高岗位技能,从而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目前不少企业把岗位培训等同于生产技术培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技术轻思想的倾向,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误区,也给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在生产培训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对企业岗位培训来说,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

2.社会政治思想发展和形势发展变化对人的塑造的需要。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一个孤立、纯粹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必然和必须受到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约束和规范。从这一点出发,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必须持之以恒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和塑造职工正确的思想政治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抵制腐朽、没落、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政治思想的侵蚀,否则,就可能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贻误青年一代的成长,这是对社会、对企业、对职工个人的极端不负责任。

3.职工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岗位培训应促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体质体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对任一方面的偏颇,都容易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人道德滑坡。

4.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促使企业职工不断自我学习,提高岗位技能,必须先做通职工思想工作。一个职工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对企业和自身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爱岗敬业,可以想象其对岗位培训是如何的消极和抵触。其次,企业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知识能力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人文素质对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二、企业岗位培训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要求

企业岗位培训具有规范性、直接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对岗位培训的对象在职职工来说,他们不同于青少年儿童,其知识文化,政治思想和社会阅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即具有自我教育为主的特点。因此,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以上特点,要在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形势的需要、企业本身的需要、职工个体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文章,切忌空洞说教,无的放矢。在突出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使职工加强社会责任感、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以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2.在方式、方法和形式上要力求生动活泼,为职工所喜闻乐见,应当像春风化雨般沁人肺腑,如润物无声般潜移默化,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僵化刻板的方式,简单生硬的作风,否则,只能使职工反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一方面,要利用岗位培训灵活多样,“短、平、快”的特征,发挥教学实践环节的特殊作用,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见缝插针,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岗位培训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工良好的、朴素的思想政治情感,加强理论教学,发挥理论灌输的领悟作用,逐步将先进的政治和思想观念植入职工的心灵之中。再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消除职工的顾虑和包袱,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去。

三、紧密结合企业岗位培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4

abstract:pre-jobtrainingforcollegeteachersisanimportantpartforconstructionofteachersgroup,whichbenefitsforchangingrolesandraisingprofessionalcompetenceofnewteachers.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onpre-jobtrainingforcollegeteachersandgives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问题;对策

Keywords:collegeteachers;pre-jobtraining;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46-02

0引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为了使新教师适应新环境,了解学校,融入学校,尽快完成身份的转换,顺利地投身到各项工作中去所进行的入职前培训,是新教师申请认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评定和晋升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存在着种种问题。

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理论化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主要以课堂培训为主,集中式的授课方式,使得新教师无法得到具体的、一对一的实践指导;虽然课堂上也有互动,但教师讲授还是占了主要部分,还是不利于青年教师得到有效的学习并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在实际的内容培训中,主要是理论的讲授,虽然添加了校本培训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高等教育法规》四门基础理论课的培训依然占据了80%的培训时间,在实践上这四门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新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且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缺少教学方法以及技能等实践能力方法的学习。

1.2新教师思想认识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近几年来,高等学校引进的新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有的新教师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进行岗前培训也能胜任教学工作,更有人认为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顺利申请到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为以后的职称评定和晋升做准备,思想上功利性太强。很多高校都在暑假期间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时间紧,大班授课,未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新教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班培训,课堂讲授内容没有实践支持,造成了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抵触情绪,影响培训的顺利进行。

1.3组织管理欠缺,未能形成长效机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年都会进行,所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复杂。很多高校布置岗前培训工作只是被动地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执行,在校内没有形成根据自身状况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岗前培训的目标、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界定模糊,同时,学校各部门之间对岗前培训的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容易造成工作相互推诿,使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混乱,实效性不强。

1.4考核形式单一,机制不够完善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进行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多涉及理论知识,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度不够,这种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很大的负效应。而新教师面临的是走上讲台,过教学关的任务,因此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新教师的考核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不能仅凭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书就认为其具备走上讲台的资格。目前,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2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对策

2.1根据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由于扩招原因,每年引进的教师数量也不断增加,新教师的学科分布广,每人的培训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内容需要调整,减少一些纯理论的内容而适当增加实践内容。同时培训的时间比较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暑期集中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分学科和分班进行观摩课,在新教师入学半年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校本教育、教育技术培训等专题讲座,增加新教师选择的灵活性及自学的主动性。

2.2加强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尚未建立比较健全的岗前培训体系,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使得整个培训的过程管理显得较为薄弱,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学校应制定岗前培训实施制度,规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使岗前培训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各部门各负其责,及时反馈培训信息,及时调整不适合的环节,并做好登记备案工作,为相关部门以后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材料。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岗前培训工作,将培训效果作为部门年终考核和工作人员个人考核结果的指标,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3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学、科研优势,使广大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师岗位,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全面提高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新教师入校开始,学校应该为新教师配备副教授以上职称,有丰富教学经验、良好的教学效果;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较深的指导教师,指导新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范;结合授课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引导其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并吸纳其加入教学团队,同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使之能够在短期内加入学科梯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2.4完善岗前培训考核机制,分层次全方位进行考核岗前培训作为高校师资培训的主要部分,不仅仅是考核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是用来衡量新教师是否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否能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培训,涉及面广,因此,以培训后的一次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取得岗前培训合格证依据的考核机制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一方面要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和教育技术考核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当中,构建一种既重视理论水平,又注重实践和运用能力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由地方主管部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学校二级院系分层次对不同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根据可操作性,由地方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基础理论考试,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校本教育进行统一测试,学校二级院系组织相同学科的专家和督导团去听课,考核新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考察他们是否过教学关。最后汇总各层次的考核结果,统一作为定级和晋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赖力静.论我国高校岗前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李瑛.普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8,(10).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5

对本院员工、聘用人员都应接受有关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

(1)本岗位安全生产职责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技能。

(2)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劳动保护、安全工作规程、安全生产有关规定;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文件。

(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

(4)安全质量管理要求及以往存在问题。

(5)应急准备与响应;紧急救护法、应急预案,事故教训及预防措施等。

2.院主要领导干部安全培训

院主要领导干部上岗前应学习国家安全生产法规、上级和本院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等,并经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工作。每年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3.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

(1)安监部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上岗工作。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每三年接受国家有关机构的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每年参加外部培训及现场安全学习。

(2)二级安全网络部门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包括工程部、监理部、勘测工程部、海外事业部、项目经理部、技术质管部、院长工作部、工会等),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培训;每年安监部还应组织对其进行一次安全生产再培训。

(3)每年安监部会同工程部、监理部、勘测工程部对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及有关人员进行多次安全考试,考试内容必须包括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电力工程勘测安全技术规程等。

(4)二级安全网络部门专职/兼职安全员要经常性地指导本部门三级安全网络人员,并组织开展日常安全教育。

4.特种作业人员上岗培训与复训

(1)对本院正式职工和聘用人员中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以后应按规定时间进行复训。

(2)安监部要做好本院特种作业人员状况的统计工作,督促有关岗位人员的初训或复训,保证做到持证上岗。

(3)对院总承包工程,现场项目部要检查分包施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和安全员培训合格证,督促施工分包单位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5.新入院大学生、研究生岗前安全教育

培训主管部门和安监部每年组织新分配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岗前培训时,必须设定专门的安全培训课程,包括适用的安全法规及行业安全管理规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6.上岗、转岗、离岗适应性培训

(1)各部门对新聘用人员、借用人员、临时工等,都应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其岗位工作安全责任较大时,安全教育培训更不能降低要求。可外聘专家或本院/本部门称职人员进行培训。

(2)当人员调换岗位,所操作设备、技术条件、安全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必须进行适应新岗位、新操作方法的安全技术教育和实际操作训练,使其掌握有关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培训形式可多样化,但必须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3)对违反操作规程、院安全生产制度造成事故或严重违章的责任者,除按院《安全事故和违规行为处罚办法》和《安全生产考核管理办法》处理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离岗培训、在岗学习等形式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掌握岗位安全操作规程、院有关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方法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针对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本着“海外项目安全管理不低于国内安全管理标准”的要求,做到每批人员出国前进行安全培训,完善《出国前安全教育手册》,强化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现场处置方案的培训,确保掌握安全风险防范措施、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7.全院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每年年初安监部会同培训主管部门,组织提出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增补;对培训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根据上级和院安全管理要求、各部门需求,随时补充调整计划,以适应院及各类项目现场安全管理及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开展日常的安全宣传教育,如:网上开办“安全监察”专栏、每月编印安全简报、制作安全宣传展版和安全培训课件、开展“安全在我身别”主题摄影比赛、开展安全知识答卷或竞赛、应急演练、播放事故案例教育片。

8.检查与考核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任职教育;概念

一、任职教育概念综述

(一)岗位晋升论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任职教育是为满足“岗位晋升”而进行的教育,诸如,董会瑜等研究者认为:“军事任职教育是指军官(士官)在完成高等(中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或专业学位教育。”学者汤子跃也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要素分析》有此表述:“任职教育是指按照岗位任职资格和条件的要求,为使培养对象获得从事某一特定岗位工作所需专门知识和技能,并区分不同的职级层级和岗位类别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培训。”

(二)军官进修论

有一部分学者坚持任职教育是完善军官知识能力结构的进修性教育。如潘勇等学者认为:“任职教育是军官任职前或任职中的进修、深造、提高的教育,是进修性质的教育,是进行知识补充、拓宽、加深、更新和能力提高的一种追加性教育。”潘玉田,耿仕信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论》中也提出:“任职教育是指在我军院校教育中,在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和提高从事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专门知识和能力,通过院校进行的系统教育”的观点。

(三)职业培训论

随着任职教育概念的不断完善,有一部分学者已经把任职教育与职业培训进行了初步结合。以屠恒章的观点最为典型,他在《军事任职教育论》提出,狭义的任职教育为满足军事变革对一定职位和职务的岗位工作的要求,院校对已完成相应学历教育的军官(士官)所进行的职业培训。这与美国《国际军事与防务》9-13-222词条中关于“职业军事教育(professionalmilitaryeducation)”的定义相似:“这种教育旨在使军官具备在国家安危环境中和要求越来越高的指挥与参谋职位上做出正确决策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智能。”

“任职教育”概念经过诸多学者不断探索,界定逐步明晰,内涵逐渐充实丰富,但从军事职业这个角度来看,尚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第一,多数概念把任职教育的目的圈定于“岗位或职务逐级晋升”范围之内,这仅仅是对当前政策的诠释,造成了任职教育终极目的指向不明确或不清楚等问题,没有从“军人”个人和职业发展角度来阐释任职教育的概念。

第二,一部分概念仅强调任职教育是进修、培训性教育,而忽略了任职教育的职业特性,这就造成任职教育只局限于临时岗位或职务的教育需要,不能从“军人”这一职业范畴规划、提高人生。这不可避免地对任职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带来一定的“褊狭”性。

第四,有些概念已经尝试着把军事职业与岗位培训结合起来,例如有作者认为任职教育是指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为适应军事职业和特定任职岗位需要,而对军队院校学员实施专门知识、专门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但对军事职业论述还是泛泛而谈,其“职业”内涵体现不明确。

二、任职教育“职”与“任职”的解读

(一)“职”与“任职”的辞源解读

从辞源上看,《现代汉语大词典》和《辞海》都对“职”字作了明确的解释:(1)职务、职业、职分、职责;(2)职位,也指任职的处所;(3)主管;(4)旧时下属对上司的自称。

“任职”则是指担任官职、担任职务。《军事大辞海》对“任职”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1)任职:对工作人员提拔、调动或聘用,使其担任某一职务。(2)任职前教育:对拟任新职务的人员进行的与新职务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职业和职业教育作出如下解释,职业:(1)名词,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2)形容词,专业的;非业余的。而职业教育则是为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或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等而实施的教育。

目前对任职教育概念进行的阐释多是从辞源的角度,结合我军开展任职教育的需求和现状加工整理而成的。根据“职业”的界定,“军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界定为一种职业,所以,从这一角度分析,军人要接受的“任职教育”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涵括军人作为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以及“岗位”所需的通用知识。

(二)社会领域内“任职”的基础

随着社会需求和职业的拓展,任职基础也由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由满足上岗要求转向适应社会发展,进入职业领域所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基础、职业技术等素质受到社会重视,职业能力内涵已由狭隘的职业岗位技能拓展到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职业态度的养成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用以调整本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各行各业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特殊表现。

2.职业技术

要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技术。职业技术是一种专业技术,但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它是通过课堂、实习地等不同场所,系统传授的职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3.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不仅是指导个体选择职业,而是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和职业观引导他们能够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掌握合理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的能力,并对就业后的工作进行辅导。

(三)军事领域内“任职”的内涵

在职业细化的今天,军事工作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已成为共识。从纵深意义上理解,在军事领域内,任职是指担任职位、职务以及从事军事职业,而不仅是掌握某一岗位技能,它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扎实过硬的军事职业技能

军事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要求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岗位技能,强调实践性、突出应用性、要求针对性,在军事技术能力上胜人一筹,尤其在“面向部队、面向战场、面向打赢”的培养宗旨下,更要使培养对象能够带兵打仗、懂得指挥管理、善于操作各种武器和技术装备,具备能够胜任军事任职岗位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

2.全面综合的军事职业教育

军事工作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对军事人员进行任职教育是一种继续教育,也带有职业教育的色彩,目标是解决培养对象在未来任职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任职教育既要强化任职岗位的专业学习,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理论或专业课程中涉及不到而又与主要任职岗位和专业相通、相近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最新学术成果,还应重视学员的信息素质培养,使学员掌握与军事职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军事高技术、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高尚规范的军事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认可,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我军也颁布实施了许多本职岗位工作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空军“爱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爱兵尊干”的共同职业道德规范。

军人的职业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较之其他职业活动有着特殊的社会职能。任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现职军人,培养目的是担任军事职何,适应未来军事工作需要,这就更要求学员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社会公德与军人特有职业道德相统一、道德教育与个人修养相统一、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相统一,使他们在岗位上具有忠诚正直、尽职尽责、文明高尚的一流职业道德和操守。

4.坚守持久的军事职业精神

军人的精神就是兼全一贯的“仁”“智”“勇”,这是构成军人精神的“三要素”。军事职业精神其实也是军人信念、思维、情感、意志品格的综合反映,是无形的战斗力。军事职业精神源于对职责使命的清醒认识和军人职业道德的牢固树立。就任职教育说,需要培养军人形成持久的、固有的军事职业精神,即:国家利益观念、职业奉献精神、服从命令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军人职业精神培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军人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职业情怀的坚守。例如美军提出的“一日为炮兵、终身为炮兵”,就彰显了这种职业精神。

5.敏锐果敢的军事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反映人们对职业的职能地位和权责义务等方面的认知和行为态度。从社会学分析,军人同其他职业一样,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价值评估、心理预期、社会地位以及行为方式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态度。军事职业是具有很强纪律性的职业,讲究令行禁止和无条件服从,讲究无私奉献,因此,军人必须具有绝对服从、无私奉献、行动敏锐果敢的职业意识,这是军人对军事职业的共同认同感。

三、“任职教育”现实的启示

首先,任职教育的外延。考察任职教育所包括的现实范围,可以大致确定任职教育的定义边界。目前,任职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形式:(1)在中、高级指挥院校实施的任职教育,包括中高级指挥军官、各级机关参谋人员的职前培训和轮训。这部分任职教育既有以提高任职能力为目的的职后晋职教育,也有以改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为目的的职后岗位培训。(2)在初级指挥院校实施的任职教育,包括“合训分流”后1年的任职培训、入伍地方大学生或国防生的任职培训和现职连、排级军官轮训。其中,前两种是初级指挥岗位的职前教育,后一种情况是现职干部的职后岗位培训。(3)在专业技术院校实施的任职教育,包括“2+2”模式后2年的“专业课教学分流”教育、直接入伍的地方大学生的军事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专业技术干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前的任职培训和现职技术军官的轮训。前两种是技术干部的职前教育,后两种是现职干部的职后岗位培训。(4)士官院校的任职教育,主要是士官的职前教育。简言之,任职教育涉及职前教育、职后晋职培训、职后岗位培训等类型。

其次,任职教育的界定内容。主要包括:(1)接受任职教育的对象来源是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军校大学生、地方大学生、军队现职干部或者完成了一定学历教育的士官。(2)任职教育的目的既是适应岗位任职和职务提升需要,又是为了培养军事职业素养。任职教育具有明确的岗位和职业指向性,每一种培训或轮训都与相应的岗位、职业相匹配。(3)任职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岗位任职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知识;任职岗位或相应职业所必备的技能、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即与军人职业、任职岗位相适应的素养。

再次,实施任职教育的场所为军队院校,接受教育的人员为完成一定学历教育的军官或士官。

从职业的角度对任职教育概念进行探究,并结合任职的现实解析,可把任职教育概念进一步完善为:任职教育是军官(士官)在完成高等(中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军事职业发展和特定任职岗位需要,由军队院校对其实施专门知识、专门能力和军事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向来仁者见仁,只有不断否定与斧正,方能促进任职教育概念研究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星.对教育评价理念更新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3,(1).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7

(一)构建融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职能于一体的管理体制

学院确立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并重发展的理念,形成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良性发展格局。具体体现在:一是学院领导“一岗双职”,学院领导班子全部兼任培训中心副主任,从领导职责层面的设计上,使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继续教育职能部门专业化,学院相继设立了培训部、中邮网院运管中心、成人教育部和职鉴办公室,有利于持续深化推进相关领域的继续教育发展。三是教学系部“双职双责”,在常规的教学专业系基础上,又设了业务部,赋予其继续教育的业务发展职能,系主任同时是业务部主任,双职双责,形成了“一套人马”同时支撑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组织架构。

(二)探索建立“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

学院集科技研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三项事业功能于一体,实行“数块牌子、多项功能、一套人马”的运行体制,形成了科研、培训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辐射,以及系统提升教学师资核心能力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一是科技研发支撑在职培训。石邮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系部师资为主体,在服务企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断汇集成功案例,用于策划培训项目、开发培训课程,使研究成果方案化、课程化。二是在职培训辐射高职教育。学院实施的大量培训项目,不仅为教师了解邮政企业实际、跟踪业务发展搭建了平台,而且便于将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技能鉴定的最新标准等培训成果转化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师资一体化支撑“研、培、教”。学院在发展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过程中,通过国内外进修考察、项目研发、承担在职培训任务以及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了一支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双师三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科学研究,从事培训项目开发。

(三)建立先进的邮政远程教育平台及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首先,面向企业管理和员工学习需要,构建中邮网院专业化、全覆盖的体系架构。一是搭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知识资源服务、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学习体系,全面服务员工学习发展。二是实行网络学院和五大专业分院的两级架构,全国中心和省中心两级管理。三是建成了由“全国中心-省中心-学习点”组成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次,创新混合式、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为业务快速发展提供支撑。根据不同专业的培训特点和需求,针对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程度等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训方式。如网上培训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网上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线测试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在集中培训班同步录制课件,通过中邮网院快速推进大规模培训的“集中转远程”方式;在网上学习基础上反复在线测试练习的“以考促学”方式等。同时为确保培训效果落地,积极探索了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的“学习运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完善运营支撑体系,确保远程教育培训的专业化运行。学院作为全国中心,专门成立了由项目开发、资源管理、技术支持、课件制作、Call-center等部门组成的中邮网院运行管理中心,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业务、技术支撑团队,建立了完善的运行管理规范,为全网远程培训运行、管理、技术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

“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建设模式具体包括:一是根据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要求,梳理企业管理、业务、营销、技术、生产等五大岗位序列,搭建可视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框架,分层次规划岗位培训体系。二是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企业战略和文化为导向,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岗位关键任务分解法等技术手段,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三是按照岗位员工职业发展要求,将岗位培训划分为岗位资格性、适应性和提升性三个层面和阶段,搭建培训成长阶梯。四是根据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分解岗位员工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点,将其归类合并成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岗位学习资源,员工在不同的岗位发展阶段,学习相应的培训资源。五是建立“岗位培训、考试认证、资格管理、适应性培训、晋级培训”的标准化、常态化岗位培训模式,形成培训、考核、认证、上岗和待遇一体化的培训驱动机制,满足员工入职、上岗、转岗、晋职和素质提升等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习需求。

(五)加大品牌培训项目研发和推广

学院充分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把研发品牌培训项目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学院已形成领导力、支局长支行长、营销人员、GLm国际物流师认证等多个品牌培训项目,提升了自身的支撑能力与价值内涵,也赢得了更广范围服务企业发展的机会。品牌培训项目打造的模式具体包括:一是前沿的培训理念。学院通过参加aStD会议、派师资参加培训与课程认证等形式,及时将前沿培训动态和国际最新理念应用于培训项目的开发。二是专兼结合的项目团队。团队中既有以高职院校师资为代表的教学设计专家,也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专家。同时面向高端人群的培训项目,还有必要与有实力的咨询机构合作,提升项目的品质与质量。三是需求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开发前期,通过岗位标准研究、跟班观摩学习、岗位测评等多种形式,从组织、岗位和个人三个维度进行需求分析,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流程化的培训组织方式。针对岗位人群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组织方式。面向一线岗位人员,考虑到其人员数量多、地域分散的特点,采取“远程学习+集中授课+作业提交+考核认证+网上分享”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采取“测评诊断-集中培训-行动实践-总结分享-内化提升”五段式的运行流程。

(六)构建全网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

加强资源建设,满足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为员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是继续教育的重点工作。邮政集团资源建设委员会常务办公室设在学院,学院充分利用这一职能,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资源建设管理机制,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缓解了大规模教育培训需求与资源建设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实现了从多头低水平开发、局部使用到集中优势开发、全网整合共享的转变。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包括:一是统一规划资源建设,引领资源开发。制定全网教材课件资源建设规划和年度资源开发计划,常务办公室采用公布计划、明确标准、全网申报、择优遴选、专题立项开发的方式,集中优质的师资团队开发教材和课程。二是建立全网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研究制定了集中课程标准和邮政远程培训课件制作标准,为全网资源共享打下基础;中邮网院搭建了全网资源共享平台,对全网课件资源进行归集、评估、与授权共享;建立了常态化的课件评优共享机制。三是拓展资源涵义,通过网院为员工提供丰富的资源服务。将资源分为知识、智力与数据资源,形成了案例、业务规章制度、企业标准、电子图书期刊、高端讲座等丰富的在线资源库。

(七)推动继续教育成果转化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建立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的动态专业建设机制,如何根据岗位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建立校企融合,形成使人才培养工作与服务企业功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学院及时将培训课程、科技研发、鉴定标准等继续教育成果反哺高职教育,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需要的高度融合,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所学”与就业岗位“所需”的矛盾,极大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推动过程中,做到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的一致化、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化和校内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一致化,提升了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学生被作为“准邮政人”进行培养,学习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有效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同时良好的就业率又使得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形成了产教的良性循环,极大地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

(八)建立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与考核机制

为使优质教育资源向继续教育倾斜,鼓励教学系部和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项目策划、课程开发及教学改革,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手段。一是制定教师激励措施,提高继续教育课程课酬系数、评选培训师和高级培训师、将承担培训课程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加分条件、选派师资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高端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二是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对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学系部分别进行考核,在给教学系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除了下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指标外,还同时制定了继续教育绩效考核指标。这些机制的建立,吸引了更多优秀师资从事继续教育工作,鼓励引导了教学系部重视并抓好继续教育工作,激发了管理干部和教师的潜能干劲。

二、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在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方面的经验

第一,学院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资源有效配置、师资能力培养、考核激励到位、校企深度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实现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两个轮子一起转、并驾齐驱、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激发了办学活力。

第二,学院构建了集岗位培训、职业鉴定、在职学历教育、知识技能竞赛以及知识资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远程平台,创新了继续教育模式,破解了百万员工教育培训难题,也为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拓展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第三,学院“研培教”联动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向在职培训和高职教育的转化,在职培训向高职教育的辐射,以及教师“一身三责”核心能力提升的问题,强化了校企融合,推动和引领了高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内涵发展。第四,学院“岗位标准+个人成长阶梯+学习资源配置”三位一体的岗位培训体系,有效解决了企业教育培训的驱动力问题,促进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木本”业务,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抓手。第五,建立了“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全网共享、定期评优”的培训资源建设管理机制,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资源,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共享企业培训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对行业性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深入创新发展的思考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8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摘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的两大功能,职业教育要充分对接产业、服务社会,应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在保证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意义、开展培训服务的形式、开展培训服务应具备的条件,并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服务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培训服务;竞争力;职业教育

Doi:10.16083/j.cnlci.22-1296/g4.2015.08.04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91-02

一、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意义

(一)服务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以满足当地建设发展和企业用工需要。

(二)提高社会知名度

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培训服务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承办全省交通系统各级培训班,通过培训,促进了各交通建设项目及企业领导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了解,其中部分企业及项目已经成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习及就业基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工作不仅服务社会,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认同感。

(三)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学历教育。通过职业培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变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职业培训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需求,并利用合作企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得到支持。

(四)增加学校收入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还可以为学校创收。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而导致财务不宽裕,因此,除了地方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外,开源节流是众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而职业培训可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如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必将为学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形式

(一)从业前培训

从业前培训指的是初次就业人员培养就业能力,获得职业知识,满足技能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进入用人单位的职工必须实行就业准人制度,上岗前取得相关证书,加强就业市场的监管,实行该重大举措,以确保从业者的质量,也为培训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学徒培训

学徒培训是指用人单位招聘学徒,通过生产实践,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生产技术或业务,从而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此种培训宜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学校有专职教师指导学员学习,在企业有师傅指导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即为此类。

(三)在岗培训

在岗培训是指不脱离当前工作岗位,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进行教育的一种培训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知识、技能等在不断更新,原有的个人储备不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指的是转移人员因转换工作岗位,需掌握新的技术岗位所需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为获取新的岗位资格而开展的培训。该培训为]二作岗位发生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岗位,需要暂停所有工作完全投入到培训中,通过培训以胜任新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应具备的条件

(一)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

大多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有固定的人员及办公培训场所,能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培训工作。但培训部门的人员和培训场所是有限的,要完成各种不同的培训会面临需要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单位共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问题。合作双方要认真负责地实施好自己承担的任务,共同参与、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不能互相代替。

(二)建好培训中心

针对不同的培训服务建设不同的培训设施。有些共用的设施是必须配备的,可由学校或培训部门进行建设管理,如宿舍、食堂、会议室等场所及投影仪、扩音器、展示板等设备,根据不同的培训服务对象建设成能达到一定规模及标准的培训中心。针对不同的专业或需求的培训场所或设备可由相关部门或单位配备。

(三)打造优秀的培训团队

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培训团队是培训服务水平、能力的体现和代表,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团队,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培训服务。

开展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不同,其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操作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对于一般理论方法可以从课本上学习获得。从培训内容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基于知识的升华,能学到在书本上看不到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好培训服务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打造各种完备的培训团队。培训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应具备培训所需的专业技巧,他们一定要了解培训及实际工作情况,熟悉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动态,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能给培训学员足够的技术支持,同时对培训工作有专门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服务的实践

(一)师资培训逐现规模

面向中西部地域多所相关职业院校,实行对口支援,开展教学交流,每年都以免费的形式培训70名以上教师。曾与教育部合作举办“中德师资培训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本校开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办“师资培训班”等,在开拓教师职业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与政府及企业广泛合作,进行各种培训服务

以全国公路管理干部培训基地为根据地,有序开展对公路管理干部的培训,每年来自全国交通系统的学员达500人以上。广东龙浩集团有限公司与二级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合作举办“龙浩班”,学员除在校期间进行全日制专业培训外,在入职前由我院优秀教师及企业专家就其具体工作岗位共同进行岗前培训。学院还与省质监局、机械制造公司、物流公司等开展广泛合作,在促进学院发展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现学院已广泛开展各种培训服务,今后将会覆盖学院所有专业。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现状建议

一、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目前多数高校所引进的新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都具有较深厚的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多数新教师未曾接受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教学方法和经验比较欠缺,不具备驾驭大学课堂教学的技能。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岗前培训能够帮助新教师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必备要素,学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年教师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功利倾向严重,育人意识退化。通过岗前培训,有助于新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有助于提高新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科研方面,一方面青年教师很少能承接到较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太少,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更少,获得专利的科技成果也不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岗前培训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

4.有助于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高校教学经历。学校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使他们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大学教师的职业规范,培养其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

二、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现状

目前北京市各高等院校都参加由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培训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教学技能》,共五门课程。《高等教育学》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拓宽教育视野,初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德育及科研等工作的基本知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目的在于使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工作中所必需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成为懂法、守法、护法的人民教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目的在于使大学青年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高个人道德觉悟的必要性。

三、完善岗前培训制度的建议

校内岗前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新教工座谈会

通过召开新教师座谈会,可以给新教师们提供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平台。另外,新教工座谈会可以使新老师尽快熟悉环境,融入新的城市。

出席新教工座谈会的领导应包括在校的所有校级领导,以及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人事处、后勤处等部门的负责人。新教工座谈会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校领导与青年教职工见面,校领导介绍高校的价值观念和高校的形象以及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道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办学理念,达到知校爱校的目的。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向新教工介绍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相关政策,与青年教工交流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解答。三是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要利用新教工座谈会这一平台做好岗前培训的宣传组织工作,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大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使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不仅是自己成为合格高校教师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2.师德教育专题报告会

对新教工进行师德教育也是校内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聘请两到三位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战胜困难坚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获得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为新教工做师德教育报告。这些优秀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做教师、做学问的体会和经验,通过多年教学生涯中最深切的体会、最精彩的华章,讲述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专题报告使青年教师既认识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又认识到高校教育工作是大有可为的,增强他们成长成功的信心。同时这些教师的毅力与勇气也能促使青年教师自觉克服懒、散习惯及过分追求享受的思想倾向。

3.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学等理论知识具有普适性,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这些理论知识是教师从教必备的条件性知识。但是,除了学习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外,新教师更需要懂得如何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对新教师而言,学习他人经验仍是一种有效的入职途径。因此,要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主管部门可以从全校选择有显著教学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为新教师作观摩教学。通过现场听课,可以提升新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现场听课,也有助于新教师解决在以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助于将理论性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总之,岗前培训是高校新教师上岗前必需的重要环节。师资管理部门要结合形势的要求,因时制宜地开展岗前培训工作,使岗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岗前职工教育培训篇10

一、岗证单培养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岗位培训制度是国务院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下文简称15号文)强调:“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下文简称35号文)第十条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文简称16号文)第四、第五点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199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

(二)资格证书制度是党中央确定的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

上述35号文第九条规定:“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16号文第三点规定:“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二十条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通过培训……”。第二十五条规定:“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三)订单培养是职业人才培养的新型而有效的方式

35号文第七条规定:“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16号文第五点将订单培养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二、岗证单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

(一)岗位是工作的落脚点,就业首先是上岗定位

会计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现代电脑记账,再到网络会计的出现,会计行业岗位分工也在不断细化。高等职业财会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从事的是与岗位紧密相联的工作。因此,高职财会专业教育只有盯住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才能培养适应于财会基层一线的财会人才。

(二)证书是行业准入的门槛,是行业知识的证明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财会行业已经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从事财会工作的门槛,且形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师证书的考试制度,财会职业人才取得财会类职业资格证书是其顺利就业和将来提升的重要条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为劳动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成才道路,并在劳动者终身职业生涯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订单是学用紧密对接,是个性化育人的重要形式

订单培养的实质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全部在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合作的育人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使企业的用人需求体现在订单上,订单的数量是衡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规模效应的主要标志;而“订单”还能使学生在考试、招生环节上无法得到满足的个性化需求在培养环节上得到满足,弥补教育制度个性化的空缺。高职院校同一专业培养的一般是本专业的同质人才,而订单培养可以培养同一专业的不同质人才。不同行业的财会工作有不同的知识技能要求,财会人才分行业订单培养无疑是实现个性化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

(四)岗、证、单相联是理论教学、实训操作与专才教育的结合

岗证单培养有两种方式:一是岗证单分离式,三年分阶段进行岗位训练、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二是岗证单一体式。学生一进校就进入“订单班”进行合作培养,将岗位训练和证书培训纳入订单培养的范围。因为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证书培训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所以岗证相连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对接。会计专业只有将岗证相连才能培养既有财会理论知识又懂财会实务操作技能的实用型财会人才,又由于订单可以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专门人才,所以,岗证教学与订单培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会计行业已经形成规范、明确、社会高度认可的岗位分工制度

财政部在有关文件中将会计工作划分为13个岗位,并且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当前我国会计实务界岗位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操作规程基本成熟,绩效考核指标基本确立。理论和实务都为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可行性。

(二)会计行业已经形成体系完善、管理规范、考试常规化的资格证书制度

财政部新实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还要求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10类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另外,还有一些财会职业所需的技能类证书(如珠算等)也已经开设,这为会计证书培训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会计行业的发展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经济发展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行业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适用于岗位一线应用型的财会人才。浙江省大量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懂得中小企业会计处理的财会人才,浙江省金融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既熟悉财会业务又懂得金融知识的金融会计人才,这为订单式财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盯住岗位,瞄准证书,扩大订单培养平台,渗透会计诚信教育,实施精细化管理。

(一)盯住岗位是指:盯住三个岗位群,通过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距离

三个岗位群包括:企业财务岗位群、企业会计岗位群和银行柜员岗位群。岗位实训是指:根据会计职业特点,将专业知识划分为若干个岗位技能知识,让学生以模拟实训的方式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规章和工作内容,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训操作和理论深化,提高岗位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是指:学生进入企业的财会岗位和银行柜员的岗位以准员工身份从事实际工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转贴于 (二)瞄准证书是指:瞄准三个证书组,通过课证合一的课程体系设置和证书培训的教学过程实施,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证相结合

三个证书组是指:财会技能证书组、财会职业资格证书组和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组。财会技能证书包括:电脑传票证书、中文输入证书、珠算证书和点钞与反假币技术证书。财会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初级会计师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目前仅指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书。

(三)扩大订单培养平台是指:扩大两类订单培养平台,通过个性化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我院是金融类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具有鲜明的金融特色,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熟练会计业务,懂得金融知识,拥有会计、金融证书,兼具信用管理能力的适用于中小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行业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金融行业成为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渠道。因此,我院会计专业订单培养包括金融订单和企业订单两个平台。

五、我院会计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和框架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应抓住一个起点、二个目标、三个配套、四个支撑。即以课程建设为起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场所建设为配套,以政策、资金、机制和思想为支撑。

(一)我院会计“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

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以订单培养为载体,以会计诚信教育和精细化质量管理为保障,以此推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我院会计“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1.构建“岗证互通”的课程教学框架

在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会计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银行实务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保障“岗位互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使90%以上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50%以上学生取得初级会计师证书。

2.扩大“订单培养”的个性化教学平台

完善订单培养模式,拓展订单培养形式,建立订单培养教学团队。在内涵上,丰富订单培养内容,增加订单培养时间;在外延上,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增加订单类型。通过“校内学习——用人单位见习——校内学习——用人单位实习”流程实现工作与学习的两次循环,力争订单培养的比例达到55%。

3.建设会计诚信教育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会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美育、心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会计诚信教育体系,建立若干个会计诚信教育基地,将企业伦理、企业文化融入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之中,使100%的毕业生接受会计诚信教育。

4.建设精细化质量管理文化

从课程、教材、考证与竞赛、师资、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工学交替等方面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编写《会计专业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制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开展项目教学和精细化质量管理培训,力争成为精细化管理的示范。

六、我院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

(一)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1.建立“基础+培训”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建设“基础+培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会计实务培训课程、会计证书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审计实务培训课程和银行实务培训课程。

2.建立实训教材体系

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编写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融财税审三大业务、银税企三个行业,从文音像三个维度表现职业操作流程和场景,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特色教材《财会实务情景专题》。

(二)建立岗、证、单培养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岗位培训、证书培训和订单培养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1.加强教学队伍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专职教师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设计、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监控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2.加大行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力度。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工作机制,打造专兼比例不低于1∶1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提高职业会计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1.以“四化、三性、两高、一中心”为原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设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服务于以“四化”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财税审和银税企实训室,通过财税审平台实现财务、税收、审计三项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项业务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银税企平台实现企业、银行、税务三个模拟单位业务联结的平台,培养学生三个单位联结的动手操作能力。

2.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外顶岗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七、我院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从总体上看,“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将有利于:订单培养模式纵深发展、诚信教育体系形成亮点、精细化管理文化彰显特色。以此带动:顶岗实习的实践模式有序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多方合作的建设机制有效实施,能力目标的考核模式绩效明显,校企互动的服务模式成效显著。

从具体指标上看,通过“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既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又取得银行等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还取得点钞、珠算、电脑传票、中文输入等技能证书。学生的学生就业率≥97%,签约率≥92%;订单培养的比例在55%以上。

从社会功能上看,我院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将发挥辐射功能,引领同类院校财会类专业发展。在工学结合的订单人才培养、会计诚信教育、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能为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提供示范,引领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基础+培训”课程体系设计、项目教学导向的课程内容设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建设等方面为同类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提供参照标准,指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发展路径。

八、高职会计专业实施“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难及解决设想

(一)岗位实训的仿真度有待提升

不同类型的单位财会工作是有差异的,如外贸企业与内销企业的外来原始凭证的差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差异,集团公司与单个企业报表范围的差异,财会工作网络化高的企业与网络化低的企业会计数据归集与传输的差异等,而目前校内实训室只能模拟大众化企业的大众化会计处理工作,不能模拟“个性化”企业的“个性化”会计工作,不利于岗位实训实现“真实化”。笔者认为,可以分两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提高大众化岗位实训室的仿真程度,如将企业、税务部门、银行三个单位的工作场景、工作环境移植到校内实训室,按照三者业务操作的流程设计实训内容和实训步骤,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岗位的财务人员角色。二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细分财会岗位实训室,逐步建立“个性化”岗位实训室,如金融企业会计岗位实训室、外贸企业会计岗位实训室等。

(二)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份有待转变

财会工作是与钱款打交道的工作,在企业财务部门顶岗实习的学生一般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的账簿登记工作,基础性的出纳工作和高层次性的报表编制工作,顶岗实习生是接触不到的;银行对于在柜台实习的学生一般不给予其员工号,学生接触不到核心业务,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对实习生的责任教育、风险教育、诚信教育和法纪教育;另一方面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责任书,使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才能使实习单位真正授予实习生全员工的身份。

(三)证书培训教材与高职教材有待统一

为了防止高职院校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型,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高职院校使用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比例不低于80%,并且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专业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导致证书培训与日常教学采用两套教材,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放弃这一规定,允许高职院校与社会考证相关的课程直接采用考证用书,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又能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